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童年》教学设计(共11篇)
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篇1
第五册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童年》摄影作品。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
接下来谈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基于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作为一堂美术欣赏课,常常会被套上枯燥、乏味的字眼,如何打破它?形象是关键!
这节课我一方面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体会“童年”系列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在本节课中,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赞美着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学生真正地,从一堂美术欣赏课中,感悟美,评价美,珍惜美。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应会: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的生活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二)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2.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难点: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学习材料:童年图片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意境
欣赏有关童年的摄影作品。认识摄影作品。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幸福往事,感受幸福。(回忆童年趣事这个环节,是放在课堂中的前置作业。一般常规教学,则是提前一课布置学生的前置作业。)
设计意图: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二)互动探究
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式的童年主题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
设计意图: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布置小组讨论:
1、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能猜出它是用什么方法绘画或制作的吗?
2、你能看出作品中发生的故事吗?
设计意图: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如果与自己的童年做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感受不同时代孩子的童年生活。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分析欣赏《流民图》。
讨论:
1、这些孩子的表情怎么样?他们渴望什么?
2、这些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
3、他们的身体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的生活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通过本教学环节,突破难点,认识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综合建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更深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
(四)拓展
欣赏有关贫困地区儿童童年的摄影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可是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不能上学,看到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篇2
一、小学生的色彩心理倾向特点
澳大利亚心理专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年龄越小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与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人的颜色心理倾向会受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纯洁、好动并好奇心强,容易被纯色、明亮度高、饱和度高的色彩所吸引,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视觉敏感色都是可以产生强烈视觉刺激的颜色,都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因此都成了小学生的最爱。颜色是促成世界的重要元素,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采用有效的色彩教学方法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分辨色彩、感受色彩,是为小学生走进美术天地而架起的一道绚丽的彩虹桥。
二、美术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感受色彩的有效途径
美术教学中小学生对色彩感受的学习,来源于美术教师的辅导,“辅”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辅助作用;“导”在于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正确引导。由于受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在15分钟左右、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不同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美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图片识色,游戏场景中的色彩捕捉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天堂,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融于教学中,可以发挥兴趣的魔力,可以是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出现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是儿童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越大。”小学生们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涂涂画画,是他们想感知这个世界的表现方式,游戏中的乐趣可以使小学生的美术天性一触即发,瞬间得到释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形与色》一课中,在认识常用的色彩学习内容中,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绿色系列收集猕猴桃、绿甘蓝蔬菜、绿色树叶、绿色葡萄、西瓜等形状;黄色系列收集橙子、木瓜、柿子、芒果、柠檬、杏、梨等形状;蓝色系列收集蓝莓、蓝色大闪蝶、浅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马兰花、蓝色金龟子等等卡片。根据收集的卡片数量混合后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朋友的就举手,到讲台上来在老师的卡片周围放好。于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二)音画结合,音符跳动中的色彩呈现
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可以激发人的灵感,使画面色彩内容更加丰富,提高画面色彩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催化作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色彩印象会更加深刻。美术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凝固的画面。小学美术教学中利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美术色彩的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艺术空间,声中有画、画中有声、色彩随音乐起舞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快乐,美术色彩在音乐感染力的辅助下更加具有动感美。
例如:《春天的颜色》一课中,可以伴随着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同时展示符合这首歌曲的一幅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小黄鹂的春天风景画: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共同作用,在跳动的音符中感受春天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记忆。小朋友们,春天如此的美丽,那么春天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呢?你想用什么颜色来描绘春天呢?我们都来画一画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加以描绘和表现春天。涂抹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的色彩,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景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丰富他们七彩的精神世界。
