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建筑说课稿

2024-07-02

家乡古建筑说课稿(通用10篇)

家乡古建筑说课稿 篇1

《彩绘家乡建筑》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彩绘家乡建筑》,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法、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彩绘家乡建筑》节选自云南《美术》乡土读本,(活页)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各族民居建筑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分析,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将三维目标整合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将形象直观的建筑抽象化。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的特点及其写生的基本知识,在写生实践中体验线条造型表现的独特魅力,了解色彩画的基本知识。

学会做人:在彩绘家乡建筑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视

通过《彩绘家乡建筑》这一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乡建筑的特点和家乡建筑之觉物象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树立长大后要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学会审美: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目的,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学会创造: 在绘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让学生想象与创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民居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色彩画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民居结构建筑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民居结构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在写生中体验线条造型的魅力,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提高对色彩的理解与认识,熟练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四、教学法

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已形成,对构图和色彩搭配个体差异明显,由于学生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新课标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要将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必须让学生从自身熟悉的民族建筑入手,因此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来教学。通过学生的观察,合作与交流,自评与互评完成绘画。先让学生在细心地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和教师的示范中完成简单的建筑线条画,在评价中改善构图。再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想象添加色彩。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准备 画具等

六、课时安排

本课我计划安排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通过观察,合作交流,教师示范等,让学生完成一张简单的建筑线条画。在建筑线条画的构图基础上尝试添加简单的色彩。

第二课时:学习色彩建筑画的画法,用铅笔、淡彩完成一幅家乡建筑的彩绘。

现在我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七、教学流程:

教学既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说一说你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民居建筑的特点,体会民居建筑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

(二)、自主合作,线条构图:25分钟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我分三步完成。

1、出示范画,组织学生讨论:

这幅画是那个民族的建筑,在绘画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提出问题后,同桌讨论,再交流汇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先画出主体物,位置居中,在增添适当的背景,使画面完整、丰富。

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自由表达,讲述自己的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一边讲解在构图应注意的问题,一边做示范。在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讲解绘图步骤,目的是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明白绘画的技巧,如先确定主次关系,再动手从近景开始、画中景、接着画远景,最后调整画面整体效果。

这个环节将视角感受中获得的想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抽象化,从中学生知道如何用线条来造型。

3、学生临摹或自创构图

当学生了解了构图步骤和方法后,我让学生临摹或自己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在学生构图时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临摹或自己创作一幅喜欢的民居建筑的设计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己的爱好,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

(三)、多元评价,完善构图。5分钟

在学生初步完成线条构图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全班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谈一谈你对这次构图的看法,从而找出优点,共同学习;找出缺点,及时改正。

在多元化的评价下不仅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同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与表扬,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四)、添加色彩,美化画面。10分钟

在作业点评后,如果有时间可以在建筑线条画的构图基础上尝试添加简单的色彩。这个环节作为机动环节,有时间进行,没有时间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2分钟

我的小结简单,有效,我用问题: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为什么?来进行小结

这样的小结既回顾了学习内容,又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在小结中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家乡。

(六)、绘画展示,体验成功。

当全年级的学生通过两课时完成绘画后,我还安排了一次《我爱家乡》绘画展。通过展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成功,增加自己的信心。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既展示了简单的线条构图,又揭示构图的方法与技巧。

整堂课的设计我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赏识教育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如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各位评委指出。

《彩绘家乡建筑》说课稿

大理州巍山县永济中学

张 杰 2012年6月

家乡古建筑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说学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的课文, 是自然科学小论文, 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积累,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必修三社会科学小论文又为他们打下了基础, 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2.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

三、说教法, 学法

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法, 感知课文采用朗读法, 分析课文采用问答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 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 主要培养学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动笔圈点、抓关键词的习惯, 课后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利用多媒体, 展示各种建筑的图片, 请同学说说这些都是建筑的什么部分, 有什么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进入新课。

环节二, 解题。

由学生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这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

环节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环节落实教法。朗读之前, 把要求打在大屏幕上:理清文章线索, 概括各部分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 指向明确, 目的性强, 效率高。

环节四, 分析课文, 解决重难点。

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各部分内容。

可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九大特征为一个整体 (3—13) , 是文章的主体;此前属于概说、总括部分 (1、2) , 为引论;第14 段要把握关键词“这一切, 我们可以叫作‘文法’”开启下一部分建筑的风格 (14—19) 。方法:最后一段为结束语, 揭示“为什么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主题。

问题2:作者在介绍建筑的特征时, 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这个顺序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展开?

