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2024-09-2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共8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篇1

9、鲸

一、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退化”“经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性的文章,并且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1.复习引入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对鲸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鲸的认识。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最后,我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去探索,去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去探索鲸的有关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作业:(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手抄报;(2)以“鲸的自述”为题材,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篇3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正确认读词语,重点写“肺”字。

2、在教师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小标题概括的方法。

3、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感受鲸大的特点。

4、了解鲸进化的过程。

5、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语言表达——鲸的自述,叙述鲸大的特点和它的进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鲸进化的过程。2.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语言表达——鲸的自述,叙述鲸大的特点和它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读课题:9.鲸)

2、师: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了鲸,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叫两个同学说一说。)

3、同学们了解得真全面,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你对鲸一定会有更深的了解。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小组内进行预习的检查)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出示词语:

胎生 上颚

鱼鳍

鲸鱼

肚子 肺部

过滤

哺乳

肥猪

又粗又矮

判断

3、小组汇报

汇报内容:1)、难读的词语(教师重点关注:过滤、哺乳)

小组长带领全班齐读词语

2)、难写的生字(教师指导板书“肺”字)

3)近义词、反义词分享

4)、这些词语中包含了一些鲸鱼身体部位的词,你能在图上指出来吗?(教师出示鲸鱼图片)

5)、课文内容交流: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教师板书:体形、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通过预习课文,你对鲸鱼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呢?(大),那究竟到底有多大?让我们走进第一自然段去看看。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鲸的大的?课文又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表现它的大呢?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预设一:作比较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提示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我是从这个句子中看出鲸的大的。)

1、这个句子中作者把大象和鲸作比较写出了鲸的大,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

2、为什么和象作比较?(因为大象在我们印象中已经算是很大的动物了。出示图片。看,大家已经很大了,但与鲸一比就不够看了,更形象地让我们体会到鲸的大。)预设二: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1、用了哪些数字的词语?抓住“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近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十几头大肥猪”这几个数字感受鲸的大。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大家对这些数字有概念么?十六万公斤有多重?谁知道?

好,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老师大约50公斤,大家算一算,最小的鲸就有多少个老师重?(40个老师,大约等于2个班同学加起来的重量)16万公斤是2千公斤的几倍?(80倍,需要有160个班的同学才能与一条鲸鱼重量相近)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重。我见过的最大的肥猪,有800多斤。想想看,相当于十几头大肥猪啊,这鲸,大不大呀?

3、你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非常直观的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板书:列数字)

4、谁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抓住数量词语朗读)预设三:举例子

1、读完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么?它还运用了一个什么说明方法呢?(举例子)

举什么例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教师小结:原来,一个句子可以使用不止一种的说明方法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记住它。

还有么?让我们继续交流。预设四:举例子 作比较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将四个人坐在一起所占的空间和鲸鱼的嘴巴作比较,我们第六小组正好是个四人小组,以他们为例,鲸鱼嘴巴的空间至少有多大?请四位同学站起来,高举双手,当鲸鱼张开嘴巴,高度至少有这么高。这鲸鱼的嘴巴大不大呀?(大)光嘴巴就如此之大了,可想而知,鲸鱼就——更大了。让我们带着对它的惊叹再来读好这句话。

教师小结:所以大家看,第一自然通过列比较、列数字、举例子这几种说明方法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鲸的大。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次体会。(齐读)

四、学习鲸的进化过程

1、体型庞大的鲸可以称得上是海洋里的巨无霸,可是它虽然生活在海洋里,可是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地球上的哺乳动物一般都生活陆地上,那么鲸是怎么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呢?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仔细观看(播放视频)

视频看完了,你了解到了什么吗?(学生自由说话)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如何具体介绍这一进化过程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鲸鱼是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的。

2、学生自读自己说

3、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形象介绍进化过程)

五、鲸的自述

1、师:鲸可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体型庞大,具有鱼的形态,却不是鱼类,真是太有趣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鲸的自述”的小活动,请每个同学都来当当这种神奇的动物,向同学进行自我介绍,说一说你的有趣之处。

