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共14篇)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1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
甲方:
姓名:
身份证号码: 乙方:
姓名:
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XX发生纠纷冲突,至乙方受伤。为妥善解决乙方受伤事宜,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公正、互谅互让、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如下一次性赔偿协议:
一、自乙方受伤之日起截止本协议签订之日所实际已经发生的医疗费等各项费用共计XXXX元(大写:人民币XXXX),在本协议签订之前已由甲方全部付清,协议签订之后乙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主张前述期间发生的任何费用。
二、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甲方再向乙方一次性支付后续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伤残鉴定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康复费、精神抚慰金等相关人身损害损失的全部直接间接费用(以下合并简称“一次性补助金”),共计XXX元(大写:人民币XXXX)。三、一次性补助金为甲、乙双方所自愿协商之数额;或与法定数额有所出入,此为乙方自愿对其合法权利进行的适当处分,乙方自愿放弃其他权利。
四、本协议签订后10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一次性补助金”共计XXXX元(大写:)。
五、乙方收到“一次性补助金”后,应当合理分配、处理,自觉留足可能发生的后续治疗、康复、生活等费用。乙方分配、处理前述费用的方式由乙方自行决定,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六、基于乙方所受之伤有可能可以评定伤残等级,乙方自愿表示放弃伤残等级鉴定,甲方所赔付的“一次性补助金”已经包括乙方可能达到伤残评定等级后的相应残疾赔偿金等一切费用。
七、甲乙双方签订本协议之日起,乙方承诺不再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起诉、仲裁等形式)、任何理由就与劳动、伤害等有关事宜向甲方主张任何其他费用或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责任)。乙方今后身体或精神出现任何问题均与甲方无关。
八、甲乙双方签订本协议之日起,乙方又以任何理由向甲方提出任何费用和责任要求的,乙方应当退还甲方为解决本事宜所支付的全部费用XXXX元(大写:),并承担因违约而给甲方造成的全部损失,同时应向甲方支付2倍“一次性补助金”的违约金,共计XXXX元(大写:)。
九、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的结果,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公平、合理。
十、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双方当事人应以此为断,全面切实履行本协议,不得再以任何理由纠缠。乙方今后身体或精神出现任何问题均与甲方无关。
十一、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明白违反本协议所涉及的后果,甲乙双方对此协议处理结果完全满意。此事处理即告终结,甲乙双方之间不再有任何权利、义务。
十二、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捺指印后生效,即发生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后续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伤残鉴定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精神抚慰金 一是行为人是否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三是内容是否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2
一、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差异性分析
相较于人身损害赔偿而言, 工伤保险赔偿体现了国家公权力的干预性, 工伤保险赔偿超越了私法的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 一) 法律关系方面的差异性
工伤保险赔偿体现了行政法律关系的色彩, 其适用于劳动法、工伤保险法等法律法规, 其中包含了工伤保险法律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而人身损害赔偿则体现的是一种侵权的法律关系, 其适用于民事侵权法, 体现出了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性[1]。
( 二) 构成要件的差异性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而言, 其主要针对的是对于职工存在的违法行为, 必须要有违法行为对职工权益损害的事实, 对于工伤保险赔偿而言, 其不强调违法行为是否存在, 用人单位只要正常缴纳工伤保险, 不管用人单位是否出现违法行为都会对工伤职工进行赔偿。
( 三) 功能的差异性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关注的是对工商损害的救济, 其并不注重对用人单位的追责, 在工伤损害出现之后, 用人单位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或只需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而工伤保险的经办机构则支付全部或大部分的工伤保险待遇, 这样就实现了用人单位工伤损害赔偿风险的转移。人身损害赔偿是一种私法范畴内的赔偿, 当权利人的权益遭到第三人侵害时, 其能够对不法行为进行追责, 让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并将这种赔偿转移给权利人, 从而平衡双方利益, 其主要功能在于对不法行为的制裁, 同时能够提醒第三人要注重对职工权力的保护。
( 四) 赔偿范围与标准差异性
工伤保险赔偿的初衷是对工伤职工基本生存的保障, 其赔偿范围主要是针对物质损失的, 而不包括精神损失, 人身损害赔偿则针对的是违法行为对职工权益侵害的赔偿, 其中既包括物质损失又包括经济损失, 因此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更加宽泛, 赔偿标准更高, 且赔偿的金额也更大, 两相对比而言, 人身损害赔偿的数额要远远多于工伤保险赔偿[2]。
二、合理构建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
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导致工伤救济出现混乱以及困境的重要原因, 这就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
( 一) 在用人单位无过错时采用取代模式
对于由于职工自身的原因或意外情况发生导致的工伤事故来说, 可以采用取代模式, 用人单位无过错, 则不能够对用人单位进行责任的追究, 因此不能要求人身损害赔偿, 只能要求工伤保险赔偿。
从工伤救济的角度来讲, 用人单位无过错则工伤救济的主要目的是填补损害, 而不对用人单位进行侵权责任的追究。在职工受到工商损害之后应当直接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工伤保险赔偿, 以此来保证受害人经济救助的及时性,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由于其本身对于工伤事故无过错, 且正常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则可以实现责任转移, 将赔偿责任转移到社会, 这就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
( 二) 在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时采用补充模式
由于用人单位的过错导致的工伤事故可以采取补充模式, 工伤职工在依法获得工伤保险的应有赔偿后有权利向用人单位所要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之间的差额部分金额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用人单位过错导致的工伤事故指在现实相对普遍, 例如用人单位监管落实不到位、指导失策、强迫劳动等引起的工伤事故均属于用人单位过错, 从本质上来讲指的是用人单位主观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注重职工安全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补充模式。此外, 针对用人单位忽视劳动安全的行为, 应当发挥制裁作用。
( 三) 在第三人侵权时采用兼得模式
在存在第三人侵权而导致工伤发生的时候可以采用兼得模式, 职工既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赔偿, 同时能够向第三人索要人身损害赔偿, 这两种赔偿是相互独立的, 也就是说工伤职工有权获得双重赔偿, 但需要注意的是, 此种情况下工伤职工所遭受第三人的人身损害必须要获得相关工伤认定, 且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之间不产生竞合关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工伤职工的赔偿是对职工生存权利的维护, 就目前来看, 我国关于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上还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处理方式, 本文简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并针对用人单位有无过错、第三人侵害以及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等四种条件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构建思路, 旨在为完善我国的工伤赔偿提供参考。
摘要: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是工伤救济制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救济方式, 二者之间的使用关系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简要分析了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之间的差异性, 提出了构建我国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的主要思路, 旨在为完善我国工伤救济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伤保险,人身损害,赔偿,适用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法学, 2007, 02:52-66.
