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教学

2024-07-18

《家乡》教学(共12篇)

《家乡》教学 篇1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一下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1. 师:

孩子们, 今天真精神!你们专注的眼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为了奖励你们, 老师来给大家说一段快板。

说西安道西安西安的名胜说不完千年古迹兵马俑古老城墙保家园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兴庆园

说西安道西安西安的小吃说不完饺子凉皮胡辣汤麻食锅盔臊子面柿子饼羊肉泡肉夹馍到樊记店

……

2. 师:

快板里说的是哪座城市呀? (西安)

3. 师: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咱们生活的家乡——西安 (板书课题:说家乡——西安) 现在, 让我们随着镜头一起走进西安。

出示课件:画面出现西安的大雁塔等名胜古迹、羊肉泡馍等特色小吃、剪纸等民间艺术以及现代化的城市风光。

4. 师:

你们觉得家乡怎么样? (板书:名胜多、小吃多、高楼多)

5. 小结:

我们的家乡真是美丽又可爱呀!

二、指导看图, 抒发情感

1. 师: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冬冬正在讨论着介绍他们的家乡呢, 我们一起去瞧瞧吧!出示课件: (1) 我们的家乡是首都北京, 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2) 北京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众多, 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3) 北京的烤鸭最好吃了。那白又软的饼, 卷上又香又嫩的鸭皮、鸭肉, 配点大葱, 再蘸点甜甜的面酱, 味道好极了! (4) 北京主办奥运会, 建起了许多体育场馆,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游玩。

2. 他们讨论得多好呀, 现在就让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同桌之间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安吧。

3. 引导说西安。

(1) 名胜古迹:

师:谁先来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安。

生:我们西安的名胜古迹很多。大雁塔、钟楼、鼓楼……

师:在这么多的名胜古迹里, 你最喜欢什么呢, 为什么?

生:大雁塔。大雁塔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 是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名字的来源有很多传说……

师:这位同学真是“西安通”, 知道得这么多。为他鼓掌!

过渡:同学们说了说西安的名胜古迹, 谁再说说和他不一样的内容呢?

(2) 小吃:

生:西安的小吃很多, 有羊肉泡馍、肉夹馍、凉皮……

师:相信同学们都品尝过西安的小吃。如果一位外地来的游客肚子饿了, 你想向他推荐什么小吃呢?为什么?

生:羊肉泡馍。羊肉泡馍……

师:你这么一说, 我的口水都流下来了, 真想马上就去吃。

过渡:西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 虽说古老但它也与世界同步发展。无论是建筑、交通、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3) 发展变化:

师:孩子们, 你们从爷爷、奶奶的口中知道了西安有哪些变化呢?

生:西安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树多了, 花美了, 路宽了, 立交桥多了……

(如果学生想不到, 可以借助老师的眼睛看西安的变化。)

师:西安也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大都市啊!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咱们围绕西安这个话题, 在小组内做小记者采访活动。

三、创设情境, 汇报交际

1. 小组内交流采访。

2. 老师示范。

师:看到同学们交流得那么好, 我也情不自禁想做记者来采访你们了。瞧, 我先带上记者证, 再拿上话筒。谁愿意第一个接受我的采访呢?

生:我来吧。

师:你好, 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今天我想就有关西安这个话题, 对你进行采访, 你愿意吗?

生:我愿意。

师:你生在西安, 长在西安吗?

生:是的。

师:看来你对西安非常熟悉了, 你能给我说说西安吗?

生:我们西安可好了, 这里风景优美, 名胜古迹特别多, 你只要来到西安呀, 各种特色小吃绝对能饱你的口福。而且, 民间艺术也会让你眼花缭乱, 流连忘返的。

师:谢谢, 你说得太好了。难怪西安会吸引那么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呢!

3. 指导采访环节。

师:你们谁注意到老师是怎样做到有礼貌采访的?

出示课件: (1) 先介绍自己是哪里来的记者, 征求别人意见后, 再进行采访; (2) 采访时, 眼睛要注视着对方, 语言文明、得体, 态度亲切、自然; (3) 采访过程要始终围绕“西安”来谈; (4) 采访结束时要表示感谢。

4. 生一对一进行采访。

四、激发情感, 热爱家乡

师:孩子们, 作为西安人你骄傲吗, 你自豪吗?

师:谁用“我作为西安人……”给大家说一句话, 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我作为西安人感到非常自豪!

生:我作为西安人感到特别的骄傲!

生:作为西安人, 觉得西安太美了, 我永远爱西安!

过渡:西安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 西安是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古都。秦砖汉瓦、暮鼓晨钟、高新科技、现代文明, 使西安拥有了世界, 世界拥抱了西安!今天回家后同学们就向家人或者远方的亲人说说家乡——西安。

P评析INGXI

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口语交际课的几方面目标:

第一, 重视人际交往功能, 关注交际的情感态度。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 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指导看图, 抒发情感”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冬冬正在讨论着介绍他们的家乡呢, 我们一起去瞧瞧吧!”二是“这些同学讨论得多好呀, 现在就让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同桌之间说说你心中的西安吧”。第三个环节中的“指导采访环节”的第 (2) 点等。以上这些教学环节的预设, 体现了教师在训练学生时, 不仅关注了交际的内容, 还特别关注了学生交际过程的情感态度。

第二, 重视交际实践, 关注交际中学交际。

本设计中的“指导看图、抒发情感”的第3个小环节是“引导说西安”, 首先说“西安的名胜古迹”, 再说“西安小吃”, 最后说“西安的发展变化”。

以上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也是学生日常所见所闻所感的事。因此说起来、交流起来很容易, 达到了在交际中学会交际的目的。

第三, 重视交往互动, 关注交际的参与意识。

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 汇报交际”中的第一个小环节是“小组内交流采访”, 第二个小环节是“教师示范” (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等, 第三个小环节是“指导采访环节”, 第四个小环节是“学生一对一进进行采访”。以上设计环节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乐于交流的情境——“小记者”和“小公民”, 使学生乐于参与采访和被采访, 在采访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家乡》教学 篇2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自从我打算要开展活动后,一直在大脑中打”腹稿”,我一直在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活动课有时过于形式陈旧、呆板,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活动真正贴近于他们的生活,贴近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呢? 我一直很艰难地思考。 再思考:摸索,再摸索……灵感的迸发来自于前些时候带学生到“长鹿山庄”的一次旅游,当时我感慨多多:做导游原来要多才多艺。做导游不但能让游客感受山水之美,还能帮游客解决许多困难……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 热爱家乡, 关注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激情进一步激发,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感想。由于是第一次涉足于这一教学案例的设计, 手头里没有参考的资料, 所以这种新课型新教法对我而言, 压力与机遇并存, 自然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教学效果,毕竟,面对自己如同丑陋孩子般的.作品,我想,我肯定有类似母亲慈爱般的柔情,我抚摸着它,我思考着它……更期待它的得到大家的认可。

