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师师德(共12篇)
再谈教师师德 篇1
再谈师德
(第周周学习材料)
时间:地点:主持人: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大范围来讲,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的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必须高尚,这也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从现代教育学的特征来看,现代教育的教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爱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因为,受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教师的职责——育人,所以端正教育思想是师德规范中的根本。
当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祖辈的呵护,都处在家庭关心爱护的焦点,似乎他们并不缺少爱。但是,教师的爱和孩子们从其他方面得到的爱是完全不同的,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孩子对教师的爱是最为敏感,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注意这一点。我们给他们的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孩子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各有差异,能力也参差不齐。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孩子人见人爱,但那些“脏、弱、残”甚至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在我的执教过程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有一年,我碰过这样一位孩子,因为父母闹不和,孩子与祖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又加上祖母年迈,根本无力去照顾他,所以这个孩子整天一副邋遢的样子,衣服总是脏乎乎的,鼻子上挂着长长的鼻涕,而且还养成了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教师的责任感。我觉得应该用双倍的爱心去感化他和教育他。但是,这个孩子是在有缺陷的家庭中长大的,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怀着一种非常深的戒备心理,一开始,我主动接近他时,他总是采取回避和漠然的态度,越是这样,我越是感到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孩子转化过来。而要真正去帮助这个孩子,就要对他施以更多的爱心,于是,我经常针对具体情况改变策略,因为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我终于取得了他的信任。一次午睡课,他悄悄地告诉我他从祖母那儿拿了一块钱买东西吃了,并让我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听说之后,非常激动,我意识到我的爱心已经得到了回报,那么进一步教育好他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一个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较好和常有“不轨”行为的孩子,是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的,然而各方面表现处于中间状态的孩子,却很容易被教师忽视掉,他们往往不多言语、安分守己。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最为强烈。教师对他们的忽视是一种深深的伤害。罗森塔尔、雅各布森的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儿童最能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这说明教师的爱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意义。
在实践中,我认为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关心要经常。教师的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忘了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孩子,对他们的关心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某一部分、某一阶段;二是关心要深入。对他们的关心绝不可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于行动中,要善于从普通中去发掘孩子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扬长避短、凸化优势,是我们应妥善处理的问题。
除了爱学生之外,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讨论“师德”问题的核心,应该包括对“学生是什么”的认识,我认为,孩子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所做的一切是为学生服务的,是教师存在的载体,如何摆正、确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我觉得,这位教育学家是有感而发的。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还要作风民主。在教学中,我努力与孩子们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我希望自己溶入他们之中,而不是高居于他们之上。
除此之外,我认为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敬业的人,一个严谨治学的人,以前“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学质量高,这就足够了。”也许在过去,人们这样评价一位教师能恪守职责,有着崇高的事业心的好教师。然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仅有这样的几点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八年的执教生涯中,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认真地按要求制定各类教学计划,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精心组织每个教学活动,仔细进行课后效果分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我非常明白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而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我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业余时间我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已获得专科文凭。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我订阅、购阅了一些专业书籍。在不懈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基础上,我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努力地争取学有所长,教有特色。
教育需要师德,没有师德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等各项教育中,师德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可想象,一个没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培养出好学生。
有的教师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要以道德沦散为代价”,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立起来,基于目前的社会状况,持有这种思想和观点是不足为怪的。但是,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已经看到了忽视德修养之后的一系列不
良后果,体罚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教师或者做生意,或者主次颠倒,白天上班无所谓,晚上则一门心思去走穴补课等等。这一切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说明了在现有社会大环境中,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时性。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褒贬是非、扬善抑恶的氛围,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道德力量,直接触动和影响每一个人。人们曾将教师职业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享有此美誉,需要教师队伍中的每一员以良好的师德去维护。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人们心目中教师的美好形象和崇高地位恐怕就荡然无存了。
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名优秀的教师,师德也许比专业水准更重要。除敬业和奉献精神外,必须坚定、诚实,是一个“大写的人”。陶行知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我们知道,教育方针是学校教育的依据,教育规律是学校教育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师德离不开对教育方针的执行,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师德规范的关系,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有良好的师德,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执行教育方针针、遵循教育规律上,必须围绕教师的职责展开。讲师德并不是做好好先生,唯有抓好师德的核心,坚持规范的目标,认识学校教育的特点,才能真正解决教书育人等问题。
