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近义词

2024-08-19

消逝的近义词(共9篇)

消逝的近义词 篇1

消逝的近义词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时光~ㄧ岁月~。流逝

消失:1.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消失

消释:1.消溶,融化。 2.消除;解除。消释

淹没:1.沉溺;浸没。 2.埋没。 3.泯灭;消失淹没

没落:①衰败;趋向覆灭:没落阶级|没落的地主家庭。 没落

消除:1.除去,使不存在。 2.犹消遣;消受。消除

毁灭:摧毁消灭:~罪恶势力 ㄧ遭到~性打击。毁灭

消灭:①除掉;使灭亡:消灭敌人|把害虫消灭掉。 ②消消灭

歼灭:消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敌人。歼灭

消亡:1.灭亡;消失。消亡

灭亡:长篇小说。巴金作。1928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杜灭亡

扑灭:1.扑打消灭。扑灭

肃清:1.犹清平。多指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 肃清

湮灭:埋没磨灭:让我们的后代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不被丑恶湮灭

消散:1.消失;离散;消除。消散

袪除:1.除去。袪,通“祛”。袪除

息灭:1.熄灭;绝灭。息灭

消失的反义词

出现:1.显露出来;呈现。 2.产生出来。出现

存在:1.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 存在

呈现:显露;表现:湖光山色呈现在眼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呈现

浮现:①(过去经历的事情)再次在脑子里显现:往事又~在浮现

留存:1.存留,保存。留存

消逝的造句

1、印象很快就消逝了。

2、然后他就在一道能量光环中消逝不见了。

3、小轿车发出的噪音消逝在远处。

4、而你必须消逝。

5、但是直到她将要消逝,当她的眼睛将要失去神采,她看着我,用尽她最后的力气,告诉我,儿子,做出一项选择是很难的,从这件事中学到点什么吧。

6、我知道为了使他们感觉像是金色的记忆,我必须继续尽我所能的充分利用这些时刻,即使它们已悄然消逝。

7、在那些苦恼的时日里,长期以来,他早已中断了他的工作,而中断工作正是最危险不过的,这是一种习惯的消逝。

8、而且,那种天昏地暗似乎是这两个人心中流泄出来的,此时也随着他们忧伤的消逝而消散了。

9、有人写到:“直到它消逝的那一天,你才会明白你有多么怀念它。”

10、我害怕我会太过于看重我的外表而又在它消逝的时候才想起来抓住它。

11、我之前感受到的焦虑,绝望和愤怒——那些改变了我的生活的东四——一瞬之间消逝了,就像阳光普照驱散墙上的影子一样。

12、一切都会消逝。从这一点出发,于是他得出了最佳的结论。

13、它们在网络上消逝的速度可能跟爆红的速度一样快,几天之内就有可能不见踪迹了。

14、他的黑白影像记录了这片正在消逝的邻里街坊,同时并置展出的还有三位挪威摄影师记录具体变迁过程的彩色照片。

15、在那一瞬间,一天的工作忧虑都消逝了。

消逝的近义词 篇2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童年概念的未成形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7页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就是“学校的创办”,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各种冲动(特别是性冲动)私密化,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不仅是停滞,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人们根本不需要奠基“读书写字”这些基本能力的学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用芒福德的话来说,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53页

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概念,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的同时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会惊恐地发现,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事。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与此同时,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漫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书籍的匮乏,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不希望有人打扰,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言之,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在这种环境下,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就必然有学校,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我想开门见山,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同步的是“图像革命”,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而不起作用,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人们面对着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需要训练和教育,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电视敞开了秘密,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就已经被电视上给的一堆答案困住了,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包括欢呼和斗殴,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如波兹曼所说,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反之亦然,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人生幻变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狡黠地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只考虑即刻的满足,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永不消逝的电波 篇3

“体谅、忠诚、进取、友爱、适度、爱国”是全世界无线电爱好者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也是很多HAM的人生准则。

通过业余无线电,HAM在空中传播浓浓的友情,切磋无线电技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差距、职业的不同而走到一起……

HAM是什么?

HAM在字典中主要的意思是“火腿”,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也被称为“火腿族”。你也许会在大街上看到一辆顶着长长天线的汽车,汽车背后贴着“BG1XXX”,那么这个开车的很可能就是一个火腿;你也可能在爬香山的时候,看到有人拿着一个手持电台,呼叫着:“CQ,CQ,这里是BG1XXX,有朋友可以抄收吗,OVER。”那么这个朋友就是一个火腿;又或者,有时你看到山顶上一群人,他们围在几根高高支起的天线下,对着像老式收音机一样的电台握着话筒呼叫,还在一边记录着什么,那他们也是一群火腿族。

HAM的由来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所以被叫做火腿,据考证是在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业余无线电社团,成员为亚伯特·海曼(Elbert S. Hyman)、巴伯·兹美(Bob Almay)和佩姬·莫瑞(Paggy Murray)三人,他们是用三个人的姓来作为电台呼号的,缩写就是HAM。他们对业余无线电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争取到了法律上的认可。面对国家的管制和商业活动,业余无线电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此后人们就用HAM来代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怎样成为一个HAM

各国都对业余无线电的使用资格有严格规定。在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成为火腿,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申请加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成为该协会会员,然后通过自学、培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第二步,购买业余无线电台,由所在地的无线电主管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颁发电台执照,并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呼号(比如BG1EYM);第三步,安装、调试、使用业余无线电台。

HAM俱乐部

HAM们在国外大多属于各种俱乐部,在中国虽然业余无线电运动开展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以前中国BG字头的呼号非常稀有,而现在已随处可见。

