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学习心得

2024-06-24

建筑史学习心得(共8篇)

建筑史学习心得 篇1

建筑史学习心得

本学期选修了建筑史这门通识课,由于自己是土建学院的,觉得这门课程很有必要。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历史,也讲了很多建筑艺术,对土建的孩子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虽然只有四节课,但老师在这四节课中把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历程几乎都讲了个遍。

从建筑历史来看,全球可划分为四大文明区,分别是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次大陆、东亚文明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世界上本有七大建筑体系,它们是古西亚、古印度、古埃及、古美洲、中国、伊斯兰和欧洲。现在还保留的只有后三个。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其中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埃及同时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伊斯兰的建筑代表是清真寺,清真寺主要由拱、光塔、伊旺和装饰组成。讲究对称美。古希腊则视神庙为圣地,古罗马的建筑气势磅礴等等。

在四周的课程中,老师着重讲了中国的建筑体系。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中国式建筑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以是多间;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及写意的山水园景,以意为魂。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

中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四周的学习,我们只能对世界建筑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加深入的研究还得依靠我们多看多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上完建筑史,我也开始蠢蠢欲动啦!

土木建筑学院

121007 余秋萍 2013/3/16

建筑史学习心得 篇2

一、对恩师的教学体会

龙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尤其是学术上的独到见解和讲课的深入、生动,印象极为深刻,至今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现追忆如下:

1. 讲解透彻。

关于建筑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中国文献资料,宜“吃透弄通”。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影响历代都城制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1)即使一些专著,迄今仍多作字面解释:“宫城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面的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划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1]。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位置关系?恩师讲得明白:其布局意图是:“前以明礼,后以明利”,布局效果则是“前静后闹,前呼后拥”,这种规划原则是符合当时朝政要求的。又如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般多就“明五暗九”形式和“叉柱造”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恩师还从型制上加以阐明:“(1)隋唐时期的木塔平面多为方形(如日本的实物),而此塔是八角形;(2)塔方向朝南,与辽代的习俗不合,足证晚期辽人的汉化。”(见恩师自编讲义P33)讲解极为深刻、透彻。

2. 见解独到。

恩师在治学方面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代建筑的研究中。早年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5卷4期的《开封之铁塔》,用现代力学概念来论证该塔(即宋祐国寺塔)的结构稳定性,极有见地,为学者所共知。晚年发表于《建筑学报》1963年第1期的《我国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则进一步采用数理量化方法(数学公式推导)来探讨古建筑的安全防护,很有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联系到中国建筑史的讲课中,常结合诸如高台基、石柱础、出山顶等防潮、防水、防火以及抗风、抗震等防灾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人的研究、教学帮助很大,至今仍记忆犹新。

3. 分析全面。

建筑历史的教学在占有了一定的材料之后,就要善于发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具有说明力,也才能使学习印象深刻。例如古希腊建筑何故产生三种柱式?恩师是从历史背景、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民族特征,乃至当时各国的文化交流等作多方考察,分析十分周到。讲到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廊柱样式为何要做凹槽?至今本人保留的片断笔记中还写道:“从自然条件的影响来看,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之凹槽,可减少“矮劲儿”(这是恩师当时讲课的生动术语),在天气睛朗之时有阴影加强其直立感;而且这种柱式是用白色大理石制,此在南方太阳照耀下显得柱子更加优美、柔和,与整个自然环境是非常调和的。“又如,关于“斗拱”的功能,当年所发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油印讲义解释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现见百花出版社正式出版本P14)而恩师在讲课中还补充了斗拱构架的“免震”性能与作用,实属全面。

4. 扩充内容。

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前期多为宫殿、庙宇、陵墓,后期则是城市、民居、园林,仍感类型偏少,不及外国品类丰富,特别是缺少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即使某些历史教材、论著亦似如此,需要加以补充。恩师早年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讲课中突出讲了隋河北赵县安济桥、元河南登封告成镇观星台,以及木构架和斗拱的定型化、模数化与力学性能:并着重介绍了宋·李明仲《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明·计成《园冶》、清·李渔《一家言·居室部》等专著,不仅扩充了内容,更增添了科技含量,说明中国建筑确实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科技文化。

二、《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方式

现时选购教材《中国建筑史》已出潘谷西主编第五版本,内容丰富,但仍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参考教材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或自作一些资料互为补充。原因是在“古代建筑史”部分我们没有按照原书类型学编排来讲课,而是师承一脉相传的采用断代史的教学方式,这并非“沿袭”或“守旧”。而是因为:

1.“中国建筑史”既然是把中国建筑当作历史来看待,就应运用史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探求它的发生、发展、主要成就……,尤其是强调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将建筑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按原始、奴隶、封建、近代和现代社会五个大分期,其中封建社会较长,又分早、中、晚三个小分期,这样既照顾到各个朝代建筑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建筑本身的发展阶段特征,亦是“外国建筑史”和一般史学的教学方式。

