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类基础设计浅析

2024-07-17

塔类基础设计浅析(精选5篇)

塔类基础设计浅析 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 ;桩筏基础;设计

【中图分类号】TU4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12-02

一、前言

高层建筑基础想要牢固,就应该采用一些整体性好,并且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而且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采用筏板基础或者带柱基的筏板基础是可以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箱形基础。

二、高层建筑基础的要求

能力。

三、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在中国国内目前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普遍都是直接采用电算程序得到的各种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以及同一地基或桩基承载力特征进行设计,高层建筑边角竖向结构较大轴力主要就是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引起的,把此永久作用和短期作用等同的来看,边角竖向结构的基础就会被加大了,中部竖向结构基础不能够增强的原因就是由于相应重力荷载的长期作用,某些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底部横向墙体八字裂缝典型盆式差异沉降,这样的现象发生跟前面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2.在嵌岩高层建筑结构基础时候,采用砂质或者其他材质褥垫层在基础周边和底面设置,垫层的厚度范围是50毫米到10毫米之间,肥槽填充混凝土的做法是不能采用的。根据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来确定平板式筏基的板厚,不平衡弯矩作用在冲切面上的附加剪力是应该需要考虑的,而且板的厚度不能低于400米。筏形基础应的顶面和底面配置双向钢筋网片,钢筋之间的间距能低于于150毫米,比300毫米大也不好;钢筋的受力直径不能比12毫米小。柱宽比梁板式筏基梁宽大的时候,可以采用在柱边用肋梁加腋,这样的话就会满足构造的要求。在梁高取值梁板式筏基的时候应该把底板厚度包括在内,正截面受弯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是梁截面应该满足的,应对基础梁顶面柱下局部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应该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上部结构的布置及其荷载的分布等因素来确定筏板基础的平面尺寸,偏心距的计算可以取消。

3.在设计桩基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的设计,在选桩的型号上,成桩的工艺方面,承载力取值的方法上,各地各自的经验都比较成熟,而且很规范。在选择桩基和设计承台的时候,要根据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桩穿越的土层、桩端持力层土类、地下水位、施工条件和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因素来综合的考虑。

4.应该根据地基土承载力和上部结构布置以及荷载大小等因素来确定箱形基础的平面尺寸。

四、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

1、弹性模量Es地基 和相对刚度K p 的桩影响

(一)对高层建筑产生影响的平均沉降,如果有较大的弹性模Es的桩间土,那平均沉降就会在高层建筑上发生;相对刚度小的桩,那高层建筑的平均沉降就会加大。

(二)在影响高层建筑差异沉降的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筏基刚度,不明显的影响,在Es 和Kp上呈现出来了。

(三)上部荷载的影响,在被桩筏分担的时候,越小的弹性模量的桩间土Es,分担荷载的筏基,就会产生很大的比例;弹性模量桩的Ep越小,那分担荷载的筏基,其比例就越大。

2、桩长和桩间距的影响

(一)桩长的影响

影响桩筏分担荷载的桩越长,就会有很小的比例来分担荷载的筏基。对桩顶反力分布以及筏基内力大小有关桩的长度变化的影响是不明显的。高层建筑的桩越长,差异沉降的建筑物比例就越小,但是桩的长细比对建筑物的差异沉降不是影响的上部结构刚度和筏板厚度主要因素。

(二)桩间距的影响

影响高层建筑差异沉降的平均沉降,在10 以内的s/d,均会稍微增加高层建筑的差异沉降和平均沉降,说明没有急剧的影响;对桩筏分担上部荷载的影响,桩间距增大,对桩筏分担上部荷载具明显的影响。桩间距增大,角桩反力和边桩反力明显减小;当s/d 达到某值时,桩顶反力分布趋于均匀,即内部桩反力均等于角桩反力、边桩反力。s/d 增大,桩分担上部荷载的比例大大减小,而筏板分担上部荷载的比例将大大增加。如果桩间土有较高的承载力,那么可通过增大桩间距来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对桩顶反力分布的影响桩间距增大,对桩顶反力分布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3、抽桩对基础沉降及筏基分担上部荷载的影响

我们得知,通过实际经验,这个影响甚微,如果抽去同样数日的内部桩对基础沉降和筏基分担荷载的。而如何同样数目的角桩和边桩抽去的话,这个影响将增大,充分显示,在桩筏基础设计中,合理布桩的重要性,角桩和边桩密一些,内部桩疏一些,可以达到充分发挥桩筏基础的效果和节省的目的。适当增大桩间距,对桩间土的承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实质是减少桩数,在抽桩过程中,抽筏基下什么部位的桩对基础沉降及筏基分担上部荷载的影响少一点呢?

