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2024-12-26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精选8篇)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篇1

关于福建户籍改革制度细则

据了解,福建省目前正在研究制订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贯彻实施意见,该贯彻实施意见出台后,包括福州、厦门、平潭在内的所有区域的户口迁移政策还将进一步放宽,届时,流动人口将免费办居住证,没有落户也能享受本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为适应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福州、平潭、厦门三地将设定相关条件才可落户,并全面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福厦岚三地将建积分落户制度

《意见》明确,福州市辖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要以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具体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厦门市要进一步完善落户政策,按照国务院有关政策要求,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其他地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居住在福建省福州市辖区、厦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外的其他设区市的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达法定婚龄子女、父母,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参照县(市)城区和建制镇标准,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居住在我省福州市辖区、厦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外的其他县(市)城区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达法定婚龄子女、父母,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

建立积分落户制度是我省贯彻国务院有关政策的重要举措。目前,具体的积分门类、落户分值要求等细则尚在制定之中。省政府要求厦门等地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于6月30日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监督。

制度知识科普什么是积分落户制度?

积分落户制度已经在北京、天津、广东等诸多省市实行。落户者的分值计算分别包括其文化程度、技术能力、职业工种、服务年限、纳税额度等诸多指标,而我省即将推行的积分落户政策也很可能会涉及这些指标。另外,申请积分落户可能还会有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门槛。

福州和平潭两地积分落户具体的要求已大体明朗,包括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新政解读

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省政府明确,福州、平潭、厦门三地将设定相关条件才可落户,并全面建立积分落户制度。而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市等地,则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只要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者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

福州平潭厦门将建积分落户制度

省政府明确,福州市辖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要以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具体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厦门市将进一步完善落户政策,按照国务院有关政策要求,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全面放开泉州等地落户限制

省政府规定,居住在我省福州市辖区、厦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外的.其他设区市的城区,比如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市等地,如果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达法定婚龄子女、父母,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参照县(市)城区和建制镇标准,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居住在我省福州市辖区、厦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外的其他县(市)城区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达法定婚龄子女、父母,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

省政府表示,上述一、二两点所称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是指:自有商品房(含安置房、二手房、限价商品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自建住房、集资住房、房管部门直管公房、就业单位名下住房、投靠直系亲属名下的住房。就业单位设立集体户的,视为有合法稳定住所,符合前述落户条件的人员可将户口迁入单位集体户。

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要结合实际,通过调整积分落户分值比重或者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在就业居住地落户。

研究制定我省居住证制度《意见》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研究制定我省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推动建设社区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部门业务系统,实现各类人口信息的整成,形成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惟一标识的人口综合信息库,并实现人口信息跨部门、跨地区共享。

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福建省政府新政还明确,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通过抵押、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做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接续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此外,我省还将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投靠落户办理

3月1日起,厦门即将执行新的投靠落户政策,新的投靠落户如何办理?

夫妻投靠落户

夫妻投靠落户的办理条件为夫(妻)一方为本市常住户口同时夫妻已结婚登记;需要带的材料为夫妻双方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这些材料需要原件和复印件(A4规格)各1套。

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落户

1子女的户口簿、身份证(年满16周岁需提供);

2父、母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如果子女与父母户口不在一起或者在一起但父母与子女关系不明确的,应提供父母与子女关系证明(由子女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示并盖户口专用章)。

以上材料需原件和复印件(A4规格)各1套。如涉及到派出所提供的证明,需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父母投靠成年子女落户

1父母户口簿、身份证;2在厦门子女户口簿、身份证;3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证明(由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并盖户口专用章);4父母投靠户口在本市岛外各区的成年子女,需提供合法固定住所凭证。

以上材料需原件和复印件(A4规格)各1套。如涉及派出所提供的证明,需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另,落户厦门有预受理模式了!厦门市民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取号当天无法安排办理的,领到预受理单经盖章有效的,可延长到3月31日!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篇2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明确产权是获取经营效益的保证。林地是林业经营的基本生产资料, 林权是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二者从根本上决定了经营者的收益预期和投资积极性, 所以在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方面要以明晰的产权为前提, 坚持利益驱动原则。“人有恒产, 则有恒心”。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就是要以民为本, 还权于民, 让利于民, 体现民有、民投、民营、民享。在林地产权方面:一是要以土地承包法为依据, 进一步完善杯地承包制度。由各级林业行政部门具体负责, 规范林地承包行为和承包过程,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广大职工, 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企业长期稳定而又有保障的林地承包经营权, 做到“山林有其权、林权有其主、林主有其利”;二是要解决好建设林地与保护林地的矛盾, 尽量通过盘活林业存量土地等措施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 尽可能减少占用林地;三是要充分利用地价、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对不同土地的需求, 适当维护林业的比较利益, 加强对林地用途的管制, 以确保林地不能随意改变用途。

