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

2024-10-11

古诗词曲(精选9篇)

古诗词曲 篇1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自古至今, 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独特的茶文化特色, 从先秦到唐宋, 再到明清, 茶文化经历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使茶事活动更加丰富繁多, 历朝历代的茶文化著作散发着浓浓的茶香, 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宝。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从文化背景到思维方式, 从风俗习惯到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中, 想要得到更多的融合互通, 翻译必不可少。同时,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 内涵底蕴丰富, 有着复杂精深的茶事活动, 茶诗词曲丰富精彩, 因此, 将古诗词曲的茶文化进行英译并非易事,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类和叙述。

1 妙解茶事

古诗词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古诗词曲中展现了丰富的茶文化。由于古诗词曲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体现, 因此, 将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进行翻译并非朝夕之事, 而想要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蕴传达出来更非易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字符的转换, 更是一种含义的再创作过程, 是译者思想理念与审美价值的体现。因此, 文学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统一, 更是两种文化的提升。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语言由词汇组成,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对等时双方势均力敌, 在不对等时, 一方处于优势。如果两种语言能够对等自然更好, 如果不能对等, 就要争取优势, 在统一下得到提高。译文是统一的结果, 译文能够改变一方的劣势, 使双方相对等, 甚至发挥一方的优势。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事也纷繁复杂, 只有真正将其中繁琐之处化解而出, 译出茶诗中的意境之美, 才能真正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之冬夜即事》中写道:梅魂竹梦已三更, 锦罽爽鸟衾睡未成……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文中介绍了在三更后, 窗外的优美景致, 暗香浮动、青山白头, 梅竹相映, 冰雪之态更显孤傲, 松影婆娑, 胭脂尽心酸, 无奈无写处, 只得唤侍儿扫新雪以用来烹茶。文尾处谈到了茶事中的烹茶, 如果直接以字面含义译出, 读者恐怕很难体会作者的用意, 但是如果能够化解茶事的含义, 则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茶情意韵。译者将原文中的扫将新雪及时烹译得恰到好处, 此译法可以看出译者对我国传统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陆羽的《茶经》中曾记载, 茶水高为山水, 中为江水, 下为井水, 因此, 茶水有不同出处, 方能显现茶之贵贱。在《红楼梦》中, 雪水煎茶被妙玉用来招待宝黛二人, 此妙论精彩绝世, 由于雪有清寒之感, 茶有清神之效, 因此, 二者相配更能够使人心情愉悦, 清新脱俗。由于文中提到试茗要烹烧的火力恰到好处, 才能够使茶香更加持久, 即为好茶。因此, 在翻译之时化解为新雪烹嫩茶的妙趣之境, 不仅充分地展现出译者深谙茶事之道, 同时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使其充分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之美。

2 甜与苦的自如转换

在茶诗词的翻译中, 译者希望可以将神似作为翻译标准, 最终达到一种较高的目标, 不仅使读者了解原文含义, 更能体会原文意境之美。在译事过程中, 译者要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不仅译文含义与原文相同, 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神似, 能够与原文合二为一, 由于译者本身的审美价值的体验而使其具有更自由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但是这种自由一定要在尊重原作者的前提之下, 也就是说, 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作者内容含义的正确理解, 更是对其言外之意的深刻感知和理解。所谓的理解和创造自由, 也会受到一定制约, 否则, 翻译的结果往往会误解原文, 使读者误会。茶事活动是传统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的范围也较广。在茶事翻译时, 往往会对茶色、茶味等内容进行介绍, 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种类繁多, 每一种类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如何才能真正将译文忠于原文, 并能译出其言外之意, 正是翻译实践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浣溪沙》中写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此诗为悼妻之作, 情景凄凉。作者怀念亡妻, 极尽思念之感, 虽然天人永隔, 往事却历历在目, 心中悲苦, 不禁泪如雨下……词中满含深意, 香茶涩味, 令人无限感慨。茶性寒味苦, 而苦后又令人无限回味, 无法忘怀, 正如作者心中之感。作者从曾经与妻共处的画面中感受到了温馨的点滴, 使得内心无法忘怀, 如何将这一情境生动地译出, 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正是原文所要表现的意境之美。译者将甜与苦之味相交换, 曾经的作者与妻子琴瑟和鸣, 一对才子佳人, 爱情甚是甜美, 茶味虽苦, 但却在口中无限回味, 甜味无穷, 在译者甜与苦的自如转换中, 使诗中之意蕴表露无遗。

3 清晰的茶文化意象

意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意的融合, 或者是主观情意在客观事物中的表现。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服务于诗歌意境的, 因此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意象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其在不同的诗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力, 只有对意象进行界定, 才能使其表现出的语境更具有针对性。虽然诗词的翻译没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 但是要与原作的意象相近。因此, 在对茶文化的意象融入到英语翻译中时, 首先要考虑到茶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内涵意蕴, 并采取相应的译法, 使其茶文化意象更加清晰化, 进而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审美意境, 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享受。例如《过山农家》中写道: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表晴。诗中介绍了一幅自然的农家场景, 诗境也从最初的幽静进入充满喧嚣的氛围当中。诗人在展现劳动场景时, 也充分地反映出了其自然纯朴的山农本色, 使全诗的色调更加明朗, 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诗中, 茶作为一个体现茶文化的意象, 虽然单纯的焙茶本身并没有过多含义, 但是当它成为诗中的意象时, 就传达出不同的意思, 因此, 为了能够将诗人的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使诗中的审美意味得到更好的展现, 在译文中, 将焙茶烟暗作为一种茶文化意象出现, 诗人借此来展现农人纯朴自然的性格, 使整诗都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在翻译时, 为了能够使读者理解更容易, 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体验, 可以采取清晰的意象译法, 从中感受茶境之美, 同时也能够更真实地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审美感受, 是极具表现特色的译法。

