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试题(精选12篇)
初一历史试题 篇1
初一历史期中试题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A.广东 B.湖南 C.云南 D.陕西
2、黄河和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孕育了一代代辛勤聪颖的中国人。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居民是 A.元谋人 B.半坡聚落 C.北京人 D.河姆渡聚落
3、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把()和()尊奉为我们的人文始祖。
A.盘古、黄帝 B.黄帝、炎帝 C.黄帝、大禹 D.炎帝、大禹
4、.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5、1937年抗战前夕,毛泽东和朱德在某文中写道“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指的是谁: A、禹 B、齐桓公 C、黄帝 D、孙中山
6、我国远古时期的历史,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流传了许多的神话和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等。其中有一个传说人物叫神农氏,相传他教人们种庄稼和发明了医药,你还记得他的另外一个称呼吗? A.炎帝
B.黄帝
C.大禹
D.蚩尤
7、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从民。你能说出他是谁吗? A.黄帝
B.尧
C.舜
D.禹
8、有关夏商西周时期“平民”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
B、平民是农业和手工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C、平民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 D、平民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9、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
A.禹传子,家天下
B.尧让位给舜
C.舜传位给禹
D.黄帝打败炎帝
10、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指的是哪一王朝的君主?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夏
11、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1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3、战国七雄中,由晋国分裂而成的三个国家是
①齐国 ②楚国 ③燕国 ④韩国 ⑤赵国 ⑥魏国 ⑦秦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④⑦
14、铁农具在生活中普遍使用开始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5、秦在哪一年实现了统一?()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16、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奖赏 C、当兵建立军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奖赏
17、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疆域发展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不研究()
A.孔子
B.司马迁
C.唐太宗
D.孝文帝
18、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
B、小篆
C、陶器上的符号
D、甲骨文
19、甲骨文的书写方式是
A用刀刻 B用毛笔写 C用铅笔写 D用碳笔写 2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1、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 B、云梯 C、双音钟
D、古筝
2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3、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2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化水害为水利的著名工程。中国先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也具有这一特点的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2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学说与商鞅思想相接近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7、“皇帝”这一称谓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西汉
2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29、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了: A、秦朝人民习俗,不喜欢穿鞋子,喜欢拄拐杖 B、秦朝法律的残暴。C、秦朝规定人民不能穿鞋子,只能拄拐杖
D、那是外来品。30、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楚汉之争 D、绿林赤眉起义
二、非选择题
3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亲爱的同学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你一定能行!
()退避三舍
a 原古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纸上谈兵
b 牧野之战
()阵前倒戈
c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刀耕火种
d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卧薪尝胆
e晋楚争霸时候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揭竿而起
f 刘邦入咸阳,收揽人心()四面楚歌
g陈胜、吴广起义
()约法三章
h春秋时楚庄王挥师北上到洛邑,并打败晋国()问鼎中原
i项羽兵败垓下
32、历史诊断(请指出下列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每小题2分,计10分)(1)小红问:噢!你还能告诉我,我国原始聚落的情况吗?比如半坡聚落?
小明:那就更没有问题了!他们呀,日常生活使用陶器,陶器可好看了,底色是红的,上面绘有人、动物等图案,叫什么来着?对了,叫„„叫黑陶。他们住的房屋呀,是干栏式的!诊断结果:
小红问:那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还是个体农耕?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小明拍拍胸脯答道:我知道!是千耦其耘呗。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智慧提高了。诊断结果:
小红问:小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是哪个朝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小明答道:上殷墟出土的夏朝的四羊方尊吧? 诊断结果:
小红问:你可以告诉我有关北京人的情况吗?
