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共8篇)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1
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编写地质实习报告,是在野外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核对、分析把各局部地质现象联系起来,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同时还要把野外绘制的各种草图进行清绘和编制;最后,按实习报告的要求,编写成一份文字报告。实习报告的编写。着重写亲自观察过的内容,但资料要有选择,能说明问题,叙述要真实,文字要简练,字体要工整,附图要清晰。
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
写出实习区及其内容、作者姓名、撰写时间等(如下图)。
2.目录
3.报告原文
4.参考文献
年月日林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附图置于文章中)
实习报告编写提纲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属行政区划;实习时间;学习了哪些地质工作方法。
一、地理与经济概况
1.地势:叙述本区的地形大势,地形、地势分布规律。属何地理区,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区的一部分。指出区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点等。
2.水系:描述区内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宽窄等。
3.气候:应根据文献资料或亲身经历,简单介绍区内的气温、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线及交通工具等。
5.经济概况:工农业的一般概况;城镇、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劳动力等情况。
在撰写时,除野外调查外,主要是根据地形图及其有关资料进行编写,文字力求简练。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地层与岩性是地质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主要说明实习区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层;各地层的岩性(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组成矿物和岩石在区域内的厚度、出露地点及分布等);区域的地层层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的写法是:
先写一个“引子”,概要说明本区由哪些岩石构成,使读者对本区有一个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之后,按地层自老而新的顺序分段进行描述。分段描述时,每段都要有一个小标题。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体岩性时,要先写分布情况。然后再写出岩石的性质、厚度及其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构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据岩层的产状情况,写岩层受到何种地质作用的破坏,形成何种地质构造等。
本部分的写法是:
开始先写区域内地质构造的一般情况,如:本区构造复杂与否;本区所属的构造部位;区域内有哪些较大的构造;构造线的方向如何等。总的构造轮廓描述之后,即可分褶皱和断裂两大部分分别进行描述。
即:
(一)褶皱构造
(二)断裂构造
1.主要的断层
2.节理
总之,在编写这部分报告时,应根据野外观察到的实际内容描述。描述时,对于每一个褶皱或断裂都要描述其具体位置、方向、长度和产状。然后,再说明其它特征等。
四、地貌形态
(一)主要地貌类型
在野外实习期间所见到的主要地貌类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积扇、洪积裙等。描述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态、分布规律等。
(二)岩性与地貌的关系
各种岩性对地貌的影响等。
(三)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各种地质构造对地貌类型、地幔分布规律的影响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状况
六、区域地质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历史
根据在野外考察所观察到的各个地层的岩性、各种地质构造来分析本区域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状况、所发生的主要构造变动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据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岩及石英岩层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构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纪时,本区滨海、浅海环境,海水时进时褪。又根据在太古界片麻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有大量的底砾岩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间本区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
3.古生代
……
结束语
在结束语部分,可以写实习收获,以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2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前言, 一般包括项目由来、建设的必要性、项目概况、项目的特点、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评价工作过程、报告书主要结论、致谢等内容[1,2,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中, 要求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5], 但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要点并未提及[5,6]。根据笔者数几十年对化工类型项目环评报告的编制、审核的经验来看, 目前化工类项目报告书前言的内容和写法各异, 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只有项目和环评由来的内容, 有的与总论内容重复, 有的机械教条, 有的反映不出项目特点等等。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 没有准确理解前言的内涵; (2) 片面理解导则条款; (3) 对环评项目的总体把握能力有所欠缺。
为了更好地反映化工类项目环评报告书的主题内容和特色, 根据导则总纲有关前言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 对目前化工类项目环评报告前言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商讨, 同时提出笔者的建议意见。
1 关于化工类建设项目特点的编写
1.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建设项目的概况表述不全面, 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
(1) 项目基本组成、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建设地点、建设性质、投资等基本信息不全;
(2) 没有提及工艺技术路线、技术来源, 未交待起始原料;
(3) 未反映批次生产、连续生产等生产特点;
(4) 忽视厂址环境是否敏感, 是否存在环境制约因素;
(5) 未能从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循环经济、上下游产业链等角度揭示项目的特点;
(6) 以项目概况替代项目的特点等。
1.2 建议
