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现状

2024-10-24

农产品出口现状(精选12篇)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1

我国不仅是全球瞩目的农业大国, 而且还是农产品出口贸易大国。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更好地拓展中国农产品的市场, 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与拓展农民群众的就业门路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就整体而言,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有了新的飞跃, 然而, 还是要看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亟待探究其中的原因, 并且采用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关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的分析

首先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规模逐年提升, 而且还在不断拉大。鉴于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开始与全球化相接轨, 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频繁, 突出表现为农产品出口的总体规模愈来愈庞大。依据一项统计, 中国出口农产品贸易额2001年仅有280亿美元, 到了2014年, 已经提升到提升1700亿美元, 从世界第五农产品贸易国升至第二位。然而, 值得加以关注的是,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速大大低于农产品进口贸易额的增速。现举例加以说明, 我国2004年比2003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7%, 而2004年比2003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0%, 显然极大地低于同期进口额所增长的52%与48%。其后, 我国农产品贸易就由顺差转化成为了逆差, 从而促进我国逐步成为了农产品处于净进口地位的大国, 尤其是2011年的农产品逆差额更是创下了历史纪录。

其次是我国的出口农产品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一直以来, 我国的出口农产品偏重于诸如蔬菜、茶叶、水产品以及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其出口额的比例出现了持续的提升。比如, 2009年以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例达到了65%之多, 其中水产品达到了25%, 而水果与蔬菜产品则占据了23%。同时, 谷物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从2001年的1400多万吨降至2014年的120多万吨, 降幅非常大。与之形成对比的蔬菜出口量则在不断提升, 2014年起成为了中国各类出口农产品类别之中规模最大的一类。

最后是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始终较为平稳。从全球范围来观察, 亚洲各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而美洲各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就不同国别的出口市场来考虑, 贸易市场的集中状况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日本。该国一直以来均为中国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然而近年来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之比例始终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说, 已从本世纪初的36%降至去年的18%。与此同时, 向韩国与中国香港地区出口农产品的比重也在下降, 而对美出口之比例则有所上升, 这样一来美国也就成为了我国农产品领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而美国向我国进口的农产品比例也从本世纪之初的23%提升至2014年的30%, 而且始终保持着农产品最大进口国的位置。

二、改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状况的对策

一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应对各类贸易壁垒。要致力于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责任感, 并且积极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流程。要形成质量监察标准, 从而更加严格地实施我国的市场准入机制。要及时了解国外的各种技术标准以及法规, 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全力争取达到国际标准化组织所设置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和西方国家所作出的质量认证, 让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能够和国际质量标准相互接轨, 这样一来就能够从根本上提农产品的实际市场竞争能力, 这样一来也能够提升中国农产品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改进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以强化出口方面的竞争力。 要全力发挥出我国农业所具有的各类比较优势, 积极发展具备现实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比如, 水产品、食用菌、蛋类以及蔬菜等, 并且对其实施全面的深加工, 进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努力提升我国农业的科技化水平, 运用种植等方法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同时, 要以市场为主要导向, 积极促进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区域化, 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产品经营的组织化进度, 加快产业链的产生以及延伸。

三是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及保护工作。要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 这也是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政府应当努力发挥出引导作用, 从而确保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 并且积极鼓励企业引进与培育优质农产品。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还应当通过实施国际认证, 对各类农产品品牌加以保护, 并且强化品牌宣传工作。区域性的农产品企业应当在政府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全面合作, 在外宣上要进一步统一口径, 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的总体效益以及知名度。同时, 诸多农副产品也应通过注册商标与地理标志以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四是持续改进与深化农产品的出口管理机制。要立足于持续深化改革, 不断理顺出口管理机制。当前阶段应当明确农产品出口管理的各项职责, 强化各个部门间的彼此协调, 制定出统一而又有效的加快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政策, 以求避免农产品检验检疫上的多次重复性收费。就长远而言, 应当致力于精简管理组织, 提升了管理的成效, 能够集中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进出口贸易等。

五是依据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来组织生产落实绿色品牌化战略。要致力于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之中的壁垒, 这就一定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各地方政府的涉农部门和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企业、农户要认真学习农业标准化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并且依据标准来实施生产, 从而保障从农田至餐桌的全程科学化、标准化。部分基地以及龙头企业还要依据进口国的高标准来组织具体的生产。同时, 要认真落实绿色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推销员, 也是企业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 这对加快企业发展以及推动商品销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户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农产品企业应当建立起很强的农产品品牌意识, 落实绿色品牌发展战略, 积极扩大农产品的名牌效应, 通过品牌来开发农产品, 并且积极拓展市场。要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以及控制体系。政府部门要致力于提升监管工作的力度, 要严禁生产、 经营与使用各类违禁药。对于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的全过程应当落实严格的认证机制, 未达标的不允许进行生产。当然, 还应当强化绿色产品的生产服务工作。要全面发挥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 立足于举办培训班、 撰写板报等诸多方式来普及农产品标准化的知识。

六是积极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要大力提升农产品企业应对贸易争端的各项能力。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企业或农户在遭遇到贸易争端之时, 通常会因为比较高昂的应诉费用等因素而无法进行积极应诉, 这不仅让这家出口企业自身受到非常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 还会导致我国别的农产品出口遭受十分严重的打击。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所具有的应诉能力, 要更好地发挥出农产品行业协会所具有的合力, 以求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当在此过程之中成为本行业企业的组织者、协调者以及宣传发动者、参谋及助手等多种作用, 并非是完全代表企业加以应诉。

七是完善现代农产品出口帮扶机制。首先是要落实对农产品出口所实施的各项帮扶性服务政策, 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及时而有效为相关农产品的企业提供涉及全球化市场供需和具体价格情况、全球农业发展现状、农产品质量体系等诸多方面之信息。其次是要落实对农产品贸易相关政策之指导。应当把国家所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积极鼓励政策以及国际市场中的最新最全的信息快速而准确地传达至农产品出口相关企业, 从而让其能更加及时、更为准确地掌握政府最新帮扶政策, 并妥善加以利用, 从而让各项农产品出口服务政策能更好地体现出良好的效果。最后是要健全完善专业化的研究组织机构。对于国外的绿色壁垒应当实施专业化的探究, 主要涵盖了对我国国内以及国际标准加以深入研究, 这样一来就能够为政府层面上出台具体帮扶农产品企业的政策提供更好的支持。要加大与环境、贸易管理、环保等各类组织等的相互沟通协调, 以求在最大限度上消除因为环境标准差别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障碍。

八是落实财政和金融等领域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大力支持。首先是要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出台更为实惠的税费政策。我国理所当然地要健全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等相关体制机制, 持续提升优势农产品出口退税应当占据之份额。对那些具备了优势的大中型甚至特大型农产品出口企业所征收的增值税, 要执行征收了多少额度就予以退回多少额度的积极支持政策。同时, 应当通过国家财政来确保以上退税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执行。其次是要健全完善长期而又固定的财政出口资金管理新机制。最后是依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财政支持贸易的办法。要将以往主要偏向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予以直接补贴改为帮助其加强研发部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切实解决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 或者后移至市场营销、 品牌策划等别的方面。要立足于农产品开发以及新型技术改造, 积极落实农产品领域知识产权之保护, 从而更好地应对某些国家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此基础上, 还可对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普遍认可并且进行了标准化质量认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合理的经费补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尚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 并不只是因为农产品自身的质量等问题, 而是更多地和目前的国际环境息息相通。所以, 要想控制我国农产品出口风险, 不但需要强化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 而且还应当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我国出口市场的结构, 积极拓展新的市场, 努力找到新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农产品品种, 进而丰富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种类, 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产品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贸易额也变得越来越大。然而,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不容乐观, 所以深入我国农产品出口状况并且研究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现状, 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状况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夏合群.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5)

[2]张久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 2009 (06)

[3]曲晓华.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 2010 (06)

[4]李银兰.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与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途径分析[J].武汉工学院学报, 2011 (03)

[5]贾伟, 屈四喜.我国各省份——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J].我国农村经济, 2012 (03)

[6]孙丽芳, 王静娟.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2)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2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出口,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农业总产值30.9亿元,实现增加值18.9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75.5亿元的25.07%。近期,笔者对某某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某某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

(一)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资源优势不断增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通过多年的发展,六大领域主导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精到优,各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共有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生猪出栏48.5万头,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35万亩,年饲养灰鹅 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业多样化发展,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共发展23家上规模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

头企业8家,1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涉及农、林、牧各行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林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格局。将军果业、山村油茶等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注重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资金在35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某某某果业有限公司取得了“有机脐橙”和“全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某油脂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放心粮油”、“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江西名牌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沿海各大、中城市。

(四)企业经营模式,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在不断更新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促使龙头企业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农户的能力得以增强。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6.07万户,直接带动农户5.5 万户,专业合作社与直接带动农户总数占全县农户总数80%以上,所带动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

经营中人均增收1530 元。

二、某某县农产品加工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少。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3户,其中自营出口企业只有3户,分别是×××果业、×××油脂、××农业开发,而开展了出口业务的更是只有××××油脂1户企业,出口额为10万元人民币,并未申请退税。

(二)出口农产品增值较低。目前可供出口的农产品品种具有局限性,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增值较低,致使有限的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我县主要产品脐橙的收购成本价在1.5元/斤左右,而出库价在2.1元/斤,茶油枯饼收购价2700元/吨,出油40公斤左右,市场价值3000元左右,增值较低。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大多数加工出口企业没有专职报关员、报检员、结汇员,缺乏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国际市场开拓型人才的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发展。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际市场对目前我们的出口农产品的认知需要政府支持,茶油的食用价值不比橄榄油差,甚至在某些指标值上要略胜一筹,但在价格上橄榄油为茶油的4-5倍左右,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在茶油的主产区之外,很多群众都不知道茶油这种农产品,使得传统食品

变为新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企业的外向拓展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业一次性投入大,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在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下,尤其是今年国家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信贷紧缩后资金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加上获得农产品出口手续繁琐,而本地又无涉外职能部门的驻县机构,企业存在畏难情绪,也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

三、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培育和开发主导产业,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业保护和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在政府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科技、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把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扶持重点,做大做强脐橙、茶油、灰鹅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实行从品种选育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开发,形成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和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鼓励支持做大做强,在资金上制定有关鼓励标准和措施,加强对

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兑现奖励政策。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步伐,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在保持拥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便捷通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出口农产品经营成本。协调商检、海关等涉外部门,加强农产品出口检验服务,将监管业务工作前移,保证农产品出口检测快速通畅。

(四)打造农产品龙头企业及出口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影响力。一是在农产品出口企业培育方面下功夫,建立和培育一批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出口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二是在产品推介上下功夫。有了好的产品,必须有全面的宣传,让市场了解产品,让用户知道产品。提高推介层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在参展中推介产品。

(五)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管理。一是认真调查。

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篇3

广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进一步拓宽了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渠道。但广西农产品出口现状并不容乐观,出口产品档次和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等方面存在一些隐患,而且农产品进口也呈增长趋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潜在的深层次问题,增强广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广西农产品出口现状

据南宁海关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广西农产品出口额约为2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5.9%;而进口额约为3.8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2.7%;农产品外贸逆差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5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1.8亿美元,逆差涨幅高达20%,出口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

从国内市场来看,广西农产品的销售屡屡陷入滞销困境。2011年4-7月,广西频频出现生鲜蔬果滞销情况,从南宁西葫芦、来宾胡萝卜,再到柳州豆角、钦州辣椒、南宁西瓜,滞销阴影一直困扰广西菜农。来自广西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预计全区2011年产辣椒34.35万吨,增产0.76万吨;四季豆15.91万吨,增产6.36万吨;黄瓜15.5万吨,增产1.6万吨;荔枝52万吨,创历史新高。农产品供货量增加,亟需打开销路,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产品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更增加了出口压力。