(三)缤纷生活,观察出身边的色彩世界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美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因为艺术就在身边。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人的大脑信息80%是来源于视觉下的观察,而观察在美术学习中不但伴随着思维与记忆的产生,而且是收集与储存美术知识的窗口。因此,培养小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进入色彩世界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在美术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校园真热闹》的学习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与绚丽夺目的色彩表现出校园活动热闹的氛围。小学生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与平时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学生联系自己的身边的生活,在回忆中观察出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场面。美术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准备好的图片资料,讲解画面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活动中的热闹气氛、充满美感的形式构图、不同色彩的视觉体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各种画面的活动场景描述,激发了小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将最喜欢的一幕使用喜欢的各种色彩跃然纸上,让小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生活化的美术教育;需要;材料;细节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44-1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内容选择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预先设计,也可以是教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敏锐捕捉来自于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的突发性、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美术活动,这样使得我们的美术活动呈现生活化的动态和灵活的特性,能让幼儿体验更多的快乐。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一、顺应幼儿的需要,让美术活动充满趣味
实践证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的主动和专注,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捕捉教育契机。一些优秀的美术活动选材就来源于孩子的自发游戏。例如,小班美术活动“颜色宝宝滑滑梯”选材灵感就来源于一位矫正视力幼儿滴的眼药水瓶。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从一个“玩”字入手,创设“滑滑梯”的游戏情境,把幼儿热衷的游戏“滑滑梯”创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儿歌的内容把滴色活动直观化、形象化。选择眼药水瓶作为绘画的工具,结合色彩亮丽的水粉颜料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玩玩画画中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及玩色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活动时大家一起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再现“滑滑梯”的情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进入这样的情境,幼儿的情感、心理必然会发生共鸣而产生契合。如“颜色宝宝都想滑滑梯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简洁地提出了操作要求。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以幽默的口气和幼儿商量解决。如有的幼儿滴色少了,告诉他们“你这个宝宝个子太小,所以滑不动了,就让他在这儿休息吧!快请别的颜色宝宝来滑,等会你再多挤一点,让他滑得更远。”追随幼儿兴趣不露痕迹地引导方式,将教育的要求以幼儿乐意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与幼儿共同体验教与学的乐趣,享受教与学的成功。
二、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丰富幼儿的创作途径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作的中介与桥梁,利用生活材料组织美术活动,操作难度降低了,审美效果反而更好了。有很多被我们丢弃或忽略的生活材料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往往很独特,这些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美术区提供的瓜果蔬菜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自主创作:土豆被装饰成土豆先生、土豆小姐等,自然角有了这些可爱造型的加入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幼儿还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矿泉水瓶底当印章等,构思奇特,趣味昂然。在教室门口用纸箱做的的“创意屋”,幼儿会把家中用过的牛奶盒、饮料瓶、螃蟹壳等清洗后收集到这里,活动时寻找自己中意的美术材料进行创作。
自制彩泥也是幼儿喜欢的内容之一,我和幼儿一起用面粉、色拉油、颜料来制作彩泥。自制好的彩泥还可以制作水果、点心等,角色游戏时他们把点心提供给点心店出售。为了制作出更美观的点心,根据幼儿提议我用南瓜叶、南瓜、胡萝卜等自制了“纯天然色素”掺到面粉里,这样可食用的彩色粉团就完工了,由此生成了手工活动“彩色糕点”。教学情境创设得越真实,越能使幼儿被情境所吸引并浸润其中,并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每个细节,养成良好常规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与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美术活动常规也离不开一个个小细节,我会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关注每个细节,从而养成练好常规。如小班孩子刚接触美术材料,一节课下来,桌上、地上、椅子上到处都有蜡笔、橡皮泥或者废纸的影子。我就和孩子们约定:把盒子当成家,里面的材料是宝宝,蜡笔宝宝出来玩后要回自己的家,请你照顾好你的宝宝。这样一来,他们的责任感加强了,都会小心翼翼地把用过的蜡笔及时放回自己的盒子。橡皮泥的家是和它有相同颜色的橡皮泥盒子,废纸的家是桌子中间的篮子等等。有了这些约定,美术活动就会井井有条地进行。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愉悦、自信地成长与发展。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因为趣味性、操作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并喜爱。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探究,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而有效的美术课堂,领略了生活化美术活动的魅力,感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童年》教学设计 篇4
执教者:萧静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感受生动的人物描写,并在过程中掌握生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感受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并初步掌握其方法
教学难点: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训练中。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堂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五、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吗?能不能和大家描述一下呢?(引导学生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来向大家介绍人物。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怎样可以把人物更好地描绘出来。)接着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另一个孩子童年生活中的人,看看他的童年又是由谁一起陪伴长大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校高尔基的《童年》,随着他的笔尖去认识阿廖沙身边的人。
(二)品读鉴赏
1.抓住特征,突出性格:
这部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ppt展示:主要人物:“我”(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舅舅们)(请学生做初步介绍,问学生为什么会对人物有这样的印象?)你认为作者为何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让我们先 1 来看一段原文:
“外祖母说话好像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润泽,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脑海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瞪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快乐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了驼背,胖胖的,可动作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迅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生灵。
请问同学们,在作者的描绘下,你能想象到外祖母的形象吗?你认为作者为何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
(作者对外婆的声音、外貌、动作进行了细致得描写,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物的描写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作者通过那些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这个人物,引起自然的爱憎。)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的片段,你看到了外婆怎么的形象?非常美好的,但是如果老师把原文改成这样呢?你觉得人物形象还这么鲜活吗?