本题考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 (一) (二) 两部分从总体角度介绍建筑的特点; (三) (四) (五) 为结构特征; (六) (七) (八) (九) 属于装饰特征。它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科普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问题3:对于这九大特征,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特征, 谈谈理由, 并说说它是怎样体现“中国式”的。

此题需小组讨论, 确定一个观点。九大特征中, 作者着重说明了 (二) 平面布置 (三) 结构方法 (四) 半拱 (六) 屋顶 (七) 色彩。由此得出科普文“观点明确”的特点。

问题4: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指什么?在说明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培养筛选、概括能力。文法指建筑的风格和方法, 词汇指建筑构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文法的拘束法和灵活性, 通过人们熟悉的文章来解释建筑, 生动形象, 易于被人们接受。由此得出科普文章具有“文笔生动”的特点。总结科普文章具有“理趣与情趣”的特点。

问题5: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

此题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 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 又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

环节五:拓展探究。

作者用文法来解释建筑,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你还能用其他艺术形象来解释建筑吗?如把故宫里一根红漆柱子紧接两扇窗子比喻成音乐中的四三拍, 强弱弱, 说明建筑也可以具有音乐性。学生自由畅谈。

环节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点, 同时也了解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受益匪浅。

作业:学习用通俗的东西解释抽象艺术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用文法解释音乐或绘画艺术的小文, 300 字。

板书:一座小房子, 分上下四层左右两格, 分别写着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科普文的特点。

环节七: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篇3

【关键词】说课稿;《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本说课稿分为四个部分:一、教材,学情;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的课文,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必修三社会科学小论文又为他们打下了基础,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法,感知课文采用朗读法,分析课文采用问答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动笔圈点、抓关键词的习惯,课后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建筑的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都是建筑的什么部分,有什么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进入新课。

环节二,解题。

由学生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这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

环节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落实教法。朗读之前,把要求打在大屏幕上:理清文章线索,概括各部分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指向明确,目的性强,效率高。

环节四,分析课文,解决重难点。

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

可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九大特征为一个整体(3—13),是文章的主体;此前属于概说、总括部分(1、2),为引论;第14段要把握关键词“这一切,我们可以叫作‘文法’”开启下一部分建筑的风格(14—19)。方法:最后一段为结束语,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主题。

问题2:作者在介绍建筑的特征时,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这个顺序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展开?

本题考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一)(二)两部分从总体角度介绍建筑的特点;(三)(四)(五)为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它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科普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问题3:对于这九大特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特征,谈谈理

由,并说说它是怎样体现“中国式”的。

此题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观点。九大特征中,作者着重说明了(二)平面布置(三)结构方法(四)半拱(六)屋顶(七)色彩。由此得出科普文“观点明确”的特点。

问题4: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指什么?在说明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培养筛选、概括能力。文法指建筑的风格和方法,词汇指建筑构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文法的拘束法和灵活性,通过人们熟悉的文章来解释建筑,生动形象,易于被人们接受。由此得出科普文章具有“文笔生动”的特点。总结科普文章具有“理趣与情趣”的特点。

问题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

此题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又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

环节五:拓展探究。

作者用文法来解释建筑,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你还能用其他艺术形象来解释建筑吗?如把故宫里一根红漆柱子紧接两扇窗子比喻成音乐中的四三拍,强弱弱,说明建筑也可以具有音乐性。学生自由畅谈。

