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育随笔(精选8篇)
一年级教育随笔 篇1
孩子,让我们一起成长———随笔
接任了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快一年多了。面对一张张可爱又淘气的小面孔,我感到责任的重大。经过一学期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意识到,当好一年级的班主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面对一群小鸟似的叽叽喳喳的孩子,真不知怎样去管理。每天看到他们都有些头大的感觉,若有一点小事,就像一窝蜂似的,跑到老师这里告状。鸡毛蒜皮大的小事说的比天还大,真没办法。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得手把手的去教,就连怎么扫地,也不知教多少遍。记得上第一节课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起立,当你叫起立后,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在玩东西,有的在与同学打逗„„让你哭笑不得,于是必须告诉他们听到口令,全体迅速站起,放下手中的一切东西,抬头挺胸,看着老师,用宏亮的声音向老师道一声:“老师好!”坐下的时候,必须坐端正,两手放在桌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事要举手,如何举手,举哪只手,当回答老师问题时要如何做,如何握笔,如何写字等等,一点一点边教知识边注意培养。从一开始就必须使他们意识到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我班里有这样一个叫赵宗翰的孩子,极为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小动作很多。有时还欺负小同学,更坏的是卫生习惯不好,教室里乱扔废纸片,有时把自己弄得像只小花猫,看了让人哭笑不得。总是不交作业很令我头疼。这孩子各种习惯养成很不好,怎么会这样呢?我通过调查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异而且都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家。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找他聊天,谈他感兴趣的话题,上课时随时提醒他注意听课。每天课外活动,我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单独辅导他把作 业做完,并抓住他讲礼貌的优点,在全班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他有了一定的改变,作业虽然不能全对,但能按时交了;他的转化,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爱是多么重要,一个表扬,一个微笑,对成绩好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则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轻松且美丽;“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
还有一名叫李萌涵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人很聪明,但上课反应有点慢,写字也慢,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面对这个孩子我抽空给他辅导作业,鼓励他能好好学习。给他多一点关爱,我深信他会健康成长的,赶上其他的同学。
班里大多数孩子对于打扫卫生方面还是比较积极的,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做,擦黑板、洒水、倒垃圾等。教给孩子们一些上课时课堂纪律的儿歌,每一周的班会课总要提醒孩子们要注意的事项。对于一年级的工作既是琐碎的又是婆婆妈妈的,每时每刻都要把孩子们的桌子摆齐,放学后还要把教室卫生打扫,桌子擦干净,窗台、开关盒擦干净才感觉到总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每天同样的工作一如既往的开展着,这就是一年级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有时讲到口干舌燥,嗓子发哑。不过,望着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脸孔,看到他们一天天进步,也会感到苦累值得。
其实一年级的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样子。所以老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爱每一个学生。微笑必不可少,严厉也不能无,恩威要掌握好尺度。这个年龄的孩子模仿能力最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言传身教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因此做为老师必须身正心正,品行正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一年级班主 任默默无闻的工作,琐碎平凡的生活。
孩子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对于当班主任这件事情,我也是第一次做,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探索,我一定会做好这件事,因为我一直坚信:只要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真爱去温暖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那么一颗颗稚嫩幼小的心灵在爱的温暖怀抱中就会茁壮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材。
狼牙山中心小学 高东梅
一年级教育随笔 篇2
随笔, 顾名思义, 就是随手笔录之意。随笔本是散文的一种, 内容广泛, 形式灵活, 叙事、说理、抒情、绘景、状物无所不宜, 往往随兴所至, 意趣悠长。中国宋代以来, 凡杂记见闻, 例如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明人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 也常用“随笔”之名。延至现代, 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以及秦牧、黎先耀、刘心武等也都是随笔写作的圣手。
教育随笔, 顾名思义, 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即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等随时笔录下来的一种教研文体, 它比一般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更为灵活, 更为新鲜, 也更富有文学的笔调和可读的意趣。教育随笔主要凭叙事来研究, 既表现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 也不乏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情感升华。在当前教育理论越来越抽象、与教育实践越来越脱节的大困境下, 这种“教育一得”或“教学一得”的教育随笔因其能够还原教师教育科研的本来旨趣, 别具一格地彰显求真务实的教育情怀, 所以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特别青睐, 也得到了教育专家的积极肯定。
教育随笔可以催人勤动笔, 积累教育财富。
