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

2024-06-07

文化批评(精选11篇)

文化批评 篇1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内容提要]文化批评作为重新回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它的可能性如何证明?当年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外部批评的指责是这样脱离了文学本身,那么文化批评有多少为自己加以辩护的理由呢?本文从文化批评的理论、方法以及它的言说的有效空间这样三个方面,对于文化批评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些分析和说明。并且认为,文化批评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不是追求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对待文学现象,而是更这重于对于文学研究提供思想的解剖刀和反思。

[关键词]文化批评 理论 方法 话语权力

“文化批评”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共识,即文学研究除了应该深入到对于文学自身的剖析,尤其是语言分析之外,还应该有着一种文化层面的`眼光。那么这里的文化可以是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范畴,探讨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中的基本样态,也可以是着眼于当代生活中或隐或显地起着引导、支配或者影响人们生活的事体。如果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后者,就有可能面对各种生活事实,这些事实是刚才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缺乏成系统的言说渠道,也没有可以依靠的理论范式和话语规则,因此有必要对于其中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讨。

一、批评的根基:为何理论与如何理论

事实上,人们看待事物都是内含理论或依靠理论的。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们有“早晨”的观念,而“早晨”除了是一个特定时段,同时还是一种循环的、多次重复的时辰。古代人们更多地从周而复始的意义理解它,今天人们主要从矢量发展的角度看待它,这里分别就有不同理论作为内在依据。除了日常生活有着理论的背后的依托,就是在学科研讨中,也同样有着理论的先行。在实验室里,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对象,这是非常客观的了,可是这种客观中也有发现的预期,而预期就有某种假设,它是依据理论的。诸如现代高能物理在探测新粒子时,要预先建立大型设备,投资巨大,探测的结果实际上是有着理论预期成分的。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

科学不能仅仅在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而这些概念的适用性可以后验地用经验方法来检验。这种状况被前几代人疏忽了,他们认为,理论应该用纯粹归纳的方法来建立,而避免自由地创造性地创造概念。科学的状况愈原始,研究者要保留这种幻想愈容易,因为他似乎是个经验论者。直到19世纪,许多人还相信牛顿的原则――“我不作假说”――应当是任何健全的自然科学的基础。[1]

通过这种回顾可以见出,仅仅依靠经验的基础面对事物,这既是不可能的,也不是科学所推崇的态度。

为何理论是回答理论支撑的必要性,在此之后就有采用什么理论即如何理论的问题。这里当然应该包含经典的文艺学教材和专著的理论,也应该包含从文化学角度看待文艺的有关理论,此外还应该吸纳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引发的理论思考。

马克・波斯特在结合电脑写作问题时,联系德里达关于说与写即语言与文字对立的观点展开了讨论。他指出,纸笔的书写方式使显现的文字有物质性质,难以抹去;这些纸面的文字脱离了作者,它的意思是在相应语境确定而不是听命于作者,因此也可以说这些文字成为作者的敌人,对抗作者。可是电脑写作中,屏幕显示的亮点能够轻易消除,它还没有成为物质存在,这样书写与说话就有了同一性。[2]它颠覆了笛卡尔以来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电脑是一种物质存在,可是它是模拟人脑的,在电脑的工作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镜映效果(mirror effect),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遭遇拉康那种

[1][2][3]

文化批评 篇2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九十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 而且各种文化理论纷纷把文学批评的目光投向文化研究。将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入手, 分析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实属文化批评的范畴。

1 谈论文化热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这是一个关涉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走向文化研究的契机的问题。当代英国学者特雷·伊格尔顿回答说:“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 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 这个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属于文化主义的教义”[1]。伊氏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说, 首先, 在战后的西方, 文化第一次在现代时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的一个重要力量, 其次文化是六十年代以后政治斗争的一个领域, 是政治冲突之媒体的一部分[1]。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1]。这其中, 内化了男性中心主义阅读策略与价值的女性批评能够逃逸出父权制文化制约而最终重构出自己的批评或言说标准吗?历史作为文学的“文本外围”是一个一统意识形态杜撰的连续性神话吗?

