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研组长的几点体会

2024-11-27

当教研组长的几点体会(共9篇)

当教研组长的几点体会 篇1

一、不要先说话。

到XX任职后,我并没有马上说话,更没有发表什么就职演说之类。“初来乍到,摸不着锅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和了解情况,找干部谈,找群众谈,力求全面真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了解,我很快掌握了全乡的基本情况,知晓了XX乡的优势所在和问题所在,然后针对乡情和现实,理出

了工作思路,并在乡党政联席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建议,其中多数建议被采纳,这为日后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二、用制度说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和冷静观察,我发现乡里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工作人员纪律松弛,作风漂浮;二是吃喝风比较严重;三是干部下队租车现象比较普遍,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财务开支混乱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针对这种情况,我亲自动手起草了《上下班工作制度》、《请销假制度》、《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食堂招待管理制度》、《小车使用和管理制度》、《办公用电、用电话制度》等十七项工作制度,在提交党委会议修改通过后,打印成册,印发到全乡每位干部手中,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有了较大的改观:上班时间玩牌下棋的没有了;中午到处找“场子”的没了;下村随便租车的没了;不假而别的没了;报假发票的没了;用办公电话海侃的没了。三年过去了,制度手册已成了一把尺子,量度了我们的每位同志,并化为全体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

三、理清经济发展的路子。

XX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人口3万多,土地7万亩,人均2亩多,同周围乡镇相比,农民收入较低。其原因主要是种植结构单一,粮经比例不合理,土地复种指数小,土地产出率低。XX有一个享誉皖北的西瓜市场,依托这个市场,群众扩大了西瓜的种植,同生产粮食相比,虽然收入高些,但增幅不大。根据市场调查和专家建议,我们在尊重群众传统种植习惯的基础上,调优了西瓜品种,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在全乡推行了瓜棉菜套作、轮作的种植生产模式,使全乡一跃成为全县的西瓜生产之乡,棉花生产大乡,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农民收入增加后,村内公益事业如建校、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等也有了较快发展。

农业收入增加了,但乡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未能改变。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后,把招商引资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乡政府提出了以地招商,以商招商,以环境招商的工作思路,逐级分解招商任务,实行全员招商。对招商有功者,论功行赏,及时兑现。三年来,乡政府在既无资源又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完成招商引资3000余万元,居全县前列。

四、找准位子。

作为乡长,从行政的角度而言,算是“一把手”,但同时又是党委副书记,是书记的助手,处于“二把手”的位子,是“主角”与“配角”的统一体。那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唱好“主角”,对于经过党委研究和定下的重大事项,乡长要带头去落实,全力维护党委的威信,工作不允许打丝毫折扣。慎用“一支笔”,严把财务支出关,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各项工作急需上,确保工作运转。其次要甘当配角,协助书记抓好其他工作。乡长与书记工作上要注意始终保持一个调子,不允许出现杂音,要相互补台,而不要互相拆台,要同唱一台戏,而不要各唱各的戏,这一点非常重要。乡长与书记的关系协调好,步调一致了,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就无机可乘,就失去了市场,工作起来就比较顺畅,这就要求平时乡长要多与书记沟通,多交流、多汇报。我任乡长三年来,先后与两位书记合作,彼此配合都非常默契,合作非常愉快,没有因为“位子”问题产生意见或隔阂。

五、协调好关系。

我原在县直机关工作,95年5月调到XXX。八年多农村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协调好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工作和协调的关系,我的理解是三分工作,七分协调。工作要干好,这是前提,是基础,但更要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协调工作搞好了,就会给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工作的开展,反之则相反。同时,能否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也是对乡长综合能力的检阅与考察。协调好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协调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我认为工作不能唯下,但也不能抗上。对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要全力以赴地抓落实,努力体现上级领导的意图。同时要做好工作汇报和反馈,工作既要干又要说,光干不说叫不会干,光说不干叫假把式。汇报工作逐级汇报,切记一杆子到头。这样工作就会得到领导的支持。领导不支持或反对的事,最好不要呈能,否则吃力不讨好,何苦呢?二是协调好与县直各部门的关系。县直所有部门都掌握着一定的人、财、物、誉的权力,与他们协调好关系,就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大帮助。反之就会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和这些部门搞好关系,尽量不要搞僵。

