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2024-10-31

我对网络游戏的看法(精选11篇)

我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篇1

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一提到网络这个字眼,大家一定会想到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吧?网络游戏已经被全球人知晓,从小游戏到大型网游。更是受到了众人的喜爱。

但是,网络游戏也是一把双刃剑,智者利己,愚者害己。是的,网络游戏有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它可以增长人的智慧,也可以提高人的灵活性,可以说是增长智力的好工具。可对于一些没有自控能力的人来说,网络游戏好比那害人的鸦片一般,让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比如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他们年少无知,所以,不得不沉迷其中。这些人就像吸食了鸦片一般,越陷越深。一个个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一天不玩就跟丢了魂儿似的,上课脑袋里想的是网络游戏,下课就更不用说了!据新闻报道:现如今,有许多青少年导致发生命案,有很多就是和玩网络游戏有关。有些网络游戏由于太暴力,所以,导致了青少年杀人行凶的结果。表面看这全是网络游戏造成的,其实不然,这与玩网游的青少年的本身有极大关系,网络游戏并没有错,错的是青少年没有太多的自控能力,所以,才沉迷其中,如果他们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玩一下,是不会出现这种后果的。

说实话,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先是从小型的简单游戏玩,后来不过瘾,就迷恋上了大型网游,我觉得每当我战胜一个对手,便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原本以为,我会沉迷其中,但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我明白了:网络游戏只是一种休闲娱乐的东西,并不是很重要,我能将大型网游打带物我两忘的,是一种境界,体会了就足够了,何必要沉迷其中呢?只是游戏而已。明白了这些,我便不再像以前那样疯玩了!

虽然如今我还玩大型网游,但我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玩,并没有沉迷其中。和我同龄的青少年朋友们,不要再沉迷网络游戏中了,我们应该自觉的抵抗网络游戏的诱惑,让网络游戏不再是害人的东西,让我们也远离不必要的危害。

初三:陈靖

我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篇2

我载体。本人使用新教材也有一段时间了, 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 我觉得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 具有很对多特点在此与大, 家共享通过使用。也有了一些启示, 语总的说来的体系是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这套实验语文, 它以教材文各学然种科、生, 形直活式接以联通及系向到民族丰课富外文化多, 的彩联的各系社个到会方别、面的自。新/尊重多元文化文教材中的课文题, 为学生材广泛, 体裁多样通过语言文, 教王艳字认识大千世界超供了很好的载体。、体裁多样增进相互, 具有时了解提材代的特富的经人点验文和世内现界涵代和, 意想既识象, 世便密界于切, 联学生蕴学系含儿着习童丰语的在言, 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利于启得到启迪, 看素养迪智。具慧, 体来讲激发想象, 我, 感觉它有以下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法1特点 (:.语文学习与学一) 整体性强:生生活整合:体

现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教学观, 符合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是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教材在落实人文渗透方面, 始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 摈弃了原有教材大量脱离学生实际的道德灌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氛围。

首先, 教材编选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或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的。其次,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题材, 都是从学生的生活 (包括活动与阅读) 中提炼而来。如自然景观的观察、交流与习作等等。第三, 趣味语文中的对联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

2. 学习内容包罗万象:

教材通过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等, 让学生充分接触对联、回文、成语等传统文化, 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 而且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3. 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相捆绑, 共同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在这一点上它继承了阅读课例与习作教学相一致的传统, 以读指导写, 以写巩固读;改变了读写严重分离的缺陷。同时, 它又加强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 使它真正地进入实践阶段。我相信如果正确使用这套教材, 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的。

4.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内容, 适宜迁移阅读和对比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迁移阅读体会和学习某种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 欣赏不同语言和行文风格, 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语言储备、习作方式。

5. 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整体。

教材除编选精读课文外, 还编有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 极其明显地昭示我们大量阅读的理念。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点细节的话, 还不难发现:教材还在多处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觉或在老师的布置下能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读完这些书。

(二) 感悟、积累意识强:

1.强化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应该说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是所有语文课本的共同特点, 就单元导语而言, 这套教材则更多地从内容提示、感悟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就课后练习而言, 除了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落实, 还注意到了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2.弱化语文知识的系统训练。首先表现在着眼点都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并侧重于学生的阅读发现、口语交际和接触各种文化形式或现象。其次是课后习题增加了朗读、感悟和积累的引导。第三, 单元提示不再以系统、严密、理性的语文技能指导的形式出现, 而以比较亲切的、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和语气出现。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 对于教师的教授, 学生的学习, 我还有以下方面的感受:

1.语文教学也必须注意用贴近学生的事例、方式、语言等引导他们阅读课文材料、体味语言魅力、接受人文薰陶, 真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无处不在, 学习语文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促使学生乐学。

2.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用好教材里的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 日积月累, 开阔视野, 既激发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 更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打个好基础。

3.阅读教学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适合口语交际和习作 (包括片断) 的资源, 为口语交际创设情境, 为习作训练提供形式和内容, 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也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有益资源, 让阅读、口语、习作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4.阅读教学要重视迁移阅读和对比阅读, 帮助学生区别文章的特征, 把握文体的特点, 最终形成主动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提高对文本的感受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多留一点时间给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和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不能只教学生读课本, 更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 特别是读整本书的兴趣和习惯。为此要保证他们有阅读的时间, 要有促进他们乐于课外阅读的措施, 要防止完全放读和要求读大部头著作两种倾向, 还要形成交流的氛围。

6.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 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腾出足够

量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通过朗读、轻声读、默读、背诵等方式, 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读出深情, 读出感受, 读出见解, 读出兴趣, 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切不可深陷细碎的内容分析和语法训练上, 那样只能让语文学习索然无味。

7.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学习以诵读感悟和培养兴趣为主, 不要拘泥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更不要过于追求语文技能的序列性。

陈君石:我对“垃圾食品”的看法 篇3

大家之所以把汉堡包、薯条、炸鸡、可乐等食品列入“垃圾食品”名单,当然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看,它们所含的能量高和(或)脂肪高,而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却很少;如果多吃、常吃,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发胖。

不过,是不是只有上述食品才是高能量、高脂肪的呢?

我查阅了2002和2004年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以每100克(毫升)可食部计算,每100克北京烤鸭的能量含量差不多是同样重量的汉堡包的2倍,脂肪含量也是汉堡包的2倍多。烤羊肉串的能量和脂肪也不低,好在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照此看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北京烤鸭和烤羊肉串也纳入“垃圾食品”的名单呢?继而,红烧肉、狮子头、水煮鱼等传统中国菜肴也都要上榜?要这样,“垃圾食品”的名单是不是太长了,而且有违大家的“观感”?

我认为,应该深思一下,在中国照搬国外的名词到底是否合适。

作为营养学家,我们从不认为食品有好坏之分(即“垃圾食品”与非垃圾食品),因为一个人吃的是否营养、健康,关键在于食物搭配是否合理。比如,如果我中午吃了汉堡包,那晚上就应该多吃一点蔬菜。同样的,中午吃了方便面,那晚上就补上一点肉食和蔬菜。红烧肉脂肪太多,但也不是不能吃,只要不多吃,不天天吃,完全可以作为平衡膳食的一部分。

当然,从正面来看,“垃圾食品”的说法笼统概括了某些食品能量高和脂肪高的特点,可以提醒人们要控制对它的“口腹之欲”,但并非完全不能碰。

总之,“垃圾食品”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食物本身并没有“垃圾”还是“健康”之分,没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搭配。当然,消费者还是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特点,尽量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去吃,比如根据其中的“平衡膳食宝塔”做到食物多样化,每种食物都吃一些,每种食物都不多吃,成为真正的健康达人。

责任编辑/邹佳璇

浅谈我对网络学习的看法 篇4

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如何使用这个网络学习的平台已经是驾熟就轻了。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学习的平台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江苏开大这个网络学习的平台里,我仿佛找回来那遗失已久的学习感觉。

先说说优点,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及进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自有它的好处:首先网络教育资源为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其次,网络教育资源解决了教师出门学习难的问题。

教师的成长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等,而这些离不开学习教育理论,听取优质课、聆听专家的讲评等等。学校不需花一分钱、教师不需出校门,就可以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聆听专家富含先进教育理念的讲评,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出门学习难的问题。第三,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我对两会的看法 篇5

全国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中国今年的两会召开因为两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可以说两会的召开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借此我们应该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奋发进取,为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的两会我认真看了,每看到一个精彩的两点我都很激动,特别是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不可多得指导方针,在聆听报告的同时我联系个人的实际和国家发展的实际,不断思考。希望能进一步领会政府报告的精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的一篇成功的政府动员令,它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代表着代全国人民的利益;达到了高度和深度的完美统一。这次两会的很多亮点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就我个人谈谈我对今年两会的一些看法。