收获与反思

1、虽说活动的内容和结构通俗易懂,较好把握,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学生思路封闭,会造成内容单一。要想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我在让学生学习活动时,明白导游的工作职责,掌握其工作特点后,开展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在学生中铺开对导游相关知识的搜集活动。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激发学生主动活动的意识,并进一步认识到,导游工作的不容易。这一环节是由浅入深进行教学的。

2、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收集信息,了解一名导游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有关导游行业的简单知识。并尝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组织能力、与人交往等能力。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在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这个环节中,在小组发言人汇报学习情况时,以不同形式的汇报,从整体上体会学做导游的情感,抓住活动重点进行交流,理解活动内容。

3、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权利,以人为本。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课堂发言的优秀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学困生也有了发言权,重新燃起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互动学习中,既尊重每一个举手的学生的发言权又没有影响教学进程。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品评 篇3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07页,读一遍课文。发现这篇课文与前面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生字很少,只有4个。

师:想过没有,这篇课文为什么生字很少?

生:这是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所以特意不写难认的字。

师:是的,一心想着别人,时刻考虑别人,这正是巴金爷爷的为人——朴实,而通俗易懂也正是巴金爷爷的文风。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成功地迈出了走近巴金爷爷的第一步。

师:课前,杨老师也认真地读了这位文学巨匠、世纪老人的作品,读了他的语录,其中有这么一小段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从这段话中,你能听出巴金爷爷在心底里呼唤什么吗?(生自由答后,师板书一个大大的“爱”字)

[评析]导入非常巧妙,从本课生字很少切入,引导学生走近巴金老人。尽管是主观臆推,但毕竟这种可能性使得学生感到“文”如其人,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字斟句酌品味情

师:这个“爱”字是巴金爷爷一生永恒的主题,也是令他魂牵梦绕的永恒的情结。你能从这封回信的字里行间发现“爱”的印痕、爱的光环吗?拿起书来轻声通读课文。

(生第一遍读文,找“爱”)

生:“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可以看出他爱家乡的孩子,虽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最终仍然拿起了笔。

生:“多么想……多么想……代我见面吧。”可以看出对孩子的爱是多么浓烈……

(师相机引导学生把巴金爷爷这种力不从心的无奈和欲罢不能的爱读出来)

生:“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此句含蕴深刻的情意,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

师:是的,他是在用情写作。如果你能潜下心来细细地品读第3自然段,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生自主读文)

师:读书是读给自己听的,用耳朵听,用心听,用心去感受——可以点下关键的词,画下动情的句子——你能读懂什么?能联想到什么?——读文章要反复地读,颠来倒去地读,读出关键、读出见解来。

师:“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为什么说“奉献了”生命就有意义了呢?(联系练习中学过的培根、卢梭的话及学过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等回答)

师:你把你的理解奉献给了大家,你的生命正在开花!

师:你真正读懂了吗?(生试读这一部分)

师:(适当补充巴金相关资料)为什么他还要这样说呢?你能帮巴金爷爷从心底里呼出这种热爱生命、渴求奉献的迫切之情吗?(生有感情朗读)

[评析]引导读文步步为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突破重点,让学生在读书自悟中感受、在交流探讨中发现、在诵读表达中提升。

三、情到深处意更浓

师:巴金爷爷写得用情,你读得动情!同学们用掌声感谢你,杨老师就把珍藏在我贴心衣兜里的代表巴金爷爷的一颗心送给你……别忙坐,能告诉同学们上面写满了什么吗?

生:写满了“爱”。

师:另一面呢?

生:写满了“奉献”。

师:连起来读一读,先读这面,再读那面。

生:爱奉献。

师:先读那面再读这面。

生:奉献爱。

[评析]“由情入手——因情读文——循文悟情——移情于声”,引领学生在文中走了个来回,将生成的情感定格在“心”形卡片上,也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师:“让生命开花结果”说得多好,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蕴含着多少睿智、多少奉献,多少浓浓烈烈的爱。对于87岁的老人来说又蕴含着几多无奈、几多珍惜、几多期待。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更进一步地贴近巴老。(学生读文)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你就是收到那封信的孩子,你准备对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知道你真正读懂信了、真正读懂巴金他这个人了。先考虑一下,用心去说好这一两句话。(生自由表达)

师:同学们,这正是巴老所希望的,他希望他的生命在你们身上得以延续、奉献在你们身上得以发扬、爱在你们身上得以延伸,直到永远……(放《爱的奉献》,声渐小)同学们,这封“心”的表白,这封“爱”的宣言,我们还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品。课后,你们可以把你的心灵感悟仿照这封信的格式写下来,寄给我。我先真诚地谢谢同学们!

《家乡的桥》细读与教学 篇4

一、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总分总”结构

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来写。首总起,尾总结,相互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第2~5 节是分述部分,具体分写桥多、奇、美、乐四块内容,文章内容丰富具体。

先看文章第1 节的总起:“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作者用一个比喻句总述了故乡特点———河多。虽然没有写到桥,却写出了桥的必要性。

再看文章最后一个小节的总结“: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作者改编李白《秋风词》中的句子,吟诵作结,余味悠远,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也表现了故乡的桥的欣赏价值。

再接着,重点欣赏分述内容。文章第2~4 节的首句分别概述故乡的桥梁多、造型奇、桥名美的特点。三个小节的内容安排也是十分用心的。第一是“桥多”,因为这是最直接的普遍事实;第二是“造型奇”,在观赏过一座又一座的桥之后,才会感受到桥的造型奇;第三是“桥名美”,桥名的由来和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都是文化,具有历史积淀和民俗传承,需要仔细体味才能感知,自然是要放到后面来写。这样的内容排序符合观察规律,值得学生摹写。

而文章第5 节,把家乡的桥描述成“乐园”。虽不直接表述桥本身特点,内容仍然与桥有关。文章用并列的句式写一组实例,描述了“因桥而乐”的情境,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起来。

从写法角度看,第2~4 节的内容描述了桥的“视觉美”,第5 节内容描述了桥的“感觉美”,表现人们对桥的喜爱。这分述的内容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写法,这样的内容组合和写法运用非常巧妙实用,可以引导学生体味。

二、课文中段落结构的“总分式”特征

《故乡的桥》第2~5 节,几乎每一节都可以划分出明晰的层次,其“总分式”结构与顺序使段落内容犹显丰富多彩。但是品析到具体段落,所运用的“总分式”结构又有细微区别。

第一种形式:总分例证式(分说的部分由“例证”组成)

