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2024-09-18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共11篇)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1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太白村位于太白镇东北侧,庆阳市市区中心约172公里,离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区约1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雷西高速公路南北穿越本村,在本村设置高速服务区。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总户数318户,总人口1727人,耕地总面积7553亩,其中水田6518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思想建设、经济建设、支部建设、文明建设、环境建设为抓手,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以及《合水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坚定地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之路,以绿色环保、生态建设为主,确保生态环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实现我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开展生态村建设是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是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太白村紧紧跟随“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步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形象为有效抓手,为生态示范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明确指导思想,强化工作责任。村党支部即时召开村两委会会议和党员大会,动员和部署全村建设工作。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着手,专门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两会成员为组员的“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按照浙江省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规定,对环保部生态村考核标准,根据本村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了生态村创建规划,分解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和限时责任,使整个创建工作有条不紊。

二、搞好宣传发动,统一群众思想。召开了全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村宣传橱窗、黑板报、张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让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这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家喻户晓,让群众真正明白农户自己是真正的受益者,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是每个村民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强化了村民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意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配合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民主管理。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帐镇管,定期公布,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接受群众监督。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整体推进。首先我们把拓宽增收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全村享有养老保险有41人,参保率100%;合作医疗(大病统筹)人数达1104人,比重达到96%。

五、配套建设,提供完善服务。我村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农业、商业综合服务网点,能为村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新村委内配备了电教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幼儿园、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及便民服务中心,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日常业余活动,形成了村民议事、咨询,农民教育、医疗卫生、健身休闲等一体化、多功能的服务。村办幼儿园,共接纳本村幼儿及周边村幼儿52人,具有较好的教育和活动场所,相应教学设备齐全,卫生保健条件良好,工作制度健全,现有专职幼儿教师一名,村计划生育率与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图书阅览室面积50平方米,配有各类书籍3000册和报刊杂志25种以上,联网电脑一台,并配有书橱、书架、阅览桌椅等设备;改建电教会议室,教室面积150平方米,高级电教设备齐全,可容纳近百人同时进行教育学习;新建成老年活动室,面积360平方米,设有成套桌椅,容量可达近80人,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影视休闲茶座等服务;医务室面积150平方米,具有执业资格医务人员3名,管理制度健全、医疗过程符合卫生操作规范,药品均来自镇卫生院符合药品管理规范。

六、突出生态建设,着力美化人居环境。我村积极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进行村庄整治,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对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使整个区域内路网交通便捷通畅,绿化生态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人、景、自然融为一体的水乡人居文化特色。

1、按照规划要求,对原有房屋进行综合整治,部分危、破、漏房屋及违章建筑进行拆除,部分房屋进行改造。共拆除整修旧房300多平方米,墙面粉刷50000平方米。

2、全村配备垃圾收集箱15只,垃圾收集房一座,专门配备了4名保洁员,负责每天的垃圾集中清理和平时的保洁工作,还专门制定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

七、健全制度,实施长效管理。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些工作成果得到巩固保持,加强长效管理是关键。我们制定了《卫生公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村庄环境保洁制度》等,并落实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责任到人,推进村庄环境长效 管理工作,使我村的“六化”得以长期保持。

八、生态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生态村创建,我村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初步成就:

1、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创建中,村班子带头,全体群众参与,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极大地提高了人民 的综合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了,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止,乱倒垃圾等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大大减少,村民的自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创建生态村的热情普遍高涨。

2、美化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和人居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塘红村现有绿化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环境质量达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态村创建后的塘红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3、干部的威信和班子凝聚力明显增强。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九、生态村创建过程中的体会。



1、尊重农民群众,为民办实事,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进行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过程中,极大数群众是理解和支持的,但也有少数、个别村民由于发展意识浅薄,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加以协调和解决,维护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在工作中,向村民讲法律、讲文明,大力提倡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充分发挥、相信和依靠群众,脚踏实地地把工作做好。

2、建章立制,注重长效管理是巩固示范村建设成果的有效保证。我们在创建过程中,边整治边建设边管理,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监督制度,通过长效管理,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加以完善;有利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有利于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和谐共发展。

今后,我村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更快的步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坚持长效管理,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示范村迈进。

