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1篇)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一年级上册数学《9加几》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意识与判断、选择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师准备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今天有位客人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小朋友们欢迎吗?
(出示小猴图)
它给大家带来了 “智慧树”。
(出示三棵“智慧树”,每棵树上有三个数,看谁能想出好办法很快说出三个数相加的得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算才会又快又对呢?
师小结:对,这些题都是把9和1先加起来得10,10再加几就得十几。
2、喜洋洋偷偷地藏起了“1”(擦掉“1”),只剩下9和5两个数了,你们想知道9+5得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9加几的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探索算法
(1)谈话:你们真是聪明,答得又对又快。小猴要去买些桃子来奖励你,你们看(出示例题图:盒子里9个,盒子外4个。)
提问:你能说说这些桃子是怎么摆放的吗?(带着数,板书:9 4)
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你会列式吗?
列出算式9+4
提问:怎样算出结果呢?(同桌讨论)
(2)学生自主探索,再指名汇报。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请用同样方法的小朋友再来说说。
(3)教师分析、总结学生的算法: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所以先把4个分成1个和3个,9个和1个合成10个,再把10个和剩下的3个加起来就得到13个。边分析在算式下注出思维线路图:??
(4)讲述: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就是先把9和1凑成10再计算。因为我们学过10加几得十几,很好算,所以把9凑成10之后计算非常方便。
2.尝试计算,优化算法。
(1)教学“试一试”,出示题中的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7)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不但爱学习,还爱劳动,他正在搬砖块,你知道一共有几块砖吗?(左边有几块,右边有几块?)怎样算?
提问: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小猴为什么只搬一块呢?(引导学生体会从左边的9块中搬4块,和6块凑成10太麻烦了,突出看大数分小数的“凑十”的.思路最简便。)
让学生先在同桌间说一说怎样计算,再把结果填在书上,最后指名汇报,并板书思路图。
(3)引导小结。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今天学习的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计算9加几时,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凑十法)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准备用小棒来做篱笆,你能帮他算算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
(1)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和同伴交流想法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计算再找出规律。
提问:比较第一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结果相同;下面算式的“1+1”就等于上面算式中的“2”对第二种发现的学生加以肯定并表扬)
提问:在第二组两题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第三组呢?(请学生以在第一组中发现的规律说说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发现)
提问:每组的两个算式,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回答填写结果,集体分析订正。
(3)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发现:如①都是9加几。②9加上的数和得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③得数都是十几。④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这些发现都是对的,应给予肯定。
4.悄悄算。(“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是怎样学会9加几方法的?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 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 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教育部审定2012”, 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 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 但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 只比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 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70000, 而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145000, 整整多了一倍还多, 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 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 审定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 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 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 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 就不会再有疑问了, 而会想, 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 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 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 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 “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 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 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 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 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 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 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 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 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 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 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 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 这样做, 并没有削弱什么, 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 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 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 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 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 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 “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 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 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 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 “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 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 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 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 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 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 变成了五个, “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 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 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做了很好的铺垫,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 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 巧妙地设问, 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 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尤其是第3题, 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 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 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 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 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 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 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 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 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 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 对应的练习九中, 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 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 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 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 与6无关, 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 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 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 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 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 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 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 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 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 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 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 内容更加丰富, 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 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 “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 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 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二年级上册9月学习能力自测 篇3
一、 你nǐ能nénɡ写xiě出chu它tā们men的de小xiǎo写xiě字zì母mǔ, 并bìnɡ给ɡěi它tā们men排pái队duì吗mɑ?
二、 生shēnɡ字zì难nán不bu倒dǎo我wǒ。
三、 你nǐ 能nénɡ分fēn清qīnɡ我wǒ们men吗mɑ?请qǐnɡ组zǔ词cí。
四、 请qǐnɡ写xiě出chu四sì个ɡè描miáo写xiě秋qiū天tiān的de四sì 字zì 词cí 语yǔ。你nǐ 一yí定dìnɡ行xínɡ!
五、 将jiānɡ下xià面miɑn句jù子zi 补bǔ充chōnɡ 完wán 整zhěnɡ。
六、 小xiǎo鸭yā 子zi该ɡāi游yóu到dào哪nǎ里li?
