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的语句(共13篇)
勇气的语句 篇1
关于勇气与信心的语句
1、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咱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2、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3、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
4、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
5、恢弘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7、骄傲是盲目的,自信则是清醒的。
8、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9、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10、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11、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12、如果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话,很少有人会对你有信心。
13、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14、实现明天的惟一障碍,是对今天的怀疑。
15、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
16、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17、信心是一种心境,有信心的人不会在转瞬间就消沉沮丧。
18、信心是又弱又细的线,很容易拉断;但在灰心的时候,它也能将你抛向空高,使你重获生机。
勇气的语句 篇2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
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勇气就是指教师有勇气以符合他们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教学,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教学。教学勇气源自教学的内部景观,就是用真心去教学,就是使教学契合本性,就是追求完整的教学。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大树摇动另一大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帕尔默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和心灵的自由,但繁杂的教学“规则”“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倾出一腔热血,热爱自己的教学,尽心尽职地工作,但学生和家长未必都能够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这也会加倍伤害教师脆弱的心灵,给他们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心灰意冷。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乐于帮助孩子学习等愿望而成为教师的。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恐惧”,使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严重地受挫。我认为,唯有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真诚沟通,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才能释放心灵,战胜“恐惧”。
我想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教师要始终保持心灵的开放,遇到问题冷静地分析,跳出教育的圈子看教育。如果自己的观点是有效的、是对的,即使力不从心,也要能够坚持。这样,我们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学生,才能够鼓起教学的勇气,才能够获得教学的幸福感。
二、教学相长的重建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流行的观点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看起来很热闹、很主动,但没有章法,没有深入,讨论探究重在形式,浅尝辄止,甚至偏离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被放弃。再来看一看帕尔默这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他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云开雾散的感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那么什么是教学的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古人云“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学牧场的形成
帕尔默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帕尔默在教师工作坊中,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他的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的时候,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许多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时,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帘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的答案是“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答案,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帕尔默解释道:“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
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 犬在草原 上的任务———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吃草”,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自己去“吃草”,教师永远不可能替代他们“吃草”,而当他们已经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后,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四、教学反思的坚持
帕尔默在文中两次提到中国文化中的教学观念“尊师重道”。其实,他可能不知道当下的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尊师”的悠久传统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重道”也似乎那么苍白,老师们苦口婆心说的“道”,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老师的“道”是否正确。品味着帕尔默的述说,似乎唤醒了我沉睡的教学激情。尽管教学的过程中有愉悦也有痛苦,但我们都应该把爱献给孩子们,用真诚的心灵来教学,因为这些天真的孩子们毕竟值得我们付出。帕尔默生动地描述了返璞归真教育的纯洁与神圣,使我明白了教师的心灵力量是实现优秀教学的最重要支撑,教师需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学之中。所以,每次教学之后,我都会尽量抽一点时间来反思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克服教学中的恐惧与束缚,重新拾起失落的心灵,提醒内心真我的存在,点燃教学激情,进一步鼓起教学的勇气。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审视和评价,从而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我们前进的脚步。