从国外市场来看,出口市场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广西农产品的出口对东盟和美国市场存在着过度的依赖性。广西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约5.1亿美元,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2.8%;对美国出口农产品约1.8亿美元,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4%;此外,广西对香港、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农产品仅仅2.3亿美元,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约17%。越南是广西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亚洲、北美洲和欧洲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见下图),2005至2010年间,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这三大市场的出口总额约占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91.65%、90.19% 、90.27% 、89.33% 、90.50%和90.12%。其中,由于地缘关系,最大的出口地区当属亚洲,2005年亚洲市场进口额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24%,2009年这一比例升到67.95%。东盟和美国市场在广西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2%销往东盟和美国,而欧洲市场在2005年至2010年间则呈下降的趋势。

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太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附加值不高。2010年一般贸易项下的广西农产品出口额4.6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7%;通过边境小额贸易出口的广西农产品4.4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9%;加工贸易项下的广西农产品出口约0.4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

数据来源:广西农业信息网,www.gxny.gov.cn

二、当前广西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在广西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潜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审视和分析。

(一)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广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地位日益削弱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活动产生的基础是两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别。所以每个国家都应该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基本原则,集中生产并且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按照这个理论的思路加以分析,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在传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广西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况且广西和东盟及周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程度的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产品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

但是,近年来国外市场对自然食品、生态食品和环保食品的要求和标准日益提高,对产品的包装和储运要求也与前几年大不一样,使得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广西农产品出口企业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技术水平,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出口自然会受阻。

此外,由于东盟各国与广西在经纬度和气候条件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大量质优价廉的东盟农产品涌入广西市场,导致广西的农产品进口额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广西农产品外贸逆差,恶化了出口形势。早在2006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3.83亿美元,而广西进口额2.22亿美元,进口额占总额的57.96%,其中越南出口到广西的农产品总额为18355万美元,广西出口到越南的农产品金额达到13926万美元,逆差4429万美元。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以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到广西,果蔬零关税实施后的2004-2008年,广西口岸的东盟水果进口年均递增35%,这一趋势还在继续。

表1 2006-2010年广西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表 (单位:千美元)

(二)广西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

南宁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广西出口农产品品种当中,占比重较大的品种是食用水果和坚果、鱼、甲壳类动物、软体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类动物及动物制品等(见表1)。例如广西出口的橙子,以甜橙和夏橙为主,而那些高档的橙子却很少种植,也很少出口,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品种单一的症结就在于广西农产品的种植没有很好地结合广西自身的地质特征。

(三)广西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

广西在农产品的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少,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包装、储运以及农产品品牌建设等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广西农产品出口企业实际出口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且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出口季节的把握不到位,出口价格和外贸经营技巧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广西农产品外贸逆差日益扩大。以上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广西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来自广西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广西全区农业人口总数4176万人,而全区的农业人才总数约64.8万人,涉农的专业技术人才仅仅15.6万人,农业领域的行政管理人才也只有2.3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大省的要求。

(四)非关税壁垒对广西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相继出台了一些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政策和措施,近几年欧美国家采用反倾销调查和技术壁垒等手段多次限制广西农产品出口。广西一些特色农产品和主要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品种,出口面临的困难重重。香料药材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但是其出口受到人为的阻碍,遭遇莫名其妙的技术壁垒,例如2010年8月广西出口到欧盟的八角曾出现不能通关并被销毁的情祝。2010年,广西检验检疫局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调查,在回收的问卷中,农产品是本次调查反映遭遇到国外贸易技术性壁垒问题最多且比较严重的一类产品,品种主要有罐头、水产品等。与此同时,国外药残标准、微生物标准不易得到,出口美国的蘑菇罐头自动扣留法规过于繁琐、复杂,检验试剂盒价格太贵,出口日本的肉类食品检测合格限量标准难以掌握等,都阻碍了广西农产品的出口。

(五)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近几年来亚洲一直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在广西农产品出口地区中,对越南、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达到了57.4%。对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过大,潜在风险也随之较大。如果这些国家的进口政策或非关税措施发生变化,将使广西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三、促进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策略建议

广西农业人口众多,农产品出口对拉动广西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农产品出口企业都应认清形势,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齐心协力,促进农产品出口。

(一)政府和企业提高认识,培养和培训农业人才

强化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服务职能,做好农产品生产总体规划,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既要充分考虑各地资源条件,又要科学估算出口市场潜力。既要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又要抓紧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正如广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韦祖汉所说:“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农村经济,意义特别重大,任务十分艰巨。”广西自治区政府提出要求,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要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长远规划之中,每年至少要完成对农民的科技培训200万人次,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部署,每年培训农民8万人,力争到2015年底,农村和农业的应用性人才数量达到37万人,到2020年底达到55万人。

另外,多方筹措培训经费。当前,广西自治区农业厅正在探索和建立一套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筹措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经费。按照“中央财政争取一点、自治区财政安排一点、市县财政配套一点、涉农项目列支一点”的实施原则,解决在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中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当然,还得开辟社会融资渠道。

(二)发展特色产品,引进新优品种,实现品种的特色化和多样化

首先,要注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广西农产品经营企业应该在世界各大市场建立广西农产品的销售网点,将广西的八桂香米、罗汉果等名优产品打入世界各地的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提升其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巩固和加强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广西农产品。鱼、甲壳类动物、软体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类动物的制品,蔬菜和水果、坚果或植物其它部分制成品,以上这些都是在广西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传统农产品,要加大对这些传统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增加其产品附加值。

其次是培育新的品种,一靠引进,二靠创新。引进国外的新品种和高档的品种,同时要对引进的品种加以繁育,使其适应广西的新环境,并具有广西自己的特色。通过生产品种的增加,实现出口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三)抓质量,创品牌,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抓质量,最重要的是响应区政府号召,实施质量兴桂战略,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品质。这一战略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发展农业领域的高新尖端技术,加大对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扭转广西农产品产销环节中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的局面,提高广西农产品档次。此外,在农产品的采收环节,质量的监控、包装的管理,都是提高广西农产品品质切实可行的措施。

创品牌,制定品牌优先的发展战略,打造广西农产品的知名品牌。例如,为广西的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做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包装设计。实施品牌战略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一批在行业中颇具带头作用的、对广西GDP影响力大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名牌农业企业和名牌农产品。

要提高广西农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建立规范的农药化肥“供、销、用”管理机制,推广农产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此基础上,以农业科技来引导和支撑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目前广西柳城县的生态果园建设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通过无公害果品产地认定的有9万多亩,所产蜜桔各项检测合格,已成功销往越南和泰国等东盟国家;这些成绩都根源于农业科技的力量。

(四)多部门合作,突破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频繁的出现在广西农产品出口过程中,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广西自治区商务、检验检疫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强配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和市场运作”的原则,2010年在贺州市和柳城县分别建成了广西最早的出口蔬菜和水果的质量安全示范区,狠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针对不同的进口国,采取一系列差别化的质量安全标准,也是注重质量安全、扩大出口的重要举措。此外,包装也对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以上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农产品的产销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标准,走标准化生产之路。

最近几年来,对果蔬罐头、水海产品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广西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国家质检总局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加强对出口水果的溯源性管理:对出口水果的包装企业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广西加强与国家检验检疫等部门的配合,联合对出口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人员加以培训,例如,在桂林市恭城县开展出口水果区域化管理,同时推动和指导凭祥市建成出口水果包装企业并顺利通过了注册登记,解决了多年困扰凭祥口岸出口水果报检的难题。正是通过这些努力,近年来广西水果出口实现了稳定的增长。其它的出口农产品也将参考以上模式,建设符合各自特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

(五)开拓新市场,分散出口风险

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广西一贯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广西多次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赴国外参加专业展会,科隆食品展、巴黎食品展、东京食品展、莫斯科食品展等国际型的展会上,都能看到广西农产品的展区,还有一些专业展览会、博览会和经贸洽谈会,广西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欧盟、美国、俄罗斯农产品市场。可以说,市场永远是出口企业一切工作的准绳。

但是,广西农产品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已经形成了对越南、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和香港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是摆在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在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发现和挖掘出口市场潜力,细分欧洲与北美市场,在东盟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做文章,从而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要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以保税港区为辐射,挖掘保税物流体系对农产品出口的推动力。以钦州保税港区为重点,加强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物流、电子通关、政务审核、人才引进等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吸纳其产业资本到广西投资农业。建立和完善若干个区域性的农产品买卖、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物流园区,改变广西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节省农产品流通环节上的成本。

[1]赵江红.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2]胡新良.低碳农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机理探析 [J].求索,2010(10).

[3]张建中.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J].东南亚纵横,2009(6).

[4]广西年鉴编写组.广西年鉴2005-2009[Z].南宁:广西年鉴出版社.2010.

山西省农产品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4

1 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1) 初级农产品质量差, 缺乏国际竞争力山西省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山西省虽然具有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 许多环节都没有与国际接轨, 一些农产品质量还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2) 农产品生产成本高, 价格缺乏优势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以及受种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 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 价格上缺乏优势。

(3) 卫生检疫问题导致出口不畅我省畜产品由于生产、加工和卫生检疫方面的问题较多, 使畜产品出口不畅, 禽类产品对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出口也大受打击。另外, 山西省的蔬菜生产也有优势, 然而由于农药残留较高, 在对欧美等地的出口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4) 企业盲目竞争与出口不利

山西省乃至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尚需时日, 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 而且也不能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由于出口企业之间盲目竞争, 也为农产品出口带来许多问题。我们虽然没有倾销的倾向, 但是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价格的确存在不断走低的事实, 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 自相压价造成的, 因此, 虽然对日本出口量增长较快, 但是出口值增速明显落后, 使我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2 对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建议

在我国加入WTO后, 就目前山西省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体制来看, 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巨大挑战, 农产品出口要实现向出口导向型转变。

(1) 要从产品上下工夫, 扬长避短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如水果、果汁、芦笋等产品, 要建立有规模的生产、加工基地, 创立品牌产品、名牌企业, 从生产、加工到包装、卫生检疫上都要建立完善的机制,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 使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通过降低成本, 提高附加值来实现。以质量吸引市场、占有市场、稳固市场, 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2) 要从体制上进行转变, 为农产品出口打出一条通道由于地方上对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市场情况了解较少, 国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从宏观上研究国际市场, 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把国际、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 与WTO的影响分析等信息结合起来, 及时传递到地方, 帮助地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改变目前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的局面, 分散贸易风险;地方上则可以根据当地情况, 以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等各种形式把农民生产组织起来, 带动其参与国际竞争。

(3) 稳定汇率, 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政府应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方向与速度, 适度放慢人民币升值的脚步, 对汇率实施微调、频调, 以防止汇率大起大落给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贸易逆差的扩大。以出口为主的涉农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积极关注汇率变动情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灵活运用各种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缓解汇率变动的负面效应, 减少汇率风险,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上海水产品进出口现状与发展 篇5

发布时间:2011-10-

31信息来源:

上海历来都是水产品重要的集散地,又是我国水产品最大的消费地之一,国内外水产品在上海蕴含大量的商机。所以水产品的进出口受到各界重视。

一、上海水产品进出口的现状

(一)上海水产品进口分析

近年来,随着上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食品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对名特优水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上海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上海特色餐饮业有了大发展,这一切进一步推动了水产品市场的发展,进口高档水产品量的增加,如大龙虾、三文鱼、金枪鱼、象鼻蚌、北极甜虾等都源源不断涌进上海市场,畅销势头不减。

