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新模式

2024-10-24

中国发展新模式(通用12篇)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1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 中国网民的数量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电子商务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 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安全性的完善, 网络购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使得网络购物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底, 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 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 与2011年相比, 网购用户增长了4 807万人, 增长率为24.8%, “8·15电商价格大战”与“双十一”等促销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显然, Internet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消费模式。但随着“云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网络购物自身的发展,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又将怎样顺应时代的潮流?

截至2013年12月底, 中国手机购物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2.9%, 比2011年增长了6.6个百分比, 其用户量比2011年高出2.36倍, 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了手机购物必然成为未来中国网络购物发展的新模式之一 (王雪梅, 2009;陆敏玲等, 2012) ;另一方面, 随着B2C模式弊端的不断暴露, C2B模式的优势就愈加凸显, 以反向团购 (潘勇, 2005;张璇等, 2012;袁娜, 2013) 、线上交易线下消费的O2O模式 (吴芝新, 2012;王艳江, 2012) 、预售模式 (张力澎, 2013) 等三大典型C2B模式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亮点。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购物的四大主流方向——手机购物、反向团购、O2O模式及预售模式, 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手机购物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已相当普及, 手机已经成为网民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64亿, 较2012年底增加了约4 379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由上年底的74.5%上升至78.5%。而手机网民规模早在2012年6月就超越了使用PC机上网的网民。这种庞大的用户群体就不得不吸引着各大商家步入移动互联网领域, 开拓移动购物市场, 重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2012年11月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指出, 网购消费者比例只有21.8%, 相对于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来说, 所占比例相当小, 但却是移动互联网最具市场价值的掘金点之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便捷性。无论你是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 还是在排着长长的队伍, 甚至是挤着拥挤的公交车、地铁, 只要你想购物了, 只需拿出手机, 轻轻一点, 便可轻松购物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移动购物中享受到如此大的便利, 何乐而不为呢?第二, 手机支付及其安全性的完善。小到一张电影票, 大到酒店旅游, 网民都可以一站式移动消费, 而不必手机查询后再移到电脑端支付, 这就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提高了购物效率, 同时, 移动购物的这种特点, 也恰恰迎合了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第三, 二维码等功能技术的发展, 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比较等多方面功能, 这就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转移到移动购物上来;第四, 本地化信息动能。本地化信息是移动互联网商业信息模式, 是现在传统的PC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所未涉及到的模式。

但说到底, 网络购物就是视觉购物。消费者更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通过大屏幕来浏览商品。虽然手机屏幕越来越大, 但还没有达到消费者浏览大图片的要求, 这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手机购物发展的瓶颈。市场调研公司e Marketer表示, 相较于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的屏幕更大, 更适合进行购物。但是, 不难发现, 平板电脑却没有智能手机便捷, 因为, 你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平板电脑, 而手机却是你必备的。Fiore等人提出的Image Interactivity Technology (IIT) ———影像互动技术, 它能够使产品或者环境图像来模拟实际的产品或者环境。特别地, 之后两年, Fiore等人还结合了three-dimensional (3D) virtual models———三维虚拟模型。比如说购买服装, 只需要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信息, IIT和三维虚拟模型技术就可以模拟出穿上衣服的效果。假如此技术也应用到手机端购物, 那么消费者就不用担心屏幕大小的问题了。但是, 这只是一种假设, 还缺乏实验证, 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电子商务市场的移动革命已经开始, 移动电子商务必将在电子商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 Marketer预计, 到2016年, 美国移动购物规模将达到870亿美元。在不远的将来, 手机购物时代必将到来!

二、反向团购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网络团购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中国累计诞生团购网站6 177家, 其中56%的团购网站已关闭, 团购网站数量缩减至2 695家 (如图1所示) 。面对团购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 电商网站不得不寻求新的电商模式。

2013年3月1日电商网站蘑菇街推出的“蘑菇自由团”频道一上线, 就引起了消费者火爆反应。数据显示, “自由团”上线两小时就组织了超过5 000个团购, 共有20 000多人参与组团。“蘑菇自由团”就是消费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发起团购, 卖家设定团购价格和时间, 当团购量达到一定数量时, 团购就成功了。这种由消费者发起的团购就是反向团购。

反向团购也叫逆向团购, 是由消费者根据喜欢的商品自发地发布团购信息, 并通过社交网站分享链接, 等参团人数达到一定数量, 众多消费者聚合起来, 通过第三方网站与卖家进行谈判和交易。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反向团购网站有“蘑菇自由团”、聚划算的“我想团”、Ringleader、Sobiz10等。

(一) 反向团购的特征

1.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口碑效应。反向团购与团购最大的区别在于, 它是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自发发起的。消费者站在自己需求的角度, 只要商家提供的商品价格和质量, 能够达到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就很有可能通过各种社交网站进行分享, 形成口碑效应。

2.挖掘潜在消费群体。反向团购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很多目标消费群体, 并挖掘出更多潜在消费群体, 据此, 企业可以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 获得最大的利润。

3.用户忠诚度高、粘性强。“小而美”社区团购网站悄然兴起, 或许会成为本地化“反向团购”发展的主力军。由于它根植于本地社区, 为区域居民服务, 拥有高忠诚用户, 这就克服了传统团购网站“消费者占了便宜就走”而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最大缺陷。目前, 北京已经有多个这种社区型团购网站, 如“回龙观团购网”、“天通苑团购网”等。另外, 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的微博营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属于反向团购的一部分架构。

(二) 反向团购的问题

1.成团产品种类单一, 过于依赖女性市场。反向团购能成团的产品种类不是很多, 并且以女性产品为主, 如服装、化妆品、鞋子等。如何增加参团产品类别, 并扩展男性市场, 是目前这类网站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成团率低, 打击积极性。以蘑菇自由团为例, 目前, 蘑菇自由团成团与发团之比为308∶25 297, 仅达到1∶80。这对企业而言, 可能会显得比较被动, 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打击。

3.成团周期长。从消费者发团到成团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很多消费者不愿意等待, 或许这也是导致成团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来自于科罗拉多州的So Biz10致力于通过缩短等待时间来改善反向团购体验的经营模式会引发中国电商企业更多的思考。

除了上述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外, 如何聚集第一批种子用户, 让发团、传播、成团良性循环运转起来, 以及如何保障自主发起团购的用户是消费者而不是商家冒充等, 对电商而言,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三、O2O模式

艾媒咨询 (ii Media Research) 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O2O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O2O市场规模为986.8亿元, 并预计在201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4 188.5亿元。O2O市场到底有多大呢?有数据显示, 即使在电子商务最发达的美国, 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可见, O2O市场呈现出一片蓝海态势。

O2O即Online To Offline, 是指线上交易线下消费, 使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 即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 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 推广效果可查, 每笔交易可跟踪。目前, O2O模式已蔓延至本地生活体验行业的各个角落, 比如餐饮美食、KTV、电影、旅游酒店等。

(一) O2O模式交易流程

O2O模式交易流程主要包括线上交易流程与线下交易流程两部分, 而线上交易流程又包括线上下单、线上支付、线上评价等三方面内容, 线下交易主要是指线下消费。图2显示了O2O模式主要交易流程。

线上下单。商家通过O2O平台发布商品或服务消息, 消费者通过对比选择, 最后做出购买决策。

线上支付。在线支付是O2O模式的核心。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或网络银行等工具进行在线支付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支付成功后, O2O平台会通过短信或彩信的形式发给消费者一条包含二维码的信息。

线下消费。消费者凭借这条包含二维码的短信或彩信到服务网点验证后, 便可享受对应的服务, 实施线下消费。

线上评价。消费完成后, 消费者根据实际享受到的服务, 对O2O平台发布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评价。

这样, 从线上下单、线上支付到线下消费, 再到线上评价, 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O2O闭环交易流程。

(二) O2O与B2C、C2C、团购的比较

O2O与B2C、C2C、团购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借助互联网平台, 进行在线支付。而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O2O是把消费者从线上带到线下消费, 而B2C/C2C则是把线下消费群体带到线上消费。这四种模式之间的详细区别 (如表1所示)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O2O模式源于团购, 但又高于团购 (如图3所示) 。O2O与团购有交集 (阴影部分) , 团购线上查找信息, 到线下消费属于O2O, 但有些团购是线上查找信息, 线上支付后通过物流获得商品, 不需要线下消费, 这就属于B2C模式, 而不是O2O。团购只是O2O的一个过渡阶段, 真正的O2O远比团购庞大、丰富, 并更具生态循环性。

(三) O2O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O2O未来发展一定是为消费者提供良好体验的服务, 而不是为了O2O而O2O, 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消费者购物逐渐向移动端过渡, 所以, O (Online) 将会涉及到不同数字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另一方面, O2O侧重的生活服务领域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垂直化、本地化服务将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预售模式

如今中国服装业仍普遍运用“生产开发商各级代理商各零售商消费者”的分销模式, 也就是“以产定销”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 造成无法想象的高库存。截至2012年11底, 仅国内A股服装类29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货总量就高达382亿元, 其中, 海澜之家、美特斯邦威等知名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尤为突出, 海澜之家的库存总额占总资产的56.82%, 美特斯邦威也高达49.55%。为了排解此忧患, 各商家打折促销的场面异常热闹, 但这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天猫原创品牌茵曼首次参加了双十一预售活动, 在双十一之前, 共推出六种款式的服装, 其中, 有两款预售就超过了2万件, 效果特别惊人。这种以预售模式为代表的天猫“双十一”营销创新, 极大地震动了传统营销模式。

所谓预售模式, 就是以消费者的需求来驱动商家生产, 即利用网络平台, 提前一段时间发布产品信息, 并在短时间内快速聚集单个分散的消费者需求订单, 然后给厂商一个集采大订单, 厂商可从供应链的前段、后端进行优化, 从而更加精确地锁定消费者, 进行提前备货, 消除库存, 进而大大降低产品成本。简单来说, 预售模式, 就是先收集消费者需求订单, 然后再进行生产、流通和销售。

这种模式不但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忠诚度, 而且解救了库存忧患, 实现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但是, 考虑到时间成本, 预售模式需要商家具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因为该模式虽有很强的精确性, 但是时效性很差。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购买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天, 而服装的生产周期一般不会低于15天, 这样就会损失一批潜在购买消费者。所以, 目前, 预售模式只适用于具有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的商家, 比如宝缦家纺, 它就拥有一条从棉纱、织布、印染、制造到销售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产品生产周期仅需要7天。这也许是该模式最大的弊端。

五、结论

互联网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随着“云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网络购物自身的发展, 现有网络购物模式的弊端愈加清晰, 以消费者为中心, 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购物体验的模式逐步形成。手机购物、反向团购、O2O模式以及预售模式, 不仅方便了消费者, 而且迎合了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更符合电商营销方向。因此, 这种社交加本地加移动化的购物模式即SOLOMO模式———Social (社交的) 、Local (本地的) 、Mobile (移动的) , 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新模式, 引领消费者进入另一种消费时代。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2

摘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拟建构“两型”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江西模式:“一会五站”。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二)、秭归模式:“组织再造”。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镇14个村成立社区306个,互助组1034个。每个社区30个左右农户,设理事长1人,理事2一4人,共“海选”出理事会成员1028人,建立了“村委会互助组生活-生态”庭院农业生产循环。所谓庭院经济,指的是农民以房前屋后的土地、水面和空间为基础,充分利用庭院设施等优势,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近年,老河口各地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庭园经济模式:一是养殖型庭园经济,因地制宜推广以猪、牛、羊、鸡、兔为主的养殖型庭园经济,推动农村养殖业发展。温岗村引导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庭园养兔,每户平均养殖30只种兔,每年为农户增收1000多元;

二是种养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生产。在273户建有沼气池的柴店岗村,推广户平圈养3一5头猪、1个沼气池、70一140平方米菜园的“猪沼菜”庭园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链条模式,每年节约农药化肥250元,出栏6一10头肉猪,种3茬蔬菜,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长短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立体农业。指导农户充分利用庭园空间,推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种植模式,使农户房前屋后花果飘香,不仅形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里”的良好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户增收 2000多元。

(三)、“三位一体”,繁荣社区文化,培育社区归属感。

第一,培植农村中心文化户。老河口文化中心户建设采取“1 + 1”或“1 + X”的模式,即一个“文化科技屋”加一个商店、或一个诊所、或一个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以商养文、文商互补。让农户自主经营,依托实体发展,赋予了“文化科技屋”和“文化中心户”强大的活力。李楼镇柴店岗村村民王宗岭开的小商店原来只是卖些日用品,生意一般,自从办成了“文化中心户”,在村里的扶持下,他买了很多科技文化书,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隔三岔五就到他那里去,看书、借书,交流各方面知识,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了上千元。如今,老河口农村,像王宗岭这样的“文化中心户”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甚至很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未来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新路。

