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

2024-06-11

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精选12篇)

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意识到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家庭辅导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一年级家长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应对孩子上学后发生的种种状况,不是一次简单班主任组织的新生家长会能够解决的。学校应加强一年级学生家长的心理辅导教育。

一、要注重新生开学的家长会

为进一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家长有效地与学校、老师合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往往十分注重新学期第一次家长学校活动。有些学校,当一年级新生第一天报到时,便可根据分班条找到各自的班级。家长与学生坐下后,班主任便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说一说今后学习中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应准备的学习用品,发完教材之后便草草收工。接下来,家长在与班主任的相处过程中,遇到一事解决一事,毫无规律地配合班主任和地指导孩子学习。然而许多学校成功的案例不乏给我们一些启示。即便是召开家长会,有的学校是集中召开,会场中播放学校的宣传片介绍学校、学校办学理念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一年级的每位教师的名片,让家长们为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来跟如此优秀的教师学习而身感骄傲。接下来,由学校聘请的心理学专家为家长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幼小角色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向家长的开学第一课不是教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而是提醒家长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是初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了专家的建议及经验多的教师多少次的说教,会使他们更快更稳地到达河对岸。

二、要注重心理辅导团队建设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在新学期必须有一个心理辅导室,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间心理教室,就能看出学校对心理教育越来越重视。从辅导对象上要包括教师与家长。不仅要使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合力,更要使他们重视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接触心理教育。把心理课程的普及教育排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中,或是整合品德与生活课开设小学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到点面结合。然而要把心理教育做好,配备教师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种种问题,在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并不多,那么学校就要想办法自己培养一批心理老师。班主任的诸多工作,需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这个班主任懂得心理教育,不仅仅对课堂有帮助,对孩子的成人成才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是解决学生及家长日常心理辅导的关键之处。

三、要注重创设亲子活动

作为成年人,如果单纯地从理论上去说教,没有多大益处。当学校在指导家长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时,还要让家长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孩子。如召开了新生第一次家长会后就要指导自己的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当孩子把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与家长说时,除了第一时间与班主任保持沟通外,还要学着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学习了当今著名心理学流派萨提亚的亲子教育的课程之后,那就要平时学会灵活运用。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充分发挥“家长讲师团”的核心、引领作用,研究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前瞻问题,到家长学校示范讲课,为学生作相关的主题宣讲、调研指导等,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深化。另外,为帮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可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如,“幸福手拉手,成长心连心大队会暨亲子入队仪式”,家长将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取下来亲手为自己的孩子戴上,并赠送给孩子一份寄托着祝贺和期待的成长礼物,送上一个鼓励的拥抱;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亲子班会、亲子户外活动等,让家长近距离感受孩子成长的脉搏。

小学生的家庭辅导,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儿童学业的进步和品德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加强一年新生家长心理辅导教育,指导家长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

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 篇2

1、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完成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早上起床,穿衣叠被,洗脸刷牙,快快吃饭上学去。”“本子到,垫字板,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在训练学生在摆放和整理学具时,把一般的顺序和方法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童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的内容是:“书包抽屉放,书本放左上,今天用的文具、书,昨晚就放书包里。”其三,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小红花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班风班貌也得到了发展。

2、特殊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新生入学“抢跑”利弊谈 篇3

当然, 我们不排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能很快适应小学的教学生活,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来这种现象是在一种拔苗助长。尤其是男孩,他们的心理发育原本就比女孩晚,如果提前上学,影响更大。教育部规定3岁起上幼儿园、6岁起上小学,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定的。5岁和6岁孩子相比,心智发育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都达不到上学的要求,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在我也认为这种“抢跑”现象利大于弊。从大脑发育看,6周岁孩子的大脑容量是1200克,是成人的90%,智力发展水平是成人的70%;从心理认知发展程度看,6周岁正是孩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临界点;从社会性成熟角度看,6周岁的孩子基本具备习惯、规则、求知欲望、自制力等方面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80%的国家规定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不过,不同的孩子发育早晚不同,若单从学术角度看,对于家长来说,也未必受制于有关理论和定,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熟悉他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只要这些达到了,年龄不是问题。

所以不建议家长安排孩子提前上小学,人生就像马拉松,抢跑不占优势。小学环境、授课方式、同伴师生关系构成的“新秩序”,父母的高期望,学习的竞争压力,使得许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面对新同伴、新老师不知如何交往;面对新秩序、新纪律不了解也不遵守;对于“关照密度”较低的新环境,失去安全感和亲密感,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挫败感,有过5年小学一年级教学经验的瞿群老师称其为“心理适应性障碍”:“不同孩子在心理适应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适应,而有的则到了小学三年级还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厉害关系。

首先,我们不能违背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孩子在婴儿时期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几乎十天就是一个生长周期,大十天的孩子和小十天的孩子会有一个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变得从表象上看起来不太明显,但是从心智上还是理解能力及各方面看差距其实并没有缩小,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在自理能力、行为在习习惯、学习惯、理解能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差,他们往往在一、二年级并不能打好基础,以至于到了三年级学习的飞跃阶段,这些孩子学习更加吃力,家长辅导起来也无从下手。 不能否认有个别孩子提前入学能够赶上小学的学习进度。但总体来看,提前入学对于孩子的发展弊大于利。因为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在心理发展、社会阅历、思维反应能力等方面大多处于劣势,会影响孩子在班级中的活动和学习。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好遵照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照法定入学年龄入学,以免拔苗助长。

再者,孩子的年龄发展不到时候,他的小肌肉系统尚未发育良好,有些孩子小手稚嫩根本不具备进行写字这样精细运动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十多年里,发现好多孩子的握笔姿势是不正确的,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要矫正过来几乎不可能。有的甚至把指头都写弯了,记得曾今带过的一个小孩,就是由于年龄小,手指不会用力,最后导致手指严重变形,而且写字的速度也受到影响。我想这种情况家长们看到应该很痛心吧?

