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厂扶贫制度

2024-09-18

分厂扶贫制度(共11篇)

分厂扶贫制度 篇1

分厂扶贫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上级党委、公司工会的要求,履行基层工会组织的各项职能,情系职工,为全分厂员工办实事,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增强分厂工会为职工办实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结全体职工为分厂的安全生产、稳压供汽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安排:

1、建立分厂困难职工动态档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日常扶贫帮困活动。

2、工会组织在节假日定期走访困难职工,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并将走访情况向分厂反映,为分厂扶贫帮困提供可行性建议。

3、实施暖人心工程,对于分厂职工家庭、贫困职工家庭遇到重大困难,工会要与分厂党总支、行政配合到位、及时解决。

三、工作措施:

1、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加强对扶贫帮困工作的领导。

2、提高全分厂员工对扶贫帮困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3、工作规范,保证扶贫帮困活动落到实处。

四、领导机构:

长:

副组长:

成员:

**分厂工会

2014年7月

分厂扶贫制度 篇2

扶贫的制度性陷阱是指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使扶贫陷入“边际效递减”和低效率状态。关于贫困陷阱的文献包括两方面:(1)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索贫困陷阱的成因及对策。有人研究了贫困现象中各因素的博弈形成的贫困陷阱[3];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摆脱对低效制度的路径依赖[4];有人提出中国农村扶贫陷入制度性陷阱的观点[1]。(2)探索政府主导型扶贫的制度性陷阱表现。有人研究发现,村庄自主分配发展性贫困扶贫项目的穷人瞄准性差,原因是地方精英控制着村庄的决策权[5];有人研究得出政府主导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贫困地区寄宿生的膳食营养摄入量减少[6];有人研究发现,村中穷人获得发展性扶贫项目的可能性较小[7],发展性扶贫陷入制度性陷阱。上述文献对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仅进行了制度分析。为此,本文从博弈论和权利贫困角度,分析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生成机理和打破制度性陷阱的政策建议。

1 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生成机理:一个博弈论视角

我国农村扶贫运作模式是中央政府确定贫困线,根据各地贫困发生率确定扶贫地区,筹集和分配扶贫资源,由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引致各级政府、农户间开展多重博弈,导致扶贫资源低效配置和浪费,使农村扶贫陷入制度性陷阱。

1.1 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按照博弈理论[8],在这一博弈中,参与人是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的行动是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根据各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确定投入扶贫资源(资金、物资和政策)数量,地方政府的行动则是将其使用出去。这构成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因此,决定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效果主要依靠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的行动来取得[9]。

作为上级政府,投入扶贫资源的期望效用函数是:

其中和分别为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和投入扶贫项目的扶贫资源带来的脱贫比例,F和R2分别为挪用到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扶贫资源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脱贫比例(假定R、F只与扶贫资源投入大小相关),Ep代表直接投入扶贫项目的扶贫资源,Ef和Er分别为挪用到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扶贫资源和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脱贫弹性系数,Er=R2/F。

地方政府掌握的信息是,上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扶贫资源投入量是据该地区贫困程度来定的,即:

其中代表上级政府给该地区的扶贫资源量,为上级政府的扶贫资源量,为该地区权重系数。

在这个博弈中,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即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的目标是:

由于直接扶贫与地方政府追求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不相容,地方政府常会将扶贫资源挪做他用,以降低R,从而追求上级政府对其下一期扶贫投入的最大化。上级政府的目标是:

即上级政府追求脱贫比例最大化。具有双重身份的地方政府,在与上级政府博弈时,其代表贫困户采取行动:由于在短期内α不变,且G也不变,因此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地方政府只有通过降低实现。为降低R,地方政府必然会挪用扶贫资源,使Ep降低,从而降低R。由于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在扶贫资源利用上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地方政府以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扶贫资源运作,致使上级政府预期最大化目标不能实现。

通过对该博弈模型分析可知,上级政府追求宏观社会经济效益,地方政府追求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代理人(地方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以及委托人(上级政府)对代理人的监管不力现象的普遍存在,在地方利益驱使下必然出现挪用扶贫资源和寻租等道德风险问题,以致扶贫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低下,造成了扶贫资源配置的制度性陷阱。

1.2 贫困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贫困农户(简称贫困户)与地方政府的扶贫博弈中,地方政府为委托人,贫困户为代理人。因此,对二者的博弈可用混合纳什均衡模型进行分析[9]。

在该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可选择的策略为(投入,不投入),其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前提是后者必须积极脱贫。贫困户可选择的策略为(积极脱贫,消极脱贫),其只有在预期得不到扶贫资源或扶贫资源投入不按其贫困程度决定时才会积极脱贫。因此,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为:

贫困户积极脱贫而地方政府投入扶贫资源时,地方政府得益是2αRG(RG>0,α>1),贫困户得益是βRP+RN(RN>0,β>1);地方政府投入而贫困户消极脱贫则地方政府得益是-αRG,贫困户得益为βRP+RN(RN>0,RN为新增扶贫资源投入给贫困户带来的收益);地方政府不投入而贫困户积极脱贫,地方政府得益为-αRG,贫困户得益为RP;地方政府不投入扶贫资源且贫困户消极脱贫,地方政府得益-RG,贫困户得益为0。因此,这个博弈矩阵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但可达成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在我国农村扶贫中,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地方政府选择策略通常只有投入一种,此时贫困户的最优策略为消极脱贫,这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结果,并没有达到扶贫资源的最优配置,反而加剧了贫困户对扶贫投入的依赖性。

