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2024-09-22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精选11篇)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1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近年来,我镇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数量和质量并举,原则和标准兼顾”的发展思路,突出“五个抓”,使发展党员工作呈现“四明显二改善一增强”的特点。“四明显”即党员队伍明显壮大;妇女党员明显增多;致富能手入党人数明显增多;空白村发展党员工作有了明显的改善。“二改善”即党员文化素质有了改善;党员的年龄结构有了改善;“一增强”党员的致富能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了明显增强。据统计,上半年全镇共发展农民党员2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名,消除党员空白村3个,其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17人,在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发展农民党员共4名,致富带头人入党10人。

抓调查找根源选准工作突破口

全面掌握农村党员思想状况和发展党员工作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组织观念较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较好,这部份农村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5%左右;二是组织观念一般,模范作用不够明显,这部份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0%左右;三是组织观念不强,思想意识还不如一般群众的占5%左右;四是在引导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入党方面方法简单。根源来自于:一是受“打工热潮”的影响,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在农村发展党员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农村党员由于外出打工,造成党组织培养难、教育难、管理难的“三难”现象;二是部分青年对党组织缺乏认识,入党观念淡薄,积极性不高;三是党员结构不够合理,仍存在“两偏三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妇女、知识分子、生产一线党员少)状况;四是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是个薄弱环节。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基础非常薄弱,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流动量大,加之多数企业主为非党人士,对党建工作了解较少,给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调研,找准了发展党员的难点和重点,为发展党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培训提高素质

近年来,镇通过狠抓党员的培训,着眼于提高党员的素质。一是加强村支“两委”的培训。为使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和有关规定,我镇重点抓了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等知识。同时,镇党委每年对各村组织委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主要以发展党员程序、电教设备使用与管理、党费收缴的有关标准、党员的发展、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等知识,通过培训,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了认识,掌握了做好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了基础;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培训后,既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又学到实用技术,调动了党员干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党员模范带头的自觉性,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一支学用科技的标兵,争当致富的先锋,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感化广大青年,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形成“要我入党,变成我要入党”的良好氛围。

抓队伍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

1、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制度,注意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一是大力实施了启蒙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启蒙班和正面教育,积极启发、引导他们靠近党组织;二是根据系统培训,利用业余党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系统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教育。三年来,全镇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6期200人次;三是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和考验入党积极分子,促进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熟。

2、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把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摆到首要位置来抓。一是在党务工作者的选拔上重点把好三关,就是在选拔各村村党支部成员方面把好党性关、业务关、思想关。使党务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一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抓教育管理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我镇近三年来,加大对党员教育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一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定出外出党员管理制度、流出党员报告制度、外出党员情况调查、联系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规范党员行为,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为入党积极分子作出了表率;二是加大党建目标管理,为保证新党员的质量,镇党委把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和把好每道关口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来抓。首先是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其次是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一是进行严格的考察,把好政治素质关,在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前,坚持做到培养人考察,党支部考察,党委考察。二是把好培训关。各党委每年都必须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三是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把好程序关。在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和考察档案后,严格按规定的入党程序和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四是严格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把好转正关,入党介绍人在新党员预备期内,继续承担培养任务,并按要求经常与预备党员开展谈话,预备党员个人也定时或不定时地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支部负责将考察、谈话等情况记录整理,作为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主要依据,由于严格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管理,3年来,全镇预备党员的转正率达100%。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镇党员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由于新发展的党员具有年轻、有文化、有代表性等特点,使我县镇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和分布等都有了新的改善,并逐步趋向合理,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三年来,我镇针对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青年、妇女偏少的状况,结合实际,抓住“六个重点”,即就是重点发展农民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妇女党员、年轻党员、在空白村中发展党员、在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中发展党员,并实现发展党员工作的创新。首先,注重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把好第一道关口。建立了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在知识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是否具备致富能力或潜力作为发展党员的条件之一,尤其注重把农村致富能手纳入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并适时举办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同时积极把退伍军人、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纳入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共发展党员60名,培养考察对象8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0名,为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解决了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其次是把优秀的年轻党员培养成村后备干部。今年的村级换届工作中,选举产生的6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有致富能人50名。经过努力,三年来,全镇在各条战线上的党员都得到发展,党员队伍的专业分布逐步趋向合理。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2

1.1 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在全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带动下, 从2006年开始, 每年就计划落实种植一定面积的猕猴桃, 主要分布在陵江、东方、玉女、龙宝、笋子沟、凤凰、槐树等10个村 (社区) , 其中龙宝村达到40hm2。截止2011年底, 全镇累计种植猕猴桃25万株, 折合167hm2, 占全镇土地面积的5%, 已挂果面积20hm2, 2012年产果150t, 产值120万元。

1.2 有专业合作社作依托

近年来成立了陵江镇红果王、诚信、太勇、巨泰等13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县城区近百家果品经纪人, 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 开展技物配套和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采取四统一分的服务模式达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解决了老百姓和业主的后顾之忧。

1.3 有一定的技术力量

镇产业办现有技术干部6人, 其中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4人, 初级1人, 其中从事猕猴桃专职的技术员1人, 种植猕猴桃的村 (社区) 和业主都有掌握一定技术的技术能手和“土专家”, 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

1.4 领导高度重视

早期的陵江镇并没有猕猴桃产业, 也不是猕猴桃基地乡镇, 由于党委政府的重视, 一方面组织群众到主产区的东溪、文昌学习取经, 广泛宣传发动;另一方面, 根据陵江镇的特点, 发挥近郊优势, 集中优势资源, 在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陵江、东方为中心的江南猕猴桃产业园, 以龙宝、玉女为中心的元龙片区猕猴桃产业园。规模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 质量上实现了从一般到优质、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变, 机制上实现了从公司、业主+农户到合作社+农户的根本转变。目前, 虽然规模不大, 润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 陵江镇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中劳动力多数进城务工, 有现金收入, 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加之人均土地面积少, 很难形成发展规模;二是发展起步晚, 基础条件尚不完善,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猕猴桃尚未搭架, 影响效益的发挥;三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特别是种果农民缺少生产优质猕猴桃的实际操作技能, 导致投产延迟, 单产不高。四是个别业主缺少资金实力, 果园尚未投产, 资金链就断了, 人走、树死、地荒, 留下的问题难以解决。

