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2024-10-14

化学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篇1

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活动1中教材直接通过学生观察“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发觉石灰水变混浊(速度慢)”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学生尚未有“二氧化碳能使橙清石灰水变混浊”的“前知识”,因此仅仅通过这一实验就想得出这一结论势必有些困难。因此我在作这个实验之前,先作好铺垫:取三支试管,辨别倒入橙清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吸管在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吹气,发现橙清石灰水变混浊,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吹入的二氧化碳使橙清石灰水变混浊了,在了解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之后,再在第二支试管中用大针筒压进空气,发现橙清石灰水也变混浊了(由于效果没有是很明显,改良方法——将其置于黑色背景下),但速度较慢,通过比拟,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含量较少”。

活动2中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发现木条继续燃烧,且没有燃烧得更旺盛”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同样的,学生尚未有“燃烧需要氧气”的“前知识”,所以很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在实验之前,我也是先作了“将木条放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然后再作上面这一实验,学生发现木条在空气中也能燃烧,但没有氧气中剧烈,马上就能得出“空气中有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低”的结论。中间体

活动3是通过无水硫酸铜来检验空气中水蒸气的具有,考虑到无水硫酸铜由红色变为蓝色的即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一实验需要教师在课前一天作好准备——将无水硫酸铜敞口放在空气中。

其中验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的实验中书本上用的是让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通(you2bai2se4bian4wei4lan2se4_tong1)过颜色的改动来证实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虽然用了冰快来增强空气中水蒸气液化为水的几率,但是仍需要较多的时间才干到达效果,在课堂上是很难达到鲜明的实验效果。而且在上课的这两天天气一直都是阴雨天,实验药品(无水硫酸铜)自身就呈现为淡蓝色,我们只有通过加热使其变成白色的反证来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后来听了外国语老师的课,我觉得把上一章的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的含量)结束后的.实验药品彩腔回收,而是让学生带回家,不密封保管,等现在来上这节课时再把药品搌示进去就能观察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把课堂上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的家庭实验,而且还不需要学生作过多的工作,而能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值得借鉴。

无机化工

二、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用“瓶子里还有气体吗?还有几?”的问题翻开学生的思维,通过逆向思维解决消耗气体氧气的含量为约1/5,并且用燃着的木条伸入赊的集气瓶中,米条熄灭,又一次直观的得出氮气的性质:不助燃也不支持燃烧。

三、注重生成激发思考

另外可以看出这个老师的课堂机智及重视学生的生成,比方说讲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时,有同学提出,可能是外界的气压本身低。他将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外界的气压本身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考虑?

一、充沛挖掘引入实验

前逆空瓶不空的引入实验,事实上这个引入以前上课也有用过,在证明空气的存在的实验中,设计这样的实验:把空塑料瓶的空气在水(加红墨水)中挤出来,并观察到松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这个实验既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温习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为后面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水从烧杯挤入集气瓶中的实验现象的原理剖析作一个知识的铺垫。

但他在通过挤压空瓶排水冒出气泡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之后,接着又让学生看水的倒吸,为了看的更清楚,他将里面的空气进一步的挤出,倒吸的水就更多了。事实上这个环节揭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听课事先就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较好,这样学生能自己解释后面水为什么能倒吸的原理,

而且让学生能自己理解倒吸多少体积的水,说明减少了多少体积的气体,轻松解决实验中难点的现象解释,有点遗憾的是,他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会倒吸呢?如果此时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原因,学生能很好的用气压解释,能很有效的指导下面检验氧气多少的实验设计。

在实验的过程中放入的红磷是过量的,从红磷的剩余与火焰的熄灭可以证明剩余的气体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但是如果在这个实验过后,再用扑灭的木条置于集气瓶的瓶口,观察到火焰的熄灭则可以更加直观的再次证明剩余的气体的性质。

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篇2

一、学科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 适当渗透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十一条……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 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 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养成关注环境, 热爱自然的环保、法制意识。

方法:讲解→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三) 教学事例与措施

在学习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后, 进入本课题“保护空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结合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身边空气污染的现象, 向学生展示课件:

1.

