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论坛

2024-08-04

党政干部论坛(精选8篇)

党政干部论坛 篇1

略论完善干部培训的八大机制

于学强

(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山东 聊城 252059)

[摘要] 针对当前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新要求,亟待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主要有如下八项:第一,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第二,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第三,完善培训阵地的延展机制;第四,完善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第五,完善培训形式的拓进机制;第六,完善培训成效的考核机制;第七,完善培训进程的监控机制;第八,完善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干部培训;德才兼备;机制

干部培训(以下简称干训)不仅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也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党9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我们拥有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也得益于我们拥有健全的干部培训体系和机制。目前,面对新的时代任务,只有不断创新干训机制,才能造就千百万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针对当前干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新要求,亟待完善如下八大机制:

第一,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干训的目标是提高参训对象的德才素养,参训者是否积极投入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根据经验,只有不断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参训者才能正确认识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中来,才不会将培训当成敷衍塞责的形式化的任务来完成。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要做到了以下几点:其一,干训计划的科学性。对每一年度干训情况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及时查找问题和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干训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悉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拟定下一年度的干训计划,力求干训计划的科学性。其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为了增进干训工作的实效性,在选择参训干部时,应注意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比如,如果是基础理论学习班,理想信念教育班,就倾向于选择年青的参训对象;如果是市场经济理论班、经营管理班,就倾向加大在企事业单位中选拔参训对象。其三,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为了达到在确保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满足干部的个性化培训需求,体现干训的差别化,在培训内容上应推行菜单式管理,每年年初确定一批培训项目和内容,由各单位确定的参训干部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每人从菜单中选修需求的系列。其四,培训成效的关联性。为了达到好的成效,建议确立干部任职资质制度和干部继续教育制度,将干训工作的最终考核与工作评价、选拔任用、职务调配等方面结合起来,增强了参训对象参与干训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① 本文是于学强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实现机制研究”(10CDJ007),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实现机制研究”(20110491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二,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干训工作的成效与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这一原则在干训工作中照样是适用的。只有拥有德才兼备的培训主体,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受训者。为了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为了达到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加强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不断为培训主体注入新鲜血液。其二,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将有经验的优秀培训人才留下来,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三,推进提升人才的条件。要有计划地选派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员到高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培训主体承担重大科研课题;要加强与党政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帮助教师了解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把握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四,铸就客聘人才的传统。干训工作应拓宽视野,打破固有的模式,将聘用客座教员制度化,有规划地聘任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培训主体行列,将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干训工作的师资队伍中来,让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讲授专业知识,让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讲授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孕育优秀的教育主体对于提高干训工作成效的作用有目共睹,不仅如此,培训主体自身素养的提升,良好师德的影响对于参与干训者也是一种另类教育——身教。

第三,完善培训阵地的延展机制。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干训工作大都局限于国内各级党校、干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没有有效地运用好国内高校的培训资源,更没有开拓国际培训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和开放程度的拓宽,这种传统、封闭、单

一、狭隘的培训阵地无以满足参训对象的多样化要求,也往往造就一种培训垄断。根据一般的规律,绝对权力造就绝对腐败,垄断权就是一种绝对权力问题。为此,进一步延展培训阵地既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之需,也是有效避免干部培训工作中出现腐败的需要。完善培训阵地的延展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由党校行政学院培训阵地延展到各类高校,以充分满足培训对象对知识诉求的需要,有效地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引入高校相关学科教师作为客座教员,另一方面直接将课堂引到高校去。从2010年3月底开始,2000多名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干部在接受组织培训时有了新选择。除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外,北大、清华等5个高校也被列入选项。这意味着我国党政干部培训形成了一种干部培训多元结构。其二,由地方培训阵地延展到区域之外、国外培训阵地,突破地方干部地方培训的局限性,到高级党校行政学院或外地培训阵地,甚至结合需要和财力,到国外学习培训,以扩大思维视野和开拓发展思路。其三,由传统的实体培训阵地延展到虚拟培训阵地,充分 2 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有效整合和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使干训工作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较好地解决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

第四,完善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与实际工作需求相适应,与干部自身素养状况相适应,把干部教育培训由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培训内容的设置既应重视理论学习又应重视知识更新,更要重视能力培养,还要体现党代会与党的全会精神。完善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学需相应。以学员需要为导向,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干部需要些什么,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走访座谈等形式向学员以及学员单位调查。只有加强调查研究,改变过去那种先定主题设置内容,再安排学员来培训的以“我”为主的培训方式,才能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确保学习成效。其二,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内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参训对象,其实际需求不一样,干训工作的实践性强,而实践的突出特征是变化性大。适应实践工作的变化,干训工作要不断更新内容:一方面要结合实践变化推进理论发展,增强理论的服众性,保持理论的鲜活性,形成体现理论与时俱进品格的好教材;另一方面要结合任务要求加强技术和技能教育,增强知识的可用性,保证参训者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体现理论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的本性。其三,根据党代会与党的全会精神,不断增添培训内容。比如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建的五项重要任务之一,说明我们党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度又大大提升了,如何在培训中体现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关注是培训中必须考虑的。加强干训既是铸就腐败心理防线的需要,也是培养较高的官德和党性的需要。

