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

2024-05-16

重复(精选12篇)

重复 篇1

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是泌尿系统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常以发热、疼痛、腹部肿物就诊。以往采用开放手术治疗, 创伤大。近年, 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8年8月, 我院收治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男1例, 女2例。年龄24~47岁, 平均年龄35.3岁。主诉反复腰胀不适, 经超声、IVU、CT以及尿路逆行造影证实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其中2例重复肾输尿管开口于膀胱, 1例重复肾输尿管在靠近肾门处狭窄闭锁。IVU和CT增强显示, 所有患者上位重复肾功能不良, 但下位肾功能正常。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 取斜仰卧位。在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右 (或左) 上腹外侧、肋弓与腹直肌交界, 分别放置10mm、10mm和5mm Trocar。电钩将结肠外侧腹膜沿Toldt线切开。剪开Gerotas筋膜和肾脂肪囊, 显露肾门血管以及输尿管结构。重复肾血管主要来自主动脉和下肾动脉分支。对于进入重复肾的较粗大血管可先试行钳夹, 阻断血流后, 可观察到重复肾颜色由红变暗。用Hem-o-lok夹闭重复肾动脉支并切断。重复肾的静脉较为纤细, 可用超声刀处理。重复肾血管完全阻断后, 其暗红色泽与正常下肾具有明显分界。沿分界线用超声刀切除囊变的上肾。在尽可能低位水平用Hem-o-lok夹闭重复肾输尿管并切断。切除囊变的上肾后, 残留于下肾表面的囊底部分切忌用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下肾肾盏导致漏尿。肾周留置18F胶管引流。切除的组织经脐旁Trocar取出。释放气腹, 手术结束。

2结果

3例患者术中平稳, 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顺利, 不需要输血。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50~80ml, 以后逐渐减少, 第3天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d。术后随访, 患者腰部不适症状缓解, 超声或CT提示肾上极囊性积水扩张消失。

3讨论

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是泌尿系统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文献报道, 发病率约为0.8%[1]。多数成年重复肾及输尿管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因合并重复肾囊性扩张、异位开口输尿管梗阻或尿路感染, 出现发热、疼痛以及腹部肿物就诊。超声一般只能显示重复肾, 输尿管显示不清楚, 除非重复输尿管合并积水扩张。CT、IVU或尿路逆行造影检查有助于重复肾与肾上极囊肿或上盏积水鉴别。对于合并梗阻感染的重复肾及输尿管, 以往治疗上主要采用开放手术, 切除囊状扩张的上位重复肾及输尿管。手术创伤大, 患者恢复慢[2]。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些学者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重复肾输尿管获得成功[3,4]。笔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腔入路治疗3例成年人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 也获得满意效果, 下面就我们的一些体会结合文献做一简要讨论。

腹腔镜处理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的关键是术中正确分辨上位肾与下位肾血供及输尿管。重复肾有其独立的血供系统, 主要来自主动脉和下肾动脉分支。手术中, 对进入重复肾的较粗大血管可先试行钳夹, 观察阻断血流后重复肾颜色的红暗变化有助于辨别血管。结扎切断所有重复肾动脉支后, 上位肾呈缺血暗红色, 与正常下肾存在明显分界。可沿此分界线环绕1周切除上肾。

在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中, 30%病例表现为膀胱以外异位开口的单根输尿管, 70%为膀胱内异位开口的重复输尿管畸形[5]。Robert认为, 对于后者, 术前逆行下肾输尿管插管可帮助术中判断上肾或下肾输尿管[5]。对于重复输尿管的处理, 主张尽量靠近末端切除, 避免扩张的输尿管残留死腔反复感染导致输尿管残端综合征[6]。Robert主张, 输尿管残端开放不予结扎, 以方便引流, 但术前应施行排尿性膀胱造影检查, 排除膀胱重复输尿管返流存在[2]。

术后尿漏是腹腔镜重复肾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可能与重复肾残留缘渗液有关[7]。笔者认为, 彻底结扎切断重复肾的血管分支也是防止术后尿漏的关键。因为重复肾尿液主要来自肾小球的不良滤过, 彻底阻断重复肾血供后, 则导致肾小球萎缩而滤过停止。近期我科曾处理1例重复肾外伤患者, 术中仅将下肾切除, 残留重复上肾而发生术后尿漏。经DSA栓塞上肾血管后, 尿漏随即停止。此外, 在切除囊变的重复肾后, 切忌对残留的囊底部分进行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下肾肾盏发生漏尿。

总之, 采用腹腔镜治疗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 安全易行, 并发症少且恢复快。

摘要:目的:初步总结重复肾及输尿管腹腔镜手术经验。方法: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男1例, 女2例。平均年龄35.3岁。主诉反复腰胀不适, 经超声、IVU、CT以及尿路逆行插管造影证实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经腹腔径路腹腔镜探查患肾。将结肠向内侧推离, 分开肾周脂肪囊, 暴露肾门血管和输尿管。辨别上肾输尿管予以结扎切断。切断上肾血供后, 上肾与正常下肾存在明显分界线, 超声刀沿分界线切除囊变的上肾。留置引流管23d。结果:3例患者恢复顺利, 出血少。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50~80ml, 随后逐渐减少, 第3天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d。结论:采用腹腔镜治疗重复肾及输尿管畸形安全易行, 并发症少、恢复快。

关键词:重复肾及输尿管,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Schlusscl RN, Retik AB.Ectopic ureter, ureterocele, and other a-nomalies of the ureter〔M〕.In Walch, PC (ed) .Compbell's Urology〔M〕.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2.2007-2052.

[2]Robert A, Gill IS.Laparoscopic upper pole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duplicated renal collecting systems in adult patients〔J〕.Urol-ogy, 2007, 69 (6) :1202-1205.

[3]Janetshek G, Seibold.Laparoscopic hemi-nephrectomy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Urol, 1997, 158 (3) :1928-1930.

[4]Wang DS, Bird VG, Cooper CS, et al.Laparoscopic upper pole heminephrectomy for ectopic ureter:surgical technique〔J〕.J En-dourol, 2003, 17 (4) :469-473.

[5]方昆豪, 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响诊断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68-136.

[6]高新, 王德娟.腹腔镜治疗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见:梅骅, 陈凌武, 高新.第3版.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46-1049.

[7]Wang DS, Bird VG, Cooper CS, et al.Laparoscopic upper pole heminephrectomy for ectopic ureter:initial experience〔J〕.Can JUrol, 2004, 11 (2) :2141-2145.

重复 篇2

方法 1:突出显示重复数据

你可以将重复的数据突出显示,这样你就可以找到它们,并且避免重复录入。做法如下:

先要选中你要找出重复数据的范围。比如说,你要在“员工编号”里找重复项,就把“员工编号”一栏全选中。

然后在开始选项卡 ->条件格式->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重复值。

收起这个图片展开这个图片

在重复值对话框上,选择你要把重复项突出显示的格式,再确定。

收起这个图片展开这个图片

搞定!重复的内容一目了然,这样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咯,

收起这个图片展开这个图片

方法 2:轻松删除重复数据

可以利用 Excel 删除重复数据的功能,把重复项删除。做法如下:

选中你要删除重复数据的范围。比方说,把整张表格全部选中。

然后在数据选项卡上 ->删除重复项。

收起这个图片展开这个图片

弹出一个删除重复项对话框。你需要在哪几列里面找重复项,就把哪几列勾上,确定一下。

收起这个图片展开这个图片

Excel 会检查重复值,并把含有重复值的记录删掉,然后弹出一个框告诉你删掉多少条(或是没有找到重复记录):

收起这个图片展开这个图片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篇3

作品参加:“首届中国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等展览。

出版个人画集:

《李洋水墨画创作》1993年,广西接力出版社;

《信天游·李洋》2001年,香港收藏出版社;

《李洋·彩墨心象》2001年,广西美术出版社;

《走进画家·李洋》2004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中国主流画家创作丛书·李洋(卷)》2004年,河南大象出版社;

《名家逸品·李洋》200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

《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教法·中央美术学院李洋水墨人物写生》2005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中国当代人物画十家·李洋》200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李洋·水墨风格》200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

——陈子游(中央美术学院院刊编辑部记者)

彭筠(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整理

陈子游(以下简称陈):目前你在创作中有没有面临某种困惑?

