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

2024-08-20

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通用6篇)

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 篇1

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

翻译学院 MTI笔译二班 刘晓同 2011110269

摘要:

《青年团的任务》是列宁在1920年10月举行的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演说。在这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列宁从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战略高度,对青年一代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以及如何把青年一代培养和教育成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精辟地论述。学习列宁的这篇光辉著作,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青年培养和教育工作,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青年的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青年团的任务》,青年一代,现实意义

一、列宁培养新青年一代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列宁深刻阐明了培养新青年一代的重要意义

1920 年下半年,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的战争,即将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紧接着军事任务之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严峻任务。要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就要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勇敢地承担起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积极地参加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事业中去。因此,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讲话中,对青年一代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青年一代在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反复强调,他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青年“应该是千百万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带头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成为这样的建设者。不吸收全体工农青年参加共产主义建设,你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二)列宁对如何培养新青年一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列宁对如何培养和教育新的青年一代进行了详细地科学论述。他指出:“我们需要详细论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当教给青年什么;真正想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称号的青年应当怎样学习;以及应当如何培养青年,使他们能够彻底完成我们已经开始的事业。”具体说来,列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培养和教育新的青年一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认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列宁强调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那么,学习什么呢?列宁认为青年一代首先应该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青年一代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才能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又进一步指出,学习共产主义,不只是领会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和著作里所讲的东西,“如果说,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而这往往会使我们受到损害”,更不是只求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只有善于把所有共产主义著作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的青年,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才是真正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称号的青年。

(2)努力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共产主义正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如果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青年一代要想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者,就要善于对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进行批判吸收,努力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同时,青年一代还应该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只有全国电气化,一切工业和农业部门都电气化的时候,只有当青年一代真正担负起这个任务的时候,才能替自己建成老一代人所不能建成的共产主义社会。

(3)把教育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列宁对那种书本和生活实践完全脱节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批评,并把它称为“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要培养和教育青年一代成为共产主义者,就不能单从书本上来领会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这正是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一个最令人厌恶的特征。”在培养和造就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脱节,就应当把学校活动的每一步骤,把培养、教育和训练的每一步骤,同全体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而不要只限于学校以内。“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青年一代只有在同全体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斗争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4)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他强调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共产主义道德

与从超人类和超阶级的概念中引出的一切道德不同,它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并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务的。“在共产主义者看来,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正因为共产主义道德是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密切相连的,所以,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向他们传授必要的共产主义道德知识,更应该注重从实践方面,引导他们积极履行共产主义道德义务,自觉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就要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与无产阶级的反对剥削者的斗争结合起来,号召青年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积极工作,青年一代只有在有纪律地同资产阶级作殊死斗争中,才能成为自觉的人,只有以共产主义精神为大家的利益而工作,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列宁说:“做一个青年团员,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公共事业。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只有在这样的工作中,青年男女才能培养成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二、列宁培养新青年一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这篇著作中突出强调了青年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加强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重温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这篇著作,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青年培养和教育工作,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青年的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年始终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离不开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革命青年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广大青年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当代青年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坚定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趋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才能使青年一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进一步坚定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把工作和事业推向前进的基础。当今世界,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也不断加快。当代青年要想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浮躁心态,反对轻视学习的错误倾向,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各种专业技能,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时期不仅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的身上又寄托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作为肩负着历史重任的新时期的当代青年,既要注重增长知识才干,又要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当代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就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多做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好事,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形成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学习,我不仅深刻地意识到了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更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加强学习的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重要。作为祖国的年轻建设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 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和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两个团队设计的任务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认真研读教材, 制定合理的达成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达成目标应准确、明确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 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于这样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诗歌教学有着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两个团队均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学生的达成目标。例如, ①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 品读感悟重点词句,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③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 学习诗歌回环反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领悟诗歌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精妙。目标中既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也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2.达成目标应切实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

达成目标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更应该立足学生学的角度, 具有可操作性。例如, 目标中提到“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 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里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指的是什么形式?学生明白吗?像类似这种朗读目标后面一定要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方向,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逐步增强。