在林木产权方面:一是要坚持“谁种, 谁有, 谁投资, 谁收益”的政策, 通过法律加强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制定新的采伐管理制度, 坚持分类经营原则, 商品林的采伐要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 公益林的采伐应从严管理, 对于外资、私人投资营造的商品林则可以实行采伐计划单列;二是要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进行不同的经营形式, 以便于加强林木产权的保护, 即划分为公益林、商品林和兼用林等三种类型, 对公益林要管死, 对商品林要放活, 对兼用林要管严;三是各级林政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主体经营的林木的保护力度, 对随意变更承包合同、盗伐林木、非法破坏和哄抢林果等侵害承包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要坚决打击, 依法查处。在环境资源产权方面: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 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也是如此。虽然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明确, 但是生态效益消费具体受益对象和征税标准很难明确, 建议可以由国家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给予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或提高补贴, 来间接保护非公有制林业产权, 比如, 提高造林补贴费、减少林木采伐税和销售收入应交纳税等。也就是把国家看作环境资源受益者, 通过国家的补偿来体现环境资源产权的价值。

2 加快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经营流转

在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的前提下,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可以依照《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将其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进行流转, 可以真正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方向流动, 优化森林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调动森林经营者和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使之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提高科学经营森林的强度, 促进森林经营规模化、集约化, 从而达到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流转必须依法、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 不得改变林地所有权的性质, 不得改变林地用途或者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不得改变公益林地性质, 流转的期限不应超过林地的使用期的剩余期限。非公有制营林者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出租入股合作或者租赁等方式进行林地使用权流转, 但必须事先进行资产评估, 签订流转合同, 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 并获得批准, 及时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经营者的权益, 同时避免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受到损失。

目前, 在理论上, 关于公益林及其林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流转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但在从近年来流转的实践着, 部分地区己经将其纳入可以流转的范畴, 如湖北一些县市将公路、农田林网、堤防、城镇单位的绿化林等由乡镇、村、组、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用以规划、栽植后, 承包给个人抚育管理, 或者是直接拍卖给个人经营, 并且在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且, 目前国有林区公益林和商品林在地域分布上互相交错, 限制公益林的流转不利于森林资源按照分布区域统一经营管理。再有, 部分区划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属于生态区位重要的宜林荒山荒地, 允许流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加快这些地区生态建设步伐。笔者认为在对森林资源现状不造成破坏和影响的前提下, 就可以允许对公益林进行流转, 并可以利用公益林的森林景观价值, 搞生态旅游活动。但是, 非公有制营林者是以市场价值来衡量经营活动的, 大多不愿意投资于公益林业, 因此, 国家或者是林业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公益林经营者一定的优惠。

3 改革林权登记工作

目前的林木产权在法律上是完备的,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一是原来颁发的林权证书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林权登记工作跟不上, 林权证还没有全部发放到私有林经营者手中。因此, 为了进一步依法稳定产权, 切实保护好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消除林区社会不稳定因素, 必须改革林权登记工作, 确保林权管理工作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有利于调动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解决这一问题对非公有制营林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来说:

首先, 要全面开展林权换证工作, 使林权登记制度化。对所有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林权证进行重新的、全面的更换, 即把所有人所拥有的森林、林木是商品林、公益林的问题在林权证上载明;对经营的林地的种类、面积、责任人作详细而明确的记载。同时, 要将林权登记工作形成一种工作制度, 按照制度化、经常化的要求来建立林权证的领证和换证的工作机制。

第二, 找到林权登记工作滞后的原因, 研究加快林权证发放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 如:对商品林或者对非公有林优先发证;也可以将商品林的发证与商品林采伐限额改革联系起来进行。同时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活立木交易和市场的各项规范, 把取得林权证作为活立木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 通过森林、林地、林木流转获得林地使用权的经营者要积极主动地向林权机关申请林权登记, 只有申领林权证的经营主体, 才能依法获得法律的保护。

