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2024-11-07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共9篇)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猫

一、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看了视频,说说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爱、调皮)看来,你们也挺喜欢这些猫的。

2作家老舍先生也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今天我们就学习15课,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板书课题——15 猫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理清顺序。

1.打开课本7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2.出示词语。【课件】

开火车领读 正音 枝折花落的“折”。

“折”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你能组词吗?【出示课件】zhe 折断、骨折 she 枝折花落

折本 3)齐读。【出示课件】这是要求会写的字,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指导书写“踩”

3.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猫的性格古怪:1—3自然段)(淘气—第4自然段)板书:古怪

可爱

三、研读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大猫有怎样的特点?快速浏览1——3自然段,想想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是这部分的总起句)【出示课件】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出示课件】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请默读课文1——3自然段,试着用“既……又……”说一说。1)同桌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四、研读第1自然段。

1.老舍先生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性格古怪的?默读第1自然段,用“——”画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课件出示要求】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

1)【出示课件】说它老实吧,它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生谈感受,嗯,的确很乖的一只猫。它会—— 2)【出示课件】: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①想象一下会有谁呼唤它,会怎么呼唤呢?

②猫听到了,可是它心里想——学生接答。所以呀!任凭(妈妈、爸爸)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③多贪玩的猫啊!你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④谁用“任凭……也……”也来说一句话。

⑤还从哪儿看出猫贪玩?——指名读

⑥引读:猫决定要出去玩玩,任凭——可是——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3)【出示课件】: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①a.用拆字法理解——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b.屏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请大家看黑板,屏息凝视10秒钟,你有什么感觉?可猫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多么尽职啊!C.指名读——齐读。

②谁还想谈谈?“一点……”、“一连……几个钟头……”“非……不可……”猫是怎么想的?(可以看出猫的决心、耐心,体现了猫的尽职。)你能通过朗读把猫的尽职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真是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猫啊!1)这么多矛盾的性格集中体现在猫的身上,所以说——(指板书)生: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2)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猫的古怪性格。【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五、探究写法。1.这段话中老舍先生怎样把猫古怪的性格写具体的?

小结:老舍先生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板书:具体事例。2.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怎样的?

小结:这一段先总写——(猫的性格古怪),再通过具体例子说明,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边说,边板书:总——分)把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猫描写得活灵活现,真是惹人喜爱。

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选出一种小动物通过事例表现它的特点,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

3.说话练习。【出示课件】

________实在_____________。说它_______吧,的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它_________吧,的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桌练说,指名说,点评。

六、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老舍先生还通过什么事例写出猫性格古怪和可爱的。板书:

———— 分

古怪

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具体事例)

胆小 勇猛

可爱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2

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3、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学生读文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活动2【活动】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树、花三方面的景色。

活动3【活动】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活动4【练习】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活动5【测试】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 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像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霞光 像彩虹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3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句子正确辨别多音字“冲”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抓时间和抓内容的方法来了解文章大意。

3、聚焦课文1-4自然段人物外貌描写,学习作者方法并尝试运用。

2学情分析

细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我们发现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够,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归纳,怎么去组织语言,所以,教给孩子一些方法很有必要。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孩子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总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不会取舍。课文对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是非常传神的,这正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所以我们力图借助这篇文本,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作者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的表达方法,并试着运用。

3重点难点

1、学习抓时间和抓内容关键词的方法来了解文章大意。

2、品读作者传神的外貌描写并学习作者的方法尝试运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二课,齐读课题。

追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你了解爱因斯坦吗?看着课文链接,结合你搜集的资料来说说?

点评:抓住关键的词语获取到重要的信息。

那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里吧。

活动2【讲授】辨析多音字、概括文章大意、聚焦外貌描写

二、检查预习、辨析多音字

1、抽查词语

一字不差   一塌糊涂   两手一摊  肩膀一耸

正音:这个ta 字的读音和我们的方言有区别,普通话读一声,再读读。

2、把词语放回句子里去,读通顺。

课件出示句子

(1)多音字读得很准。为什么这里读chong而不读chong呢?

老师查了字典,发现字典上有这样一些意思。结合这句话看看,该选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冲的解释

(2)你能放到句子完整的来说说意思吗?

小结:当我们遇到多音字的时候,可以查字典了解他的意思,再联系句子,就能正确辨别他的读音。

(3)齐读这句话。

三、抓住内容和时间,感知故事脉络。

1、老师再把句子放回这段话里,请你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把这么长的段落读成了一句话。谁再来说说?

