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00字(共10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00字 篇1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篇2
科学革命
回顾历史,似乎科学革命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意义更大,农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文明,但是在前进了这一大步之后农业就再也没有做出其进一步的贡献。而科学则借助于它的研究方法不停地稳步前进,科学本身包含了无限进步的可能,19世纪的欧洲正是凭借着科学及与其相关的技术,才使得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在西方,科学成为一般社会的组织部分,哲学、科学家实现了其与匠人的联合并与之相互促进,正是这种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大大促进了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这种结合的现象出现在西方,原因之一是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与工匠和学者的结合密切相关的是劳动与思想的结合,文艺复兴时期工匠地位的提高加强了他们与学者之间的联系,而双方也都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商业和工业的成长导致了技术上的进步,而技术反过来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又受到科学前进的刺激。
近代科学最重要的进步首先发生在天文学领域,这方面的伟人包括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18世纪晚期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影响了科学革命,并转而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蒸汽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世纪前半期进步最多的一门科学是化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化学与纺织业密切相关,而纺织业在此数十年间经历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就像牛顿因为发现了支配宇宙中物体的定律而主导了17世纪的科学一样,达尔文则因为发现了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主导了19世纪的科学。
在19世纪结束时科学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还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此外,由科学革命引发的这种变化还以无数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科学使欧洲在技术上建立世界霸权成为可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霸权的性质和作用。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统治基础。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期,主要是因为海外扩张后商业革命的发展。商业革命的首要特点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其次是贸易增长,16世纪到17世纪的商业革命是生机勃勃、富有扩张性的,资本家在其不断要求利润的运动中,将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这样资本家多方面的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到来,也促进了欧洲世界霸权的建立。
工业革命首先始于英国,说明19世纪时英国对世界事务起首要作用。英国不仅在商业上超过法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采煤业和炼铁业中也领先于其他国家,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此外他们还集中了许多企业家人才。圈地运动也为社会提供了充裕的流动廉价劳动力。
1770年--1870年是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纺织业、煤铁生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各行业都有显著发展,它们的发展使世界统一起来,使欧洲队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种支配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第二阶段是1870年--1914年,1870年前后出现两个重要发展,科学开始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改善和应用,而且这两项发展也深远地影响了农业的发展。19世纪期间,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甚至是世界,比利时、法国、德国等国家都相继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到1914年时,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已发展了巨大的工业,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海外国家中,美国已经以非凡的速度前进,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影响是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第一阶段中造成了工业资本主义,第二阶段中出现了金融资本主义(表现在投资银行家方面),金融家开始在对经济生活的决定性控制方面取代了实业家,换言之,金融资本主义取代了工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使欧洲人口的增长成为可能,还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19世纪后半期中,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大大上升,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和巨大的海外投资所带来的利润渐渐地使西欧的下层阶级也得到利益。
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首先是早期帝国的欧化,1763年以前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他们的主要占有地是南北美洲,之后他们不仅仅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而且使南北美洲彻底欧化了。另一影响是新帝国主义征服新帝国,工业化的欧洲强国不仅拥有大片的殖民地,而且还控制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实际共容的经济和军事上软弱的地区,因此,欧洲的控制不仅扩展到其辽阔的帝国,也伸展到同样广阔的附属区域,而且投入的资本甚至比投入殖民地的更多,这些投资通过各种手段和政治、经济压力而得到保护。新帝国主义的历史作用就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国家即工业资本主义能以全球规模发挥作用。
政治革命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政治革命的实质是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同经济革命一样,政治革命以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着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在20世纪时则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扩展的情况相同并非偶然,实际上,这两种革命是密切联系的,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新的阶级,新阶级有着新的利益,有着使其利益合理化的新的思想意识。
中世纪初期,在西欧可发现三个界限分明的社会集团:组成军事贵族阶层的贵族、构成教会和知识界显贵集团的教士、从事劳动以供养以上两个上层阶级的农民,随着商业的发展,这种社会等级由于城市资产阶级的出现而开始改变。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驱使,资产阶级与民族君主政体结成了相互有利的联盟,直到后来前者为了摆脱王室对商业的种种限制,摆脱日益增加的赋税,摆脱对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而不得不转身反对国王。随着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人的阶级意识逐渐觉醒,于是他们发展起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并直接向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挑战,工人阶级不仅提倡政
治改革,同时还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赋予欧洲政治革命动力的不仅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还有一种到各个阶级并能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这三种主义是欧洲政治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激励着欧洲各民族越来越多的阶层行动起来,并赋予这些阶层以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推动力和凝聚力。这样,政治革命与科学革命、经济革命一起对欧洲统治世界发挥了关键作用。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革命又分为了以下五个阶段:内战阶段(1642年--1645年),清教徒分裂为温和派和激进派的斗争(1645年--1649年),克伦威尔统治时期(1649年--1660年),王政复辟时期(1660年--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第五阶段的到来。从世界的观点来看,英国革命实质上是一场中产阶级的革命,它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紧随着英国革命后,欧洲政治革命进入第二阶段,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于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基本上将过去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有在他们这个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出现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对理性的信任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他们发展一系列的具有革命性的原则,并打算通过这些原则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在经济领域事物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主义----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的发展;宗教方面则是消灭宗教狂热和不宽容;在政治方面的关键性词语是“社会契约”。这些口号颠覆了传统制度和习俗,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构成了一个挑战。