2.2 原因分析

2.2.1 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不足。

由于猕猴桃种植投入大, 定植后需3年才能挂果, 产品主要以鲜销为主, 合作社和业主无保鲜储藏能力, 果农担心猕猴桃销售困难, 部分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发展猕猴桃产业信心不足, 从而出现不想种、种而不管、管而不精的现象。信心不够不仅存在部分农户身上, 也表现在部分干部身上, 由于对猕猴桃种植信心不够, 发展决心不够, 时而动摇, 支持力度也就不大。

2.2.2 产业发展的理念不正确。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 都有一个建立、培育、壮大的过程, 产、供、销链条也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在苍溪猕猴桃发展初期, 产业发展的理念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刚栽幼树, 就想有一个成熟的加工企业和好的销售渠道, 一劳永逸地解决销路问题。实际上, 企业投资者 (除极个别自己建种植基地外) 也想有足够的农产品以后, 才考虑建加工厂和保鲜库。这样种植户和企业之间就在这种期盼中博弈, 结果猕猴桃种植业和加工业都发展不起来。二是种植农户认为只要是一个好项目, 栽下后就会有效益。因此, 栽下后疏于管理, 不做投入或很少投入, 到时效益不好, 又责怪没有选好项目, 结果是再好的项目也发展不起来。

2.2.3 猕猴桃种植技术普及难。

猕猴桃种植技术并不复杂, 和其它种植技术差不多, 应该说农户掌握起来不难;加之成立了猕猴桃合作社, 完全可以解决猕猴桃种植技术的问题, 但大多数农户就是掌握不了必须的一些技术环节。原因之一是种植农户素质太差, 接受新技术有困难;原因之二是农户主动性差, 应付式学习, 而不钻研, 被动接受是无论如何也掌握不好的;原因之三是技术服务网络运行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的需要。

2.2.4 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缺乏。

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种植业的多数是年老体弱的劳动者, 他们文化少、体力差, 不易掌握种植技术, 也无精力和劳动力进行精细管理, 故难以发挥出猕猴桃的种植效益。

2.2.5 猕猴桃园区基础设施较差。

经过基础设施改造的园区种植猕猴桃量少, 大部分猕猴桃基础设施配套差。土壤条件、水肥条件和运输条件都较差, 猕猴桃生产的水平发挥不出来, 规模经营也不易实现。

2.2.6 猕猴桃种植的投入不足。

各级对猕猴桃生产的投入不足, 政府除利用项目解决猕猴桃的投入外, 安排的专项经费不多;种植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 大量投入的也不多, 以致猕猴桃的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投入都严重不足, 制约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3 猕猴桃产业发展对策

苍溪猕猴桃的发展, 应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 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的,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 以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为目标, 以标准化生产为途径, 大力推广猕猴桃种植面积, 加强技术服务, 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 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 使猕猴桃产业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

3.1 进一步提高对猕猴桃产业的认识

如果各级干部、种植农户对猕猴桃产业认识不到位, 发展的信心就不足, 发展的理念就不正确, 不可能促进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媒体宣传、现场参观、典型引路等多种途径, 加大对猕猴桃产业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猕猴桃、猕猴桃产业的认识, 从而坚定发展猕猴桃的信心, 增强发展意识, 以促进猕猴桃产业的大发展。

3.2 加大猕猴桃产业的培育力度

猕猴桃在陵江镇是一个新兴产业, 刚刚起步, 还处于相当弱视的状态, 需要大力扶持。一方面各级应将猕猴桃产业化纳入特色产业扶持发展, 解决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需整合农业相关项目, 支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尽可能将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等农业项目向猕猴桃产业上倾斜, 加强猕猴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三是鼓励和扶持猕猴桃营销、合作社、加工企业的发展, 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为营销、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实施基地带动

搞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起好示范带动作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长期化、责任化, 采取镇上统一部署、农业部门指导、村社区组织、干部带头、群众实施的办法, 着力抓好猕猴桃基地建设。应建立高产示范片按标准实施生产, 通过以点带面, 把标准化生产的成果通过示范带动全镇猕猴桃大发展。

3.4 拓展营销渠道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产、供、销链条。目前, 我镇猕猴桃产果已达到一定水平, 应加强营销工作。营销途径上, 要以鲜销、储藏保鲜和加工相结合, 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在营销方式上, 要以组建本镇的营销网点和周边营销大户想结合, 积极探索产品直销、专营、网上贸易等流通方式, 提高流通效率;在营销方略上, 要以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结合, 树品牌、创名牌。

3.5 完善服务体系

完善的产供销体系, 必须有完善的服务提醒。服务体系是产业各体系联系的纽带, 猕猴桃产业要发展, 必须建立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猕猴桃生产对大多数果农来说都比较陌生, 对一个新产业而言, 营销也是从头做起。因此, 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生产服务体系方面, 要建立以乡镇技术服务为统筹, 以猕猴桃技术人员为支撑, 以种植技术能手、土专家为骨干, 以入会农户为主力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切实将猕猴桃种植技术落实到每一种植户, 落实到每一地块, 让农民实实在在体会到硕果累累的喜悦;营销服务体系上, 要以合作社为统筹, 以果农 (会员) 经纪人队伍为骨干, 以周边营销大户和加工企业为依托, 实行订单生产, 建立营销服务体系, 架起种植农户、会员与大市场的桥梁, 提高流通效率, 让果农得到最大的种植效益。

摘要:猕猴桃在陵江镇种植时间不长, 实现了从无到有, 栽植面积约167hm2, 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地。从培育幼树, 到如今挂果见效, 一个新型产业的皱形已展现出来, 符合广元“七绝农产品”和苍溪“1+3”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多措并举, 抢抓发展机遇, 力求将猕猴桃产业发展成为陵江镇的农业支柱产业。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铜都镇;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3-1