由于化工类建设项目涵盖了众多行业,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 且每个项目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因此应从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二是项目所处的具体环境特点, 具体如下:
项目自身的工程特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扩建、技改) 、项目组成、规模大小、产品先进性、清洁生产水平、工艺技术路线和技术来源、原料和产品 (包括副产品) 及中间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工艺操作条件 (如是否高温高压) 、储运条件、依托条件、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上下游产业链情况等等。
项目所处的具体环境同样不能忽视。相同的建设项目, 选址不同, 往往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 忽视厂址环境的敏感性是目前报告书前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环境敏感与否对于项目的制约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环境较敏感、风险较大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 务必应将环境敏感性作为项目的特点来考虑。
2 关于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的编写
2.1 概况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评价工程程序主要包括: (1) 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2)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3) 环境影响文件编制阶段。因此, 各种行业类别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总体上差异不大。但对于化工类项目尤其是大型石化类项目而言, 工程内容和环境影响因素比较复杂, 与社会区域类、建材火电类、机械电子类等项目相比, 环评工作周期更长, 工作过程会更复杂, 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报告书前言中。
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有不少的环评报告书将评价工作程序与评价工作过程混为一谈, 有的直接拷贝导则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作为评价工作过程, 有的甚至将老导则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拷贝过来作为评价工作过程, 这样也导致公众参与的程序的不规范。试想, 如果评价工作程序就是评价工作过程, 则所有项目的评价工作过程都一样, 也就没必要在前言中述说评价工作过程了。而事实上, 即使类型相同的项目, 其评价工作过程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2.3 建议
根据评价工作的三个阶段, 按开展工作的先后顺序, 简要描述评价工作过程, 具体包括:接受委托、现场踏勘调研、确定协作单位 (有的项目环评需要由几个环评持证单位或其它专业单位通力协作) 、制定工作方案、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工程分析、专题编写、公众参与、报告书汇总编制等, 择要作简要叙述, 有的还可能需要有相关部门组织的预先内部评审等。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同时, 在评价的工作过程叙述中如有必要可以写些致谢词之类, 以表达对上级领导、专家、相关部门、建设单位、环评监测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在环评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支持、帮助的感激之情。
3 关于化工类项目环评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编写
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环评报告前言中评价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反映出项目的特点。有的描述成项目的污染源及环境影响简析内容;有的描写成评价的工作内容;有的将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描写成评价的重点而与总论章节内容重复;更有的是八股文式, 从废气、废水、噪声、固废、风险、公众参与等方面分别描述等。总之, 所写的内容未与项目的特点联系起来, 没有特色, 往往是该关注的不关注, 不知道关注的重点。
3.2 建议
评价关注的环境问题一定要根据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 从工程特征和环境特点 (如环境的敏感程度、当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 两方面归纳提炼, 才能清楚地阐明存在的环境问题, 把握环评重点, 进一步提高报告书的编制质量。
笔者认为, 对于化工类项目的环评,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环评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1) VOCs的排放与控制; (2) 恶臭物质的排放与控制, 包括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物质; (3) 特征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三致污染物、重金属等的排放与控制; (4) 无组织废气的排放与控制; (5) 其它与灰霾、臭氧层保护等环境问题有关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6) 生产、储运、装卸等环节的环境风险与生态安全; (7) 副产物的种类与出路; (8) 危险废物及其处置; (9) 清洁生产和工艺装备的先进性; (10) 环保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11) 以新带老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12) 非正常工况的污染影响; (13)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14) 循环经济与水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当地环境资源承载力; (15) 选址的合理性; (16) 配套工程、辅助工程如填海、码头、电厂、物料长输管线等的环境影响; (17) 当地特有的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此外, 对于占地面积大、环境相对敏感的新建化工类项目, 还应关注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4 关于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的编写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的报告按各环境要素和专题如大气、地表水、噪声、固废、风险、公众参与等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描述, 导致篇幅过长, 重点不突出;有的直接以报告书总结论作为前言的主要结论, 造成报告书前后重复, 没有特点, 文章逻辑性不强。
4.2 建议
应针对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给出环评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回答建设项目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否在可控和可接受范围内, 最后简述给出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环保审批原则与要求、是否可行的结论。
5 结语
