重庆市渝北区(通用10篇)
重庆市渝北区 篇1
当前,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 增收更是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分析渝北区农民收入现状和历史演化着手,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提出建议对策。
1 现状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
近年来, 渝北区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04元增长到2012年的9375元, 绝对差值为6971元, 增长了2.9倍。分阶段看, 1996—199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其年增长差值保持在200元左右, 年平均增长速率为8.6%;1998—2003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率放缓, 年平均增长速率仅为4.8%, 最低增长幅度是2001年, 仅为3.1%;2003—2006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趋势呈现增长, 但每年增长幅度起伏不定, 最高增长速率为2004年, 达14.1%, 最低为2006年, 仅3.6%;从2007年开始,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率大幅回升, 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到2012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9375元, 比2007年高4990元, 翻了一番, 2013年增长速率达12.7% (表1) 。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2000—2012年渝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 (表2) , 各个构成部分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稳步增加。其中,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0—2008年期间家庭经营性收入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占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较大份额 (占比重近50%, 最高比重为2008年, 达52.7%) , 家庭经营性收入2000年为1149元, 到2011年已增长到3760元, 增长了2.3倍;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迅猛, 2000—2012年这13年间, 工资性收入从887元增长到5125元, 增长了4238元, 达4.8倍之多, 而且, 从2009年开始, 工资性收入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到2012年已超过一半;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 且每年的变化不大, 财产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 2006年前均超过7%, 但在2007年低于4%, 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均在7%左右。
数据来源: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依据渝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综合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其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2007年达到了52.7%, 但其重要性从2009年开始逐渐被工资性收入所替代; (2)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对农民纯收入的增长起贡献性作用, 并且从2009年开始逐渐取代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占据了主导地位; (3)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一直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而属于农民纯收入的重要补充; (4) 近年来, 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来源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农民纯收入增长由单一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变为同时依靠工资性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模式, 并且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体。
1.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渝北区与全国一样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形成的制度, 如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 加之政府为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实行了“以农扶工”以及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造成了渝北区城乡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渝北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劳动生产率提高迟缓, 导致渝北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2000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04元, 两者的差距为3339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39∶1;2008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17元, 两者的差距为10491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01∶1。从表3中可以看出, 2000—2012年这13年间, 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若考虑到农民的实物性收入、扩大再生产支出和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收益, 城乡实际差距更大。此外, 更深层次的差距在公共服务上, 城里人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而农村很少甚至根本就享受不到。突出体现在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产品上。
从表3可见, 渝北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2.39∶1扩大到2006年的3.19∶1。2007年以来, 渝北区特别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方针, 大力招商引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到2012年,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数降到2.64∶1, 说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实效。如果单独考察2005—2006年, 此时期城镇居民人口年均增长12.12%, 农村居民人口年均增长6.71%, 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率是农村的1.8倍, 这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一时期较快拉大。虽然从2007年开始,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率高于城市, 这使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但总量差距的绝对值仍然很大, 因而渝北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不容乐观。
数据来源: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年鉴
1.4 各乡镇农民纯收入差距
渝北区 (不包括北部新区) 目前有2个涉农街道、11个镇。从表4可以看出, 在临近城区, 两江新区内的王家街道、悦来街道、玉峰山镇、木耳镇、龙兴镇等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远远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9375元) ;另外, 农业产业较发达的统景镇、洛碛镇也超过了平均水平, 且增长速率较快。而产业发展较差、距城区较远的茨竹镇、大盛镇、大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未达9000元。这些差距主要是由于各镇街的地位优势与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的。
1.5 现状小结
通过对渝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分析, 可以看出, 人均纯收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增长阶段, 可概括为起始增长阶段、稳步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恢复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处于增长状态, 但每年的增幅有所不同, 在恢复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 增长速率大幅回升, 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到2012年比2000年增长了近3倍, 增长速率达22.3%。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性收入一直是主要来源,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资性收入逐渐取代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一直是农民纯收入的重要补充。
此外, 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地区的地位优势与产业发展水平是可直接影响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两大主要条件。
2 影响增收的因素
2.1 内部因素
2.1.1 自然资源
渝北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田、半山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 加上两江新区开发建设, 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直接制约着渝北区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经营。耕地的挤占挪用和贫瘠化加剧, 水土的严重流失, 病虫害、洪涝灾害, 植被的肆意破坏、环境的污染使得弱质农业雪上加霜。渝北区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 由2001年的3.91万hm2减少到2012年的2.76万hm2, 这直接抑制农业的增收。
2.1.2 农民居住位置
农民所在地理位置会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渝北区虽然大部分地区交通已经比较便利, 但还有少部分地区交通基础条件较差, 导致农民运送农产品的成本较高。交通不便利也导致信息不便利, 进而缺乏收集判断有用市场信息的能力, 导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及时, 产品缺乏竞争力。
2.1.3 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因素, 而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本质。 (1) 农村劳动力缺乏。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不可逆转, 现农村劳动力主要成了留守老人与儿童, 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缺乏的严重现象。 (2)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低素质劳动力过剩, 高素质人才短缺, 人力资本极度匮乏。
2.1.4 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途径不畅是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低的直接原因, 这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2.1.5 农业资金投入
长年以来, 政府增加农业投入的能力有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服务配套、种植业的投入额度与城市建设相比差距很大, 加上城市资本投资农村远远不够, 而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户由于收入薄、投入分散, 致使农业的社会总投资规模小、效益低。
2.2 外部因素
2.2.1 农产品市场贸易条件
优势农产品出口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农产品营销缺乏主体, 流通环境有待改善;种植业成本大, 利润微薄。
2.2.2 体制
长期以来,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导致在制度上也形成了城乡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 农村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都与城市存在差别, 这种差别对待, 最终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脱节,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 促进渝北区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1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 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关系, 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开拓农业内部增收的新空间。 (2) 发展特色农业、提倡绿色旅游。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消费观念有所改变, 在向绿色消费方向发展, 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发展方向, 对发展乡村旅游业有指导性意义。 (3) 提高经济作物业和水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 发展经济作物业和水产业, 建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作物、水产繁育体系, 以科技生产为主, 促进其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现代农业和市场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可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收, 能把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带给农民。因此, 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引导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3.3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1) 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充分发挥推广队伍和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重要作用。如可以在农村设立函授站, 建立农民函授大学办学模式, 组建农业科技特派小组, 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 (2)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3) 整合科技资源, 优化科技布局, 创新科技增收机制。