第五,完善培训形式的拓进机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好的形式对于内容而言有积极意义。干训工作要不断的探索多样化的形式,以形式促内容,最终达到教育培训干部的目的。完善培训形式的拓进机制,应着眼于不同的视角:其一,从培训类型的视角来看,应做到长短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般而言,干训有例常班次的安排和临时班次的安排,前者而言应在坚持惯例基础上拓进,如中青班、县级班、科级班每年都有,但不能采用完全一样的形式。因为很多中青班次、科级班次的也可能要经历县级班次,如果形式一样可能导致学习兴趣淡化,甚至自己不来学习,而让别人代学,这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更有甚者,可能会利用熟悉的形式钻制度的漏洞,不仅起不到培训的效果,还产生新的问题。就后者而言要结合时势,采取可长可短的培训形式,如理论宣讲骨干班、业务知识传授班等等。当然,完善培训形式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及其工作特点,强调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本着恶补所缺知识的目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二,从教学方式视角来看,应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要发挥传统讲授式优势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推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比如专题化培训要做到角度新、问题精、例证实、思路清、信息量大;案例教育应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3 提高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用培训应结合社会实践情况,增强培训内容的技能成分和可操作性,多办和快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等等。同时,还应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构筑网络教育平台,与各级培训机构共享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参训者的学习兴趣,确保培训的成效都有积极意义。

第六,完善培训成效的考核机制。加大对干训的考核力度,是确保干训成效是关键环节,是造就德才兼备人才的必须。干训工作的成效考核要结合干训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制度规定。前者是务实的,后者是务虚的。就前者而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制定详细的量化要求,就后者而言就是全面学习贯彻《干部教育条例》等制度规范之规定。完善培训成效考核机制应制定严密的考试考核制度:其一,要建立考核情况通报制度。要把考试考核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情况及参训人员在干部培训期间的具体表现通过某种形式反馈给干部主管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其二,要建立考核成绩入档制度。要利用计算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干部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情况记录在案,全面反映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并适时提供给干部任用部门。其三,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要注重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考核,对参训干部的学习情况和表现随时进行评价和考核,采取书面考核、教师打分、提交论文等不同方式对参训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也可对参训干部回到工作岗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进行跟踪考核评价。其四,要加强考核的硬性规定。培训机构要硬化考试程序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采用定期考试和不定期组织理论和业务知识测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考核强度、考核频度对于有效避免干部培训工作中的腐败,提高培训工作效果有积极意义。

第七,完善培训进程的监控机制。如果说培训成效的考核主要是针对参训干部的,培训进程的监控则主要是针对培训阵地和培训主体的。正如前面所言,干部培训机构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垄断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适时监控,这些机构也可能出现违规行为,而培训阵地和培训主体出现问题,培训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干训工作应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领导机制,重点理顺牵头部门、主管部门及施教机构的工作关系,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克服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中出现的缺位、越位、失位的现象。与此同时,要全面监控培训进程,加大对培训阵地和培训主体的监督,在实施培训成效评估的同时全面启动教学评估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做好两项大的工作:一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建立专家评审、组织考核、干部评议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定期对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服务质量及培训质量等进行检查考核,及时掌握培训情况,确立培训机构取舍,从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确保教育培训实效。二是实际教学进程的监控 4 制度,通过学员座谈、评议、向他们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合理性、培训师资的优秀性、培训结果的实效性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并对评估结果给予及时通报。

第八,完善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保障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干部培训教育阵地大都是全额财政单位,还没有完全引入市场原则。但是依据政府财政的支持,培训阵地仅能维持培训的生产性支出如固定资产的价值消耗;学校教学活动费、公务费、采暖、水电费、修缮费等经常性支出;教职工的工资支出;培训设施、设备的更新费用等等。培训阵地要培训自己的人员,达到可以上岗的认证标准,推进自身水平的提升还面临着一些经费方面的约束。所以,对培训阵地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培训实践表明,如果不加大对培训阵地的投入,培训阵地里的培训主体的收入水平达不到地方平均水平,他们就不仅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培训工作之中,还有可能利用培训工作之机搞点体制外的手脚。同时,就参训人员来讲,参与培训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工作,他们参与培训是利国中有利己。应多方面筹措资金,逐步建立财政、单位、个人“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尽量地将干部培训专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夯实干训工作基础;要拓宽干训资金投入渠道,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单位、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种投资方式,实现干部教育经费的多元化;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大力推进院校合作,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市场化进程,真正将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社会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中去,从而为干部培训工作节省资金,降低成本。

当前,我们党的干部正面临新一轮的换届选举,不仅需要通过干训工作造就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也需要将这些干部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去。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不断完善培训机制造就德才兼备的干部,而且还要通过完善干部选拔机制、干部交流机制等多方面机制来确保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实现。

作者:于学强(1973-)山东茌平人,法学博士(党建专业),聊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252059)

党政干部论坛 篇2

一、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是伴随着人类环保意识觉醒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一种新理念。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生态道德观念的正确与否, 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不同的生态道德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而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地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时, 对自然资源就会无所顾忌、随意开采、利用以至浪费;当人类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后, 便会设法维持资源的永续性和系统的良性循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道德强调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尊重、珍惜和保护, 注重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良性循环, 是以可持续、和谐发展为理念,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条件的。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 既反映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又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道德为人们提高生态觉悟奠定伦理基础, 是人类保护生态平衡的伦理支撑, 是人类获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保障。[1]

(一)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

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建设生态文明, 除了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保障外, 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的内涵, 应该包含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尊重、保护自然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维护生态平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人类自身需求和发展。

