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教案法制教育

2024-09-20

自由落体教案法制教育(精选10篇)

自由落体教案法制教育 篇1

自由落体运动--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教案(上)

教 案   ――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物理)            课 程 名 称  自由落体运动   教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年 级 高   一   测评人姓名 小  傻      八、自由落体运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实验分析;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频闪照片定量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认识自然、主动探究科学的热情,并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2)通过自由落体规律的获得和应用,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对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进而对科学产生亲近感,对物理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3)通过救一高楼坠落小孩的故事与自由落体教学的结合,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g。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索,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加速度是g,且方向竖直向下。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 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用事实战胜假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分析法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牛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演示归纳法利用频闪照片以及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 =gt 和S =gt2的公式。 (3) 讲授讨论法实验演示及分析归纳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理解、巩固和强化有关知识。   四、课时 一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 小金属球一个、纸片一块、金属片一块、小羽毛、牛顿管一只、抽气机一台、剪刀一把、米尺一把、打点计时器、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接下篇博文)

 

自由落体教案法制教育 篇2

1.理解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应用频闪照片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引入, 引起学生对于物体下落的感知和思考)

1.苹果下落的视频。

2.苹果下落砸中牛顿, 引起他对问题的思考, 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

(二) 小组讨论与探究

1.学生猜想, 并分组讨论:

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吗?

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备选器材:硬币、小纸条及其他自选器材) 。

目的:验证物体下落快慢与猜想的因素 (如重量、空气阻力等) 有无关系。

方案1: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3: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3.小组总结探究成果, 并进行各小组间的汇报与交流。

方案1实验结果:硬币快, 纸片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

方案2实验结果:纸团快, 纸片慢 (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不一样快) 。

方案3实验结果:一样快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

4.思考与讨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物体下落快慢” 的研究。

(1) 亚里士多德提出:

物体越重, 下落越快。

(2) 伽利略提出:

把轻重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下落, 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

(3) 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 则有推论1:重的快, 轻的慢, 相互牵制, 它们只能以某个中间大小的速度下落。推论2:两个连在一起, 比原来重的更重, 下落速度应当比重的物体更大。

这两个推论相互矛盾, 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初步形成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结果: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铁片和羽毛下落速度一样快。

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体下落快慢的决定因素: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是由于空气阻力导致轻的物体下落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结论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结论2:忽略空气阻力,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三)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 概念:

只在重力作用下, 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课堂训练:在此举一个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题目。通过讲与练的结合, 体现新课改理念。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征?

最后师生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加速度恒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方向和特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为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 还可以把g取做10 m/s2。 (3)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略有差别, 纬度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大;海拔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小。

第二,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规律如下:a=gv0=0h=12gt2vt=gtvt2=2gh

四、课堂小结

自由落体教案法制教育 篇3

一、康德的自由与意志思想

1.任意意志的自由是假自由

任意意志是受感性经验所控制的,它以外界物质的刺激为直接起因,以自身感官的满足和欲望的释放为目的,它不受理性因素约束,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而完全出自感性的冲动。这种意志是依据对象之概念而给出原则,这种原则是主体自然的行动所给予的,因此,任意意志不是善的意志,在任意意志下的自由可以称为是任意的自由或是自由的任意,这种自由是以个体自身任意意志的释放为前提的,没有任何的规则可言。因此,任意的自由是假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说任意的自由是一种假自由,并不是说任意的自由不是自由。任意的自由虽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但它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自由,这种任意与动物的任意又有所区别。动物的任意只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人的这种任意是经过感性经验中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作出的,其行动具有“对于感性冲动而来的强迫的独立性”,即不是完全被对象所决定的。康德说:“人的任意虽然是一种arbitrium sensitivum(感性的任意),但不是brutum(动物性的),而是liberum(自由的),因为感性并不使它的行动成为必然的,相反,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③这可以看出,作为因对象的感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反应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任意只是本能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称之为自由。而人类任意区别于动物的任意,自由的任意是指一种经验的自由,该自由与经验对象的刺激不可分割,虽然这种自由高于动物的本能的反应,然而它仍是一种受感性影响的假自由。