板书:   教穿戴

3、自由读课文8、9自然段,用刚才的方法读成一句话或者像这样这样的词。

交流板书:教整理

4、因为小姑娘教爱因斯坦穿戴,又教他整理房间,所以他们越来越熟悉,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这说明他们就成了------

(板书:成朋友)

5、那这对好朋友是怎样认识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1-4段,用一个这样的词语来概括

板书:初相遇

过渡:用这样简短的话读懂了故事的内容,那如果再加上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更把故事说得更清楚完整了。

7、你能结合时间和这些词,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1.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同学们,抓住时间和关键的内容,读懂课文就很容易了。

四、品读感悟、聚焦外貌描写

1、那我们来看看,第一次相遇时,爱因斯坦给小女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出示句子)

3、我们知道写一个人可以抓住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等来描写,那这两句是描写的什么呢?              板书:外貌

出示第一句:

老人留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下,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1)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作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哪几个方面写他外貌?

(2)这些都是属于对爱因斯坦 面部特征的描写。归纳板书:  长相

(3)那胡子、眼睛、头发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交流蓬乱、短而硬、棕褐色关键词语好在哪里?------齐读词语

小结:是啊,抓住爱因斯坦的长相特征,用上准确的词语,就把他的外貌写得很传神。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5、出示第二句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1)这句话又是抓住哪方面在写爱因斯坦的外貌呢?  板书:穿着

(2)词语也会说话的,读着这句话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出示比较句子,读一读,你觉得哪句更好? 为什么?

“整个人像是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夸张)。感受到什么?

(4)练习读读这句话。

小结: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还可以恰当的修辞写法表现得更形象呢。

6、刚才这两处都是对爱因斯坦外貌描写的句子,现在老师把这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外貌描写的小片段。

课件出示。齐读。

7、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写作时可以像作者这样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用上准确的词语或恰当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人物写得生动传神。

活动3【练习】尝试运用写法练笔

五、小练笔,尝试运用写法

1、我们试着来学学作者的写法。你看,小姑娘教爱因斯坦穿戴以后,他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图画 ,我们来写现在穿戴整齐的爱因斯坦。

2、出示要求,指生读

请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这幅图,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特点(长相、穿着)来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准确的词或恰当的修辞手法就更好了。

3、生练笔

4、点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4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中针对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三大误区: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置之度外,过度放手;教法单调,缺乏个性。反思略读课文的两大功能: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笔者提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留够时间,课堂自读求足;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找准重点,课堂引导求精;沟通内外,课堂延伸求宽。基于以上参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课讲完了,现在该是好好反思的时候了,静下心来,回顾自己上的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依据本册教参中略读课文教学的步骤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让学生找出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围绕“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这一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和“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两个重点问题,再一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和自由读课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教学思路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这样,学生会慢慢掌握学习略读课文的过程,为学生预习略读课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使学生有“法”可依。少走弯路。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5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

《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观察并领悟单元语文要素。

(1)观察:请认真观察第一单元篇章页上的插图中画了些什么,自由朗读插图上面的文字。

(2)推想: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和习作的要求?

(3)交流: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齐读插图上的文字。

2.激情导入: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课件出示草原的照片)大家猜猜这是哪里?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以教师带回的草原的照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课件出示: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礼貌  拘束  热乎乎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豆腐  稍微  陈巴尔虎旗

(1)学生自由认读。

(2)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根据音、形、义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毯”“腐”等字。

教师指导:“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

(5)识记文中常见的多音字。

课件出示:

蒙古包(měnɡ)好客(hào)同行(xínɡ)似乎(sì)

①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

②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③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3.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板书:景物、人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字、写字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板块三 合作研读,品味感悟

1.引导探究: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

2.自主朗读: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将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合作研读:读完第1自然段,大家对草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板书:美)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出示课件)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这句话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那么”,表达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

(2)比较词语:“清鲜”能否换成“清新”?“明朗”能否换成“晴朗”?为什么?(不能。“清鲜”突出“鲜”,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

(3)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4)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启发思考:句子中哪些是写景的?(那里的天……那么明朗)哪些是抒情的?(使我总想……满心的愉快)

(6)总结写法:写景融情。(板书“写法:写景融情”)