3.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战略的过程就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 (1) 城镇的健康发展作为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 以现有的主城区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突破口, 建立健全渝北区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2) 结合第三产业, 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 (3) 结合乡镇企业的聚集, 真正做到“以业兴镇”, 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城镇化集中, 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
3.5 增加农村财政投入,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1)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逐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扭转以往财政向城市严重倾斜的局面, 保证财政支持“三农”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 (2)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扶持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支农政策框架, 形成政府引导、工业反哺、城市支持、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3) 完善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 依靠法律保障农民增收。
3.6 加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1)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 (2)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宣传工作, 增强科技兴农、科技致富意识。 (3)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讲文明、懂礼貌、重信誉的新型农民, 为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根本保障。
3.7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 社会保障建设在农村地区还十分薄弱,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民最关心的是养老和疾病问题,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推行力度甚微, 有待进一步发展。
重庆市渝北区 篇2
重庆市渝北区司法局
2009年8月4日
渝北区扎实推进律师党建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律协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市局今年党建工作会议要求,我局及时行动,有效推进渝北律师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健全律师队伍中党的组织机构
我区现有律师事务所39个,律师279人,其中中共党员45人。为规范党的组织设置,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我区司法局党组于2009年6月向渝北区委组织部申请成立中共重庆市律师协会渝北分会总支部委员会及律师事务所支部,17日,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组织部、重庆市渝北区“两新”工委以渝北委组组[2009]18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中共重庆市律师协会渝北分会总支部委员会,设支部委员会5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1名;同意建立中共重庆佳程律师事务所支部、中共重庆三大律师事务所支部和中共重庆雷力律师事务所支部等3个党支部,各设支部书记1名;同意建立中共重庆鼎谋律师事务所支部委员会和中共重庆劲源律师事务所支部委员会等2个党支部,各设支部委员3名,其中书记各1名。各党支部隶属重庆市律师协会渝北会会党总支。
二是选好配强班子
2009年7月29日下午,重庆市律师协会渝北区分会在区司法局会议室召开全区党员律师大会,选举律协分会党总支委员。应到有选举权的党员29人,实到29人。杨廷会、张国菊、王国民、胡冬舫、杨庆华5位同志当选为总支委员会委员。
新一届总支委员会于当天召开第一次委员会,选举杨廷会同志为总支书记,张国菊同志为总支副书记。同时对其余委员进行分工,王国民同志为组织纪检委员、胡冬舫为宣传文体委员、杨庆华为生活群工委员。各支部也已先后完成了支部委员的选举,并报告律协分会党总支。
三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新一届总支委员会选举产生后,总支书记杨廷会同志组织召开了总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首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以及加强和改进律师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律师行业党建工作的指导,以律协分会党总支和各党支部为平台,通过大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律师党员意识;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针对律师职业特性,有效开展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律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律师党建工作与律师业务建设结合起来、与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和管理结合起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律师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重庆市渝北区 篇3
为及时了解重庆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情况,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渝北地区的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重庆市农民返乡的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农民外出务工从快速增长期转入到稳定发展期,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渝北区进城务工服务管理中心统计,2008年渝北区返乡农民工总数为47261人。对其中1838人进行调查得知,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回流返乡农民工为1022人。其结构特点如下:
1.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167人,占16.3%;30~45岁的535人,占52.5%;45岁以上的320人,占31.3%。
2.按文化结构分。初中及初中以下的830人,占81.2%;高中及高中以上的192人,占18.8%。
3.按曾否参加技能培训分。参加技能培训的202人,占19.8%;从未参加技能培训的820人,占80.2%。
4.按务工地分。珠三角地区513人,占50.2%;长三角地区316人,占30.9%;京津塘地区39人,占3.8%;市外其他地区35人,占3.4%;区外市内55人,占5.4%;区内64人,占6.3%。
5.按行业分。建筑业253人,占24.8%;电子加工351人,占34.3%;服装加工81人,占7.9%;制造业63人,占6.2%;玩具加工业263人,占25.7%;住宿餐饮业11人,占1.1%。
由此可见,返乡农民工多数是中、青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务工行业集中在建筑及玩具、电子等制造加工类,技能单一且技能水平不高。
二、外出务工人员非正常返乡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1.大量农民工返乡造成了农民增收困难。金融危机造成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就业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民工返乡加大了本地就业压力。就农业领域而言,农民工返乡有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但农业领域吸纳就业的能力毕竟有限,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无事可做,无钱可挣。很多农民占有耕地不足一亩,而且三峡水库淹没了绝大多数良田,剩下的土地又多为薄瘠地。根据重庆市移民局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三峡库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54人,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是同类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回流的农民工就地就业或靠土地生活,存在诸多困难。同时,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后,其承包的土地或委托亲人代耕,或被他人拣耕,或被村民组收回重新分配;其农业生产工具包括耕牛,因长期在外务工而报废或变卖,短时间内恢复农业生产相当困难。这也必然给农村发展带来不安定因素。
3.影响社会稳定。一些青壮年返乡后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终日无所事事,便可能寻隙惹事,聚众赌博等。
三、应对农民工非正常返乡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农村稳定工作,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宣传。同时进一步贯彻《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切实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投资项目的带动功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就地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2.强化和完善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村劳务经济服务的水平。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建议市政府对现有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建立起调度有力、协调有序的长效运转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
3.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对农民工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提高业务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改善农民按受教育培训的条件,大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返乡农民工中愿意在家务农的这部分农民工,应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立足本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要充分发挥农广校中职学校、农业部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有明显提高。开展农民工培训,必须面向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个人,找到一种适当的组织形式,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培训质量。
4.提高劳务经纪人的素质,保障农民工的有序流动。农村劳务经纪人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流动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如,渝北区2007年成立了农村劳务经纪协会,在各村设立农村劳务输出招工联络点,当年发展会员40人,2008年又吸纳新会员50人。这些会员都分布在全区各村社,通过他们广泛收集求职和用工信息,在市、区劳务信息网上发布,并提供给农村劳务输出联络点进行张贴,有序组织农民外出或就地务工。这要求有关部门要强化对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的培育,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劳务市场中的作用。
5.借鉴外地经验与本市实际,制定出台帮扶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市有许多扶持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经验,全市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支持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如:重庆市可将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城镇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贷款扶持范围;可对诚实守信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时,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等。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
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 篇4
习惯教育:习惯教育是我校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五年的探索实践, 总结出了“导练染领”的
习惯教育模式, 编写了《习惯经营人生》、《习惯人生》和《习惯训练指导手册》等系列校本教材。2013年12月, 学校承办了“渝北区习惯教育现场观摩会”, 学校的“习惯教育”在全市德育工作会上交流经骚, 中央文明委领导吴向东视察我校后说:“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的‘习惯教育’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 希望进一步加强提炼总结, 择机在全国推广”。
校园文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习惯经营人生, 特长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而布置, 形式新颖, 主题鲜明, 育人氛围浓厚, 被评为“重庆市中小学首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成为“重庆市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现场。
