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评价(通用7篇)
重复评价 篇1
利用基质栽培瓜果蔬菜的优势明显,基质用量逐年上涨,但基质的重复利用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1]。一方面,重复利用基质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劳动力,另一方面,种植过前茬作物的基质可能成为土传病害污染和集中传播的载体;前茬作物残留下的根系分泌物可能会造成连作障碍,使得后茬作物长势减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这一矛盾成为基质重复利用的瓶颈[2]。
利用微生物菌剂加入基质中进行堆垛发酵处理,发酵产生的高温不仅能有效杀灭病原菌,还能降解前茬根系分泌物,克服连作障碍,保证果蔬品质安全和对环境的零污染,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基质。
供试基质为混合基质,其配比为牛粪∶蛭石=1∶3(V/V)。基质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88、0.73、0.85 g/kg[4]。
1.1.2 菌剂。供试菌剂为含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j1的固体菌剂(1×109cfu/g)。
1.1.3 作物。供试作物为甜瓜(雪脆蜜)。
1.1.4 培养基。细菌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加卡那霉素拮抗细菌生长)。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山西农科院东阳基地日光温室中进行,采用无土基质栽培槽种植甜瓜,槽宽50 cm、深50 cm、长10 m,甜瓜株距30 cm、行距30 cm。每3槽为一个小区,小区随机分布,每3个小区为一个试验组。试验分为3组:新基质(CK)、未处理二茬基质(T1)、发酵处理的二茬基质(T2)。
1.3 试验方法
二茬基质的发酵处理:①洒水冲淋。收集二茬基质,露天堆垛,堆垛宽2 m、高0.5 m、长15 m,垛两旁挖0.2 m宽、0.2 m深的排水沟。按照体积比1∶1洒水冲淋。冲淋过程中洒水要均匀,使基质充分淋透,冲淋后晾干,备用。②发酵二茬基质。将腐熟的牛粪按重量比15%~20%加入备用的基质中,再添加0.5%~1%的微生态复合菌剂混合均匀,向混合物料中加水至含水率达50%~55%(手握物料成团,水悬而不滴)。将物料堆成下宽2 m、上宽1 m、高1 m的等腰梯形垛进行发酵,发酵15 d后物料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发酵结束[5]。
1.4 调查统计
1.4.1 甜瓜产量测定。收获后测定每个小区的甜瓜产量,统一换算为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比较。
1.4.2 甜瓜发病率测定。以甜瓜常见病害枯萎病、根腐病、灰霉病、炭疽病等为调查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发病率(%)=试验组发病株数/试验组总株数×100
1.4.3 甜瓜根际微生物数量测定。
收获后从每个小区随机采取5份根际基质样品混合后进行梯度稀释分离,计算微生物含量,方法参照文献[6]。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质重复利用对甜瓜产量的影响
甜瓜收获后,对每个小区的甜瓜进行测产,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T2与CK的产量相当,T1的单产明显低于新基质(CK)和处理后的基质(T2)。说明利用微生态菌剂发酵处理栽培基质效果明显。
(kg/hm2)
2.2 基质重复利用对甜瓜病害的影响
以甜瓜常见病害枯萎病、根腐病、灰霉病、炭疽病等为调查指标,观察重复利用基质对甜瓜病害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3组试验中T2组发病种类和发病率都最低,仅个别植株发生白粉病;新基质试验组(CK)中发病种类有枯萎病和根腐病2种,其中根腐病发病率较高,达到3%;T1组发病情况最为严重,枯萎病、根腐病、灰霉病和白粉病都有发生,其中根腐病与枯萎病的发病率分别达到18%和25.00%,已对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3 基质重复利用对甜瓜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所取样品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培养皿上涂布分离,30℃培养48 h计数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3个试验组中,T2组的细菌含量达5.7×106cfu/g,远高于T1与CK组。同时,CK组细菌含量也要高于T1组;真菌方面,T2组的真菌含量最低,而T1组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二茬基质经过微生物菌剂发酵处理后能显著提高甜瓜产量,并有效降低甜瓜的发病率。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经过发酵处理的基质能提高植株根际的细菌多样性并降低真菌多样性引起的。进一步的抗病促生机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以甜瓜作为供试作物,利用微生物菌剂发酵处理的方式对栽培基质进行重复利用。结果表明:该措施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降低后茬种植的病害,处理后的基质甜瓜增产达5 760 kg/hm2,为下一步该技术的应用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基质重复利用,微生物菌剂,发酵,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谢小玉,邹志荣,江雪飞,等.中国蔬菜基质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280-283.