太白镇太白村

2011年11月11日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2

山清水秀宜州城, 多姿多彩宜州人。宜州市地处桂西北, 总面积约3869平方公里, 人口约66万, 居住着壮、汉、瑶、苗、水、毛南、仫佬等民族,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 宜州市紧密围绕"打造循环经济强市, 建设生态园林宜居名城"的宏伟目标, 扎实开展各项创城工作, 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 到处呈现白天花团锦簇、夜间流光溢彩的胜景。截至2013年底, 全市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 人口16.5万, 市政道路65条, 总长253.7公里, 人行道面积约88.83万平方米;随着城区三横四纵路网及江滨路的贯通, 城市交通便捷顺畅, 区间联系快速直接;城区建成投入使用的市政广场面积2.82万平方米、公园46.16万平方米, 城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 绿化率分别达29.1%、34.6%、7.1平方米/人。宜州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自洽区文明城市及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C类城市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宜州人正在以昂扬的志气浓墨重笔, 描绘着中国园林城市的蓝图, 努力打造宜人之州。科学规划, 依法管理创建园林城市, 建设生态家园是宜州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不懈的追求和向往。该市把园林绿化作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 并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成立创城领导小组, 制订实施方案, 明确指导思想, 既定目标任务, 落实保障措施。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 该市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城市绿化条例》及《宜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0~2020年) 》, 重点挖掘宜州市的文化内涵及绿化景观潜质, 抓好“一江两岸三山"的园林绿化建设, 着力构筑"山、水、城、林、路”相互交融, 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体系。注重建管并举, 不断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有效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藤i]市市园东r侧浓墨重笔, 打造绿洲近年来, 宜州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城市公园、广场、小游园、小绿地等绿地建设分布均衡合理, 城市总体功能日渐完善。园林绿化逐渐形成“水在城中, 城在绿中, 路在林中, 楼在园中, 人在景中”的城市山水园林景观。2010年以来, 宜州市财政投入园林绿地建设资金达4300余万元, 城市建设的大投入带动了园林绿化的大发展。特别是2011年3月启动“绿满宜州”城区园林绿化工作以来, 单项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对重要节点实施了绿化树的种植、补植及绿化改造工作, 种植大小树木近13000株, 使城区绿量大幅度增加, 并通过加强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工作, 使“园林式单位"比例保持在居住小区总量的26%以上。该市城区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园林绿化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广西园林城市标准。科学管护, 还绿于民目前宜州市建成区拥有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总面积158公顷, 均安排有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管护, 确保城市绿地充分发挥其观赏性与服务性。为了让市民能够尽情地享受这些林果飘芳、花香四溢的城市天然氧吧, 全市公囷实行免费开放, 让绿于民、还绿于民, 使其成为市民的休闲天堂。在全面开放接待八方来客的同时, 这些精巧别致的绿地也成了对外展示宜州的名片。“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美在画中”成为今日宜州的真实写照, 2012年12月, 宜州市被授予"广西园林城市"的光荣称号。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宜州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山会更绿、花会更艳。刘三姐的故里将是一个繁荣、和谐、开放、美丽、宣居的生态园林之城。

公爷坟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3

公爷坟村位于南独乐河镇中部偏西,全村有120户人家,354口人。村域面积0.52平方公里,辖域面积4.9平方公里。大小街道16条。公爷坟村有桃树种植面积150亩,果树种植是我村的主导产业,是村民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收入达到了10500元。

近年来,公爷坟村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以创建北京郊区生态村为目标,着眼于为人民群众创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2011年以来,公爷坟村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生态建村”的目标,提出了创建“北京生态公爷坟村”的工作目标,对公爷坟村的总体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致力于建设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开展村庄生态创建活动,使全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庄面貌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对外形象明显提升。现将公爷坟村创建市级生态村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村庄科学定位规划,提高村庄现代化水平

1、成立领导机构,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为实现创建市级生态村的奋斗目标,公爷坟村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书记亲自挂帅,组织、指挥全村的创建工作。村委定期召开调度会,督查工作进度,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扎实开展。

2、科学定位,精心搞好规划。为适应经济、环境、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公爷坟村积极响应关于加快新农村的号召,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思路,制定我村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即把公爷坟村建设成为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环境清洁、人民富裕的新农村。

二、加强宣传教育,建设公益设施,打造村庄文明形象

1、强化环境宣传与教育,提高群众环境素质

在争创工作中,公爷坟村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公爷坟村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主要道路两侧,农村显要位置,书写固定性环保宣传标语多幅。在村民中深入开展争做“清洁美化家园示范户”等活动,使环境保护和文明创建活动深入人心。

2、建设公益设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为了进一步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村里建立健身广场、村民大舞台和文化大院,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天都有村民来参加扭秧歌、打球、看电影、唱卡拉OK、打牌、下棋等活动,大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减少了许多村民的生活陋习。

3.融洽邻里关系,创建文明村庄

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村内注重村民邻里关系的融洽,并成立“疑难纠纷评理团”为村民解决疑难和口角问题,化解积压群众疑难纠纷8起。

三、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新农村管理模式,改善环境面貌 公爷坟村一贯重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村庄科学利用现有财力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日新月异。2010年初村委投入大量资金,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村内成立临时环境整治队伍,共计10人;专车两辆;长效机制人员两名。在由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的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和其他队伍的带领下公爷坟村的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和效果。环境治理过程中清除卫生死角15处,清理垃圾800余立方,拆除3户违章建设共计130平米。

2.为了使村民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村委会免费对全村进行改厕,全部改为水冲式厕所;为了村民出行方便,对全村由于改水破坏的路面进行全部硬化,全村的硬化面积达到了100%;为了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村民家前屋后无杂草、无垃圾,常年指定2人专职打扫卫生,对生活垃圾每天清运,并为各家各户定制安放垃圾桶座架,确保村里无脏乱差现象,并实行自家垃圾自家收存分类统一处理,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卫生达标的户村委会奖励洗衣粉、肥皂等。

