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

2024-10-13

高三古诗(共6篇)

高三古诗 篇1

高三古诗鉴赏练习

1、(2009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分值均据湖北卷改动,下同)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小重山·端午

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3、(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4、(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5、(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原题变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野水孤舟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武林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2)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作者对国势的关注。颈联中的“空”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新题再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4分)

(2)张诗以“愁”为诗眼,朱词以“悲”为词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注】①句:通“勾”,即“弯曲”之意。②琼瑶:指雪花。(1)周汝昌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先生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4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南柯子·忆旧

【宋】仲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4分)

【诊断方式】

1、学生自我查找漏点、疑点、混点并剖析清楚原因。

2、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地评讲。

3、必要的话,再组织一定量的滚动性训练。【问题汇总】

师生分别进行查找并总结。【练后反思】

2013届高三“古诗词鉴赏”部分专题强化练案 参考答案

1、(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1)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

(2)“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7、(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8、(1)侧面烘托。(1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1分)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2分)

9、(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任选一种作答:①喜爱之情:五月里石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②怀才不遇之情: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俊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0、(1)醉。(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3分)——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2分))

11、(1)张诗一、三、四句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四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朱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张诗通过精密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朱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12.(1)①上片前两句写自然之美,“句里春风”,极写春风柔和,随着山形弯转吹拂;“正剪裁”,用拟人手法,说春风如能工巧匠,“剪裁”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故“溪山一片画图开”,春风到处,万象更新,草木向荣,充满了“生机”。②后两句写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活动着的人和动物,轻鸥逐虚船而去,荒犬迎村妇而归,禽、兽、人的活动给这“一片画图”又增添了勃勃生机。这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田园的生活之趣。

(2)“斗”字确实用得妙。诗人别具情思,用拟人的手法,把松、竹人格化,松竹无花可与疏梅比美,便用枝叶托住残雪,与梅花争芳斗艳,于是,在诗人笔下,疏梅绽红,松竹擎雪,明丽动人,煞是可爱。一个“斗”字,化静为动,生趣无限。

13、(1)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2分)

(2)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1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1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4、(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4分。每答出“思想感情”一点得1分,对应“依据”一点得1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高三古诗鉴赏题的自我突破 篇2

简单说来,古诗鉴赏题只需做到两点:一是读懂,二是会答。

一、读懂包括三点:“读”“译”“悟”

首先说“读”,“读”就是通过多读古诗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古诗鉴赏很关键的一步。一些学生不愿意在多读诗上花时间,只喜欢做题,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古诗鉴赏的分数。尤其是教师讲了几种答题模式之后,更是把多做题作为自己提升古诗鉴赏题分数的唯一途径。这种做法,有点急功近利,效果不一定好。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鉴赏古诗的基础,不多读就不会有太多的古诗知识积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像练武之人,不是说学了三拳两脚就认为自己有了武术功底,就可以与人比武,而是应该练好武术的基本功。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读、读懂是鉴赏古诗的前提。

其次说“译”,“译”就是翻译诗句。翻译并不是文言文的专利,鉴赏古诗同样需要翻译诗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解读全诗。下面以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为例来说明:“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四句诗的译文大致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通过翻译诗句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仅是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且还写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并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如果在古诗鉴赏复习的前期阶段,能经常做到对全诗进行直译,然后和正确的译文相比较,找出自己翻译的不足,学会就会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再说“悟”,“悟”就是悟内容,悟情感。诗歌言简意丰,需要读者去用心体悟。有了多读、翻译的基础,再结合作者、题目、注释、意象、典故等来悟内容,悟情感,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与情感。下面以杜甫的《江汉》为例来说明:“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只要抓住诗中“落日”“秋风”“老马”等几个主要意象,就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积极用世的精神,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怀。

二、会答就是要规范答题

在这里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分点答题,切忌一锅粥;二是按步骤答题。一些学生明白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可在答题时由于组织混乱,造成失分,所以在做题中规范答题非常重要。每一种问法都有它的答题步骤,按照步骤答题方是得分之道。例如,2013年广东古诗词鉴赏题宋代张炎的《鹧鸪天》的第一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回答时就要先找到上片的写景内容,然后思考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在外,看到雨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 篇3

