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2024-10-24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精选6篇)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篇1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的简称,是一种有毒有害的大气污染物。它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治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其的治理力度,VOCs治理技术也在不断的精进和创新。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大VOCs治理技术有:

一、吸收技术:废气充分接触吸收剂,吸收剂可以及时吸收有害物质,然后通过接吸收流程来及时除去有机废气中的废气,并且应该及时获取吸收剂,以便于能够循环使用吸收剂。

二、冷凝技术:将废气降温至将废弃降温至VOCs成分之露点以下,使之凝结为液态后加以回收之方法。

三、焚烧技术:包括高温焚烧和催化燃烧。高温焚烧,就是将废气中的有机成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燃烧处理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催化燃烧则是在其中燃烧时借助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所需的温度,让废气再室温下即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四、光催化氧化:利用特种紫外线波段,将废气分子破裂,打断其分子链,同时,通过分解空气中的水和氧,使其成为具有高活性的臭氧或自由羟基,从而氧化废气分子,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五、低温等离子体:利用高压电极发射离子及电子,破坏VOC分子结构的原理,轰击废气中VOC分子,从而裂解VOC分子,达到净化的目的。

组合技术:

六、多相催化氧化技术:集合了光催化氧化、UV光量子光解、高级氧化剂等多种技术的新型废气治理技术,由广州正虹废气治理师团队研发而成,目前在市面上应用较广。它通过高能紫外线激发催化剂产生的超强氧化活性自由基,将污染物质彻底分解氧化生成无害物质,如水和二氧化碳等。

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目前已经多样化,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治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每种治理技术存在自身的优缺点和适用工况。对于企业来说,综合选择适宜的有机废气治理方法至关重要。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篇2

相比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 VOCs的治理基础还十分薄弱, 但控制VOCs的排放有助于降低臭氧浓度和减少灰霾天数。因此, 对大气中VOCs的治理势在必行。

1 VOCs的概述

1.1 VOCs的定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 在国际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s) 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美国国家环保署 (EPA) 对VOCs的最新定义为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及碳酸盐外, 任何一种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含碳化合物。欧盟官方将VOCs (2004/42/CE) 定义为在标准大气压 (即101.3 k Pa) 下初始沸点不高于250℃的有机化合物。在我国, 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 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 或在20℃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者等于10 Pa具有相应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1]。

按有机物的化学结构, VOCs可分为烷烃 (直链烷烃和环烷烃) 、烯烃、炔烃、苯系物、醇类、醛类、醚类、酮类、酸类、酯类、卤代烃及其他, 共12类。

1.2 VOCs的来源与排放特点

VOCs的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源主要来自植物生态功能性排放, 基本属于不可控源。而人为源主要来自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和涉及有机产品的挥发散逸过程[2,3]。根据人为源VOCs的产生途径不同, 人为源VOCs可进一步分为流动源和固定源。其中, 流动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具有无组织性, 其主要污染物为乙醇和丙烷, 尾气中含氧有机物和烯烃是VOCs的主要组成成分。固定源主要来自石油化工、材料合成、油墨印刷等各类工业制造过程以及秸秆焚烧、室内装修材料挥发等过程。

相比于自然源VOCs的排放量, 人为源VOCs的排放量较低, 不足自然源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由于人为源排放高度集中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 这使得人为源VOCs更具有危害性。

1.3 VOCs的危害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 VOCs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 造成光化学烟雾、O3浓度升高、灰霾、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除此之外, 多数VOCs具有毒性和恶臭气味, 当达到一定浓度, 可使人感到头痛、呕吐, 严重时会抽搐、昏迷, 并可能造成记忆力衰退, 伤害人的肾脏和神经系统, 甚至个别VOCs物质还具有致癌作用[3,4]。

2 VOCs的监测和治理技术

目前, 国内外常规的VOCs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技术 (GC)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GC-MS)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HPLC)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FTIR) 、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TDLAS) 、荧光光谱技术、反干涉光谱技术、离子色谱技术等, 其中, TDLAS技术因其适应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在气体污染物监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6]。