另外, 达成目标应明确集中。在制定时需要提炼, 不需面面俱到。设计时应摒弃空洞的类似“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这种空头大道理。

●精心设计问题, 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的核心是问题的设计。把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首尾呼应, 构思精巧, 浑然一体。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感悟题目丰富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特点。两个团队在突破重难点上设计的学习任务都存在着明显 的不足。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这样的任务很空泛, 难以让学生下手。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上述任务实际上是作业题, 与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作业可以作为作业题, 但作业题未必就是任务。上述任务以作业题取代任务, 必然难以让学生达成学生目标。

2.分类设计, 引导自主

所谓“翻转课堂”是把传授知识这个环节由放在课堂转变为放在课前, 而把作业练习、协作学习、展示质疑等环节放在课堂。所以任务单中问题的设计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在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自行解决 (或掌握) 。例如,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一类是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任务单上设计问题, 让学生课前思考, 准备在课上回答。也可以是学生看完课文后产生的疑问。例如,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任务单”是以问题导向, 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达成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课前的题目应注重基础性, 简洁明了一些,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接近达成目标。这样学生有成就感, 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在设计任务单的时候还需注意:内容要适当、时间要恰当、题目要精当。设计的时候防止把所有的学习目标全体现在任务单上的现象。倘若将本课所有的知 识点一股脑儿全布置到课前学习上, 学习任务繁重, 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而课堂就可能会变成了单一的讲评试卷而已。

●关注学生差异, 渗透有效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1.明确要求, 渗透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对象是学生, 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中除了有“达成目标”、“学习任务”, 还有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渗透。这种学法指导, 可以在“问题设计”中阐述, 也可以在学习提示中标注。对于不了解自主学习方法的学生, 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学习方法提示”, 尝试自主学习, 并在实践中反思与修正方法, 逐步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团队的设计:

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眼中的大自然固然也不一样。两个团队能打通课堂内外, 引领学生运用各种资源, 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此时诗中的声音、色彩, 自然演变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人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 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帆。

2.关注个性, 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 (或某方面) 是有差异的, 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任务单上可以有选择的内容,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而设。通过不同的学习要求, 激励不同基础的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

列宁的学习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篇3

列宁的学习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袁士祥

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列宁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等,这些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资源。

学习型政党;列宁;学习方法;当代价值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学习理念的先进和学习方法的科学化。伟人列宁一生酷爱学习,善于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很有个性,确有实效,值得借鉴,正是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资源,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

为了从理论上寻找到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依据,为俄国十月革命做理论上的准备、并对后十月革命时代如何发展提出构想,列宁在酝酿《国家与革命》这部重要著作时,运用“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准备工作。他在苏黎世图书馆阅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等大量书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待国家问题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摘录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和言论,并将这些摘录引用在《国家与革命》的创作中;同时,列宁读书时还写批注,在第一时间写下自己读书的思考和判断。最后,列宁在这本为理论研究做准备的本子上写上了 “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标题。因读书笔记的封面为蓝颜色,故称之为“蓝色笔记”。同年9月,列宁写出了《国家与人民·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一书。下列是《国家与革命》第五章第四部分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列宁是怎样运用“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这种学习方法的:

马克思接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只是现在我们才可以充分地认识到,恩格斯无情地讥笑那种把“自由”和“国家”这两个名词连在一起的荒谬见解,是多么正确。还有国家的时候就没有自由。到有自由的时候就不会有国家了。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那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因而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消失,而这个根源光靠把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财产,光靠剥夺资本家,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

在这里,列宁摘录、引用的是马克思的原话。原话后的一段“议论”,是列宁读书时的批注形成的。列宁认为,写批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必须认真地加以对待。列宁读书写批注的过程,往往是与书的作者“对话”的过程。列宁一般喜欢用铅笔来写批注。列宁的读书学习,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思想的科学性、现实性、深刻性更多地体现在这“批注”的字里行间。