外祖母说话声音很温柔。她微笑的时候,眼珠儿瞪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快乐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了驼背,胖胖的,可动作却轻快而迅捷,并且也很柔软。由此可见,两段文字的区别在哪里?
(少了修辞方法。我们在写作中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我们看下这里作者就才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也是本文在写作时的一个特点。我们找了几个句子,大家来找下本体和喻体。)
“外祖母说话好像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润泽,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脑海里。
军人……坐在窗户边儿上抽烟,鼓脸瞪眼地咳嗽,声音很奇怪,像狗叫。保姆叶鞭格妮娅……眼睛很古怪,嗓音则像喇叭。
他的绿眼睛炯炯发光,金发欢快地竖起来,高亢的嗓音变得粗重,对着我的脸像吹喇叭似的说道。
彼德萝芙娜是……说起话来像爆豆,吵吵嚷嚷的。
同样是说话,作者可以有这么多的比喻,通过生动的比喻把人物的形象描写地活灵活现。
(三)牛刀小试
小明长得很胖……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描写像小明的外貌,动作,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读学生范文,展示作者的作品。
她坐在床沿上,黑发披身,身高体大,毛发蓬松,特别像前一阵子一个大胡子牵到院子里的大熊。
军人也胖得像个皮球,坐在窗户边儿上抽烟,鼓脸瞪眼地咳嗽,声音很奇怪,像狗叫。保姆叶鞭格妮娅的麻子脸更红了,她胖得像个坛子,眼睛很古怪,嗓音则像喇叭。
还借给这个人的妹妹小铺子的老板娘,一个脸蛋红红、眼睛褐色、像糖稀似的又软又甜的大肥婆。
我们再来试下,在作者的作品上,我们先来进行小复习。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外祖父叫他们全去讨饭!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外祖父叫他们全去讨饭!
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
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就比如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巧妙精确的比喻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旋律。如果我们把文章比作是一棵大树,单纯的记叙只是勾勒出了大树的枝干,在记叙的基础上加上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恰当的修辞,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一棵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树。)
(四)牛刀再试
上个星期学习举行了拔河比赛,请你回忆当时参加比赛时的一个同学的外貌,动作,将其描写出来,并用上恰当的比喻。例文
等到哨声一响,同学们便使出吃奶的劲,像一只只猛虎似的往后拉绳子。他们个个汗毛发直,头发竖起,脸憋得红红的,像熟透了的苹果似的,豆大般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手上的筋脉突兀,肌肉紧绷,像一个个钢铁战士。眼看两队势均力敌,老师和拉拉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加油声,呐喊声更响亮了。比赛的同学们听到这助威的声音,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一下子来了劲儿。
六、作业设计
1.模仿高尔基在本文的写作方法,描写一段情景,其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外貌不限。
3(要求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来反映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品质。)2.人物速写
(选取同班同学,抓住这个同学的特征、个性进行描写,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童年教学设计 篇5
预设2: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教师引导: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预设3:这是一群想象力丰富,爱观察,爱思考,求知若渴的孩子。(板书:富于幻想)
4.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教师引导: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更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他有是怎样寻找答案的?