国内的HAM们也自发组织了自己的俱乐部,在北京就不能不提“73无线俱乐部”,这是一群混迹在新浪无线论坛的HAM们组织的俱乐部。“73”是业余无线电领域广泛应用的一个词汇,意思为“美好的祝福”,这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通联结束时互致的问候,73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在电波中,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友情的团队。这是一支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于2004年7月3日自发成立的团队,成员有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公务员、工程师和普通员工;有漂亮美丽的姑娘、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有年近耳顺的长者。

HAM名人秀

BG1CFM:热心的组织者

很多北京的HAM们第一次在北京的频率上呼叫的时候,总是能听到“这里是BG1CFM回答你的呼叫,你的信号59+40,OVER”。BG1CFM是新浪无线论坛的斑竹,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论坛上,他总是非常热心地帮助新HAM们了解业余无线电运动。

北京很多HAM都是因为开车外出方便而参与业余无线电运动的,但是这项运动的精神,很多时候还需要老HAM们言传身教。BG1CFM组织了很多老HAM和新HAM的交流活动,包括野外通联还有聚会座谈。73俱乐部的组建,BG1CFM和朋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俱乐部成立后,由于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内业余无线电圈里最有名气的俱乐部。

BG1FJP:准备发卫星的HAM

BG1FJP是73俱乐部的另外一位灵魂人物。BG1FJP技术上非常得“拿”。他老说,中国的HAM和国外比起来,一定要玩出自己的水平,才能获得尊重。

短波通信属于靠天吃饭,传播条件不好的时候,就无法进行通信。为此,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甚至印度都发射了一些小型卫星,专门给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远距离的通信。和商业通信卫星不同,小型业务无线电卫星不在静止轨道,也不提供商业通信那么复杂的通信方式,业余无线电卫星一般也同时按照HAM的方式为爱好者提供VHF/UHF的中继服务。

BG1FJP的梦想是为中国的HAM发射一颗业余无线电卫星。这绝不是白日做梦,因为BG1FJP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业余无线电制作的工作室,大家都亲切地叫做“兵工厂”。BG1FJP自己花钱为大家买了很多专业的测试设备,喜欢制作的HAM都可以去那里切磋技术,然后用兵工厂的设备和工具制作,像天线和数字通信器材什么的。BG1FJP还免费为大家维修了无数的电台。可以说,有了兵工厂,大家都觉得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做出中国自己的业余无线电卫星。

BG1FJP在2004年73俱乐部成立的讨论会上就提到中国的HAM也应该有自己的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这代表着中国HAM的素质。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和玩笑一般的想法。但是BG1FJP却锲而不舍,他与无线电运动协会、一些资深的老HAM、通讯行业的官员反复强调自己的这个梦想。近两年过去了,终于看到了曙光,我国会在奥运会前夕发射两颗业余无线电卫星,BGIFJP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卫星的设计工作。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就可以在轨道上为中国的HAM们提供更方便的通联服务。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被普通的HAM实现了,我国的业余无线电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G1IBU:天线艺术品大师

BG1IBU的网名叫“水墨樵夫”,大家都叫他水哥。水哥是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水哥酷爱制作天线。玩业余无线电除了要有电台,一部好的天线是最重要的,就好比玩音响要有好的音箱一样。水哥制作的天线性能优越,最让HAM称道的是他制作出的天线,用HAM们的话说,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水哥会花很多心思把天线做得非常漂亮,把冰冷的机件做成带有神韵的作品,然后把自己的作品送给HAM们使用。在空中听到自己的作品传播着信号,水哥别提多高兴了。很多HAM都以收藏一件水哥制作的天线为荣,水哥的年龄比大多数HAM大些,是这个圈子中令人尊敬的兄长。

HAM的活动

野外设台

在野外设台通联是HAM们非常美好的享受,大家拉上自己的设备,带上美味的食物,在山上、湖边支起天线,与世界各地的HAM通联。“CQ,CQ,这里是BY1AA在北京蟒山野外设台,请问频率上有朋友能抄收吗?”

在野外进行通联,更能吸引HAM的“眼球”(注意力),而且野外电磁环境比较好,也有地方架设体积庞大的短波天线。闻着烧烤架上牛肉散发的香味,与远隔千里的HAM通联,和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度过一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眼球通联

平时HAM们都是靠电波相见在频率上,有时大家聚会在一起,叫做“EYE BALL”通联。平时只闻其声的朋友出现在眼前,大家交流无线电技术,聊频率上有趣的事情,当然还有聚会腐败不可缺少的美食和啤酒。

兵工厂

自己动手制作是除了通联之外,业余无线电的另外一项乐趣。在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如果能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设备通联大洋彼岸会非常有成就感的。HAM用的天线,虽然样子很简单,但是里面学问非常大。把天线做出来,一点一点调整,达到最佳的状态是一件需要技术、经验和耐心的事情。周末几个HAM约在一起,到BG1FJP家“兵工厂”去,别看是类似八路的土法造枪,很多73兵工厂出来的作品比专业厂家生产的一点也不差,特别是我们还有水哥。

互助友谊

平时HAM都会忙忙碌碌,但是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只要在438.500上呼叫,总有热心的朋友出来帮助。从平时的问路到车辆出现问题,HAM的精神指导着频率上每个HAM。73俱乐部的一个HAM在山东遇到麻烦,北京的HAM千里奔袭去救援;73俱乐部还一起去西柏坡与河北的HAM联谊,参观总参无线电通讯电台旧址,为老区的孩子们送书。

远征和竞赛

DXpedition,业余无线电远征,就是到没有或少有业余无线电台工作的地方临时架设业余电台,与全世界尽可能多的爱好者进行联络的活动,如到业余电台稀有的国家进行操作,到海岛上进行操作,到类似于新疆、西藏这样的边远地区进行操作。DX是英文Distant eXchange的简写,意为与远距离电台进行双向交流;Expedition是远征,所以,DXpedition就是DX和Expedition的派生词。