(二)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着重加强生态道德实践。

生态道德实践作为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社会实践, 通常与人类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生态道德实践的表现形式为社会公共关系行为、行业职业行为、家庭日常生活实践。开展生态道德实践必须结合具体的生产生活活动, 让受教育者在热爱自然界、保护自然界的亲身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三)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确立生态道德评价准则是在一定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中, 在一定的生态道德体系下, 对具体的生态道德现象和活动进行善恶价值的判断。生态道德评价对维护社会正常生态道德秩序的重要意义, 不仅体现在发挥生态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调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还在于形成个人生态道德品质、改善社会生态道德风尚。可以说, 没有生态道德评价就没有生态道德, 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是开展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过程中再生产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功能和能力所需的一般社会劳动。[2]理论界普遍认为, 生态价值是对生态学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深化和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 而理解了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感觉它。长期以来, 对生态价值的地位和作用的界定有时抛到天上, 有时掉到地下, 从理论层次看, 问题就出在对生态价值判断上。[3]生态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价值意识, 广义的生态价值观是在人与人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对人与自然的价值评价, 狭义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反映。也就是说, 生态价值观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理解与评价。生态价值观作为价值系统的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价值意识, 因为价值观的作用形式是渗透, 价值观一旦形成, 会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 同时也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 就要树立以下三种核心的观点。

(一)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这就要求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智慧。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 其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信道法自然, 遵循自然法则, 追求天人合一, 信奉众生平等, 关注生命的安全和文明的延续[4]。我国传统的生态保护方法、地方性的生态知识以及大众文化中积淀起来的生态保护经验、生态道德戒律、生态礼仪习俗等, 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诊释。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方法, 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 并根据我国实际和当今的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

(二)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的观点。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 要不断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 彻底改变那种视自然界为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狭隘的功利观念, 培育新的生态价值理念, 树立新的生态行为规范, 而且还要尽快把生态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系统, 将生态教育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生产劳动的全过程, 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5]

(三) 以人为本和以生态环境为本统一的观点。

以人为本与以生态环境为本不是矛盾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生态道德强调了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与权利, 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 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地球上, 一切事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金字塔内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人类一旦侵犯或破坏这种不被人感知的价值, 整个生态系统将会由此失去动态的平衡。同传统道德相比, 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 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与升华。

三、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彻底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的政绩观, 引导各级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 以生态价值优先、整体利益最大化、未来利益至上为原则, 以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是生态文明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是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 有不少地方官员为了促进GDP的快速增长,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把上项目、办企业作为增加GDP的主攻点, 结果是项目引来了, 天空变黑了;企业红火了, 青山不见了;当地经济发展了, 环境被污染了。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好生态是长久政绩”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政绩观, 让官员们从只盯着GDP的增长转到盯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上, 从追求上项目、办企业转到保护生态、科学发展上来。[7]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 是检验一个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党政干部牢固树立和坚持生态政绩观, 必须做到:一是强化政治修养, 扼制名利观念。政绩热带来的负效应是和追逐名利连在一起的, 而追逐名利会导致腐败。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素养, 正确看待国家利益和个人名利, 把精力集中到改革开放和创一流业绩上来。牢记党的宗旨, 解决好权力是谁给的, 为谁掌权, 如何用权的问题, 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民尽职、为民造福上, 真正干出利国利民的政绩来。二是强化公仆意识, 克服短期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如果党政干部公仆意识淡薄, 时时只为个人名利着想, 急功近利, 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求发展, 在各种场合讲排场、亮身份、显速度, 虽然一时显露了政绩, 讲够了排场, 塑造了形象, 但最终却有害于国家、有害于人民、有害于自己。作为党政干部, 必须加强群众观念, 强化公仆意识, 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8]三是强化生态政绩, 走出政绩误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创造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绩。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 必须实现价值观的生态转向: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 从个人价值诉求转向整体价值诉求, 由单一价值诉求转向综合价值诉求, 从无视成本价值诉求转向生态成本价值诉求。[9]自觉接受生态政绩考核或称绿色政绩考核。[10]就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来说, 生态政绩考核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事物, 国家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考核体系。

四、牢固树立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一种适度节制的绿色消费观, 崇尚以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 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生态消费观要求人类的消费水平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 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自我修复能力, 保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11]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低档次向高档次递进。这种消费需求上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进步状态。但我们不能不看到, 消费需求的跃进所造成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为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设法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党政干部, 有责任和义务以身作则。牢固树立生态消费观,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强化生态教育, 切实提高生态知识水平。

生态知识是影响消费者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情感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知识的不断强化, 消费者的生态购买意愿趋于增强, 从而可以直接引发生态购买行为。为此, 有必要加强全民生态环境教育, 将提高生态知识水平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范畴。政府应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生态消费知识教育的主导责任, 通过社会教育体系及各种新闻媒介深入持久地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 同时大力支持民间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消费者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化、系统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 使消费者真正认识到生态消费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了解和掌握生态产品辨识、选择、使用和处置的方法, 消除对生态产品的疑虑和错误认知, 进而促进生态购买行为。

(二) 多措并举, 积极培育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具有特殊作用, 可以直接驱动消费者的生态购买行为。培育消费者生态情感的思路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引导消费者亲身体验、实践和参与, 使之发现生态环境的美好, 从而亲近、向往、热爱自然。此外, 让消费者更加了解和感受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后果, 并产生恐惧、憎恨等负面情感, 对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行为感到内疚、厌恶、可耻。最终, 消费者在与生态环境的体验和对话中实现生态情感的升华。为此, 政府应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公益和生态营销活动, 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体验。相应地, 消费者也要提高生态审美能力和修养, 培养和强化生态情感。[12]

