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共10篇)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1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497班
胡婕
那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他的鲜血洒满了那片他深深热爱着的土地,猛烈的雨水不停地冲刷着这红色的伤痕,却再无法将他金色的魂灵从这里褪去。那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像一阵风一般刮遍了大江南北,刮向千秋万世。
我们早已熟知这个名字,那个伟岸的身影常常需要我们呈45度角仰视,“榜样”这个词常常就像北极星,它就在那里,又明又亮,指引着方向,可想要去触及,却又那么难。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可能很难想像在上个世纪还有那么一个人,他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将所能给的帮助悉数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他付出的有泪、有汗,还有血。
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已经让这个人物的身影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我能够明白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么简单,一群人堵在十字路口,把一个老人搀过来扶过去,这并不叫雷锋精神!有一句话叫做“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三月的福利院孤儿院门口总是堵满了学雷锋的志愿者,三月的风飘过,也把他们悉数刮了回去。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在这种大背景下,仍有那么一群热血的有志青年,他们空怀一身理想与热情,他们想追随雷锋同志的足迹将好事送进千家万户。可是他们迷茫了,他们该怎么做才能投身社会、贡献社会呀!这时候,雷锋精神的作用就是一个路标,在岔路口指引他们正确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或扭了脚不能走路;或东西太重无法起身;或在异乡的路上迷了方向。他们此刻心中一定会无比怀念那个身穿绿军装的年轻人:雷锋!那就是你啊!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权力与义务,每个人都是值得投去赞赏的目光的!
如果雷锋精神充光的是风向标的角色,那他就绝不是一块只能仰视而无法翻越的石碑。前辈的力量不可否认地在当代年青人心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当听到雷锋的先进事迹时,有的人心中难免激昂澎湃,这也促使了他们去主动地清扫路边的垃圾,带着迷路的孩子寻找回家的路。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盼望着会有那么一天,整个世界同乐,在外遇上困难不用愁,因为到处都有活雷锋。在雷锋精神被大力倡导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雷锋精神的意义已经那么重要,一个没有雷锋精神的世界是冷漠而残酷的,认清雷锋精神并竭力留住它!就是现在!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2
雷锋精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受雷锋精神的影响, 在过去的近五十年时间里, 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出具有雷锋精神的楷模, 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雷锋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意义。雷锋精神根据时代而转变新的涵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务实本分、爱岗敬业的“钉子”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
1.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真心实意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就是雷锋精神的本质。雷锋一生都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人生当中最有价值的事, 为人民群众的事业无条件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当人们在各类社会关系中生活时,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需要不断为其他人服务。“当代雷锋”郭明义, 原本只是鞍钢的一名普通工人, 然而他在二十多年里, 无偿献出了自身总血量十倍之多的血液, 连续十七年如一日地捐资助学、奉献自我, 自己家里却一无所有。在他的眼里, 群众利益永远高于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新时期的雷锋传人。
2.务实本分、爱岗敬业的“钉子”精神。雷锋同志常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和付出着, 他钟爱他自己的职业并且努力工作, 精益求精, 力求做到完美,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奉献自己。新时代下, 为了达到我们共同的伟大目标和宏伟愿景, 必须大力弘扬雷锋同志爱岗敬业的可贵精神, 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 与国家民族共进退, 在个人岗位上发光发热, 贡献自我, 服务社会。
3.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在社会实践中从来不好高骛远, 一直是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地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摸索前进, 从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的实质内容是改革创新, 这种伟大的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打破思维定式, 挑战权威, 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思想观念, 是一种不甘平庸、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韧劲。理论创新在时代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大胆投入到思想理论创新实践中去, 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敢于挑战落后的观念并积极创新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模式。
4.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中华民族秉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美德。纵观中国数千年文明史, 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我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遵循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腾飞的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学习雷锋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诠释, 即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后备中坚力量, 在丰富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略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 这就要求在新的发展背景下, 要坚持学习雷锋精神, 将雷锋精神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发展自我, 服务社会。要在大学生中更加科学高效地弘扬雷锋精神, 可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激励功能作出以下讨论。
1.设计目标, 激励前进。首先设计确定一个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目标, 旨在激励大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朝这个目标努力。该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设计的目标不能过高过大, 必须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第二, 在充分把握目标内涵的前提下将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 阶段性实现短期目标, 最终实现长期目标;第三,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要做到时刻关注信息更新并针对自身行为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第四, 设置目标时, 要本着个人服从集体、个人服务集体的观念, 并从生活中的细微处做起。
2.树立榜样, 激励先进。在某种程度上, 雷锋两个字已然是先进时代精神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代名词。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雷锋精神深深地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 成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准则和动力。在具体实践中, 通过开展学习英雄模范的活动, 向社会公众表彰先进学生代表, 积极组织学生个人先进事迹研讨会等方式来弘扬雷锋精神。
3.传递情感, 激励奋进。情感激励是大学生在学习“雷锋精神”的具体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教育功能, 与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巨大的号召力, 从而很自然地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这一举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丰富教育者光辉形象的同时也促进了被教育者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可度, 并付诸实际。
4.明确奖惩, 激励上进。奖励和惩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导向或制约作用, 这在开展此次主题活动中必须要引起重视。适当奖励会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认同感, 更加肯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而惩罚则会使大学生依据雷锋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和检讨, 以杜绝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三、结语
激励有正反之分, 所谓正面激励, 指的是对那些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并付诸实际的人给予适当奖励;而负面激励则相反, 是对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一定惩罚, 来达到教育目的。总而言之, 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要做到奖罚分明、宽严结合、处理得当, 以实现教育目的。
摘要:首先阐述雷锋精神及其时代特征, 继而探讨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 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雷锋精神,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3
关键词:雷锋精神 南丁格尔精神 实质内涵 护生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6-01