[2]韩永峰,屠扬,王红生.无土栽培的概况及发展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10,25(3):296-298.
[3]梁宏,黄静,赵佳,等.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5,31(5):1-6.
[4]朱高,秦喜海,肖占文,等.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基质栽培专用肥最佳施用量与经济效益分析[J].蔬菜,2011(11):49-52.
[5]董晓涛,杨志.家畜粪便发酵液对基质栽培茄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187-189.
[6]权春善,王军华,徐洪涛.一株抗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6,46(1):7-12.
重复评价 篇2
自动曝光 控制技术(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在临床应用上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自动选择适合患者的加载条件,得到满意的诊断图像 ;与固定的或人为设定的加载条件相比,该技术可以降低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避免过量辐射造成的伤害。但是,国内目前对自动曝光控制功能的评价方法仅限于胶片成像的X射线机,对数字化的X射线设备来说,缺少必要的评价方法。
在国际标准《IEC 60601-2-54:2009医用电气设备 . 第2-54部分 :摄影和透视X射线设备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Part 2-54: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he basic safety and essential performance of X-ray equipment for radiography and radioscopy)中,给出了数字化的医用X射线设备AEC重复性的评价方法。重复性是评价自动曝光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重复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受到过量辐射风险的高低。该文通过对该方法的介绍,为国内同类设备的检查验证、周期检查,提供借鉴。
2.IEC 标准和方法介绍
在IEC 60601-2-54:2009中,数字化医用X射线设备的AEC重复性评价给出了两种评价方法。一种是测量剂量的空气比释动能法,一种是测量图像灰度值的图像数据法。该文选择了一台使用平板探测器成像的数字化医用X射线设备来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进行验证 :
1)空气比释动能法
试验方法说明 :试验布局、衰减体模厚度分别按照GB9706.3-2000中50.105的要求进行选择。按照表1复性试验条件,分别选择A、B、C、D四列的试验条件,每列测量10次,计算每列的变异系数,要求重复性的变异系数不大于0.05。
试验结果见表2重复性试验结果。
A、B、C、D四列的变异系数(Cv值)均小于0.05,符合评价要求。
2)图像数据法
试验方法说明 :选择AEC典型加载条件(如果可手动设置管电压,选为80k V),试验布局按照GB9706.3-2000中50.105的要求执 行。体模
使用PMMA材质的体模,厚度最小为20cm,长、宽不小于25×25cm,按选择条件加载后,获得10幅图像。计算图像中体模感兴趣区域的平均线性化数据。在10幅图像中,选取最大值和最小值,要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应不大于1.2。
试验的关键是线性化数据的验证,该定义在《YY/T0590.1-2005医用电气设备数字X射线成像装置特性第1部分 :量子探测效率的测定》中有详细规定。通过对线性化数据的测量方法分析,可以认为线性化数据中的图像灰度值和辐射光字数Q是具有线性关系的,而辐射光子数是和剂量线性相关的,所以实际上就是图像灰度值和剂量是线性相关。而且YY/T0590.1-2005中要求二者的相关系数R2≥0.99。
因为该设备手动无法设置为80k V,最接近设置为81k V,所以在81k V的条件下测量,其试验结果见表3曝光剂量和图像灰度值的测量结果。
计算5次平均值列的数值和图像灰度值的线性相关性,得到线性公式: Y(剂量)=0.0069X(图像灰度值)-1.0723,其相关系数R2=1,满足线性化数据的判定要求。
然后用图像灰度值代替线性化数据,使用PMMA体模 , 获得10幅图像,试验结果见表2-2图像灰度值数据。
选择表4图像灰度值数据中最大值2699与最小值2651的比值为1.018,满足不大于1.2的标准要求。