要回答上述问题, 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成为文学批评家, 而且还必须成为文化批评家, 正如当代英国学者大卫·戴奇斯所说, 现实的批评应该是这样的:“它把自己同全部文化活动的综合体连袂起来, 而文学的生产只作为其中一个未完成的片断”[2]。这表明, 文学批评与文化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剪不断的脐带。

2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实际情形

2.1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看。

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 文学批评家的任务与其说是消除文学的文本性, 不如说是应当从文本性去重新看待一切社会现象。文学是同历史事实同处于符号化的思想空间, 在这个共同的空间中, 文学参与了历史的过程并对现实的塑造[3]。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是由许多声音、许多力量组成的故事, 不仅统治者、强者, 而且边缘人、弱者也在起着作用”, 所以, “不应忽视文学、非文学、社会文本的并列存在以及跨文化融合的方法”[4]。具体的批评实践则突出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泛文化解读之中。譬如, 在莎士比亚剧作中, 有不少对男女双方性暴力、欲求、力量关系的描绘, 莎士比亚就是把当代或过去的社会, 历史带进戏剧里去加以戏剧化, 以艺术的装扮、拨用、戏耍来重新界定和塑造文化。[4]

2.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从妇女的既是总

体文化的成员又是妇女文化的参与者的双重文化身分出发, 女性主义创立了自己的女性亚文化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妇女写作只能是一种“双重话语”的写作, 它永远要体现出两个团体———沉默的团体和统治的团体——的社会、文学和文化传统[4]。文学标准的建构也“不仅仅是个人权威的结果, 而且还涉及到出版者、评论者、编辑、文学批评者和教师的非共谋文化网络”。[5]

从上述对新历史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 它已经广泛地吸收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 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种族和少数民族研究所共同信守的观点。

3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在走向跨文化融合而形成一种文化诗学的过程中, 虽然方法各异, 却呈现出几种鲜明的共同特征。

3.1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跨学科性。

这种跨学科性是建立在跨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尤能体现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文化研究取向。这种跨学科性是以解构的方式吸收多元理论达到重建文学研究新理论的目的。例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它存在于现有学科之中, 又游离于现存学科之外, 曾一度被认为是“只有观点, 没有理论, 没有方法的非学术政治”。八十年代出现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重点考察了种族和社会性别在双重文化与种族交往中的作用。

(1) 这种跨学科性直接导致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论上的多元性。如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充分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分析方式, 提出了自己的“女性写作”理论。这种理论一反传统西方视思想、身体和语言为一体的观念, 强调了女性欲望语言与男性欲望语言的不同 (前者重理性、逻辑性、等级性, 后者反理性、反逻辑性, 反等级性) 。跨学科的文化融合和方法论上的多元取向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导倾向。 (2) 这种跨学科性还直接形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开放性品格。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认为, 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经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 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地位”。通过它既安排我们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安排我们的批评历程。这将不是一种结构主义语言意义上的诗学, 它将超出对文学话语的研究而成为对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3.2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批判性。

这种批判性突出体现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政治反抗倾向和文化批判倾向中。譬如, 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 每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都包含着对它显见格局和核心价值的否定, 这种否定体现为对潜在的对立格局和边缘价值的默许, 由此, 每一种文化的真正整体格局都是在官方提供和官方反对的格局之间的功能性平衡中产生的。

而在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看来, 女性批评理论“是一项把女性文学本文与女性主义批评本文确定为‘修正、占有和颠覆行为的’以及确定为‘种类、结构、声音和线索’差异之总和的方案”。这种修正、占有、颠覆以及对差异的追求正是女性的政治反抗和文化挑战。L·布朗在其新著《帝国之末:十八世纪早期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和意识》中更明确提出:“我想重新确定十八世纪文学研究的方向, 建立融合各受压迫阶层的全面分析, 以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能推进女权主义的、反帝的、反种族歧视的自由政治目的……意识批评应成为再现过去进步观点的方法, 成为支持当代激进变革的基础, 而这是通过把有权者的文学改造使其为无权者服务来实现的”。

结论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实践活动往往是诊断性的。“就象一位内科医生或精神分析医生为确诊一桩病例要快速检查病人身体或心理症状的细节, 以实施急需的治疗, 文化研究的实践者们则也时时飞快地检查作品的明显特征, 抓住其表现出的特殊文化的另一方面, 对其加以诊断。其阅读取向更多地关心的是文化而不是作品本身, 尽管每一文化的相异性原则是被承认的”。这种诊断性必然逻辑地延伸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更关注主题、意义、思想、语境、政治、社会而不是文本的内部事实如语言、结构、修辞等。由此可见,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实属文化批评的范畴。

摘要: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 分析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本质, 经过论证, 得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实属文化批评的结论。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批评

参考文献

[1]参[英]特雷·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J].国外文学, 2006 (12) .

