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特产

2024-08-24

家乡特产(共5篇)

家乡特产 篇1

【教材简析】

《家乡特产知多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第三课。本课与《生我养我的地方》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一样,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应从多方面入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知道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还要求学生会向他人介绍家乡的特产,把爱家乡落实到行动上。

【设计理念】

1.实现课堂增量,提高课堂实效。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教学中,由学生所熟知的家乡特产引入,而后通过课文学习初步了解全国各地一些较为著名的地方特产。通过这样的学习途径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对特产这一概念的理解,则是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来的是一些著名的产品或者是当地所特有的。

2.利用多条途径,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较多,而且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达成。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途径。课前的调查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最佳途径。虽说都是课外的作业,但是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氛围更轻松,途径更丰富,可以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打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由于所讲述的知识点学生较为感兴趣,所以课堂上可采取一些便于互动的教学环节,如学生带来了家乡特产,那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摸一摸、看一看,用多种方式了解各地特产,形成课堂中的互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习与感悟。

4.介绍各地特产,增加课堂容量。这节课是介绍家乡特产的,学生仅仅对家乡的特产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学目标虽然是达成了,却不能体现出课堂中的增量。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把课堂延展到介绍祖国各地的特产,从中体现品德教学中的增量,增长了学生见识。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家乡特产。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逛一逛家乡的“野生菌交易会”,你们想去吗?

(播放“家乡野生菌交易会”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

师:在野生食用菌交易中你看到些什么呢?

生:野生菌。

师:这些都是家乡的特产,谁来说说什么是特产?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特产指一个地方特有的产品,也指一个地方的著名产品,因为比较特别,品质较好,受到很多人喜爱而远近闻名,我们就可称之为特产。除了刚才看到的特产外,你还知道家乡有哪些特产吗?今天我们就走进“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去了解、认识更多的家乡特产。

(板书课题:家乡特产知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野生菌交易会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特产”的概念。

2.开展活动,了解家乡特产。

师:课前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调查了解家乡特产,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收获,下面我们来开一个“家乡特产发布会”。

(学生交流特产信息)

师: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带到小组里交流,注意带上调查表、图片或实物。

(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补充介绍家乡特产)

师:咱们的家乡确实是一个宝地,一种种特产,一个个响亮的名称,让易门人如数家珍,让我们再来一饱眼福吧!

(课件配音乐,播放图片)

师:易门有那么多的特产,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倾诉心中感想)

师(小结):易门物产丰富,特产众多,我们为生活在易门而感到骄傲、自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在课前调查、了解家乡特产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特产,感受到家乡物产丰富、特产众多,激起爱家乡的感情。

3.出谋划策,推销家乡特产。

师:你们想不想夸夸自己家乡的特产呢?选一种你熟悉的特产,用一句或几句话来夸一夸。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师:家乡有这么多的名优特产,作为易门人我真高兴,老师也迫不及待的想来夸夸家乡特产。

教师“打快板”夸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夸赞家乡的特产,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特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特产与家乡发展的密切联系。

师:家乡有这么多的特产,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宣传推销出去,让易门特产走进千家万户。

(学生出谋划策)

师(小结):宣传推销家乡特产的办法有打广告、出宣传画、为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开特产专卖店……

(组织四人小组交流)

师:选一种熟悉的特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推销。

(组织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拨评价)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除了以上金点子,还可以编唱儿歌来宣传推销家乡的特产,现在把这首儿歌送给你们,愿你们牢记自己家乡的特产,把自己家乡的特产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宣传推销家乡特产,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把爱家乡的情感落实到行动上。

4.了解各地名优特产,提升情感。

师:其实呀,咱们家乡有自己的特产,我国好多地方也都有自己的名优特产,你还知道有些什么吗?

(学生交流各地的名优特产信息)

师:现在让咱们走出易门,到全国各地去逛一逛,看看其他地方有哪些著名的特产!