古诗词是诗人感悟人生、凝聚意象,最终以语言具体地将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逐渐把对古诗词的鉴赏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诗词,而导致在古诗词上失分较多。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从多个角度去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鉴赏古诗词,一方面可以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则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人生体验,丰富诗词的内涵。因此,要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正确地去赏析一首古诗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本文以苏教版高三教材的古诗词鉴赏为例,简要解析如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复习。

一、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抓标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都能够从其标题上看出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以及古诗词的类别,尤其是感怀诗与怀古诗,如苏教版必修二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以下信息:一、从题目中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怀古诗;二、这首诗所怀之地是京口北固亭。以上两条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找准鉴赏的思路,从而读懂这首诗。

(二)抓作者

高三古诗 篇4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拟咏怀〃其二十六

南北朝 庾信 ②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①庾信为南朝梁臣,奉命初试北朝西魏;但梁为西魏所灭,被滞仕魏,羞愤抑郁。后北周代魏,庾信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此诗作于其任北周弘农郡守时,时南朝陈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②亭障:边境的堡垒。③白狄:古民族名。

12.从题材看,本诗属于()。(1分)A.咏史B.怀古 C.怀人 D.羁旅

13.对本诗意境的评价最适合的是()。(2分)

A.纯一混茫 B.凄惨萧索 C.苍凉壮阔 D.清幽凄冷

14.全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1分

选D“羁旅” 13.C,2分;B,1分。14.5分 答案示例一:本诗首二句通过远望边境堡垒和原野上的风尘,抒发内心的悲凉,并以“萧条”“凄惨”融情于景。三四句写身居异族,眼见壮阔的黄河,更增思念故国的悲哀。最后四句用典,写自己不能像苏武那样出使匈奴保持节操,反而像荆轲刺秦不成、自己国家却最终灭亡,表达留仕北国的羞愤;用项羽气盖世却于帐中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表达自己在祖国大势已去时自己无所作为的亡国羁旅之痛。

答案示例二:本诗表达了留仕北国的羞愤、思念故国的凄惨、国家灭亡的悲哀,悲中有壮,壮中有悲。首四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远眺边境堡垒风尘,内心黯然神伤;近看关门临白狄异族、城影入浪涛平抑的黄河,壮阔中更增添思乡南归的悲凉。后四句用典,苏武、荆轲的典故点出了出使北国被滞留的身世和愤慨,又有留下做官的羞愧和祖国灭亡的无奈、悲痛;项羽悲歌的典故更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浩叹。评分说明:作者情感2分;怎样表达3分。最后两句项羽的典故如果说不出,意思基本正确,不扣分;融情于景和用典某一方面分析特别充分精彩,另一方面提到却分析不够也可满分。崇明县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 B.轻快自然 C.平易俗白 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律诗 13.B 14.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一萼红•盆梅 元 朱睹顏

玉堂深。正重帘护暝,窗色试新晴。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夜深后、寒消绛蜡,误碎月、和露落空庭。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

①②长恨年华婉晚,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那得

③④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

【注】①婉晚:迟暮。②东君:司春之神。③调羹:《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喻治理国家政事。④笛:指笛曲《梅花落》,此处代梅花。14.全词押的是“”韵。(填入一个韵母)(1分)15.对本词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描写了盆梅在暖融的天气下初绽,展现清幽高洁之美,令人魂销心醉。B.“长恨”一词表明盆梅虽占尽风情,却仍对自身境遇充满了愤恨不平之气。C.“空山静夜”三句化用了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D.“那得似”三个字是全篇关键所在,举重若轻,拨转题旨;结尾句点明题旨。16.《盆梅》的写法与《病梅馆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分 14.(1分)ing 15.(3分)B 16.(3分)本词借梅自喻,盆梅虽有风致却受束于生长环境,与自然相隔,终不如野生之梅来得自由、清逸。而自己垂暮之年仍为世情所困,对此作者在遗憾之余,希望像野生之梅般挣脱官场俗务,追求淡泊自由的隐逸生活。(托物言志也可)虹口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咏怀诗(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