教育质量:学校建立了符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打造了“导学讲练评研提”七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质量有口皆碑。不管是初中的联招升学率, 还是其余各年级的学情抽测结果, 我校学生成绩都在全区
同级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a特别是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 我校学生更有突出的表现:2013年, 六年级学生何金泽被解放军艺术学院录取 (全国仅收化人) , 每年一度的“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 我校学生年年都获得了特等奖或一等奖。
学校是重庆市教育增量贡献学校、重庆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重庆市百佳人文校园、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中英 (重庆) 自评文化与能力建设项目学校。成绩属于过去, 东和春天实验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超越自我, 追求高效, 打造卓越, 办全国知名品牌学校”。
重庆市中小李校园文化建设
示范导
璽=J庆O~窜教年育m«夤会
申赛<重庆>学栈自评文ft与癒力《设
习惯教育主题雕塑
重庆市江北区国家税务局文件 篇5
签发人:周远游
关于2006年度工作总结 暨2007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重庆市国家税务局:
2006年,江北区国税局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税务工作会议和区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管理、规范行政”的工作方针,推进依法治税,夯实征管基础,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全力以赴组织税收收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一、2006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税收工作实践。
2006年,区局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深入、扎实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全面兴起学习党章的新高潮。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党章纳入区局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题学习讨论,开展了“送理论到基层、送党课到支部”活动,每位局领导还分别到联系的税务所讲了一堂党课。同时,要求全局党员干部通读党章原文,熟悉党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增强党章意识和党员意识,把党章要求转化成为国聚财的自觉行动。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市委党校周放副校长作了题为《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报告,组织干部参加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重庆国税”征文活动和“感知荣辱”图片、短篇征集活动,举办了“庆祝建党85周年,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比赛,在全局形成了人人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兴重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
扎实开展“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认真贯彻 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和汪洋书记视察洪崖洞讲话精神,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2006年9月起,在全局开展了“廉洁从政、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主要做法有:一是深入发动,营造氛围。召开了区局学习整改活动动员会,对学习整改活动进行了动员布臵。在局域网上开辟了学习专栏,发布了学习资料20余篇,购买了300余本学习教材及2部电教专题片,为干部学习创造条件。活动期间,全局还制作了30块宣传板块、13幅宣传标语,编发了学习整改活动简报20余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丰富载体,增强实效。将“规定学习时间不缺一课,参学不漏一人,必读篇目不少一篇”作为硬性要求,建立了学习、考勤、请销假、撰写笔记、督促检查5项学习制度,以税务所和机关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以及领导带头讲、邀请专家讲、组织观看先进模范电教片、举办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活动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时间在20个学时以上,集中讨论时间在10个学时以上,共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230余篇,并从中选出24篇挂在学习整改活动网上供干部学习交流,各科所开展的学习讨论活动均做到了学习有重点、讨论有专题、发言有记录,确保了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三是开门纳谏,查找问题。局领导分别带队到辖区重点税源企业、外贸企业、农贸市场面对面征求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印制了《学习整改活动征求意见表》200余份,发放到辖区纳税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 众代表手中。同时,通过邀请行风监督员进行明查暗访,在办税服务厅、各税务所设臵意见箱、意见簿、公开监督电话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认真查找单位和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为扎实开展分析评议打好基础。经过梳理归类,全局共查找出了在思想观念、税收管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4个方面存在的16个问题,并逐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初步整改措施。四是查改结合,推动工作。坚持立查立行、边查边改,把边学、边查、边改贯彻学习整改活动始终,纠正和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欠佳、办事程序繁琐等问题, 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真正为纳税人做实事、办好事,让纳税人深刻感受到整改活动带来的显著变化,切实做到了学习整改活动与税收工作“两结合,两促进,两不误”,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国税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应收尽收,组织收入质量稳步提升。
截至12月底,全局共组织税收收入126704万元,同比增长11.06%,增收12622万元。其中:组织区级收入13201万元,同比增长18.10%。全局没有一笔新增欠税,实现了新增欠税“零目标”。在组织收入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坚持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把提高组织收入质量作为组织收入工作的重点来抓。全局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新欠产生,为实现申报应收尽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动态监控重点税源,对年纳税额300万元以上,占全局收入近70 % 的30户重点税源企业实行动态监控,要求税收管理员定期撰写税源分析报告,编制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表,随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同时,加强对税收的分析预测,区局报送的《江北区国税局2006年1-6月税收分析及预测情况的报告》和《长安汽车股份公司2006年1-6月收入情况分析及下半年收入的预测》得到了市局计统处的好评。三是严格考核新增欠税,进一步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加大了对新增欠税的考核奖惩力度,即:对连续3个月无新增欠税的税务所给予目标管理考核加2分的奖励。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各所的工作热情,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12月,全局有7个税务所因连续3个月实现申报应收尽收获得了加分。从7月份起,区局还按季在局域网上公布各所的新增欠 税数、陈欠及呆账税金减少数,进一步加强了对收入质量的监控。
(三)推进依法治税,税收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通过区局与科所长、科所长与管理员层层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税收执法责任链。全局共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192人次,签订率为100%。大力整顿规范税收秩序,组织开展了以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为重点的税收专项检查,全区62户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查补税1300万元,缴纳滞纳罚金89万元。1—12月,全局稽查系列共对335户纳税人进行了检查,补税、罚款及课处滞纳罚金560万元。4月份,区局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的税收宣传月主题,认真开展税法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税收宣传进农贸市场、农村 乡场、农村小学、农民新村、农民家庭“五进”活动,提高了全社会的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和纳税遵从度。
(四)强化税源管理,税收征管质量明显提高。
切实加强税收分析。一是提高税收分析质量。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区局每月编制了税收月快报(含收入进度、收入质量、税负、国民经济指标等4大类15项表格图示),为组织税收收入、强化税源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7月上旬,区局下发了《关于重点税源企业分析材料写作要求的通知》,对税收分析材料的内容、格式、要求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把《长安汽车股份公司2006年1-6月收入情况分析及下半年收入的预测》作为范本挂在税网中供税收管理员借鉴参考。同时,要求各税务所按照新的要求撰写重点税源企业分析材料(城区所10户、其它税务所各5户)上报区局,并把40份税源分析材料挂在局域网上供干部相互学习交流。二是定期通报重点行业增值税税负。建立了重点行业增值税税负分析通报制度,从4月份起按月分所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7个重点行业的增值税平均税负进行分析通报,为各所开展税收分析提供参考数据、开展纳税评估提供预警指标、实施税务稽查提供选案线索。三是公布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从7月份起,区局把各所每月上报的《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表》(城区所30户,其它税务所各10户)在网上公布。要求税务所和管理员以区局通报的重点行业增值税平均税负为标准,以各所上报的重点税源企业税负为参照,掌握相 同行业或类似企业的正常税负水平,随时监控纳税人税负的异常变动情况。四是提高税收计划预测的准确率。要求各税务所自编计划的准确率要控制在10%以内,并把各税务所自编计划的预测数和实际完成数按月在网上进行公布。
积极开展纳税评估。一是设计评估载体。7月中旬,区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江北区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表》和《江北区国税局所得税纳税评估表》。两表分别罗列了69项涉税经济指标和28项需要引起注意的预警指标或异常情况,为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二是明确评估对象。区局把2005年和2006年各所的增值税零、微税负企业名单在网上进行通报,要求各税务所从本所的增值税零、微税负企业中选择一些企业开展纳税评估。三是召开分析评估会。7月28日上午,区局召开了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汇报会。各税务所所长详细汇报了占全局收入近80%的40户重点税源企业上半年的税收分析情况、下半年的收入预测情况,以及本所开展增值税零、微税负企业纳税评估工作的情况。截至12月底,全局共对260户纳税人开展了纳税评估,发现有问题的纳税人88户,移送稽查环节33户,自查补税55户,补税、罚款、加收滞纳罚金134.7万元,冲减期末留抵税额11万元。
强化税源分类管理。一是定期开展异常户清理核查。按季对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异常和增值税申报异常的企业进行核查,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减少税收流失。1—12月,在对农产品进项 税额抵扣异常、废旧物资进项税额抵扣异常、增值税零税申报、超标准未认定一般纳税人的核查工作中,共计补税199.14万元,加课滞纳金1.28万元。二是加强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针对辖区企业所得税户数增长较快、查账征收亏损面较大、征管难度大等特点,对连续3年亏损户、税负异常户等开展纳税评估,将不符合查账征收标准的企业,改为核定征收。截至12月底,全局所得税核定征收户数1948户,占缴纳所得税总户数3966户的52%,同比增加了955户,增长了104%;1-11月,入库企业所得税470万元,同比增长了113.64%,增收250万元。三是规范个体市场税收管理。加强对增值税起征点以下个体双定户的税收定额管理,从严格现金税款监管,加强市场代征工作管理入手,进一步整顿规范了集贸市场税收秩序。1—12月,全局征收集贸市场税收576.86万元,同比增长30.35%;调整个体税收定额794万元,同比增长15%。
夯实征管基础工作。一是大力推行网上认证方式。全局共安装使用网上认证软件349户,网上认证专票抵扣联占当月认证专完成了辖区内1400余名防伪税控企业开票人员的票总量的57%。培训和1270户防伪税控企业“一机多票”系统的推行工作。区局金税工程运行质量良好,连续64个月保持了“五率”考核100%。二是完成2005年度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6534万元,调减所得额29453万元,自调补税3407万元。三是与区地税局联合开展了对辖区内6613户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共评出A级企业15户,B级企业6152户,C 级企业345户,D级企业101户。四是全面换发税务登记证和清理漏征漏管户。从9月份起,采取分类、分所、分批方法对全区8196户纳税人进行换证,确保换证工作做到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同时,区局以换证工作为契机,利用国、地税、工商登记信息共享平台,对800余户新办工商登记企业开展了逐户清理,切实堵塞征管漏洞,减少税收流失。五是加强征管质量监督考核。从年初开始,区局把各所的征管质量考核六率指标在网上进行公布,全局平均申报率同比增加5.9%,入库率同比增加4.79%,欠税增减率同比下降9.21%,滞纳金加收率同比增加63%,处罚率同比增加14.35%。六是提高CTAIS系统操作应用水平。2006年1月4日,税收综合征管软件成功上线运行后,区局在广泛征求税务所意见和反复操作演练的基础上,编写了税政、征管、退税、稽查等19个CTAIS业务操作流程挂在税网中,并举办了11 期CTAIS操作业务培训班,培训干部400余人次,确保了综合征管软件的平稳运行。
