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复习题新(精选4篇)
简明中国史复习题新 篇1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A)。
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2、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A)。
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3、商朝的建立者是(A)。
A.伊尹 B.成汤 C.盘庚 D.武丁
4、周王自称(A)。
A.朕 B.陛下 C.天子 D.皇帝
5、领兵灭商,建立西周的是(A)。
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幽王
6、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A)。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永济渠
7、城濮之战是(A)的一次战役。
A.晋楚 B.齐晋 C.齐楚 D.秦晋之间
8、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A)A.齐 B.秦 C.魏 D.楚
9、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设计大败魏军的著名军事家是(A)。
A.吴起 B.乐毅 C.白起 D.孙膑
10、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是(A)。
A.《九歌》 B.《天问》 C.《九章》 D.《离骚》
二、填空题
1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
12、陕西西安的(半坡)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13、夏朝是夏族首领(夏启)建立的,时间约在(-21世纪)。
14、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
15、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公田);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私田)。
16、公元前(771)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洛邑),西周结束。
17、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8、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19、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
三、名词解释
20、初税亩:春秋时期(或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其内容是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纳税。它的实行扩大了水源,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1、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周公其主要事件有三件:进行连征、进行分封(政治家的周公)、制礼作乐(思想家的周公)。他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很大。
22、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四、简答题
23、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几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答:诸子百家的主要人物主要代表的有以下几个: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奴隶社会的大思想家,以“仁“和”礼“学把我国古代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大教育家,以私人办学为先驱。著作有《论语》一书。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著作有《孟子》、荀子》一书。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后期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他建立了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封建,著作有《韩非子》。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字,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其中还有庄子:宋人,著作《庄子》,他的世界观和老子相同,方法论是相对的。墨家:墨子鲁国人,他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廉爱”和“非攻”著作《墨子》兵家:孙武,著作有《吴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兵法》,孙膑,著作有《孙膑兵法》。医学:扁鹊,他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诊兵,著作《难经》、《黄帝内经》等。
24、试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答: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概述如下:(1)人民渴望统一。(2)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东周欲为禾,西周不放水)。(3)民族融合为统一创作了条件。
五、论述题
2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答: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秦孝公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⑴奖励军工⑵建立县制⑶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⑴费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⑵实行重农抑商⑶统一度量衡。
3、社会生活方面:推行小家庭政策。商鞅变法的意义是:秦国经济发展了,军事壮大了,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6、孔子述评。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奴隶社会的大思想家,以“仁“和”礼“学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理论思想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也是大教育家,以私人办学为先驱,其中有两件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著作有《论语》一书。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秦代以(A)作为规范性文字,推行于全国。
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
2、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A)A.“王田、奴卑”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3、西汉末农民大起义中绿林军的首领是(A)A.樊崇 B.王匡、王凤 C.王常、成丹 D.陈牧、廖湛
4、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A)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5、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A)A.张鲁 B.张修 C.张角 D.于吉
6、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7、佛教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秦
8、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的是(A)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9、所谓“士族”指的是(A)A.整个地主阶级 B.官僚 C.地主阶级的上层 D.中小地主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A)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二、填空题
11、在统一岭南时,秦监御史禄率士卒开通(灵渠)。
12、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绵延万余里。
13、(卫青)和(霍去病)率西汉军队几次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14、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可通过南、北两路通向中亚,这条道路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15、王莽篡位后,改国号为(新)以(大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16、东汉王朝建于公元(25)年,建立者为(刘秀),以(洛阳)为国都。
17、东汉的(班超)是继张骞的副使之后到达西亚的使节,为打通欧亚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18、在两汉的思想领域,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汉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前期的(王充),他所著的<<(论衡)>>一书,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19、汉代(许慎)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20、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
21、公元230年,孙权派军航至(夷州),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22、前秦苻坚在位时,任用(王猛)为中书侍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国力渐强。
三、名词解释
23、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24、昭君出塞: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时宫人。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即“昭君出塞”。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王昭君和她的亲属三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
25、九品中正制:三国时魏国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的选官制度。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防本地的人士,按品德和才能优劣评定为九个品级,政府根据品级高低,任命他们担任官职。助长了世家大族势力的增长。
四、简答题
26、《治安策》和《削藩策》是谁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治安策》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提出来的。《削藩策》是西汉御史大夫晁错提出来的。内容: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使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主张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作用:促使汉景帝下决心削藩,导致“七国之乱”爆发。西汉政府迅速平定叛乱,沉重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27、列举三国时期三次重大战役、交战双方及其结果。
答:(1)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孙刘联军取胜,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3)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28、“五胡十六国”主要指哪些民族和国家?
答:“五胡十六国”主要民族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建立的主要国家有:一成(汉)、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史称“十六国”。
五、论述题
29、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构成形式。
答:确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国家大权。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套制度。
3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答:北魏教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整顿吏治。推行“班禄”,惩治贪官污吏。(2)实行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集权。(3)颁布均田令。(4)实行定额租税的户调制;(5)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控制。(6)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意义: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隋炀帝时,曾三次发动对(A)的战争。
A.高丽 B.日本 C.印度 D.波斯
2、隋朝的都城在(A)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扬州
3、唐代占据今云南大部,四川、贵州一部的民族政权是(A)
A.土蕃 B.大理 C.南诏 D.回纥
4、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在天竺学佛经十年的唐代高僧是(A)
A.玄奘 B.义净 C.圆空 D.鉴真
5、《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是(A)
A.杜佑 B.刘知己 C.玄奘 D.李吉甫
6、有“画圣”之称的是唐代大画家(A)
A.阎立本 B.吴道子 C.王维 D.李思训
7、唐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是(A)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传奇
8、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
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9、北宋户籍中的主户指的是(A)
A.土著户 B.外来户 C.官户与民户 D.无常产的人
10、北宋靖康二年,被金军掠去的北宋二帝是(A)
A.真宗、钦宗 B.徽宗、高宗 C.英宗、钦宗 D.徽宗、钦宗
二、填空题
11、公元581年,(隋炀帝)废周静帝自立,他就是隋文帝。
12、隋朝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13、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攻入长安,建立了唐朝。
14、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杀兄弟,逼高祖李渊退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15、李世民即位后,鼓励臣下直言极谏,其中以(魏征)最为突出。
1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
17、古文运动是指唐代的一次文学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旗手。
18、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嫁与松赞干布。
19、(孙思邈)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大医学家,世称“药王”。20、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1、后唐河东节度史石敬塘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灭后唐,建后晋。
22、公元960年,(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等人策划(陈桥兵变),灭后周,建北宋,都于(开封)。
23、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纸币。
24、南宋的都城原在应天府,后迁往(临安)。
25、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于是出现了蒙古汗国。
三、名词解释
26、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通余杭(今杭州),由北到南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27、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开元之治”。0 名词解释
28、《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史体书,自战国写到五代书名取鉴与往事,有鉴于治道,史学在我国已有非常主要地位。
四、简答题
29、隋唐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全面繁荣。(2)世界领先(3)兼收并蓄(4)影响深远 30、试述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影响。
答:发生的时间755--763唐玄宗天宝年间。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 2》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 3》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影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1、试评武则天。
答: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的女皇帝。在她执政时期,继续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重视科举制度和人才的选拔。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重视农业生产。因而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但她任用酷吏,制造冤狱,大建佛寺,统治后期纵容一批权贵,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五、论述题
32、什么是“贞观之治”?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时与观年间627--649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农业实行开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民强盛,史家称此为“贞观之治”。
33、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如何?