广大一线教师未必有高深的理论水平, 但他们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朝夕相处, 一直生活在鲜活的教育经历中, 这是一种局外人难得的人生际遇。勤于动笔, 坚持撰写教育随笔, 自由地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一副副真诚的面孔、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点点真切的感受, 就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将其凝固成一颗颗可感可触的珍珠, 从而使那些原本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 由绵亘而来的岁月编织成为珍贵的项链, 永久闪现出具有创造元素的光芒, 自己往昔教育生涯的意义也就不会再因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而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无论这些文字精美还是粗 糙, 成熟还是生涩, 都是自己多年汗水的结晶, 都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写作者必将因此而感到一种恒久的充实和幸福。
教育随笔可以促人善用脑, 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随笔不光是靠笔来写, 它要与实践相随, 与阅读同行, 与思考结伴, 催化着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尤其是, 它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 而且这种加工比起一般的“想想”、“说说”所要求的加工都要更加清晰、有序, 更加鲜明、深刻。这就促使写作者充分激活、调动自己的大脑储备, 以强烈的“自省意识”, 深入、精细地检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 既要回味光彩处、得意处, 也要反省瑕疵点、失意点, 既能正确衡量现实, 也能科学预期未来, 久而久之, 写作者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淬炼和增强。写作教育随笔要求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现象做到管中窥豹、 发幽烛微, 开掘出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有助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理论兴趣, 以期在理论光芒的照耀下凸显出那些存在于角落里的事物所以然的清晰图式, 进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使自己的教育智慧得到高度提升。
教育随笔可以让人多借镜, 助推教育事业。
教育教学是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 需要大家不断实践、共同研究。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研成果的载体, 其实已经直接或间接汲取了他人实践和研究的经验, 当然也包含着写作者自己的现实劳动, 而这种来自于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在一线教师中展示、传播。因为那虽然也是“别人在说话”, 但就是“在说一线教师读者自己的日常琐事”, 会使他们感觉到无比亲切、自然, 也就更宜于成为他们“也来一块研究”的基础和借镜, 即所谓实现了“资源共享”。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了对其成果的学习转换和操作运用, 就能够实现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整体改进, 有效助推发展教育事业。这时的教育随笔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私有家什”, 而是一种“公益设施”。
二、教育随笔的特点和样式
教育随笔自然具有“教育性”, 此外还当具有随笔的灵活性、理趣性、文学性。
教育随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随缘、随时、随手、随意。随缘, 就是不勉强人、不难为情, 只要不是好偷懒、图省劲, 不妨发现有意义的事就记, 发现想要论的理就论, 有感而发, 不吐不快, 即所谓“为情而作文, 不为文而造情”。随时, 就是一旦有了可写的东西, 就可以利用点滴时间记录下来, 既可以在床边、车上字斟句酌, 也可以在课前、课后一挥而就, 还可以在饭时、会间信笔涂鸦。随手, 就是为了及时记写, 既可用电脑, 也可用纸笔———自己有的笔记本、别人给的材料纸、宾馆里的小信笺, 钢笔、铅笔、圆珠笔, 多种文具皆可采用。随意, 就是随心所欲, 随性而为, 没有清规戒律, 不必循规蹈矩, 像多年故交话往事一样亲切, 如邻家大婶唠家常似的自然, 且又大多内容单纯, 篇幅短小, 不求“立论公允”, 不必“材料充实”, 不须“论证谨严”, 不幻想成为官方重大决策的依据, 不奢望跻身学界宝贵文献的楼台, 只求写出情意, 和别人达成交流。
教育随笔在寻常的教育活动中孕育和降生, 它不急不躁, 不温不火, 不寻觅海市蜃楼, 不追逐红尘物欲, 总把寻常人、寻常事、寻常情视为生活珍贵的奖励, 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细腻的心灵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无限趣味, 它能在“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并且看得栩栩如生, 说得楚楚有致。这里富含甘之如饴、回味绵长的理趣, 充分承载了寻常教育生活中的诗意和美丽, 它平易而不庸俗, 亲切而不狎昵, 灵活而不松懈, 总在轻盈轻巧之中渗透着一种深邃和凝重, 它常有启人心智的哲理思考, 也有动人心弦的情感共鸣, 能使人心泉滋润, 心境灵动, 永葆一颗涵养丰沛的心灵。
教育随笔寻根问祖, 系散文随笔这个文学家族中的一支, 因而总还携带着文学的基因, 绽露着文学的表情。这和一般的教研文体为追求一定的理论或事实的价值, 因而常常排斥感性语言的运用显著不同:它们追求科学而疏离了艺术, 倚靠抽象思维而冷落了形象思维, 教育随笔则既追求科学又拥抱着艺术, 既靠抽象思维又重形象思维。教育随笔大多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 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 它常常让阅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形象感、生动感, 并受到作者浓郁个性化感情成分的感染。正因为如此, 读教育随笔往往让人觉得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教育随笔从不要求整齐划一的样式, 它皆由内容决定, 心性使然。它的篇幅多在千字上下, 或者三百五百, 也可百儿八十。叙事 (叙述) 、说理 (议论) 、绘景 (描写) 、言情 (抒情) 、状物 (说明) , 多种表达方式既可联袂而至, 也可独自道来, 其中叙议结合更是常见的姿态。
教育随笔有的全篇叙述。
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物存在、事件发展、情形转换等进行叙写、记述, 是写作实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总体来看, 教育随笔所写的材料也主要得靠叙述来表达, 叙述是教育随笔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 除了叙述以外, 教育随笔也要或多或少结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全篇只用叙述的教育随笔非常稀少。
教育随笔有的全篇议论。
议论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 以阐明观点、表明态度的表达方式, 它的本质在于其抽象性, 是对客观世界所作的理性认识和概括反映, 它要揭示事物所具有的本质联系。教育随笔虽然不必成为学术论文, 但是也得以小见大, 发幽烛微, 明确揭示出教育教学活动中潜藏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也就离不开鲜明、新颖、深刻的议论。不过, 教育随笔的议论常常是和叙述等表达方式结合使用的。全篇只用议论的教育随笔也比较少见。