李洋(以下简称李):画家在年轻的时候,通常较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创作,而中年以后,却会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美术现状更为关心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作品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就目前中国画的现状而言,社会提供给画家的平台还是不够宽广,学术氛围也不够纯粹,当然,这也许和那些大师级人物的相继过世,学术上缺失权威有关。近些年,社会上的主题性展览愈演愈烈,而这恰恰是学院画家的弱点。毕竟,学院画家一直以来是更偏向于学术性研究的。人到中年以后,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滑落到一种边缘状态了。自以为自己所关注的是所谓的学术研究,然而在社会大美术的平台上显得很滑稽。

陈:你还有这种危机感?

李:这种危机感其实早就有了。我刚才说过,年轻时候总是一股脑儿地关注自己的创作,对学院内的事情则极少过问。而如今学校的事务已逐渐移交到我们这批中青年教员的手里,我们已然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我现在担任中国画学院人物教研室的主任,必须全盘地考虑人物专业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毫无疑问,个人绘画创作以外的事情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陈:责任感增加了。

李:所谓责任感只不过是一种美丽的说法。你看,我原先从不参加社会上的主题性展览,但现在的局面是,主题性画展越来越多,于是你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沦为一种边缘人了。即使你参加在中国美术馆组织的一个学术性展览,也很难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这和八、九十年代我们举办展览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94年,以我、田黎明、唐勇力,还有几个外地院校中国画画家为主,搞过一个“水墨延伸”纯学术性画展,在当时很是轰动,连续搞了几年,各地的反馈也非常热烈,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可现在的展览已经完全商业化了,不仅仅是展览,甚至绘画本身也成了一种商品。

陈:那么你对当下火爆的书画市场又持何种态度?

李:如果站在学术的角度看这是对纯学术研究的一种伤害。我不否认,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需要生活,也需要卖画。

陈:毕竟物质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

李:回想八、九十年代的美术学院,艺术环境还是相当纯净的。而如今的这种火爆的艺术市场早就把原来那些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学术研究群体撕得支离破碎了。现在组织学术性的展览完全成了一场滑稽的闹剧,身处此种环境不由得让人的身心产生一种沉重的疲惫感。我的老师卢沉先生在世时也说过,“人生活在物质社会里面不得不被各种物质利益所引诱”。

陈:那么你对学院的发展抱持一种怀疑态度,是这样吗?

李:不是怀疑。学校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的需要方能求得生存,中国画也强调“笔墨当随时代”。面对目前的中国画现状,专注学术研究会显得很尴尬,很滑稽。一场学术性的展览过后,一方面是引起大的反响,另一方面也会招致很多尖锐的批评,十年前的“水墨延伸”画展也不例外。所谓学术性也只能局限于小群体内部,并不能得到社会普遍的理解和认可。

陈:成为一种另类了。

李:对,另类了,边缘了。我去年曾想画一批外来农村打工人员的作品,这群人毫无疑问是处在城市边缘,并且无法进入城市的主流。

陈:实际上,现在成功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一边进行自主性创作,一边做市场。

李:两条腿走路嘛。其实许多老先生早已看到这一点,曾经提出过这种观点。

陈:那么在您二十年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和朋友都有哪些?

李:卢沉、周思聪和张立辰先生是我最早的三位老师。也是对我影响最重要的三位恩师。七十年代初,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很有幸地结识了这几位老师。那时社会上搞“批林批孔”展览,学校停课,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我那时喜欢画宣传画,其中一张画被东城区选送中国美术馆参加展览。当时政府组织了一批中青年画家辅导这群中学生完成展览的创作,卢沉、周思聪、张立辰先生都在其中。我由张立辰先生辅导,于是就这么认识了我的老师。可以说,我很幸运,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基本没走过什么弯路。张先生教我如何画速写,教我临摹中国画,后来又认识了周思聪和卢沉两位老师。插队时在乡下画了大量的速写,不断地求教这几位先生。之后便顺利地考进了美院。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学院里的艺术氛围相当浓厚,教学非常严格,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包括田黎明、唐勇力、陈平等等。当时,中国画系由叶浅予先生任系主任,系里有几个试验班,我是山水试验班的学生,陈平则是人物班的。毕业后,他们画了山水,我反而画人物了(笑)。后来,我的毕业创作《左权将军》受到了周思聪先生的大力推荐,那张作品的背景运用了丝网版画的效果,在当时在生宣纸上用丝网制作出肌理和形象,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探索,所以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于是,毕业后被留在了中国画系任人物教员。

陈:创作上应该还是受卢沉、周思聪先生的影响更多一些。

李:是的,卢沉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也就是说,要努力让每个阶段的创作都有所区别,甚至每一张作品都有所变化。艺术应当是你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一种表达,而你的感受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不是一尘不变的。所以,艺术创作上的重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卢老师还有一句话,就是“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现在有理论家有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样便是忽视传统的重要性。实际上,卢老师本身传统的功底非常扎实,甚至影响了80年有以后的一大批画家。我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是: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中国画传统的功底,然后在现代艺术的平台上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地融汇中西和古今。只有不断地为传统注入新的养分,中国画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举另一个例子来说明,京剧之所以无法向前发展,正是因为京剧本身是一种过于完整的艺术形式。它的唱、念、做、打,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范,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于是成了阳春白雪。所以,我一直以来都试图将艺术探索进行下去。可以说,这些大师级人物在世时,是我们中国画的一面旗帜。

陈:学校教学的目的也变了,是提高素质。

李:现在本科生的培养成了一种素质教育,而八十年代初,我们上学的时候,美术学院门前的横幅上写的是“美术学院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入学后,同学们情绪振奋;仿佛人人都是艺术家了。而现在的学校,学习氛围完全不同了,甚至师生关系也变得很冷漠。

陈:这么多年来,你的个人风格一直比较善变,但是在某个阶段肯定还是有某种明显的创作倾向吧。

李:九十年代,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比较有热情,偏爱抽象水墨研究。当时我在卢老师的指导下,在系里开了一门新课——“水墨构成”,主要专注研究水墨画的形式构成语言和表现技法。卢老师主讲形式分析,都是以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为范本。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形式手段和表现方式。而我主讲材料技法的内容,主要是进行毛笔表现之外的制作性技法的研究。卢先生退休后,担子基本就落到我的身上,到现在这门课已经基本边缘化了(笑),但我在个人的创作中还是坚持了这种技法的探索,包括90年代画面上出现的那种青绿颜色,主要吸收传统壁画的样式,试图丰富中国画的形式语言,那个阶段的变化还是比较丰富的。2000年以后,造型上有一些回归,更注重对生活的感受。这可能和年龄的增长有关,但我的首要原则还是力图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变化,无论是重彩的还是水墨的。

陈:但我发觉你画面上的色彩好像越来越不像原来那么张扬了。

李:对,现在越来越温和了。我一直偏爱在中国画中注入大量的色彩元素,在色彩的运用中吸收传统壁画以及民间美术的设色规律,甚至在造型方面也吸收了很多民间的元素,显得比较夸张。我经常去陕北地区采风,而陕北农民画本身就是十分夸张的,拿到国外展览,很容易被认为是中国的现代艺术,视觉感染力非常强。2003年以后,我又转而创作了一批水墨作品,之前一直使用一些比较火爆的色彩,所以有意识地收敛自己一下,回归到纯水墨的领域中去。当然,这类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形式的变化,比如,线和团块的对比,赭石色与墨和空白处理等等,但水墨语言更纯粹一些。

陈:那么你目前在创作方面常常思考的是哪些问题呢?