摘要:明确产权关系, 加强对非公有制林业产权的保护。应该说, 明确林地和林木产权关系, 确保产权主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是关系到非公有制林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核心问题, 它对于调动非公有制林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大胆投资, 放心经营, 并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长远规划, 确立长期经营目标, 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 有必要做好产权关系的界定工作, 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产权的保护力度。林地、林木产权界定不明晰, 责任不明确, 利益不直接,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成为制约当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必须紧紧抓住产权改革这个核心。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篇3

【关键词】 财务制度;改革;发展战略

200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的60华诞,也是河南煤化集团公司组建后的第一年,更是决定大集团发展和命运的关键之年,特别是遇到了罕见的金融危机,使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如何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把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的思想统一起来,步调一致起来,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举措,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财务制度的配套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确定财务目标,实现制度创新

财务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的目的,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也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定了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空间,企业目标从属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计划体制目标,“高产值”和“多利润”也就成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现阶段,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国家目标不再是决定企业目标的唯一影响因素,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就相应变成为“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由于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权的分离成为现实,使得“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最终目标,也即成为财务指标。

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注重结构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存量资产的调整,以资产结构高速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高速,通过结构创新,实现资产优化,制度创新能为企业真正按照以追求“投资者财富最大化”为基础动机的这一企业本性构筑内部经济基础,也能为企业从总体上摆脱困境创造基本条件,这正是企业改革制度创新与政治改革制度创新的不同之处。企业有自身的劳动规律和追求目标,它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本为纽带,以追求“投资者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就是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找到适合企业营运规律的管理办法。由此可见,企业的制度创新,是以财务管理制度创新为依托,它是通过创新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企业的财务经营,用资本经营战略和财务控制推进企业实现管理创新。

二、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强化财务的统一管理

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是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针,也是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河南煤化集团公司的成立,就是大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必须强化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创新企业组织结构,重组行业资产实际上是重新组织财务经营,重新构筑财务管理框架,把行业内部分散的财务资源集中起来,综合运用,整体开发,将行业现有的存量资产通过重新配置,发挥综合效率,把财务经营和会计管理的视角投向市场,投向新科技,投向拳头产品,在经营中创造财源,扩大财源,没有财务的统一集中管理,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只能是如履薄冰。强化财务的统一集中管理,应在大集团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资金管理模式,即集团公司设立专门的财务结算中心,集中统一管理着整个企业的资金。财务结算中心,应具备以下功能:

1.现金流融通功能。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企业内部各单位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需要资金的企业,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一方面提高了集团系统内资金的利用效果,另一方面也使集团在不扩大对外负债的情况下满足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需求。

2.内部监控功能。集团企业内部一般分支企业较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集团企业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建立集团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使集团内部各企业的资金收付都通过该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预算管理控制制度,结算中心对各企业进出资金的合规性、安全性、效益性进行审查,使集团各企业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3.增收节支功能。集团企业财务结算中心通过集团内部资金融通,把集团内各企业的结余资金留在“体内循环”,减少资金的闲置,降低了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利息。另一方面因为集团企业财务结算中心经营集团内部存贷款业务,还会形成一个有存贷款利息差,这是集团企业财务中心的一笔可观收入。

4.扩大信用功能。一般地说,集团内各个企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比较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有的企业经济实力弱,财务状况差,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各企业的平衡发展和集团整体实力的提高。集团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后,集团内各企业不再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财务结算中心以一个户头集中对银行,这种集团优势增强了银行对企业的信心,扩大了集团企业的对外信用,集团可以较容易地从银行获取信贷。

5.信息流支持决策。作为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它是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除了与外部银行相类似地完成在企业集团内的结算、信用、出纳等职能之外,应该能及时分析各单位经营状况,为管理决策与内部业绩评价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现代财务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企业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改革的目标,必须跳出改革中单纯注重抓企业本身改革的旧思路,做到企业改革到哪里,政策措施配套到哪里,否则,改革任务无法完成。企业改革形成的新成果也会因配套措施跟不上而夭折,要把建立现代财务制度作为推动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手段。以目前出现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看,绝大部分改革办法的实行,都需要财务部门主导完成或做好前期准备。如“政策性破产重组”、“整合资源企业”改革是目前经济活动中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有时间上紧迫性。