这种“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科学实用,给列宁带来很大的学习收益。首先,这种学习方法促使列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书更加专心,也帮助他更加系统和细致地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因为列宁工作很忙,对自己的读书要求又很高。为了在日理万机中学有所得,列宁凭借其惊人意志“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化零为整,由小积多,同时也体现了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和伟人性格。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第二个学习收益是,他抓住了读书时一瞬间的“灵感”,及时地记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需要学习、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很多,这些思考的“灵感”,往往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所谓“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勤奋的列宁用“边摘录”、“边写批注”的方法及时抓住“灵感”,并由此收获匪浅。因此,有人说列宁是一位高产优质的作者,不奇怪。而且,列宁的文章中属于他自己的、创新的思想很多。以《国家与革命》为例,列宁在这本书中核心的理论创新之处至少有三点:一是阐明了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二是指出国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三是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再如,《哲学笔记》也是列宁在读哲学书籍时写下的批注和“哲学笔记”,然后整理、修改、汇编而成的。在此就不赘言了。

今天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可以仿效“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广大党员和干部在个人自学中尤为适合使用这种学习方法,以促进学习,抓住“灵感”。

二、“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的学习方法

列宁提倡并且善于为工人和农民群众写小册子。1895年秋,列宁为工人写了第一本通俗小册子,题目为《对工厂工人罚款法的解释》。这本小册子深刻分析和批判了沙皇政府1886年6月3日颁布的工厂工人罚款法,同年12月在彼得堡拉赫塔印刷所秘密印刷发行3000册。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一书中回忆道:列宁为工人写的第二本小册子,题目为《新工厂法》。1895年,列宁又写了《论工业法庭》、《谈谈罢工》两本小册子。1903年,列宁为农民写了一本《给农村贫民》通俗小册子。在小册子里,列宁告诉农村贫民:城市的工人斗争的目的是什么?农村贫民为什么要和工人联合起来、一起前进?列宁的通俗演讲稿也很多,例如《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19年5月19日),电影《列宁在1918》中还有列宁在向群众发表演讲的片段。

学习的方法与学习的效果是有必然联系的,而对于列宁来讲,有的学习方法就是工作方法。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为工人、农民和士兵写作,选择这些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的学习方法或者工作方法,经社会实践检验效果颇佳。俄国工人们看到通俗小册子、听到通俗演讲稿,就感觉是列宁在认真地和他们谈话。列宁自己对于这些“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的意见和要求是,共产党员在形势急剧转变的关头,特别应当写得通俗、讲得清楚。列宁于1917年4月代表会议上在谈到战争问题时说:“广大群众对我们的立场有许多误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讲得极其通俗。”[1](p.346)高尔基一次听了列宁的通俗演讲,回忆道:“这是第一次我听到复杂的政治问题被处理得如此简单。他(指列宁)没有费心思去找流畅的字句,但是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清楚楚,它们的意思明白得惊人。 ”[2](p.20)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的这种学习时有一段总结,进一步说明了列宁这种学习方法的意义、特点和作用。她说:“列宁认为善于通俗地讲话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这样做,是为了共产主义对群众说来成为象他们自己的事业一样明白易懂的东西。通俗的演讲和通俗的小册子应当有激起某一种行动的具体目的。通俗演讲中所发挥的政治思想,应当是准确、鲜明而意味深长的。”[3](p.43-44)

今天,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科学理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需要更多的人来写这样的“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让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让科学理论进头脑。这就是“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学习方法的当代价值。