环评报告书的前言是环评文件的组成部分, 一本好的报告书前言能深刻地反映出建设项目的概况和特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可控和可接受。尤其对于化工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简明扼要地写好前言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能进一步提炼环评编写人员对环评重点的把握, 更能整体上提升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因此, 准确理解导则总纲前言的内涵, 认真对待前言的编写, 应引起广大环评人员的重视。
摘要:化工项目污染因素复杂, 环评内容多, 报告篇幅厚, 编写时要注意重点和要点。针对环评导则总纲中有关的内容要求, 就目前化工类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并提出建议意见。
关键词:化工,环境影响报告书,综述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89—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349—200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6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61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药建设项目[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5]环境保护部.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3
【关键词】高职类 植物识别与应用 教材编写 探讨
高职高专园林、园艺类专业因为涉及植物种类很多、分类复杂和应用方式多样化,需要专门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植物分类、识别与应用课程。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其他主干课程关系紧密,尤其是植物识别能力,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影响比较大。教师们普遍反映本课程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就业要求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一本合适的教材。然而,目前此类教材要么是保守、老化型的,不实用;要么是有创新,问题多,不适用;迫切需要提升此类教材的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主编教材的体会,我们认为拥有一本适用和实用的好教材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关键。怎样的教材是适用、实用的呢?本文从影响教材使用质量的主要问题开展讨论,以期获得明确的答案。
1.植物类型选择
高职高专园林、园艺类专业植物分类、识别与应用课程要求讲解所涉及植物的分类、识
别要点和应用方法等具体内容。常常见到的课程和教材名称有:园林树木、观赏树木(与前者相似)、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包括观赏树木和花卉)、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包括观赏树木、花卉、果树和蔬菜等)。教材名称不同,涉及具体植物类型也不同,适用的专业也不同。
1.1“园林树木” 或“观赏树木”的提法只涉及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是借鉴了园林专业本科教育层次教材“园林树木学”的名称,与本科教育层次教材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涉及观赏树木种类少、偏重于识别和应用能力教学、兼顾植物鉴别和分类能力教学,而且观赏树木栽培方面的知识一般不介绍。它多用于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
1.2“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 是标准的高职课程名称,它是在课程“园林树木”的基础上增加花卉植物(狭义概念的花卉)。狭义的花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在园林绿化、园林工程中应用很普遍,种类也很多,也是室内植物装饰中的主体。该课程比较适用于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1.3“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 “园艺技术”类专业所涉及的植物除了“园林植物”外,增加果树和蔬菜等植物种类。常见的果树和蔬菜种类也有100多种,也需要进行分类、识别教学。这时需要用“园艺植物”概念来涵盖它们,即应用广义的“园艺”涵义(广义的园艺概念也经常使用)。因此,需要“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和教材名称相适应。事实上,果树除了用于水果生产,也经常应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室内外装饰;很多蔬菜也具有观赏价值和绿化功能,可以用于植物装饰,做绿化材料。果树和蔬菜可以兼顾绿化、装饰和食用用途,尤其是在农业生态园、都市农业园区、农庄的规划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突显传统园林宜居的田园气息。目前已经出现了如“上海都市菜园”等许多成功的案例,成为新的旅游、休闲和体验田园生活的热点,是园林绿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认为,基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需要适应生产一线工作岗位、涉及植物范围广、满足多专业需要,宜使用“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课程和教材名称,把园林、园艺类专业涉及到的植物观赏树木、花卉、果树和蔬菜四类植物包含进去,适应就业和教学需要。各专业教学中可以选择重点植物讲解、考核,其他植物作为一般参考也很有意义的。
2.植物种类数量的分析
园艺、园林类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层次需要掌握、了解多少种植物?有多种说法,从多数编写教材看,涉及观赏树木、花卉类植物300种左右。这显然是偏少了,不能适应就业岗位需要。园林、园艺行业实际应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学校在三年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数量,只有从重点植物入手,打实基础,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自学、拓展的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根据实际应用要求不同,可以将上面涉及的四大类植物分为重点掌握植物、一般了解植物和拓展类植物(拓展类植物是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新植物种类需要而设置的)三部分。经过调查、筛选后分析,我们认为长江下游地区需要重点掌握的观赏树木、花卉种类不能少于200种,一般了解植物不能少于200种,拓展类植物约200种,共约600种(包括少数常见变种、变型和品种)。因此,包括以上四大类、三部分植物的高职教材不能少于600种植物。由于地区不同,植物分布的种类、数量显著不同,提出的600种植物的数量适用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和其他地区大部分大城市环境下的院校园林、园艺专业教学需要。不同地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拓展类的植物种类有明显差异。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园林、园艺行业的快速发展,常见应用植物的种类正在快速增加,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拓展类的植物种类的转换很快,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层次,提供给学生的教材需要拥有600种以上数量的植物,才能适应一线岗位目前和将来几年的拓展需要。
3.植物分类方式的选择