四、强化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公爷坟村按照“生态建村”的总体目标要求,全面开展污染治理和防范工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实现了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一是严把新建工业项目的环评关。全村上下统一思想,对到本村投资的工业项目,必须持有国家环保达标证书,否则,效益再好的项目也不要。二是加大对已建工业项目的污染问题进行督促。

五、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近年来,公爷坟村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果树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全村生态环境。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4

工 作 总 结

长坝村位于思南县西南部的长坝乡,是长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4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1318户,总人口5312人,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集镇商贸、旅游服务、农业及中药材金银花的种植。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1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2008年启动了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为了建设省级文明生态村、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给群众创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环境,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两年多来,我村在县环保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开展生态村的创建工作。通过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支两委成员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以创建生态村为着力点,让老百姓有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为目的,制订了生态村创建规 划,成立了由联系领导、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孙用军为组长的创建“贵州省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办公室,结合本村实际,认真分析、讨论,并制订了创建规划方案,落实了专人办公,做到目标明确、工作具体、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了使生态村建设工作计划顺利实施,我村非常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以及发放宣传资料、有线广播、张贴宣传标语、设置固定宣传牌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形成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三)全面实施,成效显著。我村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了村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辖区内无重污染企业,无工业废水、废气、噪声,近三年内未发生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置了固定的环保宣传设施,对石林景区生态环境实施重点保护。在近几年来,我村环保工作的良好基础之上,创建省级生态村 的各项考核指标均已达标,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近几年来的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实施,特别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取得了实效,建立了金银花、茶园、烤烟、水稻示范基地,使得村民的收入逐年升高,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4240元。

2、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新打地下井33口,改造旧井100口,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通过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大提高了村民改建、新建卫生厕所的积极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

3、在污染控制方面,配合新农村建设,设置垃圾箱,新建了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站,配备了卫生员,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沟渠及主要道路常年保洁,保证了全村范围内无露天粪坑,排水系统良好,无污水横流现象。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我村辖区内无工业企业,故无工业污染物排放。

4、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使用电能、太阳能和沼气的比例明显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3%;农药瓶、农药袋、废农膜等,都由农民自已回收,集中到组级垃圾箱或集中填埋、烧毁,保持农田、地边、周边的环境整治,回收率达100%。村民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般有:大部分进入沼气池,一部分用来肥田,还有一部分用来喂养牲畜或作其它用途,农作作秸秆利用率达98%。村 民畜禽养殖废弃物通过管道输送到厕所或沼气池里,不会排放出去,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9%。

5、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村自然生态基础好,村民环保意识强,整个村都被青山绿树所包围,绿化覆盖率达42 %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达51%。村民历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很低,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6、在公众参与创建方面,开展干部理论学习和教育,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等各行制度,定期对干部进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训,村居委会政务行为规范,村民小组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规范、高效。大力开展了“育新人、树新风,建新村“活动,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使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善。定期开展“五好家庭”、“巾帼旅游示范户”、“平安家庭”的评选活动,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到98%。

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各项建设指标均已达标,长坝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正被农民所摒弃,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反映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被农民所接受。创建生态村,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受到 了全体村民的欢迎。

二、存在的不足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生态村建设离不开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团结协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村的创建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村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区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村民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种设施,加强宣传,落实各级责任,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理清思路,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和决心,摒弃“等、靠、要”的依耐思想,同时重点调动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主动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村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村庄保洁、清杂、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早日实现社内净化、绿化、洁化、美化。

村创建生态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5

创建宁波市生态村过程中,我村两委班子带领着全体村民,围绕着镇委、镇政府生态立镇的发展战略目标,从为乾炳村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出发,参照生态村建设目标要求,严格按照《匡堰镇乾炳村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建设,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了积极推进生态示范村的创建工作,2006年,我村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村委员会主任为副组长的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工作分别由农业和团支部、妇代会具体负责,分片设环保员,负责全村的环保管理工作。村“两委”把生态村建设作为村2006年至2007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将生态村创建列入村重要议事日程,分工负责,列入“两委”成员年终述职内容,做到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时制定了工作制度,真正把生态村创建活动抓到位,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建”字上见成效,村设立了固定宣传专栏,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发动广大团员青年当生态村建设的志愿者,开展“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使全体村民自觉参与到生态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营造出“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的生态村创建氛围。

二、广泛宣传,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村创建氛围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乾炳村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创建活 1

动的主体,不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召开了班子会议,统一思想。随后召开党员会、团员会、村民代表会、生态村建设动员会等会议共7次,村干部上门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使创建工作在党员干部中,在广大村民中扎根;其次是在村口、路边、村中设臵固定宣传牌,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三是利用村宣传栏,张贴生态村创建宣传资料。以村务公开栏、黑板报为载体,广泛宣传生态村创建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身边事、身边人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系列宣传,增强了村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达到了“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目的。广大村民也十分珍惜环境整治的成果,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创建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并形成了“生态建设我有义务”的责任意识。正是依靠群众这个有水之源,倡隆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创建成果才得以有效巩固。