銅都镇立体气候明显,高寒山区、半山区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全镇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827人。总耕地面积56273亩,其中水田面积16947亩,旱地面积36592亩,人均耕地0.79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21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787亩,粮食总产量25784.3吨。

1 铜都镇机械拥有量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铜都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截止2010年年末,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9万瓦特,各种大中型拖拉机558台/1076万瓦特,小型拖拉机82台/105万瓦特,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5台/47万瓦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25台/544万瓦特,畜牧养殖机械2766台/830万瓦特,农用运输车225辆,耕整地机械323台/232万瓦特,农用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412台,田间管理机械2台,全年实现机耕地作业面积42380亩(含抗旱救灾二次重复耕种面积)。农业机械原值2847万元,净值2432万元,农机化税前利润总额768万元。

2 农业机械在铜都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铜都镇是农业大镇,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机械已大量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中,并在各个领域拓展,农机化发展已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社会需求为主,实践证明,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替换畜力,促进铜都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农机新技术推广,铜都镇农机化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农民生产需要,根据铜都镇地理条件,重点推广了适合铜都镇耕作条件的新型微型耕作机,组合米机,增氧机,投饵机等,引导农民积极购买使用农机,进一步提高铜都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2005年开始财政补贴购置农机具已有六年,铜都镇山高坡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微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比较适用,通过农机管理人员的广泛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群众喜爱农机具,积极使用农机具,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权,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影响力,推动铜都镇农机事业发展。推广机具数量在逐年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具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

4 铜都镇农机化发展尚存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

虽然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迅速,但是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耕整地机械的零配件供应,维修网点、柴油供应、机耕道路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落后于农机的发展需要,影响了农业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

4.2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

铜都镇目前农机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农机技术人员服务于农民的过程中,不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要。铜都镇农机管理站属纯管理机站,无一服务项目,更无服务配套设施,只能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农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工作,而对于机具保养、修理、售后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尚不能开展。

4.3 购机补贴机具种类有限,满足不了农村农业多层次发展需求

随着铜都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品种增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购机补贴机具的种类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基本空白,农民要买的机具,根据现有条件不能够享受补贴,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4.4 农机队伍素质滞后于农机发展的要求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经费匮乏,对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使得管理人员进修积极性不高,不能快速提高和及时更新农机管理技术知识,很难全面履行其管理服务职能,从而影响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发展。

5 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乡村道路和机耕路的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资金的配套落实,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加强维修网点管理,对修理技术人员作技术培训,规范收费标准。完善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措施,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机作业柴油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秩序。在农机零配件供应方面,应减少农民对零配件供应的后顾之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买到质优价廉的零配件,而不会影响机械的生产运作。

5.2 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和设备,上服务项目,增强实力,自我发展。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

5.3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购机补贴规模,增加购机补贴种类,满足农民需求。

5.4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低,观念陈旧,缺乏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把有文化、懂专业、有干劲,热爱农机事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铜都镇农机管理队伍。

一二镇发展党员工作自查报告 篇4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关于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回头看”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我镇党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党委下设XX个党支部,现有党员XX名,其中:正式党员XX名,预备党员XX名,女党员XX名,少数名族党员XX名。

党员年龄结构:35岁以下XX名,36岁至45岁XX名,46岁至54岁XX名,55岁至59岁XX名,60岁以上XX名。

党员入党时间情况: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入党的XX名,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党的XX名,1966年4月至1976年10月入党的XX名,1976年11月至1978年12月入党的XX名,1979年1月至2002年10月入党的XX名,2001年11月及以后入党的XX名。

党员学历情况:研究生党员XX名,大学本科学历XX名,大学专科学历XX名,中专学历XX名,高中、中技学历XX名,初中及以下学历XX名。

二、自查情况

(一)自查内容

1.镇党委自查做到“五查五看”。一是查2008年以来各村党支部会议记录,看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党员转正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履行程序;二是查2009年以来新发展党员档案,看培养时间是否在一年以上,是否经过集中教育培训,政审材料是否齐全,以及档案材料填写是否规范,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把关不严甚至违规发展、突击发展等问题;三是查组织员列席村支部大会记录,看组织员是否按要求列席了支部发展党员大会和党员转正大会,有没有不按要求到会或不认真监督会议程序的问题;四是查镇党委会记录,看党委研究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在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环节上,党委审批是否及时,是否存在讨论不充分和未逐一表决的问题;五是查发展党员备案台账,看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备案、审批的问题。

2.村支部自查做到“四查四看”。一是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材料和支委会记录等,看入党积极分子是否经支委会研究,是否按要求确定了培养联系人,是否进行了阶段性考察和经常性的教育培养,看《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是否及时填写,有没有发展时突击填写的问题;二是查党员大会记录,看发展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是否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有没有不按要求召开支部大会或支部大会形不成决议的问题;三是查党务公开记录,看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是否进行了公示,有无隐瞒、应付的问题;四是查近年来新发展党员的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看村党支部有无搞“近亲”入党、排斥家族以外的优秀分子等问题。

(二)主要做法

1.党委高度重视。镇党委把发展党员工作“回头看”摆上重

要议事日程,对自查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了目标要求,成立了以组织委员为组长、X名组织员为成员的检查整改小组,并在XX个行政村每村抽调一名党支部委员,配合检查整改小组的工作。

2.支部狠抓落实。全镇XX个党支部把发展党员自查工作作为党建的重点来抓,扎实做好“四查四看”,各村配合检查整改小组,详细检查了各种会议记录及档案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排查,认真整改。

(三)自查结果

三年来,镇党委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党组织队伍呈现出不断壮大、党员素质稳步提高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好四个“严把”。

一是强化教育,严把“培训关”,真正做到培训一个提高一个。通过理论培训,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每年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使积极分子更加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通过实践锻炼,解决“行动上”入党问题。根据每个积极分子的特点,分配一定的工作,让每位入党积极分子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二是注重培养,严把“考察关”,真正做到考察一个了解一个。

通过交流谈心、外调政审等方式,全面考察和了解考察对象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入党动机,社会关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能否严守党的纪律等情况,形成综合政审材料,避免把不合格人选纳入发展党员的对象。