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性、防治措施方面的图片

2. 受到法律制裁的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讨论下列问题:

1.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保护空气的意识, 任意烧煤, 烧山, 乱砍乱伐, 使用排废不达标的汽车等等, 我们的空气将会怎样?

2.假设你是某个厂的负责人, 为了节约成本, 能够对厂里的有毒气体、有毒粉尘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悄悄排放吗?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怎样对待这种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上述问题与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实例进行探讨教学。

二、学科内容: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

课题2:爱护水资源

(一) 适用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 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十九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第三十三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九十条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教学要求及方法要求:

初步了解水污染的污染物质及来源, 造成水污染的严重行为应负的责任。

方法:创设情景→常识介绍→指出问题→交流讨论→激发情感→总结归纳。

(三) 教学事例与措施

举例说明:2005年11月13日, 吉林省中石油吉化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 造成松花江水体的污染, 影响范围广, 受到损害的人数众多, 责任人受到国务院和司法机关严肃处理。

教学中也可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后, 指出水与动植物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国水资源紧缺,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将如何对待水资源?导入学习“爱护水资源”。

在学习关于“要防止水体污染”内容时注意渗透相关法制的内容。如:

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任意向河里排放生活污水行吗?

2. 在农业生产中, 过量施用化肥或农药后果将怎样?我国的法律法规允许吗?

3.在我们身边, 哪些行为还会导致水污染? (讨论交流, 使学生更有切身体会) 。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反思 篇3

2015年九月份,本人参加了区里举办的青年教师素质考核比赛。考核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本节课的重点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及对整个实验的分析。这节课我从新的角度进行设计,最终得到了区教研员及其他教师的好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教材编写的特点

接到任务后我第一时间翻阅教材,发现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编写特点是先介绍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由于拉瓦锡实验仪器复杂,实验药品有毒,无法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所以教材设计根据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后介绍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

三、以往教师的处理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处理方式都是让学生看书,然后归纳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有的教师甚至只是自己口述这部分的内容,甚至不讲解实验原因,没有足够重视这个实验,导致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大。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上,这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定量实验,但对于这个如此重要的实验,他们往往采用的是视频播放实验,而并非演示该实验。

四、本节课的亮点

1.视频播放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

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师参考书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分析,我认为应该对拉瓦锡的经典实验进行细致的讲解,如果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透了,后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的含量,将会非常容易理解。

但考虑到实验仪器复杂,实验药品有毒,教师无法进行课堂演示,考虑到让学生看书或者教师直接讲解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所以我选择了通过视频播放这个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实验所需的药品、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原理的得出

(1)通过四个问题引出实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

观看视频后师生共同从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对该实验进行细致分析,紧接着通过四个讨论题“①拉瓦锡的实验中,曲颈甑和玻璃钟罩组成好后一定要做的操作是什么?②曲颈甑中的汞作用是什么?③汞变成红色粉末后,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如何变化?④玻璃槽中的汞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实验原理。

(2)巧妙地运用胶头滴管吸水帮助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现象中气体体积减少1/5是通过玻璃钟罩内汞液面上升体现的

学生在观察拉瓦锡实验视频后,对实验现象气体体积减少约1/5理解不好,他们不理解气体体积的减小是通过汞液面上升体现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调整,在追问实验现象时提问这样的问题:气体体积减少约为1/5是通过什么现象间接体现出来的?紧接着我演示用胶头滴管吸水的小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气体体积的减少可以通过液体的体积间接体现,这样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拉瓦锡实验现象中气体体积减少1/5是通过玻璃钟罩内汞液面上升体现的,这样就很容易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在水中滴加了少量红墨水,以便后面的学生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3)将实验原理改为填空题,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经过四个讨论问题后,无法用语言准确地归纳总结出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对于这个问题课后我和组内老师经过商量后一致认为,让学生自己完全归纳出实验原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不如改成填空题。在_____容器中,利用_____反应消耗掉空气中的_____,使装置内_____减小,把汞压入钟罩内,且进入钟罩内_____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 的体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实验的原理,再一次突破教学难点。

3.演示利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

对于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个重要的实验,我选择演示实验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结论及误差的分析。

很多教师不愿意演示这个实验,主要是因为这个实验对装置的气密性要求特别高,不容易成功。我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的原因就是我在塞子附近涂抹了凡士林,保证了装置的密闭性。

五、本节课的不足

第一,本节课我已经对拉瓦锡实验讲解得非常透彻,多数学生已经理解实验原理,下面的实验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放手给学生,这是比较失败的地方。

第二,对实验的误差分析,需要师生共同分析总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我自己还是说得较多,没有充分相信学生。

参考文献:

程明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教学反思与实验改进[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2(2).