答:(1)政治制度:中央:把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同时监察系统方面增设谏院,置谏官,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地方: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而加强对地方控制。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作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制度:通过“杯酒释兵权”把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官将领权力过大。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3)财政与法律:建立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严格法制,大权基本收归中央。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作业四
单选题
1、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A)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2、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即(A)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汜胜之书》
3、元代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受压迫,叫(A)
A.驱口 B.部曲 C.奴客 D.旁户
4、明英宗时,操纵政府军政大权,并一手造成“土木之变”的宦官是(A)
A.魏忠贤 B.汪直 C.王振 D.刘瑾
5、明朝中后期,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A)
A.荷兰人 B.英国人 C.葡萄牙人 D.西班牙人
6、公元1644年,叛明降清,并为清军打开了入关之门的叛将是(A)
A.洪承畴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尚之信
7、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A)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8、清代中国的疆域,北到(A)A.库页岛 B.唐努乌梁海 C.葱岭 D.巴尔喀什湖
9、主张“耕者有其田”的明末思想家是(A)
A.李贽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戴震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A)
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二、填空题
11、宋代哲学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是(理学)。(朱熹)是这一派的集大成者。
12、南宋(袁枢)将《资治通鉴》的记事以类编排,写成(通鉴纪事)一书,开创了我国史书中(本末纪事)的(本末体)的体例。
13、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4、(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迁都(大都)。
15、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决抗元,被俘后,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诗,流传至今。
16、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管台湾事务。
17、元朝设(宣政院),以西藏喇嘛教红教首领为副使,专管西藏事务。
18、公元138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赶跑建文帝,自即帝位。这件事史称(靖难之役)。
19、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国。
20、在图书典籍的整理和编纂方面,明代编有《(永乐大典)》,清代编有《(四库全书)》和《古今读书大全》。
21、康熙时,清廷下令将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叫(更名地)。
22、乾隆时,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23、清代反对理学的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突出贡献是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对程朱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
三、名词解释
24、《授时历》:是一本历法书,元代时郭守敬著,比西方同类历法书要早300年,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25、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他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女真族的传统习惯,把原来的牛录组织加以扩充,逐步建立了八旗制度,用以编制女真族人民。八旗分别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它是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
26、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设官府,兴办学校,招民垦荒,大兴屯田,进一步发展台湾。
四、简答题
27、简述元代行省制度。
答: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其他地区则设十行省。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行省是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
28、列举清前期为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重大斗争。
答:(1)平定三藩: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起兵叛乱,经过8年的战争,康熙帝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1683年,康熙帝命大将施琅率军队攻取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有利于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3)平定噶尔丹的叛乱,统一外蒙古。(4)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新疆。(5)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的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6)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俄军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9、列举明清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答: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耕者有其田”。黄宗羲,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理学,主张“经世致用”。清朝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戴震,主张世界是物质的,批判程朱理学。
五、论述题
30、试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有利于使一部分人相对摆脱封建国家劳役的束缚,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一条鞭法的施行只是使一般商人的负担减轻了,因为过去按户、丁派役,卢等是按资产定,现在按地、丁派役,更多地转入地产。而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的负担却加重了。既量地又计丁,丁银仍然很重,特别是北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无银可纳;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则多遭受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剥削.31、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答:清朝为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1)在中央设内阁和六部。为根绝宦官专权之祸,设内务府;地方设省、道、府、县四级。(2)增设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3)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简明中国史复习题新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2.掌握使“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3.掌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试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理解“简明连贯得体”的内容与掌握“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讲解六课时,训练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简明
一. “语言表达简明”的含义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表达同样的意思,用的语言要尽可能少,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不重复罗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致产生误解。
“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说话要尽可能的少,不能罗嗦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接受。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二.“表达简明”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 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②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 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总之要让别人都能准确地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方法技巧】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的简明?概括地说,就是不要说多余的话,要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完整的内容。具体可从三方面人手;①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尤,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语句;②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误解,避免歧义;③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其中重点是第二条。
这类考题类型有两种:(1)删改所提供的材料中有重复的文字和无关的信息。(2)变换原语言材料的语体。
三.消除歧义的方法有:
(1)停顿消除法
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
例:“这种糖五毛五十粒”。可理解为“五毛钱”能买“五十粒”,也可以理解为“五毛五”能买“十粒”。因此按意义合理的停顿是消除此类情况的方法。
(2)重音消除法
有些词语的不同重音会造成歧义。
例:“好好,我想起来了。”
句中“起来”重读,表示“我想起来了”;“起来”轻读,表示“我想到了”。
(3)变换词语法(包括单音词变双音词)
例: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前往”)
(4)调序消除法
不同层次和结构关系会造成歧义句。例:两个朋友送的花瓶。可理解为:花瓶是两个朋友送的;也可理解为“朋友送了两个花瓶”。消除此类歧义的方法是调整语序。例句可变为:“朋友送的两个花瓶”,就可消除歧义。
(5)语境消除法
一些兼类词会构成歧义。如“劳动”既可做动词,又可做名词。
例:我要热饭。可以理解为我要“做什么”,“热”为动词。还可以理解为我要什么东西,“热”为形容词。此类句子或短语消除歧义的方法是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使句意明确。因此,要改句末停顿号为句中停顿号,同时补充一些限制语境的词语。
①我要热饭(不去洗菜)。
②我要热饭(不是冷饭)。
有些句子或短语中,施事和受事代词会构成歧义。
③船已启程二日即到。
④我去开刀
③句可这样改:“船已启程二号即到”,或“船已启程两天马上到”。④句可这样改:“我去(为别人)开刀。”或“我去(让医生)开刀。”因此,消除此类短语或句子歧义的方法是在句中增删或更换一些使歧义消除的词语。
对语言运用简明的考查 主要以应用文语段改错形式考查,即删除赘余、纠缠的内容,如 2000年第 25题;也结合对虚词使用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如 2000年第 2题。主观性的删改题是今后的主要命题形式。
看下边这段话:
①还有一种立体的社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崔金泰 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用的语言不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因此,在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时,作了如下改动: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样,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四:课后作业:《优化设计》——闯关训练P158(略)第二课时
第一节 简明 一.要使语言简明,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围绕中心(全文的中心或一段的中心)不要旁生枝节。
看下边这段话: ②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庭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崔金泰 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分析: 这一段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不方便”,有前三句就够了。最后一句顺着第三句说下来,但并不能表达全段的中心。
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省去不必要的重复。
例如: ③„„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是一夜五元。”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上城卖油绳,不小心发高烧,被县委书记发现,送到了县委招待所。这是他第二天醒来后去结账时,与服务员小姐的一段对话。对话的语言非常简单,无论是陈奂生还是服务员,把凡是能省略的成分都省去了,只说出对方想知道的信息。下边这几例就有些罗嗦:
④我记得喜鹊开始在腊树上安家时,我才读小学四年级。
⑤接着是整个城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将这个城市发掘出来。
⑥卖点心和杂食的小贩,歇着担子,提高喉咙,或者敲起小铜鼓,招揽主顾去买他们的东西。
例④是相同词语简单重复。例⑤的后一个分句已承前省略了主语“整个城”,所以后边的“将这个城市”也是不必要的重复。例③既然有“招揽主顾”,就不必说“去买他们的东西了”。再次,还要注意适当使用修饰成分,不要滥用。
有些同学常常有一个错觉,以为好的词语用得越多,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美,其实不然。
例如:⑦ “四化”宏图已经展开,不久的将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不可想象的光辉灿烂的无限广阔的美好景象。
“不可想象”一般和不好的后果连接,这里用来说“美好景象”,不妥,可删去。后边的三个定语,意思大致相同,放在一起,给人一种造作、堆砌的感觉。至于多余的修饰成分,就更应当避免了。
例如: ⑧两只喜鹊用嘴从远处衔来小柴棒飞到腊树上。
既是“衔”来,当然是“用嘴”,这个修饰语是多余的。
最后,要尽量选用一些简便的固定的说法。有些描述性的话或者并列的词语,在语言中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说法或者可以用某个词语来代替,就要尽量选用那个现成的说法。
例如⑨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做斗争。
⑩他们往返一次的飞机票或火车票费由聘方支付。
例⑨“自从有历史以来”可以换成“有史以来”。例⑩“飞机票或火车票费”可以说成“旅费”,这样既全面,又简明。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它的许多表达形式就是从简明的原则出发而形成的,像成语、简称、紧缩复句、合说、列举分承等。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适当选用这些表达形式,使语言达到简明。
例如: 11 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他不能、不肯、也不看别人的苦处。(老舍《骆驼祥子》)
例 11 用“—„„就”的紧缩复句,例 12 采用合说的形式,都很简明。需要注意的是,简明与否不能单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要从语言表达的需要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不能为了简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甚至让人误解。
例如: 13 因为摔伤腿,我要和妈妈一块上医院治疗。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鲁迅《藤野先生》原稿)例 13 是谁“摔伤了腿”,句中没有交代,这样简倒是简了,但别人怎么理解呢?例 14 最后一句定稿时改为“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原稿词语虽少,但没有“花下”,上一句“樱花”就无所依附;没有“成群结队”就无法显示人数之多。改句增加了字数,表意更加完备。
二.【例题点拨】
考题1(2000年全国)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在①一次②期末③考试④中⑤,在⑥考完⑦了⑧语文⑨后⑩,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 【答案】②③④⑦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语句简明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道题的材料来自高中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达原意的词语是必须保留,不能删除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
“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要求,以往很少考过。准确把握语句原意,是对语句进行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在指导学生平日进行语言修改训练时,并不要求只保留下“必要”词语,删除其他一切“多余”成分。因为在实际语言表达中,一些词或其他词语,常常起着有机连接前后语句的作用。它们的存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顺畅、连贯乃至更有味道。例如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在必须保留的词语之后,还保留下一些其他词语,感觉上可能会更顺畅一些,像“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考完语文后„„”,就比“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更顺畅。但是,如果要求既要保持原意,又要顺畅,这在考试中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主要是阅卷比较麻烦,因为除了必须保留的5个词语外,其他都可以做不同的删改。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本题只提出让考生将“必须保留”的词语答出来,另外一些非必须保留,但在表述中起着“润滑剂”作用的虚词等一些词语,就不可能再要求考生回答了。考题 2:(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罗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④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 能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坏的影响⑩,那么11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答案】②、⑦、⑨或⑩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简明问题。注意分析意义重复的词或短语。因为①②重复,⑨⑩重复。⑦罗嗦。
考题3:读下面一段文字,本着语言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我国①创刊最早的大型外国文学杂志《世界文学》②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日前,我国③严济慈和首都文学、翻译界200多位知名人士参加了《世界文学》④创刊40周年纪念会。
《世界文学》⑤是我国⑥译著界颇具权威性的杂志,我国 ⑦著名作家茅盾曾任《世界文学》⑧首任主编。40年来,《世界文学》⑨ 继承鲁迅办《译文》的传统,先后在《世界文学》⑩介绍过110 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以《世界文学》 11 高品位的内容和严谨的译文赢得了我国 12 海内外文化界的赞誉。
(1)应删去的四处词语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三处话语是(写画线处的序号),分别改为。【答案】(1)③⑦⑩ 12(2)④⑧ 11 ④处改为“它”或“该杂志”,⑧处改为“该杂志”,处改为“其”。
【解析】严济慈、茅盾是中国人,故其前的定语“我国”不必要;“海内外”就包括我国,当然应省略。
前面出现过的词语,应该用代词代替,避免重复,故④处改为“它”或“该杂志”,⑧处改为“该杂志”,11 处改为“其”。三.课后作业:《优化设计》——闯关训练P158(略)第三课时:
第二节 连 贯
【考点要求】
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题型有两种排列句序和复位填充。主要是考查检测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最近十年来考查的重点,并且题目形式年年有创新,特别是连贯,考得比较多,着重考查内部结构的一致,逻辑的有机联系,上下语言环境的协调等。
对语言运用连贯的考查 主要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且年年必考,1995年、1998年分别考了两道题。命题角度是句子的衔接与句子排序,衔接与排序的目的在于确保贯通,表意明晰,词句通顺。预计今后仍将以单项客观选择为主,兼及非选择题的形式。【方法技巧】
词序正误是重要测试项目,这是因为恰当安排词序,是保证语言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词序排列注意:
一:是具有承递性的词序排列要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如:观察、分析、判断; 二:是并列词语有的有尊卑之分用.列时要按照先尊后卑的顺序排列,如:校长、老师、学生;
三:是并列关系词语有的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排列时要先主动后被动,如:个人和集体。
四:是音节由少到多,做到音节和谐。
句子成分排列是否合乎规定是重要测试项目。句子成分排列是否合乎规定主要是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排列是否合乎规定。多层定语的排列应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词最远的算起):a.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b.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c.动词、动词性短语;(表示“怎样的”)d.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e.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什么”)如;
我们学校a两位b有三十年教龄c的优秀d的语文e教师也当上了代表。
多层状语的排序一般是(以离中心词最远的算起):a.表原因、目的、时间等状语;b.描写作者感情、心理活动等状语;c.表处所,方向等状语;d.表范围的状语;e.表动作涉及的对象的状语;f.描写动作方式、状态的状语。如:我已经a在大会上c向大家e详细地f说明了情况。
句序调整是考查用语连贯能力的综合题型之一。正确认识、理解句群的意思是正确排序的基础。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a.抓中心。一个句群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总要说明一个问题,而语序是由中心决定的。因此,首先确定中心,找出表达中心的中心句。
b.抓思路辨层次。句群围绕中心组合句子,总是按一定顺序,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联系等。结构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层递、或转折等。c.抓标志。句与句之间,往往有衔接的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开头”、“接着”等。还有指代词或上下旬照应的词语以及关联词语等。另外,还有语法、事理、氛围等其他连贯标志。
诗词排序和嵌入,解答此类题应利用诗词的特点。首先从押韵角度考虑:找出押韵的句子,然后将押韵句子排在偶数句,有的也可放在第一句,不押韵的放在奇数句;其次是根据对偶特点排序:凡能形成对偶关系的要结合起来,对偶句应放在三、四句或五、六句位置(律诗),也可放在一、二句或三、四句(绝句);然后再考虑意义关系。词的排序和嵌入主要是记住初高中所学的几首词的基本格式,如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字等;然后根据词句的意义关系来排序嵌入。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语意畅达,一气呵成。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统一的话题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例: 二诸葛老婆追出来,二诸葛把她挡了回去,她还骂个不休。(应将第二分句改为被动句式,删去后一个“她”字。)
再如: ①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精神。你看,松树的叶子可以榨油,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校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自己用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绿阴如盖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段话歌颂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一句总提对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怀有敬意,第二、三句分述它为人类献身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总结。每一句都围绕这个统一的话题展开,语意连贯、自然。
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人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例如:
②到今年2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时京大学学报》上。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后边突然插入“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一句,致使话题转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例如:
③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受。(柳青《创业史》)例③前一句的三个分句都从时间角度来表述,前后两句又都以“他”为表述角度,语气连贯,语意畅达。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儿谈“地”,表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例如: ④1936年12月9日,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在几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于中正门(今解放门)向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终于感动守城军官及门卫,打开铁锁,冲出城门,奏响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序曲。例④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西安学生”,“打开铁锁”则承前省略换成了“守城军官及门卫”,后边“冲出城门”则又转回了“西安学生”,这样换来换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最好在“打开铁锁”后句断,在“冲出城门”前加上“学生们”,语言就连贯了。
三、思路要连续不断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这条思想的路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语言才能连贯。一般说来,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说明文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例如:
⑤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袁鹰《井冈翠竹》)
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叶圣陶《苏州园林》)例⑤两句话从“远处”和“近处”的空间展开,描绘出一幅井冈翠竹图,语言衔接自然。例⑥是按总分顺序安排的,第一句先总说,后边则承接这个总说分别介绍,构成意思并列的两小层,思路清楚,语言连贯。