(三)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增强生态消费责任意识。

人类的发展, 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也不是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 而是要从消费的角度建立一种人、自然、社会相互和谐的关系。传统消费观念中, 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 以满足人们超越于生存发展之外的享乐需要, 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垃圾抛弃掉, 这是一种资源耗竭型和环境污染型的消费, 不是资源节约型的消费。这种不负责任的消费时时威胁着地球的承载能力和涵容能力, 并且在社会消费领域造成不公平, 使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为此, 我们不仅要以人为本, 严格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 还要在全社会倡导负责任地消费, 确立消费者的消费义务。[13]

五、牢固树立生态科技观

生态文明的兴起推动科技观的理论变革, 促使生态科技观的形成。尽管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 对科技的作用存在不同的认识, 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 只有依靠生态科学技术,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速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 为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科技, 是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 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 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 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之中, 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 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它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其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4]生态科技具有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人的生态化等特点。生态科技的发展强调以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多角度发展, 生态科技强调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生态科技观, 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社会的和谐有序, 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 牢固树立生态科技观要正确认识、全面把握生态科技观。

生态科技观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理念生态化转向。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 党政干部应当避免把科技当成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武器”。引导科技人员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时, 党政干部在建立科技评价体系时, 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 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 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对科技生态后果的监理调控, 把科技活动置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之下。[15]

(二)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完善生态科技的制度建设, 全面激励科技创新。

生态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增长、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对实现自然、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科技创新生态化的作用范围广、投资大、风险高, 导致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缺乏动力, 依赖市场调节有难度, 因而需要政府科技政策的导向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 建立适应生态科技要求的经济制度与管理制度。

(三)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

为了有效防范科技发展和应用中的负面效应, 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我们既要重视科技法制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完善, 又要突出重点, 加强对重大科技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法律监控。我国虽然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单项法律法规, 但仍然不够健全。因此, 要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堵塞法律漏洞。另外, 我国目前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 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 可操作性差, 在实践中难以执行, 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实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使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尽快落到实处, 迫使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进程。

摘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 立足现状, 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摆在各级党政干部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全面改革”、“发展”、“生态文明”等关键词在《决定》中多次提及。党政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发动者和组织者。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 迫切要求他们既要改变思维方式, 又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 又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又要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当务之急, 各级党政干部要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生态科技观等五种“生态观”。

党政领导干部需练“五气” 篇3

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政治精英,执掌着公共权力,其言行往往与“公共利益”相涉。得体适中、合法合理的言行,往往能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失体欠妥、非法无理的言行通常会招致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和削减。在公共事务领域,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到言行得体适中、合法合理呢?

多些正气 拒绝邪气

子曰:“政者,正也。”在古老的政治思想里,为官者的首要伦理原则就是秉持正义、公正做人、胸怀正气、做到己正而正人,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楷模。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曾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正气,就要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一切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与各种歪风邪气及腐败行为作斗争。借用中医理论:正气是人的生命健康得以延续的基础,邪不胜正是健康的前提和保障,若出现相反情况,那么这个人就会患病甚至危殆。其实做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一个人缺乏正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已胜正”,那么这个人待人接物往往就会秉持“人性恶”的观点,面对利益的选择,他首先想到的只会是“自利”,而不是“利他”或“公利”;面对邪恶,他首先想到的只能是“自保”、“屈从”而不是直面以对,与之抗争。我们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宗旨的忠实实践者,社会公众和职业道德都对其提出了超越普通公众的更高要求,具体到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当中,就是要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保持“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和实现者的良好形象。

领导干部如何修炼“正气”?根本途径是:始终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党性修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做到时时警醒、事事自诫,坚定与歪风邪气势不两立的正义观。

多些硬气 远离奴气

公共管理是门职业,公共管理者是这门职业的忠实从事者,他们不是特权阶层,更不能被简单地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我国,公共管理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他们通过有效地处理公共问题,为社会公众谋取公共福祉。从公权力的来源和公共职业设定的逻辑关系角度来讲,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从人之为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讲,他们又是与人民地位平等的普通公民。出于职业管理的需要,可能存在上下级的岗位区别和权力掌控大小的分类。但是,从工作目标和奋斗宗旨来看,不同层级的公共管理者又都是一致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讲,不同阶层的公共管理者的人性与地位也是平等的。因此,在工作中,每位领导干部应当坚守“客观真理”和“公共利益”的尺度,敢于与意见向左的上级领导据理力争,而不是唯唯诺诺,一味地附和领导、屈从领导,这就是所谓的“硬气”。在现实中,有硬气、敢于与上级领导“就事论事”、“据理力争”的领导干部不少,但在上级领导面前毫无原则、不分对错、一味服软的领导干部也大有人在。这类人常常自我开脱的一句话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说到底,他们是自私的表现:怕责备、怕丢官、怕影响提拔等。建国后,曾先后主政江苏、江西、任职时间最长的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文革时代就曾多次直言不讳,“顶撞”毛泽东,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他之所以敢“顶撞”,是因为他足够硬气,之所以硬气,是因为他怀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心,能够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到第一手客观材料。这叫不唯上、只唯实、有理有据、大公无私。反观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上级一脸奴气,对同级一脸和气,对下级一脸霸气,这样的领导干部始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此,又何来硬气?这样的领导干部又怎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为公共服务呢?因此,苦练“硬气”功,是当前许多领导干部应当好好补充的一课。

如何修炼“硬气”功?首先,要明确自己权力的来源和责任对象;其次,针对公共问题要善于收集和提炼客观真实材料;最后,必须注意“硬气”应当讲究策略,而不能一味“蛮干”。

多接地气 莫显贵气

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说明,当前我党在群众工作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大政治优势。针对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胡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对于这句话最通俗、最形象的表述是领导干部要常接“地气”。接“地气”要求领导干部从办公室走出来,甩脱身上养尊处优的“贵气”,深入一线,融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倾听民声、民怨,做到为民请愿、为民帮办。这既是我党一直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工作作风,也是党员干部获得最真实一手决策资料的最佳途径。

