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共8篇)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1
一、前言
时间:2014年5月5日2014年5月9日
地点:石门寨、祖山东门、鸽子窝公园
目的: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二、实习区域概况
1、石门寨地域概况
它位于秦皇岛市区北侧,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为老君顶,海拔493.7m。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侧入渤海。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但受海洋影响较大。本区年降水量为 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2祖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北部。京沈高速秦皇岛西出口沿秦青公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岛市区23公里。属原始森林峡谷型自然风景区。因燕山以东、渤海以北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绵而成,故名“祖山”。1996年开发至今,形成
五大景区,100余处自然景点,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稀有植物及濒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祖山原始森林峡谷总面积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区内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覆盖率96%以上。象形奇石、云海、日出、古洞、原始丛林、溪流、飞瀑、奇花、高山天然草原、树挂构成景区十大景观。祖山原始森林峡谷是侏罗纪至白垩纪末地壳运动而成。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击下,形成了多处绝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2.鸽子窝公园海滩概况
鸽子窝公园又称鹰角公园。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临海悬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鹰屹立,故名鹰角石。该石高20余米,过去常有成群的鸽子或朝暮相聚或窝于石缝之中,因此得名鸽子窝。鸽子窝公园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之处,每逢夏日清晨,这里云集数万名游客观赏“红日浴海”的奇景。
三、实习内容
(一)石门寨
1、第一个地点处的岩石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属于结晶结构,层理构造,主要有方解石、黏土矿物等所组成。此外还有泥质条状灰岩、虫孔状灰岩和竹斑状灰岩(碎屑结构)。石灰岩形成于早奥陶纪,石灰岩上覆盖的砂岩形成于晚石炭纪,接触方式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岩石节理发育,张性节理和剪性节理。此外,该处地质构造为正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2、第二个地点我们观察的是岩溶地貌,岩溶形成的条件是:岩石是可溶解的且具有透水性;水质具有溶解能力且在岩体中流动。 图1 石灰岩
3、第三个地点观察的是页岩,属于黏土岩类,泥质结构,其强度低且遇水软化,建筑工程应尽量避免这种地质。
4、随后我们又观察了砂岩,属于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类。
5、最后一处地点观察的岩石的球形风化,成因是物理风化,影响因素为水和温度,白天岩石外侧温度高,内部温度低,晚上则相反。
(二)祖山东门
1、祖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该围岩地段有两块比较大的断层,地下的岩浆侵入围岩、喷出形成的。祖山的花岗岩,结构为全晶质不等粒结构,构造则为块状构造。
2、该处花岗岩的颜色多为肉红色或灰白色。花岗岩的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云母、角闪石和长石。由于斜长石的颜色为肉红色,所以岩石中斜长石的含量不同,岩石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祖山位于石河的上游,主要受河流下蚀作用,再加上风化作用影响,形成了“V”字型地貌,称为“深谷奇峰”。
4、祖山垂直节理(主要为原生节理,也有表生和构造节理)发育,再加上河流对它的侧蚀作用,容易发生崩塌现象。
(二) 鸽子窝
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大陆上的碎屑物质不断被搬运到海洋中沉积。海洋的运动形式主要有海浪、洋流、浊流、潮汐等,而海水动力主要来自日月引力、风、海水的温差、地震等。
2、海浪对沿岸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溶蚀、冲蚀和磨蚀三种类型,形成了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柱和海蚀平台等地貌,造成大陆不断被吞蚀,海湾消失、海岸线变平直。
3、按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海洋可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低潮时裸露于海岸带的地方为滨海带,滨海带又分为前滨、后滨和滨外。这就是秦皇岛被称为滨海城市的原因。
4、鸽子窝海边附近的岩石多为岩浆岩中的花岗岩,其区别于祖山花岗岩主要是它是伟晶岩,晶粒比较大,相对而言不利于建筑施工。
5、秦皇岛港是建在一座小山边地。 鸽子窝花岗岩这座山是燕山余脉向东延伸地部分,山体紧逼海边,海港依山建立,港湾面临较深地海区。我们知道,海洋是一个巨大无比地贮热仓库,它能够吸收和贮藏大气地热,并且把热保存起来,严冬来到以后,海洋缓缓地把热放散出来,减轻冬季严寒地程度,因为秦皇岛港地海水深,海水贮藏地热也比天津港地多。这是使秦皇岛港冬季不冻地又一个原因。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李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作为土木工程的学习者,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严格以所学理论为指导,
保证
工程的质量安全,争做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2
一、教师队伍现状
按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 地球科学学院承担全校地质类专业《地质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 同时也承担课程结束后的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在暑期安排的实习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地球科学学院的教师本院任务也繁重, 因而可以采取各地质类院系主要承担、地球科学学院协助的模式。从各院系的调查发现, 今后到北戴河参加地质认识实习的专业班级还有可能增加, 所以, 有效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建立一支稳定、成熟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完成高质量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2011年、2012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几大院系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调查如表1。
按照学校野外实习要求, 每个班级配备的指导教师为1.5~2.0, 由表1中可知道, 资源学院和工程学院指导教师人数偏少, 班均指导教师比例偏低, 需要地球科学学院的援助。工学院近年来均得到地球科学学院援助教师2~3人。此外, 从指导教师学历情况了解, 硕士学历以上占约90%, 年龄在40岁以下教师占60%~70%, 且其中有约10%~15%指导教师所学专业属于非地质类专业,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在环境学院和工程学院。
二、提升实践性教学理念, 深化地质学理论功底