小明答道:当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们用磨得光光的石锅做饭。诊断结果:
(2)对小明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
33、阅读材料回答: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① 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② 材料反映的情况从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中体现出来?(3分)
③这些原始居民在农耕方面有哪些世界之最?(2分)
34、列举我国奴隶制王朝的三位建立者和三位暴君。(6分)
35、阅读下列材料: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回答:(1)诗中称赞了我国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2分)
(2)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哪两个朝代的?各有什么历史功绩?(6分)
初一历史试题 篇2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再加上恰当的方法, 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下列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语。导语是开场白, 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 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序言”和“开头”。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虽然导语只有两三分钟时间, 有时甚至只是几句话, 但如果这个环节处理不好, 整堂课就会逊色不少。传统的导入方法多使用复习法, 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链接,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但往往缺乏趣味性, 因此, 导语设计要讲究设计艺术。在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采用诗词式导语、故事传说式导语、图片式导语、史论式导语、视频式导语、图解式导语、对联式导语, 材料式导语、歌曲式导语、评论式导语、热门话题 (时政新闻) 式导语等多种方法, 因势利导,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用《盘古开天辟地》动画导入新课, 结合其他关于人类产生的观点导入新课, 给学生对比思考的空间, 引起学生兴趣。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作为整篇文章的铺垫, 导语一定要精练, 不能太繁琐, 既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不能喧宾夺主, 要不然会事倍功半。总之,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并巧妙地做好安排, 使学生心理进入到一个愿思、乐学的境界, 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增加记忆。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展示与之相关的动画短片和图片, 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人类的变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自信心。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据史蒂文斯 (R·Stevens) 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分钟大约问2~3个问题, 可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频繁使用的教学技能之一。那么, 提问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这是课堂提问的关键。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中进行深入思考, 真正把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相反, 就会使学生对教学毫无兴趣, 或让学生糊里糊涂, 不知所云, 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 设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要给学生留有创新的余地。
总之,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一种手段, 我们要把提问作为入境的路标, 切实起到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艺术,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抓好预习、上课听讲、复习这三个重要环节
这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方法基本相同, 学生基本能够掌握, 重点强调教材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导入框、正文、小字、材料、插图、动脑筋、练一练、活动探究及自由阅读卡。给学生讲解各个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 了解了这些, 学生的学习就有的放矢。
关于复习这一环节, 除传统的复习方法外, 我在教学中针对每课重点内容归纳表格, 复习时, 学生根据表格复习, 节省时间, 效果显著。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 做到少而精, 积极应对开卷考试
为适应开卷考试出题模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七年级一课一练》, 试题的选择做到先易后难, 量少而精,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善于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仅让学生尝试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从而学好历史,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学好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98.
[2]赵亚夫.历史课堂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5.
[3]班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78.
[4]丁友西.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23.
初一新生学习历史有妙招 篇3
第一,明确范围。同学们应该知道,历史学科考察范围是:课文中的正文(宋体字排印)和历史地图,这是前言里已经说明白的。其他的部分,了解即可,不在考试范围内。这样,历史学习的范围问题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就清楚了。
第二,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首先,会用目录。我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先把目录认真看了看,从脉络上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了把握。其次,提前预习,按时复习。我喜欢在上历史课前,提前看书,并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用铅笔画出来。这样,不但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而且有些重点内容当时就已经记住。上历史课时,再把老师讲的重点补充出来,再一次复习了所学内容加深了印象。按时复习,在每天休息前,把今天所学内容复习一遍,可以巩固记忆。另外,可以利用手里的教辅资料进行检测复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一定要把课听好,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记好笔记。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在课堂上,所以利用好课上45分钟时间很有必要;教师也是利用课上时间讲授重点的,所以上课不能开小差。而补充笔记是教师对重点把握后的总结,也要有条理地记下来。尤其是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不断地记忆,善于梳理知识点。虽然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开卷考试,但一些基本知识还是要记忆的,可以为以后学习考试节省时间。把知识点按类别提前梳理好,有利于我们总结不同方面的历史要点,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勤奋是唯一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们有学习的动力。但学习仅凭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好的习惯。我把自己的心得将给大家,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帮助。
(指导教师:左玉霞)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试题推荐 篇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要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去()
A.北京市 B.陕西省 C.云南省 D.浙江省
2.2014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稻之道》摄制组一行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进行耕作文化内容拍摄。请问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下列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4.2006年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被列为2007年第30届遗产大会上我国的申遗项目。殷墟展现的历史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造型奇特,花纹秀丽成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精 品的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三星堆青铜树 D.三星堆青铜立人
