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现代诗歌(精选5篇)
问天现代诗歌 篇1
我能做什么事情呢
我觉得在宇宙中我是个弱者
当我信心百倍要干好某种事时
或许就有不可抗拒的因素阻扰
我们不是常说人定胜天吗
其实、很多时候人定不能胜天
急诊科里垂危的病人
我们不是有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医术吗
可是、在死亡面前
我们太弱小了
我们没有能力去违背生死定律
有时我们仔细想想
不是我们主宰命运
而是我们常常被命运主宰
我们不曾脱离过命运的钳制
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忧郁的诗人
在命运的残酷中呻吟着
一个个生离死别的故事
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憋屈地问天
问天大理 诗歌节下的文化江湖 篇2
作家野夫头戴巴拿马帽,坐在读诗吧的露天长凳上奋笔疾书。他正忙着给自己面前那一摞书签名:《1980年代的爱情》、《身边的江湖》他的女友燕子坐在旁边陪着,帮忙翻开书,一本接一本地递给野夫。
读诗吧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中段。 宽不足五米的街道,两旁各式各样的小铺子和颠来倒去略显随意的门牌号,让这条小巷子和其他城市宏伟范儿的人民路区别开来;只出售诗集和大量诗人签名版的书籍,让读诗吧和其他书店也区别了开来。
野夫的身影吸引了不少路过的目光。一个拎着新华书店书袋子的年轻人,慢悠悠地从读诗吧门口走过,又慢悠悠地倒回来,然后又慢悠悠地打量了野夫半天,终于走上前来搭话:“您是野夫老师吗?”
他买了几本野夫的书,然后郑重其事地请野夫在扉页上签下:给熊晋仁。最后像五四学生似的将书夹在胳肢窝里,慢慢地踢踏着步子离开。
两个90后姑娘路过,一个梳着在大理城中不算突兀的雷鬼脏辫,一个扎着马尾辫,发尾是有些掉色的焦黄。两个小姑娘估计是第一次见到现场签名的作者,便好奇地坐在了野夫对面的凳子上。
“我叫小雪,你是作者吗?你叫啥?”扎马尾辫的小姑娘问。
“对,我叫土家野夫。幸会。”野夫从签名本上抬起头,用他那带些沙哑的大嗓门回答。
“你是日本人哦?四个字的名字。”本来就好奇的小姑娘显得更加兴奋。
这好玩的对话最后以野夫操着流利的四川话和来自成都的小雪姑娘摆龙门阵收尾。末了,姑娘们也带走了几本野夫的书。
继续签书的野夫眼看就要搞定面前的旧作,读诗吧的老板娘鱼儿又抱着一摞待签的书作走了出来,语气熟稔地催促:“野哥,快点,这里还有呢!”
左近的桌子旁边,是皮肤黝黑的潘洗尘:读诗吧老板、诗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的董事长。他旁边还坐着莽汉诗派的李亚伟,还有自称“半个诗人”的导演李杨。三人喝着熟普洱,招呼野夫快点签完共饮。
离他们坐的读诗吧不远,是白族老诗人北海的“地盘”。再过半个小时,他就会准时出摊,售卖自己的诗集。在台湾武昌街明星咖啡屋摆摊卖诗集的周梦蝶刚刚故去,海峡这边,同样不再年轻的北海老人依旧保持着他这个和周梦蝶相似的爱好,顺道用以营生。
画家叶永青说,在大理,男人负责管大事,女人负责管小事。大理无大事,所以大理的男人们只好“无所事事”。
诗人、艺术家,以及那些爱好诗歌的读者、企业老总, 都扎堆在大理这座懒洋洋的城里。“无所事事”极了的时候,就开始呼朋引伴,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沿袭古代文人传统,“聚众狂欢”。在女人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权”的默许下,他们一起面朝洱海,办起了诗会。他们管这诗会叫“天问诗歌艺术节”。
用诗歌解渴
天问诗歌节做到第八届,开始往更宽阔的领域发展: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电视,不同的媒介相辅相成,“发出诗歌真正的声音”。佐以大理城慢条斯理的生活,还有仿若在风间云端的美景,诗人、作家、评论家、艺术家、诗歌爱好者、赞助人和志愿者聚集于此,为潘洗尘打造的诗歌梦境添砖加瓦。
“天问诗歌艺术节”的幕后操盘手正是潘洗尘。这个东北人黑脸黑面不爱笑,酷爱穿白衣。“我穿衣和做人都一样,喜欢干干净净的。”说这话的时候,潘洗尘又是一身白的打扮—白衣白裤白皮鞋,连打底的短袖T恤,都是一尘不染的雪白。
他走在自家名叫山水间的小区里,这个一半住宅赏苍山,一半住宅叹洱海的小区,先后吸引了十多位诗人在此置业。大伙儿也便从守望相助的文友,变成了如今鸡犬相闻的邻居。