实习指导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 提升实践性教学理念, 明确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明确该第一次野外实践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教师本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有较高的野外实践性教学水平, 吃苦耐劳, 给学生做出表率, 生动熟练地介绍实习线路上各教学点相关地质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北戴河的地质认识实习涉及地层、岩性、构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等地质学基础的范围非常广泛。基于各种实际情况, 院系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并非完全是地质出身。所以按惯例, 所有指导实习的教师需要提前到野外备课, 熟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地层、构造等地质概况, 根据所在院系专业特点确定7~8条实习路线和具体实习任务。为了保证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和质量, 集体备课结束后, 指导教师进行室内教案准备, 进行备课总结。对于第一次指导实习的教师, 由地球科学学院与本院系共同组织, 不论学历、不论年龄, 凡是第一次到北戴河实习基地指导实习的新教师试讲, 通过试讲关。试讲教师从资深教师或队长处随机抽取线路进行试讲, 再由其他老教师进行点评, 指出不足。事实证明, 试讲对于第一次带实习的教师, 有很大的督促作用, 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三、勤能补拙, 强化野外技能训练, 提高野外教学水平
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 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野外地质技能才能为学生“师表”、为学生“师范”, 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质”。根据近3~4年来的情况看, 指导教师不具备野外地质技能或比较生疏的情况时有存在, 这种情况在北戴河实习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 必须在备课期间通过强化训练达到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典型地质现象的过程中, 需要现场指导学生绘制一些地质素描图, 比如老虎石的连岛沙坝平面示意图、上庄沱大石河河谷阶地剖面, 无论是平面示意图, 还是地质断面图、信手剖面图, 其中包含的地质元素很多, 教师应掌握这些地质素描图的绘制技巧、要领。在备课期间要多观察, 多思考, 多动手练习, 在指导学生现场绘制时才得心应手, 才能应对学生在野外的各种疑问, 获取好的教学效果。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簿, 增强室内整理的效果
野外记录簿是野外地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 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用来承载原始资料的最重要的载体”, 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编录, 培养科学工作的习惯和态度。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簿,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补救。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对于在学生野外记录簿中发现的问题, 比如野外编录的格式不规范、地质素描图内容要素不全、文字描述的顺序混乱、测量数据擦涂等不复合要求的问题指导教师必须给予重视, 且应在在第一次野外记录簿检查严格要求改正, 所以在最初实习的几天中指导教师最好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簿, 及时掌握学生的野外实习状态, 及时督促, 从实习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野外编录习惯。由于北戴河野外教学资源除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各院系专业外还与其他高等院校各地质专业学生共享, 所以在不同实习线路的教学点上的停留时间受限, 有些地质现象在观察、测量、记录后还需要回到实习基地后再整理补充, 比如一些地质素描图可以在野外现场完成草稿图, 回基地后进行界线修改、填写图例符号、上墨等。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有普遍倾向的问题, 指导教师可以在室内整理, 在教室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给予集中讲解。室内整理通常是每两天的实习任务就安排一天的整理, 但北戴河地区属于典型的海洋气候, 实习期间遭遇暴雨天气的情况比较多见, 为了安全会调整路线和室内整理时间, 指导教师应该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予以机动处理, 鼓励学生的地质兴趣, 巩固野外教学效果。
五、“点”“面”结合, “地质思维”
在指导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以“看到什么讲什么”为主, 就事论事要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 再进行描述、分析, 再把教学现场的“点”与实习区域的“面”结合, 把相关知识点“串“起来, 使学生从对地质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使理论联系实际, 完成“书本知识—野外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应切忌发挥过度, 以免误导学生。在所选的实习路线中, 并非所有教学观察点的地质现象都清楚明了。一些线路上的观察内容不甚明显就需要进行对比分析, 寻找证据。如鸡冠山路线的正断层、汤河地堑、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石门寨路线中的风暴岩成因、奥陶系马家沟组与石炭系本溪组地层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沉积旋回的沉积历史等。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研究古今地质作用过程的地质思维能力也是指导教师在整个野外教学中贯彻的一个思想。“将今论古”、“以古证今”在各教学路线的教学点都有体现。如, 把鸽子窝—小东山—老虎石的海洋地质作用、大石河中上游的河流地质作用与整个秦皇岛地区 (或华北地区) 的地壳运动联系起来, 对比三级古波切与三级河流阶地高程, 寻找三次大的地壳上升地质证据;观察燕山大学北坡古风化壳露头在垂直方向上岩性、结构、矿物成分等变化特征与规律, 分析其经历的风化条件和秦皇岛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此外, 视不同专业方向在实习线路内容中渗透一些工程实践内容, 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渴求。比如, 堰塞湖路线可以与边坡工程结合给学生讲解护坡工程、边坡治理工程;上庄坨路线中大石河河流地貌可以讲解工程建设场地的选址问题;沙锅店岩溶地貌可联系地表岩溶塌陷、岩溶突水、水库渗漏等岩溶地质问题;燕山大学北坡古风化壳的工程意义很明确, 更能直观介绍岩石风化程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七里海泻湖线路中泻湖生物种类的变化与海水污染、生态环境的关系。
六、结论与建议
高水平、高素质、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今后在北戴河基地实习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增多的情况, 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和要求也会更高, 高素质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针对一些现实问题, 本人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 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本人对地质认识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理念需要加强和深化。 (2) 院系应给非地质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创造有利条件, 帮助提升地质基础知识。 (3) 带实习的老师队伍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 每年频繁轮换不利于实习效果提高, 可考虑2~3年轮换一次, 并保证一定人数的指导教师的稳定性, 保持以“老”带“新”比例, 锻炼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教师队伍。 (4) 利用北戴河地区的旅游优势, 在野外实习任务完成后, 各院系组织学生和教师在海滩举行交流节目, 变限制学生私自下海为有老师带领的寓教于乐联欢。 (5) 建议建立学生对带队老师的评分机制, 以督促教师自律和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在保证地质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 拓展和开辟专业观摩性教学新路线。
参考文献
[1]肖军, 朱蓓, 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01) .
[2]王家生, 龚一鸣, 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04) .