5.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3~5句话。

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引发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的草原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品词析句。

①“茫茫”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一碧千里”是因为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并不茫茫”是因为“四面都有小丘”。)

②“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3)感受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那奇丽的风光吧!(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短视频)

(4)齐读句子。

6.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6~8句话。

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自读思考:哪一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

(2)交流理解:指名朗读写景的句子。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吗?(“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3)品味感悟。

①怎么理解“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翠”是什么颜色?(绿色)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

②前面写了“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写“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法点拨: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5)类比联想:齐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语文要素

引导:“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给骏马和大牛又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

(6)讨论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

(7)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老舍先生笔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的草原风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受文中语言的魅力,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景融情的方法。

板块四 理清脉络,积累语言

1.回顾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2.交流写法: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美景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就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即用写景融情的方法,来表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1)自由练读。

(2)指导背诵:出示草原的美丽画面,指导背诵。

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对第1自然段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初步了解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指导背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块五 布置作业,巩固内化

1.认清字形,认真抄写“毯、陈”等8个字和“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提高学生识记字词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积累优美语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到及时内化。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积累:师生合作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背诵写景的句子,教师背诵抒发感受的句子。)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与友好。

【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衔接上节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板块二 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创设情境:“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中万马奔腾的视频片段)

(2)引发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师生共读,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与蒙古族同胞见面后动人的场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概括场面: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3)合作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板书。(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扶放结合,感受人美。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三个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细品“相见”“款待”“话别”场面,感受“蒙汉情深”。

(1)场面一:远迎。

①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地写批注。(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同胞喜迎远客的热情。)

②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③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0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有感情地朗读:谁来读一读,尽量通过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b.再现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c.思考: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相近),骑着飞驰的骏马,从弧形小丘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同胞迎客的热情与欢愉。

d.启发交流:你什么时候才穿盛装?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迎接“我们”,这哪里只是朋友?这分明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啊!(指名读,学生齐读)

④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2、13句话。

课件出示: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a.自读想象:自由朗读这两句话,想象“我们”与蒙古族同胞相遇时的情景,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在词语“远迎”前板书:热情)

b.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路”)

c.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

⑤小结学法,合作学习:请大家先默读后三个场面,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圈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再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相机板书“学法: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

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汇报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2)场面二:相见。

①学生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等)

②小组成员合作即兴表演,再现“相见”场面。

③教师随机分别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在词语“相见”前板书: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放的手所传递出的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体现的是民族团结互助。

(3)场面三:款待。

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用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招待客人、多次敬酒、齐声歌唱等)

②课件出示图片: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青稞酒、哈达等。

③相机理解“拘束”,引导:大家语言不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可大家坐在一起为什么“一点儿不拘束”?(虽然大家语言不同,但民族团结互助的情谊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只局限于语言互动。)(在词语“款待”前板书:盛情)

④再现盛情。(课件出示“歌舞”“套马”“摔跤”等体现民俗风情的图片)

(4)场面四:话别。

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交流“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②“天涯碧草”又指什么?(“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蒙古族同胞所居住的区域,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

③回顾全文:“蒙汉情深”体现在哪儿?

“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同胞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等,双方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舍难分。

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全文的中心句)

语文要素

⑤个性表达: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即将离别的我们手牵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幕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说说吧。(自由交流)

⑥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词语“话别”前板书:深情)

【设计意图】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草原的民俗风情,又感受到草原同胞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板块三 整合全文,习得写法

1.尽情朗读: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读的片段尽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整合升华:作者先写草原风光,再写蒙古族同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同胞的热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小结:是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同胞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老舍先生短短的一次访问,既增进了蒙汉两族同胞的情谊,也让读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整合课文,让课堂从局部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明确文章的中心,升华情感。

板块四 再现风情,拓展阅读

1.情景再现: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美文荐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希望同学们课后带着美丽的心情,带着美好的向往,去阅读艾平的散文集《聆听草原》;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读书笔记,运用写景融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从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让学生学会运用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1 草原

【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写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两族同胞的团结友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1.激发想象,体味风情。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跟着我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其次,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大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跟着老舍先生在优美的文字里畅游内蒙古大草原,同时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2.合作共读,个性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所以学生的回答大胆而丰富多彩。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就更切合内心实际。

3.读中悟法,学以致用。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并总结作者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在第2~5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教会学生“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这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指导学习;最后,我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

l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

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

jīn)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

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陈()