第二,建设社区文化平台。2007年来,老河口发展文化科技中心户115个、农家书屋4个,兴建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5个、村级文化体育场7个,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健身器材、报纸杂志在社区扎根、留在农民身边,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计划到“十一五”末,老河口100%的乡镇建有符合标准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的乡镇达到文化先进乡镇标准,98%的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00%的村有文化中心户;85%的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指导站,50%的村建有体育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载体、文化大舞台将得到有力搭建。

第三,开展特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老河口积极推进“孝心献老人”、“文明市民”、“星级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美德在农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六进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以及生态文明村、文明城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普及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农民文明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培育了农民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以及社区归属感。

二、河口社区建设的绩效及经验。

老河口经过两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宝贵的举措与经验,与其他的社区建设模式相比,其成效及其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开展社区建设,“等、靠、要”、完全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累累也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农业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村级负债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给村一级一定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村干部的工资和必要的办公支出,几乎没有其他机动的开支。

(二)、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导致的政府包办、代办倾向以及农民参与的被动性,再加上农民自身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人微言轻”、“边缘化”使他们往往远离社区建设。正如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母所言:“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大多数社区农民的弱势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依靠农民,凝聚农民的建设动力,不然的话,类似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由于忽视底层民众的动员和参与而导致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现象很可能重演。

(三)、倡导生态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违反客观规律而任意活动,那就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生态规则是明确无情的:大自然必须受到保护,否则我们人类将灭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四)、坚持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具备经济基础的社区文化建设才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行动,否则的话,即使偶尔产生文化建设轰动效应,也只不过是表面光鲜,实际价值甚少。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研究表明,文化贫困及其产生的贫困文化往往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相结合,在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现代观念,也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农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提供持续发展的充足财力。

老河口农村社区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与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他们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摒弃抽象的文化建设,结合农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传播农村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结论:“两型”社区的创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老河口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老河口实践做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并建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两型”农村社区,这对于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模式定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型”农村社区是本文试图超越简单的或“标准的”个案、模式视角,而以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为着眼点,对其当前与未来发展的若干定位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去把握一般事实和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尝试性提出的社区建设模式框架。“两型”农村社区是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创新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资源节约型社区是指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稀缺、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在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收入以及农民自身收入有限的背景下,建设农村社区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并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建设农村社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是指农村社区的发展以人

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健康、环保和谐为主旨,追求一种人的生存、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友好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农村社区建设框架下把二者的内涵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

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对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全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以及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村庄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村社区建设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都是多元性的现实与实现。因此,我们对模式的理解就不能陷入误区,即认为模式就是供模仿、复制的榜样或典型。事实上,从发展模式的定义来看,任何一种被总结出来的模式,都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都是与特定的主体相对应的。对模式的分析,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经验事实中加深对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他人模式来反思和分析自身行动的合理性,以便针对自身的实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笔者通过对老河口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两型”农村社区的意义便在于此。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3

中国券商研究历经十年发展,在资本市场乃至全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背景下,券商研究发展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也意味着机遇,“第六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力邀中国各大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和机构投资者共同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券商研究机构现有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反思,探索新形势下券商研究发展新模式,发出业内理性声音。

观点集粹

《新财富》杂志

总编辑 郑颂

伴随中国券商研究队伍的壮大、话语权的提升,研究行业受到的关注度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和媒体的压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券商研究行业还有待成熟,新财富杂志和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共同感受到重任在肩,仍需努力。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作为资本市场坚守9年的民族品牌,一直坚持“三公”原则,充分彰显市场化评选的特色,得到了国内各主流券商研究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得到社会公认。正像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新财富杂志名誉社长刘鸿儒所总结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呈现出四大特点:第一,最先采用国际先进的市场化评选体系;第二,具有群众性和公正性;第三,评选的公信力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促进了研究机构和投资者的良性互动;第四,促进分析师提高了研究水平,研究机构提高了品牌号召力和自身利益,机构投资者提高了投资收益,科学投资、安全投资和价值投资日益成为市场主流。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总经理 陈晓升

诚实的品质、独立的精神

证券研究是一门长期的生意,因此,分析师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如果不能忠于研究对象本身,分析师就不可能忠于事实本身、忠于这个市场。这无疑也是证券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核之一。与诚实同样重要的是分析师从事证券研究时必须保持的独立精神,没有独立精神就意味着券商研究将流于低端化,走向娱乐化。中国券商研究必须以独立性来抵抗各种名利场的考验,在新财富等搭建的全国性的市场化平台上彰显研究的价值。

招商证券发展研究部

总经理 杨晔

中国研究模式创新思考

在过去十年,我们形成了竞争性卖方的基础盈利模式,现在看来,这对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壮大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面临很多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的卖方研究仍将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一,一定坚持竞争,通过竞争提高研究水平;第二,独立性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很好的机制保护研究的独立性; 第三,在合规方面的制度建设。

中金公司

董事总经理 邱劲

中国研究如何国际化

中国的证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券商要提供新的服务模式。研究的国际化,即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之一。从海外的经验看,预计中国走向世界也会遵循几个步骤和阶段,首先自己建立平台,待业务真的做起来之后适时提高。预计在十年之间,中国经济规模总量超过美国,如果发展比较顺利的话,完全可以跟得上华尔街的步伐。国际化可以作为业务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中信证券研究部

执行总经理 潘建平

研究报告的质量控制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4

一、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纸、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470.84亿元,而到2014年,动漫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1]近两年,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战略的落地,以及互联网对动漫产业发展驱动力的增强,中国动漫产业正在进入以互联网为核心,跨形态、跨媒介、跨行业融合发展的“大动漫时代”。[2]

二、动漫产业的“5W”新模式

(一)传播主体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入大动漫时代,国产动漫的传播主体不仅包括动漫公司,也包括国产动漫的粉丝,其中不乏核心粉丝在传播中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形成二次传播。作为“领袖”的粉丝在各大视频网站的动漫专区制作专题视频,总结和展望国漫发展,提出自己独到的分析和看法,普通粉丝则会在评论区跟进留言或者在视频区打出弹幕。同时,粉丝也会在微博讨论相关话题并持续发酵,有的粉丝还为喜爱的国漫制作表情包或者绘制同人图,放在社交平台进行传播。

2016年,国产动漫《灵域第二季》自2月上线以来的2个月内,粉丝在微博发起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700万,引发1.3万讨论,在微博话题榜占据一席之地。国产动漫《纳米核心》的宣传阶段充分体现了其核心粉丝传播的主动性,粉丝在线上论坛、贴吧等主动推广,在线下参与漫展活动的志愿者行列。粉丝不仅参与到作品的宣传阶段,也通过众筹参与到动漫作品的制作环节。例如,《十万个冷笑话》决定推出登录院线的剧场版后,在互联网发布筹款项目筹集资金,在5个月内筹集到130多万的资金,成为国内首部通过众筹方式制作的动画大电影。

(二)传播内容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可知,现实中的各种媒介和内容形式需要满足受众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在过去,国产动漫往往很难满足观众的这些需求,无论是在画面制作上,还是故事情节上,大多存在粗制滥造和牵强附会的问题。2006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很多省市对本地动画企业进行补贴,这更是导致许多动漫企业单纯追求分钟数,置动漫的质量于不顾,抄袭成风,原创性差。而一部动漫原创性的故事才是其核心,在如此氛围中,国产动漫的精品迟迟难以孕育。

大动漫时代,国产动漫的题材更加多样,内容与画面质量提高,并且传播内容不仅限于动漫本身,还包括一系列衍生产品。以腾讯动漫平台为例,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独家动画中,题材类型有校园青春、都市奇幻、古装穿越、悬疑惊悚、神魔奇幻等,有妖气原创漫画网站漫画题材有搞笑、魔幻、恋爱、科幻、战争、体育、推理、恐怖、同人;漫画类型分为少女漫画、少年漫画、儿童绘本、耽美,在网站上连载的优秀漫画作品将会被改编为动画,优秀的IP后续将产生游戏、大电影、真人剧、主题公园、周边衍生产品等。

(三)传播渠道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传统媒体时代,动漫作品的传播主要依托电视、影院以及传统的纸质媒体,往往以这些渠道进行传播难以盈利,电视台对动漫作品进行压价,或者干脆用广告时间交换而不给动漫制作方支付报酬。影院的情况同样如此,动漫作品的制作方要承担影片播出后的所有亏损。进入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和4G网络普及,动漫的传播渠道由传统的电视、影院、书籍、杂志、报纸扩展到数字移动终端,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多样,并与受众发生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以腾讯动漫平台的作者追梦计划为例,它们对优秀的漫画作品进行立体平台曝光:在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号面向5亿微信用户群推广漫画,漫画作者的个人微博得到腾讯动漫作者身份的认证,作者有机会参加各大媒体活动以增加知名度和曝光率。作为国内最大的正版动漫网站,腾讯动漫的PC端为漫画招揽千万级别的浏览量,并通过APP客户端覆盖用户。当漫画积攒到一定的人气,则和动画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展开合作进行授权共同打造精品IP,或者联合电商出售相关衍生品,在网络上进一步传播扩大影响力。

(四)传播对象

一直以来,国产动漫定位偏向低龄化。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有不同的心理特征,13岁以下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形象思维占主导,生动直观的动漫形象和剧情更有吸引力,而青少年和成年人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因此更倾向于理性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与青少年和成年人观看的动画相比,儿童动画的形象设计较为简单,动画在主题和内涵上不需要深刻的思考、严密的逻辑,题材往往单调缺乏创意。因此,国内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针对儿童的动漫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动漫市场仍然有很大的空白。

大动漫时代,国产动漫题材的丰富和细分能够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吸引更多人成为国产动漫的粉丝。同时,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扩展使得国产动漫传播覆盖的人群更加广泛。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5-2016二次元产业专题研究报告》(二次元原指平面和二维空间,由于早期的动画、漫画、游戏都是二维图像,所以被简称为“二次元”)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活跃二次元内容消费者规模达到502万人,此外边缘活跃二次元内容消费者规模将达到4970万人。到2016年,活跃二次元内容消费者规模将达到551万人,边缘活跃二次元内容消费者规模将达到7726万人。

(五)传播效果

随着国产动漫质量提高、传播渠道拓宽、传播主体能动性增强,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国产动漫精品,国漫开始走出低龄化的“怪圈”,被更多的青少年和成年观众接受,而这一群体恰好是市场消费的主体。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票房超过9亿,《十万个冷笑话》在24天里斩获1.2亿票房。有影响力的动漫IP走出国门,被海外观众接纳。2014年的国产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第一季全网点击量突破15亿,并实现了国漫在海外市场的首次盈利,2016年改编自同名漫画的动画《从前有座灵剑山》,由中日联合制作,成为第一部登录日本电视台的中国青少年连载动画。

国产动漫取得的成果让各路资本看到动漫产业市场巨大的消费能力,国内开始出现专注于动漫产业投资的基金。2015年,奥飞动漫斥资9亿收购原创动漫平台“有妖气”,成为中国动漫行业最大的并购案;2016年,阿里巴巴入股Acfun视频弹幕网,同年,腾讯投资Bilibili弹幕分享网站,优酷土豆启动“创计划”预计每年投资5亿支持动漫产业孵化动漫精品内容。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动漫产业市场开始被认可。

三、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

(一)注重前端漫画产业

作为动漫产业链的最前端,漫画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漫画作品为动画作品故事情节的创作和改编提供条件。在日本,一些出版社的编辑联合漫画家成立工作室,工作室给漫画家提供市场调查和读者喜好的网络数据分析,双方谈好分成后上传作品,用户在APP进行下载付费阅读,工作室还会在线下组织活动推广宣传作品。例如,握手会、投票会等,这为在传统出版领域里被埋没的年轻漫画家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让他们能专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3]在国内,由部分漫画家组成的杭州“夏天岛”动漫工作室定位在动漫产业链的前端,“工作室”团队中漫画家致力于创作好的动漫形象和故事,后期的宣传、推广和合作由团队中其他人负责。另外,团队注重培养漫画新人以保障团队的创作生命力和长远发展。这种“工作室”的形式一方面培养了漫画家,另一方面为动漫市场提供优秀的作品,对我国动漫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模式。