三是协调好单位同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谈心、交流等加强勾通,消除误解,营造较好的人缘环境。四是协调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平时要尽可能地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到村干部家走走,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少批评、多鼓励、勤提醒,这样,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力做好村里工作,村里工作上去了,社会

稳定了,整个乡的工作也就干好了。

六、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用人机制。

刚到XX时,那时的乡村干部队伍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作没有朝气。通过调查了解,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考核和干部管理上出了问题。在任用干部上,未能做到公平、公正;在评优评先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机制,工作凭感觉,任意性较大,干部群众心里不平衡,有怨气。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便与组织部门的同志一道,集思广益,制订了一套可操作很强的考核管理制度。乡里安排的所有工作,一律实行量化考核,有目标、有标准,根据每位同志和每个单位完成任务的好坏,考核计分。年终再把每个人、每个单位的平时积分,进行累加,分数至高而下,按序排列,然后张榜公布,一目了然。按分数的高低,评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按照奖惩制度,公开兑现。这种考核机制实施后,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群工作的积极性,大家你追我赶,争先进位,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各项工作在全县的位次逐年上升,许多工作还跨入了全县的先进行列。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我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向组织部门推荐,两年多来,乡政府先后向县委推荐提拔了两名乡镇长和八名副科级干部。大家对提拔任用的干部,口服心服,没有人提出异议。被提拔的干部也都在自己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施展着才华,取得了优异成绩。

七、以自已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

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乡长,我时刻感到身后有无数的眼睛在看着你、监督着你。我感到了一种压力,一种责任,这是过去任副职时没有体验到的感觉。因此,在工作中,我总是从严要求自己,注意培育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他人。一是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要学哲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指导工作,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运动发展的观点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要学政治。尤其要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些理论法规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学不可。否则,你就成了睁眼瞎子,辩不清方向,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走弯路。要学科技,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要做勤政廉政的表率,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带头抵制。乡长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我们很难做到“大公无私”,但我认为起码应该做到“先公后私”、“大公小私”,能做到这样,我想也就可以了。要知道,群众对我们的要求也并非是苛刻的。三是要做个有感情的人,人非草木,谁能无情?现在的乡村干部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都很差,尤其是村干部,他们工作更难。上级给乡村压任务、提要求,但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环境和保障措施却没有。现在的乡村工作,我的感觉是真难呵!但难归难,事情还是要办的,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位置,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走过今天,明天就是一片蓝天。抱着这种信念,我经常和乡村干部们促膝而谈,加强感情交流。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解决不了的,向他们如实道明,他们能够理解。在安排、布置一些农村工作时,我经常听到的,就是发自乡村干部肺腑的一句话:“就凭这份交情,干!”语言虽朴素,但却道出了我们作为领导干部的责任,说什么呢?大家比我会有更多的体验。

当教研组长的几点体会 篇2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研室,建设,管理

教学档案是教研室教学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重要历史资料, 更是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等诸多方面经验的真实记录[1], 因此常被称为教研室的“家谱”。在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 教学档案作为评估指标, 其作用越来越大, 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完成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我们结合教研室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采取相应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被评为学校教学档案示范单位。现将教研室近年来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制定规章制度, 完善档案建设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就必须从档案建设的观念、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规范化的建设。为此, 学校相继出台了多种有关档案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教研室则根据本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 建立了一个包括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教学秘书、档案员在内的负责档案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网络。明确有关人员的分工职责, 规范化档案建设管理的标准, 使教学档案的形成、整理、利用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 学校有关专家定期对教研室进行教学档案的检查和监督指导。除此以外, 教研室还建立了档案管理建设检查、评比、监督、奖惩机制等制度, 以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性、科学性[2]。