三、实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生态村的进程中,通过抓项目、抓结合,求发展,落实了生态村创建中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了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圆满完成。

为了进一步完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创建生态村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村按照乾炳村村庄建设规划,积极实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有序实施,完成了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为确保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根据市环保局的统一要求,组织力量,完成了《匡堰镇乾炳村生

态村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较系统、全面、完整地论证了乾炳村的现有资源、建设的重点项目,力争2007年把乾炳村打造成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中心村,最终实现全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创建生态村,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在创建活动中,乾炳村紧紧抓住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投入资金花大力气进行解决。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近500余万元对全村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在村庄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打好了污水处理、五乱治理、村庄绿化三大战役,在村民中积极推广三格式卫生户厕,目前家家户户已基本完成了三格式卫生户厕的改造。建造生活污水收集池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启动了生治污水治理试点,配备了公共卫生垃圾筒,同时对村民的生活垃圾实行了袋装化、桶装化。通过几年的创建工作,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使村庄环境建设步入了一个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在创建活动中,全村建立了一个卫生管理组织,组建了一支卫生清扫和保洁队伍。同时出台了卫生保洁制度,绿化管理制度和维护村容、村貌的规章制度及聘请生态建设监督员制度,把生态村建设写进了村规民约,用制度约束群众的行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气。为了巩固创建成果,全村实施了“四化工程”:一是净化工程:以清除垃圾,清除污染为重点,做到了四个不见,不见了暴露垃圾,生产垃圾日产日清,不见了露天粪

缸,加快卫生户厕改建和公厕改造步伐。不见了污水横流,保证雨水道畅通,推广渗水池,解决污水去向,严禁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流淌,污染环境,不见水面漂浮物,穿村溪坑全面清淤,保持底清、面洁、岸净。二是美化工程:依法整治道路两侧违法建筑,拆除了危房和不符合规划、影响交通的建筑物,对长期不结顶的半拉子工程进行了整治、结顶,制止、清除乱贴乱画的现象,房前屋后物品堆放整齐,无乱堆放现象,村道两侧的外墙立面进行粉刷出新,使村庄呈现新农村景象。三是绿化工程:构筑公共绿化,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的体系,在村口建造了公园,开展了道路绿化和围墙披绿工程,实施了河边绿化和溪坑绿化,开展村民庭院绿化,号召村民在庭院内的空荒地进行种花、种树、种菜、种果,通过绿化工程,使全村真正实现绿化、美化和香化,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和“以绿为主,以美取胜”的生态花园式村庄。四是亮化工程,在实施道路形象的基础上,在村道及村民小区按标准和村民出入需要设臵了路灯,实施灯光亮化。

五、发展特色经济,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新成绩。

以杨梅特色生产为抓手,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对村内杂基地和花卉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双增”。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平衡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农药及除草剂用量,减轻农药和化肥流失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建设茶叶、杨梅的生产无公害基地,发展优势高效的经济林,建成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和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生态、公益复合林区。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对全村的农田进行了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通过封山护林、封山育林、林相抚育等措施,实施了以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风景林、水土保持林建设,依法制止乱砍、乱伐和抛荒现象,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六、生态村创建成效明显

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开展,乾炳村的村容村貌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得到了质的提高。尤其是如今的乾炳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村庄更绿了、河流更清了,环境更美了,呈现出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正被农民所摒弃,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反映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被农民所接受。创建文明生态村,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溪农民的欢迎。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生态村建设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生态建设的具体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好工作:

1、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着力营造一支思想好、素质高,有干劲的干部队伍,同时对村民加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以及实用技能。

2、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使我村环境保洁工作制

度化、经常化。

3、完成各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清水河道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6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实施方案 篇7

1、创建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张印春村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许生辰村主任

成员:蔺长华、董印保、于学清、许文付、蔺怀春、刘得才、郭殿权、董印才

2、创建职责分工:

张印春负责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全面工作

许生辰负责工程施工组织协调工作

蔺长华负责方案制定及资料整理工作

董印保负责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组织工作。

于学清负责联络报表工作

许文付负责本村民小组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蔺怀春负责本村民小组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刘得才负责本村民小组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郭殿权负责本村民小组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董印才负责本村民小组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3、创建任务

1、改厕工程,388户完成时间:2006年9月。

2、吊炕工程,388户,完成时间:2006年10月。

3、太阳能安装工程388户完成时间2006年8月。

4、路面硬化工程总面积15000平米。完成时间:2006年6月。

5、村庄绿化工程总面积10000平方米完成时间:2006年8月。

6、整体美化工程建牌楼2座,雕塑1座,牌示40块完成时间:2006年5月。

7、亮化工程安装路灯50盏完成时间:2006年7月。

4、创建措施

1、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了解争创生态文明村的意义,讨论并通过创建实施方案。

2、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争创生态文明村的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统筹安排,制定出创建任务完成进度表,保证按时完成。

4、制定完善补助措施,激发村民积极性。

5、成立施工队,做好培训,做到工程质量达标。

6、定期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讨论会,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完善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苇子峪村委会

