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性研究

2024-06-23

可重复性研究(精选12篇)

可重复性研究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 0 0 8年1月至2 0 0 8年8月通辽市医院放射科ORTHOSLICE 500C全景和头影测量X线机, 拍摄的传统头颅定位侧位片30张, 经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后以JPEG格式保存并进行备份。随机选择通辽市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DR机拍摄的头颅定位侧位片30张, 计算机系统对以上2种图像进行处理直到在肉眼直视的情况下达到最大限度的清晰度。将DR机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与传统头侧定位片在计算机屏幕上用鼠标定点, 记载各标志点定点的横坐标值和纵坐标值, 1周后由同一研究人员在计算机屏幕上用鼠标重新定点, 再次记载各标志点的横坐标值和纵坐标值, 计算其平均差值。

1.2 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使用AutoCAD2004应用软件, 将头侧定位片的左下角定为原点, 上左边缘定为Y轴, 右下边缘定为X轴, 从计算机显示器屏幕下缘的读数中读取其坐标值, 横坐标在前, 纵坐标在后, 单位为毫米。

1.3 测量软组织参数标志点确定

眉间点 (G) :两眉间矢状平面上软组织覆盖之最前点;软组织鼻根点 (Ns) :鼻额缝处软组织覆盖最凹点;鼻尖点 (Prn) :鼻部之最前点;鼻小柱点 (Cm) :鼻小柱之最前点。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DR拍摄侧位片与传统头颅侧位片计算机辅助人工定点软组织标志点平均误差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软组织标记点无论在X, Y轴方向上, DR拍摄头颅侧位片的可重复性均优于传统侧位片, 除Prn点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DR拍摄头颅侧位片软组织图像质量明显提高, 为临床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3 讨论

从理论上说, 数字化图像的高密度分辨率是传胶片无法比拟的, 从图像的对比度、宽容度和所具备的灰阶指数都优于胶片, 因此, 图像质量和所得到的信息远远超过胶片的模拟图像。DR机的X射线转换效率高 (屏感光度高) , 因此比传统胶片法照相检测所需X射线的剂量要低得多, 再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就能得到高清晰的图像, 明显缩短了曝光时间, 同时也使操作者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而且X射线发生器也只需要在较小功率下工作就能满足要求。与传统胶片法照相检测相比, DR机头影测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不需要洗片过程, 没有了显影、定影液等化学药品的消耗, 不但能节约大量胶片、药水、洗片机、暗室处理的辅助设备器材以及胶片存储等的费用, 节省了环保投资, 还能比较好地进行质量的控制。数字化图像可存储在光盘, 磁带和磁盘等存储器中, 为电子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并可借助网络发送到其他地方进行远程评定, 遇到疑难问题还能够用会诊的办法解决。极大地提高了影像信息的利用率。然而目前, 国内、国外还没有将DR机用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报道, 我院在现有DR机的基础上装入头颅定位装置用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它具备专业数字化头影测量X线机拍摄头侧位片的所有优点。

摘要:本文通过DR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与传统头侧定位片计算机辅助人工定点软组织标志点可重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3]。

关键词:头颅侧位片,软组织,标志点

参考文献

[1]傅民魁, 田乃学.口腔X线头影测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5.

[2]李晓智, 温兴涛.X线片质量对手工定点可重复性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2 (4) :342~343.

[3]夏纪真.CR和DR成像技术[J].无损探伤, 2007, 31 (1) :1~7.

可重复性研究 篇2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预测-校正再入制导研究

研究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预测-校正再入制导方案.通过对运动方程积分预测飞行器在能量管理段界面处的终端状态,实时调整迎角和倾侧角方案,以使终端状态误差满足要求.对预测-校正算法的实时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初始再入条件,制导方案都可以将飞行器导引到能量管理段界面.

作 者:潘乐飞 李新国 PAN Le-fei LI Xin-guo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陕西,西安,710072刊 名:飞行力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FLIGHT DYNAMICS年,卷(期):25(1)分类号:V412.4关键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预测-校正 再入制导

基于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重复犯罪;人格特征;心理学

当前,有不少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发生了大量的刑满释放人员因再次犯罪而入狱的情况。由于刑满释放人员具有特殊的犯罪经历,所以相较于初次犯罪的人员,其呈现出了不同的犯罪特点,无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还是采用的作案手段,都远远高于初次犯罪,这无疑给政法机关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性。现阶段,导致刑满释放人员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总体而言就是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不仅存在个人因素,还包括一定的社会因素,不能一味的认为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是因其自身原因而致。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具体的原因,充分掌握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做到有的放矢。

一、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的分析

1.重新犯罪的罪犯情绪稳定性差

在情绪稳定性维度上,重新犯罪的罪犯明显比初次犯罪的罪犯情绪稳定性差,而且经检验表明,重新犯罪的罪犯在情绪稳定性维度上出现异常的几率显著高于初次犯罪者。导致重新犯罪的罪犯情绪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初次入狱的监狱生活对其的情绪稳定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漠视法律的存在,视法律如儿戏的主观心理

初次犯罪人员,自身文化水平往往有限,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对法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低,法盲与文盲并存,而当其在监狱服刑中,通过参加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均有很大提升。但刑满释放后,他们并未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学习到的法律知识,钻法律空子,意图逃避打击;更有甚者将法律抛在脑后,与法律背道而驰。在查看了众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的案例后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都知道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和会产生的后果,常抱有杀一人是死,杀两人也是死的不良思想,无视法律的存在,更有一些人员滥杀无辜,作案手段极其残忍。

3.耻辱感、罪责感降低,对违法犯罪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罪犯王某32岁,因聚众斗殴被判有期徒刑2年,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已婚有一子上小学。前罪为抢劫罪,刑期三年6个月,服刑中因表现较好减刑1年六个月。出狱后不但没有痛改前非,反而因为曾经服过刑而在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中以老大自居。在一些集体斗殴中起带头作用,在一些以前称为流氓罪的犯罪行为中再次触犯刑律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队长我也是没办法,你说好歹我也山上下去的。看着自己的兄弟被人家打了,我不替他出头以后还怎么在兄弟面前做人,不小心失手弄过了头把人给伤的那么厉害。”关于此类现象在笔者调查的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员出狱没多久就伙同他人干违法之事,而且认为自己有服刑或劳教的经历,了解众多的犯罪手段、犯罪情况,再次犯罪必定无任何失误。尤其在前罪是暴力型犯罪、前科劣迹较多、出狱后没得到相应安置,且家庭未对其进行控制的人员常常会发生该现象。这些人员重获自由后,未想过通过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总是认为自己有丰富的服刑经历,这对于自己而言是最大的资本,所以出狱后他们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活常替人讨债,或者在娱乐场所做保安等。总认为从大墙出去的人比一般的人要狠,敢打敢拼命。正是由于此思想的存在,使得这些人员重新犯罪几率大大提升。

二、预防初次犯罪者重复犯罪的措施

基于如上关于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的分析,下面提出如下几条预防重复犯罪的具体措施。

1.发挥家属优势,积极配合帮教

家庭应与刑满释放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第一个想到的去处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成员是其回归社会后最先见到的亲人,所以家庭成员态度如何及采用的教育方法对这些人员出狱后重新走上社会的行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家庭后,家庭成员必须更加的关心、尊重、信任,争取用热烈的亲情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应有条不紊的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得急功近利。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或有重新犯罪征兆时,家庭成员要第一时间揪出并命其改正,对于进步明显的,家庭成员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家庭不可盲目的满足刑释人员的需求,必须建立起严格与温暖同在的家庭关系,这样方可帮助这些人员以合理的行为在社会上生活。

2.改善监狱布局,实现分管分押

在我国,有不少监狱缺乏合理的布局,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发展和刑事执行的具体要求,直接制约罪犯的再社会化。所以应对当前的监狱进行合理布局,改进规模、明确分类,监狱布局应结合人口和罪犯的分布情况,地处大中城市或交通沿线,有利于监狱接近、吸纳社会帮教力量,争取采取新建、迁移、合并等办法实施系统全面的整改,切实保证其科学合理性。对我国监狱设置体系进行改革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设置各类戒备等级的监狱,这是一种新型的设置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设置并完善特殊类型的监狱,不仅涵盖创新的内容,还应不断完善已经存在的一些类型特殊的监狱设置。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重复犯罪罪犯具有较特殊的人格特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有抓住其人格特征的“特殊性”,并给予一定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重复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參考文献:

[1] 马海鹰,张小远. 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

[2] 陈卓生,张诂,韩布新. 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

[3] 邱昌建, 方进博. 成年罪犯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

[4] 王鑫强,李海春,庞小佳. 男性重复犯罪罪犯的心理韧性及相关特征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3).