2.自由意志是善的意志

自由意志与任意意志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康德看来,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意志不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制约,它独立于人的感性冲动和外界的限制,它是可以自由选择这种或那种行为的一种能力,是绝对自由的。“意志就是人这种有理性的动物按照道德规律来选择或决定其行为的能力。”④只有理性者才有这种能力。康德认为,“意志是一种自身规定行为的能力,只有在理性的东西中才能够找到这种能力。因为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⑤

说自由的意志不服从自然的规律,并不是说自由意志就不服从任何法规,意志服从的法规就是道德律。而道德律并不是强加给意志的,而是理性者意志自律的一种规律。“意志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爱好影响条件下实践上是必然的东西,即善的东西。”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意志是一种善的意志,这种善体现在理性者的这种自由意志完全出于一种规律而规定他的行为,它是与人的生物性本能如欲望、情感和冲动等严格区别开来的。或者说,它是排除了人的欲望、情感和冲动的一种纯粹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摆脱了一切只由经验提供的偶然原因的影响,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3.自由是理性者意志的自律

自律(self-discipline),“在伦理道德上与他律相对,指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实践。”⑦在西方道德哲学中,康德非常重视意志自律思想,他认为意志自律是通过自己的理性为追求道德自身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准则,只有意志自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康德意志自由理论最重大的发现就是“意志自律性”的提出。意志自律就是意志在实践(道德)领域为自己订立的不可违反的行为原则和法则,法则与意志的统一就是最高的善。康德把意志自由看成是阐明道德自律性的关键。

康德的自由意志具有自律的本质特征,每个有理性的意志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这就是康德著名的“意志自律”公式。其实质在于意志并不去简单地服从于规律或法律,他之所以服从,由于他自身也是个立法者,法律是他自己制定的,所以他才必须服从。即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意志自律充分体现了人为自己立法、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精神,因此意志自律就是自由。

“所谓自由乃是有理性者的意志的一种起因作用和根本性质。其消极意义是指,自由完全排除外在的因果规律的干扰,其积极意义是指,自由是理性者意志的自我规律。”⑧理性者的意志应该是自我规律的、自由的,意志的自律性使他获得了自由,自由便成了理性者意志自律的起因。意志自律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的自由的体现。康德认为,如果人受感性欲望的支配,就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受他律支配的人就不会有自由。意志的自律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条件,因为自由就是对纪律的尊重与遵守,而一个意志任意的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二、康德自由与意志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康德对自由与意志的论述对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志的任意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来自意志的自律。自由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受到纪律的限制,教育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引导人们从纪律中寻找自由,正确把握自由的真正内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自觉地遵守纪律达到自律的境界,形成一个自律的环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1.教育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一谈到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纪律对自由的限制,把自由和纪律看成是一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矛盾:有了纪律就没有了自由,因为什么都被纪律规定和限制了;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因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不要受到规定和妨碍。很明显,这是人们对自由与纪律这对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与认识,是人们感性的一种冲动表现。自由并不是不要限制、为所欲为的,世界上也从来不存在什么绝对自由,马卡连柯直截了当地指出:纪律就是自由。尽管有些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者追求着、梦想着、描绘着绝对自由的桃源乐土,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只是人们对美好境界的一种憧憬罢了。纪律与自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纪律需通过自由而获得,同时又是自由的保障,绝对的纪律与自由都是不存在的。

然而要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实践自己的自由却是不容易的。因为人一开始对自由概念是没有意识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去体会、理解。然而社会生活中又不是总能向学习者展现正确的自由,社会也并不总是存在正确的自由,这就导致人们对自由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认识。对自由的认识与理解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这就需要教育来充当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因为在学校教育中,纪律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自由的理解,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人们的自由意识与纪律意识,让人们心甘情愿地遵守纪律而获得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获得自由。

2.教育应引导人们从纪律中寻找自由

自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无论是理想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是主体独立自主地、不受他人意志控制的一种状态。这里谈到的自由是积极的,每个人自觉遵守规则纪律的一种积极环境下的自由,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自由。

纪律并不是自由的对立面,也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对自由的保障,是获得自由的前提。自由的随意性是有一定范围和界限的,蒙台梭利认为,自由的概念不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的,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以不冒犯或干扰他人为基准。在蒙台梭利看来,虽然这种自由有它的范围和限度,但这种纪律不是人们理解的那种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而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把纪律理解为强迫的手段是消极的,这种纪律也不会被人们尊重和遵守。真正的纪律应该是积极的、活泼的、内在的和持久的,不用强制和强迫就能被人们欣然接受而持久起作用的一种纪律。