Contest,业余无线电竞赛,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规则,综合各种有利因素联络分布尽可能广泛、数量尽可能多的业余电台,并互相比赛的一种活动。目前在业余无线电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赛,每一种竞赛均有其侧重点,有的要求采用某种特定的模式,有的规定频段,有的追求联络分布等等。目前的比赛均由各种业余无线电团体举办,如IARU(国际无线电联盟)主办的IARU HF CONTEST,美国CQ杂志主办的CQWW,RSGB(英国无线电协会)组织的IOTA竞赛等等。

抢险救灾

虽然现在通信高度发达,但是往往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灾难的时候,各国的HAM在抢险救灾的时候都有出色的表现。美国“9·11”发生的时候,一时商业通信因为线路繁忙阻塞,这时候,HAM用自己的设备架设起中继电台,通过业余和抢险专用频率,为灾难现场提供通信保障。很多救援的协调工作都是通过业余无线电进行的。一年前的印度洋海啸,最早关于灾区的信息也是当地的HAM发出的。在安达曼/尼可巴群岛(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VU4RBI/VU4NRO 业余无线电远征队在海啸发生后几分钟就将频率切换到应急通信频率,最早发出了救援信号。在印度灾区,当许多政府机构陷于瘫痪的时候,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却依然工作着。这位爱好者就是Sandeep Baruah,他白天在政府机构工作,晚上追求他的业余爱好。他设法建立和Port Blair的联系,Port Blair是Andaman and Nicobar群岛的首都。他帮助滞留在岛上的遇难者和他们的亲人传递消息。

在国内,很多HAM们平时也组织起来进行训练,一旦发生灾难,就能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实际上,去年冬天,一支户外俱乐部在小五台地区遇险,北京的HAM们带去了业余通信设备参与了整个救援活动。2005年是唐山大地震29周年,CRSA组织全国的HAM俱乐部参加了抢险救灾演习,73俱乐部在抢险救灾演习比赛中获得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这和73俱乐部平时的训练是紧密相关的。

消逝的美丽作文 篇4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逝的美丽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消逝的美丽作文1

在我的家乡,有云雾缭绕的武夷山,有怪石嶙峋的松毛岭,但我最感亲切的还是那条哺育我们的汀江河!

记得以前汀江河是一条清澈、美丽的河流,她以她的清澈、美丽显示出她的英姿,我记得小时候是住在汀江河旁我大伯家里。

一次早晨,我和几位同伴乘船顺流而下,游览家乡的汀江河。

河面上微风轻拂,送来野花的芳香,茫茫的晨雾,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河面上虽看不到渔船的踪迹,但能隐约听到渔夫的吆喝声和招呼声。可真有点登仙境、闻神声,却不见神的感觉。

我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也看过水平如镜的湖泊,更见过细水潺潺的小溪,但在我的感觉中,它们都比不上汀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适万船而远航,使人感到它胸怀广阔,但它缺少汀江的温柔;湖泊清澈见底,也比不上活泼的汀江河;小溪虽然清幽,但也比不上淡雅的汀江河。

太阳慢慢地从地平线上跳出来,河面上的云雾顿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河面上的一切都清晰起来,那来回穿梭的鱼船,那立在船尾的渔夫,还有那水边洗衣服姑娘和她的歌声……一切都充满了朝气。

汀江河的两岸,盛开着鲜艳的`野花:红的、黄的……五彩缤纷。在晨风中,轻摇娇姿,柔和的阳光把鲜花倒映在水面上,河水本是清悠悠、湛蓝蓝的,和着这些鲜花,更显得美不胜收。

山船在河水中慢慢地航行着,船底在水面上劈开了一条水路,我用双手捧起一捧水,慢慢地、轻轻地、喝着,好甜啊!……

可是,现在的汀江河呢?河水变得浑浊,没有了以前的光彩,以前的神秘,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河面上也看不到渔船的踪迹、渔夫的身影,也听不到洗衣谣的声音。

河旁两岸的鲜花,已变成杂草丛生。

是什么原因呢?恐怕我们自己也难逃干系吧?汀江河帮我们勤劳致富、世世代代、不辞劳苦地哺育着两岸人民,可是,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到从前那温柔、美丽清澈、神秘的汀江河!

消逝的美丽作文2

完成使命的叶子飘转在风中是一种美丽。

潺潺的溪水落成瀑布是一种美丽。

灿烂的流星划破夜空是一种美丽。

这消逝中的美丽,你看得懂吗?

江南,很早便闻到了春的气息。百花齐放,万物争荣,好一片生机勃勃,但最壮观的要数落叶了。江南的树木秋天是不落叶的,等到春天,树儿们抽新芽的时候,那忙碌了一年完成使命的老叶子才会落下来,为新叶儿们让出生存的空间。那时侯,抬头低头全是绿色的,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笼罩在一片氤氲里。

我不禁赞叹起这飘落的老叶们来了。它们倾其一生装点着树木,而迎来无限美好的春光时,它们却要离开了。没有哭泣,没有哀伤,就那么静静地走了,埋在地下,为新叶儿们提供营养,真正印证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完成使命的叶子再次飘转在你眼前时,你能看出那种消逝的美丽吗?

潺潺的溪水在山间静静地淌着,枕着温暖的河床,它们欢笑、嬉戏,唱着自己的歌,多么幸福啊!突然出现了一个陡坡,溪水们抱在一起,紧趴着河床,它们吓坏了。不!那太危险了!我们不要下去!它们在呼喊着。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动,溪水们掉了下去。顿时水花飞溅,形成一道水帘,在阳光的映衬下发出七彩的光芒。

当再次欣赏瀑布的壮观时,你能感受到那消逝的美丽吗?

