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友谊诗歌(共6篇)
于友谊诗歌 篇1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古今中外的许多诗歌名篇,更多的目的是让学生吟诵、积累和欣赏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努力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我觉得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环节,做到三个不放松:
一、备课环节不放松
备课的有效性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观念,把备课这一环节真正重视起来。备课时应做到通盘考虑好教材和学生,特别是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现状,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且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只有精心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客观分析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运作。
二、上课环节不放松
要整体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预习案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预习案中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诗歌的作者的生平创作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因内容有跳跃性,用词有时候又精深晦涩,善用典故等,有的诗歌,如《诗经》和汉乐府等,由于写作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教师对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主题。例如,笔者在教授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我课前设计的预习题中有这样两道题: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2.查找杜甫写作《春望》的背景资料。学生课前认真地查阅了杜甫的生平等资料,也查找到了杜甫写作《春望》的背景资料。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他与同时期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为“李杜”。杜甫一生心系祖国、关心民生疾苦。他生性嫉恶如仇,对唐朝晚期的朝廷腐败以及社会中的黑暗乱象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评,所以其诗有“信史”的美称。课文《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公元757年),当时国都长安陷落,繁华的都市毁于战乱,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痛心疾首,在焦虑、不安、痛苦中写下了这首诗。在掌握了这两道预习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当我们在课堂上赏析这首五言律诗诗歌时,探讨诗歌的主题时,学生就轻松而又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这一主题。
要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很关键。建立学习小组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从而使问题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掌握更牢靠,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教授虞世南的《蝉》一诗时,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如何理解这一问题上,开始学生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理解为“蝉停留在秀颀挺拔的梧桐树上,本身就和那些在草丛中爬行的昆虫是不同的,因此蝉的鸣叫声能够更响亮。”后来我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层层诱导、指点、讨论、归纳,终于学生们领悟到了“无论做什么都应立身高洁,如此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扬。”的深刻哲理。之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便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了。
要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课堂的及时检测反馈是必不可少的。诗歌教学在这一环节可以把类似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一方面对课堂所学诗歌理解更深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赏析诗歌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词时,在课堂反馈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它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学生们通过反复比较阅读找到了它们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发现学生经过这一比较,不仅加深了对梅花凌寒开放、不与群芳争春的形象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同样的词牌名,同样的题材,但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生活境遇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同题词所表现的内涵也就大相径庭了。
当然,不得不强调的是诗歌课堂教学中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应尽量减少讲授,杜绝“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奋点,从而真切体会到成功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反思不放松
课后,教师对课堂上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并做好记录;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为下一堂的高效课作准备,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辗转于友谊之间 篇2