《童年乐趣》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认“嗡”、“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乐趣,体会他的可爱以及音乐天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l.重点: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乐趣。
2.难点:体会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的音乐天赋。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搜集克利斯朵夫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指名反馈:你们的童年乐趣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反馈)
3.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选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4.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个贝多芬式的人物,性格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抗。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才,虽然处处碰壁,但始终不肯妥协。多年以后,他成为了公认的音乐火师,克利斯朵夫却感到眼前的一切是多么的好笑。
5.介绍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使他成为法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甘地传》、《欣悦妁灵魂》等。
6.教师导读:那么,作者罗曼·罗兰笔下的音乐大师童年的乐趣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引导自读
1.教师出示导读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⑴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⑵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呜咽
惘然
独出心裁
害臊
一本正经
莫名其妙
⑶讨论、交流: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乐趣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⑷和小组的伙伴交流你读文后的感受。2.检查生字认读、课文读通情况。⑴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强调。重点注意:“嗡”及“勉强”中的“强”。⑶出示部分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积累词浯)颤动
震荡
可恶
咿咿呀呀
嗡嗡
惘然出神
腮帮
一本正经
独出心裁
害臊
勉强
结结巴巴
⑷指名反馈下列词语的意思。呜咽:伤心哽泣的声音。惘然:心情迷惘的样子。独出心裁: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害臊:就是害羞,不好意思。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奠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⑸按小组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读通的情况,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三、集体反馈,体会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热爱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小组的学习,你们知道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乐趣是什么了吗?(音乐)
2.集体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找出有关的语段,进行深人地品析。)
“对一个天生的音乐家来说,一切都是音乐„„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自己更不必说了。”
⑴教师: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什么?(“只要是颤动的、震荡的、跳动的东西„„世界上一切都是音乐”)
⑵引导学生具体地模拟出各种东西的声音来。
⑶教师小结:是呀,对于热爱音乐的克利斯朵夫来说,一切都是音乐,音乐无处不在。
⑷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心中都有回响。他所见所感,全部化为音乐。”
⑸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像所有的儿童一样,他一天到晚哼个不停„„他会这样毫不厌倦地玩儿上几小时。”
①找出段话的中心句。
②教师:克利斯朵大“一天到晚哼个不停”,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克利新朵夫哼个不停的样子。
③教师指名反馈:你感受到了这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可爱、快乐、幸福)
④教师追问:同学们克利斯朵大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带给他的呢?(音乐)⑤教师小结:克利斯朵夫热爱音乐,他从音乐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
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的快乐无比与幸福)
3.教师:同学们,克利斯朵夫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中,我们从作者的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中已经感受到了。你们能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吗?(指名反馈)
⑴有一天他在祖父屋里打转,跺着脚,仰着脑袋,挺着肚子,转个不停,直转得自己头晕,一边还哼着他的曲子。
⑵克利斯朵夫用椅子围成一个圆圈,正演着一出音乐喜剧,那是用戏的片段回忆拼凑起来的。他学着人家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跳着小步舞,向挂在壁上的贝多芬像行礼。
4.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成就了一个未来的音乐家。兴趣真不愧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
四、深入探究,从中获得感悟
1.教师导读: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克利斯朵夫靠的不仅是自已对音乐的热爱,还因为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还因为他有一位赏识他的祖父。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出老师这么评述的根据。
2.指名反馈:说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的根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各抒己见)
随随的哼唱,就创作了“咏叹调”、“小步舞曲”、“圆舞曲”、“进行曲”。