(课件顺序播放祖国各地的特产)

师:祖国特产丰富,各地的特产让我们心动不已,带上你此时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了解祖国的特产,感受祖国特产的丰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要简明扼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还要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摘要:<正>【教材简析】《家乡特产知多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第三课。本课与《生我养我的地方》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一样,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应从多方面入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知道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

家乡特产 篇2

樱桃是我家乡的特产,我也非常喜欢它。

春雨过后,一颗颗樱桃树正在贪婪的吸着春天的甘露。三月份时如果你到我的家乡来,就能看见遍山的樱桃树上开满了洁白如雪的花儿。

可时间匆匆,转眼之间樱花就凋谢,花蕊里又蹦出绿色如豌豆大小般的樱桃。再过几天,樱桃就变成半红半白的樱桃了,一眨眼时间就到了四月中旬,现在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樱桃像一颗颗红宝石,放眼一望,真美啊!像许多小孩子在欢快的跳舞。走到树下,摘一个樱桃摸起来十分光滑,光滑得好像搽过油,闻起来也很香,我忍不住想吃一口,我轻轻咬开来,鲜红细嫩的汁洒了出来,同时舌头上也有鲜红的汁了。

家乡的特产——臭豆腐 篇3

今年放暑假的时候,我又回到了奶奶家——黑龙江省克东县。刚进村口就听见小巷子里传来小贩子的叫卖声:“臭豆腐,正宗的臭豆腐嘞,又香又便宜了,快来买哟!”提起臭豆腐,我们家乡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它那又臭又香的口味。

刚进家门,我就央求着奶奶,让奶奶给我买那香喷喷臭豆腐。奶奶在我的恳求下,奶奶掏出两元钱给我买了一串。只见摊主把穿成串的、一寸见方的灰绿色的臭豆腐放进了油锅里,转来转去,只听见“吱吱”的响声,不一会儿,臭豆腐就炸好了。摊主又把炸好的豆腐,放进调好的汁里蘸了几下,又抹上了辣椒油,然后摊主将它递给了我。

我接过臭豆腐,急忙把臭豆腐放在嘴边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哇!真香啊!真辣啊!我又把剩下的臭豆腐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啊!太好吃了。我边吃边说:“真是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它啊!”吃完后,我的嘴又麻又辣,我用手不停地扇着风,但嘴里还是在不停地呼气。

奶奶见了我狼狈不堪的样子哈哈大笑。一个劲儿地盯着我说:“还想要吗?”我一边点点头,一边回味着臭豆腐的美味。如果你是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不吃臭豆腐,就等于没吃过最美的佳肴。

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家乡的特产、风味小吃——臭豆腐,文中既有对特产的介绍——臭豆腐的形、色、味,又有分享美味的场景——吃臭豆腐,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都馋得流口水了。本文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对小作者吃臭豆腐的描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样子一模一样,很真实,不虚假。

家乡特产 篇4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赤湖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 最主要的是采取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走访、查阅资料, 调查了解大葱、“新种花”地瓜的各种知识, 从中筛选出易于幼儿理解并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 并寻求适当的指导策略, 让幼儿通过多渠道感知、体验、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变化, 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关注家乡、萌发幼儿爱赤湖、亲赤湖的情感。

(三) 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

(1) 调查、走访、了解大葱、“新种花”地瓜的生长周期、特征, 收集资料。

(2) 设计相关的教案。

(3) 对教师实施方案做全方位的培训, 让全体教师明确研究目标、实施步骤、实践方法等。

2.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 建立试验区, 进行尝试实验。

(2) 整合教材, 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模式, 具体课例以一课三研的形式进行教研, 反复探索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实施途径, 积累个案, 初步形成主题网络。

具体的步骤:分3个二级主题《好吃的地瓜》《赤湖的大葱》《我是赤湖小主人》, 用3个阶段来完成。

3.调整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对课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后再实施, 逐渐完善主题计划。

4.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进行资料处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总结和反思研究历程, 能产生预期成果并争取顺利结题。

二、开展“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 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的有效策略