本雅明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用美国学者理查德·沃林的话说,“从一九二五年申请教职论文被拒绝,到一九四○年九月在法国、西班牙边境服毒自尽,他的运气从来就没有好过”。事实上,他的坏运气在去世以后都没有结束:“二战”结束后,本雅明与阿多诺的书信集整理出版,后者否定本雅明的激烈言辞令人震惊,以至于恩斯特·布洛赫读后哀叹说:“我的朋友又死了一次。”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用在本雅明的身上再恰当不过。本雅明具备了德意志人勇于思想探索而讷于实践行动的传统性格,并将之发挥到了极致。他大量的原创性思想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故而申请教职论文的失败并非事出无因;他表现为缺乏决断力的犹豫迟缓不仅使自己深受其害,也时常不能被自己的朋友容忍。比如一九三五年六月在巴黎召开了反德国法西斯大会,来自德国、奥地利的知识界精英济济一堂,纷纷走上讲台慷慨陈词,就连以独来独往、落落寡合著称的罗伯特·穆齐尔都做了语惊四座的发言,抗议政治左右文学,而身为纳粹德国反犹政治的直接受害者的本雅明竟然从头至尾一直坐在听众席上不置一词。本雅明性格上另一个致命弱点也是拜德国传统民族性格所赐,那就是懦弱,这一弱点在他身上同样被放大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无论是与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犹太复国主义者舒勒姆,还是面对分别小自己六岁和十一岁的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都是一副唯唯诺诺、时常挨训而不做任何辩解的懦夫形象,尤其是他与马克思主义者布莱希特的关系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性格刚强近乎粗暴的布莱希特理所当然地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本、布二人的交往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史上遭人非议最多的话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本雅明最要好的朋友阿多诺夫妇、舒勒姆、布洛赫、克拉考尔都戴上了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将外表不修边幅的布莱希特视为毫无艺术品位的麻辣诗人,他的思想属于不入流的“粗俗马克思主义”,奉劝本雅明悬崖勒马,放弃与此人的交往。其中阿多诺和舒勒姆的言辞尤其激进,大有本雅明如不听从劝告,就要与之割席断交之意。在劝说未果之后,他们之中就有人不惜大肆污蔑诽谤,如布洛赫称此二人构成了一种“无比奇怪的组合,一方是天才的亚历山大式诗人本雅明,另一方是天才的下流的布莱希特”。克拉考尔在给布洛赫的信中以西方文人特有的毒舌攻击说:“本雅明到丹麦见他的上帝去了,哈姆雷特有机会给这两人发表一点评论,毕竟哥本哈根那里有一家性杂志。”本雅明和布莱希特两位当事人没有怎么理会的这些污言秽语,却激怒了一身正气的汉娜·阿伦特,她在致爱人布吕歇尔的信中义愤填膺地将阿多诺诸人痛斥为“恶人帮”。
无论如何,对本、布友谊的误解乃至诬蔑是这些思想家犯下的不幸错误,至少不是意气用事所能撇清的。而这件事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令远离那个时代的后辈学者误以为布莱希特真的对本雅明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这个错误观点直到上个世纪末都一直深入人心。罗尔夫·梯德曼是阿多诺的弟子自不用说,连著名历史学家布克哈特的高足汉斯·迈耶尔都只参考阿多诺等人的一面之词,他武断地认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能建立成功的合作关系。作为解释,他提出了一条似是而非的理由:这代人的身上已经失去了前辈人理想主义的光焰。
一生致力于反主体哲学的阿多诺偏偏用主观主义的批评大棒来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既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反讽,又让我们感叹知行合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话说回来,如何拨开历史迷雾,梳理出本、布二人交往的真相,探察本、布友谊的本质?答案正是阿多诺竭力主张的客体优先、回到事物本身的思想方法,尤其需要我们将意识形态的差异搁置一边,感同身受地重新回顾他们两人交往的历史情境,倾听这两位当事人从日记和来往书信中流露出的肺腑之言。
本雅明使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术语描述他和布莱希特的关系:不同凡响的星丛。现在学界很多人认为“星丛”概念为本雅明、阿多诺的独创,事实并非如此。该概念最早是德国浪漫派名家让·保尔从天文学中借用而来的,指的是偶然性与必然性无法区分的共存状态,正如星空中的天体被一种内在规律支配着运动,它们彼此的接近和相遇在人们的眼里却产生了诗意般的难以言说的美妙。假如用在人与人相识、定交的过程上,这个概念和“缘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在同等的语境下这两个词都是说:纵然此时与你的知己擦肩而过,命运必然会安排他彼时以另一种方式来到你的面前。本雅明在这里形容的正是他与布莱希特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像文学评论家罗伯特·梅纳西说的那样:每一次偶遇实际上都是一场约定。
在本雅明结识布莱希特之前,他已经对这位文化巨匠心仪已久。须知,当时的德语文学界群星璀璨,而本雅明相中的仅有卡尔·克劳斯、卡夫卡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布莱希特正是为数不多的本雅明极感兴趣的作家之一,本雅明共撰写了十一篇关于他的评论文章。于是一九二四年本雅明在结识了聪慧美丽、魅力四射的女导演、俄国革命者拉西斯之后,他就急不可待地多次请求后者撮合他与布莱希特见面。在此之前的一九二一年夏季,本雅明也曾怀着近乎朝拜的虔诚去海德堡大学旁听了日耳曼学的泰斗贡多尔夫教授的一节课,印象却是“极其贫弱和毫无锋芒,与他的著作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时隔三年本雅明又要见一位从未谋面的大师,他何以如此确信布莱希特的魅力非贡多尔夫可比呢?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这就是“星丛”的神秘力量使然吧。
拉西斯向布莱希特转达了本雅明希望见面的请求,但布莱希特出乎意料地拒绝了。经过她的再三努力,本雅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可惜布莱希特接待他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好。尽管如此,本雅明仍一如既往地欣赏布莱希特。此时,谁都没有看好他们两人今后的友谊发展,因为他们的个性落差太大:布莱希特反应敏捷、自我意识强烈,争强好胜得有点蛮不讲理;而本雅明始终是一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行动迟缓,整日做冥思苦想状,有时还表现出轻微的抑郁症。舒勒姆对他的好友的这个性格特点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任何认识本雅明的人都可以作证:他是一个内心情感活动最为强烈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理解他大量著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其实这种鲜明的性格落差恰好构成了堪称完美的互补,性格要强就往往说一不二、难以通融,而懦弱敏感则必然善于妥协让步,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冲突的升级。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二人很多的争端就是以此方式进行的。据此看来,克拉考尔想当然地把本雅明称作“受虐狂”倒也不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
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作文 篇3
正如这次生病,在校外输了液回校,我知道自己不愿留在学校里,为的是害怕病在夜里发作,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但最终还是留下,已经有一天没有见到同寝室的朋友们。那天晚上,同学们很关心我,似乎把自己的事情置之度外了,她们微笑着安慰我,让我不要担心,不要害怕,告诉我―夜里想喝水时把她叫醒,她帮我倒,这样要方便些,听着她们的一句句关怀让我很感动,我知道此刻有多少友情的力量围绕着我,让我不再感到寂寞和孤单。我就算孤单,也是会感到快乐的。
到第二天早上,该我和同班的同学打扫卫生,因为我所在的是一个两个班融合的寝室,今天不该别班同学打扫,所以她们洗漱完毕就离开了。我的同学叫我坐着不要劳动她一个人就够了,看着她,想到平时的她幽默风趣,而现在却好认真,我感觉这就是“真心朋友”。
这是来自翠外的一线温暖,一丝友谊,让我真实的明白到心灵之间的距离的消弭只需一个微笑,一丝眼神,一句安慰,就能让我感受至深。
也许“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往往如同兄弟!”