18世纪的美国革命基本上就是起因于英国的帝国权力和北美的殖民地自治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要求。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一革命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欧洲人普遍认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于是美国也就成了自由和机会的象征,并作为一块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新大陆而备受羡慕。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志着以往蛰伏着的民众已充分觉醒,以往长期居于舞台两侧的“人民”此时开始大踏步的走到舞台前方,并一直留在那里。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史上的一种现象,直到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民族主义才呈现出其近代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但在19世纪中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之后却变得越来越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手腕和“铁血政策”统一了德国。由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解决方案使得一些民族的数百万人或陷于分裂,或遭受外族统治,所以此后民族主义强烈的表现出来,随着一战的结束民族主义已在整个欧洲获胜,之后的几十年间民族主义则又开始使欧洲海外殖民地诸从属民族的亿万人民觉醒并行动起来。
自由主义是欧洲第二个影响世界的伟大思想,其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它的兴起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着密切关系,它实际上仍是一种中产阶级的运动。在英国革命时期,自由主义学说首次被明确的提出来并被付诸实践,这些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自
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之后自由主义随着美国革命的进展而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用,《人权法案》保证了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法国革命则要比美国革命显得更进步,《人权宣言》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经典,因为它以响亮的措辞宣布了个人自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英国、美国、法国革命中出现的自由主义都采取了立宪议会政体的制度形式,它关心平等的公民权利,但却不关心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到19世纪末,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于是欧洲各国纷纷采纳了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民主自由主义的一些改革(如老年养老金、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发等)已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标志的福利国家的前奏。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篇3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 篇4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4.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5.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时,妇女占主导地位(即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男子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群体打猎,于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男子占据了对妇女的统治地位(即父系氏族社会)。
6.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对神有了信仰。这些信仰导致了巫师、巫医的出现,在艺术、社会生活中得到反映。
7.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
8.直到公元前40O0年前后,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
9.智力的发展让人类学会使用工具,这是人能够如此快速适应环境并爬上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但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惧怕自然力,于是他们创造了神并开始信仰神,把对神的信仰贯穿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由此形成。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1.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制作石头工具;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
2.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他们的生存取决于对周围动植物的实际了解。3.人类之所以推迟很久才转向农业的原因是,①缺乏这样做的动力。②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为数较少。
4.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称之为“原始农业”阶段。5.人口的增长、粗放农业的生产形式、当地的有利自然环境促使农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6.中国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已作为旱地作物得到种植。7.小麦和大麦在它们的发源地——中东是被种植在水田里的。
8.芭蕉属植物和亚洲薯蓣属植物在雨林地区也能茂盛地生长,所以,它们和铁器的传入成为农业迅速传播到非洲大陆南部的原因。
9.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地带的小麦区。
10.公元前1500至1000年是畜牧业兴起的阶段。11.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学会了用生粘土制作陶器。
12.经济平等和社位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的村社的明显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使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妨碍因素:人们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
13.农业革命的影响:①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新石器时代村庄取代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②棉纺织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③部落政治组织出现。④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⑤人口增长。⑥给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1.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一片平原。
2.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3.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过渡时期,灌溉和冶金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4.最早提炼的金属大概是铜。到公元前3000年时,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铜里面加少量其他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
5.犁的发源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牛拉犁的意义在于,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动力。6.公元前3000年时,风也得到了利用,当时已有了制作粗陋的横帆。横帆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成功地利用人造的力量作动力。
7.古代文明时期的贸易大多取道水路。8.后起的阶级分化是文明的特征。