上述博弈中,由于选择消极脱贫的风险和成本小于积极脱贫,加之一旦脱贫,政府的扶贫资源投入就会取消,作为风险规避者的贫困户就会选择保持贫困状态;由于参与博弈的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是将扶贫资源的主要投向扶贫项目,直接投向贫困户的很少,加之扶贫运行机制存在“多个部门分散掌握扶贫资源,多个部门制定扶贫计划,扶贫资源分散使用、配置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农村扶贫的制度性资源配置陷阱问题。

此外,我国政府扶贫实践中,一些地区的贫困户常采用出工不出力、拖欠贷款、不使用良种等行为保持贫困状态,以期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扶贫投入。因此,我国扶贫工作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地方政府与贫困户扶贫博弈引致一些地区出现贫困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转向对扶贫投入依赖的倾向,使这些地区掉进了“越扶越贫”的制度性陷阱。

2 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分析:基于权利贫困的视角

2.1 权利贫困与我国农民贫困

权利贫困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定义贫困,包含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是指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缺乏导致的贫困,主要诱因有脆弱性、无发言权和社会排斥。对于农村穷人而言,脆弱性是指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经济波动以及社会混乱使其生活状况更易受到冲击。农村穷人往往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上被边缘化,他们在土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和资源分配上没有发言权,他们不受尊重、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我国进城农民工只能在工资低、条件差的次级市场上寻找工作,受到歧视和排斥,很难融入城市和成功市民化。

2.2 权利贫困与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形成

在我国,导致“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工业反哺农业步伐推进迟缓等[10],但从深层次讲,其根源是农民的权利贫困,即农民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教育、就业、社保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权利。据调查,尽管免除了农业税,但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并没有减轻:义务教育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常遭受被侵害;基层政府侵害农民的权益。这些现象是造成农民新一轮贫困的根源,其产生与农民的权利贫困密切相关。因此,权利贫困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1)现有农村扶贫制度作为一种外生性的公共物品,与扶贫资源内生性物品相矛盾,它忽略了扶贫制度的内生性。作为公共物品的扶贫制度应由中央政府提供,但是却忽略了扶贫制度安排的对象依赖性和贫困农民的主要制度需求主体地位。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贫困地区政府扶贫运作仍以政绩观为指针,无视贫困户的利益诉求,违背当地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规律,既浪费了扶贫资源,又破坏了农民对扶贫制度的预期。

(2)由于权利贫困,致使贫困户在扶贫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也是诱致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大部分村庄没有实现规范的村务公开和真正的民主管理[11]。当前,我国农村扶贫的中心任务应是激活贫困户的主动参与精神,促进他们的智力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存量大幅增加,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但是,由于权利贫困的局限,农村穷人缺乏对扶贫项目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致使扶贫异化为政府的单方面行动,甚至变成单纯的“施舍”,农村扶贫没有起到提升穷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作用,反而培养了大批依赖群体,从而使其陷入了自设的制度性陷阱。

3 研究结论

3.1 政府主导型扶贫制度是引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扶贫实践中,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制度已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贫困户进行博弈以获得扶贫资源的制度要件,进而成为引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主要因素。

(1)政府主导的扶贫制度造成各级政府、贫困户间非合作博弈和扶贫投资低效率。帅传敏等(2008)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NGO)主导型扶贫项目在项目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贫困瞄准及受益人参与度等方面优于政府主导型项目[12]。政府主导型扶贫不是把扶贫工程看作是提高贫困者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载体和手段,而是当作官员的政绩,扶贫投入过分注重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速效产业,无睱顾及长远目标。

(2)政府主导扶贫制度强化了贫困户对现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和对扶贫投入的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型农村扶贫常以计划划拨方式进行扶贫资源的调配,在扶贫中忽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对扶贫的贡献,忽视社会性互助互济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贫困者的主体性,贫困户无权参与扶贫决策的制定和扶贫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只能被动接受,从而强化其对政府和基层行政组织的依赖性。由此,形成了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出现了贫困户与地方政府博弈,一旦政府投入减少或终止,他们中的相当比例的人口就会陷入“越扶越贫”的制度性陷阱。

(3)政府主导型扶贫侧重于改善贫困地区的供给环节,忽视对该地区需求的刺激和现代市场体系与市场组织的培育。由于缺乏区域内部需求的拉动支持,供给很难持续发挥作用,从而不能以农产品市场化带动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的改造,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2 扶贫工作中心是扶贫制度创新

农村扶贫资源配置博弈分析可看出:政府主导型扶贫资源配置机制中,由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和贫困户三者的激励机制设计中没有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因此无法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实现参与约束下的扶贫效应最大化。因此,改革现有扶贫资源配置方式,开展扶贫制度创新,是打破农村扶贫资源配置陷阱的有效途径。从贫困户与地方政府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条件下,只要贫困户采取积极脱贫方式,其得益都大于0的。因此,可将农村扶贫工作重心放在贫困户自身能力和素质建设上,通过优化扶贫效用函数的内生变量来实现扶贫效用的最大化。与之相应,国家扶贫工作中心也应从分配扶贫资源转变到扶贫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和扶贫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环境。

