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古诗

2024-07-10

暮江吟 古诗(精选10篇)

暮江吟 古诗 篇1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从前,有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江边玩。忽然有个小孩看见了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上,晚霞中的江水一半是鲜红的一半是碧绿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呀。岸边草叶上的露珠象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一弯新月像一把弯弓高高的挂在天空。

有一个小孩说:“这么美的景色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就象画儿一样,真是太美了。”他们边玩游戏边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远处传来了爸爸妈妈焦急的呼唤声音,他们随着爸爸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江边各自的回家去了。

暮江吟 古诗 篇2

一、铺境——“便引诗情到碧霄”

《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 在于摄取了两幅优美的自然界画面, 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 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 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 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和个性色彩, 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因此, 在教学中我借助音乐、绘画、引读等多种手法充分创设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 创造美的氛围,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暮江吟》时, 教师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 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受残阳碧波的交辉之美, 以及月牙初悬的静夜之美, 从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以美的氛围, 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针对前两句诗中的点睛之笔——“铺”字,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为什么不用“照”“抹”或者“射”字?学生通过细读、比较, 体会出一个“铺”字更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细细品味实在是妙不可言。再运用课件, 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展现给学生, 老师加上适当的旁白, 让他们充分感悟到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形象地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上微波粼粼、光影瞬息变化的景象:天气晴朗无风,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醉人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幽深的碧色。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们不难体会出诗人沉醉在这迷人的江景之中, 把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再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 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很好的效果。为此, 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背景音乐, 让他们在自由选取的背景音乐伴随下吟唱古诗。这样, 变读为唱,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在吟唱时还能开动脑筋, 配上动作, 载歌载舞, 使古诗学习更加新鲜有趣。

《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 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 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 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 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教学时, 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用课件再现情境, 并用彩色粉笔在诗句上勾勒出绿色的“瑟瑟”、红色的“红”和淡黄的“月”, 直观的色彩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 感受诗中金波粼粼, 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的景象。

二、吟唱——“传响外别传之妙”

从艺术起源讲, 诗、歌原本一体, 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 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朱自清说“不吟唱不知道口气”, 曾国藩说“不吟唱不知道深邃的含意”。吟唱就是给传统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吟唱古诗文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让他们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他还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吟诵课文和讨论同等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学习与文学课吟诵的过程实质上是脑、口、眼、耳综合运用的学习、思考过程, 它不同于“小和尚念经”, 寻求最佳的背诗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 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曲。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之中, 你方吟罢, 我吟诵;课堂里, 吟唱声此伏彼起。你看吧, 当残阳斜映, 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 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 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 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 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 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句一字, 皆出常境”。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 钦慕之情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 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 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教育场所。另外, 教师将现代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融合于这首诗, 让学生根据领悟到的诗意为提供的歌曲旋律填词:“秋天江面上夕阳斜着照, 江水一半绿, 一半红。新月当空照, 露珠像珍珠, 在这迷人的晚上。”这种诗、乐结合, 以学生的体验, 学生的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体验、表达”, 这种教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并自然地完成对诗意的记忆。在课堂上伴着古琴的乐韵, 抑扬顿挫地吟唱, 吸引了现场五十多位听众的屏息倾听, 使课堂顿生古风古韵。

三、抒情——“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每读一首诗词, 就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 耳边仿佛听到他们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 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 就是很好的写作练笔。

因此,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 因人而异,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背诵的方式任由学生自己确定, 或自吟自诵, 或合作背诵, 或表演诵, 背诵的方法也由自己选择, 或边想象画面边吟诵, 或结合注释边理解边背诵, 把吟诵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或是声情并茂的赛诗会, 或是五彩缤纷的诗配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激情。学生读得铿锵有力、韵味十足;讲得绘声绘色, 活灵活现;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听、说、读、画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学生学习完古诗后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 也是陶醉。学生完全能领悟诗人那种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和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这样学习古诗, 这样吟唱古诗, 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 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而那一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 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 古诗 篇3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习近平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习和相互竞争的乐趣;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习来自于平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近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绿色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干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像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学古诗星级挑战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各自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

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生发并延伸对知识的积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暮江吟教案 篇4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暮江吟扩写 篇5

太阳快落山时,一道残阳铺在了江面上。在阳光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好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是多么美丽而诱人。江面上,水鸭欢快地叫,好像也因为江面的美而被吸引,忍不住赞叹。

黄昏,在湖面上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江上,船划过江面。船夫的桨让红绿色两边分开,给江上平添了一些生趣。弯月初升。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让人意犹未尽,好似一幅幽冷清静的月夜美图!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晶莹剔透。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难道是给腾云驾雾的神仙用的吗?我忍不住伸手,想把那一张精巧的弓取下来好好地端详一会儿。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6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