(二)积极打造动漫品牌

动漫产业的品牌分作品品牌、形象品牌、作者品牌、企业品牌等种类,成熟的动漫企业会特别注重各类品牌的建设、维护与推广,通过品牌扩大影响、建立信誉、延伸产业链、保障持续发展,[4]对品牌的认可会使得动漫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忠诚追随者,给动漫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在日本,优秀的动画人可以吸引大批粉丝的拥趸。例如,宫崎骏作为吉普力动画工作室的招牌,在他指导下创作的系列动画电影被称为“宫崎骏电影”,在粉丝心目中树立了经典的作者品牌,每一次宫崎骏推出新作品,他的忠实粉丝无论是在宣传造势还是电影票房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优秀的漫画家作为品牌同样是杂志的销量的保证,日本实行作者专属制度,即要求自己旗下的漫画家不能向其他杂志社供稿。美国同样重视企业品牌,漫威创作出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活跃在各种漫画、小说、电影中,甚至跨界成为商品广告形象代言人,这些都让漫威公司赚得金盆满钵。

(三)积极探索“泛娱乐化”

美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生产和出口国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漫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是漫画,由漫画衍生相应的动画片、剧场版、真人电影、舞台剧、主题乐园、漫展、周边商品等。动漫的发行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开发衍生产品则是盈利的主要手段。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版权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消费者的版权意识和付费意识不够成熟,依靠衍生产品盈利的机制不够完善。对此,腾讯动漫现状提出“泛娱乐化”战略,将动漫与文学、电影、游戏等结合,将动漫产业同制造业、服务业结合,充分利用优质IP,对同一个IP进行多次消费,在此之中逐渐探索和完善适合我国的动漫产业链。

(四)立足本土文化特色

振兴国产动漫需要立足本国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风格,塑造中国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动画品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给国产动漫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以往,中国文化中的功夫元素,熊猫、花木兰、孙悟空等形象多次被国外动漫借用并取得不错的反响。国产动漫应该充分利用本国的宝贵资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神话传说、传统戏曲、琴棋书画、民间手工等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国产动漫可以在人物形象、场景设计、镜头元素、声音元素包括主题内涵、价值观念,从外形到内涵的各个方面吸收借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相结合,既能展现中国元素的特质,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摘要: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然后利用拉斯韦尔的5W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构想了新媒体时代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最后对我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大动漫时代,新媒体时代,国产动漫,拉斯韦尔5W模式

参考文献

[1]搭上互联网动漫产业快速飞起[EB/OL].前瞻产业研究院,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458/160330-01d5386e.html,2016-04-09.

[2]牛兴侦.因互联网而变,借“动漫+”实现跨界优化[N].中国文化报,2015-10-26(5).

[3]奥飞9亿收购“有妖气”,低幼动漫正在滚蛋[EB/OL].21世纪商业评论,http://finance.sina.com.cn/20150909/010423191596.shtml?_t=t,2015-09-09.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篇5

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因为其本身具备的高端产业特征,地方政府希望它能够成为产业转型中的一支新兴的高端形态的产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拉动作用,促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加速转型,比如,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意设计的大力支持,将第二产业通过创意提升、设计改造,加入高科技的内涵,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

西部的这一阶梯的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来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得文化旅游成为这一阶梯模式中起到领头作用、带有全局观念的文化产业形态。对于西部9省区来讲有着以下几大优势,第一、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第二、第二产业(指工业)不是非常发达,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保留了原生态的山川美景,拥有众多美好的风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吸引无数人向往。第三,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加上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大的旅游基础。比如云南的丽江、西双版纳,还有贵州、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鲜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因此,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去发展和带动文化产业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培养中国精英的新模式 篇6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两类学校:接收了90%学生的大学和吸引了大多数最优秀生源的“精英学校”(或大学校)。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考入大学比较容易,因为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中学结束时的考试中获得至少10分(总分为20分),大约85%的学生会顺利被大学录取。因为没有排名,而且所有优秀学生都可以申请任何一所大学,所以法国学生通常在家乡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最优秀的学生都希望就读“精英学校”(或大学校),其规模相对较小(通常最多拥有1500名学生);录取率较低;师资力量雄厚,文凭含金量高,能保证就业后的职位;大多数“精英学校”致力于工程和商学。

知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大都有相同的招生程序:中学毕业后,学生在预科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数学、物理的强化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除了大量的知识,还要学习归纳、逻辑和实证等复杂的推理方法,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参加一个综合考试,并根据成绩进入不同的“精英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3年的学习既有理论课程又有实践内容,包括科学模块和技术教学环节,即使暑假期间也安排在工业企业内进行实习,3年中需要完成为期10个月的暑期实习,学生几乎没有暑假。修完所有课程,学生获得工程师文凭和硕士学位;如果他们愿意,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一流“精英学校”都认识到学校的未来有赖于国际声誉,并开始发展与欧盟内外组织的合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目前在巴西和印度也开展了合作。

中央理工大学是一所一流的工程师大学,也是最早关注中国的大学之一。1974年夏天,我从中央理工大学巴黎分校毕业,我们那一届学生的毕业旅行就来到中国,可惜我当时负担不起经费,未能成行,至今仍觉遗憾。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教授汉语。

中法合作历程

年复一年,双方的合作日益深入,并逐渐走向正规化。1996年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巴黎、里尔和南特分校)与4所中国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签署了一个“4+4”合作协议。目前,这个合作仍在进行,每年选拔50名中国学生到中央理工大学学习两年,同时12到15名法国学生在其中一所中国高校中学习硕士生课程。最后,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和中央理工大学的工程师文凭。这个项目分别由两国的清华大学和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牵头。2001年,在任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校长期间,我与清华大学时任校长王大中在巴黎国际会议中心进一步协商这个合作协议。正是由于项目的成功,2001年11月2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赴法访问行程中专门到访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我也非常荣幸地授予他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同时,中国政府开始考虑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2002年,时任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对我说:“我们希望你们在中国创建一所中央理工大学分校。”他随后补充:“我们了解中央理工大学的教学质量,更明白两年预科阶段的重要性;由于法国教授要来中国开展教学,所以中国学生将先学习法语。”这个项目的基调由此确定,而且一直没有改变过。

项目启动

对于中央理工大学来说,问题是是否接受这一建议,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项目成本很高,也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是学校很快做出了肯定的决策,原因有三:按照法国最好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国的优秀学生,对中法两国的长期友谊意义重大;中国方面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对中央理工大学是极大的肯定;法国在华企业对这一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明确表示给予支持。

决策之后,下一步是确定项目具体在哪里实施,中国的几个省都提出了申请,但为了避免争议,中国教育部确定项目应该在首都北京。法国方面,面对相似的情形,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鉴于“4+4”项目的成功,我们首先联系了清华大学。商讨之后,我们很快发现双方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清华大学拥有来自全世界的合作,而这个项目,相比其他众多项目,并不能获得必需的优先权。所以在2003年底,经过了6个月的谈判,我们和曹国兴一起决定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和法国航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斯奈克玛首席执行官Jean-Paul Herteman曾于几年前签署了一个双学位协议,我当时正任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校长。每年都有12名北航的学生在获得本科学位后,来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学习两年并获得北航的硕士学位和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的工程师文凭。这个项目非常成功,所以我们决定和北航合作。双方都很乐于开展合作并很快开始了谈判。不到一年,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正式宣布合作创建工程师学院,并商讨解决了主要问题。2005年4月,双方签署了合作办学的协议;2005年9月,107名来自全国的最优秀的学生成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第一届学生。

2005年,法国教授Michel Bernay被任命为学院的法方院长,他曾在土耳其、越南、埃及等多国开展法式高等教育项目。但是2006年2月,他因生病而不得不返回法国,并于几个月后去世。于是,我自告奋勇来中国接任,并于2006年9月抵达北京,这正是学院第二届学生人校的日子。

幸运的是,学院只有两届225名学生,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我于是集中精力了解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并从头开始学习汉语。回顾这段时期,我对所有北航的同事心存感激,他们尽力帮助我融入这个团队,并一直支持我们前行。我无法列举所有人,但尤其要对前任校长李未、现任校长怀进鹏、郑志明副校长、唐晓青副校长以及学院前常务副院长李琳表示感谢。李未校长给予项目极大的支持,他的大门永远向我敞开;怀进鹏校长一直支持学院,并使学院成为关系北航发展的重要机构;副校长郑志明尽管工作繁重仍担任了学院的第一任中方院长,并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副校长唐晓青和北航的国际合作部也给予学院强有力的支持;第一任中方副院长李琳教授非常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北航,并极富耐心地帮助我,她娴熟的法语对我来说尤为珍贵。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北航的全力支持,我也尤其感谢学校党委书记杜玉波一直以来的支持。

现状与未来

而今,我可以说,我与熊璋院长、于黎明副院长的合作充满了愉快、互信。熊璋教授于2008年10月被任命为中方院长,几个月后黎明教授被任命为中方副院长。法方副院长哈克于2008年9月加入,他曾任职于中央理工大学巴黎分校。我们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强有力的团队,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工作,我感到自豪、快乐。

目前,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每年都有125名一流中国学生入校,中法双方教授与工作人员的相互理解日益加深,所遇到的困难也都迎刃而解。明年,第一届2005级学生将获得北航的硕士学位和法国教育与科研部认可、签发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2010年5月,学院的第一所研究实验室在里昂成立,实验室由北航、中央理工大学、中国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组建。布惠基金会和12家公司为实验室提供资助,包括中国商飞和11家法国公司(赛峰集团、道达尔、法国电力、斯伦贝谢、橙色电信、标志雪铁龙集团、阿尔斯通、法国兴业银行、安永、安赛乐米塔尔、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此外,法国高层访问中国时大都会来学院参观: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我们已经接待了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教育部部长和政府发言人吕克·夏岱尔、前总理拉法兰、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部长瓦莱丽·佩克莱斯。这表明法国方面对学院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中国方面,学院同样受到了政府的肯定: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2010年农历春节前,我有幸向温家宝总理介绍了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情况。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但这些荣誉与肯定不仅仅给予我个人,而是给予中法工程师学院和为此作出努力的所有的中方和法方人士。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7

2013年11月12日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建设的新格局出发,寻找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与新模式。

1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 1五大问题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找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事物才能前进。在中国经济处于大变革时期,物流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要冷静地去思考,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五大矛盾,即五大问题。

1. 1. 1全社会物流粗放发展,还未进入集约发展阶段

集中表现于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在18% 左右徘徊,而国际上一些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案例,理想比率为13%,这一差距太大。既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式经营,也反映了物流业发展还不充分,这也是国家提出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能达到这一水平,可以减少物流成本2万亿元,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可能到2020年也难以实现。

1. 1. 2社会物流总需求与总供给双不足

一是反映整个社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许多企业仍停留在 “大而全”、 “小而全”的商业模式,非核心竞争力外包还没有形成气候; 二是反映物流业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特别是高端的需求。“菜鸟”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 2013) 》中,平安银行提供的 《2012年中国供应链调查》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 1. 3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国内物流与进出口物流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这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也说明物流业作为一盘棋还没有完全走活,作为一张网还没有全面贯通。

1. 1. 4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但综合效益不高

综合运输体系,信息化网络,物流园区、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区域布局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大通道建设受阻。

1. 1. 5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改善

物流的法制建设跟不上,市场秩序不规范,物流行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少政策不能落地,加大了物流的管理成本。

1. 2五大机遇与挑战

中国物流业是一个战略性朝阳产业,党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物流业处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要加快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你们的事业大有可为。汪洋副总理也对如何加快物流业发展提出了重要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物流业发展一个大好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 1)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动员令,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锋号,会议指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物流市场作为整个市场的组成部分,这就给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与机遇。从现在开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会作出重大调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 2) 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发展仍是硬道理。“两个翻番”、“新四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稳定增长的区间, 到2020年,年平均GDP增长在7% 左右。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特别是投资的平稳增长,给了物流业发展一个坚实的基础。

( 3)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将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特别是沿边开放,东南亚自贸区、东北亚自贸区、上合组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桥、南亚经济区等,给了物流业发展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 4) 从物流业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进军,到202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应达到16%以下,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个百分点,A级物流企业达到上万家,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核心团队。

( 5) 从物流业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物流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与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向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要效益。

2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为前提

吴敬琏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非常关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2013年2月为 《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 2013) 》写序。不到2000字的序却是中国物流经济学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篇论文。

( 1) 揭示了现代物流兴起的背景。他指出,“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越频繁,交易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这样,降低交易成本就成为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需要把非核心竞争力外包,如供应链设计、订单管理、元器件采购供应、仓储、报关、运输等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本企业的物流部门去处理。现代物流业及其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正是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迫切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物流业作为服务产业是随着制造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一种互依互动的关系。