国家把这些改革作为化解金融风险、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促进企业脱困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一项国家、银行、企业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多赢”的优惠政策,不仅涉及到企业债务结构的调整,更涉及到企业资本结构的重置,还涉及到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涉及到企业成本核算、利润分配等会计管理方法的变更,实质上是一项综合财务制度改革,完成这项改革,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债务清理,资产评估,财务调整等前期准备工作,还要制定资产重置,利润分配等财务经营方案,更要参与有关部门完成改革的具体工作。没有现代财务管理制度与之配合,企业改革应无法顺利进行,企业改革运行机制对财务制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财务管理思维的确立,财务管理政策机制的选择,财务管理模式的制定,财务管理方法的取舍,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要走出传统财务管理的圈子,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重新构筑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更是如此。

河南煤化集团公司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一年来,在以上财务制度配套改革的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谋划大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重组优势,确保实现全年“51130”工作目标:即煤炭产量5000万吨,营业收入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超亿元的项目上30个,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业绩。

参考文献

[1]《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

[2]《现代企业财务主管》.新华出版社

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篇4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依据我省初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现就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关问题初步制定本实施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定完善。

一、评价目的:

1、通过评价检测实施效果,评定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业绩。

课程改革是为实现指定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来完成此项工作。建立评价制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测评,了解不同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对各项工作作出合理的评定。

2、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实施新课程工作朝着既定方向运行。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又可以对课程改革进行反馈调节,引导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促进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通过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使先进者受到鼓励,落后者受到鞭策。

二、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范围包含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效果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涵盖多项评价指标。学生、教师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三、评价的实施

评价分自评、互评和专家评价三种。

自评即被评对象自己对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逐项给自己工作作出评定,找出问题和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弥补和改进。

互评即不同的被评对象根据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彼此工作作出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专家评价即由县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按评价标准的要求,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评价可以在实验中进行,通过评价起到督促和改进工作的作用。也可以在实验工作结束后进行总评,以总结工作,发现成绩和差距。

四、评价体系的内容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主要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一般性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目标包括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开展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技能、不足及发展的需要。

(2)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信息材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竞赛记录、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长袋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老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规范、客观、真实。

(3)采用严格的学分制管理。通过学分制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建立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

(4)正确处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的关系。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它评价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应包含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语。评语应对收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2、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要由管理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要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老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师评价机制。

(1)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竞争与合作、教育科研等。

(2)教师评价的措施与方法。建立教师成长袋,以[教师发展性目标考评细则]为主要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同学、同事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坚持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3)教师评价要公平、公正、公开,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3、建立促进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根据信息资料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计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创新的机制。

(2)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程开发前需要评估和专家论证,以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中的过程监控,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及过程方法的合理性。三是课程实施后的阶段性总结和效果评估,通过效果评估加深对整个课程方案开发的再认识,为课程评价体系的调整建立基础。

五、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分析课程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便于今后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用于向被评价者作出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了自己工作中的成绩与缺陷,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三是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评估的重要方面。

广州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篇5

■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昨日,广州市工商局下发通知,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时,取消企业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

工商部门建议暂不换照

2013年9月1日,广州市率先在南沙新区、珠江新城等六个试点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从明日起,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

通知要求,全市商事主体(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申请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登记(变动申报)、注销登记、股权出质等业务,参照《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和新版文书的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申请人可登录广州红盾信息网“商事登记”专栏(http://,http:///cri)明日起将公示已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的商事主体提交报告等各种信息。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3-07-2

3发布机构:

穗府函〔2013〕62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2日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市商事主体发展壮大,利于我市长远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批复》(国函〔2012〕177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提及的“商事主体”是指商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即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而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事主体的筹办人,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商事登记机关予以登记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机关”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许可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经营的活动;“一般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无需许可部门审批,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的经营活动。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广东“十二五”时期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和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突破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要求、加强与国际发达地区商事登记管理制度衔接、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权利为原则,通过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系列商事登记新措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事主体自律自治,逐步建立新型市场登记、监管体系,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改革原则

(一)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体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商事登记体制,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市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坚持深化服务型政府的原则。

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企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三)坚持审批和监管协调统一的原则。

创新监管方式,改变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工作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实现审批和监管的协调统一,促进审批主管部门监管到位、提升部门绩效,发挥各监管部门间协调互动、提高管理效能,实现行政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

(四)坚持主体自治的原则。

凡是民事方式能协调解决的问题,由企业和市场自主解决;凡是涉及商事主体内部管理事务,不得随意干预;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社会信用制度,凡是能用信用管理方式解决的问题,不用行政手段解决。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