雷锋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是先进文化的表征,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也已经成为崇高与奉献的象征。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1],它所蕴含的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和创业等精神一直在指引着大学生不断地完善政治思想,塑造崇高人格。在实践中将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融入护生教育与学生工作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创新与奉献并重,从而培养护生更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
1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内涵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社会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2],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南丁格尔精神则是以南丁格尔命名、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对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道德观念和先进思想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在不断发展为一个有丰富内容和多层次境界的思想体系[3],主要体现为: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服务人民、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南丁格尔精神而言,胸怀道义是它的基础,厚学博爱是它的本质,勇敢奉献是它的崇高境界,崇尚科学是它的主线[4]。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保护个人的权利,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博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它要求护理工作者能用同样的热忱与无私对待每一个人。奉献精神是指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是南丁格尔精神的最高境界。
2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对护生的教育意义
(1)用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激励护生开拓创新、提升道德品质。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个竞争加剧与不断进步的社会,护理事业也在快速地发展。然而在护理学发展的初期,南丁格尔精神的弘扬受到了限制[5]。在我国,护理学科要想与其它学科或者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科并驾齐驱,只有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将创新融入其中,才能推动护理学科更快地向前发展。在护生的教育与学生工作中,利用现代新型科技产品与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和教育方法来渗透创新精神与奉献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激励护生开拓创新与提高道德品质。
(2)用雷锋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博爱精神指引护生爱岗敬业、塑造优良品德。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应该立足本职,以南丁格尔、雷锋等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感。护理模式发生转变后,强调以人为中心,这就要求护生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坚定的事业心,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6]。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有宽大、博爱的心,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在加强护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敬业精神和博爱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此外,护生在实习操作中体验职业情感与行为规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雷锋精神,传承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重视护生人文精神培养。医疗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人道主义精神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基础,一切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病人,充分体现人的重要性,它要求护理工作者爱护患者,对患者仁慈、同情、关心。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首先必须要懂得人、理解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否则便无法胜任现代护理学的工作需要[7]。现代护理教育应该注重完善护生知识结构,培养护生人文素质,坚定护生政治信念,使护生拥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结语
在新世纪的护理本科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使护生拥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于护生来说,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都很重要,传承雷锋精神的同时,要用南丁格尔精神指导职业发展,树立起南丁格尔精神的标杆。从护生的教育角度来讲,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两种精神的实质内涵,同时引导护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促进护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护生教育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善玲.论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报,2012,31(7):1-3.
[2]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4):1-5.
[3]张理海.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25(2):14-16.
[4]寇晋,朱京慈.让南丁格尔精神焕发时代光芒[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77-78.
[5]王倩,陈慧.创新与奉献同等重要的南丁格尔精神[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
[6]王斌全,高晓红.南丁格尔与现代护理教育[J].护理研究,2007,21(11):2913-2914.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篇4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广大青年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发扬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精神,发扬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合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一位“小人物”去世后能赢得这样的荣耀?怎么会有这样强大恒久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他会长久活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那是因为雷锋早已成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他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振兴。雷锋同志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一生,是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那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模版) 篇5
三月,是学雷锋的日子,也是人们想起雷锋,评价雷锋的日子。
雷锋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短暂,但他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雷锋真诚地爱人、关心人,做了许许多多帮助人的事,对我们民族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共产党人创造的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有着永远都不过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十分必要。刚刚过去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现将笔者1998年参加弘扬雷锋精神座谈会的发言稿贴在这里,以纪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人说,当今时代已不再需要雷锋了。现在的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在这个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谁要是不为自己着想,那他根本就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在很多人看来,挣钱是第一目的,我有钱了,管你下岗、失业,管你饿死、冻死!因此,学雷锋的人日渐其少。
我们的时代真的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没有减弱雷锋精神的光芒,反而为雷锋精神的弘扬创造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它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理义同雷锋精神并不相悖。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雷锋精神,还应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是一个必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需要艰苦奋斗携手合作的团队精神;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 循诚实守信、平等互利等原则。一个民族,若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民族精神,缺少不了雷锋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发展目标,同样离不开雷锋精神。所以,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突出、更重要的作用。有雷锋的社会会更和谐更美好。
其实我们没有经常提及雷锋,并不等于雷锋就远离我们而去,在我们身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无数雷锋式的人在行动着。“感动中国”里的丛飞为了一句承诺,十几年来一直资助失学儿童,花了百万元,还欠下一身债;进城打工青年魏青刚不顾生命危险,三次下海勇救落水者,等等。而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也无处不在:帮助别人扶起倒下的自行车,帮助别人捡起掉在地上的文具盒,帮助别人找寻丢失的东西,帮助别人提起沉重的行囊,帮别人拾起地上的垃圾„„
雷锋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践,因而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抚顺市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结束了他那光辉而短暂的生命,年仅22岁雷锋虽然走了,但他并没有虚度一生,在他有生之年,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所以,大家赞颂他,大家效仿他,使雷锋精神永远在人间发光!