潘洗尘的别墅,出门右转是岳敏君家的四层别墅,“再转过去那一条街上,树才、宋琳、莫非的房子都在”,自家客房里之前住着莫非—山水间的莫宅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着。
树才平日里更多呈现的形象是温文尔雅的才子款,他留着跟木心有些类似的发型,穿着剪裁合身、质料上乘的商务休闲西装,脖子上松松的挂着一条花呢围巾。
北外毕业的树才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除了自己写诗,他还翻译很多法语诗集,《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这些译作最后给他赢来了2008年法国政府颁发的那块“教育骑士”勋章。
北外四年,树才写了上千首诗,“但是大多都废掉了,流利的那几首后来编到我的诗选里去了。”没有编进树才诗集《单独者》里的有一首失传的《梦呓》,是1985年写成的,是“写得最好的那一批诗歌”中的一首。当时的树才,还在法语系读大二。
这首“节奏好,朋友也喜欢”的悲诗,如今空留下一个名字,却是树才认定自己在诗歌上开窍的一首诗。“我写到最后还是挺悲的,意思就是人的世界不管多么丰富曲折,最后还是归于寂静、归于虚无的命运。年轻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的人生记了一些胡言乱语。”
树才说普通话时,会带上一些软糯糯的江浙口音。他生长在奉化一个叫下陈村的大村子里,大村子又分成三个小村庄,陈一村、陈二村、陈三村。生了四个孩子的树才妈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习惯了不把小病当病,无数次拖延之后,不治于黄疸肝炎,四个孩子只能依靠做小学校长的父亲。
树才童年听得最多的声音,是村里人望着他的背影,低声议论着:这孩子真可怜,七岁就没了娘。每每听及类似的话语飘进耳朵,树才都会无意识的恍神。
怜悯是好坏莫测的催化剂,会毁了一个人,也能捧出一个人。这种重复的怜悯刺激着树才,让他血液里生出更多的敏感。敏感在血管里横冲直撞,只有在碰到纸笔的时候才能尽情宣泄。“这种对外物的敏感,对自身的敏感,慢慢促成表达的愿望,愿望变成渴望。”
最后,是诗歌解了他的渴。
少年在课本里和几千年前的王维李商隐一同咀嚼诗句。“我还记得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写过一些古体诗。当时我看到我们那有台风,下雷阵雨,雨后我就写了一首诗,现在都还记得,‘数云侧重山,见于天宇中,风雨一场空,灾后又人间。’”
这首《无题》之后,考到北外的树才“遭遇”了朦胧诗,有了《梦呓》,多年后,又成了《单独集》。树才现在翻译的规模要比写作的规模略大一些,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法语翻译问题研究,不过每年的天问诗歌节他依然不会错过。
今年的天问诗歌节已是第八届了,树才和潘洗尘这一对老友,想要把这一届的诗歌节拓展成艺术节: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电视,不同的媒介相辅相成,“发出诗歌真正的声音”。
相较之前每届三十多人的规模,这次诗歌节的工作量一下多了不少—海峡两岸来了五十多位诗人和评论家。这个数字里还不包括十位特邀艺术家,以及没有计算在内的诗朗诵背景音乐表演者、诗歌爱好者、赞助人和志愿者。
每天都有朗诵会,有五十来号人的三餐、交通要解决,“我还给他们安排一些游玩的项目,让他们看看大理的风光。”潘洗尘说。
诗歌节办了八届,潘洗尘跟着往里扔钱也扔了八年。每年都得花出去几十万。“资金的问题我是从来没有想过,从一开始就是想靠一己之力,能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就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潘洗尘说,“但是这些费用跟做刊物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
潘洗尘有自编刊物的喜好,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时代的《大学生诗坛》 ,到现在精简后的诗刊《读诗》、《译诗》、《评诗》和《诗歌EMS》周刊。前三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代为发行,最后一本是没有刊号的独立民间出版物,“全部采取送的方法,成本反而最高”。
潘洗尘现在投资在诗歌方面连年增长的花费,都来自他“退休前”的积累和“退休金”。立志“45岁要退休”的潘洗尘,从六年前开始,就将旗下的天问文化传播公司交给属下打理,自己则安心住在大理,专心编诗刊,办诗会。“我这六年里去公司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48小时。”