教学的勇气,就是返回自身的勇气 篇3
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就是这样的追问者。在《教学勇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这本书里,他通过对教学勇气的追问,建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一信念与教师的心灵有关。很少有人像帕尔默一样,如此关注教师的心灵,并以如此的方式进入教师的心灵。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引导教师返回内心,走向自我的书,是试图超越于外在的技术、技巧,而走向内心的书,是一本涉及到教师的灵魂奥秘的书”。帕尔默提醒我们。教学不外乎是人生中的心灵工作,是生命本身的一件乐事,既游离于学科又与学科关系密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学滋养着他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在他看来,任何一本讨论教师的书,都不能不涉及到教师的心灵问题,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去探索教师的灵魂奥秘。
提到教师,人们常常马上想到的是教学,是艰辛的劳作,进而联想到奉献精神,仅此而已。似乎“奉献或牺牲”就是教师全部的灵魂奥秘。在这样的灵魂世界里,教师的灵魂是圆满的、完善的,笼罩其上的天空始终是晴空万里,彩旗飘扬,这样的灵魂始终流光溢彩。与此同时,教师情感中的焦灼、困惑、迷惘、痛苦等心灵风暴常常遮掩在黑暗里,教师心灵中的软弱甚至懦弱,常常被视而不见。在以往,教师的勇气,是朝外的,是面对学生和教学之事的,因而是与自己无关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失败,要无惧地面对学生的挑衅,换而言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迎接“外部”的挑战,很少有人告诉他们如何迎接“内在”的挑战,很少有人直截了当地相告:你需要回到自身,你需要返回内心,直面你的内心,透析精神懦弱、心灵浮躁、灵魂无根等种种心灵的缺失,将它们勇敢地挖出来,置于阳光之下,日日揣摩反省。
在教学中,教师之所以常常缺乏勇气,是因为我们往往把这些困境归结为外部环境,归结于学生,但很少归结于自身,很少从自我的角度去寻找教学困境的根源。我们缺乏面对自我的勇气,当自我受挫,遭遇伤害之后,立即匆匆忙忙地奔赴外部,寻找可以疗伤的止痛药和安慰剂,然后把它们像膏药一样贴在创口处,像遮羞布一样遮挡自己的隐私。殊不知膏药下的伤口正在持续地腐烂,遮羞布里的隐私正在发生隐秘的癌变。帕尔默的意义就在于揭开了灵魂的伤疤,让丑陋的、腐烂的、触目惊心的伤口裸露出来。他以充满激情的理性方式对教师的心灵说了真话,这是一本说真话的大书。种种关于教师心灵的真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教师具有对自我的恐惧,害怕打破心灵的幻象,害怕看到那个因幻象消失后裸露出的存在着种种缺失的“我”,因此,他缺乏返回自身的勇气。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是:教育者首要的任务不是塑造别人,而是重建自身。
仅仅把教师视为“牺牲者”,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具有“教学的勇气”,如果同时牺牲掉的是返回自我、正视自我的勇气,如果这样的牺牲是以丧失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代价,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懦弱的牺牲和不道德的牺牲,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所言:“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如果教师敢于牺牲自我固有的种种幻象,敢于因承认心灵的缺陷而牺牲对自我的种种预设,敢于牺牲一遇问题就归结于外部因素的教学习惯,这样的牺牲,可以称之为完美的牺牲和有道德的牺牲,这样的牺牲,就是一种教学的勇气。因为,这种牺牲不仅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价值就是能够滋养教师的心灵。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好的教学反而使自我的缺失弥漫扩大,从而变成对自我生命的伤害。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学而伤害了甚至摧残了身心的教师。好的教学之所以能够成全自己,滋养心灵,是因为教师将教学和自身认同、自身完整结合在一起,他不会只顾埋头于教学之术,而不顾教学之“我”,不会把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自我”割裂开来。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回到内心世界,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帕尔默看来,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教师把自己的灵魂状态、所教的学科,以及教师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教师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其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师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他所看到的,他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相反,自身的不认同、不清晰和自身的四分五裂,是不好的教学的源头,是教师不幸的根源。
能够进行如此好的教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帕尔默对此不吝笔墨:“好的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归根到底,好教师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帕尔默深信,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藏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这种奥秘可以解释教学为什么如此复杂: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两个过程如此紧密地缝合在一起,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师的变化,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与之相遇的首先不是学生,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自我。当教师还不了解自我时,他也不能够懂得他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这种对自我的知识,不仅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很重要,对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无论“我”处在教师生涯的什么阶段,无论“我”教的学科多么学术化、专业化,“我”教的东西都是“我”关心的东西——“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这种对自我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漠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对自我毫不关心,导致灵魂失守,如何去爱护学生的心灵?