此类教材主要内容不是分类,是具体植物信息的阐述部分,其阐述的主线不是使用自然分类法就是使用人为分类法呢。传统的教材是使用自然分类法。植物的自然分类法是依据植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快慢,按门、纲、目、科、属、种的逻辑关系排列植物的顺序。而近些年来,不少中、高职业教育层次的教材和参考书尝试使用人为分类法。植物的人为分类法是以乔木、灌木、木质藤本、露地花卉、温室花卉、草坪与地被植物等分类,或按园林应用上的花木类、叶木类、果木类、针叶类、荫木类、藤本类、绿篱类、棕榈类、观赏竹类、木本地被植物、盆栽花卉类、切花花卉类、花坛花卉类、水生花卉类、岩生花卉类、藤本花卉等分类。我们在教学中做了比较,发现各种分类方法都需要教学生;其中使用人为分类法简单明了好理解,学生易掌握。但随着涉及的植物种类增多,依据这种简单的植物之间的关系无法进行严谨地逐级分类,经常出现一种植物可以属于不同类型,有些植物的人为分类因分布地区而不同,等等,不利于掌握较多的植物。而自然分类法,教师开始感到难教,学生难学,一段时间后学生渐渐地建立起了植物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快慢的逻辑意识后,同科、同属、同种植物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有利于掌握更多植物。以自然分类法为囊括众多植物的主线,以人为分类法为辅助(通过速查表),是比较完善的教材编写的阐述方式。
4.植物自然分类系统的选择
植物自然分类法经常依据的分类系统有恩格勒、哈钦松、克朗奎斯特植物分类系统。依据不同的分类系统及不同版本,有些植物的科属归属不同,如牡丹是属于毛茛科还是芍药科,含羞草是属于豆科还是含羞草科等。我国在应用植物分类系统的选择上是有变化的,较早的植物工具书和教材多选用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而树木类的工具书和教材多选用哈钦松植物分类系统,但它们形成早,依据的研究成果不足,其形成的理论有明显的缺陷,具体植物的分类归宿不合理。克朗奎斯特系统基于当代主要分类学者所公认的系统发育原则,吸收了较多的新成果,分科数量适中,应用后普遍反映比较合适;近些年,渐渐地被一些重要工具书和重点教材采纳,是目前编教材最适合的植物分类系统。另外,仍然有不少此类教材、书籍不说明依据何种植物分类系统,这一点是很不妥当的。
5.植物配图的选择
此类教材在阐述具体植物时普遍使用黑白示意图和文字表达。文字表达可以阐述得很准确、很详细,但无法代替黑白示意图的形象感知效果。优秀的黑白示意图将植物各器官的典型特征准确地抽象出来,可以很有效地表达植物的典型特征信息,尤其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植物分类人员很有用。但对初学者、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人员,面对有些抽象的黑白示意图和具体、抽象的描述文字,对植物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很难感兴趣。这是难教、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彩色写实图片,在比较自然的色彩和准确的形态表达方面具有黑白示意图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学生感知植物特征信息更容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结合适当的文字介绍,老师好教,学生好学。植物彩色写实图片拥有如此突出的优势是此类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影响其效果的是图片的质量、数量、把握各器官特征的能力以及教材的印刷质量。
6.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关键性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吸收同行业非教育企事业单位的技术
人员参加编写教材是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教材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必要手段。关键是如何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如何充分发挥同行业其他企事业单位在教材编写中的独特优势。
6.1精心挑选同行业非教育企事业单位的优秀技术人才 这是首要的,只有在本行业一线研究、生产多年的技术人才才能够给教材质量的提高提供有价值支撑。
6.2充分发挥同行业非教育企事业单位优秀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要尊重各种创造、创新和实用技术的价值。要在条件、待遇、情感等方面做好促进工作。
6.3积极配合,主动服务 同行业非教育企事业单位优秀技术人才对教育、教学不熟悉,对教材编写不擅长,我们要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主动为他们服务,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7.教材项目化与工具性的处理
近几年,职业教育层次普遍推行项目化教学方式,需要项目化教材与之配套。我们在酝酿编写《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教材初期也试图朝项目化教材方向努力。讨论交流后发现,因各个学校地区不同,无法统一教学情境(主要是植物种类与应用的分布状态),设计出来的教学情境无法为其他学校采用,无法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附近拥有的教学资源(如校园绿化、公园、绿地等)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更需要教材具有工具书的作用:查找具体植物特征的图片、文字信息,科、属信息。涉及植物种类比较多,查找要方便,以便拓展更多科植物种类,携带方便的小型植物分类、识别与应用的工具书的功能自然成为最合适的选择。我们设计的《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教材,具有简洁明了的植物自然分类法体系,选择了行业生产应用上常见、地区和科属代表性强的植物800多种,人为分类方法介绍多样化,附上植物形态术语和种子植物门、纲、目、常见科和常见属的速查表,项目化教学就方便开展了。
以上涉及植物种类、植物数量的选择主要体现的作用是适用性,植物分类方式、自然分类系统的类型、配图、项目化与工具性的选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用性,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作用两者兼有。适用性决定教材编写的方向,实用性决定教材编写的内在质量,它们是评价和编写好此类教材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唐义富.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8
[2]崔大方.园艺植物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5
[3]潘文明.观赏树木(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
[4]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9
[5]汪诗德.园林植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
[6]齐海鹰.园林树木与花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4
实习报告
学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目录
大理-丽江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编写提纲
一、前言
(一)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及组织情况;
(二)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过程和实习内容;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附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二、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二)区域构造
(三)区域岩浆岩(附区域构造纲要图)
三、大理-丽江实习区不同成因类型岩石的野外识别
(一)沉积岩(以大理海东地区碳酸岩、碎屑岩为例说明)
(二)变质岩(以大理西岸苍山群为例说明)
(三)岩浆岩(以九顶山斑状花岗岩、似斑状花岩、煌斑岩、剑川盆地周缘火山岩为例说明)
四、大理-丽江实习区典型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以双廊服务区玄武岩风化剖面说明)
(二)河流地质作用(以西洱河、苍山十八溪、金沙江地质作用及古金沙江河道地质特征、罗时江和弥苴河河口沉积作用(三角洲)为例说明)