[3]王家映.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教学指导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水工专业地质实习改革 篇3
工程地质是水工专业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但是水工专业学生在地质知识基础、专业认识上和地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分析水工程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在野外实习中摸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
从学科上讲,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难度要求相对较低,课时和内容相对较少,课堂上的认识鉴定实验时间有限,巩固的时间客观上较少;而且不像地学类学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大量野外实习历练机会。所以水工专业学生,不仅对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类型陌生,对构造现象更是如此。
从思想上,许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野外地质实习与他们的专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致不高。学生在实习现场,大多观察风景,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并且对野外实习与专业的关系大小产生了质疑。学生从思想上缺乏对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仅有两周的非地质类野外地质实习变得相当艰难,同时对带队老师和现场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消除学生们思想上的顾虑,而且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野外实习教学方式。
二、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一)消除学生思想障碍
态度决定一切,在实习开始之前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必不可少。部分学生认为,每次实习都是与岩石打交道,枯燥无味,缺乏新奇感。这就要求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摒弃“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例如与农水专业的学生讲解水文地质调查与专业的密切关系,与水电专业的学生讲解不同岩石类型的地基承载力差异以及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等等。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饱满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重视基本知识的解析和讲解
每个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学科特点。每到一个具体的实习考察点,都要从看到的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回忆课堂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过程。例如在五大连池考察流纹岩的时候,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的基本概念,其中岩浆岩又分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最后指出流纹岩是一种岩浆岩,而且是喷出岩,接着可以简述喷出岩的常见的一些结构构造特征,然后根据看到的现象逐个分析流纹岩细类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常见造岩矿物的成分差异及其鉴别特征。比如在对小岭镇进行岩层产状测量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岩层产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水工地质罗盘的矫正以及使用其进行测量的方法。然后教师进行现场演示,讲解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记录方式,熟练使用仪器。这样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完成了实习任务,熟练地掌握了仪器使用,效果较好。
(三)重视地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地质思维和鉴别能力的培养是实习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考察小岭镇石发岩石断裂的时候,首先阐述断裂的概念和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标志层判断断层的性质。学生们直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在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断裂的性质。另外在鉴定泥岩和粉砂岩石的时候,要让学生亲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肉眼很难区分,粉砂岩有粗糙感,而泥岩没有。并且针对北方农水专业的特点,适当加强了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对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基本烈度、自然地质现象、水文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技能。接着可以分析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判断的依据。比如,断层性质的判断的基本依据、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如果遇到类似的观察内容,可以跟学生一块讨论,在争论中逐渐明了野外观察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一些基本野外技能。
但是学生还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实习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个分队中有的学生记录本上记得工整详细,有的则寥寥几笔。但最后提交报告的时候都内容饱满,这样难免抄袭。为培养学生养成现场记录的习惯,现场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记录随即抽查和提问。每天回来之前让学生把记录本交回,可以督促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一旦领会了某些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很大提高。
(四)注意培养创新意识
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明确基本概念。鼓励学生现场提问,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野外岩石的鉴定,没有了教师的提醒,没有了实验室中标签的标明,学生大多不知如何着手。也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区分“石英”和“方解石”“白云母”等常见的矿物。通过现场答疑,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强,下次再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从节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鉴别。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是只要跟专业相关的,都要耐心解释。如果真正学会了些技能,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兴趣就是在点滴中培养的。在实习的后期,从学生的主动提问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考、认识也在深入。
三、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鉴于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大二同学尤其重要。如何在完成艰巨的野外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成了带队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习中会受到路程比较漫长、天气变化不定、山路比较陡峭、路段比较泥泞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些体力较好的男生主动伸出友爱之手,这些都是实习中亮丽的风景。正如许多同学在实习报告结语中所写:此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
诚然,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是如果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真正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精神,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勇健.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白明洲.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肖淑荣.基础地质实习之我见[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大学生网络创业要靠实力
09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历经半年,通过走访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5所高校,共发放1650份问卷,访问512名网络创业者,最终形成了国内首份《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