[2]参[英]大卫·戴奇斯.一条无形的脐带:批评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 2000 (22) .

[3]参徐贲.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 2003 (13) .

[4]参[美]J·L·牛顿.女权主义和“新历史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 2004 (32) .

一点文化批评 篇3

其实,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词语。对现代人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也是中国历史过程中民间涌现出来的缤纷文化现象。但是,对清朝上溯的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来说——传统文化也曾是从属于皇权的士大夫的常用词,这个词的含义则几乎和“祖制”与“统治之本”同义,它充塞了很多旧时代的所谓“礼仪”、“道德”等内容。

当现今的“传统文化”之说热潮兴起的时候,其实任何人都会热切地盼望另一个词同时出现,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令人失望,这个“热潮”中没有这个声音。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在“破四旧”中出现了这个声音,——这曾被后来的主流定义为抛弃“传统文化”。假如这种说法成立,则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把“传统文化”踩在地下;近十多年来,“传统文化”在主流中涌起热潮,而没有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声音,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成了一面大旗被举至高高在上。难道中国主流舆论就这么喜欢忽上忽下两种极端式地折腾“传统文化”么?

尤其不可理解的是,当今某些人穿着“唐装”“汉服”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假如说有少数西方人把中国定位在留长辫的清朝是一种偏执,那么这种人穿着汉、唐服饰何不是一种偏执?重要的不是中国的汉、唐或清朝,重要的是中国的现在和将来,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这种人的行为只能说明一点,“我祖上”的阿Q精神真的是万寿无疆!宣传“传统”只为现实服务,而真的走人“传统”,只能是一种走火入魔的行为。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抽象性(概念化)、理论性(争辩性),但当现世主流社会在大力宣讲、纠缠于这个“传统文化”的时候,人们张眼突然看到,现实社会已经步入了过往历史“传统”利权社会的“惊人相似”之中。

文化批评 篇4

▲期刊简介:

1.《山东文学》杂志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类月刊,创刊于1950年。创刊五十多年来,推出了一大批 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期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山东文学》是04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万方数据)。采用中文大16开版面。

3.国际标准刊号:ISSN0257-5817;国内统一刊号:CN37-1032/I;邮发代号:24-3。国内、国际公开发行。

4.为进一步提升本刊的学术品格,《山东文学》特开设下半月刊(即理论版),以各类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教育教学工作者、文艺文化科研工作者等为征稿对象,旨在为广大作者提供一个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文学、文艺、文化科研论文的平台。本刊热忱欢迎一切真知灼见和探索创新。

▲《山东文学》下半月(理论版)征稿内容:

文学评论、文艺批评、文化评论、艺术殿堂、学术沙龙、教育教学、哲学天地、鉴史知今、企业文化等稿件均可。内容以文学、艺术、教育及社会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和其它人文科学。

▲投稿须知:

1、论文文稿应内容健康,主题明确,论据充足,层次清楚,叙述要有条理,文字简练。来稿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请勿一稿多投。

2、论文稿件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籍贯、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文稿注释和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章最后,注释用(序号)表示,参考文献用[序号]表示。

3、来稿确保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论等,文责自负。请自留底稿,本刊不再退稿。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拥有删改权,如不同意请注明。