三是坚持标准,严把“发展关”,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坚持“符合六个条件”:考察时间满一年;工作成绩优良;思想汇报真实可信;发展材料齐全;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成绩合格;政治审查无问题。在程序上坚持“过好三个关”:群众民主评议和测评关;支部大会讨论吸收关;党组讨论审批关。使发展党员工作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源头上防止把不合格的对象吸收入党。

四是规范程序,严把“转正关”,真正做到发展一个合格一个。坚持把预备党员的跟踪培养作为发展党员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为做好预备党员的考核工作,由入党介绍人继续跟踪考察,认真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在研究预备党员转正时,坚持做到考察不走过场,程序不简化,标准不降低,讨论有依据,确保了新党员的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年来,我们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通过此次自查活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县委组织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党员工作做得不够,发展党员数量少;二是党组织与发展对象的谈话制度还有待完善,谈话人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对新党员的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存在前紧后松现象;四是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女党员偏少等现象;五是发展材料整理不够完善。

今后,我们将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发展党员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来;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一二镇委员会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5

201x年度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任务为23亿,截止5月已完成8亿,占任务的34.7%,预计6月底完成40%;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额任务为1.18万,截止5月已完成4000万,预计6月底可完成6000万元,占任务的50.8%。固定资产投资任务8.16亿,现已入库2.14亿元,预计六月底可完成3亿元,占任务的37%。

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工作正在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预计全年完成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现已上报2家。

__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矿山企业、重点危险源的安全检查,重点对1家非煤矿山、13家工贸企业、3所学校及幼儿园、进行安全隐患全面排查。按照县政府、安委会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等专项活动。确保全年实现零事故。

全面开展村村通客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督促各村完成路基加宽44.92公里、安装波形防护栏14.4公里、修建候车亭15个、修建错车台293个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我镇“村村通客车”。对20计划内硬化路段进行采集、测量、送审,预计11月底全面完成硬化并验收。目前太平村公路已经开工建设,其他公路正在进行评审、招标等相关程序。

完成__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完成__村、__村市级生态村申报工作。全面启动秸秆禁烧工作,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工作通过张贴告示、发放公开信、发宣传信息以及流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同时加大巡查力度和查处力度。

一是全面完成各个征地项目工作任务,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全面完成社保收缴工作,目前已完成收缴率100%。三是完成地质灾害防护工作。

(一)、工业总产值。目前完成进度没有达到过半要求。后一阶段将加强与统计局的沟通协调,加大对企业上报的指导和监督力度,督促企业按要求上报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下阶段对我镇在建、投资项目及时上报,力争按时完成全年任务。

(二)、安全生产。为进一步做好全镇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实现“零事故、零死亡”的工作目标,后一阶段必须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要求,加大对矿山企业、重大危险源、学校、渡口的.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三)、农村公路。认真完成年农村公路硬化工作,确保11月底保质保量完成计划内建设任务;督促各村对新硬化公路纳入养护范围内,做好公路养护工作。

(四)、环境保护。组织企业进行新环保法的学习,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生产企业进行环保检查,对环保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督促进行相关设备设施升级改造。

(五)、企业服务:加强政企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全面完成工业产值和限上商品零售额等统计工作打下基础。及时化解企业纠纷、引导企业对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按时完成新建项目征地工作、全力做好在建项目协调工作。

(六)、其他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力完成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保障项目顺利施工,为驻镇企业营造更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镇##村发展沼气调研报告 篇6

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村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镇##村积极响应旗委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镇##村沼气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沼气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一、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开展以沼气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为实用的有效方法。

1、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人畜粪便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奠定了基础。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个大、色鲜、味美,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用沼液和沼渣种植的蔬菜产量高,色泽鲜嫩,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是有效地减少了农户烧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和剃枝削杆现象基本杜绝,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各地在引导农户建沼气池的同时,把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实现了圈厕分离,厨圈分离,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高效清洁的沼气燃料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杆、不锈钢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替代了电饭煲、电池炉,节约了电。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成了配备沼气热水器的水冲式厕所,蚊蝇满屋的猪圈改成了粪水自流入池的洁净猪圈,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煮饭满屋烟,粪水满庭院”的状况。二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饮水安全。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沼气池厌氧发酵后,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禽畜的安全生长,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辐射农产品加工业,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1、1998年德大养鸡在我村落户德大养鸡13户,每年为市场提供12万只肉鸡。鸡粪的处理是一个难题。2003年蒙牛入驻兴安,##村开始发展养牛业,目前养牛户有320户,由最初几十头奶牛发展到如今1210头奶牛,牛粪的大量堆积,对村容村貌及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粪便不断的增多对村里环境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发展沼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变废为宝。

2、##村耕地面积7611亩,绝大部分都用于种植玉米,秋天的秸秆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有的用不了的就在地里烧了,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秸秆也是沼气很好的原料,农村秸秆用于沼气可以节约存放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多种一些菜,多植一棵树,美化了庭院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当地政府重视沼气建设,推广和管理机构健全,技术先进,为沼气实施和跟踪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策及建议

按照旗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在规划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解决农村污染的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按照高起点,有特色,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统筹协调,整村推进。建沼气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综合效益。若仅仅只建一口池子,不进行改厕、改圈、改厨,不进行相应的管网的建设,沼气池应有的作用便会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把需要与可能把握好,既积极推进,又量力而行,切不可一轰而起,先以村领导先建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求数量与进度,不讲求实际效益。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7