(五)落实优惠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得到有力促进。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抗旱救灾等税收优惠政策。1—12月,全局共计为110户企业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4844万元。二是加快出口退税工作进度。1-12月,全局受理申报1050户次,办理免抵退税373079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外贸企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商贸拉动战略。认真落实江北区政府制定的特事特办服务 制度,通过明确服务内容,简化办税程序,缩短办税时限,在办理、变更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发售等6个方面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铺垫“绿色通道”,受到纳税人的好评。区局连续两年荣获江北区商贸拉动战略工作先进集体。
(六)坚持以人为本,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立足岗位实际,全面开展干部“六员”培训工作。3月份,区局耗资7万余元,选派43名干部在市局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15天的税收管理员集中脱产学习培训。7月20日至7月22日,邀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杨安富副教授对会计制度与税法的主要差异、会计核算、房地产会计与税收等3个方面的内容对全局190余名干部区局进行了授课培训。积极备战市局组织的“六员”达标和“税收业务能手”竞赛活动,在局域网上开辟了“六员”培训网上学习的平台和在线测试系统,11—12 月组织了全局范围的在线考试和笔试,将干部笔试成绩按单位进行排序,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同时,继续开展读书活动,上半年局领导和科所级干部40人阅读了《团队精神》一书,每人还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1篇心得体会;下半年阅读《做事先做人》一书并结合工作实际撰写1篇心得体会。二是加强制度作风建设。修订了《重庆市江北区国家税务局工作规则》和《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国家税务局党组工作规则》,完善了《重庆市江北区国家税务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把区局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市局精神,把整顿会风 会纪作为转变机关作风、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来抓紧落实,进一步完善了会议许可、会议考勤、会风监督通报等制度。三是大力加强副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9月初,区局制定并下发了《重庆市江北区国家税务局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和《2006年公开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的实施意见》,在全局范围内公开选拔一批副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优化了科所级干部队伍的结构。四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修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突出了对“两权”运行的监督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等内容。大力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开展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专题教育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到基层、入家庭,积极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在2006年江北区开展的政风行风自查自评工作中,区局着重抓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三项工作,进一步优化了税收环境。1—12月,全局干部职工共拒吃请510人次,拒收礼品礼金83 人次,拒收礼金30700元,上交礼金3000元。五是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区局荣获了江北区2005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局党组荣获了江北区2005年度组织工作成果奖,局机关党委被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江北区直机关党工委评为“学习型党组织示范单位”。此外,区局还开展了创建“重庆市模范之家” 和“创建文明机关、促进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争做纳税人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完成了“五好党支部”达标验收工作,组织开展了庆祝建党8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等。
二、2006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区局各项工作进展虽然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税收分析缺乏深度,有的同志仍习惯于就税收数据分析税收,对影响税源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把握不准,不能及时提供有数据、有分析、特别是对下一阶段税收工作有参考意义的税收分析报告。二是对纳税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纳税评估的深度不够,纳税评估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纳税评估的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计算机运用水平不高,与税收工作密切相关的实用辅助性软件开发工作滞后,与兄弟区(县)局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四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观念需进一步增强。如:出口退税在服务的深度、广度及政策宣传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税务稽查检查偏多,辅导约谈偏少,缺乏灵活性。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三、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区局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廉洁从政,服务发展”的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区委、区政府和市局布臵的各项税收工作任务,为推动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江北作出积极贡献,向重庆直辖十周年献礼。为此,区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揽,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观念。
一是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紧落实,紧密结合国税工作实际,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全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着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积极投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做好各项国税工作中去,为建设和谐重庆、和谐江北作出积极的贡献。二是把“廉洁从政、服务发展”作为国税工作的长期目标和努力方向,建立“廉洁从政、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六种意识”,即: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效率意识、主动意识,力争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突破、服务发展上有新理念、征收管理上有新举措、机关作风上有新转变、队伍建设上有新形象、工作业绩上有新贡献。三是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按照市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的要求,逐步构建符合区局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按照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实施办法》,拟订区局党组的贯彻实施方案。严格遵守市局的“六个不得”和“三条禁令”,切实解决损害纳税人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筑固行风建设的成果,确保各项国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确保实现应收尽收。坚持“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落实“六基”要求,发 扬“钻取”精神,围绕税源抓管理,努力提高征管质量,全力以赴组织税收收入。一是完善监控体系。在抓好对市局级重点税源行业、企业监控的基础上,按照“巩固、延伸”的要求,向其它行业、企业和税源延伸,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的税源监控网络。二是加强税源管理。切实加强税收分析,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确保税源管理取得实效。三是全力追缴不发生新增欠税的基础上,欠税。在确保实现申报收入应收尽收,要求各所选择一些有解缴能力的欠税企业,采取积极措施,催收陈欠或呆滞税金入库,尽量缩短收入任务的缺口。
(三)以落实执法责任制为抓手,大力推进依法治税。一是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将推行执法责任制与贯彻实施《公务员法》、预防职务犯罪相结合,督促干部既要规范执法,又要防范执法风险,从而在全局形成“执法讲依据、工作讲程序、办事讲责任”的良好风气。二是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力争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一线执法人员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三是进一步整顿规范税收秩序。转变稽查职能,加强约谈和宣传辅导,纠正纳税人由于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失误,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实施稽查计划,把稽查工作的重点放在打击偷逃骗税等涉税违法活动方面,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以强化税源管理为重点,不断提升征管质量。一是认真落实“六基”工作要求。以创新管理员管理机制为载体,结合强化税源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把“六基”工作要求落实到税收工作和税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确保管理基础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建立分析、评估、稽查互动机制。要按照“面、线、点”梯次推进的方式,开展宏观税负水平、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分析预测;按月对零、微税负企业和税负异常企业开展纳税评估;有的放矢实施税务稽查,及时向征管环节反馈意见、建议,提出强化税源管理的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手段和措施,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三是切实加强各税种管理。继续做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一机多票系统的推行工作,将一般纳税人开具的普通发票纳入防伪税控进行认证比对。严格以票控税,对增值税零微税负的商业企业申请增购专票,须经税务所管理员纳税评估后才能批准增加专票购买量。严格执行总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开展所得税纳税评估和检查,对长期亏损的涉外企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对2002年以来新办在地税局缴营业税、在国税局缴所得税的企业要加大检查力度,防止税收流失。
(五)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线,改进优化纳税服务。全面落实“税收经济观”,把发展经济和服务经济作为税收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观念,继续把“三个服务”,即:服务于区委区府、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纳税人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职能,全面落实鼓励科技创新、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为建设人本和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要加强出口退税政策宣传,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对纳税人的退税申报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审核、及时办理免抵退税,支持外贸企业加快发展。要大力助推江北区的“工业驱动”和“商贸拉动”战略,对港城工业园区和观音桥商圈的的重点引资企业做到常事快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把区政府“办事速度最快,办事费用最省,办事落实程度最高”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加强办税服务厅窗口建设,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六)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国税部门的社会形象。
一是抓好干部“六员”培训。以提高质量、增强实效为目标,加大培训力度,充实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建立完善“六员”培训激励机制,为干部在岗自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同时,切实加强对干部在岗学习的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充分调动一线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着力培养一批税 收征管能手和业务骨干。二是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把区局各项工作的布臵、进展、检查、考核等情况在局域网中公布,切实加强对税务所工作的帮助指导。同时,清理报表资料,切实为税务所和纳税人“减负”。三是进一步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弘扬“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库区人文精神,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攻坚克难的拼劲和大胆探索的闯劲。树立注重细节的观念,培养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干部职工,努力构建和谐团队,使各科所的团队精神和干部职工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二○○七年一月十八日