现实中,我们许多领导干部“天线”架得很高,热衷于与上级搞关系,接地气严重不足,难免头重脚轻。他们对基层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下级的汇报,对于汇报的真实性自然也无从查证,因此,出现众多的决策失误、数据打架、胡乱指挥现象。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浅尝辄止。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有着深刻教训的。习近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多接“地气”,既应成为领导干部长期坚持的工作习惯,也应成为领导干部获取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练好接“地气”之功。

多些廉气 杜绝腐气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人在利益诱惑面前,难免会出现思想动摇,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利益的牺牲品。领导干部占据重要岗位,掌握关键权力,因此,面对诱惑是否能把持自己,不仅攸关其自身的仕途官运,更会影响到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任何现代民主国家都将打造“廉洁”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廉洁”何谈政府“公共性”?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三个更加”表明:一方面反腐倡廉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我们党建设的中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党对于反对腐败、净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领导干部要当好决策者、服务者,首要的就是能“廉洁自律”,做到“两袖清风”,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中,抵制住各类利益的诱惑,完成我们党的服务宗旨。腐败问题是公权力领域中的痼疾,古今中外,无论发达抑或落后,无论资本主义抑或社会主义,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公权力腐败的考验。据中纪委统计,2011年,因腐败问题被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有4 84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有数字说明,当前我国反腐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反腐倡廉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严肃查办案件和注重预防腐败相结合。”法制建设、司法追查、群众监督等,都是外在的反腐手段,而只有领导干部自己真正意识到“公权”的内涵、“公权”的限度以及“公共利益”的神圣,才能注重自身“廉气”功的修炼,减少、杜绝“腐气”。

多些客气 别逞傲气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对官僚主义弊病的形象描述。公共管理机关及领导干部是人民的服务者,因此,应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人民为工作基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能“畏民如洪水猛兽”、“拒民于千里之外”。近年来,类似于“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之类的雷人官腔,无不折射出当前普遍存在的干群关系紧张、对百姓缺乏尊重、为官倨傲的现象。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群众问题的思路是:对群众的需要,要尽快给予答复解决,而不是无故拖延;对群众的不满、抱怨要洗耳恭听,而不是大耍官威;对群众的不解,要耐心解释,而不是以“政策规定”给予搪塞。总之,要求对群众“多些客气,别逞傲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而不是一味地将群众作为管理对象。2008年9月5日,在三大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其中敬畏百姓,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相对的位置:群众是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群众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服务对象、群众是领导干部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们要敬畏群众,与群众打交道始终饱含热情、礼貌客气,而不是一脸倨傲,唯恐躲之不及。

如何才能做到对群众多些“客气”、别逞“傲气”呢?这既需要相关制度的跟进,通过外在约束力,规范引导领导干部工作行为和工作作风;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自身要明确“公权岗位”的来源,勤修“畏民”之心,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尊重群众。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可能做到对百姓真“客气”。

(责任编辑:李万全)

党政干部论坛 篇4

【中文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选人用人工作的良性发展,取决于能够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大任的领导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承担着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因此十分重要。我国党政机关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等原则,培养和选拔出了很多德才兼备的党政机关干部人才,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保证了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工作的发展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选人用人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原则和追逐利益的风气也逐步渗透到选人用人工作中,滋生了一些用人腐败和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等问题,降低了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工作的公信度,极大的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本文通过对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发展历程回顾和总结,从实际情况出发,指出我国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围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工作这个主题,展开研究,对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首先就论文选题的提出和其现实意义进行了说明,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章节

安排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是关于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理论框架的建构,首先是介绍和论文有关的概念主要是选人、用人,其次介绍与选人用人相关的理论。选人用人的相关理论可以分为东西方两类不同的理论。与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相关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制度相关理论、党建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西方国家有关的选人用人理论包括人性理论、国家理论、政党理论和领导理论。第三章是介绍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的发展和现存的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内容,一个是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另一个是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制度的形成发展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前期探索阶段、建国初期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规范阶段。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少数人选人”的现象、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现象、用人腐败的现象、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现象以及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问题。第四章是针对我国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的问题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如选人用人的制度缺陷,选人用人的观念的局限等。本文将从制度、组织和人的视角逐一分析各种阻碍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工作的具体因素。第五章是针对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的问题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首先是积极宣传科学选人用人观,改变原有落后的观念,其次是在组织工作上保障科学的选人用人,最后是加强制度创新,弥补原有选人用人体制机制的缺陷。

【英文摘要】Our country is in the new era when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all of those depend on a great extent to the work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in our party, depend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eaders who can take 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Party and political leaders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carry on the task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sist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such as principle of party administrating cadre, ability and morality and multitude recognition, has selected a large numbers of outstanding leaders, their effort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ic and culture.But we should also see the problems in this area.On the one hand, the work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lag behind the economic re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ecution of this system also waits for consummating, On the other hand, as a result of market economy’s development, the market transaction principle and the chase benefit’s atmosphere also penetrate to work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multiplied some personnel corrupt and unhealthy tendency, reduced the trust of work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in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enormous harm party and government’s image.This article review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pointed out this problems, and analysis those reasons, proposes my own suggestion to further reform and consumma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five parts.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makes explanation on why selected this topic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n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Finally, present this article’s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tent and the chapter arrangement, the simple introduction.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heory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first part is mainl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related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the next part is introducing theories of it.A theory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in west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in east countries.A theory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about our country contains the Marxism theory, the political system correlation theories, the party building theory and the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ory.A theory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about West Country includes the human nature theory, the national theory, the political party theory and the leader theory.The third chapter 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in our country.This chapter includes two contents, one i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another i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is possible to divide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time, since before founding of country explored the stag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nation development stag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restoration standard stage.Problem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in several aspects, the phenomenon of minority candidate person, lacking of great person, personnel corrupt phenomenon, supervisor failing to duty and lacking trust on work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analysis on problem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We found many reasons, such as the flaw of this system, the idea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and so on.This chapter analyze from the system, the organization and person’s view, will find each hindrance factor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one by one.The fifth chapter aims at to propose the truly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to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Firstly, propagandizes the science view to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change original backwardness idea, then achieves in the