除了生理上的差距,最明显的还是心智上的差距。一个孩子要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年龄不够的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入学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给儿童的入学适应带来问题。有些孩子不会听教师讲课,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要求,直接影响在校学习效果。而这些起点上的差距将被直接放大,这类学生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学业中的落后者或问题儿童。因为在我的班级,这样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比方说每年的新生入学头几天,总会出现几个打瞌睡、尿裤子、不会吃饭的孩子。还有,新生第一节课,老师一说拿课本,稀里哗啦,孩子桌子上的东西掉得满地都是。”因此,自己上厕所、提裤子、穿鞋子、吃饭……这些生活自理的技能是孩子入校前一定要掌握的。有的学生不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又不好意思向不熟悉的老师求助,就特别容易尿裤子,遭到同伴嘲笑后,孩子则容易产生挫败感,害怕面对同学和老师,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上课了老师要发课堂作业本,这个时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可以机动的一点时间,有些孩子就会乘机说话或者玩,为了控制课堂纪律,我一般会要求孩子坐端,认真听自己的名字,如果老师叫过两遍名字到最后还没拿到自己的本子的孩子老师要进行“惩罚”。这时候,大点的孩子就会静下来,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会控制不了自己,不一会儿就会思想开小差,说话或者去玩或者去找同学玩,全然师的规定,这样不但自己影响自己更影响别人,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秩序。

在我目前所教学的班级里就有一个年龄不够入学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偏小存在的问题比较典型。这个孩子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动这就是动那的,再者就是头弯下在书包里乱翻,自理能力差。有时上课会找借口跑几趟厕所,有时候还会在教师上课期间跑到桌行去玩,甚至影响其他孩子听课。对于正常教学需要完成的作业也是完成不了,每天单独辅导这个孩子做作业也成了我们几个老师最严重的“大事”,也占用了孩子大量的课余时间。而这样是孩子最不喜欢的,看到其他孩都在外面快乐的玩耍,孩子难免心里失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讨厌学习,进而开始厌学,和老师家长做对。

我想这也是家长最不愿面对的结果吧?我想以我的经验告诉每一位家长,这种让孩子提前入学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其实,在我教过的孩子中,有一个记忆犹新的例子。有一位家长在儿子5周岁时,听一个朋友说孩子提前上学好,就安排孩子提前上学了。结果害苦了孩子,自己也跟着遭了不少罪。”原来,他的儿子根本适应不了小学的生活,上课坐不到3分钟就管不住自己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记不住。老师批评了他几次后,孩子坚决不上学了,整个人也变得沉默寡言。最后,这位家长只好又将孩子送回幼儿园,“回炉”调整了一年,孩子才重新开朗起来。所以说强扭的瓜不甜。

其实,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即使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也要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这样孩子才会很自然的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当个小学生的愿望,让孩子觉得做一名小学生是很自豪的事。入学前聊一聊小学生及小学校园的事情,告诉孩子上学的种种好处,如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等。“在路上看到小学生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上学校,我会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从而自然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中.

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 篇4

一、大学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中也认为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可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及时性。正是由于辅导员接触学生比较多, 所以当学生中出现问题时, 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并进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长期的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 需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辅导员只有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并有步骤的深入引导, 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其次, 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所负责的学生,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面向全体的, 而不是特例。辅导员认识并熟悉所带学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学生现阶段的思想特点, 防止片面化。同时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问题。最后, 辅导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我校一年级的辅导员除要完成学校的各党政管理机关的任务外, 还要承担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 工作内容比较全面,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从学生需求的不同侧面来开展工作, 从小事入手,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同时,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也是对辅导员本身素质的提高, 对于组织学生开展其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

怎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归根到底还是看学生有什么需求。也就是说学生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 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首先, 目标缺失。绝大部分的一年级新生都有这样的思想状态。高中以前, 他们以考上一所大学为目标, 这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是上大学以后, 很多学生更加茫然, 不知道该做什么,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除了课堂以外, 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面对人生的新阶段, 新生更多的是茫然不知所措。这其中, 还包括有部分同学在高考录取的时候, 接受专业调剂, 在进入到大学校园后, 发现并不喜欢所在专业, 极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不知道该怎样去度过大学生活。其次, 主动被动的转换。高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 学生自主获取的机会比较少, 而且大多是小班教学, 老师的课堂节奏比较慢, 练习也比较多。但是大学阶段, 这种学习上的差异就比较大。课堂节奏较快, 要求学生需要有自学的能力, 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学生在消化这些信息时也需要时间, 那么在课堂之外就要花时间再理解。老师对学生是放开的, 而不是高中时的手把手, 以前是被动的接受, 现在需要去主动获取, 不懂的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 去向老师请教。而新生往往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需要适时的引导。最后, 心理上的偏差。现在迈入大学校门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 这群学生的特点是开朗, 乐观, 善于表现自我, 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能够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但同时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成长过程中少有挫折, 没有过多失败的打击, 也因此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的非常脆弱。[1]高中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对事物认识比较肤浅, 依赖性比较强。大学阶段, 更多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 新的生活环境, 人际交往, 都会对新生在心理上产生影响。