环节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同时也了解了科普文章的特点,受益匪浅。

作业:学习用通俗的东西解释抽象艺术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用文法解释音乐或绘画艺术的小文,300字。

板书:一座小房子,分上下四层左右两格,分别写着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科普文的特点。

环节七:反思。

整堂课,贯穿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创设情境,落实教法。作者介绍采用竞赛形式,扩充知识,鼓励主动预习,落实学法。朗读课文也采用比赛的形式,既锻炼了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落实教法,分析课文主要采用讨论法,体现他们的分工与合作。拓展探究意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作品,体现新课改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理念。作业落实法,培养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板书设计我力求形象,以房子代表中国的建筑,同时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篇4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一、说教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我要求学生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教学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一项重点,而往往教作文却是所有老师最为头疼的。那么,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们知道,生活是协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协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有了好的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激情,圆满地完成这次的习作任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与学生自学了解自己的家乡。可从四个方面,衣、食、住、行,展示调查结果。

2、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家乡的变化从四个角度对比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3、拓展延伸法。除了衣、食、住、行,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变化?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通过观察了解家乡的变化,学生关注现实,来表达对家乡的真情实感。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

2、合作交流法。通过共同讨论交流后,大家对自己的家乡又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走进家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认识自己的家乡。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有那些美丽的景色。

(三)交流汇报:

是从四个方面新旧对比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讨论、自主表达到查阅资料等等,引导学生,创造氛围,让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感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乐趣。

(四)拓站延伸:是从各个角度了解家乡的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的感受。

(五)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

六、板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向大家汇报《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第三单元发展中的家乡中的《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建国六十周年以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它着眼于儿童生活,在儿童认识范围内并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理解,结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本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家乡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2、方法与过程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来发现家乡的巨变,通过

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从家乡的巨变中,从调查、访问、参观的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内交流感悟。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龙川情》又是一首富含江都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激发共鸣

家乡的风味小吃说课稿 篇5

六道河学区中心校 陡子峪明德小学 代亚南

《家乡的风味小吃》是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

《家乡的风味小吃》从风味特色小吃的角度反映家乡民风民俗中的饮食文化本活动有两个内容:“请你尝尝臭豆腐”和“我们也来做小吃”。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风味小吃的了解,指导学生动手做风味小吃,引发学生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而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我们班的孩子都是陡子峪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本地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只知道一些地方产的水果。所以就需要老师多搜集一些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通过查找资料、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课时:通过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家乡风味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活动准备

1、学生查找家乡和各地的一些风味小吃的资料,包括相片、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出发,去贯彻落实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的课堂实施,课堂教育教学之中。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通过“演一演” 课堂教学可以多模拟生活情境,使教学形式生活化。通过“议一议 ”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他们的品德教育只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达到教育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品尝、点评自带的家乡风味小吃

1、学生拿出食物,说说带来的风味小吃的名称(小吃以学生自己制作的为主,也可以适当带一些购买的家乡小吃)。活动一:师生互相品尝各自的风味小吃。

教师随机提出品尝时的文明礼貌和饮食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品尝一下小吃,先从味觉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在吃上。

2、交流:说说你刚才吃了哪些东西?味道怎么样?

3、由老师引导学生介绍所品尝的小吃,包括小吃的原料、颜色、味道等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步:试一试,学习小吃的做法。

1、如果你觉得味道好,可以问问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彼此间了解自己喜欢的小吃的做法,并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可以回家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动手做小吃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二:评出最受欢迎的家乡小吃

先推选出几种学生喜爱的小吃,再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同学欢迎的小吃。并颁发小奖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动手操作做补充。

2、作业:回家后试做你喜爱的小吃。

第二课时:

第一步:了解有关风味小吃的来历、典故及在家乡的经济地位

1、提示:你知道其他地方有哪些风味小吃吗?

教师出示教材中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自由发言。

2、过渡:有些小吃不仅好吃,还有美丽的传说呢!活动一:老师讲过桥米线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风味小吃的故事或来历。

3、家乡的风味小吃不但味道好,还能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呢!