村创建升级生态村汇报材料 篇8

XXX村党支部 XXX村民委员会(2012年3月15日)

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省级生态村检查组各位领导莅临XX检查指导工作。这里我代表村两委向各位领导汇报三个方面工作。

一、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XXX镇东北部,距集镇7.5公里,距三明市区6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7亩,林地面积2.8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7%。下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57户587人,近年来全村涌现出博士2人、硕士8人、中专以上学历102人;正处级干部3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3人,副科级5人,党员32名,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人才村。2006年列为县级新农村示范村,2010年列为市级新农村推进村。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702万元,人均收入达6882元。

二、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情况

近年来,XXX村按照“富裕XX、魅力XX、和谐XX”的发展定位,立足村情、把握特色,深入开展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全村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村容村貌日益优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环境面貌不断改进。

1、突出建章立制,创建合力不断夯实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指导小组,把生态村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创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正副组长,两委委员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责任机制到位。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了《XXX镇XXX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XXX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同时把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和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村两委、党员各责任人上,落实工作责任和限时责任,使整个创建工作有条不紊。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召开了全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村宣传橱窗、黑板报、张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活动,共悬挂横幅7条,张贴标语20多张,发宣传材料500多份,制作环保图片12张,使创建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强化了村民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意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配合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突出生态特色,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XXX村在生态村建设的进程中紧紧围绕生态优势下工夫,持续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高效毛竹林。采取垦复扩鞭、全面深翻、配方施肥、稻草覆盖和喷灌建池等技术改造措施,建立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竹林1600多亩,年产毛竹10万多根。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品种调整,大力发展水稻、烟草和中药材等,实行无公害管理,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对种植户进行种子补贴、种粮大户奖励。目前,全村种植优质水稻1800余亩,烟叶180亩,红豆杉、厚朴等中药材基地600亩,培植食用菌4.5万袋,全村一年增加收入5万多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来实施。建成了庭院式生态经济模式,即猪(羊)-沼-果(菜、鱼)模式,沼气用于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化肥,即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收入。针对烟叶等种植所产生的农膜,村两委提出“谁种植谁清理”,由种植户进行收集,采用废旧农膜湿法造粒工艺,即废旧农膜→破碎→清洗→脱水→熔融造粒,不仅实现了资源再生,而且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近年来,针对全村的秸秆堆烧现象,村两委提出了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及用于食用菌等等措施来解决秸秆堆烧的现象。目前,全村农膜回收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6%,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面积比例达到61.4%;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66kg/公顷、241.3kg/公顷,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3、突出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不断提升

以村容村貌建设为重点,科学合理规划村居布局,提升村居生态文明。一是合理规划优功能。完善《XXX镇XX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具体规划了生态林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休闲区等三大功能区及主要配套建设项目。近年来,XXX村不等不靠,沿贯穿村庄的小溪修建河堤650米,水泥桥5座,栅栏200多米,把原来一个道路颠簸、村庄破旧、溪流四溢的XX逐步变成一个村道畅通、洋楼临池而立、溪水清清的美丽家园,形成了“小桥流水式”生态村庄布局。二是整治环境增“靓”点。坚持“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理念,深入开展“三清六改”和“家园清洁行动”等活动,引导农户开展清理垃圾、污泥、路沟,整治房前屋后、室内卫生,拆除乱搭乱建,改造 空心房,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做好农膜回收,逐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投资20余万元配备了垃圾桶10个,建垃圾池6个,规划建设小型垃圾中转转运站,日处理垃圾达1.5吨;投资11万元新建沼气池26口,共建沼气池52口;改造河堤220米,改沟13条,清理猪圈、牛栏、谷仓等30余间,改厨改厕52户。积极开展农村“四旁”绿化,引进桂花、香樟等珍贵树木800多棵种植在四旁绿化村道、河道。同时针对污水问题,我村采用生物膜技术,通过形成生物膜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通过整治,全村饮用水合格率100%,户用卫生厕普及率10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100%,生活污水处理率82.57%;村域内无工业企业污染,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3%。三是夯实基础增实效。从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办起,先后完成资金投入985万元,实施了自来水厂建设、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卫生公厕建设、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省级旧宅基地复垦和土地平整项目为契机,投资300万元,实施退宅还田30亩;投资37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70亩;完成烟田建设180亩和通户水泥路面硬化500米,安装路灯14盏,新建自来水池3个及配套管网9.6公里,增添老人活动室与农家书屋。

三、主要成效及下阶段打算

各位领导,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以来,我村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创建中,村班子带头,全体群众参与,村民对创建生态村活动逐渐从认识到理解,从支持到参与,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村场环境的自觉性大大加强,初步形成了人人讲卫生、讲公益、讲文明的社会风气。二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止,乱倒垃圾等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大大减少,农田土壤有机质 含量逐年上升,初步形成资源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三是居住环境优化美化。通过一系列的整治,XXX村绿化普及率83.7%,现在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安居乐业、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改进方法,增强责任,抓好生态村的巩固提升工作,使生态村创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9