五、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设计建议

1、目前出现的共同作用实践的例子,就是减少沉降桩或桩间距大于6 倍桩径的疏桩即符合桩基。对于非嵌岩端承桩,桩间距离加大,桩数减少,让筏(或箱)底的地基承载力充分发挥,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2、若常规设计被采用的话,可适当减少桩承担的荷载,在Pp=P-PwA-(5-10)%P=(95-90)%P-Pw·A式中,P:上部总荷载(包括箱(筏)基);Pp:表示桩承担的荷载;Pw:表示浮力;A:箱(筏)基础平面面积。

3、可采用S=20CM~30CM的方法,这样可适当加大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容许沉降。

六、结束语

塔类基础设计浅析 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 机械基础 教学设计 实践

当前,我国正在向创造强国迈进的发展征程中奋力前行,具备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必将为创造强国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培育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型职业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对崇尚改变、追求创新的中职学生而言,推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品质,实现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当前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中职院校的机械基础课程在我国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方面作用显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已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的课程要求,尤其是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传统积弊与思维惯性影响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变革,这种现状急需改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理念封闭自守,与后续课程之间衔接不畅;同时,囿于课程自身的体系范畴造成知识更新慢、教学效率低等问题;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较为吃力,学习积极性差,未能将机械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作为基础课程,联通前后课程的桥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人才培养的成效不明显。由此可见,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得以拓展的驱动力。无论是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看,还是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看,都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创新教育。针对机械基础课程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借助创新理念的助力,开展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创新教育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中职机械基础教学质量,针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特点设计蕴含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积极发掘机械基础课程自身蕴含的创新因素,在推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學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中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创造意识与创新品格的人才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激发中职学生在机械基础专业学习中有创新愿望和勇气,学有所获,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创新教育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实践的具体路径

1.立足中职学生特点,构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

创新教育推行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中职学生具有学习能力不佳,自制力差、但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活跃等典型特点。因此,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减少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构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

从能力目标的构建看,结合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更偏向于动手动脑的实践学习,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的现状,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应侧重于在学习及训练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致具备能够对较为容易的机械传动装置进行使用、维护、设计的能力;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机械设备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打下基础。从知识目标的构建看,应侧重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具体包括在创新意识引导下,学习掌握了常用机构、零部件、工程材料的相关知识。从素质目标的构建看,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素质上。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培育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具有认真严谨、沟通协作的素质能力,并在开发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因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2.依托课程实践平台,推进课程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融合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与创新教育的要求看,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改革原则,这是因为实践性是机械基础课程的根本特性之一。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已经构建了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与体系,这为机械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保障。创新教育本身具有实践性特点,创新的思想或观点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达到创新的最终目标,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创新是苍白的。这要求中职院校应依托课程实践平台,立足机械基础课程实践的要求,在构建中职机械基础专业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推进课程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分层次设置多元化的集课程实践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确保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其次,推进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设计训练与创新能力、思维的综合训练,将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为学生实践创新教育的综合性平台。

3.根据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落脚点在于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要求中职院校机械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必须立足专业发展特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人才需求,在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一方面,对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必须紧密结合机械基础课程现有的专业知识体系,甄别选取课程内容中难度符合学生要求的知识点讲授,促使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受、理解并能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中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部分知识进行删除,编写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机械基础专业教材。另一方面,引导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大胆思考,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通过动手动脑的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创新尝试。

4.完善创新能力训练,改进课程教学与评价方法

创新能力的开发是机械专业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根本点。因此,立足创新教育背景下,推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紧密相关,专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而设置的机械基础课,是学生深入学习其他课程的理论根基,更是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保障。培养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应深入研究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机械基础课教学方法,尝试采用诸如项目驱动、情境设计、头脑风暴、类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能力训练,达到提升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重视多种教学资源在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应在符合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特性,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应着力开发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工具,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具等方式较为直观体现课程内容的资源,将机械基础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可以尝试利用微博、微信等受到学生欢迎的移动终端媒介,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必须将创新能力需求纳入到机械基础课程评价体系,将创新教育特点融入到机械基础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范畴内,才能切实提升机械专业师生参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论