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国外驻沪办事机构与外贸公司云集,国际性会议和商务活动常年不断;上海常住人口130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300万左右,以及境外旅游人数143万。使水产品消费呈现多层次、多品种的状况,不仅水产品的消费数量增加,而且水产品消费档次和品种扩大了。但是,从产销情况来说,上海水产品消费总量据估计在60万吨左右,本地生产量仅占市场需求量的50%左右。上海有些水产品在供需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传统的海水产品,如黄鱼、带鱼、墨鱼、海鳗等,因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内生产不足,又如特色海水产品大龙虾、金枪鱼等我国生产量很小。因此,上海每年需进口许多特色水产品,以弥补品种的缺口,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

1、海关进口统计分析

根据上海海关统计,上海水产品进口数量则从1996年的9.5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3.2万吨。主要原因是由于上海鱼粉进口数量大幅减少,近几年上海市水产品进口分类情况分析如下:一是活鲜冷冻水产品进口,每年大约0.7—1万吨,进口额约2000万元;二是水产加工品进口,数量比较小,每年约在60—150吨之间,进口20—40万美元;三是鱼粉进口,上海鱼粉进口数量较大,每年有几万吨,占进口数量的90%,主要满足上海及周边地区牲畜禽类以及水产等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上海进口鱼粉数量向下波动。

2、自捕鱼进口丰富了上海水产品市场

国家为了支持远洋渔业的发展,1985年起,给予远洋渔业许多优惠政策包括自捕鱼免税配额进口。持有自鱼配额入关的海关只监管,不作海关进口统计,视作非贸易进口,上海二个远洋渔业公司每年自捕鱼进口4万吨左右。

实施自捕鱼配额进口制度使我国远洋捕鱼船队在国外生产水产品的过程中,进口适稍供应国内市场的冷冻水产品,为解决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贡献。自捕鱼进口一部分直销上海,另外一部分扩散到内地。

通过冷库调查进口冷冻水产品,主要品种为带鱼、黄鱼、北极虾、黄姑、白姑、鱿鱼、鳓鱼、鲳鱼、海鳗、什鱼等,例如进口海鳗是上海春节期间畅销鳗鲞的主要原料,因此这些品种对满足上海居民菜篮子起了一定作用。

3、从外地进口转入上海的鲜活水产品品种数量分析

目前上海水产品通过多种进口渠道,进入上海各级水产品批发市场、超市或集贸市场。特别上海鲜活水产品市场有许多进口高档鲜活水产品,多数是从外地进口转入上海。其中高档水产品主要供应上海餐饮业,有一部分价格适宜的鲜活进口水产品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经对鲜活市场调查以及向部分水产经营者采访调查,估计1997—1999年期间全市鲜活水产品主要进口品种和每年平均上市数量如下:

⑴、龙虾:产自澳大利亚,每年大约390吨,其中有50%上海地销,其余转销南京、杭州、成都、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

⑵、黄帝蟹:上海年销约20吨,产自澳大利亚。

⑶、宾朗蟹:上海年销约5吨,7—8月主销。

⑷、象鼻蚌:年销约250吨(每天进30箱),四季常销,产自加拿大、美国。

⑸、珍宝蟹:年销约50吨,产自加拿大,四季常销。

⑹、老虎蟹:年销约3—5吨,产自泰国,主销7—8月。

⑺、草虾:年销量较大,每天约有7吨,年销2500吨。50%来自泰国。

⑻、其它龙虾:新西兰龙虾(牛虾)、古巴小龙虾(100—150克/只),年销约10吨。

⑼、甲鱼:泰国每天进4吨,中国台湾2吨,年销约2000吨。

⑽、三文鱼:年进口约300吨(冰鲜),来自加拿大100吨、挪威200吨。

⑾、石斑鱼:土斑鱼、老虎斑、老鼠斑、东星斑、西星斑、青石斑鱼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年进口约10吨。

每年约5500吨进口高档鲜活水产品从外地进口转入上海市场。

(二)上海水产品出口分析

从宏观上说,水产品出口的增加,开拓了国际市场使上海的渔业企业发送经营环境,提高经营和赢利水平,达到创汇,为上海渔业经济可持续发慌提供战略保证。

上海渔业生产中,有的水产品是适销国际市场的,出口带动的经济效益,为进口必要的渔业物资和技术创造了条件。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等原因,目前上海出口的物质基础减弱,但是凭借上海远洋渔业和水产加工等方面的优势,水产品出口还具有一定的规模。

1、海关出口统计分析

根据上海海关统计,1996—1999年,上海年水产品出口数量基本在2--2.6万吨之间,出口金额在5000万美元左右。上海市水产品出口分类主要是鲜活冷冻水产品出口:上海年平均有2--2.5万吨出口量,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这些鲜活冷冻水产品大部分不是上海本地生产的。

2、上海水产龙头企业的外贸出口成绩显著

上海有一些水产品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将水产品的产供销、贸工渔有效连接,有强大的营销能力,在水产品出口方面成绩显著。

上海水产总公司是上海一家大型水产品外贸龙头企业。总公司有下属子公司10余家,经营广泛,并在海外有合资、合作企业和海外办事处10多家。如上海远洋渔业公司拥有6艘捕捞加工船,能将捕捞水产品直接在船上加工成鱼片、鱼籽、鱼糜、鱼段、鱼粉等制品然后由运输船运回国内和直销国际市场。1998—1999年出口各类水产加工制品约1万吨,取得了较好的利润和外汇收入:又如,上海好好食品厂有2份水产品质量证书,美国的HACCP和欧盟食品许可证。1999年和2000年均出口2000多吨加工水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德国等,在水产品加工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3、除了海水产品外,部分养殖水产品有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

上海历史上水产出口优势在于海水产品,但是,目前部分养殖产品也有一定的创汇能力。

(1)上海观赏鱼出口,值得引起重视

上海观赏鱼有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1996—1998年,上海年出口金额为121万美元、96万美元、79万美元,分别占上海水产出口金额(不包括水产加工品、鱼粉)的2.1%、20%、1.75%。年出口观赏鱼300万尾主要销往美国,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从品种上分析,以金鱼为主,目前也有数量不多的锦鲤和热带鱼等出口。上海出口经营者个体者为多,其他经济类型的比较少。

(2)上海活鳗鱼出口

1996—1998年,上海年出口金额各为281万美元、344万美元,204万美元,年出口数量分别为224吨、322吨、208吨,主要销往日本。以1998年为例,出口到日本(占95%)、韩国(4.8%)。

(3)上海大闸蟹出口

大闸蟹(中华绒螯蟹、河蟹),1996—1998年,上海年出口金额各为236万美元、211万美元、171万美元,年出口数量分别为60.4吨、63.3吨、56.2吨。主要销往日本、新加坡、我国香港,还有我国澳门、台湾、美国、韩国等。以1997年为例,出口到日本占46%、新加坡占8.3%、我国香港40%。每年8—11月大闸蟹出口订单较多,规格要求大、品质好,基本都是空运出口。

上述养殖产品中,观赏鱼产自上海的比较多,其它出口水产品大部分不是上海本地生产的,上海主要做出口代理。但是,上述几个养殖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让我们知道了上海“创汇渔业”的方向可以给上海渔业结构调整带来思考。

4、上海水产品进出口现状综述

进口方面:上海和外地通过上海海关进口,以及外地进口和自捕鱼进口等多种进口方式,使进入上海市场的食用进口水产品总量达到7—8万吨(不包括鱼粉),其中约1万吨进口鲜活水产品、5—6万吨进口冷冻水产品,还有一部分进口冷冻小包装和罐装水产品。这些进口水产品大部分是上海市场透销品种,弥补了上海市场水产品的数量和品种的不足,大约是上海全年水产品消费总量的15%。食用水产品的进口极大地丰富了上海水产品的市场供应,一些高档进口水产品透用餐饮业的需要,另外 一些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日常消费的必需品。进口的鱼粉属非食用水产品,目前上海每年进口3万吨左右,满足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各色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出口方面:上海通过多渠道方式,年出口总量在2万吨左右,其中上海远洋渔业每年约有1万吨加工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地区由于上海水产品生产数量与品种可供出口的不多,本地水产品出口的数量会不断减少。从上海的特点来观察,直接把上海生产的水产品出口,不是上海出口的强项,主要是以代理出口为主。观赏鱼、鳗鱼、大闸蟹等产品也有一定的创汇能力,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上海水产加工品的出口是非常有潜力的,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加以开发。

上海具有口岸优势,使水产品进出口呈多渠道的复杂局面,还要作深入的探究。

二、上海水产品进出口面临的问题

上海在发展水产品外贸的同时,面临许多问题。上海经营水产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没有一个部门能完事地、确切地把握水产品外贸的动向,影响了上海水产主管部门对水产品进出口的宏观调近代和引导。

(一)上海水产品出口问题

1、上海水产品出口下降

1996-1999年,上海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了7.8%和36.8%,同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说明上海水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出口金额下降的幅度远大于出口数量的跌幅,说明出口效益不佳特别是上海加工水产品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了50.7%和72.5%。

2、上海出口占上海海关比重下降,外贸代理缺乏活力

对比上海海关的水产品出口数据,可以知道,1996—1999年,上海水产品出口数量所占比重从35%下降到23%,金额所占比重从34%下降到18%。在上海海关水产品出口量值不断上升的同时,上海水产品出口所占海关比重却下降,说明上海水产品外贸优势有所减弱,外贸代理缺乏活力。

3、部分冷冻水产品出口价格下滑,出口形势严峻

对上海海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1996—1998年部分冷冻水产品出口价在下滑。例如,冷冻鱼、墨鱼、鱿鱼、章鱼出口价格分别下降5.7%、9.7%、13.3%、15.5%。

上海冷冻水产品出口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上海本地生产可供出口的水产品比较少。上海本地区生产的水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必然影响上海水产品出口的发展。以1999年为便,上海27.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中,名特优水产品有1.8万吨,占总产量的12%。大宗品种仍以传统的四大家鱼为主。由于近海资源衰退,优质水产品减少,导致可供出口的水产品数量减少。二是上海水产品加工数量减少,档次不高。上海水产加工技术具有一定的水平,主要是用以加工的原料短缺,目前加工出口的主要是来料加工从而使上海水产加工出口数量低下。产品大都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国际市场而且由于质量和包装等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力。三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今世界争夺市场份额的加剧,使镀锡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上海水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压力。区域经济集团和绿色贸易壁垒是西方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措施。例如,1998年英国就借口病疫的问题,停止进口来自我国的观赏鱼达一年多时间。四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家和地区是我国水产贸易的重要伙伴。亚洲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市场萎缩,使进口水产品的需求减弱。泰国、马来西亚、匪律宾等国严重的货币贬值,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整体国家水产价格有下降的趋势迫使我国水产出口企业以降价来促进出口,导致我国水产出口企业效益滑坡。五是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恶性竞争。在出口同一水产品时,各个久久经营企业常常竟相杀价,低价出口,损害了整个水产行业利益同时有损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上海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伙伴相对集中,外贸风险较大