比如文本第3 节,这一节写桥的造型,分为两层。第1 句为总说,第2、3 句为分说。分说部分,先举出“过户桥”和“单拱桥”两个例子来佐证:一例着眼于造型的“简单”,用“一块长石板、搁两端、连起来”三个短语说明用材、建造的简单;另一个例子着眼于造型的“漂亮、气派”,文章用“圆饼、大‘八’字、石狮子”等词语比喻桥洞、桥阶、石柱的视觉美。为了突出单拱桥的桥型之美,作者进一步展开联想:“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两个例子有轻重详略之分,这一节内容就生动灵活。

第二种形式:总分要点式(分说的部分由“要点”组成)

比如文本第4 节,这一节写家乡小桥的名称特点。总说句是“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其中“美极了”一词引出了关于桥名的四个要点:(1) 桥名有趣;(2)桥名由来;(3)字体各异;(4)桥名故事。层次非常清晰,适合学生仿写。

三、课文中长句子的表达之美

(1)内容具体的长句子。

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

这是第2 节里用两个短句组成的长句子。初读句子,觉得内容很简单,只要用“桥连着村村户户”的单句就可以了。然而经过对比阅读,发现短句子里写的桥,有简陋随便的感觉;长句子里写的桥,将乡村与乡村、人家与人家连接成一体,有纵横交错之美。

(2)意思完整的长句子。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这是第4 节里写桥名字体的一个长句子,由7 个短句组成。作者先用“有趣”一词总领,接着说明字体名称,再接着说明字体特点,最后说明字体的情趣。内容严谨,意思完整。

(3)描绘人物动作变化的长句子。

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

这段话中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了由桥取乐的情境,值得玩味。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从概括内容到复述课文(第1 课时)

一、揭题解题

“故乡”是指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作者故乡在江南,文章内容就是写江南的桥。以“故乡的桥”为题,能呼应课文结尾句“长相忆”的“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铺垫

解释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词语。)

网布、千姿百态、缀上去、飘逸潇洒、刚劲雄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整个炎热的夏天……捉到一对毛蟹呢!(要求学生边读边表演语句中的动词)”。

三、朗读全文,再概括内容

让学生各自出声朗读课文,品味意思。读完全文,选四五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一句话介绍故乡的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而且,此外”等连词,把这些句子连成一个长句子。

四、指导复述课文2~5 节

复述课文的原则:内容与原文相符,在语言形式、叙述口吻、内容详略上有变化。

形式一:用第三者的口吻来介绍,把“故乡的桥”变为“江南的桥”。复述可以这样开头:江南的小河长,小桥多……

形式二:简述课文。要求删去修饰的词句、联想的内容等,用简明的语言作具体叙述,保持原文内容梗概。比如说复述第3 节:家乡桥的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在两端就成;最气派的是单拱桥,桥洞和倒影拼成大圆饼;石阶缀成大“八”字,石柱上石狮屹立。

形式三:概述课文。将原文内容或情节作概括凝练,无须展开内容,无须描述情境,一般都用陈述句概括。比如复述第5节:家乡的桥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无论在桥头、桥坡、桥面,甚至在桥洞里,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五、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第二板块:模拟“总分”形式,学写段落(第2 课时)

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列出与《故乡的桥》相似的若干写作题目,比如:《学校考试》《马路上的汽车》《家乡小吃》《天空的云》……这些题目都是富有特点的常见事物。

课堂上,教师指导“总分例证式”和“总分要点式”两种结构,以课文第2 节、第4 节为例模拟写作。

首先,指导学习“总分例证式”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1) 整体学习第2 节的内容,根据总述和分述的内容,划分出两个层次。(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人家。如果……才怪哩!)

(2) 分析分述部分的两个长句子特点。(“桥连着……人家”是实例,“如果……”是假设的例子。)

(3)运用“总分例证式”结构写一段落。

接着,指导学习“总分要点式”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1)整体学习第4 节,根据“总分式”结构划分出两个层次。(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可装一条船!)

(2)选学分述部分5 句话,列出说明“家乡小桥的名称美极了”的内容“要点”。

(3)运用“总分要点式”结构,列出自己要写的内容“要点”。

(4) 模拟第4 小节的结构写一写。选择写得好的或不太好的文章当堂点评。

《画家乡》教学反思 篇5

根据本课特点,我以课件设计教学为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利用课件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形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加深了解五位小画家以及他们的家乡。

二是细细品读二、三自然段,画中感悟。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涛涛及山山家乡的美丽,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家乡的美丽。还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叙述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对比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学习方法。 三是让学生运用从二、三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话,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环节做得也很不好,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知学哪,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学习二、三自然段。如果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他们在一起合作

学习,学生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这一点我还是要向郑春花老师学习,他们班的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有模有样,不流于形式,扎扎实实地交流互动。

四是创设情境,升华感情。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我们瓷都具有代表性的风光景物,在欣赏中唤起学生爱家乡,想画家乡的情感。

《家乡》教学 篇6

这封信虽然不长,但是巴金老人的话语意味深长,理解与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需引导他们细读静思,笔者设计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而本学年度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有关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的诵读,让学生充分感知巴金老人的博爱、谦逊、奉献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沟通课内外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巴金老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信中巴金老人对下一代的殷殷期望。

一、走近文本,读“信”感知情感

1.板书课题。

理解:谁给谁写的信?

2.出示文题旁巴金爷爷的图像及他在信中的一段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3.生齐读,再指名读。思考:巴金爷爷的“这种感情”指的是什么?

4.生答。师引导:“这种感情”就是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无限的、无私的、伟大的爱。

师(板书):博爱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像和诵读这句话,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走近文本,体会巴金爷爷的笔尖流淌的真情厚意,初步感知巴金爷爷有着博爱的胸怀。

二、品读正文,体验浓浓乡情

1.师:自主练读课文1、2节。思考: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浓浓的乡情?

2.指名读句子。

3.出示句子: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4.讨论交流: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巴金爷爷浓浓的乡情?

5.填空:家乡的孩子们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多么(想),多么(想)。

6.当我们用心感受了巴金爷爷那浓浓的思乡情后,相信大家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

7.生齐读。

小结:巴金爷爷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全中国的每一个人。2003年,巴金爷爷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设计意图:巴金爷爷把他对家乡的思念诉之笔端,自己有病,连写信也十分吃力,但他“终于”用意志支撑着回信,连词“多么……多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家乡孩子的爱和温情。巴金爷爷爱孩子们,孩子们更爱巴金爷爷。在熟读的基础上,用填空练习说话的方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走进文本,感悟款款深情

1.默读第3、4节,画出感动你的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读后说一说:这句话感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3.出示句子: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师(板书):谦逊

4.还有哪些语句也表现了巴金爷爷的谦逊?

