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09-29

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通用7篇)

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46个,能正确认识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396个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正确、端正。会按毛笔字临帖,坐得姿势,握笔姿势都不得要正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背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中的事物和联想;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能有中心有详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会修改文章。

5、了解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品质;感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操;感受关心他人,自学经受锻炼的良好品质;初步养成爱科学的志趣;初步了解帝国主义的罪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7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学习方法。每个单元有一次习作训练,第2、4、6单元各有一次听说训练,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方面有适当的拓展。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是:

(1)继续进行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

(2)指导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训练。

(3)有关句子的训练。

本册教材安排习作训练7次, 2次记事,3次写人,1次修改作文,1次写感谢信。每次习作都有重点。

本册教材安排听说训练3次,重点是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和说话的能力。

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备好课,不打无准备之仗。上好课,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抓好预习工作,在上学期的基础上,从抱到扶,逐步过渡到放。

三、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重视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立足提高全格率,提高优秀率,提高平均分。

五、本学期主要以学生积极性出发,激发兴趣,多看课个书,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阅读试题 篇2

楚国有一个叫和氏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璞玉,拿去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看,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子啊,哪里是玉石!”

厉王认为和氏骗他,把他办了罪,(截、接)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后,武王接了位,和氏又把那璞玉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仍叫玉匠来,(辨、辩)认了一番。玉匠仍旧说是块石子。武王恼怒和氏胆敢骗他,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他王位的是文王。和氏捧着那块玉,坐在山(角、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为什么还哭个不停?”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失去两只脚而悲伤,把宝玉当做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我为此而心痛!”

文王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果然是一块真宝玉!后来,就把这块宝玉叫做“和氏之璧”。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你是罪有应得”一句中的“罪”是指_______,“应得”是指___________。

3、与这块璧有关的一个成语叫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主角是__________。

4、选择正确答案(在正确答案上打“√”)。

(1)整个故事是以(A、和氏之璧B、厉王、武王、文王 C、和氏D、玉匠)贯穿全文,展开故事情节的。(2)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A、楚王愚蠢、残暴B、和氏聪明,有耐心C、玉匠无知D、和氏忠诚,敢于坚持真理,不怕挫折)。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

二、教材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 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科大河壮丽,文化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人类作出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8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注意积累词语,把词语归类进行正确的搭配。能在朗读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继续训练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能根据讨论的话题,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4、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书信、读书笔记、建议书等常用应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复习学过的九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全面完成各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得更有真情实感。要恰当安排教学的序。要把握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学习并掌握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五、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观,以育人为主,培养创新型人。

2.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电教(全学期不少于全册教材的80%),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读写训练,启发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和好书交朋友,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勤动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做好月月清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4

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二、教材简析: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的小学生活。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一共期末复习时使用。

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140个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进一步训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6、阅读适合程度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8、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事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四、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太排斥,基础知识掌握尚可,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基础不扎实。

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需加强训练,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五、方法措施

1、看图学文教学时,要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教学时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

3、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加强信息反馈,注意师生沟通。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6、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年级语文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5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报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

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二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4篇,略讲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分量,并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在32篇课文中,保留了原教材的14篇课文,新选了18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如《向往奥运》抒发了对北京申奥成功的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还有《世纪宝鼎》《清明上河图》《三克镭》《鲁滨逊漂流记》等。新迁课文还注意了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还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和文言文。

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6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四部分组成。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

教学重难点: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报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够在口头上或书面语中运用所学的词语。善于进行词语积累。

3、进一步提高练习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复习对联、名句等,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

4、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够边读边想,读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收集资料。

5、进一步进行听说训练,尤其是讨论和辩论,表达要清楚有条里。

6、努力做到依托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7、通过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学语文的目的使用语文。

8、养成勤于观察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够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一些常用应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

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思想状况: 本班学生成分较复杂,基础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尖子生以夏娟为代表的有近15人。这些学生天资聪颖、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在班上表现比较活跃,而且学习主动积极,互相竞争,学习气氛浓厚。且当中有大部分人一心想考上实验初中。但后进生也较多,思维不够灵活,学习习惯较差,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且玩心较重。造成学风不浓,班风不正。影响整体水平。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但是他们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具有同情心、善良、乐于助人。大多数同学都有可塑性,只是没有好好努力!