因此,教师爱的力量,首先来自于爱自身的力量。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获得这种力量的首要途径就是,返回自己的根基,在自己的根基上教学和思考,同时,将教师的根与学生的根相连。这时,教师的心灵就变成了一台动力强大,心思细密的织布机,“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一旦教师进入到了这样的共同体中,教师就可能重获失去的内心世界的资源和内在的力量。有心灵力量的教师,有完整心灵的老师,才会培育出具有内在力量的学生,才会教导学生获得完整的自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是或者即将成为教师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看一看这本关注教师生存意义和心灵缺失的书,都需要将帕尔默的如下一番话作为教学的箴言:
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是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勇气的作文400字:给自己勇气 篇4
勇气,鼓舞我向前迈进,让我越来越接近成功。
那天,妈妈让我去买菜。
“买菜?”我心中的小鼓敲了起来。
川流不息的车辆,混乱的人群……让我心中有了为难。虽然我胆小,可母命难违啊!出了门,我只好杵在马路边发愣。一辆辆汽车如风一般在我面前呼啸着飞驰而过,卷起的滚滚烟雾把马路罩得朦胧不清。刚要走的我,脚倏地如同灌了百斤铅球似的挪动不得。心中的交响乐奏起交杂着恐惧的曲子。脚步在人行道上踌躇,迈出后又收回来……心中的万一一齐涌上,不由得浑身冒出了些冷汗。
就在我即将半途而废时,眼前浮现出母亲那慈祥的眼中满满的期待,耳边响起临行前母亲的低语:“加油!”这些给予了我勇气,我深吸一口气,镇定情绪后,手搭凉棚般四处张望,我的眼紧盯着十字路口的信号灯,终于绿灯亮了,心中似乎有一股力量推动着我,在四周五车的马路上脚底抹油般飞奔过马路,一气呵成跑到了菜市场。在我顺利买完菜后,我抑不住胜利的喜悦,眼笑成了月牙……
树木收获果实,农夫收获庄稼,渔夫收获鱼,那一天,有一种充溢在心间的东西澎湃着:我收获了勇气。
勇气让我通向成功
暑假的时候我跟妈妈说:“我想自己去骑车子上游泳课。”第二天我去上课害怕遇到坏人还专门拿了一把小手枪和一把剑去上课。
走到路上我生怕摔一个大跟头,所以手都在发抖所以摔了好大的一跤。而且还哭了。不过我想了想是自己要求骑车来上课的,我一定要勇敢。要是没有勇气怎么能到达上课的地点呢?所以我一定要勇敢,眼看离上课的地方不远了我怎么能退缩呢,所以我重新骑上了车子。
到了以后我就开始学习游泳,刚开始我不会游总是往下沉,还差点淹死了,幸亏老师扶着我。终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在浅水区游好几个来回了,但是我害怕在深水区游泳,可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最终也能够在深水区游好几个来回了。
经过这个暑假的各种锻炼让我收获了做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做一个有勇气的人
从小,我就是一个胆小的人,从那次之后,我有了勇气。
小时候,我是一个腼腆内向的人,胆子也非常小。妈妈为了培养我的能力,可谓是煞费苦心。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正乐滋滋地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突然,妈妈出来对我说,去超市买瓶酱油回来。
我吓了一跳,不过又想:找下来的钱还可以买零食,于是鼓足勇气蹦蹦跳跳的出去了。刚走到小区门口,我被一辆接一辆的车给吓住了,这让我怎么过红绿灯啊!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可是妈妈不在身边,只能靠自己了。好不容易两车间有了点空隙,我刚走了1步,后面的车像个小怪兽一样讨厌,对着我鸣笛,于是我又畏畏缩缩退了回来。机会终于来了,这辆车过后,后面的车距离我还较远,于是我赶紧大步向前,走到马路对面。
勇气的语句 篇5
不怕被冷落排斥是一种勇气,相信自己,你可以。你能融入其中,并不是孤独一人在飞行。敢去介绍自己融入话题,是勇气,世界不会无故抛弃你,表达出你的想法,充满自信。
忍泪前行是一种勇气,若你停滞不前,则会被超越。踩着灵魂的碎片,坚强面对未来未知的挑衅,你须有勇气起凡灿烂的太阳冉冉升起。
擦肩而过是一种勇气,错过的曼珠沙华,地狱的来信,都不能打倒你,拟定有勇气正视痛苦伤心。
回忆是一种勇气,勇于面对过往,而不去害怕什么,那证明,你成熟了,并不再是以前那个幼稚的小孩子。勇气,虽然形为无物,却重要至极。
向黑暗宣战亦为勇气,因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中必要充满光明。
勇气就是敢于高呼: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天色暗下去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相信,星光会亮起来;大地静下去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相信,歌声回响起来;时光薄下去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相信,记忆会厚起来;世界睡过去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相信,我们会醒过来……
学会勇于面对困难
你扔在一个荒岛上,给你水,面包,工具和几支枪,你会怎么样?”我的朋友这样问我。
“是我就把枪口对准自己,放一枪,结束。”我说。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原因是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在荒岛上,周围除了海还是海,自己不知道哪天能出去,甚至在出去之前就死在这个鬼地方了。但注意,上述的东西包含食物,淡水,完全具备生活的条件,还有能猎取动物的枪支。
鲁滨逊就是一个被海水带上荒岛的人,他的船搁浅了,他是唯一的生还者。起初他也绝望了,认为自己一定会死在这儿了。但是,他转念又想:活着,不就不错了吗?于是,他走遍全岛,找到了淡水与实物,并且找到了失事的船,一趟趟地搬下有用的东西,还搭起了住所,在那生活了二十九年,被一艘过路的船只带回英国,成了一名富翁。
合上书,我为鲁滨逊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了,这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有人说:“人是最脆弱的动物。”但是,我想:虽然如此,但只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与勇气在,我们就可以冲破困难的束缚成为最顽强的生命!
在生活中,困难会不可避免地纷至沓来,磨练每一个人,这时候,坚持还是放弃?我们要坚持,我们不管干什么,都要先做起来,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但如果做都不做,就放弃了,那岂不是懦夫一个?
做人需要勇气
一次,朋友邀请我去野外放松心情,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他了。 到了野外,有人提议说:“我们去抓蚱蜢吧,到时候我们斗上一斗,看谁能‘称王’吧?”所有人都爽快的应邀了,只有我,用那几乎连蚂蚁都听不见的声音说:“好……好吧。”我忐忑不安:“唉,真后悔啊,为什么要答应他们来野外玩呢,非要搞得自己下不来台吗?”
“看,我抓到一只蚱蜢了!好大个!”不远处的陈凌涛大声炫耀自己的战利品。“呀,我这也有一只!”“我这也是!”所有人满载而归了,除了一个人——我。
“喂,陈锦昊,你抓到了吗?”陈金锋这么一说,大伙儿把目光转向了我。看着自己两手空空的,我开始
埋怨自己:“陈锦昊,你怎么那么胆小,区区一只蚱蜢你都害怕,你长大了还有什么出息啊!”大伙儿也都投来了鼓励的目光,我就像为了响应他们似的,我的勇气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我鼓足了劲,心里默默地为自己加油、打气:“陈锦昊,你可以的,加油!”