3.3 消除权利贫困是打破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造成中国贫困率下降速度变慢的原因是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Yao,Hanmer(2004)估算出当人均收入不变,基尼系数增中1个百分点可使农村贫困率提高2.1个百分点。胡敏华(2006)认为当前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是分散的小农户与统一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应对之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1]。当前,权利贫困是造成我国现行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只是“治标”之策,消除农民的权利贫困才是打破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根本举措。因为,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改革造成农民弱势地位的不合理制度和消除农民的权利贫困。

4 农村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

4.1 开展农村扶贫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一个社会中以新的、更富效率的制度规则(组织)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规则(组织)的活动。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自愿交易的结果符合帕累托改进才有可能进行,即只有交易的收益大于费用才有可能实现交易。因此,降低贫困地区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水平和扶贫制度的整体效率,是扶贫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制度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以市场化为方向的农村扶贫制度创新。把市场化运作方式导入扶贫制度创新中,帮助贫困农民提升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能力,是新形势下扶贫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之一。为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育现代市场体系,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化水平,运用市场经济的效率机制刺激贫困地区人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是借用外力推动贫困地区冲破自给自足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2)缓解和消除农民权利贫困的制度创新。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机会不公平会导致代际复制遗传的恶性循环,由其引致的贫困形态也将会向长期贫困转变。因此,重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实现社会公平,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我国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对造成农民权利贫困的相关制度和传统农村扶贫制度进行创新。可从四方面展开:①赋予贫困农民的政治参与权、扶贫机构的监督权和扶贫项目及社区事务的管理权,让贫困农民能通过成立维权组织参与各层次政治权益博弈来维护自己的权益。②立法保障贫困农民的经济机会,增强其经济自立能力。③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赋予贫困农民自由迁徙权和平等就业权,保护农民工权益。④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提高贫困农民及其子女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帮助其自主脱贫。

4.2 鼓励非政府扶贫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大力推行参与式扶贫

在扶贫项目管理中,NGO与政府扶贫组织相比,在项目决策、贫困瞄准、民主参与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NGO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12]。以“NGO”为主导、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参与式扶贫是,当前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冲出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扶贫方式。为此,赋予贫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在扶贫项目的设计、论证、实施、管理和效果评价中广泛吸收接受贫困农民的参与是一条提高扶贫项目成功率和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机制的有效举措。香港乐施会在贵州等省的农村实施的参与式扶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香港乐施会在扶贫开发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组织为扶贫主体,强调以赋权为核心的参与性,重视人和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政府主导型扶贫常出现“重建设、轻管理,重要钱、轻用钱”的弊端。以人畜饮水项目为例,乐施会重视“谁主建(村民),谁主管(社区组织)”,扶贫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3 构建“市场+政府+民主协商”准市场化农村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我国扶贫实践表明,纯政府机制和纯市场机制都不能达到扶贫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当前,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虽然政府主导型扶贫机制存在着配置效率低问题,但扶贫项目开发完全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项目常会配给与贫困主体关联不大的组织或人,造成扶贫项目贫困瞄准性差、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尤其是乡(镇)村一级在扶贫资源配置中采用农户民主协商配置机制的效率更高。因此,在政府统一配置扶贫资源的前提下,引入“民主协商制度”的机制,即在扶贫资源配置中,实行“中央调控、地方政府论证、市场导向、民主协商、贫困户集体投票”的机制,在民主谈判规则下达成配置方案,这将会带来扶贫整体效益的显著提高。

“政府+市场+民主协商”扶贫资源配置机制可称为准市场化配置机制。它要求在贫困户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制度安排下,通过中央政府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调控,建立起地方政府有效管理下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协商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综合利用政府、市场和民主协商制度的优势,打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和推进扶贫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

4.4 开展文化扶贫,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长期扶贫战略就是对贫困地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一个共同特点是教育落后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力薄弱。因此,在新的农村扶贫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文化扶贫力度,优化人们的智力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为此,国家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两免一补”、“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文体卫生与健康”等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项目的可持续性,健全项目的后续管理机制,以持续的发挥项目的效益,长远的造福于贫困地区的人民。

参考文献

[1]胡敏华.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一个基于组织的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2005(6):21-24.

[2]潘治宏,曹晖.扶贫开发:农村实现小康的重中之重——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J],中国老区建设,2004(4):12.

[3]张新伟.反贫困进程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8(9):23-28.

[4]刘洪军,陈柳钦.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和思考[J].经济科学,2001(4):114.

[5]Galasso,Emanuela & Ravallion,Martin.Decentralized Targeting of an Antipoverty Program[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4);705-727.

[6]李文.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评估[J].中国农村经济,2008(3):41.

[7]陈前恒.农户动员与贫困村内部发展性扶贫项目分配——来自西北地区H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8(3):49.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3-58.

[9]周惠仙.改革政府职能,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J].经济问题探索,2005(7):148-149.

[10]王石川.走釜底抽薪之道:反贫困重在反“权利贫困”[N].中国经济时报,2006-02-28.

[11]彭代彦,张卫东.农村税费改革与村级组织运行[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34.