重庆市渝北区 篇6
1 渝北区建设都市田园小镇的重要性
1.1 建设都市田园小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目前由于渝北区农村人口多, 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民仅有的土地又零散, 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 要靠种地提高收入相当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从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看, 只有盘活土地, 注入城市资金, 才能实现农村土地价值的升值, 让农民在土地增值中增加收益。建设都市田园小镇, 真正启动广大乡村市场, 农村土地不仅能增值, 还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城市人群到美丽的农村去度假、休闲、养老、居住, 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这种高品质乡村市场的启动, 还可以使广大农民和大学生在乡村就业与创业, 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城乡相融、社会和谐的“美丽中国”终极目标。
1.2 建设都市田园小镇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
古路镇草坪村李家湾巴渝新居是渝北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但仍有很多顽症难以解决, 比如有外地人及各级领导要去参观学习巴渝新居的建设, 有关部门要求农户做好室内室外清洁卫生时, 个别农户素质低, 要求政府给钱, 如果政府不给钱就不做清洁卫生。这种现象很普遍, 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素质问题, 将会对农村城镇化乃至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至今为止, 学界对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 大多数学者普遍接受“城镇化是指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中于城镇的过程”这一说法。笔者认为, 农村城镇化的本质是既能享受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及交通等综合优势, 又能享受到农村的优美环境。现在中国乡村最缺的不是产品, 不是家电, 而是缺少人才、缺乏文明、缺乏文化, 这就更需要大量的城市人到农村去, 调整人口素质结构。随着城市人的到来, 农村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会得到改变, 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也是得到改善, 特别是文化传承, 一定会给广大的农村带来很好的发展。
1.3 建设都市田园小镇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村和城市是两个现实社会实体, 城市里的市民与工业化, 农村里的农民与农业化, 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但事实上, 二者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解放初期, 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资源都是来源于农产品的“剪刀差”, 当时是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随着工业的发展壮大, 工业对整个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而农业在维持社会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 对国家的贡献相对弱化, 才出现了取消农业税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三农”问题, 实践证明已经无法在“三农”内部自行解决, 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建设都市田园小镇, 正成为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选择。现如今,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乡村, 如果没有城市精英人群与城市资本的大规模下乡, 单靠现在普遍贫穷的农民来启动想象中的“庞大农村市场”, 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建设都市田园小镇能够综合提高渝北区城乡统筹度, 成为渝北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
1.4 建设都市田园小镇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 当生活贫穷的时候, 人们千方百计涌入城市, 而当人们的财富积累与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标准之后, 就会出现向乡村回归的现象, 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穷奔市, 富奔乡”。现在我国社会也出现一大批富裕起来的城市富人、白领与小资开始“奔回乡村”的现象。乡村有美丽的风景、开阔的视野、美好的传统、宽敞的住房、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活水、自然的田园、茂盛的植物、盛开的野花、安全的食品、舒缓的节奏、宁静的氛围和温暖的阳光等, 国外上至总统与富豪, 下到中产家庭与农民都生活在乡村, 他们可能工作时生活在城市, 但是一到下班、度假与休闲的时候, 都纷纷回到乡村。乡村生活已经成为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一场由都市精英参与的大规模新下乡潮流正在酝酿之中, 城里人下乡当农民将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时尚。建设都市田园小镇正顺应了时代的这种要求。
2 渝北区建设都市田园小镇的可行性
2.1 区位优势独特
渝北区地位特殊, 地处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和重庆主城区范围, 是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 坐拥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江北国际机场, 同时又是两江新区的主战场。渝北区地势开阔, 腹地纵深, 发展空间较大。在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规划面积5473 km2范围中, 渝北区占1452 km2, 占比达26.5%, 在重庆主城区2737 km2范围中, 渝北区占456 km2, 占比达16.7%。到2020年, 重庆主城区面积将达到800 km2, 渝北区将增加250 km2的城区面积;重庆主城城市人口将达到800万, 渝北区将增加20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
2.2 交通便捷
渝北区是重庆市贯通东西、承接南北的咽喉, 是重庆市通向川东南地区的北大门, 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大交通枢纽的重要辐射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坐落境内, 渝怀铁路、重庆“二环八射”中“二环五射”贯穿区境, 渝长、渝邻、渝合、渝涪、渝黔等5条高速公路在渝北区境内交汇, 西南最大的龙头寺火车站位于渝北区内, 长江、嘉陵江环绕渝北区东西南, 寸滩集装箱码头紧邻渝北区, 重庆城市交通规划的6条轻轨线有4条通过境内。独特的地理区位为渝北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交通便利, 也将促进渝北区临空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2.3 自然环境优越
2.3.1 自然风景优美迷人
渝北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丰富, 境内主要河流有御临河、温塘河、后河、黑水滩河、朝阳河等, 这些河都有上游水流平缓、下游多裂点瀑布的特点。区内处于川东平行岭谷区, 主要地质构造有龙王洞背斜、江北向斜。这样的气候及地质条件造就了渝北区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 例如千姿百态的华莹山石林, 幽深莫测、瀑布飞溅的御临河排花洞, 集山、水、林、泉、洞、峡、寨、古堡和天池为一体的“武陵仙境”统景风景区, 以群山茂林、雄关古寨、溶洞阴河交织而成的享誉西南的张关—白岩风景区, 峰含玉润, 蔚然深秀的玉峰山森林公园等。
2.3.2 特色高效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 渝北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木耳镇白云山桃花、茨竹镇放牛坪梨花、统景镇印盒李花被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玉峰山旱土村“玉峰山百果红风情生态沟”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百果红妆”鲜果包装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展包装创意金奖;统景镇印盒村歪嘴李通过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 创建成为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重庆第四个乡村旅游国家AAA级景区, 并入选重庆市首批市级特色旅游景观名村。此外, 渝北区还成功举办第三届统景印盒“李花节”、伏季采果节和首届玉峰山风情葡萄文化节, 接待游客观存在2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1400万元以上。“玉峰山醉美风情葡萄沟”、“渝北区草统路乡村旅游环道”、“渝北210沿线乡村旅游带”成为重庆市休闲农业精品路线。以林果、蔬菜、花木、畜禽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 建成了柑橘、无公害蔬菜、肉兔、小家禽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以慈孝文化为主题的古路镇草坪村李家湾巴渝新居, 注重居民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得到了市民的肯定。
2.4 政策环境宽松
为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区发展, 渝北区政府已经制定了《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区发展的意见》,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建设重庆统筹城乡示范区的要求, 将龙兴、石船、木耳、古路、玉峰山、王家、两路、双龙湖、双凤桥等9个镇街的74个村、852个社定为生态涵养区, 幅员面积362 km2。《渝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将茨竹、大湾、统景和大盛4个远郊城镇, 确定为渝北区都市生态涵养功能区和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休闲旅基地, 土地面积45545.88 hm2, 占渝北区土地总面积的31.3%。同时, 渝北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区临空都市农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整合打捆交通、水利、国土、林业、农综、农业产业化、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北部新区专项补助、一事一议、民营经济、农村环境、新农村、金融、业主自筹等项目资金, 并把美丽乡村纳入区级涉农部门、相关镇街年度目标考核。
3 渝北区建设都市田园小镇的理念及定位
都市田园小镇是新都市田园人居理念, 打造出以住宅为主、度假为辅的品质生活小镇, 是古老与新生并存、城市和乡村共融、时尚与科技共生的现代田园城市, 是美丽乡村的风景之一。都市田园小镇建设要按照“绿色、生态”的理念, “宜商、宜游、宜居”的定位, 围绕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依托山水景观、田园意境的环境优势, 每个小镇拥有1个特色的主题园区配套, 每个园区包含1个主题小镇的开发模式。统筹农业、旅游度假和居住地产, 使其得以共生发展。
4 渝北区建设都市田园小镇的构想
综上所述, 渝北区有广阔的山、林、水、溶洞、绿色生态农业、古镇和航空等资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正迎合了现代都市居民回归自然山水的渴望和需求。渝北区应抓住机遇, 破传统小镇建设局限,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具有渝北特色的都市田园小镇。
4.1 依托产业平台, 建设生态田园小镇
依托渝北区的特色产业基地, 围绕山水、田园两大资源, 建设统景印盒、茨竹、大湾、大盛等都市田园小镇。1个小镇1个农业主题, 重点打造统景印盒李子、茨竹梨子、大湾、大盛药王谷等一批极具自然特色和田园情趣的农业主题乐园。小镇具有居住、养生、旅游接待等多项功能, 小镇居民可以有城市人, 也可以有当地居民和农民。同时, 小镇居民可以租用农田自己耕作种地, 体验农耕生活, 发展农业生产。
4.2 依托空港平台, 建设幸福田园小镇
按照《渝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 古路、兴隆镇未来将依托空港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现代农业园区, 承接主城产业扩散, 发展成为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为特色的城郊工业镇。因此, 将兴隆、古路确立“生态立镇、产业富民”的发展定位, 着力打造工贸型现代田园风情小镇。小镇既有现代化的工厂, 也有美丽的田园风光,
4.3 依托温泉平台, 建设统景温泉小镇
据了解, 统景温泉小镇已经引进了企业将其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区和国内一流的温泉风情小镇。正在建设的统景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约340亩, 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温泉中心、会议中心、水乐园、广场、新建桥梁及道路。高消费会可能会制约统景温泉小镇的发展, 如果借鉴丽江的做法, 配套建设宜居住宜休闲的功能区, 将使统景温泉风情小镇建设如虎添翼。
5 渝北区建设都市田园小镇的措施
5.1 高起点规划, 确立都市田园小镇发展方向
建设都市田园小镇不能随意而为, 需要编制详细的规划。规划要具有综合性、科学性、长远性。都市田园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 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 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 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使小镇建设注入人文内涵, 展现独特的魅力, 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 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还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 实现一镇一景, 充分彰显小镇的特色和韵味。
5.2制定灵活的开放投资政策, 广泛吸收各种私有资金
都市田园小镇建设资金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 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公路、筹资建设小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 开发商则负责小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5.3 加快设施建设, 夯实都市田园小镇基础