4 俚语的通合

在古诗词中, 作者常常用正面勾勒出整诗的情感主线, 然后再配以渲染, 使整诗的气氛与环境更加匹配。点面的结合是十分协调的, 失去任何一点都会使诗词失掉意蕴之美。点与面之间, 有很强的呼应性, 只有相互照应, 才能相得益彰, 否则, 不仅无法真实再现原诗内容, 也会将原有的意境破坏掉。在茶文化的翻译中, 点面结合的方法也是十分适用的, 尤其是对词诗中的俚语, 可以通过对俚语的通合翻译之道, 使翻译更加贴切, 能够更加传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境之美。例如《折桂令》中写道:倚蓬窗无语嗟呀, 七件儿全无, 做甚么人家……茶也无多, 醋也无多……此曲中情声合韵, 恰到好处。其中多处用到了俚语, 通俗易懂。贫穷人家倚窗无语, 只能声声叹息, 却无自解之玥。最基本的七件事却不足以, 柴如似灵芝一样贵重, 油仿佛甘露般珍贵, 米如丹砂般缺少, 尽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仍令人感同身受。其中茶与醋运用了排比, 更增添了文中的心酸与沉重之气。生活如此艰难, 温饱都无法解决, 又谈何去逍遥自在呢, 曲中充分展现了下层民众的辛酸生活。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技法, 通过俚语的运用使全文充满了自然清新之气, 也突出了茶的重要性。如果在翻译中采用俚语的通合之法, 可以在传达茶香意蕴的同时也突出了俚语特点, 那么就能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无限的趣味, 感觉更加亲切自然。而其中俚语的巧用也能够使译文更加具有韵律, 和谐而雅致, 使译文与原文之间更加相符, 实为妙译。

茶是自然之物, 雅俗共享, 而茶事活动纷繁复杂, 能够展现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特色。在古诗词曲的茶文化翻译中, 想要真正传达出完美的茶文化意象与内涵底蕴, 绝非易事。因此, 茶事繁琐, 翻译不易, 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从妙解茶事、甜与苦的自如转换、清晰的茶文化意象、俚语的通合等方面对古诗词的茶文化翻译进行分析研究, 才能真正了解茶事译事, 积极促进茶文化英译的发展与传播, 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本文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为基础, 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讨论, 希望能够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

参考文献

[1]郭著章.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29.

[2]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255-256.

[3]许渊冲.汉英对照元曲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57.

[4]翁显良.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J].外国语, 1981, (5) :28-30.

[5]张保红.意象与汉诗英译) ) ) 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 (其一) 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4) :52-54.

古诗词曲 篇2

初一(上)

1.泊 秦 淮

(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龟虽寿

(三国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6.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浣溪沙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8.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9.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0.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1.如梦令·(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2.观书有感

(宋代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一(下)

1.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竹 里 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山中杂诗

(南朝梁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4.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5.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7.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9.约客

南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0.论 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11.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 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初二(上)

1.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送友人

唐朝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5.秋 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6.鲁山山行

宋朝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7.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朝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9.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0.归田园居

晋 陶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1.渡荆门送别

唐朝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登岳阳楼

宋朝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初二(下)

1.春 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望岳

唐朝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相见欢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朝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9.野望

唐朝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0.早寒江上有怀

唐朝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1.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初三(上)

1..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山坡洋.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南乡子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 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8.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9.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0.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1.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cháng)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2.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13.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4.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初三(下)

1.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渔家傲

作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破阵子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5.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武陵春

作者: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行行重行行

作者:【两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9.月下独酌

李白【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0.羌村三首(之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11.登楼

杜甫【唐代】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1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zhù]献捷。13.望月有感

白居易【唐代】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初四(上)

1.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无题

作者: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朝天子·咏喇叭

明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9.终南别业

唐朝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0.苏幕遮

宋朝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1.赠从弟

魏晋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2.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代】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宋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初四(下)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5.从军行

唐朝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6.观猎

唐朝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7.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诉衷情

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9.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

古诗词鉴赏—词曲(一) 篇3

菩萨蛮

温庭筠

夜来皓月才当午①,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②长,卧时留薄妆③。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④知晓寒。

注:①当午:正当中天。②麝烟:燃烧加有麝香的香炷所发出的烟雾。③薄妆:淡妆。④锦衾:丝织品制成的被褥。

(1)上片“夜来皓月才当午”一句中的“才”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活动?