2. 用断代史讲课,可将中国建筑起源、传承的来龙去脉作广泛、系统的整体考察,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迎面接触到的是一定社会所独有的建筑状态和特色,脉络清楚,一目了然。更有一层意思,是将中国建筑置于世界建筑之中,看到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吸收,也可突出中国建筑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既不孤立,又使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的过渡与衔接自然贴切,不致感到突然和生硬(见图2)。当然,各个时期的建筑类型应有所择重,尤其是存有实物的要详讲,分析透彻,而不是面面俱到。一般唐宋以前实物较少,宜从文献资料分析着手,唐宋以后实物较多,应用实物对照进行讲课。至于近现代建筑,因距离我们较近,比较容易理解,且后续课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多有涉及,更由于教学时数有限,一般只作概括性、启发性的重点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

3. 随着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嬗变,“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早已由过去的“营造技术史”转为现在的“变迁发展史”,除专门研究或古建修缮需要外,对古代木构架多作一般性描述,主要着重整体、系统的讲授与今后潜移默化的运用;况且学生在中小学已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忆。顺便提及的是,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版1978年3月,正式教材由该书编写组编《中国建筑史》1979年7月出第1版,在此之前的讲课或现今年岁较大一点的教师多以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讲义或自编断代史作教材,讲起来似较熟练与顺手,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4.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还在于将现有的研究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扩大到形成那个朝代的建筑活动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同当时社会生活酿成的建筑状态更切实,更自然地结合起来,如“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和为贵”伦理观等在建筑中的体现;也就是说,将“技术”融于“思想”中,把“思想”贯于“技术”中,使听者觉得中国建筑确有个性和特色。对此,也不致为那些枯燥、生硬的专有名词所绊羁,讲起来就比较自然、生动。

三、当前建筑史的教学

建筑史作为人类物质文化一部分的建筑的历史,过去曾受滚滚商潮的冲击,一度受到冷遇,但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干课程的地位,不容忽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知识的扩展,加上古今对照、史料丰富,须用历史辨证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来提高教学质量,有如下深刻体会:

1. 观念更新。

建筑历史既是一门专门学科,就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性,绝不能等同与政治史、思想史,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阶级斗争论”,对此要剔除偏见,更新观念。例如上述《周礼·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布置,虽是古代宗法礼制思想所致,但不能误解把“市”放在“朝”后引伸为“重礼轻利、重农轻商”的源头。从总体布局来看,“祖”、“社”在前固然重要,但居“朝”宫的左右为其陪衬。而“市”场在后考虑安全与安静稍有隔阻,却与“朝”并列在主轴线上,地位显要,足见当时对商业的重视,因为“王室在都城中央,其前为行政区域,其后为商业区域,在人事简单的古代,城市能如此配置整齐,也可算十分完备。”(亦见恩师自编讲义P15)又如古代从北到南的“四合院”民居,过去一直认为表现封建社会“内向”性格和“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事实上这种“封闭性”布局适于当时“一户一宅”的家庭组织,“四世同堂”融于一庐,既方便灵活,又安静安全,且体现尊老爱幼美德,极富人情味,亦为当今家居生活所必需。

2. 深入发掘。

当代建筑历史的教学不能“以史论史,为史而史”,而是要以历史为载体,引导对今天的创作有所借鉴和启示,为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尔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同恩师当年治学、教学那样,对古代建筑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是我国封建社会较长,更要注意发掘其间民族建筑文化的潜能和精华,以发扬光大。例如群体布局典型的北京故宫强调中轴线,左右绝对对称,创造出雄伟、壮丽的王者风范;而苏州园林强调对景与借景,曲径通幽、以小见大,呈现出向往大自然的山水情趣。至于个体建筑,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出檐深远的气势,河北正定隆兴寺“四出抱厦”的造型……,特别是独特运用匾额、楹联、旗幡等辅助手段来强化主题,产生深远的意境,都值得我们学习、吸取。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对这些古典建筑作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实的建筑作品来评析,不致“闭门造车”。例如近现代著名建筑南京中山陵、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香山饭店等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古典建筑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就是极生动的例证。我们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 综合分析。

对中、外建筑历史,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实例进行古今、中外建筑对照、比较,以显示事物的清晰度和识别性,加深学习印记。尤其讲“中国建筑史”,常可应用古代诗词、文论加以补充,更具深邃的哲理意义。例如《礼记·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即天、地、人三者)贯通,其中“以人为本”,“人道”顺应“天道”,形成“天人合一”自然观,致使建筑与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之人与自然统一,也即今天所要求的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此外,还应突出中国古代讲求虚实相渗,阴阳相合,以及气韵生动、妙趣横生诸多构思妙谛和艺术手法。正如王安石《洪畴传》中举言:“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逐至于无穷。”比较中外园林,西方多为几何构图,对立自然,一览无余;而中国则具太极图意,师法自然,含蓄幽深,即可得到证实。又如,学生常问到为何西方多用山墙;而中国惯用面阔作建筑主(正)立面?这就要从双方构图手法不同来阐释。因西方建筑无论横、竖方向多数间距相等,只有节奏感形成的等分阶调,须用山墙山尖来加强其中心感,而中国建筑开间、层次多是由大到小逐渐收敛、明显具有韵律感,不看上部檐脊就能找到趣味中心,更是技高一筹。这一则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另则也可引起学生对西方建筑的兴趣,各有所长。