2、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 本班同学整体思维还比较灵活。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已是他们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钢笔书写进步较大,作业总体较整洁;有更多的学生喜爱写作,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记实或想象文;朗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课堂上时常听见朗朗的读书声;阅读理解能力较以前比更深一层,能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已经初步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和技能;善于积累,会背一些唐诗宋词,名言佳句,精妙句段等。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作文水平整体不高,理解能力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语文功底不错,我有信心教好每一个孩子。

-----------

教改措施:

1、学习上的创新:通过三种途径:上网浏览教育网站;阅读各种业务杂志;与各位同仁学习。除了学习工作计划中规定要学习的内容之外,还要学习手中现有的各种资料,及时了解新信息,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路子努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整体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备课上的创新: 本学期将尝试电脑备课,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网络信息高速传输功能。真正提高备课的效益。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本,心中有法。

3、作业上的创新: 初步尝试采用作业纸的形式。发挥网络学习的功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作业,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接触社会,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实践。

4、教研上的创新: 研究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自己搞一些课题作研究。经常撰写一些教学论文,捕捉每一节课的闪光点,收集整理教学案例。通过三种途径发表文章。

5、辅导上的创新: 做好家校联合、个别与集体统筹、生理心理兼顾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努力把学生调整到最佳状态。充分发挥班级尖子生的优势。

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6

土城小学教师陈发喜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51名学生。其中女生有28名,住宿生33人。学生年龄都比较小,独生子女特多,家长对子女都很娇惯。本班学生基础一般,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优等学生与差等学生的学习成绩悬殊很大。复习期间不仅需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更需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使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

三、复习目标要求:

1、通过复习, 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提炼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使知识更加有连贯性,系统性和规律性,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复习阶段,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练习要有代表性,内容要“精”,形式要“全”,方法要“活”,切实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获取“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3、注重培优辅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四、复习内容及重点: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内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隔音符号、轻声、儿化;大、小写字母;

重点: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

2、字词

内容:复习所学生字词;音序、部首查字法,能够据词定义。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运用;谚语、歇后语积累、运用。

重点:能够据词定义,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运用。

3、句子

内容: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造句,掌握几种常用句式的变换(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缩句、扩句;修改常见病句;复习巩固名言警句、格言、对联、古诗

重点:掌握几种常用句式的变换,名言警句、格言、对联、古诗

(二)阅读

内容: 整体把握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技能;(表达主要内容方法:部分理解——归纳、提问题找答案,了解叙述顺序、读文章想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认识表达方法:过渡、照应、抒情、描写等;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觉;加标点符号;阅读作品体裁以叙事性为主,兼顾说明文,诗歌等;

重点: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三)习作

内容:能比较熟练掌握记实作文的写作方法,巩固常见应用文的写法。

明确作文的要求、常用方法,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准确掌握应用文的格式。会编写作文提纲。40分钟内写出500字左右的习作。

重点: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

五、复习方法及措施:

1、以分类复习为主,适时结合单元复习。

2、突出重点,基础和阅读相结合,以阅读训练为主;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3、重视思想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正确对待期末复习,遵守纪律,专心学习。

4、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加强信息反馈,注意师生沟通,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注重语文实践,注重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教师辅导、学生互助。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提高;重点放在辅导学困生上,要强化对他们的督促力度,帮助他们落实基础知识。

六、时间安排:

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7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

赵国华

【前言:六年级语文教学——我用什么来爱你?】

教什么?——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用什么教?——依托教材,拓展资源,对话 交流

提升

怎样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到什么程度?——达到课标要求

教什么?——如何研读教材?