李:这两年重彩的创作比较少,就像刚开始所说,内心困惑太多,所以水墨的作品就多一些。当然,这种作品仍然是纳入我个人的语言系统之内的。不论走向如何,我仍然坚持我个人的创作主题。

陈:只有自己认可了,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李:对,就个人来说,色彩和水墨我都不想放弃。我刚才说过,去年我曾想画一批城市边缘人的形象,但困难重重,所以今年还是打算从人物写生入手。

陈:前些日子和刘进安聊天时,他也说到想画这种外来民工人员题材。实际上,民工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符号。

李:民工这个外来群体已经成了每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人群。城市人的日常生活都不能离开这些人,他们深入到了城市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包括卖菜、物业、保洁,等等。但这个人群又长期徘徊于城市的边缘,无法成为城市的主体。因此,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自然就成了目前艺术创作关注的一个焦点。一旦城乡差别消除,关注也会随之消失。实际上,美院内的模特儿基本都属于这个人群的范畴,他们穿着城市人的衣服,努力地试图融入这个城市,这种状态中包含了强烈的文学性,但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表现有一定难度。

陈:那对自己在今后几年的创作有什么打算?

李:学校最近给我批了一个课题,“水墨人物写生教学研究”,这实际上也正是我近来关注的一个问题。人家都忙着创作,忙着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人物写生教学,尤其在中国画系显得相当薄弱,这可以说是中国画教学中一个潜在的危机。相比之下,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美术学院才是继承中国画传统的,而中央美院则是注重中西融合,以造型为特点。那么,一旦我们自己把造型这一块也失掉了,中央美院的优势何在?就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画写生的,这可能与卢沉老师的言传身教有关,而且特别喜欢和学生一起画。实际上,美术学院现在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教员即使是写生,也总是按照自己创作的模式去画。教学是应该讲授艺术规律性的方式、方法。

陈:这样就走进一个误区了。

李:对,因为我们的老师都是从传统一步步走过来的,以此为基础,凝练出自己的语言系统。而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老师创作风格模仿的层面,那么基础性的学习机会便就此失去了——学生离开学校就不会画画了!周思聪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早已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一个人吃了四个馒头,那么再吃第五个馒头就饱了;但如果学生单纯地模仿老师的创作,就好比是只吃了第五个馒头。没有前四个馒头垫肚子,即使吃下这第五个馒头,又如何会饱?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前一二三四个馒头,然后由他们自己去体会那第五个馒头。这实际上就是在说,学校应当教给学生的是艺术的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样式。所以,我现在正在努力将这一套水墨写生艺术的规律整合出来,好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水墨人物写生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从而将蒋兆和先生到卢沉、周思聪先生的人物画写生传统延续下去。

陈:我常常觉得你绘画中表现出的书写性非常强,你怎么看待书法与人物画笔墨的关系问题?

李:我比较喜欢书法,几乎每天都坚持写字,案头上也总是放着各类字贴。我个人偏爱在画面中张扬线条的美感,有时是纯粹的线描。我从研究书法里得到了大量有关线条的启示。书法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修养。我从上大学就喜欢写字,一直坚持到现在。书法是中国画的灵魂,古人说“书法用笔”“书法入画”,意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现在很多人物画家所用的笔墨已经不是中国画的笔墨了。甚至有画得很好的画家不会写字。

陈:全部简单化了。

李:对,有些可能是受西洋画方式的影响,已不是水墨的表达,甚至是追求一种肌理的罗列。但这种样式目前比较流行,所以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加入。但是书法用笔是中国画的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过,否则你会很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陈:那么,在过去一百年中出现的诸多艺术大师当中,哪位对你的影响至深?

李: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蒋兆和的伟大。昨天半夜醒来,就想起蒋兆和的画。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也无法达到《流民图》的高度。我们且不管这件作品的产生背景和创作目的,只单从艺术表现力的角度出发,它所展示出的笔墨的表现力和震撼力都是今人无法企及的。可以说,那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成就我们今人至今无法望其项背。现代人可能情调更多了,情趣更丰富了,但人物画领域却充斥了一种阴柔之气,显得阳刚不足。蒋兆和先生画《流民图》时,那种纵情挥洒的线条,完全是在人物画中张扬线条的强悍和力量。

陈:语言更单纯。

李:对,现代人笔墨的表现可能更多了,但墨多,见笔的却少了。块面的东西越来越多,古希腊、罗马雕塑式的线条越来越多了。但要知道,雕塑的线条是立体的,有空间量感的。中国画的线条,所谓“骨法用笔”是平面性的,它所表达的是绘画空间。这种模仿雕塑式的线条反倒是成了一种新式的画法。

陈:成了一种流行。

李:是啊,大家都觉得是一种新奇。所以,我在一开始说自己现在感到很迷惑。当然,我必须承认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所谓气象万千,谁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或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甚至很多理论家都已经云里雾里了(笑)。

陈:要是让你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对自己做个评价,会怎么说?

李:身处学院,应该是比较单纯吧,没有社会上来得那么复杂。另外,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交朋友,喜欢热闹,白天除了上课,通常都闷在画室里,晚上就出去和朋友喝喝小酒,聊聊天,大多数时间还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不重复自己 篇4

我赞同她对人的善意。曾听建设心理网站的朋友说:主事者希望心理社区做成分门别类、简洁明了的解决方案, 焦虑症如何处理、强迫症如何应对、恐惧症如何治疗……让有需要的人各取所需。可是心理咨询哪有那么简单!也曾跟人谈过, 文学中爱与死两个永恒的主题, 可以变奏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回肠荡气;心理咨询中简单的原理, 应用到不同情境、不同的人, 适宜的实际操作也可以是千差万别。而咨询不只是对症状和原理的了解、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更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对人性和人生的体悟。

10年前我在校园时, 遥想毕业后的前景, 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心悸地觉着工作不应当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在京剧社看琴师拉琴, 即便多次拉同一个唱段, 即便要为多个爱好者不断纠正同一处吐字发声, 他演奏时仍然有自得其乐的陶醉, 令旁观的我羡慕不已, 竟有人如此热爱他需要反复去做的事情。

有一回听古琴演奏会, 主持人介绍说古琴谱上只有抚琴的手势, 没有节拍, 因此每个演奏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琴曲做出诠释。我艳羡地想到表演、演奏这些创造性的工作真好, 可以不断加入自己新的感悟和体验, 对角色或曲目做出新的演绎, 从而超越简单的重复。

重复作文 篇5

一个晚上,狂风犹如,铺天盖地的卷来,但在楼层灯光的下,显得那么温顺,正遐想着,一只手拍拍了我肩膀,我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是老师,“想家了吗?你父母一会儿就来,记得下去哦。”我望了望老师,心中像燃起了一团火,了自己的心窝。

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我像一匹脱缰似的野马迫不及待的奔出去。来到校门口前时,已经看到妈妈在向我招手了,而爸爸,站在一旁,望着我,却没说什么,手中的烟停在了半空,此时,我却莫名的失落了……

“妈妈,你怎么来了!”