5.出示句子指导诵读:(读课文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一些,句子中间要注意停顿。)

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谈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6.接下来谁愿意汇报,哪句话感动了你?

7.出示课文中第二幅巴金爷爷的图像及句子: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板书):奉献

8.辨析:“终于”一词可否去掉?

9.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怎样才能让生命开花结果?

①出示句子: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②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填空:只要我们为社会,奉献

,,,,我们的生命就会开花结果。

④出示小资料: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巴老家中有80多个书架、书橱,都排着满满的书,连家人也无法统计出具体数目。从1981年起,巴老就开始一车一车地往外捐,至今已经先后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其他地方捐出各类图书近3万册,期刊1万多册。

●巴老的一生中,他究竟为慈善事业捐出了多少笔款项没有人能够计算清楚,其家人透露,在巴老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们还以巴老的名义捐出了一笔2万元的善款。

●希望办的登记册上显示着以下一些数字:11年来,巴金托身边的工作人员或家人,以“李尧棠”的本名先后27次将其稿酬捐赠给希望工程,捐款总额高达565734元,其中1996年5月6日捐赠的一笔稿酬是3.4万元港币。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或默读,或朗读,读后思考并谈感受。让学生读而思,思而读,因为智慧在宁静中,在思考中。引领学生反复与文本交流和碰撞,逐步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悟巴金爷爷的款款深情。对小资料的浏览,更能增强学生对老人的景仰之情。加深对“奉献”和“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理解。

四、诵读积累,领悟殷殷厚望

1.巴金爷爷在信的最后说:亲爱的家乡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我真诚地祝福你们。

2.生齐读。要读出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殷殷厚望和美好祝愿。

3.出示课文的歌行体变式,指导学生练习,配乐诵读:

我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

我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我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我们身上!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这段话既浅显易懂,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殷殷期望。这儿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要读得情感真切、声情并茂也不容易。此处设计了一个课文的歌行体变式,同时把课文中的第二人称(你们)改为第一人称(我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诗歌的诵读,读出学生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五、迁移练笔,升华情感

1.师: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2.交流评议。

3.出示文中句子,朗声诵读。(略)

师总结:(略)

《家乡》教学 篇7

乡土儿歌创编(四年级上学期)

【设计理念】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乡土儿歌教学就是从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炼写作技能,并结合儿童的乡土生活实践,进行快乐的习作,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写作成为儿童快乐的表白和交流,为儿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习作目标】

1.感受家乡水果的丰富,激发儿歌创作之情。

2.初步运用儿歌创编方法,尝试创编儿歌。

3.实践体验,感悟生活的情趣和创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谜语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谜语来,想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猜谜语的水平怎么样。

(师课件出示三首谜语)

肚子大,圆又圆,身穿一件斑马服,绿黑相间真好看。

身穿黄衣裳,弯弯像月亮。兄弟排一起,个个甜蜜蜜。

海南岛,美如画,有个娃娃树上挂。硬硬的壳,清凉的汁,三五成群聚一起。

师:你会猜哪个谜语?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1:我会猜第一个谜语。是西瓜。

师:猜对了!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生1:西瓜是又大又圆的,并且西瓜皮就像斑马服一样,是有一条条的花纹的。

师:哦,说得真好!你抓住了西瓜的颜色、形状来猜,真棒!

生2:第二个谜语,我觉得是香蕉。因为香蕉弯弯的,像月亮,味道很甜。

师:嗯,你除了抓住香蕉的形状,还抓住了香蕉的味道来猜,也说得很好!

生3:第三个谜语,应该是椰子。因为椰子生长在海南岛,我喝过椰子汁,是有点甜味的。

生4:我从电视里看到过椰子是三五成群长在树上的,而且椰子壳很硬。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是猜谜语的高手啊!不仅猜得准,而且说得好,老师真是佩服!是呀,我们只要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来猜谜语,就一定能猜出来。

【点评:猜谜语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里教师选择的是关于水果的谜语,就为本节课的教学“编水果儿歌”做好了铺垫。】

二、谈家乡水果,说体会感受

师:猜谜语好玩吗?快乐吗?那我们就把这份快乐带到课堂中去吧!

1.了解家乡的有名水果。

师:我们家乡上虞,是一个水果之乡,有很多有名的水果呢!一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很多游客都会到果园里去采摘和品尝。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上虞有哪些有名的水果吗?

生1:葡萄很有名。

师:上虞哪里的葡萄很有名?

生1:盖北 。

师:是的。盖北素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

生2:二都杨梅。

生3;谢塘黄花梨。

师:是啊。我们谢塘的黄花梨可是很有名的哦!其实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有名的水果。看———(课件出示家乡有名的水果图片和出产地名:丁宅的草莓、桑葚,二都的杨梅,下管的樱桃,章镇的猕猴桃、水蜜桃,谢塘的黄花梨,长塘的柿子,盖北的葡萄。)

2.谈自己的水果之爱。

师:我们家乡的水果真多啊!在家乡这么多有名的水果中,你最喜欢吃的是哪种水果?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吃草莓,因为草莓红红的,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味道甜甜的。我很喜欢吃。

生2:我最喜欢吃杨梅,因为杨梅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生3:我也喜欢吃杨梅。我外婆家就种了很多杨梅树,每当杨梅成熟的时候,一颗颗红红的杨梅挂在树上,很可爱!

生4:我喜欢吃葡萄,因为葡萄很甜。有一种葡萄叫美人指,样子像细细的手指,可有趣呢!

师:其实葡萄还可以做成其他的食物呢,你们知道吗?

生5:葡萄干 。

生6:葡萄酒 。

师:其实杨梅也可以做成杨梅干和杨梅酒。

生7:我最喜欢吃樱桃。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去下管摘樱桃,我看到满树的樱桃挂在枝头,小小的,红红的,可爱极了!

师:哦,水果味道好,原来摘水果的“味道”更好呀!

3. 观看“四季鲜果采摘之旅”视频。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赞美家乡水果的儿歌吧!(播放“四季鲜果采摘之旅”视频)

师:这首儿歌好听吗?

生:好听 。

师:这都是我们勤劳的上虞人自己种植和开发的水果啊!每当水果成熟的时候,游客们都会来到我们上虞,小小的水果带动了上虞经济的发展。作为上虞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那今天我们也要来编儿歌,夸夸家乡的水果。(板书:创编水果儿歌)

【点评:任何作文要想写得好,都必须有感情基础,编儿歌也一样。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某种水果,其实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水果的色、形、味等特点。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了,也就能编出不一样的儿歌了。】

三、观家乡柿子,学创编方法

师:你们会编儿歌吗?(生说)有的小朋友说会编,有的小朋友说不会编,看来有点难度。不过没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编儿歌的方法。

1. 学习观察食物的一般方法。

(1)看一看。

师:这是什么?