6.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 主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关系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大运河
8.“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编磬 B.鼓 C.瑟 D.编钟
9.《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主张是()
A.道德教化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10.“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测定出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是我国历法的重大成就。人们最早可以用到24个节气是在()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1.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如果你想了解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是()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12.“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三首诗赞扬了同一位历史人物,这个人物是()
A.汉武帝 B.霍去病 C.张骞 D.王昭君
14.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15.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 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创编这套体操的古代医家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16.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密切的联系。那时,台湾被称为()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澎湖
1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国古代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18.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郦道 元
19.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A.王羲之 B.祖冲之 C.贾思勰 D.顾恺之
20.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范围是()
A.西起陇西,东到大海 B.西起长安,东到辽东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共15分)
(1)请根据给出的材料填写三国的名称(9分)
A;B;C。
(2)请写出两个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历史典故。(6分)
23.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共15分)
(1)诗中提到的孝文皇帝是哪朝人?(3分)他进行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3分)
(2)诗中提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5分)
(3)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24.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孝公召集商鞅等大臣讨论富国强兵之策。请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此历史情境的小短文。(共15分)
要求:
(1)题目自拟。(1分)
(2)文中要包含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历史作用,指出其中哪一项变法措施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并发表你对改革者最后结局的一点感想。(13分)
(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00字以上。(1分)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D)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磨制石器③使用天然火④学会人工取火⑤过群居生活
⑥生活的集体叫“氏族公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3、大汶口原始居民的遗址是在(A)A、陕西省 B、云南省 C、山东省 D、浙江省
4、“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D)A、氏族公社的公有财产被破坏 B、氏族公社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战争 D、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C)A、《道德经》 B、《韩非子》 C、《孙子兵法》 D、《孙膑兵法》
6、秦朝统一后,把下列哪种文字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A)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7、秦始皇在中央设臵的主要官职不包括(D)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马
8、下列历史典故或成语,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是(A)A、破釜沉舟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纸上谈兵 D、孟姜女哭长城
9、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在全国推广最早开始于(D)A、西周分封时 B、齐桓公称霸时 C、商鞅变法时 D、秦始皇统治时
10、下列制度中,哪一项不是西周时期的?(A)A、禅让制 B、奴隶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11、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A)A、黄帝 B、禹 C、蚩尤 D、尧
12、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C)A、尧时期 B、舜时期 C、禹时期 D、神农时期
13、位于今天淄博境内的早期人类是(C)A、大汶口人 B、龙山人 C、蓝田人 D、沂源人
14、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1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朝开始的?(B)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16、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加一个月,这种较完备的历法是哪 朝的?(B)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17、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A、西到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C、西起长平,东到临洮 D、西到临洮,东到长平
18、历史上说的“三家分晋”指的是哪三家?(A)①韩 ②赵 ◎魏 ④秦 ⑤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9、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是在(A)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20、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C)A、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B、推行郡县制 C、发动大规模战争 D、修筑长城
二、填空题(12分)2l、北京人用打制石器,但己掌握使用自然火的技术。北方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22、今天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与商周同时,我国另外一种著名的青铜文化是。
23、齐桓公任用 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 ”为号召,扩充疆界。
24、“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是论语的言论;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25、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26、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战国末期楚人 写了抒情长诗《离骚》。
三、列举题(16分)
27、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每家至少1位)
28、列举秦朝疆域四至。
29、列举西汉时期三个有作为的皇帝。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刘彻
30、列举西汉时期两项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
3l、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著名的战役。
四、材料解析题(10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写到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建筑?
(2)“戍卒叫”指什么事件?在何时何地提出了材料二中的口号?
(3)材料二中的口号含义怎样?标志着什么?
(4)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5)材料二的事件失败以后,还有谁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斗争?