浅析人身损害赔偿协议公证 篇3
一、准确掌握人身损害侵权类型及适用法律
因侵权行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法律关系也是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公证员必须能够熟练地区分不同的侵权所使用的不同法律法规。
(1)审查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时应依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民通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2)审查因产品责任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
(3)审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等。
(4)审查医疗损害责任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时应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等。
(5)因劳务引发的工伤(亡)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管理法》、《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各省市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办法等。
二、准确理解赔偿权利人和赔偿义务人的范围
赔偿权利人,一般来说,赔偿权利人就是受害人。但在受害人死亡的情况下,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条、十八条的规定,受害人的近亲属成为赔偿权利人。出于对死亡侵权案件的情形复杂考虑,《侵权责任法》对受害人近亲属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这里近亲属的应当不完全相同于《民通意见》中所列出的近亲属,原则上应是与受害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者与受害人有亲密联系的近亲属,或者依赖受害人生活的其他近亲属。在实践中,公证员一般按照受害人的法定继承人范围及法定继承顺位来考查赔偿协议中的权利主体。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八条的文义解释,在受害人死亡的协议中,赔偿权利人严格限定为近亲属,不包括类似《继承法》第十四条中所述的其它各类权利人。赔偿义务人,在许多情况下,赔偿义务人直接为侵权行为人。但在某些侵权类型中,表现出侵权行为主体与赔偿责任主体适度分离的趋势。所以赔偿协议中的赔偿义务人有时候不一定是侵权行为主体。此时,确定赔偿义务人就成为需要公证员审核的重点。公证员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审查赔偿义务主体:
(1)因自己的行为导致赔偿责任。此类型责任承担最典型的是道路交通责任事故等。在这种情况下赔偿义务人可能是直接侵权人也可以是间接侵权人。公证员特别要注意《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间接侵权人成为赔偿义务人的几种情况: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在第三人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场合,第三人为直接侵权人,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补充责任时可以成为赔偿义务人;第四十条规定,因第三人行为导致无(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学校等教育机构遭受损害的,第三人为直接侵权人,未履行相应管理、保护职责的教育机构为间接侵权人,要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补充责任时可以成为赔偿义务人。
(2)因他人的行为导致赔偿责任。为他人行为承担赔偿责任主要存在于无过错但要承担替代责任的场合。我们常见的这种情形有:《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监护人责任及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雇主(用人单位)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监护人或雇主可以成为赔偿义务人。
三、准确把握赔偿的范围、标准、数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规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此时,公证员在审查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及标准时应当注意:赔偿协议一方面要遵循公平和诚信原则。另一方面,公证员还应详细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还存在必要的康复费用及将来必须发生的医疗费用,及其赔偿总额是否包括了精神损害赔偿项目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鉴定伤残等级是残疾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所以公证员在办理涉及伤残的赔偿协议是必须让当事人提供《伤残等级鉴定报告》。再有《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对因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的问题做出规定。这是因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是基于《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规定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是独立的,其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并无冲突。但这两套制度的赔偿标准却差别很大。所以公证员在审查此类协议是否体现充分赔偿时,必须首先确定协议主体间的关系及协议所依据的法规,如果其赔偿标准的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求当事人提交工伤鉴定报告,否则按民事侵权赔偿标准来审核。
人身损害赔偿协议书 篇4
甲方:姓名:性别:民族:年龄:
身份证号码:
乙方:姓名:性别:民族:年龄:
身份证号码:
甲方在丽都家园2号楼2单元12层购买小复式房屋一套,乙方
承揽了该房的贴瓷砖工作。乙方请其妻协助完成该工作。甲方在房屋上下楼层装有一木梯,贴砖至木梯附近时,乙方拆除了固定木梯的铁丝。乙方于2012年4月8日从木梯上下楼时不慎滑倒发生伤害事故,造成脚腕骨折。事后,甲方立即将乙方送往医院救治,并垫付了乙方治疗所需费用,同时积极并妥善处理与乙方的人身伤害赔偿事宜。现经乙方主动提出,要求甲方给予一次性伤害赔偿费用,故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公正、互谅互让、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如下一次性赔偿协议:
一、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之结果,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
示,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
二、甲乙双方同意按照:承担责任。即甲方承担%的责任,乙方承担%的责任;
三、自乙方受伤之日起截止本协议签订之日因乙方人身损害所实
际发生的和其他由甲方垫付的医疗费、交通费等各项费用共计元(大写:人民币),已由甲方全部垫付;待乙方新合疗报销后,按各自承担比例结算。结算支付之后乙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甲方主张前述期间即乙方受伤之日起截止本协议签订之日发生的任何费用;
四、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二次手术费、医疗费、误工费等相关人身损害损失的全部费用(以下合并简称“一次性补助金”),共计人民币元(大写:);由甲、乙双方签字时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五、一次性补助金为甲、乙双方所自愿协商之数额;或与法定数额有所出入,乃为乙方自愿对之合法权利进行的适当处分;
六、乙方收到一次性补助金后,应当合理分配、处理,并留足可能发生的后续治疗、护理、营养、交通等相关费用;乙方自行决定此费用的分配方式,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七、甲、乙双方签订本协议之日起,乙方承诺不再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起诉、仲裁等方式)、任何理由就与劳动、伤害等有关事宜向甲方主张任何其他费用或承担任何责任;
八、本协议的签订并不直接或间接的表示甲方对乙方所发生的人身伤害负有过错或承担法律责任;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共同签字后生效。
十、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明白本协议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对此协议处理结果完全满意。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和解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5
甲方:阮业成身份证号:
乙方:夏娜身份证号:
就乙方在2010年4月7日凌晨在广州市悦鑫商务酒店房受伤一事,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共识:
一、鉴于乙方受伤时,甲方存在照顾不力的情形,甲方同意于本协议签订之日一次性向乙方支付人民币壹拾万元。
二、乙方保证收到上述人民币壹拾万元后不得再就受伤事件向甲方提出任何权利主张(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三、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双方签字生效,甲、乙方各执一份,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冼村派出所留档一份。
甲方:乙方:
故意伤害人身损害赔偿协议书 篇6
甲方: ,性别 ,汉族, 年 月 日出生,现住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
乙方: ,性别 ,汉族, 年 月 日出生,现住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