2 细化责任, 密切协作, 确保各项任务分工到人

随着档案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深入, 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量大而人员不足。在档案建设过程中, 由于档案收集工作量非常大, 单靠教学秘书和档案员是无法很好地完成档案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的。根据这种情况, 教研室按照学校档案目录体系, 把档案内容分解成为几个板块, 动员全体人员, 从教研室领导到文职人员, 从教授到助教, 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评价工作, 将每项任务细分到人、责任到人。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研室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监督;副主任负责具体事物的安排、全面指挥;教学秘书上传下达、负责落实;其余人员则精心准备、全面实施。大家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建立起系统完整、分类科学、便于利用的教学档案, 大大提高了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学员实验报告等相关材料由各教员按照班次自行整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学期课程安排、实习计划、教学检查、考试成绩、考勤情况、奖惩情况的记录等相关资料, 由教学秘书负责整理。集体备课记录、教员试讲记录、各种教学会议的记录等材料, 由会议记录员负责记录并整理。科研活动安排、学科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方案以及各项科研学术报告、讲座、座谈等材料, 则由科研秘书整理。档案员定期对以上文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3 设置时间节点, 定期验收检查, 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在整个教学档案建设工作中, 教研室对每项任务的完成都设置了时间节点, 确保按时完成任务。首先是基本材料的搜集整理, 将原有材料按照新的档案目录体进行归档, 并且搜集新目录中缺失的材料。之后, 教研室定期组织对每个人员负责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再根据检查情况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同时为保证质量, 检查过程中, 全体人员集中交换意见, 明确整改要求、质量标准和再次检查验收的时间节点, 确保教学评价准备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

4 注意平时积累, 突出特色材料

教学档案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真实、系统、完整的反应了教学工作的过程, 因此在档案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平时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和事件从开始、运作到结束等一系列过程都将用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反映到文件材料中去。如教员培养工作, 从初期的培养计划, 到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培训情况记录, 再到培训总结, 全都形成了文字和图片材料。翻阅这些资料便可真实、系统、完整的了解一名教员的成长过程。

在档案建设中, 除了按照学校档案目录体系完成必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外, 还对能反映教研室特色的档案材料进行了重点整理。例如教研室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早, 从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制度并一直开展至今, 在学生中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将从早年到近年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照片以及发表的学术论著、撰写的实验设计等材料, 以图文资料形式呈现出来, 整理并存档。除此之外, 教研室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科研学术活动, 请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教研室则指定专人负责图文资料和校园新闻稿件的制作工作。这样, 日积月累, 形成了丰富的科研交流材料。将这些资料整理、总结成册, 作为特色单独呈现出来。

5 重点材料, 重点整理

教员的教案、学员实验报告、试卷等是教学档案的重点组成部分, 也是档案建设管理中最难以整理的材料。考试试卷从教员出题、评分标准、阅卷规范、成绩计算到成绩录入都由教研室主任亲自把关。卷面格式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统一格式。在评分标准的制定上, 采取全体教员讨论的方式, 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评阅试卷按照学校和基础部的有关规定进行, 严格执行复查人制度, 并将试卷按照专业、学期摆放有序, 确保试卷的检索、抽取能够准确有效。在教案和实验报告的整理过程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很好地完成了上述材料的归档工作。

同时, 除近年的档案内容用电子版的方式类储存在电脑里外, 还将一些时间久远比较重要的资料, 如20世纪80-90年代老一辈专家教授手写的教案等, 扫描下来并分门别类储存到电脑中, 以避免丢失和损坏, 需要时可随时调出打印。

6 提高档案员素质

在进行各项档案建设工作的同时, 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做了很多工作。挑选有责任心、熟悉教学工作、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档案员, 并组织档案员参加各级单位举办的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参观档案相关工作好的兄弟单位, 使档案员能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和理念, 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素质。

教研室档案建设是学校档案建设的基础, 教研室档案建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档案建设的质量。因此, 学校要想有高质量的教学档案就应从教研室档案建设抓起。而教研室只要在档案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职责, 密切协作, 统筹合理便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惠敏, 吴桂兰.教学评估对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4 (1) :143-144.

