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命名批复(共4篇)
地名命名批复 篇1
XX有限公司:
你单位《关于要求“XX”地名命名的报告》及有关材料收悉。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温州市地名管理办法》和《乐清市地名管理细则》的有关规定,经核准,同意你单位在乐清市南塘镇扬州村,东至12米规划的南塘南路,南至空地,西至乐清市伯特利轴制造有限公司,北至巨锐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占地面积为4211平方米、建筑面积15374.8平方米,主出入口位于12米规划的南塘南路的建筑物(群)命名为“XX”。从发文之日起,使用命名的标准名称。
此复。
XX市民政局
11月14日
地名命名批复 篇2
国内外植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植物或以江西为其分布中心,或首先在江西省境内发现,或者该植物为江西或省内某地所特有,因此,以江西地名作为其中文名称,被大家广泛接受后就变成了该种植物的通用中名,出现于植物学专业书刊中。据统计[1,2,3,4,5,6],此类植物共有107种(含变种),约占全省植物总数的2%左右。它们隶属于53科,其中蕨类植物9科18种,双子叶植物41科80种,单子叶植物3科9种。其中,以“江西”命名的植物种类最多,计28种;其次,以“庐山”命名者有23种,以“井冈山”命名者有14种,以“牯岭”命名者有8种,以“婺源”命名者有5种;其余地名一般1~2种左右。
对此类植物按科进行统计,鳞毛蕨科、禾本科与槭树科所含种类最多,均有7种;种类较多的还有蔷薇科(6种)、苦苣苔科(4种)、葡萄科(4种)、金星蕨科(4种);含有3种植物的科有小檗科、豆科、卫矛科、忍冬科、凤仙花科、冬青科共6科;含有2种植物的有三叉蕨科、猕猴桃科、堇菜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马鞭草科、玄参科、伞形科、唇形科、十字花科共10科;其余30科均含1种。
这些植物在命名时使用的与江西有关的地名有24个,其中范围最大者是“江西”与“赣”,其余地名部分为本省著名山地,如“庐山”(含“牯岭”)、“井冈山”(或“井冈”)、“武功山”、“齐云山”,部分为市县级地名,如“南昌”、“安远”、“龙南”、“崇义”、“寻乌”、“武宁”、“九江”、“铜鼓”、“安福”、“婺源”、“黎川”、“广丰”、“永修”、“铅山”、“丰城”,极少为乡镇一级地名,如“密溪”(系瑞金地名)。从这些地名涉及的行政区划分析,赣北九江、赣南赣州、赣东上饶地名最多。
按照地名列出种类如下:
1 以江西或赣命名的植物
1)江西莲座蕨Angiopteris jiangxiensis Ching et J.F.Cheng
2)江西凤尾蕨Pteris obtusiloba Ching et S.H.Wu
3)江西复叶耳蕨Arachniodes jiangxiensis Ching
4)江西槭Acer kiangxiense Fang et Fang.f.
5)江西猕猴桃Actinidia jiangxiensis C.F.Liang et Li
6)江西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um var.kiangsienseC.Y.Wu
7)江西小檗Berberis jiangxiensis C.M.Hu
8)短叶江西小檗Berberis jiangxiensis var.pulchella C.M.Hu
9)江西悬钩子Rubus gresttii Metc.
10)江西崖豆藤Millettia kiangsiensis Z.Wei
11)江西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ferruginea var.jiangxiensis Fang et Hsieh
12)江西堇菜Viola kiangsiensis W.Beck
13)江西羊奶子Elaeagnus jiangxiensis C.Y.Chang
14)江西满树星Ilex kiangsiensis(S.Y.Hu)Tseng et B.W.Liu
15)江西杜鹃Rhododendron kiangsiense Fang16)江西全唇苣苔Deinocheilos jiangxiensis W.T.Wang
17)江西半蒴苣苔Hemiboea subacaulis var.jiangxiensis Z.Y.Li
18)日本柳叶箬江西变种Isachne nipponenisis var.kiang-siensis Keng f.