4. 正确引导。

关于建筑历史的教学效果,一般只要深入浅出讲课生动,又能进行实例分析,学生都愿意学;并且很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做笔记,考试成绩也较好,但学习心态则有两种:一是一般学生满足教学计划内容;另是考研生希望增加一些篇章,特别是中国古典建筑名词解释。从搜集到的硕士考题来看,诸如解释“市朝一夫”、“重檐三滴水”,比较“市井与市”、“出跳与出踩”等,确实要下一番功夫。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受学时限制,不可能讲全,需要额外辅导;二是要规范试题,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根据选购教材出题,切勿出偏题、怪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一方面是传播知识,让学生掌握建筑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是传导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前由于社会热衷于建筑表面形式,业主看重的就是建筑外型和豪华装饰,造成建筑教育极端注重形式和急功近利思想,这样就从建筑历史中拿来一些古典构件当作符号到处套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譬如当前盛行的“欧陆风潮”即是如此。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建筑本质与形式、现实与潮流,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紧跟时代步伐,革新创造,使建筑历史的教学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我国学子尊师传统的写照,也是崇高师德的体现。今天我们纪念龙、夏、陈三位教授诞辰105周年,一则要学习先辈们治学、教学、为人、敬业精神,另则也要承前启后,以新的姿态、起点、面貌和毅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获取教学、科研新成果。我想,如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为最好的纪念!

参考文献

浅谈建筑方案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89-01

随着国内建筑业向绿色模式转变,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也如春风扑面,蓬勃开展。与传统型设计竞赛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提倡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综合运用。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全新的创作思路,在满足功能、流线、造型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绿色建筑技术,更加注重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由此设计出具有鲜明绿色建筑特征的作品。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全新的创作思路,在满足功能、流线、造型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绿色建筑技术,更加注重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由此设计出具有鲜明绿色建筑特征的作品。

1建筑材料高新科技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一股强劲的“低碳”之风开始席卷中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行、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来自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率大幅增加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目前已经探明的原油储量仅够使用50年,天然气储量仅够使用58年,气候和能源危机日益临近。

建筑行业是传统意义上的碳使用大户,要想全面实现低碳指标,建筑行业的碳消耗降低势在必行。建筑行业每年平均以20亿m2左右的速度发展,既有的400多亿m2的建筑当中,真正达到节能标准的却不到10%,仅建筑业的耗能量,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耗能量的27%。

2一些建筑方案的心得体会

2.1格林尼治广场

“格林尼治广场”是深圳著名景点“海上世界”地块内的子项目,地处海上世界新规划黄金区域内,区位十分优越。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格林尼治广场”定位为商业、文化休闲中心,着重体现绿色建筑特征,发挥绿色建筑效能,展现“海上绿色家园”。

生态设计与规划创始人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认为:“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该设计方案题为“海上钢琴师”,以“大海”、“绿舟”和“音乐”为设计主题,将“契合环境,营造特色”作为立意基点,充分考虑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运用和整合绿色建筑适宜技术,营造绿色建筑环境和景观。

面海而建的“格林尼治广场”,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绿色生态等要素,力求体现蛇口国际化人文特色和鲜明的绿色建筑特点,表达“以人为本、倡导健康绿色生活”的设计理念。“格林尼治广场”地处Ⅳ类建筑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基地所处的气候区域和山海环境拥有丰富的阳光、雨水、海水、海风和植物资源,为设计者整合适宜技术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该方案获得了“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格林尼治广场设计大赛”金奖,通过这次竞赛和学习交流活动,设计者深深体会到: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全新的创作思路,在满足功能、流线、造型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绿色建筑技术,更加注重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由此设计出具有鲜明绿色建筑特征的作品。

2.2深圳鸿景园园林设计

鸿景园周边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但因宝城34区为老城区,四周环境比较杂乱。既然周边无景可看,而物业又定位为高档物业,那么小区内部环境品质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开发商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为:①要有自身特色;②反映较高的审美价值;③园林环境功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园林成为物业最大的卖点。