上海水产品进出口涉及国家和地区40个左右,但是,上海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以1998年为例,(1)活鲜冷冻水产品外贸数量和金额中:出口日本占51.3%、55.3%;韩国占22.7%、17.9%;美国占8.0%、4.9%;我国台湾占5.4%、5.0%。进口印度占30.8%、13.5%;韩国占10.0%、4.3%;日本占4.0%、8.5%;美国占3.7%、4.6%;新加坡占8.0%、1.8%;俄罗斯占1.7%、3.75%。(2)水产品加工外贸数量和金额中:出口日本占49.1%、74.2%;美国占23.9%、19.9%;韩国占12.0%、1.6%。进口日本占45.5%、30.1%。(3)鱼粉外贸数量和金额中:出口近几年没有进口秘鲁占76.8%、74.3%;智利占13.5%、14.6%;俄罗斯占6.3%、7.1%;韩国占5.3%、0.6%。因此,上海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中,贸易伙伴相对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印度、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规模要占上海海关的95%以上。向欧洲出口比重不大,品种少,如何开发欧洲出口市场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会给上海水产进出口贸易带来较大的风险。例如,烤鳗是我国九十年代始至今形成的出口拳头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东南亚危机使日本经济发慌减慢,消费低落,去年日本国内烤鳗库存积压严重,使我国对日本烤鳗出口大减,有关企业效益大幅滑坡。鱼粉进口集中在秘鲁、智利,两国鱼粉价格波动,将严重影响我国鱼粉的需求。

(三)上海水产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上海每年大约进口1万吨鲜活水产品、5万吨冷冻水产品、1万吨冷冻小包装和罐装水产品进入各类市场进口水产品在市场流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上海有水产品批发20批发余家,以出租摊位收费为主,在税收、卫生、治安等方面很不规范,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如经营场院混乱、信息不畅、欺行霸市盛行等;从经营交易现状分析,交易方式原始、市场设备简陋、信息落后,无法与先进国家交易市场接轨,基本处于原始的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对手交易;市场管理立法滞后,现有的法规执法力度薄弱;目前市场兴建与布局缺少规划等。这些情况的存在说明上海水产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的经管理水平很不相称,称这些弊端将阻碍水产品市场经营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阻碍水产品流通渠道作用的发挥,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建立国际、国内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不利于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适应国际、国内水产品大流通的要求,有损于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加入WTO以后,使上海渔业承受的压力更加重。

三、建议与对策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沿海发达地区要求壅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取到2010年在上海郊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渔业作为上海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为此,上海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出口必须要有新的突破。

(一)正确定位上海水产品进出口的发展方向

上海的土地、劳动力的成本很高,这是水产生产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而上海的优势在于交通、市场、信息、资金、管理水平和科学与技术。开展有效的水产品外贸,将有利于发挥上海的优势。加快与世界渔业经济的融合,走水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海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将带动上海水产市场、加工和远洋渔业的发展,将使上海渔业跟上城市总体发展步伐。同时,贴近上海发展都市型水产业的需要,为上海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证。一是要重视水产品进口的发展,充分满足上海市场需求,弥补上海水产品生产量和品种的不足。二是要吸引国内外水产品的初级原料,重点开展代理出口的精深加工出口。三是要以水产品外贸为导向,大力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开展出口创汇和进口替代。四是要规范市场和完善法规,使上海水产品市场成为全国以至世界一流水产品交易市场。五是要建立上海水产加工园区,攻克淡水鱼加工难关,把产量高而市场相对过剩的常规水产品的劣势变成加工出口优势。

1、必须重视进口水产品对上海市场的作用

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由于水产品生产受自然、地理、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扩大养殖面积不可能;继续提高产量有难度。注意到1997年香港水产品的消费总量达32.2万吨,人均消费水产品49.53公斤,香港水产品68%都来自于进口成。上海水产品人均消费水平约30公斤,低于香港的消费水平。但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入世后国外水产品的大量自由进入,进口水产品的消费将进一步增加。对比香港,将来上海的水产品市场,除了国内流通继续提供大量水产品外,有些品种在一定程度还将信赖进口。

2、重点开展代理出口和来料加工出口

根据上海的经济特点,直接把上海生产的水产品出口,将不是上海出口的强项,上海本地生产的水产品将主要用于上海市场的供应。

因此,上海应该重点开展水产品代理出口和来料加工出口。一方面以代理外地水产品的出口,服务于全国水产业;另一方面主动吸引来自国内、国外的原料鱼,通过精细加工、超值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的加工档次和产品质量,将具有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出口打入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上海要打破渔业经济只注重生产、不注重贸易,特别是只注重内贸不注重外贸的局面。上海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和信贷优势,发展贸易,搞活市场可以从事国与国之间的转口贸易。例如,买断甲国的一种水产品,等待时机,直接转卖发运到乙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水产品国际贸易。

3、以外贸为导向,大力调整渔业结构,开展出口创汇和进口替代

渔业的出口创汇和进口替代,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上海水产品外贸的现状分析告诉我们,有些水产品有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是上海“创汇渔业”的基石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水产加工的发展,使其有足够的加工生产能力,继续有各种海水产品加工供应市场和出口,特别要重视开发淡水鱼的加工利用要扶持发展可供出口的特色养殖业。发展观赏鱼等部分适合上海生产的特种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品的创汇能力。

4、以法治理水产市场建设世界一流的水产批发交易市场

我们借鉴日本等国规范水产品市场的经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和有效的行业管理体制。为了适应上海水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特点,政府水产主管部门在宏观引导渔业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市场的发展规划,合理市场布局;制定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地方性法规;建立起水产品市场检测体系、信息体系;依法整顿和协调已有的水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确保水产品市场规范而健康地发展。在此基础上,筹划建立一流的上海水产品交易市场,让市场真正成为直接开展水产品进出口业务的媒介。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流通的功能,用有效的市场机制来调节水产品生产,推进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上海水产品进出口发展对策

1、上海必须组建发展上海综合性水产网

水产品国际贸易在步入市场经济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的生产、市场、进出口、消费、海关、工商及有关各方面没有形成水产行业网络体系,制约了上海水产品进出口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应重视建设综合性的水产网络,其中包含上海水产品久久主页,开发和建立水产品进出口信息体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作用向水产品外贸提供服务,及时发布国内外水产品生产和市场信息。各个相关单位和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和管理机构,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研究和掌握国际水产品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业方向,开拓国际市场供需见面、产销见面,便利开展水产品贸易。通过电子商务,促进网络销售对水产业发展的增效作用通过网络沟通,加强管理和监督,促使上海水产品外贸健康而快速发展。

2、大力扶持水产龙头企业的外贸工作

支持发展一批有规模、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水产品龙头企业,在其从事外贸工作时,政府要有华侨政策,如税收、外贸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有利于其在进出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上海水产品龙头企业在水产品外贸方面应把握以下要点:

(1)上海龙头企业应利用上海口岸优势,进行外贸代理,争取外贸份额。全国许多省、市经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表明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上海口岸功能作用比较明显。利用上海口岸优势,上海水产品龙头企业应加强各方的联络实行外贸代理,争取更多的水产品外贸份额,同时开展转关进出口贸易,通过铁路、海运、空运联运水产品进出口,以提高水产品外贸的经济效益。

(2)上海应重点开发淡水鱼的加工出口,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由于世界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各国都非常重视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国际市场上对水产加工品的需求正在上升。如日本进口水产品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已打破了以往主要以鲜、冷冻水产品为进口对象的格局,逐渐增加了方便水产调制加工品的进口。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淡水产品占总产量的60%。上海水产龙头企业不仅要率先在鱿鱼等远洋水产品加工方面有新的创新,而且重点要在淡水鱼加工方面要率先突破,利用四大家鱼的产量优势变成加工产品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优势,开发淡水产品深加工出口商品。使淡水产品在加工品种、规格、质量、品味、包装等方面向国际水准靠拢,缩短与世界各国的差距。如鱼糜制品、调味产品、烘烤产品、保健产品、休闲产品、美容产品、传统糟醉腌干产品等,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建立特种水产养殖出口基地。充分发挥崇明、奉贤特种水产养殖的优势,组织有特色的中华绒螯蟹、鳗鱼、虾等特种水产品的出口,重振过去对虾“三A牌、申牌”的出口雄风。

3、上海必须抓紧开发观赏鱼的出口贸易

目前,世界观赏鱼贸易总金额每年高达3亿美元左右,世界观赏鱼市场之大值得我们重视。同时注意到,北京加大观赏鱼基地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设施扩大养殖面积,提高了观赏鱼出口创汇的整体功能。1999年仅上半年观赏鱼出口3404.5万尾出口额360万美元,是上海观赏鱼出口创汇的3—4倍。因此,观赏鱼产业及其出口贸易,必须引起重视。

金鱼等观赏鱼是上海传统出口商品,现在上海直达欧洲和美国的航线、航班增多,更加便利上海观赏鱼的外贸出口。然而目前上海观赏鱼出口面临许多问题:一是观赏鱼品种比较普通,精品不多,以金鱼为主,在世界上缺乏竞争力。二是国际观赏鱼竞争激烈,日本出口档次较高的观赏鱼,而泰国、越南也在搞观赏鱼。三是观赏鱼国内行业恶性竞争,互相倾轧。在出口中竟相削价,肥水流进外商口袋,严重影响观赏鱼出口的积极性。四是国外观赏鱼营销渠道不畅,一般都通过外商组织出口,利润的大头被外商赚去。同时,观赏鱼国内消费疲软,实行大面积观赏鱼养殖是有风险的,对观赏鱼产业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盲目发展。上海必须克服困难努力赶上去,把握国际观赏鱼发展潮流实行科研、生产、外贸联手,争取更多的出口份额。

观赏鱼发展势头及其前景让我们意识到水产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上海应加大观赏鱼苗种的研究,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设备优势,增加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观赏鱼的品质和质量充分发挥观赏鱼行业协会的作用统一行动,联合出口,从体制和机制上来消除恶性竞争的不良做法。

4、绿色贸易壁垒,加大水产品安全质量的检测力度

自1997年12月18日起,凡是进入美国的水产品都必须严格执行HACCP要求,进行进口验证。日本也开始研究对进入日本市场的水产品,按照HACCP规则,组织生产和进口,HACCP是近年西方发达国家用于检验水产品质量管理强制性的法规。HACCP原则也正在被FAO、WTO等国际组织大力推行和宣传。

严格贯彻执行《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05号),加强水产品质量检验和管理,对上海水产品进出口是非常重要的,今后将有大量进口水产进入上海市场这对于阻止有病害和残毒等有害人体健康水产品流入市场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抓好水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检测工作上海已开始建立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质量检测体系,检测和监督水产品芗和添加剂等的含量,有效阻止残留药物和病毒等人体的危害。

同时,配合水产品出口的需要,上海要积极推行HACCP规则,相关企业必须尽快实施有关法规,规范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方式,提高水产品质量还要培训有关人才,进行HACCP技术的试点推广,从而把握水产品出口主动权,避免影响水产品外贸的正常开展。

5、充分WTO机遇,发展上海水产品进出口贸易

中国与美国、欧盟就加入WTO的谈判已达成协议,中国进入WTO的节奏加快。上海渔业的发展要纳入WTO的框架之中,在享受平等贸易待遇、贸易自由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将给上海渔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入世后,一方面我国外贸趋于国际化,外贸法规增强了透明度,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把上海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增强上海水产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调整上海渔业生产的结构,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上海每年已有数万吨左右的进口水产品,更多的海外水产品贸易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在策划进入上海市场,一旦入关,关税降低,国外水产品必将大量进入,可能使国内有些水产企业效益滑坡,并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加入WTO后上海水产出口面临的挑战,从政府的角度,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动摇水产出口的政策体系。包括强化水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出口水产品监测和认证体系,实行价格补贴和投资补贴政策促进外向型水产业的发展。根据WTO总的原则精神,以适当的关税措施和各类非关税措施对水产业予以保护。