(2)下片“花露月明残”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①

李 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②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③。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后软禁在汴京时所作。②罍(léi):酒杯。③难任:不堪,不胜。

(1)这首词的哪些句子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笙歌未散尊罍在”一句词看,李煜当时还在奏乐听歌饮酒,他为什么要奏乐听歌饮酒?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

孙光宪

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②。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①蓼岸:长有蓼草的江岸。②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

(1)这是一首送别词,为了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

(2)词的开头和结尾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这首词当是作者罢官家居时所写。②玉瀣(xiè):美酒名。③《黄庭》:道家经典。④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什么深意?它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

刘 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夕阳江上雨余天。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古诗词曲 篇4

古诗词曲的教学,和一般的课堂教学在目标要求上无异,都是让学生由不知道到知道(即知识的变化),由不会到会(即能力的变化),由不爱到爱(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然而,诗词曲字里行间饱含的意义、涌现的感情,却是其他课堂教学无法体现的。因此,在古诗词曲的教学中需要“还原和触摸”,需要带上个人的“行囊”(主要指读者个人兴趣和生活阅历), 还原现场、触摸语言,从而达到自我品位的提升。

还原和提升需要从三个入口着手:知识层面,诗词曲在课标中的要求、诗词曲的递嬗与音乐的关联;能力层面,学会两种阅读鉴赏的方法—还原场景法、触摸文眼法;情感层面,以技达境,和自我对话,达到升华。

一、知识层面的入口

知识层面的入口,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要求、诗词曲的递嬗与音乐的关联。 这是古诗词曲教学的基础。

1.课程标准对诗词曲的要求

在不同的学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古诗词曲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从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曲学习的规定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阅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曲讲究平仄和韵律,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美,更好地体会中国古诗词曲的声韵之美。其次,要学会感悟。古诗词曲是古典文化的精粹,和现代读者之间隔着时间的长河,在学习中应做到古今转换,才能从深层次把握古人的思想。最后,能写评论赏析。古诗词曲的学习是对学生性情和文化品位的熏陶,学习过后,教师和学生如果可以结合所学、所思写出文字,抒发情感,便可提升诗词内涵。

教学古诗词曲,往往需要追溯远古。 《诗品》一书开头,以“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四句指出诗的产生、本质与呈现形式。这也与课程标准中诵读、感悟、品味三要素不谋而合。

2.诗词曲的递嬗和音乐的关联

诗之进步,至律绝已达顶点,代之而言的便是所谓的长短句的词。词到了宋朝末年,有两种趋势,一则专讲究音律,一则以豪放粗率自炫,前者使词走到单有音律而没有意境与情感的路上,而后者使它与音乐渐渐疏远。以后,便有所谓“小令” 者应运而生。比如,《白毛女》选段的唱词 “北风吹,雪花飘,年关已来到”是词,但是在唱的时候,艺术家会加字或者减字, 变成“北风那个吹诶,雪花那个飘啊,年关咿呀已来到”等,说明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促进了诗词曲的逐渐演变。吟诗、唱词、歌曲之谓也。

当然,诗词曲的递嬗和统治阶级也有关系。诗词之作大多是用以自写情怀的自叙体,不委婉;曲则是代古人说话(小令、 套数除外)的比较含蓄的代言体。下面就以张籍的《秋思》为例,揭示诗词曲的递嬗和音乐的关联,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也是一目了然。

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词:洛阳城里见秋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

曲:洛阳城里见秋风呀见秋风,咿呀喂;欲作家书意万重呀意万重,咿呀喂。

诸如此类的诗词曲,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聆听诗词曲的音律,深入学习不同形式的特征,理解其与文化的联系。

二、能力层面的入口

能力层面是在知识层面上的提升和总结,可视为与作者及文章深入交流的过程。

1. 调动想象,还原场景

这既是和作者对话,了解作者所思、 所想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跟随诗人营造的诗歌意境不断思考的过程。

诗歌是想象的产物,但是不管是如何奇异的想象,也有一定的思路可循。任何一位诗人,都会给读者留下一个进入其诗歌世界的入口,而找到这个入口,就需要师生合作,还原当时的场景。所以,要还原作者的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彼时处境等场景,然后考虑用怎样有节奏的韵律性语言来表现其所需要表现的情怀。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好的诗词曲,不仅外在词句美,更能感受到内在的情感意蕴美。所以,学生会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还原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人文民生;会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还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逻辑;会在《过零丁洋》中还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大爱,甚于生命;会在《赤壁》中还原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羡慕之感;会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还原出 “二十三年折太多”的“沉舟”“病树”的蹉跎感觉,体会现实与理想中差异和矛盾的统一。

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还原场景。如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在这个席上,你会怎么做”学习《赤壁》时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不得志,你在赤壁这个地方徘徊,想起别人的得志,你会伤感吗? 你伤感时会做什么”类似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寻找文眼,触摸语言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对人生与生活的咏叹。诗人在创造诗歌时,一定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写进其中, 即所谓的文眼。它可能是生活的共鸣,可能是词语的美感,也可能是该词语使用的炫目技法等,让人联想、触发、感悟。

最经典的诗句,会击中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那是每个人不愿被打扰、不愿被碰触的圣洁之物,这就是诗词曲的张力。

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是“常记”而不是 “常忆”?一位学生回答道:“记”比“忆” 深刻。“忆”是怀念那过去的美好时光,有可能“过去就算了”,而“记”却是有“刻骨铭心”的味道。

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有的学生选择了“暂”字,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互相倾诉被弃凄凉地的遭遇,心情甚是凄凉、没落。即使饮美酒,也只能得到暂时的慰藉。但是即使再不满这样的生活遭遇,也已经待了23年,今后还要继续,于是,“暂”字更渲染出作者内心的凄苦、悲凉。有的学生选择“弃”字,其本意是“弃置、放弃”的意思,但是从历史来讲,刘禹锡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地方为官,就像是被丢在了一边。

