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同步练习

2025-03-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陋室铭》同步练习(共10篇)

《陋室铭》同步练习 篇1

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爱莲说和陋室铭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⑵yū( )泥 清lián( ) 隐yì( ) 枝màn(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⑺ 濯清涟而不妖( )( )

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⑽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解释下列名词:

⑴ 铭: 。

⑵ 说: 。

5、填空:

⑴ 《陋室铭》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

⑵ 《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世称 。

⑶ 《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

⑷ 《陋室铭》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⑸ 《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⑵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⑶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⑷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陋室铭课后练习题 篇2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陋室铭》的作者是 代。

本文的主旨句是

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6、《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陋室铭》 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1.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

参考答案:

19.①这②大

20.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体)(或使身体劳累)。

《陋室铭》同步练习 篇4

阅读文言文,回答第10—13题。(共10分)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的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 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⑤说:谈论。 ⑥视:看,比照。 ⑦化:融和。 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劳: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2.【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除“陋室”外也出现了两个“芝兰之室”,是哪两个?(2分)

13.【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你怎样看待他们这种交友方式?(2分)

参考答案:

10.使……劳累 居住 评分标准:每个词解释准确1分,共2分。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评分标准:答出反问语气,语序正确,语句流畅2分。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评分标准:语句流畅,意思对即可2分。

12.诸葛庐,子云亭。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共2分。

13.示例1:他们的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分。

示例2:第二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道德的人(好人、善良的人等)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而第一种交友方式有看不起平民之意,这样的交友方式不可取2分。

《陋室铭》22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就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今天我们将进行此篇铭文的学习,与作者一起走进“陋室”,感受陋室周围的环境,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齐读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总结)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二、认定目标(出示课件)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解题

1.陋室,我们很好理解,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过渡)那“铭”是什么呢?谁起来说一下

2.生介绍: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师补充: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3、课件出示学习方法:(过渡)下面检查同学们对此篇课文预习的情况。

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诵读,并作指导(粗读——矫正字音,读准课文)

1、个读: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订正字音。(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师:对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本文是铭文,讲究押韵,除最后两句,大篇幅使用了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读此篇文章,一定要注意把握节奏,体会文章所有的韵律美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用斜竖线标出句中节奏,在课文中画出押韵的字)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出示课件 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

4、生自由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5、齐读(出示课件)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细读——疏解文意,读通课文)(课文已经读熟练了,下面检查一下对文意掌握的情况)(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字义,句义问题,后全班一起解决)依情况依次解决。

1、小组内自己解决译读课文。

(1)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2)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3)朗读全文,体会文意。

2、(出示课件,检查对字词掌握的情况,积累文言常识)(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1)、虚词

有仙则名:连词,相当于“就”“便” 斯是陋室:代词,这 惟吾德馨:我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调节音节,无实际意义 可以调素琴:表示可以凭借(2)、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五、品读课文,深入文本(精读——品味意境,读懂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陋室的句子,边读边画,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都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1)环境怎么样?一个词语概括(幽雅)里面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好(上,入)怎么好啊?(一上一入把苔藓,小草写活了,它们仿佛有了灵性,如此恬静雅致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忘了陋室的简陋。)

(2)交往人的具有什么特点?(博学,高雅)想象它们都是谁?在谈论什么?(例:白居易 谈诗论道)(从与作者交往的人我们可以看出室中主人也同样是德才兼备之人)

(3)日常生活有什么特点?(恬适,高雅)师:作者弹琴、阅读佛经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鄙视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

2、我们已经参观完了陋室,那你认为“陋室”陋还是不陋?为什么?

明确:不陋。文章中哪句话对之作了解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师强调,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文中对陋室的具体描写无不体现了“德馨”二字。(板书)谁来品析一下这句话?(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过渡)刘禹锡有如此高雅脱俗的情志,是不是他一切过得都很如意呢?

师补充写作的背景: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3、了解了陋室铭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刘禹锡写作此篇文章的目的:身居陋室,却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板书)

4、师总结: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本文通篇在写“陋室”,然而无一处不是在写屋主,即作者自己。陋室不陋在于屋主的“德馨”,陋室的“陋”表现在周围环境、往来朋友和平时生活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恰恰表现了屋主,即作者的“德馨”。

5、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谈)师总结:我们不期盼厄运,但当逆境来到我们身边时,不妨想想我们的先哲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及对人生的态度。

五、快速背诵课文(出示课件)

六、拓展延伸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作品举例: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 》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七、限时作业

八、布置作业

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3读文章,注意字音和句读

(二)顶针提问,悟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练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陋室铭写作手法 篇7

1、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的“馨”,(比兴:比就是比喻,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

事理,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对偶、拟人描环境(对偶:是一种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对偶:对偶句特点:(1)上下句字数相等(2)结构相同(3)词性相同(4)意思密切相关。(作用)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拟人:化静为动、更生动活泼的表现出环境的清幽。体现“陋室不陋”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前长满了青草。把苔藓、青草写活了,有精神,有韵味。使人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恬静而雅致。上、入,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又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

3、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以手法。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4、虚实、对比化生活----静

陋室铭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

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陋室铭》教学实录 篇9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初读课文

1、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陋室铭》说课稿 篇10

(3)结尾引入三位古人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6、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景,延伸迁移:我们现在如何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培养他们注重自身修养的好品质。

六、说板书设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亮身份践承诺勇争先下一篇:如何写好数学课后小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