初三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篇4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空气》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一课时。教材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讨论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和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等性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这是一节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操作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很深:我让学生运用桌上的实验材料主动探究。我为每组提供的材料是:纸扇子、小砖块、风车、塑料瓶、塑料袋、保鲜袋、水槽、吸管、粉笔。我的意图是用这些材料可以找出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分小组用一种方法来找出空气的存在,及合作找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这样既感受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行性、安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思想。在实施用保鲜袋“捕捉”空气时,给保鲜袋袋口打结,教师演示后,轮到学生“捕捉”时,学生有的“捕捉”的空气不够多,又没有打结,空气一下子漏了,就大呼小叫。有的“捕捉”到了空气就情不自禁地玩了起来。那时的课堂纪律就有点不受控制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很注意备学生,极力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安排才能更方便或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整堂课中学生对动手做实验这一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充分动手,充分感知,亲身体验,积极搜集事实,所以学生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和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等性质,课堂教学效果令我非常满意……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6

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中心小学——张志强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知识讲授、观察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中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通过“解答谜语”,多种方法“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等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问题入手,让学生亲历了各种活动,了解了空气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的层面,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让他们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总是在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来源于生活。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 即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 结合本节内容及其地位作用, 将教学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知识内容, 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是学习方法, 如, 分组实验, 对比实验, 感受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1.概念教学

让学生结合熟悉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引出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 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 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通过教材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出课题。直接告诉学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等, 作为判断依据。反思这部分教学,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概念的形成略显仓促。

2.探究数学

这部分主要是对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理论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归教材上的图片。比如, 妈妈做的美食在夏天变质得快些, 在冬天变质得慢一些等,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类似这样让学生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有些实验让学生分组做, 从中得出结论。反思如下: (1) 学生分组积极性高, 气氛活跃, 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2) 学生的实验只能验证部分情况, 有些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况。我想若能让学生提出问题, 再做实验求证, 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总体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68-02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这三个不同阶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

1.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被确定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则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则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2.教学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多重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预设”就不得不与教学目标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

1.学习模式

传统课堂以“教”为中心,以“注入式”“灌入式”教学为主,其课堂教学过程可以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则可以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对两种学习模式做冷静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一般会表现出客体性、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着的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目标的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当然是课堂教学评价。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承,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抓住知识的要点,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影响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情况。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郑瑾.化学教学质量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化学,2010,(4).

[2]唐波.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

[3]张静.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4).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9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气确实存在并占据空间,是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来间接看到空气。第二部分是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这部分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第三部分是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看、听、说、玩中认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找空气”中,我充分放手给学生,使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许多办法来验证了空气的存在;在第二环节“称空气”中,用的是气球,效果不太明显,只有三个小组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如果以后再次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把实验指导严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够严密,导致实验不够明显,将收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第三环节“空气会跑吗?”这一实验中,如果能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再明确集气瓶的正确使用方法,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细心点拨,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空气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 篇10

1.首先操作,讨论的多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在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错误,并且发现问题,进行总结经验然后再进行操作。学生在其中感受,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我相信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体验的过程。但是现在学习和教学的模式,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经历这个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现在想着怎样进行综合,合理的进行运筹,这样学生能够既经历了探究操作的实践过程,又能够极大的提高效率。这是我一直关注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握好放和收的度,在合理合适的条件下,对于学生进行组织教学。例如在过程的时候,我组织教学,学生首先对于现象进行提问,然后学生进行猜想,有的时候,学生对于学生进行提问,我还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在就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现在我逐渐的改变,把给予进行讨论的过程进行省略,变成学生独立的思考了。这样的的效果会更好的,而且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还是很少,给予学独立思考的时间,给予每个学生一机会。但是现在我有的时候,我把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活动给取消或者减少,我想这个方面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应该注意予以。加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教学的效果来说,这个设计实验的活动是非常的重要,这是整个教学活动重要关键点。因为这个地方处理不好,就会直接的导致下面的活动不能进行。因此这个活动还需要我加强设计,而且不能够省略。