生:柿子 。

师: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柿子,这是老师前几天特意从长塘摘来的呢!谁来说说柿子的颜色和形状?

生:柿子的颜色是红色的。

师:我们换个好听的词吧,红红的。柿子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圆的。

师:真聪明,马上就学以致用了。这么可爱的红柿子像什么呀?

生1:好像一个红灯笼 。

生2:好像一盏小灯笼 。

生3:好像小朋友的脸蛋 。

(2)摸一摸 。

师:谁想摸一摸?你坐得很端正,老师奖你摸一摸,说一说感受。

生1:软软的 。

生2:滑滑的 。

生3:凉凉的 。

(3)尝一尝 。

师:老师把柿子顶上的小帽子摘下来,把柿子掰成两半,谁想尝一尝呀?

师:味道怎么样?

生1:甜甜的 。

师:我要给上课最会听的一个小朋友尝一尝。味道好不好?

生2:真甜!

师:他都甜到了心里,笑得多灿烂啊!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方法,知道了柿子的颜色是红红的,形状是圆圆的,味道是甜甜的,可爱的小柿子好像一个红灯笼。

【点评:二年级的学生观察食物的能力有限,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们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观察食物的一般方法。】

2.学习儿歌,提炼方法。

师:有个小朋友抓住了柿子的这些特点编了一首儿歌,你们看———(课件出示柿子儿歌)

长塘柿子长得好,

圆圆的个子挂枝头。

红红的衣服披身上,

甜甜的味道营养好。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吧,边读边想:他编的儿歌怎么样?好在哪里?

(生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首柿子儿歌好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第二句话写得好。因为柿子是圆的,他写了圆圆的个子。

师:第二句话中的“圆圆的”写出了柿子的什么?

生:柿子的形状 。

(师板书:形状)

师:除了写形状,还抓住柿子的什么来写呢?

生1:颜色。

(师板书:颜色)

生2:味道 。

(师板书:味道)

师:颜色、形状、味道,这些都叫做水果的什么?

生:特点。

(师板书:特点)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几个描写颜色、形状、味道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个词语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词,我们把它叫作叠词。(板书:叠词)

师:诗中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你们没有找到。看第三句话,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谁找到了?

生:披。

师:是的。为什么老师说这个动词用得好呢?谁知道?

生:柿子不是人,不会披,但是这里却用了“披”这个动词。

师:是啊,这样把一种物体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行为和动作,我们把这样的写法叫作“拟人”。(板书:拟人)

师(小结):我们自己在编儿歌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水果的特点来编,如果能用上叠词、比喻、拟人等方法那就更好了。当然,我们在写儿歌的时候还要注意格式,不能连着写,要一行一行地写。我们再来读一遍吧!

(生读)

3.品味儿歌,读出韵味。

师:同样是夸柿子,还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另一首柿子儿歌)

小柿子,样子美,

圆又圆,甜又甜,

穿红衣,戴小帽,

挂在枝头惹人爱。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儿歌。能让我来读一读吗?

生:可以。

(师边打快板边读儿歌)

师:你们也想这样读吗?

(一生打快板,其他学生跟着快板的节奏读。)

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这两首儿歌。(课件出示两首儿歌)你们看,这两首儿歌都是夸柿子的,虽然编的不一样,但其实都很简单,只要抓住水果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趣一点就可以了。

【点评:两首柿子儿歌的教学,有轻有重。第一首重在写作方法的指导,因此所花的时间较长。第二首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歌形式的多样性和朗读的趣味性。这样学生自己在编儿歌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选择了。】

四、创设情境,创编儿歌

1.情境演绎,激发创作激情。

师:学会了编儿歌的方法,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生:想!

师:那我们就来动手编一编儿歌。你们看,(课件出示照片) 一年一度的鲜果展销会开始了,这可把果农们忙坏了,他们不仅要采摘最好的水果,还要想尽办法推销自己的水果呢!所以,他们就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给他们的水果编几句儿歌,帮他们推销水果。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你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吗?

生:有!

师: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温馨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小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来编,先要想一想这种水果的特点,写的时候注意儿歌的格式。2.可以用上“好词好句家园”里的词语和句子来编儿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编。)

师:课前老师发过一张彩色纸,上面有老师提供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如果你觉得合适就可以用到你所编的儿歌里面去。

2.音乐播放,激发创作灵感。

学生独立自主地编写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儿歌 。 (略)

3.儿歌展示,点评学生作品。

师:我们先一起来评一评这三位小朋友的作品吧!

(评价略)

师:请大家再修改一下自己编的儿歌,修改好后先在四人小组内读一读,等一会儿老师要请编得最好的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展示。

(生修改儿歌)

师:好,他们已经上来了,先请他们来读一读自己的作品。注意声音要响亮,要读得大方自信。

(生朗读作品)

师:谢谢你们!奖给你们每人一颗创作星。(大屏幕投影学生写的四首儿歌)如果我们把这四首儿歌连起来就变成一首歌唱我们家乡水果的儿歌了。老师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果香飘飘夸家乡》。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家乡》教学 篇8

关键词:家乡文化,作文教学,隐性资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笔者积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使作文教学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发扬古代圣贤勇于创造的优良传统, 发挥“地方特色”作文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土壤”。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物品和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 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和文化底蕴, 都值得广大学生去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有利于他们由热爱自己的家乡到热爱自己的祖国, 并将这种真情实感自觉地在自己的习作流露出来。

临沂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重要根据地, 更是现代化经济腾飞的鲁南新星。我校所在地古称琅琊古城, 山水隽永, 民风淳朴。在这种古朴的琅琊文化的影响下, 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 民俗事象多姿多彩, 极富研究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一) 一路走来一路歌——彰显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了解家乡的秀美, 充分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 我们开展了“亲近家乡的山和水”的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春游、假期去蒙山、天然地下画廊等地旅游, 并用摄像、图画、习作等表达对美好家乡的热爱。沂水县城西南20公里院东头乡留虎峪村, 那里的留虎洞洞外有崖壁石林, 有板栗园、果园近百亩, 林木茂密, 生态环境优美。洞内各种溶蚀形态, 琳琅满目, 有的如大肚弥勒佛, 憨态可掬;有的如观音菩萨, 形象逼真;有的如群象迁徙, 栩栩如生;有的如群龟入海, 惟妙惟肖, 极具观赏价值。溶洞顶壁上淅出的石花、乳珊瑚, 团团簇簇, 晶莹剔透, 令人目不暇接。学生在此心旷神怡, 赞叹不已;去诸葛亮故里、王羲之故居与历代名士神交, 让学生知道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而为自己是临沂人而感到骄傲, 立志努力学习, 为家乡、为祖国增辉;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 参观华东革命烈士幕, 凭吊家乡的革命战斗遗址, 聆听发生在家乡的革命战斗故事, 使学生懂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无数的烈士, 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决心继承遗志、发奋学习, 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总之, 在轻松、愉快的参观、旅游过程中, 学生亲身领略了旖旎的风光和浓郁的乡情, 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历史变革和灿烂文化, 对家乡的挚爱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增强, 流露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二) 一果一茶一杯酒——感受家乡独特美味