(三)湖泊地质作用(以洱海地质作用为例说明)
(四)冰川地质作用(以玉龙雪山的冰川地质作用说明)
(五)地下水地质作用(以塘子铺温泉、石林为例说明)
(六)构造地质作用(以向阳断层、恐龙谷滇中红层小断层为例说明)
(七)地震地质作用(以大理三塔、丽江古城地震遗迹为例说明)
五、大理-丽江实习区地质资源
(一)矿产资源(以九顶山铜钼金多金属矿床、大理之大理石等为例说明)
(二)地下水资源(以塘子铺温泉、蝴蝶泉为例说明)
(三)地质旅游资源(以大理、丽江地区为例说明)
六、大理-丽江实习区主要地质灾害
(一)滑坡(以大保公路江风寺边坡治理为例说明)
(二)泥石流(以莫残溪泥石流为例说明)
(三)地震(以大理三塔、丽江古城地震遗迹为例说明)
七、实习后的感想
可以谈谈实习的收获、自己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野外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内容例如资源、环境等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实习报告相关要求
实习报告要求立意明确,资料详实,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自己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附些图件说明问题。编写实习报告是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能力是地质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对待。
编写报告材料来源主要来自野外记录,可以参考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相互抄袭。
报告字数不得少于10000字,8幅素描图(采用相应的软件制作)和6张照片(数码照片)。
本次实习成绩的评定
主要根据每个人三方面的表现:
1、野外实习中的表现(30分);
2、野外原始记录(30分);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5
实习报告篇幅控制在8000~10000字符 各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文字及图件用word编辑,打印成文,装订提交。
报告中的图件(地层剖面示意图及路线地质剖面图等),采用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绘制。
报告中所有图件采用“图1”、“图2”„.;按在报告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号。
所有图件必须规范(包括:图号、图名、方向、比例尺、图例和地质内容等)。图号与图名置于图的下方;
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图,可用数码照片替代。
2、地质报告格式
(1)封页
(2)目录
(3)正文
(4)结语
(5)参考文献
(1)封页
主题突出、美观、自己设计(2)字体要求
各级标题布局、字体及字号要求
章标题-采用序题同行式(居中排列):一级标题小3号宋体 节标题-采用序题同行式(居中排列):二级标题习4号宋体 目标题-左对齐,缩进二个字符:三级标题习小4号宋体 条标题-左对齐,缩进二个字符:四级标题习5号黑体 正文-5号宋体,行距1.25 图名-5号黑体
图内文字-5号宋体,数字字体用Times New Roman,字号10.5
(3)正文内容
前言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二、自然地理概况
叙述实习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附交通位置图)。
地形特征,水系分布,岩层出露情况,植被及气候等。
三、实习概况
在哪里实习?实习哪些内容?人员的组成、实习起止时间、完成实习任务情况等。
第一章 地层
概述:实习区属哪个地层区、分区、小区;在什么地区所观察到的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总体分布特征(所处构造部位,地层出露情况介绍)。
由老到新,分述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特点、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一节 志留系
一、高家边组(O3S1g)
描述该组地层的岩性特点、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附地层剖面示意图。
二、坟头组(S1 f)
本组地层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土黄色中层细砂岩夹数层页岩;中部为灰黄-土黄色厚层岩屑石英砂岩夹土黄-灰白色页岩及粘土岩,砂岩中斜层理构造发育(图1);上部为土黄色薄-中层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因植被覆盖露头零星。厚度约120m;据资料,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三、茅山组(S2m)
附,图1.古泉水库高家边组—五通组剖面示意图
第二节 泥盆系 一、五通群(D3C1w)
1、观山组(D3 g)
2、擂鼓台组(D3C1l)
第三节 石炭系
一、金陵组(C1 j)
二、高骊山组(C1g)
三、和州组(C1-2h)
四、老虎洞组(C1-2l)
五、黄龙组(C2h)
六、船山组(C2P1c)
附,雪浪庵五通群—栖霞组剖面示意图
第四节 二叠系
一、栖霞组(P1 q)
二、孤峰组(P 2 g)
三、龙潭组(P2-3 l)
四、大隆组(P3 d)
附,黄花岸孤峰组—龙潭组剖面示意图
第五节 三叠系
一、青龙组(T1q)
1、湖山段(T1qh)
2、沧波门段(T1qc)
三、黄马青组(T2h)
附,棒锤山西端大隆组—黄马青组剖面示意图
第六节 新近系
一、雨花台组(N1-2 y)
二、方山组(N 2 f)
第二章 岩石
第一节 沉积岩与沉积构造
一、沉积岩
叙述实习区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岩性特点。
1、碎屑岩类
2、碳酸盐岩类
3、硅质岩类
二、沉积构造
1、斜层理
2、缝合线构造
叙述沉积构造发育的地层,有什么特点、怎样形成的及地质意义、附照片或素描图。
如,斜层理可判断古流向、确定岩层的顶和底
第二节 侵入岩
一、花岗岩
二、闪长玢岩
综述岩体分布的地理位置及构造部位;描述岩石中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侵入体的产状,围岩蚀变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体形成时代等。主要分布在獐龙山南东坡,呈岩脉顺层侵入于五通群擂鼓台组粉砂质页岩和观山组石英砂岩中。岩脉向NE方向延伸,宽0.5-2米不等。
岩石呈土黄-黄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10-20%)和普通角闪石(5-10%);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其矿物肉眼无法鉴定。岩石己强烈风化和蚀变。侵入于粉砂质页岩中的岩脉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热接触带宽约6-10cm,围岩发生角岩化。
第三节 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
一、火山岩
1、玄武岩
上玄武岩、下橄榄玄武岩
2、辉绿岩
二、火山碎屑岩
1、火山角砾岩(六合方山,苏州虎丘)
2、火山弹(六合方山)
三、石英二长岩
第三章 构造地质
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地质构造特点,附宁镇山脉西端地质构造图。第一节 褶皱构造
一、孔山背斜
二、陡山向斜
从两方面描述:
1)褶皱的名称,地理位置,褶皱的枢纽方向、规模(长、宽)等。2)褶皱的几何形态特征:(1)横剖面特征,褶皱核部出露的地层、两翼地层及产状变化,轴面倾向;(2)纵剖面特征,褶皱的枢纽倾伏向、倾伏角及枢纽起伏情况;确定褶皱的类型。
附,陡山-獐龙山路线地质剖面图,褶皱素描图或照片。
孔山背斜
该背斜西起乌龟山经孔山之顶到獐龙山一带。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五通群,两翼为上古生界构成。由于受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孔山背斜至獐龙山以东地区构造形迹不清。
本次实习主要在獐龙山一带观察该背斜,其横剖面特点,背斜核部较紧闭,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岩层倾角85°-55°,南东翼相对较缓,岩层倾角45°-20°,轴面向SE倾。背斜枢纽近EW向,枢纽起伏,在孔山之顶昂起,分别向NE倾伏(枢纽产状:× ×°∠ × ×°),向SW倾伏(枢纽产状:× ×°∠ ××°),为一倾伏斜歪背斜构造(图 × ×)。