七、 根ɡēn据jù课kè文wén内nèi容rónɡ 填tián空kònɡ。
八、 阅yuè读dú蹦bènɡ极jí。
秋天,公园里可美了。各种各样的菊花都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的,漂亮极了。桂花也开了,小小的,黄黄的,还发出一阵阵香味儿。
1.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和都开了。
2. 菊花的颜色有、、、。
桂花的颜色是。
3. 这段话共有 句,主要是围绕第 话来写的。
九、 写xiě作zuò展zhǎn示shì园yuán。
同学们,秋天的景色多么迷人呀!快拿出手中的画笔,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再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小朋友,今天玩得愉快吗?你收获了什么呢?唐老鸭要给细心的小朋友发奖品啦!
收获很大的小朋友
收获较多的小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9月份教学反思 篇4
漠河县立人学校 张培培
9月份,我执教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和第二单元《百分数的认识》。经过这一个月的教学,感想很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时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圆的认识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给予学生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做到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培养学生初步的感知。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教学中新理念的运用还不够,教者在课上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引导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练习时间短。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
二、百分数的认识
1、本单元在两个例题的安排中,除了要求学生通过例题掌握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来列出相应的方程外,同时都蕴含了一种新型方程的解答方法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能更多的将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题目中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我将解方程的教学做了适当调整。在教学例题之前,先利用练习
一、练习二的第一题和复习巩固以往所学的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的方程类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尝试、验证等环节,先解决如何解这类方程的问题。将解方程这个教学重点放到列方程以前,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在例题中可以更加关注列方程本身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扫除列方程同时还有考虑新方程如何解的障碍。
2、本单元中的方程验算如果只是解方程的题目,只需将数据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但如果是根据情境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将所求的解代入原题条件中进行验算。不仅要验算和差关系,还要验算倍数关系,代入原题中验算可以防止方程列错。
3、本单元在书上出现的方程形式并不难,但在依据题目意思列方程再解方程的题目中就有一些难度了。比如未知数出现在减数或除数中,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比如未知数是三角形或者梯形的底或者高,比如未知数是长方形的长或者宽。这些条件的出现造成所列方程变复杂,对学生的列方程解答造成了困难。再者学生经常发生移向后忘记变号的现象,从表面看是因为粗心造成。实则是对于等式的性质不熟练。而这个问题从我允许学生可以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后就有这样的现象出现。而有的孩子还是一直使用等式的性质在进行计算,看似步骤复杂但却在不断的解题中对于定义理解运用更加透彻。更重要的是不会发生运算符号的错误。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1)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唉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2)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3)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一个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很好的练习形式。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落实对小学生“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复习中,遵循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尊重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复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创新,让学生参与说、做、思、写、议、评,让学生学得精彩,把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分类、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自主构建、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弄清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及内在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整理复习(例题1~5题型)。
教材分析: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是六年级上册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涉及了第一,第三单元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很大,也是第六单元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但不利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方法的对比,虽然新课标提倡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实际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时巩固和补充这部分内容。复习时需注重知识间的“联”和“变”。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学习,发现学生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时似懂非懂,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混合练习时,经常分不清到底该选用哪种方法,有干扰条件时分不清分率,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了本节复习课,先通过分类整理、比较,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运用
“画线段图”、“数量关系式”等解题策略,运用“三步骤”有效地解题讲题,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己或者同学的错例,在整理分析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进一步了解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联系与区别,并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系统化,并会解答简单的分数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
2、通过说、做、思、写、议、评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构建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复习和整理过程中,培养抽象、类比、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和积累解决问题和复习的活动经验。
4、在整理复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用数序语言表达和他人合作交流等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的数量关系,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分类整理,梳理知识
1、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整理复习课,复习有什么好处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复习旧知识而能从中领悟到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希望你能“温故而知新”,从旧知中获得新的领悟。
2、分类整理
(1)小组交流分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先对前5道例题进行专项的整理和复习。课前我们把这5道例题重做了一遍并进行了分类,小组内说一说:分类标准是什么?分成了哪几类?分别是哪几道题?