师德铸教师之魂,师德铸教师之魅力。愿我和千千万万教师一道以良好的师德铸就自己的魅力
再谈教师师德 篇2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不强迫, 激励学生不压抑, 点拨学习门径不代求通达。例如:在讲述“人类的遗传病”一节时, 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前边已学过的知识, 再结合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信息, 举出一些自认为属于人类的遗传病例。同学们十分活跃, 举了很多, 我一一列于黑板上, 有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癫痫、乙肝、癌症、神经病等等。接着我让同学们阅读教材, 讨论上述所列病例中, 哪些属于人类的遗传病?证据是什么?哪些不属于人类的遗传病?原因是什么?使同学们愉快地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 善于阅读, 学会质疑
阅读教材, 阅读与教材有关的课外书籍, 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 找出知识点, 归纳表达并找出疑难点。阅读教材可以分两步或三步进行。第一步:快速浏览式阅读。几分钟时间, 大致将教材中本节任务看一遍, 列出知识框架, 产生简单问题。第二步:在了解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读、深读, 再次发现更深、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 由教师质疑后, 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寻找答案。此环节也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探究, 自己质疑。例如, 我在讲授“植物的成花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时, 关于引种一段知识点, 我首先设计一个小问题, “黑龙江的大豆引种河南, 为什么要引晚熟品种”,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环节阅读教材。这一段的知识框架是:引种原理。 (略) 应用知识解答分三步骤:植物属于何种类型、引种方向、利用原理下结论。阅读阶段, 教师最好事先展示出本节的学习目标, 以便于学生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教师也应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情况,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三、组织好解疑环节,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这个环节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简单问题, 学生自我解决。 (2) 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列出来。同桌间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3) 通过1、2两步仍完成不了的问题, 小组汇总后全体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 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相互协作, 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并设计自查题
这个环节也可以由教师完成,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并能正确延伸拓展。教师也可以从中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已熟练掌握学习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否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对自己在教材中发现的未知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主动探究, 得出结论。教师把学习的空间、时间、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上师生的相互配合, 更加深了师生友谊。师生的通力协作, 共同探究, 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谈教师角色转变与定位 篇3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杜郎口”教学实录的学习,让我感受多年所说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他们的课堂中没有一个字的阐述,却给了我那么全面的诠释。教师的角色要改变,就要从本质上转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出现在反思中、汇报中,要真正落实到我们与学生的课堂中。从学生的主动自学与预习思考、质疑中去体现;从课堂的学案设计引入、尝试、探究、验证、争辩、交流总结中去体现;从复习课后互相辅导合作学习中去体现,给学生宽阔的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时间。任何时候我们的老师都不能和学生抢话题、争风头,代替他们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依赖性,而依赖性最大的危害就是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变成懒惰性,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动力。那时候的老师,你还能说你是为了孩子们,为了孩子的一切吗?所以,课堂上的我们,就要做一名探究型的老师。探究型的教师会激励学生思考,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会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且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师益友型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在羡慕高级讲师魏书生先生时,自省后深刻感悟到的。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羡慕魏书生先生,为什么?因为,他可以一走一个月,学生不需要老师讲课,他的班级从不会落下一节课。他一走一个月,他的班级照常参加各项活动,并且还能拿名次。他接到的都是学校带不了的班级,“土匪班”,可是在他的手中,连“0蛋”的学生都能为他而考60分,这是何等的令人之骄傲的班级和学生。最后,我发现在他走后一个月里,他的学生把他家里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我找到了答案,有谁能和学生走得这么近,有谁能把学生当成自己可信赖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对学生能如此的宽容,如此自强不息。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深情厚谊和亲情,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他们是严父慈母和懂事争气的孩子的关系。如果不是魏老师真心真意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宽容每一位学生,耐心而鼓励每一位学生,能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谊吗?没有情感这一基石,怎么会有这样令人羡慕的成功呢?在羡慕之余,我也再一次提出师生的融洽关系已不仅仅是存在于课堂上的40分钟里。我认为也不能只限定在班主任身上。任何一位老师,只要你用心去做了,都应该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能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能建立令人羡慕的胜似亲人的师生情。常言说得好:“浇花要浇根,交友要交心。”
三、教师应该是一个“探究者”“引导者”“创造者”
现代教师教育是重视人格的教育,重视全面发展、重视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倡导的是“人本教育”。“人本教育”的真谛是“开发人”“启迪人”。它要求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探究者”“引导者”“创造者”,而并非学生的“保姆”,不敢放手,总怕学生“摔着”。
常言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有超常的模仿能力、崇拜倾向。而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孩子当中是潜移默化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要为社会主义特色建设培养社会化人才,就必须把自己从单纯的“教书匠”中解脱出来,放眼大局。我是从“现代经典教育”专家讲坛黄爱华教授的讲座中深深体验到一个“多能型”教师的定位的必要性。他善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他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特别关注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他注重小节,他善于思考,乐于研究,他能讲“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故事,启发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方式是:让学生也参与到讲故事中,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讲完。问题是讲不完,是什么原因?探索、研究。他也能,在足球比赛中启发引领学生去研究:为什么足球运动员都把球带到正门了,还不射门非要传给侧面的队员?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启迪学生去研究,来学习数学面积知识。为了教学溶液的浓度问题,他给孩子们提来两瓶,浓度不一样的白酒,问:“喝哪种酒醉得快?为什么?”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入手,给学生创设的都是学生常见,但没有过多深入了解,且很贴近数学学习和值得研究的情境。难道黄老师都是信手拈来的?不是,这些都是黄老师精心挑选,仔细研究,反复揣摩的成果,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能从细节上思索,处处留心。让自己的课题看上去像聊家常,但设计的问题却又是那么恰到好处,不失生活化,更具数学性。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生活中的数学提炼出来,设计成学生乐于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发成校本资源,为学生有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研究开辟另一番天地。