统筹城乡建设, 达到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共享。科学合理安排城建项目,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全域渝北城市理念, 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5.4 优化产业布局, 做强都市田园小镇物质支撑
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档升级万亩杨梅、万亩柑橘、万亩歪嘴李、万亩高山设施蔬菜、“醉美风情葡萄谷”等建成基地, 加快建设“七彩香村”、“花漾渔村”、“十里荷花走廊”等在建基地, 全力建设210国道沿线蓝莓、明月山“药王谷”等新建基地, 做强都市田园小镇物质支撑。
5.5 创新工作思路, 强化都市田园小镇建设保障机制
重庆市渝北区 篇7
1 渝北区2005—2014年水稻纹枯病发病情况
根据渝北区植保站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情调查统计资料, 2005—2014年水稻纹枯病病情变化趋势不规则, 各年份纹枯病发生存在差异。其中, 病株率15%以上的有5年, 占50%, 分别为2007年16.7%, 2009年17.3%, 2011年19.8%, 2013年18.2%, 2014年18.5%, 发病最轻为2008年, 病株率10.7%。由此可见, 纹枯病在渝北区近10年都发病较重。
2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
2.1 农业生态环境与栽培管理技术
渝北区水稻产区分为早、中、晚熟3种片区, 其中早熟片区占60%以上。由于渝北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均在400 m以下, 属于再生稻适宜留蓄区域, 每年再生稻留蓄面积均在1333 hm2以上, 田间稻桩残留量多, 带菌量大, 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同时由于各地水稻的拔节孕穗期差异明显 (5~7 d) , 造成了地区间纹枯病发生情况有较大差异。栽培管理措施、肥水条件是影响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凡是施足底肥,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 稻株健壮, 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如果施氮肥过多、过迟引起稻株徒长, 封林早, 田间郁闭, 株间湿度大, 则发病重。长期灌深水、低洼积水的稻田发病重。浅水灌溉, 干湿交替, 适时晒田, 株间湿度小, 有利于控制纹枯病发展, 栽插密度大, 发病重。近10年渝北区为了错开高温伏旱, 大面积推广旱育秧、旱抛秧, 栽插早、分叶早、封林早, 水稻纹枯病发生早。农业生态环境与栽培管理技术是引起地区间水稻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一个原因。
2.2 品种抗病性
渝北区水稻没有一个高抗纹枯病的品种, 仅有少部分品种具有一定耐病性。渝北区近年的水稻品种布局都以冈优系列、赣优系列、Q优系列和Ⅱ优系列为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 而且历年品种布局变化不大, 各品种均较感病。由于渝北区水稻品种布局及各地环境、气候、菌源等差异, 抗病性在部分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各品种都感病, 耐病品种表现不稳定, 品种间纹枯病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因此, 品种抗病性不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
2.3 菌源
水稻纹枯病菌源是纹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在菌源量较少时, 它与纹枯病发生呈正相关。水稻纹枯病菌主要在稻田越冬, 在水稻拔节孕穗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下, 产生菌丝, 对水稻进行侵染危害。
据统计, 渝北区近10年的水稻纹枯病病株率都在10%以上, 可知菌源量各年均充足, 特别是渝北区每年都留蓄再生稻1333 hm2以上, 田间稻桩残留量大, 而且再生稻稻桩比中稻稻桩的菌核多, 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发生。因此, 渝北区菌源量充足, 且在拔节孕穗期菌丝成熟度高, 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各年份、地区间的菌源量差异不显著, 菌源不是造成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
2.4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病情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它既影响病源菌的生长、发育、繁殖、侵染和危害, 又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及抗病性, 特别是拔节孕穗期间的雨日、雨量、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
连续阴雨对水稻纹枯病影响最大, 其次为气温和雨量。气温、雨量、连续阴雨之间相互影响。研究表明, 水稻纹枯病发生主要受水稻拔节孕穗期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影响。一般晴天气温高、湿度小, 雨天气温低、湿度大。高温高湿天气, 常表现为暖雨日, 即夜雨白天晴或雨晴交替, 这种气候条件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大规模发生, 若长时间连续阴雨, 且气温较高 (30℃左右) , 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在水稻整个拔节孕穗期中任何一个阶段遇上连续暖雨日天气, 纹枯病都发生严重。这一规律应用在测报和防治工作中意义重大, 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对本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以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较高, 气温18~34℃都可发生, 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7%, 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8~38℃, 最适温度28~32℃, 病菌侵入寄主的温度范围23~35℃, 最适温度28~32℃。如果湿度满足, 适温下18~24 h就可完成侵染。温度低于10℃, 或高于40℃, 病情停止发展。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 相对湿度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发病越重。当田间小气候温度在23~25℃, 相对湿度达97%, 3 d后就有少数植株茎部出现病斑;温度在25~31℃, 湿度达到饱和时, 病害发展最为迅速。
综上所述, 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气候条件是决定水稻纹枯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 也是引起各年份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
3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3.1 根据拔节孕穗期天气预报确定防治田块
渝北区每年的病株率都在10%以上, 发病较重的田块病株率15%以上, 轻病年部分田块发病, 重病年普遍发病, 病情越重的年份, 发病面积也越大, 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渝北区每年都必须防治水稻纹枯病。不论在拔节期还是孕穗期, 只要遇上30℃左右的连续阴雨日, 就会严重发病, 而且暖雨日越多, 发病越重。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水稻拔节孕穗期的天气情况确定防治田块, 凡是拔节孕穗期遇上30℃左右持续阴雨天气的田块必须及时施药防治。
3.2 根据拔节孕穗期的暖雨日数确定防治次数
水稻拔节孕穗期遇到暖雨日数越多, 特别是连续暖雨日越多, 纹枯病发生就越重。若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都遇上连续暖雨日, 发生就更加严重, 如2005年。在水稻拔节孕穗期出现1次连续暖雨日, 可在整个生育期施药1次, 防效均在70%以上。发病较轻年份, 施1次药的防效均在70%以上。若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都遇上连续暖雨日, 施1次药, 防效只有60%左右;防治2次, 防效可达80%左右。因此, 可根据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暖雨日数确定防治次数。
3.3 根据连续暖雨日的出现时间确定施药时间
水稻拔节孕穗期内, 在出现连续暖雨日前施药防治效果较好, 其他时间施药防效较差, 若在拔节和孕穗期都出现连续暖雨日, 发病较重的年份, 施药2次防效较好。因此, 可根据连续暖雨日的出现时间来确定施药时间, 是在拔节期施药还是在孕穗期施药, 或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各施1次。
4 小结
4.1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在渝北区水稻品种无抗病良种, 菌源充足利于发病, 农业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不能有效控制纹枯病发生的条件下, 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气候是决定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最关键的因素。水稻拔节孕穗期, 遇上高温高湿, 尤其是连续暖雨日天气出现, 会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大范围流行。
4.2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每年都发生较重, 施药防治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 防治策略是:水稻拔节孕穗期遇阴雨天气, 特别是连续暖雨日天气, 应在拔节孕穗期的连续暖雨日前施药1次, 第2次施药时间为第1次施药后的7~10 d。
重庆市渝北区 篇8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 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 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 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 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 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 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 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 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 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 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 截至2010年, 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 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 截止2009年底, 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 同比下降4.4%。其中, 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 增长31%, 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 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 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 截至2009年, 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 到2012年, 将达4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 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 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 主要以生态林为主, 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 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 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 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 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 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 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 而渝北区只有14户, 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 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 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 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 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 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贡献率达51.9%, 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 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 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 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 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相应, 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 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 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 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 (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 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汽车数量年年猛增, 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 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 从未来的发展看, 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 引导绿色消费, 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 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 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 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 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 创新机制体制, 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 加强政策引导, 支持低碳技术研发。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 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 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2. 积极搭建平台, 探索碳交易机制。