作者简介:

QT离散度自身重复性的再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间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来院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共4 9 3例。

1.2 操作方法

采用GE公司的Marquette MAC1200型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仪对上述受检者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的检测, 受检者取平卧位, 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心电检测标准, 对每位受检者做QTd的反复测定。在同一受检者中选取基线、波形描记平稳、清晰的心电图4份, 记录其QTd电脑测定值, 再求出这4次QTd电脑测定值的平均值QTd (±s) ms, 其中s按小样本标准差求得;用它来反映同一受检者几次电脑测定值的波动情况, 从而来判断QTd自身重复性的好与坏, 并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探讨应如何正确看待QTd自身重复性及临床应用问题。

1.3 分组方法

按临床确诊有无器质性疾病分为健康人群组 (M组) 3 5 5例和发病人群组 (Y组) 138例, 且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中均无异位心律失常发生。其中M组为经体检确无器质性疾病的人群组, Y组为经临床诊断并确诊为不同程度心脑血管病变、心脑综合征的患者;再将上述M组与Y组根据心电图表现正常与否及临床诊断的不同分为M0、M1和Y0、Y1、Y2、Y3组。同时我们根据QTd及s的变化分为“标准人群组”A组:, 记作 (-) ;“警示人群组”B组:, 记作 (±) ;“危险人群组”C组:记作 (+) ;“高危人群组”D组:记作 (++) 。 (表1)

表1说明:其中M0组为心电图表现正常组300例, 年龄 (15~70岁) , 平均年龄 (39.6±15.2) 岁;M1组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肢标导低电压、心室早期复极、S T-T改变等55例, 年龄 (18~73岁) , 平均年龄 (40.6±14.3) 岁;Y0组为心电图表现正常, 临床通过心肌标志物检测及临床表现曾经确诊为变异性心绞痛、急性脑外伤致脑出血及新发脑出血的患者4 5例, 年龄 (39~79岁) , 平均年龄 (57.8±13.6) 岁;Y1组为急性脑外伤致脑出血及新发脑出血的患者, 且心电图表现有ST-T改变23例, 年龄 (39~79岁) , 平均年龄 (56.6±13.1) 岁;Y2组为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61例, 年龄 (42~81岁) , 平均年龄 (58.8±13.9) 岁;Y3组为严重心脑心脑综合征的患者28例, 当时收治于ICU监护病房, 心电图表现有ST-T改变的患者, 年龄 (60~86岁) , 平均年龄 (68.5±10.8) 岁。

注:例数统计, 经χ2检验, P1>0.05为正常与异常组比较, 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表1我们可以看出有无器质性疾病分为健康人群组的QTd的自身重复性好, s值均≤15ms。因此对于健康人群组中检测的QTd值可靠。而Y3组中QTd的自身重复性好即s≤15ms者, 占88.9%, 说明对于那些病情较严重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 QTd值也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发病人群组中同一受检者几次QTd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电脑测定值确不尽相同, 且有约37.7%患者的S值波动较大但均在15~35ms之间, 我们可视其为QTd的自身重复性差;且A、D组与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表2的计数统计分析, 心电图正常与否对s值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2.2 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设计了A、B、C、D分组法, 将同一受检者几次测得的QTd值的平均值与反映QTd的波动性的s值综合考虑, 应用于临床。由表1可见, 健康人群组在A组中所占比例为99.4%;B组中2▲例是心电图表现为心室早期复极的患者;C组以脑外伤、急性脑出血、心梗恢复期伴S T-T改变的患者为主;而D组中多为存在严重心脑心脑综合征, 当时收治于I C U监护病房的患者, 心电图表现有ST-T改变, 年龄 (60~86岁) , 平均年龄 (68.5±10.8) 岁;其中10★例中有2例死亡。B、C组中s>15ms所占比例较大 (65%) 。

3 讨论

由于QTd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自主神经张力变化、心肌缺血、心肌损伤、药物、温度、电解质等各种因素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 都可引起心肌不应期的变化[3], 因此同一受检者在不同时间所测得的QTd值不尽相同。然而在A组为“标准人群组” (-) 中, 其内环境相对稳定, 虽有致内环境不稳定的因素存在, 由于自身的调节仍能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正常范围内, 这样将会出现QTd自身重复性好, 即s≤15且X|+s≤65ms;在B组“警示人群组” (±) 中, 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欠佳, 或由于不同个体对自身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差异, 出现X≤65ms且X|+s>65ms, 这部分人群将提示有各种致心肌不应期的变化的内在因素存在, 但还没达到一定程度, 对心肌不应期的影响较轻, 可通过药物及一段时间的神经调节来纠正, 对本组患者应给予定期复查;而在C组“危险人群组” (+) 中, 由于病情相对较重的原因使其致内环境不稳定的因素较多内环境相对较差, 且自身敏感性较高, 但自身仍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表现出QTd (>65ms且X|-s≤65) , 这组人群需要临床密切观察, 并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谨防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导致猝死[3];D组“高危人群组” (++) 中, 由于病程长, 病情严重, 患者的内环境极差, 自身的调节能力又低下, 此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可使QTd自身重复性表现较好, 即s≤15ms, 但>65ms且X|-s>65ms, 此组患者随时将有生命的危险。通过以上分析A、D组与B、C组比较s值的显著性差异, 即Q T d自身重复性好坏的问题也能得到解释。

总之, QTd这一直观且易获取的指标, 由于其自身重复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其反复临测得值的不确定性;但综上所述, 我们应正确看待QTd自身重复性问题, 在取QTd平均值做为床应用的同时, 也应将反映QTd自身波动的s值加以考虑, 把它们共同应用于临床将有其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由于病例有限, 我们在在此探讨的A、B、C、D分组法还需临床有关大量病例的统计观察, 多中心研究及以死亡为终点的循证医学的支持。

摘要:目的观察QT离散度 (QTd) 的自身重复性, 探讨应如何正确看待QTd自身重复性及临床应用问题。方法对每位受检者做QTd的反复测定, 求出每位受检者4次QTd电脑测得值的平均值, 用QTd (±s) ms表示, s按小样本标准差求得, 其中s可反映同一受检者4次QTd的波动情况, 其中s≤15ms视为重复性好, s>15ms为重复性差;同时认定=65ms为QTd的界值。根据同一受检者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QTd的几次电脑测得值的平均值及反映同一受检者QTd的波动的s值, 结合受检者的临床情况做分组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分组对照, 在QTd的临床应用中, 部分受检者确有QTd自身重复性差的问题;但在根据临床病情分组研究中发现, QTd自身重复性问题不应成为QTd临床应用的障碍。结论如果我们将反映QTd自身重复性好与坏的s同QTd几次测得值的平均值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将会更好地发挥QTd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QT离散度,自身重复性,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心肌复极

参考文献

[1]刘莹, 黄永林.QT离散度的发生机制[J].临床心血管杂志, 2001, 17 (9) :391~392.

[2]周小辉.关于对QT离散度争议的现状[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12, 9 (11) :145~146.