年 月 日晚上,甲、乙双方在 地方因口角发生争斗,甲方 受伤(后经法医鉴定为轻伤)。现甲、乙双方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经充分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 一次性支付医疗费人民币 元(大写: 元整)给甲方 。
二、甲方 今后左眼出现任何问题均与乙方 无关。
三、甲方 今后不得再因此事追究乙方 的任何责任。
四、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7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立法现状,统一
一、我国人身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一) 人身损害赔偿法律渊源的多样化
目前, 我国有关人身损害赔偿范围、标准、计算办法等规定多散见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的部分内容之中。目前仍有效适用的法律渊源主要有:《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国家赔偿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即《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和项目不统一
同样是造成生命权的丧失, 死亡原因不同, 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 赔偿的范围和项目各不相同。医疗事故死亡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赔偿项目是:丧葬费、精神抚慰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工伤死亡的,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赔偿项目则是:丧葬补助金、一次性死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而如果是适用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则赔偿的项目是: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办理丧事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费等。由此可见, 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在赔偿范围和项目上是不统一的。
(三) 人身损害赔偿的计算基准和方法不统一
以死亡赔偿金为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单独列死亡赔偿金项目, 而是依据第五十条规定, 以精神抚慰金名义按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6年;《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20年。
(四) 伤残鉴定标准不统一
在残废等级鉴定标准方面, 在我国目前最少有三个标准:一是工伤事故人身损害残废等级鉴定标准;二是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残废等级鉴定标准;三是由全国残联等五单位颁布的鉴定标准。
二、建立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构想
(一) 建立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和项目
1. 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等, 可归为一类, 统称为“医疗等必要费用”。此类赔偿项目已在理论与实践中达成共识。
2. 单列精神损害抚慰金, 其具体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可依照《民法通则》、《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等的相关规定。
3. 明确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项目。可以将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项目统称为“伤亡赔偿金”, 并明确其作为财产性质的收入损失赔偿, 将其与精神损害抚慰金明确的区分开来。
4. 被抚养人生活费。《侵权责任法》颁布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 对于这一条如何理解, 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看法不一, 笔者认为有必要统一做出规定, 保留这一项目。
(二) 建立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计算基准和方法
医疗等必要费用及丧葬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基准和方法可以仍依照《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来执行, 伤亡赔偿金的计算基准和方法需要做统一调整, 即统一调整为按照《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定型化计算基准和方法, 以“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为统一标准。该规定充分考虑各地适用赔偿标准的具体情况, 且可以符合实际地加以数额变更, 计算方便, 可以较好地实现法院裁判标准的统一, 也有利于平息纠纷。另外, 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触电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等采取的“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之计算基准相比较,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所采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的计算基准显然要高, 这有利于保障人身权利, 符合立法本意。
(三) 建立统一的伤残鉴定标准
为了促进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计算基准及赔偿数额的统一, 应当综合现有的各种行业或部门伤残标准, 结合伤害案件的伤情特点、法医学理论,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76年编制并通过的《残缺、病缺和残废的国际分类手册》中的标准, 尽快制定统一的《人身伤害伤残鉴定标准》。
三、分阶段逐步建立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的法律现状,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 统一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标准需要经过以下两个阶段:
(一) 统一适用《民法通则》、《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阶段
在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建立之前, 应当说《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因其赔偿标准不高, 赔偿范围和项目较混乱, 因此, 为了公正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现阶段应统一按照《民法通则》、《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来解决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二) 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阶段
我们应总结司法工作的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借鉴国外立法例, 最终制定统一、完备的《民法典》, 在《民法典》中全面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项目、赔偿基准和计算方法等详细内容, 实现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备和统一。
参考文献
[1]郭明瑞, 丁乐超等.中国损害赔偿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2]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庄洪胜, 刘志新.人身伤残鉴定与赔偿指南[M].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论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篇8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缺陷完善
一、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
我国现行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由相关民事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构成。从规定的内容上看作为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规定不全面,而相关的单行法和行政法规又只针对特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进行调整,使得在认定责任主体、确定赔偿标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规定得较为全面具体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成为了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虽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从人身损害侵权行为的责任划分、相关的赔偿项目以及具体计算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带来新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相比纷扰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
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