分厂扶贫制度 篇3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关于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要把这种做法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的要求,萍乡市委为使定点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作为锻炼培养干部、支持贫困村建设、改变贫困村面貌的重要举措,决定从市、县直机关组成58个定点扶贫工作组进驻58个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加上省派的9个工作组,全市67个重点村都有一个工作组帮扶,在帮助重点村通水、通电、通路、助学、助医、助业和发展经济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成效

四年来,在定点扶贫工作组的指导支持帮扶下,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是村级规划项目完成良好,全市67个重点村2006年规划项目469个,到2008年底已累计完工项目308个,占“十一五”期间规划项目的66%。2009年在建项目101个今年底可全部完工。

二是村级班子建设明显加强。一类村级班子由2006年的14个增加到2008年的58个,其中获“红旗村党支部”称号的占到28个。

三是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67个重点村三年贫困人口下降了40%,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16891人下降到2008年的14030人,低收入人口从2006年的30595人下降到2004年的20864人,重点村年人平纯收入从2006年的786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7元。

四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修建公路228公里,修建桥梁83处1608米,修堤坝、水渠、水圳共69890米,除险加固小水库16座,修建小水电站1座1000千瓦,解决无电自然村252个、农户3906户,新建排灌站2座,修建饮水工程174处,铺设饮水管道38264米,51个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16484人饮水困难,架设输变电线路27700米,解决了近8万人的行路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2万亩,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两个100%和96%。

五是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三年来在重点村改造小学危房13所12438m2,新建村级卫生所12个,新建农民科技文化活动楼40栋23800m2,架设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线路17000米,建移动电话基站5个,重点村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0.54%,缺医少药状况有所缓解,100%的行政村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努力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制度化

萍乡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来抓,精心组织,推进了定点扶贫制度化。一是建立定点扶贫工作的检查表彰督查激励机制。我市每年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文进行通报。二是建立定点扶贫走访、座谈会机制。2006年以来,市扶贫办走访市、县工作组3次,市政府召开中央、省直机关驻萍定点扶贫工作组座谈会一次,莲花、上栗、芦溪县扶贫办召开驻本县定点扶贫工作组座谈会2次。三是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对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组每季度进行一次联系沟通,互通情况,争取他们的更大支持和帮助。2007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10个中央、省直机关驻萍定点扶贫工作组单位发汇报函1次,反映很好。四是建立扶贫档案制度。每个定点扶贫工作都建立一份扶贫工作档案,记录定点扶贫工作组的工作历程,通过工作成绩看变化,提升定点扶贫工作质量。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每个工作组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达到建设一个战斗力、凝聚力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六是建立干部培训机制。从2006年到现在,共举办了3期定点扶贫工作组长,重点乡镇、村书记或乡镇长、村主任培训班,培训干部300多人,通过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七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每年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部署工作,分配和明确任务。

(二)工作到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

各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深入重点村,工作在重点村,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重点村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有力地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受到重点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重调研,把工作做到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带头挂村扶贫,经常深入重点村开展调查研究,召开联席会。指导制定发展规划,为重点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市四套班子领导每季1次到自己挂点的重点村开展调研,召开联系会或座谈会,与工作组、村干部一起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强班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针对重点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观念落后的状况,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把村级班子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经常组织村干部学习中央、省、市委文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村民办好事的思想觉悟。帮助村“两委”完善各种制度,建立村务公开、项目资金公示和议事、决策、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

3扶资金,加快规划项目建设。为解决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想基层之所想,采取“单位拿一点,干部职工捐一点,挂点领导解决一点”的办法,共无偿扶持和引进无偿资金达4846多万元,投入规划项目建设,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4帮技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三年帮助重点村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62期,培训农民1.9万人次,出资支持贫困劳力转移培训2千人次,扶助种养大户近1000户,协助重点村输出劳动力每年都在3000人次以上,各工作组通过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帮助重点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开辟了最有效途径。

5优环境,推动“三清三改”工作。各工作组把“三清三改”列入重点工作,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指导村干部抓好落实,共清理垃圾6000余吨,清污沟460处,清路障304处,改水174处,新建阴沟10000多米,改路168公里,改厕1006个,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存条件,得到了重点村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6帮贫困,关键时刻见真情。一是2008年萍乡发生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各工作组积极行动,筹集100多万元资金物资奔赴受灾第一线,与村干部群众一起抗冻救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重点村干部群众深受感动。二是每逢春节,挂村领导和工作组都要带着资金物资走访慰问特困户。据统计,三年共走访慰问贫困户800余户,走访资金物资60多万元,使贫困户都能过上一个好年。三是社会扶贫帮扶力度大。全市开展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近万户,帮扶资金共计768万元,贫困户基本上都达到了脱贫致富目标。

三、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

2007年6月,为使定点扶贫工作落在实处,萍乡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安排40位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挂点联系40个重点村,任务重的县委书记、县长和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挂点联系18个重点村,一挂四年不变。实行领导挂点联系重点村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到自己挂点联系的重点村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指导制定扶贫规划,帮助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落实“十个一”,是推动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重点村有市领导挂点联系后,许多以前工作组成员单位无法协商解决的问题迎仞而解,召集工作组开会,研究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权威性、指导性。工作组成员单位既有动力也有压力,“逼”得他们把这一工作做好。特别是工作组成员单位感到自己做的工作,不但为群众所欢迎,而且也能直接得到领导的了解和认可。