“天气冷了,就给你送汤喝啊!别说了,快到车上去吧!”妈妈亲切的拍拍我头。回到车上,妈妈依旧跌跌不休地说着:“你学习怎么样了,有没有生病,要多穿衣服……”我望了望车外的爸爸,他依旧站在车外,手里的.烟散发着烟雾,烟雾缓缓上升,显得那么扑朔迷离,“女儿,怎么啦?快喝啊!”妈妈看着我,疑惑地问道,我不知怎的,很大声地说了一句:“谢谢妈妈,你煲的汤真好喝!”谁知,母亲愣了一下,说“女儿,这是爸煲的汤,一早起来就拉着我去市场”“啊”我的心,像是掉进了一个深渊的洞,我望了望车外,真希望爸爸没有听见,可事情却与我相反,爸爸似乎听见了,手中的烟,颤抖了一下,掉在了地上,顿时,我的心好像被深深的捶了一下。

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早上,来到了厨,来到了他背后,他一会开火,一会装水,手忙脚乱的弄着,汗滴与爱不经意间滴进了锅中……“女儿,回去吧”他拉了拉我的手,“嗯”我低着头,往回走,再转身,发现车已经走了,只看见停留在地上的那半点火星!

来自重复的苦恼 篇6

类似例子,日常生活中还很多。这些表现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医学上称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该病以重复明知不合理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特征。临床上又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以刻板的形式反复出现一些思想、表象和冲动。因其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或是不体面的、攻击性的,故常焦虑不安。强迫观念中以强迫性联想最为明显。如一女中学生性格内向,一见异性便产生与其恋爱、结婚的想法,虽明知不可能,但内心反复思考不已。强迫性穷思极虑者总是反复想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怀疑者常疑自己写错字、做错作业。外出时担心门窗、抽屉未关好,反复多次检查仍不放心,整日忧心忡忡、心神不宁。还有一种强迫对立观念者,在听到“某人很好”时,立即会出现“某人很坏”的念头。听到“冷”立即会出现“热”的想法。强迫性冲动者则害怕自己伤人毁物,虽并不会这样做,但此种冲动引起很大苦恼。强迫性表象则常为不快、淫秽的内容,如青年男子脑中反复出现丑陋老太婆或生殖器的形象,因而极不愉快。强迫情绪是一种对特定事物的难以控制的恐惧,亦称为恐怖症。如对高楼、刀枪、黑暗、异性、疾病、妖魔产生恐怖等。强迫行为最常见的是强迫洗涤(洗手、洗衣),还有强迫检查(门窗),强迫计数(钞票)等。

强迫症常见于青少年,以男性为多,特别是多见于中学生。病前素质可能是本病的主要基础。多数病人病前谨慎持重、勤恳踏实、一丝不苟、要求精确、追求完美,但具有刻板固执、墨守成规、过分注意细节、内向、胆小、拘谨、犹豫、踌躇、缺乏自信等人格特征。绝大多数人发病诱因不明显,仅少数人易于在长期身心疲惫、精神紧张和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病。病程有波动性,可有较长缓解期。病人常为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竭力克制,但控制后内心不适而无法摆脱,最终只好屈从,继续去思考、去做。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脑力劳动加重,人际关系复杂,心理矛盾甚至危机感不断产生。日常生活中一般人能承受的变化。少数人却可能因具特殊的素质和易感性而发展成强迫症。素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又可因后天环境、文化、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因此,性格锻炼可谓是防治强迫症的良方。青少年朋友应当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和远大的目标,注意培养自己勇敢坚强、机智果断、热情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和性格,将精力集中于事业、学习上,同时扩大兴趣爱好、注意劳逸结合、陶冶情操。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灾体活动,常与同伴接触交流,可避免孤僻和过于内向。

重复胃1例 篇7

患者, 男性, 40岁。因“体检发现贲门部占位6天”于2012年5月17日入院。当地行腹部B超时发现贲门部囊性占位, 无腹痛、腹胀等表现,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胃镜:贲门下方胃底肿块 (胃壁外?) , 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 (见图A、B) , 予进一步行“腹腔镜下腹膜后囊肿切除+胃部分切除术”, 术中见囊肿位于胃底后方, 约3cm×2cm, 与胃壁粘连致密, 内可及乳酪样物液。术后病理: (腹膜后) 囊壁样组织, 镜下见囊壁为消化管壁组织, 一侧面衬覆柱状和鳞状上皮, 下方见少量胃腺、食管腺。病理诊断: (腹膜后) 符合重复胃。术后拆线出院, 随诊两年未见复发。

图A见胃贲门部后方见一大小约4cm×4cm的类圆形低密度影 (白色箭头处) , CT值约20HU, 边界清楚, 左前壁见钙化。

图B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2 讨论

重复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 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 成年发病极为罕见, 病变形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性包块, 多为单发, 极少与胃腔相通, 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 大部分在胃大弯。目前重复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大多数专家比较认可的理论是胚胎时期消化管发育异常。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症状表现为有腹部肿块、呕吐、体重减轻、腹痛、贫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最典型的特征为触及腹部肿块[1], 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本例患者因体检发现而无相关的临床症状。

该病在手术前往往难以明确诊断, 常在术后证实。腹部超声、CT及MRI可发现上腹部囊性肿块, 并可显示与周围毗邻器官的关系, 但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 内镜超声能分辨出胃壁的各层结构及附着于胃外层的囊肿, 有助于诊断, 但由于该病罕见, 本身临床表现不典型, 增加了诊断的难度。重复胃的诊断标准: (1) 囊肿紧贴消化道某一部位; (2) 有发育良好的肌壁; (3) 囊内上皮与消化道某部位上皮一致[2]。本例患者囊肿位于胃底下方, 与胃腔不相通, 与胃壁粘连紧密, 囊壁为消化腺组织, 可见少量胃腺、食管腺。完全符合重复胃的诊断。

重复胃有恶变的可能, 因此临床上发现腹部囊性肿块, 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与胃壁关系密切时, 需考虑重复胃, 如无明显禁忌, 即使无临床症状, 也应该尽早手术, 并切除与囊肿邻近的组织, 以免症状复发。本例患者行囊肿切除+胃部分切除术后效果较好, 随访两年腹部囊性肿块未复发。

参考文献

[1]Theodosopoulos T, Marinis A, Karapanos K, et al.Foregut duplication cysts of the stomach with respiratory epithelium[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 (8) :1279.