3. 总结
通过对IEC 60601-2-54:2009中数字化医用X射线设备的AEC重复性评价的两种方法的验证,可以发现,在验证图像灰度值和剂量的相关性后可以使用图像灰度值直接进行重复性的评价。这样的好处是在设备以后的周期检查和维护中,能够简化测试步骤,减少对剂量仪表的依赖,提高工作效率 ;但同时也要注意,图像灰度值不等于线性化数据,我们是在验证了图像灰度值和剂量存在线性相关性的情况下,使用图像灰度值来代替线性化数据进行评价的。如果不进行线性相关性的验证,而直接使用图像灰度值进行评价,虽然有可能会得到合格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摘要:自动曝光控制方式是医用X射线设备的重要工作方式,但是国内对数字化医用X射线设备的自动曝光控制并没有评价指标,该文介绍了国际标准中对数字化医用X射线设备自动曝光控制的重复性评价。
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腹腔镜切除术 篇3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8年8月, 我院收治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男1例, 女2例。年龄24~47岁, 平均年龄35.3岁。主诉反复腰胀不适, 经超声、IVU、CT以及尿路逆行造影证实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其中2例重复肾输尿管开口于膀胱, 1例重复肾输尿管在靠近肾门处狭窄闭锁。IVU和CT增强显示, 所有患者上位重复肾功能不良, 但下位肾功能正常。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 取斜仰卧位。在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右 (或左) 上腹外侧、肋弓与腹直肌交界, 分别放置10mm、10mm和5mm Trocar。电钩将结肠外侧腹膜沿Toldt线切开。剪开Gerotas筋膜和肾脂肪囊, 显露肾门血管以及输尿管结构。重复肾血管主要来自主动脉和下肾动脉分支。对于进入重复肾的较粗大血管可先试行钳夹, 阻断血流后, 可观察到重复肾颜色由红变暗。用Hem-o-lok夹闭重复肾动脉支并切断。重复肾的静脉较为纤细, 可用超声刀处理。重复肾血管完全阻断后, 其暗红色泽与正常下肾具有明显分界。沿分界线用超声刀切除囊变的上肾。在尽可能低位水平用Hem-o-lok夹闭重复肾输尿管并切断。切除囊变的上肾后, 残留于下肾表面的囊底部分切忌用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下肾肾盏导致漏尿。肾周留置18F胶管引流。切除的组织经脐旁Trocar取出。释放气腹, 手术结束。
2结果
3例患者术中平稳, 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顺利, 不需要输血。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50~80ml, 以后逐渐减少, 第3天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d。术后随访, 患者腰部不适症状缓解, 超声或CT提示肾上极囊性积水扩张消失。
3讨论
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是泌尿系统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文献报道, 发病率约为0.8%[1]。多数成年重复肾及输尿管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因合并重复肾囊性扩张、异位开口输尿管梗阻或尿路感染, 出现发热、疼痛以及腹部肿物就诊。超声一般只能显示重复肾, 输尿管显示不清楚, 除非重复输尿管合并积水扩张。CT、IVU或尿路逆行造影检查有助于重复肾与肾上极囊肿或上盏积水鉴别。对于合并梗阻感染的重复肾及输尿管, 以往治疗上主要采用开放手术, 切除囊状扩张的上位重复肾及输尿管。手术创伤大, 患者恢复慢[2]。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些学者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重复肾输尿管获得成功[3,4]。笔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腔入路治疗3例成年人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 也获得满意效果, 下面就我们的一些体会结合文献做一简要讨论。