(2)小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都很棒!都分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最多同学采用的分法。
教师板书:
单位“1”已知
①②③
单位“1”未知
④⑤
(3)统一解题的方法:(板书: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分量)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知识,使学生对乘除法解决问题形成整体的认识,对解题的方法建模。
二、错例分析,回归方法
1、教师调查全班的易错题:②③⑤
2、针对错题②,学生看书本P13例8,复习书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1名错题学生讲解方法
3、解决问题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板书:阅读与理解(画批:单位“1”)
分析与解答(画线段或写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
回顾与反思(检验)
4、针对错题③⑤,组内互助理清解题方法。
5、讲解错题:个别学生汇报方法,其它学生质疑。
6、总结需注意的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讲题是都用了数量关系式、画图来帮助理解,这是我们用来解决问题很好的策略。(板书:数量关系式、画图)对于这些错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多余条件、单位“1”、对应分率未知。
【设计意图】针对个别题型,让学生自主讲解,进一步明确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解题的步骤、策略和需注意的方面。
三、完善类型,加深认识
1、完善类型
下面我们用刚才的策略和方法完成两道题,请同学们算一算:(分小组选题)
(1)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玩过山车的有36人,是玩激流冲浪人数的,而玩激流冲浪人数又是玩旋转木马人数的,玩旋转木马有多少人?
(2)校运会上,六年级的运动员有45人,五年级运动员人数是六年级的,又是全校运动员人数的,全校运动员有多少人?
学生汇报算法。
2、自主编题:用“210”和“”
编一道稍复杂的题,并解答出来。
同座互相批改。
学生汇报(最后强调:我认为我出的题容易错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连除”及“乘除”的题型完善分数乘除法的题型,让学生明确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和区别,而让学生自主编题,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四、总结提升,温故知新
这节复习课,我们用了哪些复习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类整理、看书质疑、讲解错例、出题自测)在“温故”的同时,你有什么“知新”?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可作课后练习)
(1)一件衬衣降价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2)一件衬衫售价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整理复习课
分类
单位“1”已知
单位“1”未知
解题步骤:
阅读与理解
批注、找单位“1”
分析与解答
数量关系(画图)
列式解答
回顾与反思
检验
题号
(1)(2)(3)
(4)(5)
数量关系
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
易错
(2)(3)(5)
策略
数量关系
画图
提醒
多余条件
单位“1”
对应分率
复习方法
分类整理
看书质疑
讲解错题
自主编题
听课思考:
1.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2.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的解决问题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3.解决问题复习课如何编制和表述教学目标?
4.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实施方式有哪些?
5.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积累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
6.对于专题复习,你有什么好建议?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7~9年级)编写组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认真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挥创造力,努力使该套教科书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从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多方面考虑,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使教科书有一个高效、流畅、易学的知识顺序,使教科书能更好体现各部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工具先行
数与数的运算、式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图形与坐标等内容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尽可能地将它们靠前安排,在八下的上半学期前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
2. 分步到位,分散难点
例如,将“二次根式”内容分两步到位,先在七上有理数的相关内容之后编入“实数”一章,使学生能完整地认识数的发展过程,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并能运用计算器将含有无理数的运算转化为有理数运算. 然后在八下编入“二次根式”一章,使较抽象、较难学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和运算等难点得到有效分散.
又如,几何内容编排分三个阶段. 从“实验和直观”(七上)到“直观和推理”(七下)再到“推理和论证”(八上、八下、九上、九下). 考虑到“命题与证明”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步到位. 在八上“三角形”一章中提出命题与证明后,逆命题与反证法的内容分散到八下的“平行四边形”一章中. 这样编排的另一个优点是既及时巩固了“原命题和逆命题”,又把它作为探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工具,在下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进行应用.
3. 三个领域的内容交替排列,互相渗透,互为应用,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与技能,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用数量化的方法来定义线段的大小与和差、角的大小与和差;利用数轴来解释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法则,解释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解;利用图形的面积引出无理数;利用图形的面积关系来解析多项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构造合理图形或图象解决有关大小比较,求最值等代数问题;利用统计图表示随机数据的各种特性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等等.
此外,本套教科书还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互为应用. 例如,在七年级就编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为八年级物理学科中涉及的单位换算提供了工具;在九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节中给出三角形重心的定义,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图形重心的物理意义.
二、认真落实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突出数学概念和法则的核心,抓住数学的本质
例如,加法是数的运算的核心,教科书中精心设计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从实际结果感悟两个有理数相加应该怎样确定“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把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直观地表现出来,逐步感悟数域扩大后加法中“和”不再一定大于“加数”. 这样设计避免了直接给出冗长、复杂的法则让学生去死记、硬扣. 即使是法则的叙述,也作了分步处理.
又如,方程是初中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参与运算是方程概念中的两个要点. 为了突出这两个要点,教科书中作了多处设计. 例如,在七上5.3节编入一个关于数字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辨认什么是未知数,未知数怎样和已知数一起参与运算,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列出方程(教科书案例见图1).