五、简答题(12分)
初一历史试题 篇6
1.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大运河 B.赵州 桥 C.长城 D.故宫
2.唐太宗有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①重视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①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②增设殿试和武举,完善科举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选拔贤才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6.某班同学围绕“唐朝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这一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收集的相关史实中与该主题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玄奘西游天竺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册封南诏首领
7.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隋唐社会 “繁荣与开放”的有: ①贞观之治 ②“唐蕃和同为一家” ③鉴真东渡 ④发明雕版印刷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9.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下列收集到的图片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是该盟约的影响?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1.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支持宋代已完成南移的史实是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62.9% ②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③水稻种植扩大,产量跃居粮食首位 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⑤开封.杭州等城市商业发达。http:www.xkb1.co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14.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学习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揽的是
A.秦汉时期的历史 B.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宋元时期的历史 D.明清时期的历史 15.下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宋朝的民族融合 B.元朝的民族融合 C.元朝的对外交往 D.元朝的边疆管辖
16.右图反映中国雅克萨之战胜利场面,当时两次下令进攻沙俄侵略者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下列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
18.如果把“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题目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文化专制的强化 C.思想控制的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机
19.“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20.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5分)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在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功不可没。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什么?(2分)材料二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2)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举一例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政策?(4分)材料三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杜佑《通典》(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是怎样“励精图治”的?(5分)(4)唐太宗“励精图治”的结果如何?(2分)22.(16分)2012年9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大运河”的申遗文本。“运河”的昨日今天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试题讲评之技巧 篇7
纠正不足, 是讲评课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要求指出答卷的总体不足, 而且需逐题列出每一小题全班的得分情况。在讲评中, 让学生对号入座找到自己失分原因, 建立起错题库, 真正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找出了失分的原因, 纠正了错误, 这仅仅是“授之以鱼”而已, 要真正“授之以渔”才是讲评的最终目的。因此, 教给学生答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教给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课本的方法, 二是教考试的方法。许多学生答题不足往往是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技巧, 比如遇到思考题, 不是先打一下腹稿, 或在给的草稿纸上列纲要, 而是喜欢在纸上乱涂, 在一个要点上转圈圈, 加一些冗长的修饰文字, 使得分率很低。针对这种普遍现象,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把课本读透, 因为对课本如果没有进行认真仔细地通读, 无论你是如何了得的“巧妇”, 也会“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巧读课文?笔者认为关键是把高中五大本历史书读“薄”即浓缩要点。例如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观点, 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硬背下来, 只要用精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对该章节知识进行整合, 建立有机的知识结构, 最好是设计便于自己记忆、理解的形象知识结构图, 碰到考相关内容时再展开答题, 便能做到要点齐全, 不费力气, 这样书也就越读越“薄”了。
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是夯实双基训练的前提,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整合和升华, “更上一层楼”, 就必须进行专题训练, 而教师对专题训练的解析, 则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领悟高考。
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 不仅在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试题中着眼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而且在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中, 也强调对知识的全面、准确的掌握。怎样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讲评时必须准确、全面。例如:
1937年, 国民党军队英勇阻击华北日军的主要战役发生在 ()
A.平型关 B.太原 C.忻口 D.台儿庄
此题要求回答的是一次主要战役的发生地, 但主干中却列出了时间、抗战军队、战役特点、抗战对象、地域等五个限制条件,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做到审准题目, 弄清楚题干中明确规定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 以免造成顾此失彼。
讲评试题, 除了要达到强化学生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的目的之外,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通常情况下, 绝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是对材料解析题与论述题的回答。如何解答这类型题?一般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反复读过三遍:第一遍是粗读, 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是细读, 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第三遍是结合设问重点读, 答题要从材料的关键语句概括答案。