自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年过去。四十年来,雷锋精神一直被人称颂,被人呼唤,我们的人民之所以怀念雷锋,呼唤雷锋,就因为在雷锋为人树立的形象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真诚之美,一种朴实之美,一种善良之美,一种纯洁之美,一种高尚之美。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式的新人。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因为实践证明,这是一份人类共同追求、十分珍贵但又不可多得 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谋生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帮助别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没有人能够不为这种美所陶醉,就连资产阶级也未能例外。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还有一切自己活得好,也让别人活得好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可贵的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创新。而我们作为孕育、产生了这份精神财富的党和国家的国民,更应该珍惜这份财富,发掘这份财富,光大这种精神。
雷锋精神内涵之
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精神内涵之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雷锋精神内涵之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内涵之四:艰苦奋斗精神
与雷锋精神相约在春天 篇6
在沐浴春风的季节里,也是雷锋的专属月,迎来了每个人与雷锋的约会,也在与雷锋精神发生碰撞,摩擦出时代的火花。此次借助“雷锋黑板报”活动,我将自己这滴水滋润了班级的一寸土地,沁入了黑板报的某个角落。在角落中,我端详着一块泛着青色的写字板,如何在同学们一笔一划,在专注的眼神下勾勒出一道道充满色彩的美丽弧线。王同学尽管手中拿着的只是一支白茫的粉笔,但神情却早已笃定,笔下的人物自会散发出独特的色彩,也让仅用白线勾画的雷锋轮廓焕发出青春不一样的神色;目光流转,早已蓄势待发的林同学,用蘸满颜料的毛笔将雷锋的形象从轮廓至成型,再次塑造,尤其是雷锋的双眼,手中迂回的毛笔虽是尽染墨汁,但化开的颜色竟是光彩夺目的,仿佛跨越历史,将雷锋重现于我们面前,透过他炯炯有神的双眼,我们读懂了雷锋精神的可贵:没有奉献的人生不完美,没有付出的青春不完美。
再看,旁边的李同学一手贴着墨绿色的写字板,另一只手握着粉笔在那片墨绿上舞动着,所到之处无一不落笔生花,每一撇·每一捺的力度恰到好处,似乎那不单单只是一支粉笔,而已经融于血肉中,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她的一吸一呼尽在板上清晰地铺出,下一秒却又消弭于空气中,取而代之的是板上带着余温的字体,在时光里静诉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窜入脑海中,也许正是青春啊,让我们肆意的挥洒汗水;也许正是团结啊,让我们挥汗如雨地奋斗;也许正是雷锋精神啊,让我们为集体荣誉奉献而无悔。正如,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不专注的色彩填充不出雷锋精神的璀璨夺目。只有团结的心,才能唤醒雷锋精神的时代,在黑板报的中央,两抹鲜绿的叶子带出春天缕缕生机,渲染出春的忘我生长,点缀着雷锋精神高扬的旗帜。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7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教育意义
2013年距离雷锋同志逝世已过去了51周年, 同时也是毛主席亲笔题词, 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50周年纪念日, 因此在积淀了50个“雷锋日”之后, 学习雷锋精神便显得更加重要, 特别是新时期下, 雷锋精神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除了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外, 周总理也曾将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精神是雷锋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生动实践的结晶,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雷锋精神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期, 雷锋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扶贫济困、热爱公益、善待他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奉献精神;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立足自己本职, 做到尽职尽责, 学习钉子的“挤”和“钻”的精神, 让自己锻炼成工作内行的“钉子精神”;从点滴做起, 甘于平凡, 谦虚待人, 服从上级命令和组织安排, 立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把自己的看做是党和人民事业整体之中的螺丝钉的“螺丝钉精神”;朴素生活、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如今, 虽然现当代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从整体上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注意到, 当代大学生是在丰富的社会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部分大学生甚至还有着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坐享其成不愿奋斗等不良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现如今社会上总是出现不断挑战公共道德底线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发展中的危险性影响因素不断加大, 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关于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让大学生做到始终高举雷锋精神的火炬, 与雷锋精神同行。
二、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胡锦涛同志曾说过:“雷锋, 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 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直到今天仍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在新的历史时期, 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文化方面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容易受到不良之风的影响, 出现了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乏、榜样丧失以及价值观迷茫的现象, 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同学进行精神思想的学习和改造。雷锋精神经历了实践和时代的考验, 用雷锋精神中的政治坚定、理想崇高的爱国主义为指导, 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让大学生通过对雷锋精神的认真学习, 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共产主义事业结合起来, 热爱祖国, 艰苦奋斗, 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政治素养有着重大的教育和实践意义。
(二)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提升道德水平, 使得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雷锋同志曾在日记中写到:“一滴水, 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新时期的大学生多属于“90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有着“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个人主义”以及“贪图享乐”等多个历史时代的标签。因此, 用雷锋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热爱公益、见义勇为的奉献精神和从点滴做起, 把自己看做是党和人民事业整体之中的螺丝钉的“螺丝钉精神”去改造他们, 这对于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强调并号召全体党员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 这对于全体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资源浪费和贪图享乐的现象, 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有必要让大学生们学习雷锋精神中的朴素生活、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 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培养同学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具有重大的教育和现实意义。