漆黑的夜空里,一颗流星体静静地在众天体间运转,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但长期的黑暗的生活让它厌倦了,它决定远行,去寻找光明。朋友们的劝阻也无济于事,无法动摇它追求光明的决心。于是,漆黑的夜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它在消逝中找到了自己的希冀。

当再次有流星划破长空时,你能发现这消逝的美丽吗?

用消逝来诠释自己的美丽,那便是一种绝版的美丽,只是这样的美丽才是永恒的。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即使美丽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住,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得。

消逝的美丽作文3

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许不会留意老屋檐下静静的躺着地一幅石磨,石磨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

过去,石磨是农村人家必不可少的工具,磨面推豆浆都要用到它。圆形的石磨分为上下两唇,各唇凿成了螺旋形的齿眼,上面装有木制的石磨芯。石磨开磨,必有好事,不是过年过节,就是喜事临门。祖祖辈辈在艰难的岁月里,生养将息,石磨功不可没。

记得小时候,我也帮家里推过石磨。我家有两个石磨,一大一小,大的用来磨面,小的用来磨辣椒面、豆浆之类的东西。大石磨如今早已经不用了,只剩下小石磨,家乡人喜欢称之为水磨子。

我小时候很爱喝豆浆,隔三差五的便要喝一次。记得有一次,我的嘴又馋了起来,让妈妈给我磨豆浆,她拗不过我,便答应了。豆浆的主料是黄豆,黄豆要提前泡一晚上,于是,妈妈当天晚上泡上黄豆,准备第二天早上再磨豆浆给我喝。我一直盼着喝到豆浆,所以兴奋的睡不着觉。第二天早早地在床上便听见那熟悉的水磨声,石与石之间夹杂着被泡胀的黄豆和水,转动发出的声音,响响停停,停下来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母亲舀了黄豆和水倒进了水磨里,我仿佛看见白色的豆浆从石磨缝里流出来,流进盆里……我赶紧起床,看见母亲推的很累,可脸上却是慈爱的笑容。母亲把豆浆磨出来后,滤去残渣,将滤好的豆浆倒入锅里,把火升起来,看着锅里冒着热气,我更加急切了。等了一会儿,锅里的豆浆沸腾了起来,这时我拿来碗,拿起勺子舀了一勺豆浆,加了一点糖,搅动了一下后,把碗放在嘴边,轻轻吹一下,抿一口,咽下去,顿时感到唇齿生香,那醇香甘甜的味道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使人回味悠长……母亲看着我的模样,脸上绽放出慈爱的笑容。

消逝的风景作文 篇5

她做的烤红薯别有一番风味,自从她在学校门口摆摊,原本冷清的校门口就变得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仿佛是循这香味而来的!她烤的红薯外皮脆脆的,不想外卖的烤红薯般皮是软软的。轻轻拨开紫红色的外皮,咬一口金黄色的红薯,红薯的焦香味伴随着甜味一起沁入味蕾,红薯在口,香甜在心。

老奶奶的脸圆圆的,颧骨和鼻尖总会构造出充满慈爱的笑容。她身体也有些圆圆的,给人一种憨实的感觉。烤红薯的火炉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与黑炭夹杂在一起,冒出一缕缕乳白色的烟,为在寒风中赶路的人们增添了一丝温暖。“来,喝点水!”有的时候,她怕顾客吃了太干,拿出纸杯,为顾客倒上满满一杯温热的水。“小心点儿!别烫着!”还有的时候,她怕刚刚烤出来的红薯烫着顾客,就多拿一张纸给人家包着。

寒风刺骨,犹如一根根冰针扎进我的心里。那天下午长笛考级失利,走回家都是我心不在焉地往家踱着:怎么办怎么办,该怎么跟父母交代?于是,一直往前走,路过卖烤红薯的老奶奶的摊位,她一直在叫我,但我好像没有听见,一直沉浸在自责的世界里……

忽然,有一个人挡在了我面前,我不耐烦地说到:“走开,别挡我路。”“你要吃烤红薯吗?”熟悉的声音再次回响在耳边。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奶奶:“对不……对不起奶奶,刚刚这么没有礼貌的跟你说话。”我回过神来,接过奶奶手中的红薯,吃完,还是迟迟不久不肯回家。奶奶=好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发生什么事了?可以跟奶奶说说吗?”于是我跟奶奶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奶奶听后,轻轻地拍了拍了我的肩膀:“小姑娘,失败没关系,最主要是态度。你看,春夏秋冬,我都在摆摊。可一到夏天,便没有生意,你说我夏天还要出来摆摊吗?当然要啊!一年四季坚持,生意才会越来越好啊!”奶奶一语惊醒了我,我要向奶奶一样,做事贵在坚持。在那个寒冷的下午,奶奶给了我许多能量,让我心里感觉特别的温暖……

很快,春天来临了,万物复苏,阳光撒到大地上,暖暖地照耀着花,微风轻轻吹拂过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所有一切都安好,只是卖烤红薯奶奶的身影因为生病,回了老家……

消逝的美丽作文 篇6

过去,石磨是农村人家必不可少的工具,磨面推豆浆都要用到它。圆形的石磨分为上下两唇,各唇凿成了螺旋形的齿眼,上面装有木制的石磨芯。石磨开磨,必有好事,不是过年过节,就是喜事临门。祖祖辈辈在艰难的岁月里,生养将息,石磨功不可没。

记得小时候,我也帮家里推过石磨。我家有两个石磨,一大一小,大的`用来磨面,小的用来磨辣椒面、豆浆之类的东西。大石磨如今早已经不用了,只剩下小石磨,家乡人喜欢称之为水磨子。

