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问题(精选12篇)
重复问题 篇1
摘要:我国现行保险法对重复保险制度的规定十分笼统,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保险人相同时是否构成重复保险?重复保险是否适用所有的财产保险?不定值保险是适用?人身保险是否适用重复保险?投保人的通知义务以及违反后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是否要对重复保险进行善意与恶意的区分?等等。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对重复保险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重复保险,通知义务,法律效力
一、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我国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 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但有学者提出重复保险其实有七要件:同一要保人, 同一保险标的, 同一保险利益, 同一保险事故, 与数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 数个合同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 保险期间发生重合或交叉。笔者认为重复保险必须存在同一保险期间, 如果不在同一保险期间, 即使其他要件相同, 其实质仍然是单保险。而这里的同一保险期间, 不需要始期与终期完全相同, 仅其中有一段时间重复相同而发生共同之利害者就可以。而判断重合的时间点应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为准。因为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才有认定有无重复保险存在的必要。”而对于重复保险投保人是否同一, 保险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那么重复保险的主体是否一定是同一投保人?对此, 笔者认为, 同一保险利益这一构成要件中暗含了同一被保险人之义, 若被保险人为不同之主体, 则不存在重复保险。且保险合同可以是涉他合同, 受益者可以是投保人自己, 此时投保人就是被保险人。也可以是第三人, 第三人是被保险人。据此, 可能获取重复保险不当利益的主体是被保险人, 而在财产保险中, 被保险人与投保人多为同一人, 因此并没有对此进行区分。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一致时, 应以被保险人为准。
虽然保险法明确规定了重复保险的保险人必须是两个以上, 但如果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同一个保险人订立多份保险合同, 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是否也能构成重复保险呢?从逻辑上而言, 保险人相同时也可以构成重复保险但并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重复保险。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其实质是一种超额保险, 且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前提就是保险合同要在不同的保险人之间签订, 在同一保险人的情况下, 该保险人对投保人是否有签订多份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超过了保险价值的行为肯定是知晓的, 根本无需通知。如果重复保险包括同一保险人的情况, 那么这与设立通知义务的逻辑相违背, 故应将同一保险人的情形排除。被险人明知此情况, 仍然超额承保的, 实际上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重复保险的适用范围
重复保险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损失补偿原则在保险法上的具体体现, 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 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而财产保险就是损失补偿性质的保险, 学界对财产保险适用重复保险制度基本达成共识, 主要争论的焦点是是否适用人身险。有学者总结了学界对重复保险适用范围的不同见解, 主要是以下几种:既适用人身保险也适用财产保险、仅适用财产保险、例外适用于人身保险、适用于财产保险以及非定额给付人身保险。
(一) 财产保险
根据估价的不同标准, 财产保险可分为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定值保险是在投保人与保险人在缔约之时就约定好了保险标的的价值, 保险人给付保险金额时不必对保险标的重新鉴价。不定值保险是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之时, 根据当时的市价对保险标的进行估价后才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合同。保险价值一般都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按照双方当事人的自主约定的话, 保险人给付的保险金可能低于或高于被保险人所受的实际损失, 而如果在缔约之时不预先约定保险金额,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估算保险价值, 就会按照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进行赔付, 支付的保险金就是等于实际损失。这与损失补偿原则相符, 也就是说财产保险中的不定值保险是适用重复保险的。而财产险适用定值保险的标的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主观性的保险标的物, 比如古董、照片、纪念物品等。首先缺乏市场价格参考, 其次其价值流于主观, 因此如果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进行鉴价是十分困难的。另一类是虽有市场价值但鉴价成本太高的保险标的。比如界定在火灾保险或海上保险中已经损毁的保险标的, 故法律从经济角度出发, 允许定值保险, 要求损失补偿作出让步。那么不定值保险是否适用重复保险制度呢?笔者认为是不适用的, 因为首先不定值保险是损失补偿原则的例外, 而重复保险制度的基石就是损失补偿原则。其次, 在保险实务中, 不定值保险会存在投保人高估保险标的或者重复投保的行为 (因为保险标的的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主观性) , 但是这也意味着投保人需要支付高额的保费, 保险人往往非常愿意接受按照投保人申报的保险金额进行承保, 因为如果保险事故没有发生, 保险公司可以获得高额保费。如果一旦发生了保险事故, 保险人便会质疑保险标的的价值, 最后其实际给付的金额往往低于约定的保险金额。如果用重复保险制度调整不定值保险,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因此, 不定值保险不应适用重复保险的规则。
(二) 人身保险
我国重复保险采取的是狭义论, 即保险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 但是在人身保险中, 保险价值根本无法衡量,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根本没有适用的空间。笔者认为, 人的生命、身体确实不可以用金钱进行衡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用金钱对生命和身体受到的损害进行补偿, 比如, 民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人身保险部分险种中是具有损害填补性质的, 如健康保险等。虽然我国保险法不承认人身保险的经济利益, 但是在实践中, 却遵循着损害填补原则而对健康保险进行保险金的给付, 因此在人身保险中仍有损补偿原则与重复保险的适用空间。其实, 关于人身险适用重复保险的矛盾是不应讨论的, 因为将保险划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就是一种保险制度的设计缺陷, 这种划分忽略了独立在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之外的中间型保险, 如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有损失就有保险应该是保险的应有之义, 这种制度的缺陷违背了保险法的立法原意。因此, 笔者认为, 人身保险中部分中间型保险是适用重复保险制度的。
三、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及其法律效力
关于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 我国保险法仅在56条第1款规定了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 太过抽象和宽泛。仅规定了有关情况, 而有关情况到底指什么呢?而且对投保人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时间都没有规定, 不利于保护保险人的知情权。对于违反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也没有进一步明确, 使通知义务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
(一) 通知义务的主体、时间、方式、内容
1、通知主体
虽然在保险法56中规定的通知主体是投保人, 但是在保险法52条中规定被保险人为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人。笔者认为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非同一主体, 投保人并不能够全面了解被保险人的信息, 无法很好地履行通知义务, 因此通知义务的主体应该做扩张解释, 应包括被保险人。
2、通知时间
关于重复保险的通知时间, 是保险合同订立时通知还是订立保险合同后通知呢?前者是对后订立的保险合同的告知, 而后者是对前面已经订立保险合同的各保险人的通知。德国和日本立法的观点均是一旦出现重复保险的事实, 应当立即通知各保险人。但是笔者认为, 投保人在索赔前或索赔时履行通知义务应该被允许, 因为重复保险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保险人获得不当得利, 只要在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之前告知以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即可, 但通知主体应当通知所有保险人。
3、通知方式
关于通知的方式, 大多数国家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 除非双方约定必须书面通知, 一般情况下, 口头和书面的都可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通知主体应该采取容易证明自己履行了通知义务的方式履行, 这样可以避免举证的问题。
4、通知的内容
保险法仅规定了通知“有关情况”, 那么如果投保人仅告知保险人与其他保险人也订立了保险合同, 是否可以认为已经履行了通知的“有关情况”?笔者认为, 仅通知与其他保险人也订立了保险合同是不够的, 因为保险人没有获知保险金额, 无法进行判断。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6条的规定:复保险, 除另有约定外, 投保人应将他保险人之名称及保险金额通知各保险人。即告知通知保险人以外的其他各保险人的名称以及保险金额。
(二) 违反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
根据投保人的主观状态, 违反通知义务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恶意重复保险, 投保人故意不为通知。另一种是善意重复保险, 因投保人疏忽、估价失误、市场行情变化等非恶意未履行通知义务的情形。
1、恶意重复保险的法律效力
在恶意重复保险中对保险合同的效力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 投保人一开始就是为了不当得利而订立与各保险人订立数分保险合同, 所有保险合同都无效。因为基于获得不当得利的意图而订立保险合同的, 不管重复保险合同是同时还是异时成立都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都应该被认定无效。第二、投保人就是单纯不想履行各个保险人的通知义务, 并没有获取不当得利的意图。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若直接将保险合同视为无效, 对投保人而言太过严厉, 保险人若知悉投保人故意不为通知义务, 或者投保人不通知, 对于道德风险与保险人对于危险的评估影响不大时, 保险人可以通知投保人要求减少保险金额、增加保费, 使保险合同继续有效或者解除保险合同。在我国保险法中其他关于通知或告知义务违反时, 保险人一般享有保险合同解除权, 如保险法第16条规定, 投保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告知义务保险人享有解除保险合同权。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可以一般适用或者类推适用保险法中关于保险人行使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的规定。综上, 故意不履行通知义务, 保险合同并不当然无效。
2、善意重复保险合同
在善意重复保险合同中, 投保人虽然没有通知, 但不是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造成的。例如投保人为了分散风险进行分散投保, 保险金额总和并没有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但是在损失发生时, 因保险标的折旧等客观原因导致总的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价值。因此, 笔者认为善意重复保险合同应当在保险标的价值限度内有效, 超额部分的合同无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到保险人之间的损失分摊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是比例分摊方式, 即不区分同时重复保险和异时重复保险, 一律要求重复保险的各保险人, 按照其承保的保险金额与总保额之间的比例分摊保险金额。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出现部分保险人丧失给付能力的情况时, 被保险人的利益难以实现。因为在比例分摊的方式中, 各保险人所负担的赔偿比例是一定的, 当重复保险中的部分保险人因破产或其他原因导致被保险人无法获得清偿时, 其他保险人的责任不发生变化, 部分保险人不能清偿的不利后果最终由支付了超额保险费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承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连带责任的分摊方式。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一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 各保险人在所承保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连带给付赔偿的义务。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后, 按照各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与总保额的比例, 再向其他保险人追偿。
参考文献
[1]温世扬, 黄军.复保险法律问题研析[J].法商研究, 2001 (4) .