该项目建筑先行设计,为简约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与之相呼应,园林风格定位为南加州风格,一方面透露异域文化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则取意于南加州的阳光、海水和棕榈林等自然要素,与深圳的人文地理相统一。因小区北高南低,高差近7米,点式建筑的平面布置亦不规则,从客观的制约条件来看,小区园林形式应该为自然式。但是,若园林形式选择纯自然式,则容易使整个小区园林空间太“软”而使其整个社区空间有失秩序。方案采用通过一条主轴和两条隐轴来控制,以及几个半规则场地(入口广场、泳池、与老年人活动场等)的空间制约,使自然式与规则式园林完美结合,整个社区环境自然而有序。

要设计异域风情的园林精品,必须对异域园林风格有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园林内外环境空间设计有较准确的把握,将各园林景观要素合理运用,并将生态筑园的理念贯穿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主题鲜明又能适合本地人文与地理的优秀作品。同时,设计方与开发商之间的良好互动与配合,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本文尝试解析本案园林设计与各环节中的设计心得,与同行交流互勉。

2.3太原重工大厦方案创作

太原重工大厦北邻太原市东西干道漪汾街,西临工业区干道和平北路,东、南两侧为拟建的住宅小区,基地东西长67m,南北宽57m,该地区交通便利,是较理想的办公及商务地区。大厦建筑面积15000m2,主体建筑高16层,一、二层为餐饮及商务中心三层以上为办公用房,除一部分为太原重工集团自用外其余出租或出售。此外建设单位对建筑外型的创新,企业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深入研究建筑物功能,分析所处环境特点,设计者把处理好面向西路口立面朝北建筑造型作为方案设计的切点。

根据我国造园艺术巧于因借理念中的“借”告诉我们,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摒之,嘉则收之。从“借景”设计者联想到采取“借光”手法進行设计。

通过这次方案设计有两点体会: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建筑形象的塑造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求新求变是人们对建筑形象的一种普遍渴望。从太原重工大厦设计方案的创作中,我们体会到,建筑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更应该从环境出发,充分挖掘建筑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去寻找切入点可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

其次,“借光”作为设计理念是解决北向为主立面的建筑形象取得光影效果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具体的方案应该是变化无穷的。当然必须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才能使建筑方案中的种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

3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市场逐步开放,对我们更新设计理念、采用先进设计方法和技术,提高设计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设计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间的交流将更加朝着多边、双向发展。我们一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有选择的吸收国外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二要遵循建筑文化的普遍规律,提倡和尊重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一叶.低碳建筑与低碳生活.

[2]党育,胡振宇.大海绿舟音乐-"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格林尼治广场设计大赛"金奖方案设计心得.建筑设计创作.

[3]徐旭,光宁,旨文吴.深圳鸿景园园林设计心得浅谈.风景园林.

《建筑力学》学习心得 篇4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迅速提高,看到那壮观优雅构造美观的高楼大厦,则情不自禁的想到“建筑物”,那何为建筑物呢?是人类在生活时所必须的,而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空间。而一个优美的建筑物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还可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使我们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在提醒我们“安全第一”的前提,一个外形美观、造型优美、被大多数的人称颂,可他们哪知道在称颂的背后还有“安全”这一词吗?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后续课程作准备,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既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安全与经济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力学就是研究建筑物和构筑物设计中有关力学分析与计算问题的一门课程。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原理,将来当上建筑师造方案时,能有所依据,设计交到工程师手上才不会因为结构不合理而需要大量修改。当然,现阶段的结构计算和先进材料,给建筑师很大的设计空间,差不多任何设计形式,都有办法盖出来了。

建筑结构主要是压力,拉力,剪力和扭力。不论中外,钢筋混凝土发明之前,建筑都是直接承重压力,不采取拉力、剪力和扭力设计。同时建筑力学是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平面结构体系的平衡条件及分析方法。掌握平面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掌握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位移计算,掌握平面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各种条件下的受力分析方法和相应的近似分析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建筑力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结构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基本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的计算;通过观察,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建筑法规学习心得 篇5

姓名:汤怀鑫 班级:造价1202 学号:1210434法 规 学习心 得

建筑法规学习心得

建筑法规这门课是后来加的,刚接触这门课时本以为是一门类似于“毛概”类型的课程——枯燥无味。但是在听了罗老师的实际授课之后我感觉获益匪浅。

首先先从老师授课的角度讲一下我的感受。罗老师善于利用案列分析来讲课,通过一个个案列来加深我们对这门“枯燥”的课的认识,在案例中他可以鼓励我们学生去主动思考,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并且乏味,降低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通过罗老师的案例,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同学之间的分歧交流,第一可以使我们互相学习,通过他人的看法找出自己的不足;第二,使我们学会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我个人认为书本的死知识不仔细钻探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非常大的作用的,而通过案例的方式我们可以再案例中“身临其境”,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我们通过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后,罗老师通过我们的看法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在无形中学生的知识点记忆又加深了。开始罗老师每次上课时带着聊天的语气和我们聊一些事情,我开始只以为就是简单的“聊天”,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这所讲的事情就是一个小案例,并且是和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案例,在罗老师的课题上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学到书本的知识,还有实际工作的一种能力,讲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完美的结合,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种方法,一种学习的思维方式。