面对WTO,渔业经济要转变增长方式,改变粗放渔业,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高效渔业、创汇渔业”,提高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加速实现渔业现代化。上海要用高科技改造传统渔业,生产优质“绿色”水产品和渔业精品,打造上海水产名牌从而发展上海水产品进出口贸易。

我国肉类产品出口日本的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肉类;出口结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对第一产业GDP贡献率呈增长趋势,而在我国畜禽类产品出口总额中,肉类出口占据50%以上份额。90年代以来,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且在2006年我国对日肉类出口突破3亿吨。2008年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量骤减,截止2015年,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量超过2.3亿吨。肉类产品在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较低,并且由于地缘优势,我国的肉类出口对日本有着严重的依赖性。

一、对日肉类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本文对肉类产品的定义按2012年版《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分类方法第二章的全部商品(即HS02)和1601、1602两个税目所包含的全部商品。

我国作为世界肉类产量第一大国,1993-2015年,我国肉类出口前五大市场是日本、香港、俄罗斯、德国以及韩国,但是90年代以前对日本、香港以及俄罗斯的肉类出口额平均比重占所有肉类出口额的90%,而对德国和韩国的出口额小于10%;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肉类出口额开始向日本和我国香港两地大量集中,同时对俄罗斯出口额急剧下降,对德国和韩国的出口量也在逐年下降。近二十年来,对我国香港与日本两大市场的肉类产品出口总额占据出口总额的75%以上。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可得:90年代,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占据五大出口市场中所占比重快速增加,到2000年对日出口比重达到最高,占据五大出口市场的80%。自21世纪以来,日本所占出口比重逐渐下降,由下图所示:

我国对日本近二十年肉类产品的出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7年):我国对日本肉类的出口额呈缓慢增长趋势,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肉类产品出口市场有所分散,对日本的肉类产品出口额出现暂时性减少,但是2005年对日出口额再次增加,并于2007年对肉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2年):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贸易量减少,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对日本类出口额快速减少,继而于2010年至2012年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并于2012年达到近二十年对日出口额最大。

第三阶段(2012年至2015):因为日本国内经济不振,关于钓鱼岛的领土纷争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此阶段我国对日本肉类产品出口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见附表1)

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近二十年我国对日本肉类产品出口总额的商品结构可知:我国对日本肉类产品出口中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以前,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主要以02商品为主,1602商品次之,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02商品的出口额在我国对日肉类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从90年代开始呈现递减趋势,1602商品呈现递增趋势,2001年开始,1602商品的出口额所占比重超过02商品的出口额所占比重,1602商品开始取代02商品成为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额最多的商品。

从各类商品所占肉类产品出口比重可以看出,02商品从1996年的84.11%下降到2015年的0.06%,其中所占最少比重是2011年的0.01%;而1602商品从1996年的15.45%上升到2015年的93.46%,达到最高比重是2005年的94.03%;1601商品出口额所占我国对日本肉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只是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5年所占比重为6.48%,而2009年所占比重最高为10.33%。

总体来看,我国对日本近二十年的肉类出口额有所增加,但是21世纪以来,我国对日肉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逐年减少,并且2014年对我国香港的出口比重已经取代日本成为肉类产品的第一出口市场;同时,由于日本对1602商品进口需求的增加,我国对日本肉类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中,1602成功取代02成为我国对日肉类产品出口的主要商品。

二、措施建议

第一,把握我国对日本1602商品的出口以及日本对1602商品较大需求的机遇。1602是我国肉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同时在我国肉类产品出口中也占据较大比重,我国应加大技术投入,降低动物疫病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1602商品的生产质量,发展绿色有机产品。

第二,扭转我国对日本02商品出口表现差的局面,企业应加强产业化经营。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是,要想发展就必须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有规模。02商品是我国对日本肉类出口的传统产品,企业对饲养户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食品安全的反馈,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改善02商品的出口现状。

第三,我国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动物保障体系,从根源解决动物源性产品出口质量问题。检验检疫机构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检验检疫标准,加强检验检疫预警机制,并且对肉类生产企业实行全过程电子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红斌.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6):29.

[2]巩敏之.我国对日禽肉出口贸易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5):36-37.

[3]中国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30110/7539309.shtml.2013(01).

[4]钟昌元.《协调制度》2012版的变化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2(06):49-51.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绿色农业

一、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 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云南的食品加工业门类相对齐全, 业态丰富, 具有较突出的比较优势。2002—2008年,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由3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 年均增加7000万美元, 年均递增15.0%。相比其他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产品,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更是一枝独秀。2009年上半年,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总值4.1亿美元, 同比增长29.2%, 首次成为云南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云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 2011年1—8月,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近46.6万吨, 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 超过了2009年全年农产品出口水平, 较去年同期出口数量和金额也分别递增了12.3%和23.2%。

1、云南的优势

云南同时兼备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区, 农业的多样性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这使得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多于竞争性。具体说来, 云南在开拓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上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 云南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省份, 出口资源丰富。云南生产的温带水果和部分亚热带水果在东盟等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因为受气候影响, 东盟等国在温带水果和部分亚热带水果生产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外, 烟草、蔬菜种植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不受重视, 给云南的烤烟和蔬菜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近几年来, 云南出口东盟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为:烟草制品、乳制品、干鲜蔬菜、干果仁、温带水果、谷物、淀粉、干辣椒、啤酒、味精、茶叶、鲜花等。

第二, 云南与东盟国家具有运输距离短的通道优势。这对保鲜要求很高的农产品贸易非常关键。

第三, 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准入条件相对不高, 使云南农产品进入东盟市场门槛降低。

第四, 云南农产品加工工业具有比较优势。东盟大部分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的食品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柬埔寨的食品工业几乎是空白, 加工食品依赖进口。而云南的食品加工业门类相对齐全、业态丰富, 具有较突出的比较优势。

2、云南的农业政策

第一, 兴建出口基地。云南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出口基地, 并通过出口基地推动标准化生产, 推广应用符合目标市场准入要求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并支持出口基地依法成立合作经济组织, 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而且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2009年, 云南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 种植面积达35万亩, 年产量达3万吨, 均占全国总量的98%, 同时云南蒙自石榴出口基地建设也初见成效。

第二, 壮大出口规模。云南通过每年兴办的“斗南花卉”, 形成了包装、农资及餐饮等与花卉相关的100余家公司, 并通过合股、合作等方式, 在深圳、浙江、北京建立了斗南花卉分市场, 延伸花卉交易链和价值链, 拓展农产品市场;依靠各种有利于发展的产业带, 带动了一大批辅助产业的发展, 如蔗糖产业带、茶叶产业带、蔬菜产业带等, 通过云南白药等多种品牌的宣传, 带动了云南省农产品的发展。

第三, 推动物流发展。农产品的迅速发展, 需要有良好的物流运送, 云南在发展农产品出口的投入中, 特别注重了物流的发展, 通过加大高速公路的建设、减少蔬菜等冷藏车的通关环节、提高晚上鲜活农产品的出口物流速度等政策, 云南的物流能够对农产品实现一站式通关, 即从磨憨报关直到泰国曼谷才开仓检验, 使得蔬菜运输时间从过去的15天一个来回缩短到七八天一个来回, 蔬菜的损耗率也从35.0%降至5.0%。

二、云南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的农产品凭借着其优惠的政策与广大的土地资源, 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是从国际的整体环境上看, 云南农产品的发展依然会受到不少内外环境的影响。

1、外部环境

2011年,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依然存在, 国际上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持续萎缩。各国之间纷纷提高自己的贸易壁垒, 通过增加各种条件进行限制。2011年初美国签署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修订了若干食品及农产品新技术标准, 这些国家繁杂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云南农产品出口压力。

2、内部环境

云南的农业发展已经面临着瓶颈, 微薄的利润让云南无法从大量的出口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当地产业。整个云南的市场分布结构严重不对称的。同时, 云南一直依赖于国外的设备进行生产, 没有自行开发的新产品、新品种, 产品单一让云南在国际销售市场上处于不利的销售位置, 整个营销网络滞后, 抑制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 云南建立起完整的农产品出口信贷政策, 建立农产品出口专项基金, 进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创新出各种新型的农产品市场, 进而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出口贸易, 强化农产品对外贸易营销促销公共服务, 进而建立健全有效的合作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 共同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

3、影响云南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第一, 产品成本。商品的价值是构成价格的基础,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成本就成为其定价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在定价时不应将成本孤立对待, 而应同产量、销量、资金周转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品牌产品。目前, 云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高, 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以上。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低, 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 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第二, 市场需求。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时, 价格应高一些;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小于市场供给时, 价格应低一些。反过来, 价格变动影响市场需求总量从而影响销售量, 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 价格的制定就必须了解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 反映这种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 即价格的相对变动引起需求相对变动的程度。

第三, 市场竞争。与云南竞争的一个最大出口商就是广西。广西作为一个与东盟国家接壤的省区, 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是最有潜力与云南形成市场竞争的一个省份, 对云南进入东盟市场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 云南在制定价格时, 一定要将广西作为一个参照, 在保证自己有利润的情况下, 使自己的产品更有市场需求。

三、提升云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增强云南省农产品的竞争和创新优势, 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发展农产品价值链来提升农业生产组织的现代化水平, 调整自身在全球和国内价值链中嵌入的位置和组织方式, 实现云南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1、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行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只看到产品的收成, 更多的还要看到整个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 按照市场办事, 以市场为综合导向。完善的市场评估与政府政策鼓励带头就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实现农业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 形成云南省农业产业集成创新体系。

2、创造农产品的价值链,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

促进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大型物流企业进驻云南, 能够有效提高云南发展农产品的速度, 进而引入更多新的品种与新技术, 辅导种植与加工企业形成更大规模的协作和分工。

依据农产品的价值链规律, 云南应当加强资源整合能力, 通过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仓库保管冷冻仓储水平来缓解云南农产品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引起的出口波动。贸易双方的合作可以按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 优化农业结构, 这也可以减少贸易波动。此外, 双边合作还产生动态的合作效应, 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云南省农业应加快“走出去”步伐, 通过资本运作、建立生产基地、控制物流渠道等方式, 参与海外农业市场开发, 增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力。同时还应建立农产品合作组织,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 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冷冻保鲜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快与服务市场的对接。

3、发展农产品出口组织

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 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促进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强技术研发能力, 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认证扶优机制。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机构。其作用包括:切实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约束, 统一对外宣传整个行业的状况, 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时, 组织企业认真分析、沉着应对、统一行动, 强化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企业遇到困难时, 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政府汇报, 以求及时快速地解决;做好政府部门和国外谈判的参谋。

4、发展绿色农业, 扶持绿色企业

云南是资源大省, 长期以来, 同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实施的是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农业产业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为主, 集中性较差, 加之农户为了提高产量滥用农药、化肥、激素等,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也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质量。云南应总结多年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制定绿色农业的倾向性政策, 调控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促使其走经济效益高、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资源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南应积极推行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 建立预警机制。ISO9001系列标准认证及其衍生出来的行业或专业的质量保证, 有利于推进农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 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 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当前云南的农业企业要在练好内功、建立自身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同时, 充分利用国际认证这把“双刃剑”, 应积极参与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 证明自身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法规及标准的评定程序, 不断提高云南农业企业自身管理素质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从而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业企业的围困。

参考文献

[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2]马世青: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村发展[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3]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温耀庆:中国外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8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大幅开放了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进出口总值几乎每年都以100亿美元递增, 但出口、进口贸易发展呈明显的不平衡性。2004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进口超过出口。2005~2007年, 每年的逆差不超过50亿美元。2008年逆差大幅增加, 达到181.1亿美元。2012年达到519.4亿美元 (图1) 。