[2]梁宇贤.保险法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秀全.重复保险的法律规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
[4]董彪.论我国重复保险制度的立法完善[J].金融与法律, 2010 (3) .
[5]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民大学出版社, 2009:186-187.
[6]韩长印.大陆与台湾保险合同比较与评析[J].保险研究, 2009 (07) :10-11.
重复问题 篇2
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问题解析
独立重复试验在概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只有在大量独立重复试验中才能表现出来.独立重复试验是同一试验的n次重复,每次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不受其他各次试验结果的影响,每次试验有两个结果,与试验的次序无关.
作 者:马秋宏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英文刊名:MATHS PHYSICS & CHEMISTRY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IDDLE SCHOOL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体育重复性赛制中的概率问题 篇3
下面通过一局比赛获胜概率大于12的强队在重复性赛制中最终获胜的可能性增加情况进行说明:
体育比赛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完全依靠自身技能水平的发挥.但也常有个别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平时的真实水平不相符,这就有了“没有发挥正常水平”或者“超水平发挥”的现象.我们知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一个随机变量,在比赛中会有上下波动,为了真实地把握一个随机变量,需要进行多次抽样检验,因此有了重复赛制.比如球类比赛的三局两胜制、五局三胜制等.这种赛制的选定有无科学道理,多少次重复比赛能较好地反映出运动员的水平,减少偶然性,公平地决出优胜者呢?
下面通过一局比赛获胜概率大于12的强队在重复性赛制中最终获胜的可能性增加情况进行说明:
体育比赛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完全依靠自身技能水平的发挥.但也常有个别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平时的真实水平不相符,这就有了“没有发挥正常水平”或者“超水平发挥”的现象.我们知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一个随机变量,在比赛中会有上下波动,为了真实地把握一个随机变量,需要进行多次抽样检验,因此有了重复赛制.比如球类比赛的三局两胜制、五局三胜制等.这种赛制的选定有无科学道理,多少次重复比赛能较好地反映出运动员的水平,减少偶然性,公平地决出优胜者呢?
可重复性背包问题的探讨 篇4
关键词:背包问题,可重复性
1 事例一
1.1 问题描述
华华准备参加比赛,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 他想从一些题库中找些试题来做。现知每种题库中的题有无限多, 解决同一题库中的试题要相同的时间, 得到相同的分数。华华想请你帮助他从题库中选取题, 使得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的试题得到的分数最高。
输入文件:
第一行:两个整数T (1≤T≤10000) 和N (1≤N≤10000) , 用一个空格隔开, T代表竞赛的总时间, N代表题库的数目。接下来的N行每行包括两个在1到100之间 (包括1和100) 的整数, 分别表示各题库中试题的分数和解题的用时。
输出文件:
只包含一个整数, 表示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得到的最大分数。
输入样例:
1.2 问题分析
同学们看到问题都会从两个方面去想:一是选择同一题库中的试题做;二是在不同题库中选择试题。看哪种方式得分高就选择哪种方式来做。这种想法在计算机上该如何实现呢?把总竞赛时间作为背包, 自底向上来求各时间段做题的分值;然后以每种试题为阶段, 每做一题库中的试题, 时间都从0时刻开始观察每一时间的得分情况。现以样例数据为例填入表1 (假设时间是以分钟为单位) 。
第一阶段, 来选择第一题库中的试题。这题库中的试题做一道至少要3分钟, 得4分。那就从3分钟开始推算各时刻所得分值。当时间为3分钟时, 刚好能做一题, 得4分;当时间为4分、5分时, 只能做一道题, 剩余1、2分钟是无法再完成下一道题的, 所以也只能得4分;当时间为6分钟时, 可以完成第一题库中的两道题, 即可得8分, 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当时间为6分钟时, 做一道题3分钟, 得4分, 还剩3分钟, 观察前面在3分钟时得了几分, 这样相加就是6分钟所得的分值, 即f (6-3) +4=f (3) +4=4+4=8, f (6-3) 就是前面3分钟时的得分, 以此类推, 7分钟时得分即为 (7) =f (7-3) +4=f (4) +4=4+4=8, f (8) =f (8-3) +4=8, f (9=f (9-3) +4=f (6) +4=8+4=12, f (10) =f (10-3) +4=12, f (11=f (11-3) +4=8+4=12, f (12) =f (12-3) +4=f (9) +4=12+4=16, 从填入表2就可得出:如果在规定的12分钟内只做第一题库中的试题, 最高只能得16分。进入第二阶段, 继续填表观察。
在第二阶段中, 选择第二个题库中的试题, 做一题得3分, 用时2分钟。当时间在3分钟时, 如果做第二题库中的试题, f (3) =f (3-2) +3=f (1) +3=0+3=3, 只得3分。而在上一阶段中, 3分钟做第一题库中的题就得了4分。在这种情况下, 不做第二题库的题, 还保留上一阶段的得分。当在4分钟时, 如果做第二题库中的试题, 就可做两道:f (4) =f (4-2) +3=f (2) +3=3+3=6, 得6分, 而在上一阶段, 4分钟只能做一题库中的一道, 得4分, 通过对比, 在4分钟还是选择第二题库中的两道试题来做, 得6分。当时间进入5分钟, f (5) =f (5-2) +3=f (3) +3=4+3=7, 得7分, 比上一阶段高3分。在这5分钟内, 实际上前面的3分钟做的是上一题库中4分的题, 后2分钟做的是当前题库中3分的试题。以此类推, 可看到, 当规定的12分钟结束后, 选择两个题库中的试题, 即可得18分。继续填入表3。
发现在每一阶段、每一时刻所得到的分值都是最优的解。那就很容易写出状态转移方程:f[t]:=max{f[t], f[t-b[i]]+a[i]}, 得出最高分:f[12]=21。f[i]表示每阶段、每时刻的最高得分, a[i]、b[i]分别表示当前题库试题的分值及做题时间。
程序实现如下:
2 事例二
2.1 问题描述
已知小军背包的重量E和装满金币的背包的重量V, 还知道一共有N种金币, 每种金币可能有多枚, 其中第i种金币的面值为p[i], 重量为w[i]。知道了这些数据, 小明和小白马上就计算出小军背包里的金币至少是多少钱。
亲爱的朋友, 你能像聪明的小明和小白一样计算出小军背包里的金币至少是多少钱吗?