重复工作的价值 篇8

重复, 是工作的常态;重复, 还会形成一种仪式感。再伟大的征程, 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单调的背后常常是一种庄严与神圣。如果你能在重复的小事中, 参透它的闪光点, 那么你已经踏上未来的通途, 重复价值早晚会向你交付。

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高考的作文是一个图, 图中一个人要挖井找水, 在地上挖了很多坑, 深浅不一, 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 但因为他浅尝辄止, 没有在任何一点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 结果他一点水也没有找到。

直到现在这个图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 我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 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 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 不是点子, 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持之以恒

什么是持之以恒?简单地说就是重复。有一本书叫《异数》, 这本书提出“一万个小时定律”, 他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 发现无论是比尔·盖茨, 还是打高尔夫的泰德·伍兹, 要想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的专家, 1万小时是最基本的投入。

我发现编程序也是这样。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 怎么也要写个10万—15万行以上的代码。如果你连这个量级的代码都没有达到, 那说明你还不会写程序。在学校里你写点几千行代码的课程设计、1万行代码的毕业设计, 这都不算什么。

运动员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学跆拳道, 还是打网球, 都有很多动作需要不断重复, 可能每天都重复成百上千次。有些年轻同事抱怨说工作重复, 枯燥无味没意思。我个人觉得, 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 是简单的重复, 那你应该想办法优化它。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故事, 说的是1948年辽沈战役的时候, 林彪每天深夜都要求汇报每日军情, 其实都是重复着一堆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物资多少, 还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 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 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

这种工作很繁琐, 很累人, 看不出有任何价值。然而, 1948年10月份, 林彪发现缴获的长短枪比例、大小车比例、军官与士兵的比例略微有些异常, 从这些微妙的数字变化中他判断出国军司令廖耀湘的指挥所就在附近。

勤能补拙

以前微博上推荐过一篇文章, 叫做《我的助理辞职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说的是有个助理帮总经理贴票据的事儿。在多数人看来, 这个工作既繁琐, 重复, 又没有意义。

但这个助理建了一个表格, 把所有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等记录下来。时间一长, 她就发现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 总经理没交代到的工作也能处理得很好。实际上, 她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 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的助理工作, 她实际上拓展了她的职业生涯。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你如果坚持下来, 你就可能做到了。

中国有句俗话:勤能补拙是良训。“勤”里面就有对重复的态度和重复的方法。我早期创业的时候, 也做过很多重复的事, 有时候也会厌倦, 退缩, 想打退堂鼓。比如, 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 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 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 为什么要做代理, 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了, 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也不想干了, 但当时我看了一本书, 就是中国首富宗庆后的《非常营销》。书里有一段, 恰恰写到他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 一遍又一遍地讲重复的话, 一遍又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我看完以后, 什么也不说了, 接着去跑下一个城市。

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 但我在编程的时候, 比谁都能坐得住。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 吸根烟。但我坐在那里, 除了吃点饭喝点水, 可以10个小时一动不动。编程的时候, 如果有人在旁边玩游戏、看电影, 别人总会忍不住溜一眼。但我可以做到完全无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你如果坚持下来, 你就可能做到了。很多人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一面, 却没有看到他为成功做出的积累。有个7个馒头的比喻很恰当, 你吃了第七个馒头以后终于吃饱了。别人就开始研究, 你吃的第七个馒头是用什么面粉做的?为什么吃了这个馒头就饱了呢?他们没有看到你前面还吃了六个馒头, 这六个馒头就是我前面提到的“1万小时”的积累。

有本管理学的经典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业都像一个巨大的飞轮, 特别重。我们每个人去推, 一下两下, 这个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 咬着牙不放弃。突然有一天, 这个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 飞轮就慢慢动起来了。一旦这个飞轮动起来, 自己就有了势能, 后来大家再推, 它就会越转越快。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 公司每天也有无数的琐碎的事, 我也经常要开很长的会, 要跟很多人谈话, 每天要把讲过的话重复一遍又一遍。

“预设”精彩重复“生成” 篇9

一、预设“矛盾”的教学, 孕育即时的“生成”

教师实际教学之前, 必定是有了详细的教案。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 对于教材的把握, 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优秀的教师往往举重若轻, 在实际的教学中, 把“生成”处理的了无痕迹, 其实教者早已胸有成竹了。在这样的课堂中, 预设让教育成为了艺术。

成功的教学源于促进“生成”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制造教学矛盾, 推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使教学过程深刻而富有个性, 用学生的激情点燃理性的课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根基于成功的预设, 只有预设有了思维深度, 才能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才能承载着教学的有效“生成”。

例如, 在教科版科学三下《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 教师预设学生会通过尺来量粗细不同的瓶子里水的高度, 来比较水的多少, 从而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是不是发现了学生的前概念中的问题, 马上进行纠正呢?这样做就浪费一个极佳的教学的“生成点”。教师在这里要做足工夫, 把这一典型错误放大。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不同粗细的杯子、尺子等, 让学生自己来比一比。结果发现, 用了标准工具尺子、标准单位毫米, 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要时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让学生一起来感知、剖析、领悟。教师让学生观察三个数据差别大的小组和他们的实验器材, 让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就很自然地说出:“杯子的粗细不同。”从而达到在矛盾和实践中修正学生原有的前概念的目的。使每个独立的个体想法在与群体的交流中, 得到交融, 主动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用理性与激情建构智慧的课堂。

在这个实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 其实, 看似是学生的“生成”, 但却是教师预设的“生成”, 是教学的精彩所在, 也是建立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的有效“生成”。但是,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案, 把生成孕育在教学中, 通过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探究, 才能促使有效“生成”, 水到渠成。

二、捕捉动态的“生成”, 聚焦智慧的“交流”

富于“生成”的课堂教学, 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是教师所追求的。我们追求的课堂, 必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必定是一个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循循善诱的课堂。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呢?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动态, 关注课堂的变化, 善于捕捉学生的前概念的矛盾, 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师要细心捕捉、聚焦矛盾来落实好课堂的“生成”, 创设一种循循善诱、具有生命力的科学课堂。

1. 细心捕捉, 在倾听中动态生成。

教育的过程是倾听的过程, 倾听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倾听给了学生“活跃”思想的机会, 也给了教师捕捉“生成”的机会, 教师应该满怀智慧去倾听学生的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想法。科学教师应该善于在倾听中捕捉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 并尽可能创设条件, 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教师要灵活应变, 巧妙应对学生的发现, 将弦外之音升华为思想的结晶。

例如, 在教科版科学五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 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就应该注意倾听, 学生普遍认为“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教师应该着眼于局部的精雕细琢, 进行精心的预设。通过对比实验把教学指向受力而不发声的橡皮筋、钢尺, 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到“物体受力不一定发声”, 激发学生思维的“矛盾”, 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激起学生修正前概念的欲望。把教学的方向引领到观察和分析两种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候有什么区别上来, 促使学生主动观察、记录、比较、分析,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觉构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可见, 倾听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活动的前奏, 引领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基于倾听的“生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使科学课更具有魅力, 当合作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的时候, 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倾听营造了一种师生安静却富有智慧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却更有生命力。

2. 聚焦矛盾, 在交流中收获生成。

第思多惠说:“要给予儿童真知, 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言语的碰撞中, 探究者可以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审视, 可以领悟出自己逻辑的矛盾, 引导认知冲突, 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科版科学五下《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 我们的眼光总是聚焦在生成的气体上, 但是, 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放入过量的小苏打后, 把眼光聚焦在反应后的液体上吗?教师引导一下:“那透明液体是什么?让我们分析一下, 透明液体是白醋吗?”课堂就活跃了。通过师生交流, 学生跃跃欲试, 在透明液体里放入小苏打检验透明液体还是不是原来的白醋。教师的有效引导, 对于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的处理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实验设计。引领学生进入全新的教学领域, 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最后把透明液体倒出来, 放入小苏打, 发现没有气泡。这样就能够真正说明产生了新物质。同样构建了化学反应这一科学概念。积极的教学活动和开放的教学思路, 在促使学生在进行推理的时候, 通过教师的引导, 制造了教学的矛盾, 活跃学生思维, 在交流中促使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完善。

可见, 在教师引领下的交流可以聚焦学生思维的矛盾, 激发彼此的灵感, 彼此之间相互“抛绣球”, 促进新的假设的建构和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交流让科学课充满了生机, 使课堂富有生命力。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篇10