下边这句话连接得就不好:⑦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踏实肯干,团结同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的计划性比较差。
例⑦列举理由应该是正面肯定,但句后突然来一个转折,给人的感觉好像倒是张燕不应该当班长。句子衔接不合理,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四、语言衔接要紧密
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使语言前后衔接紧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1.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是恰当使用关联词语的典范;既有连接分句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下午便得至噩耗,„„;而文和珍君竟在遇害者之列”,“我向来是„„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也有连接句子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还有一具,„„。而且又证明着,„„”;还有连接段落的,像二、三、四段都是通过关联词语与上一段连接的。关联词语残缺或使用不恰当,则会影响语意的连贯。例如:
⑧这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于是,这枚恐龙蛋化石千万年后扬名于今的机会再次到来了。这次机遇是否会再度失之交臂呢? 例⑧前边说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后边又说意义巨大,意思脱节。如果加上关联词语,说成“这虽然还是„„但它的„„”,表意就明确了,语言也连贯了。例⑨也是这个问题,前后两句缺少关联,可在后一句的前边加上“但是”。
2.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例如: ⑩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的。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一百多万根毛竹。(袁鹰《井冈翠竹》)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他去卖什么?卖油绳„„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12 1993年初,李广岭发现他收集到的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这枚较小的蛋化石,显得有些扁,直径为9厘米,约重450克,蛋壳完整,没有裂纹,比跟它同样大小的要轻。
例⑩通过几个代词,将前后意思巧妙地贯穿起来。例 11 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衔接上一段结尾,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近的意思,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例 12 第一句只说他发现“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紧接着却说“这枚较小的蛋化石”,“较小”在前边没有交代,很突然,致使语意表达不连贯。
3.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等等,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涩、不流畅。
例如: 13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大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 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第二天下午四时。他真正没有想到,他简直认为这不可能,周恩来总理亲自来看望他们了。„„总理环顾室内,和许多在座的老同志点头招呼,谈笑风生。“你到底回来了,这里竟还有人说你不会回来了。„„好啊,你不是回来了吗?”(徐迟《地质之光》原稿)
例 13 前边有四段是批判“送去主义”的,这一段先总结上文,结束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面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前后两个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例 14 前段结束时说和“许多”人打招呼、说话,后一段突然转到了对李四光一个人说,意思表达不连贯。修改时,作者在第一段结尾处加上“他亲切地对李四光说”,语意就连贯了。
五、注意语言的节奏和声调。
语句节奏和声调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
例:“世界屋脊”上的冰峰、雪岭、大漠、草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数不清的珍禽异兽,以其特有的魁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容。
(画线词语两两相对,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在后一这是规律,描写对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读起来很顺畅)
【课后作业】:《优化设计》——闯关训练P158(略)第四课时
第二节 连贯
一:例题分析点拨
1、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B)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被妈妈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解析】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小明”AD两项由于将主语“小明”暗换成“妈妈”,导致与后面的分句连贯不上。C句虽与主语保持一致,但句子的“使”与“终于”即不合习惯用法,又与下文衔接不自然。只有B项能准确地表现了它们之间语意上的转折关系,通过“让”字引进“拽”“送”行为的主动者“妈妈”,被动者“小明”仍做主语,保持了主语的一致性。2.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A)
她,已经年过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A.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B.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C.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D.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解析】这里只有A项才恰当。一个女演员,年过50,年龄大了,不再年轻,这是客观事实。唱起歌来,使人主观上觉得她年轻,情理上讲得通。B项说“发现”她年轻,变成了事实的年轻。CD两项的问题在于“外貌”,虽然外貌与实际年龄会有差距,但是上文说的是“演员”,外貌超出了演员活动的范围(唱、跳、演戏等艺术活动),因而背离了这句话强调艺术生命还年轻,还能大放光彩的本意。
3.选出与下句衔接恰当的一项(A)
巍峨挺秀的秦岭没有消灭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源,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流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膊了。
【解析】原文由上而下写秦岭,南源和渭河平原的自然景色,情境是阴沉凄清的。从意境和描述层次两个方面考虑都应该选择A句。B句的“满天彩云”,景和情均与原文明显不协调。C句的“渐渐隐没”与原文的“没有消灭在浊雾里”相矛盾。D句所描绘的北风、枯草、树皮也与原文不协调。
4.填入句中横线上最恰当的文句是(C)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我国学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渐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渐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解析】AD两项的“这些翻译作品”在原文中缺少交代,属于指代落空。B句的“一方面’与句中“这些作品”语序颠倒,“提高了„„的素养”有毛病,素养多指个人的平日修养,用“中国学术文化”这个事物来修饰限制显然不行。只有C句避免了上述毛病,语意连贯,用词准确,是该题的最佳选项。5.选出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D)
秦代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或驻守京师,或戍守边疆;地方军由都尉掌管。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A.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中央常备军的统率是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中央常备军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解析】从A、B、C、D四项内容看,句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句式。为使上下文句式整齐匀称连贯紧凑,须考虑应选项的句式与“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的句式相同。原文中第一句是总说,提到秦代军队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接下来应分别陈述两种军队的有关情况,因此应选择的陈述对象应为“中央常备军”,可删去AB两项。比较CD两项的结构,不难看出D项与下文“地方军由都尉掌管”的句式一致。故D项适宜。
总之,正确解答语句的连贯和衔接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说的是什么。叙事时,要搞清当事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景物时,要抓住它的特点。论述一个观点的,要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其次,要仔细分析表达形式和方法,弄清怎么说。要舍得费精神去揣摩,比较上下文各句之间的关系和词语含义,特别是关键词语、句子所蕴含的信息,注意语意条件,根据说话的目的、对象、场合、范围、情景等因素会选择接句,选出续句。二:课堂训练
考题1(1999年全国高考题)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③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和句与句衔接方面的能力。根据题干的内容揭示,不难看出两点,一是点明在杭州的时间是去年,隐含有“我”叙述时已不在杭州,那么能衔接的自然只能是句②;二是描写“景色美”的顺序问题,自江边至江面,再到江岸,空间关系很清楚,因此选③和⑥是恰当的。
考题2(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D)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他身材魁伟,(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 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 a ② a B.① a ② b C.① b ② a D.① b ② 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连贯问题,侧重句式相同方面,句①中“身材魁伟”“两颊深陷”均是主谓结构,应选择其结构形式相同的b;句②中“不论„„”均是按类并列,所以应讨论如何分类才恰当,自然是b。因此,此题答案为D。
考题3(1998年全国)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用D列恰当的一项是(C)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官,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解析】解答此题要研究几个选项的表达次序排列,从事情先后的次序来看,理应是先传达上级指示,再议论购上污水处理设备问题,“环保没人管”是污染严重的原因,应排列在前,所以答案应选C。
三:课后作业:《优化设计》——闯关训练P159(略)
第五课时:
第三节 得 体
【考点要求】
得体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各种情境条件,即主要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用词不当、转述不清等现象,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学会思考: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好。既要考查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文体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恰当运用书面语和口语,是社会上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能力,当面陈述与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请人转述,不仅叙述角度变换了,做答时还要考虑到随着叙述角度的变换引起的其他因素的变化。
谦辞和敬辞的正确应用也是考查的重要项目,注重日常交际中谦辞敬辞的运用。复习时要牢记某些表谦称的词和表敬称的词,平时交际中也应注意正确表达。对语言运用得体的考查,主要以主观改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偶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如 1994年第9题。预计今后仍将以主观改错题考查为主。【方法与技巧】
一、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1.正确使用谦敬词语
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有人把谦敬词语归纳为“家大合小令外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等。
常见的敬词有“贵”(如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等等。
只要掌握了这些谦敬词语的含义及使用对象,高考中这类试题就会迎刃而解。
2.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能准确严密地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要注意的是,襄义词和贬义词的褒贬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语境中,也就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时,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可变成褒义,用这种说反语的方法起到讽刺作用。
如:“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四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清贫》)