2、教师出示填空,适当辅助。

大家好,我是鲸,我可是海洋里的庞然大物,陆地上的____在我眼里也不值得一提。在我们族里,最大______,最小______。不相信,举个例子告诉你:_____________。还不信?要知道,___________。虽然我们生活在海洋里,可我们并不是__________。事情是这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准备

4、班级交流

六.教师小结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篇4

【LiuXue86.Com-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一)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 齐读

学习课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 总结:

本课的问题 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 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 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 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作业

选择;

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板书:

样子大 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 分类别

食物 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 呼吸 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二)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须鲸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篇5

在教学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意,感受人们的欢乐心情,我采用启发想像,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中。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我”,你看见飞来的蝴蝶会如何高兴?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教师边说边出示“春天的第一只蝴蝶飞来了,我高兴地 。”)

生1:春天的第一只蝴蝶飞来了,我高兴地大叫着:蝴蝶真美啊!

生2:春天的第一只蝴蝶飞来了,我高兴地扑上前去,想把蝴蝶抓住。

生3:春天的第一只蝴蝶飞来了,我高兴地招呼着伙伴们:大家快来看哪,蝴蝶飞来了。小伙伴们也高兴地飞奔,追着、赶着看蝴蝶。

生4:春天的第一只蝴蝶飞来了,我高兴地欢呼着: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师:蝴蝶出现了,预示着春天已经来到,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那么,再请你想象一下,

如果你是诗中的“我”,你看见开放的雏菊会如何欣喜?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教师边说边出示“春天的第一朵雏菊开放了,我欣喜地 。”)

生1:春天的第一朵雏菊开放了,我欣喜地走上前去,闻了闻。

生2:春天的第一朵雏菊开放了,我欣喜地跑到花前,看了又看,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生3:春天的第一朵雏菊开放了,我欣喜地雀跃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花开了!

……

小学五年级语文《鲸》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2、故事法导入:在大海里生存着很多种鱼类,有一天,虾将军为它们举行一次比赛活动,看谁最重。消息传下后,鲸也想溜进来拿大奖,它正准备入场,被虾将军拉往和它发生了争吵„„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学生上台做动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吗?

2、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 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女生齐读。

1、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 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

(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 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 的动作。

2、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

怎样

3、那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7、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4、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 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同桌正在分角色读,评议。

1、指名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做评委。他们读得怎样?我听出韩 愈很生气,贾岛在请求宽恕。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他还说了些什么?(生读书上句子:“接 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 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3、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2、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

6、老师想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刚才的经过,谁愿意?

7、师指名上台表演,两位学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贾岛的同学居然还跪在韩愈面前说话。台下师生一片掌声。)

8、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A、我觉得用“敲”好。B、我也决定用“敲”好,因为“敲”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C、“敲”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因为在那样的夜晚,敲门声很清脆。)

9、转身问扮演韩愈的同学,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韩愈”:我认为

用“敲”字好,因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你看呢?“贾岛”:是啊,多谢大人赐教。

10、同学们,其实,你们比韩愈厉害呢,大家早就感觉到用“敲”好了。

11、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马上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12、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

韩愈解疑)师;(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绿”。(板书:“绿”字,这个字呈现绿色,同时旁边出现“到、过、入、满”这几个字)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2、对,就因为这样,他的这个推敲文章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2、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3、大家推敲后觉得用“漾”好,下课后老师会把我们的理由说给他听,他一定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的。

七、总结课文。

1、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A、我以后一定会像“苦吟诗人“贾岛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师一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是真正体会到了。C、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让好朋友也来学习贾岛的精神。)

2、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

斟酌文字 韩愈解疑 文献摘录: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 第二课时教案

刘官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推敲》 二.学习课文

师:自读课文一 二小节。谁来读课文一 二小节?生读

师:课文哪个词说明了夜静?哪个词说明月色美?

师: 夜深人静,贾岛去拜访朋友李凝。

屏显: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生汇报。

师:不巧,李凝不在家,但美好的情境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贾岛就即兴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同学们,想读读这首诗吗?

屏显原诗。指名读。

师简述整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你觉得写的怎样?同座议一议。假如你是评委,你会打多少分?