可重复性研究 篇5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复合材料低温贮箱应用研究

轻质高强度低温贮箱是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RLV) 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论证了聚合物复合材料作为低温贮箱材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复合材料低温贮箱的.研制现状,对聚合物基体和纤维选择、设计技术、复合材料的成型及其性能测试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复合材料低温贮箱的发展趋势,并就我国复合材料低温贮箱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作 者:于建 晏飞 Yu Jian Yan Fei 作者单位: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上海,33刊 名:火箭推进英文刊名:JOURNAL OF ROCKET PROPULSION年,卷(期):35(6)分类号:V421.3关键词:复合材料 低温贮箱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可重复性研究 篇6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马赫数飞机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始于SR-71,上世纪60年代,形成了以SR-71飞机用结构为代表的第一代热防护结构,这类防护结构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基础(硅树脂、硅氧烷),将树脂基复合材料贴合于金属内蒙皮上,用于前缘热防护。硅树脂及硅氧烷复合材料的温度使用极限约在300摄氏度,而该机以马赫数3.2的高速飞行时,前缘温度已达到310摄氏度,所以几乎在材料耐热极限使用,这导致SR-71频繁更换热防护材料,维护费用高昂。另外,由于热防护材料与隔热技术相对落后,SR-71机身几乎为热结构,仅在关键部位进行必要的热防护处理;由于抗热膨胀技术较差,飞机表面采用波纹蒙皮对抗热膨胀,表面涂覆高发射率热控涂层。这种热防护结构使用温度较低(不超过500摄氏度),材料的重复使用存在较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形成以X-15为代表的第二代热防护结构,此时的钛合金生产技术已经成熟,X-15几乎全部使用钛合金作为外蒙皮,内部使用柔性热防护材料。由于结构与蒙皮相连,柔性热防护材料虽能阻断辐射热,但对传导热的阻断能力有限,所以其综合隔热效能并不太佳。但这种热防护结构设计简单,容易维护,成本较低,其热防护效果主要取决于柔性热防护材料的隔热性能。

21世纪初,形成以X-37B、X-43、X-51A为代表的第三代热防护结构,此时主要以陶瓷基复合材料和金属蜂窝为主干材料的热防护结构,这类结构构型相对复杂,所用材料种类较多,隔热效果较为理想。该类结构用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耐热材料,并起到部分隔热目的,优点是结构较轻、隔热性好,缺点是陶瓷基复合材料柔性较差,容易破损,陶瓷瓦之间的间隙使用高温密封剂进行填充,对密封材料要求很高。金属蜂窝为主的金属热防护结构,其结构特点为外蒙皮与结构间填充柔性热防护材料,并用高温合金紧固件连接金属蜂窝与内部结构,尽量减小蜂窝与结构的接触点,以达到最优的隔热效果,这类结构的优点在于金属蜂窝韧性较强,不易破损,隔热效果较好,但由于蜂窝芯与面板焊接而成,抗热震性能及复杂形状加工性能都较差。

最近几年,一类新型热防护结构被研究出来,被称为第四代热防护结构,此类热防护结构更多考虑轻质、耐久性、更好的隔热效果、良好的维护性能等,所用材料包括:点阵材料,高性能陶瓷泡沫,刚性纤维热防护材料、增韧陶瓷材料等。设计上逐渐模糊材料与结构的界限,呈现多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特点。这类结构成熟度相对较低,但其结构热防护性能优越,耐久性好、可多次重复使用、维护成本降低。但明显要求很高的工艺精度,很多部位需进行无缝对接,对制造技术要求很高。

机构建设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均提出了自己的高马赫数飞机发展规划,并将热防护技术确定为关键技术之一。2008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高超声速发展计划报告》更是明确指出热防护材料与结构技术是高马赫数飞机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并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由此NASA研究中心和美国空军于2009年3月在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弗吉尼亚成立了3个国家高超声速中心,其中之一便是高马赫数飞机材料与结构研究中心,专门从事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应用验证,其热防护技术经历了从验证机到型号飞机,从3马赫到20马赫的大量实践,在此期间不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目前的应用水平已相当成熟,大部分热防护材料的使用环境已突破1300摄氏度,并拥有较高的技术成熟度,满足5马赫型号飞机使用。甚至部分材料的使用环境可达2600摄氏度以上,满足8~10马赫飞机验证使用。根据美国的高马赫数飞机发展战略,目前正在突破20马赫的热防护技术,美国的学者们也正在开展基于20马赫的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研究工作。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马赫数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起步较晚,研究单位在低、亚、跨、超、高超声速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和型号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工程数据。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热特性评估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他们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热防护设计和气动热试验的设计研究工作,其热防护材料的研究也相对深入,与航空领域不同的是,航天领域的热防护材料对重复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不多,多数材料要求满足一次性使用条件,这是航空热防护材料需要加强研究的方面。

各大高效和研究所对热防护材料的研制早已启动,前些年主要立足于基础研究,近几年部分研制单位已经开始进入工程应用研制阶段。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研制团队已研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有C/C、C/SIC耐高温复合材料等,并已开展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化及其机身一体化技术研究,为陶瓷基复合材料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热结构、热防护结构上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很多单位在柔性隔热毡、刚性瓦、半刚性气凝胶等热防护材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还存在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偏高,未经过严格的耐久性、老化性能评定等问题。研制高效、耐久的高性能热防护材料还需要开展进一步工作。

国内外水平差距

尽管我国在高马赫数数飞行器热防护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和设计工作,但与目前重复使用高马赫数飞机的使用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现有热防护材料耐温等级低,隔热效果差

包括隔热材料在内的我国现有热防护材料基于三代/四代机局部使用环境而研制,主要用于发动机周边、空调管道和减速伞舱等部位,长期使用温度不超过一定值。5马赫级别飞机的表面温度介于500~1400摄氏度之间,机翼前缘、头锥、机身迎风面等部位的使用温度均超过了1000摄氏度,用于这些部位的长时间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国内还有差距。国外在5马赫级别热防护材料已相当成熟,并已开始用于高马赫数型号研制。

(2)热防护材料未经过耐久性验证

我国目前的热防护材料绝大多数用于航天领域,航天材料追求极限性能,对寿命了疲劳性能要求较少,航空飞行器多材料寿命要求较高,需进行大量耐久性验证。美国在热防护材料耐久性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材料体系的寿命及疲劳性能等研究比较深入。

(3)未建立热防护结构与材料的性能评价手段。

高马赫数飞机用热防护结构应用环境复杂,热防护材料性能受边界条件影响较大,传统应用技术评价手段多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采用封闭式环境进行应用技术评价工作,试验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出入较大。急需针对高马赫数飞机应用环境建立应用性能评价技术体系。

可重复性研究 篇7

关键词:冠心病,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可重复性研究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 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D)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成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有创冠状动脉造影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CA)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2], 但它是一种具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穿孔和意外潜在严重并发症的有创检查;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 CT冠状动脉成像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 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具有无创、诊断准确性高及阴性预测值高的优势, 能短期内重复检查, 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无论是哪种方法, 对于不同的医师或是同一医师诊断CAD的结果仍然会存在偏差。国内对不同医师或同一医师采用ICA及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研究较少, 因此, 本研究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对ICA及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同时完成ICA及CTCA检查, 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0例, 两种检查间隔时间小于30 d, 均为疑似CAD患者, 其中, 男67例, 女33例, 年龄45~73岁, 平均 (58±10) 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为 (26.73±3.62) kg/m2。入选标准:ICA图像各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晰, CTCA图像质量评分≥2分;排除标准:心率难以控制在90次/min者,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者。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ICA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AXIOM artis d BC数字血管造影系统, 穿刺右桡动脉或右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用碘普胺370 mgⅠ/m L或碘海醇350 mgⅠ/m L, 以4.0~5.5 m L/s的速度注射, 采用三时相对比剂注射方案, 即第一时相注射对比剂50~60 m L, 第二时相注射对比剂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30 m L, 第三时相注射生理盐水40 m L[3]。

1.2.2 CTCA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Light speed VCT型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由足侧向头侧进行心脏定位扫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CA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420~500 m As、重建层厚0.75 mm、准直器宽度0.6 mm×32 mm×2 mm、重建视野25 cm×25 cm。对比剂使用原则同ICA法。当升主动脉内的信号达到预先定义的100 HU这一阈值时, CT开始自动扫描, 患者憋气8~9 s, 同时在患者胸前壁连接4个电极监测心电图, 获得心脏整体的信息;控制心率在90次/min以内, 若大于90次/min者给予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12.5~25.0 mg口服。

1.3 图像质量评定标准

图像质量评定按照4分法进行[4], 1分:图像质量差, 血管节段不连续, 有明显伪影, 甚至无法辨认血管结构, 不能用于诊断;2分:图像质量一般, 有中等伪影, 血管边缘模糊, 无结构缺失, 轴面扫描结合重建图像可以诊断;3分:图像质量好, 可有少量不影响诊断的伪影, 血管边缘较清晰, 可以诊断;4分:图像质量极好, 无运动伪影, 血管边缘清晰锐利, 可以诊断。