根据VOCs的来源, VOCs治理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改进工艺、控制泄漏为主的预防性措施, 而另一类则是以回收利用、燃烧氧化为主的控制性措施。针对目前VOCs污染问题, 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以环保产品代替易挥发性有机溶剂, 改进工艺技术, 及时更新设备等方法, 从根源上减少VOCs的排放, 是控制VOCs的最佳选择。但针对无法避免的VOCs来源, 应坚持实施以末端处理技术为主的控制性措施。

2.1 回收技术

对于高浓度、具有回收价值的VOCs, 可以采用吸收、冷凝、膜分离等技术加以回收循环利用。

2.1.1 溶剂吸收技术

对于VOCs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工艺环境, 可以采用低挥发或者不挥发性溶剂对VOCs进行吸收, 再利用VOCs与吸收剂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 这要求吸收剂对被去除的VOCs具有较大的溶解性, 且吸收剂的蒸气压足够低, 以便在较高温度或者较低压力下, 实现吸收VOCs的回收利用。该技术工艺相对简单, 但是对设备要求较高, 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2.1.2 冷凝回收技术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 VOCs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采用降低系统温度、提高系统压力的方法, 对气体VOCs进行冷凝, 最终达到与其他气体分离的目的。对低浓度有机气体, 该法运行成本较高, 不适合单独处理, 常作为其他方法净化气体的前处理, 以降低后续处理的有机负荷。

2.1.3 膜分离回收技术

膜分离回收技术是利用VOCs与其他气态对天然膜或人工膜穿透性质不同, 从而使VOCs从混合气体中分离。该法适用于高浓度VOCs处理, 并适合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膜分离回收技术回收效率较高、无二次污染, 但是运行成本较为昂贵。

2.2 固体吸附技术

固体吸附技术是利用多孔性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吸收力或化学键作用力, 将混合气体中的VOCs组分吸附在固体表面, 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吸附技术去除率非常高, 且不存在二次污染, 操作简便, 但由于吸附容量有限, 所以固体吸附技术仅适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

2.3 燃烧氧化技术

燃烧氧化技术是指用燃烧方法将有机气态污染物氧化生成CO2、H2O等无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净化可燃或高温情况下可以热分解的VOCs气体。目前, 在实际中使用的燃烧净化方法主要有直接燃烧技术、催化燃烧技术等。

2.3.1 直接燃烧技术

直接燃烧技术是把废气中的可燃有害组分当作燃料直接燃烧, 也称直接火焰燃烧。直接燃烧技术的处理温度一般在1 100℃左右, 燃烧的最终产物为CO2、H2O、N2。该方法只适用于净化含可燃有害组分浓度较高的废气, 效率不高, 易造成燃料气的浪费。

2.3.2 催化燃烧技术

催化燃烧技术是指在较低温度下, 利用催化剂将气体中的苯类、醛类、醇类等可燃性组分催化氧化成H2O、CO2等无毒无害的气体, 是一种常见的VOCs处理技术。催化燃烧技术对可燃性组分浓度要求较低, 并且催化氧化过程中不存在明火, 安全性能较高。催化燃烧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 而催化剂的好坏决定去除效率的高低。在实际应用中, 烟气中其他物质易造成催化剂的中毒, 导致催化剂的失活, 因此对于催化燃烧技术, 开发一种活性高、抗中毒、价格低廉的催化剂是研究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在350~450℃区间具有优异的甲苯去除效果[9], 见图1。

2.4 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是指催化剂利用其本身的光催化特性将吸附在其表面的VOCs氧化生成CO2、H2O和无机小分子物质。光催化氧化反应速率快, 无二次污染, 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前景。因此, 该技术已成为VOCs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常见的催化剂有Ti O2、Zn O、WO3等。然而由于光催化剂稳定性较差, 且只能处理低浓度的VOCs, 目前该技术还未能投入到实际工业化的应用中, 仅处于实验室的研究阶段。

2.5 生物处理技术

VOCs生物处理技术原理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原理相类似, 即利用废气中的污染物底物作为能源供应, 维持微生物的活动, 控制适宜微生物生长的各类环境条件, 培养并驯化出特定的微生物群落, 将废气中污染物彻底转化为CO2、H2O等无机物, 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有机废气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效果好、成本低、安全性高、无二次污染等多种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装置占地面积大、废气停留时间长、抗负荷冲击能力较差等。

