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共9篇)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篇1
大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这个时候,太阳到达了黄经255度。打今儿起,那可真是该进入隆冬了。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欢迎查阅!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大雪节气的由来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雪节气,太阳黄经达255度。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大雪的习俗
腌肉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的风俗之一就是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会发现许多居民的门口、窗台都挂上了腌肉、香肠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进补
“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专家建议,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和山药、枸杞等“混搭”,营养更丰富。
根据地域、天气吃不同的食物。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用鸭、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以用羊肉、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到“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喝红薯粥
大雪以后气温逐渐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纷纷穿上冬装,防止受冻,出现冻疮。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
红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同时红薯可有效地防止钙流失。此外,红薯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率。大雪节气喝完热乎乎的红薯粥,既美味又健康。
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同时大雪时节也是捕获乌鱼的好时节。俗谚“小雪小到,大雪大到”是指从小雪时节,乌鱼群就慢慢进入台湾海峡,到了大雪时节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乌鱼群沿水温线向南回游,汇集的乌鱼也越来越多,整个台湾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乌鱼,产量非常高。
大雪养生要注意什么
1、保暖护阳气
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
2、起居宜早眠早起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养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4、泡脚按摩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5、要多喝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大雪节气的经典谚语
1.大雪封地一薄层,拖拉机还能把地耕。
2.机器不怕用,就怕用后随便扔。
3.机器用罢跟检修,日后再用就顺手。
4.光会用,不会修,到老是个离八头。
5.一遍生,二遍熟,三遍不用问师傅。
6.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7.牛羊啃一层,最少减一成。
8.冬天不护树,栽上保不住。
9.冬天把粪攒,来年好种田。
10.天气渐寒,畜舍堵严。
11.定时、定量,先草后料,少给勤添。
12.大雪坑塘未结冰,组织力量深挖坑,有条件的蓄满水,来年养鱼有保证。
13.大雪到来大雪飘,兆示来年年景好,14.麦子盖上三层被,枕着馍馍来睡觉。
15.趁着土地未封固,抓紧冬耕至重要,16.晚插犁来早停犁,中午前后地融消。
17.划锄镇压冬小麦,有的年份麦能浇,18.麦田盖上土杂肥,提倡麦田来浇尿。
19.继续植树护果林,地未封牢把坑刨,20.施肥浇水窝砸实,穴不透风成活高。
21.打井修渠莫怠慢,排灌路林要配套。
22.冬季积肥不要忘,修畜禽舍把温保。
23.农家副业要红火,村村户户掀高潮。
24.如若坑塘冰未封,挖紧时间深挖刨,25.有条件的蓄满水,来年养鱼基础牢。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篇2
傣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拥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奇风异俗, 并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锤炼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奇风异俗承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民族的瑰宝。研究民族的奇风异俗, 是了解该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的途径之一。据了解, 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叫魂或祈福时“拴线”的风俗。但拴的线的颜色和所代表的意义、适用范围却有所区别。元江县傣族拴的线是红色的, 最初用于叫魂时为了把人的灵魂拴回来, 而在人的手腕处拴红线, 迷信色彩很浓。以前“拴红线”的仪式应用范围很小, 多为了辟邪、祈求健康、向大自然道歉等用意。发展到现在, “拴红线”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新义, 应用的范围更广, 产生了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的功能, 体现了元江县傣族人民的友好热情、以物寄情及独特的审美观。
2“拴红线”的由来