三、开展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生的思想状态有着自己的特点, 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需求, 辅导员作为他们最接近的人, 就要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入手, 解决他们的疑惑, 卸下他们身上的包袱,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将学生从懒散的状态拉回现实, 既进行了吃苦训练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对改变“90后”身上的娇气起了一定的作用。针对目标缺失, 可利用开学初这段时间, 针对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 开展有特色的专业介绍会, 邀请学院知名的专家学者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让新生认识了解专业, 迅速树立专业的思想。只有对专业有所了解才会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信心。只有将新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起来, 才能引导学生融入大学生活, 使他们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2]同时, 面对个体上的偏差, 辅导员还要深入学生中间, 对个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 适应性教育。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学生的寝室, 了解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状态, 还要经常走进学生食堂, 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是否有逃课现象, 从多方面多角度关注学生。在走访的过程中, 多与学生沟通, 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3]在学习上, 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中主动被动的转变, 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新老生交流会, 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这种交流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有作用, 因为同龄人间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更有利于他们转变思想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模式。第三, 积极调动班级的党员和团员, 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文体活动等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需要,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团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为其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还要重视对新生中党员素质的培养, 通过党建来促进和推动团的建设。同时重视小班建设, 开学伊始就下发基础学部优秀优良学风班建设评比条例, 各班组织班会学习, 主要班干部撰写工作计划, 以此为载体推进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党员及学生干部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又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协助辅导员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第四, 心理教育。新生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 在新的人际交往, 建立新的朋友圈子这一过程中, 很多人容易出现困惑或烦恼。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 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疑惑, 讲授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情绪的管理方法, 这些都会对化解新生的矛盾, 启迪他们的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卸下了新生的心理包袱才能使他们轻装上阵, 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真正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新生进入大学后, 面对各种各样的转变, 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在这个阶段, 如果积极引导, 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将会帮助新生迅速的融入大学生活。帮助新生明确奋斗目标, 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 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标。新时期应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发挥朋辈之间的带动作用把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以使学生能够在人生的新的阶段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一年级是每名学生大学阶段经历的特殊时期, 许多矛盾都在新生中出现,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展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领学生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英.关于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10, (7) :81.

[2]陈玲.大学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管见[J].安顺学院学报, 2007, (3) :38.

[3]洪旭斌.从辅导员角度谈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J].今日科苑, 2008, (18) :275.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儿歌 篇5

新生的课堂要求

上课时,问师好,坐端正,专心听。答师问,要起立,普通话,讲得清。想发言,手臂挺,缴作业,双手递。下课时,莫喧哗,出教室,师先行,走楼梯,过走廊,靠右行,脚步轻。办公室,不乱闯,经允许,才能进。

文明礼貌三字歌

晨早起,理容装,上学堂,喜盈盈。别家长,说再见,见师友,问早勤。上课时,问师好,坐端正,专心听。答师问,要起立,普通话,讲得清。想发言,手臂挺,缴作业,双手递。下课时,莫喧哗,出教室,师先行,走楼梯,过走廊,靠右行,脚步轻。办公室,不乱闯,经允许,才能进。聚会时,不迟到,不早退,快静齐。观演出,听报告,结束时,掌声鸣。乱吐痰,不可为,乱涂画,要严禁。废东西,莫乱丢,讲卫生,防疾病。助病残,作己任,帮孤老,献爱心。受帮助,说谢谢,烦他人,说声请。碍他人,回礼貌,对不起,表歉情。被人碍,没关系,和为贵,相亲敬。放学后,排齐队,出校门,守规禁。过马路,看灯标,绿灯过,红灯停。不追逐,不玩耍,不打闹,回家庭。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儿歌

课前

上课铃声丁零响小朋友们进教室课本文具放整齐静候老师把课上

下课

文明休息不喊叫上下楼梯往右靠教学楼内不奔跑互助友爱不争吵

课堂作业认真做抓紧时间不能拖

字迹端正且规范反复检查少差错

上学

按时上学不迟到衣着整齐讲仪表

校徽领巾胸前戴问早问好有礼貌

升旗

升国旗时要肃立并拢五指敬个礼

满怀激情唱国歌目不转睛望国旗

上课

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

不懂难题举手问课堂知识当场了

吃饭

吃饭以前先洗手细嚼慢咽不开口

不剩饭菜不挑食饭后休息不奔跑

环境卫生

课桌椅,排整齐废纸杂物不乱扔

值日劳动认真做干净环境要爱惜

爱公物

爱公物,做模范课桌椅,轻轻搬

桌面墙面不乱画物归原处好习惯

放学

排好队伍离学校安全第一要记牢

无益活动不参加按时回家莫要忘

出操

集合队伍快静齐前后左右成直线

动作一致听口令做操跑步勤锻炼

铃声响,进教室,安安静静等老师,抬头挺胸坐得正,看黑板,脚放平。

要发言,先举手,起立站直再开口。

老师讲课认真听,作业整齐又干净。

学写字

学写字,要记住头要正,肩要平,身子坐直纸放正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身离桌边有一拳。

写字认真心要静。

讲卫生歌

小学生,要记清,从小就要讲卫生,清早起,出房门,对着镜子照全身,内外衣服理得体,头梳整齐脸洗净。

刷牙天天要坚持,口气清新无牙病。

出门之前再留步,千万莫忘戴领巾。

平日里,要四勤: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衣洗净,每月理发显精神。

走进教室先开窗,通风换气身体棒。

再看地面和桌凳,捡净纸屑摆齐整.讲台门窗天花板,收拾干净爽人眼。

室内干净精神爽,学习活动才顺当。

清洁区,要狠抓,每天三扫三检查。

切记垃圾不乱扔,美好环境靠大家。

安全歌

同学们,要牢记,注意安全别大意。

过马路,别着急,无车飞驰才过去,慌里慌张伤自己,受伤住院误学习。

安全知识记心里,平平安安到家里。

每天早晨起早点儿,黄帽领巾戴齐点儿。

见到老师礼貌点儿,打扫卫生积极点儿。

楼道走路安静点儿,上课听讲专心点儿,发言声音洪亮点儿,作业写得工整点儿,帮助同学热心点儿,同学之间友善点儿,接受批评虚心点儿,改正错误及时点儿。

益智游戏多玩点儿,课外好书多读点儿。

爱护花草主动点儿,文明歌谣记牢点儿。

(一)我是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书包自己清。每天看课表,用具都带好。晚上按时睡,早上起得早。上课有精神,身体棒学习好。