organizational work can safeguard the science to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thirdly strengthens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tone the system mechanism flaw.【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 选人用人 选拔任用制度

【英文关键词】Party and political leaders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 【目录】党政机关选人用人问题研究3-5背景89-12Abstract5-6

摘要

1.1 选题

第1章 绪论8-151.2 研究目的与意义8-9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1.4 本文的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12-14

第2章 选人用人的相关理论的总体思路14-1515-202.1 选人用人相关的概念界定15-162.2 选人用人相关的理论16-20和存在的问题20-3020-23

第3章 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的发展历程3.1 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的发展历程

3.3 3.2 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存在的问题23-28

28-30党政机关选人用人出现问题的危害性选人用人问题的原因分析30-3830-31陷32-3838-504.2 组织因素31-32

第4章 党政机关

4.1 人的因素

4.3 选人用人制度存在缺第5章 党政机关选人用人问题的对策5.1 以人为本,更新选人用人的观念38-39

39-41

5.2 组织推进,加快选人用人的合理化进程5.3 进一步改革

和完善选人用人制度51-53目录54 致谢

41-5053-54

结束语50-51参考文献

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制度 篇5

为了加强廉政建设,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维护学校稳定,推动学校发展,根据西教委发

【2010】29号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1.学校党政一把手要模范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严格按照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讲大局,讲党性,讲正气,讲纪律,率领党政一班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上级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要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大事要集体讨论决定,分管领导认真抓好落实。

3.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带头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起好表率、楷模作用。

4.学校党政领导要坚持教育教学质量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好的党风促进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5.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6.自觉做到不该收的坚决不收,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去的坚决不去。坚决执行收费政策,收费手续齐全,财务制度公开严明。在基建、装修、采购物品时,坚持公开招标,严格手续。

7.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物价部门的监督审计的监督。

8.学校行政领导每学期要向教代会代表进行工作述职,接受群众民主评议。

涧池乡中心小学

村官竞争党政干部选拔演讲 篇6

考生:

各位评委

大家好!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组织上给予我这样一个展示自我、锻炼提高的机会。这必将成为我人生新的起点,必将会为我人生的精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今年26岁,本科学历,政治学专业,法学学士学位,中共预备党员。两年前,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着满腔热血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了老店镇团林堡村的主任助理。从最初当村官时的兴奋到后来对前途的迷茫,再到最后静下心来做事。这一年多来,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村官的责任和光荣,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村官的艰辛和不易,但我知道我在这个队伍中一天天成长起来、成熟起来。。我的成绩得到了组织的肯定,我的努力得到了同事的认可,我先后被推选为新农保工作先进个人、抗旱救灾工作先进个人,并在考核中评为优秀。

坦白说,回顾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尽管自己在工作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在党的培养和组织的关怀下,在领导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我可以自信地说,我的政治觉悟有了较大提高,综合素质有了较大增强,工作能力有了较大进步,积累了许多处理群众工作的宝贵经 1

验,也学会了更多为人处事的方法。此时此刻,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参与竞争乡镇副职这个岗位外,也借这个机会就我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向各位评委作一个汇报。

首先,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让我具备了与党保持

高度一致的政治性。我所学专业为政治学,在学校里接受了马克斯列宁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熟悉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种惠农政策,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能够与党中央和党组保持高度一致,能够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加之这两年在“村官”这特殊岗位和特殊环境的锻炼,进一步让我养成了乐于助人、严谨朴实、严于律己、诚信为本的优良品质。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让我有信心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党的纪律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做好各方面工作,并保持好工作的一贯性和持续性。

其次,村官的锻炼让我有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

织协调能力。在这两年里,我创建一间共有图书2000余册的农民读书屋,解决群众纠纷20余件,在2009年和2010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中,超额完成结扎任务10例,在抗旱救灾工作中,我与村两委成员开展生产生活自救活动,共筹得捐款3210元。为群众挽回损失12.5万元。完成上级部门每年分配的新农合和新农保工作任务,并当好人口普查指导员。记得有一次,我被安排到杉树片区搞村委换届选举,在换届圆满完成后返回村公所的途中,突然听到有一群人在喊救命,我立刻就跑了过去,只见一间房子正被熊熊大火包围