我小时候很爱喝豆浆,隔三差五的便要喝一次。记得有一次,我的嘴又馋了起来,让妈妈给我磨豆浆,她拗不过我,便答应了。豆浆的主料是黄豆,黄豆要提前泡一晚上,于是,妈妈当天晚上泡上黄豆,准备第二天早上再磨豆浆给我喝。我一直盼着喝到豆浆,所以兴奋的睡不着觉。第二天早早地在床上便听见那熟悉的水磨声,石与石之间夹杂着被泡胀的黄豆和水,转动发出的声音,响响停停,停下来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母亲舀了黄豆和水倒进了水磨里,我仿佛看见白色的豆浆从石磨缝里流出来,流进盆里……我赶紧起床,看见母亲推的很累,可脸上却是慈爱的笑容。母亲把豆浆磨出来后,滤去残渣,将滤好的豆浆倒入锅里,把火升起来,看着锅里冒着热气,我更加急切了。等了一会儿,锅里的豆浆沸腾了起来,这时我拿来碗,拿起勺子舀了一勺豆浆,加了一点糖,搅动了一下后,把碗放在嘴边,轻轻吹一下,抿一口,咽下去,顿时感到唇齿生香,那醇香甘甜的味道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使人回味悠长……母亲看着我的模样,脸上绽放出慈爱的笑容。

童年的消逝与儿童虚拟社区的兴起 篇7

徘徊寻觅重叫花香飘荡风中

叫句妈妈顿地撒娇夜夜伴我床

模糊迷幻神韵轻飘飘浮纵……

这是从名为《忆童年》的老歌中摘录的片段。童年应该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然而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城市与农村分化的加剧、独生子女政策、功利化价值观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蔓延等因素, 童年正在慢慢消逝。2 0 0 7年8月, 企鹅俱乐部 (C l u b P e n g u i n) 被迪士尼以3.5亿美元巨资收购, 其标志网娃 (W e b k i n z) 在全美流行。国内, 以上海淘米公司的“摩尔庄园”和上海酷噜网络的“海底世界”为代表, 一大批儿童虚拟社区正在不断地涌现。互联网上有了专属于儿童的领地。人们忽然发现, 与童年的消逝相对应的是儿童虚拟社区的兴起。有人曾埋怨, 电子产品、计算机、网络为童年的消逝种下了苦果, 然而,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网络的分级设置、构建适合儿童的虚拟社区来化解矛盾呢?

在我看来, 也许电视或网络本身并不是导致童年消逝的真正原因, 而是由于我们对于这些媒体缺乏研究, 再加上没有比较好的分级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所希望建立的儿童虚拟社区至少有3个关键点:一是转换视角, 以人为本。将儿童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儿童虚拟世界的核心, 从而保证虚拟世界之于儿童的纯净度和价值。二是眼界要更加高远。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从教育和传播的角度来看问题, 而是要考虑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综合因素。儿童虚拟社区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因为儿童在即使是不带有任何课程内容的儿童虚拟社区 (不包括与儿童年龄不符的网络游戏) 中的活动记录, 对我们了解儿童都是有帮助的。三是机制灵活, 便于随时调整。

儿童虚拟社区应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幻想使儿童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成为另一个新世界的主宰。在孩子的世界里, 花是活的, 因为“花有眼睛, 花的叶子是她的手”。同样的, 房子也是活的, 因为“房子的窗户是他的眼睛”;风也是活的, 因为“风会跑”。于是, 儿童虚拟社区俨然是2 1世纪的“过家家”、互联网上的主题公园。这里的花、房子和风是“活”的, 都会说话, 都可以动。孩子们把虚拟形象想象成自己, 把自己的情感融在显示器移动的小人身上, 打扮自己, 让自己成长, 遇见新朋友, 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 探索开发者设计的一个个故事、场景和秘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对社区拥有了归属感。

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 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儿童虚拟世界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提供了具有高度临场感的多人即时互动的游戏空间, 使儿童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 与虚拟世界里的人物形象展开互动。这是电视和电影所做不到的。儿童沉浸在虚拟社区中的活动, 体现了游戏的全部精神, 如自由、平等、创造和幸福等。

儿童虚拟社区应具有教育功效

自主自愿的参与精神

成人眼中的游戏不等同于儿童认可的游戏。以往的教育总是倾向于将儿童控制起来, 将儿童作为成人的“工具”来培养。而且, 到目前为止, 互联网上适合儿童的内容仍然很少, 而且网络没有分级机制, 儿童没有自己活动的空间, 没有适合他们的游戏, 只好去玩成人的网络游戏。

“摩尔庄园”、“海底世界”等儿童虚拟社区让千千万万的儿童找到了网上的精神家园:其一, 虚拟社区中的游戏是健康的;其二, 学生是自愿参与的, 不是家长或教师强迫的。目前, 儿童虚拟社区的主要内容还是玩——无拘无束地玩, 酣畅淋漓地玩。我们的教育人员、开发人员也可以进入到儿童社区中去, 体验这种难得的经历。我们可以“零距离”地了解儿童的网络思想和言行, 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较新的、符合儿童精神需要的教育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访问次数的增加, 当儿童不再满足于这些已经玩过的游戏或简单的游戏时, 我们适时地“推送”新游戏进入社区, 这样就比较自然地由基于游戏的虚拟社区逐渐向基于教育游戏的虚拟社区过渡了。

香港中文大学开发的“学习村庄”就不单是只局限于游戏层面的社区了。学生自愿报名, 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不同主题做深入探讨, 以完成专题研习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热情, 组织者采取了“跨文化配对交流”这一手段, 即配对研讨的同伴不是来自香港本地, 而是和美国、台湾、深圳、广州等地的同龄学生交流, 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新鲜感。

先体验、再解释

我们的教育当前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居多, 学生的体验较少。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资源、素材, 但由于学生没有体验, 所以他们并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对学生而言, 他们也有可能认为学习这些知识没有实际价值, 所以不感兴趣。