三、改革目标

(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制度,改变企业登记与前置审批相互渗透的登记模式,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坚持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把生产经营权交给商事主体,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权力留给综合经济部门,大量的服务、协调、监管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突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三)实现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改革“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模式,改变部门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的管理现状,按照“谁许可,谁监

管,谁负责”及“宽进严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登记与监管职责,确保责、权的协调统一,实现登记监管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四)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加强商事主体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用记录,完善信用公示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同时,加大政府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四、具体步骤和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登记现状和我市实际,采取“先抓试点、分步实施、加紧立法、配套推进”的方式,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区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开展以下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全面组织实施。

(一)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

1.改革营业执照制度,经营项目审批不再作为工商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商事主体登记注册后,即具有商事主体资格和一般项目经营资格,同时具有公示登记信息的功能,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商事主体须经许可审批才能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具体做法是:

(1)从事一般项目经营活动,直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2)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不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取得经营资格,开展经营活动。

(3)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取得有关部门许可审批手续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4)外商投资企业经外经贸部门审批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的,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

2.营业执照中不再记载商事主体具体经营项目,仅记载其主营项目类别(即GB/T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商事主体的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企业章程中予以明确,其主营行业应当与名称中的行业相一致。商事主体变更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30日内向登记机关备案,其主营行业出现与其登记的名称中行业特征不相符情况的,应当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名称的变更登记。

(二)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商事登记机关不再对公司实收资本进行登记,仅对公司申报的注册资本进行登记。申请商事登记,无需提交股东认缴注册资本情况的验资报告。商事主体股东实际出资后 30 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等材料,办理实收资本备案手续。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认缴注册资本情况向公众公示。社会公众可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公司股东出资情况(商事登记机关可根据商事主体股东出资情况,出具商事主体实缴注册资本情况证明)。

(三)实行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备案制度。

商事主体登记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即总部)地址,商事登记住所应符合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产权证载明的功能以及《物权法》的要求。营业执照住所是法律文件(包括司法和行政机关文书)送达地,起到确定商事主体的司法和行政管辖区域的作用。允许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商事主体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在本市同一行政辖区(区、县级市),允许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分离,不需办理分支机构手续,仅办理备案手续。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不在同一行政辖区,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手续。

(四)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

1.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商事主体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上一的到位注册资金、资产负债、经营情况等基本信息,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书》,商事登记机关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将《报告书》向社会公示。商事主体对《报告书》的真实性负责。

2.商事登记机关有权对商事主体办理年报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提交报告的商事主体进行处罚。商事登记机关发现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可依法进行查处。

(五)实行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将违反商事登记有关规定的商事主体,从商事登记名录中剔除,归纳到异常名录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事主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商事登记机关将其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1.商事主体连续两年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报告书》; 2.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情节严重的; 3.商事登记机关无法按照登记的住所送达法律文书;

4.商事登记主体的名称或者行为存在有损国家、公共利益,可能造成对公众欺骗和误解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不免除该商事主体和投资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商事主体违反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仍可追究其行政违法责任,存在民事纠纷和债权债务的,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在3年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恢复: 1.经查实,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事由并不存在或已经改正违法行为; 2.商事登记机关程序不当;

3.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的商事主体作为债权人基于债权实现提出申请。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恢复申请后,商事登记机关经审查同意恢复的,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公告恢复。

商事主体法定代表人、董事、股东、清算小组成员因未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未履行商事主体清算义务的,商事登记机关依法将其列入个人信用记录,并依法限制其相应的权利实现。

(六)构建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1.整合各部门行政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各审批部门均通过该平台办理行政许可及监管业务。

2.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全方位公示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包括商事主体登记(年报、经营情况、缴纳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和办理行政许可情况、信用信息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记录等。

3.积极引导行业组织自我完善,促进商事主体和个人自律;加强对审计、验资等中介、专业机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其连带责任制度;提升公民自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七)全面推行网上登记服务。

1.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商事主体网上提交登记申请,上传申请资料,商事登记机关网上接收、受理、审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并及时寄出纸质营业执照。商事主体提交的网上登记申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查阅。

2.优化整合登记环节。构建工商和税务部门的一体化登记制度。减少商事主体的登记环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五、配套措施

(一)营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1.认真清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审批事项。一是对我市政府规章设立的审批事项,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动态调整进行清理。二是对我市地方性法规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报市人大修改地方性法规或决定。三是对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相关的审批事项报省人大或省政府,修改相关的法规、规章或决定。四是对全国人大立法或国务院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清理的审批事项报请国家支持。