2.同样是实验操作,也要分出主次来。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操作活动,分为铺垫的,主要的内容。学生就会更好的去关注主要的内容。比如说在本课的教学的中间,我将蜡烛的然后需要空气这个实验我放到了演示的实验的操作。通过老师的操作,学生的观察,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当然我是在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的时间,学习材料的合适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个燃烧需要空气的实验,在本课的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铺垫的作用,它后面的空气的成分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而后面的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学生需要亲自都动手动脑去观察,发现。这个需要学去操作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提出问题,从而进行推理解决问题。我现在想一想,这样把导入实验和重要的实验进行演示和操作相结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二、教学过程的反思1.化学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2.作业布置的反思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3.公开课的反思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篇12

首先, 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 分析要细腻。譬如, 在讲“物质的量”时, 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 训练不到位,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错误;为了增加课堂容量, 教师往往注重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 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仅仅局限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 就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 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思维过程的情境, 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 重视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 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教学方法的依据。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往往出现过重点知识没有重点的讲, 或者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 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 达标度要高。对一些知识, 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 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 从而一笔带过, 但学生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 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 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达成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1. 讲授正确, 语言规范简练。

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 规范简练、表达清晰、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讲解, 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 板书恰当, 书写工整。

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数学内容分清段落, 表明主次, 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观, 往往重复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 “五彩缤纷”, 致使板面不整洁, 此外, 板书难免有错漏, 我们写好后再看一遍, 有错的要及时修改。同时老师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

3. 教具的使用、实际操作要熟练、规范。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食品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 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悉, 或是操作错误。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 面对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 课后还要因人施教, 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培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有些教师会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太少, 从而使好的学生昂首阔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 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2. 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主体作用明显, 要有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全面掌握问题的实质,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讲授方法, 加强学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 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 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 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查资料, 写小论文等方式外, 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教手段, 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化学的通用研究方法和思想。

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 篇13

一、对实验中采用“红磷”作为反应原理的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个实验的原理,在选取上都有诸多因素的限定,如反应物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低廉、反应现象要明显、环保等等。在实验中对原理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分析和结论的归纳,体悟实验的本质。所以我针对该实验原理提出如下反思问题

(1)为什么测定空气成分要用过量红磷?

(2)如果用木炭,铁丝、镁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反思中提出的问题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力求探究和开放性,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该实验选用的反应物要符合这些要求:既能在空气中反应消耗氧气,生成物还要不是气体;反应物只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和空气中其它气体不反应。通过反思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手段,提高了实验的智力价值。

二、对该实验装置改进的教学反思

在实验教学中,为确保学生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实验装置改进的重要内容,由于该实验中搭配欠佳,操作复杂;手法不娴熟就会导致有污染的五氧化二磷逸出,在安全性和环保上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课后,针对该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两点的建议

(1)设计实验,让反应在一始终密闭的环境中发生

(2)装置要简单化,可见度高,便于观察现象。

针对建议学生采用不同的反应物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装置:

在上图

(一)将白磷放入密闭的集气瓶中,为避免燃烧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散逸,所以采用凸透镜聚光点燃白磷;上图

(二)中将白磷放入始终密闭的注射器内,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内加水,该反应放出的热量将白磷引燃;图

(三)在密闭的试管中放一段铜丝,用酒精灯加热,使它消耗试管中的氧气。学生在设计上都考虑了装置的密闭性问题,能体现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像这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设计的还很多,不仅仅能达到实验装置改进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装置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体悟实验设计中装置的最优化思想,还能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篇14

在四个班中教学本课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导课方式。在前两个班中通过播放音乐,学生深呼吸,说说吸进去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在后两个班中,是先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憋10秒钟,谈谈感受,你吸进去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空气。感觉用第二种导课方式效果要好一点。

那空气真的存在于我们周围吗?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呢?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空气会流动吗?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一一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最后再来总结空气是什么?完成空气的气泡图。我感觉效果非常好!