输入文件:
第一行为两个正整数, E、V (1≤E≤F≤1000, E为空的背包的重量, V为装满金币的重量。第二行为一个正整数N (1≤N≤50) , 表示金币的种类。接下来的N行, 每行包含两个整数p[i]和w[i], 分别表示第i种金币的面值和重量, 1≤p[i]≤60, 1≤w[i]≤100。
输出文件:
仅有一行, 如果所要求的最少钱数存在, 则输出一个整数X, 否则, 输出一行“This is impossible.”。
样例输入:
样例输出:
2.2 问题分析
从题中可求得包中金币的总重量。而每种金币又可能有多枚, 那么包中的金币既可以是同一种金币也可以是不同种的金币, 所以把此题亦可归结为重复性背包问题。把总的金币重量认为是背包的重量, 从最小的重量开始去求各重量段的面值。再以每种面值为阶段, 分析包中金币各重量段时的最小钱数。由于是求最小值, 所以在解题时, 一定要先将存放金币钱数最小值的f在初始化时置最大值。
程序的实现方法如下:
3 事例三
3.1 问题描述
假设某条街上每一公里就有一个公共汽车站, 并且乘车费用如表4所示:
任意一辆汽车从不行驶超过10公里。某人想行驶n公里, 假设可以任意次换车, 请你帮他找到一种乘车方案, 使得总费用最小。
输入文件:
第一行有10正整数, 表示各公里的费用数a[i], 1≤a[i]≤200
第二行一个正整数, 表示某人想行驶的公里数k, 1≤k≤1000
输出文件:
一个正整数, 表示最小乘车费用。
样例输入:
样例输出:
3.2 问题分析
如果某人每个公里数只能走一次, 就可以作为0-1背包问题解决或用回溯法解决, 而此题是某人可以任意次换车, 说明其可以走任意公里数, 也就是可以走和前面相同的公里数。既然相同的公里数可重复出现, 就会想到重复性背包问题的方法。先把某人要行驶的公里数k作为背包, 一公里、两公里……去求各公里所花费的最小费用, 然后再按1、2、3……10个阶段, 去计算各公里段在各阶段的最小费用, 也就是去选择走相同公里或不同公里的费用。既然是求最小值, 当然要把将存放最小费用的f在初始化时置最大值。这样就可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语句:
4 事例四
4.1 问题描述
给出你一个有V种面值的货币系统, 而且每种面值的货币有多个, 求组成面值为n的货币系统最多有多少种方案。
样例一:设v=3, n=10, 要求输入和输出的格式如下:
4.2 问题分析
从题中可知, 既然每种面值有多个, 那组成规定的面值既有同种面值货币组成情况也有不同面值的货币组成情况, 那说明其也是一道可重复性的背包问题。这道题看似求方案数, 其实它也是一道求最大化的问题。把要组成的面值作为背包, 然后以每种面值为阶段, 从小到大来求组成各面值的方案数, 但别忘了边界值f[0]一定要先置1, 否则是无法求得答案的。以样例一为例说明各阶段组成各种面值的方案数, 如表5所示。
那最后的答案就是f[10]中的值。这样就可容易写出状态转移方程:
程序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此就不具体写了。
5 结语
重复问题 篇5
duplicate symbol _OBJC_METACLASS_$_PodsDummy_Pods
类似:
duplicate symbol _OBJC_METACLASS_$_PodsDummy_Pods in: /Users/erikkerber/Dropbox/Projects/MillMain/MyLib.framework/BuddySDK(Pods-dummy.o) /Users/erikkerber/Library/Developer/Xcode/DerivedData/MillMain-fngfqhlslygksgcfuciznkpqfrbr/Build/Products/Debug-iphonesimulator/libPods.a(Pods-dummy.o)duplicate symbol _OBJC_CLASS_$_PodsDummy_Pods in: /Users/erikkerber/Dropbox/Projects/MillMain/MyLib.framework/BuddySDK(Pods-dummy.o) /Users/erikkerber/Library/Developer/Xcode/DerivedData/MillMain-fngfqhlslygksgcfuciznkpqfrbr/Build/Products/Debug-iphonesimulator/libPods.a(Pods-dummy.o)ld: 2 duplicate symbols for architecture i386
**********************尝试删除**********************
一种办法是把demo工程里Link Binary with Libraries里的libPods.a的引用删除即可,
但是这个方法无法用于自动构建,得寻找其他方案。
我们来看符号重复的原因:
xplayer这个静态库工程用了Pods,所以编译链接了Pods-dummy.m文件。
而xplayerdemo_pods又用了Pods,又编译链接了新的Pods-dummy.m文件。
导致了PodsDummy_Pods这个类重复,
所以思路是想办法移除或重命名其中的一个Pods-dummy.m文件。
发现移除是不可行的,会导致无法生成libPods.a。
**********************尝试重命名**********************
现在来试重命名。
首先想到的是将xplayer里的Pods-dummy.m文件重命名,方法如下:
修改xplayer的Podfiles文件
platform.:ios, ‘5.0‘
target xplayer do
pod ‘CocoaHTTPServer‘, ‘= 2.3‘
pod ‘Reachability‘, ‘~>3.0
end
这样xplayer工程生成的dummy类是PodsDummy_Pods_xplayer。
此时Build xplayerdemo_pods工程会报错说PodsDummy_Pods_xplayer这个符号重复了: 这是因为xplayerdemo_pods的Pods包含了xplayer, 生成了第二个PodsDummy_Pods_xplayer类。
如果我们能修改target xplayer do里的”xplayer”为其他字符串就好了,但是目前没有找到这种解决方案。
现在剩下的办法是将xplayerdemo_pods里的Pods-dummy.m文件重命名,方法如下:
修改xplayerdemo_pods的Podfiles文件如下
platform.:ios, ‘5.0‘
target :xplayerdemo_pods do #增加target语句
pod ‘xplayer‘, :podspec =>‘repo.xx.com/specs/xplayer/0.0.1/xplayer.podspec‘
end
这样xplayerdemo_pods工程生成的dummy类是PodsDummy_Pods_xplayerdemo_pods。
这样就不会和xplayer包含的dummy类PodsDummy_Pods重名了。
重复问题 篇6
[关键词] 新闻出版业 “走出去” 国际重复征税 税改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54-04
为了鼓励和促进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和措施。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再到《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为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在海外市场拓展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新闻出版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国际重复征税问题也时刻困扰着业内主体,对我国税收法律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国际重复征税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中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机制的优化。
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中遭遇的国际双重征税问题
1.1 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中遭遇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因
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投资东道国对其征税的问题。这是因为根据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税收制度,此即国家税收管辖权。又依据其产生的原因,税收管辖权可分为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管辖权。由于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其税收管辖权的行使,除了拉丁美洲的少数几个国家外,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是两种管辖权并存的方式,亦即在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方面,既按属人课税原则对本国居民来自居住国境内和境外的一切所得和财产价值,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征税;同时又根据地域课税原则对非居民(即其他国家的居民)来源于境内的各种所得和存在于境内的财产价值,主张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从而对其征税。这样,当中国新闻出版企业有来源于境外的跨国所得时,势必发生对同一笔跨国所得遭遇中国的居民税收管辖权与所得来源地的税收管辖权双重管辖,从而形成双重征税的问题,加重了该企业的税负。因此,中国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时,需要考虑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面临的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税收风险。
1.2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所谓国际重复征税(international double taxation ),又称国际双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各依据自己的税收管辖权按同一税种对同一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限内同时征税[1]。 其特点是:(1)征税主体的双重性,即对同一所得两个国家同时行使征税权;(2)纳税主体与课税客体的同一性,即两个国家对同一纳税人同一时期的同一纳税对象征税;(3)课税税种的同类性,即课征相同种类的税种;(4)纳税人承担税负的国际性,即跨国纳税人的同一时期的同一收入,同时在两个国家负有纳税义务[2]。
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减轻对外投资主体的税负,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在国际税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行的做法是遵循“所得来源地优先原则”,即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居民征税中对纳税人已经在所得来源地纳税的部分,采用某种方法放弃部分或全部的征税收入。就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式而言,主要有国内法方式和国际法方式,所谓国内法方式是指一国在本国税法中规定了一些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措施;所谓国际法方式,是指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如《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采用的多边税收协定。具体而言,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通常用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包括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和抵免法四种。
2 我国现行的减除新闻出版业国际重复征税制度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国内税法和中国签订或加入的多边和双边国际税收协定组成。如前述两个范本是当前国际上影响范围广泛的两个重要国际税收协定,不仅参与的缔约方众多,而且影响着大多数双边或区域性税收协定的签订。此外,我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地区)签订了双边或多边的国际税收协定。截至 2011 年 5 月底,我国已对外正式签署 96 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其中 93 个协定已生效,另外,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签署了税收安排[3]。