(二)早操歌

铃声响,做早操。锻炼身体长得好。

集合站队“三个一”,人人做到快静齐。

(三)上课歌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用具桌上放,静等老师把课上。

(四)发言歌

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叫我再开口。

不插嘴,不乱叫,说话流畅声响亮。

(五)卫生保洁歌

校园真美丽,我们要珍惜。拾起小纸片,垃圾装袋里,不乱吐,不乱画,教师见了笑开花。

(六)校静歌

周三下午静校日,带来图书交换看,要说话小声点,校园安静老师夸。

(七)课间活动歌

课间十分钟,礼让记心中,入厕、喝水、做游戏,行为文明要牢记。

(八)读书写字歌

读书写字要做到,姿势正确很重要,书要斜立人要正,保护眼睛和颈部,写字牢记“三个一”,“一尺”、“一拳”和“一寸”,肩平、身正、足要安,书写漂亮人人夸。

(九)值日歌

也谈一年级新生的歌唱教学 篇6

那么,如何面对这样的“状况”课堂呢?在几年的一年级入学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系列教学方法和模式,分别针对一年级新生在入学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行为、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在此愿与同行分享共勉。

一、入学初期——敏感时期

我个人把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的普遍特征定位为新鲜、好奇、紧张、急于表现自我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迫切地需要在新的、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找到让他们感到舒适、自然的自信,但这是很难的:听讲要认真、坐姿要端正、作业要认真完成、连一节课40分钟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就连他们最喜欢的音乐课,唱歌课也给他们出难题:识字量小,不会读歌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首歌曲,孩子们很快能掌握好它的旋律,可是歌曲唱起来却是含含糊糊,不清不楚,不仅听的人听不懂,演唱者也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意思,严重影响了孩子对歌曲含义的理解和表达。

针对这一现象和儿童歌曲短小、朗朗上口的节奏特点,在入学的前几周(1~5周左右)的歌曲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

方法:

由于低年级的歌曲简短、意思明了,歌词节奏与语言节奏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初次学习歌词的时候采取了看图创编歌词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歌曲《跳绳》时,首先我出示了一张小朋友跳绳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小绳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绳子很长、很细、很轻”,于是我创编了第一句歌词“小绳细、小绳长”。接着又出示了两头系着铃铛的小绳,让学生特别认真观察铃铛的位置,

并创编了“小绳两头拴铃铛”。最后,让学生上来跳绳,边跳边观察小绳发出的声音,学生兴趣很浓,都说小绳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声音,于是我创编了最后两句“走起路来叮当响,跳起舞来响叮当”。一边创编童谣,学生一边跟老师学着读,很快就学会了,老师学生都觉得很轻松愉快。

二、入学中期——循序渐进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合,孩子们已经逐步适应了学校生活的要求和常规,变得更像一个“小学生”了,从以前的一节课需要花一半的时间来组织协调课堂,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到能够一节课跟着老师一步步走,懂得课堂内外的分别。

孩子们的确一天天在进步,由此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要求也进一步地提高了,从刚开始的学会一首歌,能唱就行发展到了唱好、唱出情感的要求。孩子们的歌唱是尽情的,他们对于喜欢的歌曲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大声歌唱。这是孩子们积极性的最好表现之一,但是由此引发了音乐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歌唱的音准。演唱一首歌曲如果失去了音准,那是教学的失败。为此摸索了这样的做法:

低年级的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大多是采用跟唱法,即在听歌曲范唱一两遍后就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只要唱得高兴开心,他們可不在乎节奏音准是不是正确,所以有时候,课堂里听起来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出现这样的现象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强制学生“安静”“闭嘴”“认真听”,因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会导致学生对歌曲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孩子演唱表演的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孩子们形成了“用不同的地方唱歌”的小默契。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按照听觉、视觉的要求让孩子“眼睛唱歌”“用耳朵唱”“用心唱歌”“只动嘴不出声的唱”。其实“眼睛唱歌”就是认真看谱、“用耳朵唱”就是听伴奏,“用心唱歌”就是默唱、和伴奏。这样类似于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像朋友间的小秘密一样的小动作可帮了我不少,课堂上,老师的“说”的要求少了,孩子们主动地“看”“听”“表现”的机会更多了。

三、入学后期——稳定成熟

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学期过了一半,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学校教育的模式和要求,并且找到了自己在学校集体中相应的位置,

和老师也在磨合中形成一定的默契,理想的课堂逐步呈现:师

生在平等、和谐中互动交流。

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的可塑性很大,如何培养他们具有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动听、动情地歌唱,使歌者、听者都能够享受美的体验。这是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根本的任务。

参考文献:

侯媛媛.歌唱教学要有针对性.音乐天地,2011.

如何教会一年级新生跳短绳 篇7

一、立足课堂教学, 递进分层

(一) 新授调查, 了解学生跳短绳的基础

由于有些新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学会跳短绳, 因此, 第一节课重点放在不会跳短绳的学生身上, 采用集体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学习跳短绳的方法:

1. 原地不动, 进行摇绳练习, 两手由后向前和由前向后摇绳。

2. 单手握绳两端, 另一手徒手, 做边摇绳边并脚跳的练习。

3. 尝试两手握绳, 做由后向前摇绳, 并跳过去的练习。

4. 连续并脚跳短绳练习。

注意:已经学会跳短绳的学生也做以上练习, 这样可以让他们熟悉学跳绳的具体步骤, 为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 帮助不会跳的学生做好铺垫。

(二) 第一次筛选分层, 分出不会跳短绳的学生重点突破

经过一个课时的教学,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跳短绳的分步教学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通过观察, 把学生分成会跳 (能够连续连跳两次以上) 与不会跳两大阵营。对会跳短绳的学生采取定挑战目标的策略, 如规定跳绳次数, 让他们挑战自我练习;再如自由组合两两对抗, 比谁跳短绳次数多。对于依然不会跳短绳的学生, 教师个别指导, 帮助其解决不能跳绳的问题, 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三) 动态递进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制订多个学习目标