9.祭司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权贵,他们不仅主管各项宗教活动,而且还管理大量的经济活动。他们还承担极为重要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职责,同时,他们还大大促进了各种技艺的发展。(因为手工业品的产量不是取决于世俗市场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寺院的需要。)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
10.世俗的国家和帝国兴起后,非农业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
11.先是自治的农业村社,接着是祭司集团控制的小国,最后是由王朝统治的、具备一切文明特征的帝国——这就是以上所述的长达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
12.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
第五章 美索不达米亚
古代文明诸类型
1.2.3.4.5.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文字成为使人类诸文明的文化结合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苏美尔人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各种具体需要,不仅发展了文字,而且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苏美尔人把自然的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归结于神,他们无比地尊敬神,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因此他们发展天文、占卜术以了解神的意志。
汉莫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①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②阶级歧视;③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④颁布许多“福利国家”的规定;⑤具有现代人之前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持静止的观点。
埃及
6.7.埃及文明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安全的地域环境和尼罗河的福泽让埃及文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文明。8.埃及最开始分为上埃及国王和下埃及国王,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始了史称的王朝时期。这时,埃及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不仅有专职的行政官员、士兵、宗教首领和艺人,而且还有文字。
9.显著的政治连续性是王朝时期的主要特征。
10.埃及人的宗教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他们的神话和神学缺乏连贯性。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11.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是埃及文明的最后一个特征。国家不仅控制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而且还负责产品的分配。
12.埃及人发明了玻璃着色,而且是最早鞣制皮革的人,他们的纺织业也毫不逊色当今。
印度
13.印度文明由本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村社与公元前三千纪初叶从俾路支山区向南迁移到印度河流域的外来农人共同创造的,兼备两者各自的特点。
14.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
15.波斯湾的巴林岛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间站。16.印度城区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建筑物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砖的尺度统一。
17.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中国
18.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朝人(蒙古族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
19.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到宗法制影响)20.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800字优秀 篇5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篇6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阿诺德·汤因比曾这么评价这本历史巨著。笔者在读完书后,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对一国的情感,而是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之精髓,让人获益匪浅。
首先,先谈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美国历史学家,曾获得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世界,但他其他优秀著作(如《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等)也同样具有很高学术价值。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3月23日去世,笔者此次阅读的是第七版,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版。
为什么要出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作者在本书的致读者一文中这样说道:“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古语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向前转动,史学都没有停滞不前。世界在变,史学发展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以期能做到反思过去与展望未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7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8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中国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史书。它从华夏源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九州一统的秦汉;分分合合、离析和交融的三国两晋;乾坤变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华历史演进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璀璨精彩的历史画面,使我们从中睿见卓识。
细细品味《中国通史》,让我感觉它,犹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听它那意味深长的话语,王朝更迭,历史**,盛世统一……其中,让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离析与交融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强盛的朝代,也会迎来毁灭的一天。那时,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权,国家四处战乱……不少地方官员、乡绅恶霸拥兵自立;许多外敌趁机侵略我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掠夺;土匪横行,四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多少的无辜百姓因为这时代的**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而丧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庄稼颗粒无收,贫民四处逃亡、哀鸿遍野、流离失所……但是它又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为中华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伟大贡献——祖逖中流击楫、恒温北伐、谢安东山再起……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没有战火的纷飞;没有硝烟的弥漫;没有时代的**,一切都能够得到保障。这都是当年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和祖逖、恒温、谢安一样,为了中国的统一而无私奉献,付出代价,却没有一声抱怨。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篇9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平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进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这段百家争辩,思想碰撞的时期,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平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00字 篇10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00字】推荐阅读: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08-22
读《全球通史》有感:以史为镜10-25
中国通史读书报告(史记-酷吏列传)06-02
《中国通史》中小学的读书心得07-22
读世界通史有感1000字11-10
通史教学11-19
让奥运精神之花开遍全球500字作文06-30
通史复习先秦时期05-3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07-27
中国通史的个人观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