虚拟社区可以先体验, 再解释, 因为虚拟游戏是安全的, 哪怕你无意中做出了碘化氮、雷酸汞之类的炸弹, 也不会像诺贝尔那样被炸伤。数学中的原理、定理、推论, 物理、化学、生物中各种各样的实验, 都可以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尽情地创造。一个“恶作剧”的行为, 说不定能产生一个新发明!哪怕是试验最后都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 当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教师的解释时, 就会恍然大悟, 并且铭记一生。

促进多元智能培养

专家和学者认为, 网络游戏本身也是一种体力和脑力的竞技, 可以促进青少年手眼互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的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培养。由于需要不停地移动和躲避, 所以自然能够培养手眼互动能力;由于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 总结游戏规则, 所以能够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由于学生经常要处理同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所以能够培养平行处理能力;很多虚拟社区都会提供二维或三维的空间, 所以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尽管这些能力都是比较基本和简单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存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消逝的重炮 篇8

然而,欧洲杯小组赛结束后,“欧洲通行证”的远射威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在全部24场小组赛中,只有斯奈德在荷兰对法国的比赛中从禁区外攻入了一粒真正意义上的运动战远射(巴拉克和德罗西分别通过任意球攻进远射),其他像C·罗纳尔多、伊布拉希莫维奇、尼哈特和图兰虽然也有禁区线外的破门,但无论射门的力量和气势都与人们想象中的“世界波”相去甚远。那么,之前令我们无比期待的“雷射阿尔卑斯”,究竟去哪儿了呢?

都是防守惹的祸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2006年德国世界杯。想必大家对德国与哥斯达黎加的揭幕战还记忆犹新吧,那场比赛里,先是拉姆在哥斯达黎加队大禁区前打进一粒孤线远射,后来弗林斯又接队友的任意球在距球门35米处轰入重炮。德国人为世界杯上的远射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罗西基、皮尔洛、安贞焕、卡卡、杰拉德、乔·科尔和德科等众多选手分别在各自参加的比赛中攻入过漂亮远射。据国际足联统计,在那届世界杯上,一共出现了11粒远射进球。然而,在本届欧洲杯上,突然之间远射就一溜烟地无影无踪了。

实际上,现代足球的技战术变化是此消彼长的。当前一届大赛的主题是进攻时,后一届大赛的主题很可能就变成了防守。这种反差对于远射来说也是如此,两年之前的世界杯上出现那么多远射,肯定会引来众多教练对它去进行研究,进而寻找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付方法。本届欧洲杯之所以远射进球数下降,从战术层面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球队在防守时更加注重对禁区腹地的保护,导致进攻方远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进攻方针对防守方禁区前的着重保护,又开始在边路伺机或是寻求中路配合,这也使得远射被主动使用的次数降低。

我们先从球队防守远射的角度上来分析,就以在小组赛里表现最出色的荷兰队为例。“无冕之王”荷兰人在过去的大赛中吃过不少防守上的亏,对于这样一支讲究进攻、讲求技术的球队来说,“防守”这个词汇放到过去是被队员和球迷所不耻的。但在此次欧洲杯的小组赛上,荷兰人却利用防守反击的战术将世界冠军意大利三球击退,以致于媒体惊叹范巴斯滕给荷兰足球带来了第二次革命。如果要评选出对意大利比赛的最佳球员,无疑非后腰恩格拉尔莫属。由身材高大、体格彪悍的恩格拉尔坐镇中路,意大利阵中唯一的远射好手皮尔洛几乎完全被盯死,更别说觅得远射机会。再加上斯奈德和范德法特等其他中场球员的及时回防,又很好地弥补了单后腰的不足。反观意大利对法国的比赛,正是法国队员在本方的防守重心地带疏于对皮尔洛的防守,才让后者为托尼送出一脚精准挑传,从而制造了后来的点球。

阿拉贡内斯率领西班牙夺得欧洲杯冠军后,他对记者说:“我们这支球队成功的关键是学会了像意大利人一样防守。”从西班牙老帅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支真正的强队一定要讲究防守。后腰位置无疑成为当前各支球队防守的第一环节。现在的足球比赛,防守的重点是大禁区外20米区域,尤其是禁区腹地一带。防守重心从小禁区慢慢前移已经成为了许多教练的共识,因为作为防守一方来说,都希望能在远离球门的区域完成防守任务。有拦截能力出众的后腰活动于禁区前,是对后防线最大的保障。综观本届欧洲杯,很多球队都有身体强悍、作风勇猛的后腰球员来捍卫城门,比如前文提到的恩格拉尔、德国的巴拉克和弗林斯、克罗地亚的尼科·科瓦奇、意大利的加图索和德罗西等等。一旦把禁区前沿的区域守住,进攻球员就很难舒服地起脚远射。也正是因为优秀后腰的崛起,重炮手们的脚风才开始变得不顺。不得不承认,后腰位置的崛起已经成为了阻碍远射的最大原因。当双后腰、甚至三后腰逐渐成为了当今世界足坛的主流战术时,对手起脚远射和破门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受此牵连,许多球队的任意球机会也比往届大赛少了许多,这届欧洲杯里竟然没有一粒“圆月弯刀”,这令观众颇为遗憾。

研究完了防守,我们再来看看本届欧洲杯一些球队的进攻套路。在小组赛中,西班牙当是攻击力仅次于荷兰的球队,但恰恰“斗牛士”是最不喜欢远射的。西班牙队历来以技术出众闻名于世,在他们的进攻套路中,很少有从边路发起的进攻,大部分是通过几名中场球员利用一点一滴的中路渗透来完成最后一击,这也导致在大禁区外技惊四座的“轰天炮”难得一见。比利亚之所以在小组赛里发挥出色,完全得益于他灵巧的跑动能撕开对手的防线。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本届欧洲杯小组赛里的反越位进球数增多,这足以说明,很多球队在进攻时都会选择打对方身后,而不是盲目地在禁区外起脚。