调查表明,71.57%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的专业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学生分别占11.22%、2.24%。这一方面说明该部分学科专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说明近几年高校特别是高职、大专层次院校在经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报告显示,在大学生网络创业雇用人员数量上,61.65%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没有雇用人员,雇用1-2人的占23.54%,雇用3-4人的则占6.07%,雇用5人及以上的比例为6.31%。同时,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所雇用的人员75.90%为本校同学,11.65%为大学毕业生,14.86%为其他社会人员。可见大学生网络创业影响不小,在解决本人就业问题的同时能够有效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参与网络创业,还解决了一部分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特别是网络创业教育还刚刚起步,在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群体中,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仅占17.1%,有网络创业培训经历的比例仅为16.14%。创业类培训正在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获取网络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直接补充和选择。
报告认为,网络创业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拉动经济等都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报告还认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4
8月16号傍晚,我们整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前往松滋刘家场的客车。车子一路颠簸着跨过长江大桥,驶入松滋境内,望着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车内唱起山歌、玩起了扑克牌,好不畅快。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別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
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覃家庙群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
从8月18到8月20每天早上去野外,下午回到实习基地作总结。我们分别观察了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
8月18号,实习路线是从实习基地到新神洞,观察奥陶系地层及溶洞沉积,主要观察了南津湾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古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及临湘组。奥陶系层序完整,露头良好,以宜昌黄花场和松滋刘家场剖面最具代表性。总体上为一套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其中,不仅生物化石十分丰富,而且门类繁多。既有介壳相,笔石硅质页岩相,又发育有介壳相与笔石泥质页岩相混合沉积。生物化石门类有:头足类、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双壳类、苔藓虫类、海绵类、托盘类、牙形石等。更有意义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中产有生物礁。溶洞发育在上寒武统的三游洞群。古溶洞比较多,在下部有古神洞,中间有观音洞、新神洞。三游洞以灰色白云岩为主,新神洞探明深度5千米,参观长度1.3千米。
8月19号,从实习基地到丁家冲,观察现代河流的地质作用,以及志留系地层,包括龙马溪组、罗惹坪组和纱帽组。首先了解河流的分类,按地形、坡降可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按几何形态分为直流河和曲流河,曲流河又分为网状河和辫状河;按河流弯度指数可分为低弯度河(<1.5)和高弯度河
(>1.5)按发育期可分为幼年期(上游)、壮年期(中游)及老年期(下游)。地质作用主要有搬运、沉积(凸岸沉积形成边滩)和侵蚀(下蚀形成河流阶地,侧蚀会造成河床改造)。志留系地区除中统上部及上统发育较全,并常伴随奥陶系的沉积而展布,主要分布于刘家场背斜南、北翼、宜昌皇陵背斜东、西翼以及长阳——宜都一带马鞍山向斜,厚约1100——2000米,一般1500米,其岩性一般三和性明显,主要为一套盆地相黑色笔石页岩、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和泥质岩沉积。在宜昌、长阳一带与上伏奥陶系呈整合接触,在松滋刘家场、卸甲坪及西斋一带与上奥陶统临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8月20号,从实习基地到三溪口,主要观察泥盆和石炭系地层。泥盆系地区缺失下统,只发育有中、上泥盆统,由下而上划分为中统云台观组,上统黄家磴组及写经寺组和梯子口组,主要为一套滨岸碎屑岩,并夹有浅海相碳酸盐岩。其中,上统中发育的鲕粒赤铁矿是鄂西重要含铁层位。本区泥盆系以松滋、长阳、宜都一带露出较好,在松滋刘家场,以关木山北坡发育最好,与下伏纱帽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以松滋一带发育最好,仅顶部缺失,其他地区发育较为零星。下统包括长阳组、金陵山组、高骊山组及和州组,上统包括大埔组合黄龙组,缺失船山组。下统主要为一套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夹碳酸盐沉积,上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8月21号,在实习基地,老师给我们讲解柱状图的画法。
8月22号,从实习基地到松木坪电场观察正平移断层。断层位置:位于仁和坪向斜,东沿扬起端,近南北延伸近20公里,其南端切于刘家场背斜北翼,并转向为北东向。断层性质:为张(扭)性正断层,断层西盘下降并向南错动。在刘家场背斜北翼造成31.5公里以上的左行错动。该带内发育三条正断层,由东向西依次下滑,主断层在青龙寺下面,正断层切割的地层从寒武到二叠都有切割。断层面上发育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牵引现象。
8月23号,从实习基地到李家湾,观察重晶石矿和逆断层。地下热液顺断层上升,遇钙形成碳酸钙,富集后形成方解石,与钡则富集形成重晶石。重晶石颜色主要为白色到透明,若含有杂质多为浅黄色,三组解理。遇稀盐酸不冒泡,冒泡则为方解石,形状大小相同的重晶石比方解石重。逆断层位于刘家场大背斜北翼,向西自温家倘出工区,向东经丁家冲至庆贺寺而逐渐减弱,且被刘家场北东向张(扭)性断层错断,此逆断层层位越向南越古老,向南走为奥
陶系南津关组,向北走为分乡组,在丁家冲可见上盘南津关组,地层向北逆冲于红花园组,在李家湾可见下盘分乡组,地层仅露出几米。
8月24号,在实习基地绘制地层剖面图,8月25号返校。
溢洪道工程地质说明(小编推荐) 篇5
溢洪道工程地质说明
溢洪道xx上,地形平坦。溢洪道长88.61m,上覆地层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和残坡积粉质粘土及碎石土,土体稍密至密实。下伏地层为xx系xx组砂质页岩,强风化至全风化,薄屋至中厚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岩层产状110º∠25º,倾向山内。桩号0+000—0+031为第四系素填土,其下为残坡积碎石土,第四系厚约1.3-1.8m.土质边坡,自然边坡稳定。桩号0+031-0+070,上覆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厚约0.7-2.0m,下伏地层为明心寺组砂质页岩,强风化、薄层至中厚层,软质岩。桩号0+070-0+081上覆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厚约
0.6-1.6m。下伏地层为xx组砂质页岩,强风化,薄层至中厚层,节理裂隙较发育,软质岩。桩号0+081-0+089,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粉质粘土及砂卵砾石,厚约0.5-2.4m,下伏地层为xx组砂质页岩,强风化,软质岩。溢洪道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及其他不良物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由于节理裂隙发育,是强透水层。溢洪道要进行全断面衬砌。建议有关物理力学参数,摩擦系数:砼/素填土、砼/残坡积层=0.3-0.35,砼/强风化岩=0.35-0.40;承载力:第四系=130-150KPa,强风化岩石=350-450KPa;永久边坡开挖值1:0.75-1:1。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6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成立于1958年,现有职工1050人,其中在职职工49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80%以上。大队党委下设1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7名。
建队50多年来,省第七地质大队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坚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扎根山区,执着坚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大队先后获“全国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等荣誉,连续18年获得“省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7月,大队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一、践行党的宗旨,勇担为国找矿历史使命