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数学校本教研;专业发展;数学问题

为了加强数学教研组的建设,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在数学校本教研工作中发挥其固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创建优秀的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关于数学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在以下幾个方面有些体会:

一、数学校本教研理论内涵的研究

概念界定:《中国教育报》曾刊文指出: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数学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形成驾驭新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和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数学思想的启迪,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数学情趣、意志、风格的塑造。数学校本教研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相结合,数学教师自身的自我觉醒与提升,贯穿于教学活动,教师亲身体验并认同,有自己的特色,将数学校本教研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二、对教材的研究

结合本校“学案导学、分层辅导、合作学习、精讲点拨”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对教材不仅看表面,还结合“课程标准”,为学生制定了学案,上课前能让学生充分预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案的编写必须认真的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重难点突出,学生容易理解,条理清晰。同时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新教材在编排体系、编选内容及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

对教材的研究经过数学教研组的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减,教学目标要明确,学习目标要清楚。

2.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材的重难点怎样定位,如何突破。

3.总结题型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4.练习的设计体现分层教学,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作业的难度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加强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三、对教师的研究

数学校本教研,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主要研究教师的理念与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的理念要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从上课讲到下课,全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讲,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数学的难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思考,要想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怎样教更好,养成研究的意识,时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数学教学情境中,时刻以研究者的思维来思考和分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但是问题的研究者,更是问题的受益者。教师要敢于探索和创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并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更好的制定教学设计。

四、对课堂的研究

数学校本教研的研究,课堂是核心内容。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非常重要。

1. 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很多班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面对面讨论,自由发挥。学生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释放。教师同时要激活和提升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挖掘学生的潜能.

2.学生在课堂上感兴趣的是富有挑战的内容。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可以摘到“果子”,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而难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如果难的让学生无从下手,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充分准备,要面向学生,适应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研究、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如何设计才能亲近学生的体验,贴近学生,考查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总之,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才能高效。

五、教研组建设的研究

建构互助合作的研究共同体是数学校本教研的灵魂。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数学校本教研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需要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彼此信任,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把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白由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

共享教学资源,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数学教研组每位教师把在本学期的教学体会和感受都会毫无保留传给下个年级,每人都有教师工作手册,将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经验都记下来,并且所有数学教师的学案,课件都是共享的。数学教研组的每个成员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不仅能使个人的智慧在数学教研组获得充分的彰显,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数学教学经验,不断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合作互助的研究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在互补共生中共同成长.在本学期每位数学教师做一节公开课,校长书记及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参评,提出不足以及改进方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以上是对数学校本教研的一些研究体会,还有很多不透彻的方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思考,多总结,多学习,多反思。优化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研究丛书》四川教育出版社.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

3、许友娟.数学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J].数学教学研究.

4、顾泠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J].上.

教研组长培训体会 篇4

20xx年xx月xx日,xx小学的xx老师和xx实验学校xx校区的xx老师在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xx副所长、xx教研员的带领下,到我县开展南宁市小学教研组长培训暨送教下乡活动。

下午,xx副所长在隆安县第一小学给我们做了以“教研组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为主题的培训,展副所长结合具体的实例从“聚焦有效教研、教研活动的策划、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培训会为我们如何做好教研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我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难得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专家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简明易懂的语言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一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情并茂的讲座,让我收获满满。尽管严冬犹在,尽管利用周末培训很辛苦,大部分老师都感到很累很累,但是回过头看看,这样的累,换来的是一次认识的提高,一次地促使自己也更多地对教研工作进行审视和思考,应该说,还是值得的。

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通过培训我还明白了重视教研组建设,研究教研组管理的基本原则,开展富有个性的校本研究,使教研组管理迈上新台阶,这是我本次参加培训的主要奋斗目标。一天的培训学习虽然时间短暂,我受益非浅,不仅提升了教育理念,也拓宽了视野。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

专家的培训就像是指路明灯,就像大海上漂泊船只的领航员。我切身体会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感到自己在改变,课堂在改变,学生在改变,我的内心激动、兴奋,有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提高,我的内心有按捺不住的快乐与幸福。