【篇三:朋友之间的友谊作文】
林林和璐璐是最要好的朋友,在放学时经常一起走,有说有笑。一天,林林来了璐璐家玩,璐璐带林林参观他家买的花瓶。
“哇!这花瓶好漂亮呀,林林把花瓶拿起来看。璐璐说:“小心哦,这可是很贵的哦,可是我最心爱的花瓶,千万别弄坏了哦。林林很紧张,怕打碎了,就把花瓶放上去。林林就看另一个花瓶。
就在这时,林林的手,不小心碰到了刚刚那个特别美丽的花瓶。“砰,花瓶打碎了。璐璐心爱的花瓶碎了,璐璐哭着说道:“我都和你说了,那是我最爱的花瓶,你竟然把它打碎了。”林林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再也不理你了,哼。”接着璐璐就哭着回房间。林林也很过意不去,最重要的是,璐璐不再理她了。林林就打算买个花瓶,赔给璐璐。
她在花瓶店里,看见了一个一个美丽的花瓶。她知道,无论怎样,璐璐也不会原谅她,但是林林还是买了这个花瓶。“花瓶多少钱?”“这个花瓶是200元!”林林不管它有多贵,直接买下了它。
第二天上学了,林林拿着花瓶高兴地捧到了学校,看见璐璐了,就说:“璐璐,昨天太对不起了,把你最心爱的花瓶打碎了,对不起!我买了一个花瓶赔给你,我知道无论怎样,你都不会原谅我,但是,你还是拿下这花瓶吧。”璐璐说:“其实昨天的事,我已经忘了,我知道你是不小心打碎的,没关系,不就是一个花瓶吗,能比起我们的友谊吗?”
古代友谊的诗歌 篇4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赏析:
于友谊诗歌 篇5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有所感悟, 有所创造呢?而这种收获和感悟又是以何种形式得以体现呢?笔者就以诗歌教学为例, 来谈谈诗歌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的有效性的体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 但诗歌篇目往往会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点缀, 甚至更多的诗歌只能以课外自读的形式出现。而且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往往有“除了诗歌, 文体不限”, “不得以诗歌形式”, “不能写成诗歌”等等限制。在考试的指挥棒之下, 诗歌的教学被大大的忽略。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特别高。在诗歌教学中, 往往容易出现这样两种局面:一种是教得太多, 过细, 面面俱到;一种则是过于简单化, 只注重背诵。前者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而似乎是带着学生急急忙忙去“赶悟”。这种教学偏重的是知识的大量灌输, 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 无法深切地去体验诗歌的情感。这样, 对学习者而言, 他可能会对这一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很多的了解, 但是学一首诗就只会这一首诗, 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接触到新的诗词, 学生就有可能会陷入到一片迷惘之中。而后者的教学对诗歌只是浅尝辄止, 粗粗体会, 使课堂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教学看似过程清晰明了, 结果高效理想, 而实际上, 学生只是达成了背诵的要求, 诗歌的诗意则早已荡然无存了。
一、拓展想象空间, 进行再现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有利因素, 尤其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材料, 抓住作品中的想象点, 设置训练点, 引导学生绘图,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创新的能力, 进行再造想象。而在诗词的教学中, 应以诗词作品的语言作为想象的切入点。
二、运用换位移情, 进行再现想象
这是通过人物角度的变换, 把自己想象为作者本人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并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去,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词中的人物:自己历经了人事沧桑变化之后, 辗转来到了昔日繁华富庶、春风十里的扬州城, 却目睹了金兵铁蹄蹂躏过后的一幅萧条破败、民不聊生的景况, 这引起了作者心中的无限悲凉之情, 一种黍离之悲便油然而生。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 更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时, 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其实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作者, 以此来理解他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有李白的《赠汪伦》也可以运用换位移情的方式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那种炽热的情感。
三、培养发散思维, 进行创作想象
叶圣陶曾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1) 挖掘诗句间内在的联系, 启发学生放开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契机。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立足于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 选材组合, 遣词造句, 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虽然古诗的创作年代距我们很遥远, 但是诗中的景、物、事、情却是人们熟悉的。所以利用虚构想象, 不仅可以借古诗中的内容进行借题发挥, 也能够让读者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诗中所抒发的激动人心的“心境”。而且这又是虚构的想象作文, 那么读者便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之才”, 进行大胆的想象, 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欲望意志, 皆可以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 尽情地感受着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 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通过这样的创作训练, 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无疑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 通过各个方式的激发和引导, 相信学生的想象力定可以越来越丰富, 思维定能够越来越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进出智慧的火花, 获得更美的创造之果。
在读、品、悟的三个环节中, 悟的内容如何体现, 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体现, 笔者认为通过“写”是体现诗歌有效性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