(一)制度体系的缺陷
第一,《民法通则》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粗疏落后。对人身损害赔偿作出规制的《民法通则》第119条内容简单,无法很好地规制纷扰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该条文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仅有五项,而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项目会多达数十种,此外该规定也并未涉及精神抚慰金的赔偿规则。
第二,单行法规各行其是,行政法规违背原则。为了弥补《民法通则》规定的不全面,立法机关在制定单行法规中有意地进行了修补,但诸多的单行法规对于同一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的规定不一致。尽管国务院也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也对人身损害赔偿的特定领域做出了规制,但是由民事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不宜由行政法规作出规定,将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基本问题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分别规定会造成赔偿项目和标准的重复和矛盾,影响了法治的统一。
(二)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缺陷
首先,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的死亡赔偿金适用的是“继承丧失说”。“继承丧失说”认为死亡结果不仅造成受害人本人的生命权受到侵犯,而且导致受害人未来可获得收入的丧失,进而使得其法定继承人可继承的未来财产也随之丧失,对于这种未来继承性财产的丧失应当计入死亡赔偿金的范围中。按照“继承丧失说”的观点,被扶养人生活费已经包含在死亡受害人的收入损失中,只需赔偿义务人单独赔偿死亡赔偿金即可;但如果赔偿义务人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所规定的“实际收入”去赔偿,在给付死亡赔偿金后仍需赔偿被扶养人的生活费,造成赔偿项目上的重复计算。其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所规定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年限为二十年,按照这一规定,在同一地区同时死亡的20周岁的自然人与40周岁的自然人的死亡赔偿金是相同的,但是这明显与“继承丧失说”相违背,因为20周岁的年轻人可带来的收入增加明显大于40周岁的中年人。再次,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人为地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关于残疾金的赔偿差别化。这个规定使得在同样的侵权行为下,对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适用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范围有着巨大的差别,在社会中引起了对“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讨论。
三、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一)制度体系的完善
解决制度体系混乱这一问题,要在立法上完善作为基础的民事基本法,把现有混乱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整理,将对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不统一的规定进行修正,从制度体系上做到以民事基本法为核心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当然,解决体系混乱这一问题根本还是要通过立法机关制定完善的民法典或者侵权行为法。首先,要加强对每位公民人身权全面保护的建立,使受害人在遭受人身侵权行为后可以得到全面的赔偿。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增的侵权行为,要及时地修正法律,不断地吸收新的侵权类型,完善我国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再次,要明确地规定出侵权受害人可获得赔偿的具体赔偿项目和详细具体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死亡赔偿金的完善
首先,对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应当在学界认可的“继承丧失说”的基础上,采用“余命计算法”对死亡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在进行赔偿的过程中,扣除死亡自然人的生活性支出和死亡自然人存活时应当扶养的被扶养人的生活支出来进行赔偿。
其次,面对经常出现的“同命不同价”的不正常社会现象,如果仅依靠取消我国现行的城镇农村户籍制度,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会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紧要的是改变依据户籍制度作为死亡赔偿金标准的规定。
人身伤害赔偿协议书 篇9
甲方:山东xxxxxxxx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
委托代理人:山东业春律师事务所xxx律师
乙方:身份证号码:,系的(亲属关系)身份证号码:,系的(亲属关系),于20 年月日,在甲方工作过程中发生事故,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为妥善处理死亡后的善后事宜,甲、乙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之结果,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
二、甲方本着人道主义原则,自签订本协议之时,一次性支付乙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损失共计人民币元(大写:)。
三、该赔偿金交付乙方后,乙方对本赔偿金自行协商分配。
四、本协议为一次性处理终结协议,协议签订后,双方再无其它争议。
五、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明白本协议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对此协议处理结果完全满意。
本协议一式四份,合同当事人各执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协议 篇10
甲方:湖南安福气门有限公司
乙方:
甲方公司的湘J-52818号小汽车于2008年6月17日晚,在临岗公路24公里处与李跃荣同志相撞发生交通事故。事故中李跃荣同志受伤,送往市中医院治疗。
乙方作为李跃荣同志的妻子和儿子,在李跃荣同志受伤后,对李跃荣同志的治疗和赔偿等相关问题是有权处理的。
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现就对李跃荣同志的治疗和赔偿等相关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一次性支付给乙方人民币壹拾陆万元整。这壹拾陆万元包括如下项目:
1、李跃荣同志的治疗费。
2、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
3、李跃荣的误工费。
4、护理费。
5、交通费。
6、精神抚慰金。
7、李跃荣同志医治后的伤残(或伤亡)赔偿金。
二、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上述壹拾陆万元后,应负责对李跃荣同志的医治医疗费等相关事宜,甲方不再对此承担责任。同时对李跃荣同志的治疗中的所有问题由乙方自行决定和处理。
三、此协议双方签字,甲方付款后,在此次交通事故中甲方所应承担的全部民事责任就此了结,乙方不得再向甲方提出任何赔偿要求(就是在此协议第一条中未写明的项目,乙方也不得再行提出)。
甲方:乙方: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11
关键词:人身损害 赔偿 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33-01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侵权案件中一种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据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2亿多是在校学生,而在这庞大的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又是未成年人。因此,正确及时审理好校园损害赔偿案件,不仅关系到广大未成年学生的保护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学校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国家义务制教育的健康发展。
1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和特点
实践中,一般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学生因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我们可以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就读期间,因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正确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而遭受人身损害,或者因实施侵权行为致他人人身损害所引发的案件。这里就明确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受害人仅指学生,应与学生致人损害案件相区别。因此,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特点归纳为:
(1)特定时间:在时间方面,应当以教育机构的工作时间之内为基础,并包括其合理延伸。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教育机构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但在校期间的非教育教学时间,比如课间休息时间,放学后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人身损害,也应属于校园人身损害。