决策中的博弈论与博弈心理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入了解人们的决策心理并理解人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实际意义。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并权衡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在博弈论中,以“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根据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两人同时选择抵赖对于共同利益来说是最好的。而在多项研究中都表明,很少有人会选择抵赖而与对方达成合作并得到最优效果。这就是囚徒困境的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大多数人会选择背叛而非合作。囚徒的两难境地确实抓住了自己效益最大化、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这种真实的一面。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以囚徒困境为例,如果囚徒的罪行较轻,每次判刑都不是很严重,那么两个囚徒在刑满释放之后再作案,作案之后再判刑,释放之后在作案,如此周而复始,他们之间进行的就是重复博弈,其中每次作案和判刑是阶段博弈(周厚虎,2008)。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因此,可以抵消单次囚徒困境的影响。

根据以上叙述,本次研究旨在验证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存在并分析其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两个假设。研究假设:重复博弈可以抵消单次囚徒困境的影响使人们的行为趋向合作并得到最优的共赢结果。

1 方法

1.1 被试

24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级卓心本的学生,男生2名,占8.33%;女生22名,占91.67%。平均年龄21岁(SD=0.68),智力正常,心理状况良好,双耳听力正常。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问题情境:两两一组,共红、蓝两种颜色可以选择,同时选红色两队各积3分,同时选蓝色则各扣3分,当颜色选择不一致时,选红色的扣6分,而选蓝色的积6分。

1.3 实验设计

将24人分为4个小组(A、B、C、D),每小组6人,AB为对抗组,CD为对抗组。采用重复博弈,共进行8次结构相同的博弈,每四次结束后两小组可选择进行讨论或者不进行讨论。之后的2次博弈将奖励与惩罚分数翻倍。

1.4 实验程序

首先将24名被试分为4个小组(A、B、C、D),每小组6人,AB为对抗组,CD为对抗组。其次,告知被试指导语:你们小组可以选取红、蓝其中一种颜色,当两组同时选红色时两队各积3分,同时选蓝色则各扣3分,当颜色选择不一致时,选红色的扣6分,而选蓝色的积6分,请小组讨论后决定。再次,进行重复实验8次,每阶段实验结束后公布得分结果,每四次组间可选择讨论。然后,告知被试最后两次实验奖励与惩罚分数翻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最后,宣布实验结束,公布最终实验结果,得分为0分以上判定为赢。

2 结果

根据得分统计汇总表(表2)可以看出,A组得分最高,为+9分;其次是B组与D组,为-3分;最后是C组,为-15分。而在四组之中,只有A组的成绩为正,另外三组成绩均为负值。AB对抗组获胜的是A组,CD对抗组获胜的是D组,四组中间获胜的是A组。

由图1可以看出,第1轮,两组的决策结果对A组优于B组,从第2轮开始,A、B两组的选择趋于纳什平衡,在第4轮,两组没有进行交流,得分也未出现变化,一直到第8轮打破这种平衡,两组得分均趋向于不利方向。A、B两组除最开始一次外,得分情况趋近一致,均为背叛1—合作6—背叛3。

由图2可以看出,C、D两组第1轮的决策结果对两组均不利,第3轮两组决策结果对D组优于C组,第4轮趋于纳什平衡,两组选择交流过后,第5轮仍处于平衡状态,在第6轮时打破,决策结果利于C组,第七轮又达到平衡,第8轮决策结果利于D组,第9轮开始,两组的决策结果均趋向于不利方向。C、D两组选择相差较大,得分情况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

根据得分汇总表整理绘制折线图如下:

3 讨论

根据整个实验程序的设计,组间有讨论机会,每次成绩进行公布,我认为此次实验为重复博弈的一个实验。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使对方失分。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因此,可以抵消单次囚徒困境的影响。在此次实验中就有所体现,实验不是只进行一次,而是连续进行多次,中间还有两个组之间的讨论时间,也就是说,一次结果之后你可以知道对方组是否背叛了你(与小组讨论不一致),因此,在下一次中你就可以对他给予惩罚,而由于这种方式,使得每个组不管是碍于面子还是为了赢,最终的选择可能都是合作,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同时,Wedekind C(1998)的研究也证明重复多次的选择通常会导致更多的合作。

由表2可以看出,在本次实验中,虽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出博弈达成双赢的局面,但重复博弈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假设大致相符。这种现象在AB、CD组中均有体现,前4次博弈中,第一次博弈时,A组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时又不信任B组,未选择合作策略,而其发现B组选择了合作策略,因为惧怕之后B组的报复(背叛),又想继续得分,于是在之后的三次中均选择合作,这就是重复博弈优势的体现,因为害怕对方的惩罚,又发现对方第二次、第三次均未背叛自己(选蓝色),因此,双方形成共赢的局面。中间讨论时间,两组拒绝交流,但因为有之前形成的“契约”在,而且双方均担心过早背叛会收到对方惩罚,影响之后的分数,所以双方后四次博弈中,第一次仍然选择了合作,这时双方发现对方都没有选择背叛,因此不用担心来自对方惩罚,达到双赢,于是在之后的两次博弈中也选择了合作,但在第八次,两组都想获得更高的利益,同时A组也为惩罚之前B组的背叛信号(拒绝交流),均选择了背叛。第二次中间讨论时间两组也并未进行讨论。最后两次在发现上一次对方背叛之后,均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惩罚对方,继续背叛,使得双方最后两次全为负分,得到“双输”的结果。

前4次博弈中,前两次C、D均未选择双赢,一直是负分,而第三次中C组改变策略,选择合作,虽然在第三次中D组仍然选择背叛,但其看到了C组想要合作的内心,又惧怕被C组惩罚,为了继续得分,于是第四次双方均选择了合作。经过中间交流,双方达成共赢的想法,并且D组承诺说要让C组一次。所以下一轮开始时,双方都选择了红色,都未背叛,在第六次时,C组为了补偿,选择了背叛得到高分,接下来双方都因为害怕对方对于自己背叛的惩罚,信守承诺,没有背叛,双方达成共赢,但在第八次,D组想获得更高的利益赶超之前得分较高的A组,于是选择了背叛。第二次中间讨论时间两组并未进行谈判。由于D组之前的背叛,使得C组要对D组进行惩罚,而D组想继续获得高分,因此双方都选择背叛,使得双方最后两次全为负分,得到“双输”的结果。

尽管重复博弈确实能够通过惩罚对方而使双方由于对利益的追求以及“面子”问题不敢轻易选择背叛,但是上述实验结果最终表明“双输”,也情有可原。首先,对于A与B、C与D两组来说,对手并不只是对方,还有其他两组,就像之前D组所描述的那样,为了在四个组中间争先,为了超过得分较高的A组,自然要选择背叛而获取更高的利益;其次,在这种四组之间容易形成对比的情况下,竞争是非常强烈的,大家都不甘心屈居人后。孙昕怡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成人平均合作率随合作指数的升高而升高,但始终处于几率水平之下,表现出竞争倾向。成人本来就对竞争比合作更为敏感,更愿意通过竞争的方式赢过他人。而且博弈论预测:当囚徒困境博弈是有限重复时,理性的玩家在每一回合中仍会背叛。所以说,尽管重复博弈对于双赢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作用仍然有限。

4 结论

在博弈当中,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选择背叛策略,而重复博弈确实能够改变人的行为,让其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了社会不断发展,多方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重复博弈而达到合作双赢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解决途径。

摘要:囚徒困境这一现象在日常决策中越来越常见,这是一种博弈心理的体现,同时,为减弱囚徒困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采用重复博弈这一方法。为了确切证明博弈这种现象的真实存在并分析其发生机制,实验选取山东师范大学24名学生进行相关实例的测验,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重复博弈中人们确实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但是在高收益面前,人们也有可能会选择背叛。