1 发展现状

蒲场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西南面, 西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四渡、高坪、金塘等镇 (乡) 毗邻, 北靠枧坝镇, 南临遵义市汇川区、团泽等地, 总面积136 km2, 现辖8个村居社区。截至2015年底, 全镇常住人口约3.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 非农业人口2 704人,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75元。全镇耕地面积21.3 km2, 粮食、蔬菜规模经营面积3.2 km2, 占耕地面积15%。2016年全镇农业园区计划投资共计1.97亿元, 涉及药材、花卉、养殖、种植等领域, 在规划、定位、特色方面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镇5年间共流转土地6.7 km2, 特色种植农产品主要有白茶、黄金茶、花卉药材、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等, 总面积约4 km2, 以“现代高产、农旅整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一直以来, 蒲场镇党委镇府按照“产城融合建设城镇, 山水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 努力把蒲场镇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小镇, 宜居宜业之城”。现已形成镇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财政收入显著增加, 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的良好局面。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间, 虽然蒲场镇大力实施烟水配套、河道治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 基层村级管理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陈旧, 无法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农业减灾抗灾能力还比较弱。

2.2 农技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一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虽然蒲场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对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较为擅长, 但对于市场的研究、农产品市场分析及营销策划方面、加工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则较为薄弱, 对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有机协调发展起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撑, 导致园区知名度和品质不高, 经济效益不理想[3]。二是技术员发展空间不足。技术人才有被借调到其他部门的现象, 留不住、招不来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农民自身条件有限。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从业人员年龄偏大, 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全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在家留守较为普遍, 他们难以接受现代科学种植技术, 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理解较为缓慢, 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

2.3 核心支撑产业亟待建设

一是尚无深加工企业及产品。都是以销售初级农畜产品为主, 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品种很少。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才刚起步, 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拳头产品, 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统一链条[4]。二是涉农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品牌知名度不够响、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强、农产品的直接吞吐量不大, 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本土家庭农场有限。历史经验证明, 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模式, 从长远来看, 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应在资金、政策、技术上重点培育本土家庭农场[5]。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提高扶持力度。以“坝区抓高效、山区抓特色”为总体要求, 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快速完善建设规划, 重点推进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 高标准建设农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补助, 适当减免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 免去农业园区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三是加强宣传推介。重点推介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 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组织休闲农业企业到优质的园区参观学习, 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 同时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6]。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试验基地的建设, 创造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分配制度, 营造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不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学习, 促进农业科技园的整体发展[7,8]。

3.3 加强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培育

一是要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企业。形成企业相互联动、项目配套带动、各级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 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向农业园区集聚。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打造和发展运营机制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多种经营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建设, 建立起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多元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 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5,6,7,8,9]。

3.4 提升农业园区自身管理理念

一是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接关系。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 (或合作社+基地) +农户”, 使“土地流转受益、产业前端受益、保护价格受益、利润返还受益、务工就业受益和股份合作受益”的观念深入农民群众, 延长农业产业利益链, 深化群众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程度,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 并将资源妥善规划与利用, 达成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 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对外寻求产业整合。正确分析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 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链接, 把园区发展和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才能达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创的生态链, 有助于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

3.5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一是加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微储、氮化等方式进行处理, 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秸秆, 便于畜禽的消化吸收, 实现资源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循环利用。二是加强农牧产业结合。在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 利用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 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0,11,12]。

参考文献

[1]刘妍佼, 宋士清, 苏俊坡, 等.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功能、类型研究综述[J].中国园艺文摘, 2015 (2) :45-47.

[2]罗睿, 何腾兵.贵州典型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 (10) :39-41.

[3]俞美莲, 马莹, 董家田, 等.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 2014, 30 (6) :7-12.

[4]杨步银, 滕清, 徐丽萍, 等.南京六合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与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 2015 (2) :51-53.

[5]孙秋, 王天生, 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 (9) :218-222.

[6]邢亚静, 申潞玲, 王石宝, 等.山西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朔州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 2008, 36 (11) :3-13.

[7]顾金峰, 程培埋, 储宇奇, 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 (12) :501-504.

[8]昌正华, 周冰峰, 周正平.以创建市级农业园区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农技推广, 2012 (7) :11-12.

[9]许萍.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3 (5) :618-620.

[10]韩金龙, 段友臣, 邓鹏, 等.济南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 (1) :152-154.

[11]寇冬梅, 朱江, 张琪, 等.贵州循环农业建设现状和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27) :9612-9613.

释放特大镇发展新活力 篇8

一是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有事做。“进得来”,就是优化外来人口市民化通道。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改革,大力解决一批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的人员落户问题。在全省首推镇级长安“优才卡”,向具备条件的投资纳税型、学术技能型和企业推荐人才等发放长安“优才卡”。“留得住”,就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重点解决好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事做”,就是提升城市承载人才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按照大部制和尽量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搞好科技创新和投融资创新。

三是抓好长安新区开发建设。长安新区规划面积20.36平方公里,紧靠广东自贸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努力将其打造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科学谋划新区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围填海工程,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长安存在典型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问题,在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建议加强指导,加快推进撤镇设市设区等有关工作;加快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事权划分财权,以支出定收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五十镇旅游发展调研报告1 篇9

中共互助县委办公室2011年7月25日

五十镇旅游业如何提档升级的调研报告

鲁明清

互助县五十镇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地貌独特、资源优势明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佑宁寺,历经300年左右的风风雨雨保存基本完好的北庄古城堡、还有以五十镇为主的土族盘绣艺术。近年来,五十镇依托大美青海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旅游活县战略,着力推进特色旅游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努力将旅游业作为互助县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地处五十镇的佑宁寺综合开发已经列入县委、县政府“十二五”规划,发展旅游业将迎来难得的机遇。为进一步抓住机遇,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旅游业档次,大力推进五十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从本乡镇旅游业发展中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入手,就五十镇旅游业如何提档升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供参考。

一、五十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五十镇位于互助县东南部,距县城威远镇25㎞,东邻松多乡,西接丹麻镇,南与红崖子沟乡接壤,距平安县城25㎞,平互公路南北穿过整个集镇。全镇辖19个行政村和2座藏传佛教寺院,共有128个生产合作社。截止2010年末,全镇共有4464户,17413人。镇政府位于五十镇桑士哥村,占地10667平方米。