(2)特定空间:在空间方面,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校园范围之内,但不仅限于校园内,同样应当包括其合理延伸。比如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仍应认定为校园人身损害。
(3)特定原告:一般来说,校园人身损害案件中,受害人是学生。在一般事件中,如轻微伤害、轻伤害,或者重伤害这些情况下,学生本人是赔偿权利人,即原告应当是人身权受到侵害的学生;在学生是未成年人时,其家长只能作为法定代理人。如果学生收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情况下,家长是赔偿权利人,其应当作为受害学生的继承人以原告的身份起诉。
(4)特定被告: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存在第三人侵权的,该第三人应当是被告之一,学校也一般都会成为该类案件的被告。这也是该类案件与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区别之一。
2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认定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作为侵权案件之一,当事人承担的是民事侵权责任,而当事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必须符合条件,也即侵权责任的构成:一是行为人必须有违法行为,这是构成民事责任的决定性条件。民事违法行为包括作为的违法行为和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果违反法律而作为,即为作为的违法行为;如果法律规定行为人有做出某种行为的义务,行为人不履行其义务,便是不作为的违法行为;二是必须有损害事实存在,包括对财产权利的损害和非财产权利的损害;三是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如果损害结果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没有客观的必然的联系,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四是违法行为人的过错和无过错责任。有过错即需承担责任是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则,但在特殊损害案件中,法律规定被告应当首先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否则被告将被推定有过错而令其承担责任。
从上述侵权责任的构成可见,尽管每个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当事人情况、损害事实、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联系等方面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当事人均须在这四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由于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非常复杂,为指导事故的处理,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有具体的遵循原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将学校中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各种事故,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划分为4个类型:一是学校责任事故,即由于学校过错而造成的事故;二是学生责任事故,即由于学生本人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的过错而造成的事故;三是第三方责任事故,即由与学校或学生个人活动有关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过错造成的事故;四是混合型责任事故,即由多方当事人的共同过错而造成的事故。上述事故,将由责任者根据自身过错程度的比例,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法院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学校的注意义务:一是学校是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适当的场合向学生公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二是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三是学校是否采取必要的可能的应急防范措施,预防、避免校园人身损害事件的发生;四是校园人身损害事件发生后,学校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施救,防止损害后果扩大;五是学校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对学生故意实施体罚等损害行为。如果学校有违反上述注意义务的情形,可以认定学校有过错,应承担过错责任。
3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
根据《侵权责任法》等相关规定,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赔偿范围和标准为:
(1)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一般为县级以上)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
(2)护理费(护理人员误工费):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3)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各县规定不一,如陇南市规定市内每天20元、出市每天30元、省会每天40元、出省每天50元)。
(4)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数据为13188.6元/年)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数据为3424.7元/年)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
(5)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65.7元)。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12
一、工伤保险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概论
(一) 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
工伤保险赔偿是工人职员因公负伤、残疾乃至死亡或患职业病, 国家和企业为其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工伤保险制度这一社会保险制度于1951年在我国确立。此之前, 在西方历史上, 如何负担工伤赔偿这一问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雇主责任制度 (1) 的建立实现了从过错责任向无过错责任的转变, 该转变体现了保护劳动者的倾向。雇主管理指导雇员的工作, 也是其劳动的既得利益者, 如狄骥所说:“倘若团体直接受到利益, 那么将所有个人与其他团体为实行这种活动而蒙受的危险都由他负责, 是很公平的。”[1]可见社会公平逐步进入工伤责任分配的视野。由雇主责任制度发展为工伤保险制度, 企业定期缴纳工伤保险费, 发生事故时国家和社会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则是为了避免在企业破产时劳动者不仅无法得到赔偿, 且会丧失基本生活来源, 也为了避免让企业独自承担赔偿, 负担过重, 不利于其生产经营。工伤保险制度旨在保证劳动者得到相应赔偿的同时, 给予企业充足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 工伤保险属于社会立法的范畴, 其功能在于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则是自然人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 赔偿权利人向赔偿义务人请求赔偿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2]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责任基础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目的都在于使被侵权人从侵权人处得到相应赔偿, 保护被侵权人的私法权利。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和功能本应楚汉分明, 但因其在事故发生时提供了两种并行的救济方式, 便出现了如何在双重救济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
(二) 国外工伤保险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的主要模式
通过工伤保险获得赔偿, 通常只需经过工伤鉴定, 之后向行政机关提出请求。该程序与必须经过诉讼方式进行请求的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相比较, 节省了诉讼所需的时间和财力。据英国皮尔森委员会估计, 将一美元转化为受害人的赔偿金, 通过侵权行为法要花费85美分, 而通过社会保险计划只需要不到10美分。[3]同时, 针对工伤事故中的侵权诉讼, 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了过错责任原则, 工伤保险程序则解决了劳动者证明企业方存在过错的举证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 工伤保险保证了劳动者快速且稳定的得到相应赔偿, 且免受基于侵权人偿还能力的侵权赔偿带来的风险。然而, 另一方面, 国家给予的保险赔偿通常不足以弥补劳动者所有的损失, 通过侵权诉讼劳动者则有机会获得更优质的补偿。国外各国通过对这两种救济方式的利弊衡量, 并结合己国国情, 采取了不同的适用模式。
1.选择模式, 即劳动者有对采取何种救济途径的选择权, 劳动者可以且只能选择工伤保险赔偿或民事人身损害赔偿中的一种方式获得补偿, 选择模式根据劳动者自己的选择排斥了另一种救济方式的适用。这种模式给以受害者本人最大的自由权, 由其自己选择承担侵权诉讼的高风险以争取优质赔偿, 还是接受数额较小但稳定的工伤保险赔偿。然而其并未真正解决两种赔偿之间的竞合问题, 只是从应用层面寻求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 而且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劳动者, 也不利于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保护。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早期的雇员赔偿法采取这一模式, 但现已基本废止。[4]