关键词:卫生村,创建前后,公共卫生,感染性疾病,调查

创建卫生村, 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要, 也是改变农村卫生面貌, 改善投资环境的根本保证。为了解江门地区农村居民卫生村创建前后公共卫生状况与感染性疾病等情况, 我们于2011年选取江门地区内8个未创建卫生村 (卫生村创建前) 与选取4个2012年已命名的“卫生村”进行比较, 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 为创建卫生村提供参考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随机抽查江门五邑地区中8个自然村的常住村民234人 (户) , 其中鹤山市桃源镇金城村18人 (户) , 鹤山市桃源镇旺南村18人 (户) , 新会区睦州镇牛古田村41人 (户) , 恩平市圣堂镇竹围村29人 (户) , 恩平市圣堂镇方卷龙村28人 (户) , 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52人 (户) , 台山市台城镇游鱼村29人 (户) , 开平市百合镇向东村 (简称向东村) 19人 (户) 。2012年上述有4个村已命名的“卫生村”作为调查对象, 抽查了121人 (户) , 其中金城村22人 (户) , 旺南村22人 (户) , 牛古田村46人 (户) , 游鱼村31人 (户) 。

1.2 统计方法

结合卫生村创建标准中相关的内容 (以广东省卫生镇、卫生村标准释义读本为考查依据[1]) , 设计调查问卷, 开展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对村委、镇政府部门及本村环境整治的投入和住地环境卫生满意度, 村民家居环境和户厕卫生状况, 卫生村创建前后建设主要的5个指标, 卫生村创建前后主要肠道传染病和感染性腹泻患病率等。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2人一组于创建前后入户询问调查, 填写统一调查表格。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Epi Data 2.0建立数据库, 并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卫生村创建前调查了234人, 男性119人 (50.9%) , 女性115 (49.1%)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8岁;其中20~30岁21人 (9.0%) , 31~40岁26人 (11.1%) , 41~50岁53人 (22.6%) , 51~60岁79人 (33.8%) , 61~70岁44人 (18.8%) , ≥71岁11人 (4.7%) 。文化程度文盲17人 (7.3%) , 小学68人 (29.1%) , 初中110人 (47.0%) , 高中36人 (15.4%) , 大学3人 (1.3%) 。卫生村创建后调查了121人, 男性63人 (52.1%) , 女性58 (47.9%) 。其中20~30岁10人 (8.3%) , 31~40岁13人 (10.7%) , 41~50岁27人 (22.3%) , 51~60岁40人 (33.1%) , 61~70岁26人 (21.5%) , ≥71岁5人 (4.1%) 。文化程度文盲11人 (9.1%) , 小学35人 (28.9%) , 初中55人 (45.5%) ;高中18人 (14.9%) , 大学2人 (1.7%) 。

2.2 村民满意度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村民对镇政府部门、对村委和本村环境整治投入以及住地环境卫生的满意度:由卫生村创建前的78.2% (183/234) 上升到创建后的95.9% (116/121) , 不满意度由卫生村创建前的21.8% (51/234) 下降到创建后的4.1% (5/121) 。

2.3 村民家居环境情况

本次调查创建前村民234户, 环境整洁好或中等198户, 占84.62%;环境差36户, 占15.38%。卫生村创建后调查121户, 环境整洁好或中等117户, 占96.7%;环境差4户, 占3.3%, 创建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39, P<0.01) 。

2.4 村民家禽畜圈养情况

本次调查创建前村民234户, 圈养112户, 占47.8%;无圈养122户, 占52.2%。卫生创建后调查人数121户, 圈养90户, 占74.4%;无圈养31户, 占25.6%, 创建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87, P<0.01) 。

2.5 农村居民户厕卫生状况

户厕的清洁度好由卫生村创建前的80.8%上升到创建后的95.9%, 清洁度差由创建前的19.2%下降到创建后的4.1%;户厕的完整性好由卫生村创建前的85.0%上升到创建后的97.5%, 户厕的完整性差由创建前的15.0%下降到创建后的2.5%。见表1。户厕内卫生管理, 共调查了8项指标中, 厕内有蝇、厕内有渗漏、厕内有蛆和厕内有臭味, 创建后较创建前均有下降。见表2。

2.6 卫生村创建前后的5项指标变化

卫生村创建前5项指标百分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为:卫生户厕普及率>无害化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道路硬底化率;而卫生村创建后均显著好于卫生村创建前的5项指标。见表3。

2.7 卫生村创建前后与主要肠道传染病和感染性腹泻患病率情况

卫生村创建前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最高, 为4.70%;其次寄生虫感染发病率为2.14%, 肠道传染病 (沙门菌、痢疾、甲肝) 发病率为1.71%。而卫生村创建后略有下降, 感染性腹泻、寄生虫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分别为0.83%、2.48%和1.65%。见表4。

注:肠道传染病包括沙门菌感染、痢疾、甲型肝炎。

3 讨论

3.1 创建卫生村有良好的家居环境, 是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有效手段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卫生村创建后无论是在经费的的投入、健教阵地的建设、宣传的形式及种类, 还是村民的家居环境整洁, 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使家庭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都比创建前有好转。由此说明, 创建卫生村不但改善了家居环境, 有效推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而且还促进了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是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