“拴红线”习俗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 在元江县傣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从前, 有一个傣族咪涛 (大妈) , 一天清晨她带着孙女到田里捉黄鳝。正当咪涛动手要下田去捉黄鳝, 突然, 一支黑色的老鹰飞来, 把孙女扑进水里, 弄得满身都是泥浆。咪涛转身看见自己的孙女掉进水田里, 赶忙带着孙女回家, 帮她洗掉身上的污泥, 再换上新花筒裙, 咪涛心里才算落定下来。但过不了几天, 孙女突然病倒了, 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惊喊“奶奶!奶奶!有人拴我, 快把我救回去!”但不管用什么方法, 咪涛的孙女都不能恢复正常。第二天晚上, 咪涛梦见一个白发苍苍的布涛 (大爹) 走到床边, 心平气和地和咪涛说道:“好心的咪涛, 实话告诉你吧, 那天你带孙女出门找黄鳝是不吉利的凶日, 你们触犯了下凡游走的天神, 是天神化作凶恶的老鹰把你的孙女扑倒的, 后果不堪设想, 小孙女的魂也被天神用白线拴住拖上了天。”白发布涛接着又安慰道:“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害怕, 我这救命的仙翁是有办法帮你们的。”这是咪涛就说梦话问:“好心的布涛, 你有什么办法能招回我孙女的灵魂?”布涛就告诉她:“明天早上你拿着孙女的小花衣, 拴上一根红线, 包着一盒饭, 饭里面装上一个煮熟的鸡蛋, 去跌倒的地方, 边叫孙女的名边把她的小花衣对着老天甩动三下, 天神就会把你孙女的灵魂放回来。”这时, 咪涛就梦醒了。第二天早上, 咪涛按照梦里白发布涛的方法拿着饭盒, 小花衣拴上红线, 到孙女跌倒的地方给孙女叫魂。叫魂回来之后, 咪涛又把拴在小花衣上的红线戴在孙女的两只手上。果然没几天, 孙女的病就好了。从此这种习俗就流传开来。到今天, 元江县的傣族在不论在婚嫁、丧事、农历七月半或者家中有成员因受惊或生病时, 都要择吉日叫魂拴红线。据说, 这样才能把灵魂拴回, 人才能身体健康, 诸事顺利。
3“拴红线”习俗承载的文化内涵
3.1 元江县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
傣族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 从元江县傣族祖先留下的足迹, 如壁画、建筑、语言、服饰直至现在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无不折射出傣族人民对大自然和虚幻神灵的崇拜。在元江县它克壁画中的图腾就能看出这里的傣族人民对太阳神、月神、虚幻怪兽的崇拜。“拴红线”求还魂的风俗, 也是畏惧和崇拜大自然的一种表现。
那是因为在远古时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 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 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观念的落后。他们认为自然也存在着生命, 也有感情, 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 主宰着一切自然物, 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常把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归功或归罪于某个自然力。对那些难于把握的自然变化和自己的经济生活相关的动植物赋予人的意志, 加以人格化, 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创造神灵, 并通过想像去供奉、祈祷, 以赢得自然力的欢心。当人们发生疾病疼痛或生活不如意时, 就会认为是自己的某种活动可能得罪或惹诺了自然神灵。因此, 人们需要用一些奇异的仪式, 当作是和神灵沟通的桥梁, 以求得自然神灵的理解、原谅和保佑。正如“拴红线”由来的民间故事中所描述的, 因咪涛出门的日子不吉利, 触犯了天神, 才导致小孙女生病, 神志不清。在那个生产力低下、人类很难政府自然、医学不发达的年代, 人们出现这种状况时, 大多都不是寻医问药, 而是用各种类似巫术的仪式赶走病魔以唤回人的灵魂。“拴红线”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叫魂时, 还会不断呼唤被叫魂的人的名字, 念着祈求大自然万物放生的话语, 如同在和自然万物协商交流。一般叫魂拴线是人, 都是年长的女人。以前在每个村寨中或者几个村寨中都共同有一位专门的有资历的年长女人为叫魂拴线的人, 每家每户需要叫魂拴线都会特地邀请这名年长女人。认为年长女人更能与神灵做沟通, 只有与神灵沟通顺利, 神灵才会显灵, 解除自己的病痛和灾难。如果时机不巧, 或者只是家中一般不太重要的叫魂拴线, 就由家中的奶奶或外婆一辈的年长女人进行叫魂拴线仪式。男人和女人是不可以帮人叫魂拴红线的, 认为是对神灵的大不敬。“拴红线”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奇风异俗和禁忌, 都表达出傣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生怕不小心就祸从天降。而这种民族心理, 已经深深烙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拴红线”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仪式的部分步骤得以简化和改变, 但也改变不了崇拜大自然的信仰。
3.2 元江县傣族人民崇尚红颜色的民族心理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一带, 云南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文山、墨江、元江。由于地域的分布和来自不同的支系, 各地傣族的民族风俗有同有异。如, 西双版纳的傣族信奉佛教, 受佛教纯洁至上的教义影响, 对白色有着深厚的情愫。因此, 在节庆婚嫁都以穿白色服装为主。元江县的傣族的祖先是从广西和广南来的沙人和侬人, 不信佛教。折合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不一样。选择拴红颜色的线做叫魂线, 元江傣族更多是受汉人的影响, 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 积极向上健康, 预示着好运。同时, 受傍水而居、气候炎热、万物生长勃勃生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这里的傣族人民偏好艳丽的颜色。
4 新时期元江傣族人民赋予“拴红线”风俗的新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元江县傣族“拴红线”的习俗渐渐从单一的为叫魂而拴线的目的慢慢演变成在各种婚嫁、节庆、丧事都必须进行的仪式之一, 并赋予了其新的意义。
4.1 表达美好的祝愿
“拴红线”仪式在当今傣族中不只是在叫魂时或丧事中辟邪才见得到, 在各种庆祝活动, 大到元江县的各种大型节庆日还是傣族村寨中的集体活动、家中乔迁、喜事, 甚至是当地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都会给参加活动的来宾、亲朋好友拴红线。特别是村寨的集体活动, 在迎宾仪式时, 由村中的女性拿着10cm左右长的红线分两排站在进村的路口, 给客人拴红线, 并对客人说到“屋里金万”, “屋里金万”在这里只是按照傣族发音写出来, 意思是好吃好在, 以表达对来宾的美好祝愿。一些傣族还会在亲戚朋友要出远门时送上红线一根, 希望出行一切顺利。还有的人会将参加活动是拴的红线挂在车里, 以示平平安安。
4.2 对爱情的寄托