勇气的美文摘抄 篇6
为了增加自己话语的权威性,罗伯斯庇尔决定找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对没有毒的葡萄酒进行装模作样的假化验;然后,让这位著名的化学家把没有毒的葡萄酒说成是有毒的,以此来激起人们对反对派的愤怒。
经过认真遴选,罗伯斯庇尔决定把化验葡萄酒的任务交给当时著名的化学家可罗德·路易·白特罗。
白特罗对葡萄酒进行了化验,结果,他发现罗伯斯庇尔给他的葡萄酒没有毒。于是,他就如实地对罗伯斯庇尔说道:“葡萄酒是无毒的。”
罗伯斯庇尔当然不满意白特罗的这个化验结果,就命令他修改化验结论。
白特罗坚持不修改对葡萄酒的化验结论,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
最后,为了证明葡萄酒没有毒,白特罗当着罗伯斯庇尔的面,饮下了葡萄酒。
罗伯斯庇尔最终也无法让白特罗修改化验结论。
从零开始的勇气 篇7
有一年, 他的画参加台湾当代名家画展, 被邀展的作品有张大千、黄君壁等画家的作品, 而能参加此次画展, 也证明作品是很有实力的。
刘墉对此有些沾沾自喜, 在展出过程中, 有位关系极好的画家朋友赞赏道:“你的画画得真不错, 还是过去的样子。”只此一句, 让刘墉很震撼。回家后, 他不断地回味着朋友的话, “还是过去的样子”, 也就是说, 自己的画没有新的突破, 还是最初取得的成绩。
刘墉重新审视了自己画画的历程, 虽然获过奖, 但多少还是靠聪明得来的虚名, 毕竟有不足的地方, 而自己又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令作品没有提高, 仍然在原地踏步。
是重新开始, 还是继续撑下去?经过痛苦的抉择, 刘墉果断辞去了中视的工作, 离开台湾转去美国留学, 决定从零开始。而之所以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 就是为了离开掌声, 从而能更好地学习。
无独有偶, 台湾著名书法家曹秋圃, 幼时即研习书法, 小小年纪便已成名, 18岁时, 就开始教人写字, 成名之早令人羡慕。因为他的盛名, 前来学习书法的人络绎不绝, 许多人也从中学到了许多。
有一次, 他的学生吴慈在学习过程中, 将他的书法稍加润饰, 写出来的字更加飘逸俊秀, 引来众人赞赏。名师竟然不敌弟子, 许多人并不敢承认这个事实, 曹秋圃却坦诚相对。学生吴慈的精益求精, 让曹秋圃从中悟出自己的不足, 于是, 果断放弃眼前的一切, 重新研习书法, 而那一年, 他已经32岁了。
经过几年的不断研习和苦练, 曹秋圃终成一代名师, 并开办了著名的“澹庐书房”, 门下学生众多, 在台湾名噪一时。
当你拥有了名和利, 并被光环笼罩的时候, 突然间发现还有不足的地方, 那么, 你是否拥有从零开始的勇气呢? 在作家刘墉及书法家曹秋圃身上, 我们感悟到, 虽然已负盛名, 但他们却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果断放弃已拥有的一切, 甘于淡泊, 从零开始, 那份精神与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每个人都应有“自觉不足”的谦虚品德, 而后才能积聚起“从零开始”的勇气, 退回到起点, 重新来过,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启迪。
保持创新的勇气 篇8
一个是iPhone的上市,虽然苹果公司还仅仅只是展示了一下样机,正式上市最早也要到2007年6月,但是其对传统手机突破性的创新,已经给手机业带来了足够的震撼;另一个,则是任天堂热销的新款游戏机Wii。据统计,Wii在美国上市8天其销量就已经突破了60万台,整个任天堂的营业收入也在近期呈上涨趋势。
关于创新的探讨已经在中国热烈地进行了一年有余,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热烈向往逐渐深入到创新的各个层面,包括创新的概念、创新的范围、创新的管理以及如何打开从创新到创收的黑匣子。人们是如此热衷于这个话题,以至于来自台湾地区的舞台剧大师赖声川的《创意学》,成为去年最畅销、最受欢迎的财经书籍之一,这点,连作者自己都始料未及。
但是,我们最想追问的一句是,你是否还保持着突破式创新的梦想和颠覆自己的勇气?