句中的“伟人们”本是褒义词,这里不是指真正的伟人们,而是讽刺国民党那些贪官污吏,变成了贬义词。《语文天地》1996年第1期《冤哉,南郭先生》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不但不寻贤让位,反而溜须拍马屁走后门,送礼请客拉关系,且凭这一手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这句话用了“胸无城府”这一成语,可惜含义理解错误。《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二版)释“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的谋算”。“胸无城府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由此可知,“胸无城府”是褒义词;而上面的句子是说,这部分人没有文化水平,没有本事,当属贬义。看来,若将其改为“胸无点墨”,句子的毛病就消除了。
语言,不论是基本的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上下文,可能是前后相关的词语,也可能是前后相关的句子,还有可能是前后相关的段落。一个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这上下文有密切联系。例如:
①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阿累《一面》)
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鲁迅《故乡》)
例①要表达“疲惫”“疲乏” 的意思,和下文的“一团棉花”配合,使用“困软”最合适。例②最后一个分句使用被动句式,是受上文影响,承上省略主语,使全句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二、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理,或描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语言的表达要适合表达目的的要求,是说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说“我们班全体同学要求自己都很严格,上个月没有一个人迟到”,和“我们班连×××同学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上个月没有一个人迟到”,基本事实可能完全一样,但效果完全不同。前者适用于表扬,后者则有指责味道。所以运用语言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需要,采用恰当说法。否则就不得体。
又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此,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第一段就很典型: 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的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夏衍《包身工》)这一段一方面写包身工,他们“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天还没亮”就“被”人像牛马一样“吆喝”着起床。被动句式及“吆喝”的选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他们则是“大声地呼喊”,“下命令似的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工老板的凶残、狠毒。
三、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个小朋友读过老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冰心奶奶,您今年几岁了?”“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体。如果说成“您多大年纪了”,就比较得体了。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转述别人的话时,就直接称“刘和珍”,自己叙述时则称“刘和珍君”,表现了对她的敬重。又如:
④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开的。(夏衍《包身工》原稿)
⑤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申请了经费,同时将这些情况告诉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章良和常务副院长周曾铨俩教授。
例④“休养”是休息调养的意思,包身工生病躺着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暂时的休息,根本谈不上调养;因此,定稿时作者改成“休息”,适应叙述的对象,很得体。例⑤把情况反映给领导,说“告诉”是不得体的,应该是“汇报”。
四、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即交际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与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如果不注意交际的场合、对象、气氛等信口开河,往往达不到交际目的,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反之,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象而选择的理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往往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场合,既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如;
有这样一件事,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国好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
试想,听了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了如此失体不当的话,李太太该怎样说才好呢?如果说成:“太太也很文雅,您的先生也很文雅,都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不像日本人。”如此你“酸”地来,我“辣”地去,这家宴还能办成?友好关系还能持续?或者来句“谦虚”的:“太太过奖了,我哪能比得上你们日本女人!”这就有失尊严了。所以李太太一愣后,说的是“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国的文明哺育了日本”。这句话说得含蓄得体,深富涵养,符合交际场合,使日本太太听了知道自己的谈吐有失妥当,歉然地一笑,但又不感到尴尬。
此外,还要利用特定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曾经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年春天,他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这句话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可谓恰到好处。又如: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周萍是鲁侍萍的儿子,但是在那个场合母却不能认子,因此虽然情之所至她几次险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处地及时转到了别处。转折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她的另一个儿子被打的具体情境。
五、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分别起来,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口头语体包括一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有几种主要的变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郑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又如:
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
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六、要学会面陈和转述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面陈,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
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因素的恰当表述。
如:1999年5月28日《光明日报》2版简讯《韬奋书店在京开业》中的一句话在转述时称代失误:“据该店经理介绍,每日平均售书数千元左右,本店除零售外,还为读者提供代购、代邮、代送、批发等项业务,兼办作家签名售书业务,每逢节日书店将实行书价优惠。”
据《现代汉语词典》:“该”作指示词讲时,“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本”则有“自己方面的”这一义项。因此,句中的“该店”是用简讯作者的口吻,“本店”则应是书店经理的口吻。又在为“经理介绍”后用的是逗号,且以后的话语没有引号标示,这就表明后面的话语应是简讯作者对经理的话的转述,该用简讯作者的口吻,即该用“该店”而不该用“本店”。如果不改动“本店”一词,就应该用引号把经理的话标示出来,而不用转述的口吻。但标号在口语中是难以“读”出来的,所以此句最好还是以转述的口吻,将“本店”改为“该店”,或者干脆删去“本店”二字。
【课后作业】:《优化设计》——闯关训练P159(略)第六课时:
第三节 得 体
一:例题分析点拨
1、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1)不变原意;(2)人物、人称表达准确;
(3)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答案】A.小王说:“珊珊,小李他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说:“郭老师,小李说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解析】此题要求把同一内容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进行转述。首先,我们要把握内容。内容有三点:(1)请小王转告郭老师;(2)明天上午小李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3)并请问一下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然后我们要把握时间:一是当天下午,一是第二天一早。当天下午,转告内容的时间可不变,第二天一早,转告内容的时间就要提前一天。我们还要把握受话对象:一是老师的女儿,一是老师本人。同时,我们还要把握语体色彩。
与原话比,A句小李的代词由“我”变为“他”,“郭老师”变为“你妈妈”,根据对象变换称谓代词,但内容不变。由于是当天,时间不变。符合口语,用“请”表尊敬。
B句由于是第二天转告,时间由原来的“明天上午”变为“今天上午”,“后天晚上”变为“明天晚上’;由于在“语文组”,“语文组”在对话环境中省去;加称呼,用“您”,表尊敬,语言得体,内容未变。
2、根据下面的要求,分别写两段话来说明文具盒(铅笔盒)。
目的(l):为找回自己的文具盒。
目的(2):向别人介绍、推荐自己的这种文具盒。
【答案】目的(1)应包括文具盒的质地(材料)、形状。色彩(图案)以及文具盒内的物品(其中前三项必须说明)。目的(2)应包括文具盒的质量、用途、外观、价格四项。
【解析】上题两种目的很不相同,必须做出“有所不同”的说明。“为找回自己的文具盒”,最重要的是要说明“自己的文具盒”不同于他人文具盒的独有特征或标记,语言要朴实真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文具盒,则应侧重说明自己文具盒的性能、用途方法的优点以及造型、色彩、图案的美观,或运用形象说明的方法,语言应具有描述性。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注意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这告诉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实用性文字的写作训练。此类题不完全是语言组合的问题,还涉及考生的知识、阅历、修养等问题。要做到得体必须注意增长知识,增进阅历,提高修养,必须具有学以致用的观念 二:课堂训练
3、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a从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赈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 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 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 2万元。这些钱物j已经转送到了灾区k。
【答案】[e][f][h][i]
【解析】该题考察的就是运用口语的能力,恰当运用口语与书面语,是社会语言交际的一项重要能力。口语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用口语表达意思,作用听觉,因此,必须“通俗”“一听就明白”。辨析口语运用正误,就要辨析听后是否会产生歧义,听后是否感到不解或者费解,以及是否通俗、流畅。广播稿只有用口语表达形式写下来才能让人听明白,而上面提供的材料是用书面语形式写成的,人们可以看明白,但要念出来给人听,就会使人误解。该题中“震灾”与“赈灾”同音异义,用口语表达时必须修改,以免产生误解。“逾”是书面词语,不通俗。“100万元之巨”也是书面化词语,不通俗,不符合广播稿要求。另外,广播中不能使用书面语才能用的括号加注释说明的表述方法。
4、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1995年高考第30题)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
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5月18日
【答案】 ①“光临”改为“到(去)”②“决定”改为“不得不(只好、只能)”③“磋商”“商量(商议、商定)”
【解析】结合具体的语境,“光临” “决定” “磋商”三个词语用得就不得体。“光临”为敬辞,只能用于说话双方的对方。“决定”用在这里非常不礼貌,有劳人家,说话应该客气。“磋商”是“反复商量,仔细讨论”之意,用在这里不合适。
5、下面是协议书的一些条款,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条款是(B)
①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议,否则,由终止方负责对方的全部经济损失。
②甲方投资装修的房屋将作为不动产,在期限满时移交乙方,不包括室内设备。
③甲方向乙方提供的钢瓶 1000只,分三次供完,乙方在甲方贷到全付款。
④此协议自1996年1月 l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3年。期满后,如无其他特殊原因,协议继续有效。
⑤由甲方提供周转资金人民币2万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①③④
【解析】上题①句“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议”语意不明,应改为“甲乙任何一方不得单独终止协议”。③句中“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也不明确,是“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呢,还是“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呢?这有明显分歧,容易产生纠纷。④句中“有效期”分明是4年,却写成3年;期满后协议能否生效,那是“后话”,可以不写;句中“如无其他特殊原因”句意含混。②⑤句表达准确。严密、无问题,所以正确答案是B。三:知识迁移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答案】(1)在学生的心中,粉笔已经不是一支笔,而是一个象征,一个知识凝聚力的象征;黑板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书写板,而是师生交流情感,交流知识的乐园!