元江县傣族是一个极富情趣的民族, 他们会通过各种事物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是一首歌, 也可能是一个香包, 还可能是一根红线。元江县傣族在表达爱情时的习俗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面情歌。但因为各种新的强势力的冲击, 这种神秘而又复杂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已慢慢消弱。因此, 用拴红线的方式来流露情感就流行起来。在元江县傣族青年男女中, 如果相互爱慕, 就会给对方拴红线, 以示将对方的心牢牢拴住。一些幽默的傣族看到外乡的客人拴着红线, 还会开玩笑说:“被拴住了, 回不去了!”意指被当地的姑娘或小伙看中了, 不让回去了。因此, 红线可以看做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是爱情的寄托。
4.3 民族审美与智慧
现在的“拴红线”, 除了代表新的含义外, 在外观上也增加的新的元素。以前用红线都是鲜艳纯红色的, 现在在这基础上加入了金黄色的丝线, 但两种线所占比例以红色的为主, 金黄色只是辅助颜色。加入这种金黄的丝线和鲜艳的红线拧在一起, 既达到了视觉美感的效果, 又不容易断。元江县傣族在服饰方面的审美独特, 偏好喜庆颜色, 在服装上无时不与自然和谐相衬, 新时期红线的颜色也和他们的服饰相印。同时, 傣族人民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因为傣族人民经常拴红线, 但又要外出干活或做家务, 并且要每天至少沐浴一次, 以前拴的红线只是普通的毛线, 人门戴着它干活和洗澡后时间不久, 容易受损而脱落。加入了金黄色的丝线避免了这种弊端, 人们不用过多地担心红线在日常活动中断落, 预示好运、健康长长久久。
参考文献
[1]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协会.元江傣族文化 (一)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0.
[2]元江县志编篡委员会.元江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3]云南民族学会傣族研究委员会.傣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夏至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篇3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习俗
夏至面
夏至节吃凉面的习俗是周代最为流行的汉族风俗,有一句谚语是“冬至馄饨夏至面”,为什么要吃夏至面呢?那是因为夏至的时候,新麦刚刚登场,新磨的面粉也刚刚上市,因此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而且夏至的新面是最香的时候。
老北京夏至最爱炸酱面
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都很旺。无论是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因为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夏至的风俗
1、祭神祀祖
2、消夏避伏
3、“夏至”食品
大雪的节气由来 什么是大雪节气 篇4
“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南北朝时期《三礼义宗》: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有人说是“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也就是雪下得大了,因此以大雪来命名。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篇5
在北方地区,凡是遇到下雪天,很多人都有赏雪、踏雪和堆雪人的习惯。
滑冰
滑冰就是榴冰,是冬季游戏之一,古时称为冰戏。
祭神节
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祭祀节日。此时正处于大雪时节。每年此日清晨,村寨中各家都准备好丰盛的早餐,最重要的是要煮一个猪心,作为在饭前特别祭献给“牧神”的心意。
大雪特点是什么
全国降温明显,南方干燥偶有降雪,南多雾午后温暖这三个大雪时节会出现的情况
24节气大雪有哪些意义
大雪时节雪量逐渐加大,下雪的天数也在增加,气温还在继续下降,地上已开始有积雪了。大雪三候。“初候鹖旦不鸣”,鹖旦是一种夜鸣求旦的鸟,这时这种鸟也敛气屏声,躲迸巢穴里不出来了。“二候虎始交”,这时老虎到了发情期,就要开始交配,繁殖后代。“三候荔挺出”,“荔”是一种细微的小草,这种小草在寒冷的冬季反而于向阳处挺出了嫩芽。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
大雪关于咏雪的诗句
1、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吴均《咏雪》
2、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4、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6、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7、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徐陵《咏雪》
寒露节气的习俗由来 篇6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
寒露有什么民俗活动
1、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在寒露这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重阳时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使身体免受初寒所致的风邪。
3、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4、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古时登高源于“避祸”。
登高不仅可以怀古、陶冶情操,而且通过登高,人们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季节,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5、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
6、观红叶
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秋风飒飒,黄护叶红。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7、南方较流行秋钓边
在江南地区,对喜欢垂钓的人来说,寒露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不容错过的好时节。
进入“白露”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盛夏苦日的鱼儿又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