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

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情色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

六、课堂巩固练习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7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夜晚(),天上(),地上()。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③啊!()。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暮江吟改写作文 篇8

水天相接的地方,是谁半遮着脸?哦!原来是夕阳呀!它就像个调皮鬼,又像个画家,大笔一挥,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创作出了一副绝美的油画。一边是热情非凡的火红色,另一边是高冷的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草丛里的露珠像珍珠,晶莹圆润,点缀在绿叶上,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似的。秋虫唱着歌,像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夜鸟拍打着自己美丽的起膀,蝴蝶也来凑热闹,它随着音乐张开翅膀,翩骗起舞。忽地,一轮皎洁的新月慢慢升起,像一把奇形怪状的弓箭,会不会是爱神丘比特把弓箭忘记在这了?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篇9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清高宗弘历《唐宋诗醇》:“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暮江吟》教学设计 曾万林 篇10

王坪小学 曾万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白居易,引导积累。

2、有感情诵读,熟读成诵。

3、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2、有感情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知诗人。

导言: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诗如画。自古以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她们,留下了许多不朽名句。如,我们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1、板题,齐读后强调“吟”的读音。

2、再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太阳落山的时候,白居易在江边吟诗。)

3、简介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4、过渡:《暮江吟》这首诗,是他在1083年去杭州做官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陶醉其中而写下的。

二、读诗,领略诗境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两名学生读诗后全班齐读。

3、学习一首诗,除了会读外,还需要了解诗意。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译文,看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和同桌互相交流。(夕阳的余辉洒在江上,江水一半红一半绿,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啊,露水像珍珠,月亮像弓)。指名汇报。

4、领略了诗中美景,谁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不是有节奏?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

5、古诗词具有音乐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

仅在于声韵悠扬,还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诗。

三、赏诗,感悟诗情

导入: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老师看这幅美丽的画包含了两个时间里的两个画面,一个是夕照图,一个是月夜图。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是哪一个?

(一)品读夕照图

1、你觉得夕照图美,那句诗写夕照图?那这两行诗中哪个词写得好?

2、“铺”字可以换成什么词?(照、盖、洒、射)哪个好?为什么?(铺字表现出了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而均匀)

3、你能读出它的柔美吗?请你轻柔地读——一道残阳铺水中。谁能读得更柔和一些?——一道残阳铺水中。

4、就这两行诗你还认为哪里写得好?(瑟、红)

5、用“仿佛、好像”说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像绿宝石、无瑕的翡翠、碧玉;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6、红如小孩的脸,绿如无瑕的翡翠,这是多么纯净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红如玛瑙,绿如宝石,那是多么绚丽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7、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美景,现在我们走到景中,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江边,用心去感受,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一二行诗)

预设:你看到了夕阳的余晖洒在江上的柔美,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看到了江水半绿半红的绚丽,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二)品读月夜图: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诗人沉浸在这夕照图中,天色伴随着一丝遗憾拉下帷幕。仰望天空,他看见了——(一弯新月),俯首草地,他看见了——露珠。

2、新月如弓,露水如珠,多么令人惊喜啊,带着一份惊喜读——露似珍珠月似弓!月光如水,白露如霜,多想赞美一番啊,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3、此时引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①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愉快,恋恋不舍,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②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舒畅,流连忘返,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4、诗中有一个词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哪个词?“可怜”什么意思?(可怜——可爱)多可爱夜景啊!请你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多可爱夜景啊!请你再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三)品读全诗

1、夕照图和月夜图,两幅图构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首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用你声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练读,指两名学生读。

2、我们现在一起来吟一吟。老师读一行,同学们紧跟着应读一行。

四、拓展,对比学诗。

1、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他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简单学习他写的其中一首(出示全词《忆江南》)。

2、生自读词,利用注释看这一诗一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首写日出,一首写日落;两首都写江且都是在愉快心情下写的。)

3、春暖花开,太阳出来,朝霞满天,花红胜火,水绿如蓝,多好的江南啊,诗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师生共同吟诵这首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重复后三个字,构成类似二重唱的朗读。)再男女生共同吟诵。

4、唐朝以诗著称,宋代则以词出名。词是诗歌的一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今天,老师带来《忆江南》的歌曲,一起听赏。(播放《忆江南》)

5、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凿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课下请同学们收集白居易的诗,相互交流。

五、总结: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同学们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

上一篇:梅初三优秀作文700字下一篇:社区开展2022年八一建军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