3.指名反馈:为什么说克利斯朵夫的成功还因为他有一位赏识他的祖父呢?(因为克利斯朵夫的祖父很早就发现了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给予了关注,及时把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创作积累起来,把他玩耍时的创作谱写成乐谱。)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祖父在克利斯朵夫的成功上的重要作用。
⑴教师导读:祖父时刻关注着克利斯朵夫。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⑵指名反馈,说感悟,教师引导体会。
“老人正在剃胡子,这时放下剃刀,脸上还满是肥皂泡沫。”(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位老人一发现孩子好的创作,就会立刻停下自己手中的一切事情。这也说明了祖父即使是在刮胡子,他也认真地倾听着克利斯朵夫的哼唱。)
“祖父不作声了,似乎不理他了。”
(联系下文,我们知道这时候的祖父并不是不理他了,而是在仔细地回忆克利斯朵夫哼的曲调。)
“他特地让房门半开着。”
(祖父这么做是为了时刻能够关注到克利斯朵夫,听到他哼的曲调。)
“正当他用一只脚站着打个转身的时候。看见祖父在半开的门里探着头对他望着。”
(再次说明了祖父时刻在关注着克利斯朵夫。)“老人一句话也不说,走过来,拥抱他。”
(正如文中所说的,这个无声的拥抱,让克利斯朵夫感受到自己被赏识,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快乐。)
⑶拓展思维:如果你是克利斯朵夫,你想向祖父说什么呢?(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自由地说一说。)
⑷教师小结:是呀,祖父的关心和关注,在克利斯朵夫音乐家之路的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⑸指名反馈: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A:我感受到了克利斯朵夫的惊讶和喜悦。学生B:我感受到了克利新朵夫的激动和幸福。学生C:我感受到克利斯朵夫对祖父的喜爱和感激。学生D:我感受到了祖父对克利斯朵夫的爱。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热爱把他引进了音乐的殿堂,使他成为音乐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并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3.联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⑴他会这样毫不厌倦地玩儿上几个小时。
教学设计《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篇7
学科:音乐
背景陈述: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的,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小学高段的学习, 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 要通过唱、练、玩、游戏、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学习乐理知识时, 为了不让让学生感到枯燥, 我就把乐理知识放到歌曲学唱中去分解、简化的学习、运用。而且四年级学生还应在平日的音乐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试唱乐谱的能力, 所以每节新歌教学都让学生不同程度的去学习试唱歌曲,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及试唱水平。
设计理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 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 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像的创造力, 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教材分析:歌曲《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是一首二拍子的维吾尔族儿歌, 情绪欢快, 深受学生喜爱。歌曲是典型的复二段体, 前四个乐句, 描述小巴郎的生活环境。后四个乐句为颂歌。歌曲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 主要表达了维吾尔族小巴郎在祖国的培育下快乐的生活, 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切分节奏, 并用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为本课歌曲伴奏。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
3、德语目标:教育学生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我们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互帮互助, 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小学生我们还应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 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相似乐句学生对每一乐句结束音音准的掌握, 及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具准备:课件手风琴教科书录音手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 (教师弹琴以唱的方式进行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歌声中进入音乐课堂, 从而体现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
二、教授新课
(一) 导入
1、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乐器, 谁知道这个乐器的名字? (手鼓)
2、谁来说说你所知道关于手鼓的知识。
(设计意图:想让学生对本课所介绍的乐器--手鼓充满好奇, 同时教师也了解一下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有关维吾尔族重要乐器—手鼓的相关知识)
(二) 介绍手鼓
1、齐读1 5页书中关于手鼓的介绍
达卜也可写成达甫, 汉语称之为手鼓。达卜是维吾尔族乐器中的重要乐器, 在维吾尔族音乐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起到带头起乐、打节奏、统一乐队的协调作用。
2、教师详细介绍维吾尔族重要乐器—手鼓
维吾尔语称达卜, 为民族打击乐器, 民间相传甚久, 清代已有文字记载。是用桑、核桃等木作框, 圆形, 直径2 5—4 0厘米, 高9—1 2厘米, 框面描绘花纹或用宝石、彩玉镶嵌, 鲜艳美观。框内多数小铜、铁环。一面蒙羊皮或驴皮, 高档品则用品皮。演奏时双手交替击鼓而发音。一般以右手击鼓心, 发音“咚”, 用于强音;左手击鼓边, 发音“嗒”, 用于弱音;双手击鼓边可作滚奏。手鼓为维吾尔黎队合奏或伴奏时最常使用的打击乐器。亦可作为独奏乐器, 以不同的击奏方法演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另有小手鼓, 直径1 0厘米左右, 常作为民歌演唱中的伴奏乐器。
3、出示维吾尔族人民演奏手鼓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书中描述及教师的详细介绍、出示吾尔族人民演奏手鼓的图片, 让学生对手鼓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浓厚兴趣)
4、敲手鼓
(1) 教师示范用手鼓敲击维吾尔族典型节奏
(2) 让学生们来试着敲敲这个手鼓?