尤其是在“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时间,向阳的浅水区域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比较丰富,因此鱼儿们喜聚这样的地方觅食,此时钓鱼易上钩、易钓获,也就是钓谚所说的“秋钓边”。
在这段时间里,垂钓经验丰富的人一般选择水面小、水较浅的钓场。只有温度较高的晴好天气,鱼儿才会活泼爱寻食,因此一般选择在上午1O时到下午5时之间下竿,尤其是下午,效果更佳。
此外,为避免人影竿影对水中鱼儿的影响,最好使用长竿斜向垂钓,这样下钓点与垂钓者距离较远,钓点环境相对安静,鱼儿敢于大胆进窝和毫无顾忌地摄饵吞钩。
8、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
冬至节气祭祖的习俗由来 篇7
首先,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中来看。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讲:“千岁昌期,一阳佳节。四方交泰,万汇昭苏。”讲的就是冬至是个好日子,此后天地之气融合通贯,生养万物,物得大通,万物旺盛。古代称颂冬至的诗人词人很多,如南朝鲍照、北齐箫愨、唐朝杜甫、裴度、白居易、杜牧、韩偓、宋朝苏轼、范成大、吴文英、文天祥、明朝董其昌等。他们表达的多为“阳气从今地底回”的欣喜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用“土圭”(古代测日影仪器)观测太阳以确定节气的记载,有冬至日献袜履的礼制,有冬至日观云以占来岁吉凶或丰收或水旱的习俗。然而,我们从古代诗词中却没有看到过有扫墓风俗的记载。另外,从古代传奇小说中,我也未发现冬至祭扫习俗的描写。我喜欢从《红楼梦》这部社会百科全书中找一些历史的风俗记录,经阅,书中仅第十一回讲到冬至前后贾母特别关心秦氏病情的`故事情节,因为按中医理论,逢节气是疾病恶化或好转的一个关口,但全书并无冬至祭扫习俗的描写。
其次,再从古代其他文献中看。《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社有春社、秋社,指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腊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后定为腊月初八。这是秦汉皇帝供奉皇陵的礼制。据东汉王充《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这是至今最早的民间祭墓的记载了。从这些典籍来看,无论皇室还是民间,都没有冬至扫墓的记载。另据清代《大兴县志》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关于冬至的记载,只有“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的礼制,均无冬至扫墓的风俗。
后来,倒是从“百度”搜索上找到一些线索。“百度”有网友提供资料称:“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但是,当时觉得这条解说并无提供更有权威典籍的资料,所以尚不足信。
近些年来,偶阅书籍,找到了一些“百度”观点的佐证。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来,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大家一起进酒肴,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寝却是一岁九祭,分别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另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寿山,离京城有百里之遥,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已再无皇帝亲自致祭之例。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亲自至山陵致祭之制,并且将其定为清明、霜降两节致祭。
由此看来,冬至祭祀祖先的习俗,在皇家和民间早已有之,但将冬至作为与清明并重的墓祭习俗,即使皇族也没有形成定例。至于民间墓祭风俗,更非冬至必祭的了。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当时墓祭之俗,最常见的是清明、重阳两节上坟扫墓,已成明代普遍的习俗。惟有河南延津,在此两节之外,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天也属上坟之日。十月上坟,称为“送寒衣”。现在有些介绍中国习俗的书,讲到冬至有上坟烧钱、送寒衣等习俗,可能据于延津习俗的说法,但十月初一与冬至并无直接的联系,故此说不足为信。
由此看来,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习俗,并非先人传统,倒是近代老百姓自己的创造了。
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但具体做法并不尽同。如在福建莆田,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则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再如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那么,南方为何有冬至墓祭的习俗呢?经文博专家研究,福建泉州安溪长坑乡的扫墓习俗形成很有代表性。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扫墓,与泉州大多地方无异。但是安溪长坑较为特殊,老百姓是在冬至扫墓。经调查,长坑冬至扫墓原因其实很简单——避开春耕大忙时。当地老人讲,清明时节,长坑雾气很重,土地湿润,常是阴雨连绵,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至于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早已无从考证。无独有偶,福建潮汕一带老百姓冬至扫墓的理由也如此。当地人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看来,南方的气候和北方不同,于是一些风俗形成也有区别。
立冬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篇8
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冬泳: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冬学: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
立冬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句子
1、初冬至,天转凉,问候挂心肠;叶儿黄,寒气涨,冷时添衣裳;托浮云,唤流水,提醒保健康;至,问候来,幸福又吉祥。
2、冬已到,寒风已来,问候关怀,及时送上,添衣保暖,严防流感,健康饮食,适时锻炼,科学保健,保重身体,开心幸福,快乐如意!