临沂的地方特产非常丰富, 有令人谗涎欲滴的水蜜桃、鲜爽甘醇的各类茶叶、驰名中外的煎饼、唐代诗人李白曾赋诗赞道的沁人心脾的兰陵美酒……仅仅听其介绍很难感受其中的美味, 于是我们借助社区的力量, 聘请家长为校外辅导员, 让他们与孩子一起开展“品吃文化、话吃文化”的活动。家长与孩子们亲品了家乡的各种美味, 亲身感受到了味道的独特与鲜美, 不由得乐在其中、爱在其间。活动结束后, 学生们写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文章。如某同学在《我爱家乡的水蜜桃》写道:“春天, 细雨如丝, 一棵棵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果园里, 展示着自己的漂亮姿色。在春天的摇篮里, 桃花开了, 一朵朵争奇斗艳, 好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水蜜桃树上诞生了, 远看就像一片片红云……我爱这漂亮的水蜜桃, 因为它象征这我们的家庭就像着水蜜桃一样永远甜蜜。”

(三) 一桥一树一传说——触摸家乡历史印记

《家乡》教学 篇9

如果我们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 只是依照教科书照本宣科而不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现状, 显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同感, 其收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家乡的变化》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 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捕捉家乡腾飞的新貌, 展望家乡的明天, 激发学生喜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虽说荣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 这里大米闻名全国, 盛产水果、蔬菜, 近几年还兴办了许多企业, 建成许多厂房、商品房、别墅, 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对小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 因而我引导学生把成长、生活的家乡——荣炳作为学习的场所, 研究的对象, 让乡土资源走进文本,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与探索:

一、活动乡土化:未成曲调先有情

【精彩回放】

(一) 亲近荣炳, 感受变化, 激发兴趣

课前, 我带领学生参观荣炳镇:宽阔的水泥大道, 漂亮气派的楼房, 装潢豪华的商场、工厂吸引了无数双眼睛, 他们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 眼里满是惊奇、喜悦。尤其是来到花园式的别墅区时, 更是控制不住地大声赞叹起来:“哇!好美呀!”抓住这一契机, 我引导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内容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 走进荣炳, 选择内容, 设计方案

确立主题后, 该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 活动方案如何设计呢?我们通过走访观察、组织讨论, 确立分“住房情况”、“交通状况”、“公共设施”、“工厂发展”、“生产状况”调查小组从农民的生活及住房、荣炳交通运输、新办企业、新旧校园等方面开展调查、访问等探究活动, 形成了初步的活动方案。

(三) 互动协作, 展示汇报, 畅想荣炳未来

“走近工厂”调查小组把目光瞄准了新开办的“许布医疗器械厂、新进鞋业有限公司、丹徒荣炳弹簧厂。”他们团结协作, 分头走访了这几个厂,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汇总材料。他们有汇报工厂规模的, 有汇报产品生产流程的, 有汇报产品销量的……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调查荣炳公共实施的同学始终兴趣盎然, 他们参观了荣炳游乐场、菜场、上海华联超市和东方超市等, 被现代化的气息所感染, 并引发了他们要为荣炳重新设计的欲望。

“我想未来的荣炳会有一个恐龙乐园, 里面有孩子们喜欢的各种玩具, 它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荣炳, 从而带动荣炳经济的发展。”

“我长大后要当一名设计师, 重新规划荣炳……”他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未来荣炳别墅, 房顶上有雷达, 太阳灶, 同学们听了个个羡慕不已, 生活在其中, 真是惬意啊!

望着他们个个激动兴奋的神情, 我顺势拿出准备好的纸, 引导学生尽情描绘荣炳未来, 进行“未来荣炳”设计大赛, 并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 颁发获奖证书。原来让乡土资源走进文本会产生如此精彩的收获。

二、内容乡土化:似曾相识燕归来

教学活动的乡土化带来如此大的收获, 让我眼前一亮, 我又开始尝试内容的乡土化。我校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 整合编制出品德校本教材《鱼米乡情》。在我的品德教学中, 何不整合运用校本课程中的内容?于是《我与学校》单元, 《为我介绍我们的学校》《我是教室美容师》中, 我渗透了校本教材《母校的变迁》《艺园花儿朵朵香》中部分内容。

乡土化的活动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学生学习交流这一生活化的内容时, 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就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如此, 不用老师多说,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已落实到位了。

三、拓展乡土化:绝知此事须躬行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探究、体验、感悟等学习方式,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观察、调查、访谈、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 摈弃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完成拓展性作业, 是让乡土资源走进文本的一种重要方式。

研究《家乡特产美名扬》这一主题第二活动内容:“荣炳大米”时, 面对天天在饭桌上能遇到却又那么陌生的荣炳大米, 孩子们拿在手里看了又看, 他们俨然一个个小记者, 提出了不少问题:“荣炳大米为什么这么有名?它有什么特点?荣炳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是什么?荣炳大米销往哪里?销量多少?”“你们能找出真正的答案吗?”这一问,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他们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资料, 同时利用时间走访无公害大米基地、粮管所、农技站、碾米厂对荣炳当地的人文地理、地质构造、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 并做好记录, 最后在农业技术员的帮助下, 终于揭开了荣炳大米“颗粒晶莹饱满、口感清香爽口”的秘密, 荣炳地区水源充沛, 土壤是青底黄土泥, 适宜种植高产稻品种, 加之荣炳人民精选优良品种, 栽培得法, 因此荣炳大米香飘万里, 畅销全国。学生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新知的同时, 激发了学习热情, 很真实地流露了对知识的渴求。学生除了写成科技小论文《“荣炳大米香飘万里”的揭秘调查报告》, 还纷纷给镇长写信建议为荣炳大米做广告, 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

经验总结:

因地制宜, 内容、活动的乡土化, 孩子能从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 拉近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触摸、去体验、去感受, 让品德教学不再是隔靴搔痒, 而是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拨动了孩子的情弦。

《家乡》教学 篇10

一、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在讨论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呢?“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文明之止,人文也。”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二、美术课堂如何渗透家乡人文