(四)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激励大学生顽强拼搏, 不断的开拓创新
现阶段在大学校园这个神圣的象牙塔中, 一些同学认为考上大学之后就已经完成学习任务, 再加上大学里没有中学阶段老师全方位的监督学习的压力, 导致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挂科严重。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对雷锋精神中的“钉子”精神的学习, 来培养同学们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激励同学们顽强拼搏, 开拓创新, 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欣竾:《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若干思考》, 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4期
[2]李诗夏, 李祖超:《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年第14期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8
关键词:雷锋精神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元素
雷锋精神有着广泛的感召力,在半个世纪的承续中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关联,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雷锋一心向着党、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默默无闻地做利民、惠民的小事,为了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境界,充分展现了崇高的人生追求。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当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我校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的途径
(一)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堂教育,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将雷锋精神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我校具备理论研究优势,通过深入研究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决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致力于营造以“与时代同步,与雷锋同行”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长期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把雷锋庭院作为主要活动阵地,通过设立雷锋班历任班长基金,激励广大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雷锋班和雷锋团支部的创建活动也是我校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每年的“自立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就是结合雷锋精神的内涵,结合群体的特点评选出创先争优之星、笃志博学之星、科技创新之星、勤工助学之星和感恩奉献之星。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选择
将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人生实践、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沈阳建筑大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如: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寒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学子企业行等,让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培育广大青年学生奋发向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自觉塑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探索雷锋精神的内涵在树立我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体现
(一)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不断深化学雷锋活动,突出学雷锋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线地位,每年3月5日和8月15日,沈阳建筑大学都会在学校的雷锋庭院组织召开纪念仪式,缅怀雷锋的先进事迹,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激励学生向雷锋同志看齐,争做新时代的雷锋,并结合学校实际,启动新一阶段的学习雷锋主题活动,形成了校园学习雷锋活动的鲜明特色,提升了雷锋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内涵,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二)以宣传典型事迹为先导,增强雷锋精神的时代感染力
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展示学生中的学雷锋先进事迹,沈阳建筑大学每年3月都在长廊举办学雷锋活动优秀成果展,回顾过去一年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雷锋的热情。如 “‘爱·从身边做起’学雷锋活动成果展”、 “永恒的雷锋”——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8周年专题收藏展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弘扬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三)以校内外交流平台,实现雷锋精神“走出去、请进来”
沈阳建筑大学在努力把学习雷锋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自律教育、岗位实践教育以及典型示范教育等相结合的同时,还不断拓宽学习雷锋精神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如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网开设了校园雷锋班博客,设立了校园学雷锋论坛,形成了学生学习雷锋的校内互动交流平台。
(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实现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沈阳建筑大学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雷锋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明确的成才导向、鲜明的校园特色,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已经形成了以学习雷锋活动为主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现如今学校已经形成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深入開展学习雷锋活动,用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明德育人,推动学雷锋活动有形化、经常化、品牌化,为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邵燕.论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2(14)