(2)在人们的思想里,阿Q已经不是一个文学形象,而是一个象征、愚昧、不觉悟的象征;阿Q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而是“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解析】这是选自课文中的一个句子,原句特点是先否定后肯定并列关系的复句,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它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这类题近几年高考都考,分数还有加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一类比做对几道选择题的难度要大,也最能看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个好题型。
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 篇3
第一节
原
始
群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的人类刚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很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这样的群体学术界称之为原始群。
原始群分为两个时期:原始群前期、原始群后期
一、原始群前期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体质的 差别较大,学术界称之为“直立人”。这是人类的婚姻状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所生子女知母不知父。
二、我国境内属于这个时期的人类主要有: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人等。
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是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了。
当时,元谋人可能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了。
北京人: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约有70至20万年了。
北京人的身体各部的进化并不平衡,四肢计划比较快,手的演化最快,手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的很接近。头部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脑容量小,只相当于现代人的三分之一多,牙齿粗大。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这一真理。
北京人使的石器工具有了提高,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体质也有所发展。
二、原始群后期
这时的人类体质有了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亦称“古人”。距今约20万年至10万年之间。
婚姻状态:禁止不同辈分之间通婚,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这叫做“血缘群婚”,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子女仍然是知母不知父。
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有巢氏:人类已经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了,燧人氏:不仅使用火,而且还能发明火。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伏牺氏:开始出现原始的手工业,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节
氏族公社(约前1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第三节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主要阶段。
母系氏族的特点: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婚姻状态:实行族外婚,同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
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1、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月距今10万—1万年,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人类体质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学术界称为晚期“智人”,亦称“新人”。
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山顶洞人、峙峪人和左镇人。
山顶洞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的,距今1万8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品种多、更精致。发现了骨针,还有装饰品,证明人类已开始有了爱美观念。还发现尸骨周围撒布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当时人类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还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可能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
峙峪人:在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发现的,出土的石器细小而精致,且数量多,其中有石镞(箭头),说明当时人类已经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左镇人:在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莱寮溪发现的。其年代距今约有3万至2万年。他可能那个是由大陆渡海移居台湾的,与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左镇人的发现,将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距今约距今1万至5千年。从这时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而且越来越磨制精细。考古学上称此种石器为新石器,称使用新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此时人类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陶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母渡文化和仰韶文化。
河母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6千8百年。生产工具主要史石器,还有陶器。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农业已相当的发展。还发现了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杆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潮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仰韶文化:距今约6千多年,这类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它分布区域很广,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呈椭圆性,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墓葬是男女分别葬在一起,说明这时尚实行族外婚。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还有骨器、陶器。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还开始种植白菜等蔬菜。家畜饲养也以出现。
另外,陶器有多种,上面绘有颜色和图案。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二、父系氏族公社
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特征: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男子代替妇女此时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正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贫富开始分化,阶级社会在形成中。
社会生产的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的时代。这时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且磨制得很精致,种类业增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业也有很大发展,家畜种类增多。
手工业也有很大进步。陶器种类很多,还有骨器和铜器。
私有制的产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个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同族共财制”逐渐破坏,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私有制逐渐产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
神农、黄帝、蚩尤:
他们都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领袖。神农(炎帝):居于姜水领域,以姜为姓,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尝百草”。黄帝: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
传说中国的文明时代就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
炎黄子孙的由来。
禅让时代:
“禅让”:就是把职位让给别人。
神农、黄帝之后,又传数百年,为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选择舜为继承人,得到其他部落首领的同意。舜老,又得他们同意,传位给禹。这种职位职位禅让的做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 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
此时国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国号夏。从此,我国的历史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时在公元前21世纪。
第二章奴隶社会 第一节
夏 朝
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夏传子,家天下:禹年老,曾选东夷族的一位首领益为继承人。但禹死后,禹之子启夺得王位,并杀掉益。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王位“世袭”制开始。夏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国家机构: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国王时奴隶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以父系家长制身份君临天下,称为“天子”。国王之下有“百吏”。
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
又有法律和刑罚,还有监狱叫“夏台”,用于镇压罪犯。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夏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由原属于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而转向属于国家。当时的主要农具为木器和石器,此外还有骨铲、蚌镰、蚌刀等。
手工业: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业。青铜铸造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三、夏朝的灭亡
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君,历四百七十一年,最后的国王叫桀,世历史上少有的暴君,荒淫无度,又好鬼神,自比太阳。于是百姓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这时东方夷族的一支叫商族的,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大败夏桀,桀逃到南方死去。夏亡。
第二节 商
朝
(前(16世纪—11世纪)
一、商朝的建立
商族的兴起: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契是商族的祖先,其母名曰简狄,吞玄鸟卵而孕。契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任为司徒,掌教化,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子为姓。契传十四世至汤,势力强大,建立了早期的国家,以亳(今商丘)为国都。此时,商臣服于夏。
汤建商朝:
夏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腐朽,诸侯互相攻伐。商汤乘机灭掉了一些亲夏的诸侯国,然后举兵向西伐夏,得到了各地人民的欢迎。最后打败了夏桀,建立的商朝。
盘庚迁殷:
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争,国力一度衰弱。阳甲之弟盘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共270余年未再迁都。
商迁殷后,政治有所改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武丁统治时期,国力很强盛,疆域面积业也扩大了。
国家机构:
商朝的国家机构比夏代国家完善。主要表现在官制、军队和刑罚三个方面。
官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且王位世袭,王下设相,也叫冢宰,是百官之长,辅助商王以统治全国,相下有臣等官吏。
军队:有一定的编制,为左、中、右三师。
刑罚:监狱很多,刑罚残酷。有《汤刑》
二、社会经济
农业:实行土地 国有制,农业劳动者都是奴隶,使用的工具是木器、石器,骨器,还有少量的铜器。
手工业:代表性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此外还有制陶、纺织等业。青铜器以礼器居多。最有名的是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
商业:商业交换已有初步发展,出现了专业商人,但很少。商业交换关系中已使用了货币,时称为“贝”,主要是海贝。
三、文化艺术
当时已经开始出现脑力劳动者,专门从事文化、科学、艺术等工作,创造了辉煌的商代文化。
甲骨文: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也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
天文、立法:甲骨文中有星名及日蚀、月蚀等记载,历法为阴阳合历,以阴纪月,以阳纪年。平年12月,闰年13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还有最早的干支记录
艺术:以造型艺术最为突出。多数作品刻在实用器物上,也有专供观赏之用的。主要刻在铜器、部分陶器,还有玉、石器上。
四、商朝的灭亡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商王常用人祭祀祖先、鬼神;奴隶常被砍头、焚烧、宰割或活埋;奴隶主还用人殉葬。
周武王伐纣:商朝后期统治者海连年对外战争,纣王即位后,更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矛盾加剧。此时渭水流域的周族已建国,且日益强大,乘商国内空虚之机,发兵进攻商的别都(朝歌)。纣王迎战,在南郊牧野大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我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也至此基本结束。
第三章 西周 春秋 战国(前11世纪——前221年)
周武王灭商,我国古代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基本结束,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即封建领主制(亦称奴隶制)阶段开始。这一社会阶段经历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时期,至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这一社会阶段才告结束,时长约八百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进入封建地主制阶段。