19)江西含笑Michelia jiangxiensis Chang et B.L.Chen
20)江西构Broussonetia jiangxiensis Z.X.Yu
21)江西珍珠菜Lysmachia jiangxiensis C.M.Hu
22)江西长叶鹿蹄草Pyrola elegantula var.jiangxiensis Y.L.Chou et R.C.Zhou
23)江西绣线菊Spiraea jiangxiensis Z.X.Yu
24)江西母草Lindernia kiangsiensis Tsoong
25)江西马先蒿Pedicularis kiangsiensis Tsoong et Cheng f.
26)江西大青Clerodendron kiangsiense Merr.ex H.L.Li
27)江西囊瓣芹Pternopetalum kiangsiense(Wolff)H.-M.
28)江西蛇葡萄Ampelopsis jiangxiensis W.T.Wang
29)赣皖乌头Aconitum finetianum H.-M.
30)浙赣车前紫草Sinojohnstonia chekiangensis(Migo)W.T.Wang et Z.Y.Zheng
31)粤赣荚Viburnum dalzielii W.W.Sm.
32)湘赣艾蒿Artemisia gilvescens Miq.
2 以南昌命名的植物
1)南昌卫矛Euonymus ellipticus(C.H.Wang)C.T.Cheng
2)南昌格菱Trapa pseudoincisa var.nanchangensis W.H.Wan
3 以庐山或牯岭命名的植物
1)庐山鳞毛蕨Dryopteris lushanensis Ching et Chiu ex Shinget J.F.Cheng
2)庐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lushanensis Ching
3)庐山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lushanensis Ching ex Y.L.Lin
4)庐山蕨Mecodium lushanense Ching et Chiu
5)庐山铁角蕨Asplenium gulingense Ching et S.H.Wu
6)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er)Ching
7)庐山荚Viburnum dilatatum var.fulvotomentosum(Hsu)Hsu
8)庐山景天Sedum lushanensis S.S.Lai
9)庐山茶秆竹Pseudosasa hirta S.L.Chen et G.Y.Sheng
10)庐山玉山竹Yushania varians Yi
11)庐山疏节过路黄Lysmachia remota var.lushanensis Chen et C.M.Hu
12)庐山Fraxinus sieboldiana Bl.
13)庐山芙蓉Hibiscus paramutabilis Bailey
14)庐山堇菜Viola stewardiana W.Beck
15)庐山楼梯草Elatostema stewardii Merr.
16)庐山葡萄Vitis hui Cheng
17)庐山忍冬Lonicera modesta var.lushanensis Rehd.
18)庐山石楠Photinia villosa var.sinica Rehd.et Wils.
19)庐山香科科Teucrium pernyi Franch.
20)庐山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
21)庐山野古草Arundinella hondana(Koidz.)B.S.Sun etZ.H.Hu
22)庐山刺果卫矛Euonymus acanthocarpus var.lushanen-sis(Chen et Wang)C.Y.Cheng
23)庐山金腰Chrysosplenium lushanense W.T.Wang
24)牯岭东俄芹Tongoloa stewardii Wolff
25)牯岭凤仙花Impatiens davidii Franch.
26)牯岭勾儿茶Berchemia kulingensis Schneid.
27)牯岭黎芦Veratrum schindleri Loes.f.
28)牯岭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var.kulingensis(Koehne)H.-M.
29)牯岭蛇葡萄Ampelopsis heterophylla var.kulingensis(Rehd.)C.L.Li
30)牯岭悬钩子Rubus kulingensis Rehd.
31)牯岭野豌豆Vicia kulingiana Rehd.