与西班牙不同的是,一些注重边路进攻的球队也大大降低了远射的次数。最典型的就是葡萄牙,虽然德科和C·罗纳尔多的远射能力都不错,但该队在小组赛里没有攻入一粒“世界波”。葡萄牙的进攻套路通常是由边路球员带球内切,然后传给从后面插上来的中场或是后卫球员,再由他们与埋伏在前场的中锋完成一连串配合将球打入禁区,最终完成致命一击。佩佩在对土耳其比赛时攻入的那一球基本上就是这种套路的最佳模拟。通过观察本届欧洲杯不难发现,很多球队在阵地进攻时更倾向于将球打到禁区内。对于进攻方来说,尽管禁区内对方的防守更为严密,但一旦有得分的机会,就更容易转化为进球。看看德国队在小组赛里的运动战进球,无一不是由波多尔斯基在禁区里完成的。没办法,大赛更注重效率的“经验”使得许多球队都纷纷执着于对禁区的“迷信”。

远射王无缘表演

“雷射阿尔卑斯”的消逝,除了上述技战术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还与重炮手的质量和数量下降有关。

为什么要说重炮手的质量下降呢?我们可以看看巴拉克、范德法特、皮尔洛以及阿尔廷托普这几位远射高手在这届杯赛里都干了些什么。巴拉克除了对奥地利轰出一脚任意球“世界波”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弥补边卫助攻后留下的空当;范德法特在本届杯赛几乎成了工兵型球员,不是把球分向边路,就是跑到恩格拉尔身旁来参与协防;皮尔洛一方面被人盯得死死的,另一方面状态起伏不定,还谈什么禁区外远射;在拜仁以重炮著称的土耳其人阿尔廷托普就更别提了,他竟然在打捷克时上演了助攻帽子戏法,恐怕也懒得去玩远射了。德国队主帅勒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无奈地说:“为了加强对球队后防线的保护,我不得不在弗林斯身旁增加巴拉克这样一个后腰球员。有了巴拉克,我们的防守就能够更加稳固。我也知道这是以牺牲巴拉克的进攻和远射才华为代价的,但没有办法。”的确,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巴拉克在2006年世界杯德国对瑞典比赛时的数据,他在那场比赛中的个人射门次数达到了惊人的九次,而在本届欧洲杯上这位日耳曼重炮手的射门次数仅仅为每场比赛两三次。正如勒夫所说的,场上位置的改变妨碍了“巴氏世界波”的诞生。

不过,好歹以上这些选手还能打比赛,也总算是有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远射功夫。相比他们而言,欧洲的另外一些远射好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连参加本届欧洲杯的资格都没有,这导致了重炮手数量的直线下降。这些人里最容易被球迷想到的当属英格兰中场杰拉德与兰帕德,前者势大力沉的远射让许多门将都遭受过噩梦,后者精准的巡航导弹同样是切尔西进攻的一大武器。但由于“三狮军团”折戟欧洲杯预选赛,我们无缘看到“双德”在欧洲杯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独门绝活了。捷克队的过早出局让球迷无限怀念铁人内德维德,尤文图斯中场骁将的“雷霆一击”曾经屡屡帮助球队得分,但“铁人”诀别国家队让这一切成为了回忆。在德国世界杯上攻入美国队超级远射的罗西基,则由于伤病原因也无缘此次欧洲杯,这位被温格称作禁区外点球手的捷克人,只能无奈地在观众席上看着自己的国家队被土耳其逆转淘汰。类似的球员还有很多,AC米兰中场西多夫就是荷兰队的一名远射好手,但由于与范巴斯滕不和,32岁的“黑西”已经连续缺席了2006年世界杯和本届欧洲杯。同样32岁的意大利人托蒂在2006年世界杯后也早早地选择从国家队退役,“狼王”血性十足的重炮火力只能作为罗马队的专用了。

当然,还有一些重炮手尽管随同国家队来到了瑞士和奥地利,但他们最大的愿望只是上场露个脸,根本就不敢对“世界波”有所奢望。比如德国队的左脚将希策尔斯佩格,他的左脚远射曾经在德甲联赛里让多少门将胆寒,但在本届欧洲杯上,小组赛打完后他仅仅上场了不到45分钟,表现的时间实在太少。虽然在淘汰赛里以主力身份出现的他有过几次远射,但没一脚是像样的。还有西班牙队的“雷射王”阿隆索,由于哈维、伊涅斯塔和法布雷加斯等人的存在,他只能在阿拉贡内斯施舍的一点点可怜的上场时间内走个过场。不过在西班牙对希腊队的比赛中,因为球队已经出线,阿隆索被任命为队长打满了全场,并在比赛中的上下半场各有一次“世界波”攻门,可惜都差之毫厘。

“欧洲通行证”行不通?