教育随笔更多的是叙议结合。
教育随笔要反映相关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 就主要得用叙述; 要阐发相关的所感所思, 就肯定离不开议论。因为, 叙述不像描写那样过于细腻, 也不像说明那样更适合于对实体性或抽象性事物进行知识性的清楚解说, 议论也往往比抒情更能多一些理性, 这正是教育随笔这种主要凭叙事来研究的文体最需要的表达方式。就教育随笔各种可用的写作材料来看, 适用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叙述, 其次就是议论, 而且叙议结合是教育随笔最为常见的样式。因为事实总是研究的基础, 它是随笔的血肉;道理则体现研究的价值, 它是随笔的灵魂, 两者相互依存, 形神不离。少数随笔也允许只叙述或者只议论, 其实不过是在读者不怀疑其活生生存在的条件下, 不再耗费笔墨于其“形”或“神”。教育随笔叙议结合, 多为先叙后议, 也有的先议后叙, 还有相当多的是夹叙夹议。
教育随笔撰写说略(一) 篇3
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手笔录之意。随笔本是散文的一种,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叙事、说理、抒情、绘景、状物无所不宜,往往随兴所至,意趣悠长。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例如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明人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也常用“随笔”之名。延至现代,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以及秦牧、黎先耀、刘心武等也都是随笔写作的圣手。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即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等随时笔录下来的一种教研文体,它比一般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更为灵活,更为新鲜,也更富有文学的笔调和可读的意趣。教育随笔主要凭叙事来研究,既表现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也不乏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情感升华。在当前教育理论越来越抽象、与教育实践越来越脱节的大困境下,这种“教育一得”或“教学一得”的教育随笔因其能够还原教师教育科研的本来旨趣,别具一格地彰显求真务实的教育情怀,所以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特别青睐,也得到了教育专家的积极肯定。
教育随笔可以催人勤动笔,积累教育财富。
广大一线教师未必有高深的理论水平,但他们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一直生活在鲜活的教育经历中,这是一种局外人难得的人生际遇。勤于动笔,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自由地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一副副真诚的面孔、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将其凝固成一颗颗可感可触的珍珠,从而使那些原本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由绵亘而来的岁月编织成为珍贵的项链,永久闪现出具有创造元素的光芒,自己往昔教育生涯的意义也就不会再因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而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无论这些文字精美还是粗糙,成熟还是生涩,都是自己多年汗水的结晶,都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写作者必将因此而感到一种恒久的充实和幸福。
教育随笔可以促人善用脑,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随笔不光是靠笔来写,它要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结伴,催化着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尤其是,它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而且这种加工比起一般的“想想”、“说说”所要求的加工都要更加清晰、有序,更加鲜明、深刻。这就促使写作者充分激活、调动自己的大脑储备,以强烈的“自省意识”,深入、精细地检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既要回味光彩处、得意处,也要反省瑕疵点、失意点,既能正确衡量现实,也能科学预期未来,久而久之,写作者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淬炼和增强。写作教育随笔要求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现象做到管中窥豹、发幽烛微,开掘出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有助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理论兴趣,以期在理论光芒的照耀下凸显出那些存在于角落里的事物所以然的清晰图式,进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使自己的教育智慧得到高度提升。
教育随笔可以让人多借镜,助推教育事业。
教育教学是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大家不断实践、共同研究。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研成果的载体,其实已经直接或间接汲取了他人实践和研究的经验,当然也包含着写作者自己的现实劳动,而这种来自于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在一线教师中展示、传播。因为那虽然也是“别人在说话”,但就是“在说一线教师读者自己的日常琐事”,会使他们感觉到无比亲切、自然,也就更宜于成为他们“也来一块研究”的基础和借镜,即所谓实现了“资源共享”。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了对其成果的学习转换和操作运用,就能够实现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整体改进,有效助推发展教育事业。这时的教育随笔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私有家什”,而是一种“公益设施”。
二、 教育随笔的特点和样式
教育随笔自然具有“教育性”,此外还当具有随笔的灵活性、理趣性、文学性。
教育随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缘、随时、随手、随意。随缘,就是不勉强人、不难为情,只要不是好偷懒、图省劲,不妨发现有意义的事就记,发现想要论的理就论,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即所谓“为情而作文,不为文而造情”。随时,就是一旦有了可写的东西,就可以利用点滴时间记录下来,既可以在床边、车上字斟句酌,也可以在课前、课后一挥而就,还可以在饭时、会间信笔涂鸦。随手,就是为了及时记写,既可用电脑,也可用纸笔——自己有的笔记本、别人给的材料纸、宾馆里的小信笺,钢笔、铅笔、圆珠笔,多种文具皆可采用。随意,就是随心所欲,随性而为,没有清规戒律,不必循规蹈矩,像多年故交话往事一样亲切,如邻家大婶唠家常似的自然,且又大多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不求“立论公允”,不必“材料充实”,不须“论证谨严”,不幻想成为官方重大决策的依据,不奢望跻身学界宝贵文献的楼台,只求写出情意,和别人达成交流。