材料分析题, 学生之所以失分率居高不下, 是因为不能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这与学生阅读水平较差、知识面窄不无关系。因此要拓宽思路,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浏览与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 只有多读多练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对非选择题中问答形式的题目, 第一步, 同样需要审题明确。而审题能力一直是许多学生的弱点, 也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因此讲评时, 教师应对不同答题进行归类。如:对简答题只要简要答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的主要活动即可, 不必加以分析;对概述题只要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作概括性的叙述或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叙述;对论述题则侧重于选择典型史实分析论点的正确性;对比较题一般要求抓住要点进行对比做出结论;对评价题则必须观点正确、褒贬分明、评价恰当;联系实际常常是要以古为鉴, 联系现实, 从中归纳出“古为今用”的经验。教师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 使学生掌握审题的规律后, 第二步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学生考试而言, 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必须最后落实到答案上, 因此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在讲评中一定要强调学生要科学、严谨、规范地运用学术语言, 不使用那些口语化、不科学的语言, 并且在答题时做到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以及书写要认真规范。总之, 在有限的讲评课里, 要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剖析、点评每一道考题, 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这样, 才能真正使学生明确知识点怎样命题, 如何解题, 如何有效地将知识整合。
初一历史试题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 新课改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人教版历史新教材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编排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准确把握,及时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改对教师、课堂都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快适应课堂并能积极融入课堂呢?这是摆在初一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知己知彼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课堂就会是放任自流、杂乱无章的,也必然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而备课不仅是对教参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更要充分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材,组织课堂。比如如何导入新课才能吸引学生,如何安排板书才能一目了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有课前充分备好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是民主的,要想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为课堂讨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讨论效果比较理想。
其次,课堂是灵活的,“教”是为了“学”。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并不是为了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学生也会提出许多疑问和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还可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当课堂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三分热情,七分走神”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密切关注学生,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只有学生精神集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教师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持之以恒,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 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时容易记时难。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创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引导学生多管齐下,发现和总结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应利用手中的学案,通读教材内容,填写“主干知识梳理”,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解决。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有目标,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课堂上认真学习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分组合作、互助探究;既有成果展示,又有自测互评,还有思维拓展、师生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调动其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3.课后做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利用课间以及回家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以便于下一节课回答老师的提问与进行听写。同时,课后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并对试卷进行分析,查漏补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督促学生及时进行错题的整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引导地位,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
初一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练习试题 篇9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人说:“秦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纵观历史,秦朝最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A.西汉B.隋朝C.西晋D.东汉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隋朝时期,读书求学的人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的史实。最有可能造就这些读书人的政策是()
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C.官员推荐D.科举考试
3.曾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繁荣开放的盛世景象,这得益于下列哪位统治者的.领导()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隋文帝
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
5.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评价武则天撰写了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A.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D.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提倡节俭B.减轻刑罚C.善于纳谏D.重用人才
7.右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唐朝农民用它()
A.灌溉田地B.耕种田地C.鼓风冶铁D.纺织丝绸
8.吐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A.皇帝B.国王C.可汗D.赞普
9.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大昭寺会盟碑
C.洛阳白马寺D.龙门石窟
10.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人物原型是()
A.玄奘B.鉴真C.阿倍仲麻吕D.禄东赞
11.下列不属于唐朝中外交往史实的是()
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日本遣唐使来中国D.唐蕃和亲
12.“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形容()
A.北京卢沟桥B.泉州洛阳桥C.河北赵州桥D.广州立交桥
13.5月23日至2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主题是“盛世中国,诗意长安”,它令我们联想到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14.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学完隋唐历史后,请你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A.动荡与变革B.繁荣与开放C.分裂与融合D.交往与冲突
15.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人被称之为唐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非常频繁,范围很广,但决不可能包括?()
初一历史试题 篇10
二、单项选择题
1.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并建立北宋政权的人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完颜阿骨打
2.下列不属于北宋加强皇帝和中央权力的措施是:
A.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武将的兵权B.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都收归中央
C.用“文臣知州”D.废除丞相
3.10世纪初,统一契丹族各部并建立契丹政权的契丹族首领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完颜阿骨打