总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应该努力把自己改变成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崇拜的老师,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指数。而老师的角色定位,是依据学生发展需要而定的,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加速推进角色转换的进程,以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
再谈教师师德 篇4
师德教育建设之我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针,教师为本,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职业是最崇高的职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能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
客观上来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安贫乐教,情系学生,默默无闻。但近年来,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教师队伍中一小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一些令人担优的现象:
一是育人意识淡薄,二是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三是思想消极,四是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五是举止不文明,赌博等问题。
针对面临的问题,关键是加强师德教育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以先锋旗帜引领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党支部一员,首先自己要抓好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弘扬正气,以党风带师风,以党风带校风,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和教改中的带头作用,特别是校领导能够带头上公开课,起到了
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教师要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去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关心、爱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例如,我们班周梦祥同学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生活很难自理,由于长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极其不好,于是,我尝试着做他的心理工作,平时多关注他,给他添一些学习、生活用品,鼓励他好好学习,让他感觉到学校就是他的家,一样有关怀,一样有温暖,让他做一名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学生。渐渐地,他的变化很大,不良习惯在改正,同时,我也取得了他的信任,师生间的情感也建立起来了,我觉得,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坚持科学发展,师德建设常抓不懈。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学制度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逐步完善家长、学生、社会民主评议师德,师风的制度,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其
违规严加处理。
四、构建“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学校一贯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关爱他们的成长,强调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向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发展,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回报社会、家庭、学生。
再谈教师师德 篇5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质。
二、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在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
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爱心”就是前提。“以己之爱,启他心灵。”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纵观教育发展进程,“为人师表”可谓是师德话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师表”意思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了教育的多元化,教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直接。“为人师表”的内涵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师表”向多元化转变。为人师表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除了父母,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极大,尤其是行。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在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为人师。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再谈教师师德 篇6
德个人表现总结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很及时,我充分认识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将逐步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
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虽然也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玩风过盛,无心于教学工作;也有的只顾业
务,不问政治。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的体会
是:
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流。”这是人们常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单向、传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要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不断研究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体现师德责任感,才能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二是热爱教育事业,以行动诠释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教育是一种心灵的
影响活动,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就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交给党的教育事业,应该把教育事业的忠诚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
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个人师德总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每位
再谈教师师德 篇7
一、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足