没有特权的诗人
穷困潦倒不再是诗人的代名词。潘洗尘、丁当、李亚伟越来越多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挣钱营生,接受着金钱和物质给生活带来的安逸,到了吃穿不愁的年纪,再回归诗歌,还给创作一片纯净的天空。在他们看来,不以诗歌作为营生手段,或许能让诗歌的本质更加简单、更加纯净。
诗人的门派众多,掰着手指头数,两三天不带重样。如果简单粗暴的用二分法来区隔这些诗人,其中一种区分方法是这样的:富诗人和穷诗人。穷诗人一边穷困潦倒一边写诗,富诗人解决温饱、力争小康、再图富贵,先找个主业来喂养时间,养出可供副业“花天酒地”、依旧“吃穿不愁”的时间后,专心坐下来动笔写诗。
以此为界,有人就此主副业交替,写诗变成主业,生意变成副业,比如提前放自己退休的潘洗尘;有人依旧把诗歌作为副业,看作心灵奖励丰厚的支线任务,比如平安人寿的老总丁当。
在大理的诗人,也可以这样划分。
先说说在穷困潦倒里生出诗作的诗人。他们看上去就很诗人,长袍大褂,一副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小圆框镜架在鼻梁上,“几”字形的眼镜托已经蒙上了一些绿色的铜锈。光秃秃的脑袋上刻着深深的皱纹,整个人都像刚开始缩水的葡萄干一样,在大褂里晃荡。
在慢节奏的大理,生活还不像北上广那些一线城市一样咬紧牙关。酒吧多,游客多,能蹭一口饭吃的地方就多,再不济,一个粑粑就能填饱肚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是非常想劝那些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写诗的。你先把自己照顾好,把衣食住行弄好,然后再去写诗。诗歌本来就是狭义上的温饱以后的事情。”潘洗尘说。
“诗坛变坏跟这群人不无关系,”潘洗尘说,“诗歌、诗人有时候确实跟贫穷、寒酸连在一起。但是诗歌的本质不是这样子的。你想想古代的那些诗人,像李白、王维,哪一个是在最底层的?你站在高处可以望低些,但是站在低处你肯定高起来难。杜甫可以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要真的一直住在寒窑里,我想你的诗歌也不会有高度。”
树才说,面对诗歌,诗人没有特权,无法被赦免在乏味平庸的日常生活之外。“如果认为光靠写诗就能赚钱养活自己,那不是天真,就是作协的诗人。”
从数量上来看,如今的诗人大部分都不再是大众刻板印象中一穷二白、埋头创作的样子,而广为流传的“财富与创作力成反比”的观念,在诗人圈里实际验证下来,站住脚的几率也不大。大部分诗人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用来养诗的根本。
诗人下海优先选择的三项主业,分别是餐饮、出版以及投资。李亚伟先是涉及了餐饮,后又涉足出版,现在他所从事的,是投资自己的餐馆香积厨。
李亚伟的第一次“试水”,是在重庆师范大学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三张桌子的火锅店。爱吃火锅的李亚伟和同样爱吃火锅的朋友们,最后终于“不负众望”的把这家小火锅店给吃垮了。
再后来,走出重庆的诗人李亚伟来到北京,这片陌生土地上等着他的不仅是大把的机会,还有很多对诗歌同样热忱的朋友。李亚伟、野夫一帮“老流氓”们在北京二度成立了“男人帮”,大家开始一起商量着做出版。
做出版是个书面讲法,说得更直白一些,这些诗人们做的就是书商。诗人做书商这事儿比诗人做餐饮这事儿好理解—看书的人开始做书,总比吃饭的人开始做饭要容易上手得多。
再后来,李亚伟成了连锁川菜馆香积厨的老板。第一家店开在成都人口最为稠密的宽窄巷子,离女诗人翟永明的白夜酒吧不远,“翟永明老和我说,我们俩把成都人都解决了,我解决物质食粮,她解决精神食粮。”
就像潘洗尘铆足了劲开始经营天问公司时不得不“被封笔”一段时间,李亚伟自1993年开始做书商起,过去形影不离的诗歌就慢慢淡出了生活。一帮做书商的诗人,从工作到娱乐通通在一起,“那会打牌流行跑得快,还没有斗地主呢”,李亚伟说:“我们天天都在一起,什么都谈,就是不谈诗歌,也没有一个诗人能够写诗的。”
“但是”,李亚伟一个转折拉回了这个原本听起来很沮丧的故事,“我写了四首打油诗,一首写书商怎么赚钱发家,一首写做书法怎么发家。另外两首记不起来了。”
“我还记得,那天亚伟很腼腆地拿了几张纸给我们看。当时我们好久没碰诗了,所有人看了都喜欢,都说好。”在大理念长歌舍的诗歌朗诵会上,野夫为李亚伟的朗诵做开场,“最后,他给我看的这几张纸,就成了《河西走廊抒情》。”