▲本刊投稿邮箱:sdwx001@126.com

▲工作QQ:910233274

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5

二、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了目前加强职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中的一员,只有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有些教师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降低了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花大力气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端正校风、教风、学风,重塑教师往日良好形象,正我师德,铸我师魂,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势在必行的一大举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预备党员,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自认为是专业院校毕业,又念了这么多年的本专业,用起专业知识来会措措有余,一种自傲的情绪,不愿更深入地去钻研;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具体的示,我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反而招来非议。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所以在工作、学习中比较盲目.还有一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对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依顺,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工作时间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还会把工作作为负担,却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5、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亮点。可能就是个人性格的问题,不会很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是不会去重视这个创新问题,觉得总会其他的同学来一起解决问题。而自身不会在问题出现时,想办法解决寻求更好的路径。

6、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上热情不够。表现没有真正的沉下心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东西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去翻书。

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老师,这种转变完全是180度的。走上讲台的一瞬间,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爱学生的人民教师。

一转眼走上工作岗位已经快半个学期了,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已经过去的工作、学习,作一自我剖析。在思想上,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的颁布及实施、教育界的新动态,以此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工作动机,严肃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我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了解内容,明确成为一位优秀党员有那些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怎样去做,并努

力以这些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在工作上,我认真学习大纲,吃透教材,力求备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果;在教学工作中,尽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着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在课堂内多精讲,在课堂外多拓展,精挑优选作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启发学生,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时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有益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提高为学生服务意识,启发学生入党,从生活上思想上真正的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尊重,才能教好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心,终身受益的课。

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能只满足当一个教书匠,想在讲课时把热点问题说清楚,就必须针对自己的课程搞科研,多发文章,多参加课题。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的工作、学习,我可以说的确是有所收获,教学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少不足,认真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从自身找原因:

1、作为一个新人,工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驾驭课堂能力还不强,在备课方式和课堂组织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平时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注意也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2、组织纪律性不强,存在自由散漫行为和心态,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刻想着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3、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缺乏深刻的认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存在距离,有些只能是想法,并没有

演化为具体的做法。

4、工作上胆子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惟恐事情做的不到位。而实际上思想包袱背的越重,工作反而越难开展。这需要我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本着只要立足点站稳,基本点站牢的原则,大胆、细

致地开展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暴露出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识,加强理论

学习,增长自己的才干。

通过为期数周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刻剖析,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现根据自身情况和工作实际,从思想和工作两方面对照检查如下:

一、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欠缺,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学习不刻苦,没有系统地钻研政治理论,特别是对原著的研读欠缺,只注重表面学习,没能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亮点。可能就是个人性格的问题,不会很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是不会去重视这个创新问题,觉得总会其他的同学来一起解决问题。而自身不会在问题出现时,想办法解决寻求更好的路径。

3、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上热情不够。表现没有真正的沉下心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东西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去翻书。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急于求进的情绪。一是接到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存在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导致工作缺乏耐心,产生急躁情绪,影响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少,工作方法简单,致使工作效果不佳。、群众工作经验不丰富,宗旨意识淡薄。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观念淡薄,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决心通过这次对照检查,找准问题,抓住产生问题的根源,认清今后努力方向,虚心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弥补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不足。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益为落脚点,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6

尊敬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队伍,每一位党员也都处于不断的进步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秀作风,它使我们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自身存在或产生的缺点、问题,从而及时纠正改进,以实现不断的优化成熟。以前知道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但是从来没有亲身感受这一过程。所以回来就坐下来认真思考了一下,并且查阅了一些质料。以便更深层次的去学习他的精髓。得到一些感受,在这里与同志们一起分享。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多面“镜子”,我认为走进组织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面“镜子”。他可以照到我们的腐朽思想、自身错误。让我们去消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党员党性锻炼、促进党的团结和同志进步。也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讲政治的重要表现。

始终保持***的先进性需要党员同志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开展正常的批评自我批评,在党内才能够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找到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正确形式,决定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优势和先进性。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广大党员来讲实际是个党性修养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其觉悟和思想境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胸襟坦诚,是衡量每个党员的党性观念、品德修养、人品修养的重要标尺。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坚持正确的立场。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一个公产党员的政治立场一定要坚定,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也不能捕风捉影,强加于人。