(一) 巧用“头脑风暴”, 激发教师创造力与积极性

一群没有经验的人去开发园本课程, 最大的困难其实不是不知道怎么做, 而是对未知的畏难: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好?面对这种现状, 怎样激发教师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呢?我们采用了“头脑风暴法”。当时, 我园教师平均年龄29岁, 在教学上各有擅长。我园在管理上一直由教师自治为主, 又一贯推崇良性竞争, 非常适合在课题初期采用“头脑风暴法”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培养教师做课题的自信心, 使他们“愿意研, 乐于研”。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会前知识准备。我们在会前为每位教师提供与课题有关的原始材料, 做好知识准备, 使每位教师对课题涉及的资料与知识了然于心, 激发想法。

2.精心设计议题。在会议前, 我们根据每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议题。

3.创新主持会议, 确保每位教师畅所欲言。我们在会议开始时会设计一两个分散思维的小游戏, 以分散教师的思维, 为接下来的议题的创造性展开预热。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人都不评价别人的想法, 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4.展开议题讨论, 记录教师想法。

5.用“质疑头脑风暴法”确定最初计划, 每位教师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设计活动案例。如我们有两位教师一个认为番薯的作用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 她创编了故事《花花、瓜瓜历险记》, 把地瓜“润肠通便、增强人体吸收水分”的功能与人体消化器官认识相结合, 以大班幼儿“花花”和地瓜干“瓜瓜”在人体的历险为线索, 把“花花”“瓜瓜”经过嘴巴———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的过程在故事中呈现, 让幼儿了解人体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用“瓜瓜”的魔力展示地瓜的功能, 并结合游戏《历险记》让幼儿扮演“花花”“瓜瓜”到“人体”各个部位历险, 活动设计新颖有趣、科学合理;另一位教师认为可用儿歌来展现番薯的作用, 她创编了儿歌《番薯全身都是宝》:“番薯全身都是宝, 薯藤可以当肥料, 薯叶炒菜喷喷香, 薯皮喂猪猪儿壮, 薯肉吃法真正多, 蒸煮煎炸都不错。番薯番薯本领大, 天然色素人人夸, 制成饮料味道好, 健胃益气降血压, 润肠通便防肠癌, 减肥轻身抗衰老。番薯全身都是宝, 大家多吃身体好。”在教学时采用图片解说、填词游戏、儿歌接龙等好玩的方法进行教学, 也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头脑风暴法”成功地激发出我园教师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使他们对开发园本课程充满自信, “愿意研, 乐于研”, 极大地满足我园教师对成功的渴望。

(二) 妙用一课三研, 在行动研究中追求有效的园本课题研究

当每位教师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而形成一个个案例时, 我们怎样判断案例的科学性与适宜性呢?哪些活动改放在课题初步, 哪些课题在中后期呢……对于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 我们采用了一课三研的方式进行。

我园的一课三研, 即一研由活动设计者在教研会议上模拟教学, 其他教师当“幼儿”, “课后”活动设计者进行说课, 其他教师就活动目标、准备、环节设计进行评议, 目的在于初步判断该活动的科学性、必要性及活动在课题的前后安排;“二研”由实验班教师在班上执教, 不当班的教师进行观摩, 每个活动后进行自评与他评, 目的在于通过与幼儿互动发现每个活动设计的缺陷与不足, 修正活动设计, 使之与实验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符, 同时检验每个活动前后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理顺各个活动的内在联系;“三研”是由另两个实验班教师各自在班上执教, 重点研讨活动的实施细节部分的完善, 追求有效的指导策略。特别是当教师意见相左时, 我们就在两个实验班分别试施各自的策略, 再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改, 务求课题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精益求精, 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可以说, 一课三研是幼儿园在追求科学、有效的园本课程研究中的一种很实用、很高效的行动研究法。从宏观上看, 它可以让我们在反复实践中建构科学的课题框架、目标与实施模式;从微观上看, 它可以一步步地锤炼活动案例, 让活动设计更符合本园幼儿的学习特点, 更科学、高效。