注:统计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2 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2.1 出口农产品情况分析

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 但出口农产品始终以果蔬、水海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很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 没有很好的打入国际市场。2012年, 水海产品、果蔬、畜产品3大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0%、25.6%和10.2%;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达200多个, 但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却始终以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主。2012年, 我国69%的鸡肉出口到香港, 38%的水海产品出口到日本和美国。这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容易受到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影响并随之发生波动。某种主要出口农产品一旦在某个主要出口市场遭遇药物残留、卫生检疫等SPS措施, 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 给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及市场风险;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以中小私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为主, 精深加工产品少。2013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有农产品出口业绩的企业为3730家, 但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275家, 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16家;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盲目竞争、自相压价的问题, 造成出口企业对客户的依赖程度高, 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低, 利润空间难以提升, 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 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断加大。当前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已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 出口门槛越来越高。南非等新兴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方式也正在逐步规范化和精细化, 有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方式接轨的趋势。

2.2 进口农产品情况分析

我国进口农产品以油料、粮食、棉花和糖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2012年, 粮棉油糖等所有大宗农产品均成为净进口产品, 全国棉花进口541.3万t, 同比增51.8%;谷物 (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大麦) 共进口1398.3万t, 同比增156.7%;食用油籽 (主要包括大豆、油菜籽) 进口6228.0万t, 同比增13.6%;食用植物油 (主要包括棕榈油、豆油、菜油) 进口960.0万t, 同比增23.1%;食糖进口375万t, 同比增28.4%。另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能力增强, 购买优质水果、食品的强大需求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 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进口市场集中度也较高, 主要来自美国、东盟、巴西和欧盟。

2.3 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原因分析

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长的驱动, 而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农产品进口增加的直接动力。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40%。农产品贸易逆差还与中国的贸易方式有关, 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比重, 许多农产品作为工厂原材料进口, 但出口时却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 如进口的是棉花, 而出口的则是衣料、服装。2012年, 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金额分别占我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总额的8.2%和15.8%。

2.4 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的危害分析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体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的特点, 我国在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在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则不具备竞争实力。但随着净进口农产品范围的扩大和进口量的增加, 将给国内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对国内产业形成了抑制, 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 另一方面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在进口冲击下, 一些地方的棉花、大豆种植呈现萎缩态势, 产品定价权、产业话语权也有丧失风险。随着净进口农产品范围的扩大和进口量的增加, 农产品贸易将给国内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定局的背景下, 怎样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格局, 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政府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3 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措施

中国农产品贸易是一个依然存在广泛空间的巨大市场, 只要充分认清市场形势, 发扬优势, 弥补不足, 必然能将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新形势下农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 也是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3.1 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 加快出口农产品行业组织建设

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 选择水海产品、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和商品协会, 支持各地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 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反映和收集企业的要求和问题, 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 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 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 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为行业会员提供服务。

3.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仍不尽如人意, 这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加强管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应进一步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生产模式, 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属种植、养殖基地, 开展国际认证,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 实现从基地管理到加工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建立质量追溯系统, 用现代化手段实行全过程监管,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3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培育出口农产品品牌, 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通过发展我国农产品的品牌, 让国外消费者认识和了解中国农产品, 有利于农产品出口发展, 也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 避免某些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全面封杀。

3.4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农产品出口促进工作

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在稳定和扩大日、韩、美、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欧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 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 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鼓励出口企业开展国际营销, 举行农产品推介活动, 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和新市场、新产品的推销活动。加强与国际认证认可相关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推进我国农产品、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 支持国内认证机构开展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整合信息资源, 加快公共信息产品的开发, 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国外市场、商品、技术标准、贸易政策等各类信息,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5 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 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9

一、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省, 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对外贸易额的九分之一, 山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 山东省农业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品牌意识还相对淡薄, 重注册、轻培育, 没有依靠品牌来实现农产品溢价和产业升级。农产品品牌“多、小、散”, 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 这种情况在出口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 山东农产品出口还是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 以数量和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为国外公司提供原材料或贴牌生产, 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 大部分利润被外方公司赚取。这种数量型和粗放型的出口方式还带来了一哄而上、竞相杀价、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往往还会导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根据有关部门对山东省5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拥有品牌的调查问卷显示, 在出口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仅占8%。因此, 发展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 进一步扩大山东农产品出口优势, 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势在必行。

二、发展出口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山东省在农产品出口和品牌建设方面相比其他省份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和多种形式的有效宣传,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 但也面临较多的不利因素。

(一) 优势方面

1. 农业资源优势

山东省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农产品种类齐全, 粮食、果品、蔬菜等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区数量多、管理规范, 配套设施齐全,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 劳动力资源优势

研究表明, 目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还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 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山东省出口农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力。

3. 市场区位优势

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 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 农产品进口占全世界的23%, 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成本低, 山东省农产品对以上市场出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4. 农产品出口对山东经济、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正在持续增加

长期以来, 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二) 存在问题

1. 企业自有品牌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的国际市场开拓情况来看,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还是以提供原材料和贴牌生产为主, 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根据有关部门对山东省500余家出口生产企业品牌建设的调查显示, 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约占被调查企业的8%, 拥有国外品牌的占被调查企业的26%;无品牌的占被调查企业的66%;出口自主品牌货值仅占出口总货值的15%。

2. 出口农产品品牌起步较晚

山东省虽然是农产品出口大省, 但品牌创建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集聚效应不强, 生产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薄弱, 缺少通过品牌效应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 没有重视品牌经营, 也没有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和策略。例如, 2013年山东地区出口保鲜菜248万吨、货值19.4亿美元, 以自有品牌出口不足20万吨、货值2.2亿美元, 仅占

11.35%。

3. 出口结构不合理

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以蔬菜为例, 保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比例相对较大, 蔬菜深加工产品比例较低;高端市场所占比重绝对值小, 发展中国家市场比重较大, 起不到引领作用。还是以全省出口量最大的蔬菜产品为例, 2013年山东省出口蔬菜357万吨, 货值35.8亿美元, 其中初级加工产品占出口量的70%以上。

4. 加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前, 山东省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和档次不高, 生产条件相对落后, 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生产加工管理水平不高, 创新意识不强, 对国外标准的掌握不够, 导致整体质量安全保障不到位, 制约了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主要措施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制订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一是要鼓励山东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 提高企业争创著名商标的积极性, 提高山东出口企业自有品牌的比例。二是建立品牌创建机制, 打造一批山东知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壮大出口集群规模。三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积极引导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广泛采用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 夯实产品质量。五是打造出口农产品产业集群, 延长产品价值链, 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 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夯实国际品牌形成的基础

因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质量、口感和包装同质化的特点, 要想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产品, 打造著名品牌, 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重点提升山东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的水产及制品 (占全国的35%) 、蔬菜 (占全国的40%) 、花生及制品 (占全国的90%) 、肉类 (占全国的35%) 等4大类农产品的质量, 着力解决生产管理粗放、企业自检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促进出口企业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 扩大品牌影响。

(三) 摸清市场需求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到市场中创建品牌的战略意识。品牌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 找到“未被满足”的市场, 进而占领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充分利用“外脑”, 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 潍坊作为山东农产品出口大市, 产品种类繁多、国际市场需求纷杂、国外技术壁垒千变万化, 不可能像过去生产销售那样一劳永逸, 因此农产品生产必须国际化、社会化, 实现全球技术资源共享。在生产过程可以聘请国际专家、学者,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三是及时进行品牌战略措施评价。注重进行品牌服务战略措施评价, 及时发现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对品牌战略进行修订。四是进行工作评价。即对农产品牌满意度的评价和对评价后产生的企业效益、市场作用的评估, 如定期召集国外客商、国外市场、品牌经销人员座谈会、研讨会、发放征询表、走访国外客商等, 及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使品牌与时俱进, 保持品牌长盛不衰。

(四) 借助国际老品牌衍生新品牌

中国经过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家形象、生产加工工艺等日新月异,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绝对水平差距在日益减少, 部分优势企业开始了国外的“创牌之旅”。勿用置疑, 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品牌、营销网络方面有一定的相对差距, 需要“借势”出海, 如山东诸城富维食品有限公司与日本岩下株式会社充分发挥“中国最大姜片生产者”和“日本百年姜片生产者”的优势, 共同合作开发“寿司姜片”开拓市场, 占据日本高端寿司姜片市场的65%。

(五) 加强宣传推介, 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 参加各类国内外知名食品展会, 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品牌美誉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参加各类展会, 借助各类国际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媒体宣传、媒体广告、网络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摘要:山东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省, 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文章全面分析了山东农产品出口品牌发展现状、主要优势和存在问题, 阐明了实施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对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作用, 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山东省出口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品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茂森.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乡镇经济, 2009 (07) .

浅议我国竹产品出口现状与对策 篇10

目前, 我国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竹林资源培育、竹材加工利用到竹产品出口贸易等环节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成为我国林业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朝阳产业。总体看来, 竹产业的发展为缓解木材资源紧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山区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说来, 竹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1 竹产品的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

当前我国竹产业已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再扩大生产”的产业链条,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我国部分县市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种植、加工和运输业、餐饮业、商业等各行业的发展, 每年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 竹产业的发展还培养出众多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才和一些会经营、懂管理的企业家, 造就了一支营销队伍, 对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 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耕地十分有限, 加之受多种因素的限制, 绝大部分的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在南方, 许多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山区, 因此, 在山区发展竹子, 既能起到绿化荒山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又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笋、材等产品, 除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外, 还能因地制宜地生产和加工各种鲜笋、干笋等笋系列食品供应市场;材用方面可伐取原竹并根据市场需求加工生产各种竹制器具形成竹材系列原材料或产品, 能够形成从种植培育竹子资源到生产加工笋材产品和产品贸易一条龙竹产业链。这在我国南方不少竹产区已经成为现实。随着竹加工业的发展和竹林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很多地区的竹业经济持续增长, 竹业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对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浙江省为例, 2005年全省有333万个农村劳动力从事竹子种植业, 竹业总产值达180亿元, 农民年人均收入中有1661元来自竹业, 此外, 全省还有10多万人从事竹材加工业, 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也使当地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1.3 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一直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之一。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这种劳动力的低成本一直是我国企业、产品及其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资料显示,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只有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3.94%、11.27%和35.66%。虽然我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与上述国家存在差距, 但是, 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很低, 因此,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按照经济学理论, 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根据其资源禀赋, 根据其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 必将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由于竹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 发展竹产业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 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2 我国竹产品出口的现状

2.1 出口的总体规模

虽然我国的竹材产量占世界的1/3, 但直到上个世纪末, 竹产品的出口比例依然偏低, 仅占世界竹产品贸易量的3%。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 竹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 从1995到2006年, 我国竹产品出口额增长了约1.56倍, 由41252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64549万美元。尤其从2000以来, 我国每年竹产品出口金额约以5000万美元的速度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10年, 我国竹产品出口额将达到118869万美元, 比2006年增长84%。对于一个竹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来说, 这就意味着我国在竹产品贸易市场中还有着巨大的潜力。

2.2 竹产品出口的主要种类和市场

中国出口竹产品可分为竹原料、食用类竹产品、竹制家具、竹制日常用品、其它竹制品等5大类。其中, 我国出口的竹原料主要以毛竹为主, 食用类竹产品则主要由竹笋系列产品构成, 包括鲜竹笋、盐水竹笋、竹笋罐头以及笋干丝等。竹制加工品主要以竹制日常用品为主, 主要是竹筷、竹签、竹梳、竹席、竹垫等。另外, 我国出口的竹产品还包括竹炭、竹编结品等。