(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敲手鼓, 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下, 让学生进行模仿维吾尔族典型节奏,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节奏
1、出示典型节奏
2、学习节拍
教师示范所出示的节奏, 学生学拍
3、以桌为鼓敲击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左右手进行节奏的拍击。
4、为《青春舞曲》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掌握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 并在练节奏时掌握本课中出现的切分节奏。考虑到手鼓有限所以让学生以桌为鼓进行典型节奏的练习, 从而达到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四) 教授新歌
1、出示课题
刚才我们认识了维吾尔组的重要乐器——手鼓, 以及特有的典型节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好听歌维吾尔儿歌《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 (板书课题)
2、范唱
请同学们打开书14页, 请听老师为同学们演唱一遍。听完以后请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是几几拍的?
(设计意图:在教师精神饱满的范唱中, 让学生对本课新歌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3、学唱歌曲
(1) 唱谱
·学生先熟悉乐谱
·教师教唱乐谱
教师先大声教唱后小声教唱、无声教唱。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进入小学高段在音乐教学中应对歌谱有一定的试唱能力, 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歌曲旋律音准的把握。)
(2) 教唱词
师唱谱生唱词
师弹琴生唱词
师生接龙唱词
(设计意图:在学生试唱歌谱的情况下, 对歌曲旋律有了一定的掌握, 所以教师不采用逐句教唱的方式进行新歌教学, 而是让他们在老师的唱谱声中, 自学、自唱歌词,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接龙唱词是在进一步的巩固歌曲, 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歌曲。)
(3) 学生自学第二乐段
·教师弹琴生唱第二乐段, 出现问题及时矫正
(设计意图:在学生牢固掌握本课新歌的第一乐段后, 让学生自学第二乐段,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巩固歌曲
·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本课歌曲。
·分为四组进行唱歌比赛
·分男女生比赛唱歌
(教师对表现好的组和个人进行及时表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完整的学会本课新歌的基础上,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 进行歌曲的反复练唱, 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整、正确的演唱本课新歌。)
4、为歌曲伴奏
·一生用手鼓为本课歌曲伴奏, 教师演唱《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
(设计意图:用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为本课歌曲伴奏, 教师先采用一对一的节奏、歌曲配合, 让学生感受本课歌曲在典型节奏的伴奏下的美感。)
·两组以桌为鼓拍击维吾尔组典型节奏, 两组学生演唱《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 教师指挥。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唱起来, 生生配合、师生配合。从而感受合作的快乐、及歌曲的优美。)
5、舞蹈
大家都知道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我想请咱们班的维吾尔族小同学给我们教几个维吾尔族动作。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1) 小老师教动作全班师生学动作, 教师喊节拍。
(2) 教师唱本课歌曲, 小老师做动作全班学生边唱歌曲边学动作。
(3) 男生唱词, 女生跳舞
(4) 女生唱词, 男生跳舞
(5) 教师弹琴, 请五位学生唱词, 男生敲击维吾尔族典型节奏为歌曲伴奏, 女生跳舞, 再请一位会敲鼓的学生打击维吾尔族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歌曲节奏、旋律的基础上, 对维吾尔族的舞蹈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从多角度去了解维吾尔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三、德育教育
教育学生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我们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互帮互助, 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小学生我们还应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设计意图:教育重在德育, 今天所学的这首新歌是一首维吾尔族的儿童歌曲, 所以, 教师把民族团结作为今天的德育主题, 在我国、在新疆只有各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四、下课
师生互别!
童年作文教学设计 篇8
1、回忆童年感受童年的快乐。
2、了解记叙文选材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3、告别童年,迎接成长。
教学重点: 选材典型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童年的漫画,同时播放歌曲《童年》)
教师语:童年是长鸣的知了,吟唱着不老的歌谣;童年是飘舞的风筝,牵引着美丽的梦想;童年是摇曳的秋千,荡漾着欢快的笑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味童年,再次感受童年的温馨与美好。(展示课题)
二、赞美童年调动情感
1、调动积累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童年比喻成美丽的金色花;冰心忆起童年说 “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展示冰心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赞美童年,描述童年的美词佳句?
2、赞美童年
我们刚才再别人描述中再次体味到童年的美丽与芬芳。同学们能不能自己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童年。
可用这样的句式“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或“童年就像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说
示例:
1、童年如画,定格无数精彩的瞬间;童年如船,装载着欢乐的时刻;童年如文,记录了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
2、童年却象山坡上盛开的野花,满山遍野;姿彩万千.童年也象夏日河边的石子,浑圆光亮,五颜六色;童年还象秋天打谷场上的苞米,金黄璀璨,充实饱满
3、童年是一首歌,歌中有我幸福的记忆,在歌声中我走过了童年,在歌声中我渐渐长大 。
三、回忆童年 感受美好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静静地回忆一下,童年的歌声还在你们的耳边吟唱,童年的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你们的眼前浮现吗?