(三) 运用闽南语教学, 让幼儿体验乡音韵味, 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闽南语作为闽南人的母语, 是闽南文化传承的载体和途径, 是闽南人的根。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让幼儿学说、会说、爱说闽南语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开展闽南语教学, 让幼儿体验乡音韵味, 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1.开发教师才智, 创编闽南语童谣与歌曲, 提供闽南语教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 自主创作了4首闽南语童谣和3首闽南语歌曲, 把课题知识和母语合理结合, 让幼儿在学习闽南语时推进课题进程。如闽南语童谣《赤湖番茨尚好料》:“红番茨, 白番茨, 黄番茨甲紫番茨, 哪种番茨尚第圆?就是阮赤湖大番茨。赤湖番茨‘新种花’吃得松, 又得甜, 有营养阁便宜, 贺你越吃越沙嘴。阿姨阿婶爱要水, 紧吃番茨来减肥, 减肥成功心欢喜, 番茨番茨我爱你。”这首童谣是用闽南语表达出我们赤湖人对“新种花”番茨的喜爱及“新种花”番茨的特点, 语言活泼押韵, 简单易懂, 幼儿读来朗朗上口, 极其喜欢。用闽南语进行课题教学, 很好地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是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非常好的一种途径。

2.“润物细无声”, 在自然情景中学习闽南语。

(四) 善用社区力量, 让幼儿在课题中体会家乡的魅力

在课题进行中, 我们善于借助社区力量, 推进课题的顺利开展。如在开展二级主题《赤湖番薯》时, 我们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番薯地带幼儿参观番薯地, 让幼儿初步感知番薯的外形, 并请一位老农为幼儿讲解番薯的种植常识, 教孩子们种番薯;在开展二级主题《赤湖大葱》时, 我们带幼儿观看赤湖镇“大葱种植园”“大葱加工厂”、大葱食品等, 让幼儿直观地从社区环境中体会赤湖特产的魅力, 体会社区人们对他们的爱护与希望, 体会家乡的魅力, 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关注、对家乡的关注, 产生“我是赤湖小主人”的自觉与自豪, 产生长大为家乡做贡献的爱家乡情感。

(五) 借用新闻传媒力量, 引发社会关注, 有效推广研究成果

在我园课题开展期间, 正值我县电视台“教育视窗”开播每月一期的“欢乐校园行”栏目, 我园争取到电视台来我园录制节目的机会, 通过与节目制作人沟通商讨, 最后录制了长达12分钟的《赤湖中心幼儿园映像》, 节目在2011年3月底在县台播放, 取得巨大成功, 在家长、社区、我县幼教同行中引起轰动, 节目收益良好。电视台乘胜追击, 2011年5月又到我园录制节目《大家一起种地瓜》, 并把该节目送报参加年度漳州市电视少儿节目奖评比, 荣获二等奖;送报参加年度福建省电视少儿节目奖评比, 荣获三等奖。

新闻传媒的力量使我园课题研究有效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得到家长、社区及我县幼教人士的称赞与支持, 提升了我园的教育品牌, 提高了我园在公众心目的地位, 有效地推广了我园课题的研究成果。

三、结果

经过一年半的课题研究, 我们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成绩, 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的预设目标, 其主要成果如下。

(一) 构建科学的园本课程, 提高我园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共收集优秀活动案例30多个, 拍摄优秀活动案例摄影10个, 构建3个二级主题网络, 收录园本课题教材一册, 园本课题论文集一册, 以一课三研的研讨模式探讨了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策略, 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园本课程, 增加了我园教育教学特色。

(二) 以园本课程为载体,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向更深入更广泛的专业发展, 如在教师常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师教育技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专业情意的提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等各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而教师的成长反过来也提高了课题成功率,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 以“家乡的特产”为切入口, 引发幼儿对家乡的关注

课题的开展使我园大班幼儿科学、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我镇的特产大葱、“新种花”地瓜, 并且于此为切入口, 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对家乡的关注, 萌发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四) 家园合作, 提高家长对我园的认同和信任感