谈到纪律对自由的保护就不能不谈法律和自由的关系。因为法律是纪律的特殊形式。教育在引导人们理解自由与纪律关系的同时,也要引导人们认清自由与纪律的特殊形式——法律的关系,从而以另一种形式去获得和保护我们的自由。法律和自由历来存在着不解之缘。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如果不是为了自由,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律决不是为了束缚个人的才能而制定的。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⑨从法律中寻找自由得到更多的是保障,当人们不能够自由地在纪律的环境中行使自己的权力的时候,就需要法律这种手段去强行约束人的行为,对自由进行保障,这也是维护我们自由权力的一种方法,教育也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这种方法,以便使人们的自由权力得以保护。

3.教育应引导人们自律

所谓自律,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判断标准自我约束自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标准的过程。自律在伦理道德上与他律相对,是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实践。皮亚杰认为,自律就是人的行为受自己内在独立思考和价值标准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则支配。

自律是人们对待自由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对自由的一种深层次理解。教育不但要引导人们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从纪律中寻找自由,还要引导人们达到更高的境界——自律。个体的发展也是个体不断自律的过程,是个体由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过程,个体的自律水平是其社会化水平的标志。无论从一个人的自由来讲还是从其德性的培养来讲,教育都应该引导人们自律,达到一种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对自由行为的更深理解。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律不是在幻想中摆脱一切外部限制,而是以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自主地自我约束、自我限制。个体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以这种积极的他律作基础,道德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律,即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并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融洽而转变为自我的生命形式,形成德性,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育也要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由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即它的对象是社会群体。真正的自由是全体的自由,它表现为一种公共的自由,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让渡个体的自由而达到的一种共同适用的自由。只有这种自由才是现实的,那种任意的自由尽管很美好,但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幻想而存在。然而我们不能只强调个体的自律而忽视了个体,即我们在希望人们达到对自由或行为的自律时,应该首先要创建一个自由的空间,只有个体是自由的,他所处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个体才会在自由的环境里充分发挥他的德性而达到自律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由是自律的前提,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自律。

注释:

①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9

②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9

③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434

④王一多.论“自由”与“意志自由”——关于“理性”与“意志自由”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⑤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7-138

⑥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8

⑦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281

⑧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64

⑨皱铁军.自由的历史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既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更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养成积极研究探索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知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验养成去伪存真的严谨科学态度。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性质、规律和重力加速度

教学难点: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又把它分为复习提问、新课引入、新课教学、课堂总结四个步骤 首先,复习提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问学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差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得出

vv0at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xv0tat2 2 v2v022ax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差;

接下来,新课引入

分四个同学为一组,给每一组提供面积相同的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轻的纸团,稍重

XaT 1 的两张纸片,让他们利用这些器材做以下三个实验,当他们每做完一个实验,我都会让他们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猜想的结论

a.让学生把面积相同的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现象:硬币先落地,纸片后落地

结论:中的物体先落地,轻的物体后落地

b.让学生把轻的纸团和一张稍重的纸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现象:轻的纸团先落地了,稍重的纸片才落地 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c.让学生把一张稍重的纸片揉成一团与另外一张完全相同的纸片的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现象:揉成一团之后的纸片先落地

结论: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下面进行新课引入

提问学生,为什么以上三个实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引入牛顿管实验,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一下牛顿管,牛顿管一端是封闭的,另一端有开关,通过这个开关就可以控制牛顿管里面空气的多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1)当没有抽掉空气的时候,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重的物体慢

(2)当抽掉部分空气的时候,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加快,但仍然比重的物体满(3)当抽成真空的时候,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一样快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分析、让他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同,是由于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概念: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引导学生从概念中推出条件

条件: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从静止开始下落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规律又是怎样的?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展示一个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个特点

小球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竖直的直线 小球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

由这两个特点,引导学生推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 那究竟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时匀加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进行验证,让他们自己分析处理数据 此时并不急于告诉他们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以上的知识引出重力加速度

概念: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过程中,有一个相同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就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与维度有关,在一般的计算中取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取10m/s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44页,了解地球上一些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有以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只受重力作用