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篇15

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 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

学生齐答:农家肥。

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 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 还是使用农家肥好?

生1:化学肥料好。

生2:农家肥料好。

师:好, 既然有两种观点, 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

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清洁卫生、施肥方便。

生2:农家肥料来源广、污染少。

生3:简直胡说, 每次学校围墙外边农民挑粪时教室里臭味熏天, 弄得我们必须马上关闭窗户才能听课, 这样还污染少?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甚至在等着看笑话。

……

我看了看手表, 赶紧总结:使用化肥、农家肥均有利有弊, 应合理使用。

学生3显然不服气, 但屈于教师权威, 没有争辩。其他同学也似懂非懂地静了下来。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 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备课缺乏充分的预设。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备课时除了对照课标、研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外, 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 猜想不同学生面对某个情境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 尽可能做到对课堂演变心中有数, 唯有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而措手不及的尴尬。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3是实话实说, 其反应不在预设之中, 如果我预先能从学校周围都是农田环境出发,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对比的方法分析农民施粪肥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就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学生的问题。

二是课堂缺乏民主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虽然本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进行讨论,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民主氛围, 讨论没有深入展开, 学生更多的处于观望之中。个别学生虽作了发言, 这些回答大都在预设答案之中, 而面对学生3的尖锐反驳, 教师没有正视, 缺少对学生应有的尊重, 更没有因势利导以实现有效的生成, 失去了一次让学生情感升华的良机。

三是讨论缺乏正确的引导。首先我没有发现学生3提出问题的价值。能提出该问题说明该生能够将学习与校园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 敢说真话, 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同时他说的是事实,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只不过是以偏概全。如果能因势利导、深入探究, 这将是课堂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次, “你认为是使用化肥好, 还是使用农家肥好呢?”这一设问既无法简单定论, 也偏离课程标准“辩论: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这一活动与探究的初衷, 仅仅是特意为讲这一知识而展开的伪讨论。

那么,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反思本教学片断, 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贴近实际, 科学预设

预设要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升华创设条件。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 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和经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预设要做到“设身处地”、“心中有人”。当然这种预设应是“柔性设计”,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实行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教学预设应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元素, 如化学家故事、化学史、资源环境现状、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实验等。本教学环节如果从学校地处农村周围都是农田这一有利条件出发, 创设真实情境,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 请农技员讲授化肥农药的利弊, 一定能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机智应对, 民主和谐

“教育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下, 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课堂上时不时会跳出不和谐的音符, 对此, 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这是课堂情感升华的重要前提。同时, 教师还必须发扬教学民主, 努力构筑自由、平等对话的平台, 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 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引导者, 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如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3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 讨论时可以自由组合、分组进行, 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观点, 争论不下的观点不回避, 也不急于求成, 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自由讨论、调查、对比、分析,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明辨是非、达成共识, 这肯定比教师空洞地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要好。

三、正确引导, 深层探究

“化学电源”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6

【关键词】化学电源 反应原理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9-02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化学电源,能根据已知的电池反应方程式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2.知道银锌纽扣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价值。

3.通过对各类电池的学习,感受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通过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实验准备:

音乐卡片(无电池)、锌片(2片)、铜片(2片)、1.0mol/L硫酸、乙醇、导线、250mL烧杯。

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学生设计方案:如何使没有电池的音乐卡片唱歌,并画图。教师点拨、引导。让一位同学根据所画实验装置图上讲台组装实验装置。

师:该同学的实验很成功,但教室比较大,坐在后面的同学听不清。请该同学拿着这套原电池装置绕教室走一圈,让坐在后面的同学也能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学生:老师,我一个人不好拿。

师:那就让你的同桌帮忙吧。

学生活动:学生甲一手拿音乐卡片,一手拿烧杯。学生乙两只手扶着两个电极。从讲台往教室后面移动。他们小心翼翼,走得速度很慢。当从教室后面再回到讲台边的时候,音乐卡片的声音越来越轻了,最后消失了。

学生疑惑……

师:如大家所见。我们用这套装置,把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让音乐卡片唱起歌来。如果生活中用这套装置来给我们提供电能,那会怎么样呢?