第二节 断裂构造
一、大石碑正断层
二、棒锤山逆断层
三、陡山地垒构造
从两方面描述:
1)断层名称,处于地理及褶皱构造部位。
2)断层方向,上、下盘地层时代,断层面产状,断层证据(断失地层,地质体走向不连续,断层角砾岩、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反阶步等),相对动向,规模(长度、断距)及断层性质。
附,断层素描图或照片。大石碑正断层
该断层位于阳山古采石场,发育于栖霞组灰岩中,断层走向与大石碑向斜枢纽垂直,断层产状××°∠××°。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其证据有:(1)断层两盘栖霞组薄层灰岩被错断,地层沿走向不连续,断距约×米;(2)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3)断层上盘张性节理发育并被方解石脉充填。(4)断层带上有泉出露。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图×)。
第三节 节理构造
一、剪节理
二、张节理 写苏州虎丘地区的节理构造
第四章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岩溶地质及矿产资源
第一节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阳山泉(湖山阳山)
描述泉出露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及地质构造条件,水质类型,泉的成因类型。
第二节 岩溶地质
猿人洞、雷公洞
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下水及地质构造的关系。
洞穴堆积物,钟乳石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矿产资源
一、石灰石矿
灰岩(××组„„),水泥原料
二、白云石矿
老虎洞组白云岩,助溶剂(钢铁冶炼)
三、粘土矿
五通组顶部高岭石粘土,耐火材料。
四、燃料矿产
龙潭组煤
五、路基石料
玄武岩、灰岩等
论述上述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开采利用价值。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 风化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生物机械作用
第五章 实习区地质发展简史
第一节 南京湖山地区志留纪-三叠纪地质 发展史 第二节 南京六合方山火山活动史
结语
一、本次实习的感想与收获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6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1、危险性评估的对象(1)
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危险性评估的对象(2)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不要受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的影响,再给评估区划分易发与不易发区。
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作为是否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依据。
目前只要是各级政府同意开展评估的地区,均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3、目前易发区划分尚不明确,若线性工程通过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如何评估? 建设单位委托你评估,目前暂不考虑易发区与非易发区,同时评估即可。 以后随着政策的细划,再按规定进行。
4、评估灾害种类的界定(1)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5、评估灾害种类的界定(2) 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给评估人员出了一个难题。
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区别 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风蚀砂埋、冻涨融陷、洪水冲蚀
6、我部地质灾害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中,地质灾害多达几十种,应如何理解?
以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的六大灾种为主,其他任何标准或学术讨论都不作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的依据。 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7、矿井突水、瓦斯、煤尘是地质灾害吗?
不在地质灾害评估灾种之列,属于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8、请明确水土流失是地质灾害吗?
作为全国范围来讲,不属于地质灾害评估的范畴;但广东省目前要求评估。
9、潜在不稳定斜坡与滑坡、崩塌隐患点的区别? 没有什么区别。
似乎崩塌、滑坡隐患点可以预测未来的灾种;
潜在不稳定斜坡,不知道未来可能是滑坡,还是崩塌; 目前两种叫法在评估报告中并存。
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1、前言或序言
列表详细说明评估具体工作量:
1、收集的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环境资料,包括报告、图件、钻孔资料;
2、收集有关建设工程的文件: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初步设计报告等。
3、本次完成的工作量,调查、分析和勘探。
12、“以往的工作程度”具体指什么?
一般常说的“研究程度”,主要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 新构造与地震地质
工程选址、可研、初设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岩土工程勘察等
13、评估范围的确定 技术要求比较清楚。
14、地质环境条件论述
从区域出发,重点阐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总体评价:
复杂、中等、一般。
1、跨度大的复杂地区或环境地质条件分区、分段明显的,可以分段分片评价。
2、地貌特征、新构造与地震、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 地貌特征----决定灾害类型和规模。
水文地质条件,尤其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地区,一定论述区域性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地震----沙土地震液化评价与否;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5、工程重要性有量化指标吗? 有,见评估技术要求中的表5-3
16、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指在评估区范围内,对灾害点的危险性现状评估:
1、灾害点分布,规模,危害,危险性大、中、小;不要用“较”。
2、重大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
17、现状评估编写
1、分灾种进行论述;
2、每一灾种,论述成因,分布,规模,危害,危险性大、中、小;
3、同时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
4、对有重大灾害点,详细调查,配有平面图和剖面图,并进行危险性评价。
18、现状评估中如果没有地质灾害应如何评估?
没有地质灾害,就不评估。绝不要画蛇添足。
19、预测评估 针对具体的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对象,对可能诱发的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20、预测评估的编写 按灾种分别论述
按工程单元,分别论述。如:水利工程可分为:
1、大坝枢纽区、导流洞、厂房区;
2、库区。
21、现状评估的时限,69号文8.3.1现状评估……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作出评估,与预测评估是何关系?