如何把家乡人文精神渗透到美术课堂呢?渗透并不是指生硬的搬进课堂,而是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悄无声息地与家乡人文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生动,课堂气氛更融洽。经过本学期的实践教学,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导入新课时,渗透家乡人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如何是关键。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导入新课也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标新立异而又不失自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情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学生学习《风景写生》这一课时,我在教学前先让同学欣赏我们上饶市有名的紫阳公园,抛出问题,“紫阳公园”名字的来历,来渗透家乡著名教育学家朱熹的教育思想,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学生满满的自豪感中进入新的美术教学。

2、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渗透家乡人文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美术新课标确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为人文性,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技能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但更直接的,更主要的还是靠老师的传授。在小学美术《风景写生》这一课时,在绘画朱熹石膏像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朱熹的一些学习事迹,也让学生自己发言讨论朱熹石膏像的五官神态衣着以及他手中握书的情景。在同学们激烈地探讨时我把朱熹的教育思想适时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传授景物写生的方法。

3、在作品赏析中,渗透家乡人文

情感特征是美术审美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的情感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情感因素往往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因而,作为美化形式的艺术品,不论是侧重于描绘现实的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微妙的情绪感受,还是表现内在的性格观念,艺术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换起人的情感体验。在《风景写生(二)》这一课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了家乡著名的明清书院”鹅湖书院”,了解了鹅湖书院的的背景,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是我们家乡的四大书院之一,保存最完好的,讲述了明清时的学堂的作用,同学们听得目瞪口呆,作为家乡一份子,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家乡文化遗产的保留也生出深深的责任感,传承家乡人文精神已悄然根深蒂固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4、在课堂作品评价中,渗透家乡人文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纯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讲授《风景写生》这一课,在学生对作品评价时,让学生了解鹅湖书院相关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事件,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也更加热烈。在评价自己手中画的家乡美景也就更加的自豪。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都意犹未尽,对家乡的人文深深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美术教材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教材使用、教学实施、学生学习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美术文化背景、内涵、利用环境资源,做好教材的校本化建设,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年龄性格特点、个别差异,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科知识增长、美术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人格逐步完善,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家乡》教学 篇11

胡诗泽是海南省定安县次滩村人。从2002年走出家乡至今,他坚持返乡服务做志愿者。2006年大学毕业后,胡诗泽一直在浙江省温州市瓯南电子有限公司工作。8年来,他把全部积蓄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在胡诗泽的带领下,目前,一支由近万人组成的大学生返乡服务团队坚持“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除了辅导功课,胡诗泽和同学们还领着学弟学妹们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去自己开办的农场参加劳动。

2012年8月,在海南团省委的支持下,胡诗泽在网络上招募志愿者,他号召走出家乡的海南籍大学生们“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同时他发起并主办了首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论坛。如今,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路上,胡诗泽和他的伙伴们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他们正在将家乡的废旧房屋再造利用,争取打造成民宿村,让旅游走进次滩村。

从公益开始凝聚人心

次滩村是海南一个落后的贫困村,自清朝康熙年间算起,已有350多年。全村共有三个经济社,拥有145户人口,总人口720人。村毗邻新竹镇,全村将近三分之一人员外出经商。很多人把新家迁移到镇上,以致村里有很多常年无人居住的房屋,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旧房子常年承受风吹雨打,无人修建,只剩下残墙断壁。

“2002年8月,作为村里考入全国一本院校的次滩人,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我感受到了村里人的热情,你20元,他50元,村里凑钱送我上大学,还请戏班演了一场琼剧和一场木偶戏欢送我,已经日渐凋敝的村庄那阵子沸腾了。”胡诗泽常常讲起他上大学时村民对他的帮助,这或许也是他毕业回乡的动力所在。

在他还是大学生时,每年寒暑假,他会组织村里的孩子一起读书。“我经常带村里的年轻人、小朋友读我们的族谱,720人,145户人家,都是姓胡的。我也会请一些村里的老人来讲一讲我们当地的文化。另外像剧目的表演,当地的人会通过一些演唱或者歌谣传承,在村庄建立起一些文化交流。”

2010年春节,胡诗泽牵头组织村民与大学生面对面研讨如何改变家乡新面貌,在他们的争取下,定安县政府2013年决定拨款50万元建设次滩村。“只要修路就会涉及土地纷争,很难做。”胡诗泽说,原以为给村里真正谋福利的事情会顺利些,但实际情况让胡诗泽惊呆了。就算本着“不大拆大建”的建造理念,仍引来了阵阵骂声和阻挠。

刚开始,有村民拒绝在自家土地上修路。胡诗泽挨个和村民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路修好了,村民出去卖瓜果就方便了。胡诗泽感慨,多亏了前些年的志愿服务,村民才会尽快支持动工建设次滩村。

集合全村力量共建生态文明村

2013年,胡诗泽和团队长期通过志愿服务,以手工、艺术、绘画、故事等形式陪伴村庄到了第十个年头,打造服务队的传帮带,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齐聚一堂,营造次滩村“尚学习、重教育”的氛围。

“为了更好的规划创建村庄,我在2013年大年初四召集全体村民、外出工作人员、各市县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本村大榕树下召开了‘建设次滩村文明生态村动员大会’,会议气氛热烈,大家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对建设文明生态村信心百倍。随后,建立了‘我们爱次滩村’的微信群和‘YY语音会议’两个通讯、讨论平台,全村各界人士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表建设意见和规划想法,在家负责建设的及时把建设的情况图片上传到群中跟大家分享。”胡诗泽说,“我们还决定于每周五晚上在YY语音上开讨论会,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网络通讯平台,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探讨村庄发展,次滩公祖,龙脉风水和榕树、嘉茂树等等话题,大家纷纷发表建议。”村民的心都被凝聚起来了。

起初加入微信群的主要群体是次摊村村民,其中大部分是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到后来有了长期陪伴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复旦大学关心次滩村发展的研究生、社科院老师等加入,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和管理维护生态村工作中通过现代网络工具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出谋划策,共建生态文明家园,再造魅力新故乡。该模式还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海南日报》等媒体报道,被总结为“次滩模式”,向全国的乡村推广。

让次滩村民骄傲的还有《毕业那年2》院线电影在次滩村取景拍摄。2014年初,导演姚宇,明星顾莉雅来到村庄,在村里种树。村民看到明星来了,非常激动,都渴望电影能把家乡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些离不开胡诗泽的努力。早在2013年12月初,当得知该片准备在海南拍摄时,胡诗泽就专门去北京找到姚宇,希望电影外景地能选择在定安,让定安的美景能更好的向外界展现,让更多人了解定安,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和返乡大学生十一年‘就近服务家乡’理念。“我约定好时间,和定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陪同《毕业那年2》导演姚宇和编剧黄广生,来到家乡进行选景。”在详细查看定安新竹次滩文明生态村、文笔峰、南丽湖、百里百村等多地之后,姚宇对定安优美的景色赞叹不已。胡诗泽说,村民们都很高兴,这么多年,大家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还可以上电视、电影,受到这么多媒体的报道。村民都自发的开始种树、种花、浇水,希望把村庄打造的更美丽。