(三)发挥优势是部门提高帮扶力度的重要途径

为搞好定点扶贫工作,激发部门活力,各工作组成员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引进项目,为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做了大量的工作,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在市领导亲自挂点联系下,为重点村想方设法引进项目争取资金,效果十分明显,特别在发展“一村一品”上,许多重点村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作者简介]欧阳成奖,男,江西省萍乡市扶贫办副主任;曾祥科,男,萍乡市扶贫办干部。

分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篇4

(参考)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明确职责,明确本单位的职业卫生负责人是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什么部门分管职业卫生工作,从厂、车间、班组明确职业卫生职责,并签订职业卫生管理责任书。

二、宣传、培训,对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厂、车间、班组三级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定期(一般是每季度)对在岗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宣传培训,并有宣传培训记录,每年将培训情况与11~12月报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备案。

三、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职业健康监护、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和处置、本岗位的职业病危害,职业病防护设备和用品使用的学习,并有在EHS学习记录上反应。(生产单位每月学习一次,辅助单位每季度学习一次)。

四、将本单位职业卫生职责或责任公布到到各班组的醒目位置。

五、每年如实向公司申报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如实及时告知到各岗位,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告知牌。

六、每年按照公司要求如实申报本单位的职业健康体检人数,将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如实告知员工本人,有职业禁忌证或与本岗位工作不适的疾病应当调离并妥善安置。

七、及时发放、更新职业病防护用品和急救用品并督促员工作业时佩戴、使用,教育、督促员工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

八、严格执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危害作业时未采取防护措施时有权制止,发现可能有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病防护设施损坏,职业中毒隐患应当及时排除隐患,造成人员伤害应立即组织抢救,不能立即排除的应立即向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报告,并做好违章、隐患交接班记录。

九、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检查、隐患整改和职业中毒应急处置演练。

十、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的法规、标准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厂级职业卫生管理需要提供的数据:

1、职业卫生管理目标责任书

2、每季度、职业卫生宣传培训记录统计

3、EHS学习记录本上有定期(生产单位每月学习一次,辅助单位每季度学习一次)对职业卫生知识、法规的学习记录

4、厂、车间、班组职业卫生管理职责或责任公布到班组

5、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岗位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标牌和告知牌情况统计

6、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汇总表

7、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告知情况统计

8、参加职业健康体检人数申报花名册

9、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告知情况统计

10、职业病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记录

11、急救箱药品的使用情况统计

12、职业卫生日常检查和隐患整改记录

1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记录

村级扶贫制度 篇5

二、驻村工作制度;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

四、帮扶工作职责

六、精准扶贫工作流程图及村简介

二、精准扶贫战地指挥部:领导小组(绘图)总指挥(书记、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副总指挥(村主任、副书记)、成员(其他干部指定到村民组,村民组——户——人贫困人口):

三大块:室内两块;

1、精准扶贫工作流程图及村简介

2、制度、指挥部、室外一块:小涧镇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镇精准扶贫战地指挥部

“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严格落实省、市“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部署,全面实施精准脱贫“1126”攻坚计划,即: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一个目标;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突出抓好20项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六项保障机制。

小涧镇驻村工作职责

一、深入宣传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扶贫开发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二、深入开展扶贫专项调研,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制约因素,协调帮扶资源,监督帮扶项目实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好脱贫任务。

三、配合村(社区)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工作,协调落实贫困户结对帮扶责任,做到家底清、情况明,集中力量解决好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按照“一村一策一部门、一户一法一个人”的原则,科学制订并实施帮扶村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引导贫困村群众大力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的富民增收产业;协调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稳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五、协助所驻村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动员和组织贫困村群众积极参与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村容村貌整治,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六、发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协调落实教育、卫生、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七、积极协调落实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融资难题。

八、协助做好村 “两委会”班子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社会管理工作,积极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九、全面总结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注重培育示范典型,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努力提升扶贫攻坚整体水平。小涧镇村级扶贫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负责本村扶贫开发项目、社会帮扶项目、外资帮扶项目中长期规划、工作计划,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检查指导。

二、组织开展扶贫开发调查研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不断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三、协助上级有关单位及本村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工作联系,协助实施好各类社会扶贫项目。

四、负责全村贫困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衔接工作,完成扶贫工作统计,各类扶贫开发材料和表册上报、扶贫开发信息发布及宣传报道工作。

五、加强本村村支柱产业开发工作,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

六、承办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和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准扶贫开发项目,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经济的路子,制定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制订驻村帮扶计划。

八、指导帮助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增加贫困户收入,努力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加快脱贫步伐。

九、认真执行上级机关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根据上级定扶贫标准,确定扶持范围,明确扶贫对象,落实扶贫措施,做好扶贫监测,统计、宣传、信息交流等工作。

十、认真完成好镇党委、镇政府交给的其它工作。

村简介

村干部包队情况:

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 篇6

移交和项目后期管理制度

近年来,固拉哈玛通过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我乡贫困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的实效。然而,重视和加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后续管护工作,对促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延长开发效用,提升开发质量,提高开发效益,增强社会效应有着积极的意义,是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综合效益长期发挥作用的保障。为进一步管好用好财政扶贫项目,特制定如下制度:

1、固乡哈玛乡自主实施的各类财政扶贫项目必须要明确产权主体,向村、户、承包人、联合群体、行业部门移交产权。集体项目向村集体移交,入户项目向农户移交,综合农业项目向承包人和行业部门移交。

2、扶贫办必须在项目实施验收通过后之日起,3个月之内须明确产权主体,与产权主体单位或人鉴定移交手续。

3、扶贫办有权力对项目产权主体做出调整。

4、扶贫办必须要对产权主体做出监督,及要保障产权主体人的利益,又要督促其做好项目的维护和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效益。

5、产权主体必须对项目维护管理负责,及时对项目进行维护,保证项目后期发展正常

固拉哈玛乡扶贫开发办公室

分厂扶贫制度 篇7

1 2013年车辆管理状况

M分厂隶属于某大型冶炼集团, 此集团下面控制了几十个大型分公司。为了更加有效的配置资源, 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车辆管理分公司, 为其他各分厂服务。其他各分厂如有用车需求就向集团公司运输部门申请, 采用租赁的方式按台班 ( 1辆车工作8小时为1个台班) 或工作量向车辆管理分公司结算租赁费用。起初, 集团公司内部车辆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1车辆作业不饱满。因车辆租赁的最小单位为一个台班, 部分车辆租赁一个台班可能一半时间都在闲置。2公司内部货物二次倒运费用较高。如该冶炼分厂原料车间2012年铜原料配送量为96. 6万吨, 其中, 倒运量为61. 3万吨, 占全年运输总量的38. 8% 。3公司内部管理松懈, 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私自用车现象。

2 2013年年底集团公司加大车辆管理力度

为了减少车辆费用, 降低生产成本, 2013年年底, 集团公司加大了车辆管理力度, 并针对本企业的车辆管理现状采取了一些措施:

( 1) 降低某种型号车辆的结算价格;

( 2) 做好到货金属物料卸车仓位的整体规划, 尽量减少二次倒运;

(3) 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车辆管理责任制度;

(4) 建立严格的车辆审批制度和网上签班制;

( 5) 加强和完善车辆实际使用情况的收集、记录、整理、汇总和传递工作等。

通过以上措施, 集团公司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对价格及工作量的管控, 从而达到降低车辆费用、节约成本的目的。

3制度出台后的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此项制度的车辆管理效果, 我们选取了M分厂2013年、2014年的车辆费用来进行因素分析。

2013年年底, 公司下调了车辆台班的结算价格。我们把2014年数据定义为报告期数据, 2013年数据定义为基期数据。用p°、p'分别表示基期、报告期价格, q°、q'分别表示基期、报告期结算工作量。调整前价格与调整后价格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结合各类型车辆的工作量汇总计算出以下结果:

其中: p°q°为2013年结算运输费用金额, p'q'为2014年结算金额。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Σ p'q' - Σ p°q° = 3018894 - 4440791 = - 1421897 ( 元)

则: 报告期比基期车辆费用总额减少1421897元, 即:2014年车辆费 用结算总 额比2013年结算总 额减少1421897元。

结算总额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结算价格降低, 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加强车辆控制, 结算数量的减少而导致的。为了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分别引起多大程度的减少, 下面就对它们进行因素分析。

( 1) 首先, 我们先分析一下价格p降低所引起的结算金额的减少量。由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结算价格不同, 各类的作业数量不同, 我们就引入结算工作量q作为它的同度量因素, 由于结算工作量q为数量指标, 我们就采用报告期结算工作量q'作为同度量因素进行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结算价格的降低, 导致车辆费用结算总额减少了158385元, 使结算总额降低了7. 88% 。

( 2) 我们再分析一下结算工作量q降低所引起的结算金额的减少量。同样, 我们就引入结算价格p°作为它的同度量因素。则:

所以, 由于结算工作量的降低, 导致车辆费用结算总额减少了1163512元, 使结算总额降低了26. 2% 。

( 3) 由以上两项可以得出:

由此, 可以得出, 由于2013年年底公司采取了一定措施, 导致车辆 结算总额 减少量为1421897元, 降低了32. 02% 。其中由于价 格降低减 少了258385元, 降低了7. 88% , 由于结算工作量减少导致结算金额减少了1163512元, 降低了26. 2% 。

显然, 2013年年底公司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效果是明显的, 应该继续推广下去, 同时, 对公司今后的用车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化建议:

( 1) 加大网络用车管理, 尤其对接送人员或拉运简单物料的车辆、短时使用的吊车、叉车等, 公司车辆可以统一安排5 ~ 10个停放点, 采用临时用车呼叫制度。

( 2) 对大宗物料的转运, 可以考虑采用定量包干的使用模式。

( 3) 对固定时段、固定工作内容的物料转运工作, 可以仍采用驻塞轮班制度。

摘要:车辆运输或车辆作业是冶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企业成本核算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文章通过对某大型冶炼分厂车辆管理措施出台前后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检验这些措施对车辆的管控效果, 以便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分厂扶贫制度 篇8