2.就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提请市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3.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制订与商事登记衔接的审批监管办法:

(1)商事登记机关负责制订商事登记和商事主体监管实施办法;

(2)市编办、市法制办负责组织各部门清理办理营业执照前置行政审批项目(市工商局配合);(3)市政务办负责具体建设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公示平台;

(4)市公安局负责制订特种行业、出入境中介、保安服务和消防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5)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制订土地资源和房屋相关配套制度;(6)市环保局负责制订环境保护监管配套制度;(7)市交委负责制订交通运输管理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8)市农业局负责制订种子经营、种畜禽生产经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9)市外经贸局负责制订外商投资企业审批配套制度;

(10)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制订文化、广播电视、出版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1)市卫生局负责制订卫生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2)市质监局负责制订食品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3)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制订餐饮、药品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4)市安监局负责制订安全监督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5)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负责制订税务方面的配套制度;

(16)其他许可审批部门负责制订本部门与商事改革相适应的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二)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明确各部门对商事主体的监管职责,经营项目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1.商事登记机关对商事主体未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以商事主体名义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行为,履行监管职责;对各经营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商标侵权、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依职权进行监管。

2.各许可审批部门在对商事主体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项目活动进行审批的同时,依职权对商事主体擅自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经营项目活动行为,以及其他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3.法律、法规规定商事主体使用的经营场所须经审批后,方可作为经营场所使用的,由许可审批部门对审批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如商事主体经营项目和经营场所使用,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由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许可和监管职责,由申请人先行办理经营场所使用审批手续后,再申领从事该项经营活动许可。

4.各职能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商事主体从事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违法行为,应及时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或其他渠道反馈给有关部门。

(三)加强商事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

1.建立商事主体管理和信息公示平台,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依托,以各职能部门日常审批和监管信息为重点,将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纳入其中,形成商事主体信用网。逐步构建以该信用网为基础的商事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信用信息披露体系和信用激励体系。

2.建立和完善商事主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强化中介组织连带责任。对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评价、审计验资等许可审批中涉及的需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能进行相关资质或资格认定、许可评估的专业领域,逐步将实质性审查、审批及备案职能转移给中介组织,由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并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四)做好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过渡期的各项衔接工作。

1.对原已核发的旧版营业执照,可设置2年过渡期,要求商事主体在过渡期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纳入新的管理体系。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篇6

(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我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市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通过制度创新和调整完善,整合各种社会保障资源,让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够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二章

养老保险

第三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后,可参加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四条

《意见》实施前,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民中,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统称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26号)相关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第五条

《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成户退出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照退地时的不同年龄确定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

第六条

《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仍保留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用人单位的,可自愿从转为本市城镇居民之月起,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七条

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和农转非手续后,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参保和缴费相关手续。第八条

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参保登记及缴费按我市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九条

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补建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退地人员持国土部门出具的退出宅基地后应领取补偿费相关手续和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相关手续到退地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以下简称社会保障服务所)提出参保申请。

(二)由社会保障服务所到当地社会保险局,为符合参保条件的退地人员办理核定应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相关手续,并将办理结果送达退地人员。

(三)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按照社会保险局计算的退地人员个人一次性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从退地人员应领取的退地补偿费中将资金通过地税部门一次性划转到市财政局在各区县(自治县)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分户。

退地补偿费优先用于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办理程序是:第一,区县(自治县)国土部门核定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金额;第二,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地税部门代缴;第三,代缴后有余额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一次性发放给退地人员。若退地补偿费不足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

(四)社会保险局收到退地人员缴纳的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相关手续。

1.为退地时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和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中青年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

2.将退地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人员(以下简称老龄人员)的《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交社会保障服务所;

3.社会保障服务所将《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送达退地人员,并告知“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接续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办法和程序。第十条

退地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第十一条

老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单独管理。第十二条

“4050”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未继续缴费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

(二)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其继续缴费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三)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

中青年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个人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第十四条

老龄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完清后,由社会保险局填报《重庆市被征地(退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待遇审批表》,经当地人力社保(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发给《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由市人力社保局统一印制)。社会保险局按规定对其月养老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

老龄人员在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待遇,并按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支付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其个人一次性缴费,扣除已支付养老待遇、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后的余额一次性退还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第十五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4050”人员,其待遇按以下办法处理:

未继续缴费或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领取养老待遇手续。

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中青年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七条