我们不否认,在选择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时候,中国企业更容易倾向于后者—在自身资源、能力还比较匮乏的时候,选择渐进式、改良性的创新,无疑可以更快地获得收益。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减少创新中的风险,是一条荆棘更少、更立杆见影的道路。
然而,这样将永远是“跟风猫”而非“首创者”,而二者在市场上的地位永远不可同日而语。要做一个追赶者进而做一个超越者,还是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很多中国公司推崇亚洲榜样三星电子的成功,而三星电子的CEO尹钟龙将三星的创新之道生动地描绘为“生鱼片理论”:当你第一天抓到高档鱼,在一流的餐馆里能卖个好价钱;如果一些鱼没卖完,等到第二天再卖,就只能以一半的价格卖给二流餐馆;到第三天,就只能卖到1/4的价格。这个“生鱼片理论”在商业领域的阐述就是:成功秘诀是永远将最先进的产品在竞争爆发之前摆上零售架,并不断重建新规则,必须保持以最酷、最时尚的产品快速挺进市场,让创新与设计发挥最大效用,获取市场领先地位。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三星成功之后对创新的阐释,现在的中国企业难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我们不妨从一件小事,看看几十年前三星的执着。当三星决定建立他们的第一个芯片工厂的时候,从美国高价买来的设备到了机场,才想起新工厂和公路之间有几公里的土路,如果运送机器的车通过,可能会使高价买来的设备因颠簸受到损害。运送设备的车从公路下来时却惊奇地发现,在几小时内,三星厂所有的员工都出动了,将几公里土路铺成了公路,机器安然无恙地到达了工厂。众所周知的是,三星至此奠定了它在电子业的领导地位。
再回到开头提到的两家公司,同样是颠覆性的创新,我更愿意将创新奖章颁给任天堂公司。苹果要颠覆的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巨头,但是任天堂颠覆了自己。
不管是索尼的PS3还是微软的Xbox360,都只是延续旧式的电玩风格,只是在画质上更有进步,可是Wii是完全针对未来的电玩设计,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其手柄独特的运动感应控制器性质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超越的。设计师宫本茂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我们不是把原有的机器进化,而是完全创造新的产品。
梦想的勇气 篇9
前几天,我跟几个正在念高三的北京中学生聊天。当谈到“理想”这个古老的话题时,他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这些男孩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然而,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谈到这一点。
有个女孩说,她的理想是当一个电影人。这种电影人是纯粹的自由人,不依附于现有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体制,与商业也没有任何的关系。她希望中学毕业后到美国去,用一半时间来念书,另一半时间则去周游世界。出门的时候,只带一个巨大的行囊。交通方面不用花任何的费用——一路上都可以搭好心人的顺风车;到了晚上,就到教堂里去住宿,然后在教堂做义工,作为报答。这个女孩说,她要拿着一台家用的普通摄影机,去拍摄那些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去拍摄教堂天花板上庄严的壁画,去拍摄街头笔直的树木和熙熙攘攘的行人,去拍摄孤独而美丽的乡间小屋……她要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尝试各种各样的食品。她喜欢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而不喜欢三毛和尤今写的游记,她认为三毛和尤今的漂泊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她们看到的只是生活薄薄的表层,而她自己则要去发现更深沉的生命的真相。她还说,在四十岁以前不准备结婚,也就不会受到家庭的束缚,这样就能够专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一个人而活着。这个女孩的母亲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在体制内过着兢兢业业的、职业女性的生活。母女俩的人生将是天壤之别。于是,我问女孩:“你妈妈知道你的想法吗?她是否支持你去实现这个梦想?”女孩对我“狡猾”地一笑,毫不在乎地说:“我没有告诉妈妈呢。等到我自己能够展翅飞翔的时候,妈妈想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时候她能不让我飞走吗?”
另外一个男孩子告诉我,他的梦想是大学念医科,毕业之后到非洲大陆最穷苦的国家卢旺达去。去干什么呢?不是去做生意,而是开设一家为当地人服务的、不收费的医院。我更加奇怪了:“为什么你要挑选卢旺达呢?”男孩说,他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看到许多关于卢旺达内战的消息,看到那里的孩子因为疾病和饥荒而变得骨瘦如柴,无依无靠地躺在沙漠里悲惨地等待死亡的降临。那些因为饥饿而死的孩子,眼睛一直圆圆地睁着,仰望着不再纯净的蓝天。看到这些苦难的画面,这个男孩心里十分难受。他梦见自己来到那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与那些小黑孩一起唱歌和舞蹈。他还告诉我,他知道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医生无国界”组织当中就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生,他们往往为了一个单纯而真诚的梦想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个男孩说,他愿意像那些医生一样,到最穷苦、最危险的地方去,只要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这个男孩对梦想的表达,让我深受感动,我不禁想起了伟大的特蕾莎修女。一辈子为穷人服务的特蕾莎修女说过:“人们往往为了私心,和为自己打算而失去信心。真正的信心是要我们付出爱心。有了爱心,我们才能付出爱。爱心成就了信心,信与爱是分不开的。”孩子是离爱最近的,人们要是能够永远保持孩提时的爱心该有多好啊。
孩子们的梦想还有很多很多,有人的梦想是当摇滚歌手,有人的梦想是下乡搞水果培育,有人的梦想是去研究毒蛇,有人的梦想是创办一所大学……在这些稀奇古怪的梦想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
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想成为跟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的、待在写字楼里的、循规蹈矩的白领职员。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大人们需要一种平等而真诚的心态。大人们一直自以为是地蔑视孩子,认为孩子幼稚、不成熟。然而,究竟什么是成熟呢?成熟是否就意味着世故和圆滑,意味着现实和功利,意味着失去做梦的勇气?这样的成熟,我宁可不要。
我敬重孩子们做梦的勇气,也羡慕他们做梦的自由。我也知道,真正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在这群孩子中是少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得成为天天坐办公室的白领,过着平凡而乏味的生活。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做梦的勇气,真好。美国教育家博耶回忆了一段关于自己孩子的往事。三十多年前,他和妻子被学校叫去。校方忧虑地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特殊学生”——孩子的成绩十分糟糕。在一次测验里,老师给这个孩子写了一句“他是一个梦想家”的评语。博耶哑然失笑,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幻想,经常幻想星星和月亮,幻想到非常遥远的地方,甚至幻想怎样才能逃离学校。但是,博
耶绝对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只不过他的才能不适合学校的常规活动和僵化的考试而已。于是,博耶按照自己的方式呵护着孩子的梦想,他相信学者詹姆斯·艾吉的观点:“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人类的潜能都会随着每一个小孩的出生而再现。”果然,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没有梦想的童年算不上真正的童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而梦想需要勇气的支持,我们还有梦想的勇气吗?