2.1 国内税法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框架
涉及减除新闻出版企业国际重复征税的国内税收制度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是营业税的减少和免征。如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对从事广播影视节目在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企业,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向境外提供翻译劳务和进行著作权转让而取得的境外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等。
二是出版物出口退税。如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境外所得税的抵免。如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款按现行有关规定抵扣,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从境内取得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享受免税政策等。
那些关于一般商品的营业税减免、出口退税和境外所得税抵免等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制度,除了特别指明的以外,也可以适用于新闻出版企业。例如:《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认定为居民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2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nlc202309032026
2.2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国际税收协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新闻出版企业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但可以适用现有的相关税收协定。并且,中国对外签订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税收协定主要涉及境外所得的双重征税减除,其主要方法有三种。
2.2.1 采用抵免法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
其中除少数协定和安排中采用直接抵免法外,其他抵免法包含着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例如,中国与法国签订的税收协定第二十二条规定:“除了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收益、董事费和艺术家及运动员所得外,其他来自中国并在中国征税的所得在法国免于课征所得税和公司税;法国对上述股息、利息等所得可以就其全额征税,法国居民就这些所得缴纳的中国税收可以得到法国的税收抵免。”抵免法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消减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2.2.2 关于税收饶让抵免
对于我国居民企业在境外获得的税收减免等,是否可以在我国视同已缴所得税进行抵免,亦即税收饶让,在我国签订的涉外税收协定有如下四类规定:一是实行对等的互相给予税收饶让,如我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等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二是缔约国单方面对来源于中国的投资税收优惠给予饶让抵免,而对中国企业在该缔约国内获得的税收减免不规定饶让抵免,如我国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签定的税收协定;三是与实施境外所得免税法的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中,不用包含税收饶让的规定,如与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签定的税收协定;四是与没有税收饶让制度的国家所订立的税收协定(如与美国)则也没有税收饶让条款。
2.2.3 免税法
我国涉外税收协定中多采用累进免税法。如,中国和瑞典签订的税收协定第二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瑞典居民取得的所得或收益,按照本协定应免征瑞典税收,瑞典在确定其累进税率时,可以考虑该项所得或收益。”
总体而言,我国已经构建起以国内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为基本架构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制度框架。
3 减除出版业“走出去”中国际重复征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行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税收制度和双边税收协定的内容更多侧重于吸引外资。制度方面安排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减除在华投资的外商国际重复征税风险,以提高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但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正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包括新闻出版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向境外投资,这种单向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制度安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改和完善。
3.1 完善出版物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
完善出版物出口退税制度与增值税征纳改革密不可分。现行的出版物出口退税虽然较好地促进了出版物的出口和市场竞争力,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自2003年开始,我国新闻出版物的出口退税率呈下降趋势,如图书报刊由17%降到13%,之后又进一步降低到11%,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这其实是变相地消减了新闻出版物出口的税收优惠度。其他还有增值税征税不统一,与营业税重复征税和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健全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因而,在完善出版物出口退税方面,以2011年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为契机,可以把“营改增”逐步扩大到整个新闻出版业;提高新闻出版物出口的出口退税率;在时机成熟时,借鉴英美法等国的经验,直接免征新闻出版物出口的增值税,以减除这些商品出口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改进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
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境外所得税抵免制度在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方面运用要广泛得多,可供选择的制度措施也很多。
3.2.1 逐步实行综合限额抵免法
我国目前对境外投资所得采用的是分国不分项限额法来计算其抵免限额。此法虽然兼顾了税收来源地政府和境外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该法也面临着计算程序繁琐,工作量大等问题,并且,在居民企业向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下,根据分国不分项免税政策,其各分支机构之间的限额不能相互调剂,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得不到最终解决。
考虑到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投资分支机构多国布局的趋势,例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 总公司的海外网点已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西运城制版集团公司在全球28个国家设立了38家分支机构[4]。以及境外投资税务的管理成本,可以将分国不分项的税收抵免改为综合限额抵免。
3.2.2 适当扩大间接抵免的范围
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加入了间接抵免的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 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其直接或间接股权比例为20%以上。鉴于我国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投资有着多层法人公司的形式,建议适当降低股权比例,降至10%左右为宜,允许多层级子公司间接抵免。
3.2.3 优化超限抵免额结转方向
根据《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规定》,境外投资企业的超限抵免额可以向后结转5年。这虽然可以减轻居民企业的税负,但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允许超限额向前向后结转相比,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受到的补偿不够充分、及时。为此,对于超限额部分,可以考虑实施向前和向后结转相结合的模式,允许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超限抵免额向前或向后结转5年左右。
3.2.4 给予返程投资居民企业税收抵免待遇
返程投资居民企业是指我国境内母公司在境外投资、设立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境外企业,这些境外企业再回国在境内开展直接投资活动设立的居民企业[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七条等现行税法的规定,由于这些返程投资居民企业属于国内企业,其在国内缴纳的税款不能进行间接抵免,如此一来,在这些企业的利润再分配过程中势必包含其已缴纳的税款,构成对这些利润的重复征税。虽然目前在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投资中,返程投资居民企业还很罕见,但未雨绸缪,预先设计总比临时抱佛脚要好。可以给予返程投资居民企业处于间接抵免层级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得税抵免。
nlc202309032026
3.3 健全税收饶让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的国际税收协定较多地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规定国际税收饶让,我国政府大都单方面要求投资母国对其投资者在中国获得的税收优惠给予饶让抵免。但其中较少约定我国承担税收饶让的义务。这种重资本输入、轻资本输出的税收饶让立法会使得包括新闻出版企业在内的中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所享受的投资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最终会被我国补征税款,从而他们获得的税收激励无法最终落实,打击了我国居民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实施国际税收饶让,消减国际重复征税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税收饶让政策和国际税收协议两个路径。
3.3.1 调整国内税收饶让政策