4.1004年,辽宋之间达成和议,规定:北宋每年向辽缴纳银、绢等“岁币”,宋辽皇帝互称兄弟。这一和议史称:
A.澶渊之盟B.绍兴和议C.靖康之变D.海上之盟
5.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该政权是:
A.辽B.契丹C.西夏D.金
6.率领女真族进行抗辽战争,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的女真族首领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完颜阿骨打
7.“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上述词句叙述正确的是:
①抗金名将岳飞的著名词句②“靖康耻”是指1127年的`靖康之变
③北宋苏轼的词句④南宋此人辛弃疾的词句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8.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在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
A.烟草B.占城稻C.番薯D.玉米
9.两宋时期发展而成的中国著名的瓷都是:
A.哥窑B.河北省邢窑C.河北省定窑D.景德镇
10.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交子B.会子C.交钞D.中统元宝交钞
11.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发展。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在那里设立的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理藩院D.鸿胪寺
12.宋朝的商业繁荣与进步,促进了城市格局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时出现的专门娱乐的场所是:
A.瓦子B.交子C.会子D.鸿胪寺
13.12世纪,统一蒙古,并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的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铁木真
14.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这种制度被称为:
A.行省制度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D.议政王大臣会议
15.元朝时,浙江行省设立的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理藩院D.澎湖巡检司
16.西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7.元朝时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契丹族B.回族C.蒙古族D.回族
18.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
A.《史记》B.《汉书》C.《春秋》D.《资治通鉴》
19.下面对宋代杰出的文学成就及代表人物搭配不准确的是:
A.宋词——关汉卿B.元曲——关汉卿
C.宋词——苏轼D.唐诗——杜甫
20.构成元曲的是:
①元杂剧②元曲③京剧④散曲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1.下面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北宋初年,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排印法
B.欧洲人的活字排印法比毕生早400多年
C.南宋末年,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三、非选择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
材料三:南北方人口变化
地域
时间北方南方比例
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
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
答案
二、单项选择:
1234567891011
ADBACDCBDAA
12131415161718192021
ADADBBDACB
三、非选择题
1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一道历史试题的解析 篇11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 )
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
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
.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从材料中“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这句话可以直接否定A项,C项与题目所给材料表述不符,所以选择项的同学较多部分老师对正确答案存在一定的疑问,现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结合王阳明的思想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对于王阳明的思想,人民版教材的表述是:“王阳明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叙述的:“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岳麓版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主动的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整合三种版本的教材可以看出,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心学“心即理也”的基本命题,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思想,构建起心学完整的思想体系题目中的“静”可被视为是道德修养的方式和方法,是获取良知的过程,即道德认知,而材料里的“在事上磨练”指人的道德实践,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应该是统一的,都是致良知的活动结合教材内容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项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识,仔细分析可以看到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与题目中的“静”和“遇事”以及教材中所提到的行为实践有着很大的差别,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项需要从材料中推导出来,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相关信息,这需要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该选择题的材料出自《传习录》中所载王阳明与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陈九川)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王阳明与陈九川这段话的主旨是揭示以静悟的方式获得良知的同时要进行实践,才能使良知进一步被感知,促进人的自我良知的发现与发展在王阳明看来,尽管良知用静悟的方式进行了感知,还要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的良性互动和统一,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实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做事和寻本源是相通的,不应该割裂开来,两者都是在找寻良知:“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道德观念是在做事中得以体现的,用良知支配人的行为实践,同时又是寻找良知的一个过程,达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融合
题目中项所提的道德观念是静态的,可以理解为良知,而题目材料中的“静”其实是一种动态的思维过程,这种理性的思维,也是体悟良知的必要环节;只有通过精思,对良知的理解才能由模糊粗浅走向明晰深入除此以外,行为修养也不能准确地概括“行”的含义王阳明所说的“行”,指的是道德实践而并不是单纯的行为修养,道德实践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王阳明所提的“在事上磨练”,是在良知的支配下进行的道德实践,同时亦是行而致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知到行进而到知,用行为修养难以对这一过程进行精确的概括通过一个实例来看,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王阳明)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有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从王阳明对属官说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致良知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静中的悟是蕴含了动态思维的体察、动中的做蕴含了静态良知的再现,这便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体验过程,是德性的培养与道德实践的统一,并不是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那么简单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良知本体是超越动静的,或说是恒动恒静的心之本体为良知,而一旦落实到现实中,心便有所谓的“循理”与“从欲”王阳明认为:“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在寻本源的过程中,不管是静悟还是做事都要循理去欲,才能致良知“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在王阳明看来,格物是不分动静的:“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因此在循理的过程中,悟的静和做的动要相互结合方能是完整的体悟过程“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从王阳明思想来看,良知无分动静,在致良知的过程中需要将理性思维的静和做事情的动相结合,动与静都是致良知的功夫
浅析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 篇12