一、通读教材,整体把握。(不像第十册的思路清晰、有条理。感觉没框架,但琐碎的内容却很多。好好修改一下。)

1.读课文——明育人价值

2.读课后练习——明教学要求 第一、二单元课后练习分析(部分)

《三亚落日》

练习3: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烟台的海》

练习2: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卢沟桥烽火》

练习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教学要求判断:

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强化语境意识

第二单元练习分析(部分)(前面是一二单元,现在又是第二单元,不重复吗?)

《半截蜡烛》练习3: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

找描写人物“外表”的词句(走入文本创设的具体情景)——揣摩人物的“内心”(揣摩文本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信息)——再现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运用恰当的方式再现情景)《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练习3: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揣摩人物“内心”(依据文本已经提供的大量信息,对聂将军与美穗子的内心情感有了具体的感悟)——再现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学要求判断:

1.进一步练习并掌握从人物外表体验人物内心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的方法。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强化篇章意识 第三、五单元练习分析(第四单元和后面几个单元呢?)

《三打白骨精》练习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从带点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由特定场合、背景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练习3: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收集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已具备一定的表情达意的方法体系和策略支撑,了解从人物的外表中能够感受了人物的内心,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重组,进而产生新的“意象”(此时的意象相对模糊)——能选用合适的语汇来概括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抽象的提炼过程,需要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的共时投入)教学要求判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会感受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强化篇章意识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强化结构意识

二、教学建议

1、六年级语文教学——我们做什么?(这和前面第一部分内容是不是重复了?)

明确年段目标,提升阅读品性——从“语文” 逐渐走向“文学”

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强化语境意识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强化篇章意识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强化结构意识

立足长远,让孩子养成读经典的习惯和能力——强化经典意识 指导二次选材,提升写作能力——从“习作”逐渐走向“写作”

文通句顺

选材立意

修辞手法

谋篇布局

写作技巧

关注生活世界,提升认知情感——从“自然情感”逐渐走向“社会情感”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关注新闻时事;

注重主题拓展延伸;

规划专项训练,提升结构认知——从”散点”走向”聚焦”

梳理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养成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化视野)

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形成性测试的一体化设计 着眼小初衔接,提升应试素养——从”被动”走向”主动”

越来越高的课程要求——质量的生命线。

专项训练与作业点评的有机融通

反复变化的考核方式——变化的风景线。

全面的教学内容选择——我们的地平线。以不变应万变!

补充:语文“十大能力”

朗读能力(语调、停顿、重音、情感基调)背诵能力(不错、不漏、不倒、不破)复述能力(简单、详细、创造)理解能力(篇章、句段、词语)分析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概括能力(主旨、段意、写法)检索能力(目标语、准确搜索)表达能力(准确、清晰、丰富)赏析能力(理解、角度、表达)

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

——上海特级教师单云德 补充:语文知识:

小学里面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体知识。(涵盖面较广,如标点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语文能力:

A、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节意、段意、故事梗概、全文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顺序„„)B、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善于寻找文本信息,立足于人物言行、环境、矛盾冲突等分析人物形象)C、解读人物内心的能力(善于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同时善于结合具体的情境想象人物言行、心理)

D、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善于从表达的思想情感、描摹的人物形象、句子的表达作用等方面来解读句子的含义)

E、挖掘思想情感的能力(读出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F、剪裁立意的能力(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并根据主题对所选材料进行和离剪辑的能力)G、谋篇布局的能力(内容的安排组合)

2、阅读怎样教?——阅读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牢固树立“结构意识”。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方法结构

2、逐步增强“文体意识”。

叙事性文章——实现由简单记叙文到复杂记叙文的阅读,从复杂记叙文的阅读到小说、散文的阅读,以实现小学和初中的有效衔接。(人物、情节、背景、矛盾冲突等)