热点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看点

看点一 物价调控 CPI目标4% 物价温和可控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今年4%的物价调控目标,与去年3%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1个百

看点二 货币政策 广义货币增长目标16%

【政府工作报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设定广义货币(M2)增速16%的目标有诸多考量。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尤为重要,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应对物价压力的必然之举。

至于M2增速目标何以落定为16%,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对本报记者表示,2009与2010两年M2增幅比名义GDP增幅累计超过30个百分点,累积

很大的货币存量,16%的广义货币增长目标是货币环境回归常态的表现,且16%的增速也符合未来经济增长的需求。

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则认为,如果今年信贷能得到有效控制,16%的M2增长目标应该不难实现,不过左右M2增速的还有外汇占款,因此实现M2增速目标的主要难度将在于对外汇占款的控制。他建议,要更多地使用数量工具,而非价格工具控制外汇占款。

看点三 财政政策 赤字率降至2%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

尽管今年货币政策已明确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继续。财政政策虽然仍属积极,但总量投入规模则有所减少,在专家看来,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因素也有不同。如果说过去货币政策是积极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那么今年提出的积极地货币政策将会更加偏向改善民生。

看点四 扩大内需 提振消费市场步入快车道

【政府工作报告: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长久以来,我国面临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失衡的问题,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专家表示,中国消费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未来消费市场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从增长率上来看,我国每年消费市场增量是美国的两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如何提高消费增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表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主攻方向是农村。

看点五 新兴产业 中小企业有望出现“黑马”

【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将进一步挑战投资者的想象力。根据九三学社中央的调查,目前我国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异常活跃,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长起来,不仅取决于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取决于创新型新兴企业的发育和成长。对政府来说,产业组织的政策宗旨要着重鼓励中小型新兴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它们的发育和成长创造条件。

为了鼓励中小型新兴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的主管领导已经明确,2011年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在财税、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全面支持。

看点六 收入分配 加大调节力度 扭转差距扩大趋势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重点措施包括: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工作报告以三大措施直面最直接关系民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发改委主任张平认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需要研究制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解决拖欠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张平建议,可以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适当提高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完善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或将带来相关行业的投资机会。有基金公司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将做大消费蛋糕,利好民生和消费板块,从去年开始已经成为配置的重点方向之一。

看点九 文化产业 步入快车道 更多扶持政策有望出台

【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首次被提升为支柱性产业发展对象,意味着未来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比将大幅提升。对此,专家表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未来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在税收和金融资金方面,藉此文化产业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

资料显示,占比达到5%以上可称为支柱产业。据了解,目前文化产业占我国GDP比重约为2.5%,因此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速将飞速提高。光大证券分析师称,如按2015年GDP 5%的增速计算,预计未来5年文化产业复合增速将达到37%,较其目前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日前表示,在未来5到10年内,将全面完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指导意见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及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看点十 跨境资本 密切监控防范“热钱”流入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汇率、“热钱”动向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也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尽管部分时段也存在“热钱”净流出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我国面临的多为“热钱”净流入问题,而今年“热钱”流入压力更大。

吸引“热钱”的因素很多,比如中国经济热度很高,再比如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导致中美利差逐步扩大等。与此同时,赵庆明认为,今年人民币升值将可能超过7%,这对热钱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对工读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6

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悟出了一些教育这些学生的心得:

一、爱心感化顽石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母爱是其中最伟大的一种。要想把手心里的顽石点化成金子般闪亮, 就要像所有母亲呵护幼子一样无条件奉献爱心。