小学教研组长赴苏州培训体会 篇5

——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杨薇

2014年的7月23日,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从松阳出发,坐上了舒适的空调车前往苏州大学进行了为期7天的小学教研组长培训。此次培训,我们聆听了许多高水平的讲座,如特级教师薛发根的《大道至简,教学无痕——漫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萍教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上海是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庆芳的《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苏州大学教授尹艳秋的《教师情商管理与心理调适》等等,还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于洁老师的《做幸福的班主任》。

于老师对她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娓娓道来,享受着她的神情淡定!于老师把她23年来跟学生们点点滴滴的故事化作了今天十条育人的智慧,让我们羡慕、景仰、敬佩!羡慕她的才气、景仰她的智慧,敬佩她的坚持!一个天生的教育者!

她是一个善于抓住教育机会的有心人,她传递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濡染着学生,她坚信每一棵草儿都会开花!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不忘鼓励他们“你注定辗转却终究不死”,就算遍体鳞伤,也要赢得漂亮!她坚信一切存在都有原因,找到原因,方能解决问题。她关注学生的未来,她创立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通过一系列的班会活动,她变着法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快乐!她的学生成长记录,构建了美好的青春回忆。最有感于她的每一个给学生转变称呼的教育故事,听完这些故事,我感同身受。于老师对学生用心用情23年,成就了学生,发展了自己。正如她所说:做教育不能没有美,不能没有天地大美!天使班主任——于洁老师身上有一种天地可鉴的大美

通过此次培训,我还明白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种美——简约之美。这源于薛发根老师对我的启发。薛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他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朴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是呀,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的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当教研组长的几点体会 篇6

现代企业不仅需要“老黄牛”式的班组长,更需要“千里马”式的领头人。在企业中,优秀的班组长要成功扮演三重角色:乘上,积极配合上司;启下,高效指导下属;平衡,主动协助同事。以下是我通过参加清华大学班组长培训,对如何成功扮演上述角色的四点思考:

一、承上篇

(一)让上司做选择题,自己做思考题。

这一点我认为是乘上篇中最重要的,也是领导最喜欢的方式。我原有的思维模式是:上司是决策者,班组长的工作是反映问题,执行命令。学习中李嘉诚的一句名言使我顿悟:“当你提出困难时,请你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告诉我哪一个解决方法是最好的。”对于上司,他每天要面对许多的问题,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来逐一思考处理来自基层班组的全部问题。这时作为一名优秀的班组长,我们应把班组中遇到的问题先自己仔细思考并提出若干种的解决方案,向领导汇报时逐一阐述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可行性,请领导定夺。这样,不但我们本人的能力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领导也能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不断认可你的能力,从而使你成为一个受到领导欢迎和赏识的下属。在培养组员的过程中,此道理同样适用。

(二)对上级给出时间的提前量,同时比别人多做一步。

给出提前量主要指对待工作的主动性,因为工作永远不会等你,而永远都是你主动作为,对于确定的或可预知的工作,尽可能提前完成,打好提前量,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一名优秀的班组长还要做到比别人多做一步,相信两个人去菜场问白菜价格的故事大家都明白,为什么那个不仅带回了白菜价格,同时为领导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采购计划的员工能够得到领导的重用呢?就是因为他能比别人多做一步,优秀班组长就要比别人多做一步,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别人更加迅速的行动,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相信一句话:天道酬勤。

二、启下篇

(一)恰到好处地运用奖惩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即时奖惩。

如何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团队凝聚力是优秀班组长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的问题。目前,我们最常用的是依据绩效考核方案,直接在工资中予以体现,手段单一。通过学习,我明确了班组长的奖惩激励原则并掌握了新的奖惩方法:

原则之一:激励要因人而异,课程中“兔子钓鱼”的故事给我很深的启示:兔子钓了很多天的鱼,可一条也没钓上,究其原因是他的诱饵选择了胡萝卜。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相同的激励措施起到的激励效果可能会相差很大。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有人可能喜欢听到表扬和认可,有人希望得到学习的机会,有人更在乎领导对他的关心。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首先要调查清楚每个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这些需要整理、归类,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原则之二: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会直接影响激励效果,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会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公司的认同,甚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原则之三:公平性——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