说明性文章——学会阅读浅显的说明文、说理文,并能了解并逐步掌握说明和说理的基本方法。诗歌——初步感受中国诗歌虚实相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从而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3、始终不忘“整体意识”。

将上面所述的结构分解到各个单元,每篇课文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不至于产生“割裂”现象。

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平时测验、毕业总复习等进行一体化设计。

3、“练习”怎样教?——给“练习”一些生活和文化气息 【一】、适度补充课程资源

练习1(语文与生活——关于”拟人”手法的认识与简单运用)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鲁彦《听潮》)

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体会到了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了吗?(这一环节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句段所描摹的景色;二是通过这种描摹,让学生在此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练习1(诵读与积累——有关“冬”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图呢?请结合《沁园春

雪》来说一说。★你从这首词中还读出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一方面感受这首词中描写到的雪景,另一方面初步鉴赏这首词的意韵。)

【二】、适时渗透历史文化

练习2(语文与生活——关于古代的农具)

乡村田园诗的补充——感受古代诗人的乡土情怀 农耕文化的讲解——感受农耕文明的发达

练习3(语文与生活——关于《红楼梦》中”笑”的描写)关注动作——感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动词运用”的精妙 关注神态——感知中国古代社会主仆不同,长幼有异的礼教 引导比较——感知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 练习7(语文与生活——《论语》)理解背诵——达成基本性教学目标 积累运用——达成发展性教学目标 拓展记忆——达成开放性教学目标 【三】、适当结合现实生活

练习5(语文与生活——关于招牌、店名和商品分类)

招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然后根据招牌说说它们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店名——明白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然后根据地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给起个有意思而又新颖的店名(关注“谈谈你的创意”这一要求)

商品分类——一种逻辑思维和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

4、“习作”怎样教?----情动而辞发

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最头疼的一项工作便是作文教学——部分学生确实不会写作文,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能看到学生愁眉苦脸,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感情可发,在老师的强硬规定下,他们只好不情愿地挤出一篇味同嚼蜡的“陈芝麻烂谷子”。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是作文远离学生生活,是作文缺少情感的碰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节课注重让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阅读迁移,习得写作方法,并通过情感的碰撞,激发习作的激情。

如在指导习作七:写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首先我先说:同学们,当小学的生活从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时,当我们的感情负载得重重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同学间师生间分别的一刻了。请欣赏Flash动画《恋恋同学情》。

然后我接着一步步引导:同学们,欣赏了这样一段情感真挚的动画,你想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说一句什么话呢?

随即我就尝试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导入,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地让孩子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感受师生间,生生间的不舍。并通过说话联系,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产生心灵的碰撞。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让他们文思如泉涌动,我在背景音乐《送别》深情地激活学生的记忆:同学们,当我们读着《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当《送别》的曲调响起时,多少往事一一涌上心头:第一天踏进校门,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第一声同学们好在我们耳畔响起,昨天的往事历历 在目。今天,在我们即将毕业,告别母校,告别老师、同学时,你一定有许多心理话要对他们说吧,下面,我们就来写一篇话别作文——《话别——写给××》。

这样学生一定会想起很多往事,并积极的表达自己对同学的感激、留恋等等。其实,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这堂课中,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我对六年师生生活的每一份感悟,用我的语言、我的动作、我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并在音乐的渲染下,带动孩子很快进入角色,产生不舍、依恋之情,并自然揭示课题。

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是需要。

当然也有重在之重,那就是读和写。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也可以给课文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也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你看到扫路人这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你会用怎样的笔触表达对他的敬爱;看到夹竹桃这样坚韧,你会想到哪些人和事;孔子用质朴的语言告诉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你能不能搜集资料写一篇《我所了解的孔子》等。

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积累。积累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儿童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背诵的东西将会经久不忘,而且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而背诵积累阅读是重要组成部分。积累的内容有字词、成语、句段,还包括课外的积累。

积累要分层要求,有的要求学生不差一字地精背,如古诗,成语,有的则可以精背和略背相结合,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要求还包括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能也没法用一