我认为,此内容应作为预测评估的内容。建议以后进一步明确条款的内容。
22、综合评估
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分区综合评估。
1、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的,要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2、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尤其是提出避让或改变建设工程选择的,要提出论证;
3、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第五章第一节
2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综合评估的原则 量化指标的确定
24、对某一灾种危害性、危险性是否一定要定量分析评价?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需要大量的资料,根据评估阶段的精度,评估阶段不要求一定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主要依靠地质定性评价,有条件的可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25、各章小结
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具体详实。
类似于文章摘要一样,做了那几方面的事,同时要说做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现状评估一章小结,总结性地说明评估区的灾种的成因与分布,具体地总结说明每一灾种的数量、规模大小、危险性大小。
26、结论与建议
结论: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一定要写入结论;不是评估得出的一定不要写入结论。
1、地质环境条件论述(地震级别不是结论);
2、现状评估结论
3、预测评估结论
4、综合评估结论
建议:一定与结论分开来写,不要混为一谈。
27、避免
文字报告、小结以及结论严禁: 不会发生XXXX地质灾害; 我们只对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灾种进行客观评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彻底判定不会发生什么灾害,还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评估中对可能的灾种一定不能漏掉。
28、附图
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与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图----突出岩土特征;
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突出危险性分区。 线性工程---沿线地质剖面图;
片状工程---必要的地质横剖面图。
29、评估报告跨省份如何备案?
由于建设用地的审批是分省份进行的,对于跨省份的线性工程或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目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般分省评估,分省备案。 为了方便建设单位的使用,分省报告备案后,可合成统一报告。满足甲方要求即可。
也可以写一个总报告,分别到沿线省份备案,主要针对该工程在各省的分布地段。
30、是否出台地灾评估收费标准? 目前全国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不一;各省在地灾评估时,对实物工作量要求也不一样。一时还难以出台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 随着地质灾害调查和易发区划分,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以及评估级别,建议政府制定地质灾害的收费标准。
特此说明
久如何编写机械专业实验报告 篇7
1 实验报告的内容
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 一般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回答问题等。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实验, 根据实际情况, 对以上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
1.1 实验名称
学生所进行的实验一般都是教师指定实验名称的实验, 应按指定的实验写上实验名称。
1.2 实验目的
任何实验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并应在实验报告的开头部分写明, 如实验目的分为几点时, 则宜用分行形式写出, 务求简明扼要, 以使读者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实验。
1.3 实验原理
在这一部分里, 应扼要地叙述报告作者所进行实验的原理依据, 实验的方案及重要的数学表达式。
1.4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本节应包括介绍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及说明测量方法等内容。介绍仪器设备时应简要说明该设备或仪器的型号、结构与特点、主要组成部分、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等。说明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可以采用文字说明, 也可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
1.5 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
实验测量所得的各种数据,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所以即使名义上实验条件不变, 测量的数据不可能完全重复一致, 总存在着一定的离散性。为此, 要对测量数据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实验数据处理正确与否, 关系到能否得出精确可信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 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用曲线表示实验结果具有直观、明了等优点, 它能表明某一参数变化的趋势, 而且便于与各种分析方法联系起来, 并有助于得出经验公式。所以常作为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实验数据表格化, 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达形式, 表格的设计和表格中数据的排列既要有科学性, 又要符合读者的逻辑思维, 使读者能从实验数据的演变中易于自然地得出某种科学的结论。
这里有必要重复强调的是对数据的处理, 应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能无根据地、有意地掩盖有代表性的异常数据, 更不能糊凑数据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1.6 分析和结论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实验的成果, 也是实验报告的核心, 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此, 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分析研究, 以期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实验结论, 必须是十分明了而清楚, 不能似是而非。
此外, 对于实验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 也可在此提出, 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如果实验中走过的弯路或教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亦可写出, 以供借鉴。在这里还可以提出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或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 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巩固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常常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分析思考, 学生应认真地以书面形式回答问题。
2 实验举例:钢的热处理
2.1 实验名称
钢的热处理。
2.2 实验目的
(1) 通过对钢试样的热处理, 了解冷却速度及含碳量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2) 得出钢淬火回火温度与硬度间的关系, 从而了解回火温度对马氏体回火生成物性能的影响。
(3) 熟悉淬火与回火的操作。
(4) 学会正确使用硬度计。
2.3 实验原理
所谓热处理就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 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以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钢是机械制造业中最常用的材料。钢件经热处理 (淬火) 后, 可以获得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能, 也可以借热处理 (退火) 方法来降低工件的硬度, 改善其切削性能。
2.4 实验装置
淬火加热炉及控温仪、回火炉、淬火水槽和油槽、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2.5 实验步骤
(1) 每人领取下表中的一个试样材料。
(2) 测量各试样的原始硬度并记录于表中。
(3) 对上述试样进行不同规范的热处理。可参考如下规范。
(1) 加热温度:根据试样的含碳量确定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为Ac3+30~50℃, 过共析钢取Ac1+30~50℃ (一般由教师计算确定) 。
(2) 保温时间:对方形的边长或圆形的直径以每1mm/min计算。
(3) 冷却方法:采取水冷、油冷或空冷。
(4) 回火组的三位学生分别将已经过水淬的T10钢试样进行硬度测量, 并记录在表中, 然后分别进行200℃、400℃、600℃回火 (回火保温时间30min, 取出试样后在水中或空气中冷却) 。
(5) 测量经不同规范热处理后的试样硬度, 并记录于表中。
2.6 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分析实验结果)
(1)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钢的含碳量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冷却速度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3) 作出T10钢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曲线, 并分析钢回火时所发生的组织转变。
(4) 问题讨论。
(1) 钢淬火时的冷却速度是否愈大愈好?
(2) 如将尺寸分别为Φ3×10、Φ10×10、Φ50×50的T10钢试样都进行油淬, 其硬度是否相同?原因何在?