2.取代模式, 又名免除模式, 即劳动者只能利用工伤保险寻求救济, 完全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责任。采取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德国, 法国, 瑞士和挪威。这一模式是效率原则优先的结果, 工伤保险程序较侵权诉讼简易而快速, 节省了诉讼资源。但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剥夺了劳动者请求完全补偿的机会, 且对企业的过度保护也不利于劳动者今后的工作环境与安全。
3.兼得模式, 即劳动者可同时主张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 允许劳动者受领“双重利益”。即使受害职工已经从工伤保险中获得了全额赔偿, 仍然可以向侵权人请求赔偿, 反之亦然。采取这一模式的国家甚少, 因为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劳动者的利益保护, 但也极大加重了雇主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 兼得模式是向雇主责任制度的倒退, 不符合由雇主责任制度变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平衡职工与雇主利益的改革目的, 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英国1948年实施的国民保险法中规定采取兼得模式, 但这一选择是基于英国劳工本身负担了接近半数的保险费的国情, 兼得模式不适合于由企业承担全部保险费的国家。
4.补充模式, 其与兼得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补充模式也允许劳动者同时主张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 但职工所得赔偿数额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害数额。劳动者往往可通过工伤保险得到及时性补偿, 若金额不足, 再通过诉讼寻求全额赔偿。在我看来, 补充模式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较前三种模式更具可行性。
二、工伤保险及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立法现状分析
(一) 国家立法、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解析
在我国针对工伤保险和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单独立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工伤保险条例》, 《民法通则》及《侵权责任法》中, 都未对两者之间的适用关系进行规定。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关于审理人身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简要规定, 但对这些条文的理解可谓众说纷坛。纵观有关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定, 可见我国采取了按照侵权人的不同划分为两种情形的态度。一是用人单位造成工伤 (2) 的情形, 二是第三人侵权 (3) 时两种救济方式竞合的情形。
1.用人单位造成工伤情形下有关规定—《安全生产法》第53条、《职业病防治法》第59条、《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一款
2014年修改实施的《安全生产法》第53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 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 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该规定肯定了受害职工同时享有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赔偿的请求权, 但对于两者的具体适用有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两种理解。主张兼得模式者认为, 这一条文的目的在于否定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拒绝给予受害者“双重利益”的规定, 通过肯定劳动者并存的两种请求权, 最大限度的保护劳动者。[5]主张补充模式者则认为, 从业人员的诊疗康复费用可在工伤保险范围内得到满足, 用人单位不再负担, 受害者家属为照料其误工费等不在保险赔偿范围之内的费用则可以向侵权人主张。
2011年修改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第59条也有类似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 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 有权像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对该条文的理解争议与上述关于《生产安全法》的争议相似, 此不再赘述。
2003年,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12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虽在《工伤保险条例》之前的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4) 中采取了补充模式, 《工伤保险条例》却并未采纳, 而是选择回避了这一问题, 因此此条的适用余地非常有限。笔者认为, 在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工伤保险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问题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工伤保险条例》既未沿袭, 也未做出新的解释, 实为刻意。除对该问题本身复杂性带来的立法难度高的考虑之外, 也消极地表明立法者并不鼓励增加企业压力使职工获得“双重利益”。所以我认为在现行法律规定之下作补充模式的解释更为合理。原最高院副院长黄松有在公布该解释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的解释为, “用人单位通过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方式承担责任”, 有采取取代模式之意。
综上所述, 我国对于用人单位造成工伤情形之下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的规定极为模糊且有矛盾之处, 造成了适用困难。
2.第三人侵权有关规定—《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答复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予以支持。”对于这条的理解, 学界仍存在“兼得模式”还是“补充模式”的争论。2006年, 最高院就新疆高院建设兵团分院的请示做出答复, 则肯定了其“因第三人侵权赔偿与工伤赔偿保险机制目前在法律上是并行不悖的, 一个属于私权范畴, 一个属于公权范畴, 二者不能混用, 也不能相互替代”的倾向建议。在2011年对“统一第三人侵权工伤赔偿案件裁判标准”问题的答复中, 认可了受害人可以获得双重赔偿的原则。由此看来, 我国对于第三人侵权之下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适用态度是具有连续性的, 其意为采取兼得模式。
(二) 地方的补充规定
纵览各地地方规定, 普遍只对第三人侵权的情形进行了细化阐释, 而未涉及争议较大的用人单位造成工伤的情形。对于第三人侵权, 主要有补充模式和先行支付模式两种规定, 与最高人民法院的理解有所矛盾:[6]
1.补充模式—以重庆市为例
重庆市劳动保障局《关于贯彻执行〈工伤保险条例〉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第12条、第13条规定:“不论是由于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引起的工伤, 还是其他因第三人侵权引致的工伤, 工伤职工必须先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请求民事赔偿。只有在交通事故赔偿或其他伤害赔偿的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时才由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重庆市采取了狭义的补充模式, 侵权赔偿在先, 工伤保险加以补充。
2.先行支付模式—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2012年通过的《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45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 由第三人支付工伤医疗费用。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 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 社保经办机构有权按照规定向第三人追偿。由用人单位或者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其他工伤保险待遇的费用, 工伤人员或者其近亲属在获得第三人赔偿后, 应当予以相应偿还。”先行支付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适用关系模式, 其旨在让侵权第三人承担责任, 而由工伤保险先行支付以保证受害人及时得到赔偿, 弥补了通过诉讼耗时难执行的不足。
各地方的补充规定基于地方经济水平, 劳资关系状况以及司法实践等多方面的考虑而制定, 这造成不同省市以及地方与最高院各持其说, 而标准的统一对案件公正审理非常有必要。笔者建议采取上海市的先行支付模式, 第三人基于过错承担责任, 在无法确定第三人或第三人没有能力支付时, 工伤保险先行赔偿, 从而与第三人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可通过追偿机制解决。
三、工伤保险及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司法现状分析
虽然在中央和地方法律规定中都尚无对传统用人单位而非第三人造成工伤情形下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生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的明确规定, 但通过法院对实际案件的裁判, 其该类案件采取的态度尚可略知一二。