4 以井冈山命名的植物
1)井冈山耳蕨Polystichum tsingkanshanensis Ching ex Shinget J.F.Cheng
2)井冈山凤丫蕨Coniogramme jinggangshanensis Ching et Shing
3)井冈山凤仙花Impatiens jinggangensis Y.L.Chen
4)井冈山杜鹃Rhodedendron jnggangshanicum Tam
5)井冈山冬青Ilex jinggangshanensis C.J.Tseng
6)井冈山紫果槭Acer cordatum var.jinggangshanense Z X.Yu
7)井冈山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f.jinggangshanensis C.F.Liang
8)井冈山绣线梅Neillia jinggangshanensis Z.X.Yu
9)井冈山卫矛Euonymus jinggangshanensis M.X.Nie
10)井冈柳Salix levililleana Schneid.
11)井冈栝楼Trichosanthes jinggangshanica Yueh
12)井冈葡萄Vitis jinggangensis W.T.Wang
13)井冈寒竹Gelidocalamus stellatus Wen
14)井冈唐竹Sinarundinaria anaurita Wen
5 以安远命名的植物
1)安远肋毛蕨Ctenitis anyuanensis Ching et C.H.Wang
6 以崇义命名的植物
1)崇义肋毛蕨Ctenitis chunyiensis Ching et C.H.Wang
7 以武功山命名的植物
1)武功山蹄盖蕨Athyrium wugongshanense Ching et Y.T.Hsieh
2)武功山岩荠Christolea hui O.E.Schulz.
3)武功山冬青Ilex wugonshanensis C.J.Tseng ex S.K.Chenet Y.X.Feng
4)武功山飘拂草Fimbristylis wugungshanensis Tang et Wang
8 以龙南命名的植物
1)龙南鳞毛蕨Dryopteris lungnanensis Ching ex Shing et J.FCheng
2)龙南后蕊苣苔Opithandra sp.Burtt
9 以寻乌命名的植物
1)寻乌鳞毛蕨Dryopteris xungwuensis Ching et Shing exShing et J.F.Cheng
2)寻乌毛蕨Cyclosorus xunwuensis Ching ex Shing et J.F.Cheng
3)寻乌弯缺岩荠Christolea sinuata var.qianwuensis(Y.H.Zhang)C.L.Li
1 0 以武宁命名的植物
1)武宁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paraochthodes Ching ex Shing et J.F.Cheng,武宁
1 1 以九江命名的植物
1)九江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var.jiujiangense Z.X.Yu
1 2 以铜鼓命名的植物
1)铜鼓槭Acer fabri var.tungguense Z.X.Yu
1 3 以安福命名的植物
1)安福槭Acer shangszeense var.anfuense Fang et Soong
1 4 以婺源命名的植物
1)婺源槭Acer wuyuanense Fang et Wu
2)毛柄婺源槭Acer wuyuanense var.trichopodum Fang etWu
3)婺源凤仙花Impatiens wuyuanensis Y.L.Chen
4)婺源安息香Styrax wuyuanensis S.M.Huang
5)黄山鼠尾草婺源变种Salvia chienii var.wuyuania Sun
1 5 以黎川命名的植物
1)黎川岩荠Christolea lichuanensis(Y.H.Zhang)C.LLi
2)黎川悬钩子Rubus lichuanensis Yu et Ku
16 以广丰命名的植物
1)广丰唇柱苣苔Chirita mangshanensis var.lasiandra W.TWang
17 以永修命名的植物
1)永修柳叶箬Isachne hirsuta var.yongxiouensis W.Z.Fang
18 以齐云山命名的植物
1)齐云山小连翘Hypericum petiolulatum subsp.qiyun-shanense C.F.Ji et L.H.Qiu
19 以铅山命名的植物
1)铅山悬钩子Rubus yanshanensis Z.X.Yu et W.T.Ji
20 以丰城命名的植物
1)丰城崖豆藤Millettia nitida var.hirsutissima Z.Wei
21 以密溪命名的植物
1)密溪紫珠Callicarpa mixiensis Z.X.Yu
摘要:通过大量植物学文献研究,查明中名以江西或江西省内地名命名的植物有107种,隶属于53科,集中分布于鳞毛蕨科、禾本科、槭树科、蔷薇科、苦苣苔科、葡萄科、金星蕨科等类群。命名应用的省内地名有24个,较多者如“江西”、“庐山”“、井冈山”等。
关键词:中名,江西,植物分类
参考文献
[1]《江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江西植物志.第一卷[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江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江西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张美珍,赖明洲.华东五省一市植物名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
[4]靳淑英.中国高等植物模式标本汇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中名和拉丁名总索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征 篇3
关键词:中国地名,构成形态,地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N04;P281;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2-0047-05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laceNames Structure
LING Dexiang
Abstract: Nam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different regional geography and culture. The place name is the living fossil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Understanding more Chinese place names culture resources can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volution mode of Chinese place names, words constitutio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veal the rich social culture code contained in the placenames.