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 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 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 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 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 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 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 加快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 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 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 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 打造低碳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 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 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 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 (含核电、风电) 、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 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 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 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 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 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 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 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 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 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 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 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 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 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 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 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 发展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 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 发展低碳服务业。
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 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 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 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 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 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 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 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 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 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 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
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 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 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 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 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 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
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 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 制定相关政策, 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 如鼓励政策, 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 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 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 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 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 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 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 推行新标准, 促进建筑低碳化。
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 优化建筑设计, 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 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 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 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 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 倡导绿色出行, 推进交通低碳化。
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 要实现低碳交通, 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 发展绿色交通系统, 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 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以后的城市建设, 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 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 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推动能源低碳化。
第一, 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 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 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 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 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 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 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 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摘要:重庆市渝北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 应抢抓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两江新区成立的机遇, 采取一系列新措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充分利用渝北区已有的优势条件,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战略,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www.news.xinhuanet.com2010-03-09.
[2]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 2010, (2) .
重庆市渝北区 篇9
一、政策层面的历时性研究
自“大学生村官”出现、得到认可以及被普遍推广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会面向“村官”出台相关的选聘政策。对中央政策进行解读与研究,有利于与调查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政策实施层面与政策制定层面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中央政策进行研究。
1. 共通性
⑴二次就业的优先性。纵观历年中央出台的政策,大学生村官的二次就业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政策关于村官二次就业的规定,都体现出了“优先性”。如2008年《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中规定:在村任职2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⑵选聘标准的严格性。历年的政策文件中,都存在对大学生村官选聘条件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大多都对学历、年龄、身份等予以严格限制。如2009年的文件中规定: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2012年的文件中规定:坚持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回原籍优先的原则,注重从重点院校以及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官。
⑶福利待遇的稳定性。较好的福利待遇,是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重要因素。对福利待遇的有关规定,是历年政策的必要、重要内容。历年的政策都对大学生村官们所应享受的福利待遇予以了较高水平的、稳定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参保水平、代偿贷款等方面。如: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2008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要按时拨付到位,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及时发放(2009年)。
2. 差异性
⑴选聘标准日趋严格。从历年中央政策文件的规定来看,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标准是日益严格的,这主要体现在: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2008年);到2009年,就修改为: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⑵福利待遇日益优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日益重视,大学生村官们的福利待遇日益优厚。如在财政补贴方面,2008年的政策规定:中央财政补贴西部地区的费用按人均每年1.5万元的标准拨付,补贴中部地区的费用按人均每年1万元的标准拨付,补贴东部地区的费用按人均每年0.5万元的标准拨付。而2012年的文件规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补助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标准提高到人均每年2万元,中部地区人均每年1.5万元,东部地区人均每年0.8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这些数字的变化,直接体现出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水平的提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制度设计上,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给予了较全面的保障。下面,将进入制度运行中展开问卷调查,以获得大学生村官职业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二、村官职业现状的共时性研究
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现状进行研究,首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即是获取村官们生活、工作现状的实际信息。为了获取村官们实际生活、工作现状的普遍性材料,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村官们进行问卷调查。
笔者将调查问卷问题分为两类,有关村官基本信息问题为基本问题,涉及村官实际生活或者工作的为实质问题;在实质问题下,又分两个类别:生活问题与工作问题。调查问卷以实质问题为主。
基本问题为问卷中的第1、2、3题;实质问题为问卷中的第4—19题;在实质问题中,生活问题为第7、12、13、14题,其余为工作问题。(注:“受访村官”指的是现在仍在担任或者曾经担任过大学生村官的人。)
1. 基本问题
第1题:您的性别是?
第2题:您的籍贯是?
第3题:您的学科背景是?
2. 实质问题
(1)工作问题
第4题:您为什么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
第5题:您担任村官时的职位是?
第6题:您接受过以下培训、学习、奖励机会吗?(多选)
第8题:在担任村官时,您在村里工作的时间有多久?
第9题:您在担任村官时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多选)
第10题:您是否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第11题:您认为自己没发挥较大作用的原因最主要是?
第15题:您现在的职业是?
第16题:您是初任村官还是续任村官?
第17题:您离开“村官”队伍最主要的原因是?
第18题:您留在“村官”队伍最主要的原因是?
第19题:您认为现行的与“大学生村官”有关的国家政策存在的问题是?
(2)生活问题
第7题:在担任村官时,您认为自己是否已经适应了村官生活?
第12题:担任村官时,您每月的经济收入是?
第13题:在担任村官时,您是否获得了“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的保障?
第14题:您对自己收入及福利待遇的看法是?