由于多数学生入学前已经在社会上闲散很长一段时间, 根本坐不住板凳, 一心想找时间, 钻空子, 逃出学校去上网, 或者三两成群去打架惹事, 自由自在, 没有约束的游逛。所以在新生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 经常有学生逃学, 我经常徘徊在学校附近的各个网吧找我的学生, 有时他们为了躲避我而更换更远的地方包宿上网。每次辛辛苦苦从网吧出来, 我都强压怒火, 对他们及时进行帮助教育, 又要求写深刻检讨, 罚他们做值日, 再送回寝室。但是每次都是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上演一遍上述过程, 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无可奈何。经过多次这样的“希望”“失望”后, 我终于认识到教育这些孩子是长期而又漫长的事实, 欲速则不达。板着脸说教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想办法让他们恋着这个集体, 体会到集体给予他们的不仅仅只有约束, 同时还有无尽的快乐和他们以前很少体会到的温暖, 让他们逐渐成为这个集体的主人。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他们就不会再想逃出去了, 而是想着怎样让这个集体强大, 就如鸟儿保护它的巢一般爱着他们的这个大家。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是合家团聚的日子, 但是我们班上的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回不了家, 或者无家可回。我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买了月饼和水果赶到学校和我的学生一起过中秋, 我们边吃月饼、边赏月, 每个人都要出节目, 包括我在内。或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 组织大家做各种游戏, 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 玩的非常开心, 师生共同度过一个欢乐无比的节日。他们忘却了想家、忘却了和普通学生的差别, 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班级里都是那么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第二天那些能回家的学生听说我们过的集体节日, 都很羡慕, 吵着找我说:他们也想住校, 和大家一起过集体生活。一次次开心又有向心力的活动在我们班级所有人的努力下圆满完成, 只要在学校, 生活在班集体中, 开心一刻就会随时伴着他们的左右。这样我的学生不再想着往外跑, 而是怕走出去后会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外面单调孤独的游荡生活不再是他们向往的空间, 外面的世界渐渐对他们失却了诱惑。

二、爱的后续要做严师

要想改变这些工读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 如果光讲爱就能够教育这些学生, 他们也就不会让家长和社会感到这样头疼, 我们工读教育者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讲爱的同时还要做一名严师, 讲究方法和艺术, 对不同的个体开展不同的教育, 必须使他们明白他们拥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义务。

在爱他们的前提下, 对他们一些不良习气, 我决不姑息退让。入学初, 班级里一些学生学习不努力, 毛病却不少, 特别是以大欺小、大同学在相对老实弱小学生身上占点儿便宜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发现, 坚决予以批评教育, 直至真心悔过认错为止。

一次我间接发现我们班的“大个子”总是让一名小同学洗衣服、买饭, 如果不及时还一顿拳打脚踢。我对他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教育, 责令给那位小同学道歉、看病, 同时建议学校给予他纪律处分, 拿走我们班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得到的纪律流动红旗。这让他觉得对不起大家的努力。同时我还号召全体同学监督他改正错误, 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在强大集体力量的帮助下, “大个子”不再犯老毛病, 还和原来他经常欺负的小同学组成了互助组, 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三、知己知彼, 知心会意

班主任工作细心、主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了解他们, 才能对症下药, 真正帮助他们走出误区。这里我提到的了解, 不仅仅是对学生本人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以往生活环境的了解, 对他们家庭成员的了解。平日里只要有时间, 我就深入班级、深入教师、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里, 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避免了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

“多一所工读学校就少一所监狱。”作为一所工读学校的老师, 一个工读班级的班主任, 不仅仅带的是一个班级, 更是一个家庭,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 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多一份亲情多一份牵挂, 我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在我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李某的父母很早就离异, 与多病的祖母生活在一起, 没人能够给予他应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初中三年, 他在学校学习不足三个月, 几乎所有坏毛病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来我们学校的第一天就和同学大打出手, 在课上辱骂老师……;看到别人逃学翘课, 退学回家, 他就痒痒地也偷跑回家。我打电话、做家访, 想方设法找到他的父母, 要求他们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 连续找了他们几周。在我的帮助教育和真情劝道下, 渐渐让他感到我对他的真心真情, 最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把我当成他最信赖的朋友、师长和亲人。

四、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自信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一些负有寓意的古代名人的事迹和现代负有教育意义的实例。让他们在这些事例中得到启示, 从而走好他们自己的人生路。就如一个残疾人在没残疾之前可以做好500件事情, 残疾后只能做好200件事情, 如果只是自怨自艾的后悔不能做好那已经无法挽回的300件事情, 那么他连剩下的200件事情也做不好了。这就要求我们对待生活要充满信念, 充满信念的人生一片光明, 怀有信念的人生充满激情。

摘要:教育工读学校的学生, 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寓教于乐注重启发与引导,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升学生的生活修养与道德情操。在工读学校师生之间, 建立起沟通、信任、和谐的关系。