重复与渐变 篇11

除了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重复与渐变更是被运用得无处不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方向等都是它们作用的对象,而且多种类型交叉混合,以求达到更好的视觉或触觉上的效果。安迪·沃霍尔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将这位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列,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变化,这种近乎麻木的重复排列传达出的则是某种冷漠、空虚和疏离的感觉。还有草间弥生的圆点,在重复或渐变中把观者引入到一个幻想的时空中。又比如,庆典仪式上齐声高喊着口号的队列方阵总会让人感受到某种被强化的力量,等等。或许要说,人们会去追查纷乱繁杂的表象下的隐密规则,又要挖掘出简单直白下的无限涵义。这不仅仅是变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是一场严谨的科学推理。

星际日出

这款黑色圆形墙饰的直径达到了1.5米,是上海Dupont Corian设计工作室中的一个大型永久性装置的一个部分。其表面重复排列着凸起的几何图案,且向中心收拢,图形依次变小,形成极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此后,亦有红色款问世。

该系列作品是设计师MichaeYoung以中国文化为灵感而设计的艺术玻璃器皿。它们采用电脑图像及琉园(Tittot)传统的脱蜡铸造技术制作,简单的几何图案紧密排列,层层堆叠,形成一个繁而不杂的有序结构,鲜艳的色泽配合光影的变化,展示出独特的美感。

中国时间

这款被命名为“中国时间”的时钟采用了中国折纸艺术,超过7000个大小相同的零件层层叠叠套合在起,最终形成了个牢固的圆盘,其直径达到1米。另有一款用纸币折成的“MoneyClock”,直径为0.5米

惊喜惊喜

这款灯饰是否让你想起了生日或情人节时收到的礼物?闪闪发光的花纸与丝带花下隐藏的是让人雀跃的期待。SurpriseSurprise像礼物包上的丝带花般层层绽放,只是形状更为规则,由半透明镜面P[1材料制成。它可以被安装在墙壁、天花、桌子上,还可以悬挂于半空。同时,还有更为柔和的乳白色款可供选择。

缠绵的光

这款灯的两个部分lanqe和Globe都可以分开使用。Tangle是由金色或银色金属蚀刻而成的花环,重复出现的花朵或叶子并没有显得呆板,而是更具梦幻色彩。将它放入玻璃灯罩中,内置灯泡发出的光线透过花环之后增添了种令人倾心的优雅。

PSI大厦

此为Michael Young所设计的香港PSi大厦的模型。其表皮由多面六边形组成,凸出或凹进的六边形错落排列,可根据天气和光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光的重量

光的重量要如何测量々设计师Kouichi Okamoto是这样做的:他将16个灯泡分别置于由不可燃布制成的包裹内,束于支架的端,另一端与之保持平衡的是一块12千克的石头。一个灯泡或许连小块石头都无法抗衡,16个它加在一起则有了强大的力量。

盛开的莲花

这款立体的莲花灯是从一张平整的无纺布材料Tyvek变化而来。设计师先在平面上设计出完美对称的莲花形状,然后用户只需像翻书一样将其展开来,就会得到

盏莲花形灯具。该系列包括两款吊灯及一款落地灯,其灯罩可以向上或向下的方式安装,使用者能借此控制光线方向。

光明时代烛台

这是一款独特的许愿烛台,设计师在一张薄薄的金属片上刻出生动的图案,使用者只需用手拉,一朵朵美丽的花则竞相开放,图样均匀对称,层层叠叠地把烛光分割成动人的光影。此款烛台还可以用做普通的储藏容器。有丝缎银、深金色、彩色等可供选择。

寿司地毯

这款手工簇绒地毯是来自F&HCampana的设计,顾名思义,其图案的原型来自日本料理中的寿司。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圆环次第变化,彼此相连,且色彩的层次分明,交替出现,让人不由觉得那些圆环正在缓慢地转动着。

烙印地毯

该系列地毯包括New Brand和Colour Row两款产品,它们的一大亮点在于其上的浮雕图案均用烙铁印制而成。New Brand对波斯地毯的图案和排列规则进行了重新诠释,打破其严谨的整体布局,使图案的分布更具动态效果:Colour Fow除了拥有浮雕图案以外,还引入尼泊尔传统的颜色渐变处理手法,形成种流动的效果。

彩色地毯

这款簇绒地毯由百分百新西兰纯羊毛制成,其颜色的分布采取了渐变的方式,由浓转淡,由浅入深,自然而流畅,形成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能为您的家居环境营造出活跃轻松的气息。

重复代码的重构 篇12

1 什么是重构

1.1 重构的定义

最早倡导重构技术的是Ward Cunningham和KentBeck[3]。他们很早就把重构视作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并在自己的开发过程中运用重构实际解决问题。

而Ralph Johnson在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领导的小组最早对重构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于重构(refactoring),虽然研究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Ralph Johson教授认为:重构是在为了提高效率与可维护性以及一些其它的原因的促使下,将一个面向对象的设计以不同方式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使设计更加灵活,重用性更强的过程。而另一专家,MartinFlower则给出了以下两种形式的定义。名词形式:对软件内部结构的一种调整,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改成本;动词形式:使用一系列重构手法,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调整其结构。

1.2 重构的意义

重构即在不改变代码功能的前提下,对代码的内部做出调整,进而优化程序的结构。通过重构,我们可以:(1)改进软件的设计,让逐渐模糊的设计变得清晰;(2)更清晰地展现代码的用途,使其易于理解;(3)深入地了解代码的行为,便于找到其中的bug;(4)增加对整个流程的认识,提高编程效率;(5)厘清程序结构,滤除臃肿代码,增强代码的可扩展性[4]。

2 重构时机

重构并不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而是存在于整个开发过程的。重构不是目的,而在于消除或降低代码的缺陷,保证代码的可阅读性和程序的可扩展性。

软件维护占软件生命周期的一半以上,所花费用更在60%以上[5]。因此,代码的可读性对代码的维护有着重大意义。没有章法、存在大量冗余、结构模糊的程序其可读性势必很差。如果我们不能轻易地读懂程序的功能,又何谈高效维护?所以当我们发现程序难以理解时,重构势在必行。

增强软件的可扩展性是重构的又一目标。当下软件的需求旺盛,对软件的功能需求也总会发生变更。很多时候开发者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从头开发新软件,而是在已有软件的基础上调整、添加新功能便可以了,二次开发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而提高复用性,减少软件开发的费用,增强软件的扩展性正是重构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当软件的可复用性低,影响软件的可扩展性时,重构即为解决之道[6]。

以上是从长远角度考虑重构的时机。实际上,在开发的过程中,刚刚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或许只是代码本身。审视我们的代码,我们常常会发现之前赶进度的驱使下编写出的代码有所欠缺,也就是Kent Beck和Martin Fowler所指的代码味道。

代码味道(code smells)是代码中的瑕疵,其发现在于设计及开发人员的经验直觉。当嗅到代码味道时,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用重构改善我们的程序。

在《重构 - 改善既有代码设计》一书中,Kent Beck和Martin Fowler列举了22种代码坏味道,常见的如重复代码、过长的函数、过大的类、过长的参数列表等等。这些代码坏味囊括了隐藏在程序中的隐患,预示着重构的必要性,是我们进行重构时不可或缺的指导方针。

3 重复代码的重构

3.1 重复代码的重构方法

顾名思义,重复代码就是代码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相同或相似的代码。最简单的情况是重复代码位于同一个类中,此时只需采用Extract Method取出重复代码,接着在被提取处调用取出的方法即可。