省第七地质大队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地质立队、为国找矿”,勇当地质找矿主力军。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队党委团结带领党员职工克服浙西南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完成钻探进尺30万米,发现了煤、铁等一大批矿产资源,填补了我省矿产资源空白。发现的遂昌金矿,探明金储量17.35吨、银储量443.80吨,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发现的缙云县老虎头沸石矿,沸石储量11894.43万吨,占我省沸石总量的99.31%;在黄岩探明铅锌矿储量70余万吨,成为当时我省最大的铅锌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地质工作一度陷入低谷。在地勘经费短缺、职工工资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大队党委提出了“地质薪火不能灭”的目标,自筹经费,以市场养地质,维持着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找矿成果。该时期,提交萤石矿远景资源量达2800多万吨,可供浙江使用30年;完成松阳县板桥稀土矿、庆元县荷地稀土矿的普查工作,查明稀土资源量1.8万吨、氧化物资源量98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储备;提交金矿储量4.8吨、银矿储量57吨。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后,大队党委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地质成果捷报频传,累计提交萤石矿物量600万吨以上,钼金属量2000吨以上,铅锌资源量20万吨以上……目前正在勘查的庆元县隆宫乡小关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遂昌县萤石矿区地质普查项目、遂昌县徐村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都取得了重要发现或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历经半个世纪的默默耕耘,大队为我省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在浙西南地区发现矿种57个,探明储量矿种26个,找到13处大型矿床、20余处中型矿床,为我省地质勘查事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
二、坚守精神高地,传承地质“三光荣”精神
地质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人员流动频繁、分散,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大队党委高度重视“三光荣”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以此为纽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勘探队员不畏艰险、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树立起了地质人的精神丰碑。一代代勘探队员携带着地质“三件宝”(罗盘、放大镜、锤子),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以实际行动坚守着精神高地。曾历任分队长、副总工、总工的周俊法,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地质专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将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新方法成功地运用到遂昌金矿接替资源找矿过程中,并据此找到了8吨黄金、15万吨铅锌矿。由于过度劳累,周俊法同志不幸患了肺癌。去世前,他要老伴把一张地质图和一份没有写完的地质报告拿到病床前,努力支撑着起来研究这些他平时最痴迷的勘查报告。
一分队队长、有“地质铁人”之称的陈升立,1992年来到第七地质大队工作后一直在丽水地区找矿。近十年来,他带领一批技术人员深入遂昌县山区,探明了两个大型萤石矿,探获萤石资源量近300万吨,占全省萤石矿保有量的近六分之一,缓解了100多家氟化工企业所需萤石资源问题。其中,遂昌县坑西萤石矿普查项目获2007年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二等奖。为了按期完成工作,他常年吃住在深山老林,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进行地质填图和路线踏勘。因工作原因,陈升立三四年才回一次湖南老家看望父母。
刚刚年满30岁的齐刚,如今已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2007年,齐刚负责南弄铅锌矿详查工作。有一次,一条矿脉可供取样的只有一个明清时期古采硐。硐口进去为一倒“凹”形采空区,高约6、7米,黑漆
漆的根本看不清楚里面的情况。齐刚决定亲自进硐。下硐后,1米多深的蝙蝠粪让人举步维艰,60米长的硐子走了两个多小时。取样结束的第二天,齐刚就病倒了,检查结果是病毒性肺炎导致肺积水,情况很危急。齐刚在医院躺了20多天,痊愈后马上又回到项目部投入工作。
队龄刚满3年的陈宰松,是一名1985年出生的队员。在建德市周家坞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部,他一住就是几个月。项目部位于深山里的周家坞村,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由于山高路远,实施路线踏勘时,陈宰松常常自己带着食物,在植被茂密的荒山上披荆斩棘,不管有没有路都严格按着地图标示前行。陈宰松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是通过找矿,让精神富起来,与此相比,这些困难根本不值得一提。”
三、积极开拓创新,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队党委深知,在浙江这片创业创新、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要时刻保持一股“闯劲”,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因此,大队党委决定,在做好地质工作的同时,主动进入工勘、施工市场,承接地质队有技术优势的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及小断面隧道施工等工程,并逐步向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领域延伸,积极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大队已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开发、工勘测绘地灾防治、建设施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七大队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以隧道施工为重点,与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合并重组。如今,七大队的隧道施工颇有名气,施工队伍遍布全国各地,被称为“浙江来的穿山甲”。七大队参与施工的杭州西湖引水工程使西湖水7天就能更换一次,保持了西湖良好的水质,该项目获得当年“浙江省优质工程奖”。福州市第二水源供水输水隧洞项目是福建省2000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七大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该项目获得了“优良工程”。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地质环境恶劣,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气候较多,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七大队主动配合丽水市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险和治理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誉。为此,七大队还与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共同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分队,在台、汛期24小时待命,发生灾情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分析灾害原因,判定地质灾害规模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方案。截至目前,已先后参与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百余起,协助地方政府处理数十起地质灾害突发事件。七大队还编制了丽水市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丽水市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规划等,承担了丽水市农民住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完成公路、水电站项目等约1200个评估报告,对丽水市9个县(市、区)中小学校场址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
四、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地质人才队伍
上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不景气,地勘经费短缺,队伍生存困难,全国很多地质队弱化了找矿工作,许多地质职工离开了地质勘查行业。在这困难时期,七大队党委千方百计留住了一支近20人的地质工作者队伍,为地质找矿事业保留了骨干力量。如今,在我省10多支地质队伍中,主要负责人、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有14人来自七大队保留的骨干。为此,七大队被大家誉为浙江地质工作者的“黄埔军校”。
大队党委十分注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2010年以来,大队党委开展了“百人团队”建设活动,从全队年轻职工中选拔100名左右的技术苗子重点培养,为他们配备笔记本电脑,每月增加300元补贴,给予每年1000元的论文撰写费用,并在学习培训、职称评聘、入党提干、住房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七大队的地质技术力量已由萧条时期的不到20人发展到现在将近100人,形成了一支热爱找矿、安心找矿、用心找矿的人才队伍。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7
“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指受采矿权 (申请人) 委托, 对小矿及零星分散资源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后提交的资源储量地质报告 (或储量核查地质报告) , 主要用于矿山建设或资源储量核查。但在实际工作中, “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泛指小型矿山开采范围经简易地质勘查后, 编写提交的地质储量报告。
经统计, 全国的开采矿山数经多年的治理、整顿规范和整合, 已由2006年的11.79万个下降至2009年的9.50万个 (含近10%的新建矿山) 。生产及新建矿山中绝大多数为小型矿山, 约占70%左右。在这小型矿山中, 绝大部分为非金属建材类露天矿山。