(一) 张某与某集装箱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二审判决[7]
上诉人为原审被告某集装箱有限公司。原审查明, 被上诉人张某是该公司员工, 于2007年3月因“双耳耳鸣一年、头晕、气紧”住院治疗, 于2007年7月认定为工伤, 鉴定为伤残六级。在案件审理期间, 张某已收取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8228元。原审法院确定本案争议焦点之一是张某诉请的工伤及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抚慰金有无法律和事实依据。原审法院认为因职业病工伤的特殊性, 职工受到伤害较大, 工伤保险的金额难以完全赔偿, 张某在依法享有工伤保险之后仍可就差额部分请求民事赔偿。一审法院对《职业病防治法》第59条的规定, 采取了补充模式的理解, 确定了项目赔偿原则为“1、工伤保险待遇有该项目而侵权损害赔偿没有的, 应计赔。2、工伤保险待遇没有该项目而侵权损害赔偿有的, 应以侵权损害赔偿计赔。3、工伤保险待遇有该项目, 而侵权损害赔偿也有的, 应以计算多的计赔。”该公司上诉虽认可一审法院对《职业病防治法》做补充模式的解释, 但认为项目比较而非总额计算 (5) 的赔偿原则错误, 因有项目名称不一样, 但功能却相同, 如此计算会产生重复计赔, 不符合我国的实际赔偿制度。二审法院延续了一审的方法, 将职业病作为特殊工伤处理, 为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 引起企业对职工工作环境及保护的重视, 认为一审法院适用法律正确。
该案件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学界对于《职业病防治法》第59条采取的是补充模式还是兼得模式的争论, 明确了补充模式的适用, 但不足之处在于二审法院并没有对公司的上诉请求做出正面回答, 没有给出补充模式下具体何种计算方法应当适用, 使该问题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但根据其判决书的论证, 可见二审法院解决问题的角度是充分保护劳动者, 允许其得到双份赔偿, 且有惩罚未尽到应尽注意义务的用人单位之意, 同时也并没有明确否认一审判决中的计量方法, 因此大致可以推断其对一审确立的项目赔偿原则采认可态度。但在实践中的确存在项目计赔法带来的重复计赔问题, 这一方法的公平性还有待考量。正如公司在上诉请求中所说, 企业缴纳工伤保险金是为了分散在工作过程中一些因素给劳动者带来人身损害的风险, 最初设立工伤保险制度而非雇主责任制度的目的也在于减轻雇主的责任, 由社会共担风险, 笔者认为项目计赔法适用不当则会走向兼得模式, 与前面采取的补充模式相矛盾, 该公司在上诉中提出的总额计算法有可采性。
(二) 胡某与重庆市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伤保险待遇纠纷[8]
再审申请人胡某系被申请人重庆市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胡某于2007年8月因职业性听力中度损伤被认定工伤, 于9月向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起诉公司, 要求其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共计195544.40元。在案件的二审期间, 胡某与该公司自愿达成“由重庆市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于签收调解书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支付胡某治疗工伤产生的门诊药费及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共计17426.40元, 至此, 胡某与公司之间就工伤待遇所涉及的权利义务了结”的调解协议, 该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且经该公司履行完毕。2012年胡某基于听力损伤这同一事实, 以公司未为其购买工伤保险为由, 提起侵权之诉, 再次请求赔偿, 重庆市五中院做出重复起诉的裁定。胡某申请再审认为, 依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职业病人除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依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 可向用人单位请求, 可见胡某申请再审的依据为对《职业病防治法》第59条做兼得模式的理解。而再审法院认为, 2007年的调解书中对工伤保险赔偿达成的协议已经解决了职业病赔偿的问题, 以重复起诉为由驳回了再审申请。重庆市高院并未将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作为两个诉由来对待, 而是将两者都归入职业病赔偿这一起诉理由, 裁判逻辑为其中之一项赔偿已经使受害人基于职业病这一事实得到了完全赔偿, 就不可再重复请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重庆市高院否定了兼得模式在用人单位造成工伤的情形下的适用, 但其采取的到底是补充模式还是取代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由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法院对于用人单位侵权中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适用关系问题, 是通过补充模式来解决的。
四、对我国工伤保险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适用的法律建议
(一) 出台相关立法, 建立全国统一秩序
目前, 我国对于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关系的具体适用问题尚无全国性立法的明确规定, 在实际审判中只能诉诸于《安全生产法》等特别法中的相关规定或者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性法律。这使得案件审理结果缺乏连续性, 会带来类似于“同案不同判”的问题, 有损于法律的公正性。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 工伤保险赔偿及第三人侵权等问题也越来越多, 通过全国性的法律对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关系这一问题予以明确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第三人参与的工伤案件涉及到侵权法上的问题, 但适用模式的选择着重解决的还是如何使劳动者得到恰当的赔偿, 我认为该问题应在有关工伤保险的立法中进行规定。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工伤保险进行单独立法, 在德国和法国, 工伤保险都是由国会制定的法律加以规定。[9]而我国工伤保险立法主要是劳动部颁布的法规, 立法层级较低, 这也是工伤赔偿执行方式不一的原因之一。因此, 在这里建议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工伤保险立法, 并在其中规定工伤保险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适用模式。
(二) 兼顾利益衡平与效率原则
将适用关系在工伤保险立法中进行规定, 是从社会法的角度对其加以理解。与用人单位相比, 劳动者可谓“势单力薄”, 所以在适用模式的选择中无疑要把使劳动者得到完全赔偿考虑在内。同时, 用人单位作为工伤保险费用的缴纳者, 也不可使其负担过重, 以实现劳资双方利益的平衡。在第三人侵权的案件中, 还要根据第三人的过错程度使其承担责任以衡平三方主体的利益。兼得模式可以很好的实现劳动者利益的最大化, 但其使职工获得“额外利益”的同时不合理地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责任, 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
在实现利益衡平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效率原则的要求。侵权诉讼会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往往不能解决受害者的燃眉之急, 因此工伤保险的及时补偿功能是极其重要的。取代模式将受害职工寻求救济的渠道限制在工伤保险, 无疑有利于其快速解决问题得到赔偿, 但对于损害严重的工伤, 小额的保险赔偿并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效率原则还要求司法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兼得模式也是对法律资源的重复耗费, 也无益于效率最大化。
对利益衡平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综合考虑, 在传统用人单位造成工伤的案件中, 建议采取补充模式, 工伤保险先给以赔偿, 不足部分受害者可再通过侵权诉讼像用人单位主张。对于第三人侵权的案件, 由于工伤保险的目的是帮助用人单位分散风险, 而不是免除第三人的责任, 所以建议采取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模式, 再由第三人基于过错对工伤保险进行归还及补充赔偿受害人。
(三) 规范追偿权的行使
第三人侵权案件中采取先行支付模式的, 对于工伤保险支出后如何得到补偿问题, 有地方例如上海市规定, 由社会经办机构向第三人追偿或者受害人在得到第三人赔偿后向工伤保险偿还。该规定同时赋予社会经办机构与受害者追偿权, 这会带来两者权利行使的纠纷, 产生受害人是否得到了第三人的赔偿的举证问题, 使程序复杂化, 不利于案件的及时解决。又因为较受害人而言, 工伤保险机构作为政府机构, 更具有实力向过错第三人追偿, 所以笔者建议在立法中规定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后, 工伤保险机构为追偿权行使的唯一主体, 并对该权利行使程序予以明确和规范。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 工伤保险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适用竞合的情形日益显著。因我国相关立法欠缺, 对相关法条的理解也是众说纷坛, 实践中两者的适用更显困难。本文主要借鉴了国外对两者适用关系所采取的模式, 对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伤保险,民事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树菡, 张思圆.工伤保险的历史沿革[J].劳动保障通讯, 2003.6.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吕琳.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研究[J].法商研究, 2003.03.55-56.