五十镇居住着汉族,土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和满族六个民族,其中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1%,这里具有十分浓郁的土族民俗民风、藏传佛教和民间传统文化气息。宗教文化、古建筑和土族人民特有的服饰、盘绣、轮子秋等让人们留恋忘返。五十镇所承载的独特、丰富的民俗文化,相对于外来旅游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新鲜的异质文化,对于这一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将对旅游者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也极具旅游魅力。五十镇目前有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有300年悠久历史的北庄土族古城堡、土族盘绣艺术以及众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犹如鲜艳亮丽的土族服饰、寺滩村的民间说唱艺术、甘滩村的“跑马会”、“沙哇太”的花儿会、土族轮子秋表演活动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构成了五十镇特有的文化艺术底蕴和人文内涵,使得五十镇显得更具民族区域特色。

二、五十镇独特的旅游优势资源

(一)佑宁寺。佑宁寺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位于互助县五十镇寺滩村,距县城35公里,距夏都西宁39公里。佑宁寺,简称郭隆寺,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48年),三世**传播佛教来到佑宁寺所在地的本浪(藏语谓十万)滩讲经,宏扬佛法。建议当地部落头领在此修建寺院。第四世**罗藏却结坚赞和四世**喇嘛云丹嘉措从西藏特派第七世嘉色顿悦却吉嘉措**来佑宁寺,主持建寺事宜。明万历三

十二年(公元1604年)建寺,并开设显宗学院,清朝康熙年间,佑宁寺有大小经堂、僧舍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多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佑宁寺原有**20多名。佑宁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气势恢宏,寺与山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寺前一佛塔高耸入云,入寺便是大经堂,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便通向了山腰的各个殿堂,它们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上,造型奇特,蔚为壮观。远远望去,苍翠的松柏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寺院点缀在山间,甚是美观。山岭、古树、殿堂交相辉映,更增添了寺院的庄严、肃穆和恬静的气氛。佑宁寺建筑风格融土、藏、蒙古、汉族艺术为一体,可谓多种民族艺术的结晶。殿堂中的雕塑、绘画作品,艺术价值较高。

(二)北庄古城堡。北庄古城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当时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又由于当地系交通要道,兵匪过往频繁,为防盗寇、兵匪,故修此城堡,防御外侵。城堡占地面积4477平方米,平面呈南窄北宽的规则梯形状,城堡修建在北庄村东形似一只鹰踩着一只兔子正欲啄头的山间平台上,当地人称此地为“悬哇咀”。城堡三面环山,西靠桦林山、东照金子山,北连阳山。北庄古城堡,历经300年左右的风风雨雨,保存基本完好。堡内保存完整的土族院落及院内角楼、锅台连炕、院槽等建筑形制和原始的生产生活用具、纯朴的生活习俗是一座典型的原生态土族民俗故土园。

(三)土族盘绣。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我镇有多名盘绣传承人,并有丰富的刺绣作品,黄兰索、马有莲、李安言索。因此,五十镇也以“盘绣之乡”闻名远近。

三、五十镇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十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不够,开发利用还属于较低层次,发展壮大旅游业还有很多制约因素。一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目前,我们还没有至佑宁寺的客车,交通非常不便,这是严重制约我镇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大众旅客心向往之,但来此一趟耗时太多,成本太大。二是开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开发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距旅客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没有规范的宾馆、酒店,满足不了游客住宿、餐饮的需求。三是景区、景点游玩项目少,缺少消费点。五十镇的旅游业目前只停留在宗教朝拜上,许多景点和项目没有开发出来。游客出来旅游追求舒心舒适,拿钱出来消费,却没让自己开心、尽兴,是游客最不乐意的事。四是观念滞后,开发意识不强。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原因,五十多数地方的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高,影响五十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

四、对五十镇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五十镇所承载的独特、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新鲜的异质文化,对于这一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将对旅游者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对进一步对外宣传五十镇独有的民族特色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五十镇旅游业的提档升级。

一是扩大旅游结构。挖掘一切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资源,进行网状式和链条式的旅游开发模式的开发,扩大旅游结构。网状式旅游模式即将佑宁寺景区、天门寺景区、北庄古城堡、拉日村盘绣、花儿会、跑马会等按照其在不同地点的特点进行合理统筹开发,形成网状式的结构。这样可以让旅游消费者在我镇一个地域内得到不同的感官视觉享受。并逐步形成链条式旅游模式,将我镇的旅游景区与邻近的县、乡的旅游景区相结合,旅游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一路参观下去,游览完本地的景区后,还可以到另外的地方去参观,让旅游者体会到消费的价值。

二是挖掘文化内涵。对五十镇旅游资源的成因、年代、兴衰和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系统研究,为其准确定位,这是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在“佑宁寺—湟北诸寺之母”和“北庄古城堡”旅游开发上把握特性,准确定位。对寺院、古建筑、古城堡、四合院、锅台连炕、碑刻等建筑文化,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彻底普查,建立起档案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形成系统研发、组合包装,提高旅游产品特色。

三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围绕五十镇土族民俗民风、藏传佛教和民间系统文化气息浓郁,古建筑风格、土族风情、民间小吃等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通过市场分析,寻找开发利用的着力点,积极研发有个性的旅游产品,重点围绕土族盘绣、土族服饰、酩鰡酒、宗教用品等研发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有看的、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有带的,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链。

四是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对旅游景区进行静态、动态等全方位的宣传,喊响主题形象口号,对人们进行视觉、听觉信息传递,提高吸引力,扩大影响力。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利用媒体平台,举办节庆活动等形式加大宣传促销,让旅游景区深入人们的大脑,打响旅游品牌的牌子,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向旅游效益的转化,促进五十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作者系五十镇党委书记)

------------------------本期发: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县级各领导 报送:地委办公室存档共印30份

某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坚持科学发展上水平,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越”的总体部署和市、县实施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具体要求,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6月底,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的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万元,同比增长**%;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合同利用市外资金**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万元,完成自营进出口**万美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继续实施涝洼地改造工程,共改造中低产田 亩;继续扩大特种种植养殖面积,杞柳种植面积发展到 余亩、浅水藕连片种植达 余亩;大力发展 产品养殖,逐步形成了农作物种植与 业养殖相得益彰的生态种养基地。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路子,扩大 两个市级龙头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投资 万港元的 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投资 万元的细木加工项目落户,各项手续已办理完备,现已开工建设;投资 万元的 小区