2006年4月, 国土资源部发文, 决定在全国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各地为全国开展这项工作, 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细则, 开始对矿山资源储量勘查、占用、开采进入动态监督管理, 实行常态化的资源储量年度核查制度。除新建矿山提交地质勘查储量报告外, 生产矿山也要提交年度储量核查报告。近年来, 地勘单位为新建矿山地质勘查和生产矿山储量核查做了大量工作, 编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查报告, 为矿山建设和矿政管理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小矿地质勘查的报告质量现状和报告质量下滑的危害性
1.1 存在问题
近年来, 地勘单位为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提供技术服务, 开展新建矿山地质勘查和生产矿山储量核查工作, 编制提交了大量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查报告, 基本满足了矿山生产和矿政管理工作要求。但是, 占较大比例的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问题较多, 总体质量有明显下降现象。主要问题一是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达不到要求, 二是勘查工程达不到要求, 三是报告内容与矿山实际脱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和矿山生产资料搜集、研究不够。
(2) 矿产地质、矿床特征分析、总结, 叙述不够、不全面。
(3) 矿床共 (伴) 生矿产评价重视不够, 很多矿区缺乏评价资料。
(4)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简单、缺乏实际数据。
(5) 储量估算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矿体、储量估算边界、采空区范围的圈定问题, 储量估算参数确定问题, 资源储量与矿界关系问题。
(6) 其他问题, 如有的报告章节不全, 编排不当;有的只是实际资料的堆积, 缺乏分析、归纳和必要的综合结论;储量计算级别厘定不符合规范要求, 储量计算参数处理不当;有的文、表相互矛盾, 有的图前、后不一致;有的计算单位有误, 打印复制遗漏差错等。
1.2 危害性
小矿地质报告质量下滑的危害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地勘单位的声誉、形象;二是不利于提高地质勘查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三是因受报告质量影响, 矿山资源储量出现与实际有较大出入的问题, 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2 原因分析、提高方法和建议
2.1 原因分析
(1) 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小矿因规模小、且多为非金属建材用矿产, 一般由县级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其开采登记手续。小矿地质勘查报告是矿业权人办理采矿许可手续中的必要件之一, 是不得不做、不得不提交的一份资料。在实际工作中, 小矿地质勘查要求较低项目数量多, 加上市场的无序竞争, 许多地勘单位以低价承接项目, 项目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投入不足等特点。项目费用一般都远低于定额标准, 完成时间一般少则一星期, 多则一个月, 因此, 承接项目的地勘单位只有压缩野外工作量、减少费用、降低成本, 从客观环境上导致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2) 勘查区地质研究程度问题。小矿勘查区一般为非重点开发矿区,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大部分只经过区调、普查工作, 一般只有简单的区域地质资料, 缺乏勘查 (矿) 区地层、构造、矿层 (体) 、矿石质量、矿区水文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资料。
(3) 个别地勘单位对小矿项目不重视。在时间紧、任务重, 项目委托人催得急的客观情况下, 有的地勘单位对小矿地质勘查项目不重视, 一是地勘工作量及经费投入不足, 二是随意安排专业不对口或业务能力不够的专业技术人员, 有的甚至安排没经过野外地质工作锻练的刚毕业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报告主编。
(4) 个别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弄虚作假现象。拿到项目后, 派非地矿类专业技术人员勘查现场, 再将搜集来的同类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作为模板套作报告, 使报告内容与矿山实际不符。
(5) 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地勘单位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有关责任把关不到位, 各级技术负责对报告编制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审草率、马虎, 未重视地质勘查成果成型的把关。对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交的技术管理流程, 如校对审核、修改复审、打印检查、登记盖章等质量管理流程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
(6) 不重视搜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充分搜集、利用前人成果既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 更是市场地质勘查项目的特殊需要。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特征缺乏了解, 有时因项目经费少、时间紧, 投入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量少的情况下, 搜集的以往地质矿产资历料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
(7) 野外工作简单化。地质勘查工作实践性强, 每项地质勘查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认识勘查区的过程。有的项目负责人缺乏野外工作经验, 有的误认为小矿地质勘工作不需要系统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资料的搜集比较简单或单一, 相关资料获取不全, 不能全面反映勘查区地质矿产特征, 使报告质量先天不足。
(8) 对规范的理解、执行出现偏差。规范是对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要求做出的统一规定, 是约束地质勘查主体活动和行动的规则。其核心是用一定的勘查工程, 最有效的查明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项目负责人不能正确理解、掌握规范要求, 不明确项目的成果报告需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 收集应用资料不对路、报告编写内容与大纲要求不符。常见地层描述脱离矿区实际, 含矿岩系与矿层 (关系) 交代不清、矿石质量评述参数缺乏基本数据 (以引用为主) 、开采技术条件内容单薄、储量估算方法结合实际不够等问题。
2.2 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方法及建议
(1) 地质单位应在抓好大项目的同时, 搞好统筹安排, 重视加强小矿地质勘查工作。小矿数量多, 一般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影响面大。地勘单位应根据项目情况, 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野外工作投入, 为提高报告质量打下基础, 确保项目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2) 充分搜集利用以往地质勘查成果资料, 既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 更是市场地质勘查项目的特殊需要。特别对那些经费少、时间紧、投入的野外地质工作量少的项目, 充分搜集以往地质矿产资料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
(3) 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目的, 重点查明矿 (层) 体赋存状态, 回答有矿无矿、矿好矿坏的问题。由于小矿地质勘查一般不分阶段, 属一次性勘查, 因此要充分用好有限勘探资金, 合理部署勘探工程, 防止出现勘探类型定得过于简单、勘探工程密度过稀、勘查控制不足、资料获取不全等情况。
(4) 地质勘查应遵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勘查内容主要为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综合评价等5个方面。重视搞好地质测量及各勘查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加强综合分析和整理, 提高地质研究程度。编制符合勘查区具体特点的小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大纲。
(5) 加强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研究评价, 对影响开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 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抓好有关各个环节的工作, 并注意搞好项目的综合勘探新技术、方法推广应用, 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意识, 抓好各级技术流程管理, 切实提高市场条件下小矿地质勘查报告, 为促进地方矿业发展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矿地质勘查做出贡献。
摘要:通过对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质量下滑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的研究;从市场、地质研究程度、管理及野外工作质量等方面分析产生原因, 提出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矿,地质勘查
参考文献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 B/T13908-2002.