第一节
西
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西周的建立
周族的兴起:传说周族的始祖是弃,其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脚印而感孕。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至古公亶父时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并在此定居下来。又传至文王(时称西伯)时,文王治岐,社会发展,武力增强,又迁都至崇(今西安沣水西),改崇为丰。仍臣服于商朝。
武王伐纣:
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迁都镐,丰、镐隔水相临,同为都城。时商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乘机联合其它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带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公东征:
武王灭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由管叔、蔡叔和霍叔监督武庚和商的遗民,史称“三监”。
武庚表面臣服周,实则梦想复国。两年后,武王死,其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与武庚勾结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在洛水北岸修建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统治东方。
二、贵族政治统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灭商后,基本上废除了商朝的奴隶占有制度,将封建领主制推行全国。国王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这种土地所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
王位世袭制:
此制度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周王为天下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 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以此类推。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君权神授”。
六官制:
中央有六官,亦称六卿:冢宰统率百官,辅助天子;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宗伯管王族事务;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法;司空管公共工程。文武官员统称为卿大夫或士,父死子继,官员都以采邑为俸禄,采邑在王畿内,亦世袭。这就是“仕者世禄”,或谓之“世卿世禄”制。
周王室有三支军队:虎贲(禁卫军)、周六师(京师)、殷八师(地方军)
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师“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所有诸侯都在王畿之外,各建邦国。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承担一定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在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有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就是嫡长子世袭制。
三、封建领主制经济
井田制度:这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统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含义有二:
1、“井字象田地的形状;
2、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土地为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农奴)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劳役地租;一为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即为 “私田”。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农业:
农业有所发展。当时的主要农具是木的耒耜,此外还有骨、石器工具,以及少量的铜器工具。农奴们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主要有黍、稷等及蔬菜、瓜果,还有用作手工业的桑、麻和染料作物,种植也较普遍。
手工业: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就是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贵族)的奴仆,主要为封建领主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西周的官府有“百工”。就是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当时的主要手工业有青铜铸造、制陶和纺织业等。
青铜铸造业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其技术有所发展。主要青铜器为礼器、兵器和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和车马饰等。
商业:
为贵族服务,是以交换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奇异物为主。奴隶的价格很低,五名奴隶才换得“匹马束丝”。民间业存在商品交换关系。
西周的主要货币仍然是贝,以朋为单位。还有金(铜),以寽为单位。
四、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也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厉王,厉王逃到彘山(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宣王即位,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民族一再侵袭,社会动荡不安。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民族展开斗争。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在政治和军事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后来一再征发兵役,遭到大臣反对,农奴逃往。所谓“宣王中兴”,已掩盖不住西周的败落景象。犬戎破周:
宣王死后,幽王即位。这是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造成严重灾难。
幽王内政黑暗。他奢侈贪婪,不尽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还劫夺其它贵族领主的财物,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加周王室内部发生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公元771年,幽王被杀,平王继位,于次年放弃丰、镐,东迁雒邑(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
第二节
春
秋
(前770年—前403年)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于东都雒邑,此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东周至公元前249年为秦所灭。我国习惯上把这段历史分为两个时期,自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年),为春秋时期。自“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势力日益衰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依靠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的支持。从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诸侯间互相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居局面。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霸主,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
弭兵运动: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最为严重。由此各国普遍厌战。晋楚两国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弭兵”运动由此发生。
“弭兵”是由经常处于四战状态下宋国发起的,前后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华元提出,第二次由向戎倡议。“弭兵”运动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
铁器和牛耕出现:春期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和春秋初期。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包括农具和手工工具。牛耕也已开始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铁器牛耕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为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条件。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楚国的汋陂,还有吴国的邗沟,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春秋初期,周天子对全国土地的控制力已几乎丧失。诸侯们也不能控制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有权势的人,强占田地为己有,不少奴农逃跑,到边远地区开荒耕种。至此,井田制在迅速破坏。
通过各种途径转化而来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至春秋后期,终于出现了土地买卖关系。土地买卖是土地的抵押、典当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土地私有权确立的标志。封建地主经济开始萌芽。
初税亩:
鲁国进行的赋税改革,是各国赋税改革中最著名的改革。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也就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初税亩等赋税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手工业: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破坏。但官府手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民间独立的手工业者很少。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门类的增多和技艺的进步两个方面。
其中以青铜器铸造的进步最为突出。
民间商业的发展:
“工商食官”制度的破坏,在商业方面比较突出。主要是民间交换关系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很多以私人资本经商的大商人:范蠡(西施)、子贡(孔子的弟子)货币发生变化,原来的海贝已不敷应用,金属铸币大量增加。“空首布”(铲币)。这是原始形式的金属货币。金属货币的使用好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政在家门
长期的战争使诸侯经济困难、政治权力日弱,而不少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治和军事权力:干预君位继承。废嫡立庶,甚至将国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最后篡夺君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晋在春秋中期,政权已经逐渐为六卿所控制,后逐渐为“韩、赵、魏”三家控制。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至前377,三家“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
田氏代齐: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齐桓公是来齐,姓田氏。春秋中期,势力逐渐强大。前490年齐景公死,田氏发动政变,立阳生为国君,田乞为相。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续为相。前481年有发动政变,另立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自立为国君。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第三节
战国(前403-前221年)
自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史称战国时期。战国初期,尚有二十余个诸侯国,其中以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最强大。七国之间长期混战,人们称这七国为“战国七雄”,以后,人们亦称这段历史为“战国时期”。
一、各国的改革
1、魏国的李悝改革★: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用李悝为相,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内容: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改变“世卿世禄”制度;尽地力-鼓励农民生产;善平籴-平定粮价;制定《法经》-是我国古代法律走向完善化的标志。魏国在中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2、秦国的商鞅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①制定二十级爵-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② 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③实行什伍制度-以什伍为基层行单位。
(2)经济方面: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严格执行,不得违反。(3)社会方面:
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值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与保守派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但秦孝公在时,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秦孝公死,惠王继位,商鞅遭迫害,被车裂而死。
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1、土地私有制
土地买卖:战国时期,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封建领主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和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的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变法运动,是促进、加强这一转变的两种重大因素。土地自由买卖已成为正常、合法的社会现象,参与这种买卖关系的,有平民,也有官僚和贵族。
地主阶级:
地主有三种类型: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贵族地主拥有许多政治特权。官僚地主主要是军功地主,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商人地主是在民间产生的,是地主阶级中保留领主残余最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地主人数不多,占有土地的数量也较少,在政治上也没有说明特权。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是新兴的地主阶层。
农民阶级:
农民中最多的是自耕农。每家大约占有田地百亩,男耕女织。你们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叫做“什一之税”此外还有户赋(户口税)。