由于欧洲杯上的远射与定位球破门次数少之又少,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本届杯赛的用球“欧洲通行证”。尽管阿迪达斯公司表示“欧洲通行证”是科技服务足球的结晶,研发专家在介绍这款足球的时候宣称这种球与上届世界杯用球“团队之星”一样,面拼块从过去的32块减少到只有14块,有别于以往光滑的表皮制作,皮球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传送力、旋转度和精准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外界却并不买账。依据小组赛的数据统计,许多人甚至认为,正是“欧洲通行证”扼杀了那些精彩的远射与定位球得分。

德甲是最早使用“欧洲通行证”的联赛,结果许多门将都成为了它的牺牲品。在上赛季德甲第21轮沙尔克04对勒沃库森的比赛里,第85分钟勒沃库森后卫M·弗里德里希在边路的一脚传球,却令人惊讶地径直飞入了球网,沙尔克04的天才门将诺伊尔成为了“欧洲通行证”可怜的牺牲品。后来,德国的许多球队联名抗议,认为“新球难以想象”,最终德国足协弃用了新球。德国俱乐部口中的难以想象,主要是指球速以及飞行路线,看来“欧洲通行证”对远射以及定位球还是有所帮助的,尤其是皮球在运行过程中稍微变线的话,那对于门将来说绝对是场噩梦。

从诺伊尔的遭遇来看,“欧洲通行证”的威力的确不小。不过,在本届欧洲杯上,“欧洲通行证”在造成门将扑球难的同时,也使得很多攻击球员在远程发炮时无法很好地掌握方向,以致于大多数远射都飞出了球门。对于一直希望通过改造足球来促进比赛进攻质量的国际足联来说,这颇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意味。

消逝的记忆 篇9

(一)

我时常骑着飞快的自行车穿过那条长而窄的胡同,望着长满青苔的墙壁,快乐的放歌。我把那里当成了一座很古老很古老的城堡,而自己则是穿梭在城堡里的一只猫,飘飘欲仙。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向往常一样穿过那个胡同。我看到一个女孩子坐在胡同口绘画,感到惊奇的我走到她跟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油画……长长的胡同,古老而又美丽、再加上绿绿的.青苔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美得简直无法称赞……她告诉我,画里骑车的女孩正是我,因为时常看到我无悠无虑的骑着车子在胡同穿梭,想把这美丽的一幕有笔定格下来。

接下来,我和她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对了,她告诉我她叫夏敏敏。

(二)

开学那天,班头领来了一位新生,当时的我不感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讲台上的那位正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夏敏敏!我经常问敏敏为什么突然转到我们班了,但她总是笑而不答。自己感觉问多了没意思也就没问了。

每天放学我就会和敏敏飞快地骑着自行车穿过那条古老的胡同,和她一起快乐的放歌。假日里,我会和她一起走进乡村,爬上山,看那美丽的风景……她喜欢坐在我身旁背朴树的《那些花儿》,她说她喜欢那个歌词。而我,总是不厌烦的听她背……

我们俩经常一起笑、一起哭……走过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抹不掉的记忆。

(三)

快期末考试了,我看见敏敏每天都很刻苦地学习,习题一本接一本地做,考试时会拿很高的分数。我则是每次考完就会被老师“邀请”一次。我认错的态度极好,每次都告诉老师我会回去抓紧复习,请老师放心。

然后一溜烟地跑回教室,看见敏敏还在做习题。我也不知为什么也开始努力了。那天放学,她请我去外面吃饭,跟我聊了好长时间。回家的路上,我跟她讲了好多我认为好听的故事,她静静地听,没了往日的活力,一直低着头看着脚尖。我问她怎么了,她却笑着告诉我没怎么。走到我家门口要分离的时候,她看了我好久才离开。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很担心,今天的她和往日的她不一样,她一直走着,头也没回,离我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夜幕之中。

天上的星星冲我眨眼睛,好像在聆听我的心事,想着我和敏敏在一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时间就这样从身边走过,留也留不住。

(四)

第二天清晨,阴云占领了天空。

教室里,敏敏的位子是空的,老师为我调来新的后桌,我大声的嚷嚷,敏敏呢?敏敏呢?

最后我才知道,敏敏退学了。我伤心的回到家,妈妈递给我一封信,说是敏敏给我的,我急忙地拆开信封,我很平静地看完信,因为一切似乎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敏敏走了,信的末尾写到:“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十分开心,我永远不会忘记,保重。”

我的泪水终于抑制不住了,敏敏终究成了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有些事终究要成为回忆。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只有努力学习和等待敏敏给我的信。每天我独自骑着自行车穿过那个胡同,每天我自己一个人走夜路回家,每天我嘴里会背着朴树的《那些花儿》……

时间过的很快,考试结束了,我每天依旧走过那个胡同,看着那些墙壁上的点点青苔,我就想起了我和敏敏在一起的日子,剩下的日子除了等还是等。

(五)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是敏敏的生日。想到敏敏还了无音信,我就十分伤心。无聊地度过了一天,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邮递员的铃声吵醒了我。

我打开信,滑落出一张照片,是敏敏的,她把头发留长了,还剪了和我一样的刘海,她变瘦了,脸色苍白,只是微笑还是以前的那个微笑。

照片的背面是她的字体:

“琳,我离开你很久了,你还好吗?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现在在桂林,这风景好,我真希望你的到来,但是我快要离开这片土地了……”

这张照片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离开半年终于有了消息了。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所有的不快。

我一遍又一遍的向上帝祈祷:上帝啊,敏敏快回来了,是不是?

(六)

这一等,竟又是半年!

(七)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消逝,而我,还在等待。等来的却是敏敏临终前的一封信。

看完这封信,我嘶心肺裂地哭着,这封信让我明白了许多。

琳: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也许已经在天堂的某个角落里看着你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转到你的班级去么?因为我知道我得了病,能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并不长,所以我想在我还活着的时候能和你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我之所以没告诉你,是因为怕你听后很担心。

我好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那些日子可以算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还记不记得我走了那晚,我好无奈,我多么不想离开……

我想我再也听不到你给我讲故事、再也不能和你一起去乡村、再也不能和你一起穿过那个古老的胡同、再也不能和你一起笑一起哭……

我希望我不在的日子里,你要开心,否则我会难过。

……

我真的走了,来不及看你,不要哭,你的眼泪太多了。答应我,你要学会坚强,勇敢,独自去面队未来。祝你永远永远开心、幸福。

夏敏敏亲笔

上一篇: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一篇:差生期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