三、我在“阅读教学”中是怎样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以第一单元为例)(课例过多、精简一些。)

1、单元主题 壮丽山河

2、文章体裁 诗歌 散文

3、文本内容、形式与教学建议 《长江之歌》

这首诗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在歌词作者的眼中,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掌握好虚实相间的这个特点,不宜对诗歌进行“肢解”,而应从整体着手,让学生从历史和地域的跨度中我去感受“长江”,进而感受“长江精神”。

二是应准确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对于这首诗,尤其是第二小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从自然景观(宏伟、壮观)——客观作用(沿岸城市的崛起)——巨人形象(力量无穷、永葆活力)——“长江精神”(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奋斗,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

三是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中应创设好氛围,让学生“潜心会文”,再结合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去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通过语言和思维训练,真正领会了“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三亚落日》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第二自然段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第三、四、五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是对这篇文章的最好诠释。作者对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的赞美和喜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不管是精妙的比喻,还是生动的拟人,无不呈现着大自然景色的奇妙与瑰丽,而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留恋与惊叹的情感也随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而跃然纸上。

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本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再反复吟诵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原有表象,并积淀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二、以课后“练习三”为起点,在引导学生感悟“担心”和“生怕”两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逐渐走入文本语言为读者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三、加强读写结合。通过此文的学习,帮助孩子积累“自然物象”的“具体影像”,并尝试采用本文的写作手法描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烟台的海》

这是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有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既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而文章“人”“景”交融,交相辉映的构段方式,恰恰成为学生学习此文的最大难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在读景的同时读情”的能力,但是学生“在读景的同时读精神、读情怀”的能力却相对欠缺。特别是如何通过全文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小节的含义,这已经成为了本课教学时的最大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读景的同时要“悟景”,悟出独特景致中的“情怀”和“精神”。也就是说此文的教学,落点在“读景”,而制高点是在“悟景”。2)、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文中大量出现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展开“悟景”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画面感,将语句具象化。只有具象化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当然这中间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它们在丰富的想象中不断丰满头脑中的景。

3)、要在“景”和“人”之间架起感悟的桥梁。“人”的活动应该始终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画面之中。做到悟景时不离人,读人时不离景。《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读来似乎在听一位长者和你娓娓道来,平和而又深情地讲述和你讲述他在1958年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篇游记散文没有生涩的词句,有的只是蕴含在朴素平实的语言中的那丝淡淡的情愫——一种对自然的陶醉,一种“心融于景”的清新。

对于学生来说,平时较少在课本中读到散文,尽管他们平时也有过许许多多的游览经历,但是他们还没能较好地驾驭这类文体。因此,本文为学生对游记的认知、感悟、写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例子。那么这样一篇课文究竟能给我们的学生怎样的滋养呢?

1)、进行审美指导,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区分这篇文章和本单元中的前两篇课文的差异,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关键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审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2)、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逐步领悟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顺序,并且通过课文例子的学习,初步感悟“在写所见、所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悟”的方法。

3)、走进名家,感受名家的作品魅力。课本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走进名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以此文为载体,激起学生对名家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在课后开始主动阅读叶圣陶的作品。

4、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1.提升学生“读景悟情”的能力——借助于比喻句、拟人句的鉴赏;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生动描写和直抒胸臆„„

一方面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文体知识、修辞、写作手法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或句群的思想、情感);

另一方面进行专项能力的提升——给予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抒情性语句和描写性语句在写景状物类文章中的作用)

2.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丰富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标签式的主题认知。

3.提升学生的表情达意能力——读写结合,让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者一篇文章。

1、长江之歌

这首诗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在歌词作者的眼中,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掌握好虚实相间的这个特点,不宜对诗歌进行“肢解”,而应从整体着手,让学生从历史和地域的跨度中我去感受“长江”,进而感受“长江精神”。