2.6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几十年随着科技进步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现已成为VOCs处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废气中的有机分子在高能电子束和自由基的作用下, 其原子间的化学键被破坏, 有机气体分子被分解成小基团和原子, 继而与高能电子束激发出的活性粒子发生一系列的自由基反应, 最终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CO2、H2O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束照射技术、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和电晕放电技术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去除效率高, 但其能耗较大、运行成本较高, 这给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目前,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主要应用于烟气脱硫脱硝, 对于有机废气的治理主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现状

2010年5月, 国务院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 将VOCs与SO2、NOx、颗粒物一起列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优控重点污染物。2011年12月, 国务院又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 再次提出加强VOCs控制。随后, 环保部多次发文提出VOCs的减排目标以及VOCs控制防治策略与方法。

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完善和不断严格, VOCs的处理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重点, 但毕竟研究时间较短, 技术还不成熟, 现有的处理技术难免存在一些缺陷, 如能耗高、基建成本高、产生二次污染、运行不稳定、管理维护困难等[10]。因此, 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以及对现有工艺的改进, VOCs的治理技术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立.国内外VOCs排放管理控制历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 (5) :12-16.

[2]李铭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监测技术与治理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 40 (1) :124-125.

[3]胡睿.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治理进展及发展前沿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 (1) :219-221

[4]黄晓玲.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治理现状及未来发展[J].低碳世界, 2015 (12) :2-3.

[5]刘宇麟.挥发性有机物 (VOCs) 监测方法与治理技术[J].干燥环境监测, 2016 (6) :76-82.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篇3

正在制定中的包装印刷行业VOCs治理技术指南包括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在此主要对末端治理进行介绍。多年来,在末端治理技术方面,国家在技术性法规的制定方面做过许多工作,目前该技术已成为环保部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包装印刷生产中,由于干式复合工艺的废气风量低、浓度较高、VOCs排放成分单一,建议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将回收的溶剂(乙酸乙酯)经过提纯后进行再利用。在这方面,包装印刷行业人士的看法比较统一,目前应用较为成熟。

对于印刷工艺来说,由于废气浓度较低、VOCs排放组分较为复杂,建议采用吸附回收技术(活性炭纤维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或颗粒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技术。采用吸附回收技术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回收的混合溶剂不能分离提纯,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在此情况下,许多包装印刷企业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技术,毕竟在包装印刷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燃烧时不需要高温焚烧。

但就目前国际上VOCs综合治理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活性炭纤维或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包装印刷行业是一种主流技术,建议在包装印刷行业内推广使用,但目前该技术本身仍然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醇类物质(异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酯类和酮类物质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采用吸附回收所得混合溶剂的含水量高,分离困难,成为印刷工序VOCs治理的瓶颈。

(2)印刷产生的废气中酮类物质(如MEK)在活性炭表面会被部分氧化变质,乙酸乙酯部分发生分解形成酸性物质,使得提纯分离更为困难。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篇4

一、涂装行业有机废气治理目概况简述

涂装车间的废气主要是涂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和涂膜在喷涂及烘干时的分解物,统称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其成份主要有甲苯和二甲苯。这些成份对人的健康和生活环境有害,并且有恶臭,人如果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有机废气,会引发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目前公认的强烈致癌物。

有机废气对光化学烟雾、酸雨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减少涂料中的VOC,开发了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但水性涂料中仍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溶剂。为此,各国颁布了相应的法令,限制该类气体的排放,我国于1997年颁布并实施的GB16297《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限定了33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中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溶剂。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法规不断完善与执法力度不断提高,汽车生产厂在新建涂装线中需配置废气处理设备,对老的涂装线也在逐步补充废气处理装置,废气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针对不同的涂装废气,不同的厂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下面就汽车涂装废气处理技术进行初浅的分析探讨。