我对语文“工具性”的看法 篇7

从现象上看,语言确实很像工具,比如我们打的,司机运用语言问到哪儿,我们同样通过语言进行回答,语言不就是交际的工具吗?因此,人们常说语言是工具,列宁也说过语言是“工具”。众所周知,说语言是“工具”,只是比喻而已。《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具”条说:“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②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皮特,科德的《应用语言学导论》也明确指出语言是工具的说法“不过是比喻而已”。喻体和本体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29)。马克思、恩格斯又明确地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35)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文中“是”是黑体,马、恩强调这个“是”宇,意在提醒读者特别加以注意。“是”者是也,在马、恩看来,语言“是”一种意识,而不是什么表达意识的工具或载体。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也一再论证了这个命题。索绪尔指出:“语言对思想所起的独特作用不是为表现观念而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而是作为思想和声音的媒介,使它的结合必然导致各单位间彼此划清界限。”此所谓“手段”和“工具”其实是同义词。他说得十分清楚,语言并不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著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也曾指出:“思想不是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工具之于人,就如同眼镜之于人;而语言之于人,就如同眼睛之于人。眼镜是可以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取下眼镜,还是这个人;而眼睛是无法独立于人之外的,语言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对语言的认识,由“工具”论转向本体论,对于认识语文课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已经达成了“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共识,前辈们“语言是工具”的理念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前辈提出工具论的初衷,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根本宗旨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并坚守“语言就是人本身”这一立场,实事求是地将语文学科从工具学科中请出来将其回归人文学科,并正确认识语文与人文的关系,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为基于语言是工具的认识认定语文学的只是使用语言工具的技术、技能、技巧并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目的。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论和人文论的根本分歧就在于:一者认为语言在人之外,可以脱离人而存在;一者认为语言就是人本身。这就是两者矛盾难以调和的实质所在。确实应当看到工具论也在发展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人文元素千方百计地纳入“工具”之中,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实际上它只要认定语言是工具不变,任何变化都不能使它不受到理所当然的质疑。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科?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经过现在有的工具论者扩充、加工的工具论可能的答案是:一,它是包含人文内涵的工具学科;二,它是具有工具与人文两重性质的学科,可以称之为“二重论”。这两个答案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学科性质的“工具”“人文”可以兼容,只不过后者更加透明罢了。这不但在学理上难以站稳脚跟,而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所谓“人文膨胀”“内容膨胀”的现象的真正根源就是所谓工具陸+思想性(现已改为人文性)的错误认识。在他们心目中,“工具”和“人文”本来就是两张皮。“二重论”既咬定语言是工具,保留了它的偏颇和缺陷;又外加了一些人文的元素,模糊了语文课和政治课、思品课的界限,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足取。放在历史的坐标中一看就不难看出“二重论”从根本上违背了工具论前辈们的良好初衷,它对于前辈有关语文学科性质论述的扩充、加工,显然是一种倒退,而决不是进步。对于“二重论”,我在新课标颁布之前的2000年7月出版的《语感论》(修订本)376页至378页曾专门进行质疑;我的硕士生黄良超在他题为《语文课程性质“两性统一说”质疑》(2006)的学位论文中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批判,若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论,坚持了工具论前辈们坚守语文本位的立场,同时借鉴了关于语言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认识到“言”“心”实不可分,说话作文与做人实不可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本质特征,扬弃前辈对于语言认识的局限,弘扬他们守护语文的精神,坚决反对在语文之另外加进什么东西,即使是号称人文的东西也都不例外。和前辈有所不同的只是不把语言看成是真正的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如此而已。人文论绝对不是要以人文取代语文,恰恰相反,是为了更新、深化对语文本质的认识,不仅仅从技术层面,还进而从人文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母语)的能力。人文论拒绝人文羞羞答答从“工具”的后门溜进,跟在“工具”后面也罢,和“32具”站在一起也罢,总而言之:都不欢迎!人文论堂堂正正要求人文认认真真、切切实实渗透于语文之中,渗透于阅读、写作之中,渗透于文本之中,渗透于每个段落、句子、词语、标点之中。

总之。我认为语文学科既不是如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那样的科学学科,也不是像数学那样的工具学科,更不是具有工具、人文两重性质的学科;而是和政治、思品、历史、人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同属于人文学科。政治、思品、历史、人文地理等主要指向人的理性,语文、音乐、美术等都主要指向人的感性,其中音乐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中心,美术以培养学生的线条感、色彩感为中心,语文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中心。