原《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财税字[1997]116 号)规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承揽中国政府援外项目、当地国家(地区)的政府项目、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援建项目和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项目,获当地国家(地区)政府减免所得税的,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后,视同已缴所得税进行抵免。这项政策对减轻我国企业承担境外市政项目的税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后来财税[2009]125号取消了境外市政项目享受的当地免税可抵免中国所得税的规定,境外所得税抵免的范围也仅限于根据税收协定不应征收的几种情况。为了鼓励更多中国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减除他们的国际重复纳税,可以沿用原来的做法,对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获得的税收优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抵免其应缴纳的所得税。
3.3.2 完善国际税收协议
修改和补充我国在相关国际税收协议中的税收饶让义务,兼顾外资引进和资本输出,通过与投资伙伴国的谈判,消减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投资的国际重复纳税。
3.4 着眼税制改革长远目标的免税制度
建立与时俱进的国际重复征税减除制度,不仅是实现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税负公平与效率,而且其价值还在于通过税制改革来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使得更多的新闻出版物出口、版权贸易和新闻出版企业向海外投资等。很多国家在使用抵免法的同时,也大量使用免税法,如对积极收入(商业利润、来自子公司的利润、雇佣或自营收入等)免税,对消极收入(债券红利、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允许抵免。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对居民母公司从外国子公司分得的利润均采用免税法。目前,我国只是对因为灾害、战乱等不可抗因素下的境外所得给予减征或免征,且期限仅为1年[6]。因此,除了现有的境外所得累计免税法外,我国可吸收和借鉴国外此类实践,扩大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投资所得免税范围,加大免税的力度,从长远看,我国的消减国际重复征税制度应当对新闻出版企业的境外投资积极所得实行免税,以彻底解决新闻出版企业境外所得的重复纳税问题。
4 结 语
消减国际重复征税是一个原理复杂、操作程序繁琐的系统工程。并且,关于国际重复征税的税制改革还需要与其他税制改革、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等其他社会改革结合考虑。从长远来看,包括消减国际重复征税制度在内的整个国际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实现税负公平合理和稳定政府财政收入,更多地是通过税制完善,不断地提升本国出口产品和海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新闻出版业能否持续、健康地“走出去”,合理税负是个重要的方面。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才刚刚起步,相关的减除国际重复征税配套法律法规尚待建立和健全。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清查整理现有的税收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税制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国际重复征税等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以促进我国居民企业海外投资更好更快地发展。
注 释
[1]王传丽. 国际经济法(第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7
[2]郭寿康, 赵秀文. 国际经济法(第3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4
[3]国家税务总局. 我国对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一览表[J/OL]. [2013-05-10].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687294/
[4]范军.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 的理论与实践(上)[J]. 出版发行研究,2011(11):5-9
[5]刘磊,赵德芳. 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研究[J]. 涉外税务, 2011(7):11-15
[6]张毅峣,何晓峰. 完善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J].中国财政,2010(13): 57-59
(收稿日期:2013-06-28)
刑事司法鉴定中重复问题解析 篇7
一、重复鉴定的原因
(一) 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目前我国鉴定机构种类繁多、相互独立、分工不清。既有公检法设立的职能鉴定机构又有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社会鉴定机构, 对于各个鉴定机构内部鉴定效力等级和层次无明确规定, 导致一些技术弱的鉴定机构的结论可以与技术优良的鉴定机构的结论相抗衡。而且社会鉴定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 有些鉴定机构为了达到追求利润的结果, 迎合委托人, 可能会有意识地无视案件事实提供意见。这将降低鉴定意见的中立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 趋利避害的人类本性使然。司法鉴定在案件中运用的越来越多, 鉴定意见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其他证据种类不可替代的功能。鉴定意见对于控辩双方至关重要, 双方都试图通过鉴定意见来达到支持自己诉求的目的, 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对方不利, 自己的胜算就会增加。而一旦出现不利于自己的结果时, 这一方就要求进行重复鉴定, 甚至不惜通过违法手段来贿赂鉴定机构, 直到出现的结果符合自己的内心期望。
(三) 刑诉法中存在缺陷。鉴定启动权仅授予公检法三机关。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不能主动启动,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对于鉴定意见的不信任, 不惜自己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产生重复鉴定。《刑事诉讼法》第192 条第1、3 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新的证人到庭, 调去新的物证, 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庭对于上述申请, 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可见,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不但不是鉴定启动权的主体, 而且在新鉴定时也只拥有申请权。这就增加了辩方对于鉴定意见的严重不信任。鉴定意见告知程序存在缺陷, 告知信息不完整和鉴定本身程序、标准不公开, 使得辩方充满疑虑。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鉴定意见往往在审判过程中才会突然提出, 而且由于控方过于追求有罪证据, 所以提出的司法鉴定意见往往是不利于被告人的, 所以他们才会提出异议, 申请重新鉴定。
(四) 鉴定活动本身具有的性质。司法鉴定不仅是一个法律行为, 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活动, 一种协助解决案件疑难问题、探明案件事实的手段, 是一个逐渐认识真理的过程, 可能在一两次鉴定中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重复鉴定。我国法律也允许进行重新鉴定,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 条规定:对于鉴定结论有疑问的, 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机构, 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此外, 由于鉴定人员资质和鉴定设备良莠不同、鉴定标准存在差异, 难免存在不同或者相反的鉴定意见。技术问题, 包括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熟练程度等也是引发重复鉴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 事实只有一个, 需要多次鉴定来确定真伪。
二、重复鉴定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重复鉴定问题, 除了要加强对鉴定机关人员和鉴定设备管理、统一鉴定标准等, 还要改革具体的法律制度, 如约束鉴定次数、公开鉴定程序、完善证据公示制度等。此外, 笔者建议以下几点也是改革的重点:
(一) 合理配置鉴定启动权。在司法实践中, 国际惯例一般“完全赋予当事人双方鉴定上的决定权”。而我国法律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辩护方的启动权, 导致实践中辩护方对鉴定有质疑时, 无法自行启动鉴定, 只能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和法院可以提起。而且在实践中, 对于辩方提供的鉴定意见一般也会以辩护方没有鉴定启动权而不认为作为证据使用。因此, 导致控方的鉴定意见, 被告人、辩护人不相信, 又委托专家搞鉴定, 往往鉴定意见不一致, 浪费了鉴定资源。因此, 给予辩方自主启动鉴定权, 有利于减少矛盾、节约资源。
(二) 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虽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鉴定人出庭制度, 但是该制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首先, 对于鉴定人应保障其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毕竟鉴定人是提供产品来谋生的, 而且鉴定人和证人一样也会遇到心存报复的人的威胁。这些都会使鉴定人缺席, 解决不好这些问题, 鉴定人就很难心甘情愿地出庭。建议由国家承担鉴定人出庭的费用, 这样既可以提高出庭率又能保证鉴定机构的中立性。由国家保障鉴定人人身安全。完善各种具体制度, 如可以依照证人不出庭的情形明确鉴定人不出庭的情况, 对于应出庭而拒不出庭的鉴定人依法进行惩戒。
(三) 建立专家证人鉴定程序。专家证人出庭制度已经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 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专家证人鉴定程序。当鉴定机关在鉴定的时候, 可以让有利害关系人委托懂得专门知识的人到场以专家鉴定人的身份见证整个过程, 他并不参与具体的鉴定, 而是就鉴定程序是否合适、检材提取是否规范、鉴定方法是否科学进行监督, 有异议可以提出来, 没有异议就可以签字确认。这样最终鉴定意见往往容易被双方认可, 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鉴定问题。
摘要:在司法鉴定中一直存在着重复鉴定这个老大难问题, 虽然一些制度和法律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 但是仍未彻底解决, 还在影响诉讼效率。根治重复鉴定, 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制度。
关键词:司法鉴定,重复鉴定,鉴定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军, 姜伟, 田文昌.新控辩审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郭金霞.“多头坚定、重复鉴定”问题解析[J].中国司法鉴定, 2005 (5) .