这是学生们精妙的思维火花。这样的回答、这样的理由是任何一本教学参考书上都没有的,这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是他们自己触摸到的语言,是他们自己的文眼。

三、情感层面的入口

情感层面的入口,需要以技达境,和自己对话,进行自我反思,最后达到升华。

在学习《诗词曲五首》时,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可以用一个字“怀”去统领、感慨今夕。我们本来可以不必只剩丹心,我们本来可以不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本来可以不必都做了土……为什么?我们原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这些后来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正如老师所说,我们在见证他人,我们也在见证自己。

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通过 “还原场景,触摸文眼,自我对话”的三个入口,学生出现了激烈的辩论,形成比较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学生分为甲、乙两方, 甲方以“日夜忧愁,触景伤怀消瘦”直译文本,乙方以“一夜美梦,追忆东篱温馨” 还原场景,缩写文本,扩写文本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可以用表1对古诗词曲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

上述方法符合知识从认知到升华的过程,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特征,不仅适合大规模的古诗词曲的阅读教学,诸如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也适合于具体的某一个篇目的阅读教学。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要领2 篇5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分三步赏析古诗词曲,即:看题目—品意象—精表达;能够从形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赏析。【教学重点】

通过看题目能定内容,看作者定风格,品意象定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精确表达赏析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有同学告诉我:老师,读古诗词曲我挺喜欢的,因为读起来觉得挺美的;可是作阅读理解,尤其是学课外的,就觉得摸不到门。老师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甭着急,如果我们找到古诗词曲的共性、特点,那么赏析古诗词曲就会比较容易了。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几招。要想学绝招,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一·关键概念】 意象或意境

“意”----主观感情 “象”“境”-----客观风物(自然景物、生活图画)

【二·看题目 明内容】

【知识的归纳】:按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

【怀古诗】: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评,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咏物诗】1.形式特点:(1)以物象为题;(2)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写景诗】:内容特点:(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战争诗】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无家可望的哀痛。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送别诗】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现场检测题】

请同学们运用已学知识,通过看题目的快捷方式把下列20首诗词曲按内容分类,只需填写作品的序号。怀古诗:

咏物诗: 写景诗:

战争诗: 行旅诗:

闺怨诗: 送别诗: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石灰吟》 于谦 5.《竹石》郑燮 6.《咏柳》 贺知章 7.《墨梅》王冕 8.《观沧海》 曹操 9.《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0.《出塞》王昌龄 11.《从军行》王昌龄 12.《雁门太守行》 李 贺

1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4.《使至塞上》 王维

15.《闺怨》王昌龄 16.《忆江南》 温庭筠 17.《春 怨》金昌绪 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9.《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20.《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三·析意象 品情感】

【知识归纳】:古诗词曲中常用物象的含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脱俗(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9)兰:高洁,友谊(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11)莲草:表示孤单一人,漂泊无依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 希望活力(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春天的美好(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游子思归(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希望(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15)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16)天晴:欢愉光明

(17)天阴:压抑 愁苦寂寞(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11)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12)鹤:象征长寿(13)杜鹃:思乡盼归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运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13)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14)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5)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16)深夜:愁思怀旧

(17)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现场检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列诗句,准确抓住主要意象,说说所抒发的感情。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李白)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1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1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14.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17.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四·依题型 精表达】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题型示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

(一)答:“阔”字更好。原因:(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示例

(二)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题型示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型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4)

【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学习分别从四种题型角度去赏析《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板书设计: 古诗词曲赏析 意象(意境)“意”-----主观感情 “象”(“境”)------客观风物 看题目---定内容

古诗词曲 篇6

1我国古诗词曲中蕴涵的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品茶的习惯由来已久, 据说是始于神农时代, 几乎绵延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之中。茶, 在中国的文化中始终被看作是品味高洁的人所喜爱的事物。茶文化, 主要是指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不仅具有单一层面的意义, 也往往存在于与茶有关的众多行为事物中, 比如, 茶道、茶精神、茶德、茶艺、茶书、茶具、茶画、茶故事等等。

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 主要是指, 古诗词曲中对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进行记录, 透过茶这一艺术形象, 文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寄托在其中, 文人们将人生感受蕴含在茶文化之中, 进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象。中国是茶的故乡, 尽管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 但是中国对于茶的精神推崇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地步, 中国的茶文化体现的是我国优良文化传统蕴涵的雅致和礼仪。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两者之间是别无二致的。在古代中国, 品茶通常是高雅文人们的兴趣爱好, 他们常常以诗会友、以茶会友, 在这些文人雅士的聚会之中, 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饮品, 他们将茶作为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 借着品茶的契机, 谈论人生理想, 抒发心中感悟。因此, 由茶而引发的众多古代诗词散曲, 是极为普遍的。在古诗词曲中, 作者时常借着茶的名义来表达内心高洁的追求, 因而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值得向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推广颂扬。

2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条件, 当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想要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则需要将中国突出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播介绍, 如外国人想要对我国文化有整体认识, 更需要从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开始研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 由于语种的不同, 译者就承担了这个光荣使命。他们通常是具有丰富学识的专家学者, 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有一定的研究, 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成为中西方众多译者的重要目标。我国古诗词曲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能够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尤其是在喜爱饮茶的众多国家之中。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程度最高的语言, 将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翻译成英语语言, 将会大大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让更多人增加对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了解。