[2] 李翔,朱丽霞.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02)
[3] 李诗夏,李祖超.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9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从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中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由狭隘的爱国主义走向广义上的爱国主义的。中国在各民族未大融合,各自为政时,总是以一小国的利益为驱使,相互开战吞并,经常弄得民不聊生。在国家战乱平息之后,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国土河山,团结友爱,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贡献,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基本的素质要求。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同时,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回首过去,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阻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
二、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程的目的及意义
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军事课程的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利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开设军事课程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义务。《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将大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可见,军事课不仅是大学生履行义务的—种形式和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2.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
面对的是一个很不安宁的世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我国的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任重道远。所以在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3.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开展军事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国防教育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我们这一代,都是在和平舒适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水深火热的苦难年代,没有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没有经历过艰苦奋斗的创业年代,国防观念淡漠,严重缺乏忧患意识;加之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爸爸妈妈掌上的明珠,爷爷奶奶心中的小太阳,从小娇生惯养,百般受宠,因而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自理能力差,抗挫心理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团队精神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长期的和平环境最容易使人们对国防问题麻痹大意,丧失必要的防卫观念和尚舞精神。而这种观念和精神一旦失去,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纸壁沙墙。
大学生参加军事理论课程,通过对当今时代格局的了解,意识到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战略关系法身深刻变化,世界格局的单级与多级之争更趋激烈,明白了我们迫切的需要加强国防观念,从而发奋努力,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使我们对于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民族自尊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而增强国防观念又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国防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爱国就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学习军事理论,就大的方面来说,是让我们以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来认识国防,汲取各种军事理论精华,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对个人而言,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青年学子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以报国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甘洒热血,奉献全部的青春和智慧,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同样需要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卫国之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的安危,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能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不再只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茫然不知所措。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篇10
【推荐给好友】
时间:2006-05-26 14:26
内容摘要: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主要包括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三者影响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观点和对法律的研究方法,并且激发了当代人的社会主体意识。
关键词;法律精神;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理性精神
和其他的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颇为人们所称道,其理由不仅在于罗马尤其是其私法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模范文本的事实,更在于从罗马法中体现出来的统帅整个罗马法律制度的灵魂性内核——罗马法精神。
大体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制度包含的法的观念,[1]是指支配法律现象和法律文化体系的价值信念系统,[2]是时代精神在社会法律领域的贯彻,是时代法律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是对法律制度运行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法律价值基础,是一个民族法律价值的灵魂。[3]依上述界定,罗马法精神乃指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这些观念性原则统帅、指导着罗马人的生活包括法律生活;并且它们——尽管曾被历史尘封——能够被现代的人们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发现,它们是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
一、自然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说罗马法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精神就象说教会法充满了上帝的意志—样不会令人怀疑。梅因说:“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4]但是,如果要追问罗马法如何就体现了自然法精神,则需颇费一番口舌。