( 2) 指出了30多年来全球实体经济革命性变化的核心内涵。他说,30多年来,全球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这个变化的核心内容是由于分工的高度精细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使许多企业从单个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者演变为链条的组织者和资源的集成者,这是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与每个国家大规模产业重组的重要内容,对所有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场革命。他认为,对这种巨大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的企业家理念转换慢,实践跟进不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管理的落后面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笔者认为,对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经济界的足够重视,弄不好,会错失时机。

( 3) 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 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一直把降低交易成本作为目的,2012年,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达到18%,我们面临的任务真的任重而道远。

( 4) 提出了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物流成本,是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 虽然拥有工资成本低廉、 素质良好的劳动力,产品的制造成本( 转型成本) 很低, 但总成本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交易成本却很高。而且制造成本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中国的交易成本过高,除了是由于市场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经济活动缺乏规范,经济行为人缺乏诚信等原因外, 流通业的效率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如何通过与交易有关的各行业的现代化,降低交易成本,以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 如何提高与交易有关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的效率,便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笔者认为,以上四个方面,吴敬琏同志言简意明,分析得十分透彻,针对性极强,是一种对传统商业模式颠覆性的思维。如果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这样认识到了,并积极探索,中国的实体经济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的现代物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难得的机遇。面对这种挑战,中国物流业要自强,要创新,要迅速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

3创新中国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模式

笔者以前讲过,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路径,或者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是四句话,即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运作”。这就是说,要处理好市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者的关系,这四者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发挥正能量,这四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负能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物流业必须在创新中实现产业提升。

3. 1市场导向

中国的物流业是市场导向型产业,因为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争性行业。全球现代物流业的兴起主要是三大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的格局; 二是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成本上升,非核心竞争力外包成为一种趋势,使物流业有了迅猛发展的土壤; 三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业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有力支撑。所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种市场需求。中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市场的一种需求,市场的力量是一种根本的主要的动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今后,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于通过市场去配置资源, 去整合、重组,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对这一点,大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快速跟进,不要再守株待兔。纵观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验,政府主要是方向引导,创造环境,绝不去干预物流业的运作。

3. 2政府推动

中国是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力度最大的国家。由于物流业起步晚,实施政府推动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政府推动主要干三件事: 一是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给物流业发展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物流业行政管理体制,降低物流管理成本; 三是培养人才,为物流业发展增强后劲。笔者认为,中国政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确做了大量工作,有些还卓有成效,是开创性的。 但问题也十分明显,一是在国务院及各省市形成了 “九龙治水”的局面,没有形成合力。笔者一直呼吁,在国家发改委或交通运输部成立一个物流发展局。二是由于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难度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制定的一些规划与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少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督察制度,严格责任制。三是政府缺少经验,想抓而不知道如何去抓,对物流业特别是供应链管理一知半解,没有吃透,也就无从下手。笔者建议,国家行政学院也可以开办省部级、司局级物流班。总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3. 3行业自律

由于中国还不完全是一个法治国家,而政府对如何抓物流业又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为政府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规范行业的行为,起桥梁纽带作用。在这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各省市区的物流行业组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物流企业发展很快,细分加速,而法律法规建设与行业标准化建设跟不上,使物流市场运作不规范,市场秩序有些混乱,市场集中度低,物流企业模式单一,效率差。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少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负重、融资难,苦苦挣扎。也有一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走创新之路,但对他们的经验缺少总结与推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行业协会、商会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3. 4企业运作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是运作主体,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好坏,中国物流业的水准与实力, 衡量的对象是它们,现在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 “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序,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 “中国物流企业100强”排序,但都缺少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我们有了物流企业分类国家标准与A级企业综合评估指标,但远远不能适应物流业现代化的需要。目前,制造业大量外包的是运输与仓储,没有实现两业融合的供应链管理,这是中囯物流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约束, 使物流企业无法做大做强。所以,研究物流业的发展要跳出物流看物流,要有一些 “异想天开”的人物,要有颠覆性思维,要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4创新是物流企业永恒的动力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给物流企业指明了方向。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知名教授钱·金和他的妻子勒妮· 莫博涅经过15年的潜心研究,于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们的专著 《蓝海战略》,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先后获得了 《华尔街日报》畅销书、 美国全国畅销书、全球畅销书,已翻译成27种文字,打破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有史以来出售国际版权的纪录。

《蓝海战略》之所以风靡全球,主要是从战略、战术角度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给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蓝海战略》把人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企业家的生存空间,或者叫市场空间,区分为 “红海” 与 “蓝海”,所谓 “红海”就是当今存在的所有产业,即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里挤满了人,为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血腥的竞争,水质混浊,营养缺乏。所谓 “蓝海”就是跳出 “红海”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或者在 “红海”中创造新的价值。作者提出了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等制定与执行 “蓝海战略”的6项原则。

笔者认为, “蓝海战略”对改变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打破传统物流思维模式特别重要,是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讲,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就是一种 “蓝海战略”,如辽宁沿海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原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从产业层面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海洋经济等都属于 “蓝海战略”; 从物流业层面讲,“蓝海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创造物流业新的发展空间,比如电商物流、金融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物流平台运营商、厂内物流、代理采购、农产品加工增值物流、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 二是立足 “红海”,实现价值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功能创新。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物流业发展环境并不理想,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 “红海”的恶性竞争中已无立足之地,提升、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在 《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 2013) 》中,由何明珂教授带领团队编写的 《世界500强与供应链发展》,介绍了苹果电脑、三星电子、戴尔电脑、沃尔玛、UPS、Fe- dEx、德国邮政等16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新之路; 由吴清一教授带领团队编写的 《德国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介绍了大众汽车、西门子、麦德龙等8家知名企业的创新之举。日本的不少综合商社,如三井、三菱、丸红等的成功之道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种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 “软体动物”与 “变形金刚”。最近笔者去青岛海尔考察, 海尔物流总经理王正刚讲述了海尔物流的创新,同时介绍了海尔集团的 “三无”理念,即管理无边界、企业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让人大开眼界。马云提出的 “菜鸟”,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能不说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思维。《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从2011年至2013年介绍的59个案例都有许多创新思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兆头。

中国的物流业处于 “三大”时期,即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今后5 ~10年,将有一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物流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物流市场秩序将进一步规范,物流业的集中度将取得较快提高,几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将初步形成。所有的物流企业都要在市场中去寻求与调整一个新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中国物流业的新格局将日益显现。

5应将物流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011年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要进一步确立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更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企业之间有各种实力的较量,但根本的是文化力的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连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没有,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强大的企业。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向公众树起的一面旗帜,企业文化往往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价值观取向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和哲学理念的融合、创新和飞跃。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

中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上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提倡敬业爱国、义利两全、诚实守信、克勤克俭、同修仁德、厚德载物、社会和谐,都是企业文化的宝贵营养。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中形成的 “三老四严”、“铁人精神”、“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也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精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世界的接轨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加速发展,内涵更丰富多彩。

物流企业虽起步较晚,但已到了提出建设物流文化的时候了,企业文化必然成为物流企业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其精髓是什么? 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部分,即社会责任、以人为本与改革创新。

5. 1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引导企业经营方向,把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紧密结合,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为社会就业、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说过:“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5. 2以人为本

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企业的行为是员工活动的集成, 这一特点体现了企业必须人格化、人性化的本质。如何尊重员工、关心员工、鼓励员工、规范员工行为,发扬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 很多时候发现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上海有个物流企业叫德邦,全国有一万多名职工,大多是农民出身,公司每月从本人工资中扣下100元,公司补贴100元,共200元,每月寄给他们在农村的父母。另外,他们每年都组织到海南岛、云南等地举行集体婚礼,是名副其实的 “家文化”。

5. 3改革创新

中国企业成长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期与中国实现新四化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充满着环境的变化与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必须建立一种自己的文化,适应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的需要。改革创新是许多企业提出的共同理念,反映了一种潮流。因为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6把物流人才战略放在首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 以下简称 《规划》) 明确提出了 “中国人才强国战略”, 指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把人才分为五类,一是党政人才队伍,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提出 “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00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

《规划》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两个概念,一叫战略企业家,二叫职业经理人,并且要实施 “四化”,即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国际化。大家知道,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同于政府的党政干部,实行任命制,是典型的官本位,乌纱帽掌握在上级手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在市场上不能自由买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力资本市场的出现,已经有所改变,但从中央文件中明确两类人,并且要职业化、市场化,这是国家人才政策的重大转变,对大学教育也将发生重大影响。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统计,1993年,85. 8% 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职的方式是 “主管部门任命”,仅有3. 8% 是 “董事会任命”,到2012年,董事会任命的提高到80%以上。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在理论上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中又是模糊的,特别是中国。201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职业经理人相关术语》中, 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做了如下定义: “企业家是一种社会认可的荣誉称号。一般是指由企业出资人或企业出资人代表产生的杰出的创业者,他们是对企业设立和战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中一般处于雇主地位”。“职业经理人是受雇于企业,担任不同层级的领导和管理职务,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以此为职业的人才”。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出资人中的杰出创业者,并对企业的设立与战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得到社会公认。而职业经理人只是董事会雇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并且在社会上以此为职业,他们是凭能力、凭业绩吃饭的人,他们是企业的 “保姆”,用他们的能力,使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并获取利润。中国的大学,凡属管理学科的,培养的方向应是职业经理人。

回顾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全世界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阶段,从而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从对物的管理到对人的管理的两次飞跃。18世纪40年代以前,所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企业主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1841年10月1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铁路发生一起两列客车迎头相撞事故,社会公众反映强烈,认为铁路企业主没有能力管理好企业,在州议会的推动下,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选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位职业经理人。

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职业经理人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41—1925年) ,从企业主经营逐步转为聘用经理人经营,形成了近代公司制占主导的格局。第二阶段( 1925—1960年) ,80%以上的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层形成,近代公司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第三阶段( 1960年至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在管理中地位提升,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经理制度出现新的演变,而逐步走向成熟。

每年 《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在关注企业的同时,人们更关注这些企业的CEO,即职业经理人。 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以他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平板电脑的一个时代。日本丰田的大野耐一,美国通用汽车的理查德·瓦格纳,日本三井的上岛重二,美国宝洁的德克· 雅格,戴尔电脑的迈克尔·戴尔,高盛的鲍伯·罗宾,美国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三星的李健熙,微软的比尔 ·盖茨等,都是杰出代表。

企业的成败,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吴晓波教授,出版了两本书叫 《大败局》,非常有名,第一本剖析了十个企业,第二本剖析了九个企业从生到死的失败教训。他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家缺乏三大基因,一是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二是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三是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他还认为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个人素质上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重于进攻疏于防守; 二是在领导方法上一般都属于强制型( 家长式) 、辅导型( 父爱、母爱) 、领导型( 亲力亲为) ,而缺少民主型和愿景型; 三是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创新不足, 缺少品牌、技术和渠道能力; 四是成就动机非常强烈,欲望过大,容易产生冒进、草率决策。

2007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企业家追求的目标中排列前八位的是: ①追求卓越企业,②增加员工收入, ③回报服务社会,④重视股东利益,⑤美满幸福家庭,⑥ 个人财富积累,⑦享受生活,⑧社会地位。这的确反映了当前中国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现实。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要具备什么能力呢? 美国企业管理大师史考特·帕瑞博士提出了MAP管理才能评价指标体系,共12项基础能力,归纳为四大类,即工作能力、 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与领导能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年对企业家能力的调查,排在前列的是: 决策能力、 行业与专业知识、个人品德威望、识人用人能力、社会责任感、预见能力、沟通能力。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提出,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九大能力,即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文化魅力、危机管理能力、制定竞争战略能力、运用人力资本能力、融资理财能力、制定营销方略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开始,在工作岗位上逐步积累,成功与失败都是能力积累不可缺少的。

张瑞敏、柳传志、王石、马云、王健林、鲁冠球、张朝阳、牛根生、李彦宏、任正非等知名企业家,都是在不同阶段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家,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 宽容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精气神。

从2001年开始,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开始启动,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物流教职委的努力下,在许多高校、大专、中专以及培训机构的辛勤耕耘下,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缓解了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但与物流发展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开创物流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指出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和五大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为前提、创新中国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模式,以创新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同时推进物流文化建设和人才战略。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8

1 “发展模式论”的主要观点和优点

主要观点主张以先进典型农村发展的经验作为参考, 总结出它们发展的模式, 把握它们独特的个性, 找到从中可以推广的共性。

“发展模式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组织的认同, 如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孙右民也撰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对“发展模式论”深表赞同;农业部调研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中以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等模式将百村进行分类陈述[1]。由此, “发展模式论”必然有其存在的优点。笔者总结了其可能的五大优点:

1.1 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有农业科技成果, 第二是有推广科技成果的队伍, 第三是有接受科技成果的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在此, 第一点和第二点就不予讨论了。现在来看第三点, 农业科技成果所要面对的对象是农民个体和群体, 把中国所有农民分为一个个个体和若干个群体的话, 很显然个体要比群体多。从这点出发, 科技推广人员向农民个体推广科技比向农民群体推广科技要面对更多的对象, 工作量也大得多。而农村发展走“发展模式论”的道路后, 农民就在这个“模式”下生产生活, 形成了统一的群体。这样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更容易。

1.2 有利于对农民的管理

当依“模式”进行新农村建设时, 一个个的村就在这个“模式”下统一进行生产生活, 它就要求这些村的农民依“模式”行事, 服从统一“模式”下的管理。并且农民在统一“模式”下, 将农民集中起来, 就更容易管理了。一方面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模仿性, 另一方面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 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当然这就需要群体领导有效地加以指导和管理, 否则就容易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2]。

1.3 有利于树立各方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如张利庠教授在《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一文中, 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以华西村为榜样, 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以斗南村为榜样等[3]。华西村2005年销售收入达307亿, 拥有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斗南村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集散地, 积聚了2000多家花卉产销企业, 花卉市场份额占全国的1/3。当把此种发展程度的农村作为新农村的榜样依“模式”学习时, 社会各方特别是乐观派对新农村建设充满着信心, 相信新农村的前途会像华西村等一样光明, 鼓舞着人心。

1.4 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模式”下的农业生产是将分散的农业生产和农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农业生产活动, 它一方面体现为集中的生产, 另一方面体现为统一的生产。这样以来, 将小农经济集中统一起来, 使生产规模更大, 并且使专业化水平提高, 农业特色突出。集体的资金也更充足, 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1.5 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模式”下的农业生产是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 这样就容易导致“一村一品”或者“多村一品”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 容易对市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对农业生产方向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对政府部门而言, 能够更加准备地了解农业生产活动, 更加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的手段, 为农民提供更加准确的农产品销售信息, 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2 “发展模式论”研究视角的缺陷

2.1 在研究对象上忽视农民

“发展模式论”研究的是先进典型的农村, 是从先进典型农村的发展经验出发的。他把研究视角放在农村上, 忽视了农村下的广大农民, 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农村、农业和农民三者中, 农业、农民是农村的载体, 建设农村是为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这样说来, “三农”问题的出发点是农村、农业和农民, 但最终落脚点却是农民。在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者中, 也只有农民具有主观能动性, 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农民, 没有农民的参与, 新农村建设是不可想象的。这样说来,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把农村建设设想成一个个“模式建设”, 在统一“模式”的管理下, 就抹杀了某些农民对生产生活的个性化追求。不同的农民在具体生产生活中总是有所区别的, 而“模式”的束缚就会使某些农民改变其固有的生产生活状态。忽视农民谈“模式”, 是把农民假想成一种最理想状态下的管理, 是把农民假想成统一的行为群体。显然, 这一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不同的农民有着不同的个体行为, 不可能是整体化一的。

2.2 把眼光牢固放在“模式”上

“发展模式论”将先进农村的发展戴上“模式”的面具, 再把这些“模式”推广到全国, 难以突破“模式”的束缚。研究者盯住的是“模式”, 并期望一个个的村按照先进农村的“模式”来进行建设。“模式”是人为归纳的, 不一定准确。当人为地把某些农村定义为一个发展模式后, 往往就在这个“模式”上做研究, 而实际上我国很多农村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 很多农村并不适合任何模式的要求。尽管“发展模式论”遵循“依葫芦画瓢”、“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 但研究者不一定可以将“瓢”画好, 这就容易给学习者、借鉴者一定的误导, 并且借鉴者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萝卜”放进他那个“坑”, 这样就容易导致借鉴者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后就容易选择相近的“模式”学习。

任何“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模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因素的, 任何“模式”不可能脱离外部环境而孤立存在。一个“模式”的存在是有支持它的因素的, 一个因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模式”的改变。研究者把眼光盯在“模式”上, 却忽视了某种“模式”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等。只有真正弄懂“模式”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 才有可能理解这一“模式”。一方面应该跳出“模式”的固有思维, 另一方面要跳出一个个先进典型农村的经验, 而是要了解经验背后的种种条件。

3 “发展模式论”在指导实践中的缺陷

3.1 难以突破“模式”的束缚

不切实际地走“发展模式论”的道路。我国很多的农村发展水平还不高, 还不具备任何发展“模式”的条件。但当社会掀起一种“发展模式论”的风潮时, 基层领导或者村级干部出于各种情况的考虑往往会将不适合任何发展“模式”的农村走上“模式”建设的道路, 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往往逃脱不了“模式”情结, 人为地不断地总结自身发展的“模式”, 在“模式”的束缚下难以自拔。

不利于农村多元经济的发展。“模式”往往强调的是生产生活的某一个方面, “模式”下的主要是特色产业或者是单一产业。这样以来就把眼光放在某一项产业上了, 或者是把主要精力或所有精力都放在该项产业上了, 这就容易导致农村经济的单一性, 在预防灾害面前容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难以真正运用“模式”。“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之上的, 不是一个“模式”走在哪里都行得通的。在实践中, 必须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考虑被研究农村的“模式”后隐藏的种种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还要考虑被推广农村的种种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甚至还要联系不同农村不同影响因素的区别与联系[4]。任何一个因素都是很难把握的, 一个影响因素把握得不好, 往往导致借鉴学习的失败, 这就导致了运用“模式”的艰难性。

3.2 忽视我国农民的现状

3.2.1 忽视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状况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还不高。而“发展模式论”建立在研究典型的基础上总结普遍规律, 还得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且不谈学术界对这些可以推广的一般规律研究得有多么透彻, 真正能把这些一般规律说得头头是道还能拿到实地实践中应用自如的研究者又有几个呢?更何况地地道道的农民呢?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还不高, 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预测能力有限, 对市场规律的掌握还存于感性阶段, 对总结的一般规律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

3.2.2 忽视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状况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从业人员的状况是不同的, 这样就可以推测出不同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而研究者在选择“模式”的典型农村中往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如华西村、九星村、梁锥村、周庄、前屯村等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占张利庠教授在《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一文中所列举农村数的71%, 具有片面性, 而在指导实践中却针对的是全国。东部与中部、西部相比, 非农产业比重大, 而中部、西部盲目学习的话, 很可能就是像东部地区那样人为地建设一些工厂来加大农村非农产业的比重, 这样往往会忽视自身发展能力。

3.2.3 忽视我国农民的基本心理特征

①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的存在, 往往会导致农民不敢有大的行动, 往往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而子女会做的更好。所以当推广“模式”时, 农民往往产生抵触的情绪, 不敢去尝试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②我国农民普遍不敢大“赌”。

当实行“模式”化生产生活时, 就意味着农民个体或家庭生产生活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集体生产生活, 意味着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生产收入的重新构建。但当涉及到农民的生产资料、收入重新分配时, 往往就会产生很多的农村内部矛盾。这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 农民普遍上不敢大“赌”, 在“模式”的推广中就难免遭遇种种阻力。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确立必然是要经历一定时间的, 忽视农民的这种心理状况往往会造成实践的失败。

③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

小富即安心理的存在, 使农民对更高程度的追求缺乏动力与信心, 容易导致农村经济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典型“模式”的农村都是中国一流的农村, 将一个很富裕的农村放在农民面前让他们学习, 农民是不会轻易动心的, 让他们接纳和用于实践中学习就更困难了。

④我国农民普遍上存在着重现实的心理。

“模式”的运行到收获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如前期动员、集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发、再投资等环节, 这些相对于农业种植方面的收益过程要长、投入也往往要大, 并且风险也更大。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面前, 在稳定利益与风险利益面前,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农民普遍上是选择稳定的、眼前的、现实利益。所以在“模式”的推广过程中, 农民往往难以接受。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调研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利庠.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N].光明日报, 2006-04-26.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9

关键词:专业外贸公司,利丰模式,借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0年, 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81.9亿美元, 2000年, 增长到了2492.1亿美元, 2009年,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仍达到惊人的22073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三位, 成为无可争议的贸易大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 到21世纪初, 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实行许可制, 即必须有经营权才能进行对外贸易, 因此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外贸被专业外贸公司垄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加入W T O以后, 尤其是2004年7月新《对外贸易法》实施以后, 外贸经营权的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依法经营的企业, 中国进入全民外贸的纷争时代, 外贸总额不断攀升。而对于一贯垄断经营权资源的专业外贸公司而言, 经营权放开却是一场灾难, 专业外贸公司的所占份额不但没有扩大, 反而不断缩小, 甚至解体倒闭, 或者进入生产、金融、房地产等其他行业。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 专业外贸公司就真的没有生存空间了吗?在原有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改制、解体之后, 一些股份制或个体的外贸公司又纷纷出现, 仍然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的经营内容, 他们将来会重蹈老专业外贸公司的覆辙吗?

纵观世界, 中间贸易商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繁荣世界经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日本的九大综合商社的业务中, 贸易仍是重要的经营内容;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都是以跨国贸易作为基础的。香港利丰集团则更是一家完全的跨国贸易公司, 至今仍然以国际贸易作为自己的主业。利丰熟练地应用供应链管理, 使全球8300家工厂, 160万名工人日夜加班为其生产。利丰提供的成衣、玩具等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摆上“维多利亚秘密”、“美国之鹰”、以及“迪斯尼”等知名品牌的货架。现在的利丰运营版图横跨四十个国家, 正以专业的素质为300家以上的国际最知名的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仔细研究利丰的经营战略对中国的专业外贸公司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阶段借鉴

香港利丰集团1906年在广州成立, 是中国最早的外贸公司, 经营的商品为瓷器、丝绸等。1945年, 因为战争和运输等原因, 利丰总部迁往香港, 开始了发展壮大之路。

利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传统贸易商阶段 (1 9 0 6-1979) 。这个阶段, 利丰毫无惊人之处, 从事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买卖, 将中国生产的瓷器、藤器、服装等商品卖给国外客户。中国内地的外贸发展了几十年, 但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的外贸公司仍然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 建立区域业务网络 (1979-1995) 。这一阶段中, 中国内地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其他亚洲国家工业步伐也迅速加快, 利丰抓住这一机遇, 投入巨大资源建立区域性采购业务网络, 将新兴的供应能力纳入自己的供应链中, 为服务环球客户打下稳健基础。据统计, 与利丰有合作的生产厂家在亚洲就超过30万家。正是掌握了这么多资源, 利丰可以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 为客户提供最好的生产选择。中国的外贸公司普遍缺乏这种意识, 仅满足于拥有现有的货源厂, 很少主动从提高效能的角度去寻找工厂作为资源储备, 因此大多不具备为客户提供选择生产厂的能力。

第三阶段, 跨国发展阶段 (1995年以后) 。利丰在建立区域业务网络后, 于1995年起先后收购了英之杰采购、太古贸易、金巴莉有限等其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 从而把自己的市场份额从主要在美国地区迅速扩大到了欧洲等地, 同时, 采购网络也从亚洲扩展到了加勒比海及地中海地区。利丰通过一步步地并购有同类业务的全球采购机构, 真正完成其全球战略布局, 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型商贸集团。

当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必定会受到来自地域和经营等方面的局限, 这时企业必须做出跨越性的突破才能获得下一轮发展。从利丰各发展阶段看, 其每一阶段比前一时期都有质的飞跃, 正是这样不断地跨越, 才使利丰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大部分的外贸公司仅仅做到了利丰集团的第一个阶段, 而且因体制原因长时间停留在这个阶段, 因为没有突破而使得发展缓慢。好在已经有部分具有先进理念的公司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努力, 或在货源或在市场进行区域布局, 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利丰所进行的第三阶段无疑是中国专业外贸公司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国际大市场。

二、供应链管理借鉴

一件产品, 从客户有需求到最后获得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设计、生产、物流、交货等诸多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都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一种先进的商业模式, 能够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全要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化。利丰的成功是在很大程度上深刻理解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 并将这一过程精细化, 使是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都达到最大。早在70年代, 利丰就开始把单纯的为客户提供产品转变为为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和生产管理。首先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概念进行市场调查, 设计出产品式样, 然后指定生产计划, 安排原材料采购, 挑选合格的工厂生产, 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及监督, 确保产品品质, 选择最佳的运输路径, 最后交付产品。因为是站在全球的高度与视野, 可以做到无疆界生产, 所以整条供应链的效率达到最大。利丰就是这样为每一份订单、每一个客户都提供一条最完整最有效的供应链, 全面对客户服务, 保证了客户在最短的时间, 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最满意的服务。利丰在使自己的贸易活动得到增值的同时又增强了客户的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下, 竞争对手完全失去了与之抗衡的机会。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企业的竞争表现在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要求, 满足客户的需要。我国的外贸企业普遍没有从整体上去看待贸易过程, 长期仅仅作为一个中间商存在。由于总是处于整条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 不可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 这些外贸专业公司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在新的市场时期, 中国的外贸企业应该借鉴利丰的做法, 重新审视自身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努力成为供应链或供应网络的管理者和运营者, 确立自己在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 对供应链进行有效规划, 调整运营战略, 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服务客户理念借鉴