生汇报。

师:我们都觉得这诗写的非常好,但是贾岛是一个以创作态度严谨而著称的苦吟诗人,他总是觉得有点不满意,他觉得哪儿不满意?生答(究竟用“推”还是“敲” ?)师 相机在推和敲下画上问号 “ ?”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4、指名答,生: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板书:斟酌文字)

6、师 : 哪句话直接写他在斟酌文字呢?

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7、生自读自演。

8、师生同做吟哦、推敲动作。

9、再指名读“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师:从这句话中,你可看出什么?(痴迷)学习4至7自然段

1、师:正是由于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所以才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屏显: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同座模仿对话。

3.师:贾岛礼貌地请求韩愈宽恕后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他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书上没有直接说,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要求:联系平时请求时的态度要诚恳。

4.同座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师:想不想当时的情景再现。(角色扮演)

5.听了贾岛的叙述后,韩愈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那我们也来开动脑筋思索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6、师: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 看看和你的想法是否相同?

屏显: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生归纳理由。

7、师: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板书:韩愈解疑)

师; 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出示《题李凝幽居》

生再响亮地读一读,体会。

四、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贾岛是个怎样的人? 生评价贾岛

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齐读课题

五、延伸拓展。

师:其实古代有许多诗人在作诗时都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你还知道那些诗人也象贾岛一样做诗推敲的?

屏显:《泊船瓜洲》

师解释绿字的由来,生议绿的好处,为什么不用“到

来”?

古人做诗都要推敲,那么我们也来推敲一下。屏显:你也来推敲 :

下面句中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生汇报

师:是啊!从你们今天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你们也从贾岛身上学到了对文章中:词句进行推敲的本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六、总结课文。

1、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推敲的来历,并为贾岛的精神感动着,假如贾岛此刻就在我们中间,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针对自己的写作,想对自己说什么? 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2、师:贾岛以创作态度严谨而著称的“苦吟诗人”,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终于在众星璀璨的诗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并留下了许多的佳作,一首《送无可上人》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出示:《送无可上人》

生练读,个别读。

师:让我们齐声,高声朗读这首诗,分享贾岛成功的快乐。

推敲

第二课时

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

闻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推敲的方法,揣摩课文用词准确性。

2、学习本文的故事,讲讲这个故事。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注:红色为修改部分

二、教学过程:

一、导“推敲”,总体感知

1、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读题

2、总体感知:推敲这个故事,写的是(贾岛)推敲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中“推”、“敲”这两个字)的故事?

一、学“推敲”,品析人物

(一)怎样推敲

1、让我们乘着时光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以前贾岛在长安街上斟酌这两个字的场景:

2、请大家自由读读3小节,找找人们看到的贾岛,在做什么? ①个别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来读读—— 点击:吟哦 ②吟哦是什么意思?

他在吟哦些什么呢?默读第3节,联系前后想想? ③谁来学学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敲门,推门的动作? 个别表演。

来,上来!在你的面前这条就是长安街,现在你就是贾岛,你来学学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做敲门,推门的动作,旁若无人地走在大街上。

你们现在可就是大街上的人们,投入一点,想想可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允许我客串一回导演吧,进入状态,开始!

④现场采访一下,围观的人们,你们刚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刚才他们在笑、在指指点点,你知道吗?

你太专注了,太投入了,这句话中哪个词是说你专注的? ①扣读:不知不觉 掌声送给这位认真,专注的贾岛!也送给自己!

②贾岛把周围的人物忘掉了,把自己也忘记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③在文章第四小节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贾岛的这种忘我? ④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比比划划”、“竟然”。⑤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刻画贾岛的这种忘我精神? 拓展读词:心不两用

目不别视

耳不旁听 一丝不苟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3、老师很疑惑,想要问问大家,依我看这推、敲二字不都可以吗,贾岛又何必要这样辛苦地反复斟酌呢?再读读这第3节,找找贾岛是怎样想的?

①个别交流读——

②我们来比较这两句话,少了三个字,意思上有差别吗?自己先读读琢磨琢磨!来说说——

“妥帖”的意思就是,找找近义词?