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是让学生从大量数据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和有用的信息,并用它们来认识未知世界(教科书案例见图2).
通过这个设计题,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研究桂花树叶和茶花树叶的最大宽与最大长,发现“最大宽与最大长之比”这两组新数据的方差比原各组数据小得多,从而进一步发现“最大宽与最大长之比”在刻画物种形状时的有效功能. 当然不同树叶可能存在的关系并不同.
2. 在陈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点出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
例如,七下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时,点明“代入”依据的数学思想是“等量替换”;讲分式方程时,点明其中的化归思想;在八上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突出“模型思想”和“数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需要并且能够互相转换”的思想.
3. 本套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积累基本实践经验(教科书案例见图3)
三、教学内容的编写努力涵盖课标要求的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教科书案例见图四).
这个案例中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了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数学思考”目标包括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如何概括数学概念等. “问题解决”目标包括列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 “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了3个实际问题所体现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与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关系. 第(2)个实际问题:求“蛟龙”号下潜深度,反映了我国的最新成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整个过程将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高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年级上册第8第9课品德教案 篇10
主备:陆海燕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能懂得尊敬长辈的一些礼节,愿意尊敬长辈。
2.行为与习惯:在生活中正确称呼家庭成员,逐渐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3.知识与技能: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追至祖辈,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
4.过程与方法: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交流,形成能力。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调查,收集自己近期的全家福照片。2.制作家庭成员称呼卡。
3.将图、文、音乐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路,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猜谜语:这里有温暖的床,这里有丰盛的食物,这里有新鲜的水果,这里更有深爱你的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2.举例说说自己天天和谁生活在一起呢?
学生先自己谈(如: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我们生活在一起)
师小结:老师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丈夫、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板书:家庭
(二)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课件出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设计成房子形)2.学生人手一张与课件中展示的房子形大树一样的彩纸。师问:你的家庭有哪些人呢?能和我说说吗?
3.举特例:有个孩子叫露露,她的妈妈在她刚出生时就因为难产去世了,而她的爸爸因家庭负担过重也离开了她,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想:妈妈不在了,爸爸又走了,那还要不要在这棵家庭树上填上爸爸和妈妈呢?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师:虽然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有的父母和孩子分开了,可是无论他们是否生活在一起,爸爸永远都是爸爸,妈妈永远都是妈妈,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你,其中血缘关系是永远割不断的。让我们一起完成书上52页的家庭树吧!
4.多媒体适时出示“家庭树”的结构:
哦,我们小朋友有的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我们把这样的家庭叫做小家庭;也有的小朋友除了爸爸妈妈之外,还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问:你生活的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看,我们的家庭就像是一棵树,有为了这个家做出最大贡献的爷爷奶奶,有养育我们的爸爸妈妈,有幸福的我们。
板书:树(完成课题板书)。贴家庭树图,读课题两遍 5.请你动手在树上的空格处填上全家人的称谓。讨论:①该从何处入手填? ②交流。
a.从下往上填(为什么)b.从上往下填(为什么)
师小结:应从下往上填,树从根长起,我们家先有谁呢? 6.学生动手填家庭树。
7.把学生动手填的内容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①交流。②评价。
师小结: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我们的家庭一般是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过渡:我们的成长、生活离不开家庭,在我们可爱的家里,每天一定都会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
(三)“可爱的家”故事会。
1.让我们来开个故事会吧!要不要先准备一下? 2.小组之间先说一说,练习一下。3.完成家庭成员调查表,表格内容包括姓名、称谓、兴趣爱好以及你们之间的趣事等等。
4.指名交流。如果小朋友们觉得这个事情有趣,就用掌声来鼓励他,好不好? ①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
②分别向大家介绍家庭成员的称谓、兴趣爱好和你们之间的趣事。
(四)我们一起做游戏
(用上“你拍一,我拍一”的节奏)A:师生配合,师问生答。例:
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生: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师:爸爸的妈妈叫什么? 生: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师: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生: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生: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师:伯伯是我的什么人? 生:伯伯是我爸爸的哥哥。师:我是叔叔的什么人? 生:我是叔叔的侄子(侄女)。师:姑妈是我的什么人? 生:姑妈是我爸爸的姐妹。师:我是舅舅的什么人? 生:我是舅舅的外甥(外甥女)。„„
B: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问我吗? 师生合作,生问师答。C:找个伙伴自己玩。生生合作。
D:课外延伸。游戏真不错,又能娱乐又能长知识,如果大家对这个游戏感兴趣,课后再接着玩,好不好?