腹腔镜处理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的关键是术中正确分辨上位肾与下位肾血供及输尿管。重复肾有其独立的血供系统, 主要来自主动脉和下肾动脉分支。手术中, 对进入重复肾的较粗大血管可先试行钳夹, 观察阻断血流后重复肾颜色的红暗变化有助于辨别血管。结扎切断所有重复肾动脉支后, 上位肾呈缺血暗红色, 与正常下肾存在明显分界。可沿此分界线环绕1周切除上肾。
在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中, 30%病例表现为膀胱以外异位开口的单根输尿管, 70%为膀胱内异位开口的重复输尿管畸形[5]。Robert认为, 对于后者, 术前逆行下肾输尿管插管可帮助术中判断上肾或下肾输尿管[5]。对于重复输尿管的处理, 主张尽量靠近末端切除, 避免扩张的输尿管残留死腔反复感染导致输尿管残端综合征[6]。Robert主张, 输尿管残端开放不予结扎, 以方便引流, 但术前应施行排尿性膀胱造影检查, 排除膀胱重复输尿管返流存在[2]。
术后尿漏是腹腔镜重复肾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可能与重复肾残留缘渗液有关[7]。笔者认为, 彻底结扎切断重复肾的血管分支也是防止术后尿漏的关键。因为重复肾尿液主要来自肾小球的不良滤过, 彻底阻断重复肾血供后, 则导致肾小球萎缩而滤过停止。近期我科曾处理1例重复肾外伤患者, 术中仅将下肾切除, 残留重复上肾而发生术后尿漏。经DSA栓塞上肾血管后, 尿漏随即停止。此外, 在切除囊变的重复肾后, 切忌对残留的囊底部分进行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下肾肾盏发生漏尿。
总之, 采用腹腔镜治疗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 安全易行, 并发症少且恢复快。
摘要:目的:初步总结重复肾及输尿管腹腔镜手术经验。方法: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男1例, 女2例。平均年龄35.3岁。主诉反复腰胀不适, 经超声、IVU、CT以及尿路逆行插管造影证实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经腹腔径路腹腔镜探查患肾。将结肠向内侧推离, 分开肾周脂肪囊, 暴露肾门血管和输尿管。辨别上肾输尿管予以结扎切断。切断上肾血供后, 上肾与正常下肾存在明显分界线, 超声刀沿分界线切除囊变的上肾。留置引流管23d。结果:3例患者恢复顺利, 出血少。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50~80ml, 随后逐渐减少, 第3天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d。结论:采用腹腔镜治疗重复肾及输尿管畸形安全易行, 并发症少、恢复快。
关键词:重复肾及输尿管,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Schlusscl RN, Retik AB.Ectopic ureter, ureterocele, and other a-nomalies of the ureter〔M〕.In Walch, PC (ed) .Compbell's Urology〔M〕.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2.2007-2052.
[2]Robert A, Gill IS.Laparoscopic upper pole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duplicated renal collecting systems in adult patients〔J〕.Urol-ogy, 2007, 69 (6) :1202-1205.
[3]Janetshek G, Seibold.Laparoscopic hemi-nephrectomy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Urol, 1997, 158 (3) :1928-1930.
[4]Wang DS, Bird VG, Cooper CS, et al.Laparoscopic upper pole heminephrectomy for ectopic ureter:surgical technique〔J〕.J En-dourol, 2003, 17 (4) :469-473.
[5]方昆豪, 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响诊断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68-136.
[6]高新, 王德娟.腹腔镜治疗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见:梅骅, 陈凌武, 高新.第3版.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46-1049.