Keywords: Chinese placename,structure,geography,culture
一 中国地名命名的词语构成特征
古代汉语的词汇构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词汇构成的单音节化,即词汇构成主要以一字词为主,多音节单纯词多为外来词。现代汉语词汇构成双音节化,即词汇构成以二字词为主,三音节词,特别是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单纯词多为外来词。上述汉语词汇构成特点也充分体现在古今地名的命名上,主要体现如下:
1.古代地名构成多以单音节词为主
中国地名最早多为单纯词构成,其中单音节一字词构成的地名多为汉语词,多音节单纯词(两字或两字以上)多为外来词。古代国名也多为一字词,后来称呼时多加上泛指的通名“国”“县”“州”“城”等构成。现代地名简称大多源于古汉语。
大约从先秦往后,汉语地名逐渐多音节化,早期的一字地名,有的逐步作为泛指意义的通名,演变成为地名的主要构词要素。主要有“京”“江”“河”等。
2.古代地名复合词构成的语序
先秦以后地名主要以二字复合词为主,三字及以上单纯词地名多为外来词。现代汉语地名或构词词干也多为复合的两字词或两字词加“省” “市” “县” “村”的构成,四字及以上地名则多为外来词。
古代二字复合词构成的地名大多为地名加上“国” “县” “城”等通名。上古时,汉语词语构成的语序多为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地名的语序与后世也有较大区别。复合词地名主要为“大名冠小名”语序,如:丘商、丘皇、丘莸、丘舆、城父、城告、城棣、城且、城颍、城麇、城濮、水潦、土涂、蓄水潦、积土涂、河漳等。
而现代汉语复合词地名则多为“小名冠大名”[1]语序,如上述例中的“丘商” “河漳”,则为现代的“商丘” “漳河”。
古汉语“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一语序特点,在现代方言中仍有保留。如南方方言中的“鸡公”实为“公鸡”[2],某地名原为“鸡公山”,因形似“公鸡”而名,后期北方多因不解其意而改为“鸡冠山”。又如安徽淮北地区有一地名“城父”,相传为项羽所建,后人多按现代语序误解为“城市之父”之义,其实与实际意义相差甚远。“城父”应为今天意义上的“父城”,可能是项羽为怀念父亲及家乡亲人而建。
二 古今地名借用外来词语的主要形式
今之汉人非往日之汉人,今之汉语也非往日之汉语。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多民族杂居,语言之间也相互融合、影响[3]。但古代外来词构成地名大多已经逐步“汉字化”,现在已很难看出其外来特征[4]。
一方面,古代汉语外来词语音译地名大多用汉字转写,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用汉字音译转写的地名,特别是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语,现在已很难看出其外来词语的特征。主要如:“法库”(辽宁省),源于满语;“句容”(江苏),源于古越语等。
另一方面,早期的音译地名,很多后来已逐步改为汉语音义兼译的意译形式、完全意译形式或添加汉语意译成分的半音译、半意译形式,举例说明如下:
1.音义兼译形式
“康保”(河北省)为蒙古语“康巴诺尔”汉字音译;“包头”(内蒙古)为蒙古语“包克图”汉字音译。还有一些地名的音译词都直接改为汉化的意译词,如广西的横县(那郎),海南省的崖县(那门)、乐东县(只龙)、保亭县(打南、什南办)等。
2.意译形式
“胡硕(和硕)”为蒙古语音译,本义为旗帜,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改意译为“旗”。
3.半音译、半意译形式
“藏布”为藏语音译,意为“江,较大的河流”,如“雅鲁藏布”,汉语改译加通名“江”,译为“雅鲁藏布江”;“错”,藏语音译,意为“湖”,“纳木错”意为“天湖”,汉语翻译为“纳木错湖”;“阿城”(黑龙江省),“阿”地名源于古女真语[5]。endprint
三 中国河流主要命名特征
中国河流名称分布带有明显的“北河南江”的区域特征。北方地区多以“河”为主命名,南方地区多以“江”为主命名。黄河、长江之间地区多称“水”或“川”。
商朝时,“江”和“河”还主要作为“大水,大的河流”,特指“长江”和“黄河”。“水”和“川”则作为河流的普通名词。
以“水”和“川”命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古代的中原文化圈。“水”,甲骨文为“”;“川”,甲骨文为“”,从字形上看二者都是河流的象形,字源上应为同源,可能是当时南北不同方言发音不同所致的分化[6]。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兴起后,“水”“川”命名功能减弱,逐渐被泛指的“江” “河”所代替。
“河”由最早专指“黄河”逐渐转为泛指,主要用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河流命名。“江”由最早专指“长江”,也转而用于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河流命名。现在中国境内的河流名称仍然保留这些痕迹。