其次,树立正确的态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究方式方法,把科学性和严肃性结合起来。自我批评要在学习、提高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自我剖析入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准和抓住自己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上查找深刻的思想根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工作经验如何丰富,工作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视自己,请别人剖析自己,总结自己,才能避免工作、生活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同时有宽阔的胸怀,要豁达大度,虚心接受意见,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持真理是党性观念、觉悟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是思想道德上的高境界。批评别人要出于公心,坚持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敢于说短亮丑,承担责任,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纠缠,着眼于提高认识,共同进步,真正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文化批评 篇7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文艺媒体批评,发展方向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 是中国文学实践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批评和学理批评不同, 它具有建构者和颠覆者双重的身份, 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准则进行结构分解, 而且构建起了在新的大众语境下的批评受众、主体、秩序和法则, 不断推动中国当代多元化互补的文艺批评新格局。

一、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的概述

从市场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主要是以市场经济利益为目标和价值追求, 大众传媒介质具有商业性, 而中国文艺媒体批评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媒介, 因此, 我们可以把它的价值追求就是追求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批评的对象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是以文艺批评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形态呈现的。在这个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文化领域中, 大众传播的媒体中多数会用“文化”来标榜, 出现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中, 它们多出自记者或是编辑之手, 满足缺重的好奇心, 成为了群众热力追捧的日常文学阅读指南, 表现出了文艺批评和大众文化相融合的批评常态。

从批评介质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是指发表在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文艺批评。其中报刊文字记者的文艺批评主要是由新闻记者或是报刊编辑来完成的。它重视对当天的文艺作品的评价, 富有很强的现实感。大学教授的文艺批评是由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教授来完成的。它具有浓厚的历史内涵, 带有丰厚的历史感。公众作家的文艺评论主要是由曾经参加过文学创作的作家来完成的。它在创作中寻找自由的冲动。这些都是对文艺媒体的批评的方式。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研究的特征

(一) 文艺媒体批评受众和主体互动性增多

文艺媒体注重把普通大众带入文艺批评中来, 因此, 使得文艺媒体批评的受众和主体的互动性增多, 文艺媒体批评受众的形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目前的文艺媒体批评和文学艺术的开放性, 所以文艺受众的渠道就不断的被拓宽, 比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 给文艺爱好者参加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带来了便利, 让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作品进行评价, 并使作者很快得到反馈, 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他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评论文学作品, 或是把作品下载下来进行二次创造, 使该文学作品变成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大众媒体媒介的不断增多, 使得文艺媒体批评主体和受众的互动性不断增多。

(二) 文艺批评内容丰富

文艺媒体批评是文艺批评对象的范围不断的扩大, 由文艺作品为中心不断的向文艺活动、文艺现象和文艺事件拓宽。文艺媒体批评的内容的不断的丰富给文艺批评带来了新的改革。一方面它使文艺媒体批评的空间不断的开阔, 减少了生活实践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文艺媒体批评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使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文艺媒体批评将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当做批评的目标, 将大众的日常的生活文化改变成印象化、及时化和时尚化的短小评论, 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 独特的言说方式

文艺媒体批评的言说方式具有独特性, 变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语言幽默诙谐、犀利、轻松。比如张闳在《号外》中对莫言的评价是“他的愤怒的利刃, 必须裹挟在一大堆废话的刨花中扔出去。”通过张闳幽默风趣的语言, 我们可以体会到莫言富有激情的防抗之声。这种愉快、轻松的语言风格是由新的文艺类型和批评受众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选择所决定。其中新型的文艺类型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具喜剧性和娱乐性。第二方面, 文艺媒体批评有迅速、快捷、及时的特点, 更具新闻性。它的新闻性, 有助于批评受众可以及时的获得外界发生的文艺咨询, 使批评受众更好的选择文艺作品。第三方面, 文艺媒体批评更侧重于感性批评, 它重视批评主体对批评对象的特殊感受。文艺媒体批评非常注重感官刺激和感性介入, 而轻视了诗性内涵和理性阐释。然而文艺学院批评的侧重点是理性批评, 主要是对文艺精英的批评, 是以学术研究和文艺研究为出发点的纯粹的批评, 有很高的理论性。由于文艺学院批评完全尊重文学艺术的独立存在方式, 它依照理性的合理逻辑对文学艺术进行评价, 因此, 它必须要用理性的、完整的、系统的、严肃的方法向批评受众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解释。