不重复自己 篇4
我赞同她对人的善意。曾听建设心理网站的朋友说:主事者希望心理社区做成分门别类、简洁明了的解决方案, 焦虑症如何处理、强迫症如何应对、恐惧症如何治疗……让有需要的人各取所需。可是心理咨询哪有那么简单!也曾跟人谈过, 文学中爱与死两个永恒的主题, 可以变奏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回肠荡气;心理咨询中简单的原理, 应用到不同情境、不同的人, 适宜的实际操作也可以是千差万别。而咨询不只是对症状和原理的了解、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更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对人性和人生的体悟。
10年前我在校园时, 遥想毕业后的前景, 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心悸地觉着工作不应当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在京剧社看琴师拉琴, 即便多次拉同一个唱段, 即便要为多个爱好者不断纠正同一处吐字发声, 他演奏时仍然有自得其乐的陶醉, 令旁观的我羡慕不已, 竟有人如此热爱他需要反复去做的事情。
有一回听古琴演奏会, 主持人介绍说古琴谱上只有抚琴的手势, 没有节拍, 因此每个演奏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琴曲做出诠释。我艳羡地想到表演、演奏这些创造性的工作真好, 可以不断加入自己新的感悟和体验, 对角色或曲目做出新的演绎, 从而超越简单的重复。
重复胃1例 篇5
患者, 男性, 40岁。因“体检发现贲门部占位6天”于2012年5月17日入院。当地行腹部B超时发现贲门部囊性占位, 无腹痛、腹胀等表现,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胃镜:贲门下方胃底肿块 (胃壁外?) , 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 (见图A、B) , 予进一步行“腹腔镜下腹膜后囊肿切除+胃部分切除术”, 术中见囊肿位于胃底后方, 约3cm×2cm, 与胃壁粘连致密, 内可及乳酪样物液。术后病理: (腹膜后) 囊壁样组织, 镜下见囊壁为消化管壁组织, 一侧面衬覆柱状和鳞状上皮, 下方见少量胃腺、食管腺。病理诊断: (腹膜后) 符合重复胃。术后拆线出院, 随诊两年未见复发。
图A见胃贲门部后方见一大小约4cm×4cm的类圆形低密度影 (白色箭头处) , CT值约20HU, 边界清楚, 左前壁见钙化。
图B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2 讨论
重复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 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 成年发病极为罕见, 病变形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性包块, 多为单发, 极少与胃腔相通, 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 大部分在胃大弯。目前重复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大多数专家比较认可的理论是胚胎时期消化管发育异常。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症状表现为有腹部肿块、呕吐、体重减轻、腹痛、贫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最典型的特征为触及腹部肿块[1], 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本例患者因体检发现而无相关的临床症状。
该病在手术前往往难以明确诊断, 常在术后证实。腹部超声、CT及MRI可发现上腹部囊性肿块, 并可显示与周围毗邻器官的关系, 但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 内镜超声能分辨出胃壁的各层结构及附着于胃外层的囊肿, 有助于诊断, 但由于该病罕见, 本身临床表现不典型, 增加了诊断的难度。重复胃的诊断标准: (1) 囊肿紧贴消化道某一部位; (2) 有发育良好的肌壁; (3) 囊内上皮与消化道某部位上皮一致[2]。本例患者囊肿位于胃底下方, 与胃腔不相通, 与胃壁粘连紧密, 囊壁为消化腺组织, 可见少量胃腺、食管腺。完全符合重复胃的诊断。
重复胃有恶变的可能, 因此临床上发现腹部囊性肿块, 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与胃壁关系密切时, 需考虑重复胃, 如无明显禁忌, 即使无临床症状, 也应该尽早手术, 并切除与囊肿邻近的组织, 以免症状复发。本例患者行囊肿切除+胃部分切除术后效果较好, 随访两年腹部囊性肿块未复发。
参考文献
[1]Theodosopoulos T, Marinis A, Karapanos K, et al.Foregut duplication cysts of the stomach with respiratory epithelium[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 (8) :1279.