其次,我谈谈从这门法规课上我学到的感受。通过罗老师的教学,我个人觉得学到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学到一些“潜规则”,马上就要真正的工作了,这些“潜规则”对我们以后实际的生活有更直接的意义,我目前认为法律的空子是很多的,这让我想到一个段子“上天赐给人三种品质——诚实、聪明和党性,但是一个人不会有三种,因为如果你是诚实和聪明的话,那你就没有党性;如果你是忠诚和有党性的,你就不是聪明的;如果你是聪明和有党性的,那你肯定不会诚实。”在这里我不讨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正确与否,我觉得在目前中国这个环境工作不利用好这些“潜规则”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相反自己应该有的东西也会被剥夺,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必须把建筑法的知识好好琢磨,学会利用这些“空子”,至少保证自己的利益在被其他人损害时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罗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讲“我不为你们任何人好”,在听到这句话时我非常敬佩罗老师,我与老师的价值观几乎是一样的,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会说“我是为你好”这种虚伪的话(除了自己的亲人朋友),我觉得在目前这个社会,必须先把自己“活”好,然后在考虑去为他人好,并且为别人好这种事仅仅停留在口头是没用的,关键是做出实际的事来。

在通过对比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那次实例中,我学到很多之前不曾明白的知识。第一点,就是做事必须十分认真,一个标点符号,一

个字的错误就会把整件事情坏掉,而罗老师让我们找错误时把那些字体,标点的错误也列出来,正是培养了我们这种认真的劲,注意这些细节可能把一件事情直接改变一个结果;第二点,既然从事这个行业必须对这个行业的有关规范和文件有个了解,罗老师说让我们每天就只抽10分钟时间读读就可以了,在慢慢的潜移默化之中不说一些深刻的见解至少我知道了招标文件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招标的基本程序和一些要达到中标目的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对比这个招投标文件的无形之中对招投标文件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第三点,在我们找出这些差异之后,老师在集中对我们的差异进行讲解,我之前不知道投标文件必须严格执行招标文件的要求,以为只要大致同意就好了,现在我明白投标文件必须相应招标文件的要求,不然就按废标处理,另外对工程质量等级的划分——几个字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废标,老师讲的那个案例再一次说明了细心的重要性。

通过罗老师的教导,在知识水平上我首先初步了解了我国建筑建筑工程市场的大体情况,例如市场的主体与客体,以及资质管理情况。再者了解了合同法律制度。例如合同的订立,履行。合同的效力,即在什么情况我们订立的合同能够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合同双方应该怎样履行合同中的义务和责任。合同的变更,转让等合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让和终止,以及一些具体细节。掌握了什么是招投标,什么是FIDIC合同,以及合同的管理的一些知识;在其他素质与职业培养方面,我首先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基本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以及如何维护的权益,现在我在中建三局实习,我会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以理论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将那种学习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对罗老师的印象改变很大,之前感觉老师非常严厉,不近乎人情,后来想想,不管生活方面如何,我认为老师在教学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好老师,因为我觉得在学习这种需要实际经验和操作的学科时,没有一些案例的帮助根本无法学透,即使看了书上的案例没有一个专门的讲解也无法把案例中的实际经验转化为知识输送到学生的脑袋中,在罗老师讲的这些案例中我不光学到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还有实际的经验,以及一些利于我们顺利工作的“潜规则”,另外还有一些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在点滴之中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之路铺上了一砖一石,在此感谢罗老师的辛辛教导。

建筑结构试验学习心得 篇6

XXX 本学期我院开设了《建筑结构试验》的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我们专业统一选择了这门课程进行修读。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结构试验的原理及不同情况下试验的基本方法和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构试验,就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重要实践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结构试验的任务是在结构物或试验对象上,使用仪器设备为工具,利用各种实验技术为手段,在荷载或其他因素作用下,通过测量和抗裂性以及结构实际破坏形态来判明建筑结构的实际工作性能,估计结构对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并用以检验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结构试验一般分为研究性试验和鉴定性试验。通过研究性试验,我们不仅可以验证结构计算理论或通过结构试验创立新的结构理论,还可以制定工程技术标准。而作为直接的生产性目的和具体的工程对象的鉴定性试验,我们通过结构试验检验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件的质量,确定已建成结构的承载能力,验证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故综上所述,我们从结构试验的目的了解到了其不仅为结构理论提供必要的依据,更为实际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度提供了直接的检测。

除了按照试验目的进行分类外,通常以试验对象、荷载性质、试验场合、试验时间等不同因素分成以下实验:真型试验和模型试验;静力试验和动力试验;短期试验和长期试验;试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等。