[3]霍宪丹.司法鉴定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申文宽.刑事重复鉴定的困境和对策[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5]王继福, 李洁.重复鉴定的不足和完善[J].山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3) .
重复问题 篇8
Paper Pass网站诞生于2007年,是全球首个中文文献相似度比对系统,运营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最权威、最可信赖的中文原创性检查和预防剽窃的在线网站。通过这个检测系统,就一定能通过学校的检测系统,包括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parperpass的系统检查就是根据它资料库与你的论文不断进行比对,查找相似文段,价格是10元/万字。
Paper Pass系统也推出了免费使用功能。用手机号进行注册验证,可以免费获得3000字的检测量。但由于服务器服务能力有限,网站每天(从零点计算)提供1000个用户申请免费使用,申请完为止,请在每天较早的时候申请。
2.维普通达检测系统
该系统采用TONDA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技术,具有业内领先的检测速度。最大特点就是快!在检测高峰期,别的检测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个可以比较快的检测出。价格9元/万字。
3.Gocheck论文免费检测
操作比较简单,支持doc、docx、txt等多种格式的文档,如果不想这么检测,还可以使用拷贝粘贴到文本框的形式进行检测,很方便,检查结果比较贴近现实,也比较清晰,比较适合论文自查。
价格10元/万字。
也有免费试用版,邮箱注册,可以免费试用3000字。
4.万方检测系统
万方数据平台推出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是目前较为热门的检测系统。究其原因,首先万方数据通过近年的发展,在高校中也确立了自己的相应地位。特别是南方部分高校直接将其视为毕业检测系统,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无可厚非。其次,相对于知网而言,万方检测费用少,上手容易,是学生初次检测文章的首选系统。
5.知网论文检测系统
大部分学校都用知网检测。知网的收录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广而且是比较权威的,查重结果也比较权威。最普遍的查重方式。推荐大多数人使用。
知网论文检测又分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4.0(大家熟悉的VIP系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科技期刊论文检测、社科期刊论文检测、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等。
6.Paper Rater
Paper Rater论文检测系统(简称PR论文检测系统)简洁、实用、方便的操作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自动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它是国内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根据学术规范要求进行引用识别的论文检测系统。
对于英文 检测 , 知网 , paperrater,维普和gocheck都可以检测带有英文或者是全英文的论文,当然同时也可以检测中文的论文,而万方和paperpass只能检测纯中文的论文。
论商务英语中同义词重复问题 篇9
First what advances and initiate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heory is US's management scholar.the American economy sank into the stationary state for a long time, but the Japanese economy rapidly expand, its product attacked and seizes the US massively once to reside in the superiority the market domain.This stern challenge causes the American shock and the profound from al walks of life.After various research quite, the American scholars discovered that the successful business management is one o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substantial clauses.But in Japan's business management method has many are, its basic difference which neglects for the American business community displays,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hardware aspect which manages, the emphasis rational scientific management.Not only the Japanese Enterprise takes"hardly"the management, pays great attention"softly"the management namely pays great attention in enterprise's cultural element, pays great attention value idea which altogether has for all staff,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staff to this enterprise's centripetal force, pays great attention in enterprise's interpersona relationship.The US causes the Japanes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the theorists strong reaction about enterprise culture's research, and affects other countries one after another, from this starts a worldwide scal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upsurge.
Some enterprises saw other enterprise di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o develop, with was imitating, takes for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reates the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 in did not have the full consideration objective situation own characteristic, the decision-making strata to lack the unification understanding in the situation, inducted the CI system blindly.Although outward appearance unification tone, unification marking, clothing design coordination, but cannot achieve the mutual recognition truly to enterprise's idea, cause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two are the concept is fuzzy, the literary style is in flood.Some enterprises regard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s recreational activity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raves in active imposing, and takes it a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rigid target to complete;Also some enterprises induced before development's some recreational activity in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has not done in th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stand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Strengthen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not to mean that abandons the system management.The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enterprise has not been unable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production and the operative activity.But, no matter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summate, is also impossible to include enterprise's all activities, cannot fundamentally standard each staff's behavior consciousness.But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in one invisible cultural restraint strength, forms one standard and the idea, makes up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insufficiency.The enterprise culture lies in the excavation culture management to the management reality guiding sense the essence, the rich cultural management's connotation, enhances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the guidance function.The enterprise culture superiority is:May strengthen enterprise's cohesive force, strengthens staff's self-control;Can drive that the staff works the fervor, rais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forms the undertaking power;Is helpful in enhances the enterprise to the environment adapt;Is advantageous in the improv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as the enormous coordination strength;Is advantageous in sets up the enterprise image, enhances the enterprise prestige, the expanded enterprise affects.Through the culture to the management leader, realizes the staff and enterprise's common goal, makes the enterprise to enhance the personal status unceasingly, the promotion enterpris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重复问题 篇10