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由其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负责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退地人员从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的次年起,应每年于本人出生月份的当月,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和《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或《退休证》到居住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进行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资格核查。逾期未进行核查的,社会保险局将按照规定停发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第十八条

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不能重复享受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原已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养老保险间的衔接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十九条

继续缴费5年以上的“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在退地之月以前从未参加工作或从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时间确定为退地之月。在退地之月以前曾经参加工作或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认定参加工作时间或参保时间。

第三章

医疗保险

第二十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第二十一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转户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符合有关条件的转户居民可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参保登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办理时间、地点:每月1―20日,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户口不在本统筹区的,可到暂住证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

(二)所需资料:《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彩色免冠1寸照片1张;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半年内有效);填写《重庆市以个人身份参加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申请书》(一式两份);若请人代办,需提供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及代办委托书。

第二十三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及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两个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其中一档。一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二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1%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参保人在申报参保的次月1―10日到指定的工商银行领取本人医保缴费专用灵通卡,并足额存入应缴医保费。缴费的次月可到办理参保的街道社会保障所领取社会保障卡。

第二十四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个人账户划入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一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

(二)按二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除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外,其个人账户以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以下比例划入:

不满3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3%;满35周岁不满4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5%;满45周岁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7%;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缴费期内划入比例为4%,缴费期满后划入比例为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的4%。

第二十五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级统筹区按一档参保的人员,有4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二)市级统筹区按二档参保的人员,有16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三)市级统筹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不予支付的情况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实行单独统筹管理的区县(自治县),其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基金支付标准按当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转户一年内参保的,不设待遇等待期,缴费次月即可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符合缴费年限要求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余命期间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第二十七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办法按照参保统筹区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不愿或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转户居民,也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其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照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及所在区县(自治县)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四章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月标准的两倍);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门诊住院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失业人员丧葬补助金及其配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

第三十一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工伤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五章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第三十五条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篇7

我国农村的发展逐渐被重视, 国家也不断出台惠农策略, 以此来促进农村的发展, 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近年来, 很多地方也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而福建霞浦是沿海生态县, 林业有其独特的优势, 成为闽东沿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的代表。

2 霞浦县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实施

2.1 气候因素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 地处亚热带地区,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县土地总面积222.76万亩, 辖6镇、6乡、2个街道和2个国有林场, 总人口53万,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6.34万亩, 森林蓄积量289万m3, 森林覆盖率高达60.1%, 林地绿化率87.1%;森林资源丰富, 林分结构复杂, 境内有杨梅岭森林公园、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成片红树林, 受海洋气候影响, 季风特点明显, 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胜地, 所以在保护这些林地的同时可以合理利用森林开发旅游资源, 促进霞浦县经济的发展。

2.2 地理位置

霞浦县地处我国海岸线的中部, 福建省东北部, 东濒临东海, 西接福安, 北临福鼎、柘荣县, 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而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霞浦县的地理位置为林区的发展引来更多外来投资;同时, 林业的不断发展, 涉及的产业越来越多, 需要销售的产品就越来越多, 霞浦县正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 把产品销售出去, 为林农的生产发展带来更多的销售渠道, 这些都是霞浦县与生俱来的优势。

2.3 产业保障

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只有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重点才能全面解放和发展整个农村生产力。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培育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改革都是不断完善的, 霞浦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的海域面积大, 湿地保护尤为重要,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业、海洋产业等, 所以在林业发展迅速, 生态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不会损害它的海域, 才能让霞浦县更好地发展。

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内容和概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农村改革,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依法以明晰产权为改革核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只有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改革, 不断地完善,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不断前进, 改革的实施提高了集体林地生产率, 解决了林业产权问题, 为林农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是一项有利于国家, 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4.1 明确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 一定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到户, 确立林农作为林地承包经营人的主体地位。福建省在经历不断改革后, 在原有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以户为核心”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此次的改革, 让农村的林地、林木权真正地落实到户。

4.2 放活林地经营权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 商业化道路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林地的经营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去适应, 不断地去改变;不能一味地商业化, 所以我们应该把林地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对商品林, 农民可以依法自己决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适合自己, 什么样的经营方向是长远的;对公益林, 我们要坚决维护生态的平衡, 对于福建霞浦县来说公益林就显得更加重要, 霞浦地处沿海, 雨季较长, 常发生暴雨台风, 如果没有这些公益林, 暴雨台风的影响容易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害, 所以只有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开发种植产业, 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4.3 落实林地的处置权