1.梦想也可从侧门而入
2.亲爱的,不要让别人实现了你的梦想
生命的勇气作文 篇10
我家对面有一块菜地,菜地中有几十株玉米,无聊时我常常拿着手中的望远镜向对面的菜地望去,总想看看那些玉米长得怎么样了。放暑假了,从而让我有了更多时间注意那块玉米地。
这几天前,老天爷天天高烧不下,没有退一点儿烧,玉米都弱弱地趴在地上,好像在企求农民多给点水,好让它解渴。两天前,我突然发现那株还“强站”在土壤上的玉米,也因为天气热,在风中摇摇欲垂,它旁边的几株“趴玉米”已经由之前的翠绿转变为焦绿,又在烈日下慢慢变黄,烤焦,奄奄一息,在还有点泛绿的小草地中特别的明显,特别的突出。我觉得玉米非常的可怜,在炎炎烈日下,脚踏“70多度的土地,身体却在40多度的空气下生存,身体中的水分一点点蒸发,生命在一点点的消耗。我正想着,几滴雨水打在窗户上,我睁大了眼睛,啊!确认真下雨后,才暗暗高兴,看来老天爷也可怜植物了,看来那些玉米的水资源就不用愁了,呵呵。
可是好景不长,只下了一点小雨就有阴转晴了,几株弱小的玉米在随风摇摆,那细长的身姿也变了样:几片细长的叶子顿时落在地上,只剩下一根嫩绿色的细杆,几个小玉米棒经不起这么折磨,掉在地上。我也为这几株玉米捏了把汗,希望它们能挺过这炎热的季节,也希望能尽早下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为玉米们解渴。没想到傍晚又下雨了,我断定这次会下大的阵雨了,因为远处的云黑压压的,好像只听雷公电母的一声令下,就会放肆地把雨泼下来。不出所料,果然下起了大雨。再看玉米时,只见一眼翠绿,虽然不是一碧千里,“一碧百米”总有的吧。那些玉米的叶子翠绿欲滴,像用绿颜料染上去的水彩画,玉米棒,也恢复了水分,喝得饱饱的,黄灿灿的了。
望着经过痛苦煎熬后获得重生的玉米,我的心怦然一怔,从那时起,我知道了生命的勇气是什么?是在困难中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努力。
绿色信贷的勇气 篇11
7月26日,“2007中国最佳银行评选”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18个奖项,除两项由在中国运营的外资银行拿去外,其余14项均为中资银行捧走。另一颁奖典礼在前述16个奖项外还单独颁发了由主办这一评选的机构和八家民间环保组织及一家咨询公司评出的“最佳绿色银行”奖。
前述16个奖项涵盖了竞争力、风险管理、科技应用、贸易融资及各种服务的“最佳”,体现了在中国一般评判银行业绩的标准。而“绿色”是后加进去,单独评选的。这正说明了环境、生态以至整个公司社会责任在中国评判银行业绩标准中的位置。
1999年,全球协议计划由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提出,次年启动,号召公司遵循在人权、劳工标准,以及环境方面的九项原则,以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和平等的世界市场,并促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给世界市场以人道的面貌。
2003年,“赤道原则”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确立,目的在于形成一套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自愿性原则。至今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遍布全球五大洲,占全球项目贷款联合融资市场的总份额90%以上。
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倡导下,金融自律组织也定期召开会议,探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业发展战略,在信贷投资行为和内部运作的实践中寻求一种环境与经济和谐的思路,要求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和社会责任方面自律。
而在中国,相当多的银行对上述各项参与不多,理由不外“国情特殊”“总不能不发展”。以至2007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行文,想以“绿色信贷”来遏制的仅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而已。
当时,政府官员承认“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因此需要“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文件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公开信息,通报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贷款,防范信贷风险”。当时,国家环保总局还曾向银行通报30家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而这之前,环保总局还曾叫停过30家未经环评即违法动工的项目。
今天的环保部和前环保总局的官员多次表示,未经环评即行上马的项目不在少数,查政府网和主流传媒上的信息,政府认定企业违法排污的数以万计。目前的环境形势,在政府官员口中已称“严峻”。那么,中国的银行,有业务在中国的外国银行,究竟做了什么?