根据汽车涂装生产工艺,涂装废气主要来自于喷涂、干燥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喷漆时产生的漆雾和有机溶剂,干燥挥发时产生的有机溶剂。漆雾主要来自于空气喷涂作业中溶剂型涂料飞散的部分,其成分与所使用的涂料一致。有机溶剂主要来自于涂料使用过程中的溶剂、稀释剂,绝大部分属挥发性排放,其主要的污染物为二甲苯、苯、甲苯等。故涂装中排放的有害废气的主要发生源为喷漆室、晾干室、烘干室。

二、涂装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工艺技术比较

对有机溶剂废气的处理方法有多种,但每种处理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因此有机废气处理工艺的选择,需要结合有机溶剂的物理化学特征。常见的处理工艺有两类:一类是破坏性方法,如燃烧法等主要用于处理无回收价值或有一定的毒性的气体;另一类是非破坏性的,即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以及新发展的生物膜法、脉冲电晕法、臭氧分解法、等离子体分解法等。

①燃烧法

燃烧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机废气治理方法,特别是对低浓度有机废气。燃烧法可分为直接火焰燃烧和催化燃烧。燃烧法的优点是:VOC处理效率高,一般在90%以上。但是对于低浓度有机废气不能满足燃烧所维持的温度,需要投加其它燃料,在不具备综合处理的情况下,废气处理设施运转费用较高。

②吸收法

吸收法是利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用水或化学吸收液进行吸收。吸收装置种类很多,如喷淋塔、填充塔、气泡塔、筛板塔、各类洗涤器等。考虑到吸收效率,设备本身阻力以及操作难易程度选择塔器种类,有时可选择多级联合吸收。着重考虑不造成二次污染和废弃物的再处置问题。

③吸附法

在处理有机废气的方法中,吸附法应用也极为广泛,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去除效率高,净化彻底,能耗低,工艺成熟,易于推广实用的优点,具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吸附法处理废气效率的关键是吸附剂,对吸附剂的要求是具有密集的细孔结构,内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好,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耐水、耐高温高压,不易破碎,对空气阻力小。常用的吸附材料为颗粒状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吸附率可达95%以上。但吸附法处理设备庞大,流程较复杂。吸附法主要用于低浓度高风量有机废气净化,成功运用于丙酮、甲苯、二甲苯、苯、乙酸乙酯、苯乙烯等处理。

④冷凝法

冷凝法是通过将操作温度控制在有机溶剂的冷凝点以下,从而将有机污染物冷凝、回收。冷凝法是回收有价值有机物的较好的方法,但要获得高的回收率,系统就需要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故常将冷凝系统与压缩系统结合使用。冷凝剂的选用,根据要求的最低温度而定。水是最常用的冷却剂,但在室温条件下常用冷盐水或CFC作为冷却剂。该法常与其它方法(如吸附、吸收等)联合使用,适用于高沸点和高浓度有机物的回收。

⑤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处理有机废气的发展来源于污水生物处理,生物膜法是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的前沿。它是将微生物固定附着在多孔性介质填料表面,并使污染空气在填料床层中进行生物处理,可将其中污染物除去,并使之在空隙中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吸附在孔隙表面,被孔隙中的微生物所耗用,并降解成CO2、H2O和中性盐。用于有机废气生物膜法的处理装置,目前主要有生物过滤器和生物滴滤过滤器,目前在国外已应用于甲苯、二氯甲烷、硫化氢、二硫化碳等废气的处理。采用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稳定,但处理效率较低,一般在60-85%。对于不同的废气产生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

三、涂装行业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工艺选择(以一种中微环保生物净化技术为例)

①技术工艺原理

中微有机废气处理一体化设备原理概述

在充分分析生物滤池,生物滴滤塔和生物洗涤器优点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创新设计产品,主要由不锈钢主塔、含有DM微生物菌的生物膜载体、循环补水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其核心部分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M微生物菌及其载体。

DM微生物菌通过选育、改造、驯化、培养、复配而成,并经接种和添加技术、生物吸附技术使之在适宜粒径、孔隙率、强度及材料成分的生物载体上形成高效生物膜。当含有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废弃集中导入该高效生物净化系统,DM微生物以废气中的污染物为养料,进行生长繁殖,同时将废气中的有毒有味的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作生物吸收、分解及脱臭处理,降解处理成无毒无味气体(二氧化碳和水等)后再排出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对有机废气污染物、当停留时间为7~15秒时(具体根据废气浓度、容积负荷、流速等设计),该废气生物处理设备对主要有机污染物及VOCs的去除率可达75%以上。通过合理设计,可确保废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中微DM微生物处理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驯化、筛选、培养和优化组合上有较大突破,可针对不同废气处理要求,选择驯化不同的菌种,有效地处理各种有毒恶臭、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废气。