我对作文教学的看法 篇8

11月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十五次年会,听了李白坚教授的报告,并欣赏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习作课,其中又习作指导课,有习作评改课,听后令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一谈我的感受。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只停留在无意性与随意性上。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事,于是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可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想像、创设情境,来写好作文。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通过观察 培养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组织丰富多彩的参观、游览活动,充实写作材料,如教师指导写“雨中的校园”,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去观察雨中校园的花草、树木、教学楼等景物,与晴天看到的景物加以比较,学生从整体上看到“校园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接着局部细看:雨中的冬青树更加翠绿,花坛里的松树长出了尖尖的嫩芽,月季发出了新枝。接着观察同学们在雨中的情景,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花伞,像在雨中盛开的花朵,五颜六色,美极了。有的在雨中天真的玩耍,享受下雨带来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倾听下雨声音,学生说:“小雨沙沙的下,雨水„哗哗‟地流,好像在演奏一组春雨„交响曲‟”。另外让同学们找雨落到身上的感觉:有的说“雨滴像小手轻轻的抚摸着脸”,有的说:“像戴上无数珍珠”。这些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观察、感受,情感流露的真实自然,贴近事实,接近生活,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还要让学生多写观察日记。通过观察积累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让观察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促进了写作能力提高。

二、阅读教学 倡导自主探究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给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让学生学会自习阅读。凡是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以让学生多读、多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因为儿童的心理,天生会模仿。小学生习作有一个从仿写的过程,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取模式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基础。小学生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阅读文章可以仿片断,也可以仿全文;可以仿语言文字也可以仿结构布局;还可以仿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学习它的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

还可以通过现有的课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如教《少年闰土》一课,教师问学生:“作者是抓住少年闰土的哪几个特点来写他的外貌的?”学生回答:“紫色的圆脸”、“小毡帽”和“银项圈”。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明白了写人物外貌是为了写人,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材料有了例子,这样就收到令人满意的写作效果

三、发挥想象 启迪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像,心灵就不会思想。”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他的特点,童年时代是幻想的年龄,最具有想像力,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想像的潜力,让学生能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翱翔。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想像性作文。(1)看图作文。选择能吸引学生又有广阔想像空间的画面让他们看图作文。(2)续写作文。如给《狼和小羊》续尾巴。(3)补写作文。利用文章的空白和悬念进行补写。如补写《小珊迪》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到家的情景”。又如设计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补写故事的经过。(4)写童话故事。(5)科幻作文。如《奇遇太空人》、《月球探险记》等。(6)假想作文。如《二十年后的家长》、《今天我当家长》等。这些富有情趣的想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潜质,使孩子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发挥。

四、创设情境 开阔作文思路

教师的情感流露学生喜欢仿效。如教师指导《记一件感人的事》,首先就声情并茂地描述自己在患病住院期间,同学们曾冒着大雨,走过泥泞的羊肠小道来探望他,他感动得流泪,然后问学生:“老师在讲述时为什么会噙着泪水?泪水说明老师的情感怎么样?”最后引导学生,教师讲述的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但却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流泪”是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激动、痛苦、欢乐、悲惨,人们也会热泪盈框,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以小见大,以真情感人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把话匣子打开了,感情如洪水一般喷发。

学生丰富的情感往往表现于言谈举止中,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展示学生的情感,把言行举止和情感用作作文表现出来。

另外,学生要写好作文,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一、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有些同学写作时,一味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其实,这种思想的束缚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这样写起来才有血有肉。有些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中,流露出很多对事物的不满,但在写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社会,对一切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道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得痛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好的作文学生一看就会激动,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在写作时,不妨采用命题半命题作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真心话,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就应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发现。这,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最应该遵从的。

二、勤动笔写日记的习惯。那如何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呢?

(一)、教会学生捕捉信息,丰富日记内容 学生写日记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单一,总是局限于自己从早到晚做了哪些事,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记“流水帐”。这样写日记,时间一长,不仅教师觉得乏味,连学生自己也会觉得无聊,从而失去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拓宽日记范围,教会学生捕捉信息丰富日记内容。在指导学生选择日记写作内容时,根据日记题材的来源,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课堂采风,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可以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也可以是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

2、家庭记事,是记叙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社会广角,描绘社会生活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4、校园风采,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5、影视观感 阅读心得,是指观看电影电视以及阅读课外书籍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优劣,谈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6、奇思妙想,小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给他们自由幻想的时空太少。因此我允许他们把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写下来,无论哪方面的内容,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7、一周小结,每周让孩子们写一篇自省日记,总结自己一周内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自我醒悟,自我教育。