初速度为零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我们刚刚推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规律: vgthgt2v22gh最后进行课堂总结 2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学习,设计了一道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对以上的知识进行巩固

一钢球离地面125米高处,从静止开始下落,求(1)钢球自由下落的时间

(2)钢球刚要落到地面时的速度

(3)钢球落到离地面10米高处时的速度

五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和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的时候有些困难,为了能够让他们理解并掌握这些难点,我设计了直观易懂的实验,让他们自己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自由落体运动(新教案) 篇5

设计思想:

1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地研究落体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从而猜想若没有空气阻力会怎样;

3用牛顿管实验验证猜想,引入了新的理想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讲述1971年宇航员做的实验,加深印象;

4了解地球表面物体下落运动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5着手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 6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重力加速度; 7应用训练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

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师:这是一把尺子,可以用它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说明游戏规则)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因素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慢。(可能的回答)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呢?大家看我来做几个实验。

一、演示实验

1、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金属片先着地。

2、将刚才的纸片紧紧捏成一团,再次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纸片,一个捏成团,一个平展,结果纸团下落快。师:物体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吗? 生:(自相矛盾了)不是的!

师:那你现在觉得物体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生:我想应该是空气阻力。猜想

师:如果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快慢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实验验证

牛顿管实验:(操作略)师:刚才的实验现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没有空气阻力即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师:物体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静止下落,它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

师:很好!物理学中把这种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

(1)只受重力作用。(不受其他任何力作用,包括空气阻力)(2)从静止开始下落

师: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落体运动如测反应时间的尺子的下落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生:肯定不是,因为在地球表面大气层内,没有空气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运动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气阻力影响不大的落体运动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阻力影响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近似条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操作?怎么研究?)生:利用打点计时器。让重锤带着纸带自由下落,利用纸带上打的点,就可以研究重锤所作的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

实验过程: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锤静止在靠近计时器处,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改变重锤的质量,再做一次。数据处理: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学生设计、操作并处理实验结果)

由学生选择几种可行的方法,以组为单位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第一组:利用xaT2 第二组:利用v-t图象判断

结论:(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师:自由落体加速度方向如何?你计算的大小是多少?

生:我所算得的结果在9.4 m/s2左右,方向是竖直向下,因为物体是竖直向下匀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

关键点提问

师:大家用的是质量不同的重锤做的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生:虽然重锤质量不同,但由于空气阻力影响较小,均可以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参见课本第44页表格所列各值。(1)、纬度越高,g越来越大;(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小。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9.8m/s2计算。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的加速度a等于重力加速度g v=gt

x还有其它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都适用。回答测反应时间的原理,计算你的反应时间。

课外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4、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g取10m/s2)。5,20,15 作业

授导型教案(自由落体)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及相关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等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②通过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③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特别是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操作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

五、实验器材准备

牛顿管、橡皮块、两张相同的纸。

六、重难点突破方法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类比迁移,由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张纸和一块橡皮下落的现象)

师:是否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在17世纪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①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②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③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④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

请一个学生来做个实验:半张纸揉成的纸团和一大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请同学观察。(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轻的物体还下落的快。)

师:这样看来,重的物体有时下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几个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2.分析引导:

(1)教师指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在17世纪,伽利略曾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实验发现:质量不同的铁球和木球几乎同时落地。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3)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总结归纳:

(1)牛顿管实验结论:质量不同的羽毛硬币等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并比较一下牛顿管放入空气后的实验现象,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会猜想它会不会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样需要来证明才能确定。

(2)指导学生看“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的插图。

提问:要证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方法一:利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

为定值进行推导。方法二:证明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连续的奇数比。)

(3)分析频闪照片,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互动教学: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让学生比较与前面学到的g的数值大小,并强调这个重力加速度就是前面我们学到的常数g。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由

(三)合作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公式推导: 特点: V0= 0 a = g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t = gt

2.位移公式:S = gt2/2

(四)、小结: 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1.如果在同一地点作自由落体运动,那么任何重量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而与重量大小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g,一般取 g = 9.8 m/s2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论也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五)课后探究

测自己的反应时间:(请学生说明这样测量的理由。并要求学生课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反应时间。现场可测几个同学的反应时间。)

六)课后思考题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请学生来思考作答)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解答)