(五)歌曲渲染,升华感情
师: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可爱的家。
课件播放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师生同唱。
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我们相亲相爱、一起努力、共同呵护,相信我们的家庭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9《家庭树》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准备好擂台赛卡片,初选主持人。
2.自制一张家庭关系空白图,收集有关尊敬长辈的古训、名言。3.制作成多媒体课件。4.收集相关照片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连连、猜猜
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让小考官来考考你吧。(课件)游戏一:连一连
外婆 爸爸的弟媳 叔叔 爸爸的弟弟 婶婶 妈妈的妈妈 阿姨 爸爸的妹夫 堂兄 爸爸兄弟的儿子 表妹 妈妈妹妹的女儿 姑父 妈妈的姐姐 游戏二:猜一猜
看,老师还带来了其他照片呢。这位是我的妈妈的哥哥,请说说我应该叫他什么?这位我叫他堂兄,请猜一猜他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想玩吗?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想好要问的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吧。
(二)看谁反应又快又准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谁答得又准又快。(师宣布比赛规则,各小组选出代表成员)1.课件展示必答题。①爸爸的爸爸是我的()②爸爸的妈妈是我的()③妈妈的爸爸是我的()④妈妈的妈妈是我的()2.课件展示抢答题。①爸爸的哥哥是我的()②爸爸的弟弟是我的()③爸爸的姐妹是我的()④妈妈的兄弟是我的()⑤妈妈的姐妹是我的()„„
3.学生互动问答题
师: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吗?(可能会问:①我是爷爷奶奶的 ②我是姨妈的 ③我是叔叔的 ④我是外公外婆的 „„)
(三)画画家庭关系图。1.课件展示家庭关系图。2.学生填写手中的家庭关系图。
3.展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增删图中的小房子和小人)4.讨论: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你是第几代?
(四)我们应该这样做!
师: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
1.课件出示两句古训。(齐读、背背)2.议一议自己对这两句古训的看法、理解。3.聊一聊自己所知道的尊敬长辈的礼节。4.出示四幅场景: a.上学前与家长告别。b.就餐前,餐桌上。c.妈妈下班了。d.奶奶生病了。
5.学生认领场景,组合起来表演上述场景。
6.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归纳他们的表演中告诉我们孝敬长辈应做到一些什么? 7.请平时这么做的学生谈谈自己这么做后的感受,以及长辈们的反应。8.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尊敬长辈的古训、名言。
师小结: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年幼的尊敬年长的,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五)美文欣赏。
1.听录音《奶奶的跛脚》。2.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过渡:长辈对晚辈自古以来有着不求回报的无限的爱,我们做晚辈的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回报长辈。
3.边听朗读边欣赏音乐《感恩的心》。
(六)实践作业。
抓住每次与家人、亲友团聚的机会,弄清“我”与他们及他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展以“亲情暖我心”为主题,以“学会礼貌待人”为训练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
10.父母的疼爱
主备:陆海燕
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3.行为目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心体验父母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让学生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从小到大父母关怀自己的事例。
二、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诱发情感
1.孩子们,有一首歌,在老师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已经会唱了,歌名叫《世上只有妈妈好》,老师知道你们也一定会唱,想唱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唱一遍。(师生齐唱)
2.师:多么美妙的乐曲啊!唱着这首歌,你又想到了谁?你从歌声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是啊!每当唱起这首歌,就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还想到了妈妈疼爱我们的一幅幅画面,生活中不光只有妈妈,我们的爸爸也同样在疼爱着我们。今天,我就和你们一起来感受、回味——父母的疼爱(板书)
(二)故事交流,体验情感
1.先请大家欣赏一组画面,看看画面中的父母都为孩子做了些什么? 2.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那你从这位孩子的表情当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从图中又想到了什么?