着里面还有哭喊声,里面有一个弱智孩子还在着火的房子里面,他的母亲上山砍柴还没有回来。我立刻和同行的同事一块组织村民开展自救,先把大火用粪水泼灭一部分,再去邻居家找水,拿松毛枝进行扑打,等火势小一些后,钻进屋内将人救了出来。伤者还算幸运,没有生命危险。顽固的大火在村民的全力奋战之下,终于全部熄灭。没多久,孩子的母亲回来了,见着孩子就抱头痛哭。当我听到周围人说这遭遇火灾的人家本来就穷,孩子的父亲早年外出打工因为意外事故死亡了,就只有他母亲带着这个小孩靠种地艰难渡日,在加上这么一烧,仅有的两间小瓦房也毁之一旦的情况后。我耐心给老人做了思想工作,并把我身上所有的钱给了她。回到村上之后,我及时村主任反映了情况,为他家申请了低保和困难救助,并准备了一些救急东西送了过去,那位老人家拿着几个鸡蛋硬是要塞给我。事后,我一直在想,农村真的很穷,农民真的很苦,作为“村官”,或者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有更大的作为,我们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农村和农民竭尽所能解决好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村官的工作练就了我较强的沟通、组织和领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农村,深入了解了农民,始终保持了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同时,“村官”的经历,也培养锻炼了我严谨细致的工

作作风,使我养成了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品质,造就了我勇于承担责任,永远不言放弃的坚强性格。无论什么工作,不干则已,要干,就要追求卓越,力争达到一流水平。

实事求是地讲,在这次竞争上岗中,相信包括我在内的每位大学生村官朋友都对自己的将来充满憧憬。我本人也希望能获得成功,同时我也不断地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村官,就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人民,让群众来评判,由组织来选择。如果组织选择了我,我庄严地向组织保证:

第一,摆正心态,服从组织安排。作为一名乡镇副职,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扎扎实实地干实事的作风。我会积极服从组织安排,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组织的一切安排,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要做到以大局为重,说实话、办实事。

第二,诚实团结,协助主要领导做好工作。我将在党委

领导的指导下,结合分管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做好信息反馈,向领导提出建议和设想。生活中多关心、理解和支持同事,团结他们一起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自觉做到廉洁勤政。

遵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守组织纪律和经济工作纪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绪,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第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打铁先要自身硬,我将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增强

自身综合素质,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经受考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把握好人生之舵,校正好人生航向。

如果组织没有选择我,说明我的条件还不够,我将继续

在村官的岗位上磨炼,更加努力地积极主动工作,接受组织的再考验。

各位考官评委,无论组织选不选择我,我都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更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

党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厚爱,回报广大群众的期望。

党政干部论坛 篇7

根据党的十八大部署, 结合维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范围内,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作风建设实践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要进行为民务实清廉。主要是要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最大程度的解决, 要在新形势下, 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具体工作思路是坚持群众路线, 将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进行充分的落实和完善。要让党和政府主导的, 能够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得到建立和健全。从而对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行为有效纠正。通过这次作风建设, 让干部的正确政绩观被充分树立起来。同时要对以往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进行纠正。对那些没有实际作用的形象工程以及政绩工程要进行坚决制止。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注重勤俭节约, 努力改变当前的文风和会风。特别是要对楼堂馆所建设, 以及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充分控制。要努力发扬民主, 最大程度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要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工作中积极进取, 要督促党员干部对工作负责, 敢于担当。从而积极开展工作, 最大程度惩治当前的不良风气。

同时, 要注重思想教育与制度的完善, 并要严肃纪律, 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 从而让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得到加强。对党员干部作风状况评价机制要充分建立和健全起来, 要将作风建设情况加入到当中去。并且要让这些具体的考核结果计入选拨任用干部的相应依据。同时, 在进行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作风方面, 要加大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对那些作风不正、工作不负责, 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的, 要进行严肃的处理。

二、地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前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特别是地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同时, 要想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必须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只有党员干部自身作风过硬, 才能真真实实为发展服务, 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目前, 从总体上来看, 地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是比较纯正的。但是, 如果遵照十八大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仍旧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 有的党员干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总是习惯按照老办法、老经验进行。这些党员干部没有注重对理论的学习, 不重视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 造成实践水平不高。因此, 在面对那些复杂问题以及化解矛盾的时候, 处理的方法不尽人意。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标准较低, 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对相应的工作缺乏深入调查, 不肯下工夫把工作做扎实。甚至个别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作为, 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没有充分关心群众的疾苦。或者在工作的时候, 不够深入, 没有明确有相应的责任。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同时党员干部也能解决的问题, 总是长久拖延下去。让这些本来细小的问题逐渐酿成了大问题, 甚至引发个别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够务实, 总是习惯作表面文章, 往往做“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个别党员干部平时生活铺张浪费, 利用公款进行挥霍, 甚至赌博等等。虽说这些问题只是在少数单位或者少数人身上发生, 但是仍然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地方党政机关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建议

2012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一个规定, 这个规定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次会议的召开, 为当前改进地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一) 求真务实, 改进工作作风

可以说, 作风连着民心。当前, 地方党员干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要改进工作作风, 擦亮自己的眼睛, 不要受到眼界的限制, 同时不要被固定的模式所困住, 也不要被当前的成绩所累。总的来说, 就是要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要有努力向前冲, 敢于冲的精神。同时要增强民主意识, 对下属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听取。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中心, 充分献计献策, 真正做好工作。在工作中要转变作风,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将工作扎实推进。

(二) 勤俭节约, 严谨生活作风

俗话说:“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要加强干部的民主作风建设, 努力做到勤俭节约, 不要铺张浪费, 竭力反对情趣低下的生活。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要充分加强, 维护好党的集中统一。在工作中要将干部教育以及把增强党性修养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对广大党员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党员干部, 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站稳政治立场, 对党的章程进行自觉遵守。要加强广大干部员工的个人素养, 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事业观、生活观和工作观。要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个人情趣以及道德修养, 让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用好手中的权力, 遵守相应的规章和制度。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随时注意, 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 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