李亚伟在台上,一边喝着黑啤酒,一边用“川普”调侃式地演绎自己的旧作—“为性生活比我幸福的人让路。”
这组气势磅礴的《河西走廊抒情》,从野夫见证过的那几张纸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了改、改了写。最早的四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沉淀,拿出来修改后,顺势又填了两首。一晃又几年,李亚伟下定决心把这六首诗拿出来再改一改。“改出来已经是五年以后。生意里面,我算不上成功生意人,但我决定放下工作,拿出整块的时间去处理我整个写作生涯中应该得到重视的这个东西。有两次差点写不下去。不过一旦把那个停顿的东西衔接上,最后我就写出来了。”
故事的最后,李亚伟的《河西走廊抒情》为他带回了2013年鲁迅文化奖。
这个在成都和重庆开饭店的四川老板,最近老喜欢在云南转悠。他住在西双版纳,没事儿就上山去看看马原,“他的房子还没盖好,就拿手在空地上给我们比划了一下,告诉我们将来的客房会在哪里”。
西双版纳住一住,他再飞下来到大理,看看潘洗尘、野夫这些当年在全国诗社大串联上认识的老朋友。每次来大理,李亚伟都喜欢住在一家叫MCA的酒店。三个字母的全称翻译过来,叫湄公河流域联合艺术馆。
李亚伟在MCA的日子,总是会选择入住在泳池旁边顶头的那间房,然后躺在门口的沙滩椅上,看着眼前飘落一水花瓣的游泳池,一边喝着普洱,一边吞云吐雾。
诗人和他们的朋友
诗人的朋友,不都是诗人。他们当中有艺术家,也有商人。不同的职业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带来不同的思维认知。但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这群“圈外人”找到了共鸣。在大理这么一个随心所欲的地方,生活回归到本真,却依然与诗意息息相关。
MCA的老板尼玛多吉写诗,但他不是诗人,他是诗人的好朋友。他的MCA除了住宿的房间部分,还有一个MCA画廊,里面收着岳敏君、方力钧未成名时的作品,他以朋友的身份,用买画的形式,变相接济这些当时还有些穷困的青年画家。
尼玛指了指画廊里一幅只上了两层色的油画,略有些得意。那是在大理定居的旅法诗人宋琳的第一幅美术作品。“绘画和诗歌从来都是相通的,我就劝宋琳,他应该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写他的诗。除了他,树才也在这里画了第一幅画。”
尼玛说着,从工作台上翻出一张黄色的宣纸。宣纸正中画了一只眼睛,现代诗不是一行一行,而是一圈一圈地排列在眼睛周围。“你看,每个诗人用画写诗,选的方式都不一样,宋琳用油画,树才用纸墨。”
现在的MCA画室,依旧开放给来这里的艺术家和诗人们使用。自学了几年画画的尼玛,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找人和他一起画画。
当年的MCA画室里,人头攒动。一到夏天,泳池里都是“诗人”—刚开始练习写诗的年轻人、前来大理朝拜诗歌的男男女女,每天交上十块钱,就能享受MCA的“诗人特供服务”:大通铺的住宿,游泳池,画室。
MCA为年轻诗人提供便利的同时,同一时空的大理人还在研究怎么让自己在洋人街上的酒吧日进斗金。
“尼玛一开始只是个普通的锅炉工人,后来他嗅出了大理这个城市的先机,自学英语,然后在游客最多的洋人街开了大理的第一家酒吧。”叶永青回忆起他和尼玛认识时的场景,“然后他在洋人街最红火的时候关了酒吧,在他太太的这块宅基地上建了现在的MCA。那时候人们没有住客栈的习惯,一般出来旅游都是住宾馆。”
尼玛在大理不是特例。
大理文献楼的主人扎东为了这次天问诗歌艺术节在他们那里的朗诵会,特意把整个文献楼室内全部重新装修。他和他的员工们,穿着长款的道袍,背后写着他们在大理古城内的店铺“你们、我们”的店名。
站在文献楼顶,可以俯视大理古城屋脊,还能看到庞培、陈东东在大厅内读着诗,李亚伟在大厅外的屋檐下喝普洱,听琴歌。文献楼的门口,除了接送诗人往返的旅游巴士,还有三四辆志愿者的私家车,深棕路虎、红色牧马人书法家李辉、前媒体工作者马萨、诗歌爱好者马太太佩佩、独立书店主阿德—这些平时大理城内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了诗歌,来到天问诗歌艺术节帮忙,负责迎来送往,劝酒夹菜—那都是他们平时被服务的内容。
“我离开大理,又不断回到大理。就是这里的人情味儿感动了我。这是大理所特有的。”叶永青说。他现在每年都回到这块母亲生长的土地,在这里做一些在北京、伦敦不能做的事情—做一个专心的听众,认真负责地为别人鼓掌。“我和太太商量好了,我们回到这里就是不做事的。大理城谁的咖啡好,我就去多喝两杯。谁的歌声好听,我就多听两首。”