自然法首先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潮,此可在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土多德处略见端倪。其后,它被斯多葛派学者所继承,并与法律发生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灵魂人物当推西塞罗。西塞罗教导我们说: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雨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5]
西塞罗及其学说成为当时罗马社会的流行话语,此影响了罗马法学家。在公元6世纪的《法学阶梯》中我们可以直接目睹自然法被这些法学家嵌入罗马法中的效果。在《法学阶梯》第一、二卷里,罗马法被明确地区分为三部分;自然法、万民祛和市民法。自然法被界定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切动物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不是人类所特有,而是—切动物都具有的,不问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动物。由自然法产生了男女的结合,我们把它叫做婚姻:从而有子女的繁殖及其教养。的确我们看到,除人而外,其它一切动物都视为同样知道这种法则。[6]
在罗马法文本中,这种直接赋予自然法以显明的力量的情形并不多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罗马法受自然法精神的浸润的结论。因为罗马法学家把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决不是采取机械的、教条的方式进行的。“如果我们只计算那些肯定归属于斯多葛派教条的法律条文的数目来衡量斯多葛派对于罗马法发生的影响,这将是一个严重虽然是报普通的错误”。[7]斯多葛派对于罗马法的贡献,“并不在于它们提供给罗马法的特殊论点的数量,在于它们给予它的单一的基本假设”。[8]这个基本假设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那就是: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原则。
到此为止,我已经初步阐述了自然法渗透入罗马法这—事实。与此同时,有关自然法的概念及其内涵还未及说明,而这二者对于把握自然法精神是颇有助益的。
前已述及优氏《法学阶梯》对自然法的界定,但这仅仅是诸多版本中之一种而已。实际上,人们对自然法的理解从来就投有取得过共识;他们把它或者理解为某种物质、行为或概念的性格和品质;或者认为是宇宙的天然秩序及其体现的特征;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的天然缘由,例如血缘关系;或者是人类的善良感情和普遍的道德意识;或者是理性。[9]透过这纷纷扰扰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首先,自然法不是为体现立法者意志而产生的,并且同公正和正义永远相符合。因此,自然法总是正义的衡量标准和保护伞。在现实中,某件事物或行为是否公正、正义,不局限于拿它和实定法相比较,更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于自然。与自然相符合便是自然的,因而也是正义的。此明显区别于实定法。一般而言,实定法“表现至少部分表现为立法者的任意创制的法”,[10]因而它是否公正、正义则是有待进—步确证——一般的说法是,它并不总是如此。
其次,与上述相联系,由于自然法的正义化身的形象以及自然普遍存在的理论,导致了自然法的普遍性的结论。从空间效力、对人效力而言,实定法只局限于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人,如罗马市民法只适用于共和国境内的罗马市民。而自然法穿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分种族、性别、财富、智力而适用于所有人,不拘是贵族抑或平民,自由人亦或奴隶,也不仅是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是。在自然法慈祥的目光下,现实中的种种差异都已被自然法所过滤,剩下的都是同样赤裸的平等灵魂。
再次,由于自然法并不体现立法者的意志,人们可能会问:它是如何产生的?对这个问题照例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自然法产生于自然,有人认为其来源于上帝,亦有人认为其源自于人之本性,不一而足。但不管歧义是如何之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来源上的先验性。先验性赋予自然法以神秘性,而神秘性又往往与神圣性有着莫名其妙的关联。
历史地看,自然法观念虽历经数千年,其间命运多舛,但迄今仍有着重要意义。
首要的意义在于它为人们批评社会安排提供了参考坐标。
现代社会愈来愈趋向于认为实定法是唯一的法的渊源,从而导致法律沦为肆意统治的合法根据。这与罗马法是相违背的。在罗马法中,自然法与市民法二者是不一样的,市民法只是自然法抽象指令的具体化。自然法高于市民法,市民法必须以自然法为坐标和准绳。“法学家显明地把‘自然法’想象为一种应该逐渐吸收各种民事法律的制度”,[11]因为自然法是正义的化身。
自然法描绘的公正、正义的美丽图景,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灯塔。在它的指引下,人类穿越历史的惊涛骇浪从野蛮走向文明。自然法是一种理想,一个座标,虽然并不能够(很快)实现,但它“能够提供一种用于评价国家法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普遍性的准则”[12];并且,“幸亏由于自然法观念的发明,对社会安排进行激烈批评才第—次了可能”。[13]所以梅因说:“这个概念的所以有其价值和作用,是因为它能使人在想象中出现一个完美法律的典型,它并且能够鼓舞起一种要无限接近于它的希望。”[14]
其次,自然法有助于确立法律信仰精神。
伯尔曼有言曰,“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僵化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为狂信”。[15]这样的声音现在听起来仍震聋发馈。一个人没有信仰会导致狂妄,一个社会没有信仰会导致混乱。非法治国家自不待言,因为那里从来就没有法律信仰。法律只不过是治理的工具,必要时用一用,但不用也无妨。所以在那里,法律总是沦为人们的笑柄。即使是在法治国家,受各种现代思潮以及行政权力扩张的事实影响,法律信仰也正遭受严重的危机。因此,当前的形势与未来的目标要求我们确立法律信仰的精神,而自然法恰有志于此。
自然法是正义的法、理性的法,是与人的本性、自然本性相协调的法,因而自然法是神圣的法。在自然法面前,单个人是卑微的但是平等的。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对自身的认同产生了对自然法的信仰,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古典自然法学派、复兴自然法学派的兴起即为明证。自然法与实定法之间虽有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皆为正义的绳索而捆绑——毕竟实定法是自然法抽象原则的具体化。因此,人们对自然法的信仰移情为对法律的信仰;信仰实定法是因为其中蕴涵的自然的正义,是对正义的顶礼膜拜。
再次,自然法为法律全球化提供了理论上的一个脚注。
当前法律发展的—个显明特征乃是法律的全球化运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立法过程中相互借鉴与吸收对方成功的范例,两大法系之间也逐渐开始了其相互融合的实践。此种现象的成因或许很复杂,自然法也许能成为其中的一个脚注。
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宣称:凡依靠法律和习惯统治的国家„„,部分地运用了为整个人类共有的法律„„。而自然理性在整个人类中确立的东西则是为全人类平等遵守的,它被称之为万民法(jus gentium),因为它是万国适用的法律。[16]在盖斯看来:由于万民法是一个普遍的或者极为普遍的规则体系,所以万民法就是自然法(jus natural)。
既然自然法为整个人类所共有、为全人类所遵守,因而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法律趋同现象也就并不令人惊讶了。事实上,自然取得中的先占原则、男女关系中的自然婚姻以及贸易制度中的让与、买卖等,各国法律规定皆大同小异。因为它们都是与自然相—致的。相反,那些各国法律规定大不相同的原则是否都与“自然”相一致倒是值得认真探究的。
二、私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讨论罗马法的私法精神,也许应从公、私法的划分开始。《法学阶梯》第1卷第1篇第4段: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在罗马法文本中,《法学阶梯》只论述私法,附加一些刑法和程序法的媒介性主题;《学说汇纂》也是如此,但在第1卷不成系系统地论了一些官员的职责;《法典》十二卷只有最后三卷涉及公法。[17]因此,仅从数量而言,罗马法大量篇幅皆为有关私法之规定。“事实上,仅仅私法才是许多世纪以来人们认真注意的对象,公法仿佛是个徒有其名的、无用的、甚至是危险的对象。罗马没有我们所理解的宪法或行政法。刑法也只是在私法周围发展,因而它基本上似乎是有关私人(犯法者和受害者或其家属)的事务,刑法实际上从未成为公法部分,从未达到私法那样的发展程度。”[18]