中国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多以“河”命名为多。如“黄河”“淮河”“海河”“滹沱河”等。南方也有以“河”命名的河流,如海南的“万泉河”等,可能反映了这一地区历史上曾受到黄河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明的影响比较大。
长江以南地区河流多以“江”命名为多,如“珠江”“黄浦江”“澜沧江”等。但东北地区则有“黑龙江” “松花江”和“鸭绿江”等,这些地区开发时间相对较晚。这一地区河流以“江”命名,可能反映了这一地区在开发之初曾受到长江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明的影响比较大[7]。
以“水”和“川”命名的河流名称,相对比较古老,其分布范围主要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以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现存以“水”与“川”命名的河流主要是一些入“河”、入“江”,被列为“江”“河”支流的水流。
以“水”命名的河流相对保留较多一些,大多在陕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各省的交界处。
以“川”命名的河流多分布在中西部和西南的四川和湖北等地。“川”作为河流的泛指名称应该也非常古老。成语“川流不息”以及《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川”均指“河流”,这些都证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川”仍常用为河流的泛指。
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最大,其河流名称现仍多以“川”命名,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川”在古代常用作河流泛指[8]。
江西、安徽、浙江和福建等山区的河流(支流)也多有以“溪”命名的。根据其发音考证,与“江”“河”元音发音开口很大、语音洪亮相比,“溪”的元音开口度小、语音细小,其原义就应指“细小水流”。
四 中国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的地名多来源于古代,古今地名命名有很多相同点,地名命名方式多有一定渊源。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风土民情,地域的多样性也必然体现在地名命名上。中国现代地名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及特点:
1.以地理地貌特征命名
(1)直接根据地理地貌命名。主要有: 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象鼻山等。
(2)地理地貌名作为地名命名构词要素。主要有: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嘴、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
另外,不同历史时期也体现出地名命名的不同特点。
先秦时,华北平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其地理地貌特点多丘陵,该时期地名多以“丘” “陵” “阜”命名。此后,由于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导致的地理地貌变化,“丘”也从地名命名中逐渐消逝。
两汉时,以人的聚集地“乡”“亭”“聚”命名较多,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
六朝时由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用于防御社会动乱等需要,“坞”“壁”“垒”“戍”“堡”等字开始多用于地名。
唐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兴起,以集市为特点的“镇”“集”“市”等命名增多。
“州”的本义是“河道中的小岛(或称沙洲)、水中陆地”。《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岛。”
但一直到秦汉,“州”的范围仍相当不确定。直到东汉末“州”才开始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后来“州”一直作为行政区划概念,为加以区别,人们曾经用 “洲”代指原“水中陆地”之“州”。
现在中国为城市命名时,除“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外,其他均统一用“州”。