每年的春、秋两季,叶永青都会像候鸟一样飞回大理。在自己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小楼里,听佛乐,写字,接女儿放学,跟她一起在洱海边对着柳树发呆。
他在北京合作过的英国文化处员工始终无法理解叶永青的“不做事”是什么意思。叶永青第一次告诉他自己不做事了,有些懵了的英国人说,好的,那你不做事的时候住在哪里,我搬到你楼下和你商量画展的事,你就不用做事了。叶永青有些无奈,又强调了一遍,我不做事了,什么事都不做了。于是英国人彻底懵了,懵在每天都工作的他永远都不会理解的“不做事”上。
在叶永青下定决心回来大理之前,他两次被迫回到故乡。一次是阑尾炎的术后感染,另一次是直接从国外被“运回”大理。“我第一次回大理,是一个失败者的回归。云南是失败者的天堂。”叶永青说,他看着重庆黄桷坪从一个安静的郊区变成寒暑两假化身鬼城的大学校区,又看到各种各样的一次性餐具逐渐填满了这里的主色,担担面的盒子、酸辣粉的碗,随着卷地风在无人的地方摇摆起舞。
回到云南像回到了一个孵化器里。叶永青每天的主要消遣,就是带着画板去找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坐着画画,今天画苍山,明天画洱海。画天、画地,画眼里看到的一切,其实也是画自己。或许就像尼玛说的那样,诗人用诗歌画画,而叶永青用画画写诗。
整装再出发的叶永青,这次开始在欧洲各国游历、画画,直到一次旅途回来后他越来越虚弱,虚弱到被抬进了医院。伦敦的医生在叶永青身上做了各种化验—血液、口腔内膜、CT、MRI……什么都没验出来的医生最后告诉叶永青,对不起,现在只知道你的血液在不停坏下去,可是我们对你的病因毫无头绪。“他跟我说,再这样下去我会死。”
无计可施的医生最后要来叶永青的护照,试图在不同颜色、大小、日期的图章内找出一些关于染病的蛛丝马迹。医生拿着叶永青盖满戳子的护照,质问他为什么要去孟加拉、柬埔寨这样危险的地方。“后来他翻完我的护照才明白,我患的是伤寒。因为这种病已经在英国绝迹很多年了,所以他们一开始检查不出来。”
伤寒治愈后的叶永青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云南,一米八几的汉子只剩下六十几公斤。“我真是衰啊,不到生病都回不来。”叶永青自嘲。
也是从那次开始,他的画风上有了明显的转型,被网上猛烈抨击的“鸟”系列,也是那时的产物。人们只看到一只好丑的鸟,然后马上就想,这种我也能画的玩意儿能卖几十万?叶永青以形写意的时候,他们好似专家一样评论的头头是道;等叶永青抛弃以形写意这种“美院二年级学生就能做到”的标准,观众们只是忙着大肆指责,很少有人会静下来想想:叶永青的作品,是不是已经脱胎于具体的形状,“得意”而“忘形”。
被误会、 被无稽的愤怒所遮盖的不仅是叶永青,还有雷平阳。这个被称为新边塞诗人的云南诗人身上,夹杂着褒贬不一的评论。有多少爱雷平阳诗的人,就有多少质疑他作品的人—无论是诗歌圈内还是圈外。
《澜沧江在大理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里,雷平阳按照大理各处的限制,以山海经传的形式,用白话文将这三十七条支流的名字和长度拼接在一起,编织成诗。
爱的人很爱。一个在大理做河流保护的年轻人在念长歌舍为雷平阳朗诵时说,“这是我们团队都特别喜爱的一首诗,我今天不是一个人,我是带着我们全队的期望来的。”
但质疑的人也很多。“这样的流水账也能叫诗?”天问诗歌艺术节第一天的雷平阳作品讨论会上,有同行毫不客气地当面提问。
在这届天问诗歌艺术节上,雷平阳拿下了“天问诗人奖”。“我喜欢写诗,但我不喜欢大理。”住在昆明的雷平阳现在已经没有故乡了,“我的家乡先是被垃圾塞住了,然后又被水坝埋起来了。我只能在诗里找故乡了。”
在诗里找故乡的雷平阳真的过得像个古人。他不用微博、微信,也不用智能手机,甚至不用电脑—他的邮件都是由朋友帮他打印出来的。这个拒绝电子科技的人平常闲暇都做些什么呢?写毛笔字、阅读、写诗。“雷平阳属于诗歌圈里比较干净的人”,潘洗尘在自家小院里,边茶边烟边评论。每一次的诗歌活动上,“你总会见到几个你一辈子都不想看见的人”,潘洗尘说,“就像莫非说的,如果不这样就不是诗歌活动了。”
这次的天问诗歌艺术节除了四天满满当当的行程,留下的余响是《中国诗人节(端午)宣言》。公约里建议恢复当年老舍等人的提议,将每年的端午节法定为诗人节。诗人节诗人们不放假,用写诗包粽子。2007年1月底,差不多是同一帮诗人齐聚哈尔滨,签署了“中国第一个诗歌自律公约”,也叫《天问诗歌公约》。由此,新约、旧约都齐了。“我们在旧的那个公约里说,‘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还说‘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潘洗尘顿了顿说,“这条是莫非加的,他喜欢植物学。”