但是, 当前在对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进行英译时, 很多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熟悉, 因而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不能够表现出古诗词曲中实际蕴涵的文化情怀。我国古诗词曲通常都是有着固定格式的, 在进行翻译时, 需要将其中的格式进行有效区分, 很多译文的断句工作一般达不到要求, 导致经过英译之后的古诗词, 往往会失去原来的韵味。尤其, 意象是我国古诗词曲中的重要部分, 意象的代表意义通常较强, 在进行英译的时候会出现困难。

3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方法

3.1从茶文化诗词曲中的文化背景方面进行英译工作

将古诗词曲中蕴涵的茶文化进行翻译传播, 对于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 进行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传播翻译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综合考虑我国古诗词曲中文字的各个方面, 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好英译工作。茶文化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特征, 在进行英译工作时, 需要联系茶文化产生的重要文化背景。翻译工作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简单, 因为它不是将一种语言形式纯粹变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 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特定的语言背景、社会文化背景, 才能准确地翻译, 再现翻译对象所代表的社会文化。

译者在进行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工作时, 需要对中国茶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具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还要能够感悟这些古诗词曲创作时的文化背景。体会中国古代文人想要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愤懑与痛楚, 了解他们宦海沉浮中想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坚持与操守, 感受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交互挣扎的矛盾与痛苦, 都是众多译者在进行古诗词曲翻译中最难把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古诗词曲的产生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 是中国科举制度与儒家文化长期浸染下的产物, 众多诗词散曲的创作者心中大多有着被时代束缚的无奈, 同时也有着高雅性情的豁达。在进行具体的翻译工作时, 要时刻注意诗词散曲中体现的作者心境是忧是喜, 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思想感情。

3.2从茶文化诗词曲中的结构方面进行英译工作

古诗词曲中的文字多是有固定的形式存在的, 在我国的传统诗词曲中有唐诗、宋词、元曲之美称。唐诗大多有五言、七言, 格式上有绝句、律诗等, 宋词由原来的小令逐渐转变为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形式, 元曲中市井俚语、方言词使用程度较高。因此在进行诗词散曲的英译工作时, 首先要考虑到其中的重要格式, 从格式出发, 最容易发现翻译工作的突破点, 为英译工作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在进行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工作时, 要综合考虑到英语与汉语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差异, 尤其两者在结构是有所区别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中的句子格式大多是成对仗形式而存在的, 这点在茶文化的古诗词曲中同样适用, 但是英语语言中写作的诗歌并不都是要求如此严格的, 字数往往上下句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 在我国的古诗词曲中常常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特点, 那就是押韵。茶文化的古诗词曲也是沿照这个文化特点进行主要创作的, 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 普遍会在句尾使用中国古代韵母作为押韵的根据, 有时在每个句子的句尾, 有时隔上一两个句子的句尾。押韵之后的古代诗词曲读起来会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 在进行英译之后, 很少能够还原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韵味, 因而需要在英译工作之中注意到押韵的重要性。

3.3从茶文化诗词曲中的意象方面进行英译工作

我国古诗词曲中的创作往往在句子中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在文学的创作传统中, 甚至形成了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义的文学现象, 例如“悲秋”已经成为文人表达内心痛苦孤寂的主要意象。在进行我国茶文化诗词曲的英译工作时, 尤其要注意茶的固有意义, 茶在这些古诗词曲中起着特定意象所代表的意义。茶作为古诗词曲中重要的意象, 往往会代表着文人作者的高洁雅趣, 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抽象意义, 是诗歌的主要构成元件, 意象本身虽然是模糊的, 但是其中代表的感情却是能够具体化的。很多英语语言下的诗歌, 意象也是明显存在的, 但是在进行英译工作时, 还是需要对中国古诗词曲中的意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中国的古诗词曲中, 意象的存在并不是那么明显的, 往往通过其他一些字词给予侧面的说明。在《红楼梦》中, 诗词的应用是极其普遍而有技巧的, 其中有一句诗:“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这句诗中完全没有茶这个字的出现, 但确实是在说茶, “茗”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代表茶的意思, 同时诗中所说扫新雪进行烹煮, 明显也是在说煮茶, 因为中国古代文化中自始就有用雪烹茶的习惯。准确认识中国的茶意象在古诗词曲中的运用, 对于展开茶文化的英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想要对中国有所了解, 就需要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古诗词曲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流传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在我国古诗词曲中描写茶文化的内容极其之多, 进行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工作, 将会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竞争力。

摘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 中外译者对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工作也在逐步加深。古诗词曲作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对其进行英译工作, 能够极大增强世界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古诗词曲中, 茶文化是一种文化特征, 代表了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风流雅趣和高尚品格。所以, 对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进行英译工作, 将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

参考文献

[1]李正栓, 杨丽华.21世纪初中国典籍英译小议[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6) :42-47

[2]王艳梅.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应用与英译策略浅析[J].海外英语, 2015 (12) :126-127

[3]李明栋.汉语“意合”特征对古诗英译策略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27 (10) :103-107