三、“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的学习方法

列宁晚年中风,在病床上,他仍坚持学习著述,并采取“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的特殊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特殊性表现为下列四个方面:1.学习时间上的特殊性。1918年列宁遭受枪击,造成重伤。此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22年5月列宁中风,同年12月再次中风。列宁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惊人的毅力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列宁全集》第43卷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是 《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收载了列宁1922年3月6日至1923年3月2日即他的政治活动最后一年的著作。当然,列宁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进行谈话、口授书信和文章,还包括便函、论文、指令、报告等。这些书信和文章主要由病中的列宁口授、由秘书玛·沃和莉福记录,最后列宁自己再审阅。1923年3月上旬,列宁病情恶化,丧失语言能力,无法口授,右边身体瘫痪加重。1924年1月21日,列宁病情急剧恶化,当天晚上在哥尔克村逝世。显然,“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的学习方法是列宁一生中最后采用的学习方法,也是列宁躺在病床上不得已而采用的学习方法。2.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涉及的学习主题和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列宁晚年在病床上完成的《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以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道路探索为主题。这些书信和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到俄国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针对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宜搞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列宁分析和指明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路径。3.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研究的成果和作用上的特殊性。《列宁全集》第43卷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要研究成果,被布哈林称为“政治遗嘱”。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的几年实践,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不要搞社会主义建设?能不能搞?怎样搞?列宁围绕这些内容提出新的思路。《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列宁为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留下的最后的又是极其重要的理论遗产。其中的《论合作社》,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合作社思想的最经典著作。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将其研究成果体现在这篇文章中,如列宁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4](P.367)这个著名论断,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上的著名“改变”。可见,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研究的成果和作用是巨大的。4.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情感上的特殊性。《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的这些书信和文章篇幅短小,形式很散,有的如《给代表大会的信》采用的是信加“续记”的方法。“续”有“续一”和“续二”,对于“续”的内容,列宁还有“补充”。可见,列宁当时病重的状况和学习工作的艰难。但是,列宁怀着一种强烈的特殊的政治情感和责任,运用这种学习和工作方法,留下了他最后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伟人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如此艰难地学习和工作,真是让人感动。

学习方法,说到底,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是主体介入客体的“中介”、“桥梁”。这种学习方法选择和运用得好,符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是一条建设的“捷径”。“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但是,却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干部学习。现在,我们有的干部,谈到学习,总是推说自己情况的“特殊性”:“工作忙”,或者“年龄大”、“身体差”,诸如此类。还有的干部,身体好好的,年龄也不大,但是,遇到工作或者学习,就“自己口授”让“秘书记录”,或干脆一切全由秘书包办。甚至应该“自己审阅”的文件,也粗略的看一看,签名了事。在制度规定的学习时间中,要么打电话、发短信,要么思想开“小差”。列宁的“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这种特殊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对于今天有“特殊情况”的干部还是没有“特殊情况”的干部,都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

[1]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高尔基著《和列宁相处的日子》.译者成时.编者巴金.上海:上海平明出版社,1949.

[3]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 责任编辑:周奕韵

A82

A

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 篇4

这几堂讲座的内容在时间上有延续,在发展上有传承,讲的是几代无产阶级创始人和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创立和建设,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过程。

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论证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从理论的角度对其实现途径、发展和建设进行了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的社会形态。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终级思考,对人们自发地推动社会前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启示与激励。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发下,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它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开创出一条与马克思社会主义构想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建立方式——由无产阶级武装革命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以民主专政的形式发展社

会主义。但此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条件非常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列宁晚年寻求的答案。在他的构想下,落后的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发展商品经济;二是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三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四是进行文化建设。在实践上,列宁把一个和马克思社会主义建立方式的构想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付诸实现,这直接带领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另一方面,他在晚年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服务社会主义,以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理念,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给予了非常深刻的启发。

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旨在回答无产阶级政党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建设新社会的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引导下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共产国际一方面指导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的正常发展。当我们党经历了三次左倾错误带来的惨痛教训后,毛泽东同志开始反思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挣脱错误的、教条的对马列主义的认识,深刻思考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的中国革命及民主建设,创建了毛泽东理论体系。当中国过早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迭加的影响,使共产党错误地判断了当时形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入了误区。从这个

角度上讲,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成长。这种后果的形成是有多种因素的,但很大程度上和当时没有有效的制度可以制约某一个人的权力过分扩张有关。由此可见,发展民主、发展法治、完善用人机制,对于社会正常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体会 篇5

侧记之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进步潮流,立足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的。那么,在当今世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选择了《资本论》里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即劳动价值论用于分析、回答这一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现状和严重性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扩大。到2009年,据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在所有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倍,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三是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008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在上海为26675元,而在新疆只有11432元,前者是后者的2.33倍。四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而2008年为10:1,如果加上各种隐性福利,这一比例还会更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带来的危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阻碍改革与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