如图所示, 在第一次筛选分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 即在会跳短绳的学生中再次分层, 分为能跳2次~5次、能跳6次~10次和能跳10次以上三个阵营。学生在各自阵营内自由组合, 互相测试, 挑战下一个阵营的跳绳次数, 如果连续两次挑战成功就可以晋级;相反, 挑战失败继续留在原来阵营内。各个阵营间实行升降级制, 可以反复测试。能跳10次以上的学生获得教师小助手的称号, 可以帮助不会跳短绳的学生。

二、课外重点辅导, 逐个击破

一些不会跳短绳的学生, 往往在多次学跳失败的情形下表现出畏难情绪, 甚至逃避。因此,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培养他们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间, 主动关心他们, 把他们集中起来辅导, 反复讲解示范。组织不会跳短绳阵营中的学生互相比赛, 看谁最先学会, 利用身边同伴成功的例子现身说法。另外, 最好及时和家长联系, 反馈学生学跳短绳的情况, 让家长在家继续帮助、鼓励、督促学生练习。

三、结合学校的跳绳比赛, 调动学生学跳短绳的热情

让一年级新生喜欢上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一年新生,喜欢上学,注重细节,家校合作,灵活教学

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下列情况: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教育方法不得当;孩子不适应小学这个新环境;觉得学校的学习很枯燥, 没意思;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原因, 经常出现学生会通过“哭闹、撒泼耍赖、装病”等各种方式逃避上学, 严重者一提到“上学”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因此, 帮助新生尽快克服恐惧、适应小学生活, 能够喜欢上学、快乐学习, 便成为一年教师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细节, 消除不良情绪

经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新生不喜欢上学, 是因为对“小学”这个新环境的不适应.因此, 要想让新生喜欢上学, 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环境.而教室的布置, 便成了要精心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教室的布置中, 既要考虑到功能性、美观性, 还要顾及孩子的心理.为了增加孩子对教室的亲切感, 我努力为孩子在教室中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走进我们的“家”, 处处都有会说话的墙壁.后面有学生喜欢的植物或卡通形象的大型个人评比墙贴;教室左侧的“幸福一家人”向你介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班级小明星”给了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团结力量大”上有孩子们合作取得的一个个硕果;各种鲜花在绿色植被的点缀中争相开放;班级的图书角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们“好书大家看”的资源, 掀起了读书的热潮.而教室四周的“我行我show”更是汇聚了学生引以为傲的作品:有绘画、书法作品、学生优秀的作业展示, 都时刻提示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 获得别人的肯定.当然, 教室中还有最受学生欢迎的一角———“快乐时光”.在那里摆放着学生喜欢的毛绒玩具、音乐盒、卡通人物等.环境造就人才, 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着书香、温馨、欢乐、又富有竞争力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生活, 学生们每天都有一种亲切、愉快的良好感觉, 从喜欢教室的布置开始喜欢上学.

除此之外, 还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喜爱.怎样才能让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呢?作为老师, 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 为每一个孩子安排适合他们、并能很好完成的任务, 并及时表扬, 树立其在同学间的威信, 还要为孩子们提供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评价是最客观、公正的.因此, 无论是每天让放学手持班牌, 光荣地带领大家走出校门的同学、一周的进步学生、还是班级的临时班干部, 都是由学生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独立评选, 让学生明白: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被评选出的同学也会更加自豪.这种做法, 也会让学生对于学校的各种要求与规范, 化被动服从为自觉遵守, 消除了孩子心中的烦躁、抵触情绪.

当然还要帮助每一名学生结交新朋友.对于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 而是有没有朋友和他一起玩.为了避免有孩子落单, 在刚入学时, 我先带着孩子们一起玩, 教会他们什么是安全、正当的游戏.让后把学生分成组, 研究出适合大家玩的既安全又有趣的多种游戏交给学生, 自由分组进行游戏.

最后, 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面对学困生耐心指导, 不大声斥责;学生受伤, 要及时为他上药;学生生病时, 要提醒他们吃药;细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 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合理的安排、运用自习时间……

只有注重细节, 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温暖与学校生活的快乐, 自然就会向往、喜欢上学.

二、家校合作, 携手成就未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 要让学生喜欢上学, 就一定要与家长紧密合作.但由于家长对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也有不同的理解,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被家长误解的时候, 所以怎样让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达成一致, 形成共识, 共同把孩子教育好、管理好, 就取决于我们老师的沟通艺术了.

(一) 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 人恒敬之.”营造宽松的气氛, 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以诚相待, 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只有诚心诚意, 才能打动家长的心, 使他们愉快地与自己合作.在与家长交谈时, 我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家长交谈, 不用“必须”、“应该”等词语要求家长怎样做, 孩子犯了错更不会归咎于家长, 而是尊重家长, 积极接纳每一位家长, 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 多倾听家长的话, 引导家长提出宝贵建议, 答应家长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会尽力而为, 如果不能办到的我也坦然相告, 争取家长的谅解.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 采用商量的口吻, 征求家长的意见, 常用的句式是“您看这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这样, 让家长感觉到老师的尊重, 更从感情上也拉近了距离, 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 家长也就会经常主动和老师联系和沟通了.

(二) 换位思考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对于孩子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家长来说, 他们与孩子一样, 对新环境有着同样的陌生感, 有很多不明白、不适应和担心的地方.作为教师, 一定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 帮助家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消除顾虑.因此, 在入学的第一次家长会时, 详细介绍了学校的作息时间、用品的选择以及需要家长配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醒家长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愿上学的情况及解决办法, 留下了联系方式, 并做了问卷调查.