[4]吴伟雄.浅谈汉语对联英译的策略与方法[J].上海翻译, 2013 (4) :16-20

《扬州慢》词曲分析 篇7

《扬州慢》是一首将情感与音乐结合得较为完美的上乘之作,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之作。在宋代, 词乐创作中, 词不能独立到音乐之外来完成其创作。词对音乐的服从, 其本质不仅在于语言、声韵与曲调某种简单的对应关系, 更重要的是使这种关系的建立更适用于音乐情感的表达, 通过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达到词调音乐获得一种音乐美。从宋代作品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婉约文采还是豪放词风, 都是以言情为其主旨。

《扬州慢》作于淳熙三年, 是一首琴歌形式的作品。当时姜夔离开汉阳, 漫游大江南北, 在扬州时谱写了这一名篇。繁华的名都——扬州遭受金兵多次的侵袭, 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这正是当时姜夔看到的场景。在其“小序”中也写到, “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余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表现出作者对战乱社会的感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这首词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阕主写景, 下阕着重抒情。上下阕旋律不尽相同, 根据内容做了部分变化, 音乐上有大幅度的展开, 但是始终贯穿着同一主题音调, 结构上既有变化又很统一。在音乐方面, 可以说是分为了A、B两个乐段, 属于二段体曲式结构。从结构角度上看, 属于方整性结构的4乐句段落。从调式调性上分析, 此曲属于F宫调式。又由于在本曲中出现了变宫音“3”和变徽音“7”, 因此它属于雅乐七声音阶, 这使得作品具有古朴、典雅的基调。由于整首曲子强调了“羽”、“角”二音, 因此, 造成了主调与新调的对比关系, 也使得整首曲子呈现出羽调色彩。乐曲在最后又重新回归到F宫调式, 与前面造成鲜明的对比, 曲子最终达到了作者想要的和。

A段第一乐句起句由弱拍进入强拍, 动力性较强, 体现出诗词朗诵的节奏特点。第一乐句可划分为3个短句, 句与句之间音程跳进, 以四分音符为主。旋律从“羽”音开始, 最终结束在“宫”音上, 整体有一种明显的收拢感。第二乐句为 (4-8) 小节, 每一个小节的旋律都是以级进进行为主, 但相较于第一乐句, 这里的节拍时值拉长了, 整体感觉变得非常悠长。在本乐句中作者加入了附点音符, 这样便使得旋律更为复杂化, 曲调也较之前更为婉转动听。第三乐句为 (9-12) 小节, 在这里, 旋律中出现了变徽音“7”, 在节奏上, 相较于前面第一、二乐句, 本乐句的节奏变得较为复杂, 使得旋律动力感加强。乐句的最后停留在“羽”音上, 表达出了曲作者内心动荡不安的情绪。第四乐句为 (13-16) 小节, 音乐材料是在第三乐句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节拍上稍有变动, 在这里, 曲作者使长短相杂的节拍与诗词朗诵时的节奏保持一致, 达到和谐的目的, 韵律感明显。

B段第一乐句为 (17-20) 小节, 开始句由附点八分音符弱起, 动力感非常强。这里的节奏相较于A段的第一乐句变得更为复杂, 不仅有长时值的二分音符, 还有短时值的八分音符。旋律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改变, 很好的表达出曲作者内心动荡不安的情感。第二乐句为 (21-24) 小节, 此乐句又可再划分为三个小乐句。每个小乐句都是从弱拍开始的, 节拍复杂、紧凑。由于曲作者内心情感波动较大, 因此, 在这一乐句中旋律的起伏也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大。第三乐句为 (25-28) 小节, 前两小节的节奏较为单一, 旋律呈现出一字一韵的感觉, 后两小节节奏以附点4分音符为主, 旋律以大六度下行进行, 渲染出曲作者在曲中所说的那种“波心荡, 冷月无声”的凄凉意境。第四乐句为 (29-32) 小节, 由于此乐句与A段第四乐句材料基本相同, 因此, 便呈现出A、B两个乐段由对比到统一, 前后呼应的感觉。

古诗词曲 篇8

这次活动激发我对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我所知,在各音乐学院的专业教育中,中国艺术歌曲一直不太受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艺术歌曲多采用了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人的思想的创作模式,所以在作曲技术及理论方面不及西方娴熟、丰富。因此,讲述作曲理论时,老师一般会选取更为典型的西方艺术歌曲来进行讲解;学习声乐时,老师更喜欢选择大型的易出彩的咏叹调来让学生演唱,较少选择情绪更为含蓄内敛、技术难度稍低的艺术歌曲。所以在学院式的教学中,中国艺术歌曲就慢慢被放在了角落里。

如今,很多学者从多方位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了各种分析与研究,但是涉及词曲结合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西方艺术歌曲主要是以先词后曲的顺序进行创作的。其创作一般由作曲家根据诗人所作的诗,或民间广泛流传的民歌改编而来。因此,这些歌曲的旋律本身是根据歌词的意蕴来发展的,是作曲家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而创作的旋律。由于这些诗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许多诗歌作品都会被不同的作曲家根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改编成为艺术歌曲,但是最终,只有为数不多的最能表现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典”。

相比之下,由于出现较晚,中国艺术歌曲在各方面都要略逊一筹。特别是由于未能受到时间的洗礼,中国艺术歌曲在词曲结合方面较为生硬。下面,我以萧友梅先生的《问》作为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这首作品在词曲结合方面的顺序、内容问题。