私法条文的多寡只是从侧面说明了罗马人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还不能必然推论出罗马人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私权意识。但是在自然法精神的沐浴下,罗马人做到了这一点,其私法精神迄今仍为学者津津乐道。那么什么是私法精神呢?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19]此即为私法精神的真义。私法精神主要表现为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20]
体现罗马私法精神的第—个理念为平等。假如说罗马法制度是不平等的,那么这个结沦几乎不需要论证,因为罗马法规定“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阶级差别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的不平等。既然如此,那我们缘何说罗马私法精神体现了平等观念、原则呢?因为尽管罗马社会是奴隶社会,但罗马法的制度安排却蕴含了平等性的因子,蕴含了对平等的朴素追求,不平等的瑕疵不应该掩盖平等的光辉。
罗马法首先是调整平等市民之间的法律制度。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它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21]所以保罗说:“当涉及胎儿的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象活人一样被看待,尽管在它出生以前这对他人毫无裨益”。[22]
从行为能力而言,在罗马法中,精神病人和幼儿没有行为能力,未适婚人包括“近幼儿”只有限制行为能力,他们未经监护人准可不能履行某些可能使其财产减少的行为,而且在新法中,未成年人受到保佐。被禁治产的浪费人被等同于未适婚人。奴隶虽然没有权利能力,但他拥有为主人的利益并以其名义履行适法行为的能力。除上述人以外,所有人皆可以因一定的法律事实或适法行为而取得或丧失财产。并且在此财产流转过程中,他们的地位始终是平等的,因为在罗马法中,“在作为其核心的债务法里面基本上从当事人平等情况出发,不大考虑不平等人之间的合同”。[23]所以任何意思瑕疵包括障碍性错误、诈欺、胁迫、非法行为等有违平等原则的行为都为法律所否弃。
罗马人对平等的追求发展到后来逐步侵蚀了奴隶制度和家庭制度。奴隶在罗马帝国后期地位已大大改善;罗马的已婚妇女在帝国时期实际上己独立于其丈夫,妻子可以自由地很容易地同丈夫离婚。家子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如军功特有产;甚至帝国后期还规定了父亲在抚养子女方面的义务。[24]总体而言,罗马法体现了朴素的平等精神。如果要追究这一现状的原因,那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上的每一发展都是由许多同时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因素决定的,而且要衡量其中某个具体因素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困难的。
罗马私法精神的第二个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意味着法律主体能够依己的意志独立地作为或不作为,不受外部其它人的干涉。但这种作为或不作为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罗马法的原则“公法不得被私人简约所变通”、“私人协议不变通公法”[25]即为意思自治的外部制约的表现之一。所以在《法学阶梯》中,自由的定义是;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26]
在罗马的法律制度中,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较为广泛。例如,胁迫行为往往会导致其在法律上的无效、主体拥有一定程度上的遗嘱自由等。但能够较为成功地说明罗马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也许是有关债的转移、变更以及契约制度。在罗马法中,最初债权同债务一样也向继承人转移,而且产生于私犯的债最可能也是可向继承人转移的。但是,它们不能以其它方式在不同的人之间相互转移,这是罗马法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在罗马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贸易的需要作出让步。既然债具有财产制度的明显特点,就不可能迟迟地不变为贸易的手段。因此后来,“任何债权均可转让,无论产生于契约、私犯或其它债因。”[27]
债可以转让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无论是为了减少、增加,还是为了根据各种原因改变其初始的效力,或者是为了在主债上附加配有自己的诉权但仍具有附属性的债。当事人可以通过“无形式简约”或要式口约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债加以变更。[28]更能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的也许是契约。在罗马法中,当事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来创设权利义务关系。如在口头契约中的誓约、嫁资口约中,只要当事人作出允诺后,债即产生。在更为普遍采用的要式口约中,未来债权人独立地提出问题,未来的债务人自主地对应回答。比如:“你给吗?”“我给”;“你答应吗?”“我答应”;“你承保吗?”“我承保”;“你担保吗?”“我担保”;“你做吗?”“我做”。只要这些公式般的问答相互完全吻合,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告成立。在合意契约、实物契约、简约和协议中,无处不能发现当事人独立自主地设权行为。
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作为私法精神的体现,一直以来就没有被人们所遗忘。相反,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重提私法精神还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被历代学者所传唱的私法精神的彰显隐含了—个共识性的前提,即对把法律两分为公法与私法表示认同,而这种法律的划分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对法律进行分类是学者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公、私法的划分引导人们在法律学习、法律研究中对复杂的法律现象有较为清晰的全面把握;同时,它还揭示出法律有着不同的功能指向,其一指向“公”即国家,其二指向“私”即个体,这种二分法的利益功能指向有助益于人们认识法律。
罗马法高扬的私法精神还造就了这样一种信念;私权不应为国家公权任意粗暴干涉。某种意义上此限制了国家公权力的误用与滥用。虽然在罗马法中私人的合意不能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但同样国家强制力也不应蛮横地干涉公民之间的合意以及隶属于公民自身的基本权利。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洛克、孟德斯鸠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皆对政府权力的扩张性、侵略性表示了怀疑和担心,并分别从理论上和制度上给予了切实地制约。现代社会全球性的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国家广泛运用立法、司法、行政手段规制和调节社会生活,司法管辖权的法律体系的多元化日益被单独的中央立法和行政法规取代,法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私权在强大的国家面前更显弱不禁风。因此,重提私法精神,再塑私人品格在当代社会尤显必要。
不惟如是,罗马私法精神的全球传播也激发了社会主体的独立意识,为主体摆脱各种形式的依赖关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平等原则的深入人心不但影响了罗马法律制度,在当代社会也激励着人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是人类摆脱依附的前提与基础;意思自治原则给予了主体自我行为的自由,主体有权利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做等,此为主体摆脱依附性创造了现实可能性或提供了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一句话,私法精神不会因时间而褪色。相反,在文明过程中它愈来愈为人们所珍重。
三、理性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罗马法包含丰富的理性,这是中世纪与现代人的共识。人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提醒我们罗马法是理性化身。盖伊·柯克雉尔认为:
罗马法不是我们的普通法,在法国不具有强制力,但它因被看成是理性。„„“求助于罗马法”,我们这个意思是说,求助于罗马法的灵活性和罗马法的理性,而不是我们迫于无可奈何。„„德·杜则认为法兰西习惯法和成文法才是我们的普同法,他把罗马法仅仅看成是写下来的理性。[29]