从问卷中家长最担心的方面入手, 开展工作.在使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中的同时, 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工作, 共同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

(三) 灵活的方法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手段

由于家长工作的性质与性格的差异, 在与家长沟通时, 我采用了多种方法, 实现与每一位家长都能定期进行交流.

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学生在校情况反馈本”.老师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写在本上, 家长也会把意见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在本上与老师进行交流, 针对学生近期内出现的问题, 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同时利用qq群或班级微信群每天与家长沟通, 不仅及时解决了孩子的问题, 也增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友谊, 并定期在群里上传一些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或书籍, 对家长进行指导.久而久之, 拉近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消除了隔阂, 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 为教育好孩子, 携手共同努力.

三、灵活教学, 体会学习乐趣

导致孩子不喜欢上学的另一种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行为规范训练很辛苦、很枯燥, 而且多数孩子在学前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年级的知识, 当上小学后发现老师讲解的知识已经学过了, 觉得没有新意, 便逐渐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一) 采用多种形式, 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

列宁曾明确指出:“判断一个人, 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 而是根据他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我在练习的时候, 采用了多种方法, 经过实践证明, 效果比较显著.

在进行注意力的训练时, 我会先提出训练要求, 再播放古典音乐, 让学生猜音乐表达的内容;或让学生观看“中国经典动画”, 并让学生说出看完动画片的感受.在这种训练中, 学生不仅能增长很多知识,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养成了静心、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习惯.

学会看齐排面、齐步走对于新生来说比较难.于是, 我先进行示范, 再挑选出走步比较好的同学, 分别与其他同学组成小组, 进行练习, 最后通过小组比赛, 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学生的荣誉感和求胜心都很强, 不用老师的督促, 都在认真练习, 并在练习的过程中, 总结出自己特有的小窍门.经过几次比赛, 学生已经学会了齐步走, 还有意识地边走边看排面, 效果明显要好于重复、枯燥的集体练习.

(二) 运用游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而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因此, 游戏教学不失为吸引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喜欢学习的一种手段.

所谓“游戏教学”, 就是利用玩游戏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的趣味教学.在游戏教学中, 教师要融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于游戏中, 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更多的知识, 我设计了很多种游戏.例如:摘苹果、送小动物回家、知识竞答、排排坐、找朋友等游戏,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在讲解“可能性”一课时, 我设计了“抽奖”的游戏.在一个黑色的盒子中放入20个白色乒乓球和1个橙色乒乓球, 让学生来抽奖, 如果抽到橙色球, 就会得到一等奖:笔袋一个.如果抽到紫色球会得到特等奖:文具礼盒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在研究如何能抽到奖的同时, 领会到:抽到一等奖的几率很小, 因为只有一个橙色球, 而且根本不可能抽到特等奖, 因为没有紫色球.通过这个游戏, 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要点, 同时能够举一反三, 列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运用这种游戏教学,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了知识, 同时又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且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羞于启齿”、“消极”、“自卑”等一些不良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同时, 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增进彼此的了解, 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老师能够做到以上三点, 并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 愿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我相信:您的学生一定能自信、快乐地进入小学生活, 迈好小学学习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三》, 载《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总第23期

[2] .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总第42期

[3]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四中学:《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 篇9

一、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 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 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意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 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随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 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遭, 9像勺子能吃饭。”把抽象的数概念和数字形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征,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也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并且能使课堂的气氛显得非常轻松、愉快。

二、丰富教学用具

针对一年级新生注意力相对不集中, 容易做小动作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 如运用直观的实物、模型、图片、幻灯、录像、电脑等来引起学生注意, 从而激发其兴趣, 使学生在看了还想再看、做过还想再做的教学活动中接受新知、巩固新知, 并乐于探究数学奥秘, 主动去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教学《0的认识》时,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一位新朋友, “我的名字叫做0, 别看我个子小, 我的能耐可不小。我神通广大, 无处不在, 小朋友们, 请你找一找、想一想, 你在哪儿见到过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愿意并且能主动学习新知识。

三、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离不开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 往往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 我不是孤立地出示一个个钟面, 而是借助配有钟面的学生生活情境图, 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 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观念。比如:8时同学们举行升旗仪式, 11时同学们放学回家。

小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人与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充分利用了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9时整发射升空这一鲜活的素材, 让学生再次欣赏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使学生充分感知发射前、发射时、发射后的先后顺序, 体会9时少一点和9时多一点, 都接近9时, 让学生明白, 只要接近整时的都可以估计成大约几时,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成功地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在练习的设计上, 我讲究形式多样, 可以进行听音练习、对口令、看谁爬得高、开火车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教学完各数的读、写、组成和大小比较后我进行了两种形式的猜数游戏: (1) 根据数的读写和组成等情况进行猜数。如:有一个数, 比13大比15小, 它是几?十位上是2, 个位上是0, 这个数是多少呢?1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几呢?……这种游戏可以使学生在猜数的同时, 巩固数的读、写、组成和数的大小。 (2) 根据提示猜数。如:老师想了个数, 你猜猜是多少?在学生猜数的同时, 提示“大了”还是“小了”。这种形式的猜数, 可以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 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其中包含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一年级新生广播体操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 学习队列队形, 促进体育课堂常规的养成

笔者认为,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讲, 学习队列队形的过程, 是体育常规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 调皮也是儿童的天性, 如果在队列队形课堂中对学生放任自流, 会对以后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应从严处理, 有效落实课堂常规要求, 这将有效促进以后的广播体操教学的有序进行并提高教学质量。

(二) 学习口令, 为广播体操的教学做学前准备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差, 表现为动作和口令往往不合拍。对此, 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 即在教学第一节——伸展运动时, 经过30分钟的学习后, 用10分钟时间对班内的28名男生进行抽测。结果显示, 只有2个学生能够顺利完成;5个学生会有间歇性的停顿, 但能够完整做下来;4个学生忘记了动作;有17个学生遇到了同一个问题——知道动作但不知道哪个节拍该做哪个动作。由此可知, 在做操时, 很多学生只是跟着做, 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 口令教学和让口令与做操同步进行势在必行。