学生:太不方便,电池的放电时间太短。

图片展示:在电池的发展史上,伏打受到“伽伐尼青蛙实验”的启发而发明了电池,即两种不同的金属中间以导电的物质隔开,再以导线连结,就会产生电流。1800年,他用铜、锡、食盐水为材料成功地制造了伏打电池。1836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特电堆”进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电解液的锌-铜电池,又称“丹尼尔电池”。但以上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伏打和丹尼尔。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思考如何对改进“丹尼尔电池”呢?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归纳:液体电解质携带不方便,可以改成便于携带的固体电解质,如干电池。

师:正如大家所言,以上问题一直困扰着当时的科学家。直到1860年,法国的雷克兰士还发明了世界广受使用的电池(碳锌电池)的前身。负极棒和正极棒都被浸在作为电解液的氯化铵溶液中。此系统被称为湿电池。直到1880年才被改进的干电池取代。负极被改进成锌罐,电解液变为糊状而非液体,基本上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碳锌电池。

普通锌錳干电池是最早进入市场的实用电池,其构造如书本图1-12所示。普通锌锰干电池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存在存放时间短、放电后电压下降较快等缺点。碱性锌锰电池比普通锌锰干电池性能优越,它的比能量大,能提供大电流并连续放电。如书本图1-13所示,其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MnO2+Zn+2H2O=2MnOOH+Zn(OH)2。我们根据总反应,写出它的电极反应式。

学生活动:负极:Zn - 2e- + 2OH- = Zn(OH)2

正极:2MnO2 + 2e- + 2H2O = 2MnOOH + 2OH-

师:当发明了干电池后,较好解决了携带不方便的问题,为了适应各种需要,干电池也被制成不同形状。如纽扣电池。但它们也存在着缺陷,随着电池的使用,反应物不断的减少,就不能再使用。19世纪60年代左右,法国的普朗泰发明用铅做电极的电池。这种电池能充电,可以反复使用,即蓄电池。

铅酸电池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放电原理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

放电

PbO2+Pb+2H2SO4=2PbSO4+2H2O(原电池)

充电

放电: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PbO2 + 4H + + SO42- + 2e-=== PbSO4 + 2H2O

充电:阳极:PbSO4 + 2H2O - 2e- === PbO2 + 4H+ + SO42-

阴极:PbSO4 + 2e-=== Pb + SO42-

展示:干电池和铅蓄电池实物。并结合PPT,分别讲述这两种电池的构造和用途。目前已开发出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银锌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新型二次电池。

这些电池反应物均储存在电池内部,而燃料电池则由外部设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等,同时将电极产物不断排出电池。由于这种结构的改变,燃料电池能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干电池以及蓄电池中的一些重金属如镉、铅、汞等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被人所重视。数据表明,1节1号电池能使1m2的土地永久失效,因此我们在处理废电池时要分类回收。而燃料电池被称为电池发展史中的新旗帜。

师:阅读书本P16页“燃料电池”。并分析图1-16中电池的正负极,电子移动方向。

学生:电池反应:H2 + 1/2O2 = H2O

因电解质是碱性环境,正极:1/2O2 +2e-+H2O = 2OH-,负极:H2+2e-+2OH-= 2H2O

电子从负极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正极,阳离子移向负极。

师:除氢气外,甲烷、甲醇、肼、氨等都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远高于普通燃料燃烧的能量转换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将电池300多年的发展史作为主线,介绍了各种化学电源。各种技术的需求推动着电池呈现出并驾齐驱、交错发展的景象,各种电池的性能也各有优劣。展望未来,人类社会面对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2大危机,电池也一定会朝着更加环保、更高能量、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反思评价:

上一篇:有动物的寓言故事下一篇:东南亚美食节活动方案