教育随笔在寻常的教育活动中孕育和降生,它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不寻觅海市蜃楼,不追逐红尘物欲,总把寻常人、寻常事、寻常情视为生活珍贵的奖励,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细腻的心灵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无限趣味,它能在“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并且看得栩栩如生,说得楚楚有致。这里富含甘之如饴、回味绵长的理趣,充分承载了寻常教育生活中的诗意和美丽,它平易而不庸俗,亲切而不狎昵,灵活而不松懈,总在轻盈轻巧之中渗透着一种深邃和凝重,它常有启人心智的哲理思考,也有动人心弦的情感共鸣,能使人心泉滋润,心境灵动,永葆一颗涵养丰沛的心灵。
教育随笔寻根问祖,系散文随笔这个文学家族中的一支,因而总还携带着文学的基因,绽露着文学的表情。这和一般的教研文体为追求一定的理论或事实的价值,因而常常排斥感性语言的运用显著不同:它们追求科学而疏离了艺术,倚靠抽象思维而冷落了形象思维,教育随笔则既追求科学又拥抱着艺术,既靠抽象思维又重形象思维。教育随笔大多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它常常让阅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形象感、生动感,并受到作者浓郁个性化感情成分的感染。正因为如此,读教育随笔往往让人觉得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教育随笔从不要求整齐划一的样式,它皆由内容决定,心性使然。它的篇幅多在千字上下,或者三百五百,也可百儿八十。叙事(叙述)、说理(议论)、绘景(描写)、言情(抒情)、状物(说明),多种表达方式既可联袂而至,也可独自道来,其中叙议结合更是常见的姿态。
教育随笔有的全篇叙述。
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物存在、事件发展、情形转换等进行叙写、记述,是写作实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总体来看,教育随笔所写的材料也主要得靠叙述来表达,叙述是教育随笔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除了叙述以外,教育随笔也要或多或少结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全篇只用叙述的教育随笔非常稀少。
教育随笔有的全篇议论。
议论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阐明观点、表明态度的表达方式,它的本质在于其抽象性,是对客观世界所作的理性认识和概括反映,它要揭示事物所具有的本质联系。教育随笔虽然不必成为学术论文,但是也得以小见大,发幽烛微,明确揭示出教育教学活动中潜藏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也就离不开鲜明、新颖、深刻的议论。不过,教育随笔的议论常常是和叙述等表达方式结合使用的。全篇只用议论的教育随笔也比较少见。
教育随笔更多的是叙议结合。
教育随笔要反映相关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就主要得用叙述;要阐发相关的所感所思,就肯定离不开议论。因为,叙述不像描写那样过于细腻,也不像说明那样更适合于对实体性或抽象性事物进行知识性的清楚解说,议论也往往比抒情更能多一些理性,这正是教育随笔这种主要凭叙事来研究的文体最需要的表达方式。就教育随笔各种可用的写作材料来看,适用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叙述,其次就是议论,而且叙议结合是教育随笔最为常见的样式。因为事实总是研究的基础,它是随笔的血肉;道理则体现研究的价值,它是随笔的灵魂,两者相互依存,形神不离。少数随笔也允许只叙述或者只议论,其实不过是在读者不怀疑其活生生存在的条件下,不再耗费笔墨于其“形”或“神”。教育随笔叙议结合,多为先叙后议,也有的先议后叙,还有相当多的是夹叙夹议。
一年级语文随笔 篇4
富源中心小学:唐
双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作好练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学习普通话的心得体会
富源中心小学:唐
双
普通话,又称国语,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交流的不断广泛,说普通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为了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通过学习,使我感受深刻。
首先,我认识到由于自己小时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由于地处乡村,启蒙老师发音不准,使我从小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其次,在上师范的时候,我意识到了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但我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改变,至于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基本不当回事,到了二十世纪,电脑和收集的普及,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使我纠正了许多不到位的发音,说话时的流畅性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只要坚持说普通话,我的习惯一定会有所改变。安排专门时间学习普通话。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要注意安排一个学习计划,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比如每天1小时,专门学习普通话。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时间保证。跟普通话好的同学学习。多跟普通话说的好的同事交往,或在一起活动,寓学习于娱乐,在语言的交流中提高普通话水平。这是延伸学习法。
一年级教师感悟随笔 篇5
班主任教育随笔
(一):
“当老师真累,当班主任更累。”所有当老师者都有此同感。记得当班主任时,那时的孩子可能“见识少”,班主任一吓唬,家长一边倒(全向着老师),全班就都乖乖的了。此刻是网络时代,什么都是开放的,家长与学生的见识也是与时俱进,简单粗暴倒被小瞧了。于是,对于一些难管的学生,老师们变换了思维,要么放任――冷暴力;要么“哄”――应付一节课再说。但是,班主任能这样应付吗?显然不行,既然不行,那么就拿出真心来吧。对此,有几点感悟:
由于性格的原因,也怕学生翘尾巴,我很少“夸张地”表扬学生,更不会不厌其烦地表扬,认为他们都这么大了,好多事是他们就应做的,没表扬的必要。相反,对犯错误的同学,我“提醒”得很及时,我相信他们在小事上能做到“宠辱不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我错了。
一生在周记中写到“老师开始表扬一部分同学了,我竖着耳朵听,没有我,但没想到在批评的同学名单中竟然有我,我很难过。”
又一生在周记中写到“老师说我好做面子活,我承认,我也决心改正。那次听写,我只是下意识地向同桌本子上看了一眼,结果老师发现了,当堂点名说我。其实我什么也没看到。”
这是开学头一个月一个优秀生和一个中等生的周记。虽然我批评的话不重,而且也是有根据的,但他们显然不能理解。由此,我明白,再怎样着,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也只有十四五岁,认可和赞美他们十分在乎和渴望,教师的批评或多或少会让他们受挫。
此后,我尽量改变以前的做法,再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学生做了,做好了,我就表扬。比如何辉,对学习其实没有一点兴趣,作业要么抄,要么应付,但他的作业总按时上交;