二是应准确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对于这首诗,尤其是第二小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从自然景观(宏伟、壮观)——客观作用(沿岸城市的崛起)——巨人形象(力量无穷、永葆活力)——“长江精神”(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奋斗,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

三是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中应创设好氛围,让学生“潜心会文”,再结合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去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通过语言和思维训练,真正领会了“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歌曲导入 感受“长江”

1、欣赏歌曲: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这首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它似乎成了那个时代里每个人心中的旋律。播放《长江之歌》。

2、畅谈感受: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可以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歌词的韵味等各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感受。只是初步了解一下学生预习的情况。)

3、介绍歌词创作背景(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下面资料中的相关内容)

4、揭示课题:长江之歌

5、理解课题:出示“歌”的释意: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颂扬。(请选择,并释题。)自主阅读 感知内容

1、提出学习要求:①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②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歌唱了长江的什么呢?用直线画出来诗中的词语。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

3、指名分小节朗读全诗。(主要目标是检查读通读顺的达成度,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把握)

4、引导交流:

①圈划的词语:(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或直接出示)以下词语: 丰采 气概 哺育 挽起 荡涤 回荡 灌溉 推动 源泉 情怀

②教师:如果要将这些词语进行重新的归类组合,你觉得有几种归类方法?再次认真阅读歌词,结合具体的内容,好好想一想。(这一分类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从词性的角度来分类的方法,同时也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初步感受到歌词中反复出现两次的句子的作用。)③再次交流词语分类,并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 A、以词性为分类依据:

丰采 气概 源泉 情怀(名词)

哺育 挽起 荡涤 回荡 灌溉 推动(动词)B、以诗歌的内容为依据: 源泉 情怀(概括内容)

丰采 气概 哺育 挽起 荡涤 回荡 灌溉 推动(具体方面)★教师在组织这个板块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的语句。丰富认知 感受诗意

1、布置学习任务:从以上的词语中选择两到三个,联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或自己平时对长江的了解),想一想:这些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作者借助于这个词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可以安排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组讨论前应该提醒学生:小组内成员充分交流自己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和感悟;小组内成员在活动中可以共享信息(也就是学生实现收集到的资料)。

3、引导全班交流:(教师激趣:我们搜集那么多有关长江的信息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我们今天要看谁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来说说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①丰采 气概

A、词典中的解释:

丰采——人的仪表举止(多指美好的)

气概——在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止或气势。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的源头是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长江源头充沛的雪水奔腾而下,这汩汩清泉是多么的美好——水意味着生命与活力。长江自青海省流经九省二市,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这一路上,穿峡谷,入洞庭,过平原。而有些地方由于较大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如长江三峡一带,是整个长江流域中江水最为汹涌的一段。这样汹涌的水流,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固有的磅礴气势。这一切让人感受到长江真的是无穷的源泉。②哺育 挽起 A、词典中的解释:

哺育——①喂养;②比喻培养 挽——拉

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长江为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生活、工农业用水。而且长江东西横贯中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尽管地域辽阔,但是长江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了一起,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母亲的情怀。(“哺育”一词的理解应根据学生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江精神对两岸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感召。)

相机补充资料:长江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③荡涤 回荡 A、词典中的解释:

荡涤——洗涤。“涤”也是洗的意思。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就像长江之水从古至今,依然欢畅的流淌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似乎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然而,不管历史怎么变迁,常将永远有那份胸怀和气概洗去历史的尘埃,让长江两岸的人民始终在长江精神的感召下,向美好的未来奔去。这长江之水一路欢唱着“涛声”似乎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追求美好生活的雄壮激越的歌声。

教师相机补充苏轼的《赤壁怀古》,以加深学生对“巨浪荡涤着尘埃”的理解。④灌溉 推动 A、词典中的解释:

灌溉——把水送到田地中。磅礴——气势盛大。

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纯洁的清流——表面指长江源头之水的清纯,喻指长江美好的精神。灌溉花的国土——表面指长江之水可以浇灌1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喻指长江精神可以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美。