利丰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 建立了整套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利丰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项产品, 而是一整套客户无法拒绝的服务。利丰的服务包括:从事市场调查, 了解消费者需求, 为客户提供市场潮流信息;研究与开发原材料, 为客户搜集最新的原材料信息;根据市场最新潮流趋势设计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与客户共同选择最佳的采购国家、地区及制造商;执行无疆界生产, 实现产品全球化增值;监控采购、航运, 配置原材料与配件到各国工厂, 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援助, 确保产品质量和个生产环节遵循客户的生产要求;监控主要生产原料的供应, 策略性地管理库存并适时适量补充库存;计划组织运输和航运送货服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及新的供货工厂的环节中, 尽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纵观利丰的经营宗旨, 无处不透露着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服务意识。贸易的目的是获取利润, 服务的宗旨是让客户满意, 利丰却有机地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 在服务中完成了贸易, 让客户满意的同时赚取了利润。因为能让客户获得满意, 这一过程又得以重复延续,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利丰正是在这种良性重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服务意识正是我国外贸企业亟待加强的理念, 单纯买卖的时代已经远去, 客户的需求从某一具体的产品升级为整套的服务, 现代商家的比拼也已经超出了价格、质量的范畴, 现代市场中, 只有那些能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的企业才能长久留住宝贵的客户。可喜的是我国的外贸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服务意识在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客户的要求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种做法将来必定使自己受益, 利丰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我国, 外贸经营权作为垄断资源的时期一去不复返, 外贸企业开始面对真正的市场行为, 进入了残酷竞争、优胜劣汰的全新时代。从全球范围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在不断攀升, 从1980年的181亿美元到2009年的22073亿美元, , 足足增长了120倍;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的经济还在迅猛发展, 中国经济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依然很高, 国家对出口仍然高度重视, 对外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贸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 已和客户和工厂建立了一定的诚信关系, 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 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 可以进行深入的市场挖掘和开拓。我国的外贸企业只要能利用好已经打下的基础, 理顺思路, 仔细研究类似利丰集团这些成功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并加以借鉴, 调整战略, 不断完善, 一定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继刚.香港利丰.世界一流的供应链管理专家[J]经济管理, 2003, (8)

[2]、陈旭.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探析[J].科技资讯, 2007, (7)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10

我们认为,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这是由大众传播的定义判断而得出的:“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 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 通过技术手段 (如报刊、广播、电影等) 向为数众多的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张隆栋, 1993:30) 也就是说, 大众传播系统中应包含4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途径、受众群体。对照来看, 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发展完全具备以上四个完整的重要环节, 鉴于此, 我们便可采用大众传播学的各理论模式来研究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问题。

二、拉斯维尔“5W”模式

1948年,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完整地提出了传播学“5W”模式, 并得到了传媒界的广泛认可。所谓“5W”模式, 指的是传播过程中的五个部分, 即:谁who? (传播主体) ;说什么say what? (传播内容)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传播渠道) ;对谁说to whom? (传播对象) ;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传播效果) 。同时, 拉氏还对应提出了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五种研究分析方法, 这也为我们在对一切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

三、从“5W”模式看改革开放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新变化

(一) 传播主体的变化。

传播主体的变化亦即“Who (谁) ”的变化, 是指文学传播者的角色确认。

1. 改革开放前的文学传播者:国家官方机构。

改革开放前, 文学事业的传播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 无论是“蜜月期”俄罗斯文学蓬勃辉煌的大发展, 还是中苏交恶后被当成“苏修反面教材”而进行批斗, 亦或是“文革”时期遭到抵制、封禁乃至陷入全面停滞, 形成这一幅幅迥然不同的传播图景的原因, 都是国家政权操控的结果。在政府“家长权威”的掌控下, 外国文学进入中国需要经过国家文化机构 (如国家新闻总署、国家出版总署、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等) 的多层审批, 再通过由其严格监管的几个发行机构进行传播发行, 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 (王东风, 2003) , 决定着国民接受什么内容, 怎么传播, 并能通过各种监管手段, 掌控文学传播的效果, 而受众群体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 毋庸置疑, 改革开放前, 国家官方机构是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者。

2. 改革开放后的文学传播者:“政府———社会团体———个体”的“三结合”。

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对于文学出版发行事业的政策发生了重要转变, 政治管制明显放宽, 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运行和审查机制, 开始运用经济杠杆、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规范完善图书市场, 对国人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和约束。在俄罗斯文学的传播方面, 除国家官方文化机构 (文化部门、出版社、书店等发行机构) 之外,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参与者———非官方机构、民间社会团体和个体, 其中也不乏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文化产业者。也就是说, 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国家政府的“一言堂”, 昔日的“主角”改变了自己的“职能”, 通过制定政策, 为外国文学进入中国市场“牵线搭桥”, 出现了“政府搭台, 大家唱戏”的良好局面, 构建起“政府———社会团体———个体”三结合的接受传播“共同体”, 他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协调一致, 共同盈利。这一改变大大拓宽了文化交流的空间, 增加了俄罗斯文学在我国接受与传播的渠道, 对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 传播对象的变化。

所谓传播对象, 即是回答“To whom (对谁说) ”的问题, 其关注的是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受众群体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从人群的社会构成上来看, 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

1. 改革开放前:从“全民争读”到“私下阅读”。

建国初期的中苏“蜜月期”, 俄罗斯文学迅速获得了广泛而庞大的受众群体, 受到了中国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呈现出“全民争读”的盛况。“当时苏联的任何文艺理论的小册子都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得到广泛传播” (童庆炳、许明、顾祖钊:2000) 。“解放后的最初七年, 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翻译出版了196种俄苏文学作品” (陈玉刚, 1989:347) 。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交恶到“文革”之前, 俄罗斯文学被作为批判对象, 以“黄皮书”形式内部发行。该时期的阅读群体主要包括参与出版发行和审核工作的翻译家、学者、编辑等专业人员, 还有对其进行参阅、批判的“内部人士”, 以及“蜜月期”俄文学作品的旧时持有者等民间受众群体, 但其规模和影响都已大不如前。而到“文革”时期, 在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笼罩下, 绝大多数俄罗斯文学作品被列为“禁书”。十多年间无论公开发行还是内部发行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都屈指可数, 其受众数量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由于政府的“禁读令”, 民众只能暗地里私下进行传阅, 因而在中国也形成了一批规模不大的俄罗斯文学的“地下读者”。而广大俄罗斯文学的爱好者则沦为受害人, 在隐忍和寂寥中等待下一个文学春天的到来。

2. 改革开放后:从再现“全民争读”到“读者渐少”。

改革开放后, 俄罗斯文学迎来了“解禁”和回归, 压抑已久的国人展示出空前的阅读热情。一时间, 俄罗斯文学读物炙手可热, 受众群体涵盖党内外各领域、各阶层、不同年龄段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会各界人士, 再现了当年“全民争读”的盛况。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 俄罗斯文学的受众群体开始发生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老一辈俄罗斯文学爱好者、专攻俄罗斯语言文化和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工作的知识分子、学者群体。老一辈的文学爱好者大多对俄罗斯文学有着割舍不掉的“苏联情结”。在他们心目中, 俄罗斯文学占据着无可颠覆的地位, 曾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全部, 他们对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那份执着和眷恋, 或多或少带有对过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缅怀和凭吊的心情。而专攻俄罗斯语言文化、从事俄文学研究的读者群体多是出自对自己的专业或职业的热爱, 因而坚定加入到了“挺俄”阵线之中。但与这些俄罗斯文学的“铁杆粉丝”相反的是, 广大年青一代读者却似乎对俄罗斯文学“没感觉”, 他们中间许多人连俄罗斯最经典的名著都没读过, 连赫尔岑、冈察洛夫、谢德林这样的文学巨匠都“没听说过”, 就更谈不上喜爱了。对这些从小读着武侠、侦探、枪战小说, 看着动漫、言情剧、科幻大片长大的“90后”、“00后”来说, 保尔·柯察金、卓娅与舒拉、古丽娅、安德烈·包尔康斯基等这些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形象已不那么让他们肃然起敬, 俄罗斯文学在这个新生代受众群体中已“黯然失色”、“无人喝彩”。随着老一辈俄罗斯文学读者的逐渐隐退, 俄罗斯文学“读者渐少”, 受众群体开始“萎缩”, 这也预示着俄罗斯文学未来在中国“黯淡”的发展前景。

(三) 传播内容的变化。

即是要解决“5W”模式中的“Say what (说什么) ”问题, 这对深入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改革开放前:“严肃为主”的苏俄文学。

建国初期的中苏“蜜月期”, 在政府的推动下, 以高尔基、法捷耶夫、巴巴耶夫斯基、爱伦堡、绥拉菲莫维奇、肖洛霍夫、马卡连柯、卡达耶夫、西蒙诺夫等作家为主要代表, 带有浓重无产阶级色彩的“严肃文学” (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要代表) 被大量引入中国, 迅速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在国人心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和强烈共鸣。此后虽然由于政治原因, 俄罗斯文学曾遭到过政府当局的批判、抵制甚至封禁, 不过它仍能通过“黄皮书”、内部发行和私下传阅的形式, 以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在中国进行传播。即便到了“文革”时期, 极少数的几种之前已翻译出版过、且得到过权威人士 (如马、恩、列、斯、毛、鲁迅等) 肯定的一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高尔基的《母亲》、《人间》、《一月九日》、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谢天振, 2009) , 也能在书店买到。因此, 可以说, 改革开放前在中国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 还是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倡导朴素坚贞的爱情理想、歌颂伟大共产主义事业为主题的“严肃文学”。

2. 改革开放后:“雅俗共赏”的俄罗斯文学。

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封禁”解除, 俄罗斯文学之花开始在中国大地绚美绽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依然是呼声最高的主流文学。同时, 19世纪俄国名家的经典名著也广泛畅销。此外, 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还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惊喜与期待, 许多过去不容触碰的题材和主题的“禁区”被一一突破, 给俄文学的传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一些在苏联曾经受到批判、后来又获平反的作品, 被陆续翻译成中文;苏联早期的象征派和现代派诗歌受到了中国读者的重视, “解冻文学”作品时隔多年再次在中国引发关注, 另外, 20世纪80年代苏联当代文学被几乎同步地译介过来, 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进入20世纪90年代, 一批曾在“非常时期”被政府“封禁”的“地下文学”开始见诸于市, 如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镇》, 米·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 极大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传播途径, 为中国读者打开了深入了解俄罗斯的新窗口。可以说, 在这一时期, “中国既没把苏联文学当作崇拜的对象, 也不把它看作须从意识形态上加以防范的对手” (陈国恩, 2004) , 而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推动我国文学向前发展。然而也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 由于苏联解体、西方强势文学的涌入、国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等原因, 俄罗斯文学开始在中国逐渐失去光泽, 呈现出“衰退”之势。俄文学的传播发展产生了一项重要变化———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造就了各国文学“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繁荣图景, 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形成了“自由化”和“多元化”的格局。而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时代环境的变迁也使得国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告别过去那种由理想主义制约的、“革命的”、“战斗的”和“火热的”生活方式, 而逐渐尝试着享受其他形式的消费快乐。那些简短易读、轻松幽默、娱乐消遣、贴近生活的大众化通俗文学读物 (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学) , 更能吸引国人的“眼球”, 而以庄严深沉、雄伟恢弘、忧郁厚重、情感复杂、思想深刻为特点的俄罗斯“严肃文学”, 因其“娱乐性不够”、“太远离现实”、“过于沉重”、“苦大仇深的”、“难以读懂”等, 正在逐渐丧失读者, 陷入衰退。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 翻译工作者和版权部门加大了对俄罗斯当代通俗文学的引进, 以求遏止“衰退”步伐, 因而形成了俄文学发展的新态势———“雅俗共赏”的态势。一方面, 由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旧作、19、20世纪俄国经典文学著作和当代部分坚持传统的俄罗斯作家的文学新著构成的“严肃文学”仍旧在中国读者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 通俗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 一批俄罗斯当代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也开始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并得到读者的认可。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雅俗共赏, 互不冲突, 高低搭配, 相得益彰, 力图更加丰盈地将俄罗斯文学全貌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值得注意的是, 进入21世纪以来, 一些俄罗斯文学的新人新作展示出了较高的文学价值, 并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严肃文学的代表如维克多·佩列文的《“百事”一代》和《恰巴耶夫与虚无》, 奥克桑娜·罗布斯基的《偶然》,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的《守夜人》等, 堪称当代俄罗斯文学的楷模。通俗文学方面, 比较著名的有玛丽尼娜的《卡缅斯卡娅》、达里娅·东佐娃的《收获毒浆果》和《巴黎惊魂》、鲍里斯·阿库宁的《土耳其开局》等, 均在国内市场上风靡一时 (中国经济网, 2006) 。不过, 虽然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我国在对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引进上做出了诸多努力, 但终究无法与强势的西方文化影响力抗衡, 改变不了其总体“衰退”的事实。