1.4 图像分析

ICA及CTCA图像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 即2名ICA医师均按照盲法原则独立分析这100例患者的ICA影像资料, 30 d后, 其中1名按照盲法原则重复分析。另2名CTCA医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CTCA影像资料。最后分别核对2名ICA及CTCA医师的诊断结果并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作为最后诊断结果。当医师读取影像资料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运动伪影、心率、钙化的影响, 尤其当存在钙化病变时, 狭窄程度的判断就不是很准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采用目测直径法[5]:1级, 无狭窄;2级, 狭窄<50%;3级, 50%≤狭窄<75%;4级, 75%≤狭窄<100%;5级, 狭窄=100%, 即闭塞。CAD的诊断标准为:至少1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医师间及同一医师的诊断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法, 即K值=0.65~0.75为一致性好, K值>0.75为一致性极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A及CTCA诊断结果的Kappa分析

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行Kappa分析,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K值>0.75, 这说明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极好。且同一医师K值较医师间高, ICA法较CTCA高。

注:CI:可信区间;IC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TCA:CT冠状动脉成像;CAD;冠心病

2.2 ICA及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完全一致的节段数及比率

本组100例患者共有1600个冠状动脉节段, 其中ICA共诊断1454个节段, 占90.88%;CTCA共诊断1485个节段, 占92.81%。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结果见表2。

注:IC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TCA:CT冠状动脉成像

由表2可以看出, 医师间和同一医师ICA及CTCA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均大于75%, 以狭窄程度≥50%为诊断CAD的标准, 医师间和同一医师ICA及CTCA两种方法诊断CAD的比率均大于94%。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或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均高于医师间, 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诊断CA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诊断CAD的主要手段为ICA及CTCA, 但两种诊断方法均采用目测评分法, 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不同医师之间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的诊断也会产生差异。

3.1 I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

ICA时间分辨率高, 无论是收缩期还是舒张期, 以及检查时患者的心率如何, 其图像质量稳定;ICA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高, 对细小分支病变的显示清晰, 且不受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6]。因此, 目前ICA仍为诊断CAD的金标准, 因而很少有学者研究它的可重复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ICA医师间K值为0.89, 同一医师K值为0.90, 医师间及同一医师诊断CAD的可重复性极好。同一医师可重复性略高于医师间, 可能与同一医师把握的诊断标准更稳定有关, 但二者差异不大。此结果充分说明, ICA诊断CAD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好, 仍然为诊断CAD的参考标准。

3.2 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

Stolzmann等[7]分别诊断94例64排CT和115例DSCT图像, 以ICA为参考标准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CTCA诊断医师间的可重复性随着阅读影像资料数量的增加而增高, 有400份CTCA阅读经验者诊断CTCA的准确性和医师间的一致性均较高。国外有文献报道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从中等到极好 (K=0.68~0.94) 不等[8,9]。本研究结果显示, 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的可重复性较好, 医师间K值为0.79, 同一医师K值为0.81, 同一医师可重复性略高于医师间, 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此结果表明, CTCA诊断CAD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好, 为目前诊断CAD的较为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 但是其诊断的可重复性低于ICA。

综上所述, 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极好, 且同一医师K值较医师间高, ICA法较CTCA高。因此, 这需要相关学者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最好是由2名医师协商达成一致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申燕艳, 李荣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2) :243-245.

[2]Oevrehus KA, Boettcher M, Larsen HM, et al.Impact of proce-dure volume and operator experience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of computer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264.

[3]崔燕海, 黄美萍, 梁长虹, 等.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3) :374-376.

[4]Ko SM, Kim NR, Kim DH, et al.Assessment of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in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omared with retrospective ECG-gated coronary CT angiopraphy[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0, 26 (1) :93-101.

[5]Writing GM, Lloyd JD, Adams RJ, 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 2010, 121:948-954.

[6]Bastarrika G, Lee YS, Huda W, et al.C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Radiology, 2009, 253:317-338.

[7]Stolzmann P, Scheffel H, Schertler T, et al.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in dual-suoru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Eur Radiol, 2008, 18:592-599.

[8]Tsiflikas I, Brodoefel H, Reimann AJ, et al.Coronary CT angiography with 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170 patients[J].Eur J Rdiol, 2010, 74 (1) :161-165.

重复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重复保险,通知义务,法律效力

一、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我国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 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但有学者提出重复保险其实有七要件:同一要保人, 同一保险标的, 同一保险利益, 同一保险事故, 与数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 数个合同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 保险期间发生重合或交叉。笔者认为重复保险必须存在同一保险期间, 如果不在同一保险期间, 即使其他要件相同, 其实质仍然是单保险。而这里的同一保险期间, 不需要始期与终期完全相同, 仅其中有一段时间重复相同而发生共同之利害者就可以。而判断重合的时间点应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为准。因为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才有认定有无重复保险存在的必要。”而对于重复保险投保人是否同一, 保险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那么重复保险的主体是否一定是同一投保人?对此, 笔者认为, 同一保险利益这一构成要件中暗含了同一被保险人之义, 若被保险人为不同之主体, 则不存在重复保险。且保险合同可以是涉他合同, 受益者可以是投保人自己, 此时投保人就是被保险人。也可以是第三人, 第三人是被保险人。据此, 可能获取重复保险不当利益的主体是被保险人, 而在财产保险中, 被保险人与投保人多为同一人, 因此并没有对此进行区分。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一致时, 应以被保险人为准。

虽然保险法明确规定了重复保险的保险人必须是两个以上, 但如果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同一个保险人订立多份保险合同, 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是否也能构成重复保险呢?从逻辑上而言, 保险人相同时也可以构成重复保险但并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重复保险。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其实质是一种超额保险, 且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前提就是保险合同要在不同的保险人之间签订, 在同一保险人的情况下, 该保险人对投保人是否有签订多份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超过了保险价值的行为肯定是知晓的, 根本无需通知。如果重复保险包括同一保险人的情况, 那么这与设立通知义务的逻辑相违背, 故应将同一保险人的情形排除。被险人明知此情况, 仍然超额承保的, 实际上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重复保险的适用范围

重复保险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损失补偿原则在保险法上的具体体现, 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 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而财产保险就是损失补偿性质的保险, 学界对财产保险适用重复保险制度基本达成共识, 主要争论的焦点是是否适用人身险。有学者总结了学界对重复保险适用范围的不同见解, 主要是以下几种:既适用人身保险也适用财产保险、仅适用财产保险、例外适用于人身保险、适用于财产保险以及非定额给付人身保险。

(一) 财产保险

根据估价的不同标准, 财产保险可分为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定值保险是在投保人与保险人在缔约之时就约定好了保险标的的价值, 保险人给付保险金额时不必对保险标的重新鉴价。不定值保险是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之时, 根据当时的市价对保险标的进行估价后才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合同。保险价值一般都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按照双方当事人的自主约定的话, 保险人给付的保险金可能低于或高于被保险人所受的实际损失, 而如果在缔约之时不预先约定保险金额,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估算保险价值, 就会按照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进行赔付, 支付的保险金就是等于实际损失。这与损失补偿原则相符, 也就是说财产保险中的不定值保险是适用重复保险的。而财产险适用定值保险的标的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主观性的保险标的物, 比如古董、照片、纪念物品等。首先缺乏市场价格参考, 其次其价值流于主观, 因此如果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进行鉴价是十分困难的。另一类是虽有市场价值但鉴价成本太高的保险标的。比如界定在火灾保险或海上保险中已经损毁的保险标的, 故法律从经济角度出发, 允许定值保险, 要求损失补偿作出让步。那么不定值保险是否适用重复保险制度呢?笔者认为是不适用的, 因为首先不定值保险是损失补偿原则的例外, 而重复保险制度的基石就是损失补偿原则。其次, 在保险实务中, 不定值保险会存在投保人高估保险标的或者重复投保的行为 (因为保险标的的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主观性) , 但是这也意味着投保人需要支付高额的保费, 保险人往往非常愿意接受按照投保人申报的保险金额进行承保, 因为如果保险事故没有发生, 保险公司可以获得高额保费。如果一旦发生了保险事故, 保险人便会质疑保险标的的价值, 最后其实际给付的金额往往低于约定的保险金额。如果用重复保险制度调整不定值保险,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因此, 不定值保险不应适用重复保险的规则。