第一, 选择题以中国史为主, 厚古薄今;材料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历史试题的12个选择题中, 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道题, 中国近代史部分4道题, 中国现代史1道题, 整个中国史部分占选择题总数的75%, 中国古代史占试题总数的33%, 而世界史部分只占25%, 侧重中国史、厚古薄今的特点非常明显。
材料题则凸显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材料题第40题有三则材料, 主要涉及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正是历史试题的亮点之一, 同时也反映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改的一个特点。
第二, 历史与政治、地理的联系增强。在今年的历史选择题中, 第24题若要得出正确的答案, 除了要掌握西周时期主要的封国外, 还要知道这些重要封国的地理位置、所在省份的简称, 实际上此题很好地结合了历史和地理知识。第26、28题, 主要涉及哲学知识, 虽然属于文化史部分, 但与政治中的哲学部分紧密相连, 如要得出正确答案, 就必须结合历史和政治知识。政治、历史、地理紧密结合成为了这次历史高考题的又一特色。
第三, 注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2010年宁夏卷历史试题比较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程度, 这个特点明显地表现在选择题部分。在12个选择题中, 有8个题都是在识记鉴别层次上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识记鉴别类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它要求学生精确地掌握知识, 能够准确区别那些具有一定联系或相似性的基本史实。实践证明, 这类题目能够比较有效地区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
第四, 贴近时代, 联系现实。近几年来, 由于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 使得经济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考37分的材料题都是关于经济的, 今年也不例外, 但是今年的考点却不是最热门的世博会, 而是关于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 今年的试题既注重时代性、现实性, 又从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角度出题, 体现出了热点和冷门并存的特点。
2010年宁夏卷历史试题命制总体上来说质量很高, 独具特色。但毋庸讳言, 这套试题中也存在一些瑕疵, 应当引起注意。
第一, 试题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份量偏大, 有矫枉过正之嫌。在今年试题的分值构成中, 经济史占总分的41%, 政治史占28%, 文化史只占16%。在构成社会系统的诸要素中,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权重是比较大的, 课改所确定的三大必修模块分别指向这三大领域就是明证。如果高考内容只倾向于其中的某个方面, 一方面多少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及考纲内容不符, 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毫无疑问, 作为对规范性、客观性、公正性要求极高的选拔性考试, 高考的内容应当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及考纲的要求, 突出学习重点, 兼顾三大领域。此外, 由于高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甚至会通过以前的试题揣测考试方向, 并按照这一方向去组织教学, 这样, 如果高考试题过偏或过于集中在某一领域, 就无助于教学的改进, 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成效。因此, 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要在研究如何突出时代主题、紧扣热点的同时, 兼顾社会系统各领域的问题。
第二, 试题内容在时间段上的分布也不够合理。在今年的历史试题中, 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大, 而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很少。就历史知识在量上的时间分布而言, 古代史部分时间跨度大, 内容丰富繁多, 因此, 在历史考试中向来都有厚古薄今的倾向。然而, 这样看似合理的厚古薄今在高考中是否真的恰当呢?“厚古”该“厚”到什么程度, “薄今”又究竟应“薄”到什么程度呢?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确定各必修模块的专题时均遵循了一条重要的原则:厚今薄古, 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那么, 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高考是否也应当体现这一原则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原则出发来审视2010年的历史高考试题, 显然“古”太厚、“今”太薄了。当然, 笔者也并非主张高考试题应当转向厚今薄古, 因为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 但需要把握“厚”“薄”的比例问题, 即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 从而使高考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 更科学地引导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第三, 偏重中国史, 世界史所占比例过小。在今年的12道选择题构成中,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有9道, 而世界史只有3道题, 新课改讲求东西对比, 世界史部分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 但是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人有“白学了”的感觉, 因此, 高考应适当加大世界史的比例, 以体现新课程理念, 科学地引导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通过上述分析, 再反观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 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应主动应对高考新理念, 由强调学科知识转向重视课程知识, 由单纯强调掌握史实现象转向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这个前提下, 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贯彻历史新课程的思想。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树立“大教材观”, 师生都要清楚: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材料, 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 教材种类很多, 教师不要迷信教材, 而应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补充新的教学材料。
2.强调基础知识教学, 夯实课程基础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学生形成高一层次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缺乏必要的历史课程知识, 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 要教会学生如何全面、客观、发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 学会创造。这样, 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中提升“能力”, 在提升“能力”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
3.加强史料教学, 注重讲评, 提炼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会同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 在复习中要重视史料教学, 教师应多找些史料, 领着学生阅读, 并把阅读史料的方法和技巧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表达。
在复习中要注重讲评, 讲评的目的是总结命题规律、做题技巧和要求。尤其应注意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 只要学生按照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 都应该加以鼓励。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和同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使之减少过失性失分, 包括答题位置不规范;卷面错别字太多;答案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述不规范, 对题意理解不够导致答案要点不全面等。此外, 还要让学生在思路的整理和文字表述能力以及答案组织、规范等方面加以培养, 作答时要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等。
2010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 但有关高考的话题远没有结束。本文意在抛砖引玉, 以期更多的同行专家关注高考命题, 使高考命题在内容上更加科学。
摘要:2010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 各地高考试题先后揭开了神秘面纱。在此就今年宁夏的历史试题作简要评析, 并提出备战2011年高考的建议, 希望能为明年的高考尽一丝绵薄之力。
【初一历史试题】推荐阅读:
初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07-07
2024年秋期初一历史模拟测试试题08-29
初一历史笔记11-24
初一历史题01-10
初一历史研修总结06-04
初一历史教学教案06-12
初一历史教学随笔07-25
初一历史教案408-08
初一历史笔记整理09-06
初一历史背诵技巧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