要评“绿色银行”,第一,不能贷款给违法未经环评即行动工的项目,不能贷款给违法排污的企业,不能贷款给违法购入在生产中破坏了环境和生态的原材料或有害于环境的原材料的企业,这是底线。在中国经营业务的银行(不管是中资、外资),对中国的项目有贷款的银行,敢不敢做出承诺,保证自己在今后绝不突破这一底线,敢不敢公布自己在过去是否曾突破过这一底线——金融机构的信誉、品性和商业行为伦理在验看着这一切。
其次,自己的运营中符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要求,自己的办公楼、办公用车、办公用品、工作的行为模式,合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生态的要求。再次,是否主动地支持能够提供生态友好产品的企业和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研究项目。
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不说乏善可陈,也是问题众多。说不要给因污染即将关停的企业贷款,以加大信贷风险,是较易做到的;而要不为利益所动,能够顶住压力,坚持原则,不给能获利、有来头而在环境方面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贷款,那就要些担当了。今天的中国银行业能做到这点吗?但愿能够。对中国的项目有贷款的外国银行,能不在此坏了规矩吗?但愿不是。
没有勇气的年轻是可耻的 篇12
提前一年考虑,这是好习惯。不少孩子, 面临重大选择时, 比如高考志愿,工作地选择,往往临时起意,全看当下的心情与喜好, 像和命运之神开玩笑。 可惜,命运之神缺乏幽默感,它只会认为,你真想成为笑话。
我给她的答复是:如果是我,毫不犹豫选深圳。 人口持续流入,市场力量大与务实的地方,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多说几句。
中国的大都市与小城市, 观念差距非常巨大。 年轻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即体现为观念与想法比较独特,你有时间及热情去冒险, 你还能犯很多错误。 所以改变世界的, 往往是年轻人。 这与小城市气质格格不入,它们的第一反应是纠正你这个异类。
大都市的好处是, 人们都很 “冷漠”,谁有心情理你的事呢,你爱干嘛干嘛,别来烦我就好。 你可以把时间精力聚焦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
还是提醒一下, 一定要用概率想问题。 这意味着,你在小城市,照样找得到宽容自由的人,你在大城市,也找得到无知可憎的好事之徒。 只是说,你在大都市里, 按自己想法生活的概率大大提高了。 正如年轻人也不是全有生气和梦想的, 只是说, 在年轻人当中,这类人的概率高。
有概率的意识, 你就不会拿特例去和别人抬杠,能省很多精力,也招人喜欢。
上面那位姑娘, 同时还对深圳的房价表示了担忧。 同样, 用概率想问题,能化解不少忧愁:如果深圳多数年轻人没房子,也过得不错,那么,只要我做到平均水准,没房子也过得好;如果深圳多数年轻人都有房子,那么,只要我做到平均水准,房价看起来再高,我应该也会有房子。 如果你没信心做到平均水准,回到小县城,照样也买不起房子。
大学刚毕业,你没展示你的能力,你收入也低,别指望别人看重你,更别想着马上要有房子,最该做的,是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收入。 去发达的大城市,那里人更多、市场更大、分工更细、机会也更多。
始终难忘几个月前外电报道的一则小新闻, 写的是上海一位捡破烂的中年妇女,她租住在小小的杂物间,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就靠翻捡垃圾箱,除了养活自己,还能供儿子读大学,她说:我喜欢上海,这里真的有机会。
她身上的勇气, 以及对机会的判断,我觉得,本来是年轻人该有的,可惜, 很多人丧失了, 他们中的一些弱者,甚至以为,我读完大学了,从此后,应该有人供养我,我的日常生活,自然只剩拍拍美食、 发发呆, 再P一张自拍,发朋友圈。
《花的勇气》课件 篇13
教案设计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然后组织学生在自主读书,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设计中以“读”为主线,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之后,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本课后,可让学生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谈一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认识,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的感受,升华思想。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搜集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巧妙质疑
教师出示课题,学生书空。
教师导言:看到这样的课题,你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预设:花怎么会有勇气?花会有什么样的勇气?什么是“花的勇气”?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花”入手导入新课,既消除了上课初的紧张感,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丰富了语言积累,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了铺垫。“善思者善学”,教师巧妙的引导,使大家对于“花”的印象产生了强烈反差,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
二、明确目标,初读课文
1.教师引学:阅读课文给我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回忆一下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要学习阅读课文,首先得读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读”,从导读中归纳出本课的三个学习目标。
阅读提示:
(1)作者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3.教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纠正字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吕、滥、厘、刷。
(1)强调字音:“铺”是多音字。
(2)引导学生巧学妙记字形。
①吕:上下对“口”。
②滥:破竹篮(监)打水(氵)。
③厘:“厂”“里”小得很,十倍才是分。
5.认读词语。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气魄 遗憾 傲然挺立 怦然一震
(在原文中找到带有词语的句子并读一读。进一步梳理文章的脉络。)
6.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试着填写学生活动卡。
7.教师引学:作者经历了这么复杂的心理变化之后,他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文中的话。 (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引学: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
教师小结:这就是作者最终的感悟与体会,从小小的花儿的开放体会到生命的意味, 是——勇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借助“阅读提示”制订学习目标是本环节的最大亮点。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感知。作者对维也纳的花两度失望和两度惊喜的情感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具有吸引力。学生在梳理事情经过时,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教师引言:刚才我们认真读了课文,看到了作者先后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
(预设:三个画面——没有花儿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儿的原野)
教师引学: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看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去发现花的勇气。
小组合作学习,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读合作学习的要求:
1.选一个心情的词语,找出有关作者心情变化的具体句子。
2.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变化?