1. 利用眼保健操, 熟悉口令的喊法

每天利用5分钟的眼保健操练习时间, 让学生一边做眼保健操一边跟着广播喊口令。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喊口令的节奏, 还能节约口令教学的时间,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口令的喊法和节奏。

2. 利用游戏, 明确口令的指向性

只有明确了口令的指向性, 才能确保口令和动作合拍, 实现动作的整齐度。在练习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指向练习。首先, 练习1拍1动的指向练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记忆力较差, 该活动安排在室内比较合适。如, 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1→下蹲, 2→双手叉腰, 3→双手前平举, 4→双手上举, 5→双手侧平举, 6→弯腰手触地, 7→点头, 8→立正”, 并告诉学生每个数字表示的动作。当每个数字都明确后, 即可进行报数游戏;教师随意报一个数字, 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比比谁的反应快。除了这些体操动作, 还可以用不同的动物表示不同的数字, 再进行游戏。在这类游戏中, 学生会逐渐明白如何让动作和口令合拍。掌握了1拍1动的指向练习后, 即可开始2拍1动的指向练习 (游戏方法同上) 。通过上述两个练习, 即可逐渐落实口令的指向性, 进而有效地促进广播体操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 学习简单体操动作, 为广播体操教学奠定基础

学习适合广播体操教学的简单的体操动作, 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更快地理解动作的轨迹, 提前进入学习记忆状态, 并掌握动作要领。如, 学习了两臂胸前立屈、两臂前举、两臂胸前平屈后振、弓步等体操动作, 再学习《七彩阳光》第二节扩胸运动就会比较简单, 只需要教师讲明第一个8拍和第二个8拍的前2拍是1拍1动, 其余的都是2拍1动, 以及用体操术语表述动作过程, 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这节操该怎么做, 而不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和示范。

笔者认为, 适合广播体操教学的简单体操动作包括立正、原地踏步、双手侧下举、双手侧平举、双手侧上举、两臂上举、两臂前举、两臂胸前立屈、两臂胸前平屈后振、双手体前交叉、体侧屈、点头、头向左 (右) 转、屈膝、下蹲双手放膝盖、弯腰、双脚开立、弓步、踢腿等。

二、综合分析, 有效落实广播体操的教学策略

(一) 口令与动作同步记忆教学

以往的广播体操教学都是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 但效果往往不佳。对此, 笔者建议采用口令与动作同步记忆的教学方法, 具体地讲, 可以分三步进行。

1. 口令和动作结合讲解

如, 在教学第一节伸展运动时, 应明确本节操都是2拍1动, 1、2两拍是左脚向前一步成前点地, 两手前平举;3、4两拍是还原成直立;5、6两拍是两腿屈, 左手侧平举, 右手经体侧至上举, 头左转90°;7、8两拍还原成直立。通过这样的讲解, 能让学生明确什么口令该做什么动作。

2. 分拍练习, 强化动作和口令记忆

在这一环节中, 要求学生在做操的同时把口令也喊出来。如, 在教学伸展运动第一个8拍时, 教师一边喊“1-2”一边做动作, 学生也边喊“1-2”边做动作, 以此类推, 反复练习。分拍练习比较适合2拍1动动作的教学, 如第三节体侧运动的第一个8拍和第二个8拍, 由于动作是1拍1动, 运用起来不是很理想, 所以应采用连拍组合练习。

3. 连拍组合完整练习

经过分拍强化练习后, 突然采用正常的口令, 学生一时间可能会反应不过来, 所以应先放慢口令节奏进行连拍练习。在练习时, 要求每位学生边喊口令边做操。经过几次放慢速度的练习后, 再进入正常速度练习。

(二) 口令合并, 帮助学生理解

在广播操教学中, 同一节拍中会出现1拍1动和2拍1动甚至4拍1动的组合, 这很容易让学生变得思维混淆。对此, 笔者采用口令合并法, 改变口令和动作的对应情况, 使整节操呈现同一个节奏, 方便学生记忆。如, 在教学第二节扩胸运动时, 1、2两拍的动作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喊口令“1-2时”, 先两腿屈, 同时两臂胸前立屈, 握拳 (拳心相对) ;接着直立, 同时两手前平举, 握拳。明确了1、2两拍是连贯动作后, 整节操的口令就呈现为“1-2、3-4、5-6、7-8”。在这样一个2拍1动的节奏下进行学习, 学生就不会抢拍或拖拍了, 也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 自练与互练相结合, 提高记忆能力

1. 自练

自练是学生自己边喊口令边做广播体操的过程, 通常学生在学会并完成多次完整练习后开始运用自练。在自练时, 如果学生忘记动作和节拍时, 可以及时询问教师, 以确保自练动作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多次自练, 无形中会加强对动作的记忆, 对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互练

互练是学生通过“2人一组、一人看一人做”的形式进行, 是有效纠错的方法。一般地讲, 互练运用于自练之后, 且通过2人一组的互练, 可以及时发现错误。

(四) 利用形象语言帮助理解, 促进教学

一年级新生德育教育 篇11

一、拼音教学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拼音的学习是枯燥的。老师应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穿插有趣的小游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是搞好拼音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字母卡,把新教学的拼音与相应的卡片结合起来,必要时还自制一些颜色鲜艳的图卡,以补充课本中现成教具的不足。如在教学声母“w”时,我做了一幅“乌鸦和乌鸦”图,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乌鸦站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后,再问:这个树枝像什么?并引入声母“w”的学习,把树枝贴在声母“w”的旁边,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声母“w”的记忆。在指导学生发音时,让学生读“乌鸦”一词的拼音,并要求把“乌”字的音发得轻短,即声母“w”的音。边发音边讲解“w”的写法,结合图上的“树枝”,由两个小树枝组成乌鸦站立的树枝,边讲边写“v v-w”。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难的拼音的读法和形态。