磅礴的力量——表面指长江滚滚向前的水流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喻指在长江精神感召县的人民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迸发出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定能把祖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干好菜,从而造就出祖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时代。备注

A、分列词句的理解只是为了清晰每一句话具体所指,但是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理解。因为诗歌是一个整体,句子与句子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环节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思考,灵活调用以上资源。B、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歌词的理解不可能如此深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的认知逐渐由“实”向“虚”发展,真正领悟歌词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渲染情感

1、教师激情: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江之歌》这首诗。同学们回家后围绕着某一句话畅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今天,我们首先来听一听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指名几位学生发言。)

2、通过你回家后的再次阅读,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或者有新的问题呢? 交流发现 丰厚情感

1、学生再次整理自己的新发现、新理解或新问题。(这个环节不能少,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整理思绪的时间,便于后续的交流活动。)

2、小组交流自我的新发现、新理解或新问题。小组讨论目标:

A、组内成员充分交流自我的发现、理解或疑惑;

B、组内成员利用集体智慧,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并形成组内共识。C、推选出发言代表(一至两名)

3、全班交流:(形式: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交流者讲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随机提问,而汇报者应力争回答好提问者的问题。)教师预设点如下:

关于“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的理解

长江就像一位母亲,为了她的子女在默默地无私奉献,她灌溉花的国土,它哺育各族人民。更重要的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更给人一种伟大的精神感召。这种长江精神成为了新时代中每个华夏子孙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力量源泉。关于“长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长江不再仅仅是条河流,流的也不再仅仅是江水,你流的是一种文明,一种精神!这是“长江精神”——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不断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创新的篇章。关于“诗歌写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A、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将全诗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长江精神的赞美之情。B、全诗运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也显出了长江在作者心中的一种亲近感。C、诗歌采用工整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押韵、整齐、精炼,诗意隽永,充满感染力。深情诵读 升华情感

1、教师进一步激情: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才算是真的理解了。我想此时我们再次来欣赏《长江之歌》的演唱,内心会升腾起更加丰富的情感。(教师播放歌曲演唱:《长江之歌》)

2、练习感情朗读。(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伴奏音乐,可以从网络下载)

3、指名感情朗读。

4、集体感情朗读。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选一)

自由组合,集体朗诵《长江之歌》(朗诵形式和汇报时间由学生自己定)。给《长江之歌》重新填词。(可多人合作,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

2、三亚落日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是对这篇文章的最好诠释。作者对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的赞美和喜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不管是精妙的比喻,还是生动的拟人,无不呈现着大自然景色的奇妙与瑰丽,而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留恋与惊叹的情感也随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而跃然纸上。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本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再反复吟诵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原有表象,并积淀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二、以课后“练习三”为起点,在引导学生感悟“担心”和“生怕”两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逐渐走入文本语言为读者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三、加强读写结合。通过此文的学习,帮助孩子积累“自然物象”的“具体影像”,并尝试采用本文的写作手法描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畅谈“各地风情”

1、寒假里,有同学出外旅游了吗?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某地的风土人情?(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首先对“风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板书:“风情”,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们也可以说成是“风情”。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是为了去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是为了去体味北国风情,而到海南则是为了去亲身体验特有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

3、在你的头脑中,热带风情是怎样的?(创设平台让学生交流印象中的热带风光)走进三亚 感受“热带风情”

1、教师简要介绍三亚:

2、在作者的眼中,三亚是怎样的地方呢?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在你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感悟。

3、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情。

4、跟着课文,感受一次三亚,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对文中具体词句的赏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

①海天一色——“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从“融为一体”中感受到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相映,水天一色,给人十分和谐的感觉。)②白鸥低翔——“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掠过”一词描绘出了白鸥矫健轻盈的身姿,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海洋风情。“担心”既写出了作者对白鸥的喜爱,也表现出了海水之蓝,蓝得纯粹。)