[2]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管理条例, 1998, 4.
[3]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D.
[4]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 B/T17766-1999.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8
[摘 要]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历来重视地质填图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实习队对整个地质填图实习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地质填图实习分为实习动员会、地质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地质专题、野外地质路线考察和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这7个环节。其改革优化措施有:实行小班教学、加强地质素描技能培训、举办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实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控制。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质填图实习;资源勘查工程;教学环节;优化措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16-03
一、概述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大学以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大学,在煤炭资源及相关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是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在化石能源地质学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地质学理论基础与矿产勘查与评价技能的地质工作者,而资源勘查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大学期间需要一系列的地质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地质技能水平。
地质填图实习(也称为基础地质综合实习),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继地质认知实习(也称普通地质学实习)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地质实习,安排在大二年级结束的暑期,实习地点为安徽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为期约30天。
在地质认知实习阶段,由于学生仅修过一门普通地质学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欠缺,无地质野外工作经历,因此实习偏重于某一个地质现象出露点的地质现象基本观察和描述,实习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而在地质填图实习阶段,学生已经修过多门地质学课程,已具备了一定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地质工作经历,实习则要求由以教师指导为主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开展工作,主要着眼于面的地质特征的整体认识和分析。[1]
地质填图实习肩负有重要的任务使命,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整个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十分重要。地质实习队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逐渐丰富了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摸索进行了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地质填图实习教学环节
(一)实习动员会环节
实习动员会一般安排在实习前2-3天。实习队长介绍整个地质填图实习的日程安排,重点讲述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与地质概况、实习基本要求、实习注意事项以及分组安排等工作,并安排各组学生借取或购买本次地质填图实习所需的实习指导书、野外记录本、工具和材料装备。
(二)地质踏勘环节
对巢湖地质实习区进行为期10天的地质踏勘实习。踏勘路线有7条,分别是半汤-夏阁路线、甘露寺-狮子口路线、麒麟山路线、姚家山-平顶山路线、马家山路线、幸福泉-177高地路线、石灰山路线。这7条路线,主要是地层出露路线,发育有震旦系灯影组至侏罗系磨山组地层,并出露有全区较典型的各类岩石,部分路线为构造地质现象路线。
(三)实测剖面环节
实测剖面为期约6天。化石能源地质学属于有机沉积矿产,我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野外沉积地层剖面的实测技能。本实习安排野外实测沉积地层剖面5条,构造实测剖面1条,分别是:甘露寺中志留统坟头组剖面(展开法)、麒麟山东南坡石炭系剖面(投影法)、姚家山东中二叠统栖霞组剖面(投影法)、平顶山南坡大隆组-和龙山组剖面(展开法或投影法)、马家山南坡南陵湖组剖面(直线法)。构造剖面为石灰山构造实测剖面。实测剖面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剖面实测,并最终绘制地层剖面图。
(四)地质填图环节
野外地质填图为期约6天。把实习区(巢湖北部地区)按地理坐标,划分为东区、西区两部分,两区有重合的区域,以供后期的对接。地质填图实习以小组(4-5人)为单位,一半的小组填图东区,另外一半填图西区,最终将两区的填图成果合并,制成一张完整的地质图。第一天,教师带领学生示范填图的方法,后面时间由学生小组讨论自行安排填图行程,教师则进行野外巡回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经过前期的路线踏勘和剖面实测,学生已经较为熟悉了整个填图区的交通路况以及地层发育情况,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地质填图能力。地质填图环节,应该是整个地质填图实习中的最重要阶段。地质填图实习,不仅使得学生学会墓本的填图方法,还能使学生经过地质填图更深入地了解区域上地层的分布特征和构造特征。[2]
(五)地质专题环节
地质专题工作为期约3天。地质专题的题目,一般由实习队教师统一讨论而定,每年都进行修订补充。结合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实习区的地质发育特征,制订出20-30个地质专题题目,但是每个题目最多不能超过5人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实行自由选择政策,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野外地质路线考察环节
该环节为期约2天。在填图区外,选取2-3个地质现象典型的区域,进行地质实习路线考察实习,拓展学生的地质视野。一般选取处于郯庐断裂带变质岩出露较好的浮槎山路线、青苔山推覆构造带路线、巢湖湖泊地质作用路线等。
(七)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环节
该环节为期1天。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形式为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试,以口试为主,辅以矿物岩石标本的鉴定描述、地质读图考查等方式。一般每位学生的考试时间为10分钟。重点考查学生对实习区地层、岩性和构造特征认识,以及实测剖面、填图和专题分析能力的掌握程度。该成绩作为此次地质实习总成绩的重要参考。
除了上述环节,中途一般每隔5天野外地质实习,安排1天室内休整。如遇下雨天无法出野外,也进行室内休整。休整期间,学生主要完成野外资料的整理、图件的绘制以及报告的编写工作。
三、地质实习教学的改革优化措施
地质实习队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逐渐丰富了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摸索进行了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近期的改革优化措施:
(一)实行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3],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行小班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是充足的师资力量。通过连续多年的师资引进以及师资培养,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支较强的野外地质实习师资队伍。鉴于野外地质实习中大班教学的诸多弊端,实行野外地质实习小班教学制度。国外小班教学的人数是每个教学班级12-18人[4] [5],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每个实习教学班14-15个学生配备1位主讲教师,有效保证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质量。
通过实践证明,在地质填图实习实行小班教学,有以下主要优点:1.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步伐,看到典型的地质现象;2.听到教师讲解的内容;3.方便教师在每个实习环节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野外过程检查与评价;4.野外地质现象发育地点空间较小,方便教师集中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以及有利于实习队伍向前行进;5.提高每一位学生进行地质实践操作的参与度。
(二)加强地质素描技能培训
地质素描属于地质制图的范畴,而地质制图能力是地质技能综合素质的体现,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地质素描课程[6],实践证明,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我校未开设地质素描课程,针对历年的学生野外地质素描技能普遍掌握不好的情况,实习队决定增加为期2天的野外地质素描技能培训环节。聘请擅长素描又懂地质现象且经常进行野外地质观察的专家,集中教授地质素描技法,有力保证了野外地质素描的质量。现阶段,学生在野外进行地质素描普遍动作较慢,占用较多的野外时间,不利于提高野外地质实习的效率。因此,未来的地质素描培训,更着重于地质快速素描技法的培训。
(三)举办野外地质技能竞赛