从出口的市场来看, 我国竹产品的出口范围在逐渐扩大, 从以前的日本和中国香港两个销售区, 逐步扩大到了世界五大洲等多个国家。

2.3 我国竹产品出口的发展趋势

山村真趣

———下乡见闻

袁启国

都说缘份天注定, 谢君我师三人行。胡言俚语也真趣, 小荤大素民间声。芹菜琼浆好一品, 先哲后贤皆谈论。生有春风夜雨情, 美言传话为后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农办

2009年9月16日

从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开始, 为了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紧张的矛盾, 人们提出了“以竹代木”的设想, 从此开始了我国竹材工业化利用新的发展时期。经过2O多年的时间, 我国的竹材工业化利用规模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迅速发展起来。当前, 我国竹产业在规模和水平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形成较为晚上的产业体系, 竹材加工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各种竹材产品正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影响我国竹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3.1 出口竹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从整体来看, 我国竹产品的出口总量比较大, 但是, 在所有的竹产品中, 竹原料和竹初级加工品在竹出口贸易中仍然占到了很大比例。因其技术含量低, 因此, 出口量虽然大却并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在我国的竹产业中, 科技投入非常低, 导致产品更新开发速度非常慢, 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竹材的加工利用率也比较低, 达不到50%,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

3.2 资源培育力度不大, 集约经营意识不强

有关数据显示, 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各地集约经营的竹林面积不足2%, 一般经营的竹林面积只占25%, 而粗放经营的竹林面积达70%以上。由于重取轻予, 粗放经营, 致使竹林中的毛竹立竹度平均仅120株/667㎡, 年新增毛竹只有5~10株/667㎡, 较标准林低50%以上;另外, 绝大部分竹林平均胸径在9㎝以下, 有的还不到7㎝, 大径竹比例逐年下降, 不少竹林出现“矮、黄、瘦、稀、病”的现象。除毛竹外, 其他竹类资源多数被忽视, 没有得到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 集约经营程度低。

3.3 从事竹产业的企业整体规模小, 竞争力弱

我国大部分竹加工企业都属于传统型企业, 上规模、上档次的竹加工企业不多, 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 根本谈不上生产拳头产品。同时, 由于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 一些地方重复引进设备和盲目建厂的情况比较严重, 这种状况导致目前各地的竹产业普遍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十分薄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该产业的发展。

3.4 贸易壁垒不断增多

作为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已逐渐取代了传统贸易壁垒, 成为影响我国竹制品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如欧盟规定自2003年9月11日之后, 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 所含可能分解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料不得超过30ppm的限量, 这一规定严格限制了对欧盟的竹制品、竹笋、竹纤维等产品的出口。同时, 从出口检验检疫的角度来说, 目前, 我国除了少数大型企业生产的竹制品能够归入《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管理办法》中划分的“低风险竹木草制品”外, 大多数企业生产的竹制品还属于“中风险竹木草制品”或“高风险竹木草制品”, 这将加大我国竹制品出口遭受国外经济索赔的风险。

3.5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目前, 我国竹制品的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这种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竹制品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不利于竹制品出口的长期发展。例如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的竹制品出口受到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主要原因就在于竹制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的需求量大幅缩小, 直接导致很多省市大批的中小竹制品企业停产倒闭, 损失惨重。

3.6 服务政策不完善

作为国内外各项政策法规的传达者, 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贸易形势、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 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政府职能作用, 引导和帮助省内各企业了解各种信息。目前, 很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起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平台, 无法及时发挥行业信息和政策披露等基本作用, 而目前已建立起的一些保障机制、评估体系等,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动, 也逐渐显现出一些漏洞, 亟需解决和完善。另外在行业标准方面, 竹制品加工业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及竹制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检测检疫体系的研究、检测手段的开发和信息化建设等严重滞后, 严重影响了我国竹产品的出口。

4 对促进我国竹产品出口的建议

4.1 加大竹资源培育力度, 推进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

为提高竹原料的数量和质量, 为生产高附加值竹产品打下基础, 必须加大竹林资源的培育力度。可以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在培育传统大宗竹林资源的同时, 尽可能地多生产和发展中小型竹种资源, 实现多竹种并举。二是要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要尽力营造竹产业基地, 推广竹资源培育的新技术, 同时鼓励和支持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 让部分企业做大做强, 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大、中、小企业配套经营, 获得林、工、贸一体化的规模效应。

4.2 完善竹制品的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确保出口竹制品的质量安全, 树立我国竹制品的国际品牌, 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竹制品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这方面, 要根据2008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出境竹木草制品生产企业注册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 规范各地竹制品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相关部门还应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技术, 引进或发展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 以符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标准, 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采取严厉惩罚措施, 以便规范整个竹制品市场, 促进我国竹制品的出口。

4.3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竹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当前我国竹制品质量和档次均比较落后的局面, 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出口竹产品中优质竹产品的比重, 提高竹材利用率, 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 必须注重新产品的研发, 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比如, 可以大量开发如竹炭、竹纤维、叶黄酮、竹电子产品等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竹制品精加工产品, 不但可以抢占国外市场份额, 还能借此全面提高竹产业发展水平, 进而促进整个竹产业的升级。在这方面, 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支持, 可以通过通过构建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资源培育和重大研究方面, 政府更要充当主要的推动力, 通过实施竹业发展技术引导政策, 促进竹产业科技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 同时注意推动国际合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4.4 健全我国的竹产品认证体系

实施国际技术标准, 加强森林认证与生态设计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同时, 这种做法还可以有效地通过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 改进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当前, 竹加工出口企业要积极参加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认证, 部分企业比如从事竹地板加工和出口的企业还必须参与森林认证, 同时, 竹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应加强生态经济产业设计, 以有效防范贸易壁垒。此外, 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竹制品的出口, 我国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尽快制定并执行我国竹产品的国家标准, 以增强我国竹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4.5 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这方面, 政府首先必须执行并完善各种扶持政策, 要在WTO规则的允许范围内, 执行并完善国内各种林业扶持政策, 通过各种措施来鼓励我国竹产业的发展。其次, 要建立竹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和信息中心, 对进口国技术壁垒措施进行跟踪研究, 建立预警机制。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国正在或将要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措施, 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竹产品企业, 以便及时地采取对策, 尽可能地减少国际贸易损失。第三, 要尽快推出竹产业投融资体系。通过建立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银行、信用社、民间组织相结合的竹产业投融资体系, 统筹各项资金, 用来设立竹产业发展基金, 提供针对竹产业的银行、信用社金融服务, 建立竹农小额信贷制度, 从资金上解决竹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此外, 政府还可以建立技术培训体系来培养各种人才, 更好地促进竹产业的发展。

摘要:竹是我国较为丰富的林木资源之一, 竹产品的出口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详细阐述了发展竹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在对我国竹产品出口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我国竹制品出口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竹木,竹产品出口,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林学会.林业应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大支撑——“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 林业的定位和作为”研究报告[J].江西林业科技2003 (4) :1-7.

[2]蒋三乃.发挥竹业优势, 促进农民增收[J].世界竹藤通讯2004 (2) :36-40.

[3]何航伟.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浅议加快江西竹产业发展的对策[EB/OL].http://www.jxly.gov.cn/lyzt/kxfzg/xxydy/200808/t20080819_22969.htm, 2008-8-19.

[4]叶东蕾, 朱友君.浙江省竹制品加工业的出口贸易分析及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6 (25) :36-41.

[5]窦营, 蒋琴儿.竹产品国家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8 (6) .

[6]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商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银监会, 中国证监会联合制定《林业产业政策》2007-8-21.

[7]黎昌贵, 丁庆.对进一步扩大广西植物编织品出口的思考[J].对外经贸统计2007 (2) :39-44.

[8]招碧宁, 陈亮, 赵春, 陈文汇.我国竹产品出口的SWOT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 (15) :82-83.

[9]马莉, 刘俊昌.我国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N].国际林业局干部学院学报.2007-3-8.

[10]国家林业局网站:http://www.forestry.gov.cn/.

[11]国际竹藤组织:http://www.inbar.int/.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11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制约因素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化工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市场走向世界,逐渐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012年,我国的石化产业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石化产品所面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石化全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0%。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前半年石油和化工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12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1%,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8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4%;出口贸易总额为37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7%;贸易逆差为4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之中,造成了我国的石油化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其中,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有机化学品、天然气及人造气、合成橡胶等。其中原油占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的68.2%。相比较之下,无机化学品以及橡胶制品呈现出顺差的状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1月到6月期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就达到6742.7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5.9%,进口贸易额为283.3亿美元,出口量为159.6万吨,出口贸易额为5.4亿美元,原油贸易逆差是277.9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由上面所述可知,2012年,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快,石化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进口,然而贸易逆差却在继续扩大。

同时,我国的石油化工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进出口关税正在逐步降低,进口国外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另外,加上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震荡、资源短缺以及出口技术壁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难度。总体上看,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产品出口的国际制约因素

由于当前的石油化工行业贸易逆差,石化产品出口不顺利,笔者通过对石化行业及石化产品分析,进一步探究制约我国石化产品出口的因素。

1.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在去年上涨的基础上,今年依旧保持上升态势,并且屡创新高。2012年年初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60美元,而到了年终的时候,受到美元指数下滑等综合因素,最高上涨可以达到每桶100美元,上涨幅度比较大,价格也一路狂飙。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份,国内的主要石化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整体上升。对30多个大中城市的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切片和顺丁橡胶的价格进行监测,这些产品上半年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3009元(吨价,下同)、12180元、7222元、11351元和1699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0.81%、6.95%、2.88%、6.63%和9.73%。受到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支撑,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总体也在高位运行。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必然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内的石化企业陷入经营的困境。

2.贸易摩擦比较频繁。连续12年以来,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中,我国均是位居第一,石化行业正是反倾销的“重灾区”。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显示,2012年,国外一共发起65起对华反倾销调查。这其中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的案件数量为12起,仅次于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为18.5%。

三、产品出口的国内制约因素

1.市场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品油市场对外开放,从此,中国的石油化工品市场渐渐走向了完全竞争的“后分销时代”。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将逐渐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经营的局面,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

处于世界500强中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都有分厂或者在我国设点。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每个领域都有这些公司的市场。此时,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使得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这样的竞争格局更是增加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变数,促使进出口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完全开放的国内石油化工市场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我国的石化产品进出口变数增大。

2.人民币持续升值。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日见新高。根据行业的内部估计,如果人民币升值5%,化工行业的出口收入就会减少87.9亿元。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但使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

四、结语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较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参考文献:

[1]封智勇 陈 明 余来文: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现状与制约因素[J].化工管理,2012(02).

[2]韩永奇: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因素和对策[J].化工技术经济,2010(11).