③椰树挺秀——“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挺拔俊秀”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椰子树的外形之美。“碧玉般”则形象地写出了南国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植物的旺盛生命力。)

④细沙闪亮——“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玉屑银末”写出了三亚海滩的独特之美——沙细、纯净。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三亚海滩的无比赞美之情。

5、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6、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7、如果现在要你为三亚做一次旅游形象宣传,你准备怎样来介绍三亚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第二小节的描述,文中的插图和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

8、教师小结:清新的海风、湛蓝的海水、蔚蓝的天空、低翔的白鸥、挺秀的椰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使每个来到三亚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热带风情。或许这就是三亚的魅力。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说——出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9、齐读第一小节

走进黄昏 初感“美妙绝伦”

1、对于三亚落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加以赞美。你能找出来吗?(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2、教师创设情境:在三亚看落日,是一件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因而此时在作者眼中,那以海、天为背景徐徐落下的太阳已经不仅仅是太阳了。它像什么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找一找,作者将即将落下的太阳分别比做了什么?

(“像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跳水员”)

3、教师引读相关内容:

①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学生接读

②时光悄悄地流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起了光芒,——学生接读 ③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学生接读

4、在这两段中,你有不理解的字词吗?(扫清文字障碍,为下节课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奠定基础)

赤朱丹彤——赤,稍浅的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的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作业

1、看图写话: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2、围绕课文后面练习中的第三、四题进行预习,并将自己的阅读感悟或问题直接写在书中。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再感“诗情画意”

1、教师激情:昨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迷人的三亚,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集体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2、过渡:文中说,在三亚看日出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音乐起)

赏析交流 感受“美妙绝伦”

1、教师引读:

①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学生接读

②时光悄悄地流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起了光芒,——学生接读 ③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学生接读

2、引导学生思考:在昨天的预习的基础上,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想一想,在“太阳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这三个环节中,哪一个环节作者描写得最精彩?说说为什么?

3、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回,相机指导。

4、引导交流: ★“像孩童”

①读画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这样的比喻,极力渲染了这样一幅画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仍然像中午那样富有生命力。它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烧红了天空,染红了大海,天地一片通红,这场面多么壮观、热烈。)

②读情味——从“快乐的孩童”、“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中可以感受到的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之情——喜爱它的动感和激情。文中讲“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喜悦为眼前的这一幅情景涂抹上了快乐的颜色。③表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像红灯笼”

①读画面——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副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太阳收起了它那夺目的光芒,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涨溢出柔和的光与彩。这样的光与彩投映在硕大无朋的海面上。或许是留恋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它迟迟不肯落下去。

②读情味——A、太阳虽然慢慢下降,但仍然像孩子一样,把广阔无边的大海当成一张巨大的床,在上面又蹦又跳,玩得真开心啊!这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即将落日海平面的太阳 依然充满着活力,这是比起刚开始时的太阳,它更加柔和,更加与人亲近了。B、“生怕”一次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三亚落日的无限喜爱之情。

③表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四小节部分内容。★“像跳水员”

①读画面——此时,太阳像一位出色的跳水运动员,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②读情味——尽管在不经意间,太阳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然而直至它离开人们的那一瞬间,它依然是那样的洒脱(轻快、敏捷的弹跳),依然是那样的精彩。或许当它和大家说了声“再见”之后,人们依然会沉醉于这美妙绝伦的景致当中。

③表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四小节部分内容。说话练习升华情感

1、教师:三亚落日真是美妙绝伦。读完以后,我想每个人都像发自内心的赞美一下。请你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用“三亚落日,你 ”的格式来说一段话。

2、学生准备,教师对部分学生作指导。

3、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评点。(此时的评点应达成两个目标:一是肯定学生有创意的想象和表达;另一个是继续巩固上一环节的赏析成果,做到表达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4、推荐阅读《海上日出》和《繁星》。

上一篇:职业指导师技术工作总结(江周)下一篇:航海气象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