2.以家族、族群或人物姓氏命名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宗法社会人们往往根据姓氏聚居,以姓氏作为地名命名的主要依据。其命名方式主要为:姓氏名加地理地貌或村(乡、县)名或行政区划名。
如“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人称此山为“稷王山”,该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现代也有因革命英烈左权和刘志丹而命名的“左权县”“志丹县”等。
3.以动植物命名
这部分的例子有: 苹果园、枣林沟、榆林垴、麻地沟、杨林窑、香草坪、柏石、芦芽沟、椿树底、檀山沟、杳树坡、有鹿峪、马乡、熊坪、鹤山、猫铺、豹川、羊泉、鳌头、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虾蟆垴、狮子坪等。
4.以历史人文命名
源于神话故事的有:神泉、石佛、普贤、寺坪、禅房、佛堂、观音堂、罗汉堂、降香坪、狮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崖等。
源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有:“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将此县改为“闻喜”;“灵石”(县),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endprint
5.以方位加其他类别名称命名
方位词作为构词要素的地名有:北坡、北社、北娄、北沟、北崖湾;东寨、东垴、东坪、东园、东坡、东山;南村、南沟、南河、南岭、南社、南流、南峪、南嘴、南贝子;西村、西社、西湾、西峪、西掌、西坡、西垴、西山头;中兰、中庄、中社、中兴道、中心梁等。
中国古代因山之南能照到太阳,故称为“阳”,山之北则称为“阴”;而水(河流)之北能照到太阳,则北为阳,南为阴。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也常用作地名命名构词要素。如“洛阳”“江阴”“山阳”“华阴”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湖北“汉阳”,历史上曾因在汉水之北而得名,后因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例。
五 中国地名历史演变的主要形态
1.地名的合并命名
由于历史变革,中国地名多经更改,目前中国可能只有“邯郸”作为地名沿用三千年而未曾更改,算是特例。“邯郸”因邯郸山得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
合并地名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地名合并而成的新地名。如:山西“临猗”(县),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得名;内蒙古“乌海市”,由“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而得名; 山东省“淄博市”,为“淄川县”“博山县”合称;安徽“东至(县)”,也为“东流”“至德”的合称;辽宁省“盘锦”,取“盘山”“锦县”各一字而成。
2.地名的简称
由于中国地名繁多,地名较长、读写繁难,同音、同名现象也增多,为了便于识记区分,出现了中国特有的简称地名。其中, 全国现行34个省级政区的简称为:京、津、冀、晋、内蒙古、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或蜀、贵或黔、云或滇、藏、陕或秦、甘或陇、青、宁、新、港、澳、台。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简称,如:宁(南京市)、穗(广州市)、肥(合肥市)、榕(福州市)、蓉(成都市)、并(太原市)、汴(开封市)、甬(宁波市)、浔(九江市)。
3.城市地名命名变化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地名逐渐形成了以县、州、市等命名的体系基本可以显示各类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命名,基本上还是根据城市规模或等级以市、州(地区级)和县来命名的。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命名逐步“升级化”。而“市”的命名尤为泛滥。很多原先以“县”“州”或“城”命名的城市也纷纷改为“市”,或直接在原地名后加“市”。如 “宣州市”原为“宣州”;“宿州市”原为“宿县”。
现在,全国 “市”至少可有省级、副省级、准副省级、正厅级、副厅级和处级等六个等级区分。主要如:
(1)“省级”的直辖“市”。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2)所谓“计划单列”的副省级的“市”。主要有:东北地区:沈阳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华东地区: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厦门市、济南市、青岛市;华中地区:武汉市;华南地区:广州市、深圳市;西南地区:成都市;西北地区:西安市。
(3)准副省级的“市”。除了上述国家计划单列的其他所有省会城市还有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一般为“准副省级”的“市”。主要有: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鞍山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无锡市、淮南市、洛阳市等。
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长期由相当于“副省级”以上或党委常委的官员兼任市委书记,该“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主要如:苏州市、延边市、烟台市、芜湖市、温州市、珠海市、三亚市、桂林市、宜昌市、延安市、格尔木市等。
(4)正厅级(一般地级)的“市”。主要有:河北张家口市、山西晋城市、江苏徐州市、浙江绍兴市、安徽亳州市、福建泉州市、山东聊城市等。
(5)副厅级(省管县市)的“市”。主要有:新疆石河子市、湖北天门市、河南汝州市、黑龙江绥芬河市、江苏昆山市等。
(6)处级(市管县市)的“市”。主要有:河北新集市、辽宁盖州市、吉林梅河口市、黑龙江阿城市、江苏锡山市等。
参考文献
[1] 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中国语文,1994,(3):301-307.
[2] 罗自群.从汉语方言“鸡公”“公鸡”看动物名词雌雄南北异序的成因[J].方言,2006,(4):378-384.
[3] 凌德祥. Opium的历史文化解读与中文名[J].中国科技术语.2013,(3):34-36.
[4] 凌德祥.东西方火的文明比较研究[C]//东方文库——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0-97.
[5] 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汉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 张洪明,颜洽茂,邓风平.汉语“河流”词源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63-70.
[7] 凌德祥.“汉字圈”の汉字の応用研究[J].中国事情:2008(17):12-19.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的通知 篇4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民政办、吴江经济开发区农村发展局民政科、汾湖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社会事务科: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印发<关于加强城镇地名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吴政办[2004]8号)文件精神,特对地名命名有关事宜规定如下:
一、地名命名标准
1、地名名称构成
地名名称构成一般为“专名十通名”的形式。地名的专名,是地名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地名的通名,是表示该地名实体的类别、性质、形态和层次的词语。如“水乡社区 ”、“人民路”、“桃花苑”、“世纪大厦”中的水乡、人民、桃花、世纪为“专名”,而社区、路、苑、大厦均为“通名”。
不允许无通名或重叠使用通名,通名应置于专名之后,不能倒置或夹于专名语词之中。
2、地名专名采词规定
专名的采词应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反映自然或人文地理特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具体为:
⑴全市同类地名的专名不重名。⑵专名不使用纯数序词。⑶不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等词语,以当地行政区域名、区片名、路名命名的建筑物,应在上述地理实体沿线或范围内。
⑷不以人名或企业、公司名作专名。但全部由个人捐资兴建的较大型、且完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不谋取经济利益回报)的桥梁(隧道、涵洞)、楼宇、构筑物和名人故居、纪念馆不在此列。
⑸不以外文、汉语拼音字母(或其缩写)作专名,也不能在汉字专名中夹杂外文或汉语拼音字母或标点符号。专名的字数应不超过6个字,以尽量做到名称简捷,方便使用。道路专名要反映特点,提高指向、指位功能,方便使用。桥梁专名可用连接的道路名称或当地地名命名。较短的跨河桥梁,且系该河流上唯一桥梁的情况下,宜使用所跨河流名称作该桥梁专名;大型桥梁一般以跨河两岸的地名命名。