3.在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呢?回忆一下,在你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你做过什么?现在又为你做些什么? 4.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爸爸妈妈永远都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他们的爱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相信,你们和爸爸妈妈之间都会有一些令你们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先来听听小艳的故事。
(1)听故事(课件:见教材书第60页)
(2)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妈妈的爱还像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
5.下面就让我们开个故事会,学着小艳的样子,把父母疼爱你们的故事先讲给同桌听听,等会儿再讲给大家听。
在我生病的时候„„
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 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 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1)同桌讲。(2)指名讲。
(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
1.师:刚才你们的介绍父母疼爱自己的真实故事很感人!那能不能把这感人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剧本来演一演?由你来扮演你的父母让大家再次感受父母对你们的一片深情。可以同桌一起演,也可以找你的朋友一起演。大家先一起交流一下,四人小组选一个最感人的故事演一演。现在开始练习一下,待会儿到前面来演给大家看。
2.师小结过渡:孩子们,父母给我们的爱多吗?(板书„„)父母的爱像一件温暖的毛衣,像一把头顶的小伞,像一个水焐„„你们真是太幸福了。听了你们讲述的故事,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你们都很懂事,都能把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记在心里,可是有一个孩子却认为他的爸爸不爱他,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四)典型事例,加深体会 1.体会严厉的爱(1)看故事。(录像: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孩子总是让爸爸给他买玩具,爸爸有一次没有答应,孩子于是和爸爸顶嘴,发脾气,说爸爸不爱他)
(2)你们觉得故事中的孩子对吗?为什么?
(3)师:人们说,父爱是深沉的,这位孩子的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理解,他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进了信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件:读信配音乐)
(4)孩子们,听完这封信,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5)师:生活中父母的疼爱不仅仅只体现在关怀备志中,有时一次拒绝、一次批评也是对你们的爱。(板书:严厉的爱)
生活中,你发生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吗?回忆一下,当时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你又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2.在我们的身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感动的父母的故事,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位母亲的故事。
(1)出示画面:母亲奚水英艰难背儿子行走的照片;母亲奚水英手拿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照片。
(2)师讲述故事主要内容:奚水英的儿子黄雪军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他因为先天性肌肉发育不良而导致残疾,一直不能走路,是母亲背了他十三年,从山间的泥泞小路到城市的层层阶梯。儿子考取大学了,母亲对儿子说:“妈妈要背着你进大学的校门,还要一直背着你读完四年的大学为止。”
(3)学生谈感受
多么伟大的爱!孩子们,听了一个个令你感动的故事,讲了一件件令你难忘的父母的疼爱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的?
(4)结语:让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无私的爱吧,让我们一齐对爸爸妈妈深情说一声: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课件)
作业:做“亲情卡”:
把你们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这张亲情卡上,你可以设计写上你的祝福,画上你的画,你可以带回家送给他们。
10.父母的疼爱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统计令父母最操心、最生气的事、最高兴的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揭题,交流讨论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父母的疼爱,知道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我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亲手做了一张亲情卡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你们的爸爸妈妈收到这份礼物时,他们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2.生交流。
(二)行为指导,深化认识
1.孩子们,上节课当你们谈到自己的父母,你们是一脸的幸福,因为父母对你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板书:)这种爱是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可是你们知道父母最操心、最生气、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吗?
2.学生拿出事先填好的调查表回答。
3.师将课前统计的结果告诉学生:令父母最操心的事是你们的学习、身体;令父母最生气的事是你们不听话、不懂事,学习成绩不好。
面对这样一个调查结果,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
4.是啊!你们能懂事,认真学习,那就是你们父母最高兴的事了,父母给了我们很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回报爱!你打算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在爸爸妈妈劳累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在爸爸妈妈伤心的时候()„„„„
5.想想爸爸妈妈的心情?
(1).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你主动递双拖鞋、送杯茶。(2).你把整齐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
(3).爸爸外出工作很长时间没回家,你写封信向他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4).你放学后迟迟没回家,爸爸妈妈不知道你在哪里。
6.师:孩子们,听了你们的回答,此时让我突然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其实,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已经有几个星期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等今天的课结束了,我想给父母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星期双休日,我会把手里所有的事情都放下,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回家看望你们!
7.孩子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爱,但他们对我们却不计较任何回报,或许生活中只要我们为父母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到欣慰无比。(板书:
(三)制造惊喜,回报疼爱
1.制造惊喜:除了像大家说得那样关心爸爸妈妈,我们也可以制造一些惊喜、送一些快乐给他们!
爸爸妈妈经常给我们过生日,但很少给自己过生日,我们可以给父母过一次生日呀!(出示方案)
2.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给父母过生日?)3.交流:说说自己的方式。
4.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爸爸妈妈一定非常开心!其实方式并不重要,只要能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谢!那就约定,到爸爸妈妈生日那天别忘了你的计划哦!