在课程理论学习方面,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试验的一般步骤,不同试验的要求、试件、试验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的异同。接着老师详细的向我们讲解各种试验及试验方法以及各种试验所需的试验验设备。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建筑结构试验在建筑建造中的重要性,同时从试验规划与设计、试验技术准备、试验仪器的了解、试验实施过程、试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门课程的开设很好的促进了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认识到作为土木人所必须具备的责任。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土木人细心的重要。一个学期老师对于不同试验内容的讲解时,我感觉到不管是任何试验,我们都需要在试验的前期准备、试验过程、后期试验处理都要十分细心。因为之前我们对试验的准备不足、试验中不按规范、后期数据处理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故我们也同样在学习好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细心的品质。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在此处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验证。

但是,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学习,由于学校试验设备的匮乏,我们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没能结合,所以对一些试验现象和特征没有映像。所以我作为一名大四学生,希望学院在以后能向学校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大对我院基础实验设备的配备,让学弟学妹们能有机会动手操作,这将让他们终生受益。

这一个学期的《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学习对我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将有很的帮助,让我对我们专业的从另一个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信这样的提升定将有助于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与工作。最后,衷心感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对我们的教导。

建筑史学习心得 篇7

1 案例一:绍兴县昌丰自然村安置用房工程

绍兴县昌丰自然村安置用房,位于绍兴南部低山山麓,山间沟谷与滨海相沉积平原交接地带。场地内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局部有暗塘分布,但埋深较浅,对拟建建筑影响不大,根据区域资料,绍兴地区构造活动微弱,地震震级小,次数少,属相对稳定区。场地地基土上部主要为人工填土,第四系滨海相(湖相)沉积的粉质粘土及淤泥质土;下部为冲洪相沉积的粘性土及较稳定的碎石土层;底部为基岩,故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建设。

勘察资料表明:本场地①-1层素填土及①-2层杂填土系差异性大、力学性质差,①-3层韧质粘土具中偏高压缩性、力学性质尚可,但厚度不大,且变化较大,下卧有软弱的②-1层淤泥,具高压缩性、力学性质差,故本场地天然地基浅基础条件较差,其中有部分楼处于山坡开挖,现直接为风化基岩,浅基条件良好,可采用⑩-2层或⑩-3层风化基岩为天然持力层。但其余地基土层力学在纵横方向及各基土土层顶板与厚度变化极大。本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基础设计时应引起注意,我们在基础设计时对地质报告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技术、经济考虑及相邻施工经验,由于部分楼宇位于山坡开挖处,该部分楼宇采用⑩-2层或⑩-3层风化基岩为天然持力层的浅基础,对位于小区北面的大部分楼宇由于有中密状、力学性质良好,厚度较稳定,顶板起伏与厚度变化均较小的⑧层土含粘性圆砾层,可作为这些楼宇的预应力管桩的桩端持力层。由于局部地方存在⑤层圆砾或⑦-2层含粘性土砾砂及厚度较大的⑥-2层粉质粘土,采用静压桩难以穿越,采用锤击式方法进行施工,桩基施工时结合桩长和贯入度进行双控。

根据地勘报告,知道在场地中部及流量计房南侧、北侧分别有Φ1 800 mm,Φ1 500 mm的输水管线分布,埋深为原始地面下1.5 mm~2 mm,与拟建建筑物相距较近,设计时考虑该管为绍兴县的自来水输水管,关系重大,在水管附近的建筑在20 m以内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以⑩-3层中等风化凝灰岩作为桩基持力层。而对于位于东侧的建筑,由于⑩-3层起伏较大,最浅处2 m、最深处有30 m深,给建筑物基础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处,为此设计时考虑采用浅基础、墩基础(人工挖孔桩)和钻孔灌注桩三种不同的基础形式,持力层全部为⑩-3层,分别计算沉降量,以沉降量作为设计控制指标。昌丰自然村拆迁安置小区的地形复杂,土层变化较大,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带来较大挑战。同时由于建筑物位于山体的边界,如何防治山体滑坡,及如何防洪是坡地建筑设计的关键。建筑物与山体间距较小,仅10 m,为此我们在靠近建筑物的山体上设置了钢筋网片的护坡,并在山脚设置防洪沟等措施。

2 案例二:绍兴市人民代表大会活动中心

绍兴市人民代表大会活动中心位于绍兴市城南环城南路以南,小亭山山脚。场地北、东、南三面为南环河,西侧为小亭山,整个场地是大量的块石填土。本场地西侧小亭山坡坡角约在30°~50°之间,山坡上植被较好,未发现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征兆,在场地内有暗塘。本场地地基土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基本呈现南西侧高、北东低,覆盖层厚度差异较大,地基土分布不均匀,属抗震设计不利地段。