写是诗歌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样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但这恰恰是学生语言输出的最重要的体现。因此, 在诗歌教学时要强调“写”这一环节的补充, 对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以及创新素质的提升无疑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里, 教师不应要求过高或求全责备,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的习惯。比如在讲授以山水田园为主的诗歌时, 应侧重于对景物的再现想象, 如在上《山居秋暝》这首诗歌, 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以《雨后初晴图》为题, 进行景物的描写创作。有一生写到:
雨过天青, 空气清新, 山林寂静, 暮色苍茫, 时光渐渐无声流淌。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际, 银白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 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 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随风飘荡。
又如在讲授以送别为主的诗歌时, 要偏向于人物情感心理的揣摩。如在讲授《送武判官归京》时, 可以请学生设想一下分别的时候, 自己和友人的心里会有哪些想法。再如在讲授以咏史为主的诗歌时, 可倾向于对古人事例的设想和想象。
通过这样的训练, 相信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得到加强, 创新能力也可以得到培养, 而课堂的教学也会达到它设定的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何文模.论创造性思维体系中的联想与想象[J].中国教育科学.2008 (7) :4-7
[2]黄红梅.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交流[J]·下.2008 (10)
李白杜甫的诗歌和友谊 篇6
内蒙古丰镇市第一中学
樊天玺
摘要:李白与杜甫,两大天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而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者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倒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并就李杜的友谊作一论述。
关键词:李白 杜甫 两大天才诗人 “好友”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少一些,我的记忆,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只就那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的确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后来不知在笑话还是故事书里读到过,有人以此诗入菜,尽是些青葱鸡蛋汤之类,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 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诗坛巨擘,自然不免会有人拿两人来互相比较。这种比较,历史上一直就在进行着,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严羽就认为:“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另一派则认为李高于杜,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第三派以为杜高过李,元稹:“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也有过杜高于李的评述。
这些评价,多少都带着个人的喜好和风格的追求,显得并不十分准确和客观。要做比较,就必须有一些标准。下面我试着在几个方面来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从产量来说,李白的诗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传世一千四百余首,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从质量,或者更准确地讲——精品率来讲,由于李白的诗多即兴而发,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诗作显得内容比较松散、题材比较重复,词句声律不够严谨。杜甫的诗歌,除去应酬之作,大部分诗言之有物,也比较经得起捶打推敲。所以王世贞有云:“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两人各有千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从风格上来讲,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遒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稳健,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从体裁上来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早期的词)和散文。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 的“三吏三别”。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显得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李白与杜甫号为“诗中仙圣”,他们二人也确实见过面,据说“一见如故”,可惜他们的交情也就是如此而已。有诗为证:
杜甫写李白 的诗:
1.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2.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这首诗的评解太多了不用我来啰唆了吧,太喜欢诗中描绘的大李了。
3.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冬也想来春也想,最喜欢这首里对李白诗文的评价了。象“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写得多好啊,真的感觉到北方春天树木刚出枒的那几天,多有生命力啊。
4.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9.不见
(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过多首追忆或者敬仰李白的诗作,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梦李白》,《春日忆李白》。杜甫对李白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诚挚谦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李白的过人魅力。但似乎李白并不太买杜甫的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写给杜的数量极少的诗作看出。
【于友谊诗歌】推荐阅读:
初一诗歌:友谊07-13
于赞美友谊段落10-11
于同学友谊的经典诗句06-15
单纯的友谊毁于生存作文11-13
于下雪的诗歌07-16
于安全的诗歌07-20
于生命的诗歌09-21
于赞美小草的诗歌05-27
于祖国的诗歌朗诵06-04
于千古之爱的诗歌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