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从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分析收入分配矛盾产生的原因。1)财富谁创造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什么创造财富会有差距的问题。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科学原理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生产要素在人类创造价值中的巨大作用。生产要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人类创造价值却离不开生产要素。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这些生产要素在人类创造价值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正因为这些生产要素的差异造成收入分配会有差距。

3)高财富的创造理应在分配中获得较高的报酬。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者在创造价值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重视脑力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就要在经济上给予脑力劳动者以较高的待遇。

(二)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如何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矛盾?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理论指出: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价值规律的具体指导意义在于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均矛盾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理论的原理来看,价值创造出来后,要经历至少两次分配过程,一是社会财富按照生产关系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二是由政府出面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发

展,平衡国民收入的分配。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主要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问题。

1)第一次分配中的问题。市场是第一次分配的主持人,它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分配,社会财富被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的形式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国第一次分配就不平等即居民收入占比过低,而且居民内部分配不均,是导致结构失衡的基本原因。2)第二次分配中的问题。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持,理论上说它应该按照“公平原则”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进行“再分配”,以校正市场分配“失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行为的缺位以及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是造成现阶段收入分配矛盾扩大化的主要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另外,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极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重过大,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我国的行政成本过高,政府在一般公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高达24.7%,在各国当中最高。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成果提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收入,也就是工资性收入,这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核心。二是加强税收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运用税收对分配的调节等经¬济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新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应该以维护社会公正为核心。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

以上分析使我们依然感觉到: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已有150多年,当今时代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可以引发诸多思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杨旭东)

侧记之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对分配的思考

一、剩余价值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就容易让人造成一种认识误区:即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的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范畴,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价值。但是,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他并没有将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剩余价值具有一般属性。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根本前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必然物化为剩余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化,而且目的也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

二、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表明我国目前财富分配非常不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也决定了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去搞的社会主义照搬了前苏联模式,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得不是很完善,导致了由不完全竞争与要素和物品差异带来分配的社会不公,如:存在权力寻租、资源寻租等不公现象;市场进入机会的不公正,不均等的交易自主权,市场化分配的不公正,产品与要素的非同质化带来的不公正等。也就是不同所有制之间生产要素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导致了分配不公。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

一些关键问题无法突破,导致我国经济转型时间增长;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经济的起点不同,国家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同,以及干部素质观念的不同也造成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从而增大了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财富分配占优势的群体是:第一种私营企业主。他们是剩余价值(社会财富积累)瓜分最强势的群体。第二种身份姓公的群体,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下工作的企业、商业等部门的人员,共同的特点是不拥有姓公资产的具体所有权,虽然主要收入是工资性收入,但由于行业具有垄断性,如垄断大企业(如石化、电信等),和其他行业相比,享受了高工资、高福利等待遇。第三种城市周边拥有土地、房屋的农民、居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一旦被征用就会得到大笔补偿费。弱势群体则是一般产业工人、土地很少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等。

三、解决分配不公是提高公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公平正义、有自我发展空间是每个公民活得有尊严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也是公民幸福感的标志之一。既然存在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尽快加以解决就成了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认为首先是要从分配体制、机制上构建公平收入分配体系:一是大胆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国外先进经验,对目前还没有明确且由劳动者创造积累的资产进行量化,比如用股份制的办法来明确个人对公有积累资产的所有权,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二是在完善税费方面下功夫,加大税务制度的改革力度。调高对高收入群体的增收比例,同时对平均收入水平及以下人群,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要实行减免税和适当补贴,进一步缩减和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通过有效的分配调节手段,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事业保险与退休保险制度,使其成为风险集中和转移支付的实体。三是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搞好“二次分配”。国家的投资应尽可能地投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和与农业有关的项目上,以缩小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找到适当的工作,解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以防止其“边缘化”。“二次分配”要以缩小贫富差距为目的切实解决特困人员的生存问题。对城市中吃低保而尚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政府也要强化就业培训并促使再就业,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分配不公的问题解决好了,构建和谐社会就容易的多了。(赵建新)