3、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4、风凉了,我用温暖的友情为你驱寒,天冷了,我用温情的关怀为你取暖,立冬了,我用温馨的文字为你祝福,愿你立冬快乐,记得加衣哟!
5、给你一片暖暖的阳光,普照你舒坦的心情;送你一份温馨的祝福,触动你久违的感动;美丽的心情,配上友人的关怀,这个冬季,还冷吗?
6、豪气面对万重浪,立冬时节思念长。菊花怒放,腊梅飘香。幸福万年长,健康在身旁。我发奋图强,祝你立冬好,祝你立冬乐无穷!
7、立冬到,寒冷到,没事大家抱一抱。立冬到,关怀到,工作之余跳一跳。立冬到,提醒到,身体健康最重要。立冬到,到,看完信息笑一笑。祝立冬愉快!
8、立冬来,祝君红红火火多发财;冬来立,祝君心想事成多顺利;来立冬,祝君身体健康好轻松;冬天好,祝君开心依旧丛中笑!冬天快乐!
9、立冬来临寒意重,北风呼啸霜更浓。思念之情愈变浓,祝福响叮咚。天寒保暖需注重,及时添衣盖棉被。祝你身体健康无病痛,全家快乐过个冬!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篇9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含义
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之大寒的由来
小寒的由来
大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的来历
立冬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由来
大暑节气的由来
小暑的由来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
芒种节气的由来
小满节气的来历
立夏的由来
谷雨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二十四节气-春分的由来
惊蛰的由来
雨水的由来
立春的由来
寒露节气的`由来、天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秋分
白露节气的由来
处暑节气的由来
24节气之立秋的由来
春分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二十四节气 节气习俗
小寒节气的习俗
冬至习俗
大雪节气习俗
小雪饮食习俗
立冬的习俗与饮食
霜降有什么习俗
寒露饮食习俗
秋分节气各种习俗
白露节气习俗
处暑的传统习俗 处暑有哪些能做的传统事情
立秋节的民间习俗
大暑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小暑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夏至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芒种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惊蛰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立夏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谷雨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清明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惊蛰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雨水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立春的习俗―24节气习俗大全
果树生产二十四节气歌
农民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二十四节气歌2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节气百子歌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春养生_顺时养生_
夏至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
夏至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
夏至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
霜降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
霜降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
寒露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
寒露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
秋分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
秋分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白露养生要领
白露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处暑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处暑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立秋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立秋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寒露要防燥_顺时养生_
大寒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大寒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小寒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小寒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冬至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冬至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大雪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大雪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小雪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小雪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立冬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立冬节今特点_顺时养生_
小寒保暖一二三_顺时养生_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满养生[图]
夏至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夏至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霜降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霜降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寒露养生要领_顺时养生_
寒露节令特点_顺时养生_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各地习俗】推荐阅读:
芒种节气的由来及习俗07-01
关于大雪节气的谚语10-05
大雪节气的祝福短信10-12
关于大雪节气的美句10-05
大雪 节气 农谚10-23
大雪节气的温馨祝福语09-04
大雪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12-19
大雪节气空间留言05-15
二十四节气大雪的谚语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