③推字不是不妥当,马马虎虎也可以的,只是感觉敲字更合适。仅仅三个字,就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贾岛?

对呀,贾岛真是一个字字斟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人!

看来贾岛成为我们的偶像了?贾岛的粉丝们,谁来读读这段话?

4、小结第3小节:

刚才我们看到了贾岛在长安街上骑着毛驴在专注地推敲,喜欢贾岛的同学,拿起书,我们完整地读读第3节。

(二)推敲结果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太投入了,竟然发生了什么事?快速地浏览4-7小节,自己练习概括地说说。同桌可以一起说说,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太投入了,竟然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并没有责怪他,得知事情后,反而与他一起很有兴致地思索。

一生交流,教师引导,简洁概括。

2、韩愈思考出结果是什么?请你先划出来,然后用序号标出他说了几个理由: ①找到韩愈推敲的结果了吗? ②说说这里谈到了哪几个理由?

③这3个理由你都记牢了吗?再读读记记。

④谁来把这3个理由复述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你觉得他说得对,你就点头。

3、抓“连连点头”,验证3个理由

(1)韩愈的这3个理由,同学们听了一直在点头,这就叫——(出示词卡:连连点头)贾岛听后也是——连连点头,此刻,贾岛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来揣摩揣摩!(2)贾岛对韩愈非常佩服,在心中琢磨着这些理由,我们随着贾岛一起来推敲推敲—— ①分别把„推‟与„敲‟送进诗中,自己读一读,感受哪个字响亮? 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②把字送进诗句,哪个字读来更响亮,来读诗句?(请多人起来读)

③英雄所见略同,的确,敲字的韵母ao,是带a音的,确实比推字的韵母ui来得响亮!这一读,我们班还真读出了许多个韩愈。了不起,韩愈可是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呀!

(3)对于韩愈所说的前面两个理由,是否有道理呢?我们情景再现,回到贾岛写这首诗的现场,找找文章前面哪句话是写当时的环境?

①交流,是哪句话? ②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读词 ③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来描述这样的环境? ④学生交流

⑤用安静好,还是用宁静好呢?为什么用宁静呢?(引:月光皎洁)

不仅仅是外界一点儿都没有声音,连自己的心也变得安宁起来,这静是那么美好,这种静就是——宁静。

⑥月夜宁静,“嘟、嘟、嘟”的敲门声响起,有声衬无声,引读——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4)贾岛夜深人静到这里来干什么?

①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②拜访能换成访问吗?为什么?

③两个字都是去探望与其谈话,所不同的是,拜访含有“敬意”,更有礼节。你看,贾岛去拜访朋友,他沿着山路——引读,才——引读,足见对朋友的敬重。

④引读——“月夜访友,齐读:——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小结:刚才我们联系情景,与贾岛一起推敲了韩愈所说的理由,韩愈不愧是唐代文坛的领头羊,他说得多好呀,怪不得贾岛听后连连点头(出示词卡:连连点头?)。

三、记“推敲”,总结故事

1、贾岛与韩愈共同——(齐读)“推敲”的故事享誉文坛,传为佳话。

贾岛因苦苦吟咏、字字斟酌——反复(齐读)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其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更为后人敬仰。

2、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齐读

3、拓展总结

仅仅写诗、作文的时候要推敲吗?还有那些诗也要推敲? 学生交流:做事等

4、今天我们不仅深入学习了推敲这个故事,更学会了联系情景、揣摩比较、吟哦文字等推敲的方法。

四、练“推敲”,斟酌字词

1、句子中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

半路上,他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五、作业

1、赛韩愈:

用()更好些。()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到、过、来 轻风()细柳

淡月失梅花。

摇、扶、吹

2、讲讲这个故事。

9、推敲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了解贾岛、韩愈两个人物。

2、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多角度分析人物,从而感受到贾岛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锲而不舍和韩愈的博学多才。

3、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意思(推敲指的就是斟酌),还知道围绕“推敲”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推敲”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贾岛、韩愈)板书

2、他们一位——贾岛是著名的诗人,一位——韩愈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在研究的时候都善于推敲、斟酌。