1、阮籍(201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2、琅轩: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12.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体诗。(1分)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1分)A.时代 A.韵脚 C.句数 D.平仄 13.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全面六句的描绘。

1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4分)

12、古体诗

B

13、C(不是现实习性,而是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食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14.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15题。(8分)

归洛道中(宋)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3.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1分)..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B.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C.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D.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15.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4分)

(三)(8分)13.(1分)C 14.(3分)B 15.(4分)颈联写诗人归家途中的艰辛,牛羊吃饱了知道回家的情形(1分),诗人借景抒 情,即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1分),在结构上引出尾句夕阳西下(1分)更 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1分)。(画面描述1分,手法1分,结构1分,情感1分)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周邦彦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翠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注】①翠葆:原指饰有翠鸟羽毛的车盖。江表:这里指江宁(今南京)、溧水一带。12.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_____________。(1分)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新篁”句写翠绿的新竹在车盖上招摇。B.“夏果”句写果子落地发出清脆的响声。C.下片中的“困卧”对应了题中的“避暑”。D.“惊觉”是因梦中所见与画屏中的一样。

1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色,结合作品,试对其进行赏析。(5分)

(三)(8分)

12.(1分)清真居士 13.(2分)C 14.(5分)作者描写了幽美、闲静的夏季景色。首先,作者选取了一些最具夏季特点的典型景物来写,如新篁、骤雨、蛙声、夏果等;第二,作者运用了带有色彩的词来表现夏季草木繁茂、新篁鲜绿、树叶浓翠的画面,如翠葆、金丸、浓翠等。第三,作者将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既写岸草浓翠,又写蛙声喧闹,有声有色。第四,动静结合,既有动词摇动、落、飞、破等描写的动态的静,又有浓翠迷岸草、帘花檐影颠倒等静态的景。第五,作者写景由远及近,很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南美景图。(本词涉及角度较多,只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具体赋分如下:两个角度各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各1分,作者情感1分,作者情感应具体分析,上阕主要表达作者对夏日美景的喜爱、生活的闲静,下阕暗含思乡之情)浦东区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于中好(清)纳兰性德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1,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2,努力春来自种花。

【注】①风流子:词牌名,②楸枰:棋盘,古代棋盘多以木制作,故名,③髀里今生肉:髀里生肉,意思是因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语出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长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12.“于中好”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别名又叫()。(1分)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鹧鸪天 D.雨霖铃 13.以下评价最适用这首词的一项是()。(2分)A.雄奇瑰丽 B.含蓄婉约 C.平淡自然 D.高亢豪放 14.整首词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与情趣,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12.C(1分)

13.B。选B得2分;选C得1分(平淡合理,但并不自然)。

14.上片借景抒情(1分),通过描绘静寂的园林、疏篱曲径和吟诗对弈的生活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在之乐。下片以议论为主(1),前三句表达了伴以竹石、烟霞、樽酒安度年华的愿望;最后二句反用刘备典故(1分),认为叹老嗟卑实属自寻烦恼,进一步表达了对乐享闲适生活的追求(1分)。

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3—15题。(8分)

狂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②筿(xiǎo):竹子。13.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14.对画线部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联以“含”字写风,仿似微风有情,悉心护竹。B.下联以“浥”字写雨润物,轻柔无声。C.“娟娟”“冉冉”都是叠词,突出竹的挺拔、荷的茂盛。D.运用互文,上联风中有雨,下联雨中有风,凝练而巧妙。15.本试题为“狂夫”,前三联却全不见“狂”字,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三)13.C 14.C 15.前三联描述作者的生活环境与状况,不见“狂”字,而暗含以疏放自处之意。首联运用典故,作者漂泊西南,客居小小草堂,却能思接万里,伴百花潭水如沧浪旁的隐世渔父,展现出不拘于物的狷狂放达。颔联颈联写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情景,一面是“风寒翠筱”“雨浥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全家食不果腹“色凄凉”的人生困境;如此落拓潦倒,窘迫至极,却依然能细赏美景,苦中作乐,更加衬托出作者贫困不能移的疏狂不羁。青浦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早春南征①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释】①离开洛阳去远方 ②赊,遥远。③槎(chá),木筏。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市的一项是()(2分)