原则之四:时效性——工作中,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做到即时性,奖励和惩罚的延时将大大削弱其激励和鞭策的效果。

(二)讲故事是企业文化宣传落到实处的好方法。

我们都知道,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但多年来,企业文化的口号和标语似乎总停留在纸上、墙上,难以得到员工的共鸣。究其原因,这些口号和标语没有被形象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次课程我的另一大收获是:企业文化宣传落到实处的一个好办法是讲故事,故事的魅力在于传承思维方式,就讲班组中员工自己的故事,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口口相传,这样真实和质朴的故事才最打动人。它可以像胶水一样,把员工与企业文化粘合在一起,以有限的资源去“撬动”更多的资源。

通过讲故事来传导企业文化,鼓励和培养某种特定的行为并使企业文化信条深入人心。

三、平衡篇

现代化的企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不可能由一个人、一个岗位、一个班组单独把钞票真正赚到手。因此企业最终效益的实现来自于分工基础之上的合作,来源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这就意味着,作为班组长,在班组内部组织完成生产指标固然很重要,而肩负的与前置工序的交接、向后续工序的传递、同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胜任沟通桥梁的协调角色就更加重要。

在本次培训中“管理零空白”的概念对我触动很大,所谓管理零空白,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跑,接棒的人要带跑一段,交棒的人跟跑一段。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分清责任,也要突出协作精神,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我们更多的做得是不断细化和完善本部门内的工作规范和流程,殊不知工作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工作链和服务链的接口部分,如果组织不好,协调不力,就很容易出现“断链“的情况。针对我们工作实际,在每周、每月汇报中,除了本班组和部门已完成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外,必须增加一项汇报内容,你所在班组或部门对你的上、下部门所做的工作支持和帮助,并可适当列入考核范围,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由只关注自己变成同时关注上下环节,相信有了正确的导向,班组和班组间、部门和部门间、环节和环节间的衔接将更加顺畅,工作效率也将随之提高。

四、学习篇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加速,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会是今天失败的原因,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学习力的竞争,那些善于学习的团队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对于一个班组来讲,也只有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一个班组学习的过程,就是班组成员思想不断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如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拿出来和其他团队成员分享,集体的智慧势必大增,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团队的学习力就会大于个人的学习力,团队智商就会大大高于每个成员的智商。班组长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每个班组成员都会不知不觉地被影响,从而促进团队共同进步。

当教研组长的几点体会 篇7

那么, 农村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应如何开展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 要充分认识教研组建设对学校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 认识到教研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机构, 在学校教学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次, 教研组是学校教务处的得力助手, 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再次, 教研组是培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重要平台, 是教师研究交流的“大家庭”。教研组的多重角色, 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研组建设要重视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

在很多农村学校中,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往往存在随意性, 没有换届选举。部分教研组长一干就是多年, 教研氛围死气沉沉, 年轻肯干的教师缺少发挥的机会, 教研组长应起的作用未能体现。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认为:“人是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 教研组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校长教育科研思想的落实者, 他们是本学科教学活动的实践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在很大程度上, 教研组长的观念决定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教研组长的领导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力度。因此, 作为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者, 校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必须紧紧抓住教研组长这一关键环节, 选拔和任用有思想、敢干、肯干的骨干教师为教研组长, 并对他们进行大力培养和指导, 让他们成为有能力的课程改革引领者。

学校必须舍得花时间和财力, 通过培训班进修、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 务必使教研组长产生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热情, 让他们从脑海里洗去应试教育的“铅华”, 引入课程改革的精髓, 从而引领全组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学校还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科研先进的学校联系, 让教研组长能够深入课改前沿阵地实地考察, 甚至可以用挂职体验的方式获取真经。教研组长不仅要成为研究者, 还要带领全组教师成为研究者。