二、识字教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汉字。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是他们的特点。为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组词)等识字游戏。例如:把生字卡发到学生的手中,一个学生拿着“电”字说:“我是‘电,谁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灯”的学生马上出来和“电”合在一起,说:“我是‘灯,我和‘电组成‘电灯。”然后全班齐读“电灯”。孩子们喜欢看动漫,喜欢模仿。老师在教学字意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自己编动作来理解字义等。如教学“摘水果”,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幅、福”“飘、漂”“换、唤”等。老师读到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并用这个字组词。各种与识字相关的游戏,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三、朗读教学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读书方法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老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运用故事演讲的形式进行边朗读边表演,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儿童也是最富挑战性的,为此,可在班上开展“谁是最佳朗读员”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竞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悠扬舒缓的音乐,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等。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在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课文时,我采用了给画面配音的方法。播放动画时,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变换角色来朗读课文,如以我是“小小导游员”、我是“小小解说员”、我是“故事大王”等角色来进行朗读。

四、写话教学

从说到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汉字书写和音节的拼写,在写句子时不漏字,能正确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也是激发学生写话兴趣的重要方法。首先,我常把自己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黑板上,既让学生强化了识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模仿意识。其次,坚持让学生练习一字开花用词造句,先说后写,把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紧密结合。第三,加强连词成句的练习,让学生对句子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语感。第四,坚持听写句子练习,如听写课文中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等。第五,坚持练习写一句想告诉老师或同学的话,在早读时读给同学们听,感受写话的快乐。当学生对写句子有了兴趣后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做好学生写话的过渡训练。例如仿写练习,可结合一年级教材《花朵》一文进行:“( )是( )的花朵。”可给课文内容补白练习;也可做改写课文练习。如学完《树叶》一文后,可引导学生把这首儿歌改编成一个童话故事,由说到演再到写,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练习看图写话等。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活动中形成。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学生学习越积极主动,老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并爱上学习。

教一年级新生原地转法之我见 篇12

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讲, 原地转法是一个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 一遍一遍地纠错改正, 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部分学生分辨不清方位;部分学生重心不稳;部分学生方位对了, 却在转完后重重地在原地踏上一脚;部分学生甚至直接跳转过来。对此, 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 影响一年级新生学习原地转法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 学生的方向、方位、空间感觉不准确、不完善, 分辨不清左右, 且部分学生转动的角度也不准确;第二, 新生入学的年龄为6周岁, 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传统的讲解、示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模仿水平也不尽相同, 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有一定的困难;第三, 学生的下肢肌肉与关节发育不完善, 平衡能力较弱, 在脚尖与脚跟的协调用力方面有所欠缺, 有待加强和完善。为使一年级新生尽快掌握原地转法,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原地转法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即方位概念不清和双脚的脚尖与脚跟不能协调用力两大难点。

一、方位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语文课本 (冀教版) 课后练习中有关方向的知识展开, 第一, 在操场上确定东方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的方向) , 把东方作为起始位置, 向左转即把身体转为面向北方, 把北方与左边联系起来, 以解决向左转时方位不正确和左转角度不是90°的错误认知。当学生基本熟悉和掌握了向左转时, 再把向右转与由起始位置转向南方这一认知联系起来;接着是向后转, 即要经过南方转为面向西方, 将语文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与方位的正确认知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方位感。第二, 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方法辨别左右。如, 两臂伸出, 写字的手的一方为右方, 另一方为左方;或利用在左手或右手上画手表、贴贴画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左右;或利用游戏“快快乐乐认左右”进行区分, 即教师抬起左手或右手, 摸左耳朵或右耳朵, 闭上左眼睛或右眼睛等, 同时要求学生喊出教师所指的正确方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指出或转向正确的方位, 强化学生的方位感。第三, 在运用练习口令时, 要加长预令间隔, 如, 向左——转, 给学生, 尤其是反应较慢者的预判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 同时还可以利用手势指出正确的方位,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二、辅助练习

通过认真分析原地转法这一教材的动作要领和特点, 确定其难点, 即双脚脚尖、脚跟的协调用力的问题, 并最终解决该问题, 身体转动时的平衡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具体练习方法:第一, 提踵练习, 即脚跟离地, 用脚尖支撑身体平衡, 控制5秒钟~10秒钟;第二, 脚尖走、脚跟走;第三, 脚尖分开与肩同宽, 脚后跟抬起, 半蹲, 用脚尖在原地做快速踏步练习;第四, 抬左脚尖 (右脚尖) 、右脚跟 (左脚跟) 的练习;第五, 跳起转圈练习, 即原地跳起后在空中向左或向右转体, 转体一周以上为合格, 落地时要注意安全;第六, 转体练习, 即先练单脚转体, 以脚尖或脚跟为轴, 向左或向右转体。

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 以脚尖与脚跟协同为轴向左或向右转体。当向左转时, 左脚脚跟不离地, 右脚脚尖不离地 (向右转时动作相反) ;转的角度以转至不能再转动时为准, 然后慢慢还原;在转动时, 以双脚的脚尖与脚跟协同为轴, 协调用力, 保持平衡。

三、教学体会

以上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的讲解、示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 在正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了与原地转法动作相似的几个“专门练习”, 并辅之以对学生进行准确方位感的认知练习, 把以前倍感枯燥的教材, 分解为几个有趣的活动,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一般地讲, 新生一学期都未必掌握的原地转法, 在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后, 85%以上的学生在2周~3周 (8个课时左右) 即可基本掌握该内容。教学效果获得较大提高的原因就在于抓住了教学的关键环节, 解决了学生平衡能力及双脚脚尖、脚跟协同转动这一难点。

博主:xhan72

上一篇:人力资本财务下一篇:机电一体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