一、扶贫工作的过去,艰难而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展之快,成效之大,为世界瞩目。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财政扶贫投入快速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了资金投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沂蒙山、井冈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历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状况大为缓解。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扶贫开发的显著成效,促进了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13亿中国人民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件事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和世界的反贫困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国家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结果。

二、扶贫工作的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同样面临着新的形势,既有很好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扶贫开发提出了“一加大两提高”的明确要求。这些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国家财力逐步增强,财政扶贫资金的不断加大,为扶贫开发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从根本上解决因教、因病致贫问题,并基本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这些制度将有效地弥补开发式扶贫的不足。四是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而且还在不断创新。五是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局面。

挑战方面。一是消除贫困的形势越来越紧迫。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实现我国政府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的承诺,任务艰巨,形势严峻。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还很多,贫困人口收入与全国农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还很弱,贫困农村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不尽快改变,贫困人口不尽快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二是消除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贫困的分布是点、片、面并存,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呈零散点状分布,中部地区主要以村为单元分布,西部地区是以乡甚至以县为单元的片状分布。在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区的占51%,有76%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一些刚刚脱贫的人群还很脆弱,稍遇变故就可能返贫。而且农村贫困人口素质还很低,还有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扶贫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体制上,中央与地方的扶贫责任划分不够清晰,扶贫资金多部门、分散管理,难以有效地形成合力。在机制上,缺乏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有的地方热衷于争贫困帽子、争资金、争权力,轻于管理;扶贫开发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和配合;资金分配缺少正向激励,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扶贫工作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最薄弱的区域,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弱势的群体,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教导全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扶贫开发面对的是最落后的地区和最困难的群体,肩负的使命更加任重道远,要求扶贫干部惟有时刻保持加倍的警醒、扎实的作风和更加务实的工作,才能把党和政府这项涉及改变千百万人贫穷命运的德政实施好、落实好。要遵照党的十七大告诫全党的“四个一定”的要求,不断加强扶贫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思想、工作、作风上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要求各级扶贫办总结、部署工作,要做到调查研究先行,不调研不决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调查研究工作制度,从制度上规定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必须经常深入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倾心听取基层和贫困群众的意见,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把握动态,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深入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商扶贫大业,共议民生大事用新思路、新理念、新制度、新机制,大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黄甫学校扶贫助学制度 篇9

一、宗旨:

通过扶贫助学的形式,帮助特困生解决部分经费困难,使特困生能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进一步推动“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的开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组织: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有班主任组成的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并设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具体事务。

1、助学对象及审定:

(1)凡表现良好并有下列情况之二者,可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 A.家庭经济贫困(如:低保户、特困、下岗、家人有重大疾病、父母一方丧亡或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伤残、单亲、孤儿、基本无经济来源者等情况);

B.平时在学习上认真刻苦,期末考试总分为全县排名前5名者; C.在班级乐于助人,团结同学,集体荣誉感强,被评为德育标兵;

D.在县级以上的各类比赛(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给学校带来良好声誉;

E.其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如父母捐资助学金额大,为学校屡建奇功等;

2、有下列表现行为之一的减发或停发。

A.在任课教师课堂上,有不遵守课堂纪律行为; B.严重违反校规校纪,不服从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 C.休学的同学在休学期间,停发助学金; D.父母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学校者;

(2)要求补助的学生需持家庭所在地镇(村)证明,填写好申请表,并经班级推荐报政教处审定。

(3)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等情况,并向学生会、政教处反馈学生情况。政教处认真审核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及在校表现,提交学生会讨论通过确定助学对象和助学等级。

2、助学办法:

(1)每学期初审定助学对象和等级,每学期补助助学金额分别为:100.00元。助学金在每年家长会上发放。

(2)对特困生学校将适当安排勤工俭学活动。

3、资金来源: 学校拨款;社会捐款。

4、补助等级和补助金额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

5、享受助学金的学生,如思想品德表现滑坡或出现严重违纪违规情况的,将立即终止对其补助。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学生个人有异议者可在发放助学金之日起一周内向学校提出申诉,学校争求各方面意见后做出处理意见。

分厂扶贫制度 篇10

制度

为贯彻落实全市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及时了解健康 扶贫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掌握我市健康扶贫工作进度,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根据泰安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建立健康扶贫工作情况每月上报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我市健康扶贫工作情况月报制度:

一、报送内容

信息报送内容主要包括“八个一”工程落实、患病贫困人口 分类救治、村卫生室建设、对口支援、公益活动开展等工作情况。信息报送内容已设计成统计模板,通过山东省健康扶贫信息系统 上报。

二、建立健全信息报送联系制度

要加强对健康扶贫信息数据报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信息上报联系制度,固定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手机畅通。信息数据报送工作人员如有变动调整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卫生局扶贫办。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各单位联系网络及信息联系制度。

三、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

要严格按照时限报送健康扶贫信息数据,每月18日前按照任务分解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完成信息数据上报工作。

信息报送的质量将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请各单位认真落实健康扶贫工作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全面、及时、准确统计上报工作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新汶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分厂扶贫制度 篇11

一、梳理生产流程, 提高订单交付率

新常态下, 订单数量同比大幅下降。并呈现出“订单批量小、 产品种类多、交付时间紧”的特点, 给组织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铸造工艺本身的流程特点和分厂生产管理方式的原因, 造成分厂订单交付率持续降低。