天问诗歌艺术节的宣传海报还贴在大理人民路中段的读诗吧墙上,潘洗尘却终于决定要将其搬离人民路,放到自己家隔壁租下来的山水间会所里,并更名为“读诗吧书院”。像是人民路午后阳光下野夫奋笔签书的场景,未来将不复见。
读诗吧门口那用不同颜色鹅卵石拼成,有着“读诗吧”三个黑色石子字儿的读诗吧墙, 依然会保留在人声鼎沸的人民路上。墙上面会刻着这样的一段文字—
“读诗吧,开办于2014年1月20日。在这面简陋的‘读诗吧墙’下,曾聚集过叶永青、奚志农、野夫、潘洗尘、贺卫方、于建嵘、李承鹏、林莽、严力、李亚伟、韩东、丁当、方力钧、韩湘宁、赵野、关晶晶、李杨、五岳散人、朱大可、耿占春、雷平阳、树才、莫非、宋琳、桑克、臧棣、蓝蓝、普立亚、颜艾琳、小引、车前子、陈东东、默默、潘维、王啸、路也、黄梵、马铃薯兄弟、沈苇、庞培、古马、贺中、海男、李森、李少君、从容、敬文东、张桃州、沉河、周云蓬、欢庆、吴俊德、文峰、许崧等上百位艺术家、诗人和学者。他们或在此读诗谈艺,或饮茶聊天,让这间小小的斗室蓬荜生辉,也使‘读诗吧’成为了人民路上一处闪亮的文化地标”。
潘洗尘 诗人,企业家。创办《读诗》、 《译诗》、《评诗》、 《诗歌EMS》周刊等多种诗歌刊物。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
树才 诗人、翻译家。曾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著有诗集《单独者》、随笔集《窥》等,
译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等。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
李亚伟 诗人。1984年与万夏、胡冬、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第三代人诗歌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叶永青 当代艺术家。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创作有《大招贴》、《鸟》、《伤痕》等作品。
神七问天 篇3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的“点火”口令的.发出,长征二号F型火箭带着神舟七号飞船稳稳的起飞,直刺苍穹.带着我们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带着祖国亿万人民的牵挂,顺利地升空.
作 者:王晓斌 徐天才 金晨曲 陆日成 作者单位:王晓斌(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徐天才(重庆渝西中学)
金晨曲,陆日成(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实验中学)
“神七”问天小学优秀作文 篇4
这几天,电视屏幕上,报纸上不断的重复着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天的每一场面。从火箭升天,宇航员出舱活动,再到成功降落,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瞬间,也不停的在我眼前,脑海里浮现。这些都将载入史册,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出了新的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宇航员穿着比身体重几十倍的宇航服进入舱门,当火箭倒计时升天,我默默地为三位叔叔祈祷着……当宇航员与地面通话,报平安,我很高兴;当宇航员打开舱门,挥动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漫步,工作,顺利地完成出舱任务时,我心情无比激动。北京航天中心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响声;但与韩元凯旋归来的那一刻,我的心沸腾了,北京航天中心成了欢乐的.海洋,坐在电视机前的家人也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三位叔叔顺利地完成了一次卓越而特别的旅行,这是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正是这次载人航天飞行让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这多么不容易啊!十载寒窗,一箭冲天,我们总算成功了!