1.课堂教学语言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新课改工作逐步推进的形势下,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摆脱了“满堂灌”、“填鸭式”等低效的教学模式, 但仍存在一些“剑走偏锋”的表现。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 师生应开展双向的交流以及多层次的问答, 而非单一提问, 但是有的教师将整堂课变成了师问生答的过程, 将提问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苏教版九年级《学问和智慧》一课为例, 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智慧与学问二者的区别, 并择取优质答案, 即智慧是人的一种反思, 学问需要我们长时间积累方可形成;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智慧和学问之间有联系吗, 二者是否可以相互独立?答案自然是不可以, 学问和智慧是紧密联系的……这一教学实录明显体现了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单向交流问题, 教师对于学生的感受不够重视, 对学生个人见解、心得体悟以及思维深度进行了极大束缚, 间接影响了教学语言固有的实效性。
2.课堂语言教学表现出严重的无序性。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语言速度过快、语言运用不够灵活以及教学用语过于冗长等方面。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存在用语啰嗦或者口语化的问题。例如, 在讲述某件事情或描绘某个事物时经常出现“这个啊”、“那么”、“是吧”等无关词语, 或者在讲述教材内容时喜欢采用反问的语气, 并在句末加上“对不对”、“是不是”等短语, 并且不等学生反应或回答就转入下一句讲解。还有少数语文教师用语不够清楚、明晰, 句子表述不够完整, 不便于学生理解, 诸如此类种种, 都值得初中语文教师予以重视, 要认真提高语言修养水平, 解决用语不规范的问题。
3.教学语言不够灵活。在语文教材各部分知识内容中, 语文包括了议论文、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 其中议论文以严谨深刻的议论以及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事物本质;小说则以荡气回肠或跌宕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诗歌具有整齐的节奏以及优美的旋律;而散文则可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戏剧情节激烈、冲突性鲜明。此外还有应用文、科普类文章、通讯、时事新闻以及杂文等等, 教师应根据范文题材以及体裁的不同来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语言, 确保教学用语与文章体裁和主旨相符, 表现出课堂用语的针对性特点。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或脱离了这一点, 用语不够灵活, 语调缺乏变化, 难以营造出有效的课堂氛围。此外, 教师教学用语难以体现出人文关怀, 初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阶段, 教师应在这一段时期给予其相应的人文关怀。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用语水平
1.基于不同文学体裁开展教育语言研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初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因此语文教师应着眼于课堂教学活动, 合理设计语言教学内容, 重视语言的变化与灵活运用, 并在教学过程中做详细的阐述和讲解,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对语言的魅力进行更真实、更深入的体会, 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言学习能力。同时, 这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提升语言水平。具体而言, 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和总结, 分析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并对课堂实践经验勤加总结, 充分发挥语言多样性特点, 而非受制于某一种形式的语言。
2.教师应重视自身语言修养的提升。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重视自身文学修养的提升, 以便于更好、更合理地组织教材内容, 高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语文教师既要对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深入的熟悉和掌握, 同时还应积极修习其他学科, 不断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教学素质。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对自身语言知识结构固有缺陷和不足有充分认识, 结合教学实践工作, 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3.重视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无疑是首要的前提, 所以教师应着眼于此点, 通过设疑激趣的讲授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以扣人心弦的讲述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在逐步提升个人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强化其学习动机, 进而能够对课堂活动氛围加以改善, 做到严而不僵、活而不乱,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 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博采众长, 积极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同的素材, 如谚语、笑话、诗词、习俗以及典故等等, 以此配合教材讲解, 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或语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 教师应重视用语规范, 普及普通话, 尽量避免方言授课的行为。
三、结语
教师师德形象浅析 篇8
关键词:师德 人才 雕塑
时代呼唤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的言传身教、言行举止无一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着学生成长。教师最基本的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形象,师德观念。我认为良好的师德观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一、率先垂范——以行为举止来雕塑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教师的灵魂。它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现在的学生接触了很多的媒介传播,也都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小小的心灵时不时会迸发出缤纷的火花。他们往往会把看到甚至或听到的人和事与自己尽力靠拢,有很强的模仿性,这种模仿却是一些天真幼稚的简单照搬,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后果。教师要率先做起,用自身作为学生的榜样,规范学生的所感所想所做。如:女教师的衣着打扮就是一个值得发人深省的话题。我曾经听到学生叫一个染了头发的老师为“金发女郎”,称一个坠大耳环的老师为“大耳朵”,喊一个浓妆艳抹的老师为“西施”。外表美是学生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过分苛求追赶一种时尚,无形中会把学生带入一个误区。又如:男教师在教室抽烟,语言粗俗,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灵上的阴影,无邪纯洁的学生也会因此而染色。教师就应用庄重朴实的举止感化学生,这样才可以由外到内向学生输入人应“以身之察察”不能“受物之汶汶”,“嚼然皓白怎能受尘宰之污”良好思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就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端正而健康的人生坐标——用我们的自身来作为原点。
二、勤勉耕耘——以更上一层楼来激励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参天大树,自己就必须追求上进,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研究新问题,努力成为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的优秀教师。这种追求的过程实际是人生最美好最辉煌的写照。把这种生生不息的勤奋上进由我们身上蔓延,辐射到学生身上,他们就能从我们的奋斗进取中取得力量,捕捉到生活的闪亮点,孜孜不倦地来充实自己,补给自己,完善自己。
学生稚嫩的心灵已贮备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他们也渴盼着成功,展望着胜利,但信心时而高涨澎湃,时而荡然无存,时强时弱。我们教师更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高昂的斗志,强韧他们松弛的神经。兢兢业业的教书,甘之如饴的读书,痴心不改的写作,坚忍不拔的进修,以一种勤勉务实的师者风范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从我们身上摘取到馨香花朵,汇聚成磅礴大气的前进动力,在人生的坐标系上描下一个个坚实有力、鲜明生动的拼搏之点。
三、细致入微——以心心相通来打动学生
俗话说:“十指有长短”,每个学生能力有大小,优劣互补,不可千篇一律地统一要求。在教书这条战线上,寓教于细,蕴情于微,我认为也是教师师德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去关心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去造就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崇高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的爱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热爱学习。爱学生,要像母亲一样无私不求所取,像手足一样把心和他们贴得更近,像朋友一样和他们风雨同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神圣的师爱,就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浅谈师德建设与教师师德修养 篇9