⑺新开的河渠长度在1千米以上者,应赋予专有名称。但属原有河渠的新开延伸段,应以原河渠名称延伸指称,不另外命名。⑻暂不实行地名有偿命名。
3、地名通名使用规范
这里的通名主要指“道路”、“居住区”、“大型人工建筑群”。地名通名语词要简约、通俗易懂,有明确的类别含义,并与实体的类别、地理位置、规格、规模、景观等相适应,不使用变异或名不符实的通名。⑴道路通名等级
道路通名共分四个等级:大道(大街)、路、街、巷(弄)。①大道:允许有控制地使用“大街”、“大道”作通名。市区内的快速干道、商业区主干道或开发区内的宽40米、长5千米以上的,可以“大道”或“大街”作通名;
②路:市(镇)区内有绿化带的或宽在18米、长500米以上的交通干道,可以“路”作通名;
③街:可没有绿化带,但宽应在10米以上,18米以下的生活主干道,可以“街”作通名; ④巷(弄):宽在10米以下,不分人行道的非机动车生活路,可以“巷”或“弄”作通名。⑵居住区通名等级
居住区通名按占地面积大体划分为三个等级: ①20万平方米以上的,可以选用“住宅区”、“小区”作通名; ②5-20万平方米的,可选“苑”、“里”、“园”、“庄”、“坊”等作通名; ③5万平方米以下的,可选“庐”、“舍”、“宅”、“楼”、“邸”、“阁”、“轩”、“庭”、“府”、“榭”、“墅”、“湾”、“筑”、“座”、“公寓”、“别墅”等作通名。另外,根据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和设施水平、档次等特点,允许在通名前加1个修饰的字词,丰富通名的意境,如“雅园”、“丽苑”等,但其通名须与环境相匹配,要有一定人工景观,绿地面积应占整个用地面积的40%以上。⑶大型人工建筑群通名
大型人工建筑群特指“大厦”(大楼)、“商厦”、“城”、“中心”、“广场”等。
① 大厦(大楼):指综合性的高层或大型楼宇可用大厦或大楼,要求在15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上。若达不到该标准,但相对于周围环境显得醒目、突出,具有标志性作用的10层以上的楼宇,也可用此通名命名。
②商厦:指以经商为主、办公为辅的高层建筑。对使用性质较为单一的高层建筑,可根据自身特点,直接以 “饭店”、“宾馆”、“商场”等通名命名;
③城:指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用、办公、娱乐等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其规模要求占地4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可用“城”命名;
④中心:指某一功能在本城区(镇)内最具规模的大型建筑群,或某种功能在一定范围或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具较大规模的楼宇(群),其规模要求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可用“中心”命名;
⑤广场:指有宽阔公共场地的建筑。要求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并室外整块公共活动场地在2000平方米以上(不包括停车场),且具有商用、办公、娱乐、居住等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同时,用“广场”作通名的,必须在“广场”前加功能性词语,如“XX商务广场”、“XX贸易广场”等。
4、小户型住宅区申报
纯多层、高层的居住区户数少于200户或纯别墅区户数少于100户的,原则上不予命名。
二、地名命名和更名管理服务办事程序
1、由建设开发单位向市民政局地名办提出申请,同时提供: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复印件、土地使用证明复印件、地名平面详规图等。
2、填写相应的《申请地名命名受理表》。
3、市地名办对受理表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4、镇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或建设局(市区重大建设工程)根据建设开发单位提供的《申请地名命名受理表》及其附件情况,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市政府呈送书面请示并抄送地名办。请示包括正式文件和《申请地名命名受理表》。
5、市地名办根据市政府批办单进行复核,重要地名进行实地勘查,并代市政府起草批复。
6、向市政府书面请示的单位通知申请单位领取批文。
【地名命名批复】推荐阅读:
地名命名方案征求意见08-16
申报地名命名更名须知11-13
命名语言05-27
地名资源08-31
英语地名09-09
地名服务01-06
命名06-12
地名规划01-12
人名和地名07-29
命名的悲剧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