重复工作的价值 篇6
重复, 是工作的常态;重复, 还会形成一种仪式感。再伟大的征程, 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单调的背后常常是一种庄严与神圣。如果你能在重复的小事中, 参透它的闪光点, 那么你已经踏上未来的通途, 重复价值早晚会向你交付。
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高考的作文是一个图, 图中一个人要挖井找水, 在地上挖了很多坑, 深浅不一, 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 但因为他浅尝辄止, 没有在任何一点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 结果他一点水也没有找到。
直到现在这个图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 我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 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 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 不是点子, 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持之以恒
什么是持之以恒?简单地说就是重复。有一本书叫《异数》, 这本书提出“一万个小时定律”, 他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 发现无论是比尔·盖茨, 还是打高尔夫的泰德·伍兹, 要想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的专家, 1万小时是最基本的投入。
我发现编程序也是这样。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 怎么也要写个10万—15万行以上的代码。如果你连这个量级的代码都没有达到, 那说明你还不会写程序。在学校里你写点几千行代码的课程设计、1万行代码的毕业设计, 这都不算什么。
运动员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学跆拳道, 还是打网球, 都有很多动作需要不断重复, 可能每天都重复成百上千次。有些年轻同事抱怨说工作重复, 枯燥无味没意思。我个人觉得, 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 是简单的重复, 那你应该想办法优化它。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故事, 说的是1948年辽沈战役的时候, 林彪每天深夜都要求汇报每日军情, 其实都是重复着一堆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物资多少, 还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 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 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
这种工作很繁琐, 很累人, 看不出有任何价值。然而, 1948年10月份, 林彪发现缴获的长短枪比例、大小车比例、军官与士兵的比例略微有些异常, 从这些微妙的数字变化中他判断出国军司令廖耀湘的指挥所就在附近。
勤能补拙
以前微博上推荐过一篇文章, 叫做《我的助理辞职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说的是有个助理帮总经理贴票据的事儿。在多数人看来, 这个工作既繁琐, 重复, 又没有意义。
但这个助理建了一个表格, 把所有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等记录下来。时间一长, 她就发现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 总经理没交代到的工作也能处理得很好。实际上, 她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 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的助理工作, 她实际上拓展了她的职业生涯。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你如果坚持下来, 你就可能做到了。
中国有句俗话:勤能补拙是良训。“勤”里面就有对重复的态度和重复的方法。我早期创业的时候, 也做过很多重复的事, 有时候也会厌倦, 退缩, 想打退堂鼓。比如, 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 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 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 为什么要做代理, 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了, 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也不想干了, 但当时我看了一本书, 就是中国首富宗庆后的《非常营销》。书里有一段, 恰恰写到他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 一遍又一遍地讲重复的话, 一遍又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我看完以后, 什么也不说了, 接着去跑下一个城市。
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 但我在编程的时候, 比谁都能坐得住。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 吸根烟。但我坐在那里, 除了吃点饭喝点水, 可以10个小时一动不动。编程的时候, 如果有人在旁边玩游戏、看电影, 别人总会忍不住溜一眼。但我可以做到完全无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你如果坚持下来, 你就可能做到了。很多人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一面, 却没有看到他为成功做出的积累。有个7个馒头的比喻很恰当, 你吃了第七个馒头以后终于吃饱了。别人就开始研究, 你吃的第七个馒头是用什么面粉做的?为什么吃了这个馒头就饱了呢?他们没有看到你前面还吃了六个馒头, 这六个馒头就是我前面提到的“1万小时”的积累。
有本管理学的经典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业都像一个巨大的飞轮, 特别重。我们每个人去推, 一下两下, 这个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 咬着牙不放弃。突然有一天, 这个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 飞轮就慢慢动起来了。一旦这个飞轮动起来, 自己就有了势能, 后来大家再推, 它就会越转越快。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 公司每天也有无数的琐碎的事, 我也经常要开很长的会, 要跟很多人谈话, 每天要把讲过的话重复一遍又一遍。
“预设”精彩重复“生成” 篇7
一、预设“矛盾”的教学, 孕育即时的“生成”
教师实际教学之前, 必定是有了详细的教案。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 对于教材的把握, 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优秀的教师往往举重若轻, 在实际的教学中, 把“生成”处理的了无痕迹, 其实教者早已胸有成竹了。在这样的课堂中, 预设让教育成为了艺术。
成功的教学源于促进“生成”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制造教学矛盾, 推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使教学过程深刻而富有个性, 用学生的激情点燃理性的课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根基于成功的预设, 只有预设有了思维深度, 才能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才能承载着教学的有效“生成”。