本场地和地基土的整体性一般,拟建建筑物大部分场地浅基础条件较差,而⑨,⑩层土强度较高,⑨层土埋深较浅,且地层起伏较大,作为桩基持力层不易满足基础抗滑设计要求,⑩-3层力学强度高,可作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持力层,由于地层起伏大,采用预应力管桩桩长不易确定,配桩较困难,设计采用Φ600~Φ800的钻孔灌注桩,⑩-3层作为桩基持力层,要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少于0.5 m,同时由于⑨层力学强度较高,而⑩-3层层顶坡度较陡,为防止斜孔,成孔可采用冲击成孔。

3 案例三:嵊州市敬老院工程

嵊州市敬老院工程,总建筑面积是1万m2,位于嵊州市城煌山东南部。场地部分地段地质地貌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因此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其原属丘陵斜坡地貌,场地西部高、东部低,呈台阶状,地势起伏较大,各孔口高程相差达15.03 m,地下水附水性差,排泄畅通,难于保存地下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影响,由于场地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于抗震不利地段。拟建场地为第四层坡残积成因,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朝川组泥质粉砂岩,岩性岩相较稳定,区内未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迹象及记录,也无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无不良地质作用。由于坡陡,有可能引发或遭受崩塌的可能性。在设计时采用了锚杆加浆砌块石重力挡墙,并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渗入。对于基础设计中本场地高程高差较大,基岩埋深不一,选用天然浅基础困难较多,因此采用施工方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场地内③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亲水性好,遇水易软化,而降低地基土的强度,基础施工时,开挖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验槽并进行基础砌置工作。人工挖孔桩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 m,坡度较大时应适当增加进入持力层深度,以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4 结语

在这些工程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在复杂的坡地建筑的地形地貌上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要充分利用地质勘察资料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深浅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建筑基础承击力、沉降变形及边坡稳定的问题,以达到建筑既安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同时对边坡进行合理防治,保持排水系统的有效进行,避免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在坡地建筑的基础设计中,首要问题是解决基础类型及持力层。由于山地建筑地形地貌复杂,对基础类型和持力层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上部结构类型、荷载情况以及周围环境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再根据地勘报告情况,来确定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的地基类型和持力层。如昌丰自然村安置房部分为框架,部分为砖混结构,同时由于基地面积较大,地基土持力层变化较大,在设计时考虑采用分区域划分。由于场地北侧为砖混结构以⑧层含粘性土圆砾或⑩-1层全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采用Φ500 mm的预应力管桩。而对于东南侧建筑,由于岩层坡度较大,基础类型采用钻孔灌注桩墩以及⑩-3层中等风化凝灰岩层的浅基础的混合基础类型。而人大代表活动中心由于场地内起伏较大,⑩-3层层顶坡度较陡,由于桩长大于20 m,不宜采用人工挖桩,而浅基础的持力层承击力较低,设计决定采用钻孔灌注桩。而嵊州民政局由于①,②层土深浅不一,不宜作持力层;而③-3层为中等风化泥质砂岩,全场分布厚度土,层位稳定,力学强度高,设计时采用该层土作为人工挖孔桩的桩基持力层。作为坡地建筑,地基土通常变化较大,设计时首先要按照地质报告的内容,按基本相同的土层分类,把整个场地分成几个区域。可分为常规区域和非常规区域,常规区域按普通设计;非常规区域即为山地建筑,山地建筑的地质特点是上部土层分布不均,深浅不一,厚度差异较大。

第二,仔细分析边坡工程地质报告。对地质报告中提及的滑坡、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以及崩塌等须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并进行实地踏勘,对边坡的支护结构方案进行详细论证,作出合理的支护方案,并要考虑相应的防洪、泄洪的相关措施。

第三,对于坡地建筑在地基设计过程中碰到的特殊情况,细心分析地质报告的各项措施,经过计算来解决难题。在这几个工程中碰到了几个常见的问题:

1)坡地建筑基础打钻孔桩时,通常会出现钻头不能进入岩层或者穿不透砂砾层。钻孔桩不能进入岩层或穿不透砂砾层,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是桩太短,岩层硬度大,导致压力不够,因此在设计中要求采用冲孔钻孔桩。

2)按照地质报告计算数据,只要进入持力层就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但在实际打桩过程中,测桩后没有达到桩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我们根据地质资料及相关打桩现场记录进行分析,跟相关专家和地质勘察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山地、地势坡度较大,导致该区域的⑧砂砾层的成因比较复杂,而地质报告取样仅仅是局部的整体性较好的土层,事实上由于⑧-3砂砾层不厚,而且颗粒间整体性不强,与地质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预应力管桩达到设计长度,而达不到设计的单桩承载力,为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管桩(达不到设计承载力的)进行“跑桩”(根据配重采用静压的方式),对不合格桩全部重压,压到满足承载力为止。基本上又全部加深了3 m左右,完成后经测试满足了单桩承载力的设计要求。