(二) 人身保险

我国重复保险采取的是狭义论, 即保险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 但是在人身保险中, 保险价值根本无法衡量,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根本没有适用的空间。笔者认为, 人的生命、身体确实不可以用金钱进行衡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用金钱对生命和身体受到的损害进行补偿, 比如, 民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人身保险部分险种中是具有损害填补性质的, 如健康保险等。虽然我国保险法不承认人身保险的经济利益, 但是在实践中, 却遵循着损害填补原则而对健康保险进行保险金的给付, 因此在人身保险中仍有损补偿原则与重复保险的适用空间。其实, 关于人身险适用重复保险的矛盾是不应讨论的, 因为将保险划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就是一种保险制度的设计缺陷, 这种划分忽略了独立在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之外的中间型保险, 如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有损失就有保险应该是保险的应有之义, 这种制度的缺陷违背了保险法的立法原意。因此, 笔者认为, 人身保险中部分中间型保险是适用重复保险制度的。

三、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及其法律效力

关于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 我国保险法仅在56条第1款规定了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 太过抽象和宽泛。仅规定了有关情况, 而有关情况到底指什么呢?而且对投保人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时间都没有规定, 不利于保护保险人的知情权。对于违反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也没有进一步明确, 使通知义务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

(一) 通知义务的主体、时间、方式、内容

1、通知主体

虽然在保险法56中规定的通知主体是投保人, 但是在保险法52条中规定被保险人为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人。笔者认为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非同一主体, 投保人并不能够全面了解被保险人的信息, 无法很好地履行通知义务, 因此通知义务的主体应该做扩张解释, 应包括被保险人。

2、通知时间

关于重复保险的通知时间, 是保险合同订立时通知还是订立保险合同后通知呢?前者是对后订立的保险合同的告知, 而后者是对前面已经订立保险合同的各保险人的通知。德国和日本立法的观点均是一旦出现重复保险的事实, 应当立即通知各保险人。但是笔者认为, 投保人在索赔前或索赔时履行通知义务应该被允许, 因为重复保险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保险人获得不当得利, 只要在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之前告知以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即可, 但通知主体应当通知所有保险人。

3、通知方式

关于通知的方式, 大多数国家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 除非双方约定必须书面通知, 一般情况下, 口头和书面的都可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通知主体应该采取容易证明自己履行了通知义务的方式履行, 这样可以避免举证的问题。

4、通知的内容

保险法仅规定了通知“有关情况”, 那么如果投保人仅告知保险人与其他保险人也订立了保险合同, 是否可以认为已经履行了通知的“有关情况”?笔者认为, 仅通知与其他保险人也订立了保险合同是不够的, 因为保险人没有获知保险金额, 无法进行判断。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6条的规定:复保险, 除另有约定外, 投保人应将他保险人之名称及保险金额通知各保险人。即告知通知保险人以外的其他各保险人的名称以及保险金额。

(二) 违反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

根据投保人的主观状态, 违反通知义务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恶意重复保险, 投保人故意不为通知。另一种是善意重复保险, 因投保人疏忽、估价失误、市场行情变化等非恶意未履行通知义务的情形。

1、恶意重复保险的法律效力

在恶意重复保险中对保险合同的效力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 投保人一开始就是为了不当得利而订立与各保险人订立数分保险合同, 所有保险合同都无效。因为基于获得不当得利的意图而订立保险合同的, 不管重复保险合同是同时还是异时成立都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都应该被认定无效。第二、投保人就是单纯不想履行各个保险人的通知义务, 并没有获取不当得利的意图。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若直接将保险合同视为无效, 对投保人而言太过严厉, 保险人若知悉投保人故意不为通知义务, 或者投保人不通知, 对于道德风险与保险人对于危险的评估影响不大时, 保险人可以通知投保人要求减少保险金额、增加保费, 使保险合同继续有效或者解除保险合同。在我国保险法中其他关于通知或告知义务违反时, 保险人一般享有保险合同解除权, 如保险法第16条规定, 投保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告知义务保险人享有解除保险合同权。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可以一般适用或者类推适用保险法中关于保险人行使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的规定。综上, 故意不履行通知义务, 保险合同并不当然无效。

2、善意重复保险合同

在善意重复保险合同中, 投保人虽然没有通知, 但不是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造成的。例如投保人为了分散风险进行分散投保, 保险金额总和并没有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但是在损失发生时, 因保险标的折旧等客观原因导致总的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价值。因此, 笔者认为善意重复保险合同应当在保险标的价值限度内有效, 超额部分的合同无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到保险人之间的损失分摊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是比例分摊方式, 即不区分同时重复保险和异时重复保险, 一律要求重复保险的各保险人, 按照其承保的保险金额与总保额之间的比例分摊保险金额。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出现部分保险人丧失给付能力的情况时, 被保险人的利益难以实现。因为在比例分摊的方式中, 各保险人所负担的赔偿比例是一定的, 当重复保险中的部分保险人因破产或其他原因导致被保险人无法获得清偿时, 其他保险人的责任不发生变化, 部分保险人不能清偿的不利后果最终由支付了超额保险费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承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连带责任的分摊方式。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一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 各保险人在所承保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连带给付赔偿的义务。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后, 按照各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与总保额的比例, 再向其他保险人追偿。

参考文献

[1]温世扬, 黄军.复保险法律问题研析[J].法商研究, 2001 (4) .

[2]梁宇贤.保险法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秀全.重复保险的法律规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

[4]董彪.论我国重复保险制度的立法完善[J].金融与法律, 2010 (3) .

[5]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民大学出版社, 2009:186-187.

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实证研究 篇9

1. 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建立在产品使用基础上对产品的属性有了基本的认知后, 会产生一种重要的感知——顾客感知价值。本研究认为, 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有较大的影响, 在顾客所感知到的价值越高, 那么其重复购买意向也会越高。

2. 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 (Customer Satisfaction) 是营销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因为顾客满意能够产生积极的营销效应, 如促进顾客重复购买、影响顾客保留与忠诚、提升企业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等。这些积极作用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所以,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顾客满意作为经营成功的绩效指标。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有交易满意度与累积满意度两种指标, 而累积满意度比交易满意度的满意程度更深, 顾客必须建立在长期的积极的消费经验和总体的情感满意情况下才会从产品的满意上升到品牌的满意, 即累积的满意度。本研究认为, 顾客满意度越高, 其重复购买意向也会越高。

3. 转换障碍。

转换障碍是使顾客在转换供应商时变得困难的任何影响因素。

(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指的是顾客从现有供应商处购买商品转向从其他供应商处购买商品时面临的一次性成本, 是一种限制消费者在不同品牌产品和不同类别技术之间随意更换的转换成本, 只能是消费者更换供应商时才会发生的实际或感知成本。顾客转换成本表明一个顾客更换企业 (购买地点、品牌等) 的难易程度。本研究认为, 随着可感知的成本的增加, 消费者发生转换行为的可能性将变小, 重复购买意向也会提高。

(2) 替代者吸引力。替代者吸引力主要是从替代者的数量、品牌、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考虑的。顾客决定是否重复购买, 除了考虑原有的供应商外, 还可能会考虑其他供应商的影响。如果有更吸引的替代者, 那么顾客有可能会转而购买其他的产品/服务。如果有很少的替代者的话, 那么顾客终止目前关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替代者的品牌、产品和服务质量被认为相对来说比较好, 那么, 顾客的感知转换利益就会增加, 这样顾客可能会倾向于转换。

4. 顾客信任。

顾客对企业 (品牌) 的信任是顾客对于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的信心, 包含供应商的声誉、诚实可靠性、不会损害顾客的利益等内容。企业以顾客为导向, 为顾客提供可靠的服务, 满足顾客的需要, 讲诚信, 为顾客利益着想, 就会赢得顾客对企业的信任, 顾客就可能发生重复购买行为。

5. RI模型与主要假设。

根据上述讨论, RI模型用图1表示, 并作出如下假设:

H1a: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呈正向影响

H1b: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信任呈正向影响

H1c: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呈正向影响

H2a:顾客满意对顾客信任呈正向影响

H2b:顾客满意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呈正向影响

H3:顾客信任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呈正向影响

H4a:转换成本对重复购买意向呈正向影响

H4b:替代者的吸引力对重复购买意向呈反向影响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与社会人群为调查对象, 共发出问卷各300份, 其中有效问卷各296份。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重复购买意向的关系。

根据一元回归分析结果, 发现顾客感知价值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总体解释度都比较高 (手机产品为25.2%, 理发服务为41.6%) 。但是在多元回归分析中, 我们发现由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顾客信任等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无论是针对哪种刺激物, 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由显著变为不显著, 其系数还变成了负数。

2. 顾客满意与顾客信任、重复购买意向的关系。

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不论是针对手机产品还是理发服务, 不论是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结果, 都显示了顾客满意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满意度越高, 顾客重复购买的意向越高。此外, 顾客满意与顾客信任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很强, 因此, 可以说明顾客满意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还有间接影响。

3. 顾客信任与重复购买意向的关系。

研究发现顾客信任对重复购买意向有很大的正向影响, 不论是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结果, 不论是针对哪种刺激物而言, 都显示了顾客信任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显著的直接的正向影响, 顾客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信心越高, 顾客重复购买的意向越高。而且可以看到, 不管是手机产品还是理发服务, 顾客信任对重复购买意向的总体解释度相对而言是很高的 (手机产品为43.6%, 理发服务为29.9%) 。

4. 转换障碍与重复购买意向的关系。

针对理发服务这个刺激物而言, 转换成本对顾客重复购买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元回归R2系数为0.127, 偏回归系数为0.092, 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替代者吸引力则对理发服务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几乎没有, 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

通常转换成本和替代品吸引力对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是基于情景的, 不同的替代品牌下顾客对它们的感知会随之改变, 各个因素间也互相影响。如果顾客在长期的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转换壁垒, 例如, 长期使用移动号码的顾客想更换为联通的号码, 会慎重地考虑更换号码后会带来的损失和不便, 以及通知朋友新号码所花费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替代品的吸引力非常大 (例如, 联通推出极其优惠的资费) , 也很难吸引该顾客转换号码;相反, 在某些时候, 即使顾客的转换成本并不低, 但由于新的创新性产品的出现, 可能完全影响了顾客对原有品牌的偏好, 出于相当高的替代品吸引力, 顾客可能会相对忽略了转换成本而仍然转换购买新品牌。

5. 顾客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结论, 无论是有形耐用品, 还是无形易耗服务, 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都是顾客重复购买意向重要的影响因素, 转换成本对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比较小, 替代者吸引力对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作用则并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管理建议

1. 注重产品/服务的价值体现, 提高顾客让渡价值。

研究证明, 顾客感知价值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不管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 顾客感知价值对重复购买意向、顾客满意、顾客信任甚至是转换障碍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所以产品/服务还是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 增加其附加价值, 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 提高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等。

2. 注重顾客满意度的提高, 但也要走出“满意是王”的误区。

顾客满意是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之一, 亦是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之一, 这些都足以显示出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 但除了满意度因子外, 还有其他一些顾客主观多样化需求、客观转换成本等因素会对重购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即使顾客累积满意度较高, 也不必然产生重购意向和行为。因此不能盲目追求高的顾客满意, 走出“满意是王”的误区, 综合考虑顾客忠诚、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各个影响因素, 按照行业、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成本等因素来设定顾客满意情况。

3. 注意提高产品/服务的差异化, 提高竞争力。

提高产品/服务供应者自身的差异化,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不仅可以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 而且也可以防止顾客由于替代者的吸引力而转换供应商, 从而可以达到提高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程度。

4. 注重品牌的建设, 诚信经营。

现有消费者对诚信经营的呼吁越来越高, 尤其是现在社会公信力度较差, 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也较低, 所以供应商也应顺应潮流, 加强品牌建设, 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声誉, 以此提高顾客对自己的信心, 打造一批自己的忠诚消费者。

参考文献

[1]陈明亮.客户重复购买意向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03, (1) :110-115.

[2]陈明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客户重复购买意向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11) :93-107.

[3]何卫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研究理论综述[J].当代经济, 2007, (10) .

[4]李东进, 杨凯, 周荣海.消费者重复购买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 2007, (5) .

[5]汪纯孝, 温碧燕, 姜彩芬.顾客的服务消费经历与行为意向的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115-121.

重复自白的排除规则研究 篇10

一、重复自白排除的价值权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侦讯机关刑讯逼供做出有罪供述, 在之后形式合法的讯问中又做出了与之前相同或相似的有罪供述, 该有罪供述即重复自白是否也应视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一方面, 排除重复自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案件证据链的完整性, 进而造成无法有效地追诉犯罪;另一方面, 如果将重复自白当作证据采用, 又可能会架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使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成为虚设。笔者认为, 重复自白的做出如果是缘于第一次非法取证行为的后续影响, 就应予以排除, 反之, 如果重复自白是在刑讯逼供的后续影响消失之后做出的则应予以采用。

二、相对排除重复自白的判断标准

在面对重复自白的可采性问题时, 应以排除为原则, 只有在有证据证明第一次非法取证行为不会严重干扰后续重复自白任意性的前提下, 才能确认重复自白的可采性。那么, 判断第一次非法取证行为对重复自白任意性的干扰程度, 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一) 非法取证行为的严重程度

通过法律法规所禁止的非法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 一般都会对重复自白的任意性产生后续影响, 除非采取阻断该后续影响的一系列补救措施。 (1) 非法取证行为的严重程度要综合考虑该行为的持续时间、讯问人员的具体行为以及被讯问人员的个体情况等。但有些非法取证行为例如讯问人员未告知权利等技术性违法并没有采取暴力胁迫等方式, 不会对后续的重复自白产生影响, 对该类重复自白不应予以排除。

(二) 重复自白与其他证据的印证程度

重复自白的内容有可能存在真实的供述, 供述越真实可采性就越大, 而证据的真实性是通过与其他证据印证程度来判断的。刑事审判中单纯口供不能作为定罪的依据, 刑事案件的证据必然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等, 因此, 我们就要通过重复自白与其他证据的印证程度来判断重复自白的真实性, 从而确定其可采性。

(三) 证据污染的稀释程度

如果在侦讯人员第一次采用非法手段取证之后, 到获取重复供述之前, 有其他独立因素介入, 足以稀释非法取证行为对后续自白任意性的影响, 那么, 该重复自白可以例外地作为证据采用。判断证据污染的稀释程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 讯问主体有无变化

如果实施过刑讯逼供的侦讯人员继续参与后续的讯问, 即使没有采用非法手段依旧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心理压力, 进而导致违背自己意愿做出供述。讯问主体的变更则有可能解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压力, 阻断之前非法取证行为的不利影响。

2. 讯问场所有无变化

一般而言, 讯问场所越封闭, 自白任意性越低。封闭的讯问场所可以切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让其产生孤立无援的危机感, (2) 从而对其产生心理压力, 迫使其做出虚假供述。因此, 讯问场所的开放性有利于修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创伤, 对证据污染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

3. 间隔时间的长短

之前非法取证行为与后续重复自白的间隔时间越短, 该非法取证行为的后续影响就越大, 重复自白的可采性就越低。况且, 无论之前的讯问是否采取了法律所禁止的手段, 间隔时间较短的连续讯问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 两次讯问的间隔时间越长, 对证据污染的稀释作用越大, 重复自白的可采性也就越强。

三、非法证据排除后是否允许重新取证

只要非法证据被排除, 侦讯机关就不能再针对同一证据进行重新取证, (3) 但法官的重新取证行为是不应被禁止的。在司法审判中, 被告人做出的有罪供述如有证据证明是非法取证行为获得的, 理应予以排除。但在排除之前, 法官可以依法在法庭上重新对被告人进行讯问, 如果被告仍做出有罪供述, 那么该重复自白的可采性就较高, 结合其他因素, 该重复自白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注释

1 龙宗智.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10 (6) .

2 公安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刑事侦查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9:532.