啼()

差()

境()

阵()

蹄()

羞()

蛟()

忍()

毯()

便()

跤()

涩()

毡()

鞭()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好像。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五、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颜色

(2)形状

(3)气味

(4)大小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xuàn

2.yū

3.yǐn

4.jīn

5.bō

二、究竟

环境

陈设

阵雨

啼叫

马蹄

相差

羞涩

蛟龙

摔跤

忍住

羞涩

毛毯

毡子

方便

鞭子

三、1.羊群就像大花。

2.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1.(4)2.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3.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4.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采薇 市优质课一等奖 篇6

一、导入

二、理解思想内容

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三、整体把握。

1.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 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3.明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4.交流延伸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在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祆”、“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回忆与现实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的表达方法。4.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5.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回忆与现实相互衬托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教学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的人物名字来命题的。2.介绍本文的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院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因此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法。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慈悲:慈善和怜悯。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朗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的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教师小结。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信前。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写信中。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第三部分(第16〜21自然段):写信后。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教师提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1)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2)凡卡是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3)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4)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里是作者的叙述?哪里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里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分层来理解信的内容。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朗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做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朗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回忆跟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在文中找一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六、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请学生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朗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七、升华感悟 同学们,本课的学习结束了,小凡卡的形象却还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再想一想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都深深地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难过。老师只想对你们说:珍惜现在!珍惜今天!教学反思

1.交流写作背景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品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2.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的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以及凡卡向爷爷呼救的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信中找凡卡生活得连狗都不如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示相关句子,读中理解,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

3.不足之处。课算是上完了,但给我的反思也很大,教研室倡导“半小时课堂”的教学理念,而在我的这堂课中没有体现来,所以高效课堂就谈不上了,回顾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这堂课有些教学环节不够精简,如:“读准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并了解是什么角色”这个环节,可以把人名一齐示,这样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大些,也会节省不少时间;其次,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读准词语),我可能太高估学生预习的成效了,以至于朗读词语时现了几次错误,为正音耽搁了时间,预习的习惯还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最后,在重点段教学时,老师唯恐学生理解的不到位,有些地方或许讲的多了,花的时间也多了。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8

【教学设计说明】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通篇不过71个单句,478个字,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拟定四方面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习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学习围绕总起句具体描述的方法。

3.分析判断句子的正确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和、折;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会用“彼此”、“无忧无虑”造句。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讲读第二段,指导背诵第四节,总结课文,有感情朗读,小练笔(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3.想想从作者对猫的描述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二、揭示课题,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并分清段落。

1.指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预习题。

2.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有关“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讨论后明确:本段的重点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也是本段的总起句。)2.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讨论后明确: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以及“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又“胆小”。)(3)提问: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乖、睡大觉、不过问。结合理解“无忧无虑”,并口头造句。)

(4)接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5)再问: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6)追问: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提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8)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10)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11)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12)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13)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14)小结第一段:①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②想想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习第一段的?(归纳出:首先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接着弄清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最后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看看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2.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总起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提问: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明确:“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具体写这些内容的?划出重点词句。(讨论后明确: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鸡毛、线团,摔交,打秋千。板书重点词语:耍个没完没了、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摔交、打秋千。)

(4)提问:作者对小猫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结合理解“生气勃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在讲清内容,理清层次,弄清句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可引背,引语如下:小猫怎样的可爱?它们是怎么玩耍的?它们的胆子大到什么程度?作者为什么不会责打它们?

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总结全篇,练习仿写。

1.师述: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明确: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沛。)

2.教师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师述: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

出示总起句(任选一题):

(1)猫真老实。

(2)猫很尽职。

(3)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人教小学语文四上《15猫》[唐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篇9

1、知识与技能:能认识原色,能利用线条和色彩进行造型,并能用文字语言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

2、过程与方法:在游戏活动中认识色彩;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色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平涂色彩时有耐心。

2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斑斓,如此的美丽,它带给孩子们许许多多美好的憧憬和记忆。在刚入学的美术课上,孩子们拿出五颜六色的画笔,急切地想画些什么,但举起画笔时,心里不免会有些胆怯,有些迟疑,这时,他们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 在这种情景之下,适当的课题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热情的鼓励,会使学生大胆、自信地描画自己心中的色彩。