请同学们互相采访说说你有过哪些童年趣事?(老师采访两个同学)
采访问题设计参考:1、你养过小动物吗? 2、你种过植物花草吗? 3、你玩过什么玩具? 4、你喜欢玩什么游戏? 5、你学过游泳吗? 6、你捉过昆虫吗? 7、你爱吃什么风味小吃? 8、你钓过鱼虾吗? 9、你还做过别的有趣的事吗?
四、阅读思考 合作探究
(过渡语)童年,可真是一串快乐的珍珠:跳皮筋、踢键子、爬树、捉知了、捉迷藏……样样都是那么有趣,该写哪一件事呢?让我们来回顾几篇文章,或许能找到答案。
1、课文举隅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了童年时的哪几件事表现物外之趣,我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些物外之趣?
2、课外拓展
(印发阅读材料)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思考讨论:
①文中叙写了在百草园生活的哪些儿时趣事?
②这些事情表现了孩子怎样的特点?
●阅读《童年》
①两则材料分别叙述了“我”童年时的哪些趣事?
②从作者所叙述的事情中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探询方法
这几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想到了吗?
明确:所选材料鲜明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童年的乐趣。这类材料称为典型材料
小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同学们写作文也要筛选出典性材料,千万不要把沙子当成金子用。
五、动手练笔 写作实践
1、叙写童年
童年的生活绚丽多姿,多少次我们数着星星、看着月亮;多少次我们的风筝在空中飞舞;多少次我们顶着烈日去抓知了……虽然这一切都已离我们而去,但那渗透着童心童趣的童年往事如一朵朵美丽的花,将永远绽放在我们的记忆里。同学们能不能采撷其中最亮丽的一朵,把它写出来?请以“童年” 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断。
2、展示童年
童年像一叶美丽的小舟,顺着小河流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两岸美丽的风景和无尽的遐想与回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童年,每个童年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或一件趣事,或一回经历,或一次“历险”……。同学们能不能你的童年趣事说出来,让我们一同去体味你那独特的童趣;共同去分享你那愉悦的童真。
3、课堂小结
童年是美好的,如果说人生犹如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那么童年就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宝石;如果说记忆如同汪洋,那么童年是其中一朵最动人的浪花;如果说生命犹如一棵大树,那么童年是其中一片最美丽的绿叶。
然而,童年像断了线的风筝,已经越飞越远,让我们把童年珍藏在记忆的深处。愿同学们永远保有一颗纯洁的童心,快乐地迎接成长。
4、布置作业
对已写的作文或修改或补充或扩写,以“童年”为话题,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冬阳童年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教师:学习课文之前,咱们先一起来唱一支歌,认真体会歌词。(播放音乐)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篇10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教学伊始, 顾老师先范读梅子涵的《男孩的童年》, 再引导学生自读, 交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文本语言的真实与鲜活, 范文的语言也随之进入到了学生的语言储备库。词句、表达方法、修辞、结构等, 通过读来吸收、咀嚼、消化, 最后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在习作时学生有样可循, 所以, 就能完成由模仿到运用的质的飞跃。
博览群书, 扩大阅读, 让学生易写
作文, 积累是基础。要想作文写得好, 必须做到积累。在课尾, 顾老师又这样引导:“童年是多么美好, 我们今天读了童年, 写了童年, 是多么有意义。不过要让童年更美好, 更丰富, 我们还要不停地去阅读, 去积累。”一般来讲,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 涉猎的知识越广, 对作文的帮助就越大, 所以增加阅读量, 无疑是增强学生积累、扩大学生作文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培养丰富的情感, 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联系生活, 自主选材, 让学生乐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文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写出真话来反映生活的真实。课堂上, 顾老师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选择材料, 先想一想自己的特点, 然后再选择相应的事例学着范文来表达。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顾老师把生活引入课堂, 把作文引向生活, 使学生的选材丰富多彩, 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 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不一会儿, 一篇篇活泼、有趣的小诗应运而生, 童年再现, 真实可感, 颇有情趣。
交流评改, 品尝自信, 让学生畅说
当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句后, 顾老师引导学生交流点评, 特别注意鼓励赏识每一个学生, 并不断地引导他们自读自改。在本课的教学中, 顾老师注重从学生主体出发, 引导他们在写好的基础上, 尝试同学间互相修改, 再在全班交流、评议。这样做,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 而且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陶冶情操, 升华情感, 让学生求真
《童年的影子》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照片欣赏,感悟童年生活的美。
2、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学习摄影的构图和光的练习,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教学重点:学习摄影的构图和光的练习。课前准备:
教师:优秀摄影图片。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带手机、平板、相机等摄影器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如果我们把这些童年故事用画笔或者是雕刻刀描绘塑造成动人的图画或雕塑,那么就会如同由一股泉水流淌出的一片浩渺的湖泊,而摄影技术给了我们更好的记录,让精彩的瞬间得以永恒!