3)由于持力层的深浅不一,基础常会设计成混合基础,以同一指标(如沉降量等)作为各种不同基础的统一指标是设计的参考。对于持力层深浅不一的情况,设计时根据同一持力层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昌丰自然村安置房全部采用⑩-3层作为持力层,浅基础、墩基础及钻孔桩基础分别进行承击力及沉降验算,并进行了抗滑验算,全部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物建成后对房屋的沉降观测和记录,全部符合要求。

在坡地建筑的基础设计过程中,深切的体会到要经济合理的对坡地建筑进行基础设计必须从地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等综合进行考虑,并要对坡地建筑的特殊性做出特殊的要求。如地质勘察要求的孔位间距,深度有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要按地质报告的情况进行总图规划,建筑尽量避开不良地质等。在坡地建筑基础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了解施工的特殊性进行预先说明和预先处理,一个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肯定是在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中形成的。

摘要: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了坡地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指出在进行复杂的坡地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地质勘察资料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结合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沉降变形及边坡稳定等问题。

关键词:坡地建筑,地基基础,持力层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心得 篇8

一、预习比复习更重要

就我个人来说,我有预习的习惯而没有复习的习惯,因为在上课之前把要讲的内容看过一遍,老师再讲的时候其实已经算做一次复习了.而且前一天晚上的预习,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让自己非常有信心,听的时候更是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接受快,有种游刃有余的爽快感觉.另外,预习可以让自己事先知道重点和难点.圈出不懂的地方,听课的时候会有的放矢.这样做的效果远远好于上课没有听懂、课后再重新学一遍.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知识点之间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知识点听不懂,后面就会有一连串的知识点听不懂.课前预习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根据个人需要,复习和预习可以相互结合.我在这里是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二、上课时要有技巧地听讲

在这里,我想强调笔记的重要性.笔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式定理,一部分是老师讲的习题.首先,公式定理一定要完整清晰地抄在笔记本上,不能认为书上都有就想偷懒省去这种麻烦.公式定理是数学的基础,是需要我们一字一句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没有了这些数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在老师讲一个新的理论时,把它抄写一遍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记忆.建议大家单独准备一个抄写公式定理的笔记本,不要和习题记在一起.早读的时候拿出来按顺序读和记,也省去了翻书到处找的麻烦.第二,老师上课会讲到一些例题,这也需要我们单独准备一个笔记本.习题的笔记就更加具有技巧性了,建议大家只记自己当时没有做出来的,或者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做出来的习题,而不要什么题都抄.尤其是对于写字速度比较慢的同学(我自己就是这样),一定要避免为了抄笔记,而耽误了听下一道题的情况.

除了笔记,课堂上的听讲也需要有选择性.从人的注意力特点来讲,一般集中注意力20分钟,就会有小小的走神.如何保证自己课堂学习的高效呢?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老师讲到自己熟悉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时,换种方式调整一下.比如看看下一道题,思考一下解题方法,等到老师讲到下一个知识点时再把注意力调整回来.这样既合理利用了时间,又不会由于集中精力听课而产生疲劳.当然,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如果本身就觉得比较吃力,那就千万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做别的事情.

三、错题集必不可少

错题集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可以肯定地说,高考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代表着自己的知识弱点和盲点.即便你当时知道错因了,也是容易遗忘的,所以除了非常明显的马虎错误以外,包括审题错误等都应该把它们记下来,并且在旁边标注当时为什么会错.人做事都有惯性,一次理解错,下一次可能还会按以前的方法来理解.错题集的精髓在于自己的批注和分析.不要仅仅抄了题目和答案就了事,很可能再看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记下来了.一定要详细地记下为什么错,并且要对比正确的思路.考试前翻看错题集,强化记忆,是非常有效的避免再犯错误的方法.

四、正确对待课本的例题和其他习题

初中生常常有的一个毛病是眼高手低.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对课本上的例题都是很“鄙视”的,觉得它们过于简单.的确,课本上例题的难度常常比我们考试时遇到的题目的难度低.但是作为基础,例题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们传达的是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再难的题,它的解题过程都是由基本方法组合起来的.大家做不出来的题,很可能就是在某一个环节,有一个基本的方法没有想到.我常常在看完了例题之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个题要传达的方法记录下来,用一个本子汇总,遇到难题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就翻一翻,总是会在这里得到灵感.

对于课下除了作业以外的其他习题,建议大家不要贪多,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市面上的参考资料令人眼花缭乱.很多同学抱了一堆回来,不成体系地左做一点右做一点,结果时间花了,效果却并不好.我的看法是,做为初中生,如果已经做到了预习、做笔记、分析错题和总结书上的习题,并且有计划地定期翻看自己的各种笔记以加深记忆,那么知识基础应该是很牢固了,做其他的习题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建议精选一本参考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认为是重点或难点方面的习题练练手.绝对不要为了多做习题而去熬夜,影响第二天的课程,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上一篇:那棵白杨树作文600字下一篇: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河长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