三、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组建设的目标

教研组的工作目标是教研组建设的方向, 是教研组为完成一定的教研任务,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教研组工作的质量规格标准, 是教研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教研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 是检查和评价教研组工作效果的依据。每个学校的教学情况都不一样,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的教研组建设目标定位时, 克服人云亦云、照搬照抄的从众心理。“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 教师最需要什么, 学生最需要什么, 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组建设的目标, 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给教研组准确定位。因此, 教研组全体教师应充分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突出问题。以现实问题为基础, 共同探讨和制定教研组的工作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目标越明确、越具体, 由此激发出的团队动力也就越大, 这样才能让教研组真正成为一个研究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组织。

四、以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

活动是教研组存在的表现形式, 也是教研组活力的源泉。只有科学地设置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 才能有效吸引教师积极参与, 乐于参与, 从中体验教学与研究的乐趣, 从理论到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这方面, 笔者认为农村教研组应重视开展集体备课、案例分析、课题研究三方面的行动研究。

(一) 集体备课, 凝聚众人智慧

很多农村教师在教学上习惯于“闭门造车”, 但总造不出什么“好车”, 这也是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农村学校教研组应该重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 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 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有利于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氛围, 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教师团队共同进步。可以按照“个人准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的流程, 形成“四备” (初备—复备—细备—精备) 的备课模式。具体地说, 先由每一位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搜集积累资料, 精心编写教案, 然后, 通过集体备课, 进一步弄清教学重点、难点, 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学生情况, 交流教学方法。此后再由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充实, 并在教学实践后进行修正。这样做既统一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布置、测试考核, 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同时又充分地发挥了每一个人的作用, 实现了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也有力地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提高。

(二) 课例分析, 碰撞思想火花

面对“是什么促使你教学的快速成长?”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优秀教师都说到了公开课。为什么公开课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因为有磨课的过程, 磨课的过程是相互的学习交流、反思矫正、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农村教研组每学期要让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有上公开课的机会, 让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在课堂中成长。通过公开课例, 对学生学情、教师教情、教材变化进行多元分析, 结合对课改理念的学习和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 作为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这种对课例的分析讨论是实实在在的, 而非空洞的、不着边际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 经历和分析具体的课例, 并通过深刻地分析和充分地交流, 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以老带新, 新老结对, 互帮互学, 新老教师互相听课议课, 也是共享团队资源的一个重要载体。组内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传帮带的对子, 共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老教师热情传授, 细心点拨, 青年教师则虚心好学, 主动自觉, 从而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 以研促教, 增强研究意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缺乏, 很多教师长期兼任教学任务较多, 没有时间, 也没有意识进行教学研究, 因此很多是经验化而非科学化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缺乏质的提升。因此, 教研组应成为引领教师研究的主要力量, 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农村学校教研组应注重校本课题研究, 让课题研究切切实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如教学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学生学习的某种现象、教师的某个疑惑等教学中的具体实际的个性化问题, 都可作为教师研究的对象, 成为校本科研课题的来源和动力。课题研究应要求教师人人参与, 形成“学习—思考—反思—总结”的研究思路, 使教师在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教师才能发现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 逐渐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掌握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科研的能力。