A.含蓄委婉 B.沉郁顿挫 C.高亢豪放 D.平淡质朴

14.结合全诗从内容和形式角度赏析“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两句。(5分)内容: 形式:

(三)12-14(8分)

12.B(1分)

13.D(2分)

14.(5分)内容上:描写了作者在水路上看到的南方早春的美丽景色(1分):河边的青草已经抽芽生长,河面上的水上植物也已经开花了并且就在自己乘坐的木筏边。(1分)/这一派美丽的春景初看令人欣喜,但是一想到这不是家乡的美景,自己远离家乡,远离亲朋好友禁不住离愁上心头,再好的风景也无欣赏的兴致了。/(1分)

形式上: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1分)。/用美丽的早春景色,反衬出游子的孤寂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1分)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呈赵晋臣敷文 [宋]辛弃疾

②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还又要、万间寒士,眼前突兀。一舸归来轻叶,两翁..相对清如鹄。道如今、吾亦爱吾庐,多松菊。..

③人道是,荒年谷。还又似,丰年玉。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野鹤溪边留杖屦,行人..墙外听丝竹。问近来、风月几篇诗,三千轴。.. [注]①赵晋臣:作者好友,曾在敷文阁任职。②“金盘华屋”言其富贵。“万间”“突兀”语出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③荒年谷:比喻乱世中的人才。丰年玉:比喻太平盛世的治国人才。出自《世说新语》。

12.这首词的词牌是()。(1分)

A.水龙吟 B.雨霖铃 C.水调歌头 D.满江红

13.辛弃疾喜欢化用他人诗句,下列对于加点词涉及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翁”句出自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B.“吾庐”句语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C.“鲈鱼”语出柳永《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风月”句化用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14.本词下阕是怎样称颂赵晋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5分)

(三)(8分)12.(1分)D 13.(2分)C 14.(5分)先写其才能,用两个比喻称颂赵晋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能臣。(1分)以“人道是”三字强调这一品评是众人之公论,非出于我个人私议,从而使这一品评更有份量也更具说服力。(2分)

然后用张季鹰辞官回乡这一典故,赞赏赵晋臣对名利的鄙弃。(1分)

最后,以设问作结,写其诗歌创作之丰,暗示赵晋臣乡居生活的充实,不阿谀,不卑不亢。(1分)

评分说明:“怎样写”3分(“人道是”1分,“比喻”“用典”“设问”等手法答对任意两点,2分);“称颂的品格”2分(“能臣”“鄙弃名利”“诗意生活”,答对任意两点即可)。松江区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送蔡侍御赴上都(唐)刘长卿

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

②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注】①上都:古代对京都的通称,这里指长安。南枝: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

13.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4.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细密委婉 B.雄奇瑰丽 C.清新质朴 D.明快俊逸

15.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13.(1分)C 14.(3分)A 15.(5分)答案示例:本诗首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描写送别画面,“迟迟”既描摩出诗人立而不行的情态,表现了离别之难。(评分说明:手法:借景抒情(对应第三联)、用典(对应第四联)2分,情感:1分)

徐汇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14题。(8分)

_________〃题上卢桥

(宋)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释】①此为作者闲居带湖之时所做。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②陵谷:高山深谷。12.在标题空格处最不可能填入的一项是()。(1分)

A.清平乐 B.天净沙 C.破阵子 D.西江月 13.下列最能概括本词主要写作特征的一项是()。(2分)A.因小见大 B.借古喻今 C.对比映衬 D.托物言志

14.这首词如何做到将情、景、理三者合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三)(8分)12.B(1分)13.A(2分)14.上片先描写清澈的水色及一往无前的水势,随后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貌,动静交错,描写富有生气,表达出对这片山水的赞赏。下片即景遐想,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的思索。由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作引子,推导出眼前的山水也有过小小兴亡的可能,表达出对自然巨变、人事兴亡、历史盛衰的感慨。(5分)杨浦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14题。(8分)