八、教学反思与评价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篇7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 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若干小故事串联起来, 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 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 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 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实践与变化。

李希贵老师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他对“自由呼吸的教育”, 对“人的回归”的尊崇与践行。在李老师的教育求索中, “人的回归”与“自由呼吸”有三种意蕴:

其一, 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

在书中, 李老师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 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 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到了自己的学生观中。他始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他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 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自由”与“教育”连襟。自由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选择”。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关键性内容, 就是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 可以压缩于斗室, 可以充斥于广厦, 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其二, 教师主体性的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

一个行动与心灵都不自由的人, 不可能完成一项最壮美的事业。对于一位校长而言, 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 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 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对待学生”。文章中“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这是李希贵老师独特的人文管理理念。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 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时, 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从而为主体性的发挥注入持久而强劲的能量。

其三, 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让学校“自由呼吸”。

在管理中, 李老师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 进行了一系列引领潮流的探索。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管理管理, 只有管没有理, 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甚至热爱他们, 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也是他对“管理”一词的诠释。

从管理一个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 再到管理地级市的教育, 李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管理的模式。他立志于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致力于新课程改革, 着力打造教育强市, 他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道德教育需要自由意志 篇8

【关键词】道德教育 道德 实践 自由意志

曾有一项调查表明,近5000名学生中有7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倾向;56%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事;25%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26%学生受挫能力较弱;85%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学生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道德是做人的基础,一个缺乏良好道德的人,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由意志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有保障和确立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道德教育才能是人的发展的积极要件。人因有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人的意志才是自由的。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非如此不可,他完全可以出于意志自由而决断其行为。道德教育应以人们运用自由、学会自由为前提,即道德教育是需要自由意志的。

学生时期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阶段,尤其要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在复杂现实生活中分辨是非、善恶,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忽视或违背这条规律,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自身成长规律,从而产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成人化、运动式、一刀切等脱离实际的问题。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教育对象与遵循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道德教育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总目的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的,它是一个包括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在内的多维结构。据此,必须坚持全面培养教育的原则,在各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都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以一贯之。

当前,我国关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地重复,甚至有些德育类的课程在不同的阶段重复学习。往往德育教学也像学科教学一样,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换,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模式,这并不能真正达到道德教育的宗旨。道德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封闭式的、强制的教育。它总是要求通过各种可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试图接受并养成当前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并且给予学生的正是多数人推崇和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生活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当中,施教者在个人道德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这样会影响到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

如何寻找一条最佳的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呢?

道德的教育应该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和活动,采用直接教授的办法灌输往往是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充分发挥个人自我评判和自我引导的能力,让学生得以分辨清个人道德的混乱行为,从而适应复杂多元的现实社会。所以,充分尊重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感受道德,获得道德意识上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

道德需要来自人类的道德实践。马克思曾言:“人的本质并非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整个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所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处理和调整好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中,产生和改变着彼此的各种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道德也因此而产生,道德也正是通过处理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而显现出来。我们往往通过人们的社会交往与实践,来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善恶、美丑,以及是否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一个人比较稳定的道德素养。

对于道德的认识是否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一些青年学生是非颠倒,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如,视挥霍浪费为慷慨大方,视节约节俭为吝啬抠门,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视暴躁冲动为直率勇敢,视“哥们义气”为友谊,视尊敬师长为“拍马屁”,视坦护错误为“忠诚朋友”等等。因此,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道德的前提条件。在青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能力较高,但对美丑与真伪,缺乏明确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比较丰富,但是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冲动,有损言行。因此,情感应与理智相结合,进行自我控制,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如果情感与冲动相结合,必将导致主观武断,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人们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树立正确的爱憎情感,确立明确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情感的确立。

道德实践是人们道德意识形成的基础。

人们对于道德的需求是来自于道德的实践,青年学生道德意识正是形成于实践活动中的,因此,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够促进道德需求转化为道德意识,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基础。

每个人随着自身的成长,自己的实践活动范围会不断扩大。通常最早接触到父母及家人,然后接触到邻居及外人,之后是其他玩伴,上学后与同学们、老师们长期交往,工作后进入社会,参与社会上的各种实践活动……。每个人在与外界社会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接受着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慢慢形成了各自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当然,其中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行为,通常对学生的影响比社会环境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从一定程度上说,在人们的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需求转化为道德意识的基础。