侧记之三:

与时俱进 学以致用

——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心得体会

一、领会和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阅读原著和聆听讲座。俗话说,知其然方知其所以然。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很多,内容丰富,而我们的精力又有限。因此,我们应选择性地学,做好三个结合: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把读原著与老师讲解结合起来、把学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

(二)总结提炼和灵活运用。总结提炼就是对阅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进行适当梳理,把经典的东西提炼出来。比如,马克思关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价值规律的论述,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都是对我们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精辟论断。应用过程把握三点:一是不钻“牛角尖”。对马列著作一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回避”。因为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领会不透;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二是关键学思路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具有相当严密的连贯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可资本家为什么还抢着买他的《资本

论》,他们就是想从中取经,取经就是取方法。三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继承、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实现全人类解放。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目标方向完全正确。

二、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把握区分不同主义的本质特征。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其性质而言是有明显本质区别的。封建主义它是一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皇权至上,官贵民贱,专制集权;存天理,灭人欲。资本主义追求推崇的是以资本为本位,为核心价值,以追求资本增殖或剩余价值为依归的社会形态的信仰。而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楚这一点。

(二)用科学发展观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没有资本主义过程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排除某种情况下个别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同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应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要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列宁的这些观点与马克思的论述有所不同,这或许就是马克思当时条件下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学习它不能从本本出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的伟人邓小平一定程度上正是借鉴和应用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5年,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一次对非洲领导人的谈话时说:“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我建议你们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只要经济搞上去,人民生活改善了,满意了,叫什么主义都可以”。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可谓高屋建瓴。给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自身工作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任务型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6

关于任务型教学,David Nunan所著的《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一书中这样写到:Tasks involv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use in which the user’s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linguistic structure.And it’s 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ing or interacting.这种课堂上语言的“communicate”和学习者之间的“interact”是通过“task”来实现的。完成的过程就是交流、合作、互动的过程。很多任务都是要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来完成的。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

1. 遵循语言交际原则

2. 遵循“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生能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3. 贯穿3P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4. 遵循以话题为中心的原则

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求教材的编写以话题为主,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5. 体现了第二课堂的延伸性

任务型教学往往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讨论、与别人交谈等方法获得知识,但课堂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活动都在一节课内体现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三、任务型教学趣味性设计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培养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识发展过程,学生不应再被当做是等待灌满的空罐子,而应是语言和思想的积极探索者。如果给予的任务或活动没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或冒险性,学生将渐渐丧失学习动力。在教学中,任务设计应当是适合学生水平的、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好奇心、给学生成功感和愉快感的事。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任务的:

1. 在做中学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大量创设生动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在学完时间时,我设计了任务———我与时间赛跑,让学生用英语说说一天的学习生活,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学完Western music后,我让学生自导自演,开了个music party, 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另一种风土人情。学生的New Year’s Day Card的设计更是风格各异,尽显创意。通过在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制作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在画中学

任务型教学提倡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在学习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常常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也使他们的美术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学完了shirt、trousers、sweaters、skirt、jacke、dress等表示服饰类的单词,我布置了以下的任务:服装节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搭配颜色,以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班级展示;在学完”My Family”后,让学生画画、贴照片“我的家”并介绍他们的爱好(运动类、食品类的单词得以运用);在学完“问路”后,让学生绘制一份自家到学校的路线图,鼓励学生用along、up、across、turning等词。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单词不再枯燥,班级的学习气氛也更加浓烈了。

3. 在比中学

增强跨文化交际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内容和范围,指导他们有意识地比较。在讲“Public holidays”时,我设计了以下任务:中外节日知多少,评选“小小地球通”。通过课前的布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各国的节日。比如“中秋节”与“感恩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从季节(都是在秋天)、节日名(Mid-autumn Day, Thanksgiving Day) 、食品(mooncakes, pumkin-pies and turkeys)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节日的来历,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兴趣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上一篇:描述冬天的经典句子下一篇: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