课题始终是在与家长的紧密合作下开展的, 家长参与到课题资料的收集、课题的摄影、课题支教、实地参观等工作中, 大大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 加强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而本次课题的教材、案例均是我园教师原创、自主设计的, 教师的专业能力令家长折服, 与以前相比, 家长更加信任、尊重教师, 更支持幼儿园工作。

四、讨论与建议

1.要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途径不单单可以从“家乡的特产”入手, 也可从家乡的民俗、人文、景观、民间游戏等入手, 最主要是这个题材必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人与物, 要在幼儿的生活与快乐中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2.主题活动也包括区域活动, 我园面前更多的是侧重集中活动的研讨, 下阶段将有所扩展, 力求解决区域活动的合理构建。

3.园本课题研究不是一个单独、静止的研究, 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综合的过程, 要把在园本课题研究中得到的各种宝贵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 比如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学习特点设计活动的能力、组织、评价教学的能力, 幼儿园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等方面, 不是课题结束就不再用科学的、探索的精神去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4.农村园做园本课题研究一定要量力而行, 如果跟我们一样是“新手上路”, 那就一定要选最拿手、小的课题去做, 不要为了跟风或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的盲目态度去做课题, 这样一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反而会不了了之, 打击教师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要从“小”做起, 做自己能做的, 以务实的精神追求有效的园本课题研究。

摘要:爱家乡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幼儿从小具有爱家乡的情感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重要目标。《开展“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 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探索研究》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的方法, 运用有效策略——“头脑风暴”、一课三研、闽南语教学、社区力量、新闻传媒力量, 以“家乡的特产”为切入口, 让幼儿在课题中体会家乡的魅力, 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对家乡的关注, 萌发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关键词:家乡特产,幼儿,爱家乡情感

参考文献

[1]于琛.农村幼儿园一课三研的新尝试[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0 (1) .

[2]廖桂娴.农村幼儿园开发乡土资源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0 (9) .

家乡的特产——葡萄 篇5

那步骤可是真麻烦,不忙活个一两天,是绝对完不成的——不信?随我来!

清晨,天才刚亮,在一片艨艨胧胧的薄雾中,就有人起来挑水。制造这种风味独特的红米酒的第一步,就是选几桶干净而清甜的泉水或井水,然而想抢得澄澈的好水,也要有相应的“牺牲”:不得不在别人没起来之前去。慢慢的,早晨就显得热闹非凡,歌声,笑声在整个村子里回荡。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关键。先把红曲连同刚挑来的清水一齐倒人洒缸中,浸泡上半天。在这半天里,人也不能闲着,须把上等糯米倒人另一个地方泡在水中,直至糯米变得一颗颗晶莹剔透、饱满充实,远看像粒粒小珍珠后,方可取出,晾上一会儿,待它冷却。其实呢,这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个步骤,因为泡好的糯米香香脆脆,再拌上糖,那滋味可真是美不胜收。孩子们可是流着口水,扳着指头数日子盼着的。不过一次不能拿太多,不然会惹大人生气的。就说我吧,上次由于太贪心,多抓几把糯米,被爷爷发现,他用一种略带责怪的语气批评我。因为糯米与红曲的比例是配好的,被我这样一搅和,做成的红米酒的香味就会大打折扣。可我也只能吐吐舌头,用我特有的讨好的目光瞄瞄爷爷——我没办法,糯米太香、太诱人嘛!

然后的事就简单,只要把晾好的糯米倒入装着红曲水的酒缸中,搅拌几下,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二十天,两者发酵后,就可饮用。当然,前提是你能抵御住这不断从盖沿散出的馥郁酒香。

二十天后,打开盖子,一股沁人的酒香立刻涌出来。做成的红酒,色味俱佳:鲜艳的红色,配上四溢的芳香……啧啧!多好啊!不过,我没尝过,只能嗅嗅那无尽的香味。唉,谁让我是小孩呢,喝酒,可不对哦。

上一篇:重复评价下一篇:石油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