这样一种理性的罗马法给予后人的并不仅仅是一些可资参考和凭吊残章段句,相反,“罗马法的敕令和解答,无论是单个的或整体的,都构成了在罗马法学家自己心目中绝没有构成的一种书面自然法,一种书面理性,他们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起视为神圣的典籍。”[30]
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法律推理与研究的方法、模范的法律制度、法律的分类模式和法典化倾向及成就。就法律方法而言,尽管罗马法学家在他们对法律的探索过程中是极其讲究实际的,他们将规则仅仅视为是“对事情的简要陈述”。但是,他们在公元2世纪和1世纪引进了希腊辩证推理方法,[31]同时对一般的法律制度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其导致的结果是——正象马克思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所说——“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罗马入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模范的法律制度是罗马人值得骄傲的一面。罗马法中债的制度、物权制度、人格权制度历经二千年依然颠扑不破,为后人所亲睐。确实,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基本的术语体系,这从当代民法学的经典文本与古罗马经典文本之间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大量的证据。另一“方面,罗马法有关法律体系的分类也浸淫了理性的光辉。首要的并且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分类方法乃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次要的则为自然法、市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万民法的分类模式。人们很难想象这种观点,即认为这种分类模式不是理性指引的结果。
也许最为突显的理性的表现为法典化倾向及成就。一般而言,“法典自身是高度理性的体现”[32]。事实上,罗马法开始于一部法典(十二表法),也结束于一部法典(优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典化来源于对法律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的追求的冲动,这种追求的成功实现的前提在于人们承认人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理性,依据它人类能够认识、解决法律中的问题,从而最终获致法律的完美状态。因此,任何——部法典都散发出程度不等的理性气息,罗马法文本亦如是——近现代以来的法典编纂逃不脱优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事实即为此—观点的例证。
当然,古典时代罗马人的理性观念是古朴的——和现代相比。它在概念上属于一种自然理性,而在方法上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辩理性。尽管如此,罗马法的理性精神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尽管在今天看来,罗马人事实上还是比较关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但这一事实并不能抹杀罗马人非凡的抽象思维与逻辑能力。理性的力量尽管并不是无穷的,但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视。在法律创制过程中,是以理性为先导还是以经验为先导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在立法中全部遵循“摸着石头过河”或“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思路而不充分利用理性的超前性、预见性,有可能导致法律体系的互相矛盾、混乱并且可能产生立法严重滞后的状况,这对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而言颇为不利。
重视理性的作用,在某程度上亦有助于法律专业化的目标实现。罗马时代法学家的作用空前高涨,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被写进教科书和法典中。一般而言,法学家和法律职业者所受的训练足以使他们摆脱各种偶然性的支配,他们更多时候是依赖于他们所受训练,运用分析推理、辩证推理的方法来运作法律;并且,高瞻远瞩是他们区别于非法学家职业群体的标志之一。他们也重视经验,但他们不是用直觉去体验,而是理性地去分析、归纳、推理这些经验。总之,尽管他们的理性有限,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运用理性并且其结果总是大多符合于理性。
结 语
我已经粗略地探讨了罗马法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以及理性精神。实际上对这三者的上述讨论还略显单薄。原因一方面在于笔者的能力及资料的来源有限;另一方画在于人为地割裂这三者的事实。事实上这三者并不是截然可分的,他们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为成熟的罗马法体系。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他们时,也许会发现许多当时已有的观念和制度并不逊色于如今。因此,当我们面对未来时,我们也许应当想一想昨天的情形以及昨天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同时思考这一情形及这一历程如何在可能的方向上演变为未来的目标。
[1]张乃根:《论西方法的精神:一个比较法的初步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
[2]公丕样:《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3]刘旺洪:《利益衡平:现代市场经济的法的精神》,载《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版。
[4]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5页。[5]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6]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页。[7]同注[4]引书第32页。[8]同注[4]引书第33页。
[9]李静冰:《罗马法的哲学透视》,载《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2期。[10]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11]同注[4]引书第44页。
[12]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13]同上第71页。
[14]同注[4]引书第44页。
[15]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7页。[16]同注[5]引书第16页。
[17]阿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97年二次印刷),第207页。
[18]达维:《当代主要法律体系》1978年(英文版)第75页。
[19]谢怀轼:《从德国民法百周年说到中国的民法典问题》,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20]王涌:《私权的概念》,载《公法》第1期(1999),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21]同注[10]引书第35-39页。[22]同注[10]引书第30-31页。
[23]弗兰克·闵策尔;《求大同:德国民法典立法的成果和错误》,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24]同注[5]引书第18-19页。[25]同注[20]引书第389页。[26]同注[10]引书第31-32页。[27]同注[10]引书第316页。[28]同注[10]引书第328页。[29]同注[17]引书第34页。
[30]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31]同上第163-164页。
【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推荐阅读: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10-23
雷锋精神在身边闪耀08-21
雷锋叔叔的精神永远在我们身边小学作文05-10
在雷锋精神下全面发展07-06
在平凡生活中学习雷锋精神06-11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08-09
演讲稿:雷锋精神永远在我们身边10-28
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11-06
“让雷锋精神在青春中闪光”演讲稿06-16
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德育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