[4]黄朝娟.浅议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法律适用问题[Z].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5.
[5]曹艳春.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的理性选择[J].法律适用, 2005.
[6]贺冬红, 蒋雅琴, 韩利鹏.工伤保险责任与民事侵权责任的竞合[Z].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 2011.
[7]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珍国与新会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二审判决书[EB/OL], 中国裁判文书网, 2014-06-29.
[8]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胡高华与重庆市荣昌县长桥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伤保险待遇纠纷[EB/OL].中国裁判文书网, 2013-12-17.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 篇13
交通事故赔偿之一次性赔偿协议案例
甲某驾驶电瓶三轮车在某公路上由南向北行驶。此时,乙某持证驾驶未按规定接受年检的二轮摩托车经该路段由南向北行驶,之后撞在甲某三轮车后部,致甲某跌地受伤。事发后,交警部门认定乙某夜间驾驶未按规定期限接受检验的机动车在公路上行驶,对前方路面观察不够,负事故的全部责任,甲某无违章行为,不负责任。
甲某、乙某对上述责任认定均未申请复议。事故发生后,甲某当即被送往本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为多发性颅骨骨折、脑震荡、硬膜下积液、左腓骨骨折,保守治疗后出院。一周后,经交警部门主持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由乙某赔偿甲某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误工费等合计21574.64元。调解书中约定:本起事故经双方签字,调解部门盖章后生效,今后双方互不相涉,有关部门不再受理。
协议订立后,乙某按约履行了赔偿义务。时隔不久,甲某再次入院治疗,被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左侧三叉神经痛,行手术治疗近一个月出院。二次治疗期间,甲某花去医疗费10423.85元。之后,甲某向法院提出赔偿诉讼。经法医鉴定,甲某系左额聂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性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属10级伤残,医疗时限为6个月左右。本案如何处理,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乙某虽对甲某第一次治伤的费用作了
赔偿,但甲某由于交通事故招致的伤害尚未治愈而再次住院治疗,其因乙某过错行为延续的相关损失费,根据全面赔偿的原则,理应由乙某作出赔付。且甲某已构成伤残,协议一次性赔偿后互不相涉,对于甲某显然有失公平,故对甲某的诉请应予支持。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案双方已协议约定,乙某一次性赔偿后双方互不相涉。乙某按约履行了义务后,意味着双方因道路交通事故而产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甲某再次要求乙某赔偿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如果当事人双方就侵权损害赔偿自行达成一致协议,应视为双方以协议排除法律规定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之适用,双方因协商而达成协议这样一个法律事实,使原有的赔偿法律关系变成了合同关系。因此,当事人双方一旦就赔偿问题依法达成协议,双方之债权债务关系即不再受侵权行为法的调整,而是基于合同关系形成的合同之债,由合同法予以调整。义务人如不履行义务则承担违约责任。如果赔偿协议已履行完毕,那么合同之债权债务关系就随之消灭。本案中的一次赔偿协议,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具有法律效力。那么是不是在赔偿协议签订之后,受害人的法律救济途径只是依据合同责任追究侵权人的违约责任呢﹖笔者认为,如果赔偿协议存在合同法上可撤销的情形,受害人可以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行使撤销权,重新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
赔偿责任。就本案而言,协议约定的赔偿数额远少于实际损失,且凭受害人的医学常识在协议当时,并不能预料到以后会构成残疾及花去巨额治疗费的后果,因此可以认定受害人甲某在协议订立时单方误解而导致显失公平的后果,甲某可以在法定的时间内行使撤销权,在变更诉讼请求后要求被告承担法定的赔偿责任。
结论:本案原告可以依法变更诉讼请求,行使撤销权,然后再要求乙某承担法定的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如甲某在诉讼过程中不变更诉讼请求,法院则依双方的有效协议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次性赔偿协议 篇14
甲方:XXX 乙方:XXX(身份证号:XXXX,住址:XXX)
X年X月X日,XX公司聘请的临时工XX(身份证号:XX)因工作不慎致XXX伤,我司已代为垫付所有医疗费用¥XXXX(大写:XXX)。经住院治疗现已康复出院。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后,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劳务工资¥XXXXX.00元(大写:XXX)。
2、甲方一次性赔偿乙方工伤医疗补助金、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精神损失费、伤残就业补助金、后续医疗、医药费等等所有费用共计人民币¥XXXX.00元(大写:XXX)。
3、自本协议签定之日起,双方劳动关系解除,甲乙双方终结有关补偿问题的一切权利义务关系,乙方不得另行向甲方主张任何权利,甲方也不再承担任何义务,双方再无任何纠纷,并且一方放弃追究另一方的一切法律责任,同时,自签定本协议之日起,乙方自愿放弃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及补偿事宜所享有的一切仲裁、诉讼等权利。
4、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双方当事人应以此为断,全面切实履行合同,不得再以任何理由纠缠,乙方今后所有发生的事情(包括身体出现任何问题等)均与甲方无关。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对此协议处理结果完全满意。
5、甲方对该次工伤事故,由甲方负责到保险公司索赔,由于医疗费甲方已先行垫付,理赔款将转账到甲方账户上。
6、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一次性赔偿协议书(人身损害赔偿)】推荐阅读:
受伤一次性赔偿协议书10-03
工伤事故一次性赔偿协议书范文06-07
人身侵权损害赔偿07-06
人身伤害赔偿10-09
人身损害赔偿起诉状实例07-28
人身损害赔偿再审申请书08-13
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及计算标准07-07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及标准05-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07-13
赔偿押金协议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