可重复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 新闻出版业 “走出去” 国际重复征税 税改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54-04

为了鼓励和促进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和措施。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再到《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为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在海外市场拓展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新闻出版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国际重复征税问题也时刻困扰着业内主体,对我国税收法律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国际重复征税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中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机制的优化。

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中遭遇的国际双重征税问题

1.1 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中遭遇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因

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投资东道国对其征税的问题。这是因为根据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税收制度,此即国家税收管辖权。又依据其产生的原因,税收管辖权可分为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管辖权。由于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其税收管辖权的行使,除了拉丁美洲的少数几个国家外,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是两种管辖权并存的方式,亦即在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方面,既按属人课税原则对本国居民来自居住国境内和境外的一切所得和财产价值,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征税;同时又根据地域课税原则对非居民(即其他国家的居民)来源于境内的各种所得和存在于境内的财产价值,主张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从而对其征税。这样,当中国新闻出版企业有来源于境外的跨国所得时,势必发生对同一笔跨国所得遭遇中国的居民税收管辖权与所得来源地的税收管辖权双重管辖,从而形成双重征税的问题,加重了该企业的税负。因此,中国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时,需要考虑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面临的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税收风险。

1.2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所谓国际重复征税(international double taxation ),又称国际双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各依据自己的税收管辖权按同一税种对同一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限内同时征税[1]。 其特点是:(1)征税主体的双重性,即对同一所得两个国家同时行使征税权;(2)纳税主体与课税客体的同一性,即两个国家对同一纳税人同一时期的同一纳税对象征税;(3)课税税种的同类性,即课征相同种类的税种;(4)纳税人承担税负的国际性,即跨国纳税人的同一时期的同一收入,同时在两个国家负有纳税义务[2]。

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减轻对外投资主体的税负,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在国际税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行的做法是遵循“所得来源地优先原则”,即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居民征税中对纳税人已经在所得来源地纳税的部分,采用某种方法放弃部分或全部的征税收入。就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式而言,主要有国内法方式和国际法方式,所谓国内法方式是指一国在本国税法中规定了一些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措施;所谓国际法方式,是指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如《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采用的多边税收协定。具体而言,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通常用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包括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和抵免法四种。

2 我国现行的减除新闻出版业国际重复征税制度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国内税法和中国签订或加入的多边和双边国际税收协定组成。如前述两个范本是当前国际上影响范围广泛的两个重要国际税收协定,不仅参与的缔约方众多,而且影响着大多数双边或区域性税收协定的签订。此外,我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地区)签订了双边或多边的国际税收协定。截至 2011 年 5 月底,我国已对外正式签署 96 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其中 93 个协定已生效,另外,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签署了税收安排[3]。

2.1 国内税法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框架

涉及减除新闻出版企业国际重复征税的国内税收制度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是营业税的减少和免征。如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对从事广播影视节目在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企业,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向境外提供翻译劳务和进行著作权转让而取得的境外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等。

二是出版物出口退税。如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境外所得税的抵免。如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款按现行有关规定抵扣,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从境内取得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享受免税政策等。

那些关于一般商品的营业税减免、出口退税和境外所得税抵免等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制度,除了特别指明的以外,也可以适用于新闻出版企业。例如:《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认定为居民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2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nlc202309032026

2.2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国际税收协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新闻出版企业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但可以适用现有的相关税收协定。并且,中国对外签订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税收协定主要涉及境外所得的双重征税减除,其主要方法有三种。

2.2.1 采用抵免法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

其中除少数协定和安排中采用直接抵免法外,其他抵免法包含着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例如,中国与法国签订的税收协定第二十二条规定:“除了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收益、董事费和艺术家及运动员所得外,其他来自中国并在中国征税的所得在法国免于课征所得税和公司税;法国对上述股息、利息等所得可以就其全额征税,法国居民就这些所得缴纳的中国税收可以得到法国的税收抵免。”抵免法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消减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2.2.2 关于税收饶让抵免

对于我国居民企业在境外获得的税收减免等,是否可以在我国视同已缴所得税进行抵免,亦即税收饶让,在我国签订的涉外税收协定有如下四类规定:一是实行对等的互相给予税收饶让,如我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等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二是缔约国单方面对来源于中国的投资税收优惠给予饶让抵免,而对中国企业在该缔约国内获得的税收减免不规定饶让抵免,如我国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签定的税收协定;三是与实施境外所得免税法的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中,不用包含税收饶让的规定,如与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签定的税收协定;四是与没有税收饶让制度的国家所订立的税收协定(如与美国)则也没有税收饶让条款。

2.2.3 免税法

我国涉外税收协定中多采用累进免税法。如,中国和瑞典签订的税收协定第二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瑞典居民取得的所得或收益,按照本协定应免征瑞典税收,瑞典在确定其累进税率时,可以考虑该项所得或收益。”

总体而言,我国已经构建起以国内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为基本架构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制度框架。

3 减除出版业“走出去”中国际重复征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行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税收制度和双边税收协定的内容更多侧重于吸引外资。制度方面安排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减除在华投资的外商国际重复征税风险,以提高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但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正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包括新闻出版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向境外投资,这种单向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制度安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改和完善。

3.1 完善出版物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

完善出版物出口退税制度与增值税征纳改革密不可分。现行的出版物出口退税虽然较好地促进了出版物的出口和市场竞争力,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自2003年开始,我国新闻出版物的出口退税率呈下降趋势,如图书报刊由17%降到13%,之后又进一步降低到11%,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这其实是变相地消减了新闻出版物出口的税收优惠度。其他还有增值税征税不统一,与营业税重复征税和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健全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因而,在完善出版物出口退税方面,以2011年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为契机,可以把“营改增”逐步扩大到整个新闻出版业;提高新闻出版物出口的出口退税率;在时机成熟时,借鉴英美法等国的经验,直接免征新闻出版物出口的增值税,以减除这些商品出口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改进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

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境外所得税抵免制度在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方面运用要广泛得多,可供选择的制度措施也很多。

3.2.1 逐步实行综合限额抵免法

我国目前对境外投资所得采用的是分国不分项限额法来计算其抵免限额。此法虽然兼顾了税收来源地政府和境外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该法也面临着计算程序繁琐,工作量大等问题,并且,在居民企业向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下,根据分国不分项免税政策,其各分支机构之间的限额不能相互调剂,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得不到最终解决。

考虑到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投资分支机构多国布局的趋势,例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 总公司的海外网点已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西运城制版集团公司在全球28个国家设立了38家分支机构[4]。以及境外投资税务的管理成本,可以将分国不分项的税收抵免改为综合限额抵免。

3.2.2 适当扩大间接抵免的范围

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加入了间接抵免的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 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其直接或间接股权比例为20%以上。鉴于我国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投资有着多层法人公司的形式,建议适当降低股权比例,降至10%左右为宜,允许多层级子公司间接抵免。

3.2.3 优化超限抵免额结转方向

根据《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规定》,境外投资企业的超限抵免额可以向后结转5年。这虽然可以减轻居民企业的税负,但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允许超限额向前向后结转相比,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受到的补偿不够充分、及时。为此,对于超限额部分,可以考虑实施向前和向后结转相结合的模式,允许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超限抵免额向前或向后结转5年左右。

3.2.4 给予返程投资居民企业税收抵免待遇

返程投资居民企业是指我国境内母公司在境外投资、设立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境外企业,这些境外企业再回国在境内开展直接投资活动设立的居民企业[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七条等现行税法的规定,由于这些返程投资居民企业属于国内企业,其在国内缴纳的税款不能进行间接抵免,如此一来,在这些企业的利润再分配过程中势必包含其已缴纳的税款,构成对这些利润的重复征税。虽然目前在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投资中,返程投资居民企业还很罕见,但未雨绸缪,预先设计总比临时抱佛脚要好。可以给予返程投资居民企业处于间接抵免层级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得税抵免。

nlc202309032026

3.3 健全税收饶让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的国际税收协定较多地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规定国际税收饶让,我国政府大都单方面要求投资母国对其投资者在中国获得的税收优惠给予饶让抵免。但其中较少约定我国承担税收饶让的义务。这种重资本输入、轻资本输出的税收饶让立法会使得包括新闻出版企业在内的中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所享受的投资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最终会被我国补征税款,从而他们获得的税收激励无法最终落实,打击了我国居民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实施国际税收饶让,消减国际重复征税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税收饶让政策和国际税收协议两个路径。