所谓经济性重复课税是指由于对不同纳税人在经济上的同一税源征税所导致的双重税收负担,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对公司和股东的双重征税。公司的利润在依法缴纳所得税以后, 如果税后利润再分配给股东, 则在符合法定征税要素的情况下, 获取股利的股东又需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 对于利润这一税源, 实际上是在不同程度上征收了两次税, 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典型的经济性双重征税。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古典制所得税模式, 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并存, 对企业的留存利润征收33%企业所得税 (2008年1月1日起, 税率为25%。《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 , 对个人投资者获得的股息、红利等资本收益课征20%个人所得税, 这就产生了对股息的经济性重复课税问题。个人股东的股息、红利所得实际税负率高达46.4%。 (2008年1月1日企业所得税实行25%税率后, 实际税负率也高达40%) 。重复课税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资本结构, 并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增长。同时, 重复课税导致的高税负和对投资行为的重税, 成为投资领域产生大量避税现象和行为的主要诱因, 不利于税收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和正常税收秩序的维护。如何消除这种经济性双重课税, 减少其带来的负效应, 是各国税收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为此, 2005年6月13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5]102号) , 规定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 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通过少计应纳税所得额而不是降低税率, 来减轻针对股息、红利的经济性双重征税, 属于所得税一体化方法中的部分计征制。以此为标志,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传统古典制已经动摇, 正朝着逐步实现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二、各国 (地区) 缓解或免除股息经济性重复课税的主要方法及经验
1、股利扣除制。
是指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 将其支付给股东的股利, 按照全部或部分、或特定的百分比, 视同费用从公司利润中扣除, 以其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 计算缴纳公司所得税。股东在取得股利时, 应将股利并入当年的其他所得, 缴纳个人所得税。在此方法下, 将股利作为费用准予扣除的比例越高, 重复课税问题消除的越彻底。优点在于利润分配部分的重复课税可部分或完全消除, 自有资本与外借资金的税负相同, 可以消除公司在发行股票与举债两种筹资方式中的扭曲。其缺点在于减税对象为公司, 个人股东无直接减税的感受, 分配给外国股东的股利亦同样适用, 导致在国际税收谈判时处于不利的地位。
2、双税率制。
在征收公司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时, 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不同的税率。分率制既可以在股东层次实行, 也可以在公司层次实行。如果在股东层次实行, 则对股东取得的股息按较低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其他所得按正常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果在公司层次实行, 用于分配股利的公司利润适用较低的税率, 留存公司的利润则适用较高的税率。其结果是, 分配利润的实际税率低于保留利润的实际税率。双税率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已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间的扭曲, 并可减轻股利所得的重复课税现象。缺点在于已分配利润可适用较低的税率, 会鼓励公司将利润分配予股东, 影响公司自有资本的累积。因此, 德国和日本在1990年分别取消了该制度。
3、股东所得免税制。
对股东取得的股利, 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全部免于计入应税所得, 此方法的目的在于消除股东股利所得的重复课税, 同时也可作为吸引、鼓励股东投资的一种手段。中国台湾1998年以前, 个人股利所得在27万元以内免计入综合所得课税即属于股利所得部分免税法。股利所得免税法的优点在于可减轻或消除重复课税, 方法简单易行而且股东有直接免税的感受。
4、部分计征制。
在公司层次, 对分配利润正常征收公司所得税, 股东取得的股息按一定比例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确定的计入应税所得中的股息比例越小, 股东就股息缴纳的所得税就越少, 就越可以消除经济性双重征税。当计入个人应税所得中的股息比例等于0时, 就相当于实行了股东免税制。
5、归集抵免制。
用于分配股利的公司所得负担的所得税, 全部或部分抵免股东阶段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在归集制中, 公司所得税犹如可以抵免个人所得税的预提税, 允许的抵免额为“归集抵免额”。归集抵免额可能是股东取得净股息的一定比例, 也可能是公司所得税的一定比例, 或公司所得税全额。归集抵免制的优点是不受公司利润分配决策的影响, 不管利润分配或留存, 全部课征公司所得税, 税收待遇平等, 公司所得税课征之后, 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 可以综合计算抵免, 缓解股息的双重征税。但归集制计算复杂, 对税务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 存在难以管理和操作的问题。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1、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实行综合所得税制。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 分别扣除费用, 采用不同税率计税。这种税制模式, 不能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造成应税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缴税或少缴税, 而应税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缴税的现象, 难以体现量能课税和公平税负的原则, 增加了人为偷逃税款的可能性。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逐步由分类所得税制改为综合所得税制。目前实行归集制的国家, 其个人所得税均为综合所得税制, 可见该制度不仅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同时还是所得税制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税收征管。
实行归集抵免制, 把抵免环节放在个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这就要求对每一位股东的每笔所得分别计算, 其计算非常繁琐, 否则, 就难以在个人环节准确计算和确定归集抵免数额, 也就容易产生通过扩大抵免数额以偷漏税的行为。因此, 必须不断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完善银行存款实名制, 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 (与居民个人身份证相配合) ,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纳税人管理信息联网共享, 提高征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逐步实施抵扣制。
3、鼓励税务代理业、纳税筹划业、税务咨询、顾问业务的发展。
我国目前税务代理发展缓慢, 存在许多问题, 就委托税务代理的纳税人的数量来说,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西方国家, 由于其税制的复杂性, 使得税务代理业成为非常必要的行业。由于“一体化”制度中具体的会计处理较为复杂, 其顺利推行也需要税务代理的直接参与。同时, 税务代理业的壮大发展也是我国税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配套条件。
参考文献
[1]安体富, 王海勇.世界性公司所得税改革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涉外税务, 2007.1.
[2]魏志梅.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一体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税务研究, 2006.6.
重复问题 篇11
去找师父,师父听了之后哈哈大笑:“练功夫的也是人啊!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不过,练功夫的人得病,和没有练功夫的人得病有不一样的地方——不被疾病所摆布、所折磨;而是心态平和,想办法通过功夫的锤炼,战胜疾病。”
如何战胜疾病,当时师父提出了功夫(实际就是运动疗法)战胜疾病的一个重要理念:重复!重复!!再重复!!!
所谓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就是选择1—3个动作,每天反复重复地做,甚至要做到一个姿势重复几百遍,重复才是成功之母——这是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论述的超越。如果一个人失败了不再去努力,就不会成功;而如果失败了之后,依然毫不气馁,又去重复地做,这样就能获得成功。爱迪生重复了1000多次,才发明了电灯。功夫(运动疗法)的特殊性还在于,不断地重复,会使身体的气血形成有序化,积攒出生命的力量和能量,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功能的强化,这样可根本的改变身体原有状况。
当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反复练的动作是“搬拦锤”,结果成为“杨无敌”;形意拳大家郭云深,反复锤炼的是形意拳的“崩拳”,后来他仅仅用“半步崩拳”就名扬整个武林界;八卦掌的第二代传人程廷华重复练的功夫是八卦掌中的走圈(其第五代传人铁恩方先生称之为八卦走转健身法);笔者的一位太极拳老师最喜欢练的是太极拳的“手挥琵琶”。
师弟懂得了这个道理,反复练太极拳灵动之劲上身的功夫——面壁蹲墙法,从每天100次练到每天360次(循序渐进的提高数量),结果,不到5个月,一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就正常了。如今已过去10多年,身体一直很好。
现根据“重复是成功之母”的原则,推荐几个动作作为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长期坚持的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之一:
揽雀尾
下面介绍笔者所学内功太极拳的一个动作:揽雀尾。
两脚并拢,周身中正,自然放松。随之,心中一静,目光向左侧前方看,右脚尖微微内扣,右手揽住想象的一个孔雀的尾巴,左脚向左侧斜前方迈出,左手伸出,托住想象的一个孔雀的胸脯,手好像放在孔雀的羽毛中,温暖而舒适。
想象有一个气球膨胀,两手抱着这个想象的气球,沿球环绕,右先上左下,球向左转;然后,右手向前、向下运动,手心向内;左手手心向内向上、向前运动。左上右下,抱住想象的气球。随之,转手心朝上,两手成掌,好象抓住绳子一样,往回捋(收)两手(手心依然朝上),到两肋旁,转手心向下,两手前展,右手扶贴左手腕,划一个额状(椭圆形)的圈,左手像舀一个南瓜一样,划一个圆圈,转手朝上,上体向前微前荡,右手穿掌,置于左手心,右手手心朝下,不停下来,进而右手像打开一本书一样,翻转右手手心朝上,两手重叠;身形微微后移,两手回收,逐渐转两手心朝下,至身体两肋旁,身形前荡,两手前伸,好像推箱子盖一般,两手与肩等宽。
反方向亦可做一遍,唯方向相反。
此动作可反复做几十遍。
运动疗法之二:
鼓荡两肋
过去,练武功的和练摔跤的,站马步桩之后,要拿铁条打两肋,此为“单鞭锤肋”。软肋怕打,练“单鞭锤肋”,可把肋练得坚强有力。从养生角度和防治乙肝的角度来看,如果能想办法运动肋部,则可以调动少阳之气、胆经气机的生发,从而让肝部的免疫力获得提升。现代人不可能用铁条打两肋了,因此,我们还是从内家功夫中来寻找专门练肋部的方法吧。
绵山太极拳中有一个“绵山鼓荡气”的招式,可把丹田气鼓荡到两肋,在从两肋鼓荡到臂,这是提高肝部免疫力的好方法。
具体做法:两手十指胸前交叉,两臂上举至前额,逐渐向上翻转手心,同时两臂向前额斜上方圆撑,使两臂呈长圆形。两手背对向前额。上半身向左转,面向左方,与前方成90度角,两手在额前,两臂围成圆弧,左大臂与左肩平,右大臂与右耳平,手背距前额约一拳。两手、两臂间要保持一定的圆撑力。