教师课件演示:介绍家乡有名的小吃,为家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品尝,引发学生的思索。也可以以“松花皮蛋卖到日本去了”的事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全国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为后面宣传自己家乡的小吃做准备。

4、学生说说家乡有没有这样的风味小吃。第二步:宣传、推销自己做的小吃

1、师:家乡小吃味道好,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也为我们家乡的小吃设计包装,进行宣传,说不定也能为家乡的经济做贡献呢!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2、师生一起回忆一两种有关小吃或食品的广告,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播放一段视频广告。

活动二:做广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为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设计包装和广告。

活动三:展示设计结果。

让学生上台模拟电视广告宣传、介绍自己的设计。

《中外建筑史》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好!

我要进行说课的课程是《中外建筑史》,中的“中国古代宫殿”章节,我将通过一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分析教材

“中国古代宫殿”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刘然老师主编的《中外建筑史》中中国部分的第二个章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粗阔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为过渡到本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纵观中国建筑发展史,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规模宏大,格局严禁,凸显王权尊严,标志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接下来,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科学、简明,突出重点,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以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古代宫殿建筑形式背景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宫殿建筑的布局特征。

2、过程与方法:本章节教学希望学生能真正掌握中国宫殿建筑设计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学习建筑史的方法: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宗教倾向性及等级制度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进而整理分析、归类综合得出清晰的知识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此次课程学习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设计方法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

接下来,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1.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不同阶段中的代表性宫殿建筑。

2、难点:认识故宫在空间布局上的艺术特色。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章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中外建筑史》是一门扩展学生建筑设计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计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等特点,在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两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直观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方法相结合。

本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要采用讲授法,但讲授理论性偏强的内容容易枯燥乏味,因此插入直观性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结合讲解,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计划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来说一下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入的学习,我注重突出重点,最大程度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课堂上注重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设置以下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2~3分钟温故上节课知识导入新棵

回顾上节课学过的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方面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通过播放咸阳宫的介绍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快速投入学习中。

2、讲授新课(35分钟)突出教材重点,结合教材和图片依次讲解茅茨土阶阶段、高台宫室阶段、前殿和宫苑结合阶段、纵向布置阶段的特点及代表性建筑,把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形式和等级制度相联系。

3、课堂小结(2~3分钟),把本次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通过重点梳理、难点疏导,简单扼要的呈现课堂小结,是学生再一次清晰的掌握古代宫殿发展的知识脉络。

4、课后作业;以古代任何一个时期的宫殿为例,分析其设计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草原》说课稿 篇7

为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法、重点感悟法、自主探究法、感情朗读法、资料补充法等教学方法。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播放一小段草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向往和憧憬。2.教师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课题之后,交流搜集的老舍的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感知课文

(一)多种形式检查词语认读

大屏幕分四组出示词语:(1)“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拨转马头、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通过引导学生读出画面美理解词语意思;(2)“渲染勾勒”先结合课文注释交流自己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找图画的渲染和勾勒加深理解;(3)“好客、似乎、同行”这是一组多音字,重点带领学生区分同行和同行,同字不同音意思更不同。(4)最后出示“鄂温克陈巴尔虎旗”交流字典中旗的解释理解两个地名。

(二)检查6个生字的认读,强化读音

通过这些字、词的学习,不仅扫清了阅读的障碍,而且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会了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字典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三)学习两个生字

课后的生字比较多,我选择“羞”和“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规律,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展示评比、修改提高”五个步骤,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左上包围的字有藏有露才美观的书写规律。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通过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词语做小标题归纳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划分为风光、迎客、联欢、话别,后三部分都是写“人情”的。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美”概括全文,练习把“长文读短”。(边说边出示板书)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也为后面的品词析句做好铺垫,而且领悟了一种概括短文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感悟美景