《涂涂画画》这节课就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而设立的。它是儿童认识色彩、学习绘画的开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颜色,感受色彩世界的美丽,二是用色彩和线条大胆地涂画出美丽的画面,表达自己对色彩世界的感受,这两部分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本课的教学难度较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工具进行随意涂画,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大胆涂画出的图形和色彩而感到兴奋和自豪。这对消除儿童对美术课的神秘感,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能为他们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色彩,进行涂色练习,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对色彩进行想象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活动:游戏——“举颜色”

规则:每个同学拿一种颜色的卡片,老师说出什么颜色,拿什么颜色的卡片的同学将卡片举起来,看谁的反应最快。

【教学思路: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将以游戏贯穿整节课,低年级的儿童天生喜欢游戏,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更容易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前就让学生提前进入游戏的状态,活跃氛围,这样,课堂的游戏就不会显得很突兀。】

�培养学生对色彩进行想象的能力。��容上来看,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颜色,感受色彩世界的美丽,二是用色彩和线条大胆地涂画出美丽的画面,表达自己对色彩世界的感受,这两部分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本课的教学难度较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工具进行随意涂画,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大胆涂画出的图形和色彩而感到兴奋和自豪。这对消除儿童对美术课的神秘感,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能为他们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活动2【活动】游戏——你来说我来画

复习各种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师:刚才同学们玩游戏玩得很开心吧? 生:开心……

师:今天,这节课我会邀请大家玩很多“涂涂画画”的游戏(打开课件,板书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你来说我来画”的游戏,之前我们学过了画各种线条,都有哪些线条呢?你们来说,我来画,看谁最厉害。(师在黑板画出直线、曲线、折线)

总结:你们说得好,老师也还画得不错吧。这些不同的线条可以组成不同的图案,画出漂亮的画。

活动3【活动】游戏——魔术变变变

1、认识三原色。

师:在玩游戏之前,我们看看这三种颜色,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名称。(认识三原色)

2、认识常见的颜色。

师:游戏开始了,看老师怎么变,(红色和黄色变橙色;蓝色红色变紫色;黄色和蓝色变绿色)

小结:老师的魔术变得有趣吗?原来三原色可以变出很多的颜色,我们刚课前玩的颜色游戏里也有很多漂亮的颜色。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可以让我们的画变得更漂亮。同学们知不知道怎样用色彩来画出一幅漂亮的画呀?让我们来玩下一个游戏。

活动4【活动】游戏——闪亮小眼睛

1、课件视频示范涂色。

(学生观察课件的示范,归纳总结步骤)师点击课件展示涂色步骤,学生观察涂色步骤。

2、学生总结涂色步骤和方法。

生归纳总结:涂色时一块图形用一种颜色涂满 先涂边边,再涂里面,不能涂出边界。色彩有深浅对比,和谐好看。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个个都有一双闪亮的小眼睛。老师也为你们都准备了很多可爱的形象,(出示各种图片)请你们用刚才学习的涂色知识帮这些好看的形象涂上漂亮的颜色。

【教学思路:把知识点融入游戏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去观察、去发现、自己寻找答案,掌握新知识。在涂色步骤的教学环节,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画,也没有在黑板上示范,而是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步骤图自己归纳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标秉持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倡导以生为本,强调改革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活动5【活动】欣赏学生优秀作品,并给作品起名字

师对学生涂色作品进行简单评价。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涂色知识,会用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画面了。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幅其他同学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问: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教学思路: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创作的思维。给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起名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下一环节(创作•表现)提供参考。】

活动6【练习】想象创作与表现

用线条和色彩完成作品

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幅这么漂亮甚至比这还要有趣的画啊?

那你们可以把刚才的画用学过的线条进行添加,让你的画更加丰富多彩,再涂上漂亮的颜色,一定非常的棒!

问几个同学:你想在你的画上添加什么?给他们取个什么名字呢?(启发想象,确定主题。)

师):同学们完成了作品就把它贴到自己组的展板上,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组的作品色彩最漂亮?最富有想象力?

【教学思路: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涂涂画画了,教师及时引导,提出作业要求,回顾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创作与表现的环节,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活动7【活动】作业展示与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到各组展版上。

师:我们来看看哪个组的作业颜色最漂亮?最富有想象力?(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地评述,教师让两三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老师评价作品。

3、学生给自己喜欢的画贴上“苹果”。

上一篇:社区门卫管理制度下一篇:寝室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