浅析《机械基础》教学 篇3

关健词:理论教学 教学原则 学习的主动性

《机械基础》是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液压传动三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又较好地保持了各自体系的独立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机械基础》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技校学生大多年龄小,学习基础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效果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教学特点,借此机会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

《机械基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很多,因而成功地组织理论教学是关键。理论教学要确保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讲授的深度不能超过大纲要求。

为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不可主次不分、平铺直叙,也不可避重就轻、本末倒置。例如,定轴轮系是轮系的重点内容,而其中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又是重中之重。为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必须抓住关键。定轴轮系传动比的关键有三:一要掌握机构传动比的定义;二要熟悉一对齿轮的传动比的计算公式;三要弄清整个轮系有多少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哪些是主动轮,哪些是从动轮。这样组织教材,就能够条理清楚地使学生逐步弄懂较难的理论。

二、教学过程要贯彻正确的教学原则

结合本门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系统性、直观性等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更易理解,比如在讲解机器与机构时举例:普通自行车是一种机构,电动自行车、摩托车都是一种机器,为什么?因为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动自行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而在学习四杆机构时,可以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既浅显又易懂的实例,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并且要和上一届同学的作品相比较,看看哪些同学做得好,同学们的参赛积极性非常高。小制作做好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使他们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更深的了解。

2.注重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机械基础的教学不是一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课,而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宣讲,要善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防止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陷入“填鸭式”的教学困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例如讲解零件的疲劳点蚀时,学生对点蚀的形成及危害感到难以理解。在讲课时,可先由日常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然后在推出抽象的概念。比如,自行车若年久失修,有时会听到前后轴承发出“嘎嘎”的响声,毛病出在哪儿呢?将轴承卸下,就会发现轴承滚动体表层有小块金属剥落,出现一点一点的黑斑,这就是点蚀现象,此时应更换滚珠。通过这样的讲解,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

3.贯彻系统性的教学原则

机械基础已经形成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系统,知识间前后照应、密切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把握知识连惯性,绝不能将各部分内容割裂、孤立。例如,摩擦传动这部分内容中有摩擦轮和带传动,带传动是重点,而其中V带传动是重中之重;两者传动过程中一旦过载都易打滑,且传动效率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系统性总结,把一些零碎知识形成系统。

4.实施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思想方法,是科学、有效、生动地学习机械基础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实施机械基础直观性教学原则呢?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靠老师调动起来的,而好奇心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习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它着力表现一般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机械基础课液压换向阀教学中,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讲述,是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而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就能直接观察到滑阀的几个动作过程,便很容易地掌握了换向阀不同通路情况和中位机能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他们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请工人师傅现场操作,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尝试,而要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并运用于实践,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和妙方。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努力寻找出更多符合学生的教学途径,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塔类基础设计浅析 篇4

【摘 要】浅基础与深基础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不在于两者定义上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工作原理和其适用条件的差异,而建筑采用浅基础还是深基础,完全取决于持力层的深浅,而持力层的深浅又取决于地基土的软硬。

【关键词】浅基础;深基础

浅基础与深基础作为建筑基础,传递由上部荷载施加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在附加压力作用下,要求地基满足承载力及变型条件的要求,进而达到满足建筑设计的各项使用功能。

顾名思义,浅基础与深基础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础埋深上的差异,但两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值界定。

一般以埋深大于等于5.0米为深基础,埋深在0.5-5.0米之间,侧面磨阻力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基础称为浅基础,但基础埋深不得小于0.5米。若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加大埋深,深度超过5.0m,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施工手段和相应的基础形式。如桩基、沉箱、沉井和地下连续墙等,这样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浅基础相对于深基础,基础故然埋深较浅,同时,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工程造价亦较低。而深基础情况恰于浅基础相反,除基础埋深较深外,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因素较多,工程造价亦较高等。

建筑采用何种基础形式,即采用浅基础抑或采用深基础,决定于基础持力层的选择,一般而言,持力层埋深小于5.0m的为天然基础,采用的基础形式自然就是浅基础。

持力层的选择取决于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和选择。

基础持力层的选择,要求承载力必须满足下式要求:

(1)当轴心荷载时

Pk≤fa

式中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2)当偏心荷载时,除符合上式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Pkmax≤1.2fa

式中Pkmax—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

由此可见建筑类型与地基土特征决定了基础形式。

建筑物的尺寸以及荷载的大小可将建筑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多层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厂房,此类建筑高度较小,单位荷载较小,对地基条件要求较低,属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或小于乙级的地基;另一类为高层建筑,有地下室的多层建筑,重要的一类建筑物,其单位荷载较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及二级以上的建筑。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尤其是地基土的条件决定了基础埋深。