2015年1月,胡诗泽和伙伴们在海南省民政厅注册的“海南省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会”正式成立。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多元化合作平台,政府、社会、企业、公益基金会、公民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这个平台上来,共同打造一个“有梦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化的公益转移。”胡诗泽信心满满,“我们鼓励大家从身边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都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在这个充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的社会,让我们也以我们的‘微力量’参与‘微公益’。”

“我们想把13年来服务队‘就近服务家乡’和陪伴孩子的经验向海南乃至全国更多乡村推广”。胡诗泽介绍说,“主要方式是通过扩大海南年轻人公益品牌和‘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项目的影响,大家只要认同‘就近服务家乡’理念,那么再大的阻力也不算什么,关键是怎么唤起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一种对家乡、农村反哺的感情。”

“就近服务家乡”

秉着“让村民看见财富”的原则,胡诗泽借用返乡大学生力量和农信社平台,带领次滩村规范饲养种植新竹鹅和芋头,做到特色产品产业化。这样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同时又能推广、宣传家乡的特色,为家乡做贡献。胡诗泽说,这种模式使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和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宗旨: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 他们还准备带动周边外滩村、四滩村,依托龙州河地理优势和道路村村通,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接下来,他们还将尝试推介村办企业,推广定安黑猪、新竹四季鹅和槟榔等特色资源,开放竹筏游和环河自行车慢道,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现在,胡诗泽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将次滩村建设成为美丽的民宿村而努力。现在正在忙碌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胡詩泽的努力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民宿村的建设过程中,有的驴友在旅游间隙赶去做志愿者,义务帮忙,享受乡村劳作的乐趣。

胡诗泽说,返乡青年为家乡做贡献可以从亲身力行和思想理念两方面进行,对于未能回故乡而在外面打拼的志愿者,可以利用很多机会学习外地建设农村的先进理念来为志愿活动和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就近服务家乡”的模式源于海南,兴于海南,但不该止于海南。”胡诗泽说。

责任编辑 华南

《家乡》教学 篇12

一、美术教学在爱家乡的情感中快乐扬帆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亚文化之都”、“中央电视台2016春晚分会场”等冠名让身为泉州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正是如此,更加激发了教师、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产生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爱故乡之情的共鸣、激发了师生大胆创作的欲望,也让教师更好地在此情感基础上营造轻松快乐、自由创作的美术教学氛围,在引领幼儿感受家乡生活的同时善于捕捉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兴趣点,从幼儿对家乡事物理解的角度出发,感受、欣赏家乡美、激发幼儿用美术表现家乡文化的乐趣。

此外,家庭小分队节假日家乡名胜古迹游、参与民风民俗活动、闽南童谣诵读、闽南美食制作体验等都是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时光,有了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亲身体验,有了故乡成为我们创作灵感不歇的源泉,再加上学园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家乡文化、学园文化、浓烈的美术创作氛围的熏陶下,师生共享、师生共创、师生共乐的美术活动自然就能快乐扬帆起航。

二、“海丝文化”创想在美术创作中彰显个性

“依然上巳惠风清,画笔斑斓稚趣生。千载兰亭斯可继,山阴道上恣闲行。”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福强观展时灵感迸发,即兴赋诗。充分地肯定了幼儿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画风的大胆创新性、传递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多样性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觉得孩子们就是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画家。那么,是什么让诗人如此惊叹于幼儿的作品呢?原因有三:

(一)大胆表现,促画风自然天成

泉州知名的书法家王乃钦先生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片真心,真心出真人,真人出真实”。只有原汁原味的幼儿美术创作才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体现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对世界把握的一种体现。比如小班幼儿作品《秋分》,教师引导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鼓励幼儿大胆玩色,用红色、金黄色、黄色、黑色等浓烈的色彩泼墨于画板,作画形式大胆创新、画面丰富饱满、画风抽象有趣,充满想象力,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自得其乐。作为成人,不要担心孩子画不好,更不要干预幼儿的创作,让孩子在真情流露的状态下创作出真实反映童心世界的绘画作品。因为,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家都将儿童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便是稚拙、天真、清新、活泼的,自然天成的。

(二)情感融合,让形象惟妙惟肖

用心灵去感受艺术,让作品融入生命力,使幼儿的作品展现出富有童趣的、惟妙惟肖的形象。那么,如何让幼儿把自己的情感、认知融入美术创作呢?其实,融入情景式的感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引导幼儿创作《我喜欢的高甲戏剧角色》时,先让幼儿通过视频资料、参观高甲戏剧团、欣赏高甲戏剧表演等积累生活经验。然后让幼儿在情景中亲自感受戏剧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特点,如,开展富有闽南韵味的童谣表演《阿芳学扮戏》,让幼儿在欢乐的表演中感受闽南媒婆、小生、旦角等各种角色的浓妆淡抹的妆容、嬉笑俏皮的表情、提肩捏手的滑稽动作等,最后再进行创作,此时幼儿的作品便成了富有家乡情缘的水墨作品,让成人欣赏后既赞叹幼儿对水墨掌控、作画技能、韵味体现富有独特的创作能力外,还能让大家忍俊不禁地开怀一笑,那感觉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妙趣横生的戏剧表演舞台一般。

(三)方式多样,画面画风独树一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作、创新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美丽画作,更要让幼儿能让在美术活动中学会创新。那么,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创作材料便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创作才能。除了常规作画使用的油画棒、水粉、水墨、丙烯等绘画原料以外,各种纸质材料、彩泥、纽扣、贝壳、涂改带(液)、小玩具零件、废旧布料等等日常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激发幼儿园创作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创作方式多样,每副作品的风格都独树一帜,令成人脑洞大开:布贴丙烯画,色彩鲜艳富有质感;彩泥丙烯画,立体视觉效果好;报纸油墨印画,复古抽象画风独特;剪纸贴画,民风民俗味道浓……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的作画风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可小觑娃娃们的潜在能力。

三、教师工作创造力在美术特色教学中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共同朝着美好的幼儿园教育梦想共同坚持才能让学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当然,这一切来源于教师日常对美术教学工作、对幼儿家乡情感教育的积淀:结合家乡文化的课题申报与研讨、美术沙龙中不断的切磋教学技能与解读幼儿美术作品的技巧、专题观摩活动的研讨……教师们在各种研讨、学习平台中共同成长、潜心研习、储蓄能量,因此,总是能在各种教学舞台上迸发出无限的教学魅力。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处理下一篇: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