(四) 形式多样化

文化媒体的批评的形式具有多样化, 它不再约束在传统的艺术评论和文学评价上, 而是拓展到电视节目评论、手机短信评论、影视评论、微博评论和网络评论等多种领域中, 是对文学批评重大的更新、变革。文化媒体批评的类型的多样性是与当下的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 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文学艺术形式不断的丰富, 更让他们凭着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了文艺批评受众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

网络技术的进步, 使得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多种表现方式, 比如绘画、雕塑和文学等文艺作品, 微博、电视和电影等新的文艺形式。但是, 也正是由于出现了太多的行为艺术、电视、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 也使人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典文艺和文艺作品的批评, 阻碍了大众人民的精神世界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 文化媒体批评要与文艺学院批评互相取长补短, 文艺学院批评可以适量的使用文艺媒体批评短小精悍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感性化、个人化的思维方式, 实现共赢。文化媒体批评要和大众传媒进行有效的互动, 来提升自己的文化趣味和审美品格, 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受众数量。还要推动文艺批评学科建设, 带动大众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加快推动文化民主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双双.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刘卉青.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从文本批评透视社会文化背景 篇8

回顾19世纪的历史,这是欧洲列强不断对外扩张的时期,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这一期间的扩张主义具备两个特点:(1)它有工业和军队的强大支持;(2)往往有明显的道德、文化和种族优越性等意识形态来支持它的阐释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印地安人通常被描绘成未开化、无人性、毫无理智的野蛮人,是远远不及白人的低劣种族。换言之,两者根本不能被相提并论。当时的作家们普遍相信美洲的历史开始于欧洲人对新大陆的入侵,以及西方文明对它的全面影响。他们急切地想忘却印地安人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所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无视北美社会发展的黑暗面。然而库珀却完全不同于那些刻意歪曲和污蔑印地安人的文人,他习惯于将印地安人分为两类:好人(德拉瓦人)和坏人(休伦人),给予他们比较公正的对待,甚或有个别被美化得几乎完美无缺。以昂克斯(钦加哥的独子)为例,在作者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人物,具备现代人类所有的优秀品质。他凭借机智和勇敢多次成功地将爱丽丝与科拉姐妹从绝境中解救出来。小说中,玛格尔是一个仅次于昂克斯的重要人物,他代表着一切邪恶和残酷的势力,是魔鬼的化身。库珀的创作意图在于告诉人们:玛格尔罪恶的根源是他同欧洲军队过于密切的交往,是白人教唆的结果。在小说末尾的高潮部分,玛格尔无意伤害科拉,只是不断地恳求她嫁给自己,最后甚至在狂怒中结束了杀害科拉的凶手的性命。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也会对玛格尔的堕落产生些许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后的莫希干人》中,作者对印地安人的描写并非失真,而仅仅是与19世纪的主流文学格格不入,这恐怕是库珀在当时的文学界遭到猛烈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殖民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向外扩张的合理性。我们必须牢记帝国的有效统治是同时体现于有形世界和意识形态的象征层次上,而后者主要通过文学和文化得以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殖民文学起到了使殖民主义合法化的权威性作用。