与地主阶级同时产生的,是佃农阶层。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地租以实物为主,约为亩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佃农基本上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
2、农业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迅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实物地租制下的佃农,其生产积极性都比较高;二是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尤其是铁农具的推广,更提高了产生力。
铁农具: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很发展,铁农具的推广也很迅速。所造铁农具已有一定的规格要求,种类业比较多。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都已使用铁器。
水利:铁器的普及使用,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国把兴修水利看作是富国之道的重要措施之一。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秦国的都江堰。农业技术: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已有很大进步。
粮食亩产量:一般为粟一石半。当时的一亩约合今0.32亩,一石半合今三斗,为四十五斤。
2、手工业:
冶铁业:当时的冶铁规模已相当大,产品种类和数量很多,北方主要以农具和手工工具为最多。而南方以兵器居多。
铸铜业:仍在发展,产品主要有礼器兵器,货币等。
漆器业:也相当发展。制作讲究,花纹美观。
造船业:有海船,内河船,有战船,有民用船。
3、商业:
货币:各国斗大量铸造金属货币,货币的形状不同,韩赵魏是铲形的“布”,齐燕赵主要是刀形币,秦和周使用圆钱中间有空。
城市: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还不断出现新的城市。
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
1、诸侯兼并
战国初期,魏国很强大,但秦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盛。关东各国互相结盟,共同抗秦。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了破坏关东各国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2、秦统一中国★】
统一的历史趋势: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但诸侯混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比较关东各国,秦国在商鞅变法的一百年间,政治上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军事方面,训练严格,士兵勇敢。疆域也在不断扩大。至此,可以看出,由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秦灭六国: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78年起,开始了对六国展开了凌厉的攻势。这一年的攻楚就揭开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序幕。第二阶段由秦王政直接领导,由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最后一个国家齐,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一、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诗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书经》或《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易经》或《周易》,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礼经》,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各种阶级(阶层)的斗争复杂而激烈,各阶级(阶层、派)代表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主要是儒、道、墨、法等家。
孔子与儒家:
春秋后期鲁国人,曾在鲁国做过官,后自办学校,以教书为业。政治上主张复古,对现实不满,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他提出了“仁”,这是他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他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发展,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为儒家,但有浓厚的发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这和“法”无甚区别。著有《荀子》。
老子与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与孔子同时,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庄周,也叫庄子。
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
墨子和墨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保存了他的思想。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兼爱”和“非攻”。他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他的信徒称为“墨者”,多为劳动人民。
法家与韩非: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是韩非。韩非:韩国贵族出身,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他反对儒家的说教,崇尚法治。
韩非的主张很为秦王政所重视。后韩非自韩至秦,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把他谋害致死。兵家与孙武、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长期进行战争,所以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兵事,因之出现了许多“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武和孙膑。
孙武:齐国人,后任吴国将军,帮助吴国打败楚国,使吴国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强大的国家。著有《孙子兵法》三卷,上卷流传至今。
孙膑:孙武之后,被其同学庞涓砍断双足后逃至齐国,打败魏军,魏将庞涓自杀。
三、文学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屈原的著作又是楚辞的代表。
屈原与楚辞:楚国贵族,曾任大夫。他的主张没被楚王采纳,反而被放逐,后投汨罗江而死。著名的《离骚》就是他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
楚辞的主要作者还有宋玉、景差等。
四、科学技术
天文:战国时有二十八宿天文坐标图,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都有测定恒星的记录,是世界最早。后人江他们的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
历法:春秋时已有八个节气,夏历被普遍使用。
简明中国史复习题新 篇4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引导复习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与简明连贯得体有关知识。2.懂得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重点难点]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简明”为“简”与“明”。“简”即“简练”,是“量”的原则;“明”即“明晰”,把意思表达清楚,是“质”的要求。“连贯”即照应衔接,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得体”,即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从近两年年高考试卷看,本考点中考查的重点仍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为主。[方法指导] 2.得体
解答语言表达得体试题,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角度:(1)对象
用语要看对象。一指用语须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教养、学识、生活阅历等特点;二指用语必须符合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心理喜恶等特点。对象不同,措辞用语必须讲究说法和分寸,符合彼此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关系。
(2)场合
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①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②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③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④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
(3)语体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不同体裁类型的文体,在用语上往往有不同要求。语体辨别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不同。二是科学语体和文学语体不同。科学语体大量使用限定成分构成的长句,插入成分多;文学语体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用语灵活。三是政治语体和事务语体不同。政治语体富于逻辑性,概念精确而严密,如报告、社论等;事务语体大都应用于公文,讲究简要、平实、程式化,常用习惯语。
(4)礼貌
用语要做到礼貌得体,主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例如:看望别人说“拜访”,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退席说“失陪”,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指点说“赐教”,赞人见解说“高见”等;二是必须注意用准谦敬词。谦词只用于自己,敬词只能用于他人。备考前积累一些常用谦词、敬词并弄清它们的含义及用法,很有必要。
(5)目的
说话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与意图,目的不同,用语自然有变化,语言表达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近几年来,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考查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考查的形式除传统题型外,出现了依据语境写串词、转述说明、选词填空、指出并修改不得体材料(广播稿、留言条、启事、通知等);根据提供的信息拟写介绍词、生日贺卡、请柬,拟写标语、提示语,拟写解说词、欢迎词;根据提供的材料写点评、颁奖词、赞语;联系生活实际编写手机短信等形式,这些应用性强的命题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显示出高考试卷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连接与沟通,注重考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与“新课标”课本的接轨。
3.拟写解说词
解说词,即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宣传的效果。
解说词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写解说词必须有真挚的感情,要感情投入。作者还需具有一些文学艺术修养,善于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形象。
4.拟写串台词
串词,顾名思义“串联”,起辅助过渡的作用。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文艺演出,串词都要求有极强的现场感,用简短的句子、大众化的语言,使观众、听众听得清楚,易于接受,并感到亲切、生动。
创作串词应注意以下特点:
(1)所作串词将运用于怎样的语言环境。包括为怎样的主题(内容、事件)而作,将在什么媒体(或场合)使用,它的受众(接受者)是谁。有时甚至还要考虑使用这些串词的人是什么样的身份。
(2)所“串”内容具有怎样的衔接点。使用串词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前后内容转换时的生硬甚至脱节。为了做到流畅、自然,就需挖掘所串内容的相似点(或相反点)。可从主要内容入手分析,亦可扣住节目的题目做文章。
写串词,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运用环境的想象能力、对所给信息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连贯、流畅地表达意思的能力。
[典题导航]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饿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答案:D 解析: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③②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②⑥紧密相连,③因该放在②前,⑤谈到“衣着”承启后文,应放到最后,“此外”表明前面还有应用,只能是①,①谈论到美学,承启⑤,应放在⑤前,④只能放在开头,起总领作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① 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 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 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 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 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答案:D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从表意上说,⑤③是一组表意项,阐述人与书籍之间的关系;①④⑥在表意上都是阐述读书的益处的,在层次上①是最终结果,应放在最后,获得知识后才能进一步辨析美与丑,所以④属于基础层面,⑥属于高级层面,这样三者的顺序就确定了;②属于转换话题的句子,另起一个层次。从分析上看,前两个组合属于同一话题,应该相衔接,前一组合表原因,后一组合表结果,这样前后的顺序就确定了,正确的排序应为:⑤③④⑥②。
衔接题是考查连贯表达的一种很重要的考查形式,在做题时要注意,句子组合的表意关系,还有语境和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按照相同的表意组合句群,按照逻辑关系安排顺序,这是解答论说类衔接题的一些技巧。[巩固提升]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C.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解析:考查语句衔接。材料出自高中第五册《孔孟》第一自然段。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B、D中作选择。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D。语言的连贯,很多省市都放在第Ⅰ卷中考查。解题步骤:①明确选文的文体,议论类往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说明类则可能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几种,记叙类则多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为主,其中描写类还需要注意上下文。
【简明中国史复习题新】推荐阅读:
简明中国教育史08-25
高三语言表达简明得体07-27
七下语文作文语言简明09-06
简明气排球比赛规则05-28
nhk简明日语重要单词07-14
如何写简明的求职信08-29
GPS数据后处理中精度分析的简明数学模型06-01
请提供一份简明的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