(四) 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亦即“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前较为单一的传播方式相比, 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

1. 改革开放前:以纸质印刷品为主的传播手段。

改革开放以前, 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当时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由官方意识形态部门直接控制的屈指可数的几家出版社和隶属行政系统的新华书店构成唯一的图书供应渠道, 严格的报刊图书文艺演出审查制度决定为公众提供精神产品的品种和内容” (余抗生, 2003) , 图书、报刊、杂志等纸质印刷品成为文学最主要的传播手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也开始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当时的人们似乎更钟爱于最简朴的图书读本。一本本装订简单平实的俄罗斯文学译作在群众中广泛传阅, 读者们充分享受着阅读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2. 改革开放后:纸质印刷品和高科技、信息化传播手段并存局面。

改革开放后, 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网络传媒、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得俄罗斯文学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日渐多样化。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 俄罗斯文学传播仍旧主要依靠纸质印刷品, 其中小说、报刊杂志是文学传播的“主力”。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虽然纸质印刷品仍旧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广播、电视、影院、网络等这些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以其特殊、新颖的形式, 更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拓宽了文学传播的途径, 逐渐成为文学、文化传播的最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 许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品通过广播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 与我国公众见面, 例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回归》、《守夜人》、《小偷》、《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命运的嘲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伯利亚理发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的娜塔莎》等。许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新影片开始越来越多地以高新科技拍摄手段赢得市场, 逐渐向欧美商业“大片”的感觉靠拢, 如《第九突击连》、《星星敢死队》、《列宁格勒袭击》、《安静的前哨》、《我们来自未来》、《风暴之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布列斯特要塞》等等, 这使得很多观众更愿意通过电视、电脑、影院等更为直观、快捷、绚丽的呈现方式来欣赏文学作品。此外, 以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各类平面播放器等高科技电子设备为载体的大量电子文书和网络数码产品等也纷纷涌现。“2010年俄罗斯电子图书的销量从2009年的100万美元增长到了去年的200万美元” (俄罗斯新闻网, 2011) 。俄罗斯文学正在力图通过新的、更为迅捷、便携、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传播形式, 走上高科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来追赶时代的潮流, 逐渐在我国形成了纸质印刷品和高科技、信息化传媒手段并存的局面。

(五) 传播效果的变化。

即“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的变化, 是对一种文学影响力的衡量。在俄罗斯文学进入中国以来的漫漫发展历程中, 其传播效果和影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改革开放以前:国人的“精神食粮”。

俄罗斯文学曾被尊称为“导师”。建国初期, “走俄国人的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呼声高涨, 在政府推动下, 俄罗斯文学得以进入中国, 成为对中国产生极其重要深远影响的外国文学。正是它的广泛传播使得马列主义思想遍洒中华大地, 哺育和滋养了国人的心灵, 成为艰苦困境中的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同时, 它也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对中国老一辈文学家和读者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催生出一代中国人的“苏联情结”。即便是在惊涛骇浪的“文革”时期, 也没能抹杀掉那份埋藏于国人心底的、对俄罗斯文学的深深眷恋。“文革”后许多中国当代作家都曾坦言俄文学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梁晓声称自己对俄罗斯文学情有独钟:“我对俄罗斯文学怀有敬意。一大批俄国诗人和小说家是我崇拜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就是当年我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人生教科书啊” (梁晓声, 1989) 。王蒙曾说:“我们这一代中国作家中的许多人, 特别是我自己, 从不讳言苏联文学的影响。……在张洁、蒋子龙、李国文、丛维熙、茹志娟、张贤亮、杜鹏程、王汶直到铁凝、张承志的作品中, 都不难看到苏联文学的影响。……这里, 与其说是作者一定受到某部作品的直接启发, 不如说是整个苏联文学的思路与情调、氛围的强大影响力在我们的身上屡屡开花结果” (王蒙, 1993) 。从这些“坦言”中我们可以看出, 俄罗斯文学在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正是由于从俄罗斯文学的“精神食粮”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才有了中国文学今天的发展。

2. 改革开放至今:一匹“瘦死的骆驼”。

改革开放的初期, 俄罗斯文学的传播一度再现辉煌。国人情绪高涨, 迎接俄罗斯文学的回归。“80年代国内诞生了多种专门译介苏俄文学的杂志, 如北师大的《苏联文学》、武汉大学的《俄苏文学》、北京外国语言学院的《当代苏联文学》和山东大学的《俄苏文学》等” (中国新闻网, 2009)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影响力却在逐渐下滑。1991年的苏联解体, 彻底击碎了俄罗斯文学的“神圣光环”, 更加速了其走向“衰退”的步伐。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 再加上国民的思维意识形态的重要转变, “世俗”的、“享乐”的思想逐渐占据上风, 而一贯以“严肃”为特点的俄罗斯文学, 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文学新作, 依旧啃着“严肃”、“经典”文学的“老本”, 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昔日在国民心中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也正渐渐褪去。比如原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曾对中国文学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前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曾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在己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 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 (周扬, 1985:182)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这一文学流派逐渐失去了光泽, 丧失其“主流”地位, 而中国文学界似乎也“默认”了这种改变, 很少有人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了。于是, 俄罗斯文学便如一匹“瘦死的骆驼”, 垂垂老矣, 茕茕孑立, 在种种不甘与无奈中走向没落。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俄高层曾就推动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进行过努力。例如2006、2007年两国互办“国家年”期间, 在中国举办了很多俄罗斯文化节活动, 国内几大出版社 (如上海译文、人民文学、译林出版社等) 都大力向读者推出俄罗斯文学作品。然而此类活动却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多数年轻人仍旧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不感冒”。在他们看来, 俄罗斯经典名著过于“呆板”、“沉重”, 当代通俗文学新作又“不见起色”、“没有名气”, 新时期拍摄的所谓商业“大片”与好莱坞大片相比“尚有差距”, 再加上网络上许多蹩脚的翻译者对影视作品不负责任的“胡译”、“乱译”, 导致其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使得广大民众对俄罗斯文学始终“提不起精神”。而说到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力, 往往还停留在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燕》等的几部俄苏文学旧作的老生常谈, 并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内容, 这不得不说是曾经辉煌的俄罗斯文学的巨大悲哀。而如今, 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匹“瘦死的骆驼”也只能凭借其原本庞大的躯体, 一点一点地消耗自己, 平静地等待命运的审判。

四、结语

回首俄罗斯文学在我国传播发展的百年历程, 人们不禁要感叹, 感叹它曾经的辉煌与灿烂, 感叹它如今的没落与无奈。然而, 在我们缅怀和凭吊这位昔日老友的同时, 也应该思考: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能培养年青一代对俄罗斯文学的阅读兴趣?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 俄罗斯文学能否借机“重振雄风”?俄罗斯文学在我国近百年的传播发展历程对我们又有哪些重要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也更需要中俄两国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笔者衷心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来, 为21世纪中俄两国文学事业的交流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俄罗斯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已走过了60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在其整个传播发展过程中, 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于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以传播学的“5W”模式作为研究视角, 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效果五个方面, 对改革开放前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活动进行研究分析, 进而揭示改革开放后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 为进一步开展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拉斯维尔“5W”模式,新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J].中国翻译, 2003

[3] .童庆炳, 许明, 顾祖钊.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4] .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

[5] .谢天振.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 2009

[6] .陈国恩.论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 2004

中国发展新模式 篇11

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笔者实地考察了“白寨模式”,之后又多次与王孟堂及专家交流,发现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白寨模式”都有一定标本意义。通过解剖这一典型,能帮助我们厘清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条件、阻力、路径和前景。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只提出了一些战略思想和宏观部署,究竟“以工补农”怎么补、“以城带乡”怎么带,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和求解。

推动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培育“统筹城乡”的对接平台。

2007年7月,作为河北省邯郸市中道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决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王孟堂来到曲周县工商局,要求注册“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一愣:“这是啥公司?”当了解到王孟堂“反哺农村”的意图后,马上就盖了章。王孟堂的想法也很快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方便他的工作,经曲周县委任命,王孟堂挂职任白寨村党支部书记。

新注册的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等于再造了“以工补农”的市场载体,白寨村的干部大都兼任公司管理人员。

王孟堂出资把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专家请来,走遍了白寨村周围共计13个村的沟坎路桥,征求了方方面面意见,一个宏大的“白寨生态中心村”规划图和时间表应运而生——

把白寨村为中心的周围13个村合并,整合5000多亩旧宅基占地资源,除规划的新民居中心村占地2000亩外,剩下的土地为培育新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建设周期为2008年至2020年。

规划是宏伟的,但怎么实施仍然充满一个个未知数。

摸底调査显示,白寨乡一些农民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新农村就不是农村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体现?村民能有就地打工机会吗?村民生病、孩子上学、青年结婚等社会事务有人管吗?另外还有些更尖锐的疑问,如新农村公司注册仅1000万元,6亿多元巨额投资哪里来?王孟堂是不是想把城市房地产开发做到农村、并回来大捞村民的钱呢?……

有疑问是正常的。毕竟,新农村建设是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因为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理想的。

为了回答村民的疑问,王孟堂四处请教专家、领导。据其夫人透露,他还经常半夜起床到书房奋笔疾书,写下自己的思考心得。吸取各方经验教训后,王孟堂形成了一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民居,“三新”一体,同步联动,用产业推动民居建设、用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解决了群众的思想转变问题,剩下的问题就看行动了。经过一年多谋划,“白寨生态中心村”一期工程2009年初正式开工。

这年正月初九,王孟堂在白寨村的家里支起了两口大锅,曲周县委农工部、水利局等部门的领导带队,与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人员、乡村干部会合在一起,吃住在村,着手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细致工作。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首先要发展新产业,通过转移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发展新产业的第一步就要动用农民承包地,而承包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社会保障。但白寨农民相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农村战略,也相信王孟堂描绘的新农村蓝图。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乡亲们光坟就迁走60多座。不到一个月时间,200亩地也腾出来了。新农村公司以每年每亩900元租价当场兑现。一待时机成熟,部分农民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集约化生产方式将农民就地转移为产业工人。

在农村培育新产业,最优选项是“发展现代农业”,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2009年2月,王孟堂代表新农村公司与欧中联合商会签订“中法现代复合优良环保养猪示范项目”协议,项目投资2.6亿元,年出栏20万头生猪。这个邯郸市“一号富民工程”旨在通过产业化运营,走“公司农户”的经营之路。

各地的经验教训证明,“公司+农户”模式不能是松散的,松散型合作一遇市场波动,就难以持久;只有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持久而稳定的“双贏”。

对于“双贏”的渴望,源于王孟堂的压力:回到白寨村,乡亲们会问“没有地吃啥啊?”回到中道公司,职工们会问“没有钱怎么办?”