贯穿于《最后的莫希干人》的一个重要主题是19世纪印第安人的被迫流离失所和侵略者的大肆掠夺与血腥屠杀。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充满冒险与浪漫的“侠士”故事;事实上,库珀的用意在于揭露白人在被殖民地区的种种暴行和他们的侵略行径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抢夺大量的土地,欧洲人发动了残酷的战争。对本土人,他们诱哄、欺诈,乃至实行种族灭绝的政策。白人用酒精和圣经瓦解印地安人的精神信仰及战斗意志,在各部落间进行恶意的挑唆、离间,使其相互残杀,最终一起灭亡,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外,在殖民过程中,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作品里,通过侦探的话,库珀不止一次真诚地承认了白人犯下的丑恶罪行。然而,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标志着英国殖民主义的鼎盛阶段。早在1815年,英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以及欧洲工业革命和对外扩张的领头人。人们普遍认为不列颠是注定要而且有义务去统治全世界,或至少也要统治她的大帝国现已延伸到的占地球四分之一那么大的面积。大英帝国公开地进行全球性的扩张,并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好处。甚至于“帝国主义”这个原本指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术语也转而指代英国的对外侵略和她对被殖民国家所担负的责任。大英帝国之所以如此傲视天下不可一世,不仅仅是因为其先进的科技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同时也与大量的意识形态宣传密不可分。殖民文学总是通过各种神话和想象来使自己的殖民行径合法化,无时无刻不暗示着新世界的建立是要以上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它企图掩盖本土人所承受的灾难和痛苦,包括血淋淋的战争、致命的疾病、饥荒以及被迫大规模迁徙中人口的迅速减少。在白人的心目中,其他种族的悲惨命运被视为他们天生堕落的一部分,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印地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常常成为被忽略和歧视的目标。这一点可以从总督约翰·温索朴(JohnWinthrop)的一篇日记得到进一步证实。在记录一场发生于300年前的大风暴时,他写到:“然而,由于有仁慈的上帝,没有造成任何的破坏;虽然一棵大树被吹倒,砸死了一个印地安人。”

“皮袜子”故事集里,鹰眼是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关键性人物,他具备印地安人和欧洲人所有的优秀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他对事物的看法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观点。鹰眼虽然保持着和钦加哥及昂克斯的联系,但总的来说,他仍是一个独来独往的隐者,不受任何人为法则的约束。鹰眼对有关宗教的书籍没有多大兴趣,这当然也包括圣经在内。在小说的第12章,他向大卫宣称自己一生只读一本书,那便是“大自然”。言语中,他公开表示了对基督教的蔑视,认为正义永远比任何宗教和人为法则更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人类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中。鹰眼宣扬人们应当不分肤色、种族和信仰,相互善待,服从于自然规律,根据自然赋予他们的天赋或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最佳位置。倘若果真如此,世界将不会再有烧杀、掠夺和战争。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孕育和产生了各种优秀灿烂的文明。然而,白人自视欧洲文明拥有绝对的优势,其所谓的纯洁和高贵是不容玷污的。当两种文明发生冲突时,惟一的解决途径是以一种去取代另一种。与此同时,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观点也遭到了彻底否定。殖民主义总是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掩盖下进行的。长久以来,许多欧洲人对自己在世界上扮演的人类文明使者的角色深信不疑。从这个角度看,印地安人根本就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在欧洲人眼中这些都是丑陋、肮脏和绝对不能容忍的。在漫长的殖民岁月里,印地安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土地和自治权利,还有自身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泯灭民族主义及其精神,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他者占领本土,殖民主义统治民族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政治策略。正是由于欧洲人无法容忍其他文明的存在,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教化本土人。著名的女评论家坡·安伦(Paul Gunn Allen)在她的《西方如何取得真正的胜利》一文中讲到,殖民当局采用的办法包括禁止举行各种传统仪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当地人进行再教育,强迫印地安儿童进入基督教教会学校,用基督教的节日名称对本土人的传统节日进行重命名,切断发展本土文化的经济来源等。其结果是,在长达500多年的欧洲殖民历史中,印地安部落从典型的母系氏族——讲究人人平等,基于传统仪式的社会权利结构转向了与欧洲父权体制极其相似的世俗化结构。结合以上分析,鹰眼的想法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与主流社会的理念倾向是从根本上相矛盾的。

人类文学批评史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真实缩影,它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且从侧面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在正义的力量面前迅速土崩瓦解,被殖民国家重获自由独立。第三世界人民的呼声越来越大,他们强烈要求表达心中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渴望,改变曾经被恶意歪曲、污蔑的形象,重获消失已久的话语权。正是在这种进步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最后的莫希干人》逐渐得到了评论界积极公正的认可,其作者詹姆斯·库珀也在文学史上恢复了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皮特·康.哥伦比亚美国文学.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

[4] 詹姆斯·库珀.最后的莫希干人.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

[5] 马考斯·康利夫.美国的文学.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

[6] 张京援.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9

一、思想方面

主要表此刻工作态度不端正和学习态度不认真两方面。

第一,工作态度不端正,为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没有自觉地把企业和员工对我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没切实做到为员工所想,为员工所急,对员工以诚相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方面做得不够。结合本职岗位工作,自身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按时完成领导交付给的任务是大事,同事交付的事认为不重要,能拖就拖。第二,虽然自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可是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悉心研究思考问题,而是浮于日常工作,有重业务政策学习、轻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