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状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xx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光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扫把。这时,**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拌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群众,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
了,上课个性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能够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构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群众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感悟二: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留意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我们有职责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是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在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我的班级里**和**,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的观察他们两个,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下了他们,那么他们也许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两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另一个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是
真的很害怕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向坚持到此刻,**的单元自测每次都是考“优”。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下他们。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必须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感悟三:请耐心等待一会,花儿就要开了。――教师要学会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就应用心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个性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陷。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犯***病,有一次,预备铃都响过了,班里的孙*还没来,我焦急的站在楼上往下看,也没看到人影儿,同学们都在专心的读课文,“报告”,同学们听到声音都停止了朗读,看到他,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经常迟到,我昨日找他谈话时,他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在路上……”“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接过他的话头训斥了他一顿,然后就让他站在门口,再也不理会他了,课后才了解到,他奶奶生病了,他去给奶奶拿药,所以才来晚了。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完他说的话,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向他道了歉,他很诚恳地说:“老师,这没什么,谁让我以前老爱迟到呢。”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
观决定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就应,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班主任教育随笔
(二):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愉快地理解教师的教诲,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体验快乐。
一、学生帮我反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其实我在做班主任时内心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挑战,以前有失去自控的时候,也有过发火发怒,变得暴躁的时候。此刻回想起来,这样做不仅仅对工作有损无益,有损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会加深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误会和代沟。我陷入了沉思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个性是对待个别行为偏差生,更是好用贯有的思维定势来决定和处理问题。发生在严骏同学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严骏与一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得知消息,我迅速赶到教室,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严骏:你平时学习不认真,上课说小话,此刻发展到打架。他还想争辩什么,我很武断地打断他说:“还要狡辩你总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先到办公室再说”。之后,从与严骏的谈话中和其他同学处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那一位同学乱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严骏让他捡起,那位同学却说严骏多管闲事,并辱骂严骏,才有后面的冲突。我的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事确实不是严骏引起的,那位同学就应负主要职责,严骏是在维护班级的纪律(班级规定扔垃圾,务必在下课时间扔进垃圾箱),那我怎样办呢我陷入了沉思,最后我决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严骏道歉,并且表扬了他
。同学们的掌声让我感动,他们帮我反思,促我进步。作为教师就应做一个有错就改的快乐思想者,从学生中感悟自己的得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心去发现他们个性是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进步,抓住有效的教育机会,教育他们不断进步。自己遇事也要冷静,真是应验了“急事缓办,缓事急办”这句话啊!