二、阅读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仔细读读3—7小节。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阅读后,可以先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出示要求: 学习要求:

自己: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画出有关语句。小组: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汇报:

小结:刚才的小组交流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畅所欲言,汇报你的心得。交流

那一组先来

1、贾岛作诗很认真,斟酌诗句非常专注、刻苦。(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读读这句话,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说说你的体会。

(“吟哦”什么意思?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哦些什么 一边„„一边„„嘴上说着,手上还比划着,很投入 长安城是什么地方?京都。学生描述一下长安城的景象 可是贾岛呢?面对如此热闹的长安城,他呢?)指读。

小结:同学们说的有道理,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细节的刻划,贾岛那苦苦吟诵的形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过渡:读着这段文字,你看到了贾岛了吗?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呀!如此喧闹的长安城,贾岛浑然不知,陶醉在斟酌诗句的忘我境界中。齐读。

(图)看贾岛正向我们走来,他骑着一头小毛驴,穿着袈裟,走进了长安城。大街上人看见了,他们——都笑话他,(出示: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你觉得好笑吗?

小结:看似好笑,其实并不好笑,读着文字,我们被他专注的精神感动着,他那推敲的动作,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指读

此时,长安城大街上的人都顾不得笑话他,因为正在京城做大官的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你们见过仪仗队吗?说说那是什么场面?(锣鼓喧天,庞大)那么贾岛他看见了吗?听见了吗?

出示: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比比划划,竟然,闯进)

闯进、竟然:贾岛在推敲诗句,不知不觉地。

小结: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贾岛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所以才会“闯进了”仪仗队,再回避已迟了。读

贾岛就是这样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他在《题诗后》一诗中写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据说,每年除夕之夜,贾岛便把自己一年创作的诗歌放在几案上,用酒肉祭拜,并焚香祷告:此吾终年苦心也。

所以,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板书

小结:是呀,一次是行人的议论声、嘲笑声,贾岛全然不知;一次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他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因为有了这些衬托,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贾岛推敲诗句的痴迷程度。

其实,贾岛冲撞仪仗队不止一次,还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走着,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便信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很久寻思不出上联。他就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大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鼓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原来是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马。此时,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是呀!冲撞仪仗队那可是大罪,这次他冲撞的是韩愈的仪仗队,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默读课文5-7小节,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并想想一会儿你们用什么形式汇报。

面对贾岛的疑问,韩愈是这样认为的。

出示韩愈的话,说说韩愈的话说了几个意思?

(一、处于礼节;

二、符合意境;

三、读起来响亮)J 韩愈不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分析得头头是道。齐读 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呢?

小结:其实,对于用“推”还是“敲”,许多文人墨客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用“推”好,有的认为用“敲”好,贾岛和韩愈共同认为用敲字比较好。

人们都说,志同道合,共同的爱好,使韩愈一个京城大官和贾岛这个出身贫寒的和尚走到了一起。我们的眼前可以出现这样的画面: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拥挤的人群,好奇猜测的眼神,窃窃的议论声„„而街道中央,韩愈侃侃而谈,贾岛洗耳恭听。

所以,才有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 出示:指读。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延伸:

△其实,古往今来,历史上关于文人墨客反复推敲、斟酌的记载还有很多。

同学们也收集了许多资料,把你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改为“过”“入’字、“满”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2、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3、“郊寒岛瘦”

孟郊也是“苦吟派”诗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称孟郊和贾岛“郊寒岛瘦”。听这个称呼,再想想“推敲”的故事,我想,我们都会为古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而感动,更在心底里涌动起对他们的敬佩。

△老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下节课,我们也来推敲、推敲。

结束语:赏析美文时,习作中善于推敲,学会斟酌,一定会受益匪浅。

9、推敲

贾岛

韩愈

(苦吟诗人)

9、推敲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了解贾岛、韩愈两个人物。

2、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多角度分析人物,从而感受到贾岛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锲而不舍和韩愈的博学多才。

3、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意思(推敲指的就是斟酌),还知道围绕“推敲”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推敲”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贾岛、韩愈)板书

2、他们一位——贾岛是著名的诗人,一位——韩愈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在研究的时候都善于推敲、斟酌。