从一定层面来讲, 党的生命线就是群众路线。地方党政机关处理的大都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 更要走群众路线, 具体而言就是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制度主要呈现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党员干部要走群众路线, 树立尽力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在进行制度建设的时候要健全一站式服务体系, 同时要建立起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 让办事程序尽量简化, 从而让服务环境得到改善。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将机关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 同时要让基层干部坚守一线, 并且让党员干部努力深入基层。

结语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缓解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 也是党立足于民、服务于民的具体体现。地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决贯彻十八大关于作风建设的指导精神,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进作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金柱以优良作风回应人民新期待[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 (03)

[2]李玲涛。加强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之我见[J].中国外资, 2013 (02)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模式初探 篇8

摘 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论文围绕教学需求、课程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管理与评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干部教育;公务员培训;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以2013、2014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以下简称“市长班”)为例,对新时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模式进行个案剖析与探讨。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市长班是中组部委托中国气象局举办的专题研究班,培训时间为1周。学员对象为市(地、州、盟)政府分管防灾减灾工作的副市长(专员、州长、盟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分管相关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学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在实践上具有丰富经验,教学的标准也要以实效为主。通过对近两年市长班的跟进研究、教学评估调查、学员访谈、座谈会等为本文提供了一手资料。

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需求分析

“一个培训班能办到使以为工作很忙的市长都舍不得走,说明培训的内容正是大家想学的东西。”——李源潮。知道学员想学什么,对办好培训非常关键,因此确定培训需求就至关重要。

教学需求分析是一个班型生命力的火种。干部培训需求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战略需求、组织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了使培训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对培训需求分析调研需要进一步加强,更贴近“田间地头”。需求引领,如在招生阶段发放研究问题调查表,了解学员关心的问题;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了解对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意见;开展实地走访和组织学员座谈,设计方案。报到前向学员征收“两个带来”:即带来一个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带来一个工作中的经验或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将年度办班计划和教学安排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等。

(二)教学课程设计

对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设计思路与定位是:使学员学习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地方政府对各种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内容决定形式,教学拼图展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有机整体,见图1。

从近两年的专题讲座设置来看,气象类课程以气象科普、现代气象业务、相关政策法规、地方的实践探索、新技术应用等领域为切入点。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类课程,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高层次专家为学员们“传道解惑”。分组研讨,主要是让学员围绕当地气象防灾减灾经验与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案例教学的形式也首次出现在了2014年市长班的课堂上,引导学员对现实案例进行评析,互相启发,再通过教师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体验式教学,在2013年选取了江苏省交通气象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业务平台和高淳区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开展,2014年则在四川省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和双流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示范点进行。融理论教学和实地参观考察于一体,效果直观,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有益尝试。

“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是干部教育工作始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对教学设计的改进有以下思考:

教什么?继续围绕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气象防灾减灾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可以考虑构建“3+X”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3指的是“气象灾害防御政策要求及实践”、“气象信息的制作与应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X类为与时俱进的专题课程或案例课程,如近年引起普遍关注的雾霾——环境气象问题、国外先进做法和新技术应用、气象应急管理案例课等。

谁来教?师资选择至关重要。老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水平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在选聘师资的过程中,要针对学员对象特点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另一方面,适配教学资源,鼓励领导干部上讲台,还可聘请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亲临授课,开阔学员视野。

怎么教?由于培训内容多而时间较紧,因此讲授式课程所占比重还较大。对于“研究性”的专题班次,可适当增加交流研讨(或学员论坛)、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比例。

(三)教学方式选择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对培训而言,教学的目的是过河,教学方法就是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相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施教,教育培训效果迥然不同。

从实践效果来看,还需加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投入,“修桥”、“造船”,如:

1.加强案例教学。以案说理,传授干实事的方法,启发学员触类旁通。同时,现实生活中的难题类、负面案例对学员的启发更大,今后应鼓励开发更多的适合培训对象的案例充实案例库。

2.开发情景模拟式课程。如开发“灾害应急处置”、“新闻发布会”的情景模拟式课程,更好地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身临其境,增强现实感。

3.不断优化现场教学。把现场变成课堂,把素材变成教材,把实践者变成教师,更具生动性和有效性。

4.增加研讨交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大交流研讨力度,搭建学员间交流的平台,促进学学相长。在研讨组织过程中,采用“分享式小组研讨法”“团体列名法”“头脑风暴法”等,最大限度地施加“催化”。

5.形成新的教学格局。力争形成讲授式教学、交流研讨、案例和现场教学各占1/3的教学格局。这有助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思维方法。

(四)教学管理与评估

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团队和学员自我管理形成良性互动,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学评估则是对整个教学计划实施过程、教学管理过程的反馈。市长班培训结束后,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请学员进行了培训综合评估。学员对学习效果普遍感到满意,认为培训的课程安排紧凑、合理,后勤生活安排周到、细致,教学管理科学、人性化。在继续改进教学评估方面,还可进行深度分析与应用,加强对培训效果的延期调查和跟踪反馈,从而建立一个“计划-实施-检验-调整”的良好循环机制。

三、结语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300多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作为应急救灾的主体,基层县、乡镇级地方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潜在培训对象规模庞大,针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今后,还需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扩大覆盖面,提高教学培训质量,重视专职师资的培养,把新时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俊一.转型中的中国干部培训模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

[2]王忠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时期市长培训工作[J].今日中国论坛,2009,(57).

[3]李莉,苟燕楠.新时期中高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初探——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青班为例[J].继续教育,2007,(11).

[4]田燕,闫琳.气象部门处级领导干部培训模式初探——以气象台长培训班为例[J].继续教育,2012,(9).

上一篇:青春奋进新时代论文下一篇:2022小陈小学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