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

2024-11-17

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精选2篇)

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 篇1

[推荐][总行]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热★★★

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

作者:王亚 文章来源:总行个人金融总部 点击数:352 更新时间:2009-5-8 8:29:20

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

随着网点转型的逐步深入,网点转型对一线员工日常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网点转型与一线员工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今年网点转型全面进入软件转型阶段,软件转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一线员工息息相关。如何让一线员工了解网点转型、理解网点转型和积极参与网点转型,从某种程度上说,将决定着网点转型的成败。网点转型最根本的目标是提高网点的综合效能,即网点的产品销售和盈利能力、客户发展能力、业务处理效率和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质量。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服务销售流程,但归根结底所有的销售、服务和操作行为都需要依靠一线员工来实现。因此,需要一线员工实现转型,网点转型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才能真正提升网点综合效能和竞争力。

一线员工怎样转型?网点的硬件转型为一线员工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业务操作流程优化为一线员工减轻了操作压力,这是网点转型为一线员工带来的直接利益。与此同时,为了有效提升网点的销售和服务能力,网点转型也向一线员工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求一线员工不仅要关注业务效率与合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产品销售与客户拓展。其实质上是要求一线员工也要从操作型向销售型人才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短期来看,一线员工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销售和客户维护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一线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线员工为什么要转型?客观地讲,目前一线员工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虽然转型会给员工带来新的压力,但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转型给员工带来的收获都会大于付出。从短期效果角度,总行人力资源部去年就与个金总部联合制定下发了《个人金融一线柜员考核激励指导意见》,明确了对一线柜员的考核要求,突出了对产品销售的考核,强化一线柜员主动服务和营销意识。通过创利提成的方式,把销售业绩和员工绩效挂钩,鼓励一线柜员主动销售产品。从长期发展角度,总行人力资源部已经制定印发了《中国银行境内分行营业网点职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实施意见(2009

年版)》,在柜员岗位的基础上,网点增设了业务员岗位(综合交易销售岗,对外称大堂经理、理财经理、消贷经理、客户经理等)。建立了最低为一级、最高为六级的业务员/柜员等级体系,一级业务员/柜员对应薪酬等级为十三级、六级业务员/柜员最高对应薪酬等级为八级,搭建了一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在现阶段,一定要促进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一定要把网点转型与员工成长结合起来。作为网点转型工作的管理者和推动者,首先,要把网点转型给每个一线员工带来的变化和收获讲清楚,统一员工的思想,明确员工转型的方向;其次,要把关于一线员工考核激励政策尽快落实到位,让努力工作和转型的员工获得收益,能够成长;第三,要加强对一线员工销售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指导员工如何转型、如何成长。只有把中行的整体利益与每个员工的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员工在中行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和成长,才能动员全行近十万一线员工真正投入到网点转型的巨大变革中,才能真正激发一线员工转型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为提升网点竞争力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让一线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成长 篇2

一、经历数学活动过程, 诱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本性是爱动的, 他们在活动中是很投入的、不知疲倦的。

如果把学习数学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创情、激情、融情, 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数学活动,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探索、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心理品质得以更好的发挥, 实现“高效”的学习目的。

如一年级学生对“左右”“几个与第几个”分不清楚, 容易混淆, 所以学习完“10以内数的认识”后, 给学生编号, 让学生按顺序排队, 围绕“左右、几个、第几个”等知识做游戏,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 二年级学生认识了“厘米、米”后, 可以放手让学生测量身边的实物长度, 如量自己的身高、课桌面的长和宽、黑板面的长与宽、教室的长与宽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体验数学的美, 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 应让学生人人参与,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 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思维的发展, 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加法、减法”时, 为了让孩子理解“加与减”的含义, 教师让孩子通过摆小棒理解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在一起, 减法就是从中去掉一部分, 求剩下的是多少。

再如三年级学习“有余数除法”时, 学生对“余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含义不太理解, 教师可以让孩子通过摆小棒, 进行直观的操作、观察、分析, 进一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含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

三、经历数学活动过程, 体验数学的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简单地说, 就是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亲自实践, 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 让学生通过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度, 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再如学习“圆的周长”时, 让学生想法设法量出不同圆的周长与直径, 再求出其比值,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习“圆的面积”时, 指导学生用“转化策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 乐在其中,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美的。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 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进而开发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经历数学活动过程, 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增强成功感。

如六年级学生学习“本金与利息”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合理存款”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分析, 了解存款的意义及存款的合理方法, 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再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即“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计算—分析—比较—选定涂料种类”等过程, 计算出所需要涂料的重量。

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合作精神, 从而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 感悟数学是美的。

总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让学生亲历“做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体验成功、感悟快乐,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摘要:让孩子经历数学活动过程, 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价值。

上一篇:人生励志书籍:《叔本华谈人生得失》下一篇:形势政策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