一、作品采用了先曲后词的创作模式

1922年,萧友梅先生完成了这首作品的乐曲创作。按照史料记载,这时的萧友梅先生应该在北京,这一时期萧友梅先生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从一个专心研习音乐的学生渐渐地具有了一些民族意识和政治思想。

民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却又遭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导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遭遇到空前的困境。而从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之初,就一直以音乐留学生身份为孙中山作掩护的萧友梅自然耳濡目染地会受到一些影响。随后发生的“五四”运动,对于任何一个身处当时的青年都应该会有所触动,何况当时就在“五四”运动的中心地带——北京的萧友梅先生。这点可以从居其宏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佐证。居其宏教授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到1:“虽是萧友梅在日本掩护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但其中‘政治色彩比较淡薄’一语,却也部分地道出了萧氏本人终生志向在于音乐和教育而非政治。”

萧友梅先生虽然“政治色彩比较淡薄”,但并非不关心政治。我认为萧友梅先生也在通过音乐的方式传达着他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国家的忧思,这点可以从其作品中发现。

身处同一时代,同样参加了同盟会的词作者易韦斋先生,则在《问》这首作品的词中,将这种郁郁不得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单纯的器乐曲不同,歌曲不仅有音乐的表现,还有语言的表现。正如赵晓生老师曾说过的,“音乐就是一个充分想象的过程”。在歌曲中,由于歌词的存在,这种想象被限制了一大半。不论是先作曲还是先作词,都使声乐作品在还没有演唱之前,就已经成为二度创作的产物。同时,由于语言是更为直接的思想表达方式,致使听者在欣赏时很容易根据它的词而再去想象音乐的意味。

孟文涛教授2认为:“研读吟唱二人合写歌曲后,有两点突出感受:一是词曲结合不紧、不顺、不畅,甚至不妥,产生词曲分离现象;二是据此而怀疑似是先有曲后按音(或按拍或按句)再填词的结果。果真,则这种‘词曲分离’现象其责并不在作曲者,而是填词者。”在此,我认为孟文涛教授的分析较为客观,所以我也赞同可能是萧友梅先生先写的曲然后易韦斋先生填的词。

但就《问》这首歌曲而言,我认为虽然在词曲结合上确实做得不够好,但是在音乐的意蕴把握上易先生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二、曲的创作难度较低,风格朴素

从作曲的角度看,整个作品的技术难度较低、风格较朴素、篇幅较短。无论是在旋律的发展上,还是在音域的把握以及节奏的使用上,其实都较为中规中矩。虽然这一作品是为了响应“壬戌学制”号召,在当时歌曲教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的应急而作,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萧友梅先生当时的作曲技法还较为生涩。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首作品从声乐的技巧性、对音域的把控性来说都是较为入门的作品。

另外,作品的伴奏部分配得也较为简单,或略显笨拙。伴奏主要是运用西方大小调体系来完成的。没有前奏;右手的两个声部一个重复旋律,一个用持续低音作支持;而左手则是一个低音以后持续的三和弦给旋律作和声支撑,整首曲目的伴奏织体大多如此。在和声方面主要是正三和弦,而在正三和弦中运用最多的还是主和弦和属和弦,而下属和弦在高潮部分的作用也没有凸显出来。如果为了便于教学,只能说作曲者的功底还较一般。

三、在歌词的创作方面,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壮志未酬的苍凉

通过对作品词的分析和解读,我认为这首作品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抱负,一种壮志未酬的苍凉感觉。

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篇配词总体上是以一位老者的形象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3的方式,体现了词人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的忧虑。对此我很赞同。但在这篇作品里,我还看出了在老者身上很少有的情绪:“不畏艰险、勇于求索”,这和普通的老者更多的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相去甚远。因此,这首歌曲还带给我这样的感受:看似平静的湖面下,那不甘的灵魂还在跃跃欲试、不断翻涌、不屈不挠。所谓“时势造英雄”,我也体会到身处乱世里的作者及其同时代的人们的早熟和多忧。

整首歌词多用第二人称,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在有意拉近自己以及演唱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似问别人,更似问自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激进的青年的心理历程:有在追随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路途上的屡屡碰壁,郁郁不得志;有登高远眺,拍遍栏杆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许多年自己一直执着追求和坚持的理想,是否值得继续;有壮志未酬的遗憾,自己虽将自己的年华奉献给了无尽的革命事业,却仿佛没有实现预想的抱负;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于求索的决心。

词中,作者以“秋”来比喻年华的流逝、心中的伤怀,用“断肠人”来形容自己在这多事之秋后的无望和凄凉。看着满目疮痍的国土和支离破碎的家园,在短暂的自怨自艾以后,这位感到了祖国的厚重后的青年,再也觉得自己身上的重担不能卸下,更加坚定地将目光投向了革命浪潮。最后,兜兜转转回来,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此番纠结的思辨之后毅然而然地坚持着自己的革命理想。