(四)结束延伸,指导践行
1.孩子们,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感受回味了《父母的疼爱》,我听了你们的故事,让我分享了你们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幸福,此时,我不由自主想起小时侯妈妈教我的第一首儿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工作了一天多么辛苦啊!”是啊!父母就是这样一天一天把我养大的。然而,我长大了,我工作了,父母却一天一天的在变老,多想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多想让父母头上的白发变成黑发啊!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人总有老的一天!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疼爱吧!为了让父母能够健康幸福每一天,让我们从此起程!
3.了解母亲节、父亲节。
4.最后,请听一首歌《母亲》,让我们在爱的旋律中,再次回味享受这最美好的时刻!(flash动画阎维文《母亲》)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篇11
1.0.8== =20∶()=12 )=()%
2.某同学计算一个数除以 时误看成了乘以 ,计算出的结算是,这道题正确的结果应是()。
3.如果a和b互为倒数,那么 =()。
4.小时=()秒35千克=( )吨
5.一面国旗长495厘米,宽330厘米,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将一根长80厘米的电线截去 米,还剩()米;如果再用去它剩下的 ,则剩下()米。
7.师徒二人合作5天完成一项工作,徒弟单独做要8天,师傅单独做要()天完成。
8.一间教室的周长是24米,长与宽的比为7∶5,这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9.据统计,中国现有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而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那么美国现有人口大约()亿。(得数保留整数)
10.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是它的对称轴,它有( )条对称轴。
11.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2.现有含盐5%的盐水400克,如果再加30克盐,则盐占盐水的( )。
二、明辨是非(6分)
2.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1∶25。()
3.把3千克种子平均分给4户农民,每户平均分得75%千克。( )
4.一种商品,先降价10%,过几个月后又提价10%,这时现价相当于最初定价的99%。( )
5.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
6.将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2倍。( )
三、择优录取(9分)
1.一条公路,已修的比没修的少 ,这时修了这条路的( )。
A. B. C.
2.一堆钢材重24吨,甲车单独运需8小时,乙车单独运需6小时,两车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正确算式是()
3.在三角形ABC中,AD∶DC=2∶3,AE=EB。甲、乙两个图形面积的的比是()。
A.2∶3 B.1∶4 C.1∶6
4.2006年,某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清华大学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为650分,比上年降低了15分,降低了百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5.有一个皮带传动装置,大轮半径是0.75米,小轮半径是0.25米。大轮转一周,小轮转( )周。
A.3 B.3.14C.30
6.两只小蚂蚁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寻找可口的食物。甲蚂蚁沿外圆路线走,乙蚂蚁沿内圆路线走,那么它们()。
A.甲先到 B.乙先到 C.同时到达
四、学当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解方程。(4分)
x- x =2018-150%x=7.5
3.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2分)
五、想想算算显才干(4分)
如右图所示,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环形(阴影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小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六、生活中的数学我喜欢(30分)
1.我国首都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名列第一,比位居第二的多伦多得票数的还多6票。多伦多共得了多少票?
2.小玲在银行存入1000元,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52%。到期时她共可取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3.一种新型合金材料,钢与锌的比是19∶2,为了使这种材料的品质更优,现加入8千克锌重新治炼,共得新合金176千克。原材料中铜和锌各有多少千克?
4.某市街心花园有一正方形空地。边长是45米,为了美化公园,在这块正方形空地中间建一个喷水池,四个角建4个完全相同的“L”型花坛。
(1)花坛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喷水池及四个花坛共占这块空地面积的百分之几?(保留一位小数)
5.小明家距学校2200米,他骑的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圈,他上学大约需要几分钟?
6.学校食堂有一个长方体油桶,装了半桶食用油,把桶里的油倒出40%后,桶内还有油24升。已知油桶的高是 米,求油桶的底面积。
七、试试潜力有多大(8分)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文成县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约5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约为42万千瓦,居温州第一位,浙江省第五位,现已开发78.5%。其中飞云江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就达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55亿千瓦时。
(1)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约占文成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文成县水能资源可开发的但未开发的约为多少万千瓦?
【9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案11-05
音乐二年级上册第9课时教案10-22
八年级数学上册9月教学反思07-2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09-27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9.那一定很舒服(优质教案)10-20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0-2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09-14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10-0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