二、走进学生心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个性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张磊同学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心,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少,在班里显得很孤单;在老师面前也是有上句没下句的,我几次都想主动找他解决问题,但一向都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食堂包馄饨聚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包,分组煮,分组吃。轮到张磊盛馄饨时,由于食堂地面湿滑,汤水洒出烫了手,结果气得他把馄饨全部倒掉扬长而去,学生告诉我后,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样会这样呢?我意识到他不仅仅性格内向,而且偏激,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再联想到媒体介绍的一些案例,感到有些害怕。我赶紧把他找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漫漫说出当时的具体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讲得我嘴巴都快干了,最后,他最后表态说:“我以后会多和同学交流的,遇事也会冷静的”。但我仍不放心,以后再出现偏激的事怎样办呢?必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问题。我除了注意观察他,抽空和他谈心外,还让班级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成立帮教小组,带他多参加一些群众活动,如果他遇到难事,帮教小组的同学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交往了,有事也愿
意和我交流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母亲提到他的变化时,对我表示十分感谢。一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他的一张留条,上面写到:“谢谢您,我的老师!”看完后,我欣慰地笑了。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老师只要用“爱”这根针就能把它们串起。教育学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到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就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班主任教育随笔精选
(三):
一、学会控制好情绪
情绪能够很快的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班主任的情绪也会很快的传染给学生,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学生也能够及时的察觉并受到暗示。班主任就应用怎样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学生呢?我觉得班主任的情绪就应是用心的、向上的、阳光的,一种能温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信,带给学生快乐的一种情绪体验。情绪往往伴随着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如人高兴的时候往往拍手或大笑;生气的时候身体会发抖;悲哀地时候身体会蜷缩一团。我们的眼睛、语言、动作都是传递和表达情绪的载体,一个眼神、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是心理活动的表现。身为班主任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用心正确的一面。身为班主任的我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偶尔也会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情绪失控,每遇这种状况我总是陷入深深的自责,于是经常提醒自己不就应这样貌处理,就应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处理事情。不论学生犯下多么严重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要一时性起,怒发冲冠、劈头盖脸的批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让大脑持续清醒,让情绪恢复平静,当理智说服自己的时候,再去处理学生的错误。
二、学会和学生商量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需要极富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简单直接的一些做法,身为班主任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种做法。批评甚至是惩罚并不能增加学生对你的信服和支持,相反只能增加学生对你的厌烦和憎恨。很多班主任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包括我在内: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我教你怎样做,你就怎样做。俨然一副将军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把敌人消灭的一干二净的磅礴气势,孰不知我们做班主任没有将军那样指哪打哪的权利,我们应对的是一群活泼天真可爱的学生,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违反纪律要扣分,不明白为什么一扣分就会挨老师的批评,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做了一件十分搞笑的事儿竟被老师痛斥一顿……孩子们很痛苦,班主任们很上火。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担心孩子会犯错,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关键是犯错之后怎样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消化吸收改掉错误。举一实例:一天我带着全体同学在宿舍洗衣服,突然舍长急匆匆的找我来说,张同学把曹同学的暖瓶打破了。张同学是从不轻易承认错误的一类,经常把自己的职责推的一干二净,都是别人的错。我问张同学怎样回事?张同学立刻反驳道:是王同学打破。王同学着急的说:是张一推我才打破暖瓶的。我没有再和张同学理论下去,我叫了同宿舍一块洗衣服的同学说:打破
暖瓶这件事和张和王同学都有职责,我们来讨论一下谁的职责更大一些。认为王同学职责大的请举手,(一个举手的也没有)认为张同学职责大的请举手。(全都举起了手)结论:张同学赔曹同学一个暖瓶。张同学没再多说什么,我告诉张同学如果你认为老师处理的不公平能够和你的爸爸妈妈继续讨论。
三、个性的你给你个性的爱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6
吕芳菲
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的、无邪的,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只要是老师说的,都会认为是对的、好的。因此,在教学上,更容不得老师有任何的失误、错误。因为在大学里我学的是音乐教育,因此第一年教语文,我从如何布置语文作业,如何批改作业,如何备语文课,那种什么都不会的起点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一次一次的向师傅请教,力争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我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希望自己的教学不是机械的、枯燥的。因为这样的教学,终究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对于孩子们,我也可能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因此,我试着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活泼,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写字时,我不再是让他们一遍又一遍机械地抄写,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字跟孩子们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字形了。例如在教“鸟”这个字时,我先把一张小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第一笔“丿”,是小鸟头上的那根羽毛,下面的部分是小鸟的头和眼睛,因为长得小,写字时头和眼睛部分也要写得小。再下面是小鸟的身体,比头大一些,写字时也要把身体部分写得大一点。这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孩子们也很快地记住了它的字形。