三、职业现状
以上问卷调查虽然以重庆市渝北区、开县大学生村官为对象,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有限的数据中所体现的积极、消极因素可以折射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所普遍存在的有利影响和运行问题。
1. 积极的方面
首先,村官群体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无论是否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工作,村官群体都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基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次,村官群体都实际地接触了基层的工作,增长了工作经验与实践技能,为日后的“二次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消极的方面
(1)“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较为严重。“异化”,从普通语境来说,即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在哲学上则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就是指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远离其根本目的与本质内涵,成为了这一政策运行过程中“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首先,这一“异化”体现在工作地点上。中央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为基层建设提供知识与智力支持。但是实际上,一些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地在村里工作,而是在乡镇政府工作。这从数据统计就可以看出,即问卷中的第8题:“在担任村官时,您在村里工作的时间有多久?”其中,有逾半数的受访村官选择了“有一些时间在村里工作”或“几乎不在村里工作”,这反映出,真正活跃在农村一线,投身基层工作的村官并不多。这些村官大多都被乡镇政府“要走”,从事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村官们遇到了“镇街截留”。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乡镇政府的“阻力”,大量村官并没有真正进入农村基层工作,而是提前成为了镇政府的“公务员”,“镇街截留”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其次,就工作目的而言,多数大学生村官是打算通过担任村官成为公务员,担任“村官”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这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到体现,调查问卷第4题:您为什么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在143位受访村官中,有71人选择了“解决个人就业问题,缓解暂时就业压力”,有20人选择了“再争取上升机会”,可见,担任村官多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一种手段。
(2)村官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不足。一个职业群体的自我认同感,是形塑该职业群体的重要力量。无论从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还是访谈所得的材料来看,村官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尚未形成,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问卷第10题“您是否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中,受访村官共有143人,其中,92人选择了“是”,51人选择了“否”,而这35%的“否”的选择,正说明了村官群体对自身的工作并未实现认可的一致,即共同的自我认同感。
(3)村官群体的福利待遇保障落实不到位。给予村官群体良好的福利待遇保障,并切实贯彻执行,是推动“大学生村官”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历年中央的有关政策来看,给予村官群体良好的福利待遇保障,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且一直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但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
以村官们所应得的各种社会保险为例,在调查问卷第13题(在担任村官时,您是否获得了“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的保障?)中,选择“是”的村官共有29人,选择“否”的村官共有114人。也就是说,在这次调查中,未获得“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保障的大学生村官的比例高达79%。
但是,中央政策和重庆市的细化政策,如《2009年重庆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简章》规定了:所在区县(自治县)应当为村官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保险费用为每人每年200元。2012年、2013年的文件中也有类似规定。对比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客观上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保障的落实情况不到位,现实不容乐观。
四、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1. 问题的本质所在——村官群体的身份定位不清
从本文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职业现状存在以下一些具体问题,即:乡镇截留问题;动机的功利性问题;自我认同感不足以及福利待遇保障落实不到位等。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乡镇截留问题实际上是村官群体的独立性问题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问题的整合;动机的功利性问题,客观原因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观原因是担任村官对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很大帮助;自我认同感不足问题,实际上是以上这些问题在村官群体主观上的映射;福利待遇保障落实不到位问题也是政策执行的问题。由于乡镇截留,自己在村里工作的时间较少,工作事务繁杂且内容单一,使得村官群体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目标与价值的客观条件;由于动机功利,福利待遇保障落实又不到位,所以村官群体也难以拥有实现自己价值与目标的主观条件。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村官们的心态上,就是对自身的否定与不认同。所以,自我认同感不足,最能集中地从本质上反映以上种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上述诸问题的关键。
那么,自我认同感不足本质上又是什么问题呢?——身份定位不清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国家对村官群体身份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使得村官群体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产生了迷茫。身份定位不清的问题是产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异化”等种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2. 解决方案
那么,将怎样定位大学生村官群体的身份才是较为合理与适当的呢?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定位,必须使这一群体的内部管理专业化、组织化,外部地位独立化,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以此来建立一个专业的、独立的、权威的职业组织,进而形塑一个具有较强自我身份认同感的职业群体,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推动我国农村更大程度的发展。那么怎样的定位才能符合这些条件?——行政法人成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行政法人制度及理论,构建一个以大学生村官为成员的行政法人。
关于行政法人的理论,学界多有论述,笔者便不再赘述。在这里,笔者将重点放在这一制度实施的具体思路上。要使这一制度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在内部关系上保证管理的有组织性和专业性,外部关系上保证相对的独立性,在法律上保证合法性。
(1)内部关系。要形塑一个职业群体,首先必须使其组织化。目前,国家可以成立一个行政法人来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本文暂且将这一行政法人命名为“大学生村官协会”。在中央层面,应当由国家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村官协会”,在地方层面则设立这一协会的分会。全国性协会与地方分会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分会只受全国性协会的领导。这样的职业协会一旦形成,大学生村官群体也就具有了组织性,“拧成一股绳”,能够以集体的力量发声,进而形成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与“组织化”同步推进的,是大学生村官群体管理的专业化。在这里,由于笔者学识所限,只能提出一些浅显的制度设计,如:在“大学生村官协会”设立后,在协会行政制度上,各级行政首脑均应当由有较长时间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在村官选拔考试中,可以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设计不同的试题以及考试制度,突出各地区的特点,使之摆脱公务员考试的“藩篱”。通过这些措施,来不断地推进村官管理的专业化。
(2)外部关系。在协会成立后,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外部关系问题。能否处理好“大学生村官协会”与中央、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攸关大学生村官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这些关系上,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协会”应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使这一由大学生村官组成的行政法人完全独立的社会条件,而若在制度设计时使其“完全附属”,则会根本违背解决问题的初衷。因此,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案。
对于实现这种相对独立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在与中央的关系上,由于“大学生村官协会”的各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协会与中央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全国性的“大学生村官协会”(以下简称“总会”)与中央的关系。
首先,在自身财权与收入方面,“总会”的初始资金可以采取国家出资与民间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国家依出资比例在“总会”的政策制定与行政首脑任免上享有一定程度的表决权,这一表决权不宜设定过高,否则将会侵害“总会”的独立性。民间出资主要是各村出资,在总会中,各村依出资享有的权利汇集到省级单位,由省级分会予以代表和行使。“总会”的后续资金由各村在一定的范围内依自身发展情况浮动缴纳。村官们应当享有“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的保障,这些支出由“总会”或省级分会负担;村官们的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由“总会”或省级分会负担,基本工资应当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绩效工资则由其所在村的社会发展速度予以确定,这一程度可由经济发展速度、环境改善程度等指标予以加权确定,社会发展速度越快,村官可得提成越高。
其次,在人事权方面,如上文所述,国家依出资比例对“总会”的政策制定以及行政首脑的任免享有表决权,国家可以以此来体现其意志,并指导、监督“总会”的工作。
第三,在“总会”中具体行使国家相关权利的机关可以是共青团中央或中央组织部,即“总会”受共青团中央或中央组织部指导、监督。
在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大学生村官协会”应当独立于地方政府,而受其上级协会的垂直领导,可以参照国税机关。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地方政府的干扰,在工作地点、福利待遇上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本意”,切实保障大学生村官发挥自己才干的空间,并给予其应有的福利待遇。
在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上,村官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接受协会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双重领导,在村委会的决定与协会的领导之间发生冲突时,尊重村委会的决定。另外,还有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即基层村官的选任权应当由哪一组织掌握。笔者认为,选任权可以由协会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同掌握,即可以通过协会选拔并提名,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任命的方式来实现。
(3)合法性保障。以上这些措施要得以施行,就必须解决它们的合法性问题。在前文中,将大学生村官继续定位为村官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一定位存在着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问题。以上笔者所提出的这些措施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引发这一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协会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之间在法律上的紧张关系难以缓解。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推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改法律,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给大学生村官协会释放一定的空间,赋予村官协会一定的选任权,缓解村官协会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
重庆市渝北区 篇10
本刊讯: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从小要“立志向、有梦想,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指示精神, 2014年11月7曰, 由共青团重庆市渝北区委、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水上支队黄泥磅中队、重庆市渝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共建的重庆市渝北区青少年国防教育 (消防) 基地正式成立。团市委副书记常晓勇、区政协副主席傅建华、团区委书记郭晓亮、市公安消防总队水上支队政委赖庆超、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希等领导出席基地成立仪式, 消防总队水上支队黄泥磅中队全体官兵、青年代表、留守儿童进城农民工子女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青少年国防教育是共青团打造少年童儿社会实践体验教育活动的品牌, 重庆市渝北区青少年国防教育 (消防) 基地为广大少年儿童搭建了一座体验成长的桥梁和平台。启动仪式拉幵了渝北区青少年国防教育体验活动的序幕, 此次参加活动的70名留守儿童代表、进城农民工子女代表也成为第一批亲身体验、接受国防教育的先行者。随后, 渝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将逐步分批组织农村学校儿童、城区优秀学生、全区少年儿童前来基地参加实践体验活动, 让我区青少年深入了解部队尤其是公安消防部队的光荣历史和神圣使命, 珍惜幸福生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