地基土的一般规律是上软下硬,从软土至坚硬岩石,岩土类型繁多,空间分布不稳定,工程力学性状差异较大,同一层土的力学性状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此外,还有液化土,岩溶,湿陷性黄土,膨胀性土,多年冻土等特殊类型土。只有在充分查明地基土结构,力学性状,以及地下水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有针对性的确定持力层的位置。

如此可见,建筑采用浅基础还是深基础,完全取决于持力层的深浅,而持力层的深浅又取决于地基土的软硬。

建筑的上部结构与基础形式及地基土的共同作用必须满足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条件的要求,三者的组合关系参见下表。

注:本表未考虑液化土、岩溶、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等特殊性岩土以及处理后的人工地基

综合上述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浅基础以天然地基为持力层,以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结构受力要求即可。基础与侧壁土的磨阻力可忽略不计。

(2)深基础以深部硬质岩土层为持力层,或者以基础与侧壁土层磨擦力作为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为主,又或以前两种受力方式结合作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

(3)浅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坚实,满足承载力要求,浅基础的选择形式可根据上部结构需要,选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对于上部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只要浅部岩土层工程性状好,同样可以选择浅基础,如筏板式基础。

(4)深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软弱,承载力或变形条件满足不了工程要求,向下寻求硬质岩土层,直到满足上述地基条件。其基础形式自然也就为深基础。

(5)深基础的形式有桩基础,箱形基础,沉井,沉箱,地下连续墙等。具体采用何种基础形式要视建筑 及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定。

因浅基础工程造价低,只要浅部地基坚实,就应优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对于七度及七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区,为了抗震的需要,上部结构常采用框架、框剪结构以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其基础形式往往采用筏板基础,箱型基础等以增强地基的刚度,使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工作。

对于上软下硬地基土,尤其是上部有液化土层的地基,往往采用桩基将桩端坐在坚实土层上,如有地下室,就应采用桩筏,桩箱联合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土地寸土寸金,向山要地,向海要地,常见形成大规模挖方和填方的不均匀地基,必须采用深基础以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满足地基的变形要求。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含水丰富的海岸、河岸、地基土,就应采用沉井、沉箱和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形式,来克服基础施工的恶劣不利环境,并满足工程的需要。

对于液化土、岩溶、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地基,除采用地基处理措施以外,亦于采用深基础,将基础放在坚实土层上,达到地基稳定的目的。

对于高边坡的路基,岸基,及深基坑土层,其边坡即是地基又是荷载,除采用挡土墙外,还可采用锚杆基础,以平衡土压力。锚杆铆固深度一般均超过5.0m,所以锚杆基础亦应属于深基础。另外锚杆还可用于克服地下水对箱型基础的上浮力,以满足抗浮要求。

对于偏心荷载的建筑物,可以采用疏密桩,或变更桩径等结构措施,来调整基底压力的不均匀导致的地基变形的差异,使单桩荷载达到基本平衡。

对于经处理的人工地基或复合地基,可直接在人工地基或复合地基上做浅基础,其对软弱下卧层验算要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概言之,浅基础与深基础均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不在于两者定义上的区别,重要的在于两者的工作原理和其适用条件的差异。这是岩土工程师必须潜心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巨龙,杨伟峰.岩土钻掘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浅析如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篇5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职业道德 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小到原始凭证的审查,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及保管,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核对、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等,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移交、销毁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的软件要求等,大到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范围广,涉及面宽。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难免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由于会计人员是单位工作人员,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所掌握和决定,受业绩及利益驱动,无法真正行使会计职权,难以违背本单位领导意志单独进行会计核算,使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能力弱化,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每年会计人员都要参加由单位组织或者自行报名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以通过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事实上企业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常会流于形式, 致使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做的不规范不扎实。

一、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任用不具备会计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会计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出现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的现象,最普遍的问题是一人多岗,责任权限划分不清,岗位设置过于简单,经常出现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2.会计信息不准确,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格以及记账凭证的编制不完整上,出现用填写项目不齐全的原始凭证入账的现象,财务报销制度松懈。记账凭证上会计主管、记账、出纳、复核、制单人的签章不全,记账凭证中有空行的未划线注销,显然不合规定,这都是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准确的原因。