①右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右转,用右肋带动右肩、右肘,将交叉的双手拉向正前方 ?穴发动力在右侧?雪。两臂呈长圆形,两手呈右高左低的斜面,拇指高与眼相平,身体呈正面站立。上半身向右转,交叉之双手向右划弧到体右侧,面向右方,与正前方成90度角。
②左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左转,用左肋带动左肩、左肘,将交叉之双手拉向正前方。两手至正前方,两臂呈长圆形,两手呈左高右低的斜面。保持拇指高与眼相平,上半身复原,面向前方。
此式动作均用弧形运动,躯干的转动要灵活自然,动作的频率要慢,不要过快。随着鼓荡,内气会冲到两肋,但身体必须中正。如果发现身体有倾斜要马上调整形体,使之中正,然后继续转体,用一个臂带着另一个臂转。
次动作,左右可反复练多次,当然,一定要循序渐进才好。
运动疗法之三:
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是提升身体免疫力的便捷方法。具体练法如下:
两脚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头部中正,自然舒适的站立。下蹲的时候,尾闾处好象有根绳子往下拽(目的是让身体轻松),身体自然的下蹲,然后,好象头顶有根绳子,带动身体缓缓升起(目的是让膝盖少受力)。
在这样上下蹲起的过程中,身体与头部要保持正直,绝不能左偏右倚。站直之后,平静气息后,再继续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修功夫的练法是面对墙壁做反复的蹲起,这样有明显的松腰效果。其实,普通人养生及强化身体素质,不靠墙上下蹲起亦可——日本人称这样的练法是超级健身法。
身体的一伸一缩,一张一弛,可有效的促进气血的上下流通,从而有效地提升身心的整体免疫力。可从30个一组开始练习;最好能达到一次上下蹲起120个以上。
重复问题 篇12
从另一层次进行考察,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国家通过具体的刑事诉讼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即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然而,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成为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一大障碍。
一、刑事程序价值之正义
正义似乎是自古以来法律所致力于实现的首要目标。对于老百姓来说, 最直观的正义便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恰好与传统的“报复刑”观点以及我国“实事求是, 有错必究, 不枉不纵”的刑事诉讼理论相一致。于是, 在这一看似合理的支持下, 法院与检察院一同承担起发现客观真实的使命。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 公诉人遇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或者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 需要补充侦查或补充提供证据的”情形时, 应当获得法院延期审理的同意, 并在补充侦查的期限内提请恢复审理或者撤回起诉。这意味着, 当检察机关经过补充侦查仍无法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无法证实“犯罪事实”时, 法院并不是据此做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指控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后, 还可以继续补充侦查, 重新提起公诉。
实践中, 解决事实问题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通过严格执行程序方面的规定, 树立起“法律真实”的权威, 使公众很难对这种认识提出挑战。当然, 也因为当事人被囊括进刑事诉讼程序中, 打破了司法人员的垄断, 参与对事实的发现和辩论, 充分行使作为主体的权利, 使这种“法律真实”具有了正义性与可接受性。
程序正义理论使程序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 也丰富了正义的内涵, 即把单纯的正义区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在提出程序正义的概念之前, 理论界仅仅局限于对实体正义的关注;有关“正义”的定义, 基本上没有超出西塞罗的开创——“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长此以往, 类似研究很容易演变为“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而程序正义理论在“什么是正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如何实现正义”的环节补充完整, 使正义真正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且, 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很快会超过实体正义, 成为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
二、刑事程序价值之效益
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曾说:“正义的第二种意义, 简单说来就是效益。”他所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 主张运用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法律制度及其功能, 提倡所有法律活动 (包括立法、执法和诉讼等) 和法律制度都应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应该说, 伴随着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效益已经成为一项普遍认可的法律价值。然而, 我国刑事程序的一些设置似乎有意反其道而行之。
典型的例证是, 二审法院只要发现原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就可以反复多次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进行重审, 没有任何限制。显然, 二审法院是希望原审法院发挥刑事追诉职能, 争取判处被告人有罪, 而不是根据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内涵, 裁判一审法院作出了违法判决并认定被告人无罪。
刑事审判是一项耗费巨大的活动。从财力或物力方面来看, 无论多么富有, 国家对其投入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并且这种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这些投入来自于公民所缴纳的税金, 因此政府必须对纳税人负责, 提高经济效益。
从人的角度来看:及时实现刑罚权, 首先有利于打击犯罪。因为长时间的拖延, 证据可能流失, 证人的记忆可能模糊, 案件事实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揭示, 并且罪犯的侥幸心理容易膨胀, 甚至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拒绝接受改造。其次, 在生效裁判做出之前, 被告人的财产、自由乃至生命等实体权益处于待定状态;长期被扣着犯罪嫌疑人的帽子, 也对其正常交往、声誉以及前途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对此, 贝卡利亚说过:“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 就越是公正和有益。”“说它比较公正是因为:它减轻了捉摸不定给犯人带来的无益而残酷的折磨, ……还因为, 剥夺自由作为一种刑罚, 不能被施行于判决之前, ……。”此外, 被害人和公众的心理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复。当这种愿望得不到及时满足、罪犯没有被及时处以刑罚时, 被害人会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精神创伤不但无法愈合, 反而扩大加深。而社会公众对国家的信赖和安全感也将因此受到严重打击, 不利于国家机器有效地抑制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三、刑事程序价值之诉讼构造
一般认为, 刑事诉讼有三种基本职能, 即控诉、辩护和审判职能。对应地,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 控、辩、审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结构:控辩平等对抗, 审判者中立听证, 三方良性互动, 推动着程序的进展。
首先, 法院自行发动刑事再审是法定的两种途径之一, 这其中包括了“法院院长将本院已经裁判生效的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的情形。其二, 二审法院应当就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全面审查, 不受上诉或抗诉范围的限制。第三, 在第一审或第二审中, 法院对于“起诉指控或原判认定的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但指控或认定的罪名不当的”, 可以改变罪名。以上规定既违背了“不告不理”的基本精神, 也导致法院在实际上代替公诉方对同一被告人的同一行为主动进行重复审查, 使追诉和审判职能无法实现真正分离, 控辩双方的平衡被打破。此外, 在第三种情况下, 法院将一个未经起诉和辩论的罪名强加给被告人, 无疑剥夺了其防御的机会及其他诉讼权利, 使弱者处于更危险的境地。司法失去公正和权威, 又如何能说刑事诉讼法是“被告人的大宪章”呢?
在诉讼活动中, 法官不仅对整个过程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而且将最终决定控辩双方的命运。因此, 实现公正裁判必须以审判职能的中立性为前提。目前, 审判中立已经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公约普遍确立的法律原则。为此, 法官应当明确自身“积极的裁判者, 消极的调查者”的角色定位, 也就是要确保控诉与审判的分离, 从而真正实现辩护和控诉的平等对抗。
另一方面, 辩护和控诉作为诉讼构造统一体中对立的双方, 至少应保持形式上的平等。因为在实质上, 公诉方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掌握了各种必要手段的国家机关, 而被告人即使有辩护人的帮助, 也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被动态势。因此, 要确立被告人的主体地位, 以制度性保障切实赋予被告人诉讼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当前,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 程序除了作为实现实体公正的工具, 还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并且, 程序价值的内涵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含义。在引进“一事不再理”原则之前, 有必要先对我国的刑事司法环境尤其是有关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造。通过以上思考, 我认为, 程序价值所包含的各项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统筹安排, 平衡各项内容的发展和完善, 才能真正实现程序价值, 避免法律移植所带来的“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摘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国家通过具体的刑事诉讼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然而, 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已经成为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一大障碍。程序除了作为实现实体公正的工具, 还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并且, 程序价值的内涵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含义。本文仅从程序正义、效益以及诉讼构造的角度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程序价值,正义,效益,诉讼构造
参考文献
[1]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立、陈晓明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