稍微复杂些的情况是重复代码位于派生自同一父类的两个类中。对此需要对这两个类分别使用Extract Method,然后用Pull Up Method,将提取的代码放入超类中。而对于那些相似却不相同的代码,需先用Extract Method分开其差异部分和相似部分,从而得到一个独立函数。接着运用Form Template Method获得一个Template Method设计模式。如果发现不同函数以相似的算法实现同一功能,则可选用较为简单明了的一个,以Substitute Algorithm方法代替其它函数中的算法。

最为棘手的情况则是重复代码位于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类中。对此局面,应首先考虑含有重复代码的函数放在哪里更好。有些情况下,带有重复代码的函数只能属于其中一个类,另一个只应调用它。如果重复部分确实置于第三个类中更好,应首先对其中一个类采用Extract Class,使重复代码移至独立的类中,接着在两个类中分别引用该新类[7]。

3.2 从一个实例看重复代码的产生

以上是对重复代码重构的简要概述,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例剖析重复代码的产生,然后对该实例进行重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代码[8]。

在一个基于MFC的3D牙颌模型处理软件中,牙齿被分为萌出牙、义齿和恒牙。对于前二者,处理软件是需要做特别处理的。经测试后,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浮出水面。其一为当检测到模型中有义齿或萌出牙时,应不能进行下一步邻接面操作;其二是更改牙齿编号并刷新模型树后,义齿和萌出牙在模型中的标注信息不应丢失。

负责解决上述问题的程序员在阅读程序时,发现CTreeM odel View类中有下图所示代码,如图1所示,便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经意间,copy-paste风格所造成的恶果也就一步步显现了[9]。



首先,将图1中的代码拷贝至另一个类CTeethCut View中的点击邻接面按钮后的响应事件里。然后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留下牙齿迭代器的遍历,并判断牙颌模型中是否存在义齿或萌出牙。若有,则以return退出;反之则进行下面的邻接面操作。具体如图2所示:

审视代码,发现Get Model()是一个未定义的方法,于是又在原处找到了其定义及具体实现,并将它也复制了过来,如图3所示。经过调试运行,确认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单步调试时,发现尽管牙齿的编号改变了,但是牙齿的Shell ID却不会改变。因此不妨在更新编号之前首先保存义齿和萌出牙的Shell ID,然后在调用更新牙齿编号函数之后,更新模型树之前重新依据牙齿的Shell ID设置牙齿的属性,这一过程再次使用了对牙齿迭代器的遍历,结果又是一段copy-paste风格代码,然后稍加修改,具体如图4所示:

至此,经过反复验证,两个问题得以解决。但是研究表明,copy-paste风格是重复代码产生的一大根源,大量存在的重复代码增加了编译和运行的额外开销,降低了程序的可理解性与可扩展性。而此时两处小小的修改,却都附带产生了重复代码,这在追求处理速度与效率的3D图形处理软件中显然不够完美[1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重复代码进行重构势在必行。

3.3 重复代码的重构实例

我们分析这三处重复代码,发现第一段代码和后面两段与之重复的代码处于两个毫不相关的类中,而后面两段代码处于同一类中,且它们重复的部分都是因对第一段代码的复制而产生。进一步推敲这些重复代码,可以看出重复的关键在于对模型树的操作与判断,具体来说则是对模型树中的牙齿类型的判断与设置。考虑到第一段代码所在的类CTreeM odel View继承自CTree Ctrl类,处于三处问题的核心。因此简便起见,可对第一段代码采用Extract Method重构方法:将其中造成多次重复的代码段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法,然后在其提取之前的地方调用它,以保证程序外部行为在进行后面两处修改之前的一致性[11]。

提取方法后,我们依据代码段的功能给新方法取一个恰当的名字Iterator Teeth(),这也是重构所必需考虑的。对于新的方法,我们发现其内部用到的一些变量缺乏定义,所以我们先找到这些变量,然后将它们作为参数传入。同时应该注意,为避免造成过长参数列这一坏味,传入的参数应该控制在3个以内。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只反映类中新增项)[12]。提取Iterator Teeth方法后,在原处调用这个方法,经过反复运行,发现外部行为没有改变。

接下来重新解决第一个问题:当检测到有义齿或萌出牙时,我们不进行邻接面操作。很明显,IteratorTeeth ( ) 方法中已有对义齿和萌出牙的判断,即IsE ruptibleT ooth( )和IsA rtificial Tooth( )。因此只需在CTreeM odel View类中添加一个bool型的公共成员变量m_bhave Eror Ar,并初始化为false。当对义齿或萌出牙的判断为true时,我们便将其置为true。然后在Teeth CutV iew类的On Tools Abuttingsurface函数中实例化CTreeM odel View对象 , 并判断其 成员变量m_bhave Eror Ar。若为true,说明存在义齿或萌出牙,则返回;若为false,则继续执行邻接面操作,类图如图6所示。通过几次操作,发现原有行为未发生改变,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

然后着手第二个问题的修改。其思路为首先给CTreeM odel View类添加两个公共的int型16位(一个牙颌的牙齿最多为16颗)数组成员变量m_shellidof Er[16]和m_shellidof Ar[16],在Iterator Teeth函数遍历牙齿模型时,若IsE ruptibleT ooth( )或IsA rtificial Tooth( )为true,则将该牙齿的Shell ID分别保存在与之相应的数组中。为了避免Iterator Teeth函数因执行几种不相关的任务而引入长方法坏味,且牙齿类型设置仍是对模型树的操作,于是在CTreeM odel View类中添加设置牙齿类型的公共函数SetS hellL ist Type( )。

首先还是遍历牙齿迭代器,然后在其内部遍历两个数组,如果发现数组m_shellof Er[16]保存的值与迭代器中牙齿的ShellI D相同,则将该Shell ID对应的牙齿模型设置为萌出牙;同理,若数组m_shellof Ar[16]中的值与迭代器中牙齿的Shell ID相同,就将该牙齿设置为义齿。最后,我们在CTeeth CutV iew类on Msg NumberDock View OK( )中的更改牙齿编号函数之后,更新模型树函数之前调用SetS hellL ist Type( )设置牙齿的类型,类图如图7所示,经过反复试验,原有的功能没有发生改变,至此,第二个问题也得以解决。

4 分析及结论

依据定义,重构是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对其结构的优化。所以不改变程序的功能是其必要条件。为确保这一点,在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对程序的每做出一次细小的改动之后,都经过反复的测试,保证程序的外在行为没有发生变化[13]。当重构完成时,交由测试组进行综合测试,依然没有发现程序的外在行为有何改变。因此从这一点来看,重构是成功的。

最后是程序的优化。从外观上,相关代码重构之后的有效代码行数较之前有显著地减少:相关代码由重构前的52行减为重构之后的32行,降低38.5%。而程序的代码行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程序的规模,间接体现了其复杂性。一般认为程序的代码越多会越复杂,也更容易出错。所以以较少的代码行实现相同的功能显然是一种改进[14]。与此同时,通过重构,上述3段代码不再重复,消除了冗余代码,避免了维护过程中对程序原始结构的破坏。

更为重要的是,将造成三段重复代码的关键———牙齿模型的遍历及其相关操作,单独提取作为一个方法,然后在需要使用的地方调用。这样不仅使代码看起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而且有了这样一个方法后,若再出现涉及到它的新需求或功能变更时,便可以直接简单地调用它,避免再次重复,从而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

重复代码作为首当其冲的代码坏味道,增加了编译运行的额外开销,降低程序的可理解性与可扩展性[15]。这里通过这个小的重构实例,揭示了重复代码产生的一大根源,展示了重复代码重构的具体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代码的性能。

5 结束语

上一篇:军事基础下一篇:日本间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