如何使外在的教育影响转变为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呢?可以说,这种转化是在与外在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道德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道德需求的转化,成为道德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应设计组织符合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角色的爱好、兴趣以及需求,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实践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第一方面可以履行团队、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第二方面也会遵守道德规范,并且产生评价、调节人际关系与个人行为的需要。所以,学生在该类实践活动当中,能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因而,在道德的形成过程当中,要完成由认知到相信,再由相信到行为的两次转变,道德的实践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以往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形式,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即使搞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也是教师设计,学生“上套”。所以,在德育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服、被教育、被管教、被指挥、被批评的被动地位。在过去的一些德育活动中,学生经常说:“没意思”,“不感兴趣”,“要不是非让参加不可,我才不去哪”等等。许多活动,教师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好。学生应当主动地投入到教育过程中,应当参与德育活动如果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而且又是主体,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德育效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个人道德水平也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要讲究方法,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教育的科学性,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寓意于行,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如何使德育教育工作科学化,即如何使德育工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简介:

王京香(1972-),女,北京,北京联合大学,讲师,法律专业,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闫晓峰(1965-),男,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Flash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9

制作过程:

一、新建Flash文档。

在属性面板中设置大小为500×400像素,背景为蓝色。

二、绘制正圆 选择椭圆工具,在“混色器”面板中将笔触颜色关闭,填充类型为“径向渐变”,设置两个滑动色块,其值分别为“#FF0000”和“#000000”,最后在舞台中(按住shift键)绘制一个正圆。

三、转换为元件 选中正圆,按F8或者右键选择“转换为元件”命令,设置元件名称为“球”,元件类型为“图形”。

四、插入关键帧 在第30帧处,插入关键帧(按F6或者右键选择插入关键帧),然后按键盘上的方向键↓,将该帧处的圆移动到舞台的正下方。

五、添加补间动画 选中第1帧,“创建传统补间”,在属性面板中设置缓动值为“-100”。

六、变形 在第31帧处,插入关键帧,选择“任意变形工具”,将正圆稍微压扁。“创建传统补间”,在属性面板中设置缓动值为“100”。

七、复制帧 复制第1帧,粘贴到第61帧处。

八、添加图层 “创建图层”,在新图层上利用“线条工具”在舞台中绘制一条水平直线。

九、保存后测试 文件保存后,按“Ctrl+Enter”组合键,可对影片进行测试。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教案 篇10

教师: 任刚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备课也相应提高了标准。为了让教师的“备课”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的实施,对备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应加以研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本节内容教案的写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3 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编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之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即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

教学难点: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研究探索的习惯,并掌握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渗透物理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2)知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验养成去伪存真的严谨科学态度。

2、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三、过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

首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两个问题是

,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问: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有什么特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

(1)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2)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前面所学的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引入:

学生演示

1、将纸片和一枚硬币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2、将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现象 结论

1、硬币下落得快

1、重物比轻物下落快

2、同时落地

2、重物与轻物下落一样快 每做完一个实验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看到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 将学生引入本节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三)新课教学

提问:

1、为什么以上两个实验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2、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

目的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知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验养成去伪存真的严谨科学态度。引出牛顿管实验

牛顿管实验: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牛顿管中,放入一些形状和重力均不同的小物体,如羽毛、金属片、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演示实验时按如下步骤及现象:

(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2)抽去玻璃管中部分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加快,但仍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3)继续抽泣玻璃管中空气,再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进一步得出结论: 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时),在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不同物体,它们下落的快慢应该相同,而与物体轻重无关。

引出自由落体运动

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条件:

1、只受重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强调: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物体重力远远大于所受空气阻力,此阻力可忽略不计,则物体下落的运动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同时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习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有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突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进一步提出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2、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观察分析

展示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实验分析与推理

教学生一种方法:提出假设

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放慢。

目的: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得出结论:

1、根据实验分析和推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应用:(公式推导,知识迁移)

vv0at 1at22

v2v022ax xvt

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一步一步走向正确的结论。目的: 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出重力加速度

1:概念: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23:大小:与纬度有关,一般计算中取 9.8m/s,粗略计算时可取10 m/s.学生阅读教材中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把孩子当朋友相处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汉语阅读教程第一册教案-第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