3.内部监督职能弱化,一些会计人员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和手续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于会计岗位设置简单的企业来说,权限责任不明确,一人多岗起不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由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致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各异。会计记账随意性大,如有的企业一方面原材料已购进,甚至已耗用了大部分,由于供货发票未到,就一直没办理材料入库手续,导致财务账面记录与仓库实存记录差异很大,核算不实。原始凭证不完整、不合规。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最常见的是发票无抬头或抬头不完整;报销会议费、培训费未见通知、会议记录等相关会议信息;报销差旅费未标明出差事由;白条入账,代开发票不符合单位注册地或劳务发生地的税法规定。如何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正确归集成本各异。有些企业把招待费、大额宣传企业形象的广告费等列入办公费,把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装卸费、运输费等计入机械使用费等等。经济合同管理不规范。财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定、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核算部门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自己对结算单据的理解进行核算,甚至没有经济合同的备案资料,这种经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准确、不及时,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严重滞后,使出具的财务报表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脱节。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部分单位往来款项的管理存在清理不及时,跨越时间长,资金余额大等问题。致使往来款项的核算内容失去真正意义,也容易引起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费用报销手续欠缺。购买电脑耗材、办公用品等未付购货清单也无相关低值易耗品登记,购买实物缺少签收手续,发放物品无发放明细。这不仅影响费用的可靠性、真实性,同时也是单位内部管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漏洞。

二、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几个方面:首先,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财务会计工作就是支付中心,不重视会计人员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这也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学习精神。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对新业务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法规的学习。此外,部分会计人员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严格执行制度,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再次,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一些企业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目的。 还有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等,这必然导致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另外,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措施

1.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认识。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意识,一方面广泛宣传会计岗位设置混乱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引起管理者对会计基础规范的重视,避免因会计岗位设置混乱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对基础工作规范的认识。

2.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严格规定企业在任用财务

人员时,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的条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企业设置会计岗位必须符合相关要求,不得随意设置。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对于财务人员及财务工作者进行经常教育,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nlc202309020106

3.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管理。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手段,才能使管理及监督工作涉猎到会计基础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首先,要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体制,制定一套本企业的全面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应包括会计人员配备制度、会计凭证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控制制度、费用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监督制度、财务管理及分析制度。

其次,要严格执行该项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对建立的内部管理要自觉遵守和执行。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要充分利用内部监督,主要在于明确职务分工,明确划分各级领导职能部门、人员之间的责任和权力,保障各环节之间协调平衡,提高效率,正确传递会计信息、复核、检验、填制凭证等都必须明确负责人,非授权者不得参与,如非会计人员不得处理会计事项。非稽查人员不得审核经济业务等。

4.财务部门要深入实际,加强指导,一是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宣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财经法规观念,强化规范化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念,自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二是财务部门要不定期对会计工作规范管理进行检查、评比。对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帮助改进。

5.严格内部控制,狠抓规范落实。一是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物资的收发和货币资金的收付得到严格的控制。通过采购、验收、计量、入库、入账、审核、报销、出库等管理环节,明确岗位责任和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发生。二是明确职务分工,首先是明确划分各级领导职能分配、人员之间的责任和权利,保障各环节之间的配合,提高效率。其次,对各项财产物资都要指定专人负责,任何经济业务或其中重要环节都必须由两人以上或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分别处理,职能人员之间工作交接要有明确交接手续等。第三,在财务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会计与出纳的分管制度,凭证编号控制制度,做的账、财、物分管牵制,账、卡、证、表之间要定期核对,现金和物资要定期盘点。

总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不仅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任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对会计主管、会计和出纳的业务分工和相互制约关系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从组织上保证了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基础工作能对各项支出作出准确、及时的反映和有效的控制,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既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预算的执行情况,又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会计基础工作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为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服务。使得财务工作汇总的难度和强度有所降低,从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企业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必须靠广大财会人员来实现。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会计行为规范化,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健全企业财会人员业绩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人员培养制度,如培训、考核、晋升、淘汰等。内部控制贯穿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这就充分保证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传统的会计监督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内部控制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其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以保证会计监督的针对性更强。企业的绝大多数人员从事的工作和业务均会在会计系统中加以反映和核算。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促进会计信息反映的准确性。建立会计基础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根据规范化程度,分设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每年对验收合格的单位通报表彰,对验收取得优秀的单位实行物质奖励。对复查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整顿,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时期,会计基础工作的定义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会计工作也应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外的会计工作应是会计基础工作的范畴,它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财会工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上一篇:单氰胺生产新工艺分析下一篇: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