(一)体会作者的失望之情。
1.学生用“____”画出表现出“我”感到失望的句子,抓重点词句体会心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泛滥”。
(1)“泛滥”在这里是形容什么的?(指绿色实在是太多了。)
(2)如果,你平时见到这样一大片绿色连着绿色的草地,你会有何感觉?老舍爷爷见到无边绿色的草地,他曾写下了如此美丽、醉人的句子。学生齐读。
(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引学:可作者面对着无边的绿色却产生了“泛滥”的感觉,你从“泛滥”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失望的心情。)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失望之情。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寂寞”。
(1)“寂寞”是什么意思?如今作者却用在草地上,为什么?让我们填一填。
没有花儿的陪伴,草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花儿的陪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虽不见“失望”两字,但“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难怪作者在开篇这样写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失望之情。
(2)过渡:所以,寂寞的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失望了,因为草地上无花。那么这草地上果真无花吗?
(二)体会作者的遗憾之情。
1.学生默读描写作者遗憾之情的段落,画出描写花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件。(“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1)教师引学:读了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可以抓词语说。
(预设:生:“满满一层”说明花儿多;
生:“白的、黄的、紫的”说明花儿颜色多;
生:“纯洁、娇小、鲜亮”说明花儿美;
生:“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说明花儿多,长得好;
生:“只要就”说明花儿的生命力强;
生:“一使劲儿、齐刷刷”说明花儿朝气蓬勃、壮观。)
①教师引言:此刻,你最想看到什么?
预设:生:我想看到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
生:我也想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儿一下子从草地里钻出头来。
生:我想看到这片草地一下子成为花的原野。
教师引言:是的,这也正是作者的心愿啊。来闭上眼睛,想象这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了。有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来,慢慢睁开眼睛。(课件动态出示花的原野的图片,伴着悠扬的抒情音乐。)
②过渡:在失望不已的作者眼前呈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斓、无边无际的花的世界,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惊喜、高兴)可是作者在惊喜之余反倒觉得——(遗憾)。从哪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遗憾之情呢?
(出示:“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2)过渡:连续几天的冷雨凉风,使“我”担心看不到遍地花开的美景,心中不免有点儿遗憾。正当作者带上遗憾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的路上,却发现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三)体会作者的惊奇之情。
1.课件出示图片和句子:“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教师引导体会喜悦、惊奇之情,指导朗读。
(2)教师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傲然挺立”。
①“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②教师导学: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小结: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儿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使作者激动不已。
2.教师导学:看到这巨大的变化,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奇)为什么感到惊奇呢?(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而是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呢?小小的花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气魄?)
(四)体会作者的震撼之情。
1.“拔地而起”是形容什么的?(山峰、建筑物等。)
2.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呢?
3.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设计意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对“泛滥”“寂寞”“拔地而起”等词语的理解,更好地体悟人物的内心,相机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将朗读与理解巧妙结合,将理解与表达巧妙结合,将知识传递与精神升华巧妙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里的朗读指导不是技术上的指导而是心灵净化后的提升!在学生一遍遍动情的朗读背后传递的是他们内心深处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四、拓展训练,升华“勇气”
1.教师创设语境:一朵朵小花迎着冷风冷雨绽放着,绽放着,每一朵都有自己的姿态,每一朵都发出了绽放的心声,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原来花的美丽来自勇气!那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声音在草地上回荡,共同汇聚着一个生命的声音,是——勇气。此时此刻,同学们听到花开的声音是什么?勇气。(再次齐读课题)
2.教师引言: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
3.教师引言:你还欣赏哪种花?说一说。
(出示图片和文字:
凌霜傲雪——梅花
梅花傲风雪、斗严寒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风骨。
总领群芳——牡丹
牡丹雍容华贵,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它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独立冰霜——菊花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菊花独立冰霜、坚贞不屈,格外受到人们青睐。
从容优雅——兰花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的美誉。)
4.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写话。
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在石头重压下破土而出)
梅花的勇气——(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
( )的勇气——( )
5.诵一诵。
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松树(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竹子(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菊花(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6.教师导学: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生自由谈)
7.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花儿面对风雨,依然拔地而起,开得如此美丽,靠的是勇气!是的,有了勇气,生命才会傲然挺立!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干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升华情感,指导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将感情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坚持之情,培养拼搏向上,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用心感受作家细腻的情怀,读后记录一下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作者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之后,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