3.2 村民家禽畜圈养可改善大环境卫生面貌, 有效地控制“四害”密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村民家禽畜圈养的户数由创建前的47.8%上升至创建后的74.4% (P<0.01) , 虽然创建前与创建后家禽畜圈养户数增加, 但农民家禽畜无圈养的情况仍然存在, 原因是:散养畜禽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习惯, 要他们一下子将自家的十几只鸡、鸭等圈养非常难办, 由此造成未经处理的禽畜粪便就近排入沟渠、水塘, 对周围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带来较大污染。因此, 创建卫生村, 建立村民禽畜圈养的管理机制, 保持村庄整洁、优美和有序的环境, 有效地清除和控制各类孳生地, 不仅使“四害”密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且能改善大环境卫生面貌, 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3.3 建立户厕内的卫生管理, 可促进家庭卫生面貌的改变是改善户厕内卫生的有效手段

厕所是健康文明生活必须的卫生设施, 厕所的卫生管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进步的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讲究卫生改善环境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创建前户厕内卫生较差、苍蝇较多和户厕卫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也较突出。卫生村创建后, 户厕内的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户厕内的卫生管理显著改善, 可见创建工作对于改善厕所的环境卫生, 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效果显著。改善户厕内卫生, 是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有效手段。

3.4 卫生村创建后可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了生活质量

表3结果显示, 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道路硬底化率、卫生户厕普及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等5项指标创建后均显著好于创建前, 这与当地政府部门对卫生村创建高度重视, 加大各项指标的建设投入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 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 其中包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 即希望能有一个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 创建卫生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这一愿望。另外, 在调查中发现创建前少数村民饮用自家井水, 没有做任何水质检验。据朱小慧等[3]报道, 江门市区生活饮用水中的井水合格率仅有20.00%, 表明饮用水存在着较严重安全隐患, 长期饮用, 危害村民的身体健康。因此, 应要面向村民, 大力宣传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知识, 提高农民的饮用水卫生和疾病预防意识, 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并采取措施使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得到改善, 以确保村民饮水安全。

3.5 改厕可促进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改善、减少疾病传播, 增强了村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卫生村创建后不仅丰富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 拓展了外延, 而且成为农村大卫生的统领性工作, 促进了农村改水改厕的进程, 促进了村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改变了生活习惯, 增加了相关的卫生知识, 增强了农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据文正葵等[4]报道, 改厕对控制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和寄生虫感染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是农村卫生防病的重点措施之一。表4结果显示, 卫生村创建后的总发病率 (4.96%) 与卫生村创建前总发病率 (8.55%) 要低。卫生村创建后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患者和寄生虫感染发病率均较创建前的发病率低, 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0.05) 。上述调查结果与文正葵等[4]报道不一致, 这可能与肠道传染病 (沙门菌、痢疾、甲肝) 流行因素较复杂, 禽畜无圈养和排水管理等社会因素有关, 这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许立凡.广东省卫生镇、卫生村——标准释义[M].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08.

[2]张本界, 冯新元, 阎振生.河南省农村改厕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 2000, 32 (1) :43.

[3]朱小慧, 宋慧坚, 张慧青, 等.2008年江门市区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10) :2367-2369.

村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 篇10

实施方案

为提升我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美化村级面貌,持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按照上级创建生态村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村基本情况及指导思想

××村村共有×户,×人,党员×名。全村现有土地×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以建设美丽乡村、全面达小康为工作思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使其成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亮点,继而辐射带动全办农村的发展,加速推进全办现代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我镇农村改革发展迈向新台阶,使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硬化、维修村级道路

2、绿化巷道

3、加强环境整治,保证创建中的各项指标全面达标。落实卫生保洁措施、绿化美化环境,把我村建设为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环境整洁,绿树常青的生态村。

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动员大会讲话 篇1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动员大会,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迅速行动起来,全面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五年行动方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建成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的“廉江梦”。刚才,世东同志对创建生态文明

城镇村作了全面具体部署,我完全赞同;城北街道、安铺镇、市政园林局分别做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相关单位也分别签订了“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责任书。下一步,关键是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三种认识”,增强建设生态文明使命感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廉江未来的长远大计。各级各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廉江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深刻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讲政治,丝毫马虎不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加快建设“美丽廉江”,并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讲大局、谋长远的严肃课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各级各部门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我安身立命之本、未来长久发展之本、子孙万代幸福之本,动真格,出实招,下苦功,全面推动创建工作开展。