教给了孩子们确定选材方向后,他们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二)、降低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对学生的日记要求不要过高,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连贯地把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不要求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不强求写题目、不强求突出重点,只要富有童趣就行。让学生觉得日记好写,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水平较低,如果按照写日记的一般的要求来要求学生的话,那么好多学生写的日记让人“不堪入目”。为此我降低了要求,对于一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从一句话开始写起,逐步增加到两句、三句、一段

(三)、教会学生选准切入点,提高写作效率

学生选好材料后,怎样才能写好日记呢?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可以提高学生写日记的效率,使写日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突破点”、“立足点”、“观察点”。即写人要选准“突破点”——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或心理活动入手,先突出一点,然后再展现整个人物;写事要选准“立足点”——对事情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要从自己的看法入手,调动思维和情感,使自己投入其中;写景要选准“观察点”,也就是要选准观察的角度,因为观察包括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在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生活和事物的,进而帮助他们寻找写日记的切入点,以强化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理念。

三、积累素材的习惯。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就是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这些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四、良好的修改文章的习惯。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绝对不能呵斥,对学生不懂的加以讲解。家长应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我对手机的看法作文 篇9

其中利有:

1、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2、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3、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4、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5、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6、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7、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虽然手机的利有很多,但是它的弊也有不少:

1、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调查的两个班中,甲班成绩明显高于乙班,说明手机必会给学业造成大的影响。

2、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3、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4、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我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看法 篇10

一、文言文的教学目的

(一)训练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于七年级新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言文,通过阅读训练,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八、九年级学生,在通过大量阅读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广泛识词,学会浅议翻译等。

(二)引导借今明古。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文体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词汇大体一致,语法较为稳定。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实词、虚词往往使用古义,比如,“穷奢极欲”的“穷”字,就是寻求到尽头的意思;“不速之客”的“速”字就是“请,招致”的意思。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中通过借今明古,使学生产生兴趣,以至不会有望而生畏之感。

(三)培养爱国情操。通过学习文言文,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古代灿烂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的品质情操,使其受到感染和熏陶;了解古代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族侵略的斗争精神,从而体现文言文工具性、思想性的特点。

二、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在文言文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接受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内容,要侧重生字、生词、重点句子、课文分析、适当练习、大量背诵等方面,兼顾简要导读,指导预习,讲读结合,讲评结合,讲练结合,改写复述等灵活的方法。

(一)字的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生字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同学读不准字音,说不清字义,这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识字方面,要特别强调笔画繁杂的生僻字,还要注意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通过分析字的结构,让学生读注释、默写,还应让学生制作生僻字卡片及形近字卡片。在认读方面,要特别注意异读字的认读。一是多音字的异读。有些字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应指导学生根據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对待;二是活用字的异读。有些字词性转移,字义不同,读音不同。比如《木兰诗》中有句话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为动词,读“qí”,在这个句子中作名词,读“jì”;三是通假字的异读。如“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应读pī。按照此例,讲解涉及到的通假字。

(二)词的教学。古今语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汇上。词汇是文言文的重点,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大都以古代的单音词为词素,如古代的“暂”与现代的“暂时”不同,古代的“暂”只指时间很短,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是双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联用的现象,学生容易误解。我曾指导学生学习了“昨夜入城市”一句,这里的“城市”是两个词,“城”指“城市”,“市”指“交易”。我还讲过一个例子,“中国”一词,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古汉语中,“中国”指中原地区,现代汉语中,“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明显的范围扩大了。

(三)诵读教学。读,对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必要的。荀子说:“诵读以贯之,思通以诵之”,学语言一定要强调诵读,对学习文言文更有必要。在诵读中,可以熟悉文言词语及习惯用法,复习文言句式的种种变化,真切理解语句的含义,体味文言的语言美,排除自己和作者的语言隔阂。

学生在诵读时,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指导:一要读准字音。特别对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和形同异义异读字,要求学生勤查字典,据义定音;二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应在“所闻”后断句,“所闻”是名词性词组,作“言”的宾语,如断在“言”后,“所闻”成了“叹惋”的主语,有悖原意;三要重视读出文气。气是文章的音节,表情达意离不开它,采用降调、扬起、拉长语调,曲折而稍延长,表现出起伏跌宕的语气。