“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重要思想。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极其重要性,而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师德修养。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这一道理充分表明师德建设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
一、建立以德立校的学校管理机制
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风。学校的良好运作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基础。建立以德立校的学校管理机制,首先要建成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德又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以德立校”方略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也为学校推进师德建设工程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这一认识和理解,我们认为,应根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要求,从以德立校的层面上,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格局,以实现师德建设工程的目标。
二、营造健康高效的师德师风氛围
近年来,许多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党员、教职工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这些意见和办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学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实施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通过种种意见和办法的出台,营造一种健康高效 1的师德师风氛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抓师风、正教风、促校风,坚持以人为本,以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高效的师德师风氛围,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三、重塑严谨笃学的师德群体形象
再谈教师师德 篇10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教师的天职在勇于探索教育。
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敬业奉献,为人垂范,提升师德新境界。树师德师风,塑师表形象。
树优良师德师风,建文明淳正校风。
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行立教,以德立身。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孩子。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想教学生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以智启人、以爱育人、以德感人,方为师表。教育者之美,在于永葆一颗未泯的童心。严于律己,慈为人师。
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想上天空,想潜蚁穴,往往他们思维跳跃比我们要快得多。
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学生没有教师,就象生活没有阳光。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树魂立根,教书育人。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修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提高师德水平,无愧于神圣的教师职业。教书者必先行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言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空间,提高德育效果。树魂立根,教书育人。树廉洁清风,建和谐校园。
以坚持原则树威信,以廉洁勤政树形象,以优质服务促发展。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时时心系学生,事事以人为本。
打造廉洁高效学校 建设德艺双馨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德立身。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立师德,塑师表,铸师魂。
师德———教师工作的精髓 篇11
可见,教育的目标有二,一是教书,二是育人。中国现代教育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授以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以学生立世之德,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师德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一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那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师德呢?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具有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等特征,其中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是指优秀教师的言行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这些人的言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则指的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深远的,教师的优良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一个合格的教师,其师德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品质。
一、师爱为魂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仅以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来引导教师的行为是绝对不够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在遵守社会公德之外,必须拥有师爱,“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任何一个教师,必须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任何时刻都应将学生的利益与需求放在首位。
范美忠是一个毕业于知名大学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是得到公认的,然而2008年“5·12”地震发生时,其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的行为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激烈讨论。如果仅从人性和传统社会道德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我们似乎不能批评范美忠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正,正如范美忠自己所言:“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虽然范美忠的行为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谴责,并被戏称为“范跑跑”,但也有普通教师诚实地评论:“我要有多少的勇气、意志和祝福才能跟范美忠勒石为碑、泾渭分明?我清楚且痛苦地知道,我与范美忠的距离看似很远,其实又是那么的近,可能不过隔着一场地震。我扪心自问,如果我处在范美忠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办?我是会像他一样兀自跑掉,还是会和学生生死与共?这个问题在心中被问了无数次,但我始终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以至现在,我已经拒绝回想和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恐惧和勇气一样强大,也一样渺小。”
与“范跑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大家成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她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事后当被记者采访时,她说再遇到这样的瞬间,她还是会做相同的事,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两个类似的危机事件,两种不同的危机选择,其区别在于教师的“师爱”。从一般的社会道德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谴责范美忠的逃跑行为,然而,作为一个教师,范美忠无疑是失职的,他不具备“师魂”,因而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们宣扬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是因为她是一个真正拥有“师魂”的教师!