已经开工,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安工程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小学、小学、小学、一中等四所学校,主体已完工,已申请验收;总投资 万元的 一中创“省规”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 万元的 医院病房楼、门诊楼、职工宿舍楼正在紧张规划,计划年内动工建设。

等一批国家重点 工程进展顺利。

(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自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镇按照“资金大投入、项目大建设、环境大整治、形象大改观、品味大提升”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整治标准,改进管理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先后投入 余万元,采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拆除、清理、遮挡等方式,公路沿线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构筑起了“户收、村集、镇运、集中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计划生育秋季集中会战保持高压态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人口出生性别比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 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采取集中会战、重点突破的方式,强措施、大力度地推进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活动,群众的生育观念自觉得到改变。

(五)秸秆禁烧任务全面完成。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精神,按照“三不”的要求,通过强势宣传发动、坚持堵疏结

合、严格落实责任、实行以奖代补等措施,组织和动员全镇的力量,大打秸秆禁烧的全民战争,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六)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通过开展“霹雳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了犯罪,收到了以打促防的效果。充分发挥信访及各类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加大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避免了各类矛盾纠纷的激化和升级,保持了全镇的社会稳定。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源结构单一,招商引资产业化项目少,大税源和可持续税源少,财政增长后劲不足;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白,而且村与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为民办实事的力量较小;三是个别部位、个别村不稳定的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四是个别村级班子驾驭全局能力差,全局观念淡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行政区 分布,行政成本过高。上述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都将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加以改进。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种植业; 养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继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形成镇有重点、村有主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镇上下再掀“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潮,按照新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瞄准新的发展坐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动经济高位运行,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要在招商引资上落实更加得力措施。把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相结合,狠抓载体建设,突出“以商引商、环境招商和人脉招商”三种招商方式,不断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到我镇落户发展,努力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和项目质量。二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组织程度,强化对牵动鲁桥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的动态监控,争取重大项目早开工、快竣工、早达产。实行逐月跟踪企业、项目运行质态的制度,掌握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和主动权。三是不断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抓好此项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秀美新鲁桥的需要。按照目标任务,坚决破除畏难发愁、小成即满思想,戒骄戒躁,苦干、实干、拼命干,赶超先进,争标夺杯,让更多的大项目落户鲁桥,让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再创新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三)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收。按照“巩固壮大老财源、开辟新财源、培植长久财源、抓住一次性财源”的工作思路,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强化

税收监管等措施,采取综合治税手段,努力实现财税稳定增长,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大投入,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卫一体化建设。要针对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明确目标,攻坚克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容貌景观的明显变化。一是打造中心示范街,提升镇村形象。加大对镇中心街、段的整治内容、整治要求、整治目标的建设与督查。按照省道标准开展环卫作业,维护各类基层设施,督促有关村和所属商家店铺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整治取得明显效果。二是专项整治户外广告。以“减量、规范、美观、安全”的总体要求,清理拆除各类违规设置、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的户外广告。按照“一店一牌、统一设置位置、统一设置高度、统一设置标准”的要求,整治道路两侧的门头牌匾。三是清理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齐。重点开展集贸市场周边摊点的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占道摊群,清理游动商贩、沿街烧烤,加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乡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保障;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监督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向深入。

(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鲁桥。进一步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安全保卫和巡逻队伍建设,确

保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物防、技防投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保持“严打”斗争高压态势,实施电子监控工程,完成济微路沿线及各村主要路段电子监控安装任务,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最大限度降低治安事件发生率,大幅提升群众安全感,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11

关键词:武德镇抬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武德镇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东北部,北依沁河,东连武陟县,南到黄河。温县盛产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是远近闻名的怀药之乡,同时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德镇抬鼓又名吉庆鼓、吉祥鼓,据说创编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的天地会要敬天祭地,反清复明,召集人马时就敲鼓,声势浩大,振奋人心。鼓点子敲起来的时候,镇上13个村子都可以听到,甚至一直往南20里地的赵堡街(属赵堡镇)都可以听到。天地会瓦解后,抬鼓却在武德镇一带流传下来。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的大老爷们儿都参与抬鼓表演,光着膀子游村,还要与相邻的村子“对敲”,比的是哪个村的人多,哪个村的鼓敲得最响亮、最好听。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因为心里高兴,光着膀子敲都不觉得冷,人们的脸上和身上都是汗,却没有人叫累,越敲越起劲,越敲心里就越高兴。抬鼓表演中融入了一些武术套路,丰富了内容,形式更多样化。

清末民初,连连战乱,社会动荡,抬鼓陷于瘫痪,像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尽管鼓谱完整地保留下来,其中蕴含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哲理却无人知晓。民国初年只有正月初一、初五、十五、十九(添仓)的时候才敲,此时的抬鼓既有敬天祭地的寓意,又有民间娱乐的功能。解放后,武德镇重新购置表演器具,开创了抬鼓的新局面。再后来的一段时间,人们忙于生产、生计,敲鼓的寓意就转变为“打鼓镇穷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地方文化部门都要组织文艺汇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好转,抬鼓的意义更多倾向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它成为当地民众参加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时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表演活动,带来喜庆、祥和、热闹的氛围。近年来,抬鼓多次参加省、市一级举办的节日庆典、文化展演活动,比如2006年参加河南省“春满中原文化庙会节目展演”,2007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7年3月武德镇抬鼓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抬鼓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

2011年2月17日(正月十五),我从家里赶到举行汇演的现场。整条街禁止车辆通行,每一个村都在排队等待入场。人很多,表演的进度快,表演完已近中午。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武德镇抬鼓(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表演者的应付,并没有真正的表演完全部套路)。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演出,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以及带给我的震撼,鼓声急缓有致,高潮迭起,强悍有力,扣人心弦。在那次的演出上,我有幸见到了抬鼓传承人黄占利老人。当我向队伍中的一位老人了解有关抬鼓的具体内容时,那人把我带到了黄占利那里说:“你问他,他最有发言权。”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倒像是60岁。据他讲,古时侯抬鼓表演的队伍十分庞大,少则五十多人,多则上百人,场面宏伟壮观。每次表演,必有12面鼓一起上阵,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顺顺当当,风调雨顺。再加上大镲、马锣、小云锣,还有一种俗称“叫勾”的乐器搭配敲打,气势显得更加威武雄壮,大气磅礴。艺术风格古朴典雅,深邃凝重,整个鼓曲听起来自由欢快。