高效强力微生物净化器除有机废气系统使被处理的含有臭气污染物质的气体在水、微生物和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生物填料中形成的生物膜,利用强力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氧化分解恶臭物质,以达到气体净化的目的。

强力微生物除有机废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气液扩散阶段:恶臭物质被除有机废气填料(附着有微生物膜)吸附—臭气中的化学物质,通过填料气/液接口由气相转移到液相;

(2)液固扩散阶段:恶臭物质向微生物膜表面扩散—废气中的异味分子由液相扩散到生物填料的生物膜(固相);

(3)生物氧化阶段:微生物将恶臭物质氧化分解—生物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把异味气体分子氧化,同时生物膜会引起氮或磷等营养物质及氧气的扩散和吸收。

DM微生物净化通过上述三个阶段把恶臭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分解成CO2和H2O。从而达到异味净化的目的。

②选择理由:有机废气处理一体化设备和生物净化综合应用优势

1.前期投入少 设备运行初期只需要少量投加营养剂,不需要投入额外的化学品,微生物通过吸收废气中的养料而始终能处于良好活性。

2.耐冲击负荷量大 能自动调节废气浓度高峰值,而微生物能始终正常工作,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很强。这一点是洗涤&生物滤床过滤联合除臭设备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最独到之处及优势所在。

3.设备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 无需专人管理,运行费用极低。可二十四小时连续运行,且也适合于间歇运行。易损不减少,维护管理简单。

4.自动控制、全自动运行 5.模块拼装式 便于运输和安装,在增加除臭气量时只需添加组件、易于实施。

6.处理效率高、除臭效果好

有机废气(VOC)处理技术 篇5

1 VOC 的`危害及各国对 VOC 控制的法规 继SO2、Nox 和氟里昂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Ie Or-ganic Compounds,以下简称 VOC)废气的污染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又一焦点.

作 者:冯智星 余炳林 胡勇 谢永恒  作者单位:冯智星,余炳林,胡勇(广东森洋环境保护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谢永恒(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瑞玛公司)

刊 名:广东科技 英文刊名: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X7 关键词: 

常用的vocs治理技术 篇6

研究表明,烹调油烟是一组混合性污染物,成分极为复杂,有 200 ~ 300 种之多,油烟污染物有颗粒和挥发性气体两种,也就是传说中的PM10 和 PM2.5、气态污染物两类。其中的化学成分多环芳香烃是直接导致肺癌,膀胱癌的物质之一。同时,在烹调过程中,食物中水分急剧汽化膨胀,部分冷凝成雾,然后与油烟一起形成可见的油烟雾。可见,烹调油烟为食用油及食品在高温下的挥发物及其冷凝物的气溶胶水汽,是一组混合性污染物。

常用油烟治理方法:

1、冷凝法

常用来净化和吸收有机类废气,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饱和蒸汽压这一物理性质,采用降低系统温度或提高系统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汽状态的污染物冷凝并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当较高温度的油烟通过某个封闭的通道,油烟在通道上升过程中相互碰撞,温度逐渐降低,当降到某一温度时,油烟开始凝结成油滴,油滴逐渐增大,依靠重力向下运动,下设集油池,静置一段时间后,将上层浮油撇出。

2、旋风分离法

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油烟中的颗粒物分离,旋风分离器的主要优点是设备简单,弊端在于对于小粒径的颗粒去除率低。由于油烟颗粒物黏度很大,清洗维护工作量大,一般仅作为多级处理设备的初级设备使用。家庭使用油烟机大多为此类方法。

3、活性炭吸附法

这种方法是油烟在净化器中通过大面积的活性炭吸附,已达到去除油烟中的有害气体。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净化效率高,能够有效去除油烟、异味以及有致癌物的有害物质。活性炭容易饱和,造成运行费用较高及活性炭再生难等问题,因此在应用中多做为多级油烟净化中的最后一级。