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有26所地质类高校共61支队伍参赛,参赛学生对地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是对地质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差[7],在平时的野外地质实习中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堂教学中地质实践培养环节比较薄弱而造成的。[8] [9]因此,有必要在地质实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地质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研究发现,技能竞赛具有很好的激励功能,能有效调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0]为了引导学生重视野外地质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形成地质技能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参考“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竞赛内容和要求标准,我校在地质填图实习增加了野外地质技能竞赛环节,实践证明该环节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效果显著。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地层剖面实测和图件制作。最终,教师会对学生提交的成果材料进行评价。奖项名称参考中国地质学会的奖项命名法,设有野外地质技能“金锤奖”、“银锤奖”,并给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通过这个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培养与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将作为下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参赛种子选手去参赛,促进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参赛选手的地质技能的提升,增强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整体地质技能水平。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探索野外地质技能竞赛环节的实施优化措施。
(四)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
鉴于地质填图实习环节较多、时间较长以及实习任务较重的情况,学生在实习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思想也容易出现不佳的状况。开展多种形式、多阶段的野外实习质量监控能确保实习教学质量。[1] [11]为了控制地质填图实习的质量,本实习队实行了地质实习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即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教师每个实习阶段都要检查学生实习的野外记录、图件绘制,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确实保证了每个实习环节中学生们都能掌握相应的技能,也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后期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客观评价。
(五)实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控制
野外地质实习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若发生安全事故,将给学生和学校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和教训,必须予重视。我校地质填图实习自2008年以来,一直运用JHA方法(工作危害分析方法)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安全评估与预防,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过程中也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具体实施方法已经另文报道。[12]实践结果表明,JHA方法运行7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一例大的安全事故,总体来说效果显著。
(六)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的开展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将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式转变。[13] [14] [1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00年,率先在周口店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中全程应用数字地质填图系统,并达到了预期目的。[16]在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南京大学早期已进行数字地质填图实习[15] [17],并坚持至今。国内已有部分地勘单位在实际填图工作中,采用数字地质填图且成为常态化工作方式,效果良好。目前国内高校的数字地质填图实习尚未普遍开展,随着未来发展形势的改变,我校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将紧扣时代发展潮流,在适合的时期积极在数字地质填图实习方面进行探索与筹备。同时,积极参考其他地质类高校地质填图实习中的有益措施,为提高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效果做出不懈努力。
四、结论
地质填图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地质工作的能力,肩负有重要的任务使命,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整个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十分重要。地质实习队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把地质填图实习安排为实习动员会、地质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地质专题、野外地质路线考察和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共7个环节,同时摸索进行了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实行小班教学、加强地质素描技能培训、举办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实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控制共6项改革优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会紧跟时代发展动向,继续探索能进一步提高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效果的有益措施。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建平,李少游.地质填图实习考核方法的改革及其效果[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207-208.
[2] 王义宏.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浅见[J].煤炭高等教育,1990(1):72-74.
[3] 王朋朋,杨晓冬,李伟,等.高校小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96-97.
[4] 郭春燕.美国小班教学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7):50-53.
[5] 刘雪荣,林曦,李曦达.英国高校小班教学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108-112.
[6] 赵秀丽,李守军,王平丽.培养地质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地质素描”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3(4):86-89.
[7] 钟文丽,陈翠华,陈学华.从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看中国高等地质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3(3):12-16.
[8] 何金先.我国高校“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77-80.
[9] 何金先,屈争辉,沈玉林,等.地质大类招生制度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78-81.
[10] 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20-22.
[11] 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等.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15(2):66-68.
[12] 汪吉林,沈玉林,屈争辉.野外地质实习的JHA法安全风险控制[J].中国地质教育,2015(1):121-123.
[13] 张明华.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及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1-16.
[14] 马艳平,桂和荣,黄淑玲.浅谈现代教育观念下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07(4):146-147.
[15] 廖晴,施小清,朱国荣,等.南京大学巢湖区测实习数字化填图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5(3):78-84.
[16] 刘刚,汪新庆,赵温霞,等.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实习系统》的研制与基地班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1(3):32-35.
[17] 王敏,王志敏,江思珉,等.区域地质测量野外作业子系统的实现[J].高校地质学报,2003(1):128-134.
【推荐地质学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文05-26
工程地质学实习计划书09-08
地质报告08-18
成果地质报告09-12
京西地质实习报告05-20
地质实习报告结论07-20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09-08
地质生产实习实习总结05-10
工程地质实习08-17
野外地质实习系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