分析认为, 由于订单批量太小导致的生产流程不畅是订单交付率下降的主因, 并细分为以下两个原因:

1.订单下达延迟

生产旺季时, 电子生产管理系统SAP内每日皆有新的需求产生。自去年以来, 客户需求逐渐下降, 导致SAP系统内新增订单锐减, 甚至出现1周没有新订单的情况。即使有新订单的出现, 批量也非常小。这种突然的变化打乱了分厂下达订单的固定模式, 使得分厂生产组每日将SAP系统订单转化为生产订单传达给生产班组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第二, 总厂生产科生管员未将SAP系统内前端需求转化为实际订单, 使得分厂无法收到订单需求。这两种情况直接造成订单在从系统需求转化到实际生产班组的过程中出现延误, 使得生产班组面临被动的局面。对此, 经过分析研究, 认为应从内部和外部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要求内部生产下达者严格按照规范下达订单, 哪怕只有一个订单, 也必须在当日以书面的形式下达到生产班组, 不允许口头传达, 更不允许延误;二是积极与总厂生产科沟通联系, 要求生产管理人员及时将前端需求转化为订单。用这两点措置保证订单能在第一时间下达到生产班组。

2.在产及库存清理不系统, 对产品时时进度不明晰

铸造工艺流程要跨越模型、造型、合箱、炼钢、浇注、切割清理、热处理、打磨、探伤等多道工序, 一件新产品从投产到产出需要15~45天, 生产周期很长。由于我厂产品的特点和排产方式, 导致分厂的各道工序上都时时饱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不同批量、 不同材质、不同工艺要求的成品和半成品, 生产旺季时, 月均数量多达上千件。必须做到对每一个订单中的每一件产品状态都时时掌握才能保证该产品能够按时产出成为合格品, 并且及时交付不变成库存。因此, 分厂需设立完善的库存、在产清理制度才能弄清楚产品的时时状态。

新常态下, 产品的交付期较之以前更加的短, 产品虽然量变少, 但是急要的程度有增无减。年中开始, 我们探索了一项在产、 库存的统计和清理制度, 确立每月最后一天大清理, 每周最后一天小清理, 平时不定期清理的规范, 设立在产统计表, 由厂长、副厂长、生产调度员、过程检验人员、入库员共同参与, 以制度作为规范, 弄清楚产品的状态。同时, 在生产流程中增设过程控制检验人员, 制作产品工序流程表, 由该类人员在现场巡视督查, 将产品的状态及时反馈给生产管理者。

二、权衡利弊, 研究配炉最优方案

铸造分厂现在使用一台3吨容量的电弧炼钢炉, 铸钢件主要的材质有五种, 分别是ZG25Cr Ni Mo、ZG42Cr Mo、ZG35Cr Mo、ZG40Cr、 ZG270-500。五种材质不可相混, 单种材质需有3吨以上才可开炉。

新常态下, 订单数量少、产品种类多且材质各异、交付时间要求的紧。因此, 炼钢配炉已成为制约分厂生产的最大瓶颈。

在等待到足够的订单用于配炉生产的时间段里, 长期处于等待的浪费之中, 时间流逝, 却无法投产;如果采用高牌号的材质代用底牌号的材质, 凑炉生产, 造成材质的浪费;如果采用批量多生产同一种产品, 很可能造成产品的库存。

分厂经过研究, 在等待、材质浪费、批量生产造成库存这三种不利条件中寻求平衡, 根据需求的急要程度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案。 具体为:非急要件, 选择等待订单配炉, 并时时保持与生产科、机加工的沟通联系, 了解产品是否变为急要件;一般急要件, 选择高牌号材质代用, 以材质浪费的代价换取产品的时效性, 用小的浪费避免大的浪费;特别急要件, 选择直接批量生产, 用库存的代价换取交付的时间, 以不影响整机装机进度为最终的目标。

三、引入精益理念, 降低毛坯库存

新常态下, 订单和需求的频繁变化导致分厂毛坯库存积压。 经过分析, 认为需求的变化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 但分厂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抵御订单变化的能力不足才是库存积压的深层次的原因, 由于未采用“just in time”[1]的思想管理生产, 使订单成为呆料的风险较大。

为此, 我们尝试建立库存“超市”[2]制度, 进行拉动式生产。 按照需求的周期和频次, 将常用产品如各类滑轮、链轮, 和重难点产品包括钩体、中间体等按照A/B/C策略存入成品超市。按照超市缺料情况拉动前工序生产, 同时减少配炉压力。具体为:预期占订单需求的60%以上的产品设置为A类存入超市, 预期占订单需求的30%以上的产品设置为B类存入超市, 预期占订单需求的10%以下的产品设置为C类, 不备库存, 按照订单生产。按照超市的库存变化拉动前工序生产, 使配炉人员按照超市缺料产品配炉。同时, 运用均衡化生产的思想, 下达订单时精确到每个物料具体数量, 弹性下达, 不搞批量。此项制度实施后效果显著, 订单下降已达30%。

新常态下, 开展生产工作困难重重, 面临极大的挑战。只有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探索优质的管理方法, 才可最大程度的规避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只有变挑战为动力、勇破难题、负重前行, 才可适应新常态、打造新动力、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反邪教宣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普京缘何新年连出“意外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