我惊讶于新教材内容的新颖,识字编排上的形式多样,同时又为一年级上下册要认识700多个汉字—那么大的识字量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就一年来的识字教学进行反思。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比如《在家里》一课,我让学生通过家里的照片,展示、介绍自己家里的陈设,创设一种家人在一起的场景,让学生介绍家里的每一个人晚饭后在做什么。这样一引导,使他们对相应的词语产生兴趣。学生情趣盎然,认真地读、记词语,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牢牢记住了汉字。
可是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我从每天早晨读书时间抽出5分钟乐称为“文化早餐”时间。早餐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学生兴趣十足。其中,识字“游戏点心”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会认了很多字,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我进行了尝试: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刚入学的儿童大部分不会与他人合作,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我两个半月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2.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课堂上我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拓宽识字途径,扩展读的数量
论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7
我想给家长几个建议!
可以说, 小学一年级, 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 在保证学校教育优质完成的基础上, 家庭教育也要紧步跟上。好多家长给我打电话, 问我关于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从教多年的我, 还真有几个的想法送给您。
1 家庭教育要持之以恒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让好多家长朋友的工作比较繁忙, 教育孩子都是有时间多教育, 没时间就少教育或不教育。这样, 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老师在学校千辛万苦为孩子养成的习惯, 在您断断续续的家庭教育中可能就付之东流了。
再或者, 有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 而是将孩子托给老人照看, 当然,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您可要注意了, 一年级孩子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因为这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而家里老人对孩子的溺爱程度比较深, 往往是孩子想怎么样, 老人大半是管不了的, 不太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如果这个时候, 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 那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 乃至孩子的人生状态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学生, 他是个小男孩, 父母都是医学博士, 学问很高, 在一所非常好的医院工作。但在他们生这个孩子的时候, 父母都在攻读博士, 有时间就自己带, 没时间就将孩子交给了姥姥。而姥姥年纪比较大, 怕孩子在外受欺负, 所以经常把孩子圈养在家里。老人自己精力不足, 就让孩子每个下午都睡觉。久而久之, 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非常弱。上小学后, 孩子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清。后来, 我和家长谈心时, 母亲痛哭流涕, 一边责怪自己当初不该只顾学业, 忽视了儿子的家庭教育, 一边责怪母亲, 不该把孩子养“傻”, 而老人家更是委屈难当, 那么辛苦地带外孙子, 不但没有换来女儿的感激, 反而落了一身的埋怨。不过, 老人家也意识到了自己当初的做法对孩子的造成的不利后果, 自己也十分懊悔。
试想, 如果当初父母每天能空出一段时间, 哪怕一个小时, 去和孩子交流沟通, 去教育孩子, 也不至于如此,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业非常重要, 而且贵在持之以恒。
2 一年级, 我们要培养好习惯、学习兴趣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 这个变化看似简单, 但是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 用“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足为过。
好多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 一路是玩着过来的, 但是到了小学, 突然学习成了主要任务, 有了习惯的要求, 有了作业的要求, 这些对孩子来说, 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但是好多家长可能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坚持认为幼儿园该玩的玩了, 到了小学就必须得学了。所以, 一下子把孩子的时间都控制起来, 要么报这个学习班, 要么报那个补课班, 周一到周五不行, 周末也不让孩子休息, 弄的孩子一听到学习就逆反的不得了。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 刚刚踏入小学的孩子, 习惯培养非常重要, 学习兴趣培养更重要, 这样一味要求孩子学习, 一味地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 除了让孩子讨厌学习外, 什么也得不到。
其实, 一年级的学习, 都是一些入门的知识, 虽然有的孩子接触快, 有的孩子接触慢, 但是咱们要一步一步来, 孩子是能够适应的。当然, 最主要的还是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不要急着给孩子报班、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因为每个孩子的资历不同, 我们要因材施教。我相信, 只要各位家长朋友按照老师的要求, 帮助孩子预习、复习, 做到老师所要求的, 那孩子的学习, 您就不用愁。因为学校里老师的教育是系统的, 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教育方式。但好多家长朋友, 不去注重孩子的学校教育, 而去寻求补课班或小餐桌的即时效应, 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我这里要说一声:家长朋友们, 你们辛苦了!孩子们, 你们更辛苦!