这种双重压力显示: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应探索一种合作新机制,即既要对村民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否则,如果村民受损,就不会支持新农村建设;如果企业严重失血,新农村建设都不可持续。

按照新产业规划目标,“白寨生态中心村”的现代农业将形成“两大体系”:一个是“种植—养殖—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产业链,一个是“养猪—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态链。其中的“种植”是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主要是有机蔬菜和“双髙—优”粮食(髙产高效优质);“养殖”则除了“中法环保猪”外,还有与高校合作的节粮小型蛋鸡;其中的“沼气”则用做新村居民家用能源。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上述产业体系实现了“三大合作”,即中外合作、县校合作、村企合作。这一多元化合作的产业创新,成为白寨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生产方式改变必然带动生活方式转变,而转变生活方式重在建设新民居。

2008年12月21日,新农村建设公司投资兴建的“白寨生态中心村”的新民居动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选取专家设计的“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针对农村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统一规划高标准的农村别墅和低层住宅楼,水、电、热、通信等全部入户,真正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理想目标,目前首批农民已入住。这个河北省新民居示范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村”。

2010年底,笔者走进白寨新村参访时,崭新的路灯和错落有致的新民居,真的让人恍如进了小城镇。“碧水穿城过,绿树村边合”,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像宣传口号,但的确是活生生的现实。

60岁的白寨村农民张文海,多年来耕种五六亩地,一亩地一年收入在六七百元左右,为了给两个儿子成家,倾其所有盖了两座房子。看着眼前的“生态中心村”,他乐了:“农民过去是盖回房穷一回。这多好,下辈人不用再拆了盖、盖了拆了。”

建设新居民,白寨村“节省”出许多土地。王孟堂算了笔账:整合13个村的“白寨生态中心村”建设完成后,可将现有占地5000亩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占地仅2160亩功能齐全的新社区,置换出2840亩旧村庄占地。这样,加工产业用地的空间也有了,不用再新占土地。

“白寨生态中心村”搞了三个规划,即村庄建设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这“三个规划”,“白寨生态中心村”人住居民到2020年有望达到2.4万人,就地建成城乡一体的新农村。

有了新民居、新产业,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育新农民。

王孟堂深知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为此,早在2007年成立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时,他就为白寨村所有人精心定制了“三个一”的文化套餐:即一张卡,一份报,一个中心。

“一张卡”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由新农村公司为全体村民垫付“新农合”应该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一份报”就是新农村公司为每户村民免费订阅一份报纸,每三户为一组,分别订阅《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邯郸晚报》,并明确一人为组长,负责交换阅读,借以达到增加互动、促进邻里和谐的目的。

“一个中心”就是高标准建设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集村民培训、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于一体。

老农民笑言:“白寨村几辈人哪有天天看报纸的?想也想不到有这种生活啊。”

王孟堂坦言,通过村企共建和定制文化教育“套餐”,把企业先进文化、经营理念、技术项目向农村流动,目的是促进“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单纯给钱给物的“送温暖”式帮扶,变为激活农村主体细胞、增加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二是从单纯送技术、送项目的“产业扶助”,变为精心培育新农民、实现先进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白寨模式”把解决传统农区问题的视野,从单纯的农村城镇化又拉回到了农村。白寨村的实践,给出了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即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培育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并通过新居建设、接入公共服务,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从而创造了新的农村城镇化实现形式,让农民“不离乡”就能共享城乡发展成果。

构建中国智能家庭的新模式 篇12

关键词:智能家庭,物联网,运营模式

1 引言

三网融合引发了终端设备的重大变革。三网融合并非简单的物理网合一,本质上乃是在技术趋同的IP网络上承载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业务。三网融合在终端上表现为多接入方式和多业务支持。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原来附属于三网的终端设备与网络的捆绑关系将被彻底打破,技术内涵和功能外延更加宽泛的智能家庭终端必将成为后数字时代的新宠。随着互联网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高清多媒体网络播放器、游戏机、电话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消费电子都在加速实现网络化,电视机的网络化进程却远远滞后。在三网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借助智能家庭终端,电视机也将逐渐智能化,具备连接互联网的能力,成为用户进入网络世界的入口。图1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家庭平台。

2 智能家庭终端与物联网

回顾广电行业近20年的发展过程,共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模拟电视网和电视机的普及,第二次是数字电视与双向改造,实现了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双向传输。但是,面对全球的有线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争相分摊视频媒体业务的利润时,有线网面临网络的挑战、传统业务的挑战、业务多元化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广电是视音频内容的绝对传播主体,为应对这些挑战,广电运营商在大力发展双向传输和扩展带宽的同时,首要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具有互动功能的高清电视业务。智能家庭终端与物联网的结合将形成全新的业务模式,是广电网络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智能家庭是目前可以实现的发展方向。

新业务模式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第一要有满足用户播放高清电视、管控智能家电并且能够普及的技术和装置,即技术成熟可靠,用户可以负担得起改建费用的物理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可以开展多种业务的播控平台;第三要有健全的用户管理机制和收费系统。

智能家庭的建设,使得用户从“看电视”变成为“用电视”,广电运营商将收视费变为服务费,以内容服务占领市场这个制高点,使广电企业进入持续盈利和业务增长的新局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家庭智能终端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家庭环境的管理中心。以往广电机顶盒播放视频的质量是优于手机和PC机的视频质量的,但是随着微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超过1K像素分辨率的手机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本地播放的视频质量已达到高清或准高清的水平,满足播放高清质量要求的固定使用终端也就具备了普及的条件。按照国家三网融合的战略规划,国家层面已建成相应的播控集成平台体系,适宜的运营商可以申请加入。广电以往采取的大多是粗放低价的运营方式,随着技术内容和市场的改变,不妨可以参考其他领域适当采纳“高质量高收费的方式”,调整盈利机制和经营理念,使广电企业的效益增长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另一方面,随着涉及物联网技术的关键设备日益成熟,特别是基于无线局域网、RFID及传感器技术的完善,各式具有智能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智能型家用电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家庭环境中所涉及的水、电、热、燃气等能源使用均可实现实时计量管理;房间环境参数,如灯光、温度、湿度控制和异常气体监测都可实现数字控制,所有这些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控制信息和指令都可在手持式平板控制器上实现操作,相关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型平板电视上。如果使用智能手机,还可以通过网店下载相应的应用程序,智能手机还可作为控制终端使用,极大丰富了智能家居的操作方式。智能多媒体终端是智能家庭的控制管理中心,“泛在网”,这个无处不在的“家联网”,使得智慧家庭内的所有可管可控的设施都在智能终端的管理下,实现与前端媒体内容平台和用户管理平台的实时动态信息交互。

以智能终端为核心的家庭物联网可容纳智能抄表、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监控、医疗咨询、教育和电视商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使物联网技术形成针对家庭的服务目标和增值业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极为丰富的智能化业务和服务。

3 智能家庭的组成

智能家庭的核心是智能媒体终端,即搭载操作系统,支持全网浏览,网页视频点播、可下载安装第三方应用程序及智能操控等的媒体内容播放器。家庭物联网以智能电视终端为中心,基于无线网状网络ZigBee (IEEE 802.15.4) 、IEEE 802.11b/g的WiFi技术和嵌入各智能计量表的AP Module,可把家庭中具有智能化的各种电器物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联网集控以及四表或多表的智能计量抄表系统。利用智能感知、射频识别与集中计算和局域的快速互联网通路,实现手机、电脑和电视的智能多屏互动和实时显示与切换,这种多屏显示是建立在各设备间基于高速信息传输链路基础上的实时智能数据共享,不是简单的视频接口的切换。洗衣机、空调、窗帘、灯光照明及安防监控摄像头和家庭传感器统一控制,家庭环境和人员(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状态实时反馈到家庭管理员。通过适当布线或无线网络,家庭水电燃气和热力等资源耗费信息可实时发送到智能终端和数据采集平台。利用Soft AP功能,可在任何需要的地点快速便捷地组建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的延伸,可降低施工成本。上述功能已有多家芯片的平台支持,并支持构建基于Linux、Andriod、Win CE和Win Mobile的操作系统。

自从电视机和家用影音器材出现以来,一直沿用的都是红外线遥控器,平板电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要求遥控器向多功能的RF传输型遥控器 (WSN) 转变。基于WSN技术的双向射频遥控器,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传输距离,增强了抗干扰能力,节省电池消耗,规避了红外线易受障碍物阻挡的缺陷,同一遥控器还可操作多个家用设备。

利用自组网技术,将智能家庭内的各传感器和监控点信息采集入主控系统,实现环境参数的监测和管理。自组网可实现多级跳转,自动完成星型或簇型网的创建,传输路径出错时能自动修复出错路径,具有自愈维护能力。家用无线链路信道可在400MHz-5.8GHz的频段选取。

下面是一个典型智能家庭的生活描述。

一天工作后回到家中,屋内公共区域配备了传感器的灯光会自行开启。门口的触摸屏可让您回家(或离家时)轻松管理整个房间。屋门外安装了全景角度的图像采集器,门铃响起时,只需淡定无需匆忙,来访者的影像会自动显示在墙壁的大型显示器上或手持终端上,帮您识别来人,在确认来客后,只需轻点触摸屏上的开门按键,电子门锁会自动开启,确保安全的同时,节省了您的时间。

整个住宅的灯光、窗帘、空调、地暖都可进行实时的图形化监视和场景模式控制。在有朋友来访时,只需轻按电键,一个由灯光、电动窗帘、空调系统、电视机、背景音乐组成的会客场景就会展现在眼前,即环保节能,又烘托了气氛。家中无人,可以开启外出模式,整个住宅的智能安全系统启动,窗边的灯光在每晚设定的时间会自动开启,同样起到了安保的效果。

家庭影院是智能家庭的核心功能。影院场景实现一键式操控,灯光开启进入影院场景,电动窗帘降下,幕布降下,影音功放开启,投影机,蓝光影碟机等各种音视频设备开始工作,享受一部大片的愉悦在即。每个房间和整个房子的音乐和视频能按需控制,省去了诸多的遥控器,保证了桌面的干净整洁,也方便操控。

当整个房间的安全系统接到报警时,如水淹、煤气泄漏、门窗破碎等,系统会通过智能网络,发邮件或短信息至您的手机上或通知物业保安,及时通报您家中的情况,报警的同时,您可通过网络摄像机来查看屋内的实时情况,做到最大化地保护您的家庭。

门廊楼道、卧室、卫生间、健身房、车库、庭院等家庭场所的灯光、开关门等也都可以实现上述智能化功能。家庭中的各传感器可将环境参数设定在需要的或最舒适的参数。

4 技术方案与运营模式

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音视频节目是家庭娱乐的主导形式,把电视机与物联网结合,立足家庭娱乐,建立新业态的影音享受型信息服务模式,构建新型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智能家庭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运营目标。无论是从信源质量、传输链路和播放设备,智能电视终端都与基于PC机和手机的音视频播放有着本质的区别。家庭影音以“后仰式”的休闲方式享受高保真的娱乐节目为主,PC机和手机受制于播放技术条件限制,只能是作为获取内容信息的手段,属信息工作或信息娱乐范畴,其播放质量不能与家庭专用影音设备相比。物联网业务平台将用户、业务、服务、产业和社会有机地连接成一个环形链条,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人们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都是量化的。

敢于在跨网际、跨终端间不断探索新的多业务和全新媒体的运营,广播是不能放弃的,是不能被其它形式的媒体所取代的,面对“三网融合”的未来,广播是广电运营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核心目标,也是未来发展的基本媒介。

硬件是能力和前提,软件是灵魂,是根本。通过前端管理平台和用户管理系统,完善的商务和支付功能,诸如各种缴费、POS刷卡、ETC充值、交通违章及其他缴费项目,可在终端与电视上完成,极大方便和促进了家庭信息服务的消费。

智能家庭,借用“泛在网”和“泛在云”的概念,使得家庭中的设备无处不在地与网络联系着,透过智能终端这个窗口,家庭成员无时不在地与社会的媒体云联系着。这种技术与模式的最终体现就是多元化,智能终端使电视、手机和电脑通过有线或无线快速局域网,实现真正的无缝三屏融合;在给人们提供多元的影音娱乐内容的同时,也担当了管理家庭环境、安全防范等职能。这些职能与小区物业安保、区片街道派出所联网,实现全天候的监控,增强了社会的安全和谐度。

从家庭的能源计量入手,利用智能水、电、燃气和热力表,对家庭的能源消耗做实时计量,信息反馈到智能终端,再上传到前端管理中心,家庭能源数据可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这些智能仪表可通过有线或无线链路与智能终端交互,用户随时知晓家庭能源的消耗情况,便于实现节能管理,减低整体能耗,减少温室气体和碳排放。

智能家庭的重点是影音优先,能让消费者认可、肯出钱购买电视服务的根本原因是区别于传统电视的、差异化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所以广电的运营模式都是围绕着高品质的内容开展的。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交互,以媒体化吸引客户,是广电运营商的发展方向。

媒体化的特征之一是内容生产的工业化,即由专业化机构、人员和设备生产的精品内容。其二是一站式的信息呈现,名目繁多的信息条目呈现在屏幕窗口,既吸引受众也吸引广告商。其三是媒体化的运作方式成为引导受众转化和细分的形式。互动型的网络环境使增强受众的话语权成为可能,也为受众细分和内容推送奠定了基础。当然。广电运营商能否开展类似微博的业务还有赖于管理政策的制定。毫无疑问,广电运营商以其特有的优势,已经占据了媒体化的领先位置,具备了发展新业务的前提。

5 结束语

上一篇:农产品出口现状下一篇:蛋鸡产蛋后期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