浅谈参加片区教研的几点感想 篇8

我是埠村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担任语文、科学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是一名三年级的班主任。屈指算来加入教师队伍,已经十几个年头了。实话实说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接受新信息,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自己也感觉自己有“好几桶水”教给学生“一碗水”很有信心。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章丘的教育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达到了章丘历史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师,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落后与不足,同时也迫切的渴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毕竟我们是教师总想把最好的奉献给可爱的学生,毕竟脚下的路还很长,毕竟我们得做一名有追求的教师。这时“片区教研”恰如一股活水,滋润了我们枯竭的心田,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像一盏灯塔,为迷茫的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片区教研组自建立那天起,就起到了信息传递的桥梁枢纽作用,有效地缩小了乡镇校际间的时空距离,将地域跨度大、零散的各乡镇学校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老师们与教育局、研培中心、片区内各乡镇之间,各种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更为迅捷和便利。几年来,我们实验小学片区教研运作规范,组织严密,活动扎实,效果显著,为片内教师创设了一个交流合作、互动学习、展示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乘着片区教研的东风,学校多次承办了与 兄弟学校的联谊与竞赛活动,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了面对面向优秀 课例执教老师的学习的机会,了解了课程发展的新形势,教学的新 方法、新思路。我觉得与传统的教师向上走的教研活动方式相比,片区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教研阵地前移形成了教研室-片区-学校三级教师网络体系,使三级教研上下联动,促进了区域内交流与共享,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简单的来说就是教师与教研室个教研老师见面的次数多了,教师可以当面请教的机会多了,农村教 师向片区龙头学校优秀老师学习的机会多了„„以我自己为例,自 己担任科学科目的教学,由于校内担任科学课的老师不多,且以兼 任为主,教学上的各种疑惑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由于片区教研 的举行,我有很多机会能向教研室苏明霞老师请教,豁然开朗或恍 然大悟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另外,片区教研活动规模相对比较适中,便于组织,也利于更多教师参与活动。由于片区教研辐射的范围不算太广,更有利于一线教师多人次,有针对性的参加,使老师们的学习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此外,片区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优势得到有效整合,联合起来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活动质量,纠正了课改过程中的偏差。其它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设备、教学软件、校本教材的开发等也都实现了互补和共享。譬如在2011年三月埠村街道片区教研活动后,我由于要参加科学教学能手的讲课制作教学ppt,同办公室一 位数学老师帮忙,他给我增添了许多有趣的图片,还有flash动画,我直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后来才得知,是来参加片区教研的老师复制给他的。“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从此小小事件 中我们或许可以体验到片区教研的确让我们这些农村老师尝到了 资源共享的甜头,无形中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我认为片区教研组是教师交流、成长的平台。教学研究既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更是教师的集体行为。改变了过去那种“各自打扫门前雪”的封闭、单干状态,加强了交流合作,促进了共同发展。在这个平台上,教师通过多种教学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营造了有利于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研究的环境,促进了我们实现角色转换和业成长。更为可贵的是,通过这样广泛的教学交流,各片区都培养出教学能手和教研骨干队伍,在片区内和片区间逐步形成了一个能相互流动的骨干教师群体。在近2年来,我校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也获得了长足进步。4名教师获得济南市、章丘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也有3人,片区教研功不可没。通过参加几次片区教研活动及与其他老师相互交流,我觉得实验小学片区在片区教研活动形式上丰富多样,灵活选择多种教研形式,包括:专题讲座、例研讨、培训会、业务考试、优质课评比、联考,研讨会、外出考察学习等等在近几年的活动中,设计较多的问题主要有:师资提高方面的,如理论学习、基础知识培训提高、课标教材解读、具体教学问题的处置方式等、如在埠村街道教育办 中心小学举行的;“学课标、说单元教材”活动展示。七位教师以知识树的形式,从“课程标准对单元教材的基本要求、单元教材的编写体例与意图、结构和逻辑关系、教学方法和建议、理想课堂”等几方面对教材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与研说。其次,由教研室赵玉香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如何搞好“学课标、说教材”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教研思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于阅读课的教学一直是拿捏不准力度,讲得太多恐怕变成讲读课文,讲得太少,又恐学生掌握的不尽人意。在实验小学五楼会议室进行的阅读教学研讨为我们解决了困扰。活动的第一版块是课堂教学观摩,全体教师一起观摩了本校四位教师执教的四年级阅读课文《生命生命》。四位执教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掘文本价值,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运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授课,为课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研讨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案例。活动的第二板块是评课、反思与梳理。学校要求所有听课教师以四节课为范本,从教学思路,教学中呈现的精彩、出现的问题和执教的困惑展开具体而有深度的研讨,形成书面反思,要求既要有共性认识又要有个性评价。并组织中高年级教研组长和四位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对话,从“阅读课的教学思路”“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为以后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9

关于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那么,如何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在学生身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县区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二、改革教研活动的初步想法 1.教研活动内容的生成要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研工作要与时俱进,按需提供服务,不断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下一篇:关于省外区域市场设立办事处的相关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