二、阅读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仔细读读3—7小节。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阅读后,可以先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出示要求: 学习要求:

自己: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画出有关语句。小组: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汇报:

小结:刚才的小组交流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畅所欲言,汇报你的心得。交流

那一组先来

1、贾岛作诗很认真,斟酌诗句非常专注、刻苦。(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读读这句话,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说说你的体会。

(“吟哦”什么意思?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哦些什么 一边„„一边„„嘴上说着,手上还比划着,很投入 长安城是什么地方?京都。学生描述一下长安城的景象 可是贾岛呢?面对如此热闹的长安城,他呢?)指读。

小结:同学们说的有道理,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细节的刻划,贾岛那苦苦吟诵的形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过渡:读着这段文字,你看到了贾岛了吗?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呀!如此喧闹的长安城,贾岛浑然不知,陶醉在斟酌诗句的忘我境界中。齐读。

(图)看贾岛正向我们走来,他骑着一头小毛驴,穿着袈裟,走进了长安城。大街上人看见了,他们——都笑话他,(出示: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你觉得好笑吗?

小结:看似好笑,其实并不好笑,读着文字,我们被他专注的精神感动着,他那推敲的动作,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指读

此时,长安城大街上的人都顾不得笑话他,因为正在京城做大官的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你们见过仪仗队吗?说说那是什么场面?(锣鼓喧天,庞大)那么贾岛他看见了吗?听见了吗?

出示: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比比划划,竟然,闯进)

闯进、竟然:贾岛在推敲诗句,不知不觉地。

小结: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贾岛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所以才会“闯进了”仪仗队,再回避已迟了。读

贾岛就是这样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他在《题诗后》一诗中写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据说,每年除夕之夜,贾岛便把自己一年创作的诗歌放在几案上,用酒肉祭拜,并焚香祷告:此吾终年苦心也。

所以,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板书

小结:是呀,一次是行人的议论声、嘲笑声,贾岛全然不知;一次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他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因为有了这些衬托,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贾岛推敲诗句的痴迷程度。

其实,贾岛冲撞仪仗队不止一次,还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走着,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便信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很久寻思不出上联。他就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大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鼓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原来是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马。此时,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是呀!冲撞仪仗队那可是大罪,这次他冲撞的是韩愈的仪仗队,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默读课文5-7小节,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并想想一会儿你们用什么形式汇报。

面对贾岛的疑问,韩愈是这样认为的。

出示韩愈的话,说说韩愈的话说了几个意思?

(一、处于礼节;

二、符合意境;

三、读起来响亮)J 韩愈不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分析得头头是道。齐读 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呢?

小结:其实,对于用“推”还是“敲”,许多文人墨客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用“推”好,有的认为用“敲”好,贾岛和韩愈共同认为用敲字比较好。

人们都说,志同道合,共同的爱好,使韩愈一个京城大官和贾岛这个出身贫寒的和尚走到了一起。我们的眼前可以出现这样的画面: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拥挤的人群,好奇猜测的眼神,窃窃的议论声„„而街道中央,韩愈侃侃而谈,贾岛洗耳恭听。

所以,才有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 出示:指读。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延伸:

△其实,古往今来,历史上关于文人墨客反复推敲、斟酌的记载还有很多。

同学们也收集了许多资料,把你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改为“过”“入’字、“满”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2、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3、“郊寒岛瘦” 孟郊也是“苦吟派”诗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称孟郊和贾岛“郊寒岛瘦”。听这个称呼,再想想“推敲”的故事,我想,我们都会为古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而感动,更在心底里涌动起对他们的敬佩。

△老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下节课,我们也来推敲、推敲。

结束语:赏析美文时,习作中善于推敲,学会斟酌,一定会受益匪浅。

9、推敲

贾岛

韩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课《鲸》教案设计 篇8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櫓,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做宿店和饭店,节省了旅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父爱之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的抒情散文,记叙了父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读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1、紧扣课题,诱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抓住梦境中那些难忘的场景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上一篇:年度公司部门主管工作总结下一篇:禁毒、法制、反邪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