林地的处置权是说, 对林地承包的经营权人可以依法对森林、林地、林木使用权流转, 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等。这些方式会给林农带来可观收益, 极大便利, 但是这些实施的前提一定不能改变林地的用途, 更不能破坏生态, 农民要依法对自己经营的土地进行流转, 在合法的条件下为自己创得更好的生活保障。

4.4 保障业主收益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除了维护生态的平衡, 也要为农民谋取最大的利益, 推动林业发展。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应该归农户所有, 国家依法征收的林地, 必须依法足额给予补偿;对于划分生态公益林的部分政府也相应出台公益林补偿政策, 补偿金应落实到户;林区的农民生活较困难, 林权证抵押贷款可较好地解决林农生产资金短缺, 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林农有利条件

5.1 林农的护林意识和造林的积极性增强

改革前, 闽东普遍存在属于村集体统管的“众山”, 其实际是无人管, 村民往往“看得见, 摸不着”, 造成大面积的林地抛荒, 同时造成一些社会闲散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林权制度改革后, 明晰了产权, 实现了林权的合理流转, 林农不仅知道自己分到多少面积林地, 拥有多少股份, 林地产生收益后, 还能按股份拿到分红。这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实现了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盘活了林业资产, 优化了资源配置, 发展了林业, 改变了以往沿海群众只重视发展海洋养殖业对林业生产不重视, 浪费林地资源的局面。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基本实现了“山有主、人有责、民有利”的目标, 明晰了产权和经营主体, 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 使农民有自己的经营权, 成了林地的当家人, 激发广大农民的造林积极性。对自己林地的管理更加认真, 对林地的保护意思增强;选好苗, 种好树, 都是农民进步的思想, 农民经济收入提高, 护林意识更强。“把山当田耕, 把树当菜种”成为了农民的口号, 这种热情是以往没有的, 可见改革的实施对林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来越顺利。

5.2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扩大了农村就业机会

集体林权制的改革实施后, 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 农民成了当家作主的人, 也由此掀起一股林业投资的热潮, 而且林业涉及较广, 包含各个方面;经济林种植、种苗培育、花卉等等, 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农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很多无业人员有了工作, 在外务工人员也回到家乡, 为自己家乡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不管是外来的投资, 还是当地人民的辛勤, 都大大地推动了林业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 也有效地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破解“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3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国家政策的优惠, 对征收土地补偿, 退耕还林的持续发展, 都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对农民直接有利的事, 增强林农的安全感, 为林农创新致富提供条件。林农全心全意地投入经营林业产业, 林木的成活率也就大大提高, 生长好, 价钱就好, 农民的收入也就大大提高;有些租赁、转包、入股等不同流转形式的实施也为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更多的渠道;另外, 有些林农自主研发多种产业, 同样也增添了他们的收入。

5.4 林农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民自身的利益, 改革的实施也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特别是林权证发放到户, 给农民更好的保障, 真正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也让农民清楚地了解, 对政府更加放心;同时农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以自己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积极地参与林业的改革, 这对改革也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相关部门可以听到农民的想法, 从而考虑什么是对农民最好的决策, 农民也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意见被重视而更加有干劲;政府可以监管农民, 农民也可以监督政府, 在双方平等的关系下, 林业工作者的工作更好地开展, 农民的民主意识更好地体现, 这样的改革才是双赢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为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 为林业发展提出了策略;而作为改革实施代表的福建沿海霞浦县更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利益最大化。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脚步的加快, 农村的改革也是不甘落后,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促进林业的发展, 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林业生态建设也随之不断完善, 农村的村容村貌也日益整洁, 民主建设也逐步完善。而霞浦县作为闽东沿海县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利用自己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大大促进了霞浦乃至整个福建的林业发展, 不仅为林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更加促进了整个林业生产的革新。主要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改革实施的体现, 以福建省霞浦县为代表, 深入地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以及改革实施对林农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霞浦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静.农村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8) :149~149, 155.

[2]张媛, 张金波, 杜建华.林业科技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 2012 (5) :22~26.

[3]杨平, 王玉玲.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促进山区农村发展的作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12, 37 (2) :41~44, 48.

[4]樊光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林农有利条件[J].农家科技 (下旬刊) , 2011 (7) :8.

[5]佚名.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山西林业, 2013 (2) :6~7.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篇8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提出,要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

上一篇:激情成就梦想,勤奋人生辉煌下一篇:如何组织幼儿有序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