二、学习摄影构图
1、基本构图,就是将拍摄对象以最恰当的比例安排在画面中,一般人在拍摄风光照片时,经常会拍出没有平衡感的画面,其实摄影构图要优先考虑安定的平衡感,能够让作品表现出一种均衡又不突兀的感觉,拍摄风光照片时尤其如此。
2、斜线构图会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从左往右上升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上升,从右往左上升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下降,上升意味着成长、前进或是光明、希望,而下降则有赋归、暮霭或是沉重之意,构图时不得不小心。
3、三角构图也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意义,正向三角给人的感觉是希望或是目标,倒三角给人的感觉是朝气或是焕发,而交叉三角给人的感觉是满足或是成功。
4、十字形构图,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
1/3
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三、优秀摄影作品欣赏
1、教师大屏出示图片。
2、鼓励学生分析照片的构图。
3、说说自己喜欢的构图形式。第二课时:
一、优秀作品欣赏
1、学生欣赏作品。
2、提问:不同的光源给人不同的感受,哪种光源最强烈,哪种光源显平和呢?
3、小组分别按光源不同来讨论:逆光、顺光、顶光、侧光。
4、教师小结。
二、学习光源知识
1、顺光即是光线向人物的正面投射的光线形式,这种光线让人物的大部分形体都得到足够的光照,而且强度比较平均,所以不会在人物的脸上形成明暗的对比,曝光比较好控制。顺光拍摄的缺点是光线太平,从而不能突出重点,所以在写真类的人像中使用得很少。但是顺光比较适合拍摄特写和近景这样的小景别,因为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每个细节和层次。有时这种最直接、最直白的描述效果往往比那些故意做出来的好很多。使用顺光拍摄时曝光不可过度,一般使用平均测光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2、逆光是指光源在人物的后方光线形式,这种光线使人物的正面不能得到正常德曝光,从而失去了人物的细节层次。但是这种光线形式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对于体现动作和形体极为有利。当然运用逆光也不一定要拍摄出剪影的效果,如果控制好曝光,也能够得到人物的一些细节。在使用逆光拍摄剪影的时候,测光点选在哪里关系到拍出的剪影效果。要得到纯剪影效果,测光点可以选在人物身体的边缘,因为那里的光线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而那些并非是纯剪影的逆光效果,测光点可以选择在被光线照亮的头发或者是人物的面部。这种逆光效果在写真类人像中式比较常见的。
3、顶光一般不用于人像拍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种光线从上面
2/3
洒下来的感觉也是不错的。
4、侧光纯粹的侧光通常光源从侧面投射,使人物面部一半发光,一半处于阴影中,产生的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阴阳脸”。但是在写真类人像的拍摄中,这种光线形式的运用已经不是很新鲜,往往能够更强烈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三、课后作业:尝试在不同方向的光源下捕捉有趣的光影效果,选择合适的主题,创作一幅生动的摄影作品。
【美术《童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童年趣事》习作教学设计06-30
习作《童年趣事》教学设计07-19
童年趣事讲评课教学设计08-28
《童年趣事》习作指导教学设计06-27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08-16
教学感言:童年趣事评课稿10-23
童年趣事讲评课及设计说明11-05
五年级下册作文《童年趣事》教学案例05-19
《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11-06
童年回忆的故事:童年游戏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