例如, 在教科版科学三下《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 教师预设学生会通过尺来量粗细不同的瓶子里水的高度, 来比较水的多少, 从而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是不是发现了学生的前概念中的问题, 马上进行纠正呢?这样做就浪费一个极佳的教学的“生成点”。教师在这里要做足工夫, 把这一典型错误放大。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不同粗细的杯子、尺子等, 让学生自己来比一比。结果发现, 用了标准工具尺子、标准单位毫米, 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要时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让学生一起来感知、剖析、领悟。教师让学生观察三个数据差别大的小组和他们的实验器材, 让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就很自然地说出:“杯子的粗细不同。”从而达到在矛盾和实践中修正学生原有的前概念的目的。使每个独立的个体想法在与群体的交流中, 得到交融, 主动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用理性与激情建构智慧的课堂。
在这个实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 其实, 看似是学生的“生成”, 但却是教师预设的“生成”, 是教学的精彩所在, 也是建立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的有效“生成”。但是,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案, 把生成孕育在教学中, 通过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探究, 才能促使有效“生成”, 水到渠成。
二、捕捉动态的“生成”, 聚焦智慧的“交流”
富于“生成”的课堂教学, 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是教师所追求的。我们追求的课堂, 必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必定是一个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循循善诱的课堂。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呢?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动态, 关注课堂的变化, 善于捕捉学生的前概念的矛盾, 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师要细心捕捉、聚焦矛盾来落实好课堂的“生成”, 创设一种循循善诱、具有生命力的科学课堂。
1. 细心捕捉, 在倾听中动态生成。
教育的过程是倾听的过程, 倾听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倾听给了学生“活跃”思想的机会, 也给了教师捕捉“生成”的机会, 教师应该满怀智慧去倾听学生的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想法。科学教师应该善于在倾听中捕捉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 并尽可能创设条件, 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教师要灵活应变, 巧妙应对学生的发现, 将弦外之音升华为思想的结晶。
例如, 在教科版科学五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 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就应该注意倾听, 学生普遍认为“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教师应该着眼于局部的精雕细琢, 进行精心的预设。通过对比实验把教学指向受力而不发声的橡皮筋、钢尺, 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到“物体受力不一定发声”, 激发学生思维的“矛盾”, 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激起学生修正前概念的欲望。把教学的方向引领到观察和分析两种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候有什么区别上来, 促使学生主动观察、记录、比较、分析,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觉构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可见, 倾听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活动的前奏, 引领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基于倾听的“生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使科学课更具有魅力, 当合作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的时候, 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倾听营造了一种师生安静却富有智慧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却更有生命力。
2. 聚焦矛盾, 在交流中收获生成。
第思多惠说:“要给予儿童真知, 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言语的碰撞中, 探究者可以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审视, 可以领悟出自己逻辑的矛盾, 引导认知冲突, 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科版科学五下《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 我们的眼光总是聚焦在生成的气体上, 但是, 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放入过量的小苏打后, 把眼光聚焦在反应后的液体上吗?教师引导一下:“那透明液体是什么?让我们分析一下, 透明液体是白醋吗?”课堂就活跃了。通过师生交流, 学生跃跃欲试, 在透明液体里放入小苏打检验透明液体还是不是原来的白醋。教师的有效引导, 对于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的处理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实验设计。引领学生进入全新的教学领域, 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最后把透明液体倒出来, 放入小苏打, 发现没有气泡。这样就能够真正说明产生了新物质。同样构建了化学反应这一科学概念。积极的教学活动和开放的教学思路, 在促使学生在进行推理的时候, 通过教师的引导, 制造了教学的矛盾, 活跃学生思维, 在交流中促使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完善。
可见, 在教师引领下的交流可以聚焦学生思维的矛盾, 激发彼此的灵感, 彼此之间相互“抛绣球”, 促进新的假设的建构和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交流让科学课充满了生机, 使课堂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