队伍中位于第一排的是四个领点(节奏)的,手执小云锣。第二排有三个人:两个持马锣的站两边,手举黄、红两面三角旗的指挥站在中间,三角旗上是龙凤图案。而后是12面印有“武德镇村委会”6个字的大鼓纵向排开,每面大鼓配两人敲打,在大鼓上有红布条攀在人的肩上,抬鼓也就因此而得名。每个敲鼓人的边上配一个打镲的,打镲的旁边是手举龙凤锦旗的小孩子,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0岁以内,这也是队伍的最外围。在队伍的末尾是两个打镲的。旗帜的颜色很多样,有红、黄、橙、绿、蓝、黑、白七种颜色。12面鼓,24个敲鼓人,24个打镲人,24人举旗,4人敲马锣,4人领点,外加一个指挥,场上共计81人。

据老人讲,表演当天马锣没有上场,因为没有人会敲。在以前的表演形式中一鼓配三镲,“叫勾”领鼓、领节奏,马锣在鼓声之前,“叫勾”之后。执马锣的共计6人,纵向队伍的两边各3人。古时候是一鼓配4副马锣。马锣的声音应该护得住鼓的声音,镲和“叫勾”声音的配搭与鼓的声音很和谐,带来的视听感觉要比现在恢宏气派很多。旗帜的颜色和质地也不像现在这样随便。以前的旗帜是绸缎做的,上面的龙凤是丝线绣的,质地厚实,看起来极为气派。2006年,抬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占利强烈建议下,村里备了四十面旗,但旗帜的质地不能跟以前的旗帜相比。现在的旗帜图的是新鲜,古时候的旗帜图的是气派。古时候旗帜的颜色有大红、粉红、土黄、柠檬黄、橙色、深蓝、浅蓝、深绿、浅绿、黑、白十色。鼓帮上过去写的是“武德镇天地会”, 1977年改为“武德镇革委会”,1997年改名为“武德镇村委会”,2006年重张了几面新鼓,此时的鼓帮上不在是墨迹,改为电脑印刷体“武德镇村委会 ”。

解放前不允许妇女参与表演。解放后,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队伍中就有了妇女的身影。妇女打镲,男子敲鼓。以前的镲有7市斤重,由于妇女参与,乐器做了调整,将7市斤重的镲改为3市斤重。参与表演的乐器各具特色,服装的颜色和样式不尽相同。队伍两列孩子们的服装为白色,类似于太极服,只是腰间多了一条金黄色的腰带,没有头饰;妇女的衣服是大红色的,头饰是百鸟朝凤,凤头也是红色的;抬鼓、打镲以及指挥者的着装是黄色,一块黄头巾包头;领点的除了黄色的服装和头巾外还有一件披风,披风上有龙的图案。我问老人这些服饰、头饰经历了哪些变化。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说,现在的服饰没什么特色,都是民族服饰店里买的,很劣质。用老人的话讲,就是“全部现代化”。古时候都是农民参与,没有服装。现在各个鼓队同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服装,完全被现代化了。

现在的鼓槌不同于传统的鼓槌。传统的鼓槌粗而短,现在的鼓槌质地是桑木,细而长,小拇指一般粗,一米左右长。鼓槌外面用花花绿绿的布条缠起来。在以前,一人一鼓叫跨鼓,鼓面直径60公分,鼓槌质地是榆木,短小,着鼓点很随意,但声音很稳很厚重。后来变为二人一鼓,鼓面直径90公分,所以叫抬鼓。如果鼓槌太短,就着不了鼓;如果太粗,人费力气,所以改进成了细长的。鼓锤的另外一点改进就是鼓锤是有一定的弧度的,一方面着鼓点小声音响亮,另一方面有弧度的鼓锤在着鼓的瞬间和手之间有一定的缓冲,不至于震手。鼓锤的外面除了缠花花绿绿的布条外,还缠有被染了各种颜色的鸡毛,一亮鼓锤,鸡毛满天飞,此时的鼓锤更像是鸡毛掸子。当鼓敲起来的时候,齐刷刷的,毛茸茸的,甚是好看。现在不愿意费事,偷工减料,没了鸡毛,改榆木为桑木。

每段鼓曲要以五声鼓开头,三声鼓结尾,它的寓意是五谷丰登、三阳开泰。鼓谱分九路,开头一小段是开鼓,每一路的结束都归结到开鼓,再由开鼓开始进行下一路。鼓谱没有一路鼓谱,从第二路开始到第十路鼓谱结束后又回到开鼓,这是一遍,寓意九九归一。武德镇抬鼓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套路,表现急缓有致,时而犹如万马奔腾,时而犹如春风拂面,旋律扣人心弦。现在表演的只是二路、三路以及四路,因为这3路鼓谱大伙最熟悉。每次表演前,都要专门组织大伙学习鼓谱、练习打鼓。大多数人对鼓谱是“半盆糊涂半盆浆,打着打着就迷糊”。打鼓的看指挥,由指挥来揣摩时间。时间差不多了,不管3路鼓有没有表演完,就草草收场。个别人明了没打完,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完没完,反正是结束了。观众看的是热闹,领导看的是形式。抬鼓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粗犷,所以过去打鼓的大都是些“二蛋”,现在的鼓打起来斯斯文文,远没有表现出鼓的特点。

当我们用历时性对比的眼光来看待武德镇抬鼓,可以发现它的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表演形式多样化且具有地方特色,道具及服饰风格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一层不变的深刻的鼓谱寓意却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沉默,成了时代的见证,成了“遥远”的历史。

上一篇:基金公司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准入标准及业务操作流程下一篇:汉字的诞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