4、静电去除法

利用直流高压电场产生的电晕放电原理,对流经净化器的油烟进行过滤后排放。油烟经烟管送入净化器内部所产生的直流高压强电场电离,油烟被分解,形成微小的荷电颗粒。由于抽引风作用,这些荷电小颗粒在经过净化器内平板集尘器时被吸附,这些被吸附的油、烟、水、尘粒子,最终沉积到净化器的底部储油室内。同时直流高压在净化器内的电晕放电产生的臭氧对流经净化器的油烟进行除异味、杀菌作用。这样就使油烟得到过滤净化,有害气体得到有效抑制、去除。

5、液体洗涤法

油烟气通过排烟管道引导先经过一层填料层,洗液从装置上方通过布水板均匀淋下,在填料的孔隙处形成大面积的液膜,油烟在填料层上和洗液充分接触,油烟中含有很多亲水性物质和高极性物质,发生物理吸收和化学反应。通过填料层未被截留的残余油烟又与上方淋洗下来的洗液发生作用,相互混合吸收,同时不断更新填料层处的液膜。洗液最后回到蓄水池中,再通过泵循环使用。装置停用时,含油烟的净化液在水箱中油水分离,漂于液面的油污溢流排出,油烟净化后达标排出。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的对策可以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来概括,并以疏为主、以治本为主。

(1)健全和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从源头控制餐饮业的环境污染。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发展的,通过多年的执法实践,我们认为有必要将餐饮业从建设项目管理中独立出来,针对餐饮业的特点进行立法,国家在修订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时,可将地方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控制餐饮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2)完善城市布局规划,政府相关部门严把审批关,齐抓共管。目前,虽然餐饮业环保审批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但对100平方米以下的饮食店,执行情况不很理想。建议将环保的前置条件,放在卫生、税务、工商之前。同时房产管理部门应加强门面房的管理,房屋售租合同应载明房屋用途。环保局将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对居民楼下开办餐饮业的,所在楼必须有餐饮规划功能,同时要有专用油烟排放烟囱,方可予以审批;因餐饮业大部份要建在沿街路边,所以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布局,不再在沿街开发住宅。这样可以避免周边居民直接受到油烟污染影响;建议将一些餐饮企业整合,在城市中建几个餐饮业集中区,这样便于油烟污染集中治理及环保部门监管。

(3)建立政府部门监管和公众参与监督制度,推进公共管理。例如:可采取社区主动介入办法,一旦发现社区内装修开办餐饮业,一方面应告知、劝阻经营者,另一方面及时通报环保部门,这样一方面使投资者避免投资浪费,一方面避免一旦违规投入营业可能造成群众污染投诉;居民楼下能否开办饮食店,环保局将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前提下,让社区参与裁定,这样即能方便群众生活,又能避免群众污染投诉。

(4)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施,提高油烟污染治理水平。目前油烟治理技术含量有待提高且设备价格高,很多小吃店无法承受。对此,必须组织科研部门,研究技术先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油烟净化装置。

(5)建立市(县)、区环保部门环境监察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目前群众污染投诉多,环境监察人员少的特点,要实行市(县)区环境监察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市(县)区环境监察部门沟通联系。加强日常环境巡查,对那些无力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企业,环保部门将坚决予以取缔。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要不定期联合城管、工商、卫生、规划、公安等部门开展餐饮业专项整治活动。

(6)建立行政执法信息网络,形成有效的服务机制。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是希望通过办理合法的手续来守法经营的,餐饮业也不例外。但由于有的餐饮业业主环境意识薄弱,有的缺乏环境法律知识等原因,他们确实走了不少弯路。可喜的是,他们都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他们一个限期进行整改的机会,并请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他们怎样整改。建议以项目为主线和标题,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行政执法信息网络,形成有效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并上网公开各类项目行政审批的相关事宜。例如,通过上网查询,就可以知道开办餐饮业需要了解哪些法律法规,有哪些程序和步骤,需要到些部门办理哪些手续,以及需要什么材料等等。这不仅是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执法成本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工程测量专业自荐信下一篇:风干的树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