二、学习方面

主要表此刻理论基础学习不够扎实、业务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第一,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注重更新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掌握相关的劳动法规、政策和文件精神,不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应运在工作中。第二,业务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不够深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进取性和主动性,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或干脆不学,存在学习不刻苦、学用脱节等问题。三是平时学习的资料和学习效果没有贯彻落实到位,会上听,回去扔,不够认真,思考问题也不深,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工作思路不够开阔。

三、工作方面

第一,对工作的要求标准不够高,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新遇到的问题,不够主动的去应对,分析理顺思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存在“等、靠、要”思想。第二,在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依然停留在领导不说就不干工作的状态上。第三,存在时间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每次都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但效率不高。

以上是自我反思后总结的问题,我将经过“三种效能”提高自身理论和业务素质。

第一,时间效能,提高工作专注力。为了解决个人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多项工作按照重要程度分级,先专注处理重要程度高的事情,再选择性的处理日常繁琐事务。第二,行为效能,提高工作思考力。对于领导交付给的工作要研究得足够周全,要有“同理心”,要站在领导的角度研究问题。第三,岗位效能,增强工作中的承受力。要正确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改变对待问题的态度,问题即机遇,对问题的承受本事越大,获得的成长机会就越多。

杨婵——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10

敬爱的党组织: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涯已走过了三年,在这过去的三年里我真心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变化,这些变化与党的关怀教育是离不开的,尽管依然不够稳重成熟,但我将继续锻炼自己,使自己更符合党员的标准。

从进入大学后递交第一篇入党申请开始,我就怀着尊敬的态度积极响应着组织的每一次号召,党校顺利结业,也有幸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但我深知自身不足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改造才会更配得上这个身份。为了帮助我们客观的看清自己,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上个星期5月6日在周书记的组织下我们举行了民主生活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虚心自觉的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然后落实到行动,使得行为更加规范,取得同志们的相互信任,最终让我们的集体更加融洽团结,增进每一个人的集体归属感。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的能动性不够高,往往是在会议之后积极的看书学习,但缺乏认真坚持的恒心毅力,而且对于理论的学习流于表面不能深入的领悟到精神实质,更加不能灵活自如的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2.学习上、工作上胆子不够大,瞻前顾后畏畏缩缩,不能放开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错失很多进步的良机,也可能会给他人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与其他党员同志进行思想交流较少,不能很好地增进自己的集体归属感,从而总使自己背负着一种心理压力。

4.心理素质不过硬,遇事爱慌神,做事不够细腻,不能理智的安排生活、学习,对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能取得好成绩起到先锋表率作用,不仅对不起付出的努力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对理论的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与学习规划,在学习时不能克服自身懒惰的思想,未能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作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缺少创新精神、细致思考精神,不能真真正正融会贯通。

2.在学习上、工作上不能自我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本着只要立足点站稳,基本点站牢的原则,大胆、细致地开展学习、工作。

3.不能看清加入组织后自身能在组织中学习到什么,能够为组织贡献出什么,不能与其他同志及时的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4.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目标不高远、不够稳重沉着,不能克服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有计划的规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向那些敬业、积极向上的同志学习,工作中多开动脑筋。

2.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时刻做到关注细节克服马马虎虎的性格弱点以培养做事认真细致的优点,注意到学习与娱乐的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办事效率。

3.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刻反思不足,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与建议,坚持好的行为、纠正不好的行为。

最后需要重点自我批评的是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过挂科现象,我深知这种行为有损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在学习上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在这里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讨,我会吸取教训,警钟长鸣,并会结合这次大会上所暴露出来的不足,积极改正,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绝不自暴自弃或者消极怠慢,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弥补自身不足,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认真履行义务,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不断完善自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物流Q0941班杨婵

2012年5月9日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 篇11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环。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

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个性化的文学批評,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

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

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

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

2.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

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环。

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策划方案下一篇:尚塘乡开展教育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