农产品出口现状 篇12

中日经贸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 日本已连续七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2008年中国外贸行业投资评价报告》指出:日本仍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 2007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 增长13.9%。其中, 对日本出口1020.7亿美元, 增长11.4%;自日本进口1339.5亿美元, 增长15.8%;对日本贸易逆差为318.8亿美元。据日本权威媒体“读卖新闻”统计, 今年上半年, 中日贸易额为1290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6.3%, 并首次超过日美贸易额跃居首位。其中对华出口654亿美元, 增长21.6%, 进口为636亿美元, 增长12.2%。但是, 统计显示, 2008年1月到5月我国农产品, 尤其是水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 出口量为109.3万吨, 同比下降7%;出口额为36.4亿美元, 同比下降0.3%, 较去年同比增速回落14.9个百分点。2008年7月24日《京华时报》指出:德意志银行报告:中国经济下滑风险已超通胀。中国实际出口量的增速已由去年的24%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3%;湖南省每年向日本出口农产品总额为4000多万美元。日本大幅提高食品、农产品进口准入门槛引发湖南省农产品关联企业的强烈震动。

2原因:

从2006年以来, 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措施持续上升, 技术标准日趋严格, 质量事件频频发生, 媒体炒作现象十分严重, 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及中国出口产品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水产品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诸多波及:2006年5月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2007年我国5种水产品遭遇美国自动扣留, 2008年1月发生日本“毒饺子事件”加之8月7日日本“读卖新闻”披露该饺子问题的中毒后续报道, 这些事件都使得我国水产品出口外部环境恶化。

今年1月份, 我国南方出现百年难遇的持续雨雪冰冻灾害, 导致南方地区大量的养殖鱼虾冻死。渔业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农业部统计, 全国13个省受灾养殖面积1455万顷, 损失水产品87万吨, 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而湖南作为冰灾的重灾省份, 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291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200万公顷, 死亡23.3万头 (只) 大型牲畜, 直接经济损失达104.7亿元以上。可以说内忧外患给湖南的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3对策方法:

对于影响我省经济大局重要指标的出口问题, 当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经济观察, 针对湖南的省情提出六点对策。

第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引进日本质检人员对口监督。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高品质的产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 分散国际经营风险, 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贸易摩擦。湖南农产品出口主要是水稻, 鱼类, 虾类, 茶叶, 藠头、橘子罐头和竹笋。湖南是农业大省, 每年成交几百个亿, 名列全国前茅, 数量上去了, 质量也要上去。质量的标准不仅要符合中国国内质检要求, 还要考虑到输出国的标准和国际标准。国际农产品市场是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相对滞后的一个市场, 各国政府给予的保护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市场。国际农产品市场存在五大技术壁垒措施, 导致我省农产品出口受限。

一是检验检疫壁垒措施。日本修订了《食品卫生法》, 在禁止传入的动物疫病名单中新增57种动物传染病, 并禁止携带疫病的肉类进口、加工、使用和储存。

二是食品反恐壁垒措施。

三是身份认证壁垒措施。日本决定在2005年之前, 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 对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 能够正确进行身份管理的优良农副产品给予认证, 并授予认证标志, 惟此方可进入日本市场。2006年5月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进口门槛。, 日本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于2006年5月29日实施, 该制度直接冲击我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和畜禽及水产品等出口日本。日本的新制度涉及800多种农产品, 检测范围把以往对进口农产品检测标准所存在的漏洞全部补上, 而且要求也更苛刻, 涉及农产品化学残留限量包括15种农业化学品在任何食品中不得检出等。

四是知识产权壁垒措施。2004年4月, 日本正式施行《种苗修正案》和《关税定律法修正案》, 保护品种改良农户和企业的“培育者权利”, 促进优良品种的开发, 同时也防止优良品种流失国外, 从而保护国内农业。

五是食品标签壁垒措施。2008年6月1日起, 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出台有关规定, 出口水产品内外包装上必须标注目的国名称, 内外包装上未印制目的国的产品一律不得放行出口。

新的国际标准和日本输入标准需要我们从源头上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包装水平。中国农产品企业必须有从“农田到餐桌”的概念, 从减少使用农药开始, 在加工生产、运输等环节层层严格把控质量,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顺利过关。我省的岳阳湘阴在这方面就做的较成功,

湘阴是生产藠头的重要基地, 由于采取了与日本肯定列表相对应的种子, 农药, 化肥, 产品检验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此, 出口日本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在湘出口企业可通过邀请意向合作日商技术专家, 员工在岗培训, 定单式培养外贸人才等方法获得“国际通行证”, 湖南农业局和商务部也可组织湘企领导去日本考察了解国际和日本的新标准。

第二:加快中小湖南外贸公司的优势整合, 强强联手。

日本一系列的新规定出台, 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在湘的中小企业。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态势很好, 潜力很大, 目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三少三弱”, 即:利润少、资金少、名牌少;企业弱、创新弱、营销弱。很多湖南的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在众多苛刻的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面前不堪重负, 不敢再接日本的定单, 不愿意承担成本增高的风险。相对于日本的外贸公司, 我省的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方面都无法与之抗衡, 不少决策者无法处理好贸易壁垒的问题, 导致自身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湖南外贸的长足发展。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考虑以股份制的形式将中小企业合并, 这样传统农产品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的保留。加强应对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日本之所以成为中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国, 是因为中国具备很多得天独厚的农产品优势, 湖南作为鱼米之乡和农业大省, 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湖南拥有特有的超级杂交水稻, 银鱼, 君山银针名茶, 藠头等优势资源, 这些是日本贸易壁垒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无法压制的。只要将省内的骨干企业集中产业优势, 利用便利的水陆空交通条件, 完全能够化危机为转机, 将湖南的出口推向新的台阶。

第三:积极向出口创汇先进省份学习取经, 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8年来,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规模一直位列全国首位, 年均增幅保持在2 0%左右, 其中包括瓜菜、肉鸡等在内的农副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湖南与山东存在的差异较大, 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基础薄弱, 总量不足, 企业规模不大, 外向型经济不发达,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地方还是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 大而全, 小而全。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 254.98亿元, 仅占山东的65.11%。农产品出口总额幅度小且品种单一, 2005年湖南省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额为3亿美元左右, 仅占同年山东的4.29%。2008年1-6月, 湖南全省农产品出口为19657万美元, 同比增长26%, 占全省货物出口总额的5.05%。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2%, 出口增幅比全国增幅高13.8个百分点, 位列全国第22位。但是出口以美国香港为主, 占了一半, 出口日本仅占不到10%.湖南省可以派出企业代表去山东考察, 充分发挥地方经济比较优势。

第四:利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两国公约与日方进行交涉最大限度的维权。

2008年5月我国胡锦涛访问日本时, 曾与福田康夫首相签定中日贸易互惠条约, 可充分利用其中有利条件与日方在“博弈”中争取最大权益。2008年10月1日我国第一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制订的国家标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已由国家标准委发布正式实施, 从而为出口茶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茶叶是湖南农产品的重要部分, 每年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新的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能够有效地减少主要出口国日本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 减少我国自行发展茶叶检测设置技术壁垒的消极影响。

第五:挖掘日本国内的多种农产品需求, 定期在日本进行产品需求调查。

产品的包装对于一向注重产品外观包装的日本人来说, 作用毋庸置疑。农产品也不例外。有实力的公司完全可以委托广告部门定期在日本消费能力高的地区和城市定期进行调查。有些农产品的需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 例如湖南水稻, 君山银针茶叶, 湘阴藠头, 这些需要不断推出多元化的产品形式满足不同的日本消费者。还有些是日本人不知道不熟悉的湖南特产, 需要挖掘日本人的产品需求。例如洞庭湖的银鱼, 不但肉质细嫩, 而且含蛋白质丰富, 并具有宽中健胃、滋阴补肾之功能。天然的长寿绿色食品, 符合日本人追求自然营养的饮食习惯。如果多加推广, 定能有不错的销量。还有岳阳的兰花萝卜, 把辣椒萝卜雕塑成兰花的形状, 与日本人重视视觉美的饮食文化相吻合。长寿五香酱干, 是众多的豆腐制品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食品, 也是我省的地方名产。豆腐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长寿美容食物。把平江的长寿五香酱干销往日本, 定会受到注重健康的长寿之国的日本人的喜欢。湘莲是湖南有3000多年历史的著名特产, 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胡罗卜素和无机盐, 有补脾、养心、涩肠、固精功效, 产量居全国首位。完全可以作为出口日本的重要物资。

日本食品多可以生食, 因其没有农药残留的问题, 所以需要彻底改变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 或者在食品包装上注明必须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第六:与日本媒体加强沟通, 形成良好互动, 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政府高层互动, 利用宣传大使打“湘字牌”。

媒体的导向作用不可小觑, 食品中毒事件在日本也不是鲜见。而今年1月, 当中国“三洋食品厂”生产的饺子遭遇中毒门, 日本各大媒体对于其可谓是穷追不舍, 连续一周内, 日本读卖新闻, 等几家大媒体都追踪报道, 调查结果居然是在日本店里店员不小心混入了杀虫剂, 由于之前媒体的大肆渲染报道, 搞成不少的中国农产品订单被推, 商品撤柜, 主妇大量减少购买中货, 把这样简单的一个意外演变成中国产品在日本出口的寒流事件。恶劣影响一直持续了整整上半年, 我国的水产品都遭遇到外商的冷遇, 而在奥运大喜, 举国同庆的前夜, 日本媒体居然又爆出了“毒饺子追踪报道:”的内幕, 直指中国政府办事不力, 让原饺子生产厂家在中国国内仍然有不良饺子导致中毒的事件。如果想在日本打开湘产品的市场, 重建日本人的饮食安全信心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需要日本媒体的帮忙。日本有着为数众多的湖南人留学和工作, 如果将他们的力量团结起来, 在日本主流媒体上加大宣传, 好产品, 好包装, 好策划, 是销售成功的保证。湖南的中日交流史上, 不乏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人, 2005年, 森山裕为长沙市的引水工程成功争取到200亿日元贷款。长沙市于2007年1月授予森山裕“长沙市荣誉市民”称号。多宣传这样的正面人物, 鼓励日本友好人士支持湘货。同时, 湖南省可以定期开展中日交流, 争取日本援助将会大力推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便利的交通为中日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2007年5月实现了湖南长沙到鹿儿岛的直航, 十月湖南就实现了直飞日本名古屋的航班。湖南今年底就能实现到日本大阪的直航。除了和湖南的定点交流城市鹿儿岛之外, 还可以多选择日本的有投资消费能力的经济富庶县交流, 对于中日交流贡献突出, 大力推动湖南农产品出口的人才予以表彰;在有对日交流的湖南高校选拔出“湖湘文化大使”, 扩大“湘字牌”的影响。从而形成从政府, 企业, 媒体, 学生, 民间团体紧密联结的销售网络。

4小结:

湖南农产品本身具备绿色环保的得天独厚优势, 这是发展出口的必要条件。虽然遭遇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冰雪危机, 但毕竟是暂时的。只要积极应对, 提高农产品质量, 引进日本质检人员对口监督;加快中小在湘外贸公司的优势整合, 强强联手;积极向出口创汇先进省份学习取经, 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利用国际标准与日方进行交涉最大程度维权;挖掘日本国内的多种农产品需求, 定期在日本进行产品需求调查;与日本媒体加强沟通, 形成良好互动, 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政府高层互动, 利用宣传大使打“湘字牌”。

湖南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收获之秋应该指日可待。

摘要:湖南是农业大省, 也是鱼米之乡, 每年向日本、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输出大量的农产品, 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 湖南农产品出口由于受到国内严重冰灾和日本的一系列苛刻引进政策以及“毒饺子事件”的舆论压力数量大量缩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农产品质量, 引进日本质检人员对口监督;加快在湘中小外贸公司的优势整合, 强强联手;积极向出口创汇先进省份学习取经, 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利用国际标准与日方进行交涉最大程度维权;挖掘日本国内的多种农产品需求, 定期在日本进行产品需求调查;与日本媒体加强沟通, 形成良好互动, 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政府高层互动, 利用宣传大使打“湘字牌”。

关键词:湖南农产品,出口量锐减,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我国水产品出口亟待破冰”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2008.7.30.

[2]2008年中国外贸行业投资评价报告[EB/OL].2008 (6) .

[3]王亚奇.五大壁垒困扰农产品出口.湖南日报, 2004.11.24.

[4]山东农业信息网[EB/OL].2007.7.18.

上一篇:X70钢下一篇:中国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