问天?问地?问意大利? 篇5
联合会杯夺冠其实不是一件好事,1997和05年的巴西以及2001年的法国都在联合会杯上折桂后在随后的世界杯上折戟沉沙,但意大利还是输的有些过分,能看出来,他们并非有意避开“联合会杯冠军魔咒”,是确实拿埃及没办法,是的确踢不过五星巴西,是真的让意大利球迷的卫冕之心从此悬在了半空当中。
意大利,你到底准备好了吗?
卫冕没门?
自从1962年巴西队成功卫冕后,“世界杯卫冕”就像一把巨斧,切断了每支球队的非分之想。这是魔咒吗’如果把在现实中办不到、又无法解释的东西称为魔咒,那世界杯将近半个世纪无卫冕的现象也许是魔咒,但我们还是要找好客观原因,为什么曼联能在英超再次成就三连冠,里昂在法甲七连冠,而世界杯就偏偏对卫冕球队说不呢?
这或许就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它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最好的球队踢出最激动人心的比赛,但如果你想做最快乐的人,那就最好不要犯错,然而问题就在这,四年前没犯错,四年后……上天对你那么够意思?
四年一轮回,让很多人和事沧海桑田,也让一支卫冕球队发生巨大变化,新人能否成为支柱,老将尚能饭否,经历过夺冠的队员还是否拥有一颗冠军的心?
好了,现在这些难题都推给了意大利队,当2010年他们踏上南非的土地时,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再像四年前那样了无牵挂,至于卫冕的把握有多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悲观大于乐观。被动大于主动。
不少人抱怨学历史有什么用,既不能解方程式,又不能让飞机起飞,也不能种出杂交水稻,但培根解释的非常清楚:“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因此,里皮也好,意大利球迷也罢,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翻开意大利1982—86年足球史,当看到最后一个句号时,每个人的心都凉了半截,因为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而通过历史,我们要知道意大利队经常是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夺冠,无论1982还是2006年蓝衣军团均不是夺冠的热门,甚至还有球场之外的纷纷扰扰,1982年的意大利队被赌球丑闻困扰,而2006年的意大利队带着“电话门”事件的忐忑不安参赛,但结果却是出奇的好。
同样通过历史,我们也要知道意大利当被视为热门时却令人失望,当1982年贝阿尔佐特带领意大利队举起金杯后,这位“烟斗教头”选择了“再来一次”,这不就是现如今里皮的想法吗?而对于出现在1986年世界杯的卫冕阵容,我们只能说贝阿尔佐特是一个很怀日的人,卡布里尼、科洛瓦蒂、西雷阿、塔尔德利、孔蒂、以及四年前那个无所不能的罗西也都出现在墨西哥,最大的变化是——他们都老了四岁。
从征战联合会杯的意大利队23人大名单来看,里皮的怀日程度与贝阿尔佐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银孤”对老将的依恋不禁让人们联想到贝阿尔佐特,1986年世界杯贝阿尔佐特的意大利队前脚勉强挺过小组赛,后脚就被法兰西赶回了家,明年出现在南非的“中老年”意大利队会不会成为翻版呢?
1982年贝阿尔佐特手里最漂亮的一张牌是罗西,2006年里皮的幸运星是格罗索,尽管意大利队足球的风格是强调整体,但过去的两次夺冠无不包含着难以抹去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小组赛默默无闻的罗西居然在淘汰赛横空出世,而格罗索更是灵魂附体,与澳大利亚制造点球、与德国打开胜利之门、与法国决赛罚进制胜点球,这些壮举应该是这他这种人干的吗?人类崇拜英雄,球迷向往偶像,回头来看,意大利队的夺冠皮埃罗、大因扎吉、皮尔洛似乎成了配角,此前此后都星光暗淡的格罗索却在那个疯狂的夏天表现得最为疯狂。
意大利要想卫冕,需要1982年的罗西,需要2006年的格罗索,但意大利有吗?
1982年的罗西是贝阿尔佐特慧眼识珠的产物,而2006年的格罗索则是里皮“不妥协”的产物,要知道,按照当时的情况,左后卫赞布罗塔+右后卫帕努奇的组合安全系数最高,但里皮和帕努奇的关系势如水火。于是,里皮在右后卫这个位置选择了扎卡尔多,可这个不争气的年轻人却用一记乌龙球葬送了自己在世界杯的前途,无奈之下,赞布罗塔回到右路,而意大利的左路则换上了格罗索。
谁也不清楚格罗索在德国世界杯上吃错了什么药,变得异常勇猛,这也许应该归结为天意,但现实是像格罗索这样的人决不具备第二次爆发的可能,本届联合会杯里皮带他去了南非,可0比1爆冷输给埃及的比赛过后,格罗索没有再出现在与巴西的“黄蓝决”中,很显然,里皮也知道2006年的那个格罗索是“一次性”的,就像1986年的罗西同样泯然众人。
2010年的南非,里皮器重老将,却更盼望救世主的出现,遗憾的是,本届联合会杯意大利队付出了惨败的代价,却是白交了学费,朱塞佩·罗西只踢了场好球,蒙托利沃前两场比赛可圈可点,但在与巴西的强强对话中沦为平庸,多塞纳配得上意大利这件球衣吗?谁像是意大利的救世主?