3.3.1 调整国内税收饶让政策

原《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财税字[1997]116 号)规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承揽中国政府援外项目、当地国家(地区)的政府项目、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援建项目和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项目,获当地国家(地区)政府减免所得税的,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后,视同已缴所得税进行抵免。这项政策对减轻我国企业承担境外市政项目的税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后来财税[2009]125号取消了境外市政项目享受的当地免税可抵免中国所得税的规定,境外所得税抵免的范围也仅限于根据税收协定不应征收的几种情况。为了鼓励更多中国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减除他们的国际重复纳税,可以沿用原来的做法,对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获得的税收优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抵免其应缴纳的所得税。

3.3.2 完善国际税收协议

修改和补充我国在相关国际税收协议中的税收饶让义务,兼顾外资引进和资本输出,通过与投资伙伴国的谈判,消减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投资的国际重复纳税。

3.4 着眼税制改革长远目标的免税制度

建立与时俱进的国际重复征税减除制度,不仅是实现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税负公平与效率,而且其价值还在于通过税制改革来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使得更多的新闻出版物出口、版权贸易和新闻出版企业向海外投资等。很多国家在使用抵免法的同时,也大量使用免税法,如对积极收入(商业利润、来自子公司的利润、雇佣或自营收入等)免税,对消极收入(债券红利、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允许抵免。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对居民母公司从外国子公司分得的利润均采用免税法。目前,我国只是对因为灾害、战乱等不可抗因素下的境外所得给予减征或免征,且期限仅为1年[6]。因此,除了现有的境外所得累计免税法外,我国可吸收和借鉴国外此类实践,扩大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投资所得免税范围,加大免税的力度,从长远看,我国的消减国际重复征税制度应当对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投资积极所得实行免税,以彻底解决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所得的重复纳税问题。

4 结 语

消减国际重复征税是一个原理复杂、操作程序繁琐的系统工程。并且,关于国际重复征税的税制改革还需要与其他税制改革、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等其他社会改革结合考虑。从长远来看,包括消减国际重复征税制度在内的整个国际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实现税负公平合理和稳定政府财政收入,更多地是通过税制完善,不断地提升本国出口产品和海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新闻出版业能否持续、健康地“走出去”,合理税负是个重要的方面。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才刚刚起步,相关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配套法律法规尚待建立和健全。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清查整理现有的税收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税制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国际重复征税等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以促进我国居民企业海外投资更好更快地发展。

注 释

[1]王传丽. 国际经济法(第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7

[2]郭寿康, 赵秀文. 国际经济法(第3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4

[3]国家税务总局. 我国对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一览表[J/OL]. [2013-05-10].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687294/

[4]范军.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 的理论与实践(上)[J]. 出版发行研究,2011(11):5-9

[5]刘磊,赵德芳. 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研究[J]. 涉外税务, 2011(7):11-15

[6]张毅峣,何晓峰. 完善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J].中国财政,2010(13): 57-59

(收稿日期:2013-06-28)

水平井选段重复压裂工艺研究 篇12

1 水平井选段重复压裂工艺的现状

水平井选段重复压裂工艺中, 如果解决了井下的封堵问题和工艺方式的选择, 就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对所需井段进行安全压裂, 并形成水力裂缝快速的排除井内液体, 从而达到对水平井选段的低伤害。目前我国对水平井的选段压裂技术有化学隔离技术、机械封隔分段压裂技术和限流压裂技术等。

1.1 化学隔离技术

化学隔离技术, 就是从第一段分段开始依次将对每个所需作业分段进行射开和油管压裂, 并用砂子和液体胶塞来将已经完成的分段与其他处隔离, 然后在完工后进行冲胶塞、冲砂和排液工作。其优点在于安全度高, 但由于使用了浓度较高的胶塞和工作完成后需进行冲砂, 所以对层段有一定程度的伤害, 再加上其作业成本较高和周期相对较大, 导致在实际运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1.2 机械封隔分段压裂技术

机械封隔分段压裂技术主要有环空封隔器的分段压裂、双封隔器的单卡拖动进行分压以、封隔器和机械桥塞之间的结合这三种。其主要运用在套管井出。这里我们就不来详细的讨论了。

1.3 限流压裂技术

在对分段进行压裂作业时, 压裂液进入到储层的过程中要通过射孔的孔眼, 如果其速度比较高, 就会在孔眼处产生一定阻力, 并且泵注射的排量越大阻力也就越大, 若井底的压力超过了分段破裂所需的压力, 则每个层段出可压出裂缝。限流压裂技术是通过孔眼处的阻力来调节各个层段的压力来使各段的压力处于接近值, 在水平井的使用中多用在出现纵向的裂缝时, 对分段的压裂没有一定的针对性。

2 水平井双封单卡拖动管柱分段压裂的工艺

2.1 水平井双封单卡拖动管柱分段压力的工作原理

其主要组成部件是油管、封隔器、喷砂器、扶正器、安全接头以及导向丝堵等。它的工作原理是, 对改造过的水平井进行重复的压裂作业, 在已经被射开的的油层分段中选择一段进行压裂改造, 就要将其下达到设计要求处。当压裂的井口装好后, 通过油管将第一段的压裂作业完成, 等压力得到扩散之后将管柱上提到第二分段处进行作业, 同样依次完成后续的分压作业。

2.2 工艺特点和适用的技术条件

其工艺特点首先在安全方面, 由于整个工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较少, 也就使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并且可以对任意一个投产的井段来进行专门的改造和设计, 管柱的作业过程一趟就可以了, 从而节省了施工人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再加上封隔器与管柱没有收到卡距的影响, 也就是说其同时可以满足长射孔层段的多裂缝压裂改造和短射孔层段的压裂改造。

首先, 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压裂改造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中先尽量满足技术的配套和压裂技术的特点需求。在作业过程中, 由于其使用的是双封卡单段压裂技术, 压裂层上的隔层与套管外面的水泥环要承受一定压力, 因此其对井段隔层的应力和固井的强度有一定的要求。由于作业过程中需要提升管柱, 所以在压裂后出现自喷情况或地层的压力比较高的水平井中不宜使用这种工艺。

2.3 主要配套工具及工作原理

主要配套工具有K344—108小直径封隔器和K344—115封隔器以及扶正器。其工作原理是, 在完成低替的作业后将排量提高, 喷砂器将经过的高压液体进行节流, 上封隔器则通过节流产生的压差来坐封。而经过内外导压体空隙高压液体流到下封隔器则使其坐封, 并通过侧孔进入到目标层位。将油管的压力释放, 上封隔器和下封隔器在油套的压力达到平衡之后, 胶筒会通过自身回弹力来收缩从而解封。利用小直径封隔器进行下封, 胶筒的端面离喷砂口只有200毫米, 为了避免出现卡井情况, 将反循环的死区长度减小是有必要的。导向丝堵与扶正器对管柱进行引导至工作位置并使封隔器在水平状态工作。

3 水平井双封单卡拖动分段压力工艺的实际运用

经过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 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改进, 使用钨钢对喷砂器喷嘴进行加厚从而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 以避免喷砂器在加砂量比较大时出现刺穿情况, 保证封隔器的正常工作, 将目的层压开。同时, 下封隔器采用小直径的封隔器, 使用小直径的导压喷砂器尽量避免出现砂卡情况。

经过改进优化后的水平井选段重复压裂工艺, 通过对水平井双封打卡拖动分段压裂工艺的实验表明, 不管是在封隔器的坐封、解封还是耐压性都比较稳定, 其工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也有一定优势, 并且都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并且, 已经进行水平井重复压裂的施工现场, 各部件运转正常, 管柱工作性能比较稳定。在施工完成后, 对各零部件进行拆除、检查、测量其磨损状况良好, 属于正常范围内, 说明水平井选段重复压裂工艺的各个环节都是科学合理的, 能够广泛运用在现场施工中去。

4 总结

水平井选段重复压裂工艺对各个层段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耐压能力强, 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达到浅水平井层段和中水平井层段压裂改造的要求。现场运用该工艺技术, 在成本、安全和操作方便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辉, 孙秀芝, 吕广忠.压裂水平井裂缝布局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 1[1]陈辉, 孙秀芝, 吕广忠.压裂水平井裂缝布局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 1

上一篇:密码学教学下一篇: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