说了这么多, 就是想给您一个提醒:一年级的孩子教育, 重要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您多与老师沟通, 按学校要求去做, 相信孩子的成绩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3 关于必须先做作业再去玩
之前, 有好多家长和我说:“王老师, 我们家孩子周末的时候, 老是先玩一段时间, 都是我们家长一说再说, 才去不情愿的写作业。尤其周末时, 一说马上写作业, 孩子的嘴里就嘟囔, 说什么放两天假, 作业周日写就可以了, 为什么非要现在写。作为家长, 面对这个问题, 我真的伤透了脑筋。”
听了这些反馈, 我都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家长都希望孩子应该先做作业再去玩!
不过, 针对这个观点, 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 家长要了解孩子做作业是为了什么?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还是为了玩做前提的铺垫?显然都不是, 孩子做作业是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或预习要学的知识, 那么这个过程没有前后, 最重要的是孩子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至于什么时间完成, 只要在恰当的时间内, 我认为都无所谓。
其次, 因为周末的时间比较充裕,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 玩是他们的天性, 如果孩子能自觉的先完成周末作业再去玩, 这固然好, 但如果孩子想在周日的时候再完成作业, 我认为也无可厚非, 关键是孩子他自己是否愿意主动的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能在周日的时候, 自愿的高效完成作业, 这不比周六早晨强迫、不自愿的完成作业还好吗?
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而不是孩子是否应该先完成作业再去玩的问题。至于平时回家的作业, 孩子只要不做的太晚, 作业晚写一会, 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因为孩子放学本来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回到家也到五点了, 再吃会饭, 一折腾到六点了, 再写一会作业, 不经意间就到了八点, 这时恐怕想让孩子玩去, 家长也不愿意了, 孩子可能也不敢出去了, 所以, 做作业的时间, 应该让孩子劳逸结合, 不要总是让孩子先写作业!
当然, 有的孩子比较贪玩, 一玩就忘了时间, 这时的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监督, 毕竟他们还小, 不能控制自己的玩心。
可能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 但我相信做好这三点, 对您孩子的教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期望, 您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不过, 保护好孩子进入小学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孩子进入一年级, 作为家长除了欣喜外, 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教育与孩子反馈的冲突。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教师, 我来为家长献计献策。家庭教育贵在持之以恒, 而小学教育注重的则是孩子各种习惯的培养。家长只有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掌握科学的方法, 您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一年级教育随笔 篇8
一、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 “教育部审定2012”,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比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70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145000,整整多了一倍还多,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 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审定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就不会再有疑问了,而会想,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 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这样做,并没有削弱什么,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变成了五个,“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巧妙地设问,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尤其是第3题,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对应的练习九中,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与6无关,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 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总之,细读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感到内容的调整是比较大的。使用过审定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修订,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一做”、练习题与对应内容的匹配程度提高了,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更易于学了,教师也更易于教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年级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一年级下教育随笔09-07
教育随笔小学数学二年级07-28
五年级家长原创教育随笔08-02
教育随笔五年级语文阅读08-21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育随笔10-13
三年级语文教育教学随笔08-30
小学一年级教育案例07-07
一年级国际教育教案08-01
一年级语文入学教育08-11
一年级素质教育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