(3) 与碳钢相比, 合金钢Cr12的热处理有何特点?
摘要:本文强调了学生实验报告的重要性。介绍了如何编写学生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分析与结论、回答问题等。
关键词:机械专业,实验报告,钢热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兰芬.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5.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8
(DZ/T0033-2002D)
代替DZ/T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D)代替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 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须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5.3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4 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
5.5 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6 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5.7 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A.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A.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A.2 区域地质
以1: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1:200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的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A.4 矿体(层)地质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 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A.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A.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 水文地质
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A.6.2 工程地质
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
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A.6.3 环境地质
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
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 A.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它外部条件的概况。A.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A.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 A.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 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A.11 附图
A.11.1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
A.11.2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A.11.3区域地质图;
A.11.4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 A.11.5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采样平面图;
A.11.9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 A.11.11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A.11.14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 A.11.15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
A.11.17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 A.11.18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A.11.32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A.11.33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等温线图。A.12 附表
A.12.1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A.12.2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
A.12.5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A.13 附件
A.13.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A.13.3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 A.13.7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10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
资源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1.1组分样品的正确性 B.1.2样品的分布 B.1.3数据库的建立
基础数据库的名称、数目及其结构内容 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3.1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B.3.2区域化变量组合样的统计分布特征(对每一区域化变量从均值、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方面进行研究,并附区域化变量统计直方图)B.3.3区域化变量结论。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4.1试验变异函数和计算及理论曲线的拟合(B.4.1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研究 B.4.2变异函数的确定
B.4.1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的确定); B.4.2结构分析
B.4.2.1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解释及结构特征
B.4.2.2结构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及估值参数(块金效应、基台值、变程)的确定 B.4.2.3验证结果)。
B.5 克立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5.1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面积、厚度、品位、密度); B.5.2工业指标评述(边际品位及其确定); B.5.3矿体边界的圈定及边界数学模型; B.5.4估值三维空间的确定;
B.5.5资源/储量估计资源模型(块状模型、栅格模型等); B.5.6待估块段和估计邻域的选择。B.6 资源/储量估计及误差(精度)B.6.1资源/储量估计(结果); B.6.2方差与误差分析; B.6.3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从矿体边界、工业指标、各级品位的矿体分布、特异值等方面进行说明。B.7 相关附图
B.7.1区域化变量统计分布类型图(直方图、正态分布图、对数正态分布图); B.7.2沿钻孔孔迹、矿体走向和矿体倾向经验变异函数曲线图; B.7.3矿体变异函数套合结构模式图; B.7.5中段克立格估计图;
B.7.6吨位/品位曲线图;方差与误差分布图。B.8 相关附表
B.8.1计算变异函数的原始数据表;
B.8.2代表性中段或块段克立格估计中间结果表; B.8.3克立格估值计算结果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1.1 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简述。
C.1.2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C.1.3 矿山开采简述: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C.1.4 闭坑(停办)原因。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2.1 简述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等。
C.2.2 简述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类型、品位。划分氧化带、原生带的,应分带叙述。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论述这方面内容。
C.2.3 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排水的主要来源、历年排水变化情况、主要灾害性水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采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地震、地温、放射性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C.2.4 简述矿石选冶技术条件。
C.2.5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生产勘探的方法、网度、生产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地质编录、取样、测量、资源/储量估算等工作及其质量。
C.2.6 矿山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情况 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3.1 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开采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选矿流程、历年采掘工作量、历年采出矿量、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等的述评。
C.3.2 损失矿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贫化率,批准非正常损失矿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
C.3.3 工业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及合理性评述。
C.3.4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剩余原因的述评。
C.3.5 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C.3.6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
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4.1 探采对比: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顶板及底板位移、品位变化、资源/储量对比(对比条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构造变化的对比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C.4.2 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的评述。C.4.3 对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评述。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情况的评述。
C.5.2 采区地质环境变化,包括:采空区矿层顶板冒裂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降、山体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情况的评述。C.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的评述。C.5.4 废弃物堆放情况与处理。C.6 第六章 结 语
C.6.1 简要评述矿山生产的经济、社会、资源效益。
C.6.2 矿山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能否作为闭坑的依据。
C.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C.7 附图
C.7.1矿山交通位置图;
C.7.2矿区地质图(含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及矿体分布); C.7.3矿山总平面布置图; C.7.4中段平面图;
C.7.5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剖面、投影图); C.7.6探采矿体对比图;
C.7.7矿山闭坑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地质图; C.7.8其他图件 C.8 附表
C.8.1资源/储量总表(包括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的资源/储量增减);
C.8.2历年采出矿量、损失(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矿量、采矿回收率、损失率、贫化率统计表; C.8.3探采矿体形态误差对比表;
C.8.4探采矿体顶板、底板位移误差对比表; C.8.5探采矿体厚度误差对比表; C.8.6探采矿体品位误差对比表;
C.8.7矿体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与采准(或备采)矿量对比及其误差表; C.8.8历年矿山排水量基本情况表;
C.8.9矿山主要水害、工程及环境地质危害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C.9 附件
C.9.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C.9.2矿山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报告的审核意见;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地质勘查报告编写12-02
关于矿产地质报告编写10-15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的编写12-06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10-23
报告编写10-03
地质学类10-28
技术报告编写规范11-08
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07-03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