二要深刻认识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促发展,丝毫懈怠不得。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地区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投资环境、地方形象在内的综合竞争。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地方形象、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一个地方的无形资产和名片,也是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能更好地创造宜居宜商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廉江;就能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我市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既是塑造廉江形象,提升廉江品位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增强地方综合竞争力、推动建设幸福廉江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一起抓,努力使我市经济社会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深刻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惠民生,丝毫麻痹不得。一个地方好不好,不能只看地方的GDP,还要看群众生活是否幸福。发展经济,让群众有更好的衣食住行条件,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无疑是增进群众福祉的重要前提;建设生态文明,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过上安稳的日子,则是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期待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美丽转身”。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要顺应群众的热切期待,回应群众的现实关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可以说,对创建生态文明工作不用心,就是对群众不关心。我们要坚决杜绝麻痹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建工作上,努力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让群众生活得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

二、实施“五大工程”,迅速打开创建工作局面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必须立说立行,抓住关键,以重点工作的成效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当前,要大力实施“五项工程”:

一要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年来,我市在街巷村道建设、环卫管理、河流整治、交通秩序以及无垃圾村庄建设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城乡总体环境还不够好,烂街烂路较多、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倒、山地植被遭受破坏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要以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为契机,进一步实施城镇街道、村道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并加大对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整治,依法治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占道经营等行为,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大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坚决遏制交通违章行为;全面整治村庄内外小溪、小河、沟渠池塘,清除河塘淤泥、杂草漂浮物,整治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排,恢复河道基本功能,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要大力实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当前,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垃圾集中处理困难,仍然是群众关

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制约生态文明城镇村创建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实施城乡保洁工程,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转运站和生活垃圾收集点等设施的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日产日清,坚决杜绝“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完善市镇村三级污水处理网络;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

设,鼓励畜禽养殖户推广应用沼气,积极探索农村改厕新模式,逐步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

三要大力实施生态景观打造工程。生态景观是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生态与景观并重、绿化与美化并重、造林复绿与林相改造并重的原则,抓好全市生态规划,积极构建以公园绿地为点、道路岸线为带、生态发展区为面的点、带、面绿色环抱格局,打造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全面推进塘山公园的规划建设,努力打造粤西一流的生态休闲园。加强城镇主要街道、河道两边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整合镇村庄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建设小型花园、公园或休闲绿地。切实保护好已有自然生态资源,保持小河、小山原有地形地貌和生态林、防护林、古树名木等的风貌。推进以具有乡土特色和建筑文化的农村住宅为主的新民居建设,提升民居文化品位和村庄建设水平。

四要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和经济双赢发展之路,才能彻底摆脱“边发展边污染,越发展越污染”的怪圈。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通过标准引导、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等方式,有效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进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集聚发展;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开发环保新技术,采取生态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要打造低碳城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新能源,全面加强节地、节水、节电、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努力实现增效节能和环境保护。

五要大力实施生态文化培育工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根。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群众的文化自觉,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各个领域。一方面,要强化生态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简约生活、爱护环境、呵护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美德,养成防治污染、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行为习惯,建设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生态文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二次使用,提倡绿色出行,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形成低消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落实“四项措施”,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建设生态文明城镇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涉及领域多,工作要求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狠抓工作落实。第一,坚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市里已经成立生态文明城镇村创建工作指挥部,由我任总指挥、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任相关领导职务,统筹协调全市生态文明城镇村创建工作。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领导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创建目标。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意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工作不是一个或几个专职部门的事情,必须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大力支持创建工作。要实行全市副科以上干部回村挂点开展创建工作;各挂点单位要大力支持挂点镇、街道开展创建工作;实施“乡贤反哺家乡”工程,积极发动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参与创建工作。要充分调动和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介,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的宣传,努力营造全民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二,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我市的城乡情况千差万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对照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发展水平较高,前些年已被评为省、湛江市和本市级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是对照新标准,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健全长效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二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有明显变化的,重点是找准薄弱环节,实施攻坚突破,力争尽快达到生态文明镇村建设标准;第三类,条件差、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重点是加强扶持,启动内力,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各镇(街道)、各村(社区)要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做到年年有变化、有进步、有提高,确保五年内全部完成创建任务。今年,市里选定基础比较扎实、条件比较成熟的河唇、石城、安铺作为先行镇。这几个镇要勇于担当,先干一步,确保年内圆满完成创建任务,为全市树立榜样、积累经验。今年还要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政园林局和城区三个街道要主动作为,争取早日建成达标。与此同时,创建工作指挥部要全面做好规划,以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的镇和地处城镇郊区、公路沿线并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作为重点,打造成生态文明镇村的亮点,并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推进全市创建工作。

第三,坚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要注意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生态文明城镇村创建工作,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辅助、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要加强统筹协调,研究相关政策,通过整合财政、农业、林业、交通、建设、电力、水务、环保、民政、移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的专项资金,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综合配套投入,支持生态文明城镇村建设。

第四,坚持奖惩结合,严格考核。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监察局要积极采取执法检查、视察、评议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全市生态文明城镇村创建工作的检查监督,确保创建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市委组织部要把生态文明创建成效纳入各级党政班子科学发展观和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创建工作指挥部要跟踪督导,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对先进镇村进行通报表扬,对落后镇村进行通报批评;对如期达标的镇(街道)、村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达标的镇(街道)、村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责任人坚决实行问责。

上一篇:浅谈信息化课堂教学下一篇:春之旋律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