(一)自读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要求:作者是怎样把草原风景美描写出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二)集体交流,指导理解重点语句,读出草原的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重点语句,组织集体品读,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指导描写“羊群、小丘”的那两句话。主要经历三个过程:1.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词句后,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2.再读这个句子,谈谈从中读出什么?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两个句子的理解:(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主要有3个步骤:(1)抓关键词“一会儿”感悟流动的画面美。(2)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3)展开想象,用比喻句重新描述草原的美景。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之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对景物的特点与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的方法叫“精笔细描”。同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还有哪里使用了精笔细描?(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也经历3个步骤:(1)借助小丘的图片,感受小丘的柔美。(2)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小丘的美。(3)交流感悟到的小丘,学生在美的带动下由情及声,读出小丘的美。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骏马和大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草原的美。

(三)集体品读,感悟心情

主要以深情诵读的形式来处理,经历三个小步骤:(1)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已交流的句子把草原的美景生动地再现,其余的句子可不可以去掉?(2)学生品味“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两句话,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作者初到草原的兴奋和看到美景后的舒服。(3)多媒体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引导学生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深情吟诵。

四、背诵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自由朗读、师生合作诵读、背诵填空等形式背诵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即写景又抒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表达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2.小练笔:美丽的校园。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园,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校园的美和对校园的热爱。3.推荐阅读《同步训练》中本课短文或者短文《藏北草原》。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所以在整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通过读、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板书设计

风光(1)

迎客(2-3)美

草原联欢(4)人情

话别(5)

摘要:《草原》这篇文章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是一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但学生对草原的景色和生活了解不多,教学时需要借助视频和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静电现象》说课稿 篇8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樣?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家乡古建筑说课稿 篇9

说课稿

夏屿馨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说课稿

夏屿馨

一、教材分析

1、本教材特点

本教材采用的是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用书,它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工程量计算的一般要求和各分部相应工程量和子项的计算规则。教材中还穿插了定额的套用和清单与定额计价的区别、以及材料换价的讲解部分,为以后学生学习清单计价、建筑安装工程与造价确定奠定基础。本教材坚持基础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学生考造价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本校工程学院的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及技能指导。

2、教学目标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计量与计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职业能力。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理解工程对象的计量与计价的依据、范围和要求,以便在未来所从事的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成本分析、造价咨询服务等技术活动。

3、教学重点:

(1)掌握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及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土建工程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方法。

(3)熟练掌握装饰装修工程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方法。

(4)熟练掌握措施项目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方法及规则。

(5)掌握建筑工程量定额计价的编制方法。

(6)掌握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方法。

4、教学难点:

(1)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规则(2)材料的换配合比及换价

二、学情分析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说课稿

夏屿馨

在前面的学期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造价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施工技术、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钢筋平法),这些课程中都涉及到造价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奠定了基础;此外,每学期都进行了与专业相关的实训,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方法设计

造价是工程学院的学生今后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很强的技能性,是否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方法、定额计价、清单计价成为以后造价实际工作的关键。所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必须让学生熟悉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价的重点和难点,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际运用,锻炼自己从事造价工作的能力。

为了“让教法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更贴近实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和投影教学的手段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体现教学效果、教学实用性;采用简要提问、启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实例——学生的练习——学生分析——教师讲评,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重点,使学生掌握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讲授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基本理论

2、案例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采用多媒体针对个别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较好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和清单、定额的套用方法以及二者的区别。

3、实践法:通过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到造价公司进行具体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习方法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习惯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预习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再配合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并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

五、教学理念

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主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将所学知识学会融汇贯通,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教参用书:

1、教 材: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说课稿

夏屿馨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云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员系列教材编制委员会,云南科技出版社

2、参考书:

家乡古建筑说课稿 篇10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田径:耐久跑——弯道跑。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手段,同时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性练习中感受快乐。