不要问里皮,他还想问你呢。
里皮酷似好莱坞老牌影星保罗·纽曼,但里皮并不是纽曼这种能在江湖驰骋一辈子的人物,后者在77岁高龄时第10次得到了奥斯卡的提名,明年的南非世界杯,里皮62岁,有趣的是,纽曼正是在62岁时因在《金钱本色》中的出色表演终于在7次提名,7次落选后赢得了影帝的头衔,但不同的是,纽曼从始至终都在诠释着“人生如戏”,而里皮继在尤文后又将回头草吃到了意大利国家队。
1982年世界杯夺冠后贝阿尔佐特没有走人是个错误,而与贝阿尔佐特比,里皮选择杀了回马枪,这并不让人感到惊讶,这恰恰是里皮的风格。不过,与吃尤文的回头草不同,重回国家队执教更是个艰难的选择,如果复制2006年的辉煌,里皮就将与维多利奥·波佐并肩,可是里皮你想过没有,一旦失败呢?
如果2006年世界杯带队登顶后便归隐山林,那里皮的伟大是难以复制的,至今为止,他是惟拥有冠军杯和世界杯两大荣誉的主帅。是的,即使里皮在明年的南非一事无成,也依然抹杀不了他的伟大,但不难看出,里皮惧怕失败,所以他相信那些帮助他获得第一次辉煌的球员,哪怕在联合会杯遭受完败被国内媒体冷嘲热讽时,里皮依日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不会改变,你们口口声声说年轻人,给我指出来?难道我可以随随便便把年轻球员放到重要的比赛当中去?”
里皮说的也不无道理,首先世界杯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大赛的经验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目前而言,在意大利新人中找到既年轻又有为的球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尽管如此,这就应该成为里皮迷信老将执迷不悟的理由吗?
忘了告诉大家,纽曼仅有一次捧得奥斯卡影帝“小金人”,意大利的保罗·纽曼会是这样的命运吗?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干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便是著名的“木桶原理”此原理非常适用于足球这项团队运动,也就是说,决定一支球队战斗力的并不是表现最好的人,而是最差的人,只有让所有的板子拥有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体现最完美的团队精神。
拿2006年世界冠军队意大利举例,虽然最终夺冠,但总共10人为球队贡献了进球,没有览众山小的球星,所有人都是球星,所有人都为夺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时过境迁,意大利队依然没有像卡卡、梅西和小小罗这种红得发紫的当打球星,要么年轻的像张白纸单纯,要么老迈的可以进博物馆供人瞻仰。
2006年时的托尼正处在职业生涯最巅峰的时候,但他也不过在世界杯上打进两球,而2008年欧洲杯一球未进,他不是一个为大场面而生的球员,可以下结论了。当然,里皮也没打算让托尼成为进球机器,这位高中锋的作用是吸引火力,伺机偷袭对手,但如今托尼恐怕连这个任务都完成不了,如果为当今世界射手排下座次,你在前二十名绝对看不到他的名字。难道只有托尼老了吗?赞布罗塔、加图索、卡莫拉内西也正在走下坡路,恭喜卡纳瓦罗,联合会杯上他追平小马尔蒂尼的国家队出场纪录,超越只是时间的问题,以卡纳瓦罗的威信和经验,里皮不会抛弃这颗棋子,但朋友们,卡纳瓦罗快36周岁了,我和你们一样很尊敬他,可他能否在明年的南非世界杯上燃烧自己照亮意大利,谁的心里都没底。
答案是很多,这也是每一支卫冕球队的烦恼,除了老将的状态在下降,年轻球员成长速度慢也是意大利短板,试问多塞纳、蒙托利沃、佩佩、夸利亚雷拉他们中的哪些人为打硬仗做好了准备呢?至于博凯蒂、达戈斯蒂诺、马尔基西奥、巴洛特利、福贾、帕齐尼和乔文科这些球员似乎更像是为2014年世界杯准备的礼物,让人不理解的是,作为演练阵容的联合会杯,里皮尽管将天才少年桑顿选进了大名单,却没有让其出场哪怕一分钟,原本桑顿是可以为意大利青年队争夺欧洲U21冠军浴血奋战,结果他成为了意大利队在联合会杯上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