由此分析,我觉得易韦斋先生在对旋律意蕴的把握上还是做得比较到位。

针对一些认为词中“垂、吹、对、脆”四字用得恰到好处的学术观点4,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四字用得极为牵强,甚至有些破坏整体效果,似乎是为了应对旋律的停顿和押韵而故意为之。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不乏名家之作,一个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如“大漠孤烟直”的“直”,又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这些字都是可以用来形容主体的,不仅使得文字的画面感增强,更使得诗词有了诗人自己的意蕴。反观“垂、吹、对、脆”四个字,我认为做到了表达诗人自己的意蕴,却没有做到与本首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显得艰深晦涩。另一方面,这四个字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词性不尽相同,而“垂”、“脆”这两个词没有主语更是在表达上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所以我认为这四个字在选择上并不完美,只做到了押韵和与旋律相衬,而没有达到与整首词浑然一体的效果。

从中西结合这个方面来说,作品的思想多有中国文人气息的一面,旋律也更接近民族调式,而表现手法尤其是作曲技法方面:作品的曲式选择、记谱法、伴奏织体、乐器、和声选择上,则是都用了完全西化的技术。所以,也可以看到萧友梅、易韦斋等前辈是如何在中西方音乐结合的道路上进行苦苦探索的。这种意识也是值得我们现在的音乐人学习的,如何在目前的音乐中寻找突破口,如何在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中找到共性,使流行音乐更加经典,使古典音乐重放光彩?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现在的音乐人好好钻研,不断摸索。

摘要:如今,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无论是作品分析还是作品演绎,都很少全面透彻地分析某一作品,在我院举行的《雅歌——诗意中国室内乐音乐会》后,我感到深受启发,希望能为中国雅歌作出一点贡献。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篇9

《红楼梦》中的插曲一共十二首,耗时四载有余,而我今天谈论的《葬花吟》就花费了一年零九个月去创作,可想而知写这首曲子的难度和高度。

这首曲子在视觉和听觉综合的情况下,营造了一幅怜花惜玉的凄美场面和感怀人生苦短、冷酷无情、莫测的无限感。《葬花吟》歌词第一节的前四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写了暮春时的景色,花儿急急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就形成了花瓣雨,一个稍微积极一点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觉得这是美丽浪漫的景象,但黛玉是一个出自书香门第却又寄人篱下的弱女子,所以就有了后两句,她看到的是花儿褪去了娇艳的色彩,逝去了醉人的芳香,又有谁会怜惜它们呢?“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忧伤葬花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四句写了花的遭遇,受着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的无情摧残,娇艳和芳香又能保持多久呢?一旦飘零就化作尘土,再也无法找寻。风像刀,霜似剑,最后紧跟一个“逼”字,表现出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这四句明写花暗喻人,写出了黛玉所处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反映出黛玉所有的煎熬和痛苦。因为刀剑无孔不入,所以她步步留神,时时警惕。“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四句写的是葬花人,独自倚着花锄,一边哭一边葬,读着就让人感觉到一阵悲凉。“偷”“血”这两个字让这种悲凉伤感的气氛又提升了一层!“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一句道破了黛玉本向往自由,想像鸟儿一样遨游天际的愿望,可现实又把自己拉了回来,天尽头哪里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甚至连个葬身之处都没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以死明志,是对“风霜”的不满,甚至说是憎恨加控诉!不愿同流合污,一个弱女子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率真和纯洁,真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芙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四句又写了葬花葬奴,花谢时有葬花人来葬,那么葬花人死后又有谁来葬呢?人不如花,这也许就是宿命吧!还有一个“痴”字,因为“痴”她污浊前坚贞不渝,她以泪还恩,至死不悔,“痴”也许就是黛玉的一生吧。“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四句写到了花落人亡,是对上面的回答,人死后什么都不知道了,还在乎谁来收葬呢。这首诗以花喻人,写出了黛玉孤苦无依,想摆脱现实却又无能为力最终只能忍受煎熬和痛苦的处境。

二、《葬花吟》的曲分析

从曲调上看,《葬花吟》属于七声调式,又属于清乐。

《葬花吟》使用了清角和变宫,因此它是个七声调式,加了两个“偏音”,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偏音”常起装饰作用,这种偏音叫润饰性偏音,依附于五声真正音,而处于经过辅音和倚音等装饰性地位的偏音。从《葬花吟》这首曲子的节奏来看,其在很多地方都用了附点节奏,就好像是黛玉如泣如诉、哽咽的吟唱。从配器上看,该曲运用了琵琶和二胡为主要乐器,前者悲凉后者哀怨,正好体现了一个内心苦楚、自怜身世的黛玉形象。

从结构上来看,整首曲子是个三段体,采用的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发展逻辑。

例:《葬花吟》的结构

《葬花吟》选自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黛玉葬花”中的一首插曲,我先了解了它的出处以及作曲家王立平在作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心情,然后再从《葬花吟》的曲调上作了一些了解,最后从《葬花吟》的词和演唱形式上了解了《葬花吟》的情感处理。我们在听或是唱《葬花吟》时就应该知道,这首曲子是以花喻人,从花开到花落的这个过程比喻了人的一生,黛玉的命运就像花一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句就诠释了所有!

摘要:《葬花吟》是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首表达黛玉性情的插曲,从它的曲子与歌词中透露出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弱女子,她孤傲、高洁,本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心态与现实挣扎着,但仍拗不过现实,只能承受着煎熬和痛苦。本文从词和曲两方面来浅析《葬花吟》这首作品。

关键词:葬花吟,词分析,曲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蔡志妮.浅谈《红楼梦》音乐的风格特征[J].黄河之声,2010(21).

上一篇:数据爬取下一篇:二氧化钛的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