二、德才并举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一个综合的传授过程,而教师的德与才则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德与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教师不仅要授以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以学生立世之德。
韩愈在《师说》中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就是要传授给学生立世之德,即要求在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授业”,就是要授予学生谋事之才,即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当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所谓“解惑”,就是要解学生的心智之惑,即教师要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在恰当的时机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促使学生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道”、“授业”和“解惑”三者的结合就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至少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必须本着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工作中要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将不知以为知,否则既误人子弟更损坏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第二,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一方面应当持续而深入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应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中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激烈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三、言传身教
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个好的教师不仅重视“言传”,更加重视“言传”之外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常常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天然具有“向师性”的特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身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感知,继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同时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有深刻认识,他在谈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时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亦体现了教育方法中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是应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待人接物乃至行为举止,其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能违犯,要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教师自身都不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又怎么能奢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呢?久而久之,一个身不正的教师甚至会使自己的言教在学生中失去威信,甚至使部分学生视莠为良,亦步亦趋误人子弟。
教师的魅力——师德 篇12
师德为首位之说并不是今日才提出来的,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称的学生, 不仅仅是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 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 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在一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 在另一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 何谓师德?何谓为人师表?所以为人师者, 就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要自知, 即认识自我
教师职业并不是赚大钱的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师要经得起诱惑, 耐得住寂寞, 甘于清贫, 充分认识自己选择的职业。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社会上种种不良的现象对我们的校园, 对学校风气和师德都有不好的影响。据《北京日报》报道:一个贫困山区的女孩, 家境在当地算可以, 却在其班主任的怂恿下向北京市一位邮政局长索取助学费, 每次得到的钱还要分给老师一半。这则消息让资助“希望工程”的热心人痛心疾首。所以教师除了专业技能和学术品格等方面之外, 有德之师首先要遵守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最基本操守。据《南方日报》另一报道:小学教师张举端18年来, 为了山区教育事业, 为了山里孩子的明天, 以强烈的挚情和责任心, 坚守在只有他一人的分校, 放弃外调机会。在儿子患病期间也没有耽误学生的课程, 却耽误了儿子的治疗, 以致儿子离开人世。但张举端却表示, 对过去18年来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会后悔!同样是山区教师, 职业态度却截然不同。
二、要有爱心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首先必须热爱教师事业, 热爱所教学科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 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 将其当做自己的孩子。一个面目无情、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凶恶、冷漠的, 学生会惧怕而难以产生敬仰之情。所以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积极的情绪、平易近人的态度、笑容可掬的表情。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愉快、亲切、友好的气氛。在无形中缩短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个无爱心、表情僵硬的老师所教的学生也会由于老师的影响而毫无生气, 麻木呆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学困生也不例外, 但这些学生的举止言语常会使教师十分气恼。教师不应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应该有爱心, 除了在学习上进行关心与辅导外, 要积极挖掘其身上的潜能, 善于诱导,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三、对学生要有耐心, 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常会出现学生调皮捣蛋、恶作剧、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 这些问题使人气愤、烦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极大的耐心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 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要有正直的人格、人品, 弘扬高尚、正义、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把正直宽容、不骄不狂视为做人的准则, 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理解学生, 明察秋毫, 公正地解决问题。《河南城市早报》曾报道一篇通讯“只因一件琐事———教师残杀姐弟三学童”:某小学教师杜石现的妻子在村中开办一私人幼儿园。庄家因儿子入学学费问题与杜家发生争吵。杜石现因此耿耿于怀, 趁庄家无大人之时入室将熟睡中的三个孩子疯狂砍打至死。由此看出该教师心胸狭窄, 由于一件琐事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 进行报复行为。
四、以身作则, 给学生做好榜样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模范。教师的一言一行, 学生看在眼里, 会极力模仿。教育心理学表明, 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所以教师必须言行一致, 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孔子有言:“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不断要求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师德不仅影响一个人学生期间和今后的生活道路, 而且关系到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推进。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 不断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加精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