念奴娇① 黄庭坚(北宋)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②金荷:金质酒杯,状如莲花。③醽醁(línglù):酒名。④老子:老夫。

12.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是()(2分)A诗词 B散曲 C豪放词 D长短句。

13.能表现作者处逆境不屈的句子是()(2分)A.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B.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14.上阕中词人是怎样描写月色的?(4分)

(三)(8分)12.D 13.D 14.词人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首先用桂影婆娑,侧面写出月光之明亮;其次诗人别开生面地想象嫦娥驾驶玉轮,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驰骋长空。旧典翻新,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最后,正面写月光,但却说月光为谁照在美酒上,月光显得如此生动,似乎为词人而来,表现词人的洒脱。长宁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山花(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12 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 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一联 B 二联 C.三联 D.四联

13.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A落魄才子 B.隐居高士 C.被贬官员 D.山村思妇

14.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 请结合其体内容加以赏析。(5 分)(三)(8分)12.(1分)B 13.(2分)B l4.(5分)答案示例: 首联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颔联侧面烘托,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颈联通过写自己赏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山花之美。唯恐风起花落,往往到黄昏都不舍离去,可见山花之美。尾联通过与桃李对比(或化用典故)来赞美山花美胜桃李,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

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四个点答出任意三个即可);与“怎样表现”相对应的具 体内容概述2分。

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②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赠此词与他。

②谢公:指谢安,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不及归隐而病逝于西州门;他的好友羊昙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12.依照字数多少划分,本词属于()(1分)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D.长短句

①13.以下对上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写钱塘江潮涨与落,创设离别场景。B.“问”领起的内容,抒写内心忧伤。C.“斜晖”承上“潮归”,表现离情。D.“不用”以下的议论紧承前面写景。14.赏析本词气势雄放,意境浑然的特点。(5分)

(三)(8分)12.(1分)C

13.(2分)B 14.(5分)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意境宏阔,表现超凡脱俗、达观超旷的心境,充分表现词人的豪情。

高三古诗 篇5

提问方式:⑴这首语文古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语文古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语文古诗词的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把握不同的语文古诗词的题材

就语文古诗词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 读书的古文名言

★ 李白著名古诗 古文诗词

★ 关于读书的古诗

★ 古文自传范文

★ 经典古文辞职信参考

高三古诗 篇6

1、【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答案】 BE

(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

【答案】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D.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E.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答案】 CD 【解析】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

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

3、【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送狄宗亨 王昌龄

【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

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答案】CE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 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4、【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11分)

渼陂 [宋] 李騊

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B.“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C.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D.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E.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答案】C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从虚实角度”错误;颔联“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是从光影角度描写,而非虚实角度,故错。D项,“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颈联后一句写的是暝阴昏暗遮蔽不了一川秀色,故错。

(2)“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6分)

【答案】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中,从题干来看,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抒情的方式”,考生需要回顾抒情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回答即可。

5、【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

B.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

C.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就写出了花的媚俗。

D.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作者自明心志。

E.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BE 【解析】B项,“表达愤恨不平”分析不正确,应该是“引以为自喻”。E项,“夸张”应为“拟人”,如“脆叶欺门柳”。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主要的环境分析情感。

6、【18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5分)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 BD 【解析】B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答案】 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托物言志和衬托。

7、【18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答案】AB 【解析】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意象和意境的不同,注意分析。

8、【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语文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E.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答案】 CD 【解析】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主要从反衬的手法上分析。

9、【18届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10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常建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B.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C.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D.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E.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答案】CD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C项“惊险”错,本诗第三联只表现“幽僻”,并没有表现“惊险”。D项“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

(2)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联的异同。(6分)

【答案】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0、【18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再小题。(11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答案】 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D项,“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

(2)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6分)

【答案】 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

上一篇:2018四川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复习经验下一篇: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认识时间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