二、教材分析

下面,我向大家阐述一下本次课教学内容:耐久跑,它是田径类中长跑项目之一,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田径运动会的传统项目,中长跑符合体育学习和竞赛的要求。耐久跑分为起跑、起跑至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环节。耐久跑对速度耐力要求比较高,对于发展和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身体灵敏性,增强体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单元内容我预计5次课来完成:第一次课,起跑与起跑加速练习;第二次课,途中跑——弯道跑练习;第三次课,途中跑练习(呼吸);第四次课,定时耐久跑练习;第五次课,教学评价。

这样安排既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紧张繁琐的学习后身心充分的放松,即符合运动三大规律。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水平五高一(1)、(5)男生,一共28人。该年龄段的男生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田径模块练习内容,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这为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提供了保证。而且,该班学生非常热情,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教学中,他们自身不仅积极努力,而且还会主动帮助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第二次课,因为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区分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发展学生肌肉耐力、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根据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我将本次课教学内容重点定位于弯道跑技术,难点定位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过程和组织教法

为了掌握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安排了以下4个部分的内容:开始部分(2分钟),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5分钟)和结束部分(3 分钟)。

首先是准备活动。“开口螺旋型跑”,此内容预计耗时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法、指导法教学。我设计此内容的目的有二:

1、学生能学会开口螺型跑的动作技术;

2、这将为弯道跑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引导领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对弯道跑技术建立初步的本体感受,为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基本部分中,我安排了以下7个内容: 1、60%速度20米直道跑。教师提问,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距离为20米的直道上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分组进行练习,预计耗时2分钟。教师在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立4个障碍物,以作为20米距离的标志物。练习前,教师运用提问法,问题:“今天安排了直道跑和弯道跑,练习后,同学们需要回答直道跑与弯道跑有何区别?”学生们带着疑问进行练习。因为耐久跑对于耐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限制了跑的速度。2、60%速度圆圈跑。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原先画好的两个圆圈内组织学生进行弯道跑,要求学生体会弯道跑的本体感受。练习后,学生进行答疑,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而达成认知目标。

3、原地弯道跑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分别直径为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4分钟。跑动时,学生要做到身体内倾明显、内臂摆幅小、摆臂摆幅大、内侧脚底外侧着地、外侧脚底内侧着地。学生在明白基本动作要领后,通过结合练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从而初步达成技能目标。

4、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期间进行巡回指导纠错,预计耗时4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圆圈中心进行指导纠正。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弯道跑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弯道跑中动作不协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个别指导,让学生了解动作放松的重要性,上下肢协调配合,摆臂、摆腿、落地等动作都要轻松、自然;

2、跑的节奏性差:通过讲解、示范以及慢跑的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5、直道进入弯道跑、弯道进入直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场地中练习(该场地为两条20米的直道,间距8米,并在两直道间画直径8米的圆),预计耗时7分钟。在跑道中,教师组织学生在20米起点处进行直道进入弯道跑练习,走回起点。两组练习后,在弯道起点处进行弯道进直道跑的练习,后走动至起跑处。之所以安排这一练习内容,是让在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6、60%速度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一边弯道处进行循环练习,预计耗时8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在进入弯道20米处进行60米弯道跑练习,要求发挥60%的速度,学生按小组依次进行练习,随后走动回到起点处。期间,教师进行纠正指导、优秀学生示范等内容。单独让学生体会弯道跑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弯道跑技术中身体内倾、摆臂和脚的着地点三个要点的认识。教师鼓励动作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不仅使学生起到标兵的学习引导作用,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鼓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分层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跑道上进行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距离进行5分钟耐久跑,同时,教师强调弯道跑技术,耗时7分钟。此练习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充分得到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毅力、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因本次课练习密度较大,学生身心会较疲惫,所以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肌肉伸放松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组织,点拨学生进行练习。此练习内容主要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进行静立性拉伸和学生之间拉伸放松为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最后,教师邀请学生谈本次课感受,充分达到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场地器材的安排及特点

本次课所需的场地器材有:田径场弯道一块、石灰粉若干、尺子一把、4个障碍物、CD机一台。

七、说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教学,我认为本次课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计本次课密度将达到35-40%,心率达到130-135次/分。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下一篇:扫盲舞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