三、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借鉴别人优秀成果,揣摩出了适合我校初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简要导读。通过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资料,让学生紧扣教材,充分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比如《伤仲永》《唐雎不辱使命》《狼》等,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生动情节,也可以讲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我还结合课文介绍文史知识,以扩大学生眼界,利用图片或名人格言,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导实践。学生经过预习,对课文已有初步理解,当然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这就可以要求学生大胆试讲。试讲前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把学生中感到费解或拿不准的地方提出来,质疑问难。我有时也提出课文中的难点启发学生回答,为讲述打下基础。每次每人试讲内容不会太多,不是只让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讲,而是让每个同学都有试讲的机会,对于试讲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我在课堂上集体订正,共同提高。

(三)改写复述。改写能加深学生对文体的辨析和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现代文的表达能力,并有助于训练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文言文的改写,一般有改变原文体裁的改写,改变原文结构的改写,改变原文人称的改写等,新编初中教材中,我让学生对《愚公移山》《伤仲永》《木兰诗》《唐雎不辱使命》等进行了改写,效果很好。

我对英语精读和泛读的一点看法 篇11

一、阅读的两种类型

精读是一种英语教学法。即通过对较小的英语范本的深入分析、理解和记忆, 准确地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使用规则, 再通过演绎法对所学过的知识加以反复操练, 提高熟巧程度,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它的特点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度依赖学习者的意识活动和主动性。静心苦读和强记强练是它的行为特征。

精读重在精确理解词汇、语法、习惯表达和英文思维模式。词汇学习重点在体会词语在文章背景中的含义, 推荐英汉双解辞典, 因为中英词汇有时无法一一对应, 造成中文释义有时无法精确传递英文单词的含义, 而中英对照更容易精确学习单词。习惯表达和词汇一样需要积累, 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途径。英文思维模式的学习要揣摩阅读文章中作者提出和展开观点的方式。

泛读是一种迅速、广泛地接受文学信息的读书方法。其学习理念是通过大量的英语接触, 发挥人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自发力量, 自然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它不要求学习者死记硬背, 也不要求学习者精研细读, 只需了解读物的性质、涉及的范围和大致内容。这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阅读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培养对英语的爱好, 养成每天学习英语、接触英语的习惯。

泛读重在积累词汇和习惯表达, 了解英美文化。泛读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和习惯表达会自然而然的在头脑中生根发芽, 尤其是在感兴趣的特定领域中广泛阅读, 能迅速扩充专业词汇, 泛读不用字典相伴, 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应随时记录优美的英文表达, 并“学而时习之”。

精读与泛读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其实, 尽管精读和泛读作用不同, 却一样重要。精读重“质”, 泛读重“量”, 各有重点, 不可偏废。所以要想学好英语, 我们应该清楚的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精读和泛读

二、精读和泛读的区别

可以这么说, 泛读就好像我们坐着直升机去俯视一个城市的大体规划和概貌, 而精读就好像我们亲自走进这个城市, 去细细地观察, 欣赏它的每一条街道, 每一座建筑。当然, 精读和泛读不是对立的, 它们相辅相成, 相互联系如果只注重一些细节, 我们就不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从而也不会真正地去理解它。同样如果没有坚实的语言功底, 我们也就不可能快速地去把握整篇文章, 做到泛读。

三、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间的关系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时两种主要方法, 两者相辅相存, 不可偏废也无法代替。

1.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精泛阅读材料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选择字数为二百字左右, 后面配有习题的阅读材料为宜。阅读材料题材要多样化——叙事类、科普类、议论或说明类、广告类等。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

2.精读泛读相辅相存。比起泛读, 精读是点。精读的材料要少而精, 其语言应该是鲜明、生动、规范的, 还要求适合自己各阶段学习的实际需要。要掌握大量的单词、句型、习惯用法, 靠阅读一遍两遍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反复、艰苦地阅读、记忆。精读时必须勤查词典, 弄清每一个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 深刻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尤其应注意进行语句分析, 弄清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语法是帮助理解原文的重要手段, 运用语法分析, 通过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上下联系以理解全篇的意思。如果说精读是点, 泛读即是面。只有通过大量阅读, 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 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 才能扩大知识面, 培养语感, 提高对文字的反应能力。在阅读时, 要多积累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及风俗方面的知识, 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阅读时应该有计划

由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 是优美的;而文学作品本身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你就能迅速汲取人类文化的结晶。因此, 我们从文学作品开始读。阅读要立计划, 比如说, 读二十到四十本简易读物。听上去这个数字让人害怕, 但当你真正下决心去做它的时候, 